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多都并存制度是指同一个王朝或政权在同一时期设置多座都城的制度。先秦时期存在着广泛而普遍的多都并存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制度的定义:“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表明“制度”可以是成文的,如西周时期对营建洛邑的成文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对曲沃“下国”的说法,战国时期燕国下都、上都的对照以及齐国“五都”的记载等;制度也可以是不成文而约定俗成的,包括夏商政权的多都并存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政权未明确记载而实际施行的多座都城同时存在的制度。因此,笔者认为,先秦时期多都并存已经形成一个“体系”,由现象上升至制度层面。先秦是多都并存制度的滥觞时期,其都城设置和都城功能对后世都城制度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通过对选题的简要分析和研究现状的深入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九章,通过实证案例研究分别复原了夏、商、西周、晋、楚、秦、齐、燕等八个政权的都城设置的情况、各座都城的地位及都城地位的变化。第二章通过对夏代文献资料和相应考古资料的分析,推测:不论是在夏代早期还是在夏代晚期,其都邑都存在着数都并存的现象。第三章探讨了商代的都城迁移和多都并存制度。商代早期的都城,从考古发掘来看主要有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两座,对比其规模,得出结论:郑州商城为文献记载中的郑亳,是早商的主要都城,偃师商城为文献记载中的西亳,是早商的军事性陪都。商代中期,可能实行圣都俗都制度,俗都屡次迁徙,而圣都不变。到商代晚期,安阳殷墟是主要都城,这一时期,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都城还有“成汤之故居”,可能为陪都,朝歌为离宫,不能看作是都城。第四章探讨了西周时期的多座都城设置与都城地位的变化。西周时期的多都并存制度是非常明确的,岐周、宗周、成周三座都城依次向东。其都城功能和政治地位各有不同。从都城功能来看,在西周时期,岐周是宗教祭祀意味较为浓厚的都城,是圣都;宗周承担着主要都城的功能,是行政都城;成周主要承担前线都城的功能,军事意义较浓。从政治地位来看,在西周时期,宗周一直是主都,而岐周和成周均处于陪都地位,只不过到西周中晚期岐周都城地位逐渐降低,而成周的政治地位愈益重要。第五章研究了晋国的多都并存制度,晋的都城发展包括三个阶段:从叔虞封唐开始到晋昭侯封桓叔于曲沃是晋国都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翼与绛为同地异名,晋有唐和绛(翼)两都,唐的设置略早于绛,在西周中期废弃,唐在废弃之前可能与绛并存了一段时间。从晋昭侯封桓叔于曲沃开始到晋景公迁都新田是晋国都城设置的第二个阶段,曲沃从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演变为晋国新政权的圣都,绛为晋的主都。第三个阶段从晋景公迁都新田开始至晋国灭亡,新田为晋都,旧都绛和圣都曲沃地位明显下降,文献记载少有提及。第六章探讨了秦的圣都制度与都城体系。秦封为诸侯之后有八座都城西垂(西犬丘)、汧、汧渭之会、平阳、雍、泾阳、栎阳、咸阳。从都城的宗教地位来看,这些都城可以分为圣都与俗都两大类,西垂、雍为圣都,其他都城是不同时期的俗都;从都城的军事地位来看,可分为前线都城和根据地都城,一般来说,俗都都是前线都城,是为了开拓疆土而建都的,圣都为根据地都城。在战国时期,秦人有两座圣都:西垂与雍。第七章分析了楚国的都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主要都城为南郢,楚国在南郢以北建立了多座军事性陪都,是其称霸诸侯、抗拒中夏的战略要地;同时,鄂城是南郢的东部门户,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陪都之一。第八章通过分析文献,复原了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多都并存制度,认为:临淄长期作为主要都城,对齐国的政治、军事发抨了重要作用。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陆续在边疆的军事重镇设置了四座陪都,与临淄合称“五都”。笔者认为齐国五都应为临淄、高唐、博、平陆、邺殿,其中,临淄无疑是齐国主都,而其他四都则是军事性陪都。这种多都设置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边疆控制手段。第九章探讨了燕的多都并存制度。在西周晚期偏后的时候,燕惠侯将燕都从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城址迁至蓟城,此后直到燕被秦所灭。蓟城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燕国主要都城。战国时期,由于燕国要南向中原与其它六国征战,因此,在南部军事重镇相继建立了易与下都武阳两座陪都。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章和第十二章,探讨了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多都并存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The system of multi-capital is a system that several capitals are esta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identical dynasty or the political power.Widespread and universal phenomenon of multi-capital exists in the pre-Qin period.According to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Revised edition)" to system definition:"The system is refers to the system on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o on which forms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 We can know that the system may not only be written just as the record of Xizhou Dynasty's new capital Luo-yi,Jin Dynasty's Qu-wo" the less important capita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Yah Dynasty's Wu-yang" the less important capital"&Qi Dynasty's "five capitals" in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and so on;but also be unwritten just as the multi-capital system of Xia and Shang Dynasty as well as putting several capitals 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in practice but no recor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Therefore,the author believed that,it has already risen to the system of multi-capital from the phenomenon of several capitals 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in pre-Qin period when is the source time of the certain system that influe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article:
     The first part is the l~(st) chapter- introduction.The author draws his thoughts in this chapter by analyzing and summing up the present research about this fiel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body of this whole article which from 2~(nd) to 9~(th) chapters that recover the capitals establishment situation,the capitals class of eight dynasties(include Xia,Shang,Xizhou,Jin, Chu,Qin,Qi,Yan).
     Through to analysi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of Xia and the corresponding archaeology material, The 2~(nd) chapter extrapolates that,it has the phenomenon of several capitals 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of Xia Dynasty,early period and later period.The 3~(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hang Dynasty's capital migration and the system of multi-capital.Analyzed from archaeology excavating,we know the capitals of Shang Dynasty's early term are the less important capital Yan-shi,which is Xi-bo in literature,and the important capital Zheng-zhou,which is Zheng-bo in literature.At Shang Dynasty's medium term,it may be put the system of holy capital&secular capital in practice,which the secular capital migrates continuously when the holy capital fixes on one city.At later term of Shang Dynasty,An-yang is the important capital as well as "Tang's former capital" is less important capital when Chao-ge is a palace but not capital.The 4~(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everal capitals and the change of capital's class in Xi-zhou Dynasty.The system of multi-capital is consist of Qi-zhou,Zong-zhou&Cheng-zhou,in which each capital has different function and different class.Analysis from the capital function,it is clear that Qi-zhou is a holy capital with strong religious atmosphere when Zong-zhou is an administrative capital with undertaking the main capital function and Cheng-zhou is a frontier capital with strong military function;Analysis from the capital class,it is clear that Zong-zhou is important capital when Qi-zhou and Cheng-zhou are less important capitals with Qi-zhou'class lower gradually as well as Cheng-zhou's higher gradually.The 5~(th) chapter studies the system of multi-capital of Jin Dynasty.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Jin's capital:the first stage is from Shuyu to Jin Zhaohou,when Yi&Jiang are the one capital which exists with an other capital Tang at the same time;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Jin Zhaohou to Jin Jinggong when Qu-wo is Jin's holy capital and Jiang is the important capital;the third stage is from Jin Jinggong to the last monarch of Jin when Xin-tian is the new important capital and Qo-wo's holy class lower.The 6~(th) chapter discusses Qin's holy capital system and the multi-capital system.By the religious class of capital,it can be classified holy capital,which includes Xi-chui&Yong,and secular capital,which includes others in different stage.By the military class of capital,it can be classified frontier capital,which is secular capital with established for extension territory,and rear capital,which is holy capital in general.Xi-chui and Yong both are holy capitals of Qin Dynasty.Through to analysis the literature,the 7~(th) chapter analyzes Chu Dynasty's capitals.The important capital is Nan-ying in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when several less important capitals are established to be strategic bases at north of Nan-ying,and the capital E is eastern gateway of Nan-ying.The 8~(th) chapter covers the system of multi-capital of Qi Dynasty in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The conclusion is that Qi's long-term important capital is Lin-zi which plays the vital role on the respect politics and military,and other four capitals(include Gao-tang,Bo,Ping-lu,Ye-dian) are less important military ones.This way that to establish five capitals,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ontrol border area.The 9~(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ystem of multi-capital of Yah Dynasty.Ji-cheng is Yan's important capital for long time.At the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Yi and Wu-yang both are less important capitals which established at the military cities for making war to other six countries south of Yan.
     The last part is the 10~(th)&12~(th) chapter,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phase,the reason,&the influenc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of the system of multi-capital in Pre-Qin period.
引文
1 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2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66页;
    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1-9页;
    程平山:《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人民出版社,2005,第18页。
    3 邹衡:《桐宫再考辨--与王立新、林沄两位先生商榷》,《考古与文物》,1998(2)。
    4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32-39页。
    5 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书店,1993;
    朱士光、叶骁军:《试论我国历史上古都的形成与作用》,《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赵中枢:《古都与陪都》,《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书店,1993。
    1 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
    2 李洁萍:《中国历代都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3 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叶骁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6 叶骁军:《中国都城历史图录》,兰州大学出版社,第一集出版于1986年5月,第二集出版于1986年12月,第三集出版于1987年6月。
    1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曲英杰另一本著作《史记都城考》(商务印书馆,2007)以《史记》所载的历代都城为线索,大部分研究也属于先秦都城。
    2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3。
    4 谢敏聪:《北京的城垣与宫阙之再研究(1403-1911)》,台湾学生书局,1989。
    5(日)平冈武夫著,杨励三译:《长安与洛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6 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
    7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
    2 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 李自智:《先秦陪都初论》,《考古与文物》,2002(6)。
    4 许顺湛:《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亳与西亳》,《中原文物》,1996(2)。
    5 渠川福:《我国古代陪都史上的特殊现象--东魏北齐别都晋阳略论》,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334-337页。
    6 程妮娜:《金代京、都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2000(3)。
    7 万明:《明代两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确立》,《中国史研究》,1993(1)。
    8 李令福:《周秦都邑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
    9 马世之:《关于楚之别都》,《江汉考古》,1985(1)。
    10 杨宽:《商代的别都制度》,《复旦学报》,1984(1);《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 尹钧科:《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及其在古都学研究中的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1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古都学与城市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研究》第1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12 叶骁军、朱士光:《试论我国历史上陪都制的形成与作用》,《中国古都研究》第4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
    13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4 张国硕:《夏商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 李自智:《先秦陪都初论》,《考古与文物》,2002(6)。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第308页。
    2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2)。
    1 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冲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64页。
    2 当然,有的行都是实际意义上的长期政治中心,如赵宋王朝南渡后,以杭州为行都或行在(《宋史·黄裳传》有:“中兴规模与守成不同,出攻入守,当据便利之势,不可不定行都。”),结果南宋政治中心杭州以“行都”之名存在了153年。
    1 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277页。
    1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2 《周礼·冬官·考工记》。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第1622页。
    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三联书店,2001年,第5-7页。
    1 张国硕:《夏商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杨宽:《商代的别都制度》,《复旦学报》,1984(1);
    马世之:《关于楚之别都》,《复旦学报》,1984(1)。
    3 李自智:《先秦陪都初论》,《考古与文物》,2002(6);
    渠川福:《我国古代陪都史上的特殊现象--东魏北齐别都晋阳略论》,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334页。
    4 许顺湛:《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亳与西亳》,《中原文物》,1996(2);
    万明:《明代两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确立》,《中国史研究》,1993(1)。
    1 I.V·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0,第314页。
    1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下册)》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1573页。
    2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
    1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第53页。
    1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期第一分册,中央研究院,1935年。
    2 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第43页。
    3 赵春青:《新密新砦古城与夏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3);
    赵春青等:《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3日第1版。
    4 王巍:《2003年中国考古学研究热点综述》,《中国文物报》2004年1月16日。
    5 坚持新砦遗址为夏邑的学者有:赵春青:《新密新砦古城与夏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3);
    马世之:《新砦城址与启都夏邑问题探索》,《考古与文物》2007(3);
    杨建敏:《新砦城址是夏代早期都城》,《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三秦出版社,2007。当然,也有学者根据发掘简报和论述,认为新砦古城包括两座古城,一座是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晚期城,另一座为新砦二期晚段城。其中,新砦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晚期城的性质为诸侯都邑,新砦二期晚段(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城的内涵表明其为夏王的离宫别馆。见程平山:《论新砦古城的性质与启时期的夏文化》,《考古与文物》2007(3)。
    6 沈长云:《禹都阳城即濮阳说》,《中国史研究》,1997(2)。
    1 沈长云:《论禹治洪水真象兼论夏史研究请问题》,《学术月刊》,1994(6)。
    2 方酉生:《论禹都阳城为颍川阳城》,《殷都学刊》,2001(4)。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4 江林昌:《来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报告》,《中原文物》,2001(1)。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6 当然,王城岗是否就是禹都阳城的问题还有争论,考古学界有人认为把把文献记载的禹居阳城(或都阳城)与王城岗城堡联系起来,还存在着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如董琦:《王城岗城堡遗址再分析》,《中国历史文物》,2003(3)。
    1 方燕明:《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龙山晚期大型城址》,《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28日1版。
    2 杨肇清:《略论登峰王城岗遗址大城与小城的关系及其性质》,《中原文物》2005(2)。
    3 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1980(2)。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禹县瓦店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3(3)。
    2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3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
    4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
    5 《周书·度邑篇》:“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居,其有夏之居。”《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尚书》:“太康失邦,兄弟五人居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史记·封禅书》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也有:“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6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
    1 赵芝荃:《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邑》,《华夏考古》,1987(2)。
    1 邹横:《夏文比分布区域内有关夏人传说的地望考》,《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第209-210页;
    邹衡:《综述夏商四都之年代和性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第173-188页;
    赵芝荃:《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邑》,《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196-204;
    程平山:《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人民出版社,2005,第17页。
    2 郑光:《试论二里头商代早期文化》,《中国考古学会年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第18-24页;
    郑光:《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华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212-223页。
    3 郑光:《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中国考古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96,第66-80页。
    4 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第64-71页。
    5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第77-82页。
    1 孙华:《夏代都邑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1 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26页。
    2 持此观点的有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9页)、程平山(《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人民出版社,2005,第20-29页)、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66页)等。
    3 《史记·封禅书·正义》引。
    4 《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
    5 程平山:《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人民出版社,2005,第29页。
    1 许顺湛:《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亳与西亳》,《中原文物》,1996(2);
    张国硕:《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并为亳都说》,《考古与文物》,1996(1)。
    2 邹衡在《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中首创此说,见《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4);
    郑杰祥:《关于偃师商城的年代和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84(4);
    邹衡:《西亳与桐宫考辩》,《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主汗液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第108-137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6)。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6)。
    5 王学荣:《偃师市商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后收入杜金鹏、王学荣主编《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第602-03页。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第Ⅱ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发掘简报》,《考古》,1998(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小城发掘简报》,《考古》,1999(2)。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Ⅳ区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9(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发掘简报》,《考古》,1998(6)。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第178页。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第230页。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第493页。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第506页。
    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第287页。
    1 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171-202页。
    1 《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
    2 《史记·殷本纪·集解》引。
    3 王国维:《说亳》,《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8-522页。
    4 王国维:《说亳》,《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8-522页。
    5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龙门联合书局,1960年;
    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第171-202页。
    6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
    7 邹衡:《汤都垣亳说考辩》,载《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425-440页;
    王睿:《垣曲商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8(8)。
    8 《孟子·滕文公下》。
    9 郑光:《试论偃师商城即盘庚之殷亳》,台湾《故宫学术季刊》第八卷第四期,1992年7月抽印本,第55-84页;段鹏琦等在《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与发掘》(见《考古》1984年6期)中即指出偃师商城很可能与商汤西亳有密切之联系。接着赵芝荃、徐殿魁在《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见《考古》1984年10期)中“初步认为这座城址应是商汤所都的西亳”。后来,赵芝荃又与其它研究者合作,在《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其意义》(赵芝荃、黄石林:《光明日报》1984年4月4日第3版)、《河南偃师商城西亳说》(赵芝荃、徐殿魁:《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偃师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赵芝荃、徐殿魁: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试谈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并兼论夏文化的上限》(赵芝荃、刘忠伏:《华夏文明》第一辑)、《关于汤都西亳的争议》(赵芝荃:《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等文章中,一再论证,重申了偃师商城西亳说。支持偃师商城西亳说的学者还有杜金鹏等。
    10 张文军、张玉石、方燕明:《关于偃师尸乡沟商城的考古学年代及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173-192页;
    张文军、张玉石、方燕明:《关于郑州商城的考古学年代及其若干问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0-46页;
    杨育彬:《再论郑州商城的年代、性质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2004年第3期;
    李锋:《郑州商城隞都说合理性辑补》,《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许顺湛:《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亳与西亳》,《中原文物》1996年2期;
    张国硕:《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并为亳都说》,《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
    邹衡:《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4期;
    郑杰祥:《关于偃师商城的年代和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邹衡:《西亳与桐宫考辩》,《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第108-137页。
    1 《史记·殷本纪·正义》。
    2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1935,国立中央研究院。
    3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第32页。
    4 东汉末年的郑玄明确指出:“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书·胤征序》孔疏引。
    5 关于郑州商城的都城地位,杨宽根据文献及铭文记载论证“郑州商城即阑或管,是商代前期的别都”。其论证过程如下:第一步,从沿革地理来看,根据《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志》卷八所载,得出结论:“郑州商城当是西周初期受封的管国”;第二步,“管”字在《墨子》中为“关”字,“在商代、西周金文中作‘阑'”;第三步,根据利簋铭文中“(周武王)辛未才阑(?)”的记载,认定“阑(?)是当时后方的军事重镇”,“如同‘牧(?)'(杨宽认为牧(?)为朝歌,是商代晚期的别都)一样,原先当是商代的别都”。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39页。笔者认为,上述论证过程中的第三步似乎有误,“管”字就是金文中的“阑”为一些学者所认可(见于省吾:《利簋铭文考释》,《文物》1977年第8期;
    徐中舒:《关于利簋铭文考释的讨论》,《文物》1978年第6期),但由“阑(?)”与“牧(?)”均为军事重镇,牧(?)为其论证的商代晚期别都,就推测阑(?)也具有别都地位似乎有些偏颇。而且,郑州商城建筑于商代前期,就算它在商代晚期叫做“阑(?)”并且是军事重镇,也不能说明其在商代前期的政治地位。因此,本文在正文中不使用杨宽的资料,不涉及杨宽的观点,另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加以论证。
    1 董琦:《论证汤亳的学术标准》,《中国历史文物》,2003(5)。
    1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第67页表十六。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小城发掘简报》,《考古》,1999(2)。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第178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第Ⅱ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11)。
    2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着:《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第66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小城发掘简报》,《考古》,1999(2)。
    2 杜金鹏:《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58页。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第224页。
    1 张国硕:《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并为亳都说》,《考古与文物》,1996(1)。
    1 郑杰祥:《关于偃师商城的性质与年代》,《中原文物》,1984(4)。
    2 《史记·殷本纪》。
    3 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第55页。
    4 《左传·桓公二年》有“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显然,早在武王之世就有营建雒邑的计划,只是可能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延至成王时期由周公完成。
    5 《尚书·多方》。
    6 具体论述见第四章。
    1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3)。
    1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第73页。
    2 张新斌:《敖仓史迹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
    3 宋国定、曾晓敏:《郑州小双桥遗址的调查与试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第242-271页;
    宋国定、曾晓敏:《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3)。
    4 陈旭:《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即隞都说》,《中原文物》,1997(2)。
    5 李锋:《“郑亳说”不合理性刍议》,《华夏考古》,2005(3)。
    6 唐际根等:《洹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10);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4);
    唐际根:《洹北商城》,《1999年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第62-63页。
    1 唐际根等:《洹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
    2 杨育彬:《河南考古》附《河南古代遗址、城址、窑址、墓葬统计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八章“方国地理”,中华书局,1988;
    丁山:《盘庚迁殷以前商族踪迹之追寻》,《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
    4 王国维:《说耿》,《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61。
    1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第262页。
    2 王国维:《北国鼎跋》,《观堂集林》卷十八,中华书局,1961。
    3 《诗经·邶墉卫潜》孔颖达疏引。
    4 杨育彬:《河南考古》附《河南古代遗址、城址、窑址、墓葬统计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5 《尚书全解》卷十八。
    6 王国维:《说耿》,《观堂集林》卷十二,中华书局,1961。
    7 吴泽:《殷代史》,《中国历史大系》,棠棣出版社,1953。
    8 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人民出版社,1977。
    1 傅筑夫:《关于殷人不常厥邑的一个经济解释》,《文史杂志》,四卷5-6期;
    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傅筑夫:《殷人的游农与殷人的迁居》,《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1985;
    冯汉骥:《自〈尚书·盘庚〉看殷商社会的演变》,《文史杂志》,五卷5-6期;
    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1935。
    3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62。
    4 转引自朱彦民《殷墟都城探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 芳明:《殷商为什么屡次迁都》,《历史教学》,1956(7)。
    6 果鸿孝:《游农与殷人迁居再探》,《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1984(4)。
    7 邹衡:《论汤都郑毫及其前后的迁徙》,《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版,1980,第209-210页。
    8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4,第162页。
    9 李民:《〈盘庚〉篇所反映的平民与奴隶主的斗争》,《尚书与古史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
    10 赵锡元:《中国奴隶社会史述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第58、65页。
    11 黎虎:《殷都累迁原因试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1)。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
    2 《古本竹书纪年》。
    3 《史记·殷本纪》。
    1 参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三十;丁山:《商周史料考证》;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2 这点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得到很好的明证。从甲骨文卜辞中的祭祀情况看,当是太戊子仲丁,仲丁子祖乙,祖乙子祖辛这样。
    1 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第45页。
    1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1935。
    2 邹衡:《综述夏商四都之年代和性质》,《殷都学刊》,1988(1);李民:《关于盘庚迁殷后的都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88(1);杨升南:《殷墟与洹水》,《史学月刊》,1989(2);王贵民:《浅谈商都殷墟的地位与性质》,《殷都学刊》,1989(2);杨宝成:《殷墟为殷都辨》,《殷都学刊》,1990(4);杨锡璋:《殷墟的年代及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91(1)。
    3 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中国古代的都市国家与它的墓地--商邑位于何处考》,《东洋史研究》28卷4期,1970年版)就怀疑王都不在今安阳小屯一带,因为小屯不见西周和春秋初的文化堆积,也不见城郭遗存。日本学者松丸道雄(《1971年的历史学界--回顾与展望》,《史学杂志》1972年第2期)也对安阳殷墟持怀疑态度,他根据计算机检索卜辞中大量地名,认为商都应在汤阴一带,这样符合甲骨文地理关系,而安阳殷墟只是商王的宗庙祭祀场所。石田千秋(《甲骨文与殷墟》,《书道研究》1988年第12期)也认为小屯周围的殷墟是殷代进行贞卜与祭祀的特别场所。国内学者也有否定殷墟为晚商都城者,秦文生(《殷墟非殷都考》,《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1期;《殷墟非殷都再考》,《中原文物》1997年2期)认为殷墟作为都城的条件和证据不足,殷墟只是商代后期的王陵区和祭祀场所,其都城应为朝歌。胡方恕(《小屯并非殷都辨析》,《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也有类似观点。
    4 《太平御览》八三《皇王部》。
    5 《水经·洹水注》。
    6 《尚书·盘庚·正义》。
    7 《尚书·祖乙序·正义》。
    8 《史记·项羽本纪·集解》。
    9 《史记·殷本纪·正义》。
    1 《史记·项羽本纪》。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杜,1994,第41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第46页。
    2 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第2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第455-456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第66-69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第85-8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杜,1994,第46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第102页。
    5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3。
    1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年第4、5期。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收录此文。
    2 郑振香、陈志达:《论妇好墓对殷墟文化和卜辞断代的意义》,《考古》,1981(6)。
    3 杨锡璋:《安阳殷墟西北冈大墓的分期与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81(3)。
    4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3)。
    1 杨锡璋:《安阳殷墟西北冈大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81(3);《殷墟的年代与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91(1)。
    2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的分期》,《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4、5期,又收入《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杨宝成:《殷墟为殷都辩》,《殷都学刊》,1990(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安阳小屯东北地的发掘》,《考古》,1989(1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安阳小屯东北地的发掘》,《考古》,1989(10)。
    5 杨宝成:《殷墟为殷都辩》,《殷都学刊》,1990(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1)。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第50页。
    1 郑振香:《商代后期都城--殷墟》,《百科知识》,1985(8)。
    2 史念海:《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3)。
    1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65页。
    2 田涛:《谈朝歌为殷纣帝都》,《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文集》,《殷都学刊》1985年增刊:《朝歌为殷纣帝都考》,《中州今古》,1987(1);王健:《帝辛后期迁都朝歌殷墟试探》,《郑州大学学报》,1988(2)。
    3 张国硕:《夏商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104-108页。
    4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第25页。
    5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78,第24页。
    6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2,第112页。
    1 《史记·夏本纪·集解》。
    2 《左传·襄公四年·杜预注》。
    3 《左传·襄公四年》。
    4 《国语·晋语四》。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69页。
    5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6 《孟子·万章上》。
    7 《孟子·尽心上》。
    1 《书序》。
    2 《史记·般本纪》。
    3 《史记·殷本纪·集解》。
    4 关于朝歌的政治地位,杨宽认为“牧即沫,是商代晚期的别都”。其论证过程如下:第一步,根据《水经注·淇水注》在朝歌下“本沫邑也,……殷王武丁始迁居之”的记载,认为朝歌即沫邑;第二步,根据“妹与沫,声同通用”,认定《尚书·酒诰》中记载的“妹邦”、“妹土”“春秋以后称为朝歌”;第三步,认为“所谓‘牧野',就是牧邑之野。事实上,牧邑就是妹或沫。”因此,牧野就是朝歌之野。根据《逸周书·克殷篇》和《逸周书·世俘篇》所记载的牧野之战关于战场和商辛(纣王)所居之地的描述,认定“实际上牧(即朝歌)又是纣居住的都城”;第四步,得出结论:“为什么《古本竹书纪年》说自盘庚迁殷以后,没有迁过都,而实际上牧(即朝歌)又是纣居住的都城呢?合理的解释,就是‘大邑商'的‘郊'区原有别都的建置,牧就是商代晚期的别都。”西周时期的小臣(?)簋铭文中所谓的“牧(?)”就是指这里。(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32-34页)笔者认为,在文献记载中朝歌有“都”之名,有离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牧野与朝歌的位置,近人也多有论证,可以据此推出结论:朝歌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但朝歌的陪都地位仍需进一步考证。另外,《尚书·酒诰》中的“妹邦”、“妹土”是否指朝歌还需商榷。
    5 《史记·周本纪·正义》。
    1 《史记·殷本纪》:“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集解》云:“鹿台,台名,今在朝歌城中。”《逸周书·克殷篇》:“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鹿台之上,屏遮自燔于火。”
    2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云:“居五年,纣果造倾宫,作琼室、瑶台,饰以美玉,七年乃成。”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第50页。
    4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
    1[美]张光直著,张良仁、岳红彬、丁晓雷译:《商文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第60页。
    1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7页。
    2[美]张光直著,毛小雨译:《商代文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第58页。
    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第202-204页。
    1 《史记·封禅书·正义》引。
    1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6)。
    3 李民:《关于盘庚迁殷后的都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88(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1)。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西周的宫室》.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5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1);《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1)。
    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沣西客省庄西周夯土基址发掘报告》,《考古》,1987(8)。
    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考古队:《1961-1962陕西长安沣东试掘报告》,《考古》,1963(8)。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9-1981年长安沣西、沣东发掘简报》,《考古》,1986(3)。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陕西长安县沣西新旺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考古》,1992(11)。
    3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五)》,《考古学报》,1956(3)。
    4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1955年第10册;《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一三零,文物出版社,1986。
    5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第317页。
    6 《商周青铜铭文选》(一),一九三,文物出版社,1986。
    1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10,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明朱谋垔刻本。
    2 《雍录》(黄永年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第12页。
    3 文王时期著名的大臣有不少。如《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文王的两个卿士虢仲、虢叔:《尚书·君奭》也说文王有虢叔等五位大臣;《史记·周本纪》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等大夫;《墨子·尚贤上》有“闳夭、泰颠”等贵族;《国语·晋语四》还列举了八虞。
    4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第121页。
    5 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第90页。
    1 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1)。
    2 所谓“攻位”,《周书·作雒解》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内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繋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乃位五宫;太庙、总庙、考宫、路寝、明堂。”
    1 《史记·周本纪》。
    2 《史记·鲁周公世家》。
    3 王奠新邑鼎铭文见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第45页。
    4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第68-69页。
    5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第277页。
    6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
    1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
    1 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 《左传·昭公四年》曰:“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康有丰宫之朝”。
    3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第132页。
    1 参见陕西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10);
    傅熹年:《陕西凤雏建筑遗址初探》,《文物》,1981(1);
    杨鸿勋:《西周岐邑建筑遗存的初步考察》,《文物》,1981(3)。
    2 参见丁乙:《周原的建筑群遗存和铜器窖藏》,《考古》,1984(4):
    王恩田:《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群基址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1);
    陈全方:《早周都城岐邑初探》,《文物》,1979(10)。
    3 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潘明娟:《周秦时期关中城市体系研究》,第118页,人民出版社,2009。
    1 参见张光直:《宗教祭祀与王权》,明歌编译,《华夏考古》,1996(3)。
    2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第366页。
    3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臣辰盉》下,科学出版社,1957。
    1 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95页。
    2 丰京有文王之庙,镐京有武王之庙,文、武是周作为“天下共主”的开国之君,在周代诸王之中地位最高,后世诸王有重大活动都要到庙里去祭告他们。如,成王营建成周,就有祭告文、武二王的活动。
    3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44页。
    1 《史记·鲁周公世家·集解》。
    2 《史记·卫康叔世家》。
    3 据杜勇:《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4)统计,有27尊铜器铭文涉及“王在成周”的记载,早自成王,晚至宣王,几乎与西周王朝相始终。本文搜集37条与“成周”相关的铜器铭文,见表4-2。
    4 唐兰认为是懿王时器,见《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第480页。
    5 若无特别说明,本文选用的金文主要从以下三本资料摘录:(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科学出版社,2002年;(2)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3)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微》,中华书局,1986。
    1 郭沫若:《弭叔簋及询簋考释》,《文物》1960年第2期。
    2 朱凤翰:《应侯见工钟》,收入《保利藏金》(续),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2月。
    3 现藏周原文物管理所。
    4 马承源:《晋侯稣编钟》,《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刘启益:《西周纪年》,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57页。
    1 唐兰解释为:大臣“公违”从东方视察回来,在新邑洛邑,把铜赏赐给一个臣下名卿的人。见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第68-69页。
    2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327页。
    1 许卓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第292页。
    2 《史记·鲁周公世家·集解》。
    1 杨宽:《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历史研究》1984(1)。
    2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4页。
    1 柳孟训:《营建洛邑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战略措施》,《天津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2 桧国以今河南密县为中心,在洛邑东部。
    3 晋侯稣编钟详细记述了晋侯稣随周厉王东征的经过。厉王三十三年,王亲省东国南国,正月,从宗周出发,二月至成周,随即往东,三月王亲会晋侯率乃师伐夙夷,进击(?)城,大获斩俘。王还归成周。六月,王两次召见晋侯稣,亲赐弓矢、马驹等,晋侯稣因此作钟。见马承源:《晋侯稣编钟》,《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4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1974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81(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5)。
    1 《史记·周本纪》。
    2 黄盛璋:《驹父盨盖铭文研究》,《考古与文物》,1983(4)。
    1 《史记·秦本纪》。
    2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847-848页。
    1 本表铭文以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为准。
    1 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1、3、7。
    2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周(?)京考》。
    3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臣辰盉》下,科学出版社,1957。
    4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臣辰盉》下,科学出版社,1957。
    5 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1955(10);
    陈云鸾;《西周(?)京新考》,《中华文史论丛》,1980(1)。主张(?)京就是镐京的学者,最初为清吴大瀓《说文古摘补附录》:“古器多(?)京,旧释旁京,……其为镐京无疑”;以后有容庚说见《金文编》卷十四,“镐”字下所列金文均为“(?)”字;丁山说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一分册;陈梦家说见《西周铜器断代》(二),载《考古学报》1955年第10期;陈云鸾《西周(?)京新考》,见《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1辑。
    6 刘雨在其《金文(?)京考》(《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中认为“(?)京是镐京附近的地方”;唐立厂先生有《(?)京新考》有:“镐及方之所以称镐京或(?)京者,……”见于《史学论丛》第1期,北大潜社,1934;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也有:“这个(?)京是和镐京在一起的,是宗周的一部分。”此书为唐兰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1页。
    1 卢连成:《西周金文所见(?)京及相关都邑讨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3)。
    2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第404、417页。
    3 《尔雅注疏·释丘》卷七,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琉本,第273页。
    4 谭戒甫:《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文史》第六辑。
    5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第100页。
    1 顾炎武:《肇域志》,转引自《辞源》,辞书出版社,1979,第155页。
    2 李仲操:《京室基址辨》,《文博》,1993(6)。
    3 曹玮:《也论金文中的“周”》,《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2,第581-603页。
    4 高卣的时代界定,唐兰先生认为是周康王器,说见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第132页:陈梦家先生认为是不晚于成王,说见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
    5 “周”即“岐周”的观点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一种观点。其中具代表性的是尹盛平《试论金文中的“周”》(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1983年11月)和宗德生《试论金文中的“周”》(《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
    6 李仲操:《(?)京考》,《人文杂志》,1983(5)。
    1 卢连成:《西周金文所见(?)京及相关都邑讨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3)。
    2 李仲操:《(?)京考》,《人文杂志》,1983(5)。
    3 《左传》“成公十三年”。
    1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第76页。
    2 马承源:《中国青铜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364页。
    1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微》,中华书局,1986,第14页。
    1 《十三经注疏之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14页。
    2 《汉书·地理志》。
    3 刘泽民主编:《山西通史·先秦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158页。
    1 李伯谦:《论晋国始封地》,《文物》,1995(7);
    刘泽民主编:《山西通史·先秦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161页。
    2 《左传·成公十八年》。
    3 顾炎武:《日知录》卷31;《左传杜解补正》卷3;李孟存、常金仓:《唐改国号一解》,《山西师院学报》,1984(2)。
    4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7)。
    1 邹衡:《论早期晋都》,《文物》1994(1)。
    2 笔者注:即《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曲沃与翼对抗时期。
    3 卢连成:《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年代及墓主考订》,《汾河湾》,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转引自刘泽民等主编:《山西通史·先秦卷》,山西人民山版社,2001,第160页。
    4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7)。
    5 《礼记·檀弓上》。
    6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文物》,1982(7)。
    1 刘泽民主编:《山西通史·先秦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161页。
    2 李伯谦:《论晋国始封地》,《文物》,1995(7)。
    3 邹横:《论早期晋都》,《文物》,1994(1)。
    4 《左传·成公十八年》。
    5 《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史记·晋世家》。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
    2 《国语·周语上》。
    3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左传》宣公二年;《史记·晋世家》。
    5 《史记·晋世家》。
    1 《左传》成公六年。
    2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废掉私家势力盘踞的绛,迁都新田(山西侯马),改新田为绛,又称新绛,在本文中,为表示区别,仍称新田。
    3 张守中 《1959年侯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60(8-9);
    张万钟《东周铸铜陶范的发现》,《人民画报》,1962(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4。
    4 山西文管会侯马工作站:《侯马东周时代烧陶窑址发掘纪要》,《文物》,1959(6)。
    1 《左传·成公六年》。
    2 马保春:《晋汾隰考--兼说晋都新田之名义》,《考古与文物》,2006(3)。
    3 《左传·成公十八年》。
    4 《左传·襄公三十年》。
    5 《史记·晋世家》;《左传·成公十八年》。
    6 《左传·襄公十六年》。
    7 《史记·晋世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详细记载,作“栾盈”。
    8 《史记·晋世家》。
    1 《礼记·曲礼下》。
    2 李永敏:《晋都新田的祭祀遗址》,《文物世界》,2000(5)。
    1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秦都邑考》,中华书局,1959。
    2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李自智:《秦九都八迁的路线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
    4 徐卫民:《泾阳为秦都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
    5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二《秦都邑考》,中华书局,1959,第530页。
    6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
    7 何清谷:《嬴秦族西迁考》,《秦文化论丛(第1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8 《史记·秦本纪》。
    9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史记·封禅书》。
    3 《史记·秦本纪》。
    4 《史记·秦本纪》。
    5 陈寿:《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五》。
    1 《史记·秦本纪》。
    2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2)。
    1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2)。
    1 《史记·封禅书》。
    2 参见王学理:《咸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第164、165-166、168、171页;田亚岐:《秦汉置畤研究》,《考古与文物》,1993(2)。
    3 《史记·封禅书》。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遗址的勘探和试掘》,《考古学报》,1985(3)。
    5 《史记·封禅书》。
    1 尚志儒:《秦陵及其陵寝制度浅论》,《文博》,1994(6)。
    2 《史记·封禅书》。
    3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史记·樗里子列传》。
    3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第125-141页。
    4 《史记·秦始皇本纪》。
    5 《史记·李斯列传》。
    6 《三辅黄图校注》(陈直校注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第124页。
    7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第135页。
    8 《史记·秦始皇本纪》。
    9 《史记·秦本纪》。
    10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清]王鸣盛:《蛾术篇·说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 周有恒:《千年遗址 南国完璧--楚郢都漫话》,《文史知识》,1989(1)。
    3 《史记·六国年表》: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徙于钜阳”,恐不确。详见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7-158页;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第362-363页。
    4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第377-403页。
    5 《史记·楚世家》。
    6 冯永轩:《说楚都》,《江汉考古》,1980(2)。
    7 《史记·楚世家》。
    1 刘彬徽、何浩:《论包山楚简中的几处楚郢地名》,《包山楚墓·附录二四》,文物出版社,1991,第564-568页。
    2 马世之:《关于楚之别都》,《江汉考古》,1985(1)。
    3 晏昌贵、江霞:《楚国都城制度初探》,《江汉考古》,2001(4)。
    1[清]宋翔凤:《过庭录》,中华书局,1986。
    2 孙重恩:《楚始受封者--鬻熊》,《江汉论坛》,1981(4)。
    3 冯永轩:《说楚都》,《江汉考古》,1980(2)。
    1 顾铁符:《周原甲骨问“楚子来告”引证》,《考古与文物》,1981(1)。
    1 顾铁符:《楚浥考》,载《楚史研究专辑》,湖北省楚史研究会、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会编,1984。
    1 宋翔凤:《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过庭录》卷四。
    2 石泉:《楚都何时迁郢》,《江汉考古》,1984(4)。
    1 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武汉大学学版(社会科学版)》,1979(1)。
    2 《左传·庄公四年》。
    3 孙家炳:《楚都遥感考古》,《地图》,2003(5)。
    1 参见: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考古学报》,1982(3)、(4);郭德维著:《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等。
    2 唐·余知古:《渚宫旧事》卷一,《渚宫旧事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
    1 王仁湘:《楚鄢故都访古》,《江汉论坛》,1979(2)。
    2 钱林书:《“鄢郢”解》,《江汉论坛》,1981(1)。
    3 钱穆:《再论楚辞地名答方君》,《古史地理论丛》,大图书公司(台北),1982,第182-183页。
    1 钱林书:《“鄢郢”解》,《江汉论坛》,1981(1)。
    2 高介华:《楚国城市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第157页。
    3 《左传·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及鄢,乱次以济。”“鄢”,杜预云:“鄢水,在襄阳宜城县,入汉。”《水经注》“夷水出房陵(今保康、南漳交界处的司空山),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谓之夷溪,又东南径罗川城,又谓之鄢水。”由此可见,鄢水即夷水即今宜城境内的蛮河。
    1 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光绪十年成都志古堂精刊。
    2 清·张琦:《战国策释地》,广雅书局丛书。
    3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4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
    5 孙家炳:《楚都遥感考古》,《地图》,2003(5)。
    1 《左传·哀公四年》。
    2 《史记·楚世家·集解》。
    3 《左传》宣四年。
    4 刘正民:《“郢”探》,《荆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5 刘正民:《“郢”探》,《荆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1 曹桂岑:《楚都陈城考》,《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
    1 尚景熙:《萦国故城调查记》,《河南文博通讯》,1980(2)。
    2 朱帜:《河南舞阳北舞渡古城调查》,《考古通讯》,1958(2)。
    1 殷崇浩:《楚都鄂补》,《江汉考古》,1984(1)。
    1 大冶县博物馆:《鄂王城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3(3)。
    1 《战国策·中山策》。
    2 清·张琦:《战国策释地》,广雅书局丛书。
    3 欧潭生:《信阳楚王城是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1 临淄文物志编辑组:《临淄文物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0,第37页。
    1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6)。
    2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6)。
    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第241页。
    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城遗址博物馆:《临淄东古墓地发掘简报》,《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1 钱林书:《战国齐五都考》,《历史地理》第五辑,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115-118页。
    2 韩连琪:《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第220页。
    3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1 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说》,《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
    2 《左传》昭公九年。
    3 余念慈:《幽燕都会》,北京出版社,2000,第10-11页。
    4 许倬云《西周史》引用傅斯年(《大东小东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册,1930年)、顾颉刚(《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责善丰月刊》1940年5月)等人的观点,认为燕国的初封地在河南。
    5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
    郭仁、田敬东:《琉璃河商周遗址为周初燕都说》,《北京史论文集》第一辑。
    6 《北京考古四十年》第三章第一节(燕国城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燕山出版社,1990。
    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5年琉璃河遗址周代居址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6期。
    2 琉璃河遗址考古队《北京琉璃河遗址发掘又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7年2期1月12日第1版;
    刘绪、赵福生:《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文物》1997年第4期。
    3 殷玮璋:《新出的太保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0年1期。
    4 陈平:《燕国风云八百年》,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5 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142-143页。
    6 李伯谦:《北京房山董家林古城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燕山出版社,1997;
    韩嘉谷:《燕史源流的考古学观察》,《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集,燕山出版社,1991年;
    刘旭、赵福生:《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文物》1997(4);琉璃河考古队:《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7(6);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5年琉璃河遗址周代居址发掘简报》,《文物》1996(6)。
    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95年琉璃河遗址周代居址发掘简报》,《文物》1996(6)。
    2 刘绪、赵福生:《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文物》1997(4)。
    3 琉璃河遗址考古队《北京琉璃河遗址发掘又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年报》1997年2期1日12月第1版;
    赵福生《琉璃河遗址访谈录》,《北京文博》1997(1)。
    1 侯仁之:《关于古代中国的几个问题》,《文物》1959(9)。
    2 赵其昌:《蓟城的探索》,《北京史研究(一)》,燕山出版社,1986。
    3 北京市文物局考古队:《建国以来北京市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4 陈平:《燕亳与蓟城的再探讨》,《北京文博》1997(2)。
    5 赵正之:《北京广安门外发现战国和战国前的遗址》,《文物考古资料》,1957年7月。
    1 陈平:《燕亳与蓟城的再探讨》,《北京文博》,1997(2);
    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下册第2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琉璃河考古队:《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文物》 1997(6)。
    3 琉璃河考古队:《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7(6)。
    1 《战国策·燕策》。
    2 《战国策·燕策》。
    3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1955年12月;《西周之燕的考察》,陈光会编:《燕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9页。
    4 孙继安、徐明甫:《河北省容城县出土战国铜器》,《文物》1982(3);
    孙继安:《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考古》1993(3)。
    1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山戎伐燕事在燕庄公二十七年。
    1 《史记·匈奴列传》。
    2 孙继安:《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考古》1993(3)。
    3 采自孙继安:《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考古》1993(3)。
    1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一批铜戈》,《文物》1982(8)。
    2 《史记·燕召公世家》。
    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三联书店,2001年,第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14页。
    3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第138页,人民出版社,1976。
    1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第110-126页。
    1 相关记载见《尚书·洛诰》、《尚书·召诰》及《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等。
    2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三联书店,2001年,第6页。
    1 《史记·封禅书》。
    2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三联书店,2001年,第7页。
    2 在小宗取代大宗成为诸侯之前,晋国君主称“晋侯”。在小宗取代大宗成为诸侯之后,晋国君主始称“晋公”。
    1 《荀子·礼论》。
    2 《春秋左传集解》。
    3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2)。
    1 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 罗西章:《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关问题探讨》,《考古与文物》1988(2)。
    2 朱凤翰:《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刘士莪:《周原青铜器中所见的世官世族》,《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3 侯甬坚:《周秦汉隋唐之间:都城的选择与超越》,《唐都学刊》2007年第2期。
    1 《周礼·大司徒》,《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 卢连成:《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早期阶段--商代、西周都城形态的考察》,中国社会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第231-232页。
    3 卢连成:《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早期阶段--商代、西周都城形态的考察》,中国社会会科学院考古所编著:《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第231-232页。
    4 《国语·郑语》。
    1 《左传·昭公九年》。
    2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九年》引《释例土地名》。
    3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九年》引服虔曰。
    4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九年》引《释例土地名》。
    5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九年》引《释例土地名》。
    6 《荀子·大略篇》,《诸子集成》,浙江古籍出版杜,1999。
    7 《韩非子·扬权》,《诸子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1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第161-171页。
    1 《荀子》记载齐桓公“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韩非子》:“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
    2 钟林书:《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疆域及政区》,《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1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楚疆域·按语》。
    2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49,第94页。
    3 郭沫若:《中国文稿》第一册,第302页,该书还所附《东周列国存灭表》。
    4 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历史研究》,1979(4)。
    5 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1页。
    6 黄德馨:《楚疆域变迁考略》,《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7 《史记·苏秦列传》。
    8 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派与荆的历史和文化》,《历史研究》,1979(4)。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10。
    2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页。
    2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269页。
    3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264页。
    4 《诗经·北山》。
    5 《白虎通》说“夏曰夏邑,般曰商邑,周曰京师。”“京师者何谓也?千里之邑号也。京,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故以大,众言之,明什倍诸侯,法日月之径千里。《春秋传》曰:‘京师,天子之居也'。”在此,《白虎通》虽无意却实在道出了殷周都城制度的不同。
    1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286页。
    2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287页。
    1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32-39页。
    2 陈贤一:《江汉地区的商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1980),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3 1982年初,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了楚国的许多丝织丝绣珍品,其中N9为绣罗禅衣一件,所绣的是凤斗龙虎的形象,有的学者据此论证楚人的图腾是凤(见张正明等:《凤斗龙虎图象考释》,《江汉考古》1984年第1 期)。学术界关于楚人图腾的看法一般均以为是熊。但是,一个民族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图腾,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均不乏其例,故凤为楚人图腾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另据《诗·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戎氏女,为帝誉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玄鸟一般以为是燕子,或谓之“凤”,因而也可以说“原始殷人是以凤为图腾的”(闻一多:《龙凤》,《神话与诗》,中华书局,1959年版)。商、楚同一图腾信仰,绝非偶然巧合。
    1 马世之:《关于楚之别都》,《江汉论坛》,1985(1)。
    2 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李得贤序”第1页,中华书局,1998。
    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1页。
    2《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第201页。
    3《左传·桓公十一年》:“楚伐郧.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斗廉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不敌,君之所闻也.……'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与蒲骚。”
    4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254页。
    5《左传·襄公十一年》。
    1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9年,“绪言”。
    2[意大利]安东尼奥·阿马萨里:《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刘儒庭、王天清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3《左传·文公十八年》有“先君周公制周礼”之说.《逸周书·明堂》、《尚书大传》、《礼记·明堂位》均谓周公六年“制礼作乐”.周公制礼的一些内容保存在战国秦汉间成书的《周礼》、《仪礼》、《礼记》中.
    4关于“因生以赐姓”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从上下文来看,它应该是指封建诸侯而言的,也就是说要依照其族姓渊源而肯定其姓。如鲁国的伯禽为周公之子,姬姓;宋国的微子是商王帝乙之子,子姓。“命之氏”中的“氏”,为族名,但此族名应为周王朝所赐予的。如周封舜后于陈,既肯定其妫姓,又命“氏”为陈,其 他如鲁氏、宋氏等.姓氏是血缘关系的一种标志.
    1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年,第246-247页.
    2多都并重是李久昌师兄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在西周时期,宗周与成周的都城地位是相等的。见李久昌博士论文:《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三秦出版社,2007年。
    1王玉哲:《殷商疆域史中一个重要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82(3).
    2叶文宪:《商代疆域新论》,《历史地理》第八辑.
    3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见《瓦缶集》,人民出版社,2003。
    1俞伟超:《中国考古学中夏、商、周文化的新认识》,《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
    2谢维扬:《也谈卜辞中的邑与商周国家的国土结构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98(1)。
    1马卫东:《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延续及其瓦解》,《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朱凤瀚:《周家族形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第482页.
    3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第249页。
    4《汉书·贾山传》.
    5《史记·封禅书》.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史记·李斯列传》。
    3《史记·高祖本纪》。
    4《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十二年,高祖亲征黥布,回程路上,过沛县曰:“吾虽都关中,……其以沛为朕汤沐邑,……”说明沛并未被封以“都”名。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三联书店,2001年,第5-7页。
    6《汉书·王莽传中》。
    7《后汉书·光武帝纪》。.
    8《后汉书》卷80“文苑列传”。
    1《水经·浊漳水注》载:“魏因汉柞,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
    2《魏书·高祖纪》.
    3《北周书》卷七“宣帝纪”.
    4《隋书》卷三零“地理志”。
    5《隋书》卷三“炀帝纪”.
    6《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传”.
    1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第210页。
    2《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李小波:《古都形制及其规划思想流变》,《城市问题》,2002(3)。
    2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考古与文物》1981(2)。
    3尚志儒、赵从苍:《秦都雍城布局与结构探讨》,《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
    4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10)。
    [1]《周礼》
    [2]《春秋左传集解》
    [3]《春秋公羊传》
    [4]《尚书》
    [5]《论语》
    [6]《诗经》
    [7]《管子》
    [8]《孟子》
    [9]《荀子》
    [10]《韩非子》
    [11]《吕氏春秋》
    [12]《竹书纪年》
    [13]《国语》
    [14]《战国策》
    [15]《史记》
    [16]《汉书》
    [17]《说文解字》
    [18]《太平寰宇纪》
    [19]《水经注》
    [20]《帝王世纪》
    [21]《太平御览》
    [22]《书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3]《十三经注疏之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4]《三辅黄图》(何清谷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
    [25]唐·李泰:《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2005
    [26]唐·余知古:《渚宫旧事》(渚宫旧事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7]宋·程大昌:《雍录》(黄永年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
    [28]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光绪十年成都志古堂精刊
    [29]明·董说:《七国考》,中华书局,1956
    [30]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
    [3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2]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3]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
    [34]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
    [3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36]清·王鸣盛:《蛾术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7]清·宋翔凤:《过庭录》,中华书局,1986
    [38]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
    [39]清·张琦:《战国策释地》,广雅书局丛书
    [1]罗振玉:《殷虚书契》全三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的先公先王考》、《续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3]方濬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1935年涵芬楼影印本
    [4]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禁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3
    [5]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科学出版社,1984
    [6]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
    [7]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
    [8]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
    [9]郭沫若:《金文丛考》,《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五卷》,科学出版社,2002
    [10]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
    [11]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
    [12]容庚、张维持:《殷商青铜器通论》,科学出版社,1958
    [13]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
    [14]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
    [15]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6]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
    [17]郑慧生:《甲骨卜辞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18]郭沫若:《卜辞通篡》,科学出版社,1978
    [19]李学勤审订:《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
    [20]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明朱谋要刻本
    [21]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
    [1]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2]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
    [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5]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6]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3
    [7]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8]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同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
    [10]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1-17)
    [11]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2]李洁萍:《中国历代都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3]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4]叶骁军:《都城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15]叶骁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6]刘叙杰:《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7]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8]郭黛姬:《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9]潘古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1]日·平冈武夫著,杨励三译:《长安与洛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S7
    [22]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23]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
    [24]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5]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6]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7]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8]周昆叔、宋豫秦:《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
    [29]中国文物报社:《大考古》,济南出版社,2004
    [30]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
    [32]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3]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4]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
    [35]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
    [36]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7]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62
    [38]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9]意·安东尼奥·阿马萨里,刘儒庭、王天清等译:《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0]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41]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
    [42]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4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2
    [44]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45]赵锡元:《中国奴隶社会史述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46]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7]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
    [48]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49]曲英杰:《史记都城考》,商务印书馆,2007
    [50]勾承益:《先秦礼学》,巴蜀书社,2002
    [51]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52]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
    [53]韩连琪:《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
    [54]周自强:《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上、中、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55]张广志、李学功:《三代社会形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6]黄中业:《三代纪事本末》,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57]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58]唐嘉弘:《先秦史新探》,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5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0]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61]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齐鲁出版社,1996
    [62]徐扬杰:《家族制度与前期封建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63]程平山:《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人民出版社,2005
    [64]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5]张光明等:《夏商周文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6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
    [67]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
    [68]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0]陈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
    [7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72]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
    [7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4]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7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76]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77]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8]杜金鹏:《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9]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80]杨育彬:《郑州商城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8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8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上、中、下),文物出版社,2001
    [8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一九五三年--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
    [84]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5]段振美:《殷墟考古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1
    [86]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7]胡厚宣:《殷墟发掘》,上海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
    [88]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
    [89]张光直著,张良仁、岳红彬、丁晓雷译:《商文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90]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1]朱彦民:《殷墟都城探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
    [9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
    [94]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5]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6]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
    [97]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98]丁山:《商周史料考证》,龙门联合书局,1960
    [99]殷涤非:《商周考古简编》,黄山书社,1986
    [100]谢崇安:《商周艺术》,巴蜀书社,1997
    [101]张洲:《周原环境与文化》,三秦出版社,1998
    [102]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3]许倬云:《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104]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105]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06]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7]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8]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9]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10]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
    [111]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
    [1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西周的宫室》,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1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
    [1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16]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117]顾德融、宋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8]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9]刘泽民主编:《山西通史·先秦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0]田昌五、藏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121]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2]李孟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123]张有智:《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及法家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124]曲英杰:《长江古城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5]李玉洁:《楚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126]杨权喜:《楚文化》,文物出版社,2000
    [127]宋公文:《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28]高介华、刘玉堂:《楚国城市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29]刘玉堂:《楚国经济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30]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31]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
    [132]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33]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2000
    [134]张午时、冯志刚:《赵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35]赵树文、燕宇:《赵都考古探索》,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36]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7]王学理:《秦都成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38]王学理:《成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
    [139]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2003
    [140]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出版社,1980
    [141]陈平:《燕国风云八百年》,北京出版社,2000
    [142]余念慈:《幽燕都会》,北京出版社,2000
    [143]北京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144]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北京出版社,1985
    [145]尹钧科:《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出版社,1994
    [146]曹子西主编:《北京通史》1、2卷,中国书店,1994
    [147]谢敏聪:《北京的城垣与宫阙之再研究(1403-1911)》,台湾学生书局,1989
    [148]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
    [149]陈光汇编:《燕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50]王彩梅著:《燕国简史》,紫禁城出版社,2001
    [151]陈光汇编:《燕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52]王阁森、唐致卿:《齐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153]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上、下册), 齐鲁书社,2003
    [154]曲英杰:《齐国故都临淄》,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155]临淄文物志编辑组:《临淄文物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0,
    [156]李发林:《战国秦汉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157]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158]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
    [159]任重、陈仪:《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0]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1]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华夏出版社,1998
    [162]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
    [163]美国国家研究员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与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2
    [164][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冲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65][美]凯文·林奇,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166]宛素春等编著:《城市空间形态解析》,科学出版社,2004
    [167][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168][英]R·J·约翰斯顿,蔡运龙、江涛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169][美]卡腾斯·哈里斯,申嘉、陈朝晖译:《建筑的伦理功能》,华夏出版社,2001
    [170][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兰谷译:《建成环境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71]胡兆量、陈宗兴、张乐育编:《地理环境概述》,科学出版社,1994
    [172]王恩涌:《政治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3]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
    [174]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175]彭兴业:《首都城市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76]江应澄:《城市地理》,地质出版社,1989
    [177]王光中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178]郭鸿懋等:《城市空间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79]张思吉主编:《城市功能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80]叶骁军、温一慧:《控制与系统--城市系统控制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181]《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
    [18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专题图》,地图出版社,1984
    [183]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
    [184]叶骁军:《中国都城历史图录》,兰州大学出版社,第一集出版于1986年5月,第二集出版于1986年12月,第三集出版于1987年6月
    [1]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书店,1993
    [2]朱士光、叶骁军:《试论我国历史上古都的形成与作用》,《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赵中枢:《古都与陪都》,《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书店,1993
    [4]李自智:《先秦陪都初论》,《考古与文物》,2002(6)
    [5]许顺湛:《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毫与西毫》,《中原文物》,1996(2)
    [6]渠川福:《我国古代陪都史上的特殊现象--东魏北齐别都晋阳略论》,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34-337页
    [7]尹钧科:《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及其在古都学研究中的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1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8]程妮娜:《金代京、都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2000(3)
    [9]万明:《明代两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确立》,《中国史研究》,1993(1)
    [10]李令福:《周秦都邑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
    [11]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2000(7)
    [12]邹衡:《桐宫再考辨--与王立新、林法两位先生商榷》,《考古与文物》,1998(2)
    [13]马世之:《关于楚之别都》,《江汉考古》,1985(1)
    [14]尹钧科:《古都学与城市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研究》第1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15]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2)
    [16]沈长云:《禹都阳城即濮阳说》,《中国史研究》,1997(2)
    [17]沈长云:《论禹治洪水真象兼论夏史研究诸问题》,《学术月刊》,1994(6)
    [18]方酉生:《论禹都阳城为颍川阳城》,《殷都学刊》,2001(4)
    [19]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1980(2)
    [20]赵芝荃:《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邑》,《华夏考古》,1987(2)
    [21]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
    [22]孙华:《夏代都邑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23]陈昌远:《商族起源的地望发微--兼论山西垣曲商城发现的意义》,《历史研究》,1987(1)
    [24]郑光:《试论偃师商城即盘庚之殷毫》,台湾《故宫学术季刊》第八卷第四期,1992年7月抽印本
    [25]段鹏琦:《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与发掘》,《考古》,1984(6)
    [26]赵芝荃、徐殿魁:《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10)
    [27]赵芝荃、黄石林:《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其意义》,《光明日报》,1984年4月4日第3版
    [28]赵芝荃:《关于汤都西毫的争议》,《中原文物》,1991(1)
    [29]杨育彬:《再论郑州商城的年代、性质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2004(3)
    [30]李锋:《郑州商城隞都说合理性辑补》,《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1]张国硕:《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并为毫都说》,《考古与文物》,1996(1)
    [32]邹衡:《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4)
    [33]郑杰祥:《关于偃师商城的年代和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84(4)
    [34]王睿:《垣曲商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8(8)
    [35]郑杰祥:《关于偃师商城的年代和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84(4)
    [36]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1935,国立中央研究院
    [37]董琦:《论证汤毫的学术标准》,《中国历史文物》,2003(5)
    [38]张新斌:《敖仓史迹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
    [39]陈旭:《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即隞都说》,《中原文物》,1997(2)
    [40]李锋:《“郑毫说”不合理性刍议》,《华夏考古》,2005(3)
    [41]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人民出版社,1977
    [42]傅筑夫:《关于殷人不常厥邑的一个经济解释》,《文史杂志》,四卷5-6期
    [43]冯汉骥:《自(尚书·盘庚)看殷商社会的演变》,《文史杂志》,五卷5-6期
    [44]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1935
    [45]芳明:《殷商为什么屡次迁都》,《历史教学》,1956(7)
    [46]果鸿孝:《游农与殷人迁居再探》,《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1984(4)
    [47]黎虎:《殷都累迁原因试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1)
    [48]邹衡:《综述夏商四都之年代和性质》,《殷都学刊》,1988(1)
    [49]李民:《关于盘庚迁殷后的都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88(1)
    [50]王贵民:《浅谈商都殷墟的地位与性质》,《殷都学刊》,1989(2)
    [51]杨宝成:《殷墟为殷都辨》,《殷都学刊》,1990(4)
    [52]杨锡璋:《殷墟的年代及性质问题》,《中原文物》,1991(1)
    [53]松丸道雄:《1971年的历史学界--回顾与展望》,《史学杂志》,1972(2)
    [54]秦文生:《殷墟非殷都考》,《郑州大学学报》,1985(1)
    [55]秦文生:《殷墟非殷都再考》,《中原文物》,1997(2)
    [56]史念海:《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3)
    [57]王健:《帝辛后期迁都朝歌殷墟试探》,《郑州大学学报》,1988(2)
    [58]李民:《关于盘庚迁殷后的都城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88(1)
    [59]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60]傅熹年:《陕西凤雏建筑遗址初探》,《文物》,1981(1)
    [61]杨鸿勋:《西周岐邑建筑遗存的初步考察》,《文物》,1981(3)
    [61]丁乙:《周原的建筑群遗存和铜器窖藏》,《考古》,1984(4)
    [62]王恩田:《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群基址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1)
    [63]陈全方:《早周都城岐邑初探》,《文物》,1979(10)
    [64]张光直:《宗教祭祀与王权》,明歌编译,《华夏考古》,1996(3)
    [65]杜勇:《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4)
    [66]郭沫若:《弭叔簋及询簋考释》,《文物》,1960(2)
    [67]黄盛璋:《驹父盈盖铭文研究》,《考古与文物》,1983(4)
    [68]陈云鸾:《西周篝京新考》,《中华文史论丛》,1980(1)
    [69]刘雨:《金文莽京考》,《考古与文物》,1982(3)
    [70]卢连成:《西周金文所见篝京及相关都邑讨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3)
    [71]唐立厂:《莽京新考》,《史学论丛》第1期,北大潜社,1934
    [72]谭戒甫:《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文史》第六辑
    [73]李仲操:《京室基址辨》,《文博》,1993(6)
    [74]曹玮:《也论金文中的“周”》,《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2
    [75]李仲操:《篝京考》,《人文杂志》,1983(5)
    [76]饭岛武次:《洛阳西周时代的遗址与成周、王城》,《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
    [77]刘和惠:《楚丹阳考辩》,《江汉论坛》,1985(1)
    [78]李伯谦:《论晋国始封地》,《文物》,1995(7)
    [79]邹衡:《论早期晋都》,《文物》,1994(1)
    [80]马保春:《晋汾隰考--兼说晋都新田之名义》,《考古与文物》,2006(3)
    [81]李永敏:《晋都新田的祭祀遗址》,《文物世界》,2000(5)
    [82]冯永轩:《说楚都》,《江汉考古》,1980(2)
    [83]晏昌贵、江霞:《楚国都城制度初探》,《江汉考古》,2001(4)
    [84]顾铁符:《周原甲骨问“楚子来告”引证》,《考古与文物》,1981(1)
    [85]石泉、徐德宽:《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江汉论坛》,1982(3)
    [86]张正明:《楚都辨》,《江汉论坛》,1982(4)
    [87]石泉:《楚都何时迁郢》,《江汉考古》,1984(4)
    [88]孙家炳:《楚都遥感考古》,《地图》,2003(5)
    [89]钱林书:《“鄢郢”解》,《江汉论坛》,1981(1)
    [90]钱穆:《再论楚辞地名答方君》,《古史地理论丛》,台北:大图书公司印行,1982
    [91]李白智:《秦九都八迁的路线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
    [92]曲英杰:《齐都临淄城复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1)
    [93]钱林书:《战国齐五都考》,《历史地理》第五辑,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4]钟林书:《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疆域及政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95]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文物》,1959年(9)
    [96]金景芳:《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说》,《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
    [97]赵其昌:《蓟城的探索》,《北京史研究》(一),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
    [98]陈平:《燕毫与蓟城的再探讨》,《北京文博》,1997(2)
    [99]朱凤翰:《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100]苏仲湘:《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历史研究》,1979(4)
    [101]俞伟超:《中国考古学中夏、商、周文化的新认识》,《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
    [102]谢维扬:《也谈卜辞中的邑与商周国家的国土结构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