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有关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不存在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人民群众处于被领导地位,领导与被领导的特定关系决定了党群关系的存在。西方资本主义政党与民众之间是选举与被选举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只存在政党与民众的关系,而不存在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于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血”与“肉”、“鱼”和“水”的关系,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于建设和改革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党员特别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增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受到破坏,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受到侵蚀。正鉴于此,笔者对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党群关系),力求阐释清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基础,凸显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找出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手段。
     对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渊源。本部分从考证政党着手,随之考证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研究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群关系、西方资本主义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性本质、先进性本质和纯洁性本质的使然。
     第二部分阐述了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比较,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共赴国难、国家独立”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第一个百年主题,“国强民富、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第二个百年主题,共赴这两个百年时代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最大政治优势的政治基础。在共赴第一个百年主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强敌,最后赢得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在革命中的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后,仍然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丰富与发展执政理念、巩固与扩大执政基础、制定与执行执政方略、增强与提高执政能力,唯有如此党才能长期执政,和人民群众一道完成第二个百年主题,这是党执政后最大政治优势的充分体现。
     第三部分阐述了党执政后的永恒课题是能否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党执政后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比执政前大大地增加了。苏联共产党没有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最后导致苏共失去执政地位。苏共的变故和教训,给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人提出了执政后如何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永恒课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中遇到的脱离群众的危险,现实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如何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后的永恒课题。
     第四部分阐述了群众路线教育对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探索。现阶段,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次影响深远的党风建设活动,从反对“三风”到反对“四风”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两大创造,并且形成了贯彻群众路线的“新模式”和开展群众工作的“新制式”。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教育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不断改革与创新党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和群众工作制度。
     第五部分阐述了党必须努力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首先要摸清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变化,以新变化为依据努力做好以后各阶段的群众工作。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变化,主要体现为群众工作的历史方位变了,群众工作的对象变了,群众工作的环境变了。其次,要掌握群众工作的本质。群众工作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群众工作的根本是维护群众权益、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再次,根据我国的客观现实和群众工作本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围绕群众利益、围绕群众权利、围绕社会保障和围绕提高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第六部分阐述了党必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清除掉制约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的主客观因素,找到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正确途径,这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必经之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主要内容为提高科学判断群众工作形势的能力、提高解决信访问题中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解决群体突发事件中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解决涉法涉诉中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能力。
Th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i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in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there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t party. Therelation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eople are of leader and being led.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has always been a leader while people are in the positionof being led.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of being leader and led has determined theexistence of th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western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ties and the people are election and beelected not the leader and being led. In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re are onlyparty-people relations not the party-ma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the masses was formed during the revolution period. There were “blood-meat”,“fish-water” relation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Duringthis period there were also a good style of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forme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eople were enriched anddevelop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eriod which became the biggestpolitical advantage for longtime government. But after the Communist party was inpower, especiall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close relationship are subjectto different degrees of damage. Some party members especially the leading cadreshave forgotten Marx’s view of the masses, the phenomenon of losing contact with themasses has increased, and the excellent style of close ties with masses is beingharmed. The ruling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has been undergone a continuous erosion.In view of this, the author has conducted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to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Chinesecommunist party masses relationship after the ruling), 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basisof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masse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necessity andurgency of having close ties with masses, find out ways of maintaining close ties withthe masses.
     There are mainly six part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lose ties withthe masse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isstipulated by the essence of Marxist parties. The essence of Marx’s political party i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This section verifies from the party to Marxist party then further verifie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masses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liticalparties and the masses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parties. Then comes the finalconclusion: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is the result of Marxist political class nature,advanced nature and purity of essence.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at the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is the biggest politicaladvantag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biggest political advantage which theCommunist Party has is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Face the national crisistogether and struggle for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is the first hundred-year theme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Chinese people fighting for.“Building a strongcountry and making people wealth, reviving our nation” is the second hundred-yeartheme which Chinese Communists and Chinese people fighting for. Struggling for thetwo themes is the biggest political advantage of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the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process to the theme of the first hundred year,Chinese Communists relied firmly on the masses, beat the enemy and won the regimefinally, there were all fully reflection of the political advantage of the ChineseCommunist Party’s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in the revolution. After the CCP was inpower, it still needs to rely on the masses and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the rulingidea, constantly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foundation,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ruling strateg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ruling ability,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party be in power for a long time, and complete the second century theme with people,which is fully reflected the party’s maximum political advantage.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whether the party could maintain eternal subject of keepingthe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after being in power.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the party has faced an increasing risk ofseparating with peopl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did not alert therisk of separating from mass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corruption of the ruling position.This event gave all the Communist parties in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a lesson of how to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after being in offi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especiall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encountered a reality ofbeing separating with the masses, how to always 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is the eternal subjec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fter in power.
     The fourth part expounds the new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to the mass line. Atpresent, the mass line education which launched by our party is another influentialparty construction activity after the Yan’an movement. There are two great inventions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from opposing the “three wind” to “four wind”so the new model of carrying out the mass line and work has been formed. Based onthe mass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e, our party has been constantly reforming thesystem of the party’s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and the working model.
     The fifth part expounds that the party must strive to do a good mass job in the newperiod. In doing this, first of all is to figure out the new changes of mass work in thenew period, and to work well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nges in later phases. The newchanges of mass work in the new period are: the changes of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the mass work, the changes of object of mass work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people’sworking environment. Secondly is to get to know the nature of the work. The essenceof the mass work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core of the masswork is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to handl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people, basic requirements of mass work is to turn the party’s policies into the actionof the masses.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and therequirement of the work of the masse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inly focuses onthe interests and the rights of the masses, the social security right as well as the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o carry out the mass work in the new era.The sixth part explains that the party must continuously to improve ability of the masswork. Improving the abilit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s work in the newperiod. Remov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of the ability in doing mass work, looking for the right wa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indoing mass work,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ass work. The mainconte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ass work are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judgmentability of the situation of mass work, improve ability to solve the emergency of masswork,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olving the legal and litigation of the mass work, and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working method.
引文
①《邓小平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①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第01版。
    ②习近平:《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第01版。
    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③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日报》2009年10月9日,第02版。
    ④张浩:《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纯洁性的几点思考》,《前进》2012年第8期。
    ⑤《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页。
    ⑦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①参见[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①参加[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党概论》,雷兢璇译,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
    ②参见[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参见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参见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③参见红旗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④参见张希贤:《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年版。
    ①参见曹殊:《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参见张荣臣、谢英芬:《为民务实清廉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怎么做》,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
    ③同①
    ④参见张希贤:《为民务实清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观点方法与创新案例》,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①参见韩文君:《陈云党建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参见曹健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参见戴立兴:《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参见刘玉:《马克思政党关系学说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参见曹建红:《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研究》,河北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参见刘玉:《马克思政党关系学说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参见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⑧参见杨新红:《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⑨参见周清:《中国共产党——社会沟通机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参见宋增伟:《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新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①参见韩振峰、纪淑云:《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
    ②参见俞良早:《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认识及实践途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5期。
    ③参见魏泽焕:《论列宁关于执政党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江汉论坛》1996.10。
    ④参加刘芦梅:《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夯实执政基础的核心内容》,《新疆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⑤参见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求是》2013.12。
    ⑥同①。
    ⑦参见丛松日:《中国共产党反特权反特殊化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⑧参见黄蓉生:《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6期。
    ⑨参见黄伦宽:《对话:密切联系群众之有效途径》,《人民论坛》2011/01/中。
    ①参见洪向华《基层一线党代表联系群众的意义与作用》,《党建研究》2012.8。
    ②参见求是杂志政治编辑部调研组:《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基础——重庆市开展“三项活动”、推进“三项制度”的调查与思考》,《求是》2011.3。
    ③参见谢一民、南忍孝:《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宝鸡市政府坚持十年开办广播热线节目为民服务的思考》,《新闻知识》2005.01。
    ①王云五:《礼记今注今译》,王梦鸥注,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①[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②Edmund Burke,”Thoughts on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 Discontents(1770),”in Louis I.Bredvold and RalphG.Ross(eds.),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Burk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134.
    ③转引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④Harold Dwight Lasswell, and Abraham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 p.169.
    ⑤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参见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④《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⑤范平、叶笃初:《党的建设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①叶笃初、卢先福:《党的建设辞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②荀子:《荀子》,方勇、李波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页。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1页。
    ①张荣臣.考证党的“群众”概念[EB/OL]. http://www.qstheory.cn/dj/qzgz/201306/t20130621_241973.htm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④同②,第342页。
    ①参见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②[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党概论》,雷兢璇译,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17页。
    ①[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②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日报》2009年10月9日,第02版。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
    ②张浩:《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纯洁性的几点思考》,《前进》2012年第8期。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75页。
    ①张希贤:《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页。
    ②《毛泽东选举》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0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56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56页。
    ③《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④《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①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①《列宁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3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2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唐秀荣:《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基础现状》,《理论探讨》2010年第1期。
    ①姜平:《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发展》,《领导科学》2005.5。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2001年版,第281页。
    ②《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③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⑤同④,第89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页。
    ①转引高放:《苏联兴亡通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②参见高放:《苏联兴亡通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223页。
    ①参见高放:《苏联兴亡通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7页。
    ①转引季正矩:《腐败与苏共垮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季刊)2000年第4期。
    ②转引黄蓉生:《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6期。
    ①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止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人民日报》2013年01月23日,第01版。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出版社1959年第1版2005年4月第12次印刷,第184页。
    ①参见十八大以来落马厅局级以上官员盘点[EB/OL]. http://news.163.com/special/lmgy/.
    ①《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①蒯正明、王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保持党纯洁性的基本经验》,《求实》2013.3。
    ②《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①杨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理论与改革》2013.3。
    ①《激浊扬清树新风—全党上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01月25日,第01版。
    ②《狠抓八项规定落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光明日报》2014年01月07日,第03版。
    ③同②。
    ①《狠抓八项规定落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光明日报》2014年01月07日,第03版。
    ②参见《反腐倡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人民日报》2014年01月11日,第04版。
    ①参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①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人民日报》2014年01月21日,第01版。
    ②同①。
    ①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人民日报》2014年01月21日,第01版。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0页。
    ①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8日,第01版。
    ①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8日,第01版。
    ①张荣臣、谢英芬:《为民务实清廉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怎么做》,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①转引张希贤:《为民务实清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观点方法与创新案例》,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①许青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意义和基本途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②张希贤:《为民务实清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观点方法与创新案例》,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
    ①《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0页。
    ②红旗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在一起》,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第64页。
    ①本书编写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4页。
    ①张晓红、王越:《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和观察的新视角》,《理论前沿》2007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①邹乐.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高官多与开发商有关
    [EB/OL].http://house.people.com.cn/n/2013/0720/c164220-22261591.html
    ②2013年9月与北京市丰台区座谈,基层干部反映的情况;2013年6月与江西省信访部门同志交谈中,省信访同志反映的情况。
    ③时政文、武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15讲》,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年版,第167页。
    ①刘翠宵:《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①姜峰:让“因病致贫”成为过去[EB/OL].http://www.people.com.cn/h/2012/0919/c25408-1970299067.html
    ②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5-27/4858328_5.shtml
    ①蔡小慎、张舒:《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缺失与对策研究》,《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8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②王鑫:《创建学习型城市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9。
    ③马建堂: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8/3004429.shtml
    ①教育部: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EB/OL].http://edu.people.com.cn/GB/xiaoyuan/8777707.html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1320页。
    ①时政文、武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15讲》,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年版,第188页。
    ②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时事报告》2013年1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4年01月16号,第16版。
    ①全国党建研究会社区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4卷第2期。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5页。
    ①《信访条例》[EB/OL].http://www.jmtz.gov.cn/issue/show_detal.jsp?id=d1afd3P1153a946fcfPP7f8b
    ②全国党建研究会社区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4卷第2期。
    ①燕继荣:《群体事件的警示意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2月。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2001年版,第85页。
    ①杜爱霞:《对完善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思考》,《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②姜凤武、李云波:《依法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人民司法(应用)》2007年第6期。
    ③姜杰、李振山、王兵:《检察机关应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策略》,《人民检察》2012年第20期。
    ①转引红旗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列宁全集(第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选举(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6]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M].任军锋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5][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党概论[M].雷兢璇译,香港: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9][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M].张绍宗译,沈澄如、张华青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谢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英]约翰·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M].朱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本书编写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4]曹殊著.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陈丽凤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范平、叶笃初主编.党的建设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冯留建著.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9]高放著.苏联兴亡通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高新民、农华西著.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1]红旗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1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1.
    [15]雷厚礼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6]李华著.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李聚山.党的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18]李君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李亚洲著.俄共理论与政策主张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0]丘梓歧.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群众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1]沈宝祥.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新议[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2]时政文、武湖编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15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
    [23]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4]田培炎、李长峰著.政党作风片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5]王长江主编.世界政党比较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6]王长江主编.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7]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8]王长江著.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0]王云五著.礼记今注今译[M].王梦鸥注,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1.
    [31]武国友著.中共执政党建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32]荀子著.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33]杨春贵、张绪文、侯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4]杨德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一个学说史视角的梳理和分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35]叶笃初、卢先福主编.党的建设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36]游斐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分析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7]张丽君.新时期干群矛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8]张荣臣、谢英芬著.为民务实清廉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怎么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9]张希贤主编.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40]张希贤主编.为民务实清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观点方法与创新案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4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4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4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44]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曹建红.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2.
    [2]曹健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戴立兴.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4]韩文君.陈云党建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5]刘玉.马克思政党关系学说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6]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7]杨新红.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8]周清.中国共产党——社会沟通机制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1]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4-01-16(16).
    [2]中央纪委监察部.反腐倡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N].人民日报,2014-01-11(04).
    [3]狠抓八项规定落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N].光明日报,2014-01-07(03).
    [4]激浊扬清树新风—全党上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纪实[N].人民日报,2014-01-25(01).
    [5]蔡小慎、张舒.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08).
    [6]丛松日.中国共产党反特权反特殊化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7]戴立兴.影响党群关系的社会因素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8(3).
    [8]戴焰军.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与群众沟通的能力[J].前线,2005(10).
    [9]杜爱霞.对完善我国涉法涉诉信访制度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1(5).
    [10]高新民.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基本特征[J].北京支部生活,2007(5).
    [11]韩振峰、纪淑云.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
    [12]洪向华.基层一线党代表联系群众的意义与作用[J].党建研究,2012(8).
    [13]胡茂连.调整利益格局与密切党群关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3).
    [14]黄伦宽.对话:密切联系群众之有效途径[J].人民论坛,2011(01).
    [15]黄蓉生.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6]季正矩.腐败与苏共垮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4).
    [17]姜凤武、李云波.依法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人民司法(应用),2007(6).
    [18]姜杰、李振山、王兵.检察机关应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策略[J].人民检察》,2012(20).
    [19]姜平.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发展[J].领导科学,2005(5).
    [20]蒯正明、王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保持党纯洁性的基本经验[J].求实,2013(3).
    [21]林兴初.西方“政党衰败”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创新[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2).
    [22]刘翠宵.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J].法学研究,2001(6).
    [23]刘道福、檀雪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24]刘芦梅.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夯实执政基础的核心内容[J].新疆社会科学,2013(5).
    [25]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J].时事报告,2013(12).
    [26]南隽.领导干部怎样同媒体打交道[J].中国记者2008(11).
    [27]求是杂志政治编辑部调研组.密切联系群众夯实执政基础——重庆市开展“三项活动”、推进“三项制度”的调查与思考[J].求是,2011(3).
    [28]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J].求是,2013(12).
    [29]全国党建研究会社区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3).
    [30]宋增伟.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新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1]唐秀荣.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基础现状[J].理论探讨,2010(1).
    [32]王长江.关于在比较、借鉴中探索执政规律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33]王冠军.关于社情民意的含义[J].乡音,2007(3).
    [34]王鑫.创建学习型城市提高市民综合素质[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9).
    [35]魏泽焕.论列宁关于执政党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J].江汉论坛,1996(10).
    [36]吴辉.基层党建的创新与提升[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
    [37]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止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01).
    [38]习近平.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2013-4-21(01).
    [39]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N].人民日报,2009-10-09(02).
    [40]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41]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01).
    [42]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43]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44]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N].人民日报,2014-01-21(01).
    [45]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N].人民日报,2014-01-21(01).
    [46]谢一民、南忍孝.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宝鸡市政府坚持十年开办广播热线节目为民服务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5(01).
    [47]许青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意义和基本途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
    [48]许耀桐.论政党执政文明与我国党政分开[J].改革内参,2005(8).
    [49]燕继荣.群体事件的警示意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2).
    [50]杨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J].理论与改革,2013(3).
    [51]俞良早.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认识及实践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5).
    [52]张浩.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纯洁性的几点思考[J].前进,2012(8).
    [53]张荣臣.60年党群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论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实质与改革取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
    [54]张晓红、王越.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和观察的新视角[J].理论前沿,2007(5).
    [55]祝灵君,彭穗宁.政党政治中的党群关系研究——关于政党执政基础的宏观分析[J].新视野,2006(2).
    [1]Edmund Burke,” Thoughts on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Discontents(1770),” in Louis I.Bredvold and Ralph G.Ross(eds.),ThePhilosophy of Edmund Burk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
    [2]Harold Dwight Lasswell, and Abraham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 a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
    [3]教育部: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EB/OL].http://edu.people.com.cn/GB/xiaoyuan/8777707.html.
    [4]姜峰:让“因病致贫”成为过去.[EB/OL].http://www.people.com.cn/h/2012/0919/c25408-1970299067.html.
    [5]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5-27/4858328_5.shtml.
    [6]马建堂: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8/3004429.shtml.
    [7]十八大以来落马厅局级以上官员盘点.[EB/OL].http://news.163.com/special/lmgy/.信访条例.[EB/OL].http://www.jmtz.gov.cn/issue/show_detal.jsp?id=d1afd3P1153a946fcfPP7f8b.
    [8]邹乐.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高官多与开发商有关[EB/OL].http://house.people.com.cn/n/2013/0720/c164220-22261591.htm.
    [9]张荣臣.考证党的“群众”概念[EB/OL].http://www.qstheory.cn/dj/qzgz/201306/t20130621_241973.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