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史記會注考證校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日本拢川资言先生作《史记会注考证》,於注释和史事考辨有集大成之功。而水泽利忠先生继之而起,搜罗《史记》古钞本17种,相关古本及校勘记27种,其他版本28种,校勘记10种,并综合吸收《四库全书考证》、梁玉绳《史记志疑》、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等的成果,成《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百三十馀卷,至今仍是收罗《史记》版本异文最多的校勘著作。其中大量的材料可以订正今本《史记》,而通过这些异文,我们也可欧辨别各种版本的关系。但由於《校补》仅仅罗列异同,略作判断而多有差误,使学者无从采择。因此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对《校补》进行梳理考校,揭出《校补》可欧改正今本或对今本有参考价值的异文,以期有助於《史记》的校勘研究。
     本文在校勘方面主要用本校和他校的方法,并采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种专业手段,将《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百三十卷《校勘记》与《补遗》和《附录》的全部异文梳理一遍,对六百馀条有价值的异文作了考校,大多数条目皆可补正中华书局点校本之讹误。同时本文也对《校补》的研究基础、版本关系、校勘记内容和体例、判断失误、校语错误、所录《正义》佚文基本情况以及水泽利忠先生对佚文的客观态度等作了论述。另外,拢川资言先生作《史记会注考证》,对金陵本有所补正,但不出校记而径改。水泽先生的工作,使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拢本与金陵本的异同,本论文也通过对拢本、金陵本、中华本的比较,吸收了拢川资言先生的校勘成果。
The A Collation and Supply to the Collection of Annotations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たきガゎすけの(?)(瀧川资言)has gained great success on the annota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水沢利忠(水澤利忠) has continued the work and collected17kinds of codex of Historical Records,27kinds of related ancient editions and collations,28kinds of extant editions and10kinds of collations. He has also synthetically absorbed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Siku Quanshu, Shiji Zhiyi (The queries of Shiji) written by Liang Yusheng and The Collation of Three Scholars Annotation by Zhang Wenhu and finally wrote A Collation and Supply to the Collection of Annotations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by over130volumes. It has been the masterpiece of annotation for collecting the most kinds of the editions of Shiji until now. One can revise the extant edition of Shiji or distinguish the relations among every edition by using the tremendous materials recorded in that book. However scholars can not make judgments by the book because the different editions were just listed rather than being judged in The Collation and Correction. So, in this article, author indicated the useful varia lectios which can be used to revise the extant edition through unscrambling and textual researching of The Collation and Correction, expecting doing any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f the collation of Shiji.
     This research has done a deep research, including the pandect of the research on Shiji in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in the domain of unscrambling the ancient books. In the domain of collation, the author mainly contrasted two kinds of editions and adopted many methods such as linguistics, phonology, Chinese scholium, and history. In the past, researches dwelled on absorbing and textual researching A Collation and Supply to the Collection of Annotations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by only using the materials recorded in the book to unscramble The Collation and Correction. In this aspect, this article has made the research on the collation of A Collation and Supply to the Collection of Annotations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go further.
引文
1 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摘要,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 《史记校勘研究》摘要。
    3 《史记校勘研究》,第一节,2页。
    1 《史记校勘研究》,第二节“史记校勘研究的现状”,5-6页。
    2 《史记校勘研究》,绪论,1页。
    1 参看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苏苋《黄善夫本史记研究》所附参考文献。
    1 水泽利忠先生所列版本中有一部分当为古本校记,如南化等,其校勘意义与古写本钞本不同,因此本论文将此类资料移入校勘记一类,特此说明。
    1 梁玉绳,《史记志疑》出版前言,中华书局,1981年,2页。
    2 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出版序言,中华书局,1977年,1页。
    3 《史记校勘研究》,7页。
    1 张玉春,《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165页。
    2 《史记版本研究》,128页。
    1 《史记版本研究》,270页-271页。
    1 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653页2版6行。
    1 此处页码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的《校补》为准,“14·1·6"指校补的页码行数。“14”为大页码,一页分四小版,因此从左上起队1、2, 3、4计.又下文“*《正义》”表示正义佚文。以“[]”表示补字。
    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7页。
    3 《史记》,9页。
    4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七,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1913页下栏。
    5 许慎,《说文解字》,卷六上,中华书局,2005年,123页上。
    6 《说文解字》,卷二下,43页上。
    7 周祖谟,《广韵校本》,卷二,中华书局,2007年,202页。
    8 章如愚,《摹书考索》,卷十二,书目文献出版社,98页下栏,1992年。
    1 《摹书考索》,卷十二,98页下栏。
    2 瀧本、金陵本皆无,《校补》据《史记评林》。
    3 中华本无,拢本有。
    4 《史记》,卷二十八,1396页。
    5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1988年,3678页。
    6 瀧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2页。
    1 徐坚,《初学记》,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203页。
    2 孔颖达,《周易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8页。
    3 瀧本作“史记正义论例”。
    4《通典》,卷三十四,938页。
    5 《通典》,卷四十,1099页。
    1 李林甫,《唐六典》,卷二,31页。
    2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3页下榈。
    3 《广韵校本》,卷三,273页。
    4 (元)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十三,中华书局,2000年,245页上左。
    1 《广韵校本》,卷二,176页。
    2 《古今韵会举要》,卷八,161页上左。
    3 萧统,《文选》,卷一,中华书局,1977年,31页上栏。
    1 李昉,《太平御览》,卷七十九,中华书局,1998年,367页上栏。
    2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36页上栏。
    3 《广韵校本》,卷三,313页。
    4 《广韵校本》,卷三,247页。
    5 《广韵校本》,卷四,272页。
    6 此处为拢本页码。
    7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209页。
    8 刘昀,《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中华书局,1975年,4198页。
    1 葛洪,《抱朴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2006年,58页。
    2 王叔岷,《史记料证》,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35页。
    3 《史记》,卷二,49页。
    4 《艺文类聚》,卷十一,212页。
    5 虞世南,《北堂书钞》,卷十,中国书店,1989年,23页下栏。
    6 《史记斛证》,卷一,39页。洪适,《隶释·隶续》,卷十六,中华书局,2003年,167页上栏。
    1 《史记》,卷一,16页。
    2 《史记》,卷一,17页。
    3《史记》,卷一,17页。
    4 《史记》,卷一,18页。
    5 《史记》,卷一,19页。
    6 孔颖达,《尚书正义》,卷二,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木,1980年,119页。
    7 《史记》,卷一,16页。
    8 《史记》,卷一,18页。
    9 《尚书正义》,卷二,119页下栏。
    10 《史记》,卷一,16页。
    11 《史记》,卷一,19页。
    1 《尚书正义》,卷三,127页下栏。
    2 贾公彦,《周礼正义》,卷十七,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754页中栏。
    3 范晔,《後汉书》,卷七,中华书局,1965年,3168页。
    4 《周礼正义》,卷十八,762页。
    5 《尚书正义》,卷三,127页。
    6 《文选》,卷三,107页。
    1 《史记斛证》,卷一,46页。
    2 《史记》,9页。
    3 《史记》,卷一,393页。
    4 《史记》,卷一,394页。
    5 《史记》,卷一,394页。
    6 《史记斛证》,卷一,49页。
    7 《说文解字》,卷六上,121页上。
    1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三下,中华书局,1982年,309页。
    2 《尚书正义》,卷二,122页。
    3 《史记》,卷一,21页.
    4 《尚书正义》,卷三,130页。
    5 邢昊,《尔雅注疏》,卷三,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2581页.
    6 《尚书正义》,卷三,131页。
    7 《尚书正义》,卷三,133页。
    8 见上条。
    9 《艺文类聚》,卷四十七,839页。
    10 《太平御览》,卷二百八,1000页下栏。
    1 《太平御览》,卷八十二,380页。
    2 王应麟,《玉海》,卷二十四,广陵书社,2003年,482页下栏。
    1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381页。
    2 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1624页。
    3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四十,中华书局,2007年,951页。
    4 《汉书》,卷二十八上,1550页。
    5 《水经注校证》,卷七,187-189页.
    6 《史记》,卷六十九,2272页。
    1 《尚书正义》,卷六,148页。
    2 《尚书正义》,卷六,154页。
    3 《文选》,卷二十五,1200页。
    4 《尚书正义》,卷六,148页。
    5 《尚书正义》,卷六,148页。
    6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七,5821页。
    7 《汉书》,卷二十八上,1570页。
    8 《尚书正义》,卷六,148页下栏。
    1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二十之一,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612页中栏。
    2 《尚书正义》,卷六,148页。
    3 李善等,《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87年,805页。
    4 《广韵校本》,卷五,480页。
    5 《尚书正义》,卷六,149页上栏。
    6 《玉海》,卷二十,587页上栏.
    7 《初学记》,卷六,124页。
    8 (旧题)孙奭,《盂子注疏》,卷五下,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2706页下栏。
    1 《尚书正义》,卷六,149页上栏。
    2 《玉海》,卷十五,296页下栏。
    3 《通典》,卷一百二十八,4840页。
    4 《玉海》,卷二十,587页上栏。
    5 (梁)沈约,《宋书》,卷五十,中华书局,1974年,1444页。
    6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10页中栏。
    7 《福建通志》,卷二十,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624页。
    8 《尚书正义》,卷六,149页上栏。
    9 《汉书》,卷二十八上,1530页。
    1 《尚书正义》,卷六,150页。
    2 《水经注校证》,卷四十,957页。
    3 《尚书正义》,卷六,154页。
    4 《尚书正义》,卷六,150页。
    5 《汉书》,卷二十八上,1530页.
    6 《广韵校本》,卷四,430页。
    7 《尚书正义》,卷六,150页。
    1 《汉书》,卷二十上,1567页。
    2 《尚书正义》,卷六,151页。
    3 《汉书》,卷二十八上,1533页。
    4 《尚书正义》,卷六,152页上栏。
    5 《尚书正义》,卷六,152页上栏。
    1 《尚书正义》,卷四,138页上栏。
    2 《史记》,卷二,77页。
    3 《尚书正义》,卷四,138页上栏。
    4 《史记》,卷一,39页。
    5 《尔雅》,卷二,2573页。
    6 《尔雅注疏》,卷二,2573页中栏。
    7 《经典释文》,卷七,90页下栏。
    8 《尚书正义》,卷五,143页。
    9 《孟子注疏》,卷二上,2676页。
    10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三,3513页。
    1 《尚书正义》,卷五,144页。
    2 《玉海》,卷一百三,1955页。
    3 《尚书正义》,卷五,144页下栏。
    4 《尚书正义》,卷八,164页下栏。
    5 《尚书正义》,卷十五,213页下栏。
    6 《尚书正义》,卷四,136页下栏。
    7 《孟子注疏》,卷九下,2737页下栏。
    8 《尚书正义》,卷七,155页下栏。
    9 《尚书正义》,卷七,159页中栏。
    1 《尚书正义》,卷七,159页中栏。
    2 《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五,754页上栏。
    3 《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十二,1989页下栏。
    1 《史记》,卷二,86页。
    2 《史记》,卷一,15页。
    3 《史记》,卷一,31页。
    4 《史记》,卷二,49页。
    5 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一,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1415页中。
    1 《艺文类聚》,卷十一,219页。
    2 《太平御览》,卷八十二,380页下。
    3 李之亮点校,《海录碎事》,卷十下,中华书局,2002年,552页。
    4 《汉书》,卷二十八上,1591页.
    5 《周礼注疏》,卷三十三,862页中栏。
    6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9页。
    7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1107页上栏。
    8 张保见,《诗地理考校注》,卷四,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171页。
    9 《史记斛证》,卷三,77页。
    1 《史记斛证》,卷三,79页。
    2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二,1667页上栏。
    3 《史记斛证》,卷三,82页。
    4 范晔,《後汉书》,卷五十六,中华书局缩印本,1997年,479页下栏。
    5 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2006年,102页。
    6 刘向,《新序》,卷五,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72页。
    7 《尚书正义》,卷八,160页中栏。
    8 《册府元龟》,卷六十二,689页上栏。
    9 《玉海》,卷二十,427页下栏。
    1 《史记斛证》,卷三,86页。
    2 《尚书正义》,卷八,166页下栏.
    3 《孟子注疏》,卷三上,2684页中栏.
    4 《孟子注疏》,卷三上,2685页上栏。
    5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77页.
    6 《史记斛证》,卷三,92页。
    7 《史记斛证》,卷三,94页.
    8 《史记斛证》,卷三,97页。
    9 以上见《史记》,卷三,100页-104页。
    10 《汉书》,卷二十七上,1316页。
    10 《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下,1410页。
    12 《汉书》,卷二十八下,1658页。
    13 《汉书》,卷二十八下,1667页。
    14 《汉书》,卷六十,2671页。
    15 《汉书》,卷七十五,3175页。
    1 《汉书》,卷九十九上,4090页。
    2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78页。
    3 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28页。
    4 《史记斛证》,卷三,96页。
    5 《艺文类聚》,卷九十九,1713页。
    6 《册府元宠》,卷一百四十三,1734页下栏。
    7 《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657页上栏。
    8 《艺文类聚》,卷七十一,1230页。
    9 《太平御览》,卷八百七十四,3877页上栏。
    1 刘向,《古列女传》,卷七,中华书局《让书集成》初编本,1965年,191页.
    2 《通典》,卷一百七十,4417页。
    3 《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二,1405页中栏。
    4 《史记斛证》,卷三,105页。
    5 《旧唐书》,卷三十九,1491页。
    6 《史记斛证》,卷四,117页。
    7 《汉书》,卷八十一,3335页.
    8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卷六,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3年,103页。
    9 《礼记正义》,卷三十六,1524页中栏。
    1 《汉书》,卷二十八上,1556页。
    2 《元和郡县通图志》,卷二,25页。
    3 《史记斛证》,卷四,125页。
    4 《文选》,卷十四,641页。
    5 《尚书正义》,卷十一,183页上栏。
    6 《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458页下栏。
    1 《逸周书》,齐鲁书社,2010年,34页。
    2 《唐开元占经》,卷一百二十,1043页下栏。
    3 《册府元龟》,卷十三,140页上栏。
    4 《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五,754页上栏。
    5 《初学记》,卷八,167页。
    1 《玉海》,卷十六,307页下栏。
    2 《尚书正义》,卷十七,227页下栏。
    3 《太平御览》,卷八十四,399页上栏。
    4 《册府元龟》,卷五十八,656页上栏。
    5 《史记》,卷七十四,2344页。
    6 《汉书》,卷五十六,2515页。
    7 《周礼正义》,卷二十八,831页下栏。
    8 《尚书正义》,卷十九,246页中栏。
    9 《汉书》,卷九十九中,4103页。
    1 《国语》,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页。
    2 《尚书正义》,卷十九. 249页下栏。
    3 《尚书正义》,卷十九,249页下栏。
    4 《吕氏春秋》,卷二十,265页。
    5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二,2114页上栏。
    6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567页上栏。
    7 《艺文类聚》,卷十六,292页。
    8 《太平御览》,卷八十五,402页下栏。
    1 《文选》,卷五十三,2312页。
    2 《唐开元占经》,卷四,201页。
    3 《国语》,卷一,26页。
    4 《史记斛证》,卷四,145页。
    5 《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上,1451页。
    6 《唐开元占经》,卷四,201页下栏。
    7 《史记斛证》,卷四,145页。
    8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26页。
    9 《唐开元占经》,卷四,201页下栏。
    1 《史记斛证》,卷四,146页。
    2 《尚书正义》,卷十九,253页下栏。
    3 《论语注疏》,卷十六,2521页下栏。
    4 《史记斛证》,卷四,146页。
    5 《尚书正义》,卷十九,253页下栏。
    6 《论语注疏》,卷十六,2521页下栏。
    7 《史记斛证》,卷四,146页。
    8 《论语注疏》,卷十六,2521页。
    9 《太平御览》,卷八十五,403页上栏。
    10 《春秋左传正义》,卷九,1773页下栏。
    1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三,1802页下栏。
    2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181页中栏。
    3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二,2114页中栏。
    4 刘向,《战国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2页。
    5 《史记》,卷四,163页。
    6 《史记》,卷四,163页。
    1 《战国策》,卷二,62页。
    2 《战国策》,卷一,7页。
    1 《汉书》,卷六,183页。
    2 《水经注校证》,卷二十一,499页。
    3 《汉书》,卷六,183页。
    4 《水经注校证》,卷二十一,499页。
    5 《史记》,卷五,175页。
    6 《汉书》,卷六十五,2870页。
    7 焦循,《盂子正义》,卷六,中华书局,1987年,192页。
    1 《说文》,卷十上,119页上。
    2 《史记》,卷四十三,1780页。
    3 《史记》,卷四十三,1780页。
    4 《毛诗正义》,卷六之三,368页下栏。
    5 《史记》,卷二十八,1358页.
    1 《经典释文》,卷三十,437页上栏。
    2 《毛诗正义》,卷六之三,370页下栏。
    3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三,1802页上栏。
    4 《史记》,卷三十九,1652页。
    5 《国语》,卷八,307页。
    6 梁元帝,《金楼子》,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37页。
    1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2993页。
    2 《史记》,卷五,202页。
    3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68页。
    4 《後汉书》,志卷十九,873页下栏。
    1 《史记斛证》,卷五,178页。
    2 《北堂书钞》,卷四十八,139页上栏。
    3 《广韵校本》,卷二,161页。
    1 《汉书》,卷二十七之下,1469页。
    2 《唐开元占经》,卷一百十八,1021页下栏。
    3 《唐开元占经》,卷一百十八,1021页下栏。
    1 《汉书》,卷四十三,1867页。
    2 《文选》,卷四十八,2150页。
    1 《史记》,卷四十三,18021页。
    2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41s页。
    3 《史记斛证》,卷六,197页。
    4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203页。
    1 《史记》,卷四十三,1832页。
    2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七,477页。
    3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26页。
    1 《史记》,卷一百十,2902页。
    2 《太乎御览》,卷八十八,419页下栏。
    3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一,中华书局,2006年,21页。
    4 《史记斛证》,卷六,207页.
    5 (唐)房玄龄,《晋书》,卷十五,中华书局,1997年,128页。
    1 《史记》,八十九,2574页。
    2 《汉书》,卷二十八下,1628页。
    3 《汉书》,卷二十八下,1630页.
    4 《史记》,卷八十七,2546页。
    5 《史记》,卷六+九,2245页。
    6 《史记》,卷八十七,2546页。
    7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3232页。
    8 《史记》,卷一百三十,3292页.
    9 《汉书》,卷六+二,2713页。
    10 《汉书》,卷三十六,1941页.
    11 《汉书》,卷六十七,2920页。
    12 《汉书》,卷七十六,3236页。
    13 《汉书》.卷八十三.3387页。
    i4 《汉书》,卷九十九上,4059页。
    15 《汉书》,卷九十九中,4140页。
    1 《史记斛证》,卷六,216页。
    2 《史记斛证》,卷六,220页。
    3 《通典》,卷一百七十,4418页。
    4 《唐开元占经》,卷七十六,735页上栏。
    4 《後汉书》,卷三十下,1079页。
    6 《唐开元占经》,卷七十六,735页上栏。
    1 《汉书》,卷三十一,1769页。
    2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7页。
    3 《史记斛证》,卷六,226页。
    4 《後汉书》,卷四十二,1448页。
    5 《艺文类聚》,卷九十五,1647页。
    6 《太平御览》,卷九百六,4016页下栏。
    7 《後汉书》,卷八,359页。
    1 《艺文类聚》,卷九十五,1647页。
    2 《太平御览》,卷九百六,4016页下栏。
    3 《後汉书》,卷八,359页。
    4 《史记斛证》,卷六,236页。
    5 《李太白文集》,卷二十七,巴蜀书社,1986年,140页下栏。
    6 《史记斛证》,卷六,239页。
    7 《太平御览》,卷三百二十,1473页下栏。
    8 《艺文类聚》,卷十一,201页.
    9 《初学记》,卷二十四,566页。
    1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243页。
    2 《史记》,卷二十八,1360页。
    3 《汉书》,卷二十五上,1196页。
    4 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六,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2226页。
    5 《史记斛证》,卷七,252页。
    6 《史记》,卷五十七,2072页。
    7 《史记》,卷十,427页。
    1 《汉书》,卷三十一,1799页。
    2《通典》,卷一百五十一,3872页。
    3 《太平御览》,卷人十六,411页上栏。
    4 《汉书》,卷三十一,1800页。
    5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295页。
    6 《史记》,卷四十,1960页。
    7 《汉书》,卷三十一,1802页。
    8 张烈点校:《两汉纪》,卷一,中华书局,2002年,9页。
    1 《史记斛证》,卷七,262页。
    2 《汉书》,卷三十一,1804页。
    3 《汉书》,卷三十一,1805页。
    4 《文选》,卷十,446页。
    5 《汉书》,卷一上,25页。
    1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262页。
    2 《汉书》,卷三十一,1812页。
    3 《汉书》,卷一上,38页。
    4 《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2532页上栏。
    5 《方舆胜览》,卷四十八,中华书局,2003年,855页。
    6 《史记斛证》,卷七,278页。
    1 《汉书》,卷一上,44页。
    2 《史记斛证》,卷七,281页。
    3 《汉书》,卷三十一,1815页。
    4 《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三,794页下栏。
    5 《史记斛证》,卷七,283页。
    6 《汉书》,卷一上,20页。
    1 《太平御览》,卷八十七,415页上栏。
    2 《汉书》,卷三十一,1816页。
    3 《汉书》,卷三十一,1826页。
    4 《史记斛证》,卷七,293页。
    5 《太平御览》,卷八十七,412页上栏。
    6 《艺文类聚》,卷十,186页。
    7 《初学记》,卷六,133页。
    1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271页。
    2 《汉书》,卷一上,2页。
    3 《论衡》,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37页。
    4 《论衡》,卷二十二,339页。
    5 《後汉书》,卷六十一,2036页。
    6 《汉书》,卷一上,1页。
    7 《玉海》,卷一百七十五,3205页上栏。
    8 《史记斛证》,卷八,299页。
    9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272页。
    10 《两汉纪》,卷一,3页。
    1 《史记》,卷七,296页。
    2 《史记斛证》,卷八,299页。
    3 《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1091页下栏。
    4 《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八,1553页上栏。
    5 《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三,1816页上栏。
    6 《史记斛证》,卷八,300页。
    7 《论衡》,卷二十二,340页。
    8 《艺文类聚》,卷十,185页。
    9 《文选》,卷四十七,2097页。
    1 《文选》,卷五十,2226页。
    2 《史记斛证》,卷八,304页。
    3 《汉书》,卷一上,8页。
    4 《史记》,卷九十六,2681页。
    5 《史记斛证》,卷八,304页。
    6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274页。
    1 《汉书》,卷一上,11页。
    2 《汉书》,卷一上,13页。
    3 《汉书》,卷一上,14页。
    4 《汉书》,卷一上,15页。
    5 《汉书》,卷一上,17页。
    6 《汉书》,卷一上,18页。
    1 《史记斛证》,卷八,312页。
    2 《说文解字》,卷一一上,237页上栏。
    3 《史记》,卷九十一,2602页。
    4 《汉书》,卷三十四,1886页。
    5 《史记》,卷九十七,2704页。
    6 《史记斛证》,卷八,313页。
    7 《通典》,卷一百五十八,4053页。
    8 《汉书》,卷三十一,1812页。
    1 《汉书》,卷一上,40页。
    2 《史记斛证》,卷八,325页.
    3 《史记斛证》,卷八,325页。
    4 《通典》,卷一百五十八,4059页。
    1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871页下栏。
    2 《汉书》,卷一下,77页。
    3 《汉书》,卷一下,79页。
    1 《汉书》,卷九十七上,3937页。
    2 王永吉,《史记纪表校勘》,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23页-24页。
    3 《史记斛证》,360页。
    1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306页。
    2 张烈点校,《两汉纪·汉纪》,卷五,中华书局,之007年,63页。
    3 《汉书》,卷三,98页。
    4 《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一,739页下栏。
    1 《通典》,卷三十一,855页。
    2 《汉书》,卷三十八,1994页。
    3 《汉书》,卷三十八,1994页。
    4 《集韵》,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66页。
    5 《汉书》,卷四十,2055页。
    6 《汉书》,卷四十,2055页。
    7 《汉书》,卷四十,2055页。
    1 《史记斛证》,卷十,381页。
    2 《汉书》,卷二十三,1105页。
    3 《汉书》,卷四,111页。
    1 《史记》,卷十,419页。
    2 《史记》,卷十,429页。
    3 《史记》,卷十,431页。
    4 《史记》,卷十,434页。
    5 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42页。
    1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982页。
    2 《史记正义佚文辑校》,43页。
    3 《毛诗正义》,卷十九之四,603页上栏。
    1 《汉书》,卷四,134页。
    2《史记斛证》,卷十,405页。
    3 《汉书>,卷四十九,2290页。
    4 《汉书》,卷六十一,2703页。
    5 《汉书》,卷七十三,3116页.
    6 《史记料证》,卷十,406页。
    7 《史记斛证》,卷十,406页。
    8 《通典》,卷七十九,2134页。
    1 《晋书》,卷六十,1651页。
    2 《史记斛证》,卷十,408页。
    3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334页。
    4 《册府元龟》,卷二十八,303页下栏。
    5 《汉书》,卷五,141页。
    1 《史记正义佚文辑校》,48页。
    2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13页。
    3 《漠书》,卷五,143页。
    1 《玉海》,卷一百八十三,3359页下栏。
    2 《西汉会要》,卷五十五,626页。
    3 《西汉会要》,卷五十五,626页。
    1 《初学记》,卷二十一,503页。
    2 《玉海》,卷九十五,1729页下栏。
    1 《史记斛证》,卷十二,435页。
    2 《史记》,卷四,136页。
    3 《史记》,卷六十四,2157页。
    4 《史记》,卷六十七,2190页。
    5 《史记》,卷二十八,1388页。
    6 《汉书》,卷二十五上,1219页。
    1 《汉书》,卷二十五上,1225页.
    2 《两汉纪·汉纪》,卷二十四,418页。
    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一,295页-297页。
    2 《史记》,卷二十八,1401页。
    3 《汉书》,卷二十五上,1243页。
    4《史记斛证》,卷十二,471页。
    1 《史记》,卷三十八,1621页。
    1 《史记料证》,卷十四,506页。
    1 《史记》,卷三十三,1539页。
    2 《史记》,卷三十一,1466页.
    3 《史记纪表校勘》,33页。
    4 《史记》,卷四十五,1869页。
    1 《史记》,卷六,224页。
    2 《史记》,卷八,361页。
    3 《史记》,卷五十五,2037页。
    4 《史记》,卷七,320页。
    5 《史记》,卷八,372页。
    6 《汉书》,卷十一,536页。
    7 《史记》,卷九,404页。
    1 《玉海》,卷一百三十五,2494页上左。
    2 《汉书》,卷十一,539页。
    3 《玉海》,卷一百三十七,2550页上左。
    4 《容斋随笔》,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30页。
    1 《後汉书》,卷四,中华书局,1999年,122页。
    2 《艺文类聚》,卷五,86页。
    3 《初学记》,卷四,75页。
    4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147页下栏。
    5 《通典》,卷五十五,1555页。
    1 《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五,3677页上栏。
    2 《初学记》,卷二十八,685页。
    3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257页.
    4 《玉海》,卷九十四,1716页上右。
    1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一,527页。
    2 《史记纪表校勘》,121页一122页。
    3 《玉海》,卷二十一,415页上。
    4 《史记斛证》,卷二十九,1283页。
    5 《艺文类聚》,卷四十,730页。
    6 《太平御览》,卷五百五十八,2524页上栏。
    7 《史记斛证》,卷三十一,1291页。
    1 《通典》,卷一百八十二,4834页。
    2 《後汉书》,卷二十九,691页。
    3 《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2201页上栏。
    1 《史记斛证》,卷三十五,1396页。
    2 《史记斛证》,卷三十五,1397页。
    3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五,1979页上栏。
    4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二,2032页下栏。
    1 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353页。
    2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六,1737页下栏。
    3 《吴越春秋》,卷八,齐鲁书社,二十五别史,1998年,75页。
    4 《晋书》,卷六十八,1813页。
    5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787页.
    6 《史记斛证》,卷四十三,1636页。
    7 《战国纵横家书》,76页。
    1 刘向:《战国策》,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年,768页。
    2 《战国纵横家书》,74页。
    3 《战国纵横家书》,59页。
    4 《战国纵横家书》,63页。
    5 《战国纵横家书》,59页。
    6 《战国纵横家书》,64页。
    7 《战国纵横家书》,60页。
    1 《战国纵横家书》,106页。
    2 《战国纵横家书》,106页。
    3 《後汉书》,卷一下,40页。
    4 《战国纵横家书》,98页。
    5 《论语注疏》,卷五,2475页上栏。
    1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九,2173页上。
    2 《初学记》,卷十,245页。
    1 《史记料证》,卷四十九,1838页。
    2 《史记斛证》,卷五十,1848页。
    3 《後汉书》,卷七十二,2340页。
    1 《史记斛证》,卷五十三,1882页。
    2 《史记斛证》,卷五十三,1883页。
    3 《史记斛证》,卷五十五,1920页。
    4 《後汉书》,卷二十八下,1000页。
    5 《史记斛证》,卷五十六,1933页。
    1 《史记斛证》,卷五十八,1958页。
    2 《通典》,卷三十一,856页。
    3 《初学记》,卷十,240页。
    4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043页。
    s 《通典》,卷三十一,856页。
    6 《太平御览》,卷八百零六,3582页下栏。
    7 《史记斛证》,卷六十一,2004页。
    1 《论语注疏》,卷七,2482页中栏。
    2 《论语注疏》,卷九,2491页下栏。
    3 《论语注疏》,卷九,2491页下栏。
    1 《后汉书》,卷七十,2268页。
    2 《史韶料证》,卷六十五,2069页。
    3 《后汉书》,卷十三,544页。
    4 《后汉书》,卷六十三,2075页。
    5 《史韶料证》,卷六十五,2078页。
    6 《太平御览》,卷四百二十八,1971页下栏。
    7 《俊漠书》,卷三十三,1146页。
    1 《大戴礼记解诂》,卷六,115页。
    2 以下简称《考文》。
    1 《史记料证》,卷六十七,2135页。
    2 《后汉书》,卷八十下,2640页。
    1 《覃书考索》,卷三十六,236页下栏。
    1 《史记料证》,卷六十九,2193页。
    2 《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六,757页上栏。
    3 《史记料证》,卷六十九,2195页。
    4 《史记料证》,卷六十九,2205页。
    5 《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二,1570页下栏。
    6 《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七,3687页下栏。
    1 《後汉书》,志二十三,3507页。
    2 《战国纵横家书》,51页。
    3 《战国纵横家书》,51页。
    1 《战国纵横家书》,52页。
    2 《後汉书》,卷七十八,2530页.
    3 《後汉书》,卷七十五,2448页。
    1 《唐开元占经》,卷三十一,414页上栏。
    2 《後汉书》,志二十八,3621页.
    3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九,2155页下栏。
    4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293页。
    5 《史记料证》,卷八十,2439页。
    1 《通典》,卷一百五十三,3911页。今点校本据《史记》改作战士,非。
    2 《通典》,卷一百五十六,4004页。
    3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315页。
    4 《史记料证》,卷八+三,2489页。
    1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328页。
    2 《史记料证》,卷八十六,2605页。
    3 《初学记》,卷六,135页。
    1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353页。
    2 《史记料证》,卷八十六,2611页。
    3 《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1610页下栏。
    4 《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一,2410页下栏。
    5 《太乎御览》,卷八百三十一,3012页下栏。
    6 《艺文类聚》,卷二十四,438页下栏。
    7 《史记料证》,卷八十七,2626页。
    1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384页。
    2 《史记料证》,卷九十二,2696页。
    3 《太平御览》,卷二百九十,1340页下栏。
    4 《艺文类聚》,卷五十三,964页下栏,
    5 《太平御览》,卷七百七十七,3446页下栏。
    1 《通典》,卷三十一,856页。
    1 张玉春,《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42页。
    2 《太平御览》,卷五百五十三,2504页下栏。
    1 《後汉书》,卷四十三,1476页.
    2 《通典》,卷一百九十三,5265页.
    3 《艺文类聚》,卷九一卜三,1615页。
    1 《太平御览》,卷七百七十七,3447页上栏。
    2 《史记料证》,卷一百三十,3461页。
    3 《初学记》,卷二十一,503页。
    1 《史记料证》,卷一百三十,3468页。
    2 《太平御览》,卷三十九,189页上栏。
    3 《通典》,卷一百八十三,4879页。
    1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1757页.
    2 《後汉书》,卷四十上,1326页。
    (清)《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宋)黄伦:《尚书精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张保见:《诗地理考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宋)陈阳:《乐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
    (日)山井鼎、物观:《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山东友谊书社影印本,199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论语:定州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7.
    (晋)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5.
    (南唐)徐谐:《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1987.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
    (宋)娄机:《班马字类》,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07.
    (宋)丁度:《集韵》,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元)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中华书局,2000.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西汉)司马迁:《史记》,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二十五史》本,1998.
    (西汉)司马迁:《史记》,清武英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本,北京出版社,1997.
    (清)郭嵩焘:《史记札记》,商务印书馆,1957.
    (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华书局,1977.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清)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1986.
    (清)钱大听:《史记考异》,江苏古籍出版社《嘉定钱大听全集》,1997.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宋)倪思:《班马异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南朝·宋)范晔、司马彪:《後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
    (蜀)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62.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97.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
    (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
    (后晋)刘昀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竹书纪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汉)荀悦等:《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张保见:《通鉴地理通释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宋)吕祖谦:《大事记解题》,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陈径:《通鉴续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未)苏辙:《古史》,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
    (宋)罗泌:《路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3.《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西汉)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
    (唐)徐知古:《渚宫旧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西汉)刘向:《古列女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
    (唐)李吉甫等:《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
    (朱)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
    (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福建通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
    (宋)宋敏求:《长安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程大昌:《雍录》,中华书局,2002.
    (晋)宗懔:《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
    (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200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6.
    (魏)王肃:《孔子家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汉)孔驸:《孔丛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4.同振益、锺夏:《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2000.
    (西汉)刘向编、石光瑛校释:《新序校释》,中华书局,2001.
    (五代)和凝等:《疑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四库术数类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梁)梁元帝著、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
    (唐)赵菠:《长短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5.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7.
    (汉)蔡邕:《独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晋)崔豹:《古今注》,新世纪万有文库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唐)苏鸦:《苏氏演义》,新世纪万有文库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宋)王观国:《学林》,中华书局,1988.
    (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05.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中国书店,1989.
    (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
    (唐)白居易:《白孔六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宋)吴淑:《事类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6.
    (宋)李防:《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
    (宋)升廷珪:《海录碎事)),中华书局,2002.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4.
    (宋)章如愚:《韦书考索》,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宋)王应麟:《玉海》,广陵书社,2003.
    (晋)葛洪:《西京杂记》,三秦出版社,2006.袁坷:《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晋)郭璞注:《穆天子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范宁:《博物志校正》,中华书局,1980.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
    (日)吉川忠夫等:《真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梁)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
    (唐)李善等:《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
    (宋)章樵注:《古文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6.《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3.
    (金)王若虚:《溥南遗老集》,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清)王太岳等:《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施之勉:《史记会注考证订补》,(台湾)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
    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徐朔方:《史汉论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程金造:《史记管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吴汝煜:《史记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鲁实先:《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岳麓书社,1986.
    吴见思:《史记论文》;李景星:《史记评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日)瀧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杨燕起、俞樟华:《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赵生群:《太史公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朱东润:《史记考索》(外二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张元济:《史记校勘记》,商务印书馆,1997.
    (日)瀧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
    张大可:《史记文献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
    赵生群:《史记文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张玉春:《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王叔岷:《史记斛证》,中华书局,2007.
    李笠:《<史记>札馀》,《复旦学报》(社科版),1958年第1期.
    武雷:《校勘小议——谈〈史记〉一条史料的校勘》,《文史》第5辑,1978年12月.
    吴忠匡:《<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订误》,《文史》第7辑,1979年12月.
    陈铁民:《<史记>校勘正误一例》,《文史》第10辑,1980年10月,
    张仲良:《<史记>校勘二则》,《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
    徐立:《对中华书局本〈史记〉的标点和校勘之管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2期.
    张仲良:《〈史记〉校记三条》,《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4期.
    周洪:《<左传><史记><汉书>点校商榷》,《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4期.
    张仲良:《<史记>·六国年表·晋表>校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3期.
    陈蔚松:《<史记><新序>校勘记》,《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5期.
    黄展岳:《读史札记》,《人文杂志》,1984年第6期.
    王瑞来:《<史记>辨误二则》,《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凌培:《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句读校勘商榷》,《南昌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黄宝生:《<史记>“三家注”校勘注释浅析》,《汉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1期.
    岳庆平:《<史记>校勘一例》,《安徽史学》,1986年第2期.
    张艳国:《<史记>校勘一则》,《史学月刊》,1986年第4期.
    赵新德、黄益元:《读史校勘拾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
    张悼:《史记勘误一则》,《史学月刊》,1987年第1期.
    秦进才:《<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校读记》,《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
    黄宝生:《史记·萧相国世家>“三家注”分析》,《汉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
    力一民:<<校勘小议>续议》,《文史》第29辑,1988年1月.
    孙顺霖:《史记苏秦列传校点失当例释》,《殷都学刊》,1988年第1期.
    沈梅:《汉书校勘札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黄宝生:《<史记>·陈丞相世家>“三家注”分析》,《汉中师院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3期.
    董志翘:《<史记>校点疑误》,《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3期.
    岳庆平:《<史记><汉书>点校异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988年8月.
    赵生群:《<史记>校勘一则》,《南京师大学报》,1988年6月1日.
    岳庆平:《<史记><汉书>点校异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988年8月.
    赵生群:《读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1期.
    赵生群:《<史记>校读札记》,《汉中师院学报》,1989年第4期.
    李古寅:《标点本<史记><汉书>辨误五则》,《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
    董志翘:《<史记>校点疑误(续)》,《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2期.
    林宏跃:《<史记>·孔子世家>校勘一例》,《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
    金斗:《<史记>失校一例》,《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
    马斗全:《<史记>失校一例》,《人文杂志》,1991年第4期.
    许学东:《<史记>勘误二则》,《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1期.
    王根林:《汉书校勘献疑》,《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
    马斗全:《<史记>点校疑误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
    袁津琥:《<史记>标校失误四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年第1期.
    马斗全:《标点本<史记>点校、标点一误》,《人文杂志》,1993年第2期.
    张家英:《<史记>,项羽本纪>疑诂》,《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
    吴泽顺:《史记引书异文释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4期.
    龚维英:《<史记>倒文二例》,《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4期.
    王彦坤:《读史札记十三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卜1993年第6期.
    范学辉:《<史记>订误一则》,《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袁津琥:《<史记>点校拾误》,《绵阳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阿其图:《<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马斗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校点正误一例》,《文献》,1994年第2期.
    杜泽逊:《论黄善夫本<史记>及其涵芬楼影印本》,《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4年第4期.
    陈国生、李映辉:《<史记>·货殖列传>札记》,《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李占伦:《<史记>辨误一则》,《文献》,1995年第4期.
    陈冠明:《<史记>及三家注引语断限指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6期.
    陈冠明:《<史记>衍脱举正》,《文献》,1996年第2期.
    郭瑞林:《<史记>·屈原列传>疑误新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田大宪:《新发现的<史记>正义>佚文考》,《人文杂志》,1996年第4期(收入《中
    国古典文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梁建邦:《<史记>勘误十五则》,《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马玉山:《<史记>·天官书>献疑》(二),《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张家英:《读<读书杂志。<史记>杂志>札记》,《绥化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陈冠明:《<史记>校读屋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
    王洪瑞:《<史记>正义>纠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力之:《<史记>、<汉书>、<後汉书>注札记》,《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朱茂汉:《<史记>释文商兑》,《语文建设》,1999年第1期.
    黎千驹:《<史记>、<汉书>校勘与词义考释》,《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万静:《读<史记>三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4月增刊.
    周俊勋:《<史记>、<汉书>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
    富金璧:《读史札记两则》,《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苏兴遗作、苏铁戈整理:《读<史记>·项羽本纪>三题》,《史学集刊》,2000年第3期.
    陈静:《<史记>注释异文考辨一则》,《文教资料》,2000年第4期.
    陈静:《<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集解>订误》,《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
    王俊梅:《点校本汉书诸侯王表校正举要》,《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年第2期.
    周文德:《<史记>·封禅书>、<晋世家>标点、校勘商兑》,《文史》,2001年第4辑.
    张俊之:《<史记>点校四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张玉春:《<史记>徐广注研究》,《暨南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
    徐晓青:《<史记>、<汉书>正误六则》,《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周文德:《<史记>标点校勘再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
    黄震:《勘正点校本<史记>专名线误用两则》,《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冯玉涛:《<史记>三家注引<说文>校补》,《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赵生群、王华宝:《<史记>新整理本刍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
    张俊之:《<史记>点校四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马玉山:《<史记>·天官书>献疑》(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相宇剑,王海平:《<史记><汉书>用字异对应分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孙毕:《中华书局本<史记>标点商榷》,《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
    王华宝:《<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
    刘占成、史党社:《<史记>·秦本纪>札记六则》,《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王华宝:《<史记>校点本讹误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
    王华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校读札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王华宝:《<史记>整理平议》,《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赵国玺:《<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倒文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
    岳宗伟:《<古本竹书纪年>校正<史记>举例》,《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 年第2期.
    萧文:《<史记>索隐>辨误》,《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屈直敏:《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引<史记>异文考证》,《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
    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李淑燕:《<史记>志疑>点校举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王永吉:《<史记>三家注札记》(一),《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4期.
    王彦坤:《<史记>札记》,《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崔军伟:《<汉书>矫正<史记>举隅》,《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易平:《<史记>·张丞相列传>勘误三则—兼论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的校勘
    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
    胡春生、马利红:《读<史记>校点本札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年第5期.
    黄震:《<秦始皇本纪>异文选释》,《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黄震:《<史记>异文考释六则》,《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期.
    叶永新:《<史记>地名正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期.
    徐前师:《<史记×後汉书>注引<说文>琐议》,《云梦学刊》,2006年第1期.
    史明文:《宋代校勘<史记>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
    林小云:《<史记>·卫康叔世家>考证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2期.
    董树利:《<史记><汉书>正误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3期.
    王永吉:《<史记>三家注札记》(二),《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4期.
    胡伟:《<史记>校读札记》,《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年第5期.
    张兴吉:《<史记>。五帝本纪>校勘心得》,《逐鹿中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张衍田:《<史记>·河渠书>校点误例辨证》,《逐鹿中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王永吉:《中华本<史记>诸表校勘札记》,《图书馆杂志》,2006年第8期.
    蔡德龙:《<史记>世家札记》,《文教资料》,2006年第36期.
    方原:《<史记>刊误一则》,《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王永吉:《<史记>三家注标点辨误九则》,《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蔡德龙:《<史记>校诂》,《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1期.
    王永吉:《<史记索隐>“邺县”地名校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期.
    赵生群、王永吉:《清代以来<史记>校勘研究综述》,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7.
    王承略:《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校误12例》,《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1期.
    蔡德龙:《<史记>校诂》(二),《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3期.
    高敏:《读史记汉书札记七题》,《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
    赵生群、吴新江:《点校本<史记>三家注称引汉书考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方向东:《中华本<史记>与金陵书局本再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赵生群:《<史记>三家注称引诸子考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赵生群:《<史记>三家注称引<左传><国语>考校》,《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2009年.
    康建筠:《<史记>与<战国策>异文校勘》,《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第4期.
    王永吉:《中华本史记世家讹字考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方向东:《史记天官书标点商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吴新江:《史记彭寅翁本校异类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芮文浩:《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校读札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吴新江:《<史记>彭本异文拾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苏苑:《史记校点发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1期.
    赵生群等:《史记校辨四家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3期.
    周录祥:《<史记>十表校勘札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
    尤德艳:《<史记正义>佚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陈静:《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校勘评议》,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昌文:《<史记索隐>佚文探索》,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永吉:《<史记>纪表校勘》,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丁致中:《<史记><汉书>校读札记》,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周振风:《史记三家注研究》,南昌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李淑燕:《梁玉绳与<史记志疑>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邓晓艳:《<史记×汉书>校读札记》,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蔡德龙:<<史记>三十世家校诂》,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永吉:<<史记>殿本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周录祥:《凌稚隆<史记评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曹凯:《<文选>李善注引<史记>辑校》,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龚碧虹:《<太平御览>引<史记>考校》,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康建筠:《史记匀战国策相关纪事校读札记》,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勇:《明毛晋刻史记索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芮文浩:《史记百衲本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康建筠:《史记匀战国策相关纪事校读札记》,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勇:《明毛晋刻史记索隐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芳文浩:《史记百衲本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苏芃:《南宋黄善夫本史记校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