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代四川农业考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四川地区是具有独特历史面貌,同时也兼有代表汉代社会的性质。汉代四川地区的农业问题具有促使汉代农业研究深入的关键地位。近年来,随着考古、文物事业的发展,四川农业问题的有关考古资料逐渐增加,本论以考古学研究为中心,研究秦汉时代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问题。
     自然地理、气候等生态环境是形成四川古代社会的重要因素,对四川地区的生产经济和社会,特别对民族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贸易关系”是四川古代史中的历史因素,形成四川地区的民族关系。但是,秦国入蜀以后汉民族破坏贸易关系,施行了基于乡里等行政单位的郡县制度而形成了包括多民族在内的新社会。首先讨论这种四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形成的关系。
     在汉代,铁器的运用几乎遍及到全国,铁器是对水利开发、农耕生产的提高等活动有很大的贡献,因此,了解其发展过程是研究农业生产问题的第一步。四川地区具有很独特历史条件,早期铁器的发展明显反映这种复杂社会背景。
     其地方性特征是,汉民族的铁器系统和少数民族的铁器系统的差别,就是汉民族、古蜀民、游牧民族的三种铁器系统。汉民族的铁器生产、管理方式是如下:从私营冶铁业主到大司农所属的铁官这种铁器生产组织,以及少府所属或大司农所属的铁器管理机关。这一铁器系统不只汉民族社会,还有对古蜀民和游牧民族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以铁农具为中心的铁器广泛普及。铁农具的普及使大规模水利工程成为可能,设置了很宽阔的灌溉网。结果促进了精耕,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农业生产水平。
     水利灌溉设备的维修是农业生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关于四川地区的水利情况,都江堰是在四川地区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由此,成都平原保持极高的农业生产力。本论上的重点在于创建时的都江堰和以汉代成都平原为中心地区的水利灌溉情况。
This paper is research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method of Si chuan of Han Dynasty/There is little what was specially studied about this theme.Moreover, it is restricted to an easy outline-thing.However, the natural geography and race habitation situation of Si chuan district were peculiar, and in Han Dynasty had development of unprecedented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al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o, research of the agriculture of the method of Si chuan is important, and can be called important model area for knowing the history of China in Han Dynasty.However, when it restricts to this area, there are also few reference data and the past research is only an outline that considered the situation of the Zhong yuan area as reference. Therefore, in order to advance research in more detail, we fully have to use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which are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From the above viewpoints, research is advanced focusing on archaeological analysis in this paper.In this paper, each development situation is mainly studied about ironware. river improvement, farm implements,and "a pond and a paddy field" .Development of ironware has influenced greatly river improvement, farm implement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ust inquire in detail about this first.The method of Si chuan is an area in which many races reside, and it corresponds with the genealogy of ironware.Based on development of ironware, it sees also about river
    improvement. In the method of Si chuan, the vast area is irrigated focusing on Du jiang yanCSlSrHSO. This irrigation network has influenc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method of Si chuan greatlyJn this paper, the state of the river improvement of geography observation of Du jiang yan of those days to origin is considered.The farm implements of Han Dynasty Si chuan make combination of the Nakahara area origin fundamentally/This shows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Si chuan is based on the thing of the Zhong yuan area.However, in Si chuan, there is the state of peculiar farm implements and i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 the reasons of its geography, race, etc.More, research of "a pond and a paddy field" is also the important theme of this paper. As for this, an irrigation pond and a paddy field adjoin, and fish breeding etc. performs a pond simultaneously.This pond is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method of the method of Han Dynasty Si chuan,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 is expressed by archaeological data, such as a model and a picture.lt inquires with the viewpoint of the agriculture of the self-sufficiency in the "estate of the powerful clan influence expanded to Dong Han Dynasty in this paper.Moreover,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ystem of the County-Prefecture system which starts in Han Dynasty, and agriculture is considered. Depending on the method of Si chuan, "The trade environment" based on natural environment wa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of history formation originally.However, after the Han race began migration, "The trade environment" was destroyed, instead the County-Prefecture system was enforce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pported the new society. Furthermore, powerful clan influence is also elongated under a County-Prefecture system, and discord with the government is deepened. In County-Prefecture, it is remarkable and their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is als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a race, a system, etc.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such a viewpoint.
引文
1.《尚书》
    2.战国·左丘明:《春秋左传》
    3.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4.汉·司马迁:《史记》
    5.汉·班固:《汉书》
    6.宋·范曄《后汉书》
    7.晋·陈寿:《三国志》
    8.晋·常璩:《华阳国志》
    9.宋·欧杨修:《新唐书》
    10.元·托克托:《宋史》
    11.明·宋濂:《元史》
    12.汉·刘熙:《释名》
    13.汉·王褒:《僮约》
    14.汉·桓宽:《盐铁论》
    15.汉·扬雄《蜀王本纪》
    16.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17.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18.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19.宋·洪适:《隶释》
    20.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21.元·王祯《农书》
    2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23.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24.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
    25.清·张澍:《蜀典》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2.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报社1960年
    3.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4.渡口市文物管理处编:《渡口文物考古、历史、民族研究资料选辑》第一辑,渡口市文物管理处1985年
    5.南京博物院编:《南京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七 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文物出版社 1991年
    6.陈蜀奎主编:《雅安地区文物志》,巴蜀书社1992年
    7.唐长寿:《乐山崖墓和彭山崖墓》,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
    8.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11.黄石博物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文物出版社1999年
    1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重印版
    13.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1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5.《考古通讯》及《考古》各期
    16.《文物参考资料》及《文物》各期
    17.《考古学报》各期
    18.《考古与文物》各期
    19.《中原文物》
    20.《华夏考古》
    21.《文物资料丛刊》各期
    22.《考古学集刊》各期
    23.《四川文物》各期
    24.《成都文物》各期
    25.《江汉考古》
    26.《农业考古》各期
    27.《南方民族考古》各期
    1.吕平登:《社会经济调查所丛书 四川农村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
    2.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3年
    3.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年
    4.四川省水利局、四川人民出版社:《都江堰》,四川人民出版社1975年
    5.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6.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人民出版社:《都江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7.蒙默、刘琳、唐光沛、胡昭曦、柯建中:《四川古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8.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9.罗开玉:《四川通史》第二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何斌:《都江堰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蓬莱阁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罗二虎:《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天地出版社2000年
    13.[日]宇都宫清吉:《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弘文堂1955年
    14.[日]潮见浩:《东初期铁器文化》吉川弘文馆1982年
    1.于豪亮:《祭祀灵星的舞蹈的画像砖的说明》,《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2.于豪亮:《汉代的生产工具—锸》,《考古》1959年第8期
    3.童恩正:《对云南冶铁业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1964年第4期
    4.李京华:《汉代铁农器铭文试释》,《考古》1974年第1期
    5.杨式梃:《关于广东早期铁器的若干问题》,《考古》1977年第2期
    6.刘志远:《考古材料所见汉代的四川农业》,《文物》1979年第12期
    7.于豪亮:《释青川秦墓木牍》,《文物》1982年第1期
    8.魏达议、段诚中:《四川出土有关古代养猪的文物》,《农业考古》1982年 第2期
    9.禚振西、杜葆仁:《论秦汉时期的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10.刘文杰、余德章:《四川汉代陂塘水田模型考述》,《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11.余德章、刘文杰:《记四川有关农业方面的汉代画象砖》,《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12.郭清华:《浅谈陕西勉县出土的汉代塘库、陂池、水田模型》,《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13.秦保生:《汉代农田水利的布局及人工养鱼业》,《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14.李衍垣:《贵州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15.史占扬:《从陶俑看四川汉代农夫形象和农具》,《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16.刘文杰、余德章:《祭祀灵星舞的画象砖质疑》,《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17.张锴生:《汉代粮仓初探》,《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18.孙华、郑定理:《汉代秧鼓俑杂说》,《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19.郭清华:《勉县出土稻田养鱼模型》,《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20.艾延丁、李陈广:《试论南阳汉代画像中的田猎活动》,南阳汉代画像石学术讨论会办公室编:《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
    21.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鼓研究学会编:《南方民族考古 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22.王有鹏:《四川汉代陶俑刍论》,《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
    23.史占扬:《汉代四川农作和庄园习俗的再现—成都西郊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浅析》,《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24.罗伟先:《对「收获播种」画像砖的再探索》,《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
    25.余德章:《四川汉代方相俑小考》,《成都文物》1988年第3期
    26.罗伟先:《偶人琐议—汉魏部分陶俑反映的社会生活》,《成都文物》1988年第4期
    27.陈戈:《新疆出土的早期铁器-兼谈我国开始使用铁器的时间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庆祝苏乘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28.曹隆恭:《我围稻作施肥发展史略》,《中国农史》1989年第1期
    29.蓝日勇:《广西战国铁器初探》.《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
    30.姜世碧:《从《采芋》画像砖看四川芋的栽种》,《成都文物》1989年第4期
    31.吴荣曾:《战国、汉代的“操蛇神怪”及有关神话迷信的变异》,《文物》1989年第10期。
    32.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33.间濑收芳:《四川省青川战国墓的研究》,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鼓研究学会编《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1990年
    34.宋世坤:《贵州早期铁器研究》,《考古》1991年第3期
    35.刘弘:《汉代铁器在西南夷的传播》,《四川文物》1991年第6期
    36.区家发:《从出土文物看广东在战国时是否进入铁器时代》,《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
    37.姜世碧:《成都汉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92年第3期
    38.姜世碧:《《采莲》、《采芋》画像实物的一点启示》(《成都文物》1992年第3期
    39.巴家云:《四川汉代饲养业的初步研究》,《成都文物》1993年第1期
    40.帅希彭:《从出土文物看汉代武阳农业》,《四川文物》1994年第3期
    41.李明斌:《略说晚期巴蜀文化之陶器》,《成都文物》1995年第1期
    42.陈国生:《战国以来中国火耕农业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农史》1995年第14卷第2期
    43.吴怡:《略论成都地区出土的青铜工具》,《成都文物》1996年第1期。
    44.黄展岳:《南越国出土铁器的初步考察》,《考古》1996年第3期
    45.向安强:《稻田养鱼东汉起源说质疑》,《中国农史》1996年第15卷第4期
    46.宋治民:《三叉格铜柄铁剑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考古》1997年第12期。
    47.徐鹏章:《四川成都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炭化水稻及有关遗物》,《农业考古》1998年第3期
    48.高文:《汉代说唱俑考》,《四川文物》1998年第5期
    49.陈国灿:《“火耕水耨”新探》,《中国农史》1999年第18卷第1期
    50.崔乐泉:《从汉画看汉代的射箭活动》,《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
    51.[日]冈崎敬:《汉代明器泥象水田、水池四川省出土品中心》,《考古学杂志》第四十四卷第二号,1958年
    52.[日]佐佐木正治:《殷周铁刃利器再检讨》,研究会编《研究会创立四○周年记念 制铁史论文集》研究会 2000年
    53.[日]佐佐木正治:《中国青铜制农具评价》,稻作基础研究小组编《OLD PROBLEMS AND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ASIAN EARLY RICE CULTIVATION NEWS》2001年1月、NO.6
    54.[日]渡部武:《汉、魏时代广东地方出土犁田、耙田模型》,印南敏秀等编:《物世界-新日本文化论》,雄山阁2002年
    1.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图谱丛刊之一《汉代画象全集》初编,商务印书馆1950年
    2.沈仲常、冯国定、周乐钦:《四川汉代陶俑》,朝花美术出版社1963年
    3.史岩编:《中国雕塑史图录(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4.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5.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巴蜀蜀社1987年
    6.陈文华编著:《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7.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 中国青铜器全集 第13卷巴蜀》,文物出版社 1994年
    8.高文编:《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9.龚廷万、龚玉、戴嘉陵编著:《巴蜀汉代画像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山梨县立考古博物馆编:《第18回特别展山梨县、四川省友好县省缔结15周年记念 中国四川省古代文物展》,山梨县立考古博物馆2000年
    11.高文.王锦生编著:《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国际港澳出版社2002年
    1.蒲孝荣编:《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8年
    2.谭其骧:《中凰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
    3.贾大泉主编:《四川历史辞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四川省》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四川》,商务印书馆1993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出版1995年
    6.四川省测绘局出版社编制:《四川省地图集》,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