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各样的文化批判理论都围绕着对现代性问题展开争论。现代性是否存在,是否已过渡到后现代性,现代性理想是否可以实现,是坚持现代性还是彻底否定现代性,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学家的思考。70年代以来,以后现代主义和保守主义为主的反现代思潮企图先弱化现代性和现代化的联系,然后把启蒙现代性文化冻结起来,宣称现代性已经死亡,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乌托邦已经消失,历史已经进入由经济和社会客观变量相互作用决定的自主进化轨道,这是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不是从批判理论个体主体的传统来探讨现代性,也不是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否认和抛弃现代性,他认为传统理性的崩溃并不意味着理性的终结,启蒙的危机并不意味着启蒙观念的衰竭,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合理化导致了交往的不合理,把人的关系降格为物的关系,导致全面物化。正是主体间合理的交往可以消解工具理性的自律和异化性质,要扬弃科技的异化,就要建立合理的交往模式,历史理性的关注点从主体-客体结构过渡到主体-主体结构,因此,交往行动理论的提出,深刻的改变了传统历史理论,哈贝马斯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或重写现代性。
     本文立足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语言哲学维度、社会哲学维度和文化哲学维度,通过对普遍语用学,商谈论理学,生活世界殖民化等问题的剖析,理解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现代性思想,保持清醒的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意识。在文化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中,以平等对话和合理的交往为动力机制,通过跨文化的交往整合各种文化模式,促
    
    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进新中国理性精神的自我完善,促使一种新的理性文化精神在生活世
    界的根基生成。为社会转型期、全球化新型交往模式和以交往合理性
    为核心的交往规范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In 20th century. Varied kinds of critical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 all surrounded the controversy of modernity problems and if the modernity was existed and if it had already transferred to past modernity and if the ideal of modernity could come true and whether they should insist on modernity or not. These problems puzzled the philosophers the thinkers and socialists. From 70th on,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against modernity according to the main of post modernity and conservatism attempted to weak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ity and modernization first, and then froze the enlightened modernity civilization, and pronounced that the modernity had already died, the ideology had already frozen, Utopia had disappeared and history had already entered into the independent evolved proper course which was affected by economic and social objective variable together. It was overall negative to modernity. Jurgen Habermas didn't discuss modernity from the tradition of critical theory subject and object, nor denied an
    d gave up modernity like what the post modernity did. He believed that traditional rational collapse didn't mean the rational end, and the enlightened crisis didn't mean the exhaution of enlightened ideas. He considered that the rationality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latter part of capitalist society led to the communicative irrationality, which let the relation among people fall back to the relation among things, and then led to pass away overall.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self-restrain and alienation character could eliminate, just for the rational communication among subject. If the wanted to construct rational communicative modernity, they would carry on the good parts and abandon the bad parts of alienation. And historical rational point in which pay closed attention to was in this
    
    
    
    transition from the structure of subject-object to the structure of subject-subject. Therefore, from raising communicative act theory,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theory was changed deeply. Juergen Habermas called it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r rewriting the modernity.
    From the analysis about the problems of the universal pragmatics, communicative ethics, life-world colonize and etc in Juergen Habermas' communicative act theory, we can understand the wealth thought of modernity of his theory, and keep clear ideology of China modernity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surrounding of culture globalization, with the equal conversation an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ower of reasonable communication, and with the communicative mechanism of trans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all kinds of culture type, encourage the New China rational spirit to be self-perfected, and then encourage a new rational culture spirit to be based and made in the life-world.
引文
1. Anthony Giddens, 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2ed.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95.
    2. J. Habermas, Towards a Rational Society: StudentProtest, Science and Politics. Jeremy J. Shapiro, tr., Heine-mann,London, 1971.
    3. J.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mmunicative ction. 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tr., The MIT Press, 1990.
    4. Edmund Husserl,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 Phenomenology, 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0.
    5.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1 and Vol.2, Beacon Press, Boston, 1984.
    6. Bernstein, The Ethical Horizons of Modernity Post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1.
    7. Habermas: On the Pragmatics of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Press, 1998.
    1.成伯清著:《现代性的诊断》,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法]让一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彭富春著:《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上海三联学术文库2000年版。
    4.[美]约翰·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英]安吉拉·默诚然罗比著,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2001年版。
    9.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法]米歇尔·克罗齐埃著,刘汉全译:《科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王寅著:《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爱德华W.萨义德著,五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3.诺贝特·埃利亚斯著,王宇根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李连科著:《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德]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6.[英国]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学明、吴松、远东著:《通向理解之路——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安德鲁·芬伯格著,陆俊 严耕等译:《可选择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9.谈瀛洲译:《利奥塔访谈、书信录——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1.尹树广编:《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3.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4.俞吾金等著:《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5.[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周宪许钧主编:《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6.[美]卡尔·博格斯著,李俊、蔡海榕译:《现代性的危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英]丹尼斯·史密斯著,萧韶译:《后现代性的预言家——齐格蒙特·鲍曼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英国]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9.李惠国、黄长著:《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0.[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聊译:《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
    31.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英]齐可蒙特·鲍蔓著,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
    
    联书店,2002年版。
    33.[美]大卫·雷·格里芬著,孙慕天译:《后现代宗教》,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34.陈炎著:《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中国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陆扬著:《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6.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陈晏清主编:《社会转型的文化约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艾四林著:《哈贝马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9.余碧平著:《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0.[英]齐格蒙:鲍曼著、郇建立·李静韬译:《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41.齐格蒙:鲍曼著,郁建兴、周俊、周莹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42.[英]尼格尔·多德著,陶传进译:《社会理信纸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3.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著,陈刚等译:《后现代转问》,南应变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齐格蒙·鲍曼著,洪涛译:《立法与阐释者——论现人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埃德蒙·利奇著,郭凡、邹和译:《文化与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6.[英]鲍曼著,杨渝东、史建华译:《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47.[美]塞缪尔·享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8.单世联著:《现代性与文化工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0.冯钢著:《马克斯·韦伯:文明与精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美]戴安娜·克兰革,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52.[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著,马戒、时宪民、邱泽奇译:《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53.柴文华、陈红著:《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4.葛红兵著:《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奥]维持久根斯坦著,陈嘉映序,唐少杰等译:《游戏规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文化研究》第一辑,先锋学术论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57.《文化研究》第二辑,先锋学术论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8.鲁晓鹏著:《文化·镜像·诗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9.[美]罗纳德·期考伦苏珊·王·斯考伦著,施家炜译:《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社会科学文献,2001年版。
    6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沙莲香等著:《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
    
    会出版社,1998年版。
    6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编,《国际文化思潮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B.马林诺斯基著,黄建波等译:《科学的文化理论》,中央民族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张践、朱立言、汤泽林、王国宪著:《哲学与当代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王岳川著:《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6.[美]理查德·沃林著,周宪、许钧主编:《文化批评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7.杨适著:《中西人论的冲突——文化比较的一种新探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8.张一兵著:《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69.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汪格培、王晓娜主编:《中外比较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1.陆世澄著:《德国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72.莆冒瑞著:《意大利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73.顾宁著:《美国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74.张丽、冯棠著:《法国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75.王章辉著:《英国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76.埃德蒙·利奇著,郭凡、邹和译:《文化与实践理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7.[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丙祥译:《文化与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8.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9.罗秉祥,赵郭华主编:《基督教与近代中西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国际问题参考译丛,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1.[英]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82.王路著:《理性与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83.乔治·E·马尔库塞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4.阿兰·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85.陆扬、王毅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在联书店,2000年版。
    86.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7.[德]卡尔·雅斯贝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88.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9.[日]村山节浅井隆著:《东西方文明沉思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90.[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殊、密尔顿小贝·内特著,卫景宜译:《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1.谢选骏著:《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92.欧阳谦著:《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93.[美]露丝本尼迪克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1987年版。
    94.刘进田著:《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5.江怡著:《维持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96.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7.[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8.王松亭博士著:《隐喻的机制和社会文化模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9.夏建国著:《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0.贺照田主编:《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学术思想评论第八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1.李惠国、黄长著:《流变与走向——当代西方学术主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2.栾文莲著:《交往与市场——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3.衣俊卿著:《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5.爱德华·塞而著,衣俊卿译:《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1995年版。
    106.[美]译诺·万德勒著,陈嘉映译:《哲学中的语言学》华厦了版社,1987年版。
    
    
    107.戴昭铭著:《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108.王铭玉主编:《迈向二十世纪的语方与文化》,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
    109.顾嘉祖、陆昇主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0.王宗火编著:《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11.申小龙著:《文化语言》,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2.吴国华著:《语言文化问题探索》,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版。
    113.李战子著:《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新探——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版。
    114.[德]约翰内斯·恩格尔坎著,陈国鹏译:《心理语言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15.吴国华主编:《语言文化研究新视角》,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
    116.刘焕辉著:《言语交际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7.[美]A.P马蒂尼奇编,牟博、杨春莱、韩林合等译:《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18.王晓升著:《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持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19.[英]C.P.斯诺著,陈克艰、秦小虑虎译:《两种文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120.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1.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从书1-12册,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22.[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厦出版社,2002年版。
    
    
    123.衣俊卿著:《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4.刘康著:《全球化/民族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5.李振纲著:《文化忧思录——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6.[美]大卫·雷·格里芬等,鲍世斌等译:《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27.[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28.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29.[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30.张奎良著:《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