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的任何进步和新事物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法律问题。互联网的出现对各国的法律制度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对这些纠纷地处理,既有待于新的法律,也有待于正确适用现行的法律、法规。目前,网络上矛盾最突出的也是暴露最多的莫过于著作权的保护问题,这与互联网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有关。网络上著作权侵权纠纷以及相应的法律救济是著作权保护制度向网络空间延伸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它构成了当代著作权保护中最新奇也最精彩的部分,同时也引发了网络上著作权保护的深入的思考。
     本文从侵权行为的一般理论出发,着重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并认为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包括过错推定原则)为一般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补充,并且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对版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本人认为不宜采用传统侵权法的理论,而应当有所突破。传统侵权法理所说的构成要件实际上是作为债权保护方法的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而并不是作为抽象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对版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讨论不应当是笼统的,而应当针对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分别进行讨论。本文还分别就网络内容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及归责原则,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及归责原则,网络用户的版权侵权责任及归责原则做了详细的研究。对几种间接侵权责任,如帮助侵权责任、代位侵权责任、诱导侵权责任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我国的著作权法中应该增加相关的规定,以更好的应对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侵权。最后对版权侵权的例外——合理适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适用做了探讨。本人认为传统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依然适用,至于传统合理使用的范围在网络环境下是应该扩大还是缩小,或者不变,这就要结合数字技术的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确定。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提出应该在保留传统合理使用范围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合理使用的范围。
With the arising of any newborn affair and improvement of our society, follow by legal problems. The emerging of the Internet brings tough challenges to laws of every country. Many problems emerge unavoid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 How to settle these disputes depends on not only the new legislation but also the appropriat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currently in force. By now, the most serous and distinct problem of the net is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pyrights. Thi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net being a vehicle of information. The dispute of the infringement of copy rights in the net and the corresponding legal remedy i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protection systems of copy rights transmitting to the net, which build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novelist part of contemporary protection of copy rights, with the deep thinking of the protection of copy rights in the net.
     All violations from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cused 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ttribution principles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I think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pyright violations attribution principles should fault liability principle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of presumption of fault) for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no-fault liability principles as a complement, and the need to clear the legal provision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civil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 think it appropriate to introduce the traditional tort law theories, but should breakthroughs. Traditional tort law has sai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s creditor protection methods actually damage liability constituent elements, not as abstract elements constitute civil liability.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civil liability fo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he discussion should not be generalized, but should stop targeting against, the elimination of risk, damages and destruction, the elimination of separately discussed. The network also separately on the content provide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and attribution principles, the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s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attribution principles network users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attribution principles detailed study. To which several new types of indirect infringement liability, such as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liability, vicarious liability, induced infringement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doing a simple, and to make our copyright laws should be increased provisions related to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for better copyright infringement. Finally -- reasonable exceptions to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pply to the application mad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o explore. Rational use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 is still applied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should be expanded or reduced, or unchanged, and this combin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feature various factors to determine. In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 propose we should retain the traditional use of reasonable basis to appropriately increase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area.
引文
1 [英]约翰·福来明著:《侵权行为法》,转引自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版,第 3 页。
    2 [美]莫里斯著:《论侵权行为》,转引自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版,第 3 页。
    3 [英]温菲尔德著:《侵权法》,转引自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版,第 3 页。
    4 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版,第 105 页。
    5 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台大法学院福利社 1998 年版,第 66 页。
    6 肖 杰:《宜昌法院案例集――此案被告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http://yc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910,(访问日期:2006 年 4 月 3 号)。
    7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72 页。
    8 邱聪智:《庞德民事归责理论之评价》,载《台大法学论丛》第 11 卷第 2 期。
    9 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7-18 页。
    10 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7-18 页。
    11 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4 页。
    12 王卫国著:《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78 页。
    13 米健:《再论现代侵权行为的法归责原则》,载《政法论坛》1991 年第 2 期。
    14 米健:《现代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探索》,载《法学研究》1985 年第 5 期。
    15 刘淑珍:《试论侵权损害的归责原则》,载《法学研究》1984 年第 4 期。
    16 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0 页。
    17 杨立新主编:《简明类型侵权法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6 页。
    18 孟祥娟著:《版权侵权认定》,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6 页。
    19 米健:《再论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载《政法论坛》1991 年第 2 期。
    
    20 米健:《现代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探索》,载《法学研究》1985 年第 5 期。
    21 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41 页。
    22 孔祥俊:《侵权责任要件研究》,载《政法论坛》,1993 年第 1 期。
    23 杨立新著:《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7-150 页。
    24 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8 页。
    25 刁荣华主编:《中国法学论著选集》,台湾地区汉林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403-406 页。
    26 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7 页。
    27 张玉敏:《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归责研究》,载于《现代法学》2002 年第 3 期。
    28 即首例博客侵权案诉讼:秦涛诉搜狐撤下部分侵权链接。
    29 刘剑文、张里安主编:《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58 页。
    30 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39 页。
    31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第 2 条第 3 款。
    3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第 2 条第 2 款。
    35 我国《著作权法》第 47 条第 6 款规定,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的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36 薛红:《因特网的版权以及有关权保护》,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63 页。
    37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第 3 条。
    38 著作权法第 9 条第 5 款规定:“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39 郭朝阳、王辉:《计算机网络著作权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40 苏哲:《美国互联网版权保护制度评析》,载 《天津大学学报》2002 年第 12 期。
    41 尚志龙、陈敏建:《网络著作权问题探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42 吴汉东著:《西方诸国著作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4 页。
    43 吴汉东著:《西方诸国著作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4 页。
    44 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西南政法大学 2001 年版,第 32 页。
    45 张新宝主编:《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32 页。
    46 王迁:《论版权法中的间接侵权责任》,载《知识产权研究》2005 年第 2 期。
    48 王迁:《新型 P2P 技术对传统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理论的挑战——Grokster 案评述》,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 年第 11 期。
    49 Metro – Goldwyn – Mayer Studios Inc.v.Grokster ,at http://caselaw.lp.findlaw.com/date2/circs/9th/0355894p.pdf,June.27,2005.
    50 杨晖、马宁:《“积极诱导规则——从 Grokster 案看 P2P 侵权的新标准》,载《电子知识产权》2005 年第8 期。
    51 薛红:《因特网上的版权及相关保护》,载《知识产权文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3 页。
    52 李居迁、扬帆著:《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0 页。
    53 薛红:《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网络内容提供者版权侵权责任》,载《知识产权文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 页。
    54 吴汉东、胡开忠著:《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7 页。
    55 李居迁、扬帆著:《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1 页。
    56 孟祥娟著:《版权侵权认定》,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1 页。
    57 孟祥娟著:《版权侵权认定》,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2 页。
    58 王迁:《“索尼案”二十祭——回顾、反思、与启示》,载《科技与法律》2004 年第 4 期。
    59Eugene A. Burcher and Anna M. Hughes,The Knowledge Standard for Contributory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The Fair Use Defense,at http://www.richmond.edu/jolt/v3i1/burhugh.html, July.26,1996.
    60 薛红:《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87 页。
    61 王延军:《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年,第 26 页。
    
    63 李居迁、扬帆著:《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3 页。
    64 王晓南:《谈 P2P 软件服务对美国版权法的影响》,载《法学》2005 年第 2 期。
    65 王迁:《论版权法中的间接侵权责任》,载《知识产权研究》2005 年第 2 期。
    66 王迁:《P2P 软件最终用户版权侵权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文丛》2004 年第 5 期。
    68 张平主编:《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的作用》,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5 页。
    69 张平主编:《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的作用》,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7-138 页。
    70 李扬主编:《网络知识产权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9 页。
    71 吴建创:《inter 网上“合理使用”探析》,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 年第 7 期。
    72 李扬主编:《网络知识产权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3 页。
    73 薛红:《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4 页。
    1、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版。
    2、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台大法学院福利社 1998 版。
    3、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5、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版。
    6、孟祥娟著:《版权侵权认定》,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7、杨立新著:《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
    8、李居迁、扬帆著:《网络与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9、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10、吴汉东著:《西方诸国著作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1、吴汉东、胡开忠著:《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12、薛红著:《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3、薛红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4、王卫国著:《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15、施文高著:《著作权法制原论》,台大法学院福利社 1980 年版。
    1、杨立新主编:《简明类型侵权法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2、刁荣华主编:《中国法学论著选集》,台湾地区汉林出版社 1976 年版。
    3、李扬主编:《网络知识产权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西南政法大学 2001 年版。
    5、张新宝编:《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张平主编:《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的作用》,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0 年版。
    7、马新彦主编:《民法现代性制度现代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8、 [日]半田正夫、纹谷畅男主编:《著作权法 50 讲》,魏启学译,法律出版社 1990 年版。
    9、 刘剑文、张里安主编:《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1、邱聪智:《庞德民事归责理论之评价》,载《台大法学论丛》,第 11 卷第2 期。
    2、米健:《现代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探索》,载《法学研究》1985 年第 5 期。
    3、刘淑珍:《试论侵权损害的归责原则》,载《法学研究》1984 年第 4 期。
    4、米健:《再论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载《政法论坛》1991 年第 2期。
    5、孔祥俊:《侵权责任要件研究》,载《政法论坛》,1993 年第 1 期。
    6、薛红:《因特网的版权以及有关权保护》,载《知识产权文丛》2002 年第4 期。
    7、张玉敏:《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归责研究》,载《现代法学》2002 年第3 期。
    8、王迁:《论版权法中的间接侵权责任》,载《知识产权研究》2005 年第 2期。
    9、薛红:《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网络内容提供者版权侵权责任》,载《知识产权文丛》2003 年第 3 期。
    10、王迁:《“索尼案”二十祭——回顾、反思、与启示》,载《科技与法律》2004 年第 4 期。
    11、王晓南:《谈 P2P 软件服务对美国版权法的影响》,载《法学》2005 年第 2 期。
    12、王迁:《P2P 软件最终用户版权侵权问题研究》,载《知识产权文丛》2004年第 5 期。
    13、吴建创:《inter 网上“合理使用”探析》,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第 7 期。
    14、米健:《现代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探索》,载《法学研究》1985 年第 5期。
    15、郭朝阳、王辉:《计算机网络著作权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载《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16、苏哲:《美国互联网版权保护制度评析》,载 《天津大学学报》2002 年第 12 期。
    17、尚志龙、陈敏建:《网络著作权问题探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1、王延军:《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肖 杰:《宜昌法院案例集――此案被告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http://yc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910,(访问日期:2006 年 4 月 3 号)。
    1、Eugene A. Burcher and Anna M. Hughes,The Knowledge Standard for Contributory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The Fair Use Defense , at http://www.richmond.edu/jolt/v3i1/burhugh.html, July.26,1996.
    2、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v. Grokster, at http://caselaw.lp.findlaw.com/date2/circs/9th/0355894p.pdf,June.27,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