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密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农村地区私人产品已经满足了农民的基本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趋缓,不公平现象、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非常明显,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显著,“三农”问题日益突出,问题的焦点越来越多地指向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和失衡。为此,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目的就是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近些年来,中央对农村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旨在通过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来解决农村问题。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方方面面献计献策,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必须立足我国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深刻把握在现实经济社会状况下如何在公共财政框架内有效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本论文的总体思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农村公共产品相关理论、现实供给与需求状况,研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多元化供给、横向供给、财政机制等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简而言之,本论文研究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公共财政框架下如何有效地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探讨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
     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综述,包括第1章、第2章;第二部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第3章;第三部分是农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机制选择和制度完善,包括第4章至第7章。具体内容框架安排如下:
     第1章:序论。本章主要研究我国现阶段的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等背景并提出问题,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总体框架,研究方法,论文创新及相关基本概念界定,对本文的研究做了范围限定和论证铺垫。
     第2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和实践。本章阐明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相关理论和依据:农村公共产品理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依据。重点研究了农村公共产品理论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了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和支持,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选择和制度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石。介绍了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提出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3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现状及问题。本章对我国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至农村税费改革前时期、农村税费改革至今三大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现实需求。
     第4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目标及最优供给。本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目标、层次、优先排序,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的内涵,提出农村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重点领域。这也是后几章进行供给机制研究的基础。
     第5章:推进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机制。本章研究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目标、层次和机制选择,批判地吸收了学术界多元化供给的观点,主张推进多元化供给是现阶段必要的、可行的供给机制。深入研究了推进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机制的三种具体机制:政府主导直接供给、政府规划市场供给、政府引导合作供给。
     第6章:构建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公共产品横向供给机制。本章从经济发展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的视角,主张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才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根本途径。根据外部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构建了农村公共产品横向供给的两种机制:地方政府横向无偿供给机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的横向有偿供给机制,并提出了具体思路和措施。
     第7章:完善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公共财政体制。本章研究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管理体制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性,通过科学划分政府事权和财权,使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归位,合理各级政府的税收收入划分,培养地方财源,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农村公共支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有效的管理体制保障。
Recently people have paid the high attention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ural area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becomes to change greatly.The economy was developing fast in rural areas and rural residents's income and their consumption ability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Most of the private goods in rural areas has met the basic needs of Rural residents. At the present stage,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slowed down, unequality, and urban-rural gap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are evident which lead to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ree rural issue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problems focus on the rural inadequat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nd imbalance. To this end, China has propos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 well-off society and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economic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taking use of public finance coverage of rural policy.
     In recent years, central government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decisions about the rural place development, and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documents which aims to strengthen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icatio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conducted extensive, in-depth study from the rural public goods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fer advice on the path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he problem of rural public goods must be based on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of China's dualistic, profoundly grasp the reality of how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ublic finances, the effective provis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The view of point of this paper i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the reality of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optimal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 landscape supply, financial mechanisms and other issues and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short, this thesis in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ublic finan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how to effectively provide public goods, explore effective path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effectivel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ory is reviewed, including Chapter 1 and Chapter 2, the second part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cluding Chapter 3, the third part is the optimal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on and systems, including Chapter 4 to Chapter 7.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framework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policy factors such as background and ask questions, topics of significance,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overall framework, research methods, the basic concepts of innovation and the related definition of the research done on this article limits the scope and demonstration bedding.
     Chapter 2: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chapter sets out the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basis for the theory, theor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rural public goods theory of demand, 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theory. Focuses on rural public goods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rural public goods based on thei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public goods and support for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choice and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practice, made a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Chapter 3: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and Problems. This chapter of the China People's Commune period, the rural tax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pre-reform period, the rural tax reform has three times the status of rural public goods,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analysis of the realities of rural public goods demand.
     Chapter 4:The Objective of Rural Public Goods and Optimal Supply. This'chapter analyzes 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objectives, level of prioritization,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optimal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of content, make optimal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of focus. This is also a few chapters after the supply mechanism research.
     Chapter 5:Promoting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Mechanism. This chapter of the rural public goods objectives, level and mechanism of choice, critically assimilate supply diversification point of view of academics,Advocates to promote 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 is necessary at this stage, possible supply mechanisms. In-depth study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mechanism of three specific mechanisms, Direct supply of government-led government is planning to market supply, the supply of government guidance cooperation.
     Chapter 6:Construction of A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 the Core Mechanism for Public Goods Supply Lateral. This chapter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perspective,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dvocated by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develop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is the fundamental way.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ory, the horizontal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of two mechanisms, lateral free supply of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supply of horizont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ideas and measures.
     Chapter 7:Improving 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and Effective Public Finance System. This chapter of the public finance management syst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financial effectiveness of providing rural public good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financial powers of the government division, the government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return position, a reasonable division of tax revenue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o foster local revenue sources, improve the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 system, Improve the rural public expenditure system, establish and improve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xpenditure for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management system to provide effective protection.
引文
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公安部三局:《中国城镇人口资料手册》,第101页,北京,地图出版社,1985。
    ③经济大辞典编辑处:《经济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④《“现代农业”是“大农业”》,www.zjagri.gov.cn,2007-01-16。
    ①曹利群: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①许彬著:《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22-24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①李华著:《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第17-19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①[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管制与市场》,56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26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③[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138页、46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①该部分主要参考了本人参与的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课题成果《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①李华著:《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60-62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②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①谷洪波:《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改革》,2004,(6),第64-65页。
    ②何新:《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北京,第595页,时事出版社,2001。
    ①方向阳:《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对策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4。
    ①刘明中:《2.3亿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中国财经报》,2005-12-24(001)。
    ②财政部社保司:《关于农村卫生问题的课题报告》。
    ①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②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26-27页,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①唐仁健:《“皇粮国税”的终结》,205-206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①刘炯、王芳:《多中心体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农村经济》,2005(1)。
    ①何志敏:《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海峡两岸财经热点聚焦》,98-99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②邓翔:《我国地区差距的分解及其启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2期。
    ③财政部农业司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4,第7期。
    ①郭泽保:《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能分析》,《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第4期,第30页。
    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南方周末》,2003-03-15。
    ②《中国统计年鉴(2007)》。
    ①杨卫军、王永莲:《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一事一议”制度》,《财政科学》,2005,(1)。
    ①吕达:《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及其政府行为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
    ①宋洪远:《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工作通讯》,2006(4)。
    ①罗小军:《农村公共产品:跳出技术解决机制》,《21世纪经济报道》,2003-12-29。
    ①祁毓: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进:一个制度分析框架》, 《理论导刊》,2008(8)。
    ①迟福林:《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民日报》,2009-01-19。
    ①《浙江企业毒垃圾倒入安徽境内,赔偿当地220万元》,人民网,2010-01-12。
    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4.《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号:07C026,2009。
    5.寇铁军主编:《财政学教程》,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6.孙开主编:《地方财政管理探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孙开主编:《公共支出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8.张馨主编:《五个统筹与财政支出结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周波著:《政府间财力与失权匹配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0.孙开等著:《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支出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1.王振宇著:《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2.马国强主编:《中国税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3.吕炜著:《完善体制阶段的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安排》,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4.高培勇著:《公共财政:经济学界如是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5.李银珠著:《政府公共支出行为的成本—效益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6.姚林香著:《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7.陶勇编著:《地方财政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8.王玮主编:《地方财政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9.韩清轩:《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结构的实证分析》,《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8卷,第05期。
    20.冯俏彬著:《私人产权与公共财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1.李华著:《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财政制度创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2.朱红琼著:《区域财政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3.廖楚晖著:《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报社,2004。
    24.苏明著:《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报社,2003。
    25.胡庆康、杜莉主编:《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6.曾金盾:《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构建》,福建农办信息网,2009-05-27。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8.吴潘:《构建公平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农村经济》,2005(12)。29。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关于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经济参考研究》,2006(23)。
    30.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报告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4(7)
    31.楚水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7)。
    32.宋洪远:《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工作通讯》,2006(4)。
    33.于印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机制重构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10(3)。
    34.嘉蓉梅、肖德均:《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制度制约及对策探讨》,《天府新论》2004(5)。
    35.李彬、李葆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供给责任研究》,《乡镇经济》,2006(4)。
    36.熊巍: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 《中国农村经济》,2002(7)。
    37.于印辉:《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公共产品横向供给模式探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2)。
    38.王西玉、郭建军:《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3(1)
    39.詹建芬: 《公共产品短缺的政府经济学分析》, 《社会主义研究》,2005(1)。
    40.王国华、李克强: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财政研究》2003(1)
    41.吴俊培、卢洪友:《公共品“公”、“私”供给效率制度安排》,《经济评论》,2004(4)。
    42.傅光明:《论构建财政资金监管的四大体系和八大机制》,《财政与发展》,2010(1) 。
    43.杨剑、刘爱东: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和制度创新》, 《兰州学刊》 2005, (1)。
    44.孙开:《公共产品学说与分级财政理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9,(4)。
    45.冯海波:《财政紧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策略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6,(1)。
    46.柳士双:《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研究》,《农业经济》,2007,(7)。
    47.王国敏、罗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行政障碍与制度创新》,西部农村研究网,转自《社科论坛》,2009-11-23。
    48.谭勇军:《“后税费”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9.海曙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分析》,《理论前沿》,2009(1)。
    50.刘炯、王芳: 《多中心体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 《农村经济》,2005(1)。
    51.袁隆平、官春云主编:《新农村建设丛书》,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52.于印辉:《试论公共产品的横向无偿供给机制》,《经济论坛》,2010,(2)。
    53.刘银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5,(3)。
    54.贾晓俊:《大力拓宽我国农村准公共产品供给渠道》,《光明日报》,2006-10-30。
    55.王国华、李克强: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财政研究》,2003(1)
    56.陈国营: 《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市场化边界》, 《上海证券报》,2007-11-16。
    57.方正松:《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机制》,《湖北日报》,2007-07-12。
    58.张兵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探析》,《农村研究》,2007(9)。
    59.方齐云、夏瑞林:《切实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光明日报》,2006-04-25。
    60.成新轩、武琼:《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中的责任探究》,《乡镇经济》,2009(11)。
    61.杨卫军:《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基层政府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5(5)。
    62.吕达:《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及其政府行为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
    63.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4.郭泽保:《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选择的表达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4(12)。
    65.彭艳斌、王春平、彭晶:《辽宁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农业经济》,2007(5)。
    66.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67.张晓燕:《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分析与机制创新》,《中经评论》,2008(11)
    68.李春山、杜澄泉、翟雅静:《以财政政策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财政研究》,2009(10)。
    69.夏永祥、刘迪平: 《农村公共产品筹资:主体区分与长效机制构建》,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
    70.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2(6)
    71.祁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进:一个制度分析框架》,《理论导刊》,2008(8)。
    72.王国敏:《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一个非市场均衡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研究》,2006(5)
    73.林万龙:《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06(4)
    74.樊丽明、石绍宾:《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格局分析——以山东省Z市为例》,《财政研究》,2007(5)
    75.贾康、孙洁: 《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 《管理世界》,2006(12)
    76.刘永东、刘明兴、徐志刚、陶然:《中国农民组织发展: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基于6省调查的分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
    77.祁毓:《浅议“参与式”预算在农村村民自治和公共选择中的运用——再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改革的新视角分析》,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8(6)。
    78.孙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相关体制安排》,《财贸经济》,2005(6)。
    79.王俊霞、闫波: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思考》, 《光明日报》2006-08-18。
    80.贾康、阎坤、鄢晓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对江苏省农村低保、医疗卫生和教育情况的调查》, 《财政研究》,2007(5)
    81.庄士成、朱洪兴:《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架构》,《当代财经》,2007(7)。
    82.马晓河、放松梅:《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4)。
    83.丁学东:《创新财政支农政策、改善农村公共品供给和服务》,《中国财政》,2004(6)。
    84.韩素卿、韩芳、刘卫岩:《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85.陈强、黄薇:《后税费时代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4)。
    86.叶子荣、刘鸿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学术研究》,2005(1)。
    87.程又中、陈伟东: 《国家与农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2)
    88.罗小军:《农村公共产品:跳出技术解决机制》,《21世纪经济报道》,2003-12-29。
    89.宋巨盛:《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农业经济》,2005(5)。
    90.涂晓芳:《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中国行政管理》,2004(2)。
    91.谢群:《农村税费改革面临的现实约束解析》,《农业经济》,2005(5)。
    92.刘建平:《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难点与对策》,《光明日报》,2007-08-07。
    93.钱海梅: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公共服务供给》, 《政治与法律》,2008(12)
    94.张通主编:《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95.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美国财政制度》,《俄罗斯联邦财政制度》,《法国财政制度》,《荷兰财政制度》,《日本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96.黄佩华: 《中国:省级支出考察报告》,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国际研讨会,2002。
    97.张建新主编: 《国际公共产品与地区合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8.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潮》,《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3)。
    99.于印辉:《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公共产品供给的机理及对策》,《企业技术开发》,2009(11)。
    100.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01.《家庭承包制与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理论思考与个案分析》,《农业经济》,2007(1)。
    102.廖红丰、尹效良: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现代经济探讨》,2006(2)。
    103.甘峰:《英国公共部门PFL制度创新以及启示》,《世界经济研究》,2003(3)。
    104.刘会柏:《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启示》,《区域经济》,2007 (3)。
    105.黄立华:《美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及启示》,《北方经贸》,2007(1)。
    106.廖红丰、尹效良: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我国的政策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6(1)。
    107.邵源:《国外有关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经济研究参考》,2007(12)。
    108.刘千贺、葛舒舒、董小平:《后农业税时代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甘肃农业》,2006(1)。
    109.刘保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的解决之策》,《决策咨询》,2003(2)。
    110.李秉龙、张立承:《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部平衡对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2003(1)。
    111.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7)。
    11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13.刘志伟、王东峰、刘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2)。
    114.杨德才:《用制度创新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国发展》,2007(9)
    115.王方方: 《区域公共产品的缺失——对中日韩经济一体化困境的解析》, 《实事求是》,2006(4),第191卷。
    116.赵禹骅:《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泛北合作的重要条件》,《广西日报》2008-07-14。
    117.龙游宇: 《论区域公共品的适度规模》, 《南昌大学学报》,2004(1)
    118.范文斌:《我国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23)。
    119.李金龙、王宝元:《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
    120.吴长剑:《区域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21.程竹汝:《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一体化的黏合剂》,《文汇报》,2008-04-21。
    122.吕炜、管永昊:《公共财政构建中的路径依赖与体制创新》,《财经科学》,2008(4)。
    123.吕建锁:《论长三角一体化与财政制度创新》,《财贸经济》,2006(3)。
    124.曹宏苓:《借鉴欧盟经验推进长三角财政制度创新》,《长江论坛》,2008(1)。
    125.陆威:《浅议区域公共产品制度建设》,《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5)。
    126.黄维华:《区域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127.朱正国:《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上、下)》,《广东经济》,2008(5-6)。
    128.邹东涛主编:《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29.高新才: 《与时俱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30.顾巧明、胡海鸥:《我国宏观经济不均衡的新特点》,《宏观经济管理》,2009(4)。
    131.于洪平主编:《发展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32.张馨等著:《当代财政与财政学流派》,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33.财政部国际合作司编:《国外财政考察与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34.高培勇:《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经济活页文选(理论版)》,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35.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36.邓子基、林致远主编:《财政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37.程光等: 《关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学习时报》,2009-11-21。
    138.苏明等:《我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地方财政研究》,2009(10)。
    139.陈昕、吴夫娟: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问题研究》, 《改革与战略》,2009(7)
    140.景国薇、孙柏昌:《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08(7)。
    141.赵明岚:《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9(4)。
    142.王维平: 《以公共政策创新保证公共产品供给》, 《人民日报》,2003-06-13。
    143.杨波:《新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商情》,2008(48)。
    144.吴士健等:《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农业经济问题》,2002(7)。
    145.宋洪远著:《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46.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探索》,《财贸经济》,2001(10)。
    147.陈共主编:《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8.杨之刚著:《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9.付伯颖主编:《外国财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50.樊丽明著:《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方财政研究中心编著:《2007—2008中国地方财政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52.齐守印著:《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经济学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3.刘勇:《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创新》,www.crifs.org.cn,2009-09-10。
    154.吕恒立:《试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www.chinareform.org.cn,2003-11-28。
    155.《地方财政改革的基本思路与途径》,www.tlscz.gov.cn,2008-12-20。
    156.李海鸥:《从三个“一号文件”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之路》,www.china.com.cn,2006-03-03。
    157.高刚: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三大转向》,中国农村研究网,2006-11-04。
    158.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59.郑雪梅著:《中国生态财政制度与政策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60.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6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2.公安部三局:《中国城镇人口资料手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5。
    163.经济大辞典编辑处:《经济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164.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宏观经济管理》,2007(9)
    165.熊景明主编:《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16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财政研究》、《财政与税务》各期。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 《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英]彼德·M.杰克逊著:《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中国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
    3.[美]沃尔夫著:《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4.[美]迈克尔·麦金尼斯著:《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美]大卫·N.海曼著: 《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美]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地方政府》,井敏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美]乔·B.史蒂文斯: 《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美]E.S.萨瓦斯著: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美]R.科斯、A.阿尔钦、D.斯诺尔著: 《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产权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著: 《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类承曜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1.[美]罗伯特·E.霍尔、阿尔文·拉布什卡著: 《单一税》,史耀斌等校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2.[美]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美]保罗-A.萨缪尔森著:《公共支出的纯理论》,《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36)。
    1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5.[美]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
    16.[美]斯蒂格利茨著: 《经济学》,第3版,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7.[美]曼瑟尔·奥尔森著: 《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8.[法]莱昂·瓦尔拉斯著:《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9.[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0.[美]马斯格雷夫著:《财政理论与实践》,邓子基、邓力平译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1.[美]艾伯特·赫希曼著:《经济发展战略》,潘照东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2.[英]C.V.布朗、P.杰克逊著:《公共部门经济学》,张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3.[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公共财政》,赵锡军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24.[美]B.J.理德、约翰·W.斯韦恩著:《公共财政管理》,朱萍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5.[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著:《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费昭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6.[美]费雪著:《州和地方财政学》,吴俊培总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7.[美]杰克·瑞宾、托马斯·D.林奇主编:《国家预算与财政管理》,丁学东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28.[日]井手文雄著:《日本现代财政学》,陈秉良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29.[美]罗伊·鲍尔著:《中国的财政政策——税制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关系》,许善达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0.[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皮吉·B.马斯格雷夫著:《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31.[美]斯蒂格利茨著:《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秉文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2.[美]桑贾伊·普拉丹著:《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蒋洪、魏陆、赵海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3.[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管制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4.[美]哈维·罗森著:《财政学》,平新乔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5.[美]鲍德威、威迪逊著:《公共部门经济学》,邓力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6.[美]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37.[美]布坎南著: 《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穆怀朋译,朱泱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8.[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著:《比较财政分析》,董勤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9.[加]理查·M.伯德著:《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萧承龄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0.[英]加雷斯·D.迈尔斯著:《公共经济学》,匡小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1.[美]萨尔瓦托雷·斯基亚沃坎波、丹尼尔·托马西著:《公共支出管理》,张通译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著:《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毛寿龙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4.[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 Harvey S. Rosen, Public Finance, Six Edition, McGraw-Hill Irwin,2002.
    2.[美]大卫·N.海曼著:《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哈维·罗森著:《财政学》,第8版,英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W. Alonso, Five Bell Shaped Curves,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Vol.45, pp.5-16,1980.
    5. Musgrave R. A., Provision for Social Goods, in J. Margolis and M. Guitton, Public Econom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69.
    6. J. G. Williamson, Regional Inequal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No.13,1-84,1965.
    7. Charles K. Coe, Public Financial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Inc.,1989.
    8. Fan S.,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on Production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m. F. Agric. Econ.73,1991.
    9. Huang J. and S. Rozelle,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Be-Discovery of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ice Econom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49,1996.
    10. Lin J. Y., Rural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
    11. Joseph E. Stiglitz, 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s, Third Edition, W. 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London,2000.
    12. Fan S. and P. Pardey,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Output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53(June),1997.
    13. Carol Graham, Private Markets for Public Goods-Raising the Stakes in Economic Reform,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8.
    14. Walter W. Powell and Elisabeth S. Clemens, Private Action and the Public Good,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
    15. Fisher, State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Scott Foresman,1988.
    16. David King, Local Government Economic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