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①以此,则许多实在的自然之物,不应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如果人们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如传说等,便成为文化或有了文化内涵。因此,笔者以为,“文化”的本质是“意义”,故提出:“所谓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类将自身的实践(或存在)和认识(或思维)赋予一定意义的集合及其进行传递的全过程。”
     文化具有引导、规范、约束、激励人的功能,因此,文化具有实然的管理功能。正因为文化与管理的这种固有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得“文化管理”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方法或模式,成为可能和事实。
     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协调和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而立足于依靠意义的诠释、传递而协调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组织目标而思维、行为和努力的过程就是文化管理。上述过程发生在学校,作用于学校中全体师生的活动或过程就被称之为学校文化管理。因为人类一切思维和实践活动,都是循着一定的意义而展开的,可以认为“人”是追求意义及活在意义之中的动物,即便是人们常说的无意识活动也一样,所以,学校管理活动中,就是要将师生有意识的活动的意义进行强化,将无意识的活动的意义进行明晰,就可以促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向着一个方向思想、行动和努力,这种使全体师生思维与行动的协调就是实现了相应的学校管理。正因为如此,遵循人类追寻意义而思维和行为的本性而进行管理,这就是文化管理的本质,因此,文化管理是最切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管理,故而是最有效的管理。这也是笔者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文化管理超越或取代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及现存于学校中和现代企业中许多管理方式最为根本的原因。
     在学校中生活的师生,因为追问意义,所以,每个师生就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或不认同;因为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的集体认同,就形成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因为具有共同愿景并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强烈愿望,所以,师生会主动“契合组织”;长期在特定的学校工作、学习、生活而被其文化熏染,师生自己的文化品相就被定格下来,以至于很难改变,即实现“品相定格”。这就是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四个层次。一所学校如果具有健康的文化,其学校强大的发展动力就是师生被定格的文化品相所铸成的,这样的学校就会因为每个师生又特别是教师的努力,而变得生机勃勃。如果学校中师生出现流动,他们被定格的文化品相也可以去感染新的学校或组织中的人,即去同化别人;也有可能慢慢被新的环境或团队所驯化,即被别的文化所同化,这就是文化的冲突或者是传递。上述过程是必然地发生在每一所学校或是每一个组织,如果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意识地经营和把握,相应地学校发展就会更快与更好,即文化管理的效果就会更好。
     学校为了有效实施文化管理,需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好学校文化的基础性框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精神的凝练、文化内核的发掘、办学理念的明晰、课程文化的建设、优良学风的营造、基本制度的订立等。文化管理是指引和带领不是强制,因此,只有通过激励让学校师生符合学校文化内核的文化被强化,并实现全体师生意义自觉以至品相定格,所以,学校实施文化管理需要管理者充分认识激励在文化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确定激励的基本原则、找到激励的基本策略,以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队伍建设是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也可以说,学校队伍建设既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手段”也是“目的”。队伍建设需要涂抹好队伍的文化底色、抓好师德建设、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抓好干部队伍、提升校长自身素养等方面协同进行。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culture is "the sum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duction capacities obtained by human beings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created". Thus, many natural substances that already exist should 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category of culture. However, if people bestow certain significance upon such a kind of natural substance, such as a legend, it becomes culture or contain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refore,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s "significance". Thus, he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the so-called cult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 beings' bestowing certain significance upon their own practice (or existence) and awareness (or thinking)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transmission in a certain social context.
     Culture can guide, regulate, constrain and motivate people. So it has a real management function. It is just because of this inherent and internal logical link between culture and management that "cultural management" possibly becomes and is known as a management concept, or a method, or a model.
     The major purpose of management is to coordinate and unify the ideas and actions of the organization's members.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ng the organization's members to think, to act and strive for the common goals of the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significance, is called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When the process occurs in schools and works on the activities of all the students and faculties, it is called the school cultural management. As all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a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certain significance, it is justifiable to hold that human beings are creatures going after significance and living in significance. It is also true for what people usually regard as unconscious activities. As a result, in the activities of school manage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meaningful activities among students and facultie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unconscious activities needs to be clarified. In this way, all of students and faculties of the school will be urged to think, to act and strive in one direction. This kind of coordination of students and faculties' thoughts and actions can be seen as the realization of corresponding school management. Because of this,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management is to manage according to human beings' nature of thinking and acting for the pursuit of significance. Cultural management is the most proper management for people's needs, thus, the most effective. This is also the root cause why the writer thinks cultural management excels or should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 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ther various management styles in modern enterprises.
     Because of the pursuit of significance, each student and teacher living in the school will have an agreement on his or her own "Identity" or disagreement.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forms the "Shared Vision"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with a shared vision and a strong desire to achieve it, students and teachers will take the initiative in "Fitting the Organization"; working, learning and living in a particular school for a long period, students and teachers will be gradually influenced by its culture. Thus, the cultural qualities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fixed that no changes are easy to make. This is the realization of "Fixing the Cultural Qualities". These are the four level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cultural management. If a school has a fine culture, th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of its development will thereby be forged by the fixed cultural qua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nks to every student and teacher, especially to the efforts of the teachers, a school like this will thrive and become vibrant. And with the mobil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a school, their fixed cultural qualities will in turn exert influence on people of a new school or organization, that is, to assimilate others. Or probably it will be changed by the new environment gradually, that is, to be assimilated by another culture. This is called the cultural conflict or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Without a doubt, the above processes are bound to happen in every school or every organization. If school administrators can manage and grasp the trend of the school's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consciousness, the school will develop faster and better accordingly, thus,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management will be better.
     For the sake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schools need to make sure the following tasks are fulfilled. They need to construct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school culture, among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are the condensation of school spirits, the discovery of the cultural kernel, the clarity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culture, the creation of excellent discipline of study, the building of basic management systems and so on. Cultural management is to direct and to lead, it is not mandatory. Therefore, only by stimulating can the culture of make teachers and students embody the cultural kernel of the school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significance awareness of students and faculties be realized, and the cultural qualities be fixed. Consequent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management needs the administrators to be fully aware of the important values and functions of stimulation, to establis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imulation, to find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on so that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s can be achieved. Team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crucial content as well as the most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cultural management. It can be agreed that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a school serves as both the "means" and "ends" of the school cultural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needs to work on the following tasks simultaneously: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team's cultural background, to concentrat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to help teachers wit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ay due attention to cadres, to promote the President's own qualities and the like.
引文
① 《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会修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06页。
    ① Harold Koontz.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61,4(3), P174-188.
    ② Harold Koontz.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5(2), P175-187.
    ① 我在葛中工作将近整四年时间,于2013年4月3日又被宜昌市委任命担任宜昌市第一中学校长(以下简称“一中”),到目前为止不足一年时间,因此,尚不能总结在一中工作的情况及成绩。论文撰写期间笔者主要是在葛中工作,所以案例主要选择笔者在葛中的管理实践。
    ①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0页。
    ② [美]克劳德·小乔治著,孙耀君译.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年11月第1版,第5页。
    ③ [美]克劳德·小乔治著,孙耀君译.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年11月第1版,第6页。
    ① [美]克劳德·小乔治著,孙耀君译.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年11月第1版,第7页。
    ② [美]埃德加·沙因著,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3页.
    ③ [美]埃德加·沙因著,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4页.
    ④ [美]埃德加·沙因著,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5-6页.
    ⑤ [美]埃德加·沙因著,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6页
    ⑥ [美]埃德加·沙因著,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7页。
    ① 张东娇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第28页。
    ② 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28.
    ③ 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第30-31页。
    ④ 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29.
    ① [美]杰克·费茨-恩兹著,孟俭译.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转引自:孙鹤娟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8-19页。
    ② 徐国华,张德等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77页。
    ① 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578页。
    ② [注]我在论文将要杀青时才发现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8版)已经出版,以下研究是以第7版为依据进行的,好在作者前后也仅有两年的时间差。特此说明。
    ③ 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58页。
    ① 参见: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61-195页。
    ① 参见:祝洪娇.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如何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下旬刊,第324-326页。
    ② 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第29-33页。
    ③ 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第33-36页。
    ① 徐国华,张德等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79页。
    ② 应焕红.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企业,2000年第12期,第16-17页。
    ③ 孙鹤娟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9页。
    ① 陈永明等著.教育领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39页。
    ② 陈永明等著.教育领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39、141、142页。
    ③ 向吉英.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3卷第4期,第48-53页。
    ① 胡军.跨文化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6页。
    ② 刘焕荣,徐立梅.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J].商业研究,2002年06期,第31-33页。
    ① 曾伟.论文化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转变[J].中外企业文化,2009年第1期,第29-30页。
    ①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索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25页。
    ②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索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35页。
    ③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索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72页。
    ④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索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75页。
    ① 陈玉琨著.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41页。
    ② 陈玉琨著.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44页。
    ③ 陈玉琨著.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44页。
    ④ 黄崴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次印刷。
    ① 黄崴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次印刷,第156-157页。
    ② 萧宗六主编,余白,张振家副主编.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21次印刷。
    ① [英]斯图尔特·克雷纳著,邱琼等译,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页。
    ② Harold Koontz.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5(2), P175-187.
    ① [英]安德泽杰·胡克金斯基著,王宏方译.管理宗师:世界一流的管理思想[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6页。
    ② 苏勇主编.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③ 罗珉著.管理学前沿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93页。
    ④ 参见:李丽清,周小刚.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M].企业家天地,2005年,第2期,第18页。
    ⑤ 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8月第1版,第3页。
    ⑥ 车行.企业管理十大新走势[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第3期,第71页。
    ⑦ 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8月第1版,第6页。
    ① 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8月第1版,第6页。
    ① 参见:[美]大内(Ouchi,W.G.)著,朱雁斌译.Z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80-98页。
    ② 参见:[美]大内(Ouchi,W.G.)著,朱雁斌译.Z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159—172页。
    ③ 魏文斌.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④ 参见:李丽清,周小刚.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J].企业家天地,2005年,第2期。
    ① 张东娇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第28页。
    ② 张德,吴剑平著.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0页。
    ③ 张新平,陈学军.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J].教育学报,2011年,第1期,第83页。
    ④ 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2期,第9页。
    ① 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2期,第9-10页。
    ② 参见: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2期,第9-10页。
    ③ 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2期,第11页。
    ④ 参见: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2期,第11-12页。
    ① 参见: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2期,第13-14页。
    ②参见: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2期,第14-16页。
    ③ 张新平,陈学军.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J].教育学报,2011年,第1期,第80-86页。
    ① 冯大鸣.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会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② 张新平,陈学军.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J].教育学报,2011年,第1期,第84页。
    ③ Harold Koontz.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ed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5(2): 175-187.
    ④ 参见:胡国栋.管理理论丛林分化的逻辑脉络及其整合的理论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1-28页。
    ① 参见:胡国栋.管理理论丛林分化的逻辑脉络及其整合的理论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5页。
    ② Fred Luthans.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A Path out of the Jungle [J]. Business Horizons,1973, 16, (3):67-72.
    ② 参见:胡国栋.管理理论丛林分化的逻辑脉络及其整合的理论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7-28页。
    ① 参见:胡国栋.管理理论丛林分化的逻辑脉络及其整合的理论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28页。
    ② 魏文斌.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第121页。
    ① 魏文斌.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第124页。
    ② 《外国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
    ③ 尼采.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80页。
    ① 辛旗.百年的沉思——回顾二十世纪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M].北京:花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② 同②
    ③ [注]李继秀有一项问卷调查表明教师自我的、积极、主动意识,生命内在价值的追求,成长的体验和愉悦在现行
    的一般基础教育组织内部是被遮蔽、销蚀的。80%的教师认为,“我们处在学校管理的最低层”,“只是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75%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机械、单调,令人倦怠”;82%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只是例行公事”、“教师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孤独和焦虑经常出现。”一般学校组织中,教务处、教研处、年级组、教研组各部门虽然各司其职,分别从师德、工作量、教研、评估等方面制订出看似详细、具体、到位、严格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限制大于促进,很多只是表面条文,对教师真实发展起不到保证作用。现实中教师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一方面,长时间处于“工具”状态下的劳动,使他们依赖于学校行政管理,缺少自我发展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有个性的生命个体,有丰富自己生命资源和主宰自己生命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他们往往不满意一些量化的考核制度,不愿意甚至轻视学校行政的指手划脚。见:李继秀.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J].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80页[79-83]
    ① 《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② 参见杨国荣,意义追寻:虚无主义与权威主义的双重扬弃[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5日A05版。
    ③ 参见李小平等.权威人格与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年第7期,第965页。
    ④ 王璇,赵静.群体行为的个体水平变量:权威主义与社会优势定位[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23页。
    ⑤ 李小平等.权威人格与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年第7期,第96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第225页。
    ① 参见《外国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② 陈玉琨著.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演讲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44页。
    ③ 康万栋.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J].天津教育,2007年第8期,第15页。
    ① 康万栋.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J].天津教育,2007年第8期,第15页。
    ① 赵中建.学校管理体系与IS09000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② 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71-180页。
    ③ 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72-175页。
    ① 付全新.高中化学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第63页。
    ① 李希贵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83-92页。
    ① 李希贵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83-92页。
    ② 李希贵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49-50页。
    ③ 张新平.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60页。
    ① 杨天平.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J].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第21页。
    ② 参见:张伟坤,黄崴.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第28页。
    ③ 沙培宁.教育管理学人的实践转向——一个“媒体人”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2期,第31页。
    ① 吴福平.文化管理的文化缺失[J].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第99页。
    ② 吴福平.文化管理的文化缺失[J].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第101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M].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第6页。
    ① 丁钢.文化管理的自觉诉求与理论构建[J].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第94页。
    ② 丁钢.文化管理的自觉诉求与理论构建[Jl.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第94页。
    ③ 吴福平.文化管理的文化缺失[J].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第102页。
    ④ 张德,吴剑平著.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73-275页。
    ① 吴福平.文化管理的文化缺失[J].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第99页。
    ② Quoted from A.L.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 p.4, n.5。转引自: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1版,第25页。
    ③ 付全新.文化是水润泽一方[J].班主任之友,2012年第12期,第53页。
    ④ 《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会修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06页。
    ⑤ 《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会修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06页。
    ① 罗森塔尔,尤金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简明哲学辞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5年增订版,第54页。
    ② 梁漱溟著.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第2版,第60页。
    ③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第7页;梁漱溟著.中国文化的命运[Ml.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156页。
    ④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一1920年6月14日)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⑤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5页。
    ⑥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6页。
    ⑦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20页。
    ① 张仲举编注.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毛泽东主席对《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516-519页。
    ② [英]雷蒙德·威廉斯著,吴松江,张文定译.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9-20页。
    ③ [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版,第28-29页。
    ④ 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1版,第28-39页。
    ①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3页。
    ② 王坤庆著.教育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79页。
    ③ 《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会修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06页。
    ④ [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修订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5卷,第56页。
    ① [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6页。
    ② 郁达夫《怀鲁迅》(写于1936年10月24日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①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第57页。
    ② [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修订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5卷,第56页。
    ③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第78页。
    ①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第83页。
    ② 本段话中“单引号”之中的内容是笔者加在罗素的话中间的,而“[]”之中的内容则是罗素的原文。
    ① 王坤庆著.教育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79页。
    ② 转引自[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版,第95页。
    ③ 高益民主编.学校文化凝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第3页。
    ④ 吴岩编著.教育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9页。
    ⑤ 乔春洋.新华网教育频道,百家讲堂,2009年01月15日。
    ⑥ 在数学上大家公认,不用证明的定理就称之为“公理”。
    ①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2页。
    ②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2页。
    ③ 参见:毛泽东选集[M],第1卷,第294-295页。转引自:章士嵘,卢婉清,蒙登进,陈荷清编.认识论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82页。
    ④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44页。
    ⑤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3页。
    ① [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6-7页。他们在书中认为,“在众多描述文化表现形式的术语中,以下四个词合在一起可以简洁明了地涵盖文化的总体概念:符合、英雄、仪式和价值观。”并且,他们还认为是层次由浅入深的文化表现。我进一步认为,这四个词中前三个词有属于显性的文化范畴,而价值观通常无论是作为族群还是个体都会更隐性一些,需要深入地观察与分析才能弄明白。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和格特·扬·霍夫斯泰德在该书的第8页中同样承认“符合、英雄、仪式都被归结为实践活动(practices)这个术语,因为他们可以被外部观察者看到。”
    ②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5页。
    ③ [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版,第95页。
    ①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3页。
    ② 罗森塔尔,尤金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简明哲学辞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5年增订版,第54页。罗森塔尔,尤金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简明哲学辞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5年增订版,第54页。
    ③ 关于文化是否具有阶级性的问题,本文意将其回避,就广义的“阶级”观念而言,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文化是事实,例如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存在文化差异是肯定的。但狭隘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划分及对阶级社会的讨论,其相关的讨论可能很宏大,且与本文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学校文化管理关系不大,所以本文不讨论该问题,只是点到为止。
    ④ 列宁文选两卷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卷第803页。转引自罗森塔尔,尤金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简明哲学辞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5年增订版,第54页。
    ①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3-55页。
    ②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5页。
    ③ 李维武.文化保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M].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第34页。
    ④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4页。
    ⑤ 王凤席.学校另一类经营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年第7期。
    ⑥ [法]亨利.法约尔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⑦ 冯国珍主编.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第10页。
    ① [美]泰罗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页。
    ② 周三多著.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4页。
    ③ [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James H. Donnelly, Jr)等著.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41、57-58页。
    ④ [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著.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⑤ 张国胜编著.管理学概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⑥ 哈罗德·孔茨等著,张晓君译.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⑦ [美]托马斯·S·贝特曼等著,王雪莉等译.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⑧ 刘熙瑞著.现代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 [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著.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② 张国胜编著.管理学概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③ 张尚仁著.管理、管理学与管理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173页。
    ④ 李丽娟主编.管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07,第7页。
    ① [日]久下荣志郎著.现代教育行政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版,第96页。
    ② 吴听著.学校管理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10月,第7页。
    ③ 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① 孙灿成主编.学校管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② 盛绍宽著.学校管理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③ 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辞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④ 刘文修、王恩民著.学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⑤ 杨文俊著.普通学校管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① (1)传统的管理理论,把人当作“经济人”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惟一动力。霍桑试验则表明,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除物质利益等物质因素之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因而,“人群关系理论”主张,把人当作“社会人”加以尊重,而不应该把人视为“机器”。(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因而在管理上,它只强调实行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劳动组织的专业化,作业程序的标准化。即传统管理是以“事”为中心的。霍桑试验则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两个要素:职工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群关系。(3)传统管理只注意了“正式组织”的问题,霍桑试验则表明,在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它自己特殊的感情、规模和倾向,并影响其成员的行为。(4)霍桑试验还提出了新型领导和民主管理的必要性。他提出新型领导和民主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主张“工人参与管理”“倾听职工的意见”“沟通人际关系”“改善工人对公司的态度”等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② 张东娇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第28页。
    ③ 转引自:徐锋.浅谈大学文化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期,第244页。[美]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著.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版,第4-20页。
    ④ 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第30-31页。
    ① 向吉英.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3卷第4期,第49页。
    ② 刘焕荣,徐立梅.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J].商业研究,2002年06期。
    ③ 孙鹤娟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9页。
    ④ 陈永明等著.教育领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40页。
    ⑤ 康万栋.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J].教书育人,2009年第35期,第70页。
    ⑥ 吴剑平,李功强,张德.试论大学管理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52页。
    ⑦ 樊娟.文化之维——高校管理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10年第6期,第100页。
    ⑧ 张东娇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第28页。
    ① 李德顺著.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① 参见[美]丹尼尔雷恩著,孔令济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页。
    ② 参见[美]丹尼尔雷恩著,孔令济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① 肖远骑.教师的教育智慧[J].教育报.2014年1月27日,第3版。
    ①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7-58页。
    ② 毕淑敏.寻觅优秀的女人[J].飞天,2000年第Z1期,第201页。
    ① 徐国华,张德,赵平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73页。
    ② 徐国华,张德,赵平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72页。
    ③ 张东娇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第65页。
    ① 黎红雷.“文化人”假设及其管理理念——知识社会的管理哲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00页。
    ① 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4页。
    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高中数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第2页。
    ③ 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版,第406页。
    ① 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② 《哲义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主编冯契.哲义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833页。
    ③ 《哲义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主编冯契.哲义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833页。
    ① 参见[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8页。
    ② 《哲义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主编冯契.哲义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832页。
    ③ 《哲义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主编冯契.哲义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页。
    ④ 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4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第114页。
    ② 参见[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7页。
    ③ [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 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0页。
    ④ 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4页。
    ① 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7页。
    ② 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7页。
    ③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25页。
    ④ [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0-11页。
    ①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9页。
    ① 彼得·圣吉,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Ⅺ页。
    ① 吕叔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1208页。
    ② 吕叔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1150页。
    ① [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9页。
    ② [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9页。
    ① 吕叔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1681页。
    ② 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52页。
    ③ 参见: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52-56页。
    ① 刘丽云,任建华.学校共同愿景的生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105页。
    ② A.Maslow,Eupsychian Management(Homewood,III.:Richard Invin and Dorsey Press),1965转引自: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M].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05页。
    ① [美]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著,孙耀君,何大基等译.西方公司文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2页。
    ① [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修订版序言第XX页。
    ② [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修订版序言第XX页。
    ① 参见: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56-57页。
    ② 转引自:[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13页。
    ③ 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08页。
    ④ 转引自: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08页。
    ① 转引自: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08页。
    ② 转引自:徐国华,张德,赵平等编.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32页。
    ① 包祥.愿景管理:学校发展的长久策略[J].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6日第6版。
    ② 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11页。
    ① [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15页。
    ①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版:第1479页。
    ① 参见: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67-169页。
    ① [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版,第28-29页。
    ① [日]千石保,胡霞译.日美高中教育比较[J].教师博览,2002年第08期。转引自:付全新.问题探源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03年8月第15卷,第1266页。
    ① 参见本文第121—123页,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基本原理,“一、微波炉原理”
    ② 张颖(东方早报记者).西点军校校长:西点比商学院培养的CEO还多[J].东方早报,2009年02月25日。
    ③ 姜汝祥(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实战型战略管理专家).西点军校为何出企业家?[J].新浪微博,2013年08月08日。
    ① 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61页。
    ② 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62页。
    ① 方铭琳.“学校精神”浅析[J].中小学管理,1996年第10期,第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5页。转引自:吴倬.试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第22页。
    ① 张雪,陈青青.铁娘子辞世,功过任凭说[J].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13期,第29页。
    ②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944页。
    ① 付全新.澄净性灵开启心智——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学校文化“内核”的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第127页。
    ① 付全新.澄净性灵开启心智——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学校文化“内核”的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第127页。原文近5千字,以下为节选。
    ①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04页。
    ② 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第5页。
    ① 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第7页。
    ① 付全新.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J].共产党人,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又见:付全新著.教思之旅[M].宜昌:三峡电子音响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3-8页。
    ① 节选自:彭丹.在学校的引领中优化自我[J].葛洲坝中学校本教材之一《学校文化解读》[内部资料],2010年8月版,第42页。
    ② 节选自:杨宜峰.紧跟老师,优化自我[J].葛洲坝中学校本教材之一《学校文化解读》[内部资料],2010年8月版,第41页。
    ③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6版,第130页。
    ④ 余清臣,卢元锴主编.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18页。
    ⑤ 裴迪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4期,第16页。
    ⑥ 转引自:樊丰富.约瑟夫课程文化思想及对高职课程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2期,第87页。
    ① 付全新,王坤庆.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第19页。
    ② 付全新,王坤庆.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第18页。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
    ① 郑也夫.胜者通吃的社会[J].博览群书,1997年第12期。[附]郑也夫《胜者通吃的社会》节选]郑也夫在文中说:我曾以为“胜者通吃”是盛行于古代社会的野蛮逻辑:谁的矛长盾厚,马快弓强,船坚炮利,谁就当然地要夺取资源,占领土地,掠人妻女,将敌邦之人丁全部打成奴隶、亡国奴——一句话,胜者获取全部,败者一无所有。现代文明击败了轴心国最后一次武力通吃的逻辑。此后商业的逻辑日渐扩展,贫富差距固然不会消退,但“通吃”似乎已是前现代的遗迹。深陷于古代与现代二分法的框架中,便会轻易地将乔丹年薪一亿美金、泰森一场比赛3000万美金的现象视为偶然、个别。直到法兰克与库克(《胜者通吃的社会》一书作者)历数遍布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的“胜者通吃”,并分析产生它的社会结构,我们才明白古老的胜者通吃的逻辑已在极大程度上在当代商业社会中复活。《侏罗纪公园》一片收入10亿美元,1980年一部畅销片主角的片酬是200万美金,1994年已达1500万美金;畅销书的稿酬可达300万美金,另一些书的作者则一无所获;美国大企业总裁与一般制造工人的收入差距从1974年的35倍扩大到今天的120倍。胜者在一个又一个领域,特别是那些与大众关系密切的领域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说明了“通吃”现象已非偶然,并且从市场经济的原则上很难对此有所非议。乔丹来了票房价值就上去了,艾科卡接管了企业效益就好转了,他们的收入的确惊人,但其实是俱乐部与企业以较小的附加成本换得大得多的利润,二位理应获得那份高收入,不然那钱流向别处(税收另当别论)更不合理。为什么“胜者通吃”的现象在近年才日益凸显呢?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人性中的弱点相辅相成。
    ① 汪璇.“三入”境界之我见---学习文化“内核”解读[J].葛洲坝中学校本教材之一《学校文化解读》[内部资料],2012年8月版,第22页。
    ①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833页。
    ① 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① 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7页。
    ② [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著,李柱流等译.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第195页。
    ③ 应焕红著.公司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256页。
    ④ 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7页。
    ① 参见: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8页,图04-01;应焕红著.公司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257页。
    ① 转引自:孙鹤娟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46页。
    ② 应焕红著.公司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255页。
    ③ 转引自:应焕红著.公司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255页。
    ① [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① 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8页
    ② 转引自:应焕红著.公司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270页。
    ③ 韩修山,阎守寅著.管理哲学纲要[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245页。
    ① 。参见: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96页。
    ① 付全新著.教思之旅[M].宜昌: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5—6页。
    ① 程墨,王小占.“育人楷模”桂贤娣:爱的教科书[J].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0日第四版。
    ① 参见: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2日。
    ② 王坤庆.浅谈大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20期,第53-54页。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高中数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第2页。
    ① 雷丹琼,付全新.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M].新课程研究,2006年第1期,第54页。
    ①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49页。
    ① 王建军,杨智恒主编.管理思想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63—264页。
    ① 付全新.强化校长课程领导演绎校长教育理想[J].成才教育月刊,2011年第2期,第34页。
    ① 付全新,王坤庆.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2期,第47页。
    ② 刘彭芝.创办据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8日,第7版。
    ① 雷丹琼,付全新.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年第1期,第54页。
    ② 雷丹琼,付全新.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年第1期,第54页。
    ③ 雷丹琼,付全新.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年第1期,第54页。
    ④ 雷丹琼,付全新.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年第1期,第54页。
    ⑤ 付全新,王坤庆.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2期,第47页。
    ① 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② 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第36页。
    ③ 转引自:[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90页。
    ③ [俄]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第257页。转引自祁乃英.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主和自由[J].探索,1987年第3期,第6-8页。
    ④ 人类理智论[M].第四卷,第三章,第二节。转引自[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月第1版,2009年印刷,第146页。
    ① 汪中求著.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第6页。
    ② 汪中求著.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第17页。
    ③ 汪中求著.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第118页。
    ④ 吕国荣著.决定成败的49个细节[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封面文字。
    ① 出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1835),卡尔·马克思写于1835年8月12日。参见:许庆朴,郑祥福,周庆行,王国洪,冯继康.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3-6页。
    ① 罗曼·罗兰[法]著,傅雷译.约翰·克里斯朵夫[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8页。
    ① 注:该文是2012年12月25日省人社厅党组书记翟天山同志在宜昌调研人才工作,笔者的发言,根据汇报录音整理。后在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于北京举办的“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讨会”上交流。
    ① 2013年1月18日下午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② 由葛中詹建中老师进行该讲话的录音,会后他根据我当时的讲话录音整理得到如下内容。
    ③ 周琳,李世家,袁友文主编.简明哲学小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第168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法]亨利.法约尔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荷]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4.[美]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著,孙耀君等译.西方公司文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
    5.[美]埃德加·沙因著,马红宇,王斌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6.[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修订版。
    7.[美]丹尼尔雷恩著,孔令济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8.[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9.[美]杰克·费茨-恩兹著,孟俭译.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10.[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著,熊茜超、陈诗译.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11.[美]克劳德·小乔治著,孙耀君译.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年11月第1版。
    1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13.[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4.[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修订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第5卷。
    15.[美]泰罗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美]托马斯·S·贝特曼等著,王雪莉等译.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17.[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著.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8.[日]久下荣志郎著.现代教育行政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版。
    19.[日]千石保,胡霞译.日美高中教育比较[J].教师博览,2002年第08期。转引自:付全新.问题探源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03年8月第15卷。
    20.[英]安德泽杰·胡克金斯基著,王宏方译.管理宗师:世界一流的管理思想[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1.[英]雷蒙德·威廉斯著,吴松江,张文定译.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22.[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
    23.[英]斯图尔特·克雷纳著,邱琼等译.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4.[英]特瑞·伊格尔顿著,方杰译.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版。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26.《外国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27.《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编辑委员会修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8.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辞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30.彼得·圣吉,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3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陈孝彬.外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3.陈永明等著.教育领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34.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35.冯国珍主编.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36.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7.付全新.浅论教师进行化学实验创新的价值选择[M].人大复印资料。
    38.付全新著.教思之旅[M].宜昌:三峡电子音响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39.高洪源.庙算之道:教育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
    40.高益民主编.学校文化凝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41.哈罗德·孔茨等著,张晓君译.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韩修山,阎守寅著.管理哲学纲要[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43.胡军.跨文化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44.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5.黄崴主编.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次印刷。
    46.黄兆龙.现代教育管理哲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7.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8.雷丹琼,付全新.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M].新课程研究,2006年第1期。
    49.李才栋,等.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0.李诚忠,王序荪.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1.李春玲.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李德顺著.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李丽娟主编.管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李维武.文化保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M].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55.李希贵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56.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7.梁漱溟著.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第2版。
    58.梁漱溟著.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59.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
    60.列宁文选两卷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卷。
    61.刘文修、王恩民著.学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2.刘熙瑞著.现代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3.吕叔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
    64.罗珉著.管理学前沿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65.罗森塔尔,尤金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简明哲学辞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5年增订版。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7.尼采.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8.祁型雨.利益的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9.齐亮祖.普通学校管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0.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高中数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71.王坤庆著.教育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7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M].2002年1月第1版。
    73.盛绍宽著.学校管理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4.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75.苏勇主编.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76.孙灿成主编.学校管理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7.孙鹤娟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78.孙绵涛,罗建河.教育效能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9.孙绵涛,罗建河.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流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1.孙绵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2.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现代教育管理观引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3.孙绵涛.教育行政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4.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孙绵涛.教育政策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6.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8.王炳照.中外教育管理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9.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6版。
    90.王建军,杨智恒主编.管理思想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91.王坤庆著.教育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92.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
    93.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版。
    94.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95.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96.吴昕著.学校管理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10月。
    97.吴岩编著.教育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98.吴志宏,等.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9.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0.萧宗六主编,余白,张振家副主编.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第21次印刷。
    101.肖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版。
    102.肖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3.辛旗.百年的沉思——回顾二十世纪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M].北京:花艺出版社,2006年版。
    104.熊贤君.中国教育管理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5.徐国华,张德等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06.杨文俊著.普通学校管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7.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08.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索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09.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1版。
    110.应焕红著.公司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111.余清臣,卢元锴主编.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11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3.曾天山.外国教育管理发展史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4.张东娇著.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115.张国胜编著.管理学概论[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6.张济正等.教育行政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7.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8.张萍芳.学校管理与系统控制[M].福州:福建出版社,1986年版。
    119.张尚仁著.管理、管理学与管理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0.张天雪.校长权力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1.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2.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3.张仲举编注.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毛泽东主席对《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24.章士嵘,卢婉清,蒙登进,陈荷清编.认识论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125.赵中建.学校管理体系与IS09000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126.鄞燕祥.教育的功能舆效能[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6年。
    12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
    128.周三多著.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
    129.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1.吴倬.试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2.包祥.愿景管理:学校发展的长久策略[J].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6日第6版。
    3.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M].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4.毕淑敏.寻觅优秀的女人[J].飞天,2000年第Z1期。
    5.陈·巴特尔,彼得·恩乐特.中国民族学院的历史演变及其组织特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2期。
    6.程墨,王小占.“育人楷模”桂贤娣:爱的教科书[J].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0日第四版。
    7.杜育红.论教育组织及其变革低效的制度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樊丰富.约瑟夫课程文化思想及对高职课程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2期。
    9.樊娟.文化之维——高校管理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10年第6期。
    10.方铭琳.“学校精神”浅析[J].中小学管理,1996年第10期。
    11.付全新,王坤庆.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2期。
    12.付全新.高中化学学生探究能力评价之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13.付全新.澄净性灵开启心智——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学校文化“内核”的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
    14.付全新.强化校长课程领导演绎校长教育理想[J].成才教育月刊,2011年第2期。
    15.付全新.文化是水润泽一方[J].班主任之友,2012年第12期。
    16.付全新.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J].共产党人,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7.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
    18.贺乐凡.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9.胡国栋.管理理论丛林分化的逻辑脉络及其整合的理论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0.化学实验创新的价值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10期。
    21.姜汝祥(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实战型战略管理专家)西点军校为何出企业家?[J].新浪微博,2013年08月08日。
    22.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2日。
    23.康万栋.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J].教书育人,2009年第35期。
    24.雷丹琼,付全新.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年第1期。
    25.黎红雷.“文化人”假设及其管理理念——知识社会的管理哲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26.李继秀,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J].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27.李继秀.基础教育的学校组织重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7月。
    28.李巍.往猪圈里赶牛[J].教师博览,2013年第4期第11-12页。转引自《教育文摘周报》2013年6月26日第6版。
    29.李小平等.权威人格与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年第7期。
    30.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1.梁红梅,等.20世纪西方教育组织理论视域下学校观的嬗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7.第6期。
    32.刘焕荣,徐立梅.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J].商业研究,2002年06期。
    33.刘丽云,任建华.学校共同愿景的生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4.刘彭芝.创办据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8日,第7版。
    35.裴迪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4期。
    36.彭丹.在学校的引领中优化自我[J].葛洲坝中学校本教材之一《学校文化解读》[内部资料],2010年8月版。
    37.沙培宁.教育管理学人的实践转向——一个“媒体人”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2期。
    38.孙绵涛,康翠萍.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
    39.孙绵涛.西方范式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0.汤林春.我国十七年来普通教育管理研究之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4期。
    41.汪璇.“三入”境界之我见----学习文化“内核”解读[J].葛洲坝中学校本教材之一《学校文化解读》[内部资料],2012年8月版。
    42.王凤席.学校另一类经营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年第7期。
    43.王坤庆.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44.王坤庆.浅谈大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20期。
    45.王璇,赵静.群体行为的个体水平变量:权威主义与社会优势定位[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12月。
    46.魏文斌.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47.吴柏林编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8.吴剑平,李功强,张德.试论大学管理模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49.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版。
    50.向吉英.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1年第23卷第4期。
    51.肖远骑.教师的教育智慧[J].教育报.2014年1月27日,第3版。
    52.杨国荣,意义追寻:虚无主义与权威主义的双重扬弃[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5日A05版。
    53.杨天平.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J].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54.杨宜峰.紧跟老师,优化自我[J].葛洲坝中学校本教材之一《学校文化解读》[内部资料],2010年8月版。
    55.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6.应焕红.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企业,2000年第12期。
    57.曾伟.论文化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转变[J].中外企业文化,2009年第1期。
    58.张德.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
    59.张晶,科层化管理对学校管理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5期上半月刊。
    60.张伟坤,黄崴.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
    61.张新平.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2.张雪,陈青青.铁娘子辞世,功过任凭说[J].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13期。
    63.张颖(东方早报记者).西点军校校长:西点比商学院培养的CEO还多[J].东方早报,2009年02月25日。
    64.郑也夫.胜者通吃的社会[J].博览群书,1997年第12期。
    65.祝洪娇.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如何建设的思考[J].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商场现代化》杂志,2007年27期。
    66.祝洪娇.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如何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下旬刊)。
    1. Fred Luthans.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A Path out of the Jungle [J]. Business Horizons,1973,16.
    2. Harold Koontz.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61.4(3).
    3. Harold Koontz.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 evise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0,5(2).
    4. Quoted from A.L.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
    5. Maslow, Eupsychian Management(Homewood, Ⅲ.:Richard Invin and Dorsey Press),1965.
    6. Branine, M. (2005), "Cross-cultural training of managers:an evaluation of a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 for Chinese manage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Vol. 24, pp.459-72.
    7. Chen, C.H., Jin, Z.H. and Jiang, Z.X. (2004), "Research on cross-culture manage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y invested in China", Soft Science, Vol.12, pp.70-5.
    8. Cullen, J.B. (2002), Multinational Management:A Strategic Approach,2nd ed.,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Cincinnati, OH.
    9. Elashmawi, F. and Harris, P.R. (1998), Multicultural Management,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Houston, TX.
    10. Yue, K. (2008),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A multinational perspective", Science and the Public, Vol.2, pp.128-9.
    11. Yukl, G, Fu, P.P. and McDonald, R. (2003),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in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influence tactics for initiating or resisting change",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52, pp.68-82.
    12. Zhao, S.M. and Mao, Z.Y. (1993), "The culture comparison of US, Japan and European corporate and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Management World, Vol.6, pp.149-51.
    13. Gerhart, B.2004. Culture in management research:National and industrial differences matter (But, what about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working paper,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4. Lok, P.,& Crawford, J.2004.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tyle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3,321-338.
    15. Holden, N. (2002),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Pearson Education, Harlow.
    16. Newman, K. L.,& Nollen, S. D.1996. Culture and congruence:The fit betwee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na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7(4): 753-779.
    17. Martin, J.(1992).cultures in Organiza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