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敦煌文献中汉文《金光明经》题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光明经》(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在汉地的流传,经历了一个内容增广、译本层出的过程,先后产生过五部译本,现今保存下来的三部译本分别是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四卷本《金光明经》、隋释宝贵整合的《合部金光明经》以及翻译最为完备的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本文第一章从整理敦煌文献中三个汉文本《金光明经》的题名入手,对不同译本的题名情况进行了汇编工作,以便于他人在今后研究中使用。在第二章中,首先对《金光明经》五个译本的流传过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利用目录学的方法,归纳出当时经录中不同译本间题名的异同。接下来,结合《金光明经》各家经疏中所记载的梵文题名,分析真谛译本题名被简化的过程,以及义净译本更加注重“意译”的新特点。最后,探讨了《最胜王经》这一简称的来源问题。本文以期通过考证《金光明经》题名的演变,从新的角度来理解该经的翻译、流传问题,并试图挖掘该经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某些细节。
The Jin-Guang-Ming-Jing spread in China, experienced a content augmented.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has emerged produced five of the translation, now preserved were three translations of TanWuchen's four volumes BaoGui's eight volumes and YiJing's ten volume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sorts out DunHuang documents to check out the titles of three texts, so that in the future other researchers can use it.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research five texts of Jin-Guang-Ming-Jing; Then, based on the bibliography and the relevant records, we analyze the different version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titles; Finally, we analysis the evolution of their titles translation process.This paper reflects the problem of buddhist expanding and discusses the source of the word "ZuiSheng".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evolutions of those titles in order to discusses the spread of The Jin-Guang-Ming-Jing, and tries to dig in the translation.
引文
①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金光明经”词条,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2年版,第75页。
    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金光明最胜王经”词条,第654页中。
    ③周不显:《敦煌佛经略考》,《敦煌学辑刊》1987第2期,第4页。
    ④一般观点认为中原佛教受于阗佛教影响。而张广达先生通过研究P.3515号的晚期于阗文《金光明经》不同于早期于阗文抄本,从而推论出唐代中原佛教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到于阗。2006年“西域文献座谈会”上段晴介绍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新入藏的于阗语《金光明经》残叶的内容和流传情况。参看,张广达:《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段晴:《新发现的〈金光明经)残叶》北京:2006年两域文献座谈会会议论文。
    ①现今藏文《金光明经》有三个译本,分别为法成依义净译本和梵文本翻译的《圣金光明最胜经王大乘经》,十卷三十一品;印度班智达孜纳米扎、释兰扎菩提和吐蕃译师益西德(胜友)根据梵文本共同翻译的《圣金光明经王之王大乘经》,十卷二十九品,大同于义净本;另一同名为《圣金光明经王之王大乘经》者,译自梵文本,无译者题名,共五卷二十一品,大同于昙无谶本。参考才让:《敦煌藏文本〈金光明祈愿文)研究》,载于《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1期。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金光明经”词条,第75、75页。陈楠:《藏译<金光明经>源流考述》,北京:2006年西域文献学术座谈会会议论文。
    ②蒙古文《甘珠尔》内保留有三个蒙文译本,以篇幅长短可以简称为“短本”、“中本”和“长本”。“中本”是依据藏文和畏兀儿文本译成的,流行最广。“短本”最接近于现存于尼泊尔的梵文本,大同于昙无谶译本。而“长本”三十一章,则是根据义净的汉泽本泽出的。见[苏]H·雅洪托娃:《〈金光明经)的儿种蒙古文译本》,《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6年第1期,第38页。
    ③崔红芬:《西夏〈金光明最胜王经)信仰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有关西夏文《金光明经》翻译所据底本问题,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金光明经》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根据义净本转译而成的,而黄延军新近发现并认为国图藏Xix7.16x-6和Xix4.12-3P残卷是据据昙无谶本转译而成的。参看,黄延军《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泽北凉本(金光明经)残片考》,《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05页。
    ④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金光明最胜王经”词条,第654页中。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金光明经”词条,第75-77页。
    ①周敏惠:《〈金光明经〉文学特质之研究》,[硕十学位论文],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02年,第15-38页。
    ②[日]壬生台舜:《金光明经》(佛典讲庳13),大藏出版社,1987年
    ③昙无谶译本的流行版本有三类:一为《大正藏》所收本,即前有《金光明经序》,末有《金光明忏悔灭罪传》,四卷十九品;二为卷次品目与大止《大藏经》相同,但前无序,却有冥报传者,三为既无序又无冥报传者;合部译本的版本也可分为三类:一是大正《大藏经》中的收录本,前有《金光明经序》:二是卷次品目与大正《大藏经》相同,也有《金光明经序》,但该序与前序不同;三是,前无序的敦煌本部分经卷;义净译本可分为两类:一是大正藏中的收录本,一是敦煌遗书中,前有《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的敦煌本。见萨仁高娃:《金光明经版本流变》,北京:2006年西域文献学术座谈会会议论文。
    ④柴剑虹、萨仁高娃:《关于中村不折旧藏敦煌、吐鲁番所出(金光明经)古写本》,转引自赵大莹、林世田:《“西域文献学术讨论会”综述》,《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第158页。
    ⑤[日]小野玄妙撰:《佛教经典总论》,杨白衣泽,台北:新文丰公司,1983年版,第113页。
    ⑥周敏惠:《〈金光明经)文学特质之研究》,[硕十学位论文],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02年,第27页。
    ⑦许国霖:《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收入黄永武编:《敦煌丛刊初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①张金泉、许建平:《敦煌音义汇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张涌泉、李玲玲:《敦煌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研究》,《敦煌研究》2009年第6期,第149页。
    ③林鸣宇:《〈金光明经)信仰及其忏法之流传》,《佛学研究》2004年年刊,第168-174页。
    ④杨君:《从敦煌写经看佛经在唐朝民间的来源及其流传》,《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54-59页。
    ⑤刘永明:《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1期,第45-55页。
    ⑥霍杰娜:《辽墓中所见佛教因素》,《文物世界》2002年第3期,15-20页。
    ⑦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6-257页。
    ⑧何慧俐:《敦煌佛经感应记研究——以〈普贤菩萨说证明经〉〈金光明经〉(金刚经)为研究范围》,[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政治大学,1985年。
    ①郑阿财:《敦煌写卷<金光明经忏悔灭罪冥报传>研究》,香港:第34届北非及亚洲学术会议论文,1993年8月。《敦煌佛教灵应故事综论》,《佛学与文学——佛教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
    ②杨宝玉:《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校注并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施萍亭:《〈金光明经变〉研究摘要》,《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
    ④沙武田《(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在敦煌吐蕃时期洞窟首次出现的原因》,见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沙武田:《SP83、P3998〈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初探——敦煌壁画粉本系列研究之一》,《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沙武田《敦煌金光明经变的儿个问题》,北京:2006年西域文献座谈会会议论文。
    ⑤张学荣、何静珍:《论凉州佛教及沮渠蒙逊的崇佛尊儒》,《敦煌研究》1994年第2期。
    ⑥杜斗城《北凉泽经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86-94页。
    ⑦方广铝、许培红:《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文献及其价值》,《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第40-49页。
    ①方广錩:《试论佛教的发展与文化的汇流——从〈刘师礼文)谈起》,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37-42页。
    ②杨际平:《北魏太和前后若干史事考辨》“补记”,《北魏研究》1991年第4期,,第28-40页。
    ③冯培红:《P3249背(军籍残卷〉与归义军初期的僧兵武装》,《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第141-147页。
    ④孙修身:《谈与瓜州曹氏世谱有关的记个问题》,《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第113-118页。
    ⑤王素:《高昌火袄教论稿》,《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169-177页。
    ⑥王素:《吐鲁番出土张氏高昌时期文物三题》,《文物》1993第5期,第53-60页。
    ⑦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第183-191页。
    ①参见施萍亭:《〈金光明经变)研究摘要》,《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第27页。沙武田:《<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在敦煌吐蕃期洞窟首次出现的原因》,《敦煌归义军史研究四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第627-628页。
    ②张涌泉、李玲玲:《敦煌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研究》,《敦煌研究》2009年6期,第149页注1。
    ③萨仁高娃:《<金光明经>版本流变》,北京:2006年西域文献座谈会会议论文。
    ④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⑤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公司,1986年版。
    ⑥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⑦释禅睿:《<维摩诘所说经>敦煌写本综合目录》,台北:东初出版社,1991年版。
    ①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第477页。
    ②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第524页。
    ①例如:黄75号卷子定名为“金光明最胜王经无染着陀罗尼品第十三至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其后说明中介绍“尾题:金光明经卷第七”,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第345页;荒25号定名为“金光明经第七(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一)(尾题)”,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第357页。
    ②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2010年版。
    ③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页。
    ①根据S.523号敦煌文书《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译场列位》记载:“大周长安三年岁次癸卯十月己未四日壬戌三藏法师义净奉制长安西明寺新译并缀文正字”。转引白[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出版,1990年版,第263页。
    ①有关装帧制度问题。钱存训指出卷的末端通常黏在轴上。轴的种类很多,颜色亦不相同。有的顶端有雕刻或镶嵌之物。据说,王羲之父子书写的卷轴都有特殊的配制,珊瑚配帛卷,黄金、玳瑁或紫檀配纸卷。《隋·书·经籍志》记载,皇家图书馆中的书籍以卷轴的颜色分优劣,最好的书配以红琉璃轴,较次的配以紫琉璃轴,再次的配以彩绘漆轴。校重要的书籍,在卷首加附—片罗、绢或纸做的“缥”以作保护……缥头更有—根带,以便捆扎只用。带的颜色,有时亦代表书籍的性质和类别。见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①[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版,第515页。
    ②[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379页。
    ③[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450页。
    ④[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450页。
    ⑤[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501页。
    ⑥[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515页。
    ①“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九)辛未年二月四日、弟子皇太子『暅』为男弘忽染痢疾、非常困重。遂发愿写此金光明最胜王经、上高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太山府君、平等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绿、土府水官、行病鬼王、疫使、知文籍官院长 押门官、专使可礷官判、并一切幽冥官典等,伏愿慈悲救护。愿弘疾苦早得痊平、增益寿命。所造前件功德、唯愿过去未来现在数生已来,所有怨家债主、负财负命这,各愿领受功德、速得生天。”见[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438、455页。
    ①(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2《新集异出经录第一》,北京:中华书局,第52页。
    ②(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卷11《玄高》,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09页。
    ③《魏书》卷4下《恭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7-109页。
    ④《魏书》卷4上《世祖纪》上,第88页。
    ⑤(梁)释慧皎:《高僧传》卷2《昙无谶附慧观传》,第80页。
    ①根据其本传记载,“僧候卒于齐永明二年(484),享年八十九岁”,可以推知,他出生于395年。(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2《僧候传》,第472页。
    ②(梁)释慧皎:《高僧传》卷6《道融传》,第241页。
    ③(梁)释慧皎:《高僧传》卷6《道融传》,第242页。
    ④因为根据其本传记载道营“卒于升明二年(479),春秋八十有三”。可知道营生于396年。(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1《道营传》,第434页。
    ⑤(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1《道营传》,第434页。
    ⑥(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1《拘那罗陀传》,《大止藏》第50册,东京:大藏株式会社,1927年版,第430页上。
    ①根据《续高僧传·警韶传》记载,警韶圆寂于“至德元年(583年),春秋七十有六”,可见他应生于507年。
    ②(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7《警韶传》,《大正藏》第50册,第480页上
    ③根据前文所推算出他出生于507年,耳顺之年即六十岁,所以警韶界耳顺之年,大约应该是567年左右。
    ④(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7《警韶传》,《大正藏》第50册,第479页下、480页上。
    ⑤(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10《智聚传》,《大正藏》第50册,第502页下、第503页上、中。
    ⑥根据其本传记载,“智者大师开皇十七年圆寂,春秋六十有七”,可推知他大约出生于530年。(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17《智频传》,《大正藏》第50册,第567页中。
    ⑦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金光明经”词条,第654页中。
    ⑧(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7《警韶传》,《大正藏》第50册,第480页上
    ①(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1,《大止藏》第49册,第100页中
    ②(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2《阁那崛多传》,《大正藏》50册,第433页中、433页下、434页上
    ③(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2,《大正藏》49册,第104页中。
    ①此录文转引白[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第263页。
    ②(唐)智异:《开元释教录》,卷4、卷6、卷7,《大正藏》第55册,第519页下、第538页上、中、第545页上
    ①(隋)法经:《众经目录》卷1《众经一译》,《大正藏》第55册,第115页上。
    ②(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1,《大正藏》第49册,第98页下。
    ①(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2,《大正藏》第49册,第104页上。
    ①(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9册,第1页下
    ②(唐)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册,第179页下。
    ③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金光明经”词条,第654页中。
    ④(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9册,第1页下
    ⑤(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9册,第1页中。
    ⑥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鬱多摩”词条,第2995页上。
    ①(唐)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册,180页下。
    ②(宋)赞宁:《宋高僧传》卷4《慧沼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3页。
    ③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鬱多摩”词条,第2995页上。
    ④(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9“金光明最胜王经音义”,台北:大通书局,1985年版,第615页下
    ①《史记》卷20《乐毅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31页。
    ②转引白[日]泷川资言编:《史记会注考证》卷80,东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3758页中。
    ③“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日:‘何以知之?’谢公口:‘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南宋)刘义庆著、(南梁)刘孝标注、余锡嘉笺疏:《世说新语》卷中之下《品藻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7-638页。
    ①林鸣宇:《〈金光明经〉信仰及其忏法之流传》,《佛学研究》2004年年刊,第174页。
    ①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金光明最胜王经”词条,第654页下。
    ②[日]空海:《最胜王经开题》,《大正藏》第56册,第824页中。
    ③[日]惠运:《惠运禅师将来教法目录》,《大正藏》第55册,第1088页中。
    ④安然是圆仁的弟子,圆仁(793-864年)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以该书不会晚于十世纪前期。
    ⑤[日]安然:《诸阿阁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上《诸经法部第八》,《大正藏》第55册,第1121页上。
    ⑥[日]安然:《诸阿阁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卷》卷下《诸世天部第十三》,《大正藏》第55册,第1128页下。
    ⑦[日]平祚:《法相宗章疏》,《大正藏》第55册,第1138页下。
    ①慈怡编:《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4942页中、第5570页下。
    ②(宋)延寿:《宗镜录》卷23,《大正藏》第48册,第540页上。
    ③(宋)延寿:《宗镜录》卷69,《大正藏》第48册,第802页中。
    ④(宋)延寿:《宗镜录》卷95,《大正藏》第48册,第929页中。
    ⑤(宋)延寿:《万善同月集》卷上,《大正藏》第48册,第965页中
    ⑥(宋)知礼:《金光明经文句记》卷1,《大正藏》第39册,第84页下。
    ①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宗镜录”词条,第237页。
    ②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辑),“知礼”词条,第285页。
    ①[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2《新集异出经录第一》,第52页。
    ②[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9,《大正藏》第49册,,84页中。
    ③[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3《北凉沮渠氏传译佛经录第九》,《大正藏》第55册,第255页下。
    ④[武周]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3,《大正藏》第55册,第388页上。
    ⑤[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4,《大正藏》第55册,第519页下。
    ⑥[唐]圆照:《贞元释教目录》卷6,《大正藏》第55册,第816页中。
    ⑦[隋]法经:《众经目录》卷1《众经一译》,《大正藏》第55册,第115页上。
    ⑧[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1,《大正藏》第49册,第98页下。
    ⑨[唐]靖迈:《古今译经图纪》卷4,《大正藏》第55册,第364页下。
    ⑩[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4《梁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二》,《大正藏》第55册,第266页上。
    11[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6《历代大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第二》,《大正藏》第55册,第287页上。
    12[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8《历代众经见入藏录第三》,《大正藏》第55册,第j03页中。
    13[武周]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3,《大正藏》第55册,第388页上。
    14[唐]智异:《开元释教录》卷6“萧梁氏(亦曰前梁)经录”,《大正藏》第55册,第538页上、中。
    15[唐]圆照:《贞元释教目录》卷9,《大正藏》第55册,第836页中。
    16[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1,《大正藏》第49册,第100页中。
    17[唐]靖迈:《古今译经图纪》卷4,《大正藏》第55册,第365页下。
    18[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5《后周宇文氏传译佛经录第十五》,《大正藏》第55册,第271页下。
    19[武周]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3,《大正藏》第55册,第388页中。
    20[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7,《大正藏》第55册,第545页上。
    21[唐]圆照:《贞元释教目录》卷10,《大正藏》第55册,第843页中。
    ①[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3,《大正藏》第49册,第48页中。
    ②[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2,《大正藏》第49册,第104页上。
    ③[唐]靖迈:《古今译经图纪》卷4,《大正藏》第55册,第366页上。
    ④[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5《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大正藏》第55册,第276页中。
    ⑤[武周]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3,《大正藏》第55册,第388页中。
    ⑥[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7,《大正藏》第55册,第548页中。
    ⑦[唐]圆照:《贞元释教目录》卷10,《大正藏》第55册,第846页下。
    ⑧[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2,《大正藏》第49册,第105页下。
    ⑨[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13《大乘修多罗有译第一》,《大正藏》第49册,第109页下。
    ⑩[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5,《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大正藏》第55册,第278页上。
    11[武周]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3,《大正藏》第55册,第388页上。
    12[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7,《大正藏》第55册,第550页下。
    13[唐]圆照:《贞元释教目录》卷10,《大正藏》第55册,第849页上。
    14[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9,《大正藏》第55册,第567页上。
    15[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11,《大正藏》第55册,第592页上。
    16[唐]圆照:《贞元释教目录》卷13,《大正藏》第55册,第867页中。
    (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金光明经玄义》,《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隋)法经:《众经目录》,《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唐)慧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宋)延寿:《宗镜录》,《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宋)知礼:《金光明经文句记》,《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
    [日]空海:《最胜王经开题》,《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日]惠运:《惠运禅师将来教法目录》,《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日]安然:《诸阿阁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日]平祚法师:《法相宗章疏》,《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日]永超:《东域传灯目录》,《大正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日]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
    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2010年。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
    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
    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释禅睿:《<维摩诘所说经>敦煌写本综合目录》,东初出版社,1991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东方出版中心,1982年版。
    崔红芬:《西夏(金光明最胜王经)信仰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
    林鸣宇:《〈金光明经)信仰及其忏法之流传》,《佛学研究》2004年年刊。
    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施萍亭:《〈金光明经变〉研究摘要》,《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
    萨仁高娃:《<金光明经>版本流变》,2006年“西域文献座谈会”会议论文。
    沙武田:《SP83、P3998〈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初探——敦煌壁画粉本系列研究之一》,《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
    郑阿财:《敦煌佛教灵应故事综论》,《“佛学与文学——佛教文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
    周敏惠:《〈金光明经)文学特质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02年。
    周丕显:《敦煌佛经略考》,《敦煌学辑刊》1987第2期。
    张涌泉、李玲玲:《敦煌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研究》,《敦煌研究》2009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