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为研究对象,大量搜集和挖掘东北地方文献资料,借鉴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从社会科学角度对灾荒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运用历史地理学、灾害学、环境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对灾荒自然属性进行探究,统计灾荒发生的时空分布情况,分析归纳灾荒发生的特点;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对灾荒社会属性进行分析,重点考察民初社会应对灾荒的情况及能力,主要从政府赈济、民间救助、仓储备荒和巫术救荒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并探究东北灾荒带来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东北灾荒的成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析灾因重点从气候、水系、山脉、地质等方面考察其成灾的自然环境;从对生态的破坏和政治背景考察其成灾的社会环境,如民初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租赋繁重等社会因素使之民不聊生,大大降低了社会整体御灾能力。
     第二章东北灾荒的历史考察。重点对东北多发的水灾、旱灾、冰雹和瘟疫四种灾害来进行考察,介绍东北灾情;分析归纳东北灾荒发生的特点:从时间分布上看,发生频繁,无年不灾;从空间地域看,灾区广大,无地不灾;从灾害发生种类看,多灾并发,接连不断,种类繁多,危害严重。
     第三章东北灾荒的官赈措施。东北地方政府设立赈务机构对灾情进行管理,通过报灾、勘灾和查灾鉴定灾情,实施赈济。首先,急赈以缓灾情。主要措施有拨发赈粮、赈款、设施粥厂和实行以工代赈等;其次,帮扶生产。实行借贷、蠲缓等;最后,调控市场,平抑物价。主要措施是“禁粮出运”和平粜政府赈济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赈济中体现了近代化的色彩。但政治的腐败,赈济中的中饱私囊等消极因素,弱化了政府赈灾能力,使政府救济如杯水车薪。
     第四章东北灾荒的社会救济。民赈群体主要来源于社会慈善团体、绅商政府官员等社会上层人士,还有平民阶层的个人义举。社会救济对当时比较弱化的政府御灾能力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并逐渐承担了社会救济的主要角色,对赈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章东北地区的仓储备荒。仓储备荒是当时东北政府应对灾害的主要防灾举措,由于政府对官仓建设的能力有限,积极鼓励加强东北各地义仓的建设。各地民间对义仓积谷的征收和使用、义仓的建设和管理、仓董的任命等情况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运行和管理中还是弊端丛生,义仓积谷被挪用、变谷生金、中饱私囊、仓董失职、天灾人祸等情况时有发生,使义仓积谷遭受巨大损失,弱化了义仓积谷灾时急赈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东北旱灾与禳弥信仰。这是古代消极的救灾思想,被历代所沿用和效仿。由于民国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民众受教育水平低,使巫术救荒在民国时期东北地区一度盛行,统治者积极组织参与祈神禳灾,使巫术救荒更加得到了人们的敬畏,达到所谓的阶级调和。其实质是政府御灾能力降低的表现,巫术救荒不仅贻误了最佳的救灾时机,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加深了灾民的痛苦。
     第七章东北灾荒的影响。灾荒造成东北人口的死亡与流移;破坏了东北人们的生产生活;加剧东北社会环境的恶化,导致东北社会秩序的失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民国时期灾荒距今较近,对今天东北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救灾等工作也可以提供历史教训与借鉴,并对东北地域经济投资的预测性和针对性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This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on northeast famin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31) based on the local documents collected in this region. It draws lessonsfrom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s of regional history and systematically collects thereference materials 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sciences. By using the knowledge andmethods of historical geology, science of disaster and environics, it studies thenatural attribute of famine, counts up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famine in thisregion, and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it. Furthermore, it analyzes the social attribute offamine by using the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history,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Itlays emphasis on analyzing social coping measures including government relief, folkrelief, storage and sorcery. A conclusion is also drawn on the impact of famine in thisregion. The main content is as the following:
     Chapter One is investigates the causes of famine which include natural andsocial factors. Natural factors include climate, river system, mountains, geology, etc.Social factors mainly include human destru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deforestation, political corruption, frequent wars and heavy taxation, which broughtto hardship and greatly reduced the social ability to resist famine.
     Chapter Two is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famine in northeast China of theRepublic period. It introduces famine in this region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hemost frequently happened ones: floods, droughts, hail storms and plagues. It studies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features of famine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Republic period. From temporal aspect, famine happened frequently and occurredalmost every year; From spatial aspect, famine struck a large range of area; From theaspect of the types of famine, there we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famine and manyof them happened in the same pla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nd made serious badeffect.
     Chapter Three is relief measures of the natural calamity. The government set upinstitutions for relieving affairs to carry out relief measures; the main measures were:urgent relief, allocating food and money, setting up porridge factory, etc; offeringloans, reducing taxation to support production; prohibiting food shipping andlowering grain price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market; establishing asylum to shelterrefugees. To certain extent, the government relief measures helped a lot. Politicalcorruption weakened the government ability in relief. Furthermore, frequent warsmade the government careless about relief and the relief measures were always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ones without any innovations, so it helped little.
     Chapter Four is social relief for natural calamity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Republic Period. The major social relief groups were from social charities,businessmen, monks, Taoists and personal acts. Social relief was a support for theweak government and gradually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s task.
     Chapter Five is storage and efficiency in case of famine in northeast China ofthe Republic Period. Storage was a major measure to cope with famine. Because ofthe limited capability in setting up state storage,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d granaryfrom different areas. Perfect regulations were formulat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Butin practice, there were a lot of problems which destroyed granary and weakened itsimportance in relief.
     Chapter Six explains how to use sorcery to relieve calamity in northeast Chinaof the Republic Period. Sorcery was a passive thought in ancient period to relievefamine and has been followed suit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Using sorcery to relievefamine was very popular in northeast China of the Republic Period because ofpolitical corruption, frequent wars, deep-rooted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lesseducated people. Sorcery not only delayed the best time for relieving famine but alsowasted a great amount of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refugeessuffered much more.
     Chapter Seven illustrates the consequences and influence of famine in northeastChina of the Republic Period. Famine caused a lot of people to die and migrate; it also made social production stopped and had great influence on people’s livelihood;furthermore, it fasten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ed todisorder of the society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lass conflicts.
     Famin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ppened in more recent times and it an offerhistorical lessons and reference for reducing disaster, taking precautions against itand providing disaster relief. Moreover,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predictability and pertinence of investing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if of practicalsignificance.
引文
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年;北京:科技出版社,1985年;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二辑<1-4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①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995年再版);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年;1961年(应为内部资料)。
    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长沙:湖南省气象局气候资料,1982年;成都:四川省气象局资料室,1978年;1961年;1999年广东科技出版社修订再版;广西第二图书馆编印,19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资料室,1979年;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1978-1980年;河南省水文总站编写,1982年;河北省沧州地区植物保护站编写,1985年。
    ①凌立:《灭顶灾难——20世纪大灾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韩天雨,张新安:《百年大灾大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张永宁,戴永胜:《天祸地灾—千年百次危机苍生的灾难》,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年;史玉芹:《中国全史简读本—救灾史、灾荒史》,经济日报,1999年;钱刚,耿庄国:《20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邱国珍:《三千年天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李原,黄资慧:《二十世纪灾祸志》,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①陈业新:《灾害与西汉社会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①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1961年;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981年。
    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③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李波:《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年。
    ④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2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⑤曹晶晶:《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及其控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王银:《1910-1911年中国东北鼠疫及防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焦润明:《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李皓:《庚辛鼠疫与清末东北社会变迁》,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孟祥丽:《1910-1911年中国东北北部的鼠疫灾害与沙俄》,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梅爽:《鼠疫与谣言——1910-1911年东北鼠疫社会心理史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丁美艳:《宣统年间东北鼠疫灾难应对之防疫法规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张蕾:《1910-1911年东北鼠疫与山东疫情兼论鼠疫在山东流行的环境因素》,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商业文化·财金视点》,2007年第6期;《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兰台世界》,2010年第8期;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东北史地》,2008第5期;《文化学刊》,2009年第5期;《辽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
    ②刘菁蕾:《近现代长春的社会救济(1889年一1949年)》,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吴蓓:《近代松花江流域水利开发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王广义:《近代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赵英兰:《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王艳艳:《近代东北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迟明照:《近代东北自然环境与东北习俗文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王虹波有关灾荒的学术论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求索》,2010第6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5期;《东北史地》,2009年第5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①李文海:《打破分割促进融合——对历史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人民日报》,2004-5-14。
    ①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②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5页。
    ③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页。
    ①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①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第4页。
    ②辽宁省农矿厅(团):《森林与水灾之研究》,《实业月刊》,辽宁省:辽宁省农矿厅,民国19年(1930),第25页。
    ③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524页。
    ①辽宁省农矿厅(团):《森林与水灾之研究》,《实业月刊》,辽宁省:辽宁省农矿厅,民国19年(1930),第25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07页。
    ③蒋颂贤主编:《近代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40页。
    ④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29-230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林业志》(卷十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页。
    ②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223-224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林业志》(卷十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3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农业志》(卷十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①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27页。
    ②衣保中:《近代东北地区林业开发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20页。
    ③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民国]《辽阳县志·实业志·农业志》(卷二十七),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第7页。
    ①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第12页。
    ②“奉天·水利局日渐废弛”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5-27。
    ③孙中山:《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9页。
    ①常城,李鸿文,朱建华:《现代东北史》,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第57页。
    ②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①“东三省之真民意”载《民国日报》第七版,1916-2-27。
    ②《张謇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农业志》(卷十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4-95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农业志》(卷十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5页。
    ②“苛政猛于虎”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8-06-19。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5页。
    ①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70-71页。
    ②“新民·水患频仍”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4-10-17。
    ③“巡按使报告抚顺水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4-8-8。
    ④刘维清,张之言修;罗宝书,邱在官纂:[民国]《临江县志·政事志·灾祥志》(卷八),民国二十四年(1935,伪满康德二年)铅印本;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第10页。
    ⑤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36-38页。
    ①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49-50页。
    ②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等:《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第8页。
    ③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第37页。
    ④“奉天·陈知事请款赈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12-11。
    ⑤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第77页。
    ⑥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锦县志·自然灾害》,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
    ⑦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阳市志·大事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页。
    ①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38-39页。
    ②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38-39页。
    ③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38-39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大事记》(卷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⑤伊雙庆纂修:[民国]《林甸县志略不分卷》,民国六年(1917)修(抄本)。
    ⑥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⑦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
    ⑧“关于各属查报水灾事项—五(黑河道为瑷珲所属均受雹雨各灾)”,黑龙江行政公署档62-3-577,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藏。
    ⑨“哈尔滨·雨灾详记”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15-8-6。
    ①“昌图水灾情况”,《洮昌道公署档》JC22,第50号,1917年10月14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②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73页。
    ③“营口·荣道严令报水灾”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7-8-1。
    ④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等:《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第77-78页。
    ⑤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等:《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第77-78页。
    ⑥伊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春市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⑦黑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河市志》,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7页。
    ⑧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39-40页。
    ⑨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等:《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第8页。
    ①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3页。
    ②杜景琴主编:《抚顺县志·地理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6页。
    ③新民县县志编纂办公室:《新民县志·大事记》,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④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大事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页。
    ⑤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阳市志·大事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⑥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沈阳市志·综合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年,第51页。
    ⑦辽宁省阜新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出主编:《阜新市志·自然灾害》,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第245页。
    ⑧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阳市志·大事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页。
    ⑨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锦县志·自然灾害》,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
    ①宽甸县编纂委员会:《宽甸县志·大事记》,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②新民县县志编纂办公室:《新民县志·大事记》,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③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锦县志·自然灾害》,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103页。
    ④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沈阳市志·综合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⑤昌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昌图县志·大事记》,昌图县志办公室内部印刷铅印本,1988年,第14页。
    ⑥绥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绥中县志·自然灾害》,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5页。
    ⑦北镇满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北镇县志·大事记》(内部刊行),1990年,第21页。
    ①张伯英总纂,崔重庆整理:《黑龙江志稿》(一),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②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①“奉天·大旱望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6-7-30。
    ②“海城·农民望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6-8-3。
    ③“辽阳·赤枕祈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6-8-2。
    ④“安东·祈雨近讯”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6-8-4。
    ⑤“怀德·怀邑全境祈雨”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6-8-4。
    ⑥“吉林·春旱”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4-3。
    ⑦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年,第97页。
    ①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年,第78页。
    ②“辽阳·粮价昂贵”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10-23。
    ③“开原·粮价暴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29。
    ④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
    ⑤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
    ⑥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
    ⑦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⑧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⑨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年,第78页。
    ①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年,第38页。
    ②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③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④“旱已成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1-7-24。
    ⑤“旱魃为虐”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1-8-10。
    ⑥“禁屠求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1-8-10。
    ⑦“农民祈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1-7-13。
    ①“聚众求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8-19。
    ②“祷雨虔诚”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4-8-26。
    ③“方丈求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4-8-26。
    ④“旱灾已成”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8-27。
    ⑤“设坛求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8-30。
    ⑥徐宗伟等:《珲春县乡土志·赈恤·蠲赈》(二)(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1960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第119页。
    ⑦“海龙·祷雨情殷”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8-16。
    ⑧“东丰·米粮暴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8-30。
    ⑨“米珠薪桂”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5-22。
    ⑩“农民祈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5-8-1。
    ①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165页。
    ②“久旱不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5-8-1。
    ③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165页。
    ④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165页。
    ⑤“民不聊生”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6-7。
    ⑥“抚顺·愁惨凄其之苦旱祷雨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8。
    ⑦“新民·愁惨凄其之苦旱祷雨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8。
    ⑧“台安·愁惨凄其之苦旱祷雨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8。
    ⑨“粮价暴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6-22。
    ⑩“怀德·愁惨凄其之苦旱祷雨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8。
    11“李知事诚意祈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16。
    12“柳河·知事祈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6-30。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0页。
    ①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72页。
    ②章启槐修,赵家干等纂:[民国]《开原县志·灾异》(卷三),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29页。
    ③“西丰·冰雹为灾”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15-9-21。
    ④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年,第77页。
    ⑤“海龙·水雹为灾”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6-6-22。
    ⑥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
    ⑦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
    ⑧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
    ⑨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56页。
    ⑩“呼兰雹雨成灾”载《远东报摘编》1916-7-20。
    11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208页。
    ①王纯古,王位才修;杨维嶓,李其实纂:[民国]《庄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铅印本,第32页。
    ②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民国]《盖平县志·舆地志·祥异》(卷一),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32页。
    ③田万生监修,张滋大纂修:[民国]《建平县志·县大事年表》(卷一),民国二十年抄本(复印),第7页。
    ④中央气象局研究所等:《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第79页。
    ⑤徐宗伟等:《珲春县乡土志·赈恤·蠲赈》(二)(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第122-123页。
    ⑥“冰雹为灾”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29-8-20。
    ⑦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
    ⑧阿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阿城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⑨“冰雹·打伤禾稼农民叫苦”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6-24。
    ①“台头山雹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6-29。
    ②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1975年,第40页。
    ③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58页。
    ④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58页。
    ⑤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58页。
    ⑥通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化市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1996年,第1037页。
    ⑦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6页。
    ②讷河县志编纂委员会:《讷河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1989年,第13页。
    ③伊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春市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④“兴城·时疫蔓延”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6-8-4。
    ⑤“洮南·时疫流行”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6-7-10。
    ⑥田万生监修,张滋大纂修:[民国]《建平县志·县大事年表》(卷一),民国二十年抄本(复印),第5页。
    ⑦白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城地区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216-217页。
    ⑧阿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阿城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⑨“新民·防疫近讯”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20。
    ⑩“西丰·过年禳疫”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29。
    ①“奉天·时疫流行”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12-2。
    ②“近日传染症”载《远东报摘编》,1919-12-10。
    ③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榆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46页。
    ④穆恒洲等:《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⑤“时疫流行之可怖”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3-7-22。
    ⑥“秋疫流行”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10-28。
    ⑦“时疫流行之可畏”载《滨江时报》第七版,1925-7-3。
    ⑧“天花盛行”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6-22。
    ⑨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大事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①“绥化·防疫办法”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9-12。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大事记》(卷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大事记》(卷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1-192页。
    ④“防疫注射”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8-20。
    ①王虹波:《1912-1931年间辽宁水灾与救济》,《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5期,第143页。
    ②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①“铁岭·乡民报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4-6-26。
    ②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志·慈善》(卷十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第4页。
    ③“铁岭·雨水为灾”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14-9-20。
    ④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⑤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74页。
    ⑥“乡民抗捐”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22。
    ⑦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74-75页。
    ⑧田万生监修,张滋大纂修:[民国]《建平县志·县大事年表》(卷一),民国二十年抄本(复印),第9页。
    ⑨田万生监修,张滋大纂修:[民国]《建平县志·县大事年表》(卷一),民国二十年抄本(复印),第10页。
    ⑩凌源县志编纂委员会:《凌源县志·大事记》,沈阳:辽宁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政事志·民政》(卷十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②章启槐修,赵家干等纂:[民国]《开原县志·慈善》(卷三),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8页。
    ③王文藻修;陆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经政·筹赈事务所》(卷六),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第20页。
    ④章启槐修,赵家干等纂:[民国]《开原县志·慈善》(卷三),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8页。
    ⑤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志·灾异》(卷十八),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第8页。
    ⑥柳河县志编纂委员:《柳河县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502页。
    ⑦包文俊修,李溶纂;曲廉本续修,范大全续纂:[民国]《梨树县志·实业·积谷》(卷四),民国十八年(1929年)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续修铅印本,第93-94页。
    ①《灾赈专刊·简章》(第四册),沈阳: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第5-6页。
    ①徐义容主编:《黑龙江省志·卫生志》(卷四十七),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25页。
    ②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
    ③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
    ①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志·民政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政事志·民政》(卷十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5-196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政事志·民政》(卷十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1年,第196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政事志·民政》(卷十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6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政事志·民政》(卷十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6页。
    ①董慧云,张秀春:《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资料选》,香港:同泽出版社,1998年,第430-431页。
    ①“青冈请免被灾人民租赋”,《黑龙江行政公署档》62-3-575,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藏。
    ②“关于各属查报水灾事项—五(黑河道为瑷珲所属均受雹雨各灾)”,《黑龙江行政公署档》62-3-577,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藏。
    ③“黑山·村屯报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3。
    ④“开原·两镇报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4。
    ⑤“安东·大水为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7-28。
    ①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9),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12页。
    ②伊雙庆纂修:[民国]《林甸县志略不分卷》,民国六年(1917)修(抄本)。
    ③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拜泉县志·经政志·蠲卹》(卷二),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第41页。
    ④“黑山·知事勘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7。
    ⑤“农安·请堪水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0-8-24。
    ⑥财政厅月刊处(团):《被水成灾并会堪情形》,《奉天财政月刊》,奉天:财政厅公报处,民国15年(1926),第15页。
    ①财政厅月刊处(团);《被雹打伤成灾》,《奉天财政月刊》,奉天:财政厅公报处,民国15年(1926),第15页。
    ②“牛庄·详报水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3。
    ③“道尹查验灾区之豫闻”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2。
    ④“安东·调查水灾之捐失”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0。
    ⑤“股员调查水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12-30。
    ⑥“长春·饬查灾情”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6-1-16。
    ⑦汤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汤原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⑧“营口·省府饬查水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0-8-16。
    ⑨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9),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30页。
    ①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志·民政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131页。
    ②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锦县志·民政·救济》(第十六编),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420页。
    ③王岱纂修,王麟兮纂:[民国]《巴彦县志不分卷》(经政志·蠲卹),民国六年(1917)修(抄本),无页码。
    ①章启槐修,赵家干等纂:[民国]《开原县志·慈善》(卷三),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8页。
    ②“赵知事轸念灾民”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2。
    ③“开原·饥民领粮”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15-12-23。
    ④熊良弼纂修:[民国]《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不分卷》(今北安县),民国五年(1916)修抄。
    ⑤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大事记》(卷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⑥汤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汤原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⑦徐宗伟等:《珲春县乡土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第119页。
    ⑧伊雙庆纂修:[民国]《林甸县志略不分卷》,民国六年(1917)修(抄本)。
    ⑨王文藻修,陆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经政·筹赈事务所》(卷六),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第20页。
    ①王文藻修;陆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经政·筹赈事务所》(卷六),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第20页。
    ②灯塔县志办公室:《灯塔县志·大事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③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74-75页。
    ④灯塔县志办公室:《灯塔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⑤田万生监修,张滋大纂修:[民国]《建平县志·大事年表》(卷一),民国二十年(1931年)抄本(复印)第9页。
    ⑥“安东·赈济灾民”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0-4-2。
    ⑦廖飞鹏修,柯寅纂:[民国]《呼兰县志·义仓》(卷六),民国十九(1930)铅印本,第8页。
    ①桦甸县志编纂委员会:《桦甸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3页。
    ②“赈济灾民”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3-5。
    ③嫩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嫩江县志》,海南:三环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④徐宗伟等:《珲春县乡土志·赈恤·蠲赈》(二)(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196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第120页。
    ⑤法库县志编纂委员会:《法库县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9页。
    ⑥徐宗伟等:《珲春县乡土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铅印本,第122-123页。
    ⑦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8页。
    ①廖飞鹏修,柯寅纂:[民国]《呼兰县志·义仓》(卷六),民国十九(1930)铅印本,第8页。
    ②桦甸县志编纂委员会:《桦甸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3页。
    ③龙井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龙井县志》,长春: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40页。
    ④德惠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惠县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第639页。
    ⑤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大事记(1912-1931)》,长春:吉林省档案馆出版铅印本,1988年,第397页。
    ⑥董慧云,张秀春:《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资料选》,香港:同泽出版社,1998年,第449页。
    ⑦《盘山县呈报水灾情形》,《奉天省长公署档案》JC10,第4129号,1930年8月17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⑧《辽宁省政府盘山县水灾情形》,《奉天省长公署档案》JC10,第4128号,1930年8月26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①“签呈省主席为拟发新民等九县冬赈粮款并赈煤吨数”载《灾赈专刊》(第三册),沈阳: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第1页。
    ②“成省政府政委会为分发辽西各县第二期冬赈粮款情形请鉴核文”载《灾赈专刊》(第四册),沈阳: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第1页。
    ③本表根据《灾赈专刊·赈济》(第三册),沈阳:辽宁省图书馆东北地方文献室馆藏。根据各县冬赈赈粮折款数目表绘制而成。
    ④陈文学:《辽宁民政厅呈为具报通电各县收容灾民办法报清鉴核由》,《东北政务委员会周刊》,沈阳:东北政务委员会总务处,民国19年(1930),第11页。
    ①财政厅月刊处(团):《铁路运输灾区商运粗粮减价条例》,《辽宁财政月刊》,辽宁:财政厅公报处,民国18年(1929),第127页。
    ②《东北交通委员会函为准锦县灾民东迁就垦并该县运赈粮纳半价事及辽宁省政府批文》,《奉天省长公署档案》JC10,第4126号,1930年6月12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③陆曾禹:《钦定康济录》,卷三。
    ④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纂:[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灾赈》(卷一百四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0页。
    ⑤北镇满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北镇县志·民政·灾害救济》(第十八编),1990年,第603页。
    ⑥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繤:[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灾赈),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0页。
    ⑦“牛庄·筹设粥厂赈济灾黎”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9。
    ⑧王宝善修,张博等纂:[民国]《新民县志·慈善·赈济事务所》(卷十),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第102页。
    ①周铁铮修,沈鸿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善事》(卷二十二),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2页。
    ②[民国]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海龙县志·慈善·义赈》(卷十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第16页。
    ③张长弓主编:《梅河口市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38页。
    ④“胡县长巡查粥厂”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29-8-23。
    ⑤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锦县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420页。
    ⑥“呈省政府政委会为分发辽西各县第二期冬赈粮款情形请鉴核文”载《灾赈专刊》(第四册),沈阳: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第1页。
    ⑦汪志伊:《荒政辑要》,卷七。
    ⑧杨琪:《民国时期的减灾研究》(1912-1937),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6页。
    ①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繤:[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灾赈》(卷一百四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0页。
    ②周铁铮修,沈鸿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善举》(卷二十二),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2页。
    ③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志·慈善》(卷十七),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第4页。
    ④王文藻修,陆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慈善·赈济》(卷二十一),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第5页。
    ⑤[民国]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海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16页。
    ⑥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大事记(1912-1931)》,长春:吉林省档案馆,1988年,第248页。
    ⑦张长弓主编:《梅河口市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38页。
    ⑧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大事记(1912-1931)》,长春:吉林省档案馆出版,1988年,第249页。
    ①[民国]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海龙县志·慈善·义赈》(卷十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第5页。
    ②“赈灾·义务戏”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19。
    ③“嘉奖助捐村民”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6-29。
    ④杨杨琪:《民国时期的减灾研究(1912——1937)》,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56页。
    ①“辽河与工赈近讯”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6-6-23。
    ②“辽源·以工代赈之先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7-8-22。
    ③《救灾周刊》第十二期,1921-1-16,第33-34页。
    ④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大事记(1912-1931)》,长春:吉林省档案馆,1988年,第7页。
    ①“辽源·加惠灾民”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6-5-3。
    ②章启槐修,赵家干等纂:[民国]《开原县志·慈善》(卷三),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8页。
    ③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志·灾异》(卷十八),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第8页。
    ④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8页。
    ⑤榆树县公署总务科文书股:《榆树县乡土志资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41页。
    ⑥“发放春耕贷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30。
    ⑦“辽西被灾各县基接济春耕办法”载《灾赈专刊·赈济》(第四册),沈阳: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第1-2页。
    ①郑士纯,朱衣點等纂修:[民国]《桦川县志·大事》(卷一),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第6页。
    ②黑龙江省兰西县办公室:《兰西县志》,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年,第392页。
    ③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拜泉县志·经政志·蠲卹》(卷二),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第41页。
    ④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大事记(1912-1931)》,长春:吉林省档案馆出版,1988年,第71页。
    ⑤熊良弼纂修:[民国]《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不分卷》(今北安县),民国五年(1916)修抄。
    ①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宽甸县志·民政·救济》,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542页。
    ②王世修选,梅文昭纂:[民国]《宁安县志·赈卹》(卷四),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第4页。
    ③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宽甸县志·民政·救济》,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542页。
    ④伪伊通县署:《伊通县乡土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52页。
    ⑤伪伊通县公署:《伊通县乡土志·政体·救荒·赈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第52-53页。
    ⑥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榆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1页。
    ⑦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榆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1页。
    ⑧“辽阳·灾民求减警饷”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8。
    ①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大事记(1912-1931)》,长春:吉林省档案馆,1988年,第33页。
    ②宽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宽甸县志·民政·救济》,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542页。
    ③“黑山·维持民食”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7。
    ④“营口·通饬禁粮出口”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12-4。
    ⑤“牛庄·知事安抚灾民”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4。
    ⑥桦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桦川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5页。
    ⑦“黑龙江·禁止食粮出境”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0-1-9。
    ⑧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大事记(1912-1931)》,长春:吉林省档案馆出版,1988年,第248页。
    ⑨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大事记》(卷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①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298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大事记》(卷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大事记》(卷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大事记》(卷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⑤徐宗伟等:《珲春县乡土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第121页。
    ①“黑山·规定粮价”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4。
    ①《热河省财民两厅呈送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章程细则并启用关防及热河省政府令》,《热河省长公署》JC23,第2109号,1930年10月18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①“锦县·筹赈局几同虚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10-9。
    ②“奉天·饬令各县劝募赈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10-16。
    ①通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河县志》,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②“牛庄·未能济众”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2。
    ③“牛庄·筹设粥厂赈济灾黎”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9。
    ④“辽阳·灾民亟宜赈抚”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9。
    ⑤“工会筹划民食问题”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12-19。
    ⑥吉林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民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①“食大户流亡载道,官绅救赈奔忙”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14。
    ②“朝阳县·每日领粥五千人存粮无多再募捐”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21。
    ①周铁铮修,沈鸿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纪事》(卷三十四),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13页。
    ②“农会长吞款告发”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8-4-3。
    ③“吞赈不控”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7-8-23。
    ④伊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春市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⑤《松原市志》编纂委员会:《松原市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6页。
    ①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长春县志·政事志·荒政·救恤》(卷四),民国三十年(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第62页。
    ①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第51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委员会:《辽宁省志·卫生志》(卷四十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2页。
    ③周铁铮修,沈鸿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善事》(卷二十二),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2页。
    ④马孟寅主编:《长春市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2页。
    ⑤“热心赈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0-8-30。
    ①荆杰:《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2页。
    ②荆杰:《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2页。
    ①依据1931年《东三省年鉴》统计而成。
    ①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繤:[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灾赈》(卷一百四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0页。
    ②周铁铮修,沈鸿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善事》(卷二十二),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11页。
    ③周铁铮修,沈鸿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纪事》(卷三十四),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17页。
    ④《丰宁县呈报华洋义赈会拟招募灾民前往绥远挖河以工代赈》,《热河省长公署档》JC23,第2123号,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⑤“航业会捐助赈款”载《滨江时报》第十版,1929-7-7。
    ⑥“赈粮一千五百石已运往灾区散放”载《东三省民报》,1930-09-05。
    ⑦“救会运食品济新民灾民”载《盛京时报》第二版,1930-8-18。
    ⑧“新民·急赈被灾人民”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0-8-27。
    ①“商会助款赈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0-8-29。
    ②“救济会下乡放粮”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12。
    ③“绥中赈务近况,红十字会援款一千元”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12。
    ④榆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榆树县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711页。
    ⑤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民国]《海龙县志·慈善·义赈》(卷十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13-14页。
    ⑥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志·慈善》卷十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第4页。
    ⑦周铁铮修,沈鸿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纪事》(卷三十四),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17-18页。
    ⑧辽宁水灾急赈会:《灾赈专刊》(1-2)册,1930年,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①章启槐修,赵家干等纂:[民国]《开原县志·慈善》(卷三),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8页。
    ②章启槐修,赵家干等纂:[民国]《开原县志·慈善》(卷三),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8页。
    ③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繤:[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灾赈》,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0页。
    ④吕中清,孟宪彭纂修:《北镇县志》,1933年石印本,第19页。
    ①榆树县公署总务科文书股:《榆树县乡土志资料》,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41页。
    ②张欣悦,孙乃伟:《张学良赈济水灾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
    ③“辽西水灾被灾十余县农商代表来省请愿”载《东三省民报》,第六版,1930-11-27。
    ④王文藻修;陆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经政·筹赈事务所》(卷六),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第20页。
    ⑤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9),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21页。
    ①“新民·师长捐廉赈饥”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2。
    ②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松花江志》(第一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372页。
    ③“牛庄·旅长赈饥”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6-2-9。
    ④“牛庄·师长施赈”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6-3-20。
    ⑤“东三省筹赈”载《晨报》第四版,1924-7-30。
    ⑥“赵局长热心办赈”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29-8-23。
    ⑦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锦县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420页。
    ⑧《灾赈专刊·募集赈款》(第一册),沈阳: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第25页。
    ①“朝阳县·每日领粥五千人存粮无多再募捐”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21。
    ②“水灾协赈会游艺跳舞两部收入已解交急赈会”载《东三省民报》第六版,1930-10-14。
    ③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民国]《海龙县志·赈灾》,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16页。
    ④王文藻修,陆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慈善·赈济》(卷二十一),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第5页。
    ⑤刑麟章,王瀛傑;李耦纂:[民国]《东丰县志·人物志·义举》(卷四),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第11页。
    ⑥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民国]《辽阳县志·人物志·义举志》(卷十三),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第5页。
    ⑦王宝善修,张博等纂:[民国]《新民县志·义举》(卷十),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第55页。
    ①李端凝修,李蓉颖纂:[民国]《盤山县志·人物·义举》(地理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铅印本,第128-129页。
    ①董慧云,张秀春:《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资料选》,香港:同泽出版社,1998年,第412-414页。
    ①榆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榆树县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711页。
    ②孙明主编:《长春市志·卫生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451页。
    ③“水灾急赈会裁并粥厂”载《东三省民报》,第七版,1930-9-29。
    ④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锦县志》,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第420页。
    ⑤转引自杨凤:《近代东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98页。
    ①胡聊思修,陈铁梅纂:[民国]《桦甸县志·经制·仓谷》(卷七),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伪满大国元年)铅印本,第9页。
    ②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长春县志·政事志·荒政·仓厫》(卷四),民国三十年(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第55页。
    ③《礼记·王制篇》
    ④《周礼·大司徒》
    ⑤《管子·事语》
    ①《汉书·食货志》
    ②《汉书·食货志上》卷二十四上,第1130页。
    ③《晋书·武帝纪》
    ④《隋书·食货志》
    ①《清朝通典》卷一四,《食货·轻重下》。
    ②《清高宗实录》卷七七。
    ①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437页。
    ②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444页。
    ③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450-451页。
    ④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民政志》(卷六十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4页。
    ①徐鼐霖修,章华纂:《永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60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民政志》(卷六十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4-265页。
    ①依兰县志办公室:《依兰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②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拜泉县志·经政志·积贮》(卷二),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第40页。
    ③伊双庆等纂修:[民国]《汤原县志略·积贮》(不分卷),民国十年(1921)修,无页码。
    ④杨步墀纂修:[民国]《吉林伊兰县志不分卷》,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第9-10页。
    ⑤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427页。
    ①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长春县志·政事志·荒政·仓厫》(卷四),民国三十年(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第57-59页。
    ①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纂:[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义仓积谷》(卷一百四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3页。
    ②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长春县志·政事志·荒政·仓厫》(卷四),民国三十年(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第55-56页。
    ③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纂:[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义仓积谷》(卷一百四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4页。
    ①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纂:[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义仓积谷》(卷一百四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3页。
    ②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纂:[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义仓积谷》(卷一百四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4页。
    ③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纂:[民国]《奉天通志·民治三·义仓积谷》(卷一百四十四),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35页。
    ④姚祖训修,毛祝民纂:《磐石县乡土志(不分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影印本,第124页。
    ⑤榆树县公署总务科文书股:《榆树县乡土志资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41页。
    ⑥石绍廉:《德惠县乡土志》(记事至1937年),1960年吉林图书馆油印本,第32-33页。
    ⑦肇州县志编纂委员会:《肇州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①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长春县志·政事志·荒政·仓厫》(卷四),民国三十年(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第55-56。
    ②镇赉县编纂委员会:《镇赉县志·民政·救济》(第七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③周万选修,杨光博纂:[民国]《延寿县志·义仓》,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271-272页。
    ④伪永吉县公署:《永吉县乡土资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满康德五年)打印本,第64-65页;又见徐鼐霖修,章华纂:《永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45-46页。
    ⑤周万选修,杨光博纂:[民国]《延寿县志·义仓》,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270页。
    ⑤马孟寅主编:《长春市志·民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9页。
    ⑥宽甸县编纂委员会:《宽甸县志》,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⑦通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化市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第1995年,第1035页、第219页。
    ⑧王文藻修;陆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经政·义仓积谷》(卷六),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第15页。
    ⑨磐石县编纂委员会:《磐石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69页。
    ①伪永吉县公署:《永吉县乡土资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满康德五年)打印本,第64-65页。
    ②廖飞鹏修,柯寅纂:[民国]《呼兰县志·义仓》(卷六),民国十九(1930)铅印本,第8页。
    ③桦甸县志编纂委员会:《桦甸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④东丰县志编纂委员会:《东丰县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第221页。
    ⑤王文藻修;陆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经政·义仓积谷》(卷六),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第15页。
    ⑥李春雨原修,刘天成增修;李镇华,邵芳龄增纂:[民国]《增修通化县志·农业志·农会》(卷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铅印本,第9页。
    ⑦王世选修,梅文昭纂:[民国]《宁安县志·建置·仓厫》(卷一),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第10页。
    ①榆树县公署总务科文书股:《榆树县乡土志资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41-42页。
    ②周万选修,杨光博纂:[民国]《延寿县志·义仓》,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271页。
    ③伪永吉县出署:《永吉县乡土资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满康德五年)打印本,第66-67页。
    ④周万选修,杨光博纂:[民国]《延寿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第260页。
    ⑤伪长春县公署:《长春县乡土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第42-43页。
    ⑥石绍廉编:《德惠县乡土志》(记事至1937年),1960年吉林图书馆油印本,第33页。
    ⑦伪长春县公署:《长春县乡土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第42-43页。
    ⑧伪永吉县公署:《永吉县乡土资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满康德五年)打印本,第64-65页;又见徐鼐霖修,章华纂:《永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46页。
    ⑨伪永吉县出署:《永吉县乡土资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满康德五年)打印本,第66-67页。
    ⑩伪伊通县署:《伊通县乡土志·政体·救荒·仓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油印本,第51页。
    1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8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民政志》(卷六十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民政志》(卷六十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③榆树县公署总务科文书股:《榆树县乡土志资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41-42页。
    ①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长春县志·政事志·荒政·仓厫》(卷四),民国三十年(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第58-59页。
    ①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长春县志·政事志·荒政·仓厫》(卷四),民国三十年(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第55-56页。
    ②伪永吉县出署:《永吉县乡土资料》,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满康德五年)打印本;又见徐鼐霖修,章华纂:《永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65页。
    ③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民国]《海龙县志·行政·积谷》(卷四),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166-167页。
    ①石绍廉编:《德惠县乡土志》(记事至1937年),1960年吉林图书馆油印本,第33-34页。
    ②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民国]《海龙县志·行政·积谷》(卷四),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166-167页。
    ③胡聊思修,陈铁梅纂:[民国]《桦甸县志·经制·仓谷》(卷七),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铅印本,第9页。
    ④榆树县公署总务科文书股:《榆树县乡土志资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第41页。
    ①《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②卜风贤:《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第33页。
    ③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93页。
    ①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59页。
    ②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③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④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⑤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①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②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66页。
    ③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96页。
    ①刘仰东:《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4期,第22页。
    ②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页。
    ③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4页。
    ④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156页。
    ⑤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民国]《辽阳县志·实业志·农业志》(卷二十七),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第7页。
    ①“奉令求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7-6-23。
    ②“康平·知事祷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6。
    ③“安东·道尹求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9-8-22。
    ①“雙山·李知事诚意祈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16。
    ②“县长祈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6-17。
    ③“柳河·知事祈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6-30。
    ④“抚顺·愁惨凄其之苦旱祷雨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8。
    ⑤“新民·愁惨凄其之苦旱祷雨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8。
    ⑥“张督办率民祈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18。
    ①刘仰东:《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4期,第25页。
    ①“工务会祈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7-6-23。
    ②“铁岭·愁惨凄其之苦旱祷雨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8。
    ③“怀德·愁惨凄其之苦旱祷雨声”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8。
    ④“牛庄·商民祷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8-24。
    ①“怀德·怀邑全境祈雨”、“安东·祈雨近讯”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6-8-4。
    ②“安东·祈雨近讯”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9-8-17。
    ③“农民祈雨盛况”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6。
    ④“拜泉·农民祈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1-7-13。
    ①《远东报摘编》,1919-7-25。
    ②“吉林·官民祈雨之近訉”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0-6-8。
    ③“腾镇·虔诚祷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6。
    ①“营口·设壇求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4-8-23。
    ②“长春·设壇祷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26-6-16。
    ③“乡民来城求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7-6-23。
    ④“工务会祈雨”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7-6-23。
    ⑤《论祈雨禁屠与旱灾》,《东方杂志》,第23卷,第13期。
    ①竺可桢:《竺可桢文集》,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②“农安·禁止演戏酬神”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7-10。
    ③“此谓拂人之性”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3-8-7。
    ④“此谓拂人之性”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3-8-7。
    ⑤“东丰·演戏酬神”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8。
    ⑥“奉天·筹款演戏”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15。
    ⑦“四平街·演戏酬神”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20。
    ①资料来源:《盛京时报》
    ①刘仰东:《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4期,第23页
    ②刘仰东:《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4期,第26页。
    ①刘仰东:《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4期,第24页。
    ②“凤城·求雨得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6。
    ③“农民聚众求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8-17。
    ④竺可桢:《竺可桢文集》,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98页。
    ①李勤:《民国时期的灾害与巫术救荒》,《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第82页。
    ②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民国]《盖平县志·艺文志·杂著》(卷十六)[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③“重修庙宇”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5-22。
    ①“演戏酬神”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3-9-2。
    ②“迷信难除”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3-7-3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页。
    ②乔启明:《中国农村人口之结构及其消长》,载《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
    ①“奉天·陈知事请款赈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12-11。
    ②胡玉海,里蓉:《奉系军阀大事记》,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③“西丰·疫死人数”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9-9-14。
    ④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大事记》,哈尔滨:黑龙江人们民出版社,1999年,第52页。
    ⑤穆恒洲等:《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第78页。
    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253页。
    ⑦宾县地方志办公室:《宾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页。
    ⑧“本镇·山水暴涨为灾”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0-8-16。
    ⑨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志·民政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287页。
    ①此表根据《灾赈专刊》记载提供的数据绘制而成。
    ②《为报北镇被水淹没情形》,《奉天省长公署档案》JC10,第4139号,1930年8月17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①延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吉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第126页。
    ②伊双庆等纂修:[民国]《汤原县志略·积贮》(不分卷),民国十年(1921)修。
    ③“牛庄·难民乞食”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4。
    ④“工会筹划民食问题”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12-19。
    ⑤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榆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1页。
    ⑥周铁铮修,沈鸿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纪事》(卷三十四),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第13页。
    ⑦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榆县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1页。
    ⑧“食大户流亡载道,官绅救赈奔忙”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14。”
    ①讷河县志编纂委员会:《讷河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1989年,第13页。
    ②伊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春市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③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大事记》,哈尔滨:黑龙江人们民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①辽宁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民政志》(1840-1990),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
    ②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70页。
    ③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年,第77页。
    ④安达市地方志办公室:《安达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1页。
    ⑤白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城地区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210页。
    ⑥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沈阳市志·综合卷》(卷一),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年,第54页。
    ①此表根据《灾赈专刊·灾况》(第三册)提供的数据绘制而成。
    ②《新民县水灾情形》,《奉天省长公署档案》JC10,第4455号,1930年7月,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③此表根据《灾赈专刊·灾况》(第三册)提供的数据绘制而成。
    ①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灾害志》(卷八),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第70页。
    ②依兰县志办公室编:《依兰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页。
    ③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36-38页。
    ④徐宗伟等:《珲春县乡土志·赈恤·蠲赈》(二)(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1960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第119页。
    ⑤魏连生主编:《双辽县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326页。
    ⑥漠河县志编纂委员会:《漠河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
    ⑦蛟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蛟河县志》,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年,第92页。
    ①《黑山县水、虫、雹灾情形》,《奉天省长公署档案》JC10,第4476号,1930年8月7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①《安东县呈送第四乡水灾损失人房屋各项清册由》,《奉天省长公署档案》JC10,第4292号,1912年6月1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②通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河县志》,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③“昌图水灾情况”,《洮昌道公署档》,JC22,第50号,1917年10月14日,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④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大事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页。
    ⑤宾县地方志办公室:《宾县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页。
    ⑥此表根据《灾赈专刊》记载提供的数据绘制而成。
    ①此表根据《灾赈专刊·灾况》(第三册)提供的数据绘制而成。
    ②“铁岭·乡民报灾”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4-6-24。
    ①呼兰县志编纂委员会:《呼兰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2页。
    ②通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河县志》,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③通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河县志》,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④“奉天·乡民苦状”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17-6-27。
    ⑤《远东报摘编》,1916-3-23。
    ⑥汪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汪清县志》,出版社不详,2002年,第45页。
    ①“德惠·柴米价涨”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15-9-3。
    ②“辽阳·米珠薪贵”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15-11-6。
    ③“双城·民食为难”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16-1-27。
    ④“孙家台·麦收无望”载《盛京时报》第四版,1917-5-3。
    ⑤“铁岭·糧米暴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6-13
    ⑥“本溪·粮价暴涨”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26-6-22。
    ①“呈为西夹荒非职县管境而荒民迭聚越境乞食劝拒两难由”,《奉天省长公署档》JC10,第118号,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①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5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农业志》(卷十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6页。
    ③“黑山·灾民聚众乞食”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11。
    ④“牛庄·筹设粥厂赈济灾黎”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9。
    ⑤“依兰·乡民求赈”载《盛京时报》第七版,1915-12-18。
    ①“食大户流亡载道,官绅救赈奔忙”载《盛京时报》第五版,1931-5-14。
    ②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
    ③《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34页。
    ④“辽阳·灾民亟宜赈抚”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9。
    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1987年,第73页。
    ①“奉天·通令严禁灾民聚众”载《盛京时报》第六版,1915-8-28。
    ②北安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北安市志》,1993年铅印本,第11页。
    ③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60页。
    ④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第1册),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613-615页。
    ①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73页。
    ①于德源:《北京灾害史》,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第542页。
    [1]黑龙江省政府档(民政类).全宗号:62,卷宗号-案卷号:7-444,7-446,7-716,7-717,7-718,7-729,7-734,7-735,7-736,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2]黑龙江行政公署档(民政类).全宗号:62,卷宗号-案卷号:3-318,3-467,3-516,3-519,3-521,3-524,3-527,3-528,3-532,3-535,3-537,3-540,3-542,3-543,3-544,3-545,3-547,3-549,3-551,3-552,3-543,3-554,3-557,3-559,3-575,3-577,3-1632,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3]黑龙江省长公署档(民政类).全宗号:62,卷宗号-案卷号:7-450,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
    [4]黑龙江省档(农业类).全宗号72,卷宗号-案卷号:1-937,1-1165,1-1313;全宗号:76,卷宗号-案卷号:1-742,1-744,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5]吉林省政府档.全宗号:J101,卷宗号-案卷号,11-1473,12-0618,12-0752,12-1735,12-1747,14-0869,14-0873,长春: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6]奉天省长公署档.全宗号:JC10,案卷号:49,2644,4068,4107-4124,4126,4128,4129,4139,4292,4301,4455,4476,8515,10503,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7]热河省公署档.全宗号:JC23,案卷号:2109,2123,4126,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8]洮昌道公署档.全宗号:JC22,案卷号:50,沈阳: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第三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财政经济(第五辑第一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1]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12]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董慧云,张秀春.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资料选[Z].香港:同泽出版社,1998年.
    [14]穆恒洲等.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15]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第六部分东北)[Z].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
    [16]中国科学院怀德地震工作队.东北地区地震资料[Z],1961年(内部资料).
    [17]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一种)[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8]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Z].上海:黎明书局,1933,1935.
    [19]章有义.中国农业史资料(1912-1927)第二、三辑[Z].北京:三联书店,1957.
    [20]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料外编(93-94册中国灾荒)[Z].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1]谢毓寿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四卷<上>)[Z].北京:科技出版社,1985.
    [22]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3]闵子群.中国历史地震研究文集(1)[Z].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24]郭增建.中国历史地震研究文集(2)[Z].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25]辽宁省档案馆.张学良赈济水灾史料一组[Z].民国档案,1997(4).
    [26]竺可桢.竺可桢文集[Z].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7]郑毅.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8]政协辽中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辽中文史资料(第七辑)[M],1989.
    [29]辽宁省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义县文史资料(第六辑)[M],1990.
    [30]政协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义县文史资料(第五辑)[M],1988.
    [31]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东北文献编名索引[M].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91.
    [1]盛京时报[N]
    [2]远东报摘编(《哈尔滨史志》增刊)[N]
    [3]滨江时报[N]
    [4]灾赈专刊[N]
    [5]东方杂志[N]
    [6]东三省民报[N]
    [7]国际协报[N]
    [8]东三省公报[N]
    [9]东北经济[N]
    [10]奉天公报[N]
    [11]奉天财政月刊[N]
    [12]东北政务委员会周刊[N]
    [13]辽宁财政月刊[N]
    [14]东三省官银号经济月刊[N]
    [15]民政月刊[N]
    [16]实业月刊[N]
    [17]沈海铁路月刊[N]
    [18]复县教育周刊[N]
    [19]警务周刊[N]
    [20]民国日报[N]
    [21]晨报[N]
    [22]申报[N]
    [23]向导周报[N]
    [1]魏声龢纂.[民国]吉林地志[M],民国二年(1913)铅印本.
    [2]郭熙楞纂.[民国]吉林彙徵二卷附録一卷[M],1960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
    [3]刘爽.[民国]吉林新志二编[M],民国二十三年(1934,伪满康德元年)铅印本;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4]伪吉林省民政厅.吉林省乡土志[M],民国二十八年(1939,伪满康德六年)铅印本.
    [5]啟彬纂修.[民国]长春县志初稿[M],民国二十年(1931)稿本.
    [6]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民国]长春县志[M],民国三十年(1941,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7]包桂馨.长春县志资料[M],民国抄本.
    [8]伪长春县公署.长春县乡土志[M],民国二十六年(1937,伪满康德四年)油印本.
    [9]郑士纯,朱衣點纂.农安县志[M],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10]榆树县公署总务科文书股.榆树县乡土志资料[M],民国二十六年(1937,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
    [11]石绍廉.德惠县乡土志[M],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12]伪九台公署辑.九台县乡土志资料[M],民国二十五年(1936,伪满康德三年)油印本.
    [13]吴荣桂,陈永奉纂.双阳县乡土志[M],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14]徐鼐霖修,章华纂.[民国]永吉县志[M],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15]伪永吉县公署.永吉县乡土资料[M],民国二十七年(1938,伪满康德五年)打印本.
    [16]韩绍琦.磐石县乡土志[M],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17]姚祖训修,毛祝民纂.磐石县乡土志[M],民国二十六年(1937,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83年复印本);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18]陈鐡梅纂.[民国]桦甸县志稿[M],民国二十年(1931)修(抄本).
    [19]胡聊恩修,陈鐡梅纂.[民国]桦甸县志[M],民国二十一年(1932,伪满大同元年)铅印本.
    [20]吴禄贞修,周维桢纂.[民国]延吉县志[M],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21]朱约之修,何廉惠纂.[民国]珲春县志[M],民国十六年(1927)修,二十年(1931)复写本北京.
    [22]徐宗伟等.珲春县乡土志[M],1960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
    [23]陈鸿谟,陈国钧等修;孔广泉,臧文源纂.[民国]安图县志[M],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24]谢雨琴修;石文衡纂.[民国]额穆县志[M],1960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
    [25]关锦涛等编纂.额穆县一般状况[M],民国二十五年(1936,伪满康德三年)铅印本(1984年复印).
    [26]白纯义修,于凤桐等纂.[民国]辉南县志[M],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27]王瑞之.辉南风土调查録[M],民国八年(1919)油印本.
    [28]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民国]海龙县志[M],民国二十六年(1937,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
    [29]海龙县志编写委员会.海龙县志(初稿)[M],民国二十七年(1938,伪满康德五年)油印本.
    [30]伪柳河县公署.柳河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复写本.
    [31]李春雨,李鎭华修;邵芳龄等纂.[民国]通化县志[M],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32]李春雨原修,刘天成增修;李鎭华,邵芳龄增修.[民国]增修通化县志[M],民国二十四年(1935,伪满康德二年)铅印本.
    [33]刘维清,张之言修;罗宝书,邱在官纂.[民国]临江县志[M],民国二十四年(1935,伪满康德二年)铅印本;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34]俞荣庆.临江县乡土志[M],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35]刘天成,苏显扬修;张拱垣,于云峰纂.[民国]辑安县志[M],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36]张元俊修,车焕文纂.[民国]抚松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37]伪伊通县署.伊通县乡土志[M],民国二十六年(1937,伪满康德四年)油印本.
    [38]孙云章校补.[民国]怀德县志[M],民国二十三年(1934,伪满康德元年)铅印本.
    [39](清)孙云章纂.[民国]续修怀德县志[M],民国二十三年(1934,伪满康德元年)铅印本.
    [40]包文俊修,李溶纂;曲廉本续修,范大全续纂.[民国]梨树县志[M],民国十八年(1929)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伪满康德元年续修)铅印本.
    [41]辽源县乡土志书[M],民国四年(1915)修.
    [42]李筠生修,李安仁纂.[民国]雙山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修油印本.
    [43]刑麟章,王瀛傑,李耦纂.[民国]东丰县志[M],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44]伪满洮南县公署.洮南县一般状况调查书[M],伪满康德二年(1935)修;1964年吉林大学图书馆抄本.
    [45]张勘等修,王翼廷等纂.[民国]洮南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46]张其军纂修.[民国]扶余县志[M],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47]陈占甲修,周渭贤纂.[民国]镇东县志[M],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48]巴彦那木而修,卢伯航纂.[民国]西科后旗志[M],民国三十年(1941,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
    [49]伪扶余县公署.扶余县乡土志资料[M],吉大80年复印.
    [50]金梁纂.[民国]黑龙江通志纲要[M],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51]万福麟修,张伯英等纂.[民国]黑龙江志稿[M],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52]郭克兴.黑龙江乡土録[M],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53]廖飞鹏修,柯寅纂.[民国]呼兰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54]王岱纂修,王麟兮纂.[民国]巴彦县志[M],民国六年(1917)修(抄本).
    [55]高文垣等修,张鼎铭等纂.[民国]雙城县志[M],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56]魏绍周修,温广泰纂.双城县乡土志[M],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57]付亚韶等纂.[民国]阿城县志稿[M],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58]赵汝楳,德寿修;朱衣點纂.[民国]宝县县志[M],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59]孙荃芳修,宋景文纂.[民国]珠河县志[M],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60]周万选修,杨光博纂.[民国]延寿县志[M],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61]杨步墀纂修.[民国]吉林方正县志[M],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62]伪满方正公署.方正县一般状况[M],伪满康德二年(1935)铅印本.
    [63]通河县政府.通河县乡土志略[M],民国三年(1914)修.
    [64]常荫廷修,胡镜海等纂.[民国]绥化县志[M],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65]王英敏纂修.[民国]兰西县志[M],民国二年(1913)修(抄本).
    [66]辛天成纂修.[民国]海伦县志[M],民国二年(1913)修(抄本).
    [67]嚴兆霖修,张玉出等纂.[民国]望奎县志[M],民国八年(1919),1960油印本.
    [68]兆麟纂修.[民国]青岡县志[M],民国二年(1913)修(抄本).
    [69]佚名纂.[民国]安达县志[M],民国二年(1913)修(抄本).
    [70]高芝秀修,潘鸿威纂.[民国]安达县志[M],民国二十五年(1936,伪满康德三年)铅印本;1960年油印本.
    [71]张樾纂修.[民国]肇州县志略[M],民国二年(1913)修(抄本).
    [72]彦公权.[民国]牡丹江志[M],民国三十二年(1943,伪满康德十年)铅印本.
    [73]王世选修,梅文昭纂.[民国]宁安县志[M],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74]田征明纂修.[民国]东宁县志略[M],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75]杨步墀纂修.[民国]吉林依兰县志[M],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76]刘绪宗纂.[民国]依兰纪略[M],民国二十四年(1935,伪满康德二年)铅印本.
    [77]伊雙庆等纂修.[民国]河原县志略[M],民国十年(1921)修(抄本).
    [78]郑士纯,朱衣點等纂修.[民国]桦川县志[M],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79]伪满绥滨县公署.[民国]绥滨县志[M],民国二十三年(1934,伪满康德元年)铅印本.
    [80]齐耀斌修,韩大光纂.[民国]宝清县志[M],民国二十五年(1936,伪满康德三年)铅印本.
    [81]梁巖修,何士举纂.[民国]依安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82]张祖溶纂修.[民国]拜泉县志[M],民国三年(1914)修(抄本).
    [83]张霖如修,胡乃新纂.[民国]拜泉县志[M],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
    [84]伊雙庆纂修.[民国]林甸县志[M],民国六年(1917)修(抄本).
    [85]崔福坤修,业绍卿纂.[民国]讷河县志[M],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86]佚名纂.[民国]瑷珲县志[M],民国二年(1913)抄本.
    [87]孙蓉圆修,徐希廉纂.[民国]瑷珲县志[M],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1960油印本.
    [88]逊河县设治局.[民国]逊河县志[M],民国十八年(1929)修抄本.
    [89]赵富安纂修.[民国]嫩江县志[M],民国二年(1913)抄本.
    [90]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纂.[民国]奉天通志[M],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91]赵恭宣修,曾有翼等纂.[民国]瀋阳县志[M],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92]王宝善修,张博惠.[民国]新民县志[M],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93]徐维维修,李桓嘉等纂.[民国]辽中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94]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民国]辽阳县志[M],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95]廷瑞,孙绍宗修;张辅相纂.[民国]海城县志[M],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96]陈萌翘,常守陈修;戚星巖纂.[民国]海城县志[M],民国二十六年(1937,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
    [97]孙维善,付玉璞修;王绍武,孟广田纂.[民国]台安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98]侯锡爵修,罗明述纂.[民国]桓仁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石印本.
    [99]常荷禄修,赵国栋纂.[民国]桓仁县志[M],民国二十六年(1937,伪满康德四年)铅印本.
    [100]张克湘修,周之祯纂.[民国]抚顺县志[M],民国二十年(1931)修(抄本).
    [101]沈国冕,苏显扬修;苏民等纂.[民国]兴京县志[M],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102]张耀车修,李属春纂.[民国]兴京县志[M],民国二十五年(1936,伪满康德三年)铅印本.
    [103]程道元,续文金纂.[民国]昌图县志[M],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104]陈艺修;蒋龄益,郑沛纶纂.[民国]铁岭县志[M],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105]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
    [106]杨宇齐修,张嗣良纂.[民国]铁岭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
    [107]张啟槐修,赵家幹纂.[民国]开源县志[M],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108]李毅,赵家语修;王毓琪纂.[民国]开源县志[M],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109]萧德润修,张恩书纂;曹肇元补修,希廉等补纂.[民国]西丰县志[M],民国二十七年(1938,伪满康德五年)铅印本.
    [110]杨晋源修,王郁云纂.[民国]营口县志[M],民国二十四年(1935,伪满康德二年)油印本.
    [111]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民国]盖平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112]章连喜修;崔正峰,郭春藻纂.蓋平县乡土志[M],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
    [113]李瑞凝修,李蓉镜纂.[民国]盤山县志[M],民国二十三年(1934,伪满康德元年)铅印本.
    [114]程廷恒修,张素纂.[民国]复县志略[M],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
    [115]廖彭,李绍阳修;宋捡元等纂.[民国]庄河县志[M],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116]王纯古,王位才修;杨维嶓,李其实纂.[民国]庄河县志[M],民国二十三年(1934,伪满康德元年)铅印本.
    [117]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民国]安东县志[M],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118]马龙潭,沈国冕等修;蒋龄益纂.[民国]凤城县志[M],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
    [119]刘景文,高乃济修;郝玉璞纂.岫巖县志[M],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120]程延恒修;陶牧纂.[民国]宽甸县志[M],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121]张遇春修,贾如谊纂.[民国]阜新县志[M],民国二十四年(1935,伪满康德二年)铅印本.
    [122]王恕修;王德辉,马书田纂.[民国]彰武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
    [123]王文藻修;路善格,朱显廷纂.[民国]锦县志略[M],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124]王鹤龄纂.[民国]锦县志拾遗[M],民国三十一年(1942)油印本.
    [125]赵兴玉等修;薛俊升,王鹤龄等纂.[民国]义县志[M],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126]王鹤龄,王仲珊编.[民国]义县志补遗[M],民国二十九年(1940,伪满康德七年)铅印本.
    [127]王文璞等修,吕中清纂;杨焕文续修,刘振翮续纂.[民国]北镇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
    [128]梁子贵修;朱尚弼,庞国士纂.[民国]黑山县志[M],民国三十年(1941,伪满康德八年)铅印本.
    [129]张鑑唐,刘焕文修;郭达等纂.[民国]锦西县志[M],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130]恩麟,王恩士修;杨荫芳等纂.[民国]兴城县志[M],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131]文镒修,范炳勳等纂.[民国]绥中县志[M],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132]温继峤修,席文汇.[民国]绥中县志续编[M],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铅印本.
    [133]周铁铮修;沈明诗等纂.[民国]朝阳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134]周铁铮原本,带景贤增修;高明清增纂.[民国]增修朝阳县志[M],民国二十五年(1936,伪满康德三年)铅印本.
    [135]田万生监修,张滋大纂修.[民国]建平县志[M],民国二十年抄本复印.(八七年建平县志委员会抄本复印)
    [136]张丹墀修,宫葆廉纂;王瑞岐续修,朱作霖续纂.[民国]凌源县志[M],民国二十年(1931)油印本.
    [137]周正朝纂.[民国]昭乌达唱纪略[M],民国二年(1913)石印本.
    [138]孙廷弼纂.[民国]赤峰县志略[M],民国二十二年(1933,伪满大同二年)石印本.
    [139]苏绍泉修,徐致轩纂[民国]林西县志[M],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140]赤峰县公署总务科.赤峰县地方事情[M],康德四年(1937)排印本.
    [141]熊知白纂.东北县志纪要.北平:古达书局印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142]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43]白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城市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44]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榆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45]榆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榆树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46]白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城地区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47]长白县志编纂委员会.长白朝鲜的治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48]辉南县志编委会办公室.辉南县志[M].深圳:海天出版公司铅印本,1989.
    [149]四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平市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150]逯献青等.大安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151]安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图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52]柳河县志编纂委员会.柳河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53]农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农安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54]和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龙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1992.
    [155]龙井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龙井县志[M].延边: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89.
    [156]敦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敦化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157]蛟河县志编纂委员会.蛟河县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158]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社出版社,1993.
    [159]长岭县史志编纂委员会.长岭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0]梨树县志编纂委员会.梨树县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161]伊通县志编纂委员会.伊通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62]王季平主编.长白山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163]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编纂小组.湾沟公社志[M],1983年铅印本.
    [164]永吉县编纂委员会.永吉县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
    [165]通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士心主编.通化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1996.
    [166]磐石县编纂委员会.磐石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67]汪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汪清县志[M],2002年铅印本.
    [168]怀德县志编纂委员会.怀德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69]德惠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惠县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170]东丰县志编纂委员会.东丰县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171]张长弓主编.梅河口市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72]郭志明,魏忠庆主编.舒兰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173]桦甸县志编纂委员会.桦甸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74]东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辽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175]辽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源市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76]吉林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市郊区地方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77]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市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78]浑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浑江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79]延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吉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80]珲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珲春市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8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82]双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双阳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83]魏连生主编.双辽县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84]《松原市志》编纂委员会.松原市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85]松原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松原市土地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186]抚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抚松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87]马孟寅主编.长春市志·民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88]顾万春,李荣光主编.长春市志·总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89]顾万春,杨美华主编.长春市志·自然地理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90]王志国主编.长春市郊区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91]张捷讯等主编.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志[M],2006铅印本.
    [192]镇赉县编纂委员会.镇赉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93]戴玉芬等.九台县志[M],2001年铅印本.
    [194]靖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靖宇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95]桦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桦川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96]嫩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嫩江县志[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2.
    [197]《拜泉县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拜泉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98]海林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海林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199]依兰县志办公室.依兰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00]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01]佳木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佳木斯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02]讷河县志编纂委员会.讷河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03]巴彦县志办公室.巴彦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04]望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望奎县志[M].望奎县人民政府发行,1989.
    [205]中共青冈县委员会,青冈县人民政府,《青冈县志》编审委员会[M],1983年铅印本.
    [206]东宁县志办公室.东宁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07]木兰县志编纂委员会.木兰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08]黑龙江省延寿县地方志办公室.延寿县志[M].海南:三环出版社,1991.
    [209]尚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尚志县志[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210]肇州县志编纂委员会.肇州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11]牡丹江市志编审委员会.牡丹江市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12]汤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汤原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13]伊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春市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14]爱辉县修志办公室.爱辉县志[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出版社,1986.
    [215]黑龙江省兰西县办公室.兰西县志[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
    [216]《克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克山县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17]林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林甸县志[M],1988年铅印本.
    [218]阿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阿城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19]王常县志地方编纂委员会.五常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20]饶河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主编.饶河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21]呼兰县志编纂委员会.呼兰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22]北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北安市志[M],1993年铅印本.
    [223]孙吴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孙吴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24]逊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逊克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25]克东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克东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26]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大事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们民出版社,1999.
    [227]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自然地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们民出版社,1993.
    [228]漠河县志编纂委员会.漠河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29]鸡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鸡西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230]抚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抚远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31]勃利县志编纂委员会.勃利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232]山河镇志编写组.山河镇志[M],1984年铅印本(内部发行).
    [233]德都县地方志办公室.德都县志[M].合肥:黄山出版社,1994.
    [234]大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庆市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8.
    [235]黑龙江省集贤县志编纂委员会.集贤县志[M],1985年铅印本.
    [236]宁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安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37]安达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安达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38]宾县地方志办公室.宾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39]通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河县志[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240]黑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河地区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41]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志·民政志/地震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志·水利志[M].沈阳:辽宁民族气象出版社,2001.
    [242]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沈阳市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
    [243]辽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阳市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244]辽宁省阜新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出主编.阜新市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245]海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海城县志[M],1989年铅印本.
    [246]杜景琴主编.抚顺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247]新民县县志编纂办公室.新民县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
    [248]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锦县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249]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营口市志[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
    [250]李流芳主编.铁岭县志[M].沈阳:辽沈书社,1993.
    [251]《台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台安县志[M],1981年铅印本.
    [252]灯塔县志办公室.灯塔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253]宽甸县编纂委员会.宽甸县志[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3.
    [254]房宇志主编.新宾满族自治县志[M].沈阳:辽沈书社,1993.
    [255]法库县志编纂委员会.法库县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256]凌源县志编纂委员会.凌源县志[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
    [257]建昌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建昌县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1992.
    [258]绥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绥中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59]安德才主编.兴城县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260]《建平县志》编纂委员会.建平县志[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261]昌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昌图县志[M],1988年铅印本(内部发行).
    [262]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鞍山市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263]北镇满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北镇县志[M],1990(内部发行)年.
    [264]全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金县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9.
    [265]清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清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266]朝阳市史志办公室.朝阳市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67]新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金县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3.
    [268]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69]长海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海县志[M],1984年铅印本.
    [1]冯和法.今年的灾荒(以1937年为例)[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3.
    [2]冯柳棠.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
    [3]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4]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M].上海:上海书店,1939年(1986年影印版).
    [5]王龙章.中国历代灾况与赈济政策[M].重庆: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
    [6]东北文化社.东北年鉴[M].东北印刷局,1931.
    [7]陈翰笙.难民的东北流亡[M],1930.
    [8]王海波.东北移民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32.
    [9]徐曦.东三省纪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10]张宗文.东北地理大纲[M].中华人地舆图学社,1933.
    [11]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M].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
    [12]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经济[M].抗战书店,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初版.
    [13]金毓黻主编.东北要览[M].国立东北大学编印,1943年.
    [14]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15]付角今.东北新省区之划定(附东北地理志)[M].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16]许逸超.东北地理[M].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印,南京:正中书局,1950.
    [17]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8]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东北区水旱灾害.[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9]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辽河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0]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松花江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1]辽宁省水文资源勘测局,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水旱灾害[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2]曹启录主编.吉林省水旱灾害[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3]黑龙江省水利厅.黑龙江省历史大洪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4]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25]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孙永罡.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黑龙江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6]温克刚主编,本卷主编李波.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辽宁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7]刘嘉麒主编;李泽椿,秦小光副主编.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自然历史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8]焦润明等.近代东北社会诸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9]王培华.元代北方的灾荒与救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0]杨琪.民国时期的减灾研究(1912——1937)[M].济南:齐鲁书社,2009.
    [31]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2]段伟.禳灾与减灾:秦汉社会自然灾害应对制度的形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3]于德源.北京灾害史(上、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34]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5]阎守诚.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6]甄尽忠.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7]李庆华.鲁西地区的灾荒、变乱与地方应对(1855-1937)[M].济南:齐鲁书社,2008.
    [38]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9]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
    [40]赫治清主编.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1]王文涛.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2]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3]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4]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45]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6]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7]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8]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9]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50]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1]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4.
    [52]于德源.北京历史灾荒灾害纪年(公元前80年-公元1948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53]陈业新.灾害与西汉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4]文芳.(百祸民生系列丛书《天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55]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6]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7]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58]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
    [59]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1-4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60]李文海.灾荒与饥谨(1840-191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1]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62]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63]黄志刚.灾害预警——人类行为·越轨和检讨[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64]尹钧科.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65]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6]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7]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68]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9]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70]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71]马宗晋.灾害与社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72]延军平.灾害地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3]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4]杨达源,闾国年.自然灾害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5]马宗晋主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76]胡明思,骆承政.中国历史大洪水[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
    [77]施雅风.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
    [78]高文学[M].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79]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80]邱国珍.三千年天灾[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81]史玉芹.中国全史简读本——救灾史、灾荒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82]韩天雨,张新安.百年大灾大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3]王子平.地震社会学初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84]故功叙.中国地震目录(前1831-1969)[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85]夏明方,康沛竹.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上)[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86]钱刚,耿庄国.20世纪中国重灾百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7]凌立.灭顶灾难——20世纪大灾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88]李原,黄资慧.二十世纪灾祸志[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89]汤浩,徐明.后世之师—百年惨痛教训》(二十世纪特别档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90]夏明方,刘仰东.百年中国史话——灾荒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1]李鸿文,张本政主编.东北大事记1840—1949[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92]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大事记[M].长春:吉林省档案馆出版,1988.
    [93]黑龙江省档案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黑龙江历史大事(1912——1932)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94]顾春,杨美华等.长春自然地理[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2.
    [95]刁书仁,衣兴国.近三百年东北土地开发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96]孔经纬.中国东北经济变迁[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97]王建中.东北地区生活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98]衣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99]常城.东北近现代史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00]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01]薛虹,李澍田主编.中国东北通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02]王魁喜,常城,李鸿文,朱建华.近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03]常城,李鸿文,朱建华.现代东北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104]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05]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续)1644—1911[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6]姜维公等.东北历史地理简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07]林传甲.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08]行龙.从区域史到区域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9]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110]池子华,吴建华.中国社会史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111]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112]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
    [113]张静如,卞杏英.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4]张静如,卞杏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15]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116]乌廷玉,张占斌,陈玉峰.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演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117]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史(近代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18]葛剑雄主编,侯杨方.中国人口史1910-1953(第六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9]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20]葛剑雄主编,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21]石玉新.近代中国土匪实录(上、中、下)[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122]冉光海.中国土匪[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123]卢万发.方志学原理[M].成都:巴蜀书社,2007.
    [124]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5](日)满史会编著,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译.满洲开发四十年史[M].营口:辽宁省营口县商标印刷厂印刷,1988.
    [126]《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尚振华.清代东北地区的救灾与济贫[D].黑龙江大学,2010.
    [2]东北灾荒的民间救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张蕾.1910-1911年东北鼠疫与山东疫情兼论鼠疫在山东流行的环境因素
    [D].中国海洋大学,2009.
    [4]孟祥丽.1910-1911年中国东北北部的鼠疫灾害与沙俄[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
    [5]刘菁蕾.近现代长春的社会救济(1889年一1949年)[D].吉林大学,2008.
    [6]梅爽.鼠疫与谣言——1910-1911年东北鼠疫社会心理史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丁美艳.宣统年间东北鼠疫灾难应对之防疫法规研究[D].辽宁大学,2008.
    [8]李皓.庚辛鼠疫与清末东北社会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06.
    [9]王银.1910-1911年中国东北鼠疫及防治研究[D].苏州大学,2005.
    [10]曹晶晶.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及其控制[D].吉林大学,2004.
    [11]王燕.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2]吴蓓.近代松花江流域水利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3]王广义.近代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D].吉林大学,2007.
    [14]赵英兰.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研究[D].吉林大学,2006.
    [15]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
    [16]王艳艳.近代东北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7]迟明照.近代东北自然环境与东北习俗文化[D].吉林大学,2007.
    [18]张高臣.光绪朝(1875一1908)灾荒研究[D].山东大学,2010.
    [19]莫昌龙.近代广东地方赈灾活动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0]夏益.西汉水灾及其应对措施[D].江西师范大学,2009.
    [21]贾彦敏.民国浙江灾荒救济研究(1912—1937年)[D].浙江大学,2008.
    [22]于会苹.民国时期的社会救助与人口流动(1912一1937年)[D].山东大学,2008.
    [23]王冬梅.灾荒救济中的南京国民政府角色分析—以1931年江淮水灾为考察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4]杜维鹏.近代救灾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
    [25]董鹏鹏.晚清山东地区灾荒救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
    [26]杨洪远.民国时期甘肃灾荒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7]张红霞.民国时期陕西地区灾荒研究(1928—1945)[D].西北大学,2007.
    [28]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9]蔡虹.《申报》与晚清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0]刘京军.战争·灾荒·瘟疫—抗战时期馆陶历史之管窥[D].山东大学,2007.
    [31]王颖.自然灾害与地方民生——以1923-1932年陕北地区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7.
    [32]董桂萍.1939年天津水灾及赈济述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
    [33]王宏伟.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4]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35]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
    [36]刘海涛.光绪十七年—十八年绥远地区灾荒的社会史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7.
    [37]付春锋.20世纪20年代甘肃灾荒救济[D].兰州大学,2006.
    [38]陈凌.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与赈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9]王小静.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0]李强.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
    [41]张丽芬.明代山西灾荒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2]王庆国.苏州地区的灾荒救济研究(1912—1935)[D].上海师范大学,2006.
    [43]马真.南京国民政府救灾体制研究(1927-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4]王虹波.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民生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
    [45]郝赫.近现代东北政区沿革述论(1907-1955)[D].吉林大学,2007.
    [46]苑书耸.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灾荒与救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7]么振华.唐代自然灾害及其救济[D].北京师范大学,2006.
    [48]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以近代安徽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6.
    [49]阎建宁.民国时期苏北农民离村问题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
    [50]张祖平.明清时期的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51]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以1931年大水灾为重点考察
    [D].苏州大学,2006.
    [52]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
    [53]武艳敏.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D].复旦大学,2006.
    [54]钟启顺.民国时期湖南自然灾害及社会变迁(1912-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5.
    [55]韦子玲.新桂系时期广西赈灾救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56]谢秀珍.灾荒、环境与民国山东乡村社会[D].山东大学,2005.
    [57]赵朝峰.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救治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5.
    [58]温艳.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D].西北大学,2005.
    [59]池秀梅.民国时期福建灾荒救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60]袁滢滢.近代山东灾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61]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
    [62]鲁克亮.清末民初的灾荒与荒政研究(1840-1927)[D].广西师范大学,2004.
    [63]逮惠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顺直灾荒与荒政[D].河北师范大学,2004.
    [64]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复旦大学,2003.
    [65]赵玉田.灾荒、生态环境与明代北方社会经济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3.
    [66]曾桂林.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D].湖南师范大学,2002.
    [67]赵昭.明代的灾荒救治[D].郑州大学,2002.
    [68]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研究[D].河北大学,2001.
    [69]冯圣兵.陕甘宁边区灾荒研究(1937—1947)[D].华中师范大学,2001.
    [70]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D].河北大学,2000.
    [1]郎元智.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J].辽东学院学报,2010(4).
    [2]郎元智.近代东北赈灾中的地域文化特色[J].文化学刊,2010(2).
    [3]张春艳.近代以来东北地震及其应对[J].兰台世界,2010(8).
    [4]焦润明,张建英.近代东北旱灾的社会成因及影响[J].文化学刊,2009(5).
    [5]王景泽.明末东北自然灾害与女真族的崛起[J].西南大学学报,2008(4).
    [6]焦润明,孟健.论民国年间奉天的民间慈善救助[J].东北史地,2008(5).
    [7]张建英.近代中国东北旱灾害发生时民族观念的演进[J].商业文化·财金视点,2007(6).
    [8]焦润明.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J].近代史研究,2006(3).
    [9]王广义,刘辉.近代中国东北资源与环境问题评述[J].兰台世界,2009(7).
    [10]王虹波.民国前期吉林荒政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11]王虹波.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巫术救荒[J].求索,2010(6).
    [12]王虹波.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的社会应对[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3]王虹波.1912-1931年间辽宁水灾与救济[J].社会科学辑刊,2009(5).
    [14]王虹波.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与救济[J].东北史地,2009(5).
    [15]秦升阳,王虹波.民国初期吉林仓储概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5).
    [16]王虹波.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灾民生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7]王虹波.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18]王虹波.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经济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9]王虹波.民国时期灾荒对民生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0]贾惠珍.民国时期兰州灾荒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1]王鑫宏.1920年河南省特大旱灾述评[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9).
    [22]梁严冰.1928—1932年的陕北大旱灾及其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0(2).
    [23]卫国华.1938-1945年河南灾荒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4]郝平.从历史中的灾荒到灾荒中的历史——从社会史角度推进灾荒史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5]武艳敏.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及原因研究[J].华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8).
    [26]赵朝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7]温艳,岳珑.论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J].求索,2010(9).
    [28]汪志国.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灾害救助[J].灾害学,2009(2).
    [29]陆宏英,汪志国,吴成泽.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J].池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
    [30]屈振辉.论灾害伦理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1]苑书耸.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灾荒与救济[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2]李姗.民国时期安徽的灾荒救治(1927—1937年)[J].黑龙江史志,2009(4).
    [33]王美蓉.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局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4]龙国存.试论民国时期浙江的灾荒[J].文史博览(理论),2009(4).
    [35]苏全有,郑伟斌.李文海与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2).
    [36]李焱.北洋政府时期安徽地区的灾荒救济[J].江淮论坛,2008(2).
    [37]张颖华.1840—1949年长沙地区灾荒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38]杨国华.灾荒与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J].传承,2008(3).
    [39]张一平.自然灾害、政治斗争与地方民生——1946—1949年苏北解放区救灾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0]维强,邓宏琴.回顾与展望: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蝗灾史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1).
    [41]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灾荒状况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42]莫子刚.抗战时期的贵州灾荒特点及原因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2).
    [43]祁磊.周礼“灾荒”概念释义[J].社会科学,2007(11).
    [44]孔祥成.1931年江淮水灾对江苏省发展格局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2007(9).
    [45]武艳敏.河南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6]曹风雷.1936-1937年河南旱灾述评[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6).
    [47]孔祥成.从1931年江淮大水看民国时期水灾与社会风险[J].东方论坛,2007(4).
    [48]刘立.对民国十七至十九年甘肃特大旱灾的历史反思[J].社科纵横,2007(10).
    [49]夏明方,康沛竹.饿殍一千万——一九二八年—一九三〇年西北、华北大饥荒[J].中国减灾,2007(11).
    [50]江伟.建国以来广西灾害史研究述评[J].广西地方志,2007(6).
    [51]汪志国.近代安徽自然灾害与乡村秩序的崩坏[J].中国农史,2007(2).
    [52]李岚.近代中国“丁戊奇荒”[J].读史札记,2007(11).
    [53]谯珊.近代中国自然灾害与城市衰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7).
    [54]王信芳,王志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义仓建设[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55]苏新留.民国河南灾荒时期之乡村民生述略——以水旱灾害为中心[J].南都学坛,2007(5).
    [56]于文善,吴海涛.晚清淮河流域灾荒成因及其影响——以皖北、豫东为中心的考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6).
    [57]卜风贤.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J].古今农业,2007(3).
    [58]葛天.武功县1929—1933年的饥荒[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59]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政府应对[J].史学月刊,2007(5).
    [60]苏新留.民国时期黄河水灾对河南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
    [61]欧阳铁光.民国时期湖南灾民的生存状况及其心理倾向[J].邵阳学院学报,2007(2).
    [62]温艳.民国时期三年大旱与关中地区人口质量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63]艾志瑞.清朝官风与灾荒[J].世界知识,2007(6).
    [64]杨鹏程.清朝前期湖南灾荒频仍的原因探析[J].云梦学刊,2007(3).
    [65]孔祥成,刘芳.试论民国时期的战争与灾荒[J].延安大学学报,2007(10).
    [66]于文善,梁家贵.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及其影响——以皖北为中心的考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9).
    [67]武艳敏.五十年来民国救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郑州大学学报,2007(5).
    [68]于文善,吴海涛.民国时期皖北的灾荒及赈灾措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69]张安东.民国前期湖南灾荒赈济及成效研究——以辛酉(1921年)空前春荒赈济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7(1).
    [70]肖育雷,吕波.论1928—1930年陕西大旱灾的救荒[J].榆林学院学报,2007(5).
    [71]阎秋凤.华北抗日根据地救治灾荒的措施[J].南都学坛,2007(9).
    [72]李铮.清代鄂尔多斯地区赈济政策的实施与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0).
    [73]赵朝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2007(1).
    [74]苏全有,闫喜琴.光绪年间河南灾荒中的官赈[J].聊城大学学报,2007(5).
    [75]王文涛.清末民国时期秦东地区的民间救灾初探[J].兰台世界,2007(1).
    [76]任云兰.民国时期华北灾荒与天津粮食市场(1912—1936)[J].中国农史,2006(2).
    [77]李喜霞.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灾荒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4).
    [78]张建军.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灾荒中的人口问题述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79]汪志国.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J].池州师专学报,2006(2).
    [80]欧阳铁光.灾荒与农民的生存危机——以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J].怀化学院学报,2006(7).
    [81]苏新留.略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及其对乡村地权转移的影响[J].社会科学,2006(11).
    [82]钟启顺.民国时期湖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83]陈丽萍.近代两湖地区灾荒流民问题的政府调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9).
    [84]陈凌.北洋政府时期荒政述论[J].菏泽学院学报,2006(2).
    [85]李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救荒中的腐败问题析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6]赵家才.清代山东民间社会的灾害救济[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3).
    [87]孙语圣.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2006(1).
    [88]王成兴.民国时期华洋义赈会淮河流域灾害救治述论[J].民国档案,2006(4).
    [89]李丽霞.1928~1930年年馑陕西灾荒移民问题[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90]曾桂林.近代广西的水灾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6(3).
    [91]武艳敏.灾难的补偿:1930年《救灾准备金法》之出台[J].四川大学学报,2006(2).
    [92]何社林,陈雪平.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中灾荒因素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6(8).院学报,2005(6).
    [94]苏全有,闫喜琴.论光绪年间河南灾荒的影响[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9).
    [95]苏全有,王宏英.民国初年灾荒史研究综述[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96]朱晓琳.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两岸地区洪水灾害特征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97]温艳.试论抗日战争对西北地区灾荒之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6(2).
    [98]孙语圣.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J].国家档案,2005(2).
    [99]鲁克亮,刘力.略论近代中国的荒政及其近代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6).
    [100]赵朝峰,李黎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救治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
    [101]王小静.1942-1943年的河南灾荒与人口变迁[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102]黄鸿山,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J].中国农史,2005(2).
    [103]高乐才.近代中国东北移民历史动因探源[J].东北师大学报,2005(2).
    [104]刘永刚,胡鹏.浅论清代灾荒与政府行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3).
    [105]苏全有,李风华.论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社会成因[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106]温艳.灾荒与人性——以民国时期西北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5).
    [107]卜风贤.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J].史学理论研究,2005(3).
    [108]胡惠芳.民国时期蝗灾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2005(1).
    [109]苏全有,李风华.民国时期河南灾荒史研究述评[J].华南大学学报,2005(2).
    [110]王秋华.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5(3).
    [111]杨鹏程.从1934年湖南赈务看民国时期荒政近代化的趋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5).
    [112]鲁克亮,刘力.略论近代中国的荒政及其近代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6).
    [113]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
    [114]刘静.山西“丁戊奇荒”的应对措施[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115]李勤.民国时期的灾害与巫术救荒[J].湘潭大学学报,2004(9).
    [116]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初步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9).
    [117]张喜顺,羊守森.民国时期灾荒探析[J].贵州文史丛刊,2004(1).
    [118]董龙凯.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J].史学月刊,2004(3).
    [119]邵永忠.二十世纪以来荒政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3).
    [120]杨鹏程.清季湖南救灾赈务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04(10).
    [121]向祖荣.清末社会变革中的灾荒赈济[J].天府新论,2004(12).
    [122]徐旭阳.对抗战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赈济救灾工作的评述[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5).
    [123]苏新留.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J].史学月刊,2004(9).
    [124]张明爱,蔡勤禹.民国时期政府救灾制度论析[J].东方论坛,2003(2).
    [125]赵朝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5).
    [126]赵朝峰.简论邓小平防治灾荒的思想[J].北京党史,2004(4).
    [127]陈晓锋.对1928年陕甘灾荒及救济的考察[J].兰州大学学报,2004(3).
    [128]包庆德.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4).
    [129]杨鹏程.清季湖南灾荒与民变[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7).
    [130]周长松.国民政府时期华北平原灾荒概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6).
    [131]朱汉国,王印焕.1928-1937年华北的旱涝灾情及成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3(4).
    [132]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J].清史研究,2003(5).
    [133]孙语圣.民国时期安徽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34]鲁克亮,许中继.浅析抗战后广西的灾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7).
    [135]陈新国,谢永刚.中国近500年重大水旱灾害对人口流迁的影响研究[J].吉林水利,2003(4).
    [136]刘玉梅.简论1928—1949年国民政府的荒政——以河北为例[J].河北大学,2003(2).
    [137]谢永刚,陈新国,董晓辉.重大水旱灾害对粮食价格的影响研究[J].吉林水利,2003(6).
    [138]黄庆林.1931年洞庭湖区水灾原因及荒政特色[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2003(2).
    [139]郑自军.传统到近代的转轨——论民国前期的湖南赈务[J].船山学刊,2003(4).
    [140]赵朝峰.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救灾工作述评[J].党的文献,2003(4).
    [141]毕素华.民国时期赈济慈善业运作机制述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3(6).
    [142]池子华,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防治及成效述论[J].中国农史,2003(4).
    [143]李岚.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J].北京社会科学,2002(4).
    [144]汪汉忠.灾难深重年代的灾害研究——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述评[J].学海,2002(5).
    [145]郑自军.湖南辛酉大旱(1921年)及赈务研究[J].史学研究,2002(5).
    [146]高冬梅.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2002(3).
    [147]苏全有,张秀娟.晚清河南灾荒的影响论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148]苏全有.论晚清灾荒的成因及其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149]袁林.陕西历史饥荒统计规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9).
    [150]王印焕.1911—1937年灾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J].史学月刊,2002(2).
    [151]刘彦威.中国近代的战争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J].古今农业,2001(1).
    [152]杨琪.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1(2).
    [153]阎永增,池子华.近10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J].唐山师院学报,2001(1).
    [154]赵朝峰.中国共产党对灾荒的认识(1921—1949)[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6)
    [155]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研究综论[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2).
    [156]张岚.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
    [157]简婷.灾荒·长沙抢米风潮·辛亥革命[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6).
    [158]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灾荒[J].内蒙古大学,2000(5).
    [159]吴文涛,王均.略论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J].北京社会科学,2000(3).
    [160]张红安.民国时期苏北灾荒及其影响[J].江苏社科,2000(5).
    [161]曹峻.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J].民国档案,2000(3).
    [162]彭先国.湖南近代水灾研究[J].求索,2000(4).
    [163]经盛鸿.近代南京地区灾害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00(6).
    [164]曾杰丽.近代贵县、桂平、平南三县的灾荒及其救治述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2).
    [165]卜凤贤.民国时期农业灾情及其成因[J].古今农业,1999(2).
    [166]许青春,戴彦臻.近现代山东灾荒的历史考察[J].理论学刊,1999(7).
    [167]吴彤,包红梅.清后期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5).
    [168]康沛竹.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9(3).
    [169]莫子刚,邝良锋.试析十年内战时期灾荒的社会政治原因[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0).
    [170]夏明方.1942—1943年的中原大饥荒[J].纵横,1998(5).
    [171]潘涛.民国时期苏北水灾灾况简述[J].民国档案,1998(4).
    [172]宋传银.湖北近代洪涝灾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
    [173]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的特点及成因[J].古今农业,1998(1).
    [174]潘涛.民国时期苏北水灾灾况简述[J].民国档案,1998(4).
    [175]宋传银.湖北近代洪涝灾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
    [176]夏明方.1942—1943年的中原大饥荒[J].纵横,1998(5).
    [177]孙语圣.1931年江淮水灾灾民救济[J].民国春秋,1998(4).
    [178]杨晓辉.十多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1997(3).
    [179]张可荣.生态破坏与灾荒频发的恶性循环—近代陕北多灾的主要原因[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7(1).
    [180]刘仰东.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J].世界宗教文化,1997(4).
    [181]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J].社会科学战线·历史学研究,1996(3).
    [182]曹峻,翟伟.试论1927—1937年间中国的灾荒[J].学海,1996(2).
    [183]冯焱.历史上水旱灾害及其影响[J].海河水利,1995(5).
    [18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以来历次重要灾害纪要(1917—1939年)[J].民国档案,1995(1).
    [185]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J].历史研究,1994(6).
    [186]李德民,周世春.论陕西近代旱荒的影响及成因[J].西北大学学报,1994(3).
    [187]陈茂山.试论清末民国时期太湖流域的水旱灾害和减灾活动的时代特征[J].古今农业,1993(2).
    [188]周章森.三四十年代杭州的自然灾害和救灾救荒[J].杭州大学学报,1992(12).
    [189]江沛.三四十年代的灾荒与华北农村社会[J].北京档案史料,1992(2).
    [190]吴德华.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J].武汉大学学报,1992(3).
    [191]林敦奎.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4).
    [192]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J].近代史研究,1990(5).
    [193]张水良.二战时期国统区的三次大灾荒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4).
    [194]王志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河南的灾荒[J].许昌师专学报,1988(4).
    [195]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6).
    [196]莫子刚.(1927—1937)年国民政府救灾政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1).
    [197]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J].史学月刊,1997(2).
    [198]孙子文.1942--1943年国民党政府救济豫灾述评[J].许昌师专学报,1993(2).
    [199]李向军.清代前期荒政评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3(5).
    [200]谷文峰,郭文佳.清代荒政弊端初探[J].黄淮学刊,1992(4).
    [201]周章森.三四十年代杭州的自然灾害和救灾救荒[J].杭州大学学报,1992(12).
    [202]张水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3).
    [203]张水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斗争[J].历史教学,1982(12).
    [204]王杉.二十年代移民开发东北农业略论[J].史学月刊,1999(6).
    [205]王杉.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J].学习与探索,1999(1).
    [206]王杉.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管窥[J].社会科学辑刊,1998(5).
    [207]王润福.二十年代东北移民高峰成因探源[J].辽宁大学学报,1992(5).
    [208]敖文蔚.民国时期土匪成因与治理[J].武汉大学学报,1997(6).
    [209]鲁西奇.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以1912—1937年间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3).
    [210]王文昌.20世纪30年代前期农民离村问题[J].历史研究,1993(2).
    [211]赵彦昌,朱雅芳.奉系军阀档案研究[J].东北史地,2010(1).
    [212]衣保中.近代东北地区林业开发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
    [213]乔志强,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214]赵世瑜.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阈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几个区域社会史的例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15]徐国利.关于区域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区域史的定义及其区域的界定和选择[J].学术月刊,2007(3).
    [216]行龙.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4(4).
    [217]李书源,杨晓军.区域史研究理论与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J].史学集刊,2008(1).
    [1][美]马罗立著,吴鹏飞译.饥荒的中国[M].上海:民智书局,1929.
    [2][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美]彭尼·凯恩著,郑文鑫等译.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德]迈登鲍尔等编,朱章才译.世纪劫难——二十世纪全球灾难图片档案[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
    [5][印]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等译.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英]戴维·基斯著,邓兵译.大灾难[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7][英]贝思飞,徐有威等译.民国时期的土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美]格兰母·贝克著.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中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1987.
    [9][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斯诺文集(红星照耀的中国—又名《西行漫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0][美]洛惠·斯诺著,王恩光等译.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11][西德]王安娜著;李良健,李希贤校译.中国——我的第二故乡[M].北京:三联书店,1980.
    [12][英]琼斯,胡继瑗译.1931年以后的中国东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