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关中的寺庙与地方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佛、道二教作为与儒学并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在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人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中是中国佛道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区域。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虽然东移南迁,然关中遗留下来的佛道文化底蕴依然深厚,关中乡里社会中保留着各色难以计数的寺庙,民众的神明信仰风气浓厚。
     明清时期,由于官方神道设教理念与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不对称,以致关中民间社会对寺庙的热衷超过了对官方教化体系的尊重。关学家们出于维护儒学的正道地位,也对寺庙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抨击,然他们的说教除了一些儒学知识群体外,并不能广泛地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因而也未能挽救儒学在乡里社会中的沦落。儒学在与寺庙的博弈过程中,并未占得上风。大约从明中期起,官方将民间力量引入正祀神庙的管理中,而民间精英们更愿意以管理民间寺庙的模式经营正祀神庙,从而使官方神明一步步地世俗化。民间神明大量地进入官方神明祭祀体系,使后者正祀色彩不断淡化,并最终模糊了与前者的界限。
     寺庙在乡里社会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功用。一方面,寺庙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空间,时常被官方征用和民间借用,尤其是那些环境幽美的寺庙,也成为文人士夫们的休闲雅集场所。寺庙为了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极力搜罗地方官员、社会贤达、文化名士的笔墨、文记。另一方面,寺庙作为民众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捐助。妇女是寺庙重要的支持群体,尽管官方和儒学学究们从妇德方面对她们热心庙事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抨击,但这并不能阻止她们成为寺庙忠实的功德主。妇女们对寺庙的积极和虔诚营造出的家风,对家人和族人的捐赠热情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些商人对寺庙的捐赠行为,除了为积累阴德之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他们以“利”博“名”的过程。他们凭借财富优势在寺庙建设中做出了较大贡献,从而使自己的社会声望得到了提升。儒学知识阶层中也有参与寺庙活动的积极分子。明清时期,关中乡里社会中很多仕途无望、地位尴尬的生员,也是寺庙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凭借自己的学识上优势积极参与寺庙的经营和管理,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威望。不仅如此,士大夫家庭也有很多热衷于寺庙者,佛道文化的引入并未与他们的儒学家风形成冲突。乡村精英在村社寺庙的修建与管理过程中,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村社中的号召力,带动了村众支持寺庙的热情,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而对寺庙事务的主导作用,转化为一种文化权威,反过来巩固了他们在熟人村社中的威望。在由于共同的神庙奉祀而形成的、亲密的村社熟人社会中,人们对寺庙的积极捐献不仅仅是媚神邀福之举,而且还是在与周围人竞相捐赠寺庙的过程中,争取“面子”的表现。
     寺庙对明清时期的关中村治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是直接表现为世俗社会中的权力,而是表现为文化和精神上的影响力,即寺庙不仅是村众的精神家园,也是村社道德舆论的制造者。一些因寺庙而出现的居士、善士、劝善书等人和事,在村社秩序维护和道德教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由于明清时期,关中村社制度的局限性和宗族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基层民众自我教化领域中的某些空白,因此神庙在村社教化方面有着更多的空间。具体表现为很多村社规约包含着神庙的教化因素,很多村社纠纷在神明主持公道的名义下得到了合理解决,很多不合道德和法令的言行在神明哪里得到了纠正。
     寺庙对明清关中地方社会的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起了促成作用,具体表现为朝山、庙会及庙戏。远途朝山则是由于某类民间神明的祖庭庙宇在较大的地域内,对信众的吸引而形成的人口流动。由上古时代的春祈秋报演变而来的酬神报赛,是明清关中最重要的社会生活表现之一。它不仅是乡里社会平淡生活中短期的集体狂欢,而且使因之而形成的庙会,带动了区域范围内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无论是朝山还是酬神报赛,都因为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而被官方认为有碍地方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引起他们不安和反对。
     总之,明清关中的寺庙庵观等神明奉祀场所,为我们理解彼时关中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精神面貌,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As the three greatest trunk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ddhism andTaoism had made great influence to Chinese people’s social organization, way of life,and mental outlook. Guan-Zhong (关中)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wherehad kept strong culture of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preserved many kinds oftemples in the process of Buddhism and Taoism’s develop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Dynasty, although the whole country’s centre of culture and economic had moved to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area.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authorities’ philosophy which Moralize people throughghosts and gods, is not anastomotic to basement layer people’s life, so the civilsociety of Guan-Zhong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emples than official indoctrinationsystem.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authority of the Confucianism, Guan-Xue (关学)scholars condemned temples spared no effort. But their moralization was notsuccessful, because it was not accept by the mass people, except a few the Confucianintellectuals. The Confucianism hadn’t gained the upper hand in the game with thetemples. Form the Medium term of M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led the civilpower into the official memorial ceremony system, which made the official Godsecularization, and the blurr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official worship and illegalworship.
     The temples have unique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local society. On the one hand,as the public space, temples were often used for some other things by governmentand folk. Especially those temples where had beautiful environment became poetsand literary men’s meeting place, which made temples had the chance to establishtheir legitimacy and to promote culture taste through collecting localofficials\community leaders and culture celebrities’ writings; On the other hand, as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people’s spiritual home, temples received much supportfrom folk society. The feminist group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support power, andwere the big driving force in bringing their families into strong religious atmosphere, although they were roundly criticized with the standards of women’s virtue byConfucianism scholars. The merchants’ donation was not only a way for theirevangelical virtue, but also a process trying to gain fame by wealth in their supporttemples. Some people came from the Confucianism knowledge group also weretemples’ positive donors. For example, many Confucianism students who hadawkward situation and hopeless career prospects in Village society ascended theirsocial prestige through supporting the temples’ development by their knowledge and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emples’ manage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Manyfamilies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were also temples’ enthusiasts, and they didn’thave paradox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Taoism. Enthusiastic ruralelit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empl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becausetheir economic power and social appeal made more and more people take part intemples maintenance, which become an authority of culture to them in return in theAcquaintance Society. In the intimate Acquaintance Society for the sameGod-Worship, people’s donation for temples is not only a behavior of obsequiouspraying for blessing, but also for their reputation.
     Temples was essential to the rural governance of Guan-Zhong, which was notembodied directly as secular power, but cultural and mental power, because templeswere people’s spiritual home and village community’s public opinion maker. Manylay Buddhists, chiggers’, and books of exhortation’s occurrences in the name oftemples, played an positive role in village’s order maintenance and moral cultivation,because the village rules and the clan system’s insufficiency lived so much blank thatvillage rules contained factors of temples, and many illegal action’s correction andresolving of disputes were in the name of deities.
     Temples had also promoted the culture and population’s communicationthrough going on a pilgrimage to offer incense at the mountain, temple fair, andTemple acting for thanksgiving. That going on a pilgrimage to offer incense at themountain temples, was a movement of population because the resource place ofdeities had a strong attractive power to their believers in a large area. That the templeacting thanksgiving derived from “praying in spring and offering thanks in fall” inremote ages, wa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Guan-Zhong, which was not only a collective revelry to Grass-roots’public plain life, but also promote the goods and culture’s exchange in the areacoverage through the temple fair it breed. The going on a pilgrimage to offer incenseat the temple and the Temple acting for thanksgiving, was opposed by localgovernments, because they felt anxious that the consequences of movement ofpopulation might hampered the public order.
     In a word, all kinds of templ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Guan-Zhongregion provided a special perspective to our comprehension of people’s social lifeand spiritual outlook in Guan-Zhong region in that time.
引文
①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料价值》,《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2006年,第61-73页。
    ②乔志强、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1998(3),第4-16页。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以及脚注和参考文献中所谓的“中央研究院”均应加(单)双引号。
    ①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8页。
    ②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佚名译,黄兴涛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220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50页。
    ④许慎原著,唐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第1001页。
    ①许慎原著,唐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第451页。
    ②(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2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220页。
    ④劳格文(John Lagerwey):《词汇的问题——我们应如何讨论中国宗教》谭伟伦译,《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第260页。
    ⑤赵世瑜:《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寺庙文化初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4),第46页。
    ①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第55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16页。
    ③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出版社,2002年。
    ①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陕西泽州乡土社会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②周泓:《群团与圈层—杨柳青:绅商与绅神的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③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④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1页。
    ⑤Suan Naquin:《Peking: Temples and City Life,1400-1900》,university of califorinia press,2000.
    ①(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凤凰出版社,2008年。
    ②(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朱海滨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赵世瑜:《远亲不如近邻:从祭祀中心看城市中的行业与街区—以明清京师东岳庙西廊诸神为出发点》,《东岳论丛》2005(3)。
    ④赵世瑜:《一般的思想及其背后:庙会中的行善积功—以明清京师泰山信仰的碑刻资料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2)。
    ⑤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5),第118-130页。
    ⑥赵世瑜:《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市关系》,《清史研究》1997(4),第12-21页。
    ①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2(4),第35-43页。
    ②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史林》1995(1),第33-47页。
    ③(加)丁荷生(Keenth Dean):《中国东南地方宗教仪式传统:对宗教定义和仪式理论的挑战》由红译,《江海学刊》2009(3),第32-39页。
    ④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1),第123页-128。
    ⑤王健:《明清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略论—以苏州、松江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5),第125-132页。
    ①王健:《明清以来苏松地区民间祠庙的收入、产权与僧俗关系》,《史林》第2009(5),第119‐190页。
    ②王健:《明清江南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日常生活:以苏松为例》,《社会科学》,2010(2),第155-191页。
    ③张传勇:《明清陕西城隍考—堡寨与村镇城隍庙的建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一卷,2010年,第62-83页。
    ④参见王绍欣:《明清僧尼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社会科学辑刊》2007(3)。
    ⑤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2)。
    ⑥李映辉:《略论中国古代寺院与环境保护》,《长沙大学学报》2003(1)。
    ⑦陈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中州学刊》2006(5)。
    ⑧参见舒时光、吴承忠:《清代北京旅游型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北京社会科学》2011(4)。
    ①刘金柱:《题壁与唐宋寺院文化》,《北方论丛》2004(2)。
    ②俞晓红:《从寺院讲唱到俗讲、转变》,《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③王庆成:《晚清北方寺庙和社会文化》,《近代史研究》2009(2)。
    ④王岗:《北京地方志中的寺庙资料叙述》,《北京社会科学》2012(1)。
    ⑤朱海滨:《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江海论坛》2009(3)。
    ⑥范丽珠:《中国北方乡村民间宗教的复兴及其策略》,《甘肃理论学刊》2010(11)。
    ⑦吴昌东、田信桥:《清代寺庙丛林管理制度初探》,《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①田建荣:《明清陕西关中书院与科举制度》,《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②秦晖:《“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清初至民国—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习析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1)。
    ③钞晓鸿:《传统商人与区域社会的整合——以明清“陕西商人”与关中社会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01(1)。
    ④聂敏等:《“内卷化”与陕西商帮在泾阳、三原两县兴起原因探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1)。
    ⑤钞晓鸿:《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4)。
    ⑥卢勇、王思明:《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小型水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①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料价值》,《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2006年,第61-73页。
    ①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90年,第4页。
    ②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卷一,中华书局,1990年,第4页。
    ③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8页。
    ①王心敬:《丰川续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79册,卷二十四,齐鲁书社,1995年,第571页。
    ②左一芬:《周至县乡土志》清末铅印本,卷十,成文出版社。
    ③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44-108页。
    ①唐晓峰、李维建、韩秉芳:《宗教之和和之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②常建华:《清史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
    ①唐龙:《渔石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65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527页。
    ②康如琏、康弘祥:《户县志》康熙二十一年修订,卷四,《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中国书店,第57页。
    ③李元春:《桐阁文钞》光绪十年同义文会藏板,卷三,第32页。
    ④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31页。
    ⑤杨虎城:《续修陕西通志》,武树善:《关中金石志》,卷二百四十,金石六,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①杨虎城:《续修陕西通志》,武树善:《关中金石志》,卷二百四十,金石六,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②冯从吾:《少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425册,卷十三,台湾商务印书馆。
    ③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④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⑤许起凤:《宝鸡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卷五,《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第236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91页。
    ②汪以成、孙景烈:《户县志》乾隆四十六年修订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③康如琏、康弘祥:《户县志》康熙二十一年修订本,卷四,《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中国书店,第57页。
    ④罗彰彝:《陇州志》康熙五十二年刻印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⑤吴炳:《陇州续志》乾隆三十一年修订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⑥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07页。
    ①韩邦靖、王道:《朝邑县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影印,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
    ①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6页。
    ①朱枫:《雍州金石记》,《续修四库全书》第908册,卷十,第347页。
    ②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石》,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72页。
    ④许起凤:《宝鸡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卷五,《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第394页。
    ⑤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01页。
    ①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
    ②李廷实、乔世宁:《耀州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124页。
    ③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④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⑤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
    ⑥梁善长:《白水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印乾隆十九年刻本,凤凰出版社,卷一,第442页。
    ①顾曾烜:《华原风之词》,宋联奎:《关中丛书》民国陕西通志馆排印本,第19页。
    ②庞文中、任肇新:《周至县志》民国十四年修订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
    ③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01页。
    ④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⑤史传达:《临潼县志》乾隆四十一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⑥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215页。
    ①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216页。
    ②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223页。
    ③曹骥观:《续修礼泉县志稿》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卷十,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704页。
    ④李廷实、乔世宁:《耀州志成》嘉靖三十六年刊本,卷四,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70页。
    ①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卷上,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6页。
    ②贺瑞麟:《清麓日记》,《历代日记丛钞》第62册,卷四,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553页。
    ③王兆鳌、王鹏翼:《朝邑县后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影印,卷三,第123页。
    ④吴炳:《陇州续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⑤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卷上,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6页。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1991年,第44页。
    ①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修订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与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335页。
    ③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443页。
    ①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修订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②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63页。
    ③王兆鳌、王鹏翼:《朝邑县后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凡例,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④鲁一佐:《户县续志》雍正增修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56页。
    ①岳冠华:《渭南县志》雍正十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②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年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③(加)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陈时龙译,黄山书社,2009年,第220页。
    ①胡升猷、张殿元:《岐山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②王兆鳌、王鹏翼:《朝邑县后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凡例,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③宋世犖:《扶风县志》嘉庆二十三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④胡升猷、张殿元:《岐山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⑤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1页。
    ⑥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35页。
    ①郝兆先、牛兆濂:《蓝田县志》民国三十年铅印本,卷二十,《文征杂识》,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②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③宋世犖:《扶风县志》嘉庆二十三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④王兆鳌、王鹏翼:《朝邑县后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凡例,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⑤苟好善:《礼泉县志》崇祯十一年刻清初重修本,《明代孤本方志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⑥胡元煐、蒋湘南:《重修泾阳县志》道光二十二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书续辑》,樊增祥:《樊山集》,海文出版社,第1076页。
    ②沈华:《武功县后志》雍正十一年刻本,卷一,《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656页。
    ③胡升猷、张殿元:《岐山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09页。
    ①叶梦熊:《重修合阳县志》顺治十年增修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中国书店,1992年,第276页。
    ②潼关采访局:《潼关乡土志稿》光绪三十四年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6册,线装书局,2002年。
    ③谭绍裘:《扶风县乡土志》清末抄本,卷二,线装书局,2002年,第373页。
    ④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⑤宋世荦、王鹏翱:《扶风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卷十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①宋世荦、王鹏翱:《扶风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②康如琏、康弘祥:《户县志》康熙二十一年修订本,卷四,《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中国书店,第57页。
    ③胡升猷、张殿元:《岐山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④沈华:《武功县后志》雍正十一年刻本,卷二,《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中国书店,1997年,第657页。
    ⑤沈华:《武功县后志》雍正十一年刻本,卷二,《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中国书店,1997年,第657页。
    ①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①彭洵:《麟游县新志草》光绪九年刻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67页。
    ②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①钱伯诚等:《全明文》第一册,卷三,上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11页。
    ②许起凤:《宝鸡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卷一,《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347页。
    ③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④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08页。
    ①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②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①郭显贤、李元升:《蓝田县》雍正八年重刻顺治钞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②张萱:《西园闻见录》,卷106。
    ③袁文观:《同官县志》乾隆三十年钞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36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39页。
    ①张传勇:《明清陕西城隍考——堡寨与村镇城隍庙的建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2-83页。
    ②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06页。
    ③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06页。
    ①周建漳、王志华:《宗教感与历史情怀:中西文化不同超越方式》,《世界宗教文化》2010(2),第52页。
    ②徐一燮等:《明集礼》,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4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29—330页。
    ①沈之奇:《大清律集解》,卷六,田涛、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5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
    ②岳冠华:《渭南县志》雍正十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③顾曾烜:《华原风土词》,宋联奎:《关中丛书》,1934年,陕西通志馆,第8页。
    ④李廷实、乔世宁:《耀州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295页。
    ①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
    ②刘瀚芳、陈允锡:《顺治扶风县志》,卷四,《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线装书局,2007年,第459页。
    ③罗彰彝:《陇州志》康熙五十二年刻印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④罗彰彝:《陇州志》康熙五十二年刻印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⑤范荧:《论题:先贤祠祀及其社会功能—以苏松地区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1(3),第44页。
    ①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第18页。
    ②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9页。
    ①吕柟:《三原县新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②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十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07页。
    ③郭显贤、李元升等:《蓝田县志》顺治钞本雍正八年重修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①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②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十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07页。
    ③袁文观:《同官县志》乾隆三十年钞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34页。
    ①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八,《传世藏书》,第74页。
    ②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③何耿绳、姚景衡:《重辑渭南县志》道光九年刻本,卷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24页。
    ④罗传甲、赵鹏超:《潼关县新志》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卷上地理志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
    ⑤杨虎城、宋伯鲁:《续修陕西省通志稿》,武树善:《关中金石志》金石志三十,陕西省通志局,第480页。
    ⑥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39页。
    ⑦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20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③鲁一佐:《户县续志》雍正增修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第142页。
    ①李慧、曹发展:《高陵碑石》(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99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21页。
    ③韩邦靖、王道:《正德朝邑县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①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成文出版社,第613页。
    ②王健:《官民共享空间的形成:明清江南的城隍庙与城市社会》,《史学月刊》2011(7)。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38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83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00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00页。
    ①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的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7页。
    ①(美)泰瑞·雷:《宗教资本:从布尔迪厄到斯达克》李文斌编译,《世界宗教文化》2010(2)。
    ②胡升猷、张殿元:《岐山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③康海:《对山集》,卷十,《四部存目丛书》集部第5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421页。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六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0页。
    ⑤贺瑞麟:《清麓日记》,卷五,《历代日记丛钞》第62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605页。
    ①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②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6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0页。
    ④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225页。
    ⑤王学谟、郭实:《万历续朝邑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⑥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58页。
    ⑦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⑧李廷实、乔世宁:《耀州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94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68页。
    ②赵廷瑞、马理、吕柟:《陕西通志》董健桥总点校,卷十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810页。
    ③王学谟、郭实:《万历续朝邑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④王学谟、郭实:《万历续朝邑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①寇慎永、杜化鹏:《同官县志》,卷八,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集》第2册,第429页。
    ②郝兆先、牛兆濂:《蓝田县志》民国修订本,卷二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
    ③陆维垣、许光基等:《华阴县志》乾隆五十九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①王廷珪、张元际等:《重纂兴平县志》民国十二年西安艺林印书局铅印本,卷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69页。
    ②余懋衡:《关中集四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73册,卷三,齐鲁书社,1995年,第530页。
    ③路德:《柽华馆全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④陈宏谋:《训俗遗规》,《官箴书集成》第4册,黄山书社,1997年,第405页。
    ⑤陆陇其:《三鱼堂文集钞》,《官箴书集成》第4册,黄山书社,1997年,第427页。
    ①席奉乾、孙景烈:《合阳县全志》乾隆三十四年刊本,成文出版社。
    ②康海:《对山集》,卷十,《四部存目丛书》集部第5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427页。
    ③康海:《对山集》,卷十,《四部存目丛书》集部第5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429页。
    ④康海:《对山集》,卷十,《四部存目丛书》集部第5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384页。
    ⑤王心敬:《丰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8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603页。
    ①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八年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58页。
    ②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八年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58页。
    ③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上卷,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1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1226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1306页。
    ③毕沅、傅应奎:《韩城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④毕沅、傅应奎:《韩城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①罗传甲、赵鹏超等:《潼关县新志》民国二十年铅印本,卷二十三,《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集》五。
    ②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二。
    ③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二。
    ①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一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②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一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③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一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④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⑤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一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①(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朱海滨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②王兆鳌、王鹏翼:《朝邑县后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影印,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①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4-413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1991年,第237页。
    ①(英)约·罗伯茨:(J·A·G·Roberts):《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蒋重跃、刘林海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34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36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83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92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56页。
    ②薛亨:《文征录》(下)乾隆二十三年,宋联奎:《关中丛书》民国二十年,陕西通志馆。
    ③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①杨庆堃:《中国社会中宗教》范丽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15页。
    ①张载:《张子全书》,《四部备要》第56册,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9年,第1页。
    ②刘绍攽:《三原新志》乾隆四十八年刻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55-658页。
    ③唐龙:《渔石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65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498页。
    ①马理:《谿田文集十一卷补遗一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6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498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18页。
    ③唐龙:《渔石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65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498页。
    ①李颙:《二曲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①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二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②余懋衡:《关中集四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73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511页。
    ③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06页。
    ④赵廷瑞、马理、吕柟:《陕西通志》董健桥总点校,卷十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812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上),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②冯从吾:《少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3册,卷十七,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9页。
    ③王心敬:《丰川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595页。
    ①薛敬之:《思庵野录》,卷中,第十二页,宋联奎:《关中丛书》民国陕西通志馆排印本,1934年。
    ②赵廷瑞、马理、吕柟:《陕西通志》董健桥总点校,卷十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810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44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26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75页。
    ②贺瑞麟:《清麓日记》,卷五,《历代日记丛钞》第62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605页。
    ③李颙:《二曲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4页。
    ①李颙:《二曲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4页。
    ②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304页。
    ③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306页。
    ④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
    ①王弘撰:《山志》,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第26页。
    ②王弘撰:《山志》,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第26页。
    ③王弘撰:《山志》,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第128页。
    ①郝兆先、牛兆濂:《蓝田县志》民国二十四年修订本,卷二十,成文出版社,第175页。
    ②王弘撰:《山志》,中华书局,1999年,第116页。
    ③葛兰言:《中国人的宗教》程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5页。
    ④李颙:《二曲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①李颙:《二曲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②李颙:《二曲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③贺瑞麟:《清麓日记》,《历代日记丛钞》第62册,卷五,文苑出版社,2006年,第592页。
    ④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卷上,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7页。
    ⑤余正东、黎锦熙:《同官县志》民国三十二年修订本,卷二十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4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75页。
    ②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③(英)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佚名译,黄兴涛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220页。
    ④贺瑞麟:《清麓日记》,卷五,《历代日记丛钞》第62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605页。
    ⑤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26页。
    ⑥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04页。
    ①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0页。
    ②李元春:《桐阁文钞》光绪十年同义文会藏板,卷三,第51页。
    ③李体仁、王学礼:《蒲城县新志》光绪三十一刻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92页。
    ④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成文出版社。
    ①李元春:《桐阁文钞》光绪十年同义文会藏板,卷三,第23页。
    ②赵统:《骊山集》万历三十一年杨光训刻本,《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0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150页。
    ③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0页。
    ④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凤凰出版社,第412页。
    ⑤舒其绅、严长明:《西安府志》乾隆四十四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81页。
    ⑥舒其绅、严长明:《西安府志》乾隆四十四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82页。
    ①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12页。
    ②唐龙:《渔石集四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65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357页。
    ③李廷实、乔世宁:《耀州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56页。
    ④张心镜:《蒲城县志》乾隆四十七年,卷四,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519页。
    ①赵统:《骊山集》万历三十一年杨光训刻本,《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0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150页。
    ②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一○六,《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①罗彰彝:《陇州志》康熙五十二年刻印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②罗彰彝:《陇州志》康熙五十二年刻印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③吴炳:《陇州续志》乾隆三十一年修订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④赵统:《骊山集》万历三十一年杨光训刻本,《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0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95页。
    ⑤罗彰彝:《陇州志》康熙五十二年刻印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石》(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44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石》(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73页。
    ③柏堃:《泾献文存》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卷五。
    ④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凤凰出版社,第412页。
    ⑤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凤凰出版社,第412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石》(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35页。
    ②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2年,第253页。
    ①王学谟、郭实:《续朝邑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②柏堃:《泾献文存》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卷五。
    ③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第205页。
    ④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第八卷,1997年,第187页——220页。
    ①曹刚华:《心灵的转换:明代佛教寺院僧众心中的民间信仰—以明代佛教方志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1(4),第64页。
    ②Romeyn Taylor:《Religion And Social Hierarchy In Late Imperial Soochow:An Analytical Framework》,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1988年,第447-470页。
    ③学愚:《佛教在民间——以僧伽大师弘化事迹为例》,谭伟伦:《民间佛教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98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石》(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35页。
    ①韩邦靖、王道:《正德朝邑县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影印,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②韩邦奇:《苑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73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49页。
    ②赵时春:《平凉府志》,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15页。
    ③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08页。
    ④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01页。
    ①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01页。
    ②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83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28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54页。
    ⑤麦高温(John Macgowan):《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倪静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01页。
    ⑥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27页。
    ①张鸿杰:《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551页。
    ②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等译,时事出版社,1999年,第312页。
    ①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刘岳兵、何英銮、孙雪梅译,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②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刘岳兵、何英銮、孙雪梅译,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89-491页。
    ③赵克生:《从循道宣诵到乡约讲会:明代地方社会的圣谕宣讲》,《史学月刊》2012(1),第42-52页。
    ④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39页。
    ①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
    ②周铭旗:《大荔县续志》光绪五年刻本,卷十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33页。
    ③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01页。
    ④周铭旗:《大荔县续志》光绪五年刻本,卷十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33页。
    ①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347页。
    ②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347页。
    ①韩明士:《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皮庆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②戴治、洪亮吉等:《澄城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卷十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
    ③周铭旗:《大荔县续志》光绪三十一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66页。
    ④邓永芳、李馥蒸:《蒲城县志》康熙五年刻本,卷十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44页。
    ①罗彰彝:《陇州志》康熙五十二年刻印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②温纯:《温毅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97页。
    ③周铭旗:《大荔县续志》光绪三十一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06页。
    ①冯从吾:《少墟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1页。
    ②钱泳:《履园丛话》七,臆记,《传世藏书》,第64页。
    ③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7页。
    ①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②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191页。
    ③梁子实:《潼关县梁氏宗亲资料》油印本,1999年,第31页。
    ④蒋光煦:《海昌蒋氏别下斋阴鸷文图》下册,道光刻本。
    ⑤金嘉琰、朱廷谟等:《朝邑县志》乾隆四十五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82页。
    ①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下)孙雪梅译,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97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34页。
    ③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张林译,199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第61页。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16页。
    ②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190页。
    ③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④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24页。
    ⑤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492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24页。
    ②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十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③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十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④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十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7页。
    ⑤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十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5页。
    ⑥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十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①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
    ②温纯:《温毅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30页。
    ①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191页。
    ②黄永昌:《清代的善人群体与慈善网络—以江南为中心》,《三峡大学学报》2012(1),第105-107页。
    ③葛惠烨、王卫平:《清代文化世家从事慈善事业的原因—以苏州彭氏为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96-100页。
    ④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第一辑第一册,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281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87页。
    ②温纯:《温毅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97页。
    ③庞文中、任肇新:《周至县志》民国十九年西安艺林书社铅印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71页。
    ④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
    ⑤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4页。
    ①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458页。
    ②庞文中、任肇新:《周至县志》民国十九年西安艺林书社铅印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71页。
    ③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458页。
    ④高陵县署修纂:《高陵县乡土志》民国钞本,线装书局,《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6册,第9页。
    ⑤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4页。
    ⑥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3页。
    ①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等译,事实出版社,1999年,第313页。
    ②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等译,事实出版社,1999年,第313页。
    ③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等译,事实出版社,1999年,第313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88页。
    ②李元春:《桐阁文钞》光绪十年同义文会藏板,卷三,第51页。
    ③吴炳:《陇州续志》乾隆三十一年修订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④张信:《重修三原县志》嘉靖年间修订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56页。
    ②《咸宁长安志》,卷十一。
    ③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20页。
    ④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65页。
    ①李元春编:《关中两朝文录补》道光十六年守朴堂藏版,卷二,第85页。
    ②胡元煐、蒋湘南:《重修泾阳县志》道光二十二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③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何孝荣点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①释大闻:《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
    ③吴炳:《陇州续志》乾隆三十一年修订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辑:《明英宗实录》,卷78,正统六年夏四月己巳条。
    ②释大闻:《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③胡升猷、张殿元:《岐山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24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1991年,第7676页。
    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1991年,第7680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1991年,第7676页。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0页。
    ⑤《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第7678页。
    ①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何孝荣点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②陈子龙、许孚远等:《明经世文编》第一册,卷一九,中华书局,1962年,第150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第7677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第7677页。
    ①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传世藏书》,第179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十册,1989年,第417页。
    ③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8-264页。
    ①该碑现立于西安市卧龙寺内,碑文为笔者抄录。
    ①徐栋:《保甲书》,卷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第80页。
    ②马方方:《读〈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的浙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75页。
    ③胡元煐、蒋湘南:《重修泾阳县志》道光二十二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④(日)中岛乐章:《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以徽州文书为中心》,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89页。
    ①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50-161页。
    ②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2页。
    ③王心敬:《丰川全集》,卷二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第2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09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82页。
    ①(加)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黄山书社,2009年,第181页。
    ②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十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③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197页。
    ④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180页。
    ⑤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89页。
    ⑥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55页。
    ①胡先晋:《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52页。
    ①柏堃:《泾献文存》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卷十一四,十八。
    ①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200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第158页。
    ②李颙:《二曲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9页。
    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大荔李氏家族墓地》,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①柏堃:《泾献文存》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卷十一四,十八。
    ②张鸿杰:《咸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718页。
    ①明恩溥(Arthur H·Smith):《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02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54页。
    ①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74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96页。
    ①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页。
    ②渠桂萍:《华北乡村民众—视野中的社会分层及其变动(1901-1949)》,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0页。
    ③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读书》2011(1),第19页。
    ④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8页。
    ①李念慈:《谷口山房诗集三十二卷文集六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3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873页。
    ②李念慈:《谷口山房诗集三十二卷文集六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3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844页。
    ①周震荣、章学诚:《永清县志》乾隆四十四年刻本,卷三,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②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27页。
    ③康海:《对山集》,卷十,《四部存目丛书》集部第5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384页。
    ④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189页。
    ①马先登辑:《关西马氏世行又续录》同治七年敦伦堂藏版,卷十四,第12页。
    ②马先登辑:《关西马氏世行又续录》同治七年敦伦堂藏版,卷十四,第12页。
    ③刘瀚芳:《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第490页。
    ①韩邦靖:《正德朝邑县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影印,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②顾炎武:《顾亭林集》,卷五,《传世藏书》子库二,第88页。
    ③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49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41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17页。
    ②袁文观:《同官县志》乾隆三十年钞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56页。
    ③庞文中,任肇新:《周至县志》民国十四年修,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278页。
    ④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
    ⑤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80页。
    ①温纯:《温恭毅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44页。
    ②温璜:《温氏母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25页。
    ③金嘉琰、朱廷谟、钱坫:《朝邑县志》乾隆四十五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88页。
    ④张心镜:《蒲城县志》乾隆四十七年刻本,序言,成文出版社,第7页。
    ①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194页。
    ②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04页。
    ①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②参见石峰:《非宗族乡村——关中“水利社会”的人类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③段友文:《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中华书局,2007年,第170页。
    ④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⑤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59-162页。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81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31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53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20页。
    ①张心镜、吴泰来:《澄城县志》,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9页。
    ①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②沈之奇、洪弘绪:《大清律集解》,卷六,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五册,2002年,第237页。
    ①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9页。
    ②杜靖:《作为概念的村庄与村庄的概念——汉人村庄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1(2)。
    ①钱伯诚等:《全明文》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②(香港)科大卫:《皇帝与宗族: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卜永坚译,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262页。
    ③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3页。
    ④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①王斯福:《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②贺雪峰:《村治模式—以陕西武功县新庄村为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1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79页。
    ②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62页。
    ①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①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②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87页。
    ③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62页。
    ①杜家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2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89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74页。
    ②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
    ①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②常建华:《国家与社会:明清时期福建泉州乡约的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为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1),第45页。
    ①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11)。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76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13页。
    ③王心敬:《井利说》,《清经世文编》卷三八,户政一三,第935页。
    ①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2),第203页。
    ②吴钢、刘兰芳、张江涛:《潼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③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①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428页。
    ②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419页。
    ①何耿绳、姚景衡:《道光重辑渭南县志》道光九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
    ②张小军:《庙宇·水权·国家—山西介休源神庙的个案研究》,赵世瑜:《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1-133页。
    ①(美)韩书瑞、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②(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张林译,199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72页。
    ①吴钢、刘兰芳:《潼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208页。
    ②达灵阿、周方炯:《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08页。
    ③明恩溥(Arthur H·Smith):《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04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56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29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22页。
    ①杜家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5页。
    ②杜家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一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95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91页。
    ①朱子春、段澍霖:《光绪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九,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83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83页。
    ③曹骥观、张道芷:《续修礼泉县志》民国二十四年西安酉山书局代印本,卷七,成文出版社,第516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74页。
    ⑤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05页。
    ①(英)罗斯(EdwardAlsworh Ross):《变化中的中国人》公茂虹、张皓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1页。
    ②(英)罗斯(EdwardAlsworh Ross):《变化中的中国人》公茂虹、张皓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62页。
    ③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修订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12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96页。
    ②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③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430页。
    ④李念慈:《谷口山房诗集三十二卷文集六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3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844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93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40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92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83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48页。
    ①王廷珪、张元际等:《民国重纂兴平县志》民国十二年西安艺林印书局铅印本,卷五,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69页。
    ②韩邦靖、王道:《正德朝邑县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卷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46页。
    ②王西平、张进忠:《澄城县志》,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③温璜:《温氏母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23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民国丛书》第三编第14册,上海书店,1991年,第43页。
    ⑤温璜:《温氏母训》,《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3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844页。
    ⑥转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16页。
    ①路德:《柽华馆全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5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9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85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01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98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46页。
    ③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31页。
    ④《民国获嘉县志·民间艺文志》,转梅莉、宴昌贵:《明清时期武当山香会研究》,《历史研究》,2008(3)。
    ①温纯:《温毅襄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34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82页。
    ③贺瑞麟:《清麓日记》,卷四,《历代日记丛钞》第62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551页。
    ④刘光贲:《烟霞草堂文集》民国木刻本,卷八,第23页。
    ①沈之奇、洪弘绪:《大清律集解》,卷六,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5册,2002年,第228页。
    ②陈宏谋:《训俗遗规》,卷三,《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158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666页。
    ③潼关采访局:《潼关乡土志稿》光绪三十四年抄本,《中国地方志丛刊》第6册,线装书局,2002年,第82页。
    ④康海:《武功县志》,卷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⑤周铭旂:《乾州志稿》光绪十年刊本,卷五,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⑥庞文中、任肇新:《周至县志》民国十四年刻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
    ⑦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2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64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35页。
    ③吴六鳌、胡文铨:《富平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
    ①吴六鳌、胡文铨:《富平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
    ②吴六鳌、胡文铨:《富平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4页。
    ①王心敬:《丰川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8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661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81页。
    ③吴钢、刘兰芳:《潼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①常建华:《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中华书局,2006年,第172页。
    ①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43页。
    ②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43页。
    ①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89页。
    ②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46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56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石》(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72页。
    ③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④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0-237页。
    ①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99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11页。
    ④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
    ⑤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上),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⑥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28页。
    ⑦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11页。
    ①李元春:《桐阁文钞》光绪十年同义文会藏板,卷三,第32页。
    ②汪以成、孙景烈:《户县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③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44页。
    ①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186页。
    ②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27页。
    ①金嘉琰、朱廷谟等:《朝邑县志》乾隆四十五年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32页。
    ①李元春:《桐阁文钞》光绪十年同义文会藏板,卷三,第32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53页。
    ③资本原为经济学概念,指通过某种经济运行模式可以增值的本金。本文借用这一概念来论述通过寺庙增加社会影响力来增强香火钱吸纳能力的途径。
    ④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⑤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90页。
    ②麦高温(John Macgowan):《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倪静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24页。
    ③罗斯(EdwardAlsworh Ross):《变化中的中国人》公茂虹、张皓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73页。
    ①张心镜:《蒲城县志》乾隆四十七年刻本,卷三,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65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30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27页。
    ④杨虎城、宋伯鲁:《续修陕西省通志稿》金石志三十,陕西省通志馆,1934年。
    ⑤康海:《武功县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3页。
    ①路德:《柽华馆全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5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8页。
    ②郭显贤、李元昇:《蓝田县志》雍正八年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③李廷实、乔世宁:《耀州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295页。
    ④李廷实、乔世宁:《耀州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56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39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37页。
    ③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39页。
    ①吴敏霞:《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②王心敬:《丰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695页。
    ③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16页。
    ①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二十五,《续修四库全书》第8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16页。
    ③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90页。
    ④岳冠华:《渭南县志》雍正年间修订本,卷十五,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①余正东、黎锦熙:《潼关县志》民国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4页。
    ②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3页。
    ③余正东、黎锦熙:《潼关县志》民国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4页。
    ④余正东、黎锦熙:《潼关县志》民国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4页。
    ⑤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⑥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50页。
    ②吴钢、刘兰芳:《潼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208页。
    ③葛兰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程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①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96页。
    ③胡升猷、张殿元:《岐山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35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31页。
    ②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209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63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63页。
    ⑤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31页。
    ⑥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709页。
    ①朱枫:《雍州金石记》,《续修四库全书》第908册,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3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25页。
    ①赵廷瑞、马理、吕柟:《陕西通志》董健桥总点校,卷十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06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29页。
    ①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6页。
    ②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③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27页。
    ④刘兆鹤、王西平:《重阳宫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138页。
    ①王道、韩邦靖:《正德朝邑县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影印,凤凰出版社,2007年。
    ②邓永芳、李馥蒸:《康熙蒲城县志》康熙五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③庞文中、任肇新:《周至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卷一,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107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07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83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92页。
    ③胡元煐、蒋湘南:《道光重修泾阳县志》道光二十二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①吕柟:《泾野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第154-160页。
    ③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26页。
    ④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①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30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15页。
    ③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④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03页。
    ⑤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414页。
    ①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②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6页。
    ③李颙:《二曲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74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92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86页。
    ③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①吴敏霞:《户县碑石》,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76页。
    ②吴敏霞:《户县碑石》,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80页。
    ①费孝通:《乡土重建》,《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1991年,第47页。
    ②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③李念慈:《谷口山房诗集三十二卷文集六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32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844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87页。
    ②刘兑:《频阳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27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38页。
    ①陈宏谋:《学仕遗规》,《官箴书集成》第四册,黄山书社,1997年,第369页。
    ①王兆鳌、王鹏翼:《朝邑县后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②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传世藏书》子库,卷二十三,第225页。
    ①温纯:《温恭毅公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7页。
    ①温纯:《温恭毅公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55页。
    ②温纯:《温恭毅公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67页。
    ①任自垣、卢重华:《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杨立志点校,卷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7页。
    ②温纯:《温恭毅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10页。
    ①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②李慧、曹发展:《咸阳碑石》(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71页。
    ③郭显贤、李元昇等:《蓝田县志》雍正八年修,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④梁善长:《白水县志》乾隆十九年刻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42页。
    ⑤王学谟、郭实:《万历续朝邑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兆鳌刻本影印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①达灵阿、周方炯等:《乾隆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八,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②邓永芳、李馥蒸:《康熙蒲城县志》康熙五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③明恩溥(Arthur H·Smith):《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104页。
    ④邓永芳、李馥蒸:《蒲城县志》康熙五年刻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①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成文出版社,第558页。
    ②明恩溥(Arthur H·Smith):《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247页。
    ③武树善:《关中金石志》,杨虎城:《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六十三金石二十九,陕西通史馆,1934年。
    ④路德:《柽华馆全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3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8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76页。
    ②康海:《武功县志》乾隆二十六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①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06页。
    ②王心敬:《丰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626页。
    ③吕柟:《泾野先生文集》,卷一七,《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④康海:《武功县志》乾隆二十六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⑤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何孝荣点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①梁善长:《白水县志》乾隆十九年刻本,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②吴鹏翱、王树棠:《扶风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③付应奎、钱玷:《韩城志》乾隆四十九年刻印本,卷十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④付应奎、钱玷:《韩城志》乾隆四十九年刻印本,卷十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09页。
    ⑤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卷六,成文出版社,第95页。
    ①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175页。
    ②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178页。
    ③韩书瑞、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①(加)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陈龙正译,黄山书社,2009年,第181页。
    ①任自垣、卢重华:《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杨立志点校,卷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①赵时春:《平凉府志》,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15页。
    ②赵时春:《平凉府志》,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15页。
    ③任自垣、卢重华:《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杨立志点校,卷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00页。
    ⑤温纯:《温恭毅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10页。
    ①温纯:《温恭毅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34页。
    ②赵时春:《平凉府志》,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00页。
    ③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54页。
    ①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卷四,成文出版社,第82页。
    ①赵时春:《平凉府志》,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89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15页。
    ②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
    ③米登岳、张崇善:《华阴县续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④李柏:《槲叶集》,《四库禁毁书》集部第89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16页。
    ⑤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379页。
    ①赵嘉肇:《太白纪游略》,宋联奎:《关中丛书》,第3页。
    ②沈锡荣:《眉县志》宣统元年铅印本,卷三,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93页。
    ③沈锡荣:《眉县志》宣统元年铅印本,卷四,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142页。
    ④沈锡荣:《眉县志》宣统元年铅印本,卷三,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93页。
    ①沈锡荣:《眉县志》宣统元年铅印本,卷三,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282页。
    ②沈锡荣:《眉县志》宣统元年铅印本,卷三,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282页。
    ③陆维垣、许光基:《华阴县志》乾隆五十九年修订本,《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4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①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319页。
    ②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
    ③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330页。
    ④米登岳、张崇善:《华阴县续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⑤米登岳、张崇善:《华阴县续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①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②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③刘兑:《频阳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27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731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74页。
    ①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
    ②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4页。
    ③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
    ④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初年整饬民风民俗史料》(下),《历史档案》2001(2)期。
    ⑥《民国获嘉县志·民间艺文志》,转梅莉、燕昌贵:《明清时期武当山香会研究》,《历史研究》,2008(3)。
    ①(法)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58页。
    ②Susan Naquin:《The Pilgrimage To Miaufengshan A Preliminary Study》,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1988年,第502-524页。
    ①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6),第27-35页。
    ②汪以诚、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八年,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52页。
    ③秦坊辑:《范家集略六卷》同治十年刻本,《四部存目丛书》子部第158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298页。
    ①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94页。
    ②梁善长:《白水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印乾隆十九年刻本,卷一,凤凰出版社,第442页。
    ③王西平、张进忠:《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
    ④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成文出版社。
    ⑤袁文观:《同官县志》乾隆三十年钞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53页。
    ⑥袁文观:《同官县志》乾隆三十年钞本,卷四,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56页。
    ①沈之奇:《大清律集解》,卷六,田涛、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五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4页。
    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1991年,第7679页。
    ③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成文出版社。
    ④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1页。
    ⑤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成文出版社。
    ⑥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1页。
    ⑦梁善长:《白水县志》乾隆十九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66页。
    ⑧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成文出版社。
    ①常建华:《清史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第189—197页。
    ②汤斌:《汤斌集》(上)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1页。
    ③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成文出版社。
    ④祝应祺、鲍书芸等:《刑案汇览》第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87页。
    ①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民国丛书》第四编第十七册,上海书店,1989年,第319页。
    ②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民国丛书》第四编第十七册,上海书店,1989年,第325页。
    ③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民国丛书》第四编第十七册,上海书店,1989年,第325页。
    ④宋伯鲁:《续修陕西省通志稿》民国陕西省政府刻印本,卷一九六,1934年。
    ⑤邓永芳、李馥蒸:《蒲城县志》康熙五年刻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⑥顾曾烜:《华原风之词》,宋联奎:《关中丛书》民国陕西通志馆排印本,第19页。
    ⑦庞文中、任肇新:《周至县志》民国十四年修订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
    ⑧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成文出版社。
    ①明恩溥(Arthur H·Smith):《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42页。
    ②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九,成文出版社。
    ③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十,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④路德:《柽华馆全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0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57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民国丛书》第四编第十七册,上海书店,1989年,第369页。
    ①杨继盛:《杨椒山遗属》,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58册,齐鲁书社,1995年,第648页。
    ②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81页。
    ①梁善长:《白水县志》乾隆十九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66页。
    ②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③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①吴滔:《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三大古刹”的布局与聚落历史》,《历史研究》,2012(1)。
    ②张传勇:《明清陕西城隍考——堡寨与村镇城隍庙的建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2-83页。
    ③曹骥观:《续修礼泉县志稿》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706页。
    ④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96页。
    ⑤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⑥张德臣:《渭城县文物志》,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
    ⑦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33页。
    ①李慧、曹发展:《咸阳碑刻》(下),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563页。
    ②杨虎城、宋伯鲁:《续修陕西省通志稿》民国修订本,卷一九六,陕西省通志馆,1934年。
    ③彭洵:《麟游县草志》光绪九年修订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25页。
    ④张瑞玑:《韩城县乡土志》,《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1册,线装书局,2002年。
    ①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83页。
    ②聂雨润、李录:《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第83页。
    ③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
    ④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刊本,卷二十三,成文出版社,第394页。
    ⑤严书麟、焦联甲:《新续渭南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606页。
    ①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中国史研究》2004(3)。
    ②王立阳:《庙会组织与民族国家的地方社会—妙峰山庙会的公民结社》,《民族研究》,2011(1)。
    ③David K. Jorden:Shinshou and Jinshiang Two Kinds of Chinese Religious Processions&Their SociologicalIimplications,《中央研究院第二节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民俗文化组),1989年,第255-270页。
    ①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10页。
    ②吴炳:《陇州续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27页。
    ③达灵阿、周方炯等:《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卷七,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06页。
    ①刘瀚芳、陈允锡等:《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卷一,《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2004年,线装书局,第512页。
    ①刘瀚芳、陈允锡等:《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卷四,《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2004年,线装书局,第512页。
    ②宋世犖:《扶风县志》嘉庆二十三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③刘瀚芳、陈允锡等:《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卷四,《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2004年,线装书局,第575页。
    ①李发良:《法门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6页。
    ②刘瀚芳、陈允锡等:《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卷一,《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2004年,线装书局,第551页。
    ③朱枫:《雍州金石记》,《续修四库全书》第908册,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7页。
    ①何耿绳、姚景衡:《重辑渭南县志》道光九年刻本,凡例,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②吴鹏翱、王树棠:《扶风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凡例,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刘瀚芳、陈允锡等:《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卷一,《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2004年,线装书局,第551页。
    ②吴鹏翱、王树棠:《扶风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卷六,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①刘瀚芳、陈允锡等:《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卷四,《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2004年,线装书局,第551页。
    ②刘瀚芳、陈允锡等:《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卷四,《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2004年,线装书局,第453页。
    ③刘瀚芳、陈允锡等:《扶风县志》顺治十八年刻本,卷四,《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2004年,线装书局,第468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21页。
    ①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张沛点校,卷十,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42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199页。
    ③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03页。
    ④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14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09页。
    ②李体仁、王学礼:《蒲城县新志》光绪三十一年刻本,卷一,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③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12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16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90页。
    ①杨虎城、宋伯鲁:《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九六,陕西省通志馆,1934年。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25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47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48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30页。
    ③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31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36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90页。
    ③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36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14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14页。
    ③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48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41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53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248页。
    ②费孝通:《乡土重建》,《民国丛书》第三编第十四辑,上海书店,1989年,第47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335页。
    ①梁善长:《白水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印乾隆十九年刻本,卷二,凤凰出版社,第460页。
    ②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354页。
    ③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357页。
    ①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和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第335页。
    ②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7年。
    ①黄忠怀:《从土地到城隍:明清华北村落社区演变中的庙宇与空间》,《清史研究》2011(4),第91页——99页。
    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1991年,第44页。
    ④李元春:《桐阁文钞》光绪十年同义文会藏板,卷三,第32页。
    ①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一辑第一册,《法鼓全集》,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275页。
    [1]《明宪宗实录》红格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
    [3]钱伯诚:《全明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明)申时行:《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
    [5](清)魏源:《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
    [6](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7](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文海出版社,1992年
    [8]杨一凡、田涛:《大清律集解》,《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5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杜家骥:《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祝应祺、鲍书芸、潘文舫、何维楷:《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初年整饬民风民俗史料(下)》,《历史档案》2001年第2期
    [1](宋)张载:《张子全书》,《四部备要》第56册,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9年
    [2](民)温良:《温氏丛书》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3](明)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6册
    [4](明)薛应旂:《方山先生文录》,《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09册
    [5](明)吕柟:《泾野子内篇》,中华书局,1992年
    [6](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38册,
    [7](明)马理:《谿田文集十一卷补遗一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69册
    [8](明)康海:《对山集》,《四部存目丛书》集部第52册
    [9](明)胡缵宗:《鸟鼠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62册
    [10](明)王馀祐:《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7册
    [11](明)赵统:《骊山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1册
    [12](明)韩邦奇:《苑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9册
    [13](明)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4册
    [14](明)唐龙:《渔石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65册
    [15](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
    [1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80年
    [17](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82年
    [18](明)黄佐:《泰泉乡礼》,《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2册
    [19](明)冯从吾:《少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3册
    [20](清)王弘撰:《山志》,中华书局,1999年
    [21](清)顾炎武:《顾亭林集》,《传世藏书》别集12,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7年
    [22](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
    [23](清)阮葵生:《茶余客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18册
    [24](清)钱泳:《履园丛话》,《续修四库全书》第1139册
    [25](清)李颙:《二曲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07册
    [26](清)李柏:《太白山人槲叶集》,《四库禁毁书》集部第89册
    [27](清)李因笃:《受祺堂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48册
    [28](清)陈宏谋:《训俗遗规》,《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185册
    [29](清)陈宏谋:《学仕遗规》,《官箴书集成》,黄山出版社,2010年
    [30](清)路德:《柽华馆全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09册
    [31](清)温璜:《温氏母训》,《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717册
    [32](清)汤斌:《汤斌集》范志亭、范哲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3](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续修四库全书》第1408册
    [34](清)王心敬:《丰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9册
    [35](清)秦坊:《范家集略六卷》,《四部存目丛书》子部第158册
    [36](清)李念慈:《谷口山房诗集三十二卷文集六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32册
    [37](清)贺瑞麟:《清麓日记》,《历代日记丛钞》第62册,学苑出版社,2006年
    [38](清)樊增祥:《樊山集》,《近代中国史丛刊》,海文出版社,1973年版
    [39](明)余懋衡:《关中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3册
    [40](明)刘兑:《频阳集四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27册
    [41](清)俞正燮:《癸巳稿》,《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59册
    [42](清)柏景伟:《沣西草堂集》民国二年陕西霁光印字馆线装本
    [43](清)刘古愚:《烟霞草堂文集》民国线装本
    [44](清)刘光贲:《烟霞草堂遗书籍刻》民国一十二年金陵刻本
    [45](民)宋联奎:《关中丛书》民国陕西通志馆排印本
    [46](清)李元春:《关中两朝文钞补》道光丙申守朴堂刻本
    [47](清)李元春:《桐阁文钞》同义文会刻本
    [48](清)马先登:《关西马氏世行又续录》同治七年敦伦堂刻本
    [49](民)徐栋辑:《保甲书》,《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1989年
    [1](清)贾汉复、李楷:《陕西通志》康熙六年修订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0册
    [2](清)舒其绅、严长明:《西安府志》乾隆四十四年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一册,凤凰出版社,2007年
    [3](明)南大吉:《渭南县志》嘉靖二十年刻本
    [4](清)岳冠华:《渭南县志》雍正五十年修订本
    [5](清)袁文观:《同官县志》乾隆三十年钞本
    [6](清)何耿绳、姚景衡:《重辑渭南县志》道光九年刻本
    [7](清)严书麟、焦联甲:《新续渭南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8](清)张信:《重修三原县志》嘉靖刻本
    [9](明)韩邦靖、王道:《正德朝邑县志》康熙五十一年王刻本影印
    [10](明)王学谟:《万历续朝邑志》康熙五十一年影印本
    [11](清)王兆鳌、王鹏翼:《朝邑县后志》康熙五十一年刻本影印
    [12](清)金嘉琰、朱廷谟、钱坫:《朝邑县志》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13](清)李元春:《咸丰初朝邑志》咸丰元年华原书院刻本
    [14](明)苏进:《韩城县志》万历年修订本
    [15](清)傅应奎、钱玷:《韩城志》乾隆四十九年刻印本
    [16](清)张瑞玑:《韩城县乡土志》,《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1册,线装书局
    [17](民)(杨瑞霆、霍光缙:《平民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成文出版公司
    [18](清)李恩继、文廉、蒋湘南:《同州府志》咸丰二年刻本影印
    [19](清)饶应祺、马先登:《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修订,成文出版社
    [20](清)邓永芳、李馥蒸:《蒲城县志》康熙五年修订
    [21](清)张心镜、吴泰来:《蒲城县志》乾隆四十七年修订
    [22](清)李体仁、王学礼:《蒲城县新志》光绪精刻本
    [23](清)梁善长:《白水县志》乾隆十九年修订本
    [24](清)席奉贤、孙景烈:《合阳县全志》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25](清)郭显贤、李元升、李大捷:《蓝田县志》顺治抄本雍正八年修订
    [26](清)吕懋勋、袁廷俊:《蓝田县志》光绪元年刻本影印
    [27](清)郭显贤、李元升、李大捷:《蓝田县志》雍正八年增刻顺治本制抄本影印
    [28](清)朱廷谟、葛德新、孙星衍:《三水县志》乾隆五十年修订本
    [29](清)庞文中、任肇新:《周至县志》民国十四年西安艺林书社铅印本
    [30](清)左一芬:《周至县乡土志》清末修订本
    [31](清)康如琏、康弘祥:《户县志》康熙二十一年修订,《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中国书店出版社
    [32](清)汪以成、孙景烈:《户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影印
    [33](清)鲁一佐:《户县续志》雍正增修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34](清)曹骥观:《续修礼泉县志稿》,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1970年
    [35](清)苟好善:《礼泉县志》清初重修本,《明代孤本方志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36](清)胡元煐、蒋湘南:《重修泾阳县志》道光二十二年修订
    [37](清)周铭:《乾州志稿》光绪十年刊本
    [38](明)李廷宝、乔世宁:《耀州志》嘉靖六年刻本
    [39](清)顾声雷、张埙:《乾隆兴平县志》光绪二年刻本
    [40](清)吴六鳌、胡文铨:《富平县志》乾隆戊戌年刻本,《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集》,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41](民)王廷珪、张元际、冯光裕:《重纂兴平县志》民国十二年西安艺林印书局铅印本
    [42](清)史传达:《临潼县志》乾隆四十一年刻本影印
    [43](清)袁文观:《同官县志》乾隆三十年钞本影印本,
    [44](民)罗传甲、赵鹏超:《潼关县新志》民国三十四年修订本
    [45](民)余正东、黎锦熙:《潼关县志》民国修订本
    [46](清)李天秀:《华阴县志》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47](民)米登岳、张崇善:《华阴县续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48](清)熊兆麟:《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
    [49](清)李录、聂雨润:《大荔县志稿》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50](清)吴六鳌、胡文铨:《富平县志》乾隆四十三年修订版
    [51](明)康海:《武功县志》康海纂刊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52](清)沈华:《武功县后志》雍正十一年刊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53](清)张世英、巨国柱:《武功县续志》光绪十四年刊本
    [54](清)达灵阿、周方炯、高登科:《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修订本
    [55](清)《扶风县志》顺治修订本,《孤本旧方志选编》第13册,线装书局
    [56](清)宋树犖:王鹏翱、王树棠:《扶风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57](清)徐起凤:《宝鸡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8册
    [58](清)胡升猷、张殿元:《岐山县志》光绪光绪十八年刻印本
    [59](民)田惟均、白岫云:《岐山县志》西安酉山书局铅印本
    [60](清)沈锡荣:《眉县志》宣统元年修订本
    [61](清)彭洵:《麟游县新志草》光绪九年修订本
    [62](清)朱子春、段澍霖:《凤县志》光绪十八年刻印本
    [63](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9册
    [64](民)邹古愚:《获嘉县志》民国二十四年修订本
    [65](清)周震荣、章学诚:《永清县志》嘉庆十八年增补本
    [66](清)佚名纂编:《咸阳县乡土志》清末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5册,线装书局,2002年
    [67](清)张瑞玑:《韩城县乡土志》清末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5册,线装书局,2002年
    [68](清)潼关采访局纂修:《潼关县乡土志稿》光绪三十四年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6册,线装书局,2002年
    [69](民)高陵县公署纂修:《高陵县乡土志》民国间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6册,线装书局,2002年
    [70](清)唐崧森、丁全斌:《陇州乡土志十五卷》明末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6册,线装书局,2002年
    [71](清)谭绍裘:《扶风县乡土志四卷》清末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6册,线装书局,2002年
    [72](清)佚名纂修:《富平县乡土志》清末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6册,线装书局,2002年
    [73](清)曹骥观、张道芷:《续修礼泉县志》民国二十四年西安酉山书局代印本,成文出版社
    [74](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何孝荣点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75]李发良:《法门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76](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
    [77](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张沛点校,三秦出版社,2004年
    [78](清)柏堃:《泾献文存》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79](清)毕沅:《关中金石记》,《续修四库全书》第908册
    [80](清)王昶:《金石萃编》,《续修四库全书》第890册
    [81](清)朱枫:《雍州金石记》:《续修四库全书》第908册
    [82](民)武树善:《陕西金石志》,杨虎城:《续修陕西省通志稿》
    [83]张江涛:《华山碑石》,三秦出版社出版,1995年
    [84]吴敏霞:《户县碑刻》,三秦出版社出版,2005年
    [85]李慧、曹发展:《澄城碑石》,三秦出版社出版,2003年
    [86]董国柱:《高陵碑石》,三秦出版社出版,1993年
    [87]张鸿杰:《咸阳碑石》,三秦出版社出版,1990年
    [88]刘兰芳、张江涛:《潼关碑石》,三秦出版社出版,1999年
    [89]刘兆鹤、王西平:《重阳宫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8年
    [90]秦建明、(法)吕敏:《尧山圣母庙与神社》,中华书局,2003年
    [91]张正明、(英)科大卫、王勇红《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9年
    [9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大荔李氏家族墓地》,三秦出版社,2003年
    [1]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民国丛书》第四编第十七册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3]费孝通:《乡土重建》,《民国丛书》第三编第十四辑,上海书店,1989年
    [4]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中国地图出版社
    [5]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6]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7]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
    [8]常建华:《清史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9]常建华:《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中华书局,2006年
    [10]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
    [1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12]赵世瑜:《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13]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4]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5]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年
    [16]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7]秦燕、胡红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18]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9]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明清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20]段友文:《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中华书局,2007年
    [21]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人民出版社,2009年
    [22]渠桂萍:《华北乡村民众:视野中的社会分层及其变动(1901-1949)》,人民出版社,2010年
    [23]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24]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
    [25]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6]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7]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谭伟伦:《民间佛教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29]贺雪峰:《村治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30]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1]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第一辑第一册,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2]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3](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刘岳兵译,凤凰出版社,2010年
    [34](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朱海滨译,厦门大学出版社
    [35](日)中岛乐章:《明代乡村纠纷与秩序——以徽州文书为中心》郭万平、高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36](英)麦高温(John Macgowan):《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倪静译,中华书局,1998年
    [37](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40](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1](法)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2](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3](法)葛兰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程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
    [4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荣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加)卜正民:《为权利祈祷: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47](加)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陈时龙译,黄山书社,2009年
    [48](美)M·G·马森:《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德山等译,事实出版社,1999年
    [49](美)罗斯(Edward Alsworh Ross):《变化中的中国人》公茂虹、张皓译,中华书局,2006年
    [50](美)明恩溥:(Arthur H·Smith)《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
    [51](美)明恩溥:(Arthur H·Smith)《中国人的气质》佚名译、黄兴涛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
    [52](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54](美)韩明士:《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皮庆生译,江苏人民出版,2007年
    [55](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张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6](美)韩书瑞、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3)
    [2]常建华:《明代江浙赣地区的宗族乡约化》,《史林》2004(5)
    [3]常建华:《明清山西碑刻里的乡约》,《中国史研究》2010(3)
    [4]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料价值》,《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2006年
    [5]常建华:《国家与社会:明清时期福建泉州乡约的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为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1)
    [6]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2)
    [7]赵世瑜:《远亲不如近邻:从祭祀中心看城市中的行业与街区—以明清京师东岳庙西廊诸神为出发点》,《东岳论丛》2005(3)
    [8]赵世瑜:《一般的思想及其背后:庙会中的行善积功—以明清京师泰山信仰的碑刻资料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2)
    [9]赵世瑜:《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市关系》,《清史研究》1997(4)
    [10]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5)
    [11]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2(4)
    [12]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1)
    [13]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史林》1995(1)
    [14]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读书》2004(11)
    [15]张传勇:《明清陕西城隍考—堡寨与村镇城隍庙的建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十一卷,2010年
    [16]张传勇:《省城隍庙考》,《清史研究》2004(3)
    [17]王健:《明清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略论—以苏州、松江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5)
    [18]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1)
    [19]王健:《明清以来苏松地区民间祠庙的收入、产权与僧俗关系》,《史林》2009(5)
    [20]王健:《明清江南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日常生活:以苏松为例》,《社会科学》,2010(2)
    [21]黄忠怀:《从土地到城隍:明清华北村落社区演变中的庙宇与空间》,《清史研究》2011(4)
    [22]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7年
    [23]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第八卷,1997年
    [24]乔志强、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1998(3)
    [25]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中国史研究》2004(3)
    [26]田培栋:《明代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试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2)
    [27]秦晖:《“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清初至民国—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习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1)
    [28]钞晓鸿:《传统商人与区域社会的整合—以明清“陕西商人”与关中社会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1)
    [29]王子今:《秦汉地域地理学的“大关中”概念》,《人文杂志》2003年(1)
    [30]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哲学研究》2002(12)
    [31]赵轶峰:《明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2)
    [32]钞晓鸿:《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4)
    [33]卢勇、王思明:《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小型水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4]张传勇、于秀萍:《明初城隍祭祀三题——与赵轶峰先生商榷》,《历史教学》2007(8)
    [35]王绍欣:《明清僧尼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社会科学辑刊》2007(3)
    [36]张萍:《清代陕西集市的发展及地域分布特征》,《人文杂志》2008(1)
    [37]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2)
    [38]梅莉、晏昌贵:《明清时期武当山香会研究》,《历史研究》2008(3)
    [39]何绍辉:《法律不及与秩序维护—湘中高山村纠纷解决的个案研究》,吴毅主编:《乡村中国评论》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40]王庆成:《晚清北方寺庙和社会文化》,《近代史研究》2009(2)
    [41]梁景文、陈蒨、罗斯:《世界宗教文化》,《民间寺庙与中国宗教经济——对宗教经济的理论探讨》陈瑞钢编译,2010(2)
    [42]潘泽秉:《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社会》,《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4)
    [43]张银岳:《从结构、心灵到体系:社会行动的逻辑演进》,《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4]范丽珠:《中国北方乡村民间宗教的复兴及其策略》,《甘肃理论学刊》2010(11)
    [45]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读书》2011(1)
    [46]李刚、曹宇明:《明清工商会馆神灵崇拜多样化与世俗性透析——以山陕会馆为例》,《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7]张佩国:《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中国社会科学》2011(2)
    [48]甘满堂:《传统宗教文化与中国企业家慈善事业》,《世界宗教文化》2011(2)
    [49]杜靖:《作为概念的村庄与村庄的概念——汉人村庄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1(2)
    [50]范荧:《论题:先贤祠祀及其社会功能——以苏松地区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1(3)
    [51]曹刚华:《心灵的转换:明代佛教寺院僧众心中的民间信仰—以明代佛教方志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1(11)
    [52]任放:《近3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以乡村史研究为中心》,《史学月刊》2011(4)
    [53]田建荣:《明清陕西关中书院与科举制度》,《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54]刘金柱:《题壁与唐宋寺院文化》,《北方论丛》2004(2)
    [55]吴滔:《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三大古刹”的布局与聚落历史》,《历史研究》,2012(1)
    [56]李媛:《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7]张萍:《清代陕西商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58]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9]吕振华:《明清时期泾河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0]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61](加)丁荷生(Keenth Dean):《中国东南地方宗教仪式传统:对宗教定义和仪式理论的挑战》由红译,《江海学刊》2009(3)
    [62](法)劳格文(John Lagerwey):《词汇的问题——我们应如何讨论中国宗教》谭伟伦译,《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
    [63]Susan Naquin:《The Pilgrimage To Miaufengshan A Preliminary Study》,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1988年
    [64]Romeyn Taylor:《Religion And Social Hierarchy In Late Imperial Soochow:An AnalyticalFramework》,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上册,1988年
    [65]David K. Jorden:Shinshou and Jinshiang Two Kinds of Chinese Religious Processions&Their Sociological Iimplications,《中央研究院第二节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民俗文化组),198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