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生态美学与城市建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与文明的标志,而随着现今城市的飞速发展,各种问题也逐渐产生,值得重视的是,现今社会不少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不仅给自然生态以沉重的压力更对当今的历史文化生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破坏性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一种理念去引导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向,使城市在发展中不仅能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能使居民的城市生活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归自然,将美感融入城市生活中,让人类“诗意地栖居”不再是梦想。
     本论文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总体介绍本文产生的现实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一章“城市生态美学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具体阐述“生态美学”“城市生态美”等基本概念,确定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美学思考”结合现今城市发展的现状,探讨新时期对于城市生态的美学思考。
     第三章“城市生态审美与成都文化”从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探讨了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所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第四章“成都与现代田园城市”在简要介绍“田园城市”理论产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城市发展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田园城市”建设对于成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C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s development along with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a sign of maturity and civilization by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s getting all kinds of problems, it is worth attention is that many cities nowadays fast urbanization not only a heavy pressure on natural ecosystems is mor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cology of today had a devastating impact immeasurable. In this context, we need a philosophy to guide the direction of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so not on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reflect o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respect, but also enable residents to live in the city back to nature on a higher level , the sense of beauty into the urban life, so human "poetic dwelling" is no longer a dream.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troduction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general background and the realistic theoretical basis.
     The first chapter "connotations of urban ecological aesthe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pecifically addressed "ecological aesthetics", " Urban ecology of the aesthetic " and other basic concepts, determin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Aesthetics of Urban and ecological thinking"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urban development, for urban ecology of New Aesthetics.
     The third chapter, "Urban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Chengdu Culture" from the natural landscap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Chengdu as one of the presents a unique aesthetic style.
     Chapter IV "Chengdu and modern garden city" i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Garden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urban development in some of the problems, analysis of "Garden City" building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hengdu.
引文
①[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19页。
    ①[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146页。
    ①[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②刘恒健.《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新视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
    ①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①参见: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②李定信.《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①[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①[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王如松、于占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①[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7页。
    ②[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③[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序言第10页。
    ④[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1页。
    ①吴良镛.《“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建筑学报,1993(6)。
    ①[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①[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沈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①转引自: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②[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
    ③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①周膺、吴晶.《生态城市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6页。
    ②[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②[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①钟仕伦.《南北文化与美学思潮》.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①[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①[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译序第18页。
    ①参见[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译序第17页。
    ①[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美)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岁月[M].吴美真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英)B.鲍桑葵.美学史[M].彭盛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5]包亚明.城市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7]陈望衡.环境美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陈望衡.环境美学前沿(第一辑)[C].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2]郭付人、谭继和、冯定川、何一民.成都城市研究[C].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13]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M].孙周兴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14]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5] (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6]何晓昕、罗隽.中国风水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17]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8]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9]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0]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1]吕宁.中国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22]李定信.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3]李庆本.国外生态美学读本[C].吉林:长春出版社.2010
    [24] (美)刘易斯·芒福德.刘易斯·芒福德著作精粹[M].宋峻岭、宋一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5]凌小言.美之境界美之意念[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26]李天道.中国古代人生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7] (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M].王如松、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9]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0]马武定.城市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1]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32]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3]皮朝纲、董运庭.静默的美学[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34]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5]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6]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7] (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沈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8] (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9]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40]徐恒醇.生态美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1]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2]宗白华.美学漫话[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43]钟仕伦.南北文化与美学思潮[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4]周膺、吴晶.生态城市美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5]郑元者.图腾美学与现代人类[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46]张影轩.生态城市的概念、原理与规划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期刊资料类
    [47]陈牧.成都独特的休闲文化及其成因[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12)
    [48]程相占.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进展[J].文学评论,2009(1)
    [49]傅凡、赵彩君.干枯的北京风水的反思[J].中国园林,2010(5)
    [50]封孝伦.人类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生命[J].贵州社会科学,2010(6)
    [51]郭雅琳、陈磊.风水的文化价值[J].建筑与文化,2010(4)
    [52]黄春华、马爱花.基于城市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城市生态环境探析[J].前沿,2009(8)
    [53]刘恒建.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
    [54]李昕.古代风水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0(8)
    [55]吴良镛.“山水城市”与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纵横谈[J].建筑学报,1993(6)
    [56]王其亨、张慧.《尚书》、《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风水理论的坟典[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7]俞孔坚.美化城市还是破坏城市?[J].美术观察,2005(2)
    [58]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
    [59]姚全兴.上海城市生态化的审美观照[J].美与时代,2005(11)下
    [60]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
    [61]曾繁仁.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2]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63]周均平.“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与突破[J].文艺研究,2003(5)
    [64]周茂丽、夏燕.城市生态系统的美学探析——贵州省黔东南州实证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党校学报,2002(8)
    [65]朱鑫禹、孙云寿.论扬州“山水城市”[J].中国名城,200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