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虽然都受到读者的喜爱,但在各自成长的文学环境中都处于边缘地位,很少进入主流文学研究者的视野。虽然不可否认该领域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多数比较肤浅,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广受大众欢迎的通俗文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可以起到主流文学很可能难以达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更新作用。换言之,对于这种文类的文化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其社会意义和文化功能,而不应因为其文学性略逊就全盘否定其研究价值。
     本论文正是基于对通俗文学文化功能的探索,选取了高罗佩及其狄公系列小说为对象展开的研究。半个世纪前,高罗佩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活动或许能够为今天的文化研究者们提供一些借鉴,这是我选取该论题的原因和出发点。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凡·古里克(Robert Van Gulik),荷兰外交官,著名汉学家和作家。高罗佩最为知名的汉学研究成果是他对中国古代性生活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而他最流行的文学作品则是他在中国公案小说启发下用英文写下的洋洋130万字的狄公系列小说。该系列小说在西方读者中受到广泛欢迎,让西方认识到东方文化中的“神探”,并继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浓烈的兴趣,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来说,高罗佩《狄公案》系列小说作用不可忽视。
     本论文按照高罗佩翻译中国公案小说,受到启发创作狄公系列小说以及该系列小说被翻译成中文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本论文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高罗佩的汉学研究成果,梳理了目前学界关于他的研究现状,论证了本研究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第三章和第七章分别分析了高罗佩及两位中文译者的翻译实践,发现他们在翻译中或多或少都采取了变通的文化翻译策略,只是比较而言,高罗佩是在原文基础上作比较谨慎有限的调整,而中译者则在处理手法上更加自由和主观。就文化交流效果而言,作出一定的变通是必要的,但确实需要考虑文化交流的分寸感和火候问题。本文作者认为,相比较中文译者的过度发挥,高罗佩的有限调整在度的把握上应该说是更胜一筹的。
     本论文第四章着重从叙事角度研究了高罗佩对于中西小说不同叙事手法的借鉴和融合。具体来说,他突破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叙事模式,利用倒叙手法,采用西方侦探小说的叙事风格增强故事的逻辑性、趣味性和悬念感,然后再用中国公案小说多线并进的组合方式将原本单个的案件联系起来,构成了让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中的高氏结构。这种特有的混合模式在他的系列小说创作中一直被他使用并不断完善。
     论文第五章重点分析高罗佩是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来传达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其西方文化背景和他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形成了集清官和侦探特质于一身的狄仁杰形象。另外,高罗佩为狄仁杰配备的助手形象则分担了公案小说中家人、师爷、亲随以及侦探小说中助手等几个功能,不仅在探案过程中承担了深入调查的任务,而且还带着读者走进狄仁杰的日常生活,以便读者全方位地了解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狄仁杰。另外,本章还重点分析了高罗佩笔下的女性形象,从出现频率,角色的复杂性等多方面,研究高罗佩如何使得这些女性真正从背景中走出来,成为作品最为闪光的部分。总之,这些带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和西方文化现代因素的人物形象通过狄公系列小说流传西方,使得西方读者得以了解高罗佩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当然,关于高罗佩在塑造人物时过于理想化的特征也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毕竟太过溢美和太过苛刻的文化解读和文化传播都不利于树立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
     论文第六章从《狄公案》显现的鬼神观、爱情观以及与法制观出发,具体分析高罗佩对于中国文化中有关宗教、性别以及法律体系的看法。总的来说,他在小说中表现的法制观依然是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正本清源,寻求共性和理解的一系列努力的结果。他力图比较全面和真实地反映中国古代执法者形象,弱化他们在审判过程中过于主观和暴力的一面,小心处理情理之间的冲突,凸现一种杂糅综合的法制文化观。第二,中国公案小说中一个显著特点是鬼神因素干扰了智力角逐的断案过程,高罗佩没有回避这个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尽量避免在这方面过多发挥,而是将其作用限制在制造氛围的有限范围内。第三,对于中国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都比较忽视的感情因素,高罗佩则在小说中进行了展开和加强,带入中国古代众生的感情生活,使得他想表现的中国人形象趋向全面丰满。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狄公案》系列小说的创作中,高罗佩始终针对中西犯罪文学的不同来创立一种他认为中西读者都能接受故事模式和类型,因此他着意选取和加强了中西世界观和文化观中比较共性的特点,求同存异,促进理解。
     结论部分指出,高罗佩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人物的独特视角,与其在西方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叙事技巧相融合,写就了深受东、西方读者喜爱的系列侦探作品。他在该领域完成的是一个从读者到译者再到作者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作品在西方和中国的成功说明他对于两种文化的深刻了解,以及对于读者文化期待视野的内在把握。同时,论文也分析指出:并非高罗佩的所有尝试都是成功的。他在两种文化传统发生冲突时也存在取舍上的困境。他的西方背景常常会不经意间流露在他对于中国文化现象的变形和处理上,从而在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误解这个初衷之下却可能造成新的误解。另外,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高罗佩有时表现出过于理想化的缺陷等等。这是高罗佩之失,同时也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应该特别警惕的地方。
     但总的来说,高罗佩试图兼收中西之所长的努力依然是十分可贵的。他的文化实践也许还不足以提供个我们一整套成功的文化传播模式,但他所使用的有效手段,例如,搭车(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学样式),渐进(利用和缓、交融的方式避免文化的硬性对接)以及变通(求同存异,强调共性的文化传播原则)等,对于目前中国面临的文化交流中的问题,例如,如何以开放的姿态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使保存自身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和谐共存,如何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等,都将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
Robert van Gulik was a Dutch diplomat and Sinophile. He found and translated a Chinese Novel: the Dee Goong An(Wu Zetian Si Da Qi An), which is later published as 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 After that, he decided to try writing his own stories in the same style, drawing plots from the full body of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and holding Judge Dee to a stricter, more rational approach to detection. His Judge Dee Mysteries proved to be not only a commercial success but also a cultural one. Both common western readers and many western scholars becam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because of his fascinating depiction in the series. In this sense, Robert van Gulik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spreading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Years later, his Judge Dee series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received the same welcome among Chinese readers. It is justified to infer that the success of his books lies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his consideration of reader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his effective measures and regretful lessons in cultural activities we may find some enlightenment on cultural perseverance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present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ccording to a temporal order: 1. Gulik’s translation of Dee Gooog A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 sinological research and literary writing; 2. writing of Judge Dee Mysteries and its popularity in western countries; 3. Chinese Translation of Judge Dee Mysteries and its popularity. in China.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s of this dissertation introduce Robert van Gulik and his Sinological achievements, justify the present study by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measures taken by Gulik in his efforts of cultural diffusion.
     The third and seventh chapters respect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pplied by Robert van Gulik and two Chinese translators of his works. The present research argue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excessive and indulgent exertion of two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rudential attitude of Gulik is more constructive to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 fo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concentrate on the discourse analysis of Judge Dee Mysteries so as to find out how Robert van Gulik managed to inosculate Chinese background of the characters and settings in his story with his own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how he managed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expectations of both Chinese readers and western readers, whether he had achieved his goal or created more misunderstandings etc.
     From the analysis, we find Robert van Gulik had taken great efforts to find a balance point when struggling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thoughts and ideologies. Some measures taken by him proved to be quite effective and worth more attention. However, it is admitted that Robert van Gulik also had his own puzzle and hesitation when it came to certain typical folk-custom in China. Moreover, due to his devotion to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sometimes in his stories, he overglorified Chinese ancient people and culture, which might create another misleading image of China 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demonized East.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dissertation sums up the present problems we have in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pplied by Robert van Gulik may shed some light on today’s efforts in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引文
1关于高罗佩的生平资料主要参考:刘作奎 高罗佩:东方文化的西方传人:《环球时报》2003 年 09 月 22日 第 11 版 http://www.sina.com.cn 2003 年 09 月 24 日中国日报网站; 陈之迈《荷兰高罗佩》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9 年;赵毅衡 2002 写狄仁杰的荷兰人——名士高罗佩 《中华读书报》2002 年 2 月 13日;中国国家图书馆 汉学家资源库 http://form.nlc.gov.cn/sino/show.php?id=7
    2陈之迈 《荷兰高罗佩》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9 年 第 7 页
    3同上 第 5 页
    4 《武则天四大奇案》英文译本 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 (Dee Goong An) : an authentic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detective novel /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 and notes by Robert van Gulik New York, N.Y. : Dover Pub., 1976 译者前言 笔者译 英文原文:As far as I know, none of these Chinese detective stories has ever been published in a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Occasionally extracts or translations of fragments have appeared in sinological journals……As the Chinese have been so often represented — and too often misrepresented! — in our popular crime literature, it seems only just that they themselves be allowed to have their own say for once in this field.
    5陈之迈《荷兰高罗佩》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9 年 第 21 页
    6 同上。
    7 因此,所谓“迷宫案件”一共有三个版本,高罗佩英文原著的 The Cinese Maze Murder, 高罗佩在英文版本基础上自撰的中文《狄仁杰奇案》,以及陈来元和胡明翻译的中文《迷宫案》。
    8王宁、钱林森、马树德合著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第 209页
    9王岳川 “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 《东南学术》 2005 年第 1 期
    10 同上
     11 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 弁言》《新民从报》3 卷 7 号,1904 年。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43 页
    12高罗佩 《狄仁杰奇案》 新加坡南洋出版社 1953 年 序言
    13首先,通常情况下,罪犯在书的开头就被正式的介绍给读者,包括他的全名,过往经历, 犯罪动机。第二,中国人对于侦探小说有着天生的爱好。多数中国侦探小说中鬼神出没,动物和厨具都可以出庭作证。第三,中国人行事从容不迫,注重细节。因此,所有小说包括侦探小说,枝蔓纵横,交织着长篇诗歌,离题的哲学枝节,或者,全文引用案件相关的官方文件。第四,中国人善记人名对家庭关系有特殊的感应。第五,中国人对于侦探小说中应该讲述什么,什么应该留给读者去想象有着很不同的看法。中国人却期望看到罪犯被处决的详细描述。常常中国作者会突然插入罪犯死后在阴司里所受的惩罚。这样的结尾满足了中国人的正义感,但冒犯了西方读者,他们并不认同让一个已经认错的人万劫不复的做法。(《武则天四大奇案》 英文本 译者序言 笔者译)
     14 Janwillem Wetering,Robert Van Gulik His life His work Miami Beach, FL: D. McMillan Publications 1987年 第 23 页-25 页 笔者译
    15 Janwillem Wetering,Robert Van Gulik His life His work Miami Beach, FL: D. McMillan Publications 1987年 第 84 页
    16苗怀明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社会科学战线》 2000 年 第 04 期 120-127 页
    17 同上
    
    18孟犁野 《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第 13 页
    19同上 第 194 页
    20袁洪庚 欧美侦探小说之叙事研究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年 5 月第 33 卷 第 3 期
    21 程小青 论侦探小说 载 1946 年上海艺文书局《新侦探》创刊号
    22 同上
    23 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第七章 侦探小说与科普散文
    24 Jeffery Kinkley Chinese Justice, The Fi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2000
    25 李欧梵 福尔摩斯在中国 来源:苏州大学现代中外文化关系研究所http://www.zwwhgx.com/articles/lof_02fuermosi.htm (最后查阅时间 2005-9-3)
    26赵毅衡写狄仁杰的荷兰人——名士高罗佩 《中华读书报》2002 年 2 月 13 日
     27 陈必祥《通俗文学概论》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 145 页
     28 周发祥 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 来源:任继愈 主编《国际汉学》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9 年 8 月 第四辑 318-342 页
    32 谢天振主编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第 10 页 原文来自 Lori Chamberlain Gender and the Metaphorics of Translation.
    33谢天振主编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第 5 页
    34 王宁 再论翻译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化特征 《中国翻译》2004 年第 3 期 33-34 页
    35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第 24 页
    36同上 第 26 页。对于奈达的观点,王宁教授认为其“基于语言学层面,或者说对翻译采取的是跨语言的而非跨文化的观察视角。因此他的策略在文学翻译中无法付诸实施。” 引文为笔者译。 参见:Wang Ning.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4 Chapter 8 Tranlation as Cultural “Decolonization” (P97)
    37 王宁 德里达与翻译理论的建构 《中国翻译》 2005 年 1 月 26 卷第 1 期 44-47 页
    38 陈永国主编 什么是‘确切的’翻译?《翻译与后现代性》 第二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9 月 147-170 页
    39韩南(Patrick Hanan)谈第一部汉译小说 陈平原 王德威 商伟 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第 453 页
    40 同上, 第 458 页
    41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第 28 页
    42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general editor’s preface”(总编序言)
    43 同上 第 39-41 页
    44 Wang Ning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4 97 页笔者译。
     45陈之迈 《荷兰高罗佩》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9 年 第 43-45 页 XXXI-LXIV (hereafter called Part II) describe his career at the Imperial Court. In all texts, these two parts differ widely in style and contents. Part I is written in a fairly compact style, and cleverly composed. The style of Part II, on the contrary, is prolix and repetitious, while the plot is clumsy, and the characters of the new persons introduced are badly drawn. Further, while Part I is written with considerable restraint, in Part II there occur various passages which are plain pornography, e.g. where the relations of Empress Wu with the priest Huai-i are described.
    54同上。英文原文:…a new literary device that, as far as I know, has not yet been utilised in our popular crime literature, viz. that the detective is engaged simultaneously on three different cases, entirely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each with its own background and dramatis personae.
    55韩南(Patrick Hanan)谈第一部汉译小说 陈平原 王德威 商伟 编 2005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 460 页 下同。
    60 引自 http://www.rechtertie.nl/bibliografie 笔者译。英文原文:I wrote this novel in about six weeks, without major changes, feeling for the first time confident that I had at last found a formula that satisfied me,and probably would be acceptable also to Western and Asiatic readers. A sign of progress is that I needed for the plot 22 characters, whereas the Bell Murders had 27,the Maze 24,and the Lake Murders 26.
    61夏志清 “中国文学只有中国人自己讲” 载于《南方周末》 2007-01-11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111/wh/whxw/200701110039.asp
    62 《武则天四大奇案》英文本 译者前言 笔者译。英文原文:The Chinese have quite different ideas as to what should be described in a detective novel, and what may well be left to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66 《大唐狄公案》[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年 第四册 作者后记 第 489 页
    67张国风《公案小说漫话》 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1992 第 18 页
    68夏启发 《明代公案小说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博士论文 2001 年 第 50 页
    69阿英 《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第 50 页
    70 《狄仁杰奇案》出版于新加坡,是高罗佩以其英文版本(The Chinese Maze Murder)为蓝本写作的唯一一本中文的狄公小说。陈来元和胡明的中文译本名为《迷宫案》,在情节设置和结构方面作了很多调整,这一点在最后一章还会详细论述。
    71夏启发 《明代公案小说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博士论文 2001 第 28 页
    72后期狄公案小说获得市场成功,加上 1949 年的中国在解放后与国际社会相对比较隔离,高罗佩的目标读者逐渐转向西方读者,导致他的狄公案系列小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73孟犁野 《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第 5 页
    74 案件中所涉及人物姓名在不同的文本中略有出入。
    75孟犁野 《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第 89 页
    76黄泽新 宋安娜 《侦探小说学》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年 第 120-128 页
    
    77夏启发 《明代公案小说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博士论文 2001 年 第 43 页
    78郑振铎《郑振铎文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年 第 333 页
    79[荷兰]高罗佩 著 王筱云 校点《狄仁杰奇案》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校后点记
    
    80夏启发 《明代公案小说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博士论文 2001 年 第 43 页
    
    81郑振铎《郑振铎文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年 第 333 页
    82格非 《小说叙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第 64 页
    
    83 参见:罗晓东 《话本小说叙事研究》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
    84 同上 第 91 页
    85参见:罗晓东 《话本小说叙事研究》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
     87引自任翔《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年 原文出自《:歇洛克奇案开场·序》,商务印书馆 1908 年版
    88 参见 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89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第 65 页
     90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72 页
     91孟犁野 《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第 97 页
     92罗伯特?本雅明 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 62 页
    93 侦探小说的人物塑造 原文请见:http://www.tuili.com/website/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97
    
    94林语堂 《武则天正传》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第 154-155 页
    95 同上 第 161 页
    96参见:杜文玉 《狄仁杰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 年 第 109-110 页
     97杜文玉 《狄仁杰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 引言
    100 The Phantom of the Temple 《紫光寺》 第 3 章 笔者译。英文原文: I wish you wouldn’t always stare at every female person you meet!
    101 The Red P avilion《红阁子》第 1 章 笔者译。英文原文:as longas you don’t spent all your money on wine and women!
    102 The Red P avilion《红阁子》第 1 章 笔者译。英文原文:They know how to fleece people!
    103苗怀明 从公案到侦探 明清公案小说的终结与近代侦探小说的生成 《明清小说研究》 2001 年 第 2 期 47-66 页 引用自第 51 页
    104 《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本 译者前言 笔者译。英文原文:Every judge, therefore, has attached to his person three or four trusted lieutenants, whom he carefully selects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career, and keeps with him while he is being transferred from one post to another, till he ends his days as a prefect or a provincial governor. These lieutenants derive their rank and position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ny of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tribunal), from the personal authority of the judge. It is upon them that the judge relies for assistance in the detection and solving of crimes. In every Chinese detective story these lieutenants are described as fearless strong-arm men, experts in Chinese boxing and wrestling. And in every Chinese detective story the judge recruits these men from the “brothers of the green woods,” that is to say highway robbers of the Robin Hood type. They usually became robbers because having been falsely accused, having killed a cruel official, beaten up a crooked politician, or for other similar reasons, they were forced to live by their wits. The judge induces them to reform, and thereafter they become his loyal helpers, faithful servants of justice.
    105郑振铎《郑振铎文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第六卷《论武侠小说》
    106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2 年 第 55 页
     110 Murder in Canton 《广州案》 80 页 笔者译 英文原文: In the course of his long and varied amorous career he had experienced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love. Now for the first time, he experienced a love that was not only different, but final…He knew that he could not live without this woman – and wasn’t even astonished at the discovery.
    111 Murder in Canton《广州案》82 页 笔者译 英文原文:He told himself that he would succeed in making this woman fall in love with him. He must。
     112西蒙娜 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年 1998 年 第 290 页
     115参见:曹亦冰 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 《明清小说研究》2000 年 03 期
    
    118 [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年 第 4 册 作者后记 第 486 页
    119陈鹏 《中国婚姻史稿》 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 第 448 页
     120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明清散文研究》 生活 读者 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 第 235-236 页
    121 孔庆东 《青楼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年
     122 The Willow Pattern 《柳园图》 18 章 本文作者译,原文:Kill him. I can’t stand the sight of him.Not any longer。
     122 The Willow Pattern 《柳园图》 18 章 本文作者译,原文:Kill him. I can’t stand the sight of him.Not any longer。
    124 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载《美国东方学会杂志》62 卷 4 号,293—294 页。收入 H.F.MacNair 编《中国》,18—28 页,加利弗尼亚大学出版社 1946 年版-《中国哲学简史》原文注释。
    125 高旭东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84 页
    12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蔡仁厚说:我们可以想象,在孔子五十岁的时后,他常常感到自己和上天非常的亲切:从孔子这一面说,是「知天命」;而通过孔子的「下学上达,与天合德」,天亦转过来知孔子,所以说「知我者其天乎!」这是一种「与天相知」的境界。在这里引发了孔子对天的使命感,因而亦形成了他生命中深切的信念。所以既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又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这深切的信念中,他对天道、天命的证知,更落实下来而显现为「以文统自认」的使命感。故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孔子藉由下学而上达的努力,到了五十岁的时后,他接上了那个从殷朝到周文王一脉相承的「天命传统」,产生了一种自信「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自愿的担负一个重责大任,所谓的「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就是这个道理。朱熹认为前者是孔子默证道体之言,蔡仁厚则认为后者实隐含「以天自况」之意。见蔡仁厚著,《孔子的生命境界》一书,页 7,学生书局出版,民国 87 年 4 月。 引自 论儒家和儒教—从儒家是否为宗教谈起 吴文璋 http://www.word.org.cn/n3/t/200605/59483_6.html
    127刘茜 论孔子的鬼神观 《四川大学学报〉 2004 年增刊
    128高旭东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98 页
    129参见:高旭东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七章 中国文人的宗教文化心态
    130 安乐哲提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染上了强烈的女性性别特征的色彩……总体来说,中国哲学似乎提倡一种“女性”伦理……中国传统的女性化特征:同情性,养育性,关怀性。参见 Roger T. Ames (安乐哲) 温海明编《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62-163 页
    131汪玢玲 《聊斋志异》与鬼文化 《蒲松龄研究》2000 年 Z1 期 第 169-176 页
    132张国风《公案小说漫话》 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1992 年 第 11 页
     133刘鹗 《老残游记》 齐鲁书社 1985 年 第 203 页
     134 《朝云观》 第 20 章 笔者译。英文原文:Of course it would be foolish to ignore entirely the existence of mysterious, supernatural phenomena. Yet most occurrences which we consider as such prove in the end to have a perfectly natural explanation…”
    135杜文玉 《狄仁杰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 年 第 47 页
    136杜文玉 《狄仁杰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 年 第 139 页
    137 [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年 作者后记 第485 页
    138 虽然英文都用的是 taoism,但笔者认为,高罗佩对于作为哲学的道家学说和作为宗教的道教持不同的看法。这里的道家学说主要指的老庄学说。道教,作为中国唯一自产的本土宗教,形式和思想上都呈现杂糅特点。高旭东教授认为其“兼容并包了源自远古的巫鬼文化、方仙之说,拉上道家的老子、庄子等作教主、真人,再从佛教中偷取一些仪式,就建构了一种想与佛教抗衡的道教。”《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95 页
    139《朝云观》第 8 章 笔者译。英文原文:I am a follower of Confucius,” the judge said, “but I fully admit that Taoism also contains deep wisdom.
     140 《朝云观》第 20 章 笔者译。 英文原文:Then he yawned and continued: “Taoism penetrates deep into the mysteries of life and death, but its abstruse knowledge may inspire that evil, inhuman pride that turns a man into a cruel fiend. And its profound philosophy about balancing the male and female elements may degenerate to those unspeakable rites with women. The question is, Tao Gan, whether we are meant to discover the mystery of life, and whether that discovery would make us happier. Taoism has many elevated thoughts; it teaches us to requite good with good, and bad also with good. But the instruction to requite bad with good belongs to a better age than we are living in now, Tao Gan! It’s a dream of the future, a beautiful dream — yet only a dream. I prefer to keep to the practical wisdom of our Master Confucius, who teaches us our simple, everyday duties to our fellow-men and to our society. And to requite good with good, and bad with justice!”
    141 [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年 第四册作者后记 第 486 页
    142 夏启发 《明代公案小说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博士论文 2001 年 第 54 页。
    143 苗怀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七章 第 211 页
     144 汤显祖《牡丹亭》
    146 参见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以及,孔庆东《笑书神侠》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6年
    147[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第四册 作者后记486 页
     148 [荷兰]高罗佩 著 王筱云 校点《狄仁杰奇案》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0 年 1 月 第 25 回
     149 [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第 4 册 第 6 页《大唐狄公案》及荷兰作者高罗佩
    150[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译者前言 第 20页
    151 《武则天四大奇案》 英译本 译者前言 笔者译。英文原文:This general deterior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became conspicuous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of Manchu rule in China. One need not wonder, therefore, that foreigners who observed affairs in China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did not have much favourable comment on the Chinese judicial system.
    152苏力《法律与文学 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 第 157 页
    153 同上 第 152 页
    154《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本译者前言 笔者译。 英文原文:The district magistrate was the highest civil authority in this unit, he was in charge of the town and land administration, the tribunal, the bureau for the collection of taxes, the register-office, while he was also gener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public order in the entire district. Thus he had practically full authority over all phases of the life of the people in his district, who called him, therefore, the “father-and-mother official”.
    155 The phantom of temple 《紫光寺》 第 2 章 英文原文:registration[0] of births,marriages and deaths,the settling of minor disputes,tax-collecting 第六页
    156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本 译者前言 笔者译。 英文原文:The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Chinese high official prescribes that whenever the judge leaves the tribunal on official business, he shall do so with all the pomp and circumstance incident to his office.But the judge can go about incognito, and often does. Having disguised himself, he leaves the tribunal in secret, and sets out on private tours of investigation.
    157 同上。英文原文: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m to be experts in wrestling and boxing, for the Chinese detective has the same noble tradition as his later colleagues of Bow Street, he carries no arms, and catches his man with his bare hands.
    158[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 《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年 第 11 页
    159 同注 120。 英文原文:Chinese magistrates like Judge Dee were men of great moral strength and intellectual power, and at the same time refined literati, thoroughly conversant with Chinese arts and letters. In short a kind of
    162张晋藩 怀效锋 《中国法制通史》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第四卷 隋唐 第 130-131 页
    
    163刘崇奎 “三言”公案小说中的拷讯 《江苏警官学报》2006 年 21 卷第 5 期
    164 张国风《公案小说漫话》 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1992 年 第 13 页
    165张晋藩 怀效锋 《中国法制通史》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第四卷 隋唐 第 123 页
    166 同上, 第七卷 明 绪言 第 4 页
    167中国法的“形”与“神”——对中国法传统及其现代化的另一种思考 孙笑侠http://law-thinker.com/show.asp?id=2726
    168 同上, 文中注 6
     176 [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年 译者序言
     177 [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大唐狄公案》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译者前言 25 页
     178赵毅衡 写狄仁杰的荷兰人——名士高罗佩 《中华读书报》2002 年 2 月 13 日
    179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第 269-311 页
    180 王宁 现代性、翻译文学与翻译文学现代经典重构 《文艺研究》2002 年第 6 期
    18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第 282 页
    182 Ar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 上外出版社 2004 第 109 页 笔者译
    183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和媒体在传播文化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王宁教授在 2004 年出版的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中就强调“电视及其他大众传媒方式一方面对经典文学和文化提出严重挑战,另一方面也帮助经典文学以某种方式通俗化,这样才能保证吸引更多受众。”(31 页,笔者译。原文:The TV industry and other forms of mass media pose severe challenges to canon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but on the oher hand, they are actually helping to popularize canonical literature in one way or another so that it can attract a greater audience in the future.)
    184 夏 志 清 中 国 文 学 只 有 中 国 人 自 己 讲 ” 《 南 方 周 末 》 2007-01-11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111/wh/whxw/200701110039.asp
     185 原文来自 文汇报 2006-08-27 电子版 http://wenhui.news365.com.cn/mzjy/200608/t20060827_1079597.htm
    186库萨的尼古拉(Nicholas Cusanus 1401-1464)生于摩塞尔的库萨地方,所以被称为库萨的尼古拉。他曾从事法律工作,后转而从事神学的研究与讲授。成为红衣主教朱丽安的秘书以后,一直为教廷服务,处理各地的宗教问题,从事已处于分裂状态的天主教厅的统一,并企图把东方交汇于西方教会统一为一个天主教会。尼古拉曾研究过法学、神学、哲学、数学。最为人熟知的著作包括《天主教的协调》和《论有学识的无知》。尼古拉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哲学考察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第一个贡献是,强调认识是从相对认识到绝对认识的一个过程,提出“四阶段说”。第二个贡献是论证了对立面的统一。第三个贡献是对一些自然科学先进思想作了哲学的预见。(参见《有学识的无知》 译后记)
    187 汪丁丁 有知的无知 《IT 经理世界》 2007 年 1 月 20 日第 2 期 总第 212
    188肖知兴《论语笔记》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年第 22 篇
    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 (Dee Goong An) : an authentic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detective novel /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 and notes by Robert van Gulik
    New York, N.Y. : Dover Pub., 1976
    Judge Dee at Work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Edition 1992
    Murder in Canton New York : Charless Scribner's Sons, 1966
    Necklace and calabash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Edition 1992
    The Chinese Bell Murder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Edition 1979
    The Chinese Gold Murders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1979
    The Chinese Lake murders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1979
    The Chinese Maze Murder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Edition 1997
    The Chinese Nail Murder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1977
    The Emperor’s Pearl New York : Charless Scribner's Sons, 1966
    The Haunted Monastery. New York : Dover Publications, 1977.
    The Lacquer Screen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Edition 1992
    The Monkey and the Tiger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Edition 1992
    The Phantom of the Ttemple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Edition 1995
    The Poisoned Bride and Other Judge Dee Stories www.newalbionpress.com
    The Red Pavilion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Edition 1994
    The Willow Pattern New York : Charless Scribner's Sons, 1965
    《大唐狄公案》[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6
    《狄公断狱大观》[荷兰]高罗佩 著 陈来元 胡明等译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6
    《狄仁杰奇案》 [荷兰]高罗佩 著 王筱云 校点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0
    《古代奇案选》 1981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
    《武则天四大奇案》(清)无名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Stephen Bochner, Cultures in contact :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Oxford [Oxfordshire] : Pergamon Press, 1982
    Antony Easthope, Literary into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 Routledge,. 1991
    Elaine Baldwin [et al.]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Beijing :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Joan Ferrante, Sociology : a global perspective Belmont, CA : Wadsworth 1995
    Austin Freeman, “The art of the detective story” 来源:gaslight.mtroyal.ab.ca/gaslight/detcritF.htm (最后查阅时间 2005-9-3) Howard Haycraft, Murder for Pleasure: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Detective Story New York: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Inc. 1984
    Howard Haycraft, ed. The Art of the Mystery Stor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46
    David Katan, Translating Cultures—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Jeffery Kinkley, Chinese Justice, The Fi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2000
    David Punter,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 Longman 1986
    Marie F. Rodell, Mystery Fiction New York: Duell,Sloan c. 1943
    Street Brian (ed.)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Susan Bassnet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Janwillem Wetering Robert Van Gulik His life His work Miami Beach, FL: D. McMillan Publications 1987
    Wang Ning.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4
    Wilt Idema 程瑛译 高罗佩研究《国际汉学》(任继愈编)第五辑 第 37-51页 2000
    阿英 《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安乐哲(Roger T. Ames) 温海明编 《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 北 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曹亦冰 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 《明清小说研究》03 期 2000
    曹正文《世界侦探小说史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陈必祥《通俗文学概论》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1
    陈鹏 《中国婚姻史稿》 北京:中华书局 1990
    陈平原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明清散文研究》 生活 读者 新知三联书店 2004
    陈平原, 王德威, 商伟编《晚明与晚清: 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2
    陈永国主编 《翻译与后现代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9 月
    陈之迈 《荷兰高罗佩》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9
    杜文玉 《狄仁杰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
    范伯群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方立 文化帝国主义的几种理论形态 来源: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发布时间:2005-3-25
    费小平《翻译的政治: 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高旭东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格非 《小说叙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公丕祥《东方法律文化的历史逻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辜美高、黄霖主编 《明人小说面面观—明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2
    关世杰, 胡兴译 (美)史蒂夫·莫滕森编选《跨文化传播学: 东方的视角》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郭延礼 近代翻译侦探小说述略《外国文学研究》1996 年第 3 期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长沙:岳麓书社 2005
    韩南(Patrick Hanan)《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韩南(Patrick Hanan)谈第一部汉译小说 陈平原 王德威 商伟 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侯敏 高罗佩与《狄公案》 《文史杂志》 1996 年第5期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黄霖 中国古代小说与当今世界文学——黄霖教授在首尔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演 文汇报 2006/08/27
    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
    黄泽新 宋安娜 《侦探小说学》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金民卿 《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4
    金元浦 重新审视大众文化 《 当代作家评论》2001 年 01 期
    孔慧怡 还以背景,还以公道——论清末民初英语侦探小说中译,收于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88—117 页
    孔庆东《青楼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孔庆东《笑书神侠》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6 年
    库萨的尼古拉[德]尹大贻 朱新民 译《有学识的无知》商务印书馆 1988
    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李茂增《宋元明清的版画艺术》 郑州 : 大象出版社 2000
    李欧梵 福尔摩斯在中国来源:苏州大学现代中外文化关系研究所http://www.zwwhgx.com/articles/lof_02fuermosi.htm(最后查阅时间 2005-9-3)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林语堂 《武则天正传》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明 ) 凌蒙初 石昌渝 校点《拍案惊奇》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刘崇奎 “三言”公案小说中的拷讯 《江苏警官学报》2006 年 21 卷第 5 期
    刘鹗 《老残游记》 齐鲁书社 1985
    刘康《全球化/民族化》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刘茜 论孔子的鬼神观 《四川大学学报〉 2004 年增刊
    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刘希欣 游侠、豪侠、官侠 ---中国古代文学侠特征的异变及原因 《荷泽师专学报》2002 年 24 卷第 3 期
    刘作奎 “高罗佩:东方文化的西方传人”《环球时报》2003 年 09 月 22 日 第十一版 http://www.sina.com.cn 2003 年 09 月 24 日中国日报网站)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济南:齐鲁书社 1997
    罗伯特?本雅明 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抒情诗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罗晓东 《话本小说叙事研究》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 年
    孟犁野 《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苗怀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社会科学战线》 2000 年 第 04 期 120-127 页
    苗怀明 从公案到侦探 明清公案小说的终结与近代侦探小说的生成 《明清小说研究》 2001 年 第 2 期 47-66 页
    苗怀明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任继愈 主编《国际汉学》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9 年 8 月
    任翔 《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任翔《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史蒂夫·莫滕森 (Mortenson,S.)(美)著 关世杰 胡兴 译《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 199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斯坦利·费什(美)著 文楚安 译《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苏力《法律与文学 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孙笑侠 中国法的“形”与“神”——对中国法传统及其现代化的另一种思考http://law-thinker.com/show.asp?id=2726
    汤显祖 《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汤一介 “文明的冲突” 与“文明的共存”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06 期
    汤一介《和而不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 北京 : 北京出版社 2002
    汪丁丁 有知的无知 《IT 经理世界》 2007 年 1 月 20 日第 2 期 总第 212期
    汪玢玲 《聊斋志异》与鬼文化 《蒲松龄研究》2000 年 Z1 期 第 169-176页
    王晶 《西方通俗小说类型与价值》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王宁 后现代性与全球化 《天津社会科学》 1997 年第 5 期 1997
    王宁 再论翻译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化特征 《中国翻译》2004 年第 3 期
    王宁 现代性、翻译文学与翻译文学现代经典重构 《文艺研究》2002 年第 6期
    王宁“德里达与翻译理论的建构”中国翻译 2005 年 1 月 26 卷第 1 期
    王宁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及传媒的功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年 1 月 第 17 卷 第 1 期
    王宁、钱林森、马树德合著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王宁 《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 中华书局 2006
    王一川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www.cnhubei.com/200406/ca507165.htm (最后查阅时间 2005-8-31)王岳川 “发现东方”与中西“互体互用” 《文艺研究》02 期 2004
    王岳川 《全球化与中国》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2
    王岳川 “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 《东南学术》 2005 年第 1 期
    吴福辉编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东方、西方与小说”晓延译, 选自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魏泉 中外《狄公案》 许昌师专学报 1999 年第 4 期
    魏泉公案与侦探:从狄公案说起 云南大学学报(2006 年第 5 卷第 4 期社会科学版)
    吴国盛 《现代化之忧思》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年 11 月
    吴迁(清)佚名(明)《新民公案 龙图公案》时代文艺出版社
    吴文璋 论儒家和儒教—从儒家是否为宗教谈起 http://www.word.org.cn/n3/t/200605/59483_6.html
    西蒙娜 波伏娃 陶铁柱译 《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年 1998
    夏启发 《明代公案小说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博士论文 2001
    夏志清 中国文学只有中国人自己讲”南方周末 2007-01-11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111/wh/whxw/200701110039.asp 肖知兴《论语笔记》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谢天振主编《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徐贲 当今大众文化批评的审美主义倾向 文艺理论研究 1995 年 05 期
    徐忠明《包公故事: 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颜剑飞《推理小说技巧散论》。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8
    杨义 《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俞达(清)《青楼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俞荣根《文化与法文化》 北京 : 法律出版社 2003
    袁洪庚 欧美侦探小说之叙事研究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年 5 月第 33 卷 第 3 期
    张春帆(清)《九尾龟》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张国风《公案小说漫话》 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1992
    张晋藩 怀效锋 《中国法制通史》 法律出版社 1998
    张守东译 (英)S·斯普林克尔著《清代法制导论: 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赵可 使神探狄仁杰蜚声世界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 《文史杂志》2005 年 03 期
    赵毅衡 写狄仁杰的荷兰人——名士高罗佩 《中华读书报》2002 年 2 月13 日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周发祥 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 来源:任继愈 主编《国际汉学》1999 年 8月 第四辑 318-342 页 郑州:大象出版社
    朱国华 略论通俗文学的批评策略 《文艺研究》1997 年第 6 期 朱熹(宋)《论语集注》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lunyujzh0000.htm
    诸天寅 略论高罗佩与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6 年第 1期
    189 The Chinese Bell Murders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铜钟案》
    190 The Chinese Maze Murders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迷宫案》
    191 The Chinese Lake Murders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湖滨案》
    192 The Chinese Gold Murders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黄金案》
    193 The Chinese Nail Murders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铁钉案》
    194 The Lacquer Screen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四漆屏》
    195 The Haunted Monastery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朝云观》
    196 The Red Pavilion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红阁子》
    197 The Emperor’s Pearl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御珠案》
    198 Murder in Canton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广州案》
    199 The Willow Pattern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柳园图》
    200 The Phantom of the Temple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紫光寺》
    201 Necklace and Calabash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玉珠串》
    202 Poets and Murder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黑狐狸》
     203Judge Dee at Work 陈来元、胡明译本包括八个短篇,分别是“太子棺,跛腿乞丐 真假宝剑,莲池蛙声,红丝黑箭,五朵祥云,除夕疑案,雨师密踪”。上面的资料少了最后一个,似有误。
    204The Monkey and the Tiger 陈来元、胡明译本为《断指记》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