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教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小说存在着颇为明显的说教现象,体现出小说创作的功利目的。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出现,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小说自问世之初地位便较为低下,被视为“小道”,《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于诸子十家之末,较多教化内容的介入,对提高其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助小说的教化内容,使小说不再只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言,而是具有了与诗文等文体争取平等地位的资本。
     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使中国古代文人时刻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维护国家社稷的稳定,黎民百姓的安泰视为自己的义务。然而,并非每一个文人士子都能够平步青云,以遂平生之志,文学作品成为失意文人平生志向之寄托,借小说宣扬道德教化成为其实现抱负的途径之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合流,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变得相对复杂起来,这也影响到了小说之中的教化观念。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教化内容,不仅限于儒家道德理念,还包括了释家、道家的思想内容,劝善惩恶成为了说教内容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一直存在着一位隐性的说书人,说书人叙事使其具有很强的空间感,也为小说叙事增添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小说的教化目的,与其叙事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独特叙事模式为宣扬教化提供了物化框架,对道德说教的标榜反过来也影响了小说叙事模式的建构。
     教化的终极目的,使小说创作在语言选择上倾向于通俗性、说理性、趣味性,并且营造出特定意境,协助教化的完成,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艺术之美。然而过多教化成分的出现,对小说的审美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其艺术价值,教化与审美如若找到了恰当的融合点,便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本文从微观与宏观双重角度入手,结合政治学、哲学、心理学、民俗学、叙事学等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小说中的教化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探讨。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深入探讨了小说教化存在的历史及思想渊源,其中包括儒家传统诗教观的影响,小说的历史地位以及小说的传播过程方面。历代的童蒙教育以及大量善书的流传,也促进了小说教化的宣扬。第二章结合小说文本,从微观角度详细剖析了白话小说中教化观念的内容,劝善惩恶与儒家正统理念成为说教的主要成分。第三章从民俗文化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了小说中大量民俗活动的教化功能,主要涉及祭祀、婚丧礼、节日、俗神信仰、占卜等方面。第四章是对白话小说教化方式的探讨,以小说文本形式为切入视角,系统分析了小说序跋的诠释功能、小说中韵文的警戒性、人物形象所传达出的教化意义,以及文本中议论评述与情节所实施的说教方式。第五章从一种新的视角探讨了白话小说教化功能与叙事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先验性叙事结构与意象性人物名远距离叙事方式,将说教目的与小说叙事结合起来看待。第六章主要讨论了白话小说中的教化成分对小说艺术价值的影响,肯定了适度教化的审美价值,但教化因素的过分介入也严重损害了小说的艺术美。
There are many preach contents in Chinese ancient novels which is thereflections of utilitarian purposes in novels writing process. The appearance ofpreach contents in Chinese ancient novels have complicated historic reason. Therole of Chinese ancient novel is low when it comes out and it was consideredto be not orthodox.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reach contents, its position and rolehad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reach contents,Chinese ancient novels were not only just street gossip and hearsay, and theyhad same important position with others style such as poetry.
     Confucianism has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ese ancient scholars. Theythought that maintaining country’s stability and eudemonia of common peopleswere their responsibility. However not only everyone has such chance to makethe dream coming true and literary works became the unsuccessful scholars’spiritual sustenance. The harmony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dbeen important influence to literary works which its content became morecomplicated. Further the preach contents in Chinese ancient novels also includedthese thought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contents of AdvisingKindness and Punishing Evil were the preach core in novels.
     It seems that one storyteller is existed in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Storyteller narrative has strong spatial sense and increase more rational factors.The preach aim of novels has high correlation with narrative model. Its uniquemode of preaching narrative provides a materialized framework,the moralteachings of the novel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rrative mode in turn.Ultimate goal of enlightenment makes novels tending to popular,rational,andinteresting language,to assist the completion of preaching,It reflects a certaindegree of artistic beauty.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too many preachingingredients, damages the aesthetic of the novel to a certain degree.But we cannot completely negate its artistic value, preaching and aesthetic,should find theright integration poi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pleasure of good results.
     This thesis from the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 combining political science, philosophy, psychology, folklore, narrative, and so multi-disciplinaryknowledge, discusses the preaching of the ancient novels issues of in depth。It is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in depth the history and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preaching in novels, including the Confucian conceptof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poetry, the novel'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 spreadof novel processes. Ancient childish good educa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preaching books,als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he novel enlightenment. The secondchapter with the novel text, a detailed analysis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vernacular content of the novel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Poetic justice andpreaching orthodox Confucian philosophy a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enlightenment. The third chap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culture,investigates the novel fun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folk preaching activities,mainly related to worship, weddings, funerals, gift, holiday, vulgar belief in God,divination, etc.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studies the way of enlightenmentabout vernacular fiction for the form of text.This part analyzes the interpretationof the novel features postscript, cautionary verse novel, the characters conveyingthe meaning of enlightenment, and debate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preaching about the comment and plot. The fifth chapter probes into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and vernacular novel mode of preaching from anew perspective,advances priori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imagery of the figuralwith long-range narrative,combine the narrative preaching aims to novelsnarrative.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bout the novel artistic valuewhich makes by preaching in vernacular fiction, confirmes the aesthetic valueabout moderate enlightenment of novels. However, excessive intervention of theenlightenment factor, damages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novel.
引文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②陈戍国《礼记校注》[Z],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387页。
    ③[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77-1378页。
    ①张振军《惩劝与教化:儒教对传统小说之影响》[J],《齐鲁学刊》1995年第4期。
    ②郭素媛、付成波《中国古代小说劝惩传统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8月。
    ③张进德《略论<金瓶梅词话>的教化倾向》[J],《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④白艳玲《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的道德教化主题》[J],《现代语文》2007年01月。
    ①鲁迅《中国古代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43页。
    ②聂春艳《清代前期白话短篇小说劝惩说教之弊论析》[J],《山东文学》2009年09期。
    ③冯保善《论“二拍”的劝世说教》[J],《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03期。
    ①许军《论宋元小说的道德劝惩观念》[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②杨再喜、田树培《论古代小说批评对史学“惩劝意识”的接受》[J],《文学理论研究》2006年11月。
    ①曹萌《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教育倾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
    ②王玉超、罗钊《论明清小说的劝教艺术》[J],《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出版。
    ③陈建平《古代小说劝惩型人物形象浅析》[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1年11月,第3卷,第四期。
    ④黄爱华《试论晚明小说“二拍”的教化倾向》[J],《山东文学》2009年S4期。
    ①周毅《劝惩与娱乐—李渔小说的创作旨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①徐云知《解析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10月。
    ②戴健《试论<雨花香>与<通天乐>的劝善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
    ①[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47页。
    ②[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12月,第2945页。
    ①[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12月,第3007页。
    ②[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36页。
    ①[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1~12页。
    ②陈江风《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7月,第6页。
    ③[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77-1378页。
    ①张燕婴译注《论语·子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1页。
    ②[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4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10页。
    ②[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50页。
    ③杨天宇撰《礼记译注》[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650页。
    ④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360页。
    ⑤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360页。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②蔡印明、邓承奇《古文论选粹》[G],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8页。
    ③黄霖《文心雕龙汇平》[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第15页。
    ④[唐]韩愈《韩昌黎全集》[M],上海: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12月,第1页。
    ⑤[宋]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39页。
    ⑥[清]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851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2月,第273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页。
    ①[唐]韩愈《韩昌黎集·卷十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7页。
    ②孤草《逆境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本社,2001年,第120页。
    ①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6页。
    ②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15页。.
    ③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④张希清著、吴宗国审定《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①[唐]李延寿《北史》[M],卷二十六,四库全书本。
    ②老子《道德经》[M],卷下,《独立第八十》,四库全书本。
    ③[元]刘玉汝《诗缵绪》[M],卷四,四库全书本。
    ④[宋]沈枢《通鉴总类》[M],卷十下,文章门,四库全书本。
    ⑤《清史稿》[M],志九十選舉三,四库全书本。
    ①[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卷四十七,第1559页。
    ②[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77~1378。
    ③王根林等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77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3页。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77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50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71页。
    ④[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5页。
    ⑤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83页。
    ①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75页。
    ②[明]瞿佑《剪灯新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页。
    ③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25页。
    ④[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77页。
    ①周秉钧注译《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131页。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①[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②转引自阿英《阿英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694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文集之三,《译印政治小说序》,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5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3页。
    ②杨晓东《冯梦龙研究资料汇编》[G],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6月,第8页。
    ③朱眉叔《李汝珍与镜花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37页。
    ④浙江古籍出版社编《李渔全集》[G],第二十卷,袁震宇《李渔生平考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364页。
    ①[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五》[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8月,第32页。
    ②[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204页。
    ③[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古本小说集成》,嘉靖元年刊本影印《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
    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卷二五《词曲·金瓶梅》,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52页。
    ⑤侯忠义、王汝梅《金瓶梅资料汇编》[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223页。
    ①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G],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26页。
    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M],卷六《平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9页。
    ③[明]吴宽《家藏集》[M],卷五十八,《天全先生徐公行状》,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19册,第522页。
    ④[明]叶盛《水东日记》[M],卷二一,《小说戏文》,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3~214页。
    ⑤[明]宋濂等《元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第314页。
    ⑥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87页。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18页。
    ②怀效锋《大明律点校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①宋祚胤注《周易·系辞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347页。
    ②[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尧典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9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9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60页。
    ⑤周秉钧注《尚书·武成》[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119页。
    ①[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62页。
    ②[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一》[M],四库全书本,子部,儒家类。
    ③王以宪、张广保注《法言·潜夫论: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①[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M],东京:国书刊行会,1960年,第437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05页。
    ①《道藏》[G],第三册,《赤松子中诫经》,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47~448页。
    ②[元]脱脱、阿鲁图《宋史·艺文志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459页。
    ③释净空《太上感应篇》[Z],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第5页。
    ①吴枫、宋一夫《中华道学通典》[M],《道学大事年表》,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第2079页。
    ②[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11页。
    ③[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酒诰》[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1页。
    ①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5页。
    ②周秉钧注译《尚书·舜典》[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11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7页。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67页。
    ②[南朝]范晔《后汉书·百官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28~2429页。
    ③[唐]杜佑《通典·卷第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16页。
    ④[元]脱脱、阿鲁图《宋史·官职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65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官职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34页。
    ⑥赵尔巽等《清史稿·职官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357页。
    ⑦[汉]班固《汉书·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4页。
    ①《诸子集成·荀子》[M].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154页。
    ①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②李梦生《左传译注·文公二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45页。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曲礼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曲礼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47页。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50~651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选举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418页。
    ②李梦生《左传·桓公二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郊特牲第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23页。
    ②宋祚胤注释《周易·序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397页。
    ①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②[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83页。
    ①[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8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27页。
    ③周国林主编《北史·卷九十一》[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2447页。
    ④[宋]程颢、程颐《二程书》[M],《遗书》,卷二十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1页。
    ①[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尧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页。
    ②金良年《孟子译注·滕文公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2~113页。
    ③赵守正《管子注译·牧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第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5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丧服小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②杨伯峻《列子集释·汤问》[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78页。
    ①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页。
    ①张燕婴译注《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第42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礼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75页。
    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②[清]王永彬《围炉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1页。
    ③沈天佑《<金瓶梅><红楼梦>纵横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6页。
    ①[美]马克梦《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②[清]金圣叹《金圣叹全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0页。
    ①林白、朱梅芳《中国科举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②张希清《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4页。
    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②[清]马骕《绎史·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页。
    ①[日]广田律子《“鬼”之来路:中国的假面与祭仪》[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03页。
    ③金良年《孟子译注·告子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④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4页。
    ①任继愈《老子今译·四十六章》[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35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12页。
    ①李学勤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②林惠祥《民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2~3页。
    ③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④李学勤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①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选集》[G],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90页。
    ②转引自陈松长、廖名春《<要>释文》[J],《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第434~435页。
    ①李梦生《左传译注·成公十三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78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礼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30页。
    ④杜希宙、黄涛《中国历代祭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⑤郭沫若《殷契粹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355页。
    ⑥[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38页。
    ⑦周秉钧注译《尚书·舜典》[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11页。
    ⑧[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96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8页。
    ②[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大宗伯》[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14页。
    ③[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大宗伯》[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89~1090页。
    ④施明译注《墨子·尚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32页。
    ⑥杨天宇《礼记译注·祭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04页。
    ①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与人祭(下篇)》[J],《文物》1974年第8期。
    ②[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62页。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祭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31页。
    ①[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天官·女祝》[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63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15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17页。
    ①[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一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曲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③金良年《孟子译注·滕文公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22页。
    ①[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大宗伯》[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45页。
    ②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2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丧服小记第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03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奔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46页。
    ③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40页。
    ④杨天宇《礼记译注·丧服四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59页。
    ①侯立范《封邱地志民情》[J],《中原文献》第二卷,第11期,1970年,第30页。
    ①[北齐]颜之推,程小铭译注《颜氏家训全译·风操》[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9页。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1页。
    ②《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梦梁录·元宵》,第2页。
    ③《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东京梦华录·元宵》,第38页。
    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6页。
    ①[清]顾禄《清嘉录·卷一》[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①[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7~50页。
    ②[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49页。
    ③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端午考》,第85页。
    ④张双棣、张万彬等译注《吕氏春秋·仲夏纪》[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
    ⑤[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61页。
    ①[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91页。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月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8页。
    ④[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⑤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安徽》[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①[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0页。
    ②[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M],[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0年,第48~49页。
    ③[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9页。
    ④[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61页。
    ①[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三》[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57页。
    ②李修生主编《元史·卷二十一》[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392页。
    ①[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二》[M],光绪听雨山房本,第27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佚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00页。
    ③[唐]李复言《续幽怪录》[M],卷四《定婚店》,影印宋本朱印本。
    ④[清]沈复《浮生六记》[M],卷一,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
    ①[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306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祭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31页。
    ③[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洪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9页。
    ④《道藏》[G],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七册,第
    98页。
    ⑤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释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0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27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28页。
    ②袁珂校译《山海经校释·西山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1页。
    ③王根林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穆天子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年,第14页。
    ④何宁《淮南子集释·览冥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01页。
    ⑤《绘图三教搜神大全·卷三》[M],宣统观古堂本,《赵元帅》,第21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35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4页。
    ③吕威《财神信仰》[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年,第26~27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18页。
    ⑤《明史·礼志第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72页。
    ⑥[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53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35页。
    ①《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附录六》,转引自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3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49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48页。
    ③[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太卜》[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8页。
    ④[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太卜》[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8页。
    ⑤[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太卜》[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6页。
    ②[汉]班固《汉书·儒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670页。
    ③[宋]脱脱、阿鲁图等《宋史·道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948~9949页。
    ④[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92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3页。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98页。
    ②[宋]邵雍著,刘光本、荣益译《梅花易数白话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页。
    ③李梦生《左传译注·桓公十一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2页。
    ①程千帆《史通笺记·叙例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3~54页。
    ②[明]贺复征《文章辨体会选》[M],卷三百六十四,四库全书本。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51页。
    ①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19~820页。
    ②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22页。
    ③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11~812页。
    ①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45页。
    ②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95页。
    ①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②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31页。
    ③[明]荻岸山人《平山冷燕附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32页。
    ④孤草《逆境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本社,2001年,第120页
    ①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00页。
    ②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85页。
    ③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69页。
    ①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4页。
    ②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45页
    ③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7页。
    ①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②高玉海《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5页。
    ③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80页。
    ④陶秋英编《宋金元文论选》[M],苏洵《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13页。
    ①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5页。
    ②赵守正《管子注译·心术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③[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G],第一卷,《坟·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48~149页。
    ②[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第四十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21页。
    ①金良年《孟子译注·万章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年,第19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7页。
    ①[明]吴承恩《西游记(新校注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2页。
    ①黄霖《文心雕龙汇评·论说第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②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83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30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③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①[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卷四五二,第3697页。
    ①[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60~161页。
    ②[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③转引自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7页。
    ①章国锋、王逢振编译《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9页。
    ①杜贵晨《李绿园与歧路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①盛源、北婴《名家解读<金瓶梅>》[M],任访秋《略论<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成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4~155页。
    ②侯忠义、王汝梅《金瓶梅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4页。
    ①李梦生《左传译注·宣公二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0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儒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94页。
    ①转引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①[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99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78页。
    ③徐华龙《中国鬼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6页。
    ①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①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7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十二篇,第73页。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③陈桂声《话本叙录·序》[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④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第6页。
    ⑤孟昭连《口传叙事、书写叙事及其相互转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3期。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卷,第18页。
    ②[清]王先慎撰,锺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一卷,卷二《八奸第九》,第54页。
    ③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26页。
    ④[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裴松之注引《魏略》,第449页。
    ⑤水渭松《墨子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耕柱第四十六》,第141页。
    ⑥[唐]魏征等《隋书卷五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陆爽侯白列传》,第953页。
    ①[宋]李昉等《天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920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五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陆爽侯白列传》,第953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④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⑤黄大宏、杨蓉《<李娃>为白行简晚年作品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3年,第20卷,第1期。
    ①[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32页。
    ②[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都城纪胜》[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11页。
    ③[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311页。
    ④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6页。
    ①[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都城纪胜》[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11页。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7页。
    ③[明]洪楩编,谭正璧校点《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7页。
    ④[明]洪楩编,谭正璧校点《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25页。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96页。
    ②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①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1页。
    ②[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223页。
    ①[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页。
    ①[丹麦]易德波《扬州平话探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75页。
    ①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鉴赏集评(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①[波兰]罗曼·英伽登《艺术的和审美的价值》[J],《英国美学杂志》,1964年7月号。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47~348页。
    ②[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读者作为小说结构的重要成分》[J],[德]维克托编《接受研究》,1974年,第59页。
    ③转引自[清]王夫之等《清史话(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清]叶燮《原诗(内篇)》,第585页。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77~1378页。
    ②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25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四》[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①[明]天然痴叟《石点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0年,卷二,第30页。
    ②[明]兰陵笑笑生《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三十九回,第590页。
    ③[明]兰陵笑笑生《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三十九回,第590页。
    ④[明]兰陵笑笑生《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五十九回,第881页。
    ①[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第31页。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十卷《刘小官雌雄兄弟》,第154页。
    ②[清]李绿园《歧路灯》[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0年,第十二回,第123页。
    ①[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十回,第412页。
    ②[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四十三回,第580页。
    ③[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四十四回,第589页。
    ④[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金圣叹全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①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三国志读法》,第263~264页。
    ②[清]西周生撰、黄肃秋校点《醒世姻缘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十六回,第231页。
    ③[清]西周生撰、黄肃秋校点《醒世姻缘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十六回,第235页。
    ①[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卷十一,第171页。
    ①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8页。
    ①冯其庸纂校订定《红楼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一回,第6页。
    ②[清]佚名《麟儿报》[M],沈阳:春风文意出版社,1983年,第43页。
    ③[明]夷狄散人《玉娇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289页。
    ①谈凤梁《历代文言小说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13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①[元]陶宗仪著、文灏点校《南村辍耕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卷二十五《院本名目》,第346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26页。
    ③[清]文康著、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85页。
    ④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编辑组《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第四卷)》[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⑤[宋]李昉《太平御览·第一百六十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15页。
    ①王占福著、武占坤校订《古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②孟昭连《谈〈金瓶梅〉中的谐音与成书》[J],《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①[清]李渔著,艾舒仁编《李渔随笔全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44页。
    ①冯其庸纂校订定《红楼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一回,第11页。
    ①[清]李渔著、艾舒仁编《李渔随笔全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44页。
    ②冯其庸、纂校订定《重校〈八家批评红楼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外物第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925页。
    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外物第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927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78页。
    ①[梁]萧统《文选》[M],卷三十一,江文通《拟李都尉从军诗》李善注引《桓子新论》,北京:中华书局影印胡克家本,1977年,第444页。
    ②施蛰存《“小说”的历代概念》[A],《中国近代文学争鸣(第一辑)》[C],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③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2页。
    ①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3页。
    ②金良年《孟子译注·离娄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③金良年《孟子译注·离娄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②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8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6卷,第321页。
    ①[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都城纪胜》[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1页。.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7页。
    ③[明]洪楩编,谭正璧校点《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7页。
    ④[明]洪楩编,谭正璧校点《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25页。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96页。
    ②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①孙楷第《小说旁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②孙楷第《小说旁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第7页。
    ③孙楷第《小说旁证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①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册,1996年,第616页。
    ①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册,1996年,第907页。
    ②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册,1996年,第792页。
    ③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册,1996年,第809页。
    ④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册,1996年,第824页。
    ①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册,1996年,第1633页。
    ①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60~161页。
    ②张伯伟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16页。
    ②曹基础《庄子浅注·外物第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第415页。
    ①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第二十三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470页。
    ②王钦韶等编著《马列文论选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①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页。
    ②[俄]阿·托尔斯泰《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50页。
    ①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②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8~179页。
    ①[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516页。
    ②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见《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5~136页。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5~56页。
    ④张燕婴译注《论语·阳货》[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8页。
    ⑤[南朝]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赞》[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94页。
    ⑥[南朝]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697页。
    ⑦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①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中册,第614页。
    ②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中册,第614页。
    ③章国锋《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接受美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51页。
    ①[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71页。
    ①沈天佑《<金瓶梅><红楼梦>纵横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金瓶梅>面面观及其价值》第23页。
    ①金良年《孟子译注·离娄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①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页。
    ①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1页。
    ②曹基础《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117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志第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6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71页。
    ③袁闾琨、薛洪勣编《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谢小娥传》,第235页。
    ④袁闾琨、薛洪勣编《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游仙窟》,第16~17页。
    ①袁闾琨、薛洪勣编《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补江总白猿传》,第156页。
    ②袁闾琨、薛洪勣编《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三梦记》,第199页。
    ③袁闾琨、薛洪勣编《唐宋传奇总集·唐五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李娃传》,第188页。
    ①[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35页。
    ①[清]周亮工《书影·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7页。
    ①[唐]皎然《诗式·卷一》[M],《十万卷楼丛书》本。
    ②何文焕《历代诗话(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第792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①王力波译注《列子译注·汤问》[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
    ①[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6页。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徐朝华注《尔雅今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1]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2]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3][战国]管子、黎翔凤注《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4]王利器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15]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6][宋]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7][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1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9][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0][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1][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2][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3][南朝]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24][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5][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6][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7][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8][宋]沈枢《通鉴总类》[M],四库全书本。
    [29][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0][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1][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32][明]宋濂等《元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33][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4]怀效锋《大明律点校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35]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36][清]王夫之等《清史话(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7][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8]任继愈《老子今译》[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39][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40]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41]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月。
    [42][清]孙诒让撰,孙以楷点校《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3][清]王先慎撰,锺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44][梁]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胡克家本,1977年。
    [45][唐]韩愈《韩昌黎全集》[M],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
    [46][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47][宋]程颢、程颐《二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8][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9][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0][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1][南朝·宋]刘义庆著,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2][唐]李复言《续幽怪录》[M],影印宋本朱印本。
    [53][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4][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5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6][宋]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57][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8][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9][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60][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
    [61][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62][宋]邵雍著,刘光本、荣益译《梅花易数白话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63][宋]吴自牧《梦梁录》[M],[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0年。
    [64][宋]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65][宋]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66][宋]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67][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四库全书本。
    [68][元]刘玉汝《诗缵绪》[M],卷四,四库全书本。
    [69][元]陶宗仪著、文灏点校《南村辍耕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70][元]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1][明]陈耀文《天中记》[M],光绪听雨山房本。
    [72][明]荻岸山人《平山冷燕》[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
    [73][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
    [74][明]顾起元《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5][明]洪楩编,谭正璧校点《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76][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77][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78][明]天然痴叟《石点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79][明]瞿佑《剪灯新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80][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点《金圣叹全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81][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82][明]吴宽《家藏集》[M],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19册。
    [8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84][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5][明]夷狄散人《玉娇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
    [86][明]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7][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古本小说集成》,嘉靖元年刊本影印《三国志通俗演义》。
    [88][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89][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90][清]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1][清]顾禄《清嘉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92][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3][清]李渔著,艾舒仁编《李渔随笔全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94][清]马骕《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95][清]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96][清]王永彬《围炉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97][清]文康著、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98][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99][清]西周生撰、黄肃秋校点《醒世姻缘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0][清]佚名《麟儿报》[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101][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02][清]周亮工《书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3][清]曹雪芹《红楼梦(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04]浙江古籍出版社编《李渔全集》[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5]侯立范《封邱地志民情》[J],《中原文献》第二卷,第11期,1970年。
    [106]黄霖《文心雕龙汇评》[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07]释净空《太上感应篇》[Z],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
    [108]袁珂校译《山海经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09]袁闾琨、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0]《绘图三教搜神大全》[M],宣统观古堂本,《赵元帅》。
    [111]王根林等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12]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113]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4]郭沫若《殷契粹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
    [115]《道藏》[G],第三册,《赤松子中诫经》,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116]陶秋英编《宋金元文论选》[M],苏洵《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17]冯其庸、纂校订定《重校〈八家批评红楼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8]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119]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0]侯忠义、王汝梅《金瓶梅资料汇编》[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21]杨晓东《冯梦龙研究资料汇编》[G],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
    [122]张伯伟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2]阿英《阿英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3]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鲁迅《鲁迅全集》[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7]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选集》[G],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9]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1]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2]蔡印明、邓承奇《古文论选粹》[G],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陈桂声《话本叙录》[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
    [14]陈江风《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15]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杜希宙、黄涛《中国历代祭礼》[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17]杜贵晨《李绿园与歧路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0]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1]胡朴安《中国风俗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2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3]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4]林惠祥《民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
    [25]吕威《财神信仰》[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年。
    [26]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28]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
    [29]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见《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沈天佑《<金瓶梅><红楼梦>纵横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金瓶梅>面面观及其价值》。
    [3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33]施蛰存《“小说”的历代概念》[A],《中国近代文学争鸣(第一辑)》[C],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34]孙楷第《小说旁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35]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36]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7]吴枫、宋一夫《中华道学通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38]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9]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40]徐华龙《中国鬼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41]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42]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43]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4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5]章国锋《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接受美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46]章国锋、王逢振编译《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7]张希清著、吴宗国审定《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
    [48]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9]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编辑组《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第四卷)》[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
    [50]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51]朱眉叔《李汝珍与镜花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52]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鉴赏集评》[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
    [53]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5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55]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5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57]孤草《逆境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本社,2001年。
    [58][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59][丹麦]易德波《扬州平话探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60][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61][俄]阿·托尔斯泰《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62]
    [63][美]马克梦《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6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65][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6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67][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M],东京:国书刊行会,1960年。
    [1][波兰]罗曼英伽登《艺术的和审美的价值》[J],《英国美学杂志》,1964年7月号。
    [2][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读者作为小说结构的重要成分》[J],[德]维克托编《接受研究》,1974年。
    [3]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与人祭(下篇)》[J],《文物》,1974年第8期。
    [4]陈平原《“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J],《文学评论》,1988年01期。
    [5]陈松长、廖名春《<要>释文》[J],《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1993年。
    [6]冯保善《论“二拍”的劝世说教》[J],《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03期。
    [7]张振军《惩劝与教化:儒教对传统小说之影响》[J],《齐鲁学刊》,1995年第4期。
    [8]王平《<红楼梦>的角色模式与叙事逻辑》[J],《红楼梦学刊》,1997年04期。
    [9]任访秋《略论<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成就》[J],载盛源、北婴编《名家解读<金瓶梅>》,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杜贵晨《孔孟之道与古代小说的生存环境》[J],《孔子研究》,1998年第04期。
    [11]张世君《<红楼梦>空间叙事的分节》[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2]宋莉华《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J],《北方论丛》,2000年第2期。
    [13]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4]潘承玉《古代通俗小说之源:佛家“论议”、“说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5]周毅《劝惩与娱乐—李渔小说的创作旨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6]阎秀萍、许建平《<金瓶梅>对小说叙事模式的创新》[J],《河北学刊》,2002年7月。
    [17]敦玉林《<镜花缘>中的“定数”观念及其叙事方法》[J],《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18]曹萌《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教育倾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
    [19]许军《论宋元小说的道德劝惩观念》[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20]黄大宏、杨蓉《<李娃>为白行简晚年作品考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3年,第20卷,第1期。
    [21]徐云知《解析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10月。
    [22]王平《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J],《文史哲》,2003年第6期。
    [23]赵章超《古代命相小说的叙事结构》[J],《学术研究》,2003年第12期。
    [24]许振东《略论17世纪白话小说创作与传播的特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5]韩玺吾《佛禅影响下的中国小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
    [26]张进德《略论<金瓶梅词话>的教化倾向》[J],《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27]淮茗《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探索与新收获》[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
    [28]戴健《试论<雨花香>与<通天乐>的劝善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
    [29]杨再喜、田树培《论古代小说批评对史学“惩劝意识”的接受》[J],《文学理论研究》,2006年11月。
    [30]白艳玲《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的道德教化主题》[J],《现代语文》,2007年01月。
    [31]王立、纪芳《<明清小说研究>与小说研究新视角》[J],《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02期。
    [32]武建雄、张运磊《“情”本位的哲理建构与人世演绎》[J],《东方论坛》,2007年第2期。
    [33]王金寿《好奇心理的释放与满足》[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4]张泽洪《元明时期道教情的传播及其影响》[J],《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5]林小燕《明代后期小说传播对朝廷禁令的突破》[J],《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6]李桂奎《“物欲”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7]黄大宏《白行简<三梦记>的叙事语境及其题材重写史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8]李桂奎《“天时”观念与明清小说的叙事机制》[J],《鲁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
    [39]朱力《明代以“僧道骗”为题材的白话短篇小说》[J],《社科纵横》,2009年2月。
    [40]黄爱华《试论晚明小说“二拍”的教化倾向》[J],《山东文学》,2009年S4期。
    [41]聂春艳《清代前期白话短篇小说劝惩说教之弊论析》[J],《山东文学》,2009年09期。
    [42]刘俐俐《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我国白话小说的叙事艺术》[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3]李小龙《试论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与图解之关系》[J],《文学遗产》,2010年06期。
    [44]邵路燕《古代小说口头传播场所概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
    [45]冀运鲁、王政《<聊斋志异>的干预叙事探析》[J],《兰州学刊》,2012年第7期。
    [46]孟昭连《口传叙事、书写叙事及其相互转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