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罗振玉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1866年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1940年卒于辽宁旅顺,享年74岁。罗氏年轻的时候曾致力于维新启蒙运动,在上海创办农报和东文学社。后来受辛亥革命刺激,思想极度保守,从事保皇复辟。1931年以后加入伪满洲国,成为汉奸。
     但在学术上,他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开辟了敦煌学、甲骨学、简牍学和古器物学四门学问,编印了大量的书籍,为保存中华文化和流传史料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分六个部分来探讨他的学术。第一部分介绍他青少年时代的学术事迹。介绍他的治学根基和学术源流。第二部分介绍他三十岁以后从事维新启蒙和引进西学的事迹。第三部分介绍他入学部以后从事甲骨学、敦煌学和古器物学等新兴学问研究的事迹,并介绍他保存内阁大库档案和敦煌文献的贡献。第四部分介绍辛亥革命之后他到日本的学术表现,介绍了他对敦煌学、西北史地学、甲骨学、日本古书和古器物学的贡献。第五部分介绍他从日本回国的学术表现,介绍了他这一时期他为中国培养学术人才,创立东方文化研究机构与世界学术沟通,并继续从事敦煌学、甲骨学和古器物学的研究。第六部分综括介绍他的治学宗旨与学术源流,并分析他与王国维学术的不同。
     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考量罗振玉在历史文献学各个领域的成就与贡献,从而深刻总结罗振玉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及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本文是第一部系统探讨罗振玉历史文献学成绩的博士论文。在此之前,学术界的研究大多以片断的研究为主,尚缺乏综贯的、深入的研究。学术界仅存的几部关于他的学术专著,大多为罗氏后人所作,且为人物传记式的研究。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学问被称之为“罗王之学”,但整体上而言,王学的研究热,罗学的研究冷,这与罗氏国学大师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学术需要争鸣,罗学的研究也需要不同的声音,罗氏后人单独从事研究的局面需要打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学术史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罗氏学术成果的总结与评价,又注重其学术活动与学术交往。并着力探讨一些不为人知的学术细节,对于理解他的学术精神与治学风格是有帮助的。本文的研究,围绕罗氏的历史文献学成绩展开,政治方面不作过多评价。本文主要侧重于罗氏对新发现史料的研究与刊布,阐明其对近代新史学和新国学的影响。笔者受限于专业需要和知识结构,因此对罗振玉整理敦煌西域出土物的成绩,加大了渲染。
     传统的研究,侧重于罗氏治学的外部表现,本文结合罗氏治学的具体领域,对罗氏内在的治学旨趣、学术性质、治学方法和学术源流进行了探讨。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探讨他在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史上的地位及贡献。本文还全面比较了罗王二人学术的异同,使人们对罗、王二人的学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Luo Zhenyu was a famous scholar in modern China,who was born at Huaia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966.His ancestral home is Shangyu in Zhejiang province.And he was dead at Lushun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1940,at the age of 74 years old.When he was young,he devoted to enlightenment,and originated Nongbao (Agronomy newspaper)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 school.After 1911 revolution, He became conservative and want to restore monarchy.In 1931,he joined Manchuguo and became a traitor in Chinese history.
     But in academia, he had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He opened up studies of inscription on Oracle Bone and bamboo slips,studies of ancient things and Dunhuang documents.IN addition,he compiled and published a lot of books,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rotecting Chiese cultur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article is de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young age of his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and his scholarship foundation and academic origins.The second section describes the facts that he joined in enlightment and introduced western learning after 30-year-old.The third section describes his achievements in Dunghuang studies,oracle bone studies,bamboo slips studies,ancient thing Studies and other new learnings after he joined in Xuebun(the Education Ministry).In addition,I introduce his contribution to protecting files which was found in the Cabinet and Dunhuang documents.The fourth sections describes his accomplishments when he lived in Kyoto of Japan,which of Dunhuang studies,studies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northwest China,studies of Oracle Bone and ancient things,studies of ancient documents kept in Japan.The fifth sections decribes his activities after he return to China. I introduce the facts that he fostered the talent,cre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Oriental Culture studies,and continued to research Dunhuang documents, oracle bones and ancient things.The sixth sections introduce his purpose of scholarly research and academic origins.Then I compare Luo Zhenyu with Wang Guowei between academic.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backgroun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study the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which Luo Zhenyu made in many fields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ilology.Then I Sumarize and analyze his spirit of scholarship, research methods,evaluate how important that he was in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of China.
     So far,this is the first doctoral thesis which makes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s that Luo Zhenyu obtained in historical philology. Most of article analysize some piece of his academic,there was extremely few monographs which make synthesized, through and thorough research. The only several books about him was mostly written by his descendants,which were mainly his biography and memoirs.Overall,Study of Wang Guo is heat while study of Luo Zhenyu is cold,this is not match with the Luo Zhenyu's academic importance. Academic needs of contention, Luo xue (study of Luo Zhenyu) also needs to learn the different sounds, the situation that only Roche's descendants research this subject need to break.
     This article uses methods which academic history research commonly used.I pay attention to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his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contacts.Ohterwise,I focus on discovering some unkown details,which may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hi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 and spirit.This article centers on hi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historical bibliography,and does not refer to the political aspect too muc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acts how he published and researched the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for the purpose of describing his influence to new history and new national studies. As a result of the specialized habit, I discuss his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ing the discoveries in Dunhuang and Xiyu(western region in China.) emphatically.
     Traditional research stresses exterior performance of Luo Zhenyu'scholarship.This thesis combines his specific academic domain,discusses inner things about his learning such as his academic nature,learning methods,and academic origins. Throug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I discuss hi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historic document learning.I also compare his academic with Wang Guowei,discus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So people can understand Luo wang's learning deeply.
引文
①王森然著《近代名家评传》(初集).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162页。
    ①白适铭:《罗振下的古物认识及“反(返)经信古论”思想探析》,《书画艺术从刊》,2009年第6期。
    ①罗振玉:《五士日梦痕录》,载罗振下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②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振玉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③罗振玉:《集蓼编》,载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④傅斯年著:《史料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第44页。
    ①内藤湖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序》,载《湖南文存》卷三,收入神田喜一郎、内藤干吉编《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日本:筑摩书房,1976年版,第106页。
    ②罗振玉:《<说文古籀补跋>》,载载罗振玉著、萧文立编校《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8贝。
    ③罗振玉:《黄刻<广雅疏证补正>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87页。
    ④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3页。
    ①罗振玉:《伯兄佩南先生传略》,载《面城精舍杂文乙编》。
    ②罗振玉:《<小学沟沈续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2页。
    ③罗振玉:《增订碑别字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15贝。
    ④罗振玉:《增订碑别字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15页
    ①江藩:《汉学师承记》,载钱钟书、朱维铮主编《汉学师承记(外二种)》,生活·读书·新知,1998年版,第14页。
    ②同上,第16页
    ③同上。
    ④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日提要》卷四十《小学类》一,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⑤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小学略说》,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⑥傅斯年:《(殷历谱)序》,载《傅斯年全集》第三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215页。
    ①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3页。
    ②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收入萧文立编校《雪堂类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文集》第四卷,第12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①顾炎武:《<西安府儒学碑日>序》,载《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页。
    ②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载《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③罗振下:《<元和姓纂校勘记>叙》,《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25-226页。
    ①罗振玉:《<唐书·艺文志斠议>叙》,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75页。
    ②叶德辉:《书林清话校补》,载《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③罗振玉:《(唐书·艺文志斠义)叙》,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75页。
    ④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陈寅恪集·金明馆从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9页。
    ⑤凌延堪:《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五《与张生其锦书》。
    ①罗振玉:《梁陈北齐后周隋〈五史料议〉叙》,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74页。
    ②罗振玉:《(〈三国志证闻校勘记〉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23页。
    ③罗振玉:《魏书·宗室传注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69页。
    ④傅斯年:《〈殷历谱〉序》,载《傅斯年全集》第三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217页。
    ①陈寅恪:《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从续稿)序》,载《陈寅恪集·金明馆从稿二编》,第260页。
    ②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13页。
    ③参见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光绪六年至八年,第4-7页。
    ④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6页。
    ①缪荃孙:《王仙舟同年金石文钞序》,载《艺风堂文续集》卷五。
    ②缪荃孙:《艺风堂文外集》,庚戌付刻,癸且印行。
    ③参见王寿萱:《〈淮阴金石仅存录〉跋》,载《淮阴金石仅存录》,《小方壶舆地斋从书》,第三集,光绪年间刻本。
    ①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载戴震著、赵玉新点校:《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
    ②罗振玉:《小学钩沈续编叙》,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93页。
    ③罗振玉:《〈毛郑诗斠议〉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20页。
    ④罗振玉:《永丰乡人行年录》,《雪堂类稿》本,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罗振玉:《<唐书·宰相世系表补正>序》,载《雪堂类稿 乙 图籍序跋》,第176页。
    ②孙诒让:《籀庼述林》卷五《札迻序》,转引自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③罗振玉:《增订碑别字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15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38页。
    ①罗振玉:《龚校本〈十禄字书〉跋》,载《雪堂类稿 乙 图籍序跋》,第480页。
    ②王森然:《罗振玉先生评传》,载《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52页。
    ③阮元:《士驾斋养新录序》,转引自《张舜徽集》,第115页。
    ①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241页。
    ②罗继祖:《蜉寄留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③参见萧文立:《〈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前言》,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5-12页。
    ④汪士铎:《(存拙斋札疏)跋》,《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
    ⑤周作人:《罗振玉这学者》,载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10八十心情 自叙·怀人·记事》,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64页。
    ⑥参见萧文立:《〈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前言》,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前言》第12贝。
    ①参见罗继祖:《水丰乡人行年录》,第7贝。
    ②罗振玉:《存拙斋疏跋》,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67页。
    ③罗振玉:《存拙斋札疏》,载《雪堂类稿 甲 笔记汇刊》,第65贝。
    ④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6页。
    ⑤参见罗振玉:《(眼学偶得)序》,《雪堂类稿 甲 笔记汇刊》,第92页。
    ①萧文立:《〈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前言》,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前言页第17页。
    ②罗振玉:《(楚州城砖录〉跋》,载《雪堂类稿甲·图籍序跋》,第133贝。
    ③王寿萱:《(淮阴金石仅存录)跋》,载《淮阴金石仅存录》,《小方壶舆地斋从书》第三集,光绪年间刻本。
    ①罗振下:《前安徽建德县知县直录州用路府君墓志铭并序》,载《水丰乡人稿甲》,民国贻安堂刊本,第13叶。
    ①罗振玉:《直隶候补直隶州知州邱君墓志铭并序》,载《水丰乡人稿甲》,第13-14叶。
    ②罗振玉:《雪堂自述》,第6页。
    ③罗琨:《罗振玉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贝。
    ④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52-3153页。
    ①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3页。
    ②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5页。
    ③罗振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贝。
    ①《永丰乡人行年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①南摩纲纪:《(支那通史〉序》,载那珂通世著《支那通史》,东文学社,1899年出版。
    ①王国维:《<重刻支那通史>序》,载那珂通世著《支那通史》,东文学社,1899年出版。
    ②同上。
    ③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
    ④国维:《<重刻支那通史>序》,载那珂通世著《支那通史》,东文学社,1899年出版
    ①参见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②转引自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第138-139页。
    ③参见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第138贝。
    ④参见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第140页。
    ⑤罗振玉:《(说文二徐笺异)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1页。
    ①参见李孝迁:《清零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介译初探》,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②王国维:《<东洋史要>序》,载王淦铭 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1页。
    ③译自砺波护:[罗·王の东渡と敦煌学の创始],载高田时雄编[草创期敦煌の敦煌学],东京:知泉书馆,2002年版,第8页。
    ①桑原骘藏著、J·H·生译:《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第7期,第4-5页。
    ②转引自李孝迁:《清季汉译西洋史教科书初探》,《东南学术》,2003年第6期。
    ③李孝迁:《清季汉译西洋史教科书初探》,《东南学术》,2003年第6期。
    ④转引自李孝迁:《清季汉译西洋史教科书初探》,《东南学术》,2003年第6期。
    ⑤陈寅恪:《开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从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1页。
    ①罗振玉:《雪堂自述》,第10-11页。
    ②《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5页。
    ③罗振玉:《教育世界序例》,载《教育世界》,1901年。
    ①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年出版,第73-74页。
    ②罗振玉:《教育世界改章广告》,载《教育世界》,教育世界社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③《教育世界改章广告》。
    ④《教育世界改章广告》。
    ⑤罗振玉:《论文字之关教育及改良意见》,载《教育世界》第三十一期。
    ①同上。
    ②同上。
    ③同上。
    ④罗振玉:《教育私议》,《教育世界》一,教育世界社印,1903年。
    ⑤同上。
    ①罗振玉著:《学部设立后之教育管见》,单行本,1905年。
    ②罗振玉:《学部设立后之教育管见》,单本,1905年。
    ③罗振玉:《学部设立后之教育管见》,单本,1905年。
    ①程焕文:《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②程磊:《罗振下与京师图书馆的创建》,《江西图书馆学刊》,1983年第3期。
    ③罗振玉:《京师创立图书馆私议》,载袁咏秋 曾季光主编《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④罗振玉:《京师图书馆章程》,载王若《新发现罗振玉<京师图书馆章程>简述》,中国文物报2008年3月。
    ⑤《京师图书馆章程》。
    ①[美]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50页。
    ②《雪堂自述》,第41页。
    ③罗振玉:《置杖录》,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120-121页。
    ④同上,第121页。
    ⑤同上,第121-122页。
    ① 《雪堂类稿 甲 笔记汇刊》,第122-123页。
    ②王若:《新发现罗振玉早期甲骨文研究札记》,载《中华读书报》,2010年12月3日。
    ③《雪堂自述》,第9-10页。
    ④罗振玉:《扶桑两月记》,载《雪堂自述》,第63页。
    ⑤《雪堂自述》,第66页。
    ①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25页。
    ②刘蕙孙:《刘鄂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页,
    ③同上,第166页。
    ④《雪堂自述》,第21页。
    ⑤参见谢晖:《南海孔氏岳雪楼藏书首次散出考》,《广东史志》,2003年第3期。
    ⑥《永丰乡人行年录》,第26页。
    ①周善培:《旧雨鸿爪·罗振玉》,载《追忆王国维》,第66页。
    ②刘蕙孙:《刘鄂及<老残游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页。
    ③同上,第212页。
    ④同上,第221页。
    ⑤同上,第225页。
    ⑥《雪堂自述》,第44-45页。
    ①罗琨:《罗振玉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110页。
    ②刘蕙孙:《里骨聚散琐忆》,载《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370页。
    ③刘鹗:《<铁云藏龟>自序》,载刘德降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89页。
    ④罗振下:《殷商贞卜文字考序》,载《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1910年印,第1叶。
    ⑤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7页。
    ⑥罗振玉:《<铁云藏龟之余>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62页。
    ①《雪堂自述》,第42页。
    ②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载《中国现代学术精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页。
    ③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页。
    ④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8页。
    ⑤冯涛:《罗振玉与甲骨学》,载《人文杂志》,1985年第2期。
    ①刘鄂:《(铁云藏龟〉自序》,刘德降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89页。
    ②刘蕙孙:《甲骨聚散琐忆》,《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370页。
    ③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34页。
    ④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8页。
    ①刘鹗:《<铁云藏龟>自序》,第87-89页。
    ②罗振玉:《<铁云藏龟之余>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62页。
    ③谢晖:《南海孔氏岳雪楼藏书首次散出考》,载《广东史志》,2003年第3期。
    ④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21贝。
    ①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06-107页。
    ②饯基博:《经学通志·小学志第七》,载钱基博著 傅道彬点校《近百年湖南学风》(含《经学通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①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106--107页。
    ②徐列:《清稗类钞》(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31页。
    ③刘鹗:《(铁云藏龟)自序》,载刘德隆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89页。
    ④刘鹗:《〈铁云藏陶)自序》,刘德降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①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页。
    ②《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7页。
    ③《水丰乡人行年录》,第18页。
    ①《雪堂自述》,第88页。
    ②《雪堂自述》,第44页。
    ③刘蕙孙:《刘鄂及<老残游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④同上。
    ①缪荃孙著:《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56页。
    ②同上,第1001页。
    ③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97页。
    ④叶德辉:《书林清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贝。
    ⑤顾廷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98负。
    ⑥同上,第858页。
    ①蒋斧、罗振玉致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56页。
    ②钱婉约:《内藤湖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第83-84页。
    ③罗振玉:《满洲写真帖序》,载《内藤湖南全集》第六卷,筑摩书房,1972年版,第577-578页。
    ④[日]内藤湖南、长泽规矩也等著,钱婉约、宋炎辑译:《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0页。
    ⑤内藤湖南:《燕山楚水》,载内藤湖南、青木正儿著,王青译《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9页。
    ①内藤湖南:《燕山楚水》,载内藤湖南、青木正儿著,王青译《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3页。
    ②罗振玉:《狩野君山博士六十寿序》,载《后丁戊稿》,收入《贞松老人遗稿甲集》,第63-64叶。
    ③长尾甲:《南宗衣钵跋尾序》,载罗振玉《南宗衣钵跋尾》,博文堂印本,大正五年(1916年)出版。
    ①罗继祖:《水丰乡人行年录》,第25页。
    ②《雪堂自序》,第74页。
    ③《雪堂自序》,第76页。
    ①沈曾植来函,转引自罗继祖《水丰乡人行年录》,第41页。
    ②缪荃孙来函,转引自罗琨《罗振玉评传》,第59页。
    ①《雪堂自述》,第34页。
    ②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86页。
    ①王国维著、赵利器整理:《王国维学术随笔》,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1页。
    ②《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35页。
    ③罗继祖:《庭闻忆略》,载《蜉寄留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④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991000页。
    ① 《艺风堂友朋书札》,第876页。
    ②同上,第985页。
    ③内藤湖南:《京都大学教授赴清国学术考察报告》,载[日]内藤湖南长泽规矩也等著、钱婉约 宋炎辑译《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页。
    ④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增订本中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3负。
    ⑤参见汀康年:《汪穰卿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⑥王国维著:《东山杂记》卷一,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1页。
    ①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载《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42-543页。
    ① 《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70页。
    ①伯希和:《王国维》,载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5页。
    ②参见盂宪实:《伯希和、罗振玉与敦煌学之初始》,《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③徐列编纂:《清稗类钞》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96页。
    ④罗振玉:《(沙州图经)跋》,载《罗雪堂先生全集》四编(五),第2113页。
    ⑤罗振玉来函,《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90页。
    ⑥同上,第3172页。
    ⑦参见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印:《杭州地方志资料第一、二辑 民国杭州市新志稿专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278页。
    ⑧参见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贝。
    ①罗振玉:《京师大学堂藏敦煌石室遗书影本跋》,《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86页。
    ②石滨纯太郎:《敦煌石室の遗书(怀德堂夏期讲演)》,转引自王冀青:《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载《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
    ①王仁俊:《<沙州志>跋》,载《敦煌石室真迹录》,国粹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印本。
    ②罗琨:《罗振玉评传》,第144页。
    ③王仁俊:《<唐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跋》,载《敦煌石室真迹录》。
    ④王仁俊:《<尚书顾命>跋》,载《敦煌石室真迹录》。
    ⑤王仁俊:《<摩尼经>跋》,载《敦煌石室真迹录》。
    ①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百廿种》,收入《敦煌从刊初集》六,第333-334页。
    ②参见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序》,载《敦煌石室真迹录》。
    ③参见孟宪实:《伯希和、罗振玉与敦煌学之初始》,《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④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序》,国粹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印本。
    ①罗振玉著:《集蓼编》,《雪堂自述》第42-43页。
    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匋斋藏牍》,台北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从刊(30),1996年出版,第164页。
    ③《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00页。
    ④同上,985页,
    ①王国维:《东山杂记》卷一,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6页。
    ②吴昌绶来函,《艺风堂友朋书札》,第913页。
    ③罗振玉:《佚籍从残初编序目》,《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38页。
    ④刘师培:《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载《刘师培全集》(四),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⑤吴昌绶来函,《艺风堂友朋书札》,第913页。
    ⑥罗振下来函,《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83页。
    ⑦罗振玉来函,《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72页。
    ①罗振下来函,《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75页。
    ②神田喜一郎著,.高野雪等译:《敦煌学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③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1-42页。
    ④《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09-1010页
    ⑤《艺风堂友朋书札》,第911页。
    ①罗振玉:《佚籍从残初编序目》,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38页。
    ②《张元济书札》,第197页。
    ①《汀康年师友书札》,第1745页。
    ②同上,第1747页。
    ③《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1748页。
    ①《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70页
    ②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37页
    ③《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00页。
    ④ 王国维:《东山杂记》卷一,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6页。
    ①罗福颐:《罗振玉的学术贞献》,载《淮安文史资料》第8辑,江苏省淮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出版,第97页。
    ②罗继祖:《来函照登》,载《淮安文史资料》第10辑,同上,第242页。
    ③罗福颐:《敦煌石室稽古录》,载《岭南学报》1947年,第2期,第91页。
    ④参见荣新江:《李盛铎藏卷的真与伪》,《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关晓虹《晚清学部与近代文化事业》,《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⑤高田时雄:《明治四十三年(1910)京都文科大学清国派遣员北京访书始末》,《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载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第101-10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罗振玉:《归梦寮(?)笺》,载萧文立编《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138页。
    ③《春秋后国语跋》,载《鸣沙石室佚书》,收入《敦煌学从刊》初集六《敦煌石室遗书百廿种》,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74年(1985年)出版,第370页。
    ④方广錩:《百年前的一桩公案——关于22卷续交敦煌遗书的考察》,《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①罗振玉:《归梦寮(?)笺》,载萧文立编《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②罗振玉来函,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匋斋藏牍》,台北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从刊(30),1996年出版,第164页。
    ③罗振玉来函,载《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1页,
    ④罗振玉:《日本橘氏〈敦煌将来藏经目录〉序》,载《雪堂丛刻续编》,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20),第8021页。
    ⑤缪荃孙编:《艺风老人年谱》,见《清代民国藏书家年谱》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64页。
    ⑥曹元忠来函,载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985页。
    ①高田时雄:《明治四十三年(1910)京都文科大学清国派遣员北京访书始末》,《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七卷,2004年版。
    ②转引自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6页。
    ③罗振下:《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36页。
    ④国维:《东山杂记》卷一,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①五冀青:《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75-76页。
    ②同上,第73-75页。
    ③同上,第75页。
    ④转引自强英良:《关于鲁迅所记的罗振玉数事》,《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2期。
    ⑤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载《而已集》,收入《鲁迅全集》第三卷,1972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50页。
    ①王国维:《东山杂记》卷一,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②内藤湖南:《敦煌石室的出土文物》,载神田喜一郎《敦煌学五十年》,第10-11页。
    ③神田喜一郎:《敦煌学五十年》,第11-12页。
    ①《敦煌学五十年》,第12页。
    ②吴洋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③罗振玉来函,载《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71页。
    ④译自砺波护:《罗·王の东渡と敦煌学の创始》,载高田时雄编[草创期敦煌の敦煌学],东京:知泉书馆,2002年版,第9-12页。
    ①《敦煌学五十年》,第21-22页。
    ②罗振玉来函,载《汀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75页。
    ①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7-58页。
    ②《罗振下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54页。
    ③罗振玉:《<汉隶辨体>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92-493页。
    ①神田喜一郎:《手捧贝塚教授的<甲骨文字>图版篇》,载《敦煌学五十年》,63页。
    ②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70-171页。
    ③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3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42页。
    ⑤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2页。
    ①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②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4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雪堂自述》,第42页。
    ④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6-57页。
    ①王国维:《二牖轩随录》卷四“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序》”条,《王国维学术随笔》第237页。
    ②罗琨:《罗振玉评传》,115页。
    ③刘蕙孙:《甲骨聚散琐忆》,载《刘蕙孙论学文集》,第370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④参见陈炜湛等著:《论罗振玉和王国维在古文字领域内的地位和影响》,《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
    ⑤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本,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第22叶。
    ①《殷商贞卜文字考》,第30-31页。
    ②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③《汪康年师友书札》,第3181页。
    ④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第6页。
    ①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第7叶。
    ②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第6叶。
    ③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第1叶。
    ①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8页。
    ②罗振常:《洹洛访古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5-6页。
    ③陈鸿祥:《洹洛访古记·前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④罗振下:《〈殷虚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7页。
    ①罗振玉来函,载《汪康年师友书札》(三),第3175页。
    ①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下),第858页,1981年版。
    ②内藤湖南蒋:《京都大学教授赴清国学术考察报告》,载[日]内藤湖南、长洋规矩也等著,钱婉约、宋炎辑译:《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22页。
    ③罗琨:《罗振玉评传》,第201页。
    ④罗振下:《石交录》,《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辽宁教育出版社,第249页。
    ⑤罗振玉:《〈俑庐日札〉序》,《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贝。
    ⑥容庚:《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第五期,《亚洲民族考古从刊》第三辑。
    ① 《研究所国学门古迹古物调查会启事》,载《北京大学日刊》中华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五日,第一版,北大一院新潮社北大出版部。
    ①罗振玉:《俑庐日札》,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318页。
    ①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载章太炎《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②罗振玉:《俑庐日札》,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345页。
    ③同上,第326-327页。
    ④同上,第325-326贝。
    ①《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324页。
    ②同上,第358页。
    ③端方致罗振下信,载《水丰乡人行年录》,第40-41页。
    ①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41页。
    ②同上,第45页。
    ③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宝熙(之一)》,《收藏·拍卖》,2006年第8期。
    ①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39-40页。
    ①罗振下:《集蓼编》,《雪堂自述》,第41贝。
    ②刘蕙孙:《我所了解的王静安先生》,载《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465页。
    ①刘蕙孙:《本世纪前期日本京都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载《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6-298页。
    ②神田喜一郎等:《追想王静安先生》,滨田麻矢译,载陈平原编:《追忆王国维》,第386-387页。
    ③同上,第389页。
    ④同上,第385页。
    ①梅原末治:《考古学六十年》,东京:平凡社,1973年,第37页。
    ②同上,第38页。
    ③罗振玉:《雪堂所藏古器物图说》,载《雪堂类稿 甲 笔记汇刊》,第448页。
    ④内藤湖南:《景印宋拓甲秀堂帖跋》,载《内藤湖南文集》第十四卷,日本筑摩书房,1976年版,145-146页。
    ⑤参见[日]内藤湖南:《景印唐拓十七帖跋》,载《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第144-145页。
    ①参见神田喜一郎:《忆王静安师》,载《追忆王国维》,第375页。
    ②参见神田喜一郎:《大正癸丑的兰亭会》,载《敦煌学五十年》。
    ③神田喜一郎:《(册府)发刊之时》,载《敦煌学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42-143页。
    ④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265页。
    ⑤神田喜一郎等:《迫想王静安先生》,滨田麻矢译,载《追忆王国维》第385页。
    ①铃木虎雄:《追忆王静庵君》,载《追忆王国维》,第356页。
    ②饯婉约、宋炎辑译:《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1页。
    ③荣新江、朱下麟辑注:《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266-267页。
    ④神田喜一郎:《忆王静安师》,载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376页。
    ⑤#12
    ⑥原载《艺文》第四年第四号《海外通信》栏,又载神田喜一郎著 高野雪等译《敦煌学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73--174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81贝。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90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93页
    ⑤徐清祥:《欧阳竟无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⑥《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55页。
    ①神田喜一郎等:《追想王静安先生》,滨田麻矢译,载《追忆王国维》,第389页。
    ②[日]石滨纯太郎:[敦煌石室の遗书(怀德堂夏期讲演)]。转引自王冀青《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
    ①王国维:《二牖随录》卷四,载王国维著、赵利栋校《王国维学术随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234页。
    ②《艺风友朋书札》,第1007-1008页。
    ③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宝熙(之一)》,《收藏·拍卖》,2006年第8期。
    ④《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09-1010页
    ①《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05页。
    ②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宝熙(之一)》,《收藏·拍卖》,2006年第8期。
    ①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宝熙(之一)》,《收藏·拍卖》,2006年第8期。
    ②曾庸整理:《李木斋友朋信札》,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七辑,第184--185页。
    ③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价目单跋尾,夹在《鸣沙石室佚书续编》中,东山学舍,1917年版。
    ④房学惠整理:《罗振玉友朋书札》,《文献》,2005年4月第2期。
    ⑤王国维:《东山杂记》卷一,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6贝。
    ⑥饶宗颐:《京都藤井氏有邻馆藏敦煌残卷纪略》,载郑会欣编著〈选堂序跋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9页。
    ⑦罗振玉:《春秋后国语提要》,载《鸣沙石室佚书》,收入罗振玉辑《敦煌从刊初集敦煌石室遗书百廿种》(六),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370页。
    ①转引自饶宗颐:《京都藤井氏有邻馆藏敦煌残卷纪略》,载郑会欣编著<选堂序跋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9页。
    ②罗振玉:《<姚秦写本僧肇维摩诘经残卷校记>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32页。
    ③罗振玉:《<论语>郑氏注跋》,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91页。
    ④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2页。
    ①《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09-1010页。
    ①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21页。
    ②罗振下:《敦煌本 <尚书释文>残卷跋》,载《雪堂类稿 乙 图籍序跋》,第283-284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99页。
    ①罗振下:《<鸣沙石室佚书>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2页。
    ②罗振玉:《<墨林星凤>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7页。
    ③同上,第47页。
    ①#12
    ②[草创期敦煌の敦煌学],第28页。
    ③同上,第16页。
    ①罗振玉:《日本橘氏<敦煌将来藏经目录>序》,载《雪堂从刻续编》,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20),台北:大通书局,1976年版,第8021页。
    ②《日本橘氏<敦煌将来藏经目录>序》。
    ③#12
    ①罗福葆:《<沙州文录补>序》,罗福苌辑 罗福葆校录《沙州文录》,上虞罗氏1924年印行。
    ①罗振玉:《<敦煌古写本毛诗校记>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20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0页。
    ③罗振玉:《唐写本<毛诗传笺>跋》,《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85页。
    ④罗振玉:《敦煌本<水部式>跋》,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305-307页。
    ⑤罗振玉:《<诸道山河地名要略>跋》,载《鸣沙石室佚书》,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四编(五),第2048页。
    ①参见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跋》,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20-122页。
    ②罗振玉:《<艺术从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21页。
    ③罗振玉:《<高昌壁画菁华>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4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①甘露寺荟萃了唐代诸名家壁画,堪称当时的壁画博物馆,后竟毁于一炬,至可惜。罗氏担心中国壁画的命运,以甘露寺作鉴戒。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96贝。
    ③《罗振下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16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27页。
    ①罗振玉:《<高昌壁画菁华>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4页。
    ②同上。
    ③《艺风友朋书札》第1002页。
    ④王冀青著《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38页。
    ⑤《<流沙坠简>序》,载罗振玉、王国维编著《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页。
    ①王国维《东山杂记》,载《王国维学术随笔》,第42页。
    ②罗振玉《(流沙坠简〉序》,第1页。
    ③王冀青著《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39贝。
    ④《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第139页。
    ⑤《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13页
    ①王冀青:《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第144-145贝。
    ②《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11页。
    ③《艺风堂友朋书札》,第1017页。
    ④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宝熙(之一)》,《收藏·折卖》,2006年第8期。
    ⑤罗琨:《罗振玉王国维与流沙坠简考释》,载李学勤,谢桂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辑《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⑥王国维:《东山杂记》卷一,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①罗振玉:《<流沙坠简>序》,第1页。
    ②王国维:《东山杂记》,载《王国维学术随笔》,第46页。
    ③罗振下:《<简牍遗文考释>序》,载《流沙坠简》,第215页。
    ①罗琨:《罗振玉王国维与流沙坠简考释》,《简帛研究第三辑》,第511页。
    ②《简帛研究第三辑》,第519贝。
    ③同上,第520页。
    ①罗振下:《(小学术数方技书考释)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9页。
    ②罗琨:《罗振玉王国维与流沙坠简考释》,《简帛研究第三辑》,第519贝。
    ③同上。
    ④伯希和:《王国维》,载《追忆王国维》,第416页,
    ①神田喜一郎、内藤乾吉编:《内藤湖南全集》第十一卷,筑摩书房1969年版,第427页。
    ②王国维:《二牖轩随录》卷四,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234页。
    ③鲁迅:《热风·不懂的音译》,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页。
    ④《鲁迅全集》第一卷,,第419-420页。
    ①罗振玉:《<流沙坠简>序》,载罗振玉、王国维辑《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9年版,序言页第1页。
    ②同上。
    ③傅斯年:《史料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④孙伯君:《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西夏学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6页。
    ②转引自孙伯君《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西夏学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③同上。
    ④石滨纯太郎:《番汉合时掌中珠》,孙伯君编《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2),第132-133页。
    ⑤参见孙伯君:《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西夏学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⑥参见孙伯君:《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西夏学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①石滨纯太郎:《西夏学小记》,孙伯君编《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1),第297页。
    ②罗振玉:《<西陲石刻录>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35页。
    ③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6-57页。
    ④王国维:《赫亭博士来函》,《王国维先生全集初编》第六册,台北:大通书局,1968-1977年,第2052页。
    ①“突厥斯坦炎”一词语出石滨纯太郎,参见王冀青先生《谈“敦煌学”一词的词源》,《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
    ②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载《雪堂自述》,第95页。
    ①池田温著、谢重光译:《高昌三碑略考》,载于《敦煌学辑刊》,1988年第1、2期。
    ②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2页。
    ①罗振玉:《<高昌鞠氏年表>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82页。
    ②房学惠整理:《罗振玉友朋书札》,《文献》,2005年4月第2期。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6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82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254页。
    ④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载《中国现代学术精典——董作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贝。
    ⑤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⑥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的学问》,载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①房学惠整理:《罗振玉友朋书札》,《文献》,2005年4月第2期。
    ②罗琨:《罗振玉评传》,第118-119页。
    ③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8页。
    ④《罗振下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6页。
    ⑤罗振玉:《(殷虚书契菁华)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61页。
    ⑥罗琨:《罗振下评传》,第119-120页。
    ①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9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5页。
    ③罗琨:《罗振玉评传》,第120页。
    ④李彤:《试论罗振下在甲骨文字学方面的贡献》,《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22卷第2期。
    ⑤郭沬若著:《郭沫若书简—致容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⑥郭沫若:《郭沬若书简——致容庚》,第7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①罗琨:《罗振玉评传》,第119页。
    ②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③参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贝。
    ④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载《雪堂自述》,第105页。
    ⑤同上。
    ⑥罗琨:《罗振玉评传》,第121页。
    ⑦罗振玉:《<铁云藏龟之余>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62页。
    ①李恩绩:《爱俪园梦影录》,三联书店1984年5月版,载《追忆王国维》第40-41页。
    ②李恩绩《爱俪园梦影录》,三联书店1984年5月版,载《追忆王国维》,第38页。
    ③王国维《<随庵所藏甲骨文字>序》,载姚淦铭 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6贝。
    ④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⑤钱基博:《经学通志·小学志第七》,载钱基博著 傅道彬点校《近百年湖南学风》(含《经学通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①罗振玉:《集蓼编》,《雪堂自述》,第42页。
    ②罗琨:《罗振玉评传》第125-126页。
    ③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序》,载《殷虚书契考释》,东山学舍1914年版。
    ④唐兰:《<殷虚文字记>序》,载《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⑤杨向奎《雪堂学案》,载《清儒学案新编》,
    ①罗振下:《(增汀殷虚书契考释)序》,载《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台湾大通书局,1968年版,1968年—1976年,第395-396页。
    ②国维:《二牖轩杂录》,载王国维著赵利栋辑校《王国维学术随笔》,第237页。
    ③罗琨:《罗振下评传》第124页。
    ①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自序》,中华书局,1997年12月出版。
    ②陈邦直:《罗振玉传》,东方国民文库第三十编,满(?)文化协会发行,满洲图书株氏会社,1943年版,第28-31页。
    ③王宇、房学惠:《柯劭忞致罗振玉手札廿三通》,载《文献季刊》,2001年1月第1期。
    ④神田喜一郎著,高野雪等译:《敦煌学五十年》,112页。
    ⑤王国维:《(殷虚书契考释)序》,载《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三卷》,丁卯二月东方学会印。《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第391-393页。
    ①王国维:《<殷虚书契考释>后序》,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7-568页。
    ②参见周予同:《追悼一个文字学家的革命者——王静安先生》,载《王国维先生全集》附录,台北大通书局,第5701-5703页。
    ③王氏对章太炎氏的看法,参见姜亮夫:《忆清华国学研究院》,载《追忆王国维》,第321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08-309页。
    ②陈梦家:《殷虚爱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页。
    ③同上,第56-57页。
    ④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9页。
    ①郭沫若:《郭沫若自叙》,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②郭沫若:《郭沫若自叙》,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③同上,第287页。
    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⑤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的学问》,载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5页。
    ⑥傅斯年:《史料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⑦同上。
    ⑧王国维:《(殷虚书契考释)后序》,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568页。
    ①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②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0-61页。
    ③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186页。
    ④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6页。
    ⑤《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79页。
    ①罗振玉:《<殷墟书契待问编>序》,载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5-56页。
    ②《罗振玉国维往来书信》,第94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08-309页。
    ④王国维:《<毛公鼎考释>序》,载《王国维文集》第四集,第110页。
    ①王国维:《<金文编序>》,《观堂别集》卷四,载彭林整理《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98页。
    ②罗振玉:《古玉墨本跋》,载《云窗漫录》。
    ③郭沫若:《卜辞通纂序》,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页
    ④戴家祥:《王静安先生与甲骨文字学的发展》,吴洋主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贝。
    ①罗振玉:《〈澄清堂帖〉跋》,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37页。
    ②罗振玉:《(殷墟书契待问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5-56负。
    ③王国维:《(殷虚书契考释〉后序》,王国维著、彭林整理《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8页。
    ①周光午:《我所知之王国维先生——敬答郭沫若先生》,《追忆王国维》,第165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04页。
    ③罗振玉:《<愙斋集古录>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494页。
    ④罗振玉:《<观堂集林>序》,载《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⑤《观堂别集》卷四,《王国维遗书》第四册,第7-8叶。
    ①王国华:《<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载《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1983年版,《序》三第二叶。
    ②戴家祥:《读陆懋德(个人对于王静安先生之感想)》,《追忆王国维》,第184页。
    ③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页。
    ④罗振玉:《海宁王忠懿公传》,载《丁戊稿》,第44叶。
    ⑤张之洞:《书目答问》,转引自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 顾炎武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60页。
    ①罗振玉:《<国学从刊>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42-243页。
    ②《雪堂自述》,第42页。
    ③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8页。
    ④杨向奎:《雪堂学案》,载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七卷,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445页。
    ①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第57页。
    ②《罗振下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54贝。
    ③同上,第305页。
    ④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王国维:《东山杂记》,载《王国维学术随笔》,第237贝。
    ②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8页。
    ③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叙》,第45页。
    ④(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页。
    ①陈介祺:《周盂鼎释文》,载陈介祺《簠斋金石文考释》。
    ②孙冶让:《<古籀余论>后叙》,清光绪籀经楼刻本。
    ①戴家祥:《王静安先生与甲骨文字学的发展》,见前引书,第3页。
    ②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序》,《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第395-398页。
    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第605页。
    ④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序》,《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第395-398页。
    ⑤王国维:《<殷虚书契考释>序》,载《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三卷》,丁卯二月东方学会印。《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第391-393页。
    ⑥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序》,《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第395-398页。
    ①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第33-35页。
    ②唐兰:《<殷虚文字记>序》,载《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序》,《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第二册,第395-398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08-309页。
    ②罗振玉:《金泥石屑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72贝。
    ③《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72页。
    ④同上。
    ①罗振玉:《<三韩冢墓遗文日录>序》,载《罗振下校刊群书叙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②罗振下来函,载《艺风堂友朋书札》下,第1008页。
    ③王国维:《<国朝金文著录表>序》,载姚淦铭 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26页。
    ①王国维致缪荃孙,载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41页。
    ②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10-111页。
    ③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10-111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80页。
    ①阮元《商周铜器说上》,载《揅经室三集》卷三。
    ②陈介祺致王懿荣的信,转引自《簠斋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③罗振玉:《<艺术从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20-5221页。
    ④罗振玉:《<愙斋集古录>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94页。
    ①罗振玉:《<殷文存>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10页。
    ②郭沫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载《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③同上,第6页。
    ④《王国维全集·书信》,第124页。
    ①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14页。
    ②罗振玉:《<汉晋石刻墨影>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46页。
    ③《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46页。
    ①顾颉刚:《吴愙斋年谱序》,载顾起潜著《吴愙斋年谱》,哈佛燕京学社,1935年版,《顾序》第2页。
    ②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载《雪堂自述》,第105页
    ①王国维著:《王国维学术随笔》,第144页。
    ②内藤湖南:《欧来蒑储支那古铜精华序》,《湖南文存卷二》,《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筑摩书房,1976年版,第89页。
    ③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73页。《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71页。
    ①罗振玉:《(古镜图录)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83页。
    ②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载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③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宝熙(之一)》,载萧文立《收藏·拍卖》,2006年第8期。
    ④罗振玉:《赫连泉馆古印存》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88页。
    ⑤同上。
    ⑥同上,第91页。
    ①罗琨:《罗振玉评传》,第95页。
    ②内藤湖南:《蔼蔼庄印谱序》,《湖南文存》卷二,载《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日本:筑摩书房,1976年版,第91-92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27-128页
    ②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成)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93页。
    ③同上,第93-94页。
    ④内藤湖南:《有竹斋藏玺印序》,载《宝左庵文》,载《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筑摩书房,1976年版。第11页。
    ⑤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成)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94页。
    ①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成)序》,载《雪堂校刊群书叙录》。
    ②陆炜湛、曾宪通:《论罗振玉和王国维在中国古文字学领域内的地位和影响》,载《学术研究》,1980年第6期。
    ①陈邦直:《罗振玉传》,东方国民文库第三十编,满(?)文化协会发行,满洲图书株氏会社,1943年版,第39页。
    ①缪荃孙:《日本访书记》,载《艺风堂文外集》,庚戌付刻,癸丑印行。此文又载于缪荃孙编的《东游汇编》中,高等学堂发行。
    ②《艺风堂友朋书札》下,第1008页。
    ③夏晓虹著:《旧年人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④杨守敬编,熊会贞续编:《邻苏老人年谱》,载《清代民国藏书家年谱》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55页。
    ①郗志群考释:《杨守敬致罗振玉的一封信》,《文献》,1998年第4期。
    ②《杨守敬致罗振玉的一封信》。
    ③同上。
    ①罗继祖:《鲁诗堂谈往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76页。
    ①罗继祖《蜉寄留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5-66页。
    ②神田喜一郎等《追想王静安先生》,载《追忆王国维》,第389页。
    ③罗振下致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一通,载张本义 萧文立编辑《罗雪堂先生合集·永丰乡人手简释文》,第131叶。
    ①《罗雪堂先生合集·永丰乡人手简释文》,第131-132页。
    ②郑汝德整理 雷群明选编《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学林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28页。
    ①《雪堂自述》,第47页。
    ②《雪堂自述》,第57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27页。
    ④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16页。
    ①罗振玉致蔡元培函,载张本义主编 萧文立副主编《罗雪堂合集·永丰乡人手简释文》,第60叶。
    ②《罗振下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86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25页。
    ④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趣——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 版社,第2002年版,第123--124页。
    ①蔡元培《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发言》,载《蔡元培全集》第十八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②《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部,1923年版。
    ③《研究所国学门重要纪事》,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部,1923年版。
    ④罗振玉致马衡,载郑汝德整理雷群明选编《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 页。
    ①罗继祖:《水丰乡人行年录》,第33页。
    ②王国维致马衡(1922年12月12日,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6页。
    ①《追想王静安先生》,载《追忆王国维》,第394-395页。
    ②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③同上。
    ④曾宪通:《容庚先生的学术贡献与治学特色》,载东莞市政协编《容庚容肇祖学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9页。
    ⑤《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33页。
    ①容庚:《考古学社之成立及愿望》,载《亚洲民族考古从刊》第三辑《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第一期。
    ②罗继祖:《鲁诗堂谈往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378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33-534页。
    ④王国维致唐兰,载吴洋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6-327页。
    ⑤罗继祖:《鲁诗堂淡往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
    ⑥《罗振下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27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39页。
    ②《郭沫若书简——致容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①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49页。
    ②桑兵:《民国学界的老辈》,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① 《民国学界的老辈》。
    ②同上。
    ③王若:《新发现罗振玉(东方学会简)手稿跋》,《中华读书报》,2008年9月5日。
    ④同上。
    ⑤蔡元培:《公布北大〈研究所简章)布告》,转引自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第81页。
    ⑥罗振玉:《云窗漫稿目录》,载《永丰乡人稿甲》,贻安堂刊本,1920年版,目录页第1叶。
    ①《张元济日记》,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06-1107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54-555页。
    ③《郑孝胥日记》1923年8月9日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郑孝胥日记》1923年8月10日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572-573页。
    ②同上,第592页。
    ③罗继祖:《庭闻忆略》,载《蜉寄留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①参见沈颂金:《考古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93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91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95页。
    ①《李济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②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27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632页。
    ④罗振玉致金梁,载《水丰乡人手简释文》,收入《罗雪堂合集》,华宝斋2005年版,第95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41页。
    ②《雪堂自述》第49-50页。
    ③《雪堂自述》第50页。
    ①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59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60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70页。
    ①同上,第473页。
    ②同上,第473页-474页。
    ③罗振玉:《〈姚秦写本僧肇维摩诘经残卷校记〉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232页。
    ④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8页。
    ⑤参见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85页。
    ⑥饶宗颐:《京都藤井氏有邻馆藏敦煌残卷纪略》,载郑会欣编著《选堂序跋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9页。
    ⑦《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59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26页。
    ②同上,第479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81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69-470页。
    ②干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载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72页。
    ④王国维:《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载王国维著彭林编《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7页。
    ⑤《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77-178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84页。
    ②同上,第521页。
    ③参见荣新江:《甘藏敦煌文献知多少》,《档案》,2000年第3期。
    ④参见施萍亭:《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遗书叙录一——三井文库所藏敦煌遗书》,《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⑤罗福葆:《(古写经尾题录存补遗〉序》,载罗福苌、罗福葆编《古写经尾题录存》,《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本,上虞罗氏凝清室印行。
    ⑥《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17页。
    ⑦参见甘肃省档案馆编:《晚清以来甘肃印象·敦煌拾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⑧参见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⑨参见鲍义来:《许承尧与敦煌遗书拾掇》,《档案》2001年第5期。
    ①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53页。
    ②罗振玉:《(抱朴子校记)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29页。
    ③凌波:《南博的三十一件敦煌写经卷》,载《文物天地》,2005年第6期。
    ④《罗振下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25页。
    ①参见赵前:《一件敦煌飞天经卷——唐武德写本〈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漫谈》,载《嘉德通讯》,2010年第2期。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53页。
    ③《〈南华真经残卷校记〉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35页。
    ④张树纯:《唐档原来出敦煌》,载《档案》1997年6月。
    ⑤孙成德:《辽宁省档案馆藏唐开元二年档案是吐鲁番文书》,《兰台世界》2009年第3期。
    ①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2页。
    ②罗振玉:《归梦寮目笺》,《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139页。
    ③罗振下:《集蓼编》,载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第43页。
    ①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1页。
    ②罗福葆:《沙州文录补序目》,载罗福苌罗福葆辑《沙州文录补》,上虞罗氏1924年刊行。
    ③罗振玉《<季布歌>跋》,载《敦煌石室遗书百廿种》,收入《敦煌丛刊初集》第八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28页。
    ④罗振玉《敦煌零拾·季布歌》题注,载《敦煌石室遗书百廿种》,第23页。
    ①罗振玉《<道德经考异>序》,载《松翁近稿》,上虞罗氏,1925年印行,第1叶。
    ②罗振玉《南华真经残卷校记序》,载《松翁近稿》,第2叶。
    ③《雪堂自述》,第44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85-586页。
    ⑤罗振玉:《<云谣集杂曲子>跋》,载罗振玉辑《敦煌零拾》,收入《敦煌从刊初集》八《敦煌石室遗书百廿种》,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1-22页。
    ①董康著《书舶庸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76页。
    ③同上,第517页。
    ④吴泽主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9页。
    ⑤《日本关西大学内藤文库所藏王国维资料》原编2号,载《王国维未刊书信》(三通),收入葛兆光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⑥《中国敦煌学史》,第59页。
    ⑦罗振玉:《〈毛诗·豳风〉残卷跋》,载《敦煌石室碎金》,东方学会,1925年印,第5页。
    ①罗振玉:《〈食疗本草残卷〉跋》,载《敦煌石室碎金》,第121页。
    ②关于劳费尔的生平与事迹,参见王冀青:《伯托尔德·劳费尔》,载陆庆夫、王冀青编:《中外敦煌学家评传》,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387页。
    ③罗振下致李汝谦信函,载《水丰乡人手简释文》,收入《罗雪堂合集》,第90-91页。
    ①内藤湖南:《湖南文存》卷十六,收入《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筑摩山房1976年版,第260页。
    ②高田时雄:[内藤湖南の敦煌学],载[东ァヅァ文化交涉研究]别册第3号,2008年12月。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629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85--586页。
    ⑤《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60页。
    ⑥王冀青:《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第294页。
    ①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载姚淦铭 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②罗福苌:《伦敦博物馆敦煌书日》,《国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3年出版。
    ③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143函,第99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76页。
    ②林家平等著:《中国敦煌学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③同上,第45页。
    ④罗振玉:《<秦妇吟>跋》,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347--348页。
    ⑤同上。
    ⑥董康著:《书舶庸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⑦罗振玉:《敦煌写本<曹元深施舍疏>跋》,《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二),第162页。
    ⑧王冀青:《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第296页。
    ⑨《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906函,第629页。
    ①罗振玉:《唐神龙删定<散颁格>残卷跋》,载《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二),第427页。
    ②罗振玉:《〈巴黎图书馆敦煌书目(20003511号)〉序》,载《国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3年版。
    ①董康著:《书舶庸谈》,第21页。
    ①罗福葆:《<沙州文录补>序目》,载罗福苌、罗福葆辑《沙州文录补》,上虞罗氏1924年刊行。
    ②同上。
    ③林家平等著:《中国敦煌学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①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32页。
    ②内藤湖南:《湖南文存》卷十六,载(日本)内藤湖南著,神田喜一郎、内藤乾吉编《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日本东京:筑摩山房1976年版,第260页。
    ①慕寿祺:《甘宁青史略》,《西北文献从书》97,第221-222页。
    ②同上。
    ③ 麦群忠:《故宫八千袋档案流散社会始末》,《文史春秋》1999年,第4期。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30页。
    ⑤《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32页
    ⑥《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627-628页。
    ⑦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载《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42页。
    ①徐有礼《罗振玉与大内档案》,《档案》2000年第6期。
    ②罗福颐《罗振玉的学术贞献》,载淮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淮安文史资料第8辑》,第98-99页,1990年版。
    ③此事见《罗振玉王图维往来书信》,第641页。信中说:“库籍苦无清厘之力,近李木斋以原价购去(此事暂且勿宣,价尚未收),深望其能善处置之。虽损失运费、息金、房租一二千元,亦不计也。”
    ①张晓唯:《罗振玉寓津杂记》,《历史教学》2004年第9期。
    ②同上。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34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34页
    ②《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12页。
    ③罗振玉致伯希和信,载房学惠整理《罗振玉信札二通》,《文献》2006年第3期。
    ①参见罗振玉致李汝谦信函,载《永丰乡人手简释文》,收入张本义主编萧文立副主编《罗雪堂合集》,华宝斋书社,2005年版,第90-91页。
    ②罗振玉致罗福颐,载《永丰乡人家书释文》,收入《罗雪堂合集》,第74-75页。
    ③李光涛:《记内阁大库残余档案》附表,转引自罗现、张永山著《罗振玉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第74页。
    ④罗继祖:《鲁诗堂忆往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382页。
    ⑤王若、王胜利:《松崎与旅顺库籍整理处》,《图书馆学刊》1989年第1期。
    ⑥陈邦直:《罗振玉传》,东方国民文库第三十编,满洲图书株氏会社,1943年版,第26页。
    ①罗振玉:《石交录》,《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168页。
    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65-566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73页。
    ④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序》,《贞松老人遗稿乙集》本。
    ⑤《雪堂自述》,第167页。
    ⑥罗振玉:《<适园从书>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23页。
    ①参见罗振玉《石交录》,《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166-167页。
    ②罗振玉:《石交录》,同上,第167页。
    ③参考赵立伟:《汉熹平石经历代著录考述》,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
    ④赵立伟:《论罗振玉对汉石经的整理与研究》,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⑤参考赵立伟:《论罗振玉对汉石经的整理与研究》,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⑥罗福颐:《<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跋》,载《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贞松老人遗稿乙集》本。
    ①赵立伟:《论罗振玉对汉石经的整理与研究》,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补遗>后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55页。
    ③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四编>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60页。
    ④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补遗>后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55-156页。
    ⑤赵立伟:《论罗振玉对汉石经的整理与研究》,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补遗>后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56页。
    ②罗振玉:《石交录》卷一,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168页。
    ③《罗振玉玉国维往来书信》,第256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96页。
    ①《罗振玉评传》,第121页。
    ②胡厚宣:《殷墟发掘》第15页,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
    ③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载《雪堂自述》,第87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78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54页。
    ②参见刘烜:《王国维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280-281页。
    ③王学海:《罗振玉、王国维(殷墟书契考释〉的后现代之争》,《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月。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83页。
    ⑤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自序》。
    ⑥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①罗琨:《罗振玉评传》,第127页。
    ②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第602页。
    ③同上,第603-604页。
    ④《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第418-419页。
    ①《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第425页。
    ②同上,第413页。
    ③同上,第733-735页。
    ④李济:《安阳》,第59-60页。
    ①罗继祖:《永丰乡人逸事》,载《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27页。
    ②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07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107-108页。
    ①内藤湖南:《湖南文存》卷二,载日本)内藤湖南著,神田喜一郎、内藤乾吉编:《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日本:筑摩山房1976年版。第88页。
    ②内藤湖南:《湖南文存》卷十六,载[日本]内藤湖南著,神田喜一郎、内藤乾吉编:《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日本东京:筑摩山房1976年版。第262页。
    ③《郭沫若书简——致容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116页。
    ④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108-109页。
    ①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999页。
    ②罗琨:《罗振玉评传》,第94页。
    ③罗福颐:《罗振玉的学术贡献》,载淮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淮安文史资料第8辑》,第1990年版。
    ④罗琨:《罗振玉评传》,第95页。
    ⑤《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26页。
    ①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第423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罗福颐:《罗振玉的学术贡献》,载淮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淮安文史资料第8辑》,1990年版,第95页。
    ③罗振玉:《与友人论古器物学书》,载《永丰乡人稿甲·云窗漫稿》,贻安堂1920年版,第38叶。
    ④同上。
    ①《水丰乡人稿甲·云窗漫稿》,第38-39叶。
    ②同上,第42叶。
    ③同上,第41-42叶。
    ④参见罗振玉:《〈汉两京石刻图像考〉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501-503页。
    ⑥罗振下:《<通沟>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04-505页。
    ①《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62页。
    ②内藤湖南:《蔼蔼庄印谱序》,《湖南文存》卷二,载《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筑摩书房,第92页。
    ③罗振玉:《<西夏官印集存>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96页。
    ④罗继祖:《水丰乡人行年录》,第91页。
    ⑤内藤湖南:《蔼蔼庄印谱序》,《湖南文存》卷二,载《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筑摩书房,1976年版,第92页。
    ①《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第91-92页。
    ②罗振玉:《<玺印姓氏征>跋》,《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102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97页。
    ④罗振玉:《<玺印文字征>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67页。
    ⑤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王国维文集》(第四卷),第180页。
    ①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载《王国维文集》(第四卷),第180页。
    ②内藤湖南:《天香阁印存序》,载《湖南文存卷四》,收入《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115-116页。
    ③罗振玉:《〈玺印文字征〉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67页。
    ④同上。
    ⑤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赵叔孺先生轶事》,载《万象》第5卷第3期。
    ①于建华:《无住庵谈字论画》,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②陈巨来:《篆刻家赵叔孺》,《上海滩》,1990年第6期,第22页。
    ①罗振玉:《<重校订和林金石录>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71页。
    ②罗振玉致罗福葆,《永丰乡人家书释文》,收入《罗雪堂合集》,华宝斋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9叶。
    ①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115-116页。
    ②罗振玉:《<满洲金石志>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63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494页。
    ④《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594页。
    ①罗振玉:《<古器物识小录>序目》,《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469页。
    ②罗振玉:《古器物识小录》,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477页。
    ③傅斯年:《史略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43页。
    ④同上,第43-44页。
    ⑤罗振玉:《古器物识小录》,《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482页。
    ⑥同上,第486页。
    ⑦同上,第479-480。
    ①《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第496页。
    ②罗振玉《〈雪堂藏古器物目录〉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13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212-213页。
    ①《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13页。
    ②同上。
    ①冈崎文夫著、滨田麻矢译:《怀念王征君》,载《追忆王国维》,第370页。
    ①罗振玉《<国学从刊>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42-243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桑兵著《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1-122页。
    ⑤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罗雪堂先生全集》初编六,台北大通书局,1968年版,第2705-2707页。
    ⑥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57-58页。
    ⑦转引自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31页。
    ⑧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罗雪堂先生全集》初编六,台北大通书局,1968年版,第2705-2707页。
    ①《罗雪堂先生全集》初编六,第2705-2707页。
    ②《雪堂自述》,第9-10页。
    ③王国维《<国学从刊>序》,载吴无忌编《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415页。
    ④《雪堂自述》,第18页。
    ①罗振玉:《海宁王忠慤公传》,载《丁戊稿》,第44页。
    ②白适铭:《罗振玉的古物认识及返经信古论思想探析》,《书画艺术学刊》,第六期,第92页。
    ①张尔田:《与王静安论今文学家书》,《学衡》第23期,“文苑·文录”,第3--4页。
    ②钱大昕:《戴先生震传》,载《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九。
    ③罗振玉:《撰<殷虚书契考释>成漫题》,《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四,第1824页。
    ④宝熙致罗振玉,房学惠整理《罗振玉友朋书札》,《文献》,2005年4月第2期。
    ①章太炎:《东京学会欢迎会演说辞》,载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276页。
    ②罗振玉:《<适园从书>序》,载《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523页。
    ③张本义、萧文立主编《罗雪堂合集·永丰乡人手简释文》,第141-142页,
    ①罗振玉:《得汉石经残字五百言庋之山斋六经堪诗以记之》,载《雪堂自述》,第167页。
    ②罗振玉:《愙斋集古录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94页。
    ③阮元《商周铜器说上》,载《揅经室三集》卷三。
    ①陈介祺同治十三年五月十一日致王懿荣的信,转引自陆明君《簠斋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②罗振下:《<艺术从编>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320-321页。
    ③罗振玉:《<武梁祠画象图考>序》,载《车尘稿》,《辽居杂著丙编》本,第17叶。
    ①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载《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序一》第1页。
    ②罗振玉:《<国学从刊>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43页
    ③抗父:《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东方杂志》第19卷第3期。
    ①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载《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②董作宾:《罗雪堂先生传略》,载《雪堂自述》,第215-216页。
    ③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①[日]吉川幸次郎著、钱婉约译:《我的留学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9贝。
    ②胡适:《胡适北大日记选》,台湾远景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4页。
    ③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43页。
    ④桑原骘藏著、J·H·生译:《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第7期,第4-5页。
    ①沈兼士:《筹划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经费建议书》,收入《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2页。
    ②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上海古籍,1982年版,第26-27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7-38页。
    ②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2页。
    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82页。
    ①神田喜一郎:《大谷莹诚先生与东洋学》,载[日]神田喜一郎著 高野雪等译《敦煌学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113页。
    ②神田喜一郎:《手捧贝塚教授的〈甲骨文字〉图版篇加回忆林泰辅博士》,载《敦煌学五十年》,第62页。
    ③神田喜一郎:《〈册府〉发刊之时》,《敦煌学五十年》,第143页。
    ①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初集),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2页。
    ②同上,第152页。
    ③刘蕙孙:《我所了解的王静安先生》,载吴泽主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三),第468页,华东师范大学1990年版。
    ④神田喜一郎:《目睹书谭序》,载《敦煌学五十年》,第147页。
    ①王国维:《殷虚书契考释后序》,载《王国维文集》第4卷,第376页。
    ②王国维《<殷虚书契考释>序》,载《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三卷》,丁卯二月东方学会印。《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二),第391-393页。
    ③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史料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①内藤湖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序》,载《湖南文存》卷三,收入神田喜一郎、内藤乾吉编《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日本:筑摩书房,1976年版,第106页。
    ②张舜徽:《罗振玉论著集序》,载《訒庵学术讲论集》,第704页。
    ③同上,第703页。
    ④王森然著:《近代名家评传》(初集),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2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7-38页。
    ②罗振玉:《教育世界改章广告》,载《教育世界》,教育世界社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③陈邦直:《罗振玉传》,东方国民文库第三十编,满日文化协会发行,满洲图书株氏会社,1943年出版,第14页。
    ①狩野直喜:《回忆王静安君》,载陈平原编《追忆王国维》,第341--342页。
    ②王国维:《<重刻支那通史>序》,载那珂通世著《支那通史》,东文学社,1899年出版。
    ③罗振玉:《说文二徐笺异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90页。
    ④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第18-19页。
    ①《观堂别集》卷四第3页,《王国维遗书》第四册。
    ②王国维:《欧罗巴通史序》,载《静安文集》,载《静安文集续编》,载赵万里编《王国维遗书》第5册,上海古籍,1983年版,第64-65叶。
    ③罗振玉:《集蓼编》,载《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43页。
    ④王国维:《殷虚书契考释后序》,载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东方学会,1927年出版。
    ①转引自罗继祖《永丰乡人行年录》,第3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
    ②罗振玉:《<观堂集林>序》,载《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罗振下王国维往来书信》,第308309页。
    ④王国维:《观堂别集》卷四,载《王国维遗书》第四册,第7-8页,。
    ⑤王国华:《<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载《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1983年版,序三第2页。
    ⑥戴家祥:《读陆懋德<个人对于王静安先生之感想>》,《追忆王国维》,第184页。
    ⑦罗振玉:《<观堂集林>序》,载《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罗振玉:《古玉墨本跋》,载《云窗漫录》。
    ⑧罗振玉:《<国学从刊>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242-243页。
    ①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第344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②王森然:《罗振玉先生评传》,载《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第149页,三联书店,1998年。
    ③唐兰:《<殷虚文字记>序》,载《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神田喜一郎:《目睹书谭序》,载《敦煌学五十年》,第147页。
    ②刘蕙孙:《我所了解的王静安先生》,载吴泽主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三),第468页,华东师范大学,1990年版。
    ③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载《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40页。
    ④王森然著:《近代名家评传》,第211页。
    ⑤《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第204页。
    ①罗振玉:《毛公鼎跋》,载《雪堂类稿丙·金石跋尾》,第10页。
    ②罗振玉:《<意斋集古录>序》,《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第494页。
    ③罗振玉:《与友人论古器物学书》,载《永丰乡人稿》甲《云窗漫稿》,贻安堂刊。
    ④罗振玉:《俑庐目札》,载《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⑤罗振玉:《史颂敦跋》,《雪堂类稿丙·金石跋尾》,第30页。
    ⑥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71页。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陈鸿祥:《王国维年谱》,齐鲁书社1991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程焕文:《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陈邦直:《罗振玉传》,满日文化协会,1943年出版。
    东莞市政协编:《容庚容肇祖学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年版。
    甘孺:《永丰乡人行年录》,江苏人民出版社社,1980年出版。
    郭沫若:《郭沫若书简——致容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顾起潜著:《吴愙斋年谱》,哈佛燕京学社,1935年版。
    甘肃省档案馆编:《晚清以来甘肃印象·敦煌拾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何培齐:《王国维对京都学派的影响》,中华文化大学硕士论文,1985学年。
    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印:《杭州地方志资料第一、二辑民国杭州市新志稿专辑》,(内部资料),1987年版。
    胡适:《胡适北大日记选》,台湾远景出版公司,1989年版。
    蒋黼:《东游日记》,苏城宫巷中斐韫斋刻印,出版年月不详。
    罗振玉著:《罗雪堂先生全集》,台湾大通书局,1976年版。
    罗振玉著黄爱梅编选:《雪堂自述》,1999年版。
    罗振玉著:《学部设立后之教育管见》,单行本,1905年。
    罗振玉:《南宗衣钵跋尾》,博文堂印本,大正五年(1916年)出版。
    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玉简斋石印本,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
    罗振玉辑:《敦煌石室遗书百廿种》,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1923年罗氏凝清室刊。
    罗福苌著、罗福葆增补:《沙州文录补》,1924年上虞罗氏印行。
    罗振常:《洹洛访古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罗继祖:《蜉寄留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罗继祖著:《罗继祖绝妙小品文》,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罗继祖编:《王国维之死》,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罗继祖:《鲁诗堂谈往录》,上海书店,2001年出版。
    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罗志田著:《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
    林平和著:《罗振玉敦煌学析论》,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出版。
    刘蕙孙著:《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刘蕙孙编:《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年版。
    刘德隆:《刘鄂及<老残游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刘起訏著:《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
    刘师培:《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载《刘师培全集》(四),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缪荃孙著:《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缪荃孙著:《艺风堂文外集》,庚戌付刻,癸丑印行。
    缪荃孙编:《东游汇编》,高等学堂发行,年代不详。
    缪荃孙编:《艺风老人年谱》,载《清代民国藏书家年谱》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出版。
    慕寿祺:《甘宁青史略》,《西北文献丛书》97。
    [美]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第150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那珂通世著:《支那通史》,东文学社译本,1899年出版。
    钱基博著、傅道彬点校:《近百年湖南学风》(含《经学通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高田时雄编:《草创期敦煌の敦煌学》,日本:知泉害馆,2002年版。
    [日]内藤湖南、长泽规矩也等著,钱婉约、宋炎辑译:《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日]内藤湖南、青木正儿著,王青译:《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
    [日]内藤湖南著,内藤乾吉、神田喜一郎编:《内藤湖南全集》,筑摩书房,1976年版。
    [日]神田喜一郎著,高野雪等译:《敦煌学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梅原木治:《考古学六十年》,东京平凡社,1973年。
    [日]荣新江、朱玉麟整理:《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日]神田信鬯辑:《王忠悫公遗墨》,博文堂,1928年出版。
    [日]吉川幸次郎著、钱婉约译:《我的留学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孙敦恒著:《王国维年谱新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孙伯君编:《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1、2两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沈颂金:《考古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国维著:《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王国维著:《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王国维著:《王国维先生全集》,台湾大通书局,1976年版
    王国维著、赵利器整理《王国维学术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王国维著,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王冀青著:《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王寿萱:《小方壶舆地斋丛书》,第三集,光绪年间刻本。
    王德毅:《王国维年谱》,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7年版。
    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王国维罗振玉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王晓清著:《传古、考古、证古——罗振玉学述》,《学者的师承与家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王氏家刻本,1909年版,1911年增订版。
    王森然著:《近代名家评传》(初集),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汪诒年编:《汪穰卿先生遗书》,出版地和出版年月不详。
    汪诒年编:《汪穰卿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吴无忌编:《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萧文立编校:《雪堂类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本义主编、萧文立副主编:《罗雪堂先生合集》,华宝斋2005年版。
    夏晓虹著:《旧年人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徐清祥:《欧阳竟无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徐珂编纂:《清稗类钞》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四卷,第37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杨守敬编、熊会贞续编:《邻苏老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叶德辉:《书林清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七卷,齐鲁书社,1994年版。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月出版。
    于建华:《无住庵谈字论画》,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赵万里:《民国王静安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章太炎:《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张元济著、张人凤整理:《张元济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顾炎武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舜徽:《初庵学术讲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本义主编、萧文立副主编:《罗雪堂合集》,华宝斋书社,2005年版。
    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10八十心情自叙·怀人·记事》,1998年版。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匋斋藏牍》,台北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30),1996年出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近代天津十大收藏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郑汝德整理、雷群明选编:《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学林出版社,1989年出版
    包礼祥:《罗振玉的出版思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1月。
    鲍义来:《许承尧与敦煌遗书拾掇》,《档案》2001年第5期。
    白适铭:《罗振玉的古物认识及“反(返)经信古论”思想探析》,《书画艺术丛刊》,2009年第6期。
    陈同:《王国维与罗振玉的恩恩怨怨》,《人物》,2001年第1期
    丁华东:《罗振玉的档案史料编纂成就述评》,浙江档案,19999年第10期
    渡边幸三:《罗振玉敦煌本本草集注序录跋的商榷》,《医学史与保健组织》1957年第1卷第4期
    杜衡:《罗振玉辑<王子安集佚文>之文献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
    邓实:《古学汇刊发刊词》,载《古学汇刊》,上海国粹学报社印行,1912年版。
    邓文宽:《敦煌学的早期开拓者——罗振玉》,《文物天地》1994年第4期。
    房学惠、王宇整理:《宝熙致罗振玉信札十七通》,《文献》,2002年第2期。
    冯涛:《罗振玉与甲骨学》,《人文杂志》,1985年第2期
    方广铝:《百年前的一桩公案—关于22卷续交敦煌遗书的考索》,《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
    范旭伦:《罗振玉藏书在大连图书馆》,《书品》,2003年第3期。
    郭明道:《罗振玉对档案整理的贡献》,《浙江档案》,2002年6月。
    郭枚:《中国近现代“传古”第一人——浅谈罗振玉对我国近现代图书资料事业的卓著贡献》,《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郭旭东:《罗振玉确知甲骨真正出土地时间考》,《殷都学刊》,1999年。
    高志林:《罗振玉的专力传古》,《文史精华》2004年第7期。
    龚鹏程:《罗振玉心迹新考——兼论与王国维的关系》,
    关晓虹:《晚清学部与近代文化事业》,《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胡厚宣:《关于〈殷虚书契考释)的写作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41期。
    胡厚宣:《关于刘体智、罗振玉、明义士三家旧藏甲骨现状的说明》,《殷都学刊》,1985年第1期
    胡振宇:《记杨守敬与罗振玉讨论甲骨文之信一帧》,《中华文化》第15、16期。
    黄镇伟:《雪堂所辑丛书述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4期。
    黄坚:《清代遗老罗振玉的收藏》,《档案与史学》,1996第2期
    韩行方、房学惠:《劳乃宣致罗振玉书札十六通》,《文献》1999年第4期。
    荆竹:《王国维与罗振玉的学术交往》,《朔方》,2004年第12期。
    抗父:《最近二十年间中国旧学之进步》,《东方杂志》第19卷第3期。
    罗振玉:《莫高窟石室秘录》,载《东方杂志》第六卷11期(1909年12月)
    罗福颐:《罗振玉的学术贡献》,载淮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淮安文史资料》,1990第8辑
    罗福颐:《敦煌石室稽古录》,载《岭南学报》第七卷第二期,1947年版。
    罗福苌:《伦敦博物馆敦煌书目》,《国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3年出版。
    罗继祖:《敦煌藏卷劫余小记》,载《中华文史论丛》1980(2)
    罗继祖:《张之洞、罗振玉、缪荃孙与京师图书馆》,《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2年第3期。
    罗继祖:《再谈罗振玉二三事》,《团结报》1994年第1期
    罗继祖:《罗振玉研究三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
    罗继祖:《大云书库藏书搜集、破坏、整理、归宿记略》,《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6月第1期。
    罗独修:《罗振玉对甲骨学的贡献》,《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台北1998年。
    刘信芳整理:《杨守敬函稿》,《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刘进宝:《伯希和与敦煌遗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李永球:《罗振玉在整理古文献上的重大贡献》,《图书馆》,1995年第3期。
    李春光:《罗振玉日本访书述评》,《学术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李彤:《试论罗振玉在甲骨文字学方面的贡献》,《贵州大学学报》,2004年3月
    李孝迁:《清季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介译初探》,《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李孝迁:《清季汉译西洋史教科书初探》,《东南学术》,2003年第2期
    陆其国:《八千麻袋“大内档案”流失揭秘》,《世纪》,2002年第3期
    凌波:《南博的三十一件敦煌写经卷》,载《文物天地》,2005年第6期。
    荣新江:《甘藏敦煌文献知多少》,《档案》,2000年第3期。
    孟宪实:《伯希和、罗振玉与敦煌学之初始》,《敦煌吐鲁番研究》,2004年版。
    潘月杰:《罗振玉与中国近代的史料挖掘》,《山西档案》,2002年第1期。
    强英良:《关于鲁迅所记的罗振玉数事》,《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2期。
    荣新江:《李盛铎藏卷的真与伪》,《敦煌学辑刊》,1997年
    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荣新江:《甘藏敦煌文献知多少》,《档案》2000年第3期。
    容媛:《悼念罗振玉先生》,《燕京学报》,第二十八期。
    [日]高田时雄:[内藤湖南の敦煌学]、[东ァヅァ文化交涉研究]别册第3号、2008年12月
    孙海燕:《罗振玉档案实践活动及思想评述》,《兰台世界》,2005年11期。
    孙洵:《罗振玉与王国维》,《老照片》,第三辑。
    孙成德:《辽宁省档案馆藏唐代档案是吐鲁番文书》,《中国档案》,2008年第5期。
    尚且:《本世纪初的两份国学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桑兵:《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施萍亭:《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遗书叙录——三井文库所藏敦煌遗书》,《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王冀青:《论“敦煌学”一词的词源》,《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
    王庆祥:《罗振玉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成就——<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校注札记》,《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王庆祥:《罗振玉和王国维交往始末:(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代后记》,王庆祥,《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王若、王胜利:《松崎与旅顺库籍整理处》,《图书馆学刊》,1989年第1期。王若
    王宇、房学惠整理:《柯劭态致罗振玉手札廿三通》,文献季刊,2001年1月第1期
    王若:《新发现罗振玉早期甲骨文研究札记》,载《中华读书报》,2010年12月3日。
    王若:《新发现罗振玉〈东方学会简)手稿跋》,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9月5日。
    王守昱:《毛泽东主席关注罗振玉藏书》,《博览群书》,2005年12期。
    王渭清:《谈罗振玉(经义考目录〉及〈校记)》,《广东图书馆学刊》,1987年第3期。
    闻一苇:《一百八十八册三十九函罗振玉学术论著完整面世》,《收藏。拍卖》
    吴明《中国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萧文立:《(罗振玉致徐森玉信札)手迹释文辩证》,《收藏·拍卖》
    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宝熙(之二)》,《收藏·拍卖》2006年第9期。
    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宝熙(之一)》,《收藏·拍卖》,2006年第8期。
    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龚心铭方若罗恽札》,《收藏·拍卖》,2006年第12期
    萧文立:《可居藏罗雪堂书札考释——致范兆经兆昌七通》,《收藏·拍卖》,2006年第11期
    萧文立:《可居新得罗雪堂书札七通考释》,《收藏·拍卖》,2007年第8期
    谢长法:《罗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28卷4期。
    徐有礼:《罗振玉与“大内档案”》,《档案》2000年第6期。
    信夫:《罗振玉晚年二三事》,载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总第三十八辑,1992年版。
    姚淦铭:《论罗振玉的私家编辑事业》,《编辑学刊》,1992年第3期
    杨升南:《近代考古学先驱罗振玉》,《江苏文史资料第72辑淮安古今人物》,第72辑,1993年。
    杨小召侯书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求索》,2009年第1期。
    袁霞:《罗振玉的文献出版活动》,《江西图书馆学刊》,第36卷第1期。
    袁霞:《罗振玉与图书编撰学》,《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1期。
    曾庸整理:《李木斋友朋信札》,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七辑。
    张弓:《罗振玉与敦煌典籍研究——20世纪敦煌典籍研究回顾之一》,《2000年敦
    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历史文化卷上),甘肃民族出版社。
    张晓唯:《罗振玉寓津杂记》,《书品》,2003年第3期
    张秀芝:《罗振玉的学术成就及其“大云书库”的丰富藏书》,《图书馆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张杰:《鲁迅与“罗王之学”》,《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
    张尔田:《与王静安论今文学家书》,《学衡》第23期。
    郑爱华:《罗振玉教育思想初探》,2004年第4期。
    郑重:《罗振玉致徐森玉信札》,《收藏·拍卖》,2006年5期。
    郑诚:《读(殷虚书契考释三种)》,《书品》,2002年第2期。
    赵畅:《一代文化宗师罗振玉》,《人物春秋》2008年第7期。
    赵成山:《辽宁省图书馆原藏历史档案及其源流考》,《图书馆学刊》,2000年第2期。
    赵前:《一件敦煌飞天经卷—唐武德写本〈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漫谈》,载《嘉德通讯》,2010年第2期。
    周蓉:《从藏书题识看罗振玉的藏书思想》,《福建图书馆学刊》,1998年第1期。
    朱瑞芬:《罗振玉与敦煌文献档案的当代意义关照》,《档案》,2003年第2期。
    朱桂明:《规模秦汉尔雅深厚——罗振玉的篆刻艺术》,
    朱伟武:《北洋时期明清文件档案被盗卖真相》,《纵横》,1997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