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宋行旅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宋行旅词研究”是对唐宋“行旅词”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揭示“行旅”对词在创作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剖析词人心态,把握“行旅词”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规律,彰显唐宋“行旅词”在“中国古代行旅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作用、影响。论文首次从行旅题材入手,从行旅的视角对行旅与唐宋词的关系、唐宋词中的“行旅”题材、“行旅”艺术以及“行旅”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在拓展唐宋词研究空间的同时,揭示唐宋词的艺术特点与魅力形成的重要原因。唐宋行旅词是行旅文学的一类,以“行旅”为抒写对象、反映行旅生活、行旅内容,以行旅为主题的词作,即为行旅词。历代类书、诗文总集、选集对“行旅”的分类并不完全一致,笔者论述“行旅词”从江湖行旅、贬谪行旅、播迁亡国行旅、军戎之旅(军旅)等几个方面展开。中国人重土安迁,不习惯旅行,宋代士大夫不乐意出京做官,一出京任职,即有沦落失意之感。加上宋代水路发达,故传统分类的“羁旅行役”词,大部分都可归入“江湖行旅词”唐宋行旅词在内容上主要是:宦途失意、江湖飘零、贬谪落魄、亡国之痛、从军之苦、旅途艰辛、驿馆孤寒、旅况凄凉、思乡怀人、离情别绪、道中酬唱等等。
     论文共分十个部分:绪论t要是对行旅词的概念进行界定,对选题的意义和理由、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介绍。第一章从行旅文学的角度对行旅词进行溯源。第二章对唐宋行旅词发展历程和特点概述。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别从“江湖行旅词”、“贬谪行旅词”、“军旅词”角度,具体论述其创作概况、内容主旨、艺术特色、词史意义、文化意义,是总论部分的具体展开。“余论”部分就尚未展开的“播迁、亡国”行旅词等内容作以简单论述,并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附录”部分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一些作品主题、本事、词意等问题所作的一些考辨、解读,未能割爱、聊附于后。
     综合本人的研究结论,笔者以为在对行旅词的艺术价值、词史意义、文化意蕴等问题的探讨上,有较多的新意。
     通过对“江湖行旅词”、“贬谪行旅词”、“军旅词”等类型的行旅词的多角度探究。本论题首次揭示了唐宋行旅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空间的变化,带来词境的开阔、词风的疏宕。北宋词承五代花间遗风,词境狭小,多描写室内、庭院、酒筵、美人、装饰等,多表现城市生活,由此而来的是词风的柔靡、秾艳。从而形成了词为艳科、以婉约为正宗的词风。行旅词从开始就将词从闺阁酒宴带到江河湖泊、水村山驿、大漠边塞之中,词境开阔、风格疏宕有致,并对豪放词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雅化的艳情与行旅词的结合,是对豪放词风的收敛和中和,从而使词达到张弛有度。行旅词中,江湖漂泊会思念佳人,贬谪途中也有歌女“粉丝”的追慕,亡国之旅有对旧日欢会的回忆,军旅词常常会写到征妇闺怨。但这种“艳情”是一种弱化、淡化、雅化的艳情,明显与歌筵酒会上逢场作戏有很大不同。如果说空间的转换带来的是词在风格上向诗的靠拢,而艳情的点染则是词向以婉约为正宗的回归。
     三,暗喻、象征、寄托等手法的应用提高了词的品格。“词为艳科”的传统使人把词看作聊佐清欢的小玩意儿,只是酒酣耳热之际的儿女闲愁。而行旅词的漂泊江湖、贬谪蛮荒、亡国贱俘、从军塞外等内容使词的整体具有悲凉的风格和悲剧的意识。故在行旅词中常用暗喻、象征、寄托等艺术手法,这样,词在反映生活的内容上就融入了重大的题材、宏大的意义(个人政治升沉、保家卫国、宗社倾覆),如此,则词的品格自然得到提高。
     四,“由地及史”的方法,使咏史、怀古与行旅结合起来,是时间、空间的相互交织。行旅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地理性”,在某一具体地点又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典故,故贬谪行旅词、江湖行旅词多于川峡写巫山神女,洞庭、湘水写湘妃、屈原、贾谊。亡国行旅词则多写历史兴亡(如六朝于金陵之兴替、隋炀帝于江都之灭亡等等)。这种写法就使行旅词具有一种古今同悲的苍凉风格和意味。
     在论述各类行旅词的基础上,本文又揭示了唐宋行旅词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一,行旅词拓展了词的内容、题材,扩大了词的生存空间。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词多表现女性闺阁闲愁、酒宴之上妓女的声色之美。后来大量的行旅词创作出来,像贬谪、亡国、漂泊江湖、从军等很少在词中出现的内容,一下子在行旅词中铺展开来,这必然带来词在内容、题材上的扩张,也为词的生存、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行旅词的创作是“尊体”观念在词史上的反映与实践。词体不尊,由来已久而成风习。行旅词多写江湖漂泊、贬谪、亡国、军戎征战等对国家、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词体之尊的变化就自然发生了。
     三,行旅词的创作促进了词体的“诗”化。新的内容、题材对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有影响,“衬托、暗喻、象征、寄托”,这些在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也全面应用到行旅词的创作之中。如“日”与“长安”代表着皇帝和京师,是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也是表达政治诉求的诗所常用的意象和手法。把这些意象写进词中,自然使词向诗的内容和表达手法有所靠近,促进了词体的诗化。
     四,行旅词多以“赋”法入词,促进了慢词的发展。行旅词因经历地方多,空间变化大,自然景物丰富,人文历史繁多,这都有利于创作内容丰富的行旅慢词。行旅词人往往因个人遭遇而感慨良多。所以在漫长的行旅中可以创作篇幅较长的慢词(酒宴这种当场作词的环境不利于慢词的打磨、创作)。词人题序中的“过某某地”、“作于某某道中、舟中”等标记明确显示了这一点。驿亭、寺庙题壁词的众多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这些词不一定全部是行旅词,也有一些词是行旅之后而写,但内容是对行旅的回忆,仍然是行旅词。
     与此同时,通过大量的文本解读,本论文又从多个方面来论述了唐宋行旅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以词证史。首先,通过对行旅词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如贬滴行旅词和亡国、播迁行旅词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其次,具体辨析词人的行踪(如贬谪的时间、路线等)。第三,可以辨析词创作的具体时间和背景,如北宋末年的欧阳殉的《踏莎行》词,到底是在什么时间和背景下写作的。第四,可以借以考察、印证唐宋时期的交通状况和行旅习俗。
     二,行旅洲“本事”背后的文化意蕴。行旅词多因贬谪、亡国、飘零江湖等而作,故“故事化”的“本事”记载较多。这些“故事”不一定真实可靠但荒谬表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历史真实”,具有深厚的政治、宗教、民族心理等文化意蕴,值得挖掘。
     三,行旅词的“传播”意义值得重视。很多行旅词写于途中,又往往题写于驿亭、寺庙之壁,故传布四方。实际上行旅词的作者也非常重视词在传播上的优势,用词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
This paper is a study on travel Ci i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it is a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y which to uncover the influence which travel to Ci's creation, to analysis authers" mentality,to grasp Ci's theme thought and art law. This paper i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ang Song Ci from the angle of travel in the first.Travel Ci is one kind of traveled literature which take the travel as performance object to realition traveld life. I have attempted to describe the travel Ci from river and lake travel,relegation travel,subjugation travel,army travel etc.
     Travel Ci i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has the unique artistic value.First,travel Ci's style is spacious and broadminded. The poets came to rivers,lakes,villages,desert and remote borders from banquets which full of beauty and singing in capital.In that environment,people think that the soft merle Ci is classical poem. This change which from weak to vigorous should attributed to travel Ci's creation.Secondly,travel Ci had also performend the erotica,but the erotica is eleganed and desalinated.So travel Ci's style became neutralized. The third,the literature technique of metaphor,symbol and depositum in travel Ci,improved Ci's character.The fouth,the writing method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make the travel Ci with a sad style. When poets passed by some place which having famous persons and stories in history.So the famous persons and stories were written in their Ci.and his Ci has a tragic style.
     Travel Ci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i's history which developing and changing.Because travel expanded Gi's content,subject matter and living space,promoted Ci's development.secondly,travel Ci made Ci becoming noble,likes poem's literary form more and more.
     Travel Ci has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First,we can find out the facts of history such as the author's whereabouts,the time and background which these Ci were written,traffic condition and traveled customs.Secondly,some travel Ci have their stories.Some stories were not true,however,the false stories are more true when we investigate politics,religion and national psychological i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The third,travel Ci's dissemination is very successful.
引文
①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5页。
    ③[清]廖元度选编《楚风补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按:《艺文类聚》卷二十七诗题为《经巴陵行部伍》,“斿”作“游”。
    ④[南朝]刘敬叔《异苑》卷五,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1页。
    ⑤[清]吴兆宜选注《玉台新咏笺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
    ⑥[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1页。
    ⑦[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12册第590页。
    ⑧[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9页。
    ⑨[唐]戴叔伦著、蒋寅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百八十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821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年版,第1336页。
    ③[唐]韩愈著《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④[南朝宋]谢灵运著《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⑤[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74页。
    ①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陈涛主编《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
    1[宋]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页。
    2[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41页。
    ①[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7页。
    ①如许伯卿著《宋词题材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苏州大学张翠爱博士论文《两宋休闲词研究》、张英博士论文《唐宋贬谪词研究》等。
    ①先唐交通行旅制度的研究者主要有于省开、顾颉刚、史念海、劳榦、卢云、王毓瑚、吕思勉、蒙文通、孙毓棠、武伯纶、陈直、谭宗义、王子今等,详见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本文以唐宋时期为对象,故其他时期论文、著作具体信息从略。
    ②王倬《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③袁德宣《交通史略》,北京交通从报社长沙铁路协会,1928年版。
    ④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⑤张锦鹏《南宋交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⑥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83,1985年版。
    ⑦陈小平《唐番古道》,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⑧程民生《略论宋代陆路交通》,《暨南学报》1992年第3期。
    ⑩马正林《论唐宋汴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1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历史作用及其治理》,《安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
    ①梁中效《南宋东西交通大动脉——“马”钢驿路初探》,《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②陈伟明《宋代岭南交通路线变化考略》,《学术研究》,1989年03期。
    ③其他论文、论著尚有:严耕望《唐代国内交通与都市》(《大陆杂志》第8卷第4期,1954年2月),章群《唐代交通》(《香港浸会学院学报》第4卷第1期,1977年7月),陶希圣《唐代之交通》(台北食货出版社,1969年)等。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商务印书馆,1944年),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三秦出版社,1987年)、王强《宋代交通制度考略》(《安雅》第1卷第4、8、12期,1935年5月至1936年5月),魏重庆《两宋时代之交通事业》(《正风半月刊》第2卷第11期,1936年7月),邹逸麟《宋代惠民河考》(《开封师院学报》1978年第5期),王文楚《宋东京至辽南京驿路考》(《古代交通地理从考》,中华书局,1996年)等。
    ④论文主要有:陈沉远《唐代驿制考》(《史学年报》第1卷第5期,1933年8月),曹家齐《宋代的馆驿和递铺》(《华夏文化》1999年第3期),魏天安、杨世利《宋代的驿馆与邮传》(2003年7月中州学刊第4期),赵彦昌、吕真真《宋代公文邮骄制度研究》(浙江档案2009年第3期),曹家齐《宋代关津管理制度初探》(西南帅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陈永华《试析宋代的旅馆业》(《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孙金玲硕士论文《宋代旅馆业研究》,河南大学2006年肖鸿燚硕士论文《唐宋时期旅馆业研究》,肖鸿《唐宋时期政府对旅馆业的干顶》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驿的意义:在唐代馆驿建设中的探析》(《时代人物》2008.07)。
    ①《屈原西行考》(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屈原东行考——兼评潘啸龙先生(驳蒋骥“屈原迁干陵阳”说)》(南昌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屈原再次南行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屈原南行考——(屈原列传>前段的一个大空白》(湖南大学学报1992第1期)、《屈原北行考》(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②杨洪林《屈原武当沧浪之行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04),郭瑞林《从<哀郢>的创作背景看屈原的江南之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01)张中一《屈原日本行异议》(贵州文史丛刊1995/06)胡敬君《在洞庭湖畔行吟——屈原湖湘行踪及其诗歌创作》(云梦学刊2004/01)钱今凡《屈原行历考》(中国楚辞学2005/01)张登勤《论屈原纪行打情组诗<九章>的纪行真实性》(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苏慧霜《论屈原作品和骚体纪行赋》(辽东学院学报2010/05)。
    ①如赵梅《谢灵运山水诗与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的不同》(《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2)、金贝翎《混沌的色彩——论谢朓行旅诗中思乡、恋阙与希隐矛盾的产生及化解》(《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宋红霞《浅论陆机行旅诗》(《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6/06)、王柳芳《论鲍照行旅诗》(《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3月版)、费康亮《士的“精神维谷”——(文选)行旅诗主题透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3)、刘燕歌《试论南朝行旅诗自然描写之意象营构》(《理论界》2009/12)、从炜莉《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旅诗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4)、从炜莉《论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的情感寄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从炜莉《万水千山总是情——浅析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的情感抒发》(《文教资料》2007/30)等。
    ①主要论文有:赵治中《“径岁羁旅”天涯的心路历程——周邦彦羁旅行役词述评》(《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03):程水健《秋暮雨霁游了叹——简析柳水羁旅词的景与情》(《文史知识》1997/08):杨芳芳《三首羁旅诗之比较——浅谈片玉词、白石词、梦窗词的风格特色》(《.高等函授学报》2000/06):陈庚午《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意境开拓及其影响》(《鸡西大学学报》2002/02):吴清伙《宋玉(九辩>的情感母题与柳永羁旅词的雅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01);谢穑《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船山学刊》2004/03);杨新平《虚实相生话羁旅——柳永羁旅行役词的结构分析》(《社科纵横》2004/06):吴清伙《论柳水羁旅词的抒情主体、抒情方式以及词境的开拓——以温庭筠的闺情令词作参照》(《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04):张桂萍《欲说还休的羁旅愁思——苏轼(蝶恋花)词赏析》(《名作欣赏》2006/03):陈明霞《浅谈柳水羁旅宦游词的双重文化气质》(《绥化学院学报》2006/03);刘云霞《论柳永的羁旅悲秋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01):范育新《析柳水羁旅词的悲情色彩与市井趣味》(《语文学刊》2010/13);李国举《难状羁旅之苦,难达离情之情——柳水词<雨霖铃>之抒情赏析》(《现代语文》2010/05):薛媛《浅谈柳水羁旅词中的情景描写》(《科技风》2010/16);孙小梅《长夜无眠叹羁旅——柳永羁旅行役词夜意象统计与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0/04);许菊芳《从宋代水路交通看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词》(《长春大学学报》2011/07);李幼常《试析中国古代游子之思乡情怀——以北宋词人柳水的行旅词为例》(《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等。
    ①[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页。
    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页。
    ①[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5、90页
    ②褚斌杰注《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褚斌杰注《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②褚斌杰注《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③褚斌杰注《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④褚斌杰注《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①褚斌杰注《诗经全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①[南朝宋]谢灵运《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①由于建立和正始是文学风格明显发生变化的两个时间段,所以笔者的“六朝”从“正始”开始论述。
    ②[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41页
    ①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1页
    ①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之“《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7页。按:此段话学界引用特别广泛,但多含混曰引自《敦煌曲子词集》,查商务印书馆1950、1956版,均无此语,更有随便乱编页蚂者,不知何故。古籍须考证,不谓今籍亦如此难考,可叹。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07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0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页。
    ③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0页。
    ④“十二高峰天外寒。竹梢轻拂仙坛。宝衣行雨在云端。画帘深殿,香雾冷风残。欲问楚王何处去,翠屏犹掩金鸾。猿啼明月照空滩。孤舟行客,惊梦亦艰难。”(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73页)
    ⑤“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75页
    ⑥转引自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页。
    ⑦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34页。
    ⑧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7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82页
    ②转引自费振刚主编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③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6页
    ④转引自史双元编著《唐五代纪事汇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44页。
    王国维《人间词i话附录》,《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70页
    ①王学泰《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
    ②沈金浩《江湖与中国雅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40页。
    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93页。
    ③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36页。
    ②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73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72页。
    ②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8页
    ③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304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4页。
    ①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93、3094页
    ②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68页。
    ③明代的陈霆在《渚山堂词话》卷三云:周清真《渡江云》首云:“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翅,阵势起平沙。”继云:“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今从景物而观,暖初回雁,刘渐藏鸦,则仲春侯也。后乃云:‘今朝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又似夏秋之际,容非语病乎?谓若稍更句中云:“今宵正对江心月,忆年时、水宿蒹葭。”庶映带过无碍也。按:此处周邦彦所写并非季节错乱,此处的蒹葭是去年的枯芦苇,并小是春夏之间的茂盛的芦苇。而且枯芦苇的萧瑟之姿与整首词的风格是非常协调的。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00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6页。
    ②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87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06页。
    ②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686页。
    ③唐圭璋编《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④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载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7页。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①详见《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1985年版。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唐圭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87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03页。
    ②杜文澜《憩园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60页。
    ③罗隐著、李之亮注释《罗隐诗集笺注》,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9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1页。
    [明]张綖《诗馀图谱·凡例》,转引自王水照《唐宋文学论文集》,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97页
    ①毛开《樵隐漫录》,转引自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第二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95页。
    ②张炎《词源》,唐圭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8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1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8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7页。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13页。
    ④[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①[宋]张端义撰《贵耳集》卷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页。
    ①[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②[元]陶宗仪《南村辍耕録》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页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整理本),第2801页。
    ②[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66册第25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6页。
    ①唐宋时期,贬谪是对失职、甚至犯罪但尚够不上“五刑”标准的官员的一种行政处罚兼有刑事处罚的一种惩治手段。唐宋两代,曾因各种政治斗争,如唐时的朋党之争、宦官专政、藩镇割据,宋时的党争、和战之争、道学真伪等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远贬官员事件。(因贪渎等非政治原因被处以远贬处罚的反而很少)。这些士大夫官员在遭受到重大政治打击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非厂惊惧、惶恐。特别在唐代要求在严格限期离京,催促上路,而且大部分情况下要求走非常难走的陆路、山路,且限定一日具体的行程。大部分情况下不让坐船水行,所以这些官员们非常辛苦、艰辛。更让他们害怕的是贬谪虽然只是降低官职及品阶,但远恶军州的烟瘴之气往往让这些官员们惊惧万端,恐怕此去是有去无回,死于贬所。而且政敌们并小以贬谪为终极的打击手段,唐代贬谪往往是进一步打击的开端,往往在被贬官员的途中迫贬甚至处死。宋代则是在被贬途中找各种理由或使用各种手段,变相折磨被贬官员,如赵鼎被逼而死,郑虎臣报仇木棉庵的故事其实就是公报私仇。
    ②《翰苑新书·新编翰苑新书·前集》·卷之十四“皇朝事实行守试权”条,影明抄本。
    ①[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84页
    ②[宋]赵昇撰《朝野类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页。
    ①[唐]孟棨《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4页。
    ②玄宗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没洛阳。王师败绩,关门不守,车驾幸蜀。途次马嵬驿,六军不发,赐贵妃自尽,然后驾发。行次骆谷,上登高下马,谓力士曰:“吾苍惶出狩长安,不辞宗庙。此山绝高,望见秦川,吾今遥辞陵庙。”因下马望东再拜,呜咽流涕。左右皆泣。谓力士曰:“吾取九龄之言,不到于此。”乃命中使往韶州,以太牢祭之。中书令张九龄每因奏对,未尝不谏诛禄山。上怒曰:“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使杀禄山!”于是不敢谏矣。因上马,遂索长笛吹于曲,曲成,潸然流涕,竚立久之。时有司旋录成谱,及銮驾至成都,乃进此谱,请曲名。上不记之,视左右曰:“何曲”有司具以骆谷望长安,下马后索长笛吹出对。上良久曰:“吾省矣,吾因思九龄,亦别有意,可名此曲为《谪仙怨》。”其旨属马嵬之事。厥后以乱离隔绝,有人自西川传得者,无由知,但呼为《剑南神曲》,其音怨切,诸曲莫比。大历中,江南人盛为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左迁睦州司马,祖筵之内,吹之为曲,长卿遂撰其词,意颇自得,盖亦小知本事。词云:“……”余在童幼,亦闻长者话谪仙之事颇熟,而长卿之词甚是才丽,与本事意兴不同。余既备知,聊因暇日辄撰其词,复命乐工唱之,用广小知者。其词曰:“胡尘犯阙冲关,金辂提携玉颜。云雨此时消散,君王何日归还。伤心朝恨暮恨,回首千山万山。独望天边初月,蛾眉犹在軿以为窦史君序《谪仙怨》云刘随州之词,宋知本事,及详其意,但以贵妃为怀,盖明皇登骆谷之时,实有思贤之意,窦之所制殊不述焉。骈因更广其词,盖欲两全其事,虽才情浅拙,不逮二公,而理或可观,贻诸识者。词云:“晴山碍日横天,绿迭君王马前。銮辂西巡蜀国,龙颜东望秦川。曲江魂断芳草,妃子愁凝暮烟。长笛此时吹罢,何言独为婵娟。”([唐]康骈《剧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0年版,第54-56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6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6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9页。
    ①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5页。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外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22册第301页
    ①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察宽夫诗话》后集卷二十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16页。
    ②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3页。
    ①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27页。
    ②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65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6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3页。
    ②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62页。
    ③叶芗申《本事词》卷上,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4页。
    ①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22页。
    ①张英《谪途万里赋新词——谈宋代词人贬谪对词体诗化地影响》唐圭璋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词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78页。
    ①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6页。
    ①[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0页。
    ②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8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34页。
    ②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61页。
    ③[宋]王明清《挥塵后录》卷八,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58页。
    ②程千帆在《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一文中对此有很好的论述:“杜甫《北征》的主题和基调是明显的,它写了国家的丧乱和家庭的艰难、自己的忠愤、忧郁、伤感和希望,整个的气氛足严肃的,沉重的。但持中却有一小段描写了旅途中的景色和自己观赏这些景色的愉悦心情:‘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张缙曰:‘凡作极要紧极忙文字,偏向极不要紧极闲处传神,乃夕阳反照之法,惟老杜能之。如篇中青云幽事一段,他人于正实事尚铺写不了,何暇及此?此仙凡之别也。’……杜甫正是由于生活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压迫,使他透不过气来,才在旅途中强自排遣,从而感到幽事之可悦的。”“中间这一轻松愉快的场面和前后许多严肃痛苦的场血对比,小但显示了诗篇在艺术上的节奏,更重要的还在于表现了诗人感情上的起伏及其自我调节作用。”程千帆《程千帆诗论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33页。
    ①详见《名作欣赏》2003年第四期。
    ①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3页。
    ②[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38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唐归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2页。
    ①[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0页。
    ②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③唐圭璋撰、王仲闻参订、孔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87页。
    ④[宋]佚名《林下谈诗》,邓子勉编《宋金元词话全编》,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5页。
    ①唐圭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09页。
    国维《人间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45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68页
    ②[宋]周紫芝撰《竹坡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从书集成初编影印本),第32贝。并见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全唐诗·附词》亦作吕岩(洞宾)词。
    [宋]惠洪撰《冷斋夜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6页。
    [宋]何薳《春渚纪闻》(卷六),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涵芬楼旧版影印),第106页
    傅璇踪等主编《全宋诗》第十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219页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卷一百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21册第660页
    ①[唐]韩愈撰、马通伯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6页。
    ②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32页
    ①[宋]佚名《宣和遗事》后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5页。
    ②见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③徐釚《词苑丛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7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92页
    ①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8页
    ②邓子勉编《宋金元词话全编》,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686页。
    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479页。
    ①[宋]王林撰《野客从书》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②[宋]袁文撰《瓮牖闲评》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页。
    ③[宋]苏轼撰、[清]王文浩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32页。
    ①[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96、397页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页。
    [宋]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4页。
    ①[宋]吴炯撰《五总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63册第811页。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的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选》卷第一十六,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版,第489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7页。
    ②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11页。
    ③唐圭璋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966页。
    ④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79页。
    ⑤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1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2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5页。
    ③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5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5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9页。
    ③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10页。
    ④[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 ,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0页。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一,转引自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85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01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46页。
    ③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47页。
    ①唐圭坤编撰、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07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15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2页。
    ③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1页。
    ④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0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1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31页。
    ③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06页。
    ①刘学揩《李商隐咏史诗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古代咏史诗的发展》,《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
    ②王兆鹏《怀古咏史词》,《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5期。
    ③时太原围未解,种帅中战没,师道炳归,南仲曰:“欲援太原,非钢不可。”上以纲为河东、北宣抚使。纲言:“臣书生,实不知兵。在围城中,不得已为陛下料理兵事,今使为的帅,恐误国事。”因拜辞,不许。退而移疾,乞致仕,章十余上,不允。台谏言纲不可去朝廷,上以其为的臣游说,斥之。或谓纲曰:“公知所以遣行之意乎?此非为边事,欲缘此以去公,则都人无辞耳。公坚卧不起,谗者益肆,上怒且不测,奈何?”许翰书“杜邮”二字遗纲,纲皇恐受命。上手书《裴度传》以赐,纲言:“吴元济以区区环蔡之地抗唐室,与金人强弱固不相侔,而臣曾不足以望裴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蠧害
    难去。使朝廷既正,君子道长,则所以扞御外患者,有不难也。”因书裴度论元稹、魏洪简章疏要语以进,上优诏答之。[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48页。
    ①胡寅《斐然集》卷十九,《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37册第547页。
    ②陈洵《海绡说词》,见唐圭璋《词话从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37页
    ①刘熙载《艺概·词概》,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0页。
    ②缪越《缪越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③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75页。
    ④张高宽《李纲<梁溪词>与豪放词刍议》,《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①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91页。
    ②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05页。
    ③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19页。
    ④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51页。
    ①丽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9页。
    ②详见程民生《宋代军队数量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528页。
    ②刘挚《上哲宗论祖宗不任武人为大帅用意深远》,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六五《百官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校点本,第724业。
    ③参见《宋史·文苑二·柳开传》;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七四《诈妄谬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标点本)。
    ④“癸亥,新知邠州观察使范仲淹复为龙图阁直学士、左司郎中,鄜州观察使庞籍复为龙图阁直学士,吏部郎中,并从所请也。初,仲淹上表,言观察使班待制下,臣守边数年,羌胡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改观察使,则与诸族首领名号相乱,恐为贼所轻,且无功,不应更增厚禄。辞甚切,至表三上,乃从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66页。
    ⑤详见《宋史·陈尧佐传附陈尧咨传》。
    ①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第2950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十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895页。
    ③脱脱《宋史》卷一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41页
    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页。
    ①[宋]苏舜钦《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34页。
    ①[宋]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3页。
    ②[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1页。
    ③“熙宁中,蔡敏肃挺以枢密直学士帅平凉。初,冬置酒郡斋,偶成《喜迁莺》一阕:“霜天清晓,望紫塞古垒,寒云衰草。汗马嘶风,边鸿翻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难报。寒垣乐,尽双鞬锦带、山西年少。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灵遐布,骄虏且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小惜金尊频倒。”词成,闲步后园以示其子朦。艨置之袖中,偶遗坠,为应门老卒得之。老卒不识字,持令笔吏办(辨)之。适郡之娟魁素笔吏洽,因授之。会赐衣祆中使至,敏肃开燕,娼尊前执板歌此。敏肃怒,送狱根治,倡之侪类祈哀于中使,为援于敏肃,敏肃舍之,复令讴焉。中使得其本以归,达于禁中。宫女辈但见“太平也”三字,争相传授,歌声遍掖庭,遂 彻于宸听。诘其从来,乃知敏肃所制。裕陵即索纸批出云:“玉关人老,朕甚念之。枢筦有阙,留以待汝。”以赐敏肃。未几,遂拜枢密副使。”见[南宋]王明清《挥塵录》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①[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77页。
    ②[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201页。
    ①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1页。
    ②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8页。
    ①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298页。
    ②王海棻著.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第104-105页.
    ①唐 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十杂诗四部丛刊景清嘉庆本。
    ①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5322页。
    ②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2074页。
    ③张桁,许梦麟主编.通假大字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第769页.
    ④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844页。
    ⑤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7459页。
    ①张水言,杜仲陵,向熹等编.简明古汉语字典.成都:四川人民版社.2001.第591页.
    ②本文引述夏承焘观点皆出其《周草窗年谱》,见《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余(?)一。
    ③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7页。
    ①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9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407,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31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407,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35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407,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95页。
    ⑤周密《萍洲渔笛谱》卷二
    ⑥本文引述何忠礼观点,均出其《周密卒年献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1992)未刊稿,余不一。
    ⑦元脱脱《宋史》卷407,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20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407,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284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407,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299页。
    ②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3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45,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97页。
    ④袁桷《清容居士集》卷33
    ⑤同上
    ①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临安县史部地理类②《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33页。
    ①秦观《淮海集》(后集)卷六//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6页。
    ②[元]脱脱《宋史·文苑传》(秦观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12页。
    ①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卷上[M]//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7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2页。
    杨世明《淮海词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①详见《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详见《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5期。
    [1][明]董斯张《吴兴备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4册第405页。
    [2][3][宋]真德秀《真西山先生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18页。
    [4][7][宋]陈文蔚《陈克斋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64页、60页。
    [5][宋]赵蕃《章泉稿》,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页。
    [6][18][19][20][21][23][24][33][元]脱脱撰《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91、12528、864、12633、831、12226、752、12447页。
    [8]《宋史全文》,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31册第682、658页。
    [9][29][32][宋]张淏《会稽续志》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6册第465页。
    [10]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页。
    [1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024页。
    [12][宋]岳飞《岳忠武王集》,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页。
    [1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4页。
    [14][清]汪森编《粤西文载》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66册第4页。
    [15][宋]赵汝愚编《宋诸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3页。
    [16]《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41页。
    [17][宋]徐自明著、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绿校补》,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6页。
    [22][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2页。
    [25][宋]周密《浩然斋雅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26]《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22册第331页。
    [27][28]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七十,四部叢刊本第197册。
    [30][31][34][35]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录.民国25年影印)5033页、2092页、4037、1524页。中华书局1957年版复制北平图书馆影印本。
    [36]中国方志丛书,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37]刘宰《漫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0册第596页。
    [38]宋元方志丛刊,琴川志,第1188页。宋孙应时纂修,鲍廉增补,卢镇续修。中华书局1990年版。
    1 刘昫 《旧唐书》 中华书局1975年版
    2 欧阳修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司马光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4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华书局2004年版
    5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念要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
    7 脱脱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8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9 陆心源 《宋史翼》中华书局1991年版
    10 王溥 《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11 王溥 《五代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版
    12 徐松 《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13 彭定求 《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4 陈尚君 《全唐诗补编》 中华书局1992年版
    15 董诰《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6 陈尚君 《全唐文补编》 中华书局2005年版
    17 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 唐圭璋 《全宋词》中华书局1986年版
    19 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0 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21 唐卡璋 《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22 施蛰存、陈如江 《宋元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3 孙克强 《唐宋人词话》 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4王兆鹏 《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5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6 史双元《唐五代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
    27 钟陵 《金元词纪事会评》 黄山书社1995年版
    28 尤振中、尤以丁 《明词纪事会评》 黄山书社1995年版
    29 尤振中、尤以丁 《清词纪事会评》 黄山书社1995年版
    30 邓子勉 《宋金元词话全编》 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31 徐釚 《词苑丛谈》 中华书局2008年版
    32 朱彝尊 《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3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
    34 周密 《武林旧事》 西湖书社 1981年版
    35 吴自牧 《梦梁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6 沈括 《梦溪笔谈》 中华书局1962年版
    37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8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9 欧阳询 《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0 李昉 《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1960年版
    41 李昉 《太平广记》 中华书局1961年版
    42 李昉 《文苑英华》 中华书局1966年版
    43 王饮若 《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44 陶宗仪 《说郛》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说郛三种本
    45 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6 祝穆《新编古今事文类聚》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版
    47 潘自牧 《记纂渊海》 中华书局1988年版
    48 朱金城 《自居易集笺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9 瞿蜕园 《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0 陶敏、陶红雨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 岳麓书社2003年版
    51 曾益 《温飞卿诗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2 聂安福 《韦庄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3 范仲淹 《范仲淹全集》 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54 欧阳修 《欧阳修全集》 中华书局2001年版
    55 王安石 《临川集》 四部丛刊本
    56 徐培均 《淮海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7 周义敢、程自信 《秦观集编年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 邹同庆、王宗堂 《苏轼词编年校注》 中华书局2002年版
    59 周邦彦 《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60 张鎡 《南湖集》 中华书局1985年版
    61 钱仲联 《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2 陆游《渭南文集》 上海书店1989年版
    63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64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5 范成大 《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6 刘克庄 《后村先生大全集》 上海书店1989年版
    67 刘辰翁 《须溪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8 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北京书店1985年版
    69 胡才甫 《汪元亮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70 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1 刘尊明 《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72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3 杨海明 《唐宋词史》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4 王兆鹏 《唐宋词史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 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6 陶尔夫、刘敬坼 《南宋词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7 邓红梅 《女性词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8 夏承焘 《唐宋词论丛》 中华书局1962年版
    79 杨海明 《唐宋词论稿》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0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岳麓书社1989年版
    81 唐圭璋 《宋词纪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2 唐圭璋 《宋词四考》 江苏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83 薛砺若 《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
    84 胡云翼 《宋词研究》 巴蜀书社1989年版
    85 陈匪石、钟振振 《宋词举》(外三种)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6 谢桃坊 《宋词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87 王兆鹏 《词学史料学》 中华书局2004年版
    88 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 夏承焘 《唐宋词人年谱》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90 王兆鹏 《两宋词人年谱》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91 严杰 《欧阳修年谱》 南京出版社1999年版
    92 孔凡礼 《苏轼年谱》 中华书局1998年版
    93 白寿彝 《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94 青山定雄 《唐宋时代之交通与地志地图之研究》 吉川弘文馆刊行
    95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96 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 中华书局1996年版
    97 李德辉 《唐代交通与文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8 杜瑜、朱玲玲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99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 朱瑞熙、刘复生 《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1 杨渭生 《两宋文化史研究》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2 刘子健 《两宋史研究汇编》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 年版
    103 王晓骊 《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 李剑亮 《唐宋词与唐宋歌伎制度》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5 王书奴 《中国娼妓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06 刘金柱 《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7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108 李德辉 《唐宋时期馆驿制度及其与文学之关系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9 章尚正 《中国旅游文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0 曹尔琴 《中国古都与邮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
    111 陈燮阳、乔惠英《中国古代邮驿沿革》汽车研究与开发,1999年第3期
    112 李萍、赵林《从唐代诗文看唐代驿馆建设》规划师,2006年第3期
    113 魏天安、杨世利《宋代的驿馆与邮传》 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114 曹家齐《宋代的馆驿和递铺》华夏文化,1999年第3期
    115 曹家齐 《南宋对邮传之整饰与更张述论》 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16 唐黎标 《宋代的邮传制度》 华夏文化,2006年第1期
    117 苏迅 《文字因缘非偶然——从路游的入蜀记到范成大的吴船录》江南论坛,2005年第5期
    118 梁中效 《南宋交通大动脉——“马纲”驿路初探》 成都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19 程继红 《在理学与文学的交通线上——论南宋交通新十字构架在朱熹理学与 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稼轩词派传播中的意义》
    120 徐吉军 《宋人的出行风俗》 民俗研究,2002年第2期
    121 肖鸿 《唐宋时期政府对旅馆业的干预》 开封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22 薛玉坤《论宋代乖虹亭词——兼谈区域文化景观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23 陈永华 《试析宋代的旅馆业》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5期
    124 孙金玲 《宋代旅馆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