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培养机制改革到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创新和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始于2006年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到2013年正式发展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改革的主要途径是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改革评价监督机制等。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改革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系,二者都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理论支撑,以激励机制构建为主要内容。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其目标和内容的发展趋向,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
     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思想逐渐趋于社会化和多元化。但也存在政治意识淡薄、心理问题频发、诚信面临挑战等突出问题。当前研究生学风状况总体良好,研究生面临学业、经济、婚恋、人际关系和就业很大压力。总体上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目的的实现,必须进行创新和发展。理念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先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立德树人理念、与时俱进理念、讲求实效理念和柔性管理理念。建立和健全研究生的四级管理体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层面设立机构对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学院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学科导师组要结合培养工作,组织和要求研究生导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导师要切实发挥管教管导作用。整合和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线、以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为重点、以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为切入点、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阵地。构建一支三位一体的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推进人,研究生组织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方法创新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学术文化、开展社会实践、重视心理健康和构建完备的资助体系等。载体创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之路。
It signifies a further step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training mechanism reform to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main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rain top-quality creative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training high-quality personnel to assume a very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which began in2006, develops into a formal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ill2013. The main methods of the reform are admissions selection system,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a sound supervisor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mechanism, a reform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so on. 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is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guaranteed mechanism and a internal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comprehensively.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is relat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postgraduates, which both regard the people-orientation as a core valu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s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argeting at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has orientation function, assurance function, education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function. The ideological state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mainly healthy and positive and gradually becomes socialized and diversifie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a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frequ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honesty challenges. The overall study condition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good.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are under the high pressure of education, economy, love and marri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mployment. On the whol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education idea, system and mechanism, ways and means, team construction, etc.
     To serve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must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de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which shoul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s of people-orientation, focusing on moral integrity,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pragmatic efficiency and flexible management.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a four-level management system is a guarantee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bovementioned four-level management system consists of four parts: institutions set up by universities concentrate on macro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colleges are responsible for carrying out the specific work relat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tutorial system, postgraduate student tutors should perform their duties which are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direct tutors of the students should pay a close attention to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atus.The only way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to integrate and optimize their education content in this respect. It should regard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s the cor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the academic integrity as the key point, the postgraduates' professional value as the entry point and the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field. Building a trinitarian work force is the key element i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mentors being the chief people in charge, post-graduates' counselors being the key propellers and graduates being the main participants. Method renovation is the key i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requires us to reform class teaching, improve academic culture, launch social practice, put emphasize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subsidization system. Carrier innova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emerging and promising way i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引文
① 李娇: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问题与挑战,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摘要。
    ① 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载《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0期。
    ② 缪园、刘栩凝、杨颖:《研究生培养机制初探》,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12期。
    ③ 梁传杰、陈晶:《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构建》,载《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3期。
    ④ 赵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一个文献研究》,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3期。
    ①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9期。
    ② 耿有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理念嬗变与制度优化》,载《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3期。
    ① 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① 耿有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理念嬗变与制度优化》,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3期。
    ① 王祖益:《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谈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4期。
    ② 王晓辉、姚慧丽:《研究生教育收费的几个热点问题》,载《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③ 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① 陈世瑛、张达明:《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载《江苏高教》,1997年第1期。
    ② 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① 郝靖:《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4期。
    ② 宋东霞、刘丽新:《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7期。
    ③ 黄雅恒:《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成要素及其运行原则分析》,载《教学与管理》,2011年36期。
    ①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来源: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③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① 周济:《研究生教育改革应建导师资助制》,载《京华时报》,2006年7月13日。
    ① 王传中、吴爱军主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150页。
    ① 潘广炜、王长华、付建军:《研究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分析》,载《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② 赵青山等编著:《实践与探索—研究生德育工作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① 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① 张跃等编著:《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7-68页。
    ② 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
    ① 侯敬炜:《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途径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第23页。
    ① 禹规娥:《议程设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① 娄淑华、李长龙:《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9期。
    ② 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第1期。
    ① 唐德先、栾宇:《西方隐性德育理念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载《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② 吴琼:《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历程及其启示》,载《北京教育》,2010年第1期。
    ③ 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第6期。
    ① 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① 黄发友:《构建完善的培养服务体系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载《福建医科大学(社科版)》,2011年第6期。
    ① 吴琼:《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历程及其启示》,载《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第1期。
    ② 骆郁廷:《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载《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9期。
    ① 吴琼:《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历程及其启示》,载《北京教育》,2010年第1期。
    ① 谢晓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版。
    ① 王新皓:《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理念》,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① 李萍、冯现华:《可持续发展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① 薛花:《柔性管理理念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探讨》,载《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① 薛花:《柔性管理理念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探讨》,载《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① 参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① 参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① 郝明君:《多元合力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建构》,载《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11月第1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① 郑敬斌、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① 骆郁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创新》,载《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8期。
    ① 刘先进:《试论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② 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
    ① 滕建华、娄厦:《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途径探索》,载《理工高教研究》,2010年第1期。
    ① 于淑华、庄严、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新探索》,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
    ① 田建军卢黎歌:田建军、卢黎歌:《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沿革与创新》,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0期。
    ①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① 李振玉:《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系统—伯顿·克拉克的学术文化思想及其意义》,载《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① 肖起清:《研究生学术权力的保障》,载《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6期。
    ① 陈淑妮、裴瑞芳等:《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认知的实证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7期。
    ② 陈何芳:《大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① 陈何芳:《大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② 卢晓中:《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兼论中国高等教育学术权力的提高》,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年第12期。
    ① 范建刚:《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的协同发展—关于改进研究生德育的思考》,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2期。
    ② 肖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9期。
    ① 尹春芬:《论社会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载《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② 何勇:《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论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9期。
    ① 黎素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载《福建论坛》,2011年专刊。
    ① 陈赋光、李宏翰:《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载《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第10期。
    ② 谭广峰等:《浅谈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第1期。
    ③ 苏泉仁等:《研究生复试中的心理健康测查嵌入》,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 谭广峰等:《同伴心理互助,构建和谐校园》,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3期。
    ① 赵殿军:《在读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② 参见财务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2]342号。
    ① 《陕西日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好事要做好》(来源: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2/1026/c241128-19398949.html,2012年10月26日)。
    ③ 参见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3]220号)。
    ① 参见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3]219号)。
    ① 徐刚、李炎芳:《对发展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7期。
    ① 茅菊霞.:《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6期。
    ① 邹佳莹:《当代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第10期。
    ① 代金平、郝烨:《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调查分析—以参加第三届“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的思政类网站为例》,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 张珂:《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网站内容建设路径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③ 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第1期。
    ① 谭劲松、吴霁乐:《把握研究生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① 徐建军、石共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3号)
    [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党字[2001]1号)
    [4]教育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6]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6]1号)
    [7]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文明委[2006]3号)
    [8]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9]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10]教育部《关于在学位论文授予过程中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通知》
    [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讲话的通知》(学位[2010]12号)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
    [1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的通知》(学位[2013]32号)
    [1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3号)
    [17]《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龙静云.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现代德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11]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2]何祥林.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靳诺,郑永廷,张澎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2006。
    [16]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8]徐建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19]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1]陈子辰等.研究型大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2]廖文武.鉴往思来: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3]张文修.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4]刘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5]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M].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6]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探索与创新—中国研究生院建设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7]隋红建.推开另一扇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访谈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8]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9]杨振斌,李军,陈曦,张跃.探索与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0]赵青山.实践与探索-研究生德育工作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31张跃.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1]宋东霞,刘丽新.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
    [2]高新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3]武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9)。
    [4]方华梁,李忠云.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9,(32)。
    [5]周四军.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理论,2009,(18)、
    [6]罗尧成,孙跃东.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7]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8]宋平,杨连茂,甄良,刘建国.加强课程考试管理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
    [9]段文卓.借鉴国外模式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
    [10]武毅英,陈梦.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8,(2)
    [11]杨溪.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阻力及对策[J].中国研究生,2006,(06)
    [12]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
    [13]谢步江,廖文武.上海试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14]缪园,刘栩凝,杨颖.研究生培养机制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
    [15]杨卫,来茂德,严建华,沈满洪,陈凯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
    [16]朱小平.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
    [17]宋迎法,杜林.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阻力及其对策探析[J].江苏高教,2009,(6)
    [18]范华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述评[J].考试周刊,2009,(35)
    [19]殷朝晖,魏春桃,丁康.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9)
    [20]周彬,霍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条件下研究生评价的辩证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
    [21]吴晓求,宋东霞,安志伟.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
    [22]沈满洪,陈凯旋.转变观念达成共识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
    [23]刘春桃,柳松.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新机制中的功能与其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09,(11)
    [24]曾红权,贺浩华.建立责、权、利统一机制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9,(05)
    [25]焦丽,刘谊军.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07)
    [26]刘伟,张万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导师制度的影响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4)
    [27]林青,罗瑾,周清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管理工作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
    [28]张静,刘占德,杨春雷,布都会.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
    [29]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
    [30]贺翔,王超,黄晓颖.加强和推进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2)
    [31]顾凡,袁守谦,刘希裕,赵安启.扩招条件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2]石共文,向英明.培养机制改革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33]郭见彩,黄值.培养机制改革下的研究生思想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34]林青.培养机制改革中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3)
    [35]任黎立,夏云涛,胡安辉,何诣寒.新培养机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1)
    [36]刘春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角下院级管理人员的作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37]范华秀,耿有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价值导向与制度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0, (1)
    [38]刘雄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39]曾长秋,李雪.在培养机制改革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40]刘忠敏.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奖助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管理观察,2009,(06)
    [41]袁潇.建国六十周年以来研究生资助政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42]王向红.论我国研究生研究资助体系的创新与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
    [43]李大鹏,刘云.美国研究生培养的资助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9)
    [44]卢毅,肖湘愚,李晓.明确理念针对实际创建新型研究生奖助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45]丁雪梅,甄良,宋平,杨连茂,雷稚蔷.培养机制改革下的研究生基本奖学金制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46]居玲.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三助”成本分担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7]王雁,蔡晓群.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的嬗变[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48]钟军,朱红,张海林.新时期构建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9]许丽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新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7)
    [50]王仰麟,生玉海,黄俊平,陈秋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
    [51]姜娜.中美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比较及启示——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52]张静.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9,(01)
    [53]徐建军.强化作用构建机制拓展途径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54]刘太玲,吴春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55]郭峰,李正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求实,2008,(s1)
    [56]苏玉琼.从研究生的主体认知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7]王小飞.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58]刘凯,王勇.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 (3)
    [59]李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5
    [60]欧阳曙.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教书育人,2009,(30)
    [61]李海燕.关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08,(9)
    [62]肖延丽,彭磊,王增贤,郝麦玲.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
    [63]吴栓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07)
    [64]陈明灿.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议[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6)
    [65]王涛.加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
    [66]江珂,康晶晶.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 009,(5)
    [67]金军.浅议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68]何广寿.试述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9,(1)
    [69]杜志鹏,许欢.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研究生导师责任制运行机理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6)
    [70]卜丽,刘洋,李松.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71]廖和平,李张聪.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关系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4)
    [72]范晓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研究生充分就业中的对策选择[J].甘肃农业,2006,(5)
    [73]王晖.探索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职业技术,2009,(8)
    [74]任黎立,夏云涛,胡安辉,何诣寒.新培养机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1)
    [75]程诚,宋玲.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76]闫冬,沈强.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2)
    [77]谭家齐,都春屏.新时期社会思潮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78]林丽钗,姚定国,高佳.新时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09,(23)
    [79]卢听听.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3)
    [80]孔德民.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与探索[J].湘潮,2008,(9)
    [81]黄斌,吴琼华,李文灿.新形势下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82]陈汉能.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
    [83]鲁丽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育人问题探讨[J].理论建设,2007,(4)
    [84]赵睿,赵厚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7)
    [85]郭峰,李正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求实,2008,(s1)
    [86]孟威,薛蓉,杜业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87]林清泉.做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莆田学院学报,2009,(6)
    [88]赵彩珑,沈志远.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 合版),2009,(7)
    [89]刘兆磊.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机制优化和载体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
    [90]李霞.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文史博览(理论),2008,(8)
    [91]张哲.关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和创新思路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8,(18)
    [92]岳云强,祝杨军.论复杂科学视阈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9,(7)
    [93]李博,李新殿,王浩,李丹.浅谈如何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现代交际,2009,(12)
    [94]冯宇,李南清.浅谈如何对研究生进行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09,(1)
    [95]沈楠.浅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长廊,2009,(4)
    [96]李海峰.浅析新经济时代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学研究,2008,(2)
    [97]岳云强,祝杨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哲学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
    [98]岳云强,祝杨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哲学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8)
    [99]李海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
    [100]张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01]刘晓明,洪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和实践[J].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理论学习,2004,(12)
    [102]顾小钧,葛军莲.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8,(32)
    [103]苏宝利,牛玉,徐淑凤.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104]张运菊,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09,(4)
    [105]朱诚.高校研究生导师角色的转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106]徐建军,石共文.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107]万军民.论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及制度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09,(3)
    [108]陈颖,严吾佴,屈晓婷.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师负责制[J].北京教育(德育),2008,(1)
    [109]辛玲玲,刘佳.浅析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110]林文伟,李成龙,朱英.抓队伍建设促德育实效——东华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111]宋智,张研,徐继林.从多种渠道拓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魅力中国,2010,(4)
    [112]董文强,张雪霞.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2)
    [113]岳云强,吕素霞.构建发展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
    [114]张森林,唐德先,刘国军.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115]马化祥.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对策的若干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2)
    [116]贺翔,王超,黄晓颖.加强和推进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117]徐英华.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
    [118]田建军.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119]章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新探[J].传承,2007,(12)
    [120]李岩,高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研究[J].湘潮,2008,(1)
    [121]徐露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分析[J].文教资料,2008,(26)
    [122]吴新颖,吴克明.建构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123]王菊芳,郅瑶,方燕,谭玉燕,吴亮.网络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现状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124]管晓凤.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个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4)
    [125]刘兵,黄厚今,彭云霞.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遵义医学院在校研究生调查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26]吴鹏,左兵.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思想状况调查[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3)
    [127]张云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宁波大学研究生思想状况的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
    [128]尹宿涅,谢桂庆.论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
    [129]胡楠.试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创新[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30]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131]张晓青.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6)
    [132]任潇,孟繁东,宋玲.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书育人,2009,(9)
    [133]曹恩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4)
    [134]邵新建,刘全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7)
    [135]姚明.当代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中国建设教育,2006,(6)
    [136]骆郁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1,(8)
    [137]简福平.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四支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138]江乃兵.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139]邓劲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J].理论导报,2011,(4)
    [140]杜林.关于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141]金永东,吴宇.群体特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142]陈小霞.试论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143]楚永全,周立志.试论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职责及工作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144]罗英华.合理配置资源,发挥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作用——以复旦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
    [145]张国栋,娄枝.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146]杜朝辉,张国栋.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147]吴爱军,朱华.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148]王光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149]蔡茂华.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对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1)
    [150]蔡晓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效果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151]刘旺,刘燕.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1(3)
    [152]MiehaelDavis.What'wrong with Charaeter Edueation?Ameriean JournalofEdueation.Chieago: Nov2003, Vol.110
    [153]RobertDehann.Promoting ethieal reasoning, affeet and behavio among high sehool students: An evaluation of three teaehing strategies [J].JournalofMoralEdueation,1997, Vol.26
    [154]Dvai, AllenP.;McCuen, RichardH.Part-time graduate education:obstactlest,conflicst and suggestio ns.Jom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tice,1995,12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