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他者的观望与追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铁凝生于城市长于城市,是乡村里的“他者”,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不断地表达着对乡村的赞赏。一方面,善良的天性和对美的向往使她执拗的在乡村寻找着唯美的情境,另一方面,“他者”的身份使她没有机会深切地体会到乡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于是,她笔下的乡村既有局限又独具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铁凝笔下的乡村世界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诗意的栖居”、“渐行渐远的精神家园”、“民族生命的栖息地”。乡村在知识分子铁凝的眼里是一处独特的风景,人是美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生活也是轻松惬意的。没有苦难和丑陋的乡村是一种艺术的存在。
     另外,作者为了表达对乡村这个精神家园的欣赏、怀念和留恋,在叙事视角和叙述语言上都做了精心地处理,知识分子外来者的视角既可以恰到好处的表达铁凝作为“他者”对乡村的多重认识,也可以在知识分子外来者和乡村百姓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中展现出乡村的全貌。同时,作者也从未停止过在语言层面与乡村的交流,纵观其创作,可以发现她对乡村语言观察、思考和运用的逐步深入。
     “乡村”对铁凝的小说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乡村历来是作家的一种创作资源,铁凝偏爱乡村与时代背景、自身经历、文学传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他者”身份使她与乡村存在着难以消解的隔阂,这种异于城市文学范式的资源在她的意识里是一个美的所在,承载着她的审美理念,是对工业文明失望时的心理回响。
Tie Ning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the city, for village, she is "the other". In the thirty years of writing career, she continued to express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On the one hand,because of the good nature and yearning for beauty, she is looking for the beautiful situation in the village stubborn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other" identity made her had no opportunit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hardships and helpless of rural life,so, her village has both limitations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the village works of Tie Ning wor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Poetic dwelling"、"Spiritual home of fading away"、"The habitat of national life". Villages in the eyes of intellectuals Tie Ning is a unique landscape, people are beautiful, the human and nature are harmonious, life is easy and comfortable. The country without misery and ugly is an art exist.
     In addition, the author, in order to express this appreciation, memory of the spiritual home to the village and yearn, have all dealt with meticulously narrating the visual angle and language of narrating, intellectuals outsiders view can both expression Tie Ning's multiple recognition as "the other" on village, and shown the different attitude in picture of village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outsider and the common people of rural.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never stopped communicating with the village in the language level, throughout her creation, we can find the gradual deepening that she observes, thinks and uses to the rural language.
     "The village" has important meanings to Tie Ning's novels. Village has always been a creation of writer resources,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own experience and the literature tradition all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ie Ning's preference for rural.But the barrier between Tie Ning and village is difficult to clear up because of "the other" identity, the paradigm is different from urban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her consciousness, carrying her aesthetic philosophy, is psychological reposing to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disappointed.
引文
①景莹:《铁凝乡土小说的精神意义》,《当代文学》,2009年第12期。
    ②范川凤:《也谈铁凝的<秀色>》,《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③张德明:《重读铁凝的<孕妇和牛>》,《当代评论》,2006年第7期。
    ④刘芳:《走进笨花村的乱世风云——论铁凝力作<笨花>》,《当代文坛·<笨花>评论小辑》,2006年第5期。
    ①韩春燕:《在轻与重之间飞翔——读铁凝长篇小说<笨花>》,《当代作家评论·铁凝评论专辑》,2006年第5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④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集·小说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年版,第9页。
    ⑤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⑥周作人:《谈龙集·地方与文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⑦茅盾:《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关于乡土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1页。严家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转引自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①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张宇《乡村情感》,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③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
    ④段崇轩:《农村小说:概念与内涵的演进》,《晋阳学刊》1997年第1期。
    ①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哦,香雪》,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
    ②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哦,香雪》,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
    ③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哦,香雪》,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
    ④张德明:《重读铁凝的<孕妇和牛>》,《当代评论》,2006年第7期。
    ①贺绍俊:《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46页。
    ②铁凝:《铁凝文集2·埋人·写在卷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①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砸骨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②丁夫:《秀色能永远吗》,《名作欣赏》,1998年第3期。
    ③(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74页。
    ①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
    ②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2期。
    ①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小黄米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①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①孟繁华:《九十年代文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②铁凝,王干:《花非花人是人小说是小说——关于<笨花>的对话》,《南方文坛》,2006年第3期。
    ①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②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①张志忠:《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
    ②袁济喜:《文化保守主义: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重新选择》,《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
    ①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163页。
    ②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170页。
    ③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老丑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①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三丑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②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三丑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页。
    ③铁凝:《铁凝文集2·埋人·写在卷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①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170页。
    ①[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159页。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2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崔志远:《探寻“人类情感”的心灵艺术—铁凝小说创作综论》,《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③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哦,香雪》,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④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哦,香雪》,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0页。
    ⑤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哦,香雪》,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
    ⑥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哦,香雪》,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5页。
    ⑦铁凝:《铁凝文集1·青草垛·麦秸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①铁凝:《铁凝文集1·青草垛·麦秸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②铁凝:《铁凝文集1·青草垛·麦秸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③铁凝:《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四个问题》,《长城》,2006年第4期。
    ④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砸骨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①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砸骨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②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砸骨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③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砸骨头》,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①李亚林:《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语言及其功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②铁凝:《铁凝文集3·六月的话题·哦,香雪》,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46页。
    ③铁凝:《铁凝文集1·青草垛·麦秸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④铁凝:《铁凝文集1·青草垛·麦秸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②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③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8页。
    ④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⑤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⑥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①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②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③铁凝:《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四个问题》,《长城》,2006年第4期。
    ①孙丽萍,铁凝:《心里有无农民,影响落笔轻重》,《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3月3日第012版。
    ②铁凝:《铁凝文集5·女人的白夜·我的小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62页。
    ③铁凝:《铁凝文集2·埋人·写在卷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①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1页。
    ②杨剑龙:《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小说评论》,1996年第2期。
    ③杨剑龙:《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小说评论》,1996年第2期。
    ④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3页。
    ①牛宏宝:《西方“他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探寻》,《江汉论坛》,2009年第5期。
    ②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失范》,《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
    ③铁凝:《铁凝文集2·埋人·写在卷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④铁凝:《铁凝文集1·麦秸垛·麦秸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⑤铁凝:《铁凝文集1·麦秸垛·麦秸垛》,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①铁凝:《铁凝文集5·女人的白夜·三月的一个晚上在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②铁凝:《铁凝文集5·女人的白夜·三月的一个晚上在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③铁凝:《铁凝文集5·女人的白夜·三月的一个晚上在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①王一燕:《论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②汪政:《论贾平凹》,《钟山》,2004年第4期。
    ①施战军:《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②李雪梅:《他者视域中农民工形象的现代性缺失》,《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
    ③赵艳,铁凝:《对人类的体贴和爱——铁凝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
    ④赵艳,铁凝:《对人类的体贴和爱——铁凝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
    ⑤铁凝:《铁凝文集5·女人的白夜·真挚的做作岁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58页。
    ①铁凝:《铁凝文集2·埋人·写在卷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李雪梅:《他者视域中农民工形象的现代性缺失》,《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
    ③阎连科,姚晓雷:《写作是因为对生活的厌恶与恐惧》,《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2期。
    ④阎连科:《返身回家》,解放军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⑤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2页。
    ⑥张光芒,童娣:《自我与他者的纠缠:90年代以来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①陈晓明:《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张光芒,童娣:《自我与他者的纠缠:90年代以来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③孙丽萍,铁凝:《心里有无农民,影响落笔轻重》,《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3月3日第012版。
    ④张光芒,童娣:《自我与他者的纠缠:90年代以来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⑤张光芒,童娣:《自我与他者的纠缠:90年代以来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⑥易文翔:《成人世界的“他者”——论近二十年小说中的少儿视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铁凝,王尧:《文学应当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6期。
    ②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③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前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④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①王斌:《走向深山更深处——都市文学的困境与出路》,《文艺评论》,2000年第1期。
    ②王斌:《走向深山更深处——都市文学的困境与出路》,《文艺评论》,2000年第1期。
    ③王斌:《走向深山更深处——都市文学的困境与出路》,《文艺评论》,2000年第1期。
    ①刘宏伟:《古典自我与现代他者的冲突——张炜长篇小说侧论之一》,《当代文坛》,1998年第4期。
    ②张光芒,童娣:《自我与他者的纠缠:90年代以来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③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8页。
    ④张光芒,童娣:《自我与他者的纠缠:90年代以来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集·小说二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35年.
    [2]张宇.乡村情感[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3]铁凝.铁凝文集(1-5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4]铁凝.大浴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
    [5]铁凝.第十二夜[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
    [6]阎连科.返身回家[M].北京:解放军艺术出版社,2002年.
    [7]铁凝.无雨之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8]铁凝.笨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9]茅盾.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
    [10]孟繁华.叙事的艺术[M].北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11]陈映实.铁凝及其小说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
    [1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5]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德)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孟繁华.九十年代文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9]周作人.谈龙集[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21]贺绍俊.铁凝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23](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范川凤.美人鱼的鱼网从哪里来——铁凝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25]马云.铁凝小说与绘画、音乐、舞蹈——兼谈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6]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张洪清.老实是最大的智慧[J].文学报,2001年10月25日第002版.
    [28]铁凝,王尧.文学应当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J].当代作家评论,2003(06).
    [29]明红.铁凝: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J].全国新书目,2003(09).
    [30]赵艳,铁凝.对人类的体贴和爱——铁凝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01).
    [31]赵艳.文学·梦想·社会责任——铁凝自述[J].小说评论,2004(01).
    [32]傅光明.铁凝:我追求穿越了复杂之后的单纯[J].中国邮政报,2004年10月9日.
    [33]孙丽萍,铁凝.心里有无农民,影响落笔轻重[J].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3月3日第012版.
    [34]铁凝,王干.花非花人是人小说是小说——关于《笨花》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6(03).
    [35]王蒙.漫话几个作者和他们的作品[J].文艺研究,1983(03)
    [36]赵建国.铁凝文学创作二十年[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3(01)
    [37]戴锦华.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J].文学评论,1994(05)
    [38]卢翎.铁凝小说叙述视角探微[J].冀东学刊,1995(01)
    [39]李亚林.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语言及其功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01).
    [40]马云.男性叙事话语中的孕妇情境——铁凝小说《孕妇和牛》引起的话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
    [41]段崇轩.农村小说:概念与内涵的演进[J]. 晋阳学刊,1997(01)
    [42]丁夫.秀色能永远吗[J].名作欣赏,1998(03)
    [43]刘宏伟.古典自我与现代他者的冲突——张炜长篇小说侧论之一[J]. 当代文坛,1998(04)
    [44]袁济喜.文化保守主义: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重新选择[J].人文杂志,1998(4).
    [45]蔡骥鸣. 《秀色》:一篇现代的寓言[J].名作欣赏,1999(01)
    [46]范川凤.从《荷花淀》到《棉花垛》——河北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47]杨从荣.传统文化“情结”与现代生存意识——读铁凝的《树下》[J].名作欣赏,1999(04)
    [48]范川凤.也谈铁凝的《秀色》[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49]王斌.走向深山更深处——都市文学的困境与出路[J].文艺评论,2000(01)
    [50]郝雨.欲的“突围”与“溃败”——评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J].小说评论,2000(05)
    [51]董之林.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从90年代文学思潮中“躯体写作”谈起[J].文学评论,2000(06)
    [52]谢玉娥. “大欲”之后的“大浴”——“大浴女”性别意向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53]崔志远.探寻“人类情感”的心灵艺术——铁凝小说创作综论[J].河北学刊,2001(04)
    [54]葛丽娅.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建构丰富的艺术世界[D].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2.
    [55]王一燕.论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3(02)
    [56]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D].武汉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3.
    [57]陈进华.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58]王艳玲.张炜小说的传统文化情结[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59]李秀萍.论王安忆小说对日常生活的诗性观照[D].黑龙江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60]魏李梅.论王安忆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61]赵艳.罪与罚——关于铁凝小说的道德伦理叙事[J].小说评论,2004(01)
    [62]易文翔.成人世界的“他者”——论近二十年小说中的少儿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01)
    [63]汪政.论贾平凹[J].钟山,2004(04)
    [64]周水涛. “城裔”的得失——城裔作家在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4(04)
    [65]褚洪敏,翟德耀.城市和乡村人性的二重奏——铁凝城乡小说对照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
    [66]朱慧芳.毛姆小说叙事特征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67]贺绍俊.女性觉醒:从倾诉“她们”到拷问“她们”——论《玫瑰门》及其文学史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68]杨联芬.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69]李震.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70]罗关德.风筝与土地:20世纪中国文化乡土小说家的视角和心态[J].文学评论,2005(04)
    [71]汪曾祺.汪曾祺说铁凝小说《孕妇和牛》[J].名作欣赏,2005(05)
    [72]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失范[J].文艺研究,2005(08)
    [73]宋菲.解读铁凝小说中的文化内涵[J].当代评论,2005(12)
    [74]刘瑛.现代忧思与乡土回望——论王安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小说创作[D].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75]施战军.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J].文艺研究,2006(01)
    [76]陈晓明.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J].文艺研究,2006(01)
    [77]王春林.凡俗生活展示中的历史镜像——评铁凝长篇小说《笨花》[J].小说评论,2006(02)
    [78]张浩文.去隔与贴近[J].文学报,2006(03)
    [79]铁凝.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四个问题[J].长城,2006(04)
    [80]闫红. “疯狂玛格”:神话窥破之后的镜城突围——论铁凝作品中女性主体身份的现代性追求[J].作家作品研究,2006(04)
    [81]沈红芳.王安忆、铁凝小说叙事话语的差异[J].当代文坛,2006(04)
    [82]闫红.《笨花》:女性叙事的隐痛及其艺术解决[J].当代文坛,2006(05)
    [83]刘芳.走进笨花村的乱世风云——论铁凝力作《笨花》[J].当代文坛·《笨花》评论小辑,2006(05)
    [84]韩春燕.在轻与重之间飞翔——读铁凝长篇小说《笨花》[J].当代作家评论·铁凝评论专辑,2006(05)
    [85]南帆.快与慢,轻与重——读铁凝的《笨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5).
    [86]胡传吉.世俗烟火与兵荒马乱的叙事伦理——论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J].当代作家评论,2006(05)
    [87]吴雪丽.乡村、本土与日常美学——论《笨花》在乡土小说史上的意义[J].作家作品研究,2006(06)
    [88]沈红芳.铁凝小说的叙事艺术[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89]王志华.均衡与和谐——论铁凝小说的悲剧观[J].理论学刊,2006(06)
    [90]张德明. 《重读铁凝的<孕妇和牛>》[J].当代评论2006(07)
    [91]闫红.“天地之间有大美”——荷花淀派与铁凝早期创作论[J].名作欣赏,2006年(10)
    [92]何丽.另一种现代性——论沈从文的边缘言说[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93]李轩.生命意识下的温暖叙事——铁凝小说论[D].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94]唐晶.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D].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95]郜元宝.柔顺之美:革命文学的道德谱系——孙犁、铁凝合论[J].南方文坛,2007年(01)
    [96]褚洪敏.叙事学视野下的铁凝三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97]梁惠娟.论铁凝小说的审丑意识[J].河北学刊,2007(03)
    [98]李雪梅.他者视域中农民工形象的现代性缺失[J],当代文坛,2007(03)
    [99]余志平.孙犁“荷花淀”风格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2007(05)
    [100]王志华.喜剧因素与悲剧因素的互渗——铁凝小说的风格特征之一[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101]杨园园.海明威短篇小说叙事视角论[D].南昌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02]梅露.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03]尹友.论王安忆九十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中的乡村世界[D].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04]张国远.新时期乡村小说流变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05]康鑫.铁凝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06]李哲.渐行渐远的风景[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07]王委艳.修辞叙事学研究初探[D].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08]张喜田.女性的性别在战争中凸显——论铁凝《笨花》的女性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109]耿传明. “新知培养转深沉”——《笨花》及其对现代中国小说的乡村叙事的拓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110]萧虹.铁凝早期作品中的暗流:《灶火》和《麦秸垛》的分析[J].南方文坛,2008(04)
    [111]柳艳娜.叙事学视野中的冰心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12]冯晓燕.汪曾祺小说的诗学特征[D].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13]梁仙凤.论毛姆小说的叙事艺术[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14]夏霖.铁凝创作中的乡土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15]徐海燕.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16]郑明娥.生存世界的回归——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的生存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17]张志忠.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J].文艺争鸣,2009(01)
    [118]薛芳.铁凝小说的母亲形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119]周雪花.铁凝山村小说的时空叙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20]张光芒,童娣.自我与他者的纠缠:90年代以来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9(04)
    [121]牛宏宝.西方“他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探寻[J].江汉论坛,2009(05)
    [122]高月娟,朱福铭.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观照下的铁凝创作[J].河北学刊,2009(06)
    [123]景莹.铁凝乡土小说的精神意义[J].当代文学,2009年(12)
    [124]郭小强.周大新小说叙事话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125]李艳妮.家族·家园·生态——论叶广苓小说的家园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126]黄婵娟.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127]林钦煜.周梅森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128]肖寒.从城市批判到乡土温情——论鲁敏小说创作主题的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129]茹英.试论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混沌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130]张莉.仁义叙事的难度与难局——铁凝论[J].南方文坛,201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