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场所原则与建筑空间的生成和更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通过对建筑空间生成的领悟和体会,揭示空间的场所属性。通过简要分析场所与空间的已存在的空间形式和历史的形式,说明重塑建筑的场所空间,找回人与自然之间的“朴素的庄严”,增强人们的社会心理凝聚力,应该成为建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在。
     本文通过对形成场所的六个要素:“可印象空间结构”、中心、路径、边界、领域、自然因素的引入的总结和分析,揭示空间场所的具体生成方式和形成空间元素的具体整合方法。通过实例来说明场所的空间形态的塑造是六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场所生成的观念出发阐述旧有空间如何通过新要素的加入整合,在形式层面和空间层面上发生新旧元素的互动,生成有魅力的空间。因此场所的设计原则对新建建筑和现有空间的改造都有设计的指导作用,其最终目的是在当今的中国提高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塑造有凝聚力和人文精神的城市空间。
     最后分析了场所生成与更新的四个发展趋势,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的建筑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
Starting from researching on the generation of existing space, the author devote to revealing the essence and features of architecture spaces. Though analyzing the appearance of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existing and historical spaces ,the spirit of place of architecture is to find the purity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 enforce the spirit of people, thus proves that architecture reflecting the duty of society.
    Though analyzing the six factors of the place generation including "imaginable space structure" , center, path, edge, district and natural factor to reveal the forming manners of the place ,and the reforming manners of space element . Though researching examples the author try to illustrate that the generation of place form bas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six factors.
    By place principle, the old and new element of the existing space begin to interact and reform on the basis of form and space, form lively space .So the law of place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decision of newly-built spaces and exiting space . The final goal is to improve the architecture and city space quality, to form living place in the city.
    Finall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e four future trend of space among the globe development.
引文
1、第二十届国际建协北京大会科学委员会编委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学》,1999
    2、彭一钢,《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尹培桐泽,诺伯格舒尔茨著,《存在·空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6月
    4、《世界建筑》135期,2001/9
    5、丁沃沃、冯金龙、张雷编著,《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意义》,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5月
    6、王英泽,《当代国外著名建筑师作品精选—桑原—佩恩—麦克纳—布隆伯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
    7、桑兰德初级学校的空间图示:《THE MASTER ARCHITECT SERIES PERKINGS&WILL SELECTED AND CURRET WORKS》
    8、斋浦尔艺术中心平面:汪芳编著,《查尔斯·柯里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
    9、余善沐 译,《Ten houses世界小住宅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10、世界建筑安藤忠雄》156期,2003/6
    11、彭信苍译,凯瑟琳·斯莱塞著,《地域风格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月
    12、汪芳译,《里什泰和达尔罗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13、《detail》2003年1月
    14、方可著,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5、徐岩、蒋红蕾、杨克伟、王少飞编著,《建筑群体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16、刘先觉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
    17、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
    18、[日]原口秀昭.《世界二十世纪经典住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8
    19、亚历山大·克里斯托弗《建筑的永恒之道》,
    20、周朴颐译,[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1、项秉仁译,[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2、尹培桐译,[日]芦原义信并,《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3、何人可译,[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4、《世界建筑—伦敦新建筑》,144期
    25、李大夏.《路易·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8月
    26、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