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巴族地区青铜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巴族,是曾存在于我国三峡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巴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崇巫尚武、骁勇善战、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演变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地域性文化——巴文化。本文以探讨巴族代表性青铜器物综合性研究为基础,通过以艺术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为辅的角度对迄今发现的巴族地区青铜器进行分类研究,从巴族青铜器的背景与工艺、器类与形制、纹饰与图语、精神与内涵四个方面对中国巴族青铜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阐释。
     本文尝试构建巴族地区青铜艺术的研究体系,了解巴族青铜器艺术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探讨巴族地区青铜器的艺术精神及其内涵并寻找巴族地区青铜器与巴人生活的联系及潜在规律。从而研究巴人生活区域多元造物文化的相互关系,为后续的相关学科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关于本文研究的空间维度,从考古角度来讲,历史时期有过较长时段的稳定的巴人活动的区域均可称之为巴地。远古时期巴族发源于巫山、大巴山一带,后逐渐迁徙扩散。于夏商之际在汉水流域建立部落性群体“巴方”,在清江流域形成“巴氏”廪君蛮。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疆土扩展与部族融合,建立了以今渝中为中心,地跨川东南、鄂西湘西、黔东北的巴国。因此本文所指的巴地就是先秦时期西起鄂西,东到川东,北达陕南,南及湘黔之地。
     关于本文研究的时间维度,本文所分析的是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巴族地区青铜器,战国至两汉时期古代巴文化最为鼎盛繁荣的时期,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段的巴族青铜器物特征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巴族青铜艺术的特点与内蕴。通过对大量出土器物的对比和分析,加上文献史料的佐证,可梳理出巴族青铜器的演化及发展。从中国青铜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巴族青铜器只是整个青铜文明中的一小部分,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艺术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Ba People is an ancient nation who had been living in Three Gorges area. The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factors formalized its national spirits, which had been further developed into its own culture with local characters:sorcerously glorious, combative, brave, battle-wise and indomitable. It is one kind of local culture with unique characters, which was specialized from its special nature surroundings,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human factors.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to Ba people's representative art product, bronze wares, which is to pursue the common characters of the Bronze Era based on the culture relics, heritages and its related information. It includes its ideological mentality and materialized physicality. During its long-lasting development, Bazu culture has been disseminated and communicated in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until today. Bazu Culture, in narrow sense of archeology categories, means the culture relics of all the local culture characters, which had been created by Ba People who had been living in Three Gorges Areas and their neighborhood during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From broad sense, it is the sum of Ba People's production exploitation and lifestyle, since the start of human society in Middle and Southwest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its material, spiritual culture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Bazu People prior to Qin Dynas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rying to conduct an analysis to the unearthed bronze wares in Ba People's areas through categorizing the culture relics and material heritages of Ba People from the angle of Art science, which will be assisted by the study methodology of Archeolog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etc.
     The concerns of space dimension in this study:from archeology, all the areas where Ba People had been living for certain period stably are Ba People area, 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Wushan and Dabashan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remote antiquities. The tribe, which had been established along Hanshui River during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is'Bafang' while the one along Qingjiang River is called 'Bashi'Linjun Minority. These two tribes experienced the territory extension and culture integration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then formed Ba Country, which centralized in Yuzhong. The land reached to Southeast of Sichuan, West of Hubei and Hunan, Northeast of Yunnan. Therefore, the'Ba Lan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area where the Ba Country was prior to Qin Dynasty.
     For the time dimens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ime span from War Period Dynasty to Eastern Han Dynasty that was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Ba People's culture. The analysis to the characters of Ba People's Bronze wares can assist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pecialties, intensions and connotations of Ba culture. The comparison of the works and analysis to a huge amount of unearthed bronze ware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 records from various reference books will easily illustrat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 People's Bronze culture. Compa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ronze culture, Ba bronze culture might be a tiny of the whole Bronze Civilization. However, Ba bronze culture dominate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which deep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引文
1 张道一:《艺术与考古》[J],《东南文化》,2004年第3期
    2 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谭洛非、段渝:《论黄帝与巴蜀》[J],《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
    4 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J],《中国科学史论文集》[C](第一分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编印
    5 蒙文通:《巴古史论述》[M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6 《山海经》卷18《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7 管维良:《巴族史》[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年
    8 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史的问题》[M],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9 卫聚贤:《巴蜀文化》[J],《说文月刊》第三卷第四期,1941年
    10 西南博物院:《四川昭化县宝轮院发现秦代以前墓葬群遗址》[J],《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8期
    11 冯汉骥、杨有润、王家佑:《四川古代的船棺葬》[J],《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12 宋治民:《略论四川战国秦墓葬的分期》[J],《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q,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13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又见俞伟超:《楚文化的渊源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而作》[J],《文物》,1980年第10期
    14 林春:《宜昌地区长江沿岸夏商时期的一支新文化类型》[J],《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15 王劲:《鄂西峡江沿岸夏商时期文化与巴蜀文化关系》[J],《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16 杨权喜:《荆楚地区巴蜀文化因素的初步分析》[J],《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17 王然:《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巴人遗存考》[J],《文物考古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 杨华:《从鄂西地区考古发现谈巴文化的起源》[J],《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1期
    19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分卷“金石录”条。
    20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1 详见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 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的几个问题》[J],《文物》,1990年第12期
    23 段渝:《巴蜀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4 段渝:《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5 段渝:《巴蜀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6 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A],《南方民族考古》[Z],1987年第1辑
    27 汉·许慎:《说文解字》(大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28 吴敬垣:《说文月刊》[Z],第3卷第7期,1942年
    29 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30 杨华:《巴族之“巴”字涵义》[J],《四川文物》,1994年第2期
    31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2 卫聚贤:《说文月刊》[Z],第3卷第7期,1942年
    33 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2期
    34 应骥:《巴人源流及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5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36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37 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39 应骥:《巴人源流及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 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A],《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Z](第4辑),1955年
    41 应骥:《巴人源流及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42 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43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44 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
    45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46 西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中《华阳国志·巴志》[Z],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47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即巴、樊、相、郑氏,均出于武落钟离山。巴氏子生于此山之赤穴,余四姓之子则生于黑穴,后巴氏子因有才被拥立为君长,是为廪君。武落钟离山,据学者考证,在今湖北长阳。
    48 《路史后记——太昊上元篇》罗萍注引;《华阳国志》亦记此事,但仅言“宗姬”无言“支庶”;并见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增订本)三、“肆伍·巴”。
    49 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又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战国策·燕策二》记苏代说燕言:“汉中之甲,承舟出于巴,乘下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50 《左传正义》引《汉书·地理志》,“巴郡”本注“秦置,故巴国,蜀益州”。
    51 《蜀王本纪》言蜀先称王者为蚕丛。始居于岷山石室之中。
    52 陈槃:《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z],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九“贰·蜀”。
    53 王有鹏:《成都地区楚式敦的出土及开明氏族源试探》[A],《中国考古学年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54 四川省广汉市文化局:《广汉三星堆遗址资料选编(一)》[C],广汉:四川省广汉市文化局,1988年
    55 冯汉骥:《关于“楚公冢”戈的真伪并略论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J],《文物》,1961年第1期
    56 杨勇:《论巴蜀文化虎纹戈的类型和族属》[J],《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
    57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茹家庄、竹园沟墓地有关问题的探讨》[J],《文物》,1983年第2期
    58 林必忠:《试论柳叶形青铜剑的源流》[C],《巴渝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59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N],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60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61 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62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考古工作站:《1981年湖北省秭归县柳林溪遗址的发掘》[A],《三峡考古之发现》[Z](第一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63 湖北省博物馆:《秭归官庄坪遗址试掘简报》[A],《三峡考古之发现》[Z](第一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64 朱世学:《土家族地区窖藏青铜器的分类与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65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J],《文物》,1981年第6期
    66 参见黄中模、管维良:《中国三峡文化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 曾中懋:《出土的巴式青铜器的成份分析》[J],《四川文物》,1992年第4期
    68 曾中懋:《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器成份的分析》[J],《四川文物》,1989年“广汉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
    69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0 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71 Chase W.T著,廉海萍译:《蚀刻纹饰兵器》阴,《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3年第2期
    72 柯俊、韩汝玢:《斑纹钺的无损分析与初步研究》[A],《中国冶金史论文集》[C](第四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73 [美]亚历山大·科索拉波茨、约翰·特威利著,曾中懋译:《中国古代巴蜀式青铜剑上的虎斑纹装饰——古代锡汞齐的证据》,《四川文物》,1999年第5期
    74 Charles Higham; The Bronze age of southeast Asia, Cambridge World Archaeology,1996
    76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77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涪陵小田溪出土。
    78 由恩施州博物馆提供,战国时期,巴东西渡口出土。
    79 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年托号石棺墓及其陪葬坑清理简报》[A],《文物》,1994年第3期
    80 四川省博物馆、新都县文物管理处:《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A],《文物》,1981年第6期
    81 四川省博物馆等:《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年第5期
    82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83 四川大学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发掘报告》[J],《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
    84 冯汉骥、杨有润、王家佑:《四川古代的船棺葬》[J],《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85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86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87 林必忠:《试论柳叶形青铜剑的源流》[J],《巴渝文化》[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88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茹家庄、竹同沟墓地有关问题的探讨》[J],《文物》,1983年第2期
    89 宝鸡市博物馆:《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地发掘报告》[J],《文物》,1983年第2期
    90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91 李伯谦:《中原地区东周铜剑渊源试探》[J],《文物》,1982年第1期
    92 四川省文管会、茂汶县文化馆:《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发掘报告》[A],《文物资料丛刊》[Z](第7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94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涪陵小田溪出土。
    95 四川大学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发掘报告》[J],《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q(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96 赖有德:《成都南郊出土的铜器》[J],《考古》,1959年第8期
    97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金鱼村发现的战国土坑墓》[J],《文物》,1997年第3期
    98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J],《文物》,1976年第3期
    99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西郊战国墓》[J],《考古》,1983年第7期
    100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绵竹县船棺墓》[J],《文物》,1987年第10期
    1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发掘报告》[J],《四川考古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2 荥经盐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J],《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
    103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荥经盐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荣经同心村巴蜀墓发掘简报》阴,《考古》,1988年第1期
    10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荥经盐道古城遗址博物馆:《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葬发掘报告》[J],《四川考古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5 荥经盐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县同心村巴蜀墓的清理》[J],《考古》,1996年第7期
    106 山东大学考古系:《四川开县余家坝战国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99年第1期
    107 冯汉骥:《关于“楚公冢”戈的真伪并略论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J],《文物》,1961年第11期
    108 冯汉骥:《关于“楚公冢”戈的真伪并略论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J],《文物》,1961年第11期
    109 童恩正、龚廷万:《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J],《文物》,1976年第7期
    110 李复发:《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出土战国铜器》[J],《文物》,1976年第10期
    111 陈黎清:《四川峨眉县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J],《考古》,1986年第11期
    112 马幸辛:《试探川东北出土的巴蜀铜兵器》[J],《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13 童恩正、龚廷万:《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J],《文物》,1976年第7期
    114 杨勇:《论巴蜀文化虎纹戈的类型和族属》[J],《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
    115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16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17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18 冯汉翼:《关于“楚公冢”戈的真伪并略论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J],《文物》1961年第11期,这篇纹章中冯先生将四川地区出土的无胡蜀式戈命名为“蜀式戈”之一种。
    120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金鱼村发现的战国土坑墓》[J],《文物》,1997年第3期
    121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22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23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云阳李家坝出土。
    124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巴县冬笋坝出土。
    125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万州大坪出土。
    126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云阳李家坝出土。
    127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均为战国时期,涪陵小田溪出土。
    128 四川大学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发掘报告》[J],《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巴东县红庙岭遗址出土一批重要青铜器》[J],《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
    130 秭归县屈原纪念馆:《秭归县兵书宝剑峡悬棺清理简报》[J],《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C](第五卷)
    131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开县余家坝出土。
    132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奉节永安镇出土。
    133 廖光华:《四川彭县致和乡出土战国青铜器》[J],《四川文物》,1989年第1期
    134 四川大学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发掘报告》[J],《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6 邓辉:《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上游居民用“釜”的研究》[J],《文物考古论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37 朱世学:《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8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年第5期
    139 四川省博物馆编:《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
    140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41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42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涪陵小田溪出土。
    143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37号岩坑墓发掘报告》[A],《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4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A],《三峡考古之发现》[Z](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45 中国历史博物馆故陵考古队等:《云阳故陵楚墓发掘报告》[A],《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6 中国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等:《巫山江东嘴墓群发掘报告》[A],《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7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等:《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A],《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8 王然:《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巴人遗址考》[A],《文物考古论集》[C],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9 金国林:《试论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釜与巴文化的关系》[J],《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
    150 杨华:《鄂西地区与成都平原夏商时期巴蜀文化陶器的研究》[A],《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三)[C],北京:中国文物出版社,1998年
    151 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2 何弩:《略论商时期板楯蛮考古学文化》[J],《四川文物》,1992年第3期
    153 王然:《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巴人遗址考》[J],《文物考古论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4 朱世学:《釜的历史与发展探微》[J],《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55 由恩施州博物馆提供,西汉时期,咸丰大田坝出土。
    15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巫山双堰塘遗址发掘报告》[A],《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5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巫山麦沱汉墓群发掘报告》[A],《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C](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58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A],《三峡考古之发现》[Z](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59 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A],《三峡考古之发现》[Z](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60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61 转引自舒向今:《五溪地区先秦文化刍议》[J],《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
    162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63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164 胡悦谦:《安徽省宿县出土两件铜乐器》[J],《文物》,1964年第7期
    165 夏麦陵,李云生:《邓县禹山庙錞于及相关问题》[J],《考古》,1989年第10期
    166 黄中模,管维良:《中国三峡文化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7 管维良:《巴族史》[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年
    168 徐中舒,唐弘嘉:《錞于和铜鼓》[A],《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9 熊传新:《湖南出土的古代錞于综述》[J],《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170 熊传新:《我国古代錞于概论》[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171 转引自张维:《失传千多年的古乐器锌于》[J],《乐器》,1985年第4期
    172 落勋章:《刘家店子春秋墓琐考》[J],《文物》,1984年第9期
    173 幸晓峰:《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J],《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74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5 舒向今:《五溪地区先秦文化刍议》[J],《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
    176 由恩施州博物馆提供,战国时期。
    177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
    178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
    179 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0 幸晓峰:《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J],《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81 廖渝方:《万县又发现虎纽錞于》,《四川文物》1991年第1期
    182 幸晓峰:《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J],《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83 幸晓峰:《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J],《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84 幸晓峰:《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J],《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85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
    186 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四川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年第5期
    187 张欣如:《溆浦大江口镇战国巴人墓》[A],《湖南考古辑刊》[Z](一),长沙:岳麓书社,1982年
    188 徐中舒:《巴族与锌于铜鼓的关系》[A],《论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189 熊传新:《我国古代錞于概论》[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190 云南省考古工作站:《云南祥云大波拿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J],《考古》,1964年第12期
    191 云南省考古工作站:《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J],《文物》,1978年第10期
    192 朱世学:《清江流域的远古文化与巴文化考辨》[J],《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3 藏于宜昌市博物馆,战国时期,巴东清太坪镇出土。
    194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战国时期,重庆万州出土。
    195 藏于中国三峡博物馆,西汉时期,重庆武隆出土。
    196 东汉·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引刘向《世本》
    197 周书·扶猛传[M]
    198 邓辉:《虎钮辞于的用途初探》[J],《四川文物》,1991年第1期
    199 谷口满:《虎座·虎钮·虎乳——关于楚史楚文化的一个构想》[A]《三峡文化研究丛刊》,第二辑[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200 南朝梁·沈约:《宋书》[M],卷十九·志九·乐一,中华书局,1974年
    201 王子初:《残钟录》[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202 王影:《巴人之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203 熊传新:《我国古代錞于概论》[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04 唐·李延寿:《北史》[M],卷四十九·列传三十七·斛斯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05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卷三十五·列传十六·始兴简王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206 蒋廷瑜:铜鼓史话[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207 蒋廷瑜:铜鼓史话[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208 徐中舒:《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錞于》[J],《文物》,1974年第5期
    209 王丕中:《咸阳塔尔坡出土秦代铜錞于》[J],《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210 熊传新:《湘西土家族出土遗物与巴人的关系》[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211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212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13 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14 赵宗义:《淮南了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3年
    215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216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17 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8 汉·班固:《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19 方建军:《从乐器、音阶、音律和音乐功能看秦音乐文化之构成》[A],《周秦文化研究》[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0 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21 李衍垣:《錞于述略》[J],《文物》,1864年第8期
    222 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J],《考古》,1963年第6期
    223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M],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一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224 唐·魏徵、令狐德菜:《隋书》[M],卷十五·志十·音乐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22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卷二十一·志十一·礼乐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26 后晋·刘昫等:《唐书》[M],卷二十九·志九·音乐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27 元·脱脱等:《宋史》[M],卷一百三十·志八十三·乐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28 元·脱脱等:《宋史》[M],卷一百三十·志八十三·乐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29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J],《文物》,1976年3月
    231 杨铭:《土家族与古代巴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
    230 汉·司马迁:《史记》[M],卷二十四·乐书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32 赵娴:《战国时期巴蜀音乐文化初探》[J],《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233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M],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一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234 邓少琴:《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J],《文物》,1974年第12期
    235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236 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年第5期
    237 邓少琴:《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J],《文物》,1974年第12期
    238 汉·司马迁:《史记》[M],卷二十四·乐书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39 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40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Z],1998年
    241 清·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242 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问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243 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年第5期
    244 转引自吴正刚:《巴人乐舞小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245 邓少琴:《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J],《文物》,1974年第12期
    246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M],卷十五·志十·音乐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247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48 由恩施州博物馆提供,战国时期,巴东大支坪窖藏出土
    249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250 严福昌、肖宗弟:《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
    251 藏于上海博物馆,战国时期,出土地点不详。
    252 冯光生:《曾侯乙编钟文化属性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53 段渝:《略论巴、蜀与楚的文化交流关系》[A],《长江文化论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54 朱世学:《鄂西南清江流域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55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8年
    256 黄晓东、曾凡:《巴文化原生形态初探》[A],《三星堆与巴蜀文化》[C],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257 参见郭沫若:《曾子斿鼎、无者俞钲及其它》[J],《文物》,1964年第9期
    258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259 参见方建军:《论东周秦汉铜钲》[J],《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1期
    260 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士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261 由恩施州博物馆提供,战国时期,恩施屯堡出土。
    262 朱世学:《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263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年第5期
    264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265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3卷·巴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266 丁孟:《故宫收藏青铜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267 王仁湘:《巴蜀徽识研究》[A],《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268 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269 段渝:《巴蜀古文字的两系及其起源》[J],《成都文物》,1991年第3期
    270 张文:《巴蜀符号琐探》[J],《四川文物》,1992年第2期
    271 孙华:《巴蜀符号初论》[A],《巴蜀考古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72 王家祐、刘磐石:《涪陵考古新发现与古代“巴国”历史的一些问题》中所述:巴蜀铜兵器及容器上常见的图案,是由多个有一定规格的象形图案组合成的,这种符号或象形文饰具有文字的作用,暂称为“巴蜀图语”,《文物资料丛刊》[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273 李复华、王家祐:《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A],《巴蜀考古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74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成都中医学院战国土坑墓》[J],《文物》,1992年第1期
    275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金鱼村发现的战国土坑墓》[J],《文物》,1997年第3期
    276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金鱼村发现的战国土坑墓》[J],《文物》,1997年第3期
    277 王有鹏:《四川键为县发现巴蜀墓》[A],《文物资料丛刊》f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278 宋治民:《略论四川战国秦墓葬》[A],《宋治民考古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79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茹家庄、竹园沟墓地出土兵器的初步研究——兼论蜀式兵器的渊源和发展》[J],《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
    280 洛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281 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J],《考古》,1988年第9期
    28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283 冯汉骥:《四川彭县出土的铜器》[J],《文物》,1980年第12期
    284 童恩正、龚万廷:《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J],《文物》,1976年第7期
    285 石从枝:《河北邢台市出土一件嵌青铜兽首玉戈》[J],《文物》,1997年第11期
    286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287 [美]江伊莉著,刘源编译:《商代青铜礼器纹饰中的动物形象源于商王的猎物》[J],《考古与文物增刊》,2002年
    288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89 管维良:《三峡巴文化考古》,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290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291 四川省博物馆、王友鹏:《四川绵竹县船棺墓》[J],《文物》,1987年第10期
    292 四川省博物馆、王友鹏:《四川绵竹县船棺墓》[J],《文物》,1987年第10期
    293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战国土坑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2年第1期
    294 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南罗坝战国墓》[J],《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
    295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J],《文物》,1976年第3期
    296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成都京川饭店战国墓》[J],《文物》,1989年第2期
    297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葬发掘报告》[Al,《四川考古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98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博物馆编著:《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299 刘弘:《巴蜀图像符号中所见螳螂为“獽”之图腾考》[J],《四川文物》,1987年第4期
    300 李复华:《四川郸县红光公社出土战国铜器》[J],《文物》,1976年第10期
    301 四川省博物馆、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出土的战国青铜器》[A],《文物资料丛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30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博物馆:《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0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博物馆:《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04 刘瑛:《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A],《文物资料丛刊·7》[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305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同心村巴蜀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8年第1期
    306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博物馆:《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Ml,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07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石人小区战国土坑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2年第4期
    308 孙机:《说阆中之巴》[J],《考古》,1994年第9期
    309 宜昌博物馆:《宜昌县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A],《三峡考古之发现》[Z](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11 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
    312 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
    313 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
    314 管维良;《三峡巴文化考古》[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315 黄中模、管维良:《中国三峡文化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6 彭静中:《古代巴蜀铜器文字试释》[J],《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五辑,1980年
    317 王继英:《巫术与巫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318 李复华、王家祐:《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J[,《巴蜀考古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319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
    320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321 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2期
    322 邓廷良:《巴人的图腾》[Jl,《四川史学通讯》,1983年第2期
    323 孙华:《巴蜀符号初论》fJ],《巴蜀考古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324 李复华、王家祐:《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J],《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
    325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26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27 代丽娟:《晚期巴蜀文化兵器装饰性动物图像分析》[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28 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29 王准:《论周代战争中的巫术》[J],《求索》,2008年第1期
    330 管维良:《巴族史》[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年
    331 宋兆麟:《巫与巫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32 杨学政:《摩梭人和普米族、藏族的女神崇拜》[J],《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333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4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5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6 彭官章:《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土家族文化》[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337 东汉·范晔:《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引刘向《世本》
    338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339 东汉·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340 高亨:《周代(大武)考释》[J],《东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341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42 东汉·许慎原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343 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44 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5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46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47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48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M],卷十五·志十·音乐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349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50 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51 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352 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353 南朝梁·沈约:《宋书》[M],卷十九·志九·乐一,中华书局,1974年
    354 尹盛平:《巴文化与巴族的迁徙》[A],李绍明、林向、徐南洲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C],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355 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年第5期
    356 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357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58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卷四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359 李禹阶、黄晓东:《巴族社会组织的一般性与特殊性》[A],《巴渝文化》[Z](第二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60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葬发掘报告》[A],《四川考古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361 林春:《巴蜀的青铜器与历史》[A],《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362 马幸辛:《试探川东北出土的巴蜀铜兵器》[J],《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36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葬发掘报告》[A],《四川考古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364 周兴茂:《论土家族神话的特殊伦理精神倾向》[J],《土家学刊》,1997年2期
    365 白九江:《巴蜀虎形纹饰与虎崇拜》[J],《巴渝文化》[C],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366 白九江:《巴蜀虎形纹饰与虎崇拜》[J],《巴渝文化》[C],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367 徐良高:《商周青铜器“人兽母题”纹饰考释》[J],《考古》,1989年第5期
    368 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369 管维良:《巴楚巫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370 李禹阶、黄晓东:《巴族社会组织的一般性与特殊性》[A],《巴渝文化》[z](第二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71 聂定华、李元胜、戴勇:《先王剑器犹空啸》[N],《重庆日报》,1997年1月14日
    1.[先秦]佚名,袁珂校,《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春秋]左丘明著,《左传》,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汉]刘向辑,《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5.[东汉]班固著,《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6.[晋]陈寿著,《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西晋]常璩著,刘琳校,《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8.[西晋]常璩著,任乃强校,《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南朝]范晔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0.[北魏]郦道元著,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北魏]魏收著,《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2.[唐]李延寿著,《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3.[唐]房玄龄等编,《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4.[唐]樊绰著,向达校,《蛮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5.[唐]魏徵、令狐德菜:《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16.[唐]欧阳询,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17.[后汉]刘晌等编,《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8.[北宋]欧阳修著,《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9.[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20.[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1.[明]曹学佺著,刘知渐校,《蜀中名胜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
    22.徐中舒:《论巴蜀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23.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24.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25.周集云:《巴族史探微》,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26.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
    27.董其祥:《巴史新考续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28.管维良:《巴族史》,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年
    29.张良皋:《巴史别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30.重庆市博物馆编著:《巴渝文化》(共四册),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999年
    31.黎小龙编著:《巴蜀文化暨三峡考古科学术研讨会文集》,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管维良:《三峡巴文化考古》,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33.任桂园:《三峡盐业考古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34.杨华:《巴文化考古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35.杨华:《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36.李禹阶:《三峡考古与多学科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37.邓辉:《土家族区域的考古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8.徐文彬:《历史文物与艺术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
    39.陈文武、周德聪编著:《三峡美术概观》,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
    40.赵逵:《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中的聚落与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41.应骥:《巴人源流及其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42.白九江:《巴人寻根:巴人·巴国·巴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43.王影:《巴人之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44.徐光冀编著:《永不逝落的文明》,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45.李绍明、林向、赵殿增主编:《三星堆与巴蜀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46.李绍明、林向、徐南洲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47.余西云:《巴史——以三峡考古为证》,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48.朱世学:《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49.黄柏权:《土家族白虎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50.彭万廷、屈定富编:《巴楚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
    51.黄尚明:《蜀文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2.赵殿增、李明斌:《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53.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54.高崇文、安田喜宪:《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55.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6.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57.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8.朱和平:《中国青铜器造型与装饰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59.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60.杜廼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61.陈望衡:《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
    62.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63.[美]杨晓能著,唐际根、孙亚冰译:《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6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65.王家树:《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66.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7.尚刚:《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68.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69.[美]大卫·瑞兹曼著,[澳]王栩宇等译:《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0.许平:《造物之门:艺术设计与文化研究文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71.赵克理:《顺天造物——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72.李砚祖主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设计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7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75.张黔:《艺术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6.张黔:《艺术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7.奚传绩编著:《设计艺术经典论著导读》,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78.[美]巫鸿著,梅枚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79.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80.李立新编著:《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81.李立新编著:《设计学研究方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
    82.黄厚石编著:《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83.杨先艺:《艺术设计历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84.[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85.[日]林巳奈夫著,常耀华等译:《神与兽的纹样学——中国古代诸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86.[英]罗森著,孙心菲等译:《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8.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9.邵学海:《先秦艺术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
    90.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
    91.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9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93.杭间:《设计道——中国当代设计艺术的基本问题》,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94.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95.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96.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97.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98.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99.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100.韦政通:《中国思想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101.王祖龙:《楚美术观念与形态》,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10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3.郑德坤:《郑德坤古史论集迭》,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7年
    104.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105.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6.谭洛非、段渝:《论黄帝与巴蜀》,《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
    107.卫聚贤:《巴蜀文化》,《说文月刊》第三卷第四期,1941年
    108.西南博物院:《四川昭化县宝轮院发现秦代以前墓葬群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8期
    109.宋治民:《略论四川战国秦墓葬的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110.冯汉骥、杨有润、王家佑:《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111.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的地域》,见蒙文通著,《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2.何光岳:《虎方、白虎夷的族源和迁徙—论土家族主要的一支先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113.徐文华:《巴人与战舞及其升华》,《土家学刊》,2001年第1期
    114.张良皋:《巴师八国考》,《江汉考古》,1996年1期
    115.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辑刊》,1955年,第4辑
    116.邓廷良:《巴人族源试探》,《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117.田敏:《夏代巴人地域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18.林春:《宜昌地区长江沿岸夏商时期的一支新文化类型》,《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119.王劲:《鄂西峡江沿岸夏商时期文化与巴蜀文化关系》,《三星堆与巴蜀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120.杨权喜:《荆楚地区巴蜀文化因素的初步分析》,《三星堆与巴蜀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121.王然:《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巴人遗存考》,《文物考古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2.杨华:《从鄂西地区考古发现谈巴文化的起源》,《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1期
    123.李济:《比较觚形器的花纹所引起的几个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下,1963年
    124.罗坚:《从象征到写实——论先秦青铜文化的审美特性》,《江海学刊》,1998年第6期
    125.杨文胜:《物化于商周青铜器造型与纹饰上的先秦思想观念及其转变》,《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26.诸葛铠:《中国早期造物思想的朴素本质及其与宗教意识的交织》,《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27.杨先艺:《论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128.邱春林:《“三礼”与古代工艺装饰观念的形成》,《装饰》,2006年第5期
    129.范伟:《先秦道学造物设计的启示》,《装饰》,2005年第12期
    130.冯汉骥:《关于“楚公”戈的真伪并略论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J],《文物》,1961年第1期
    131.杨勇:《论巴蜀文化虎纹戈的类型和族属》,《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
    132.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茹家庄、竹园沟墓地有关问题的探讨》,《文物》,1983年第2期
    133.林必忠:《试论柳叶形青铜剑的源流》,《巴渝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134.朱世学:《土家族地区窖藏青铜器的分类与探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35.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1年第6期
    136.曾中懋:《出土的巴式青铜器的成份分析》,《四川文物》,1992年第4期
    137.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138.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年托号石棺墓及其陪葬坑清理简报》,《文物》,1994年第3期
    139.四川省博物馆等:《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文物》,1974年第5期
    140.四川大学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2.冯汉骥、杨有润、王家佑:《四川古代的船棺葬》,《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
    143.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茹家庄、竹同沟墓地有关问题的探讨》,《文物》,1983年第2期
    144.宝鸡市博物馆:《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3年第2期
    145.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146.李伯谦:《中原地区东周铜剑渊源试探》[J],《文物》,1982年第1期
    147.四川省文管会、茂汶县文化馆:《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148.四川大学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9.赖有德:《成都南郊出土的铜器》,《考古》,1959年第8期
    150.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金鱼村发现的战国土坑墓》,《文物》,1997年第3期
    151.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第3期
    152.四川省博物馆:《成都西郊战国墓》,《考古》,1983年第7期
    153.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绵竹县船棺墓》,《文物》,1987年第10期
    15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55.荥经盐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
    156.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荥经盐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同心村巴蜀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1期
    157.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荥经盐道古城遗址博物馆:《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葬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58.荥经盐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县同心村巴蜀墓的清理》,《考古》,1996年第7期
    159.山东大学考古系:《四川开县余家坝战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期
    160.冯汉骥:《关于“楚公冢”戈的真伪并略论四川“巴蜀”时期的兵器》,《文物》,1961年第11期
    161.童恩正、龚廷万:《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文物》,1976年第7期
    162.李复发:《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出土战国铜器》,《文物》,1976年第10期
    163.陈黎清:《四川峨眉县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考古》,1986年第11期
    164.马幸辛:《试探川东北出土的巴蜀铜兵器》,《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65.童恩正、龚廷万:《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文物》,1976年第7期
    166.杨勇:《论巴蜀文化虎纹戈的类型和族属》,《四川文物》,2003年第2期
    167.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金鱼村发现的战国土坑墓》,《文物》,1997年第3期
    16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巴东县红庙岭遗址出土一批重要青铜器》,《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
    169.廖光华:《四川彭县致和乡出土战国青铜器》,《四川文物》,1989年第1期
    170.舒向今:《五溪地区先秦文化刍议》,《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
    171.幸晓峰:《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172.廖渝方:《万县又发现虎纽錞于》,《四川文物》1991年第1期
    173.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四川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文物》,1974年第5期
    174.张欣如:《溆浦大江口镇战国巴人墓》,《湖南考古辑刊》(一),长沙:岳麓书社,1982年
    175.徐中舒:《巴族与錞于铜鼓的关系》,《论巴蜀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6.熊传新:《我国古代錞于概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177.朱世学:《清江流域的远古文化与巴文化考辨》,《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78.夏麦陵,李云生:《邓县禹山庙锌于及相关问题》,《考古》,1989年第10期
    179.舒向今:《五溪地区先秦文化刍议》,《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
    180.胡悦谦:《安徽省宿县出土两件铜乐器》,《文物》,1964年第7期
    181.徐中舒,唐弘嘉:《錞于和铜鼓》,《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182.熊传新:《湖南出土的古代錞于综述》,《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183.转引自张维:《失传千多年的古乐器錞于》,《乐器》,1985年第4期
    184.落勋章:《刘家店子春秋墓琐考》,《文物》,1984年第9期
    185.邓辉:《虎钮錞于的用途初探》,《四川文物》,1991年第1期
    186.谷口满:《虎座·虎钮·虎乳——关于楚史楚文化的一个构想》,《三峡文化研究丛刊》,(第二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
    187.徐中舒:《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錞于》,《文物》,1974年第5期
    188.王丕中:《咸阳塔尔坡出土秦代铜錞于》,《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189.熊传新:《湘西土家族出土遗物与巴人的关系》,《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190.李衍垣:《錞于述略》,《文物》,1864年第8期
    191.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192.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3月
    193.赵娴:《战国时期巴蜀音乐文化初探》,《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194.邓少琴:《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文物》,1974年第12期
    195.吴正刚:《巴人乐舞小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196.冯光生:《曾侯乙编钟文化属性分析》,《黄钟》,1998年第3期
    197.段渝:《略论巴、蜀与楚的文化交流关系》,《长江文化论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98.朱世学:《鄂西南清江流域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99.黄晓东、曾凡:《巴文化原生形态初探》,《三星堆与巴蜀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200.郭沫若:《曾子斿鼎、无者俞钲及其它》,《文物》,1964年第9期
    201.方建军:《论东周秦汉铜钲》,《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1期
    202.邓辉:《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上游居民用“釜”的研究》,《文物考古论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03.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三峡考古之发现》(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204.中国历史博物馆故陵考古队等:《云阳故陵楚墓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05.中国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等:《巫山江东嘴墓群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06.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等:《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07.王然:《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巴人遗址考》,《文物考古论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8.金国林:《试论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釜与巴文化的关系》,《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
    209.杨华:《鄂西地区与成都平原夏商时期巴蜀文化陶器的研究》,《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三),北京:中国文物出版社,1998年
    210.何弩:《略论商时期板楯蛮考古学文化》,《四川文物》,1992年第3期
    211.朱世学:《釜的历史与发展探微》,《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巫山双堰塘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巫山麦沱汉墓群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4.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三峡考古之发现》(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215.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三峡考古之发现》(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216.王仁湘:《巴蜀徽识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217.李复华、王家祐:《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巴蜀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18.段渝:《巴蜀古文字的两系及其起源》,《成都文物》,1991年第3期
    219.张文:《巴蜀符号琐探》,《四川文物》,1992年第2期
    220.王家祐、刘磐石:《涪陵考古新发现与古代“巴国”历史的一些问题》,《文物资料丛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221.孙华:《巴蜀符号初论》,《巴蜀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22.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成都中医学院战国土坑墓》,《文物》,1992年第1期
    223.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金鱼村发现的战国土坑墓》,《文物》,1997年第3期
    224.王有鹏:《四川键为县发现巴蜀墓》,《文物资料丛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225.童恩正、龚万廷:《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文物》,1976年第7期
    226.[美]江伊莉著,刘源编译:《商代青铜礼器纹饰中的动物形象源于商王的猎物》,《考古与文物增刊》,2002年
    227.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第3期
    228.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成都京川饭店战国墓》,《文物》,1989年第2期
    22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葬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3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博物馆编著:《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231.四川省博物馆、王友鹏:《四川绵竹县船棺墓》,《文物》,1987年第10期
    232.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都战国土坑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第1期
    233.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四川荥经南罗坝战国墓》,《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
    234.李复华:《四川郸县红光公社出土战国铜器》,《文物》,1976年第10期
    235.四川省博物馆、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出土的战国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36.刘瑛:《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文物资料丛刊·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237.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西郊石人小区战国土坑墓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4期
    238.孙机:《说阆中之巴》,《考古》,1994年第9期
    239.宜昌博物馆:《宜昌县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峡考古之发现》(一),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240.彭静中:《古代巴蜀铜器文字试释》,《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五辑,1980年
    241.邓廷良:《巴人的图腾》,《四川史学通讯》,1983年第2期
    242.王准:《论周代战争中的巫术》,《求索》,2008年第1期
    243.杨学政:《摩梭人和普米族、藏族的女神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
    244.高亨:《周代<大武)考释》,《东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245.尹盛平:《巴文化与巴族的迁徙》,李绍明、林向、徐南洲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246.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247.李禹阶、黄晓东:《巴族社会组织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巴渝文化》(第二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8.马幸辛:《试探川东北出土的巴蜀铜兵器》,《四川文物》,1996年第2期
    249.周兴茂:《论土家族神话的特殊伦理精神倾向》,《土家学刊》,1997年2期
    250.白九江:《巴蜀虎形纹饰与虎崇拜》,《巴渝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251.徐良高:《商周青铜器“人兽母题”纹饰考释》,《考古》,1989年第5期
    252.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253.张道一:《艺术与考古》,《东南文化》,2004年第3期
    254.聂定华、李元胜、戴勇:《先王剑器犹空啸》,《重庆日报》,1997年1月14日
    255.程华波:《中国传统造物的生命精神及象征性》,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56.陈果:《试论早期巴文化》,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57.代丽娟:《晚期巴蜀文化兵器装饰性动物图像分析》,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58.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59.倪建林:《原始装饰艺术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60.曾曦:《法象明器 占施知来——先秦鼎文化考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