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武术犹如一颗明珠,虽经几千年风雨却越发熠熠生辉,此乃得益于泱泱中华文明之丰厚底蕴,而植根于这一底蕴之沃土的中华格斗术原本在人类“救生”、“保生”、“养生”、“和生”的生命价值追问中,不断地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断地演绎着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史诗。
     本研究从宏观及微观视角出发,循着“生命即美”的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指导,予以解读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意象理论,再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汲取中国古典之舞蹈、戏剧、绘画等丰富的思想养分,展开多维度研究。
     追寻中国武术的历史足迹在于“俯瞰”中华美学思想概貌,以审美意象理论为“熔炉”来“锻造”中国武术审美意象,借鉴西方符号学之精髓,从外在拳势、动作名称、武术图像、文本阐释等方面开掘“师法自然”、武术意境、人格境界的美学思想内涵。
     “形神兼备”、“以形传神”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艺术评价标准、武术习练法则,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武术技艺的审美理想。现代武术这一实体的美学思想波及范围,大体上先从“人体结构”、“动作节奏”的外在之“形”到“力”、“劲”、“静势”、“动势”、“气势”的内蕴之“势”,再从技法的“灵”、“巧”、“活”、“变”到武术动作的终极之“神”。
     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作为当今时代的一大主旋律,既提高了习武者之间、习武者与社会之间的“武德”价值品级,又升华了武术人文精神的本真韵致,还提炼了“武德”阴柔即仁爱和阳刚即侠义之美。其实,“仁爱”思想侧重于社会一般道德规范,而“侠义精神”则力求推崇习武者之人格境界,直至追索其内潜于人生而高于人生的生命本真之始源,感悟习武者心中得以积淀的“侠义意象”,把握中国武术的精神理念和生存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中的“气化一元,颐养情性”、“形神兼备,重神轻形”、“强化和谐,弱化竞技”和“意象思维,术道合一”的民族性凸显了中国武术的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在现代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尤为重要。同时透视出中国武术具有以审美价值需求为导向、以和谐发展思想为主旨、以追求生命价值为核心的时代性、渗透性、稳定性等美学思想特征。
Chinese Wushu,just like a brilliant pearl,has gone through wind and rain for thousands of years,but it gives out more and more brilliance which is due to the hug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Chinese fighting art,rooted in Chinese civilization,which aims at“saving life”,“protecting life”,“preserving health”and“harmonizing life”,constantly pursues the value of life,develops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of“self-improvement”,“worshiping the virtues”,and continue to displays one heroic epic of tremendous moment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ation of macro-micro approach,following the ideological clue of“life is beauty”,employing the Marxist aesthetics as a guide,it intends to expou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yi-xiang(image) theory.Then taking Western culture for reference,borrowing from Chinese classical dance,drama, painting and other art-related ideas,the thesis carries out a research on Wushu from multi-dimension.
     Tracing the history footsteps of Chinese Wushu lies in“overlooking”a general picture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taking Chinese aesthetic yi-xiang(image) theory as a“melting pot”aims at“forging”aesthetic yi-xiang(image) of Chinese Wushu; drawing the essence from Western semiotics,from the external boxing posture,action name,Wushu imagery,text interpretation and so on,it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 of aesthetic thought involving“imitating nature”,Wushu's state and personality state.
     “Harmony between form and spirit”and“form transmits spirit”are the important idea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Chinese art,the practice rules of Wushu,which reflect not only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Chinese culture,but also the aesthetic ideal of Wushu's skills.Modern Wushu,as an entity of aesthetic thought,it ranges from the external“form”involving“body structure”and“action rhythm”to the potential“power”including“strength”,“Jin”,“static potential power”,“active potential power”and“momentum”;then from“smart”,“skillful”,“flexible”,and“variable”of Wushu's techniques to the ultimate“spirit”of Wushu's action.
     Harmony concept of Chinese culture becoming the main thyme of the times promotes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enhance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Wushu,and refines“Wushu moral”including gentleness(“Benevolence”) and strength("xia-yi").Actually,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focuses on the general moral standards while "xia-yi" spirit values the noble character,explores the origin of life implied in the lifespan but it is beyond the lifespan,senses the "xia-yi-yi-xiang" (xia-yi image) hidden in the people's deep mind,and masters the spirit concept and survival strategy of Wushu.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the nationality based on the Chinese nation's aesthetic taste including "Qi becomes one,cultivate emotion and character",“harmony between form and spirit,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irit than form”,“strengthening harmony,weakening competition”and“yi-xiang(image) thinking, skill and Dao unite into one”,highligh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Chinese Wushu,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modern Wushu.Meanwhile,it shows the aesthetic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ushu including the times,the permeability and the stability,which ar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aesthetic value,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pursuing life value.
引文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新华社,2007.10.24
    2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310
    3彭锋.美学的感染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2
    4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6
    5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转引自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7
    6《先秦名学史》为胡适先生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1922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83年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1996年再版。其第二编第三章专章讨论意象。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8
    8转引自王铭玉、宋尧编,符号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9
    9李经伟.《符号类型及其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见王铭玉、宋尧编,符号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448
    10王铭玉.《符号学与语言学》,见王铭玉、宋尧编,符号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230
    11张德禄《语言符号及其前景化》,见王铭玉、宋尧编,符号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331
    12转引自王铭玉、宋尧编,符号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1
    1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6
    14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21
    15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16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1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08
    18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6
    19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7
    20阮智富,郭思新.现代汉语大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1126
    21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2刘 英.谈体育美.蒲峪学刊.1995(4):61-63胡万祥、朱维萍.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本质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30-31唐吉柿.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哲学思考.贵州大学学报.2004,5(22):46-49
    23李跃年.体育美学发展框架论纲.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3):109-112
    24荆光辉.从本质的角度认定体育美与艺术美的异同。体育学刊.1997(1):40-41刘 英.谈体育美.蒲峪学刊.1995(4):61-63徐宝林.体育美学本质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5):9-13曾宪刚.关于体育美学本质的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5):93-95
    25裴益民.体育运动美学特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1):86-91裴益民.再论体育运动美学特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3):102-109裴益民.论体育运动美学特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3):123-126裴益民.创造与超越——四论体育运动美学特征.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4):108-111黄渭铭.体育美的真谛——谈体育美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湖北体育科技,1994(4):45-48熊伟、晏峰.论体育的审美特征与价值.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21-22
    26胡小明.走出困境的体育美学[J].体育与科学.2004,25(1):28-29
    27蔡龙云.从擒拿法与剑舞来看武术运动的技击性与艺术性[N].新民晚报.1953-8-15.见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下同).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5蔡龙云.醉酒拳[N].新民晚报.1953-9-3蔡龙云.峨嵋刀[N].新民晚报1953-9-4蔡龙云.丰富多彩的祖国武技艺术[N].人民日报.1956-11-29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J].新体育.1957(2)
    28熊志冲.戏曲武打的发展演变及其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56(3)
    29刘峻骧.武术与表演[N].光明日报.1961-9-14
    30陈青山、王宏.中华武术美的本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
    31林志刚.关于武术与西方体育审美方式特征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胡秀英.中国武术审美方式研究[D].山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32孙刚.曲径通幽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哲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崔怀猛.对传统武术美的定位与品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5):123-125
    33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4)邱丕相.试谈现代武术的美学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1985(1)邱丕相.武术套路中的定势美[J].中华武术.1985(3)邱丕相.飞动之美[J].中华武术.1985(5)
    34何禹.武术运动的美及其表现形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3(3)张茂于.武术运动中的美学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8(1)李豹.武术运动美不胜收的奥秘在哪里[J].中华武术.1989(5)刘静珠.武术形式美初探[J].体育科学.1990(6)弓云武.论武术的文化艺术特性与审美价值(续)体育科研.1998,(3):1O
    35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杨本升、王飞等.试论武术的美学特征[J].体育科学.2002,22(2)朱宏杰.武术套路中的美学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4.7崔怀猛、刘晓青、吴光远.武术美学的“四重境界”[J].体育文化导刊.2007(1)陈凌.八卦掌之美[J].武当.2003(9):24-26
    36刘同为、花家涛.论竞技武术套路审美范式结构[J].体育科学.2004,24(11)
    37江百龙.武术中的“舞”—略论武术与舞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3(2)
    38刘峻骧.戏曲战舞与中华武术[J].舞蹈艺术.1984(6)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中的孪生姐妹—中国武术与舞蹈[J].舞蹈.1988(12)
    39戴国斌.看不见的武术套路美:一项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4,(4)
    40程大力.神韵: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搏击(武术科学)[J],2005,2(7):1-4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陈春娣、乔风杰.作为艺术的武术[J].体育科学.2007,27(6)
    41孙刚、朱瑞琪.现代散打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0):94-96孙刚、王涛.现代敞打运动的审美阐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23-325刘劲松、李正中、彭彦铭.散打运动中的美学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4,1(5):61-63古洪林.武术敞打运动的美学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5,2(10):10-11
    42胡小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武术[J].体育科学.1990(5)张林艳.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传统美学思想及其哲学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1)赵长录.试论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审美意识[J].体育与科学.1996(1)李成银.武术美学探微[J].山东体育科技.1996,18(4)张志勇.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1)赵铃.民族文化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沃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梅杭强、陈蓓.武术套路的传统美学阐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65-67
    43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44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4
    45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4
    46威廉·弗莱明.艺术与观念[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55
    47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8
    4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26
    4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5
    50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7
    51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6:76
    52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
    53王献唐.《释每美》,转引自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
    54萧兵.《楚辞审美观琐记》,《美学》(第三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25
    55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7-38
    56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
    57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1
    58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3
    59(德) 叔本华著.人性的得失与智慧[M].文良、文化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70
    60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引言2
    61朱立元 王振复.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62《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404
    63转引自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0
    64《淮南子·兵略》
    65康戈武.以发展的眼光迎接传统武术的腾飞[A].见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编.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74
    66叶秀山.美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4
    67注:笔者访谈周伟良先生的启示。
    68注:笔者访谈康戈武先生的启示。
    69殷亚昭.“武”与“舞”——有意味的武术文化现象[J].武术文艺,1992(12):42
    70《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42
    71《尚书·牧誓》
    72《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8
    7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1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8
    7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5
    7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5
    77见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8
    78任海.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气功[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12
    79《史记·乐书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30
    80《史记·乐书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31
    8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22
    8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4
    83见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2
    84(元)马端林撰.文献通考(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卷149).1988:1307
    8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47
    86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96
    87见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3
    88杨本升.关于中国武术与军事、艺术关系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89见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52
    90徐珂编撰.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5024
    91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
    92邹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总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0
    93转引自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1
    94笔者在2008年9月20日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华夏文明五千年国宝展中的摘录。
    95宋巍.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120-122
    96辛弃疾.《破阵子》
    97辛弃疾.《永遇乐》
    98辛弃疾.《水龙吟》
    99辛弃疾.《念奴娇》
    100(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女论剑》
    101马力.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63
    102马力.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2
    103马力.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45
    104邹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总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0
    10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5
    106梁启超.哀同胞之将亡.见饮冰室专集。转引自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42
    107孙中山.精武本纪·作序,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108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142
    109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4.1
    110易剑东.民国时期的尚武思潮与武术[J].《体育科研》,1996(4)
    111转引自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42
    112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9
    113李成银,申玉山,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vol,20(3):24
    114注:“以美育代宗教”是1917年4月8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应邀到北京神州学会发表的专题演讲。来自:《蔡元培选集》1917年8月《新青年》3卷6号
    115李成银,申玉山,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Vol,20(3):24
    116参照邱丕相,周伟良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Vol,23(1):22
    12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42
    12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评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2宋耀良.艺术家生命向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7-8
    123宋耀良.艺术家生命向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1
    124潘知常.生命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2
    125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13
    126伍绍祖.见《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代序1
    12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2
    12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见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44
    129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见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7
    13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82
    131《系辞上传》,转引自周振甫.周易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1991:250
    132王充.《论衡·乱龙》转引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923
    133刘纲纪.周易美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79
    13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转引自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7
    135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136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
    137邓以蛰.《论“理”——气韵生动》
    138范唏文.《对床夜语》
    139胡适,先秦名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36
    140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6
    141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55-356
    142邱丕相.从科学和人文精神看武术的生存与发展[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4
    143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2
    144荆浩.《笔记法》
    145郑板桥.《题画》见《郑板桥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54
    146荆浩.《笔记法》
    147《庄子·刻意》
    148《老子》第16章
    149(清)张伯行.太极图详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50(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转引自中国思想宝库编委会.中国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
    151王夫之.《天道》
    15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92
    153司空图.《诗品·冲淡》
    154周敦颐.《通书》
    155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56庄子.《庄子·知北游》
    157彭彦琴.审美之魅: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现代转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9
    158王弼,《朱子集成·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下篇第四十二章>》
    159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6.
    160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161吴殳.《手臂录·附卷上·宜静篇》
    16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2
    163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41-42
    164《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31
    165薛颠.象形拳法真诠[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
    166《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95
    167《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02
    168《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10
    169《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05
    170河南省武术协会.少林武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71邱紫华.东方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4
    172李先焜,语言、符号与逻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87
    173孙刚.曲径通幽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哲学思想[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174杨澄浦.太极拳使用法[M].北京:文光印务馆出版,1931年版影印:4.
    175陈鑫.古太极图说.转引自王怀.太极拳·太极·太极图[J].武林.1994(10):37.
    176来自中国武术协会官方网站http://www.wushu.com.cn
    177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解释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55
    178(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7
    179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80李壮鹰主编.《文赋·序》《中华古文论选注》(上)[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37
    181崔瑗.《草书势》
    182蔡邕.《篆势》
    183皎然.《诗式》
    184蔡邕.《笔论》
    185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
    186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5
    187《庄子·天道》
    188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23
    189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1
    190邱丕相.对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9
    191姜容樵.从哲学科学说到国术,转引自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127
    192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215
    193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219
    194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71
    195转引自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71-72
    196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
    197薛颠.象形拳法真诠[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
    198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340
    199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61
    200《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17
    201孙刚.曲径通幽 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哲学思想[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33-34
    202殷璠.《河岳英烈集》
    203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8
    204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46
    205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20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32
    207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2
    208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55
    209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3
    210邱丕相.对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地位的透视[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8
    211邱丕相.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文化[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7
    212转引自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56
    21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3
    214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
    21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1
    216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7
    217邱丕相.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文化[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7
    218吴兆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武原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219吴殳.《手臂录·附卷上·审势篇》
    220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41
    22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90-291
    222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47
    223陈鑫.《太极拳权论》
    224陈鑫.《咏太极拳》
    225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
    226苏轼.《送参廖师》
    227黄子肃.《诗法》,《诗学指南》卷一。转引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上)[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1
    228苏轼.《书晁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
    229张怀瓘.《译书》
    230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23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4
    231孙川.曲径通幽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哲学思想[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233朱熹.《太极图说》
    234张南轩.《南轩全集》卷十一
    235杨澄浦.《太极进退不已功》
    236杨澄浦.《太极拳正功解》
    237转引自唐豪 顾留鑫著.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77
    238陈鑫.《太极拳缠丝法诗》
    239孙刚 李成银.太极拳生命意境论[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1
    240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63
    241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杜甫《废畦》评语
    24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09
    243《淮南子·说林训》
    244彭彦琴.审美之魅: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现代转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9.
    245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46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1-165
    247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5
    248孙刚,颜秉峰,朱瑞琪等,中国武术的奥林匹克情结[J],体育文化导刊,2008(1):75-77
    249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6:76
    250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6:76
    251注: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1或1: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0.618,从而使人体美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凡是与人体相似的物体就喜欢它,就觉得美。于是黄金分割律作为一种重要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载http://baike.baidu.com/view/1816.htm)
    252北大哲学系.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5
    253塔塔科维兹.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173
    254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6:77
    255见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2
    256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62
    25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58
    258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04
    259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8
    260应美凤.木兰拳[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2
    261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4
    262蔡龙云.“四击”、“八法”、“十二型”——武术运动的基本技法[A].人民日报,1956-11-29。见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67
    263转引自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57
    264邱丕相.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J].中国教练员,1993(2)
    265孙禄堂.《拳意述真》第四章
    266陈铁生在1929年2月2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二号的撰文。转引自《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3
    267果毅.谈武术招式[J].武术健身,1990(3)
    268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中国书店,据商务印书馆影印,1984:自序5
    269 笔者访谈北京市形意拳协会顾问邸国勇先生时的笔录。
    270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序2页
    271范温.《潜溪诗眼》
    272范温.《潜溪诗眼》
    273范温.《潜溪诗眼》
    274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37
    275范温.《潜溪诗眼》
    276http://www.cc.ccoo.cn/ny3/newsshow.asp?id=44345&cateid=341259&nid=263742
    277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2
    278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5
    279俞大猷.《剑经》
    280吴殳.《手臂录·卷二·枪法微言》
    281蔡龙云.丰富多彩的祖国武技艺术[A].人民日报,1956年11月29日。见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8
    282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及其推向世界[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6
    283邱丕相.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文化[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7
    284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8
    285林伊夫 刘庆等注译.武经七书新译[M].济南:齐鲁书社,1999
    286王宗岳.太极拳谱[M].沈寿,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65
    287俞大猷.《剑经》
    288(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289(日)河内利治著;承春先译.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7
    290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291http://.beijing2008.cn/ceremonies/headlines/n214517965.shtml
    292《宋书·谢方明传》
    29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695
    294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54
    295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转引自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2
    296蔡龙云.峨眉刀[A].新民晚报,1953-9-4.见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1
    297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98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6:78
    299孙刚 朱瑞琪.现代散打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0:94
    300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635
    301刘勰.《文心雕龙·定势》
    302唐太宗.《唐太宗论书》,《佩文斋书画谱》卷五
    303皎然.《诗式·明势》
    304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
    305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刚柔》
    306涂光社:势与中国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07王夫之.《薑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篇》
    308(明)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拳.转引自马力.中国传统武学秘籍录(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
    309邱丕相.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5
    310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篇[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4311转引自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0
    312转引自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4
    313蔡邕.《九势》,参见《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45
    314李德裕.《文章沦》,《李文饶文集外集》卷三,见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9
    315俞大猷.《剑经》
    316沈寿.太极拳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75
    317沈寿.太极拳推手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34
    318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04
    319蔡龙云.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A].武魂,1984年第2期。见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09
    320向恺然.向恺然序,载于吴公藻编.太极拳讲义[M].上海:上海书局,1985:4
    321蔡龙云.“四击”、“八法”、“十二型”——武术运动的基本技法[A].人民日报,1956-11-29.见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68
    322蔡龙云.漫谈八卦掌[A].体育报,1963-1-21.见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31
    323蔡龙云.八卦掌[A].新民晚报,1961-8-21.见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05
    324《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94
    325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0:46
    326田金龙.太极劲技理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327王宗岳等.沈寿点校考释.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32
    328董英杰.太极拳释义[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7:38
    329丕侠.“力”与“劲”,《求事月刊》第一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四七月十日发行,221-222.转引自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5:146
    330向恺然.拳术传新录,《国术统一月刊》第一集第三册,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五目,2
    331志然.技击实验谈,《求事月刊》第二卷第二期,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十日,84
    332刘静.太极拳健身理论论绎——健身思想和健身机制探[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3:45
    333向恺然.向恺然序,载于吴公藻编.太极拳讲义[M].上海:上海书局,1985:4-5
    334丕侠.“力”与“劲”,《求事月刊》第一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四七月十日发行,221
    335金警钟.金警钟行意拳之研究,《求事月刊》二周年第十期,民国25年7月10日,338
    336董英杰.太极拳释义[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7:52
    337《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72瑚蔡龙云.银蛇飞舞话练鞭[A].新民晚报,1962-6-4.见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20
    339李德裕.《文章论》,《李文饶文集外集》卷三
    340邱丕相.套路中的定势美[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2
    343转引自.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8
    344马国兴.古拳论阐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
    345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6
    346唐顺之.《武编·前集·卷五·拳》
    347虞世南.《笔髓论·释行》
    348姜周存.螳螂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5
    349虞世南.《笔髓论·释草》
    350孙刚、朱瑞琪.现代散打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0:94-96
    351《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352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31
    353王夫之.《诗广传》卷五《商颂三》
    354司空图.《诗品·形容》
    355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7
    356张怀瓘.《法书要录》(卷四)
    357皎然.《诗式·序》
    358刘熙载.《艺概·书概》
    359老子.《老子》第1章
    360王羲之.《自评书》
    361谢赫.《古画品录》
    362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363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00
    364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36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07
    36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
    367唐太宗.《唐太宗指意》,《佩文斋书画谱》卷五
    368转引自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
    369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47
    370转引自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2
    371(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372《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3
    373阮纪正.太极拳系统文化论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16(1):25-33
    374转引自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76
    375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太原: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76顾恺之.《世说新语·巧艺》
    377《世说新语·巧艺》
    378张孔昭.《拳经·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
    379《孟子·离娄上》
    380邱丕相.武术“眼神”琐谈[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5
    38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上)[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52
    382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383张怀瓘.《六体书论》
    384虞世南.《笔髓论·释草》
    385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83
    386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83
    387吴兆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武原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388沈寿.太极推手与孙子兵法[J].中华武术.1990(10):35
    389吴兆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武原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390吴兆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武原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391《孙子兵法·势篇》
    392吴兆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武原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393程宗猷.《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
    394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散扎拔萃》
    395张孔昭.《拳经·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身法操持》
    396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57
    397董仲舒《春秋繁露》
    398《学而》,见《论语集注》卷一[M].上海:世界书局,1936:3
    399北大哲学系.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
    400北大哲学系.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
    401周纪文.和谐论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159
    40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上)[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
    403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40
    404http://baike.baidu.com/view/10153.htm
    40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43
    406蛳注:《五行》是一本失传千年的古代伦理道德之书,应该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作品。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了竹筒和帛书两种版本的《五行》。《五行》分经和说两个部分,经就是正文;说就是对经的解说,相当于传。经文分成二十八段,每段配有相应的说,但由于竹简和帛书的残破,说的内容已经不全了,所幸经的部分保存完好。(资料来源:http://www.huaxia-han,com/bbs/viewthread,php?tid=48091)
    407孔子.《论语·里仁》
    408孔子.《中庸·第二十章》
    409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上)[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5
    410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上)[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8
    41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上)[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3
    412今道友信.关于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76
    413孔子.《礼记·礼运》
    414韩愈.《原道》
    415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7
    416孔子.《论语·泰伯》
    417荀子.《荀子·修身》
    418《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88.
    419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29.
    420兰草.武魂侠骨——中国武侠军事文化探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26-27
    42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67
    422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423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424陈山.中国武侠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302.
    425转引自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1
    426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3
    42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33
    428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41
    429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41
    430孟子.《孟子·离娄下》
    431孔子.《中庸·第二十章》
    432孟子.《孟子·离娄上》
    433董仲舒.《春秋繁露》
    434佟忠义.《武士须知》,转引自《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2
    435孔子.《论语·阳货》
    436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5367.htm
    437转引自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9
    438转引自《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1
    439肖汝霖.1916年发表于《青年杂志》(1916年第1卷第5期)转引自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37
    440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8
    441旷文楠.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40
    442转引自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560
    44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64
    444邱丕相.试论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及其推向世界[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4
    445陈昌棉,陈耀佳.南拳[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
    44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84
    447孟子.《孟子·尽心下》
    448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中)[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24
    449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95
    450蒋孔阳.说丑[J].文学评论,1990(6)
    45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01
    45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69
    453《论语·泰伯》
    454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455孙中山.精武本纪·作序,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456孙刚、朱瑞琪.现代散打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0):94-96
    457于涛.娱乐体育中快乐体育之本质内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14-18
    458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A],见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0
    459孙刚.曲径通幽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哲学思想[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460易剑东.民国时期的尚武思潮与武术[J].《体育科研》,1996(4)
    461转引自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42
    462孙刚.曲径通幽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哲学思想[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463转引自邱丕相.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3
    464邱丕相.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A],见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
    [2]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彭锋.美学的感染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5]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王铭玉、宋尧编,符号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8]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1]威廉·弗莱明.艺术与观念[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12]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4]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6.
    [15]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7]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德)叔本华著.人性的得失与智慧[M].文良、文化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19]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朱立元王振复.天人合——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1]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编.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3]叶秀山.美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徐才、张山、周荔裳.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5]林伯原.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6]《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8]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29]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0]任海.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气功[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3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32](元)马端林撰.文献通考(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卷149).1988
    [3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4]杨本升.关于中国武术与军事、艺术关系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35]徐珂编撰.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6]邹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总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37]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8]宋巍.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3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0]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4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4.1
    [42]易剑东.民国时期的尚武思潮与武术[J].体育科研,1996(4)
    [43]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4]李成银,申玉山,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vol,20(3)
    [4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见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4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8]周振甫.周易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9]刘纲纪.周易美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0]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
    [5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下)[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2]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3]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4]韩望喜.善与美的人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5]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2)
    [56]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57]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8](清)张伯行.太极图详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59]中国思想宝库编委会.中国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60]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61]彭彦琴.审美之魅: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现代转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2]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社,1986.
    [6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4]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65]薛颠.象形拳法真诠[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6]河南省武术协会.少林武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67]杨澄浦.太极拳体用全书[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社,1934
    [68]唐豪顾留鑫著.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
    [69]孙刚李成银.太极拳生命意境论[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1
    [70]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1]胡适,先秦名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72]邱紫华.东方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4]杨澄浦.太极拳使用法[M].北京:文光印务馆出版,1931年版影印
    [7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6]李壮鹰主编.《文赋·序》《中华古文论选注》(上)[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77]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78]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79]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
    [80]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81]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82]陈望衡.中国传统美学史(第二版)[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3]吴兆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武原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84]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5]孙刚,颜秉峰,朱瑞琪等,中国武术的奥林匹克情结[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86]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技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6
    [87]北大哲学系.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8]塔塔科维兹.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89]应美风.木兰拳[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90]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91]邱丕相.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J].中国教练员,1993(2)
    [92]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中国书店,1984,据商务印书馆影印
    [93]林伊夫刘庆等注译.武经七书新译[M].济南:齐鲁书社.1999
    [94][日]河内利治著;承春先译.汉字书法审美范畴考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95]中国大百科全书·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96]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97]孙刚朱瑞琪.现代散打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10
    [98]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99]张家梅.言意之辩与魏晋美学话语生成[M].湖南:岳麓书社,2007
    [100]涂光社:势与中国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01]马力.中国传统武学秘籍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102]沈寿.太极拳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03]沈寿.太极拳推手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104]田金龙.太极劲技理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105]王宗岳等.沈寿点校考释.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106]董英杰.太极拳释义[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7.
    [107]刘静.太极拳健身理论论绎——健身思想和健身机制探[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3
    [108]马国兴.古拳论阐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9]姜周存.螳螂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10]阮纪正.太极拳系统文化论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16(1)
    [111]周纪文.和谐论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12]今道友信.关于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13]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4]兰草.武魂侠骨——中国武侠军事文化探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115]陈山.中国武侠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116]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17]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118]旷文楠.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119]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120]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21]陈昌棉,陈耀佳.南拳[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2]蒋孔阳.说丑[J].文学评论,1990(6)
    [123]康德.《判断力的批判》上卷[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4]孙刚王涛.现代散打运动的审美阐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
    [125]于涛.娱乐体育中快乐体育之本质内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
    [126]马剑.武术的人文逻辑[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6
    [127]柳龙飞.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审美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6
    [128]徐志平,孙刚.散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9]孙刚.曲径通幽体认生生——从“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论太极拳哲学思想[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