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走私罪是一个古老的罪名,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的行为进行处罚也是古已有之。但中国的各朝各代以及世界各国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犯罪的立法沿革及中外对比对于我们了解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变迁和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第一节即是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历史考察,分别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立法情况,并对中国古代、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立法情况进行了特点分析,对中外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立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第二节中,笔者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概念、特征及属性进行了厘清和概括,指出了以往观点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概念的片面之处,并结合刑法修正案(七),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进行了全面界定。
     研究刑法罪名离不开犯罪构成要件分析,本文第二章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要件进行了重点分析。在犯罪客体方面,笔者从法益侵害说的观点出发,指出以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分析犯罪客体的局限性,结合关税的职能,指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利用关税调节经济权。在犯罪对象的研究上,主要是就实践当中分歧较大的几类对象进行了分析;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客观方面,笔者主要联系实践当中的案例,结合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行为方式进行了介绍;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犯罪主体,笔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针对实践当中争议较多的单位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情形进行研究,重点放在国家机关、一人公司、合伙企业等是否可以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主体问题上。实践中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争议较大,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主观方面,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主观方面的违法性认识问题、认识错误与概括性故意问题、犯罪目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问题研究是本文的第三章,首先,笔者对针对普通货物、物品实施的走私违法行为、走私违规行为、走私犯罪行为进行了性质归类,并为其界定划定了标准,还从犯罪数额、目的、情节等方面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罪与非罪进行了界说。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一罪与数罪方面,笔者主要分析了武装掩护走私普通货物、物品问题的一罪与数罪及同时走私多种物品行为的一罪与数罪,认为武装掩护走私行为并不能独立成罪,而同时走私多种物品行为不是想象竞合,而是数罪。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此罪与彼罪的划分问题,主要分析了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与放纵走私、受贿罪等经常牵连在一起的罪名的认定问题。
     本文第四章是关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犯罪形态认定问题。实践中与理论界至今仍存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的争论,笔者认为,虽然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是数额犯,但也是一种过程犯,仍然存在犯罪未遂。针对以往主要是对通关走私行为进行研究并笼统界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未遂标准的弊端,笔者认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不同行为方式,认定未遂的标准是不同的。结合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行为方式,分通关走私、绕关走私、后续走私、间接走私四种类别,分别提出了申报说,到达国境线说,起运说、申请核销说与区别说,而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既遂标准,也是从以上四种类别出发,分别提出了放行说、跨越关境说、交付说与区别说。
     本文第五章是关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共同犯罪认定问题。针对司法解释规定单位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与个人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起刑点不同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从立法原义与实践困境方面阐明了理由。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共同犯罪故意,笔者主要分析了“通谋”及犯意的认定问题。本章的重点在于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犯罪几类特殊共犯的认定与处理上,笔者主要阐释了“看水族”、海上运输走私、包税走私及单纯买卖涉税票证走私行为处罚的理论基础与难点分析,建议对于“看水族”以窝藏罪处理,对于海上运输走私应适当扩大处罚对象的范围,对于包税走私的间接故意认定应立足于案件事实考察,对于单纯买卖涉税票证以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定罪处罚。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刑事责任认定方面也存在颇多问题。在本文的第六章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立法以偷逃应缴税款作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量刑依据的弊端并提出应适当考虑情节因素,然后针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刑种、量刑幅度设置及最高刑设置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对于立法规定的“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理解问题明确了其应然含义,并提出为了惩治蚂蚁搬家类走私,对经两次行政处理后又走私的,对行为人也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定罪处罚。对于涉案财物的处理,现行刑法的规定是有疏漏的,也导致了实践当中作法不一。笔者提出对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所涉财物,不能简单的一律没收,必须区分行为方式,考察行为人的偷逃应缴税额来决定没收的范围和数额。
The crime of smuggling is an ancient criminal charge, the punishment to the behavior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s also a thou to there has been it. The provision between each on behalf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incompletely same alike. The research and the contrast of the legislation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n china and in abroad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chapter 1, I introduce the legislation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n china and in abroad.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chapter 1, I clarify and generalize the concept,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ownership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 point out the unilateral place in the former standpoint to the concept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 definite completely the concept of crime of smuggling of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combining the provision in the penal code revision bill Seven.
     Studying the single crime can not get away from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I study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n the chapter 2.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heory of violating legal interests; I point the localization of using the theory of violating the society relation to analyze the object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Relating to the function of tariff, I think the object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s the power to make use of the tariff to regulate the national economy. I analyze the main objective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which is on the disputed. On the objective elements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 introduce the action type according to some true case. I do not study comprehensively on the body of crime of smuggling of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but put the point at the disputed unit such as National organization, one person company, partnership business enterprise. In the practice it is disputed to smuggling of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ndirect intentionally. I point out my own standpoint. At last, I make a comparison among the cognition to the illegality, mistake cognition, general intention and the subjective purpose.
     In the chapter 3,I discuss the problems about establishment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and distinction between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and some similar crimes. I distinct the behavior of smuggling which is breaking the law, violating the rules or criminal offence. And then, I study the problems about establishment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of evasion-customs, criminal purpose, and criminal details. I think the behavior of covering the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with arms is one crime, but not two crimes. While, the behavior of smuggling some kinds of goods and articless is some crimes, but not one crime.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and the similar crimes, I discuss the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the crime of indulgencing smuggling and the crime of bribe.
     I study the incomplete patterns of crime of smuggling of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n the chapter 4. In the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realm, it is in the dispute that the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has incomplete patterns or not. I think that the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has the incomplete patterns, because it is the crime including quantity, and it is the crime which reflects a process. The scholar study mainly the smuggling cross the custom, and distinct the standard of the incomplete patterns generally. I think that the different kind of the smuggling way has the different standard of incomplete patterns. The way of the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s smuggling cross the custom, smuggling round the custom, smuggling after crossing the custom and smuggling indirectly, so I claim the standard of declaring, the standard of reaching the national territorial line, the standard of transporting or applying cancellation, the standard of respective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I claim the standard of approving pass, the standard of stepping over the national territorial line, the standard of condign, the standard of respective theory as the standard to affirm the complete patterns of the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 research on the joint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n the chapter 5. I query the point to punishment is different to the natural body and the unit body who behave smuggling. To the joint criminal intent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 emphasize the problems of collusion and the criminal intent. It is the main point the judgment and solution to the special joint crime. I analyze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and the difficult problems to punish the person who sending the message for the criminal, the person smuggle on the sea, the deputy who smuggles and the person who engages in the business of custom notes. I suggest punish the person who sending the message for the criminal as the crime of hiding the offense, punish the person smuggle on the sea by extending the scope of subjective. We should judge the indirect intent of the deputy who smuggle on the base of the fact. We can punish the person who engages in the business of custom notes as the crime of saling the official docu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n the criminal obligation of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 discuss the shortcoming to punish the criminal on the base of the quantity of evasion-customs. Then I point out that we should punish the criminal on the base of the criminal details. To the unreasonable legislation of the penalty category, penalty range, the most serious penalty to the crime of smuggling common goods or articles, I point out the suggestion to improvement. I definite the meaning of "smuggle many times but not solved" in the legislation. I think we should punish the person whose behavior has been solved administratively twice but he smuggles again. It is imperfect to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perties involving the case in the legislation. I think we should not confiscate the properties involving the case of smuggling simply, on the contrary, we should judge the range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confiscated properties on the criminal details and the quantity of evasion-customs.
引文
1栗劲着:《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8页。
    2《资治通鉴》记载:汉与边关与蛮夷通市,谓之关市。
    3《全唐文》卷75。舶脚,即下碇税,是对外国商船靠岸时征收的关税;收市,是指对外来进口货,优先收购皇室所需的货物;进奉,是指对皇室贡献奇珍异物者,皇室应当报以相当之礼。参见徐觉非主编:《海关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张大春着:《走私罪研究》第4页。
    4参见蔡渭洲编着:《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5宋代时,在边境上设立贸易机构,称为“榷场”。榷场是政府管理进出境事务的机构,具有海关的性质。政府规定禁止在榷场进行一些物品的交易,称为“禁榷”;只能由政府收购的货物,称为“博买”。
    6邹瑞汉着:《海关法制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3页。
    7抽分、抽解,是指征收关税。
    8参见徐觉非主编:《海关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5页。
    9《洪武实录》卷231,转引自蒲坚主编:《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10蒲坚主编:《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11岑维廉、锺昌元、王华编着:《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24-26页。
    12参见张国贵主编:《走私犯罪的惩治与防范》,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3岑维廉、锺昌元、王华编着:《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3-4页。
    14岑维廉、锤昌元、王华编着:《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6页。
    15高斌:《中外走私犯罪立法比较分析》,载《政法学刊》2003年第1期,第31页。
    16第二款是对走私特定物品的处罚,如麻醉物品、精神药物、烈性物品、剧毒物品、有毒物品、放射性或爆炸物品、武器、爆炸装置、发火武器或弹药、核材料、化学物品、生物制品和其它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那些可用于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并有通过俄罗斯联邦海关边界专门规则的材料和设备、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原料性商品和有通过俄罗斯联邦海关边界专门规则的文化珍品。
    17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694页。
    18黄京平主编:《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19黄芳:《走私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20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第489页。
    21莫开勤、颜茂昆主编:《走私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22莫开勤、颜茂昆主编:《走私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23陈晖:《走私犯罪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页。
    24郭卫东:《走私行为研究》,载《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转引自陈晖:《走私犯罪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25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26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27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93-594页。
    28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486-487页。
    29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第495页。这是张明楷先生在论述侵入住宅罪的法益时涉及到的对相对化法益的必要性标准。
    30岑维廉、锺昌元、王华编着:《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10-17页。
    31岑维廉、锺昌元、王华编着:《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0页。
    32消费品可分为基本消费品、非基本消费品和奢侈品。
    33《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77、1339页。
    34转引自曹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罪名的认定问题》,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29页。
    35曹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罪名的认定问题》,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30页。
    36参见陈洪兵:《走私罪的适用及立法缺陷探微》,www.fszjfy.gov.cn。
    37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129页。
    40刘小君、许博涵:《“准走私”及其在取证中的意义》,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4页。
    41林欣:《走私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4页。
    42刘小君、许博涵:《“准走私”及其在取证中的意义》,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3页。
    44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45朱平:《单位犯罪审理中的前沿问题》,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1期,第32页。
    46李希慧:《论单位犯罪的主体》,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2期,第68页。
    47徐国栋:《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4-265页。
    48黄勇民、黄益群、黄应生:《单位走私犯罪适用法律问题探讨》,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3期,第75页。
    49吴文平:《单位走私犯罪疑难问题刍议》,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71页。
    50吴文平:《单位走私犯罪疑难问题刍议》,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l期,第71页。
    51《新公司法实施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犯罪性质有待明确》,,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网站,2007年10月5日访问。
    52朗士超:《一人公司刑事责任初探》,载《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8期,第134页。
    53宫为所:《一人公司刑事地位探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22卷第2期,第39页。
    54李文伟着:《法人刑事责任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55魏东、章谷雅:《法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检讨》,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176页。
    56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页。
    57苗有水:《刑事审判参考》2002年第4辑,第39页。
    58张穹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解读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78页。
    59侯国云:《论新刑法典中若干罪名罪过性质的认定》,载《法学家》,1998年第3期,第53页。
    60甘伟宏、余辉胜:《走私犯罪若干疑难问题之探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11卷第5期,第30页。
    63邓子滨:《刑事法中的推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64张明楷:《存疑时有利于被告》,载《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65[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页。
    66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67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68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218页。
    69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0页。
    70张穹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解读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80页。
    71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72广东省法院刑庭庭长吴铭泽在海关培训班上的讲稿。
    7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第376-377页。
    74何立荣:《论走私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学术论坛》2002年第3期,第115页。
    75林欣:《走私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3页。
    76程志宏:《走私犯罪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困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第48页。
    77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第30-36页。
    79储槐植:《我国刑法犯罪概念中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32页;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程志宏:《走私犯罪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困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第45页。
    80周光权:《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陈兴良主编:《刑法新罪评释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页。
    81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82杨书文:《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及其整合机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第167页。
    83张耕主编:《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走私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84谢望原,杨家庆:《走私犯罪死刑问题之实证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3期,第104页。
    85高铭暄:《刑法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1页。
    86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696页。
    87胡康生、李福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88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上))》,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138页。
    89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15页。
    90曹子丹、侯国云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钙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第671页。
    96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第619页。
    97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98有学者将走私分为直接型走私、隐蔽型走私,贿赂型走私,贿赂型走私是指通过腐蚀、贿赂国家工作人员而完成的走私行为。笔者认为该分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见朱建平:《对走私罪与受贿罪关系的认识》,载《律师世界》2001年第4期。
    99孔勤:《析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放纵走私罪》,载《中国海关》2000年第4期。
    100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52页。
    101杜国强:《渎职罪共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载《法学》2005年第12期,第101-102页。
    102沈宇峻:《放纵走私罪与走私罪共犯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03吴振兴:《罪数形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104庄劲:《犯罪竞合:罪数分析的结构与体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105袁彬:《论对合犯的共犯问题》,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06参见侯斌:《论对向犯》,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6卷。杨剑波:《对向犯初论——以相关刑事司法解释为切为点》,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07汪蕾:《对向犯与对向性行为研究》,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8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0页。
    108蒋苏淮、程亮:《试论走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24页。
    110徐秋跃、王建明、李文健、张相军:《走私罪认定与处理中若干疑难疑难研究》,载《刑事法律指南》(2001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1胡利敏:《走私罪的有关问题研究》,载《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28页。
    119李河主编:《妨害海关监管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以下。
    121张大春:《走私罪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122参见钱舫,许道明:《走私罪的认定与处理》,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123参见2003佛刑初字第91号刑事判决书。
    124参见2003广刑初字第121号刑事判决书。
    125参见张大春:《走私罪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张明楷:《未遂犯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189页。
    126赵秉志:《犯罪停止形态适用中的疑难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127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128钱舫,许道明:《走私罪的认定与处理》,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129参见陈晖:《走私犯罪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130张大春着:《走私罪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131刘之雄:《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13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15号)。
    13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134喻伟、聂立泽:《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33页。张大春:《走私犯罪研究》,第205页。
    135田宏杰、许成磊:《单位共同犯罪具体认定中若干问题探讨》,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5页。
    139张穹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解读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92页。
    141如河源市华源漆包线有限公司、罗勇、何玉兰、黄荫喜走私普通货物案,被告单位偷逃税款75700万余元,法院对于判处罚金人民币80万元。参见广东省人民法院(2001)粤高法刑经终字第73号刑事裁定书。深圳大生印花有限公司、施瑞华、凌小玉走私普通货物案,被告单位偷逃应缴税额人民币76万9千余元,法院对其判处罚金人民币77万元。参见(201)深中法刑二初字第294号刑事判决书。
    142李文伟:《法人刑事责任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164页。
    144马波:《关于对走私刑事案件追赃难的法律思考和对策》,载http://www.dsb.gd.gov.cn。
    145张耕主编:《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走私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146青锋:《附属刑法规范的创制性立法问题》,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65页。
    147李文伟:《法人刑事责任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1.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6.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二十一世纪第二次(总第八次)中日刑事法学术研讨会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李希慧主编:《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李希慧主编:《贪污贿赂罪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9.李希慧、刘宪权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二卷):刑罚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林亚刚主编:《贪污贿赂罪疑难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刘艳红著:《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刘艳红著:《罪名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3.刘艳红主编:《刑法学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刘艳红主编:《刑法学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张文、刘艳红、甘怡群:《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6.许发民著:《刑法的社会文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许发民著:《刑法文化与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
    18.陈家林著:《共同正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20.刘明祥著:《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刘明祥著:《刑法中错误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2.高铭暄著:《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何秉松著:《刑法教科书》,北京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24.赵秉志著:《犯罪主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5.赵秉志主编:《刑法基础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7.赵秉志主编:《犯罪停止形态适用中的疑难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赵秉志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之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9.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0.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张明楷著:《刑法分则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张明楷著:《刑法新问题探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张明楷著:《未遂犯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5.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6.陈兴良著:《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8.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39.[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0.[日]曾根威彦著,黎宏译:《刑法学基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1.[日]森本益之、濑川晃、上田宽、三宅孝之著,戴波、江溯、丁婕译:《刑事政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法]安德烈·伯萨尔德著;《国际犯罪》,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3.黄道秀:《俄罗斯刑法典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苏惠渔:《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黄京平主编:《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刘士心著:《竞合犯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47.刘之雄著:《犯罪既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郭立新、杨迎泽:《刑法分则适用疑难问题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49.胡康生、李福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0.张穹:《刑法运用手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陈晖著:《走私犯罪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2.张大春著:《走私罪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
    53.陈磊著:《商业瞒骗走私犯罪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版。
    54.连心豪著:《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
    55.莫开勤、颜茂昆主编:《走私犯罪》,湖南出版社2003年版。
    56.邹瑞汉著:《海关法制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
    57.蔡渭洲编著:《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58.徐觉非主编:《海关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9.谢国娥编著:《海关报关实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吕伟红、胡东升、李莎著:《加工贸易——中国海关事务通》,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版。
    61.耀文著:《国门报告:海关稽查纪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62.岑维廉、钟昌元、王华编著:《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63.黄芳:《走私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64.马进保主编:《跨境犯罪研究》,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
    65.张耕主编:《刑事案例诉辩审评——走私罪》,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66.朗胜主编:《走向完善的刑法——正解刑法修改的决定、刑法修正案、刑法刑法法律解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7.刘仁文:《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若干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8.张国贵:《走私犯罪的惩治与防范》,西苑出版社2000年出版。
    69.陈田正著:《加工贸易走私犯罪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70.周光权:《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71.陈兴良主编:《刑法新罪评释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72.参见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73.张穹主编,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解读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 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74.[美]杰西卡·米特福德:《美国监狱内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75.黄振辉、陈运光著:《税收犯罪疑难案例判解》,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刑事审判参考》,2002年第2辑、2004年第4辑。
    78.《刑事法律指南》2001年第1辑。
    1.赵秉志、王东阳:《我国刑法中走私犯罪的特征及其惩治》,载《南都学坛》2006年5月第26卷第3期。
    2.李希慧:《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若干问题之探讨》,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
    3.李春:《析我国当前走私犯罪》,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吴红艳:《我国走私罪立法的缺陷及其完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6期。
    5.张殿军、张凯:《走私的本质分析》,载《辽宁警专学报》2006年第3期。
    6.曹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罪名的认定问题》,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林欣:《走私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刘小君、许博涵:《“准走私”及其在取证中的意义》,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9.程志宏:《走私犯罪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困境》,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
    10.何立荣:《论走私罪的缺陷与立法完善》,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周蓝蓝:《武装掩护走私争点探微》,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1卷第3期。
    12.杨向华:《武装掩护走私若干问题探讨》,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3.高斌:《中外走私犯罪立法比较分析》,载《政法学刊》2003年第20卷第1期。
    14.杨书文:《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及其整合机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15.储槐植:《我国刑法犯罪概念中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16.谢望原,杨家庆:《走私犯罪死刑问题之实证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3期。
    17.聂立泽、肖鹏:《走私罪若干疑难问题探讨》,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第16卷第1期。
    18.吴文平:《单位走私犯罪疑难问题刍议》,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9.胡春健:《单位走私犯罪主体的认定》,载《法学》2007年第3期。
    20.甘伟宏、余辉胜:《走私犯罪若干疑难问题之探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11卷第5期。
    21.侯国云:《论新刑法典中若干罪名罪过性质的认定》,载《法学家》,1998年第3期。
    22.胡利敏:《走私罪的有关问题研究》,载《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卷第1期。
    23.柳春生、张显初:《“牵线搭桥”构成共同犯罪吗?——兼议走私犯罪主观要件的认定与把握》,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5期。
    24.蒋苏淮、程亮:《试论走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5.刘士心:《想像竞合犯概念与类型再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6.冼艳贞:《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罪数形态》,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26卷第9期。
    27.陈磊:《注意走私犯罪的新动向——对伪报知识产权状况走私犯罪的立法建议》,载《中国律师》2004年第10期。
    28.陈洪兵、安文录:《一次走私或盗窃性质不同的几种对象应当数罪并罚——从规范意义上解构刑法中的行为》,载《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9.孙伟国:《浅谈走私行为与走私罪的认定界限》,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 年第3期。
    30.何立荣:《走私罪若干司法问题探析》,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1.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当前放纵走私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3期。
    32.黄勇民、黄益群、黄应生:《单位走私犯罪适用法律问题探讨》,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3期。
    33.徐留成:《论走私犯罪案件中身份犯的认定》,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33卷第1期。
    34.胡平:《试论走私犯罪的立法疏漏及其完善》,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5.《走私物品处罚难突显法律真空》,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6月20日第25期。
    36.青锋:《附属刑法规范的创制性立法问题》,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
    37.刘浩宇:《海关能否没收用于走私的运输工具》,载《中国海关》2005年第9期。
    38.蔡岩红:《行业性走私成为当前走私新特征》,载《法制日报》2007年8月23日第5版
    39.邓聿文:《成品油走私反弹与石油巨头的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4日(观点·评论版)
    40.董娟、洪宇、刘宇欣:《“质量门”后面的奢侈品走私路径》,载《中国经营报》2007年1月29日A4版。
    41.徐伟:《当前走私活动呈现三大特点》,载《法制日报》2007年3月28日第5版。
    42.赵艳红、金冰:《行业性走私蔓延》,载《北京商报》2007年3月28日第5版。
    43.龚震:《“一人公司”走私引发相关法律问题》,载《人民政协报》2006年8月28日B4版。
    44.陈鹏展:《是放纵走私还是走私普通货物罪》,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3月22日第3版。
    45.林永亮:《试析贸易性走私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北方经济》2007年第6期。
    46.吴家煌:《WTO与反走私》,载《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1期。
    47.陈凡、张晋国:《北部湾防东地区走私问题的探析与对策》,载《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第1期。
    48.潘淑清:《博弈论在打击走私中的运用》,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3期。
    49.唐玉琪:《两岸走私犯罪比较研究》,载《社会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0.曹坚:《以主客观相一致的视角检视走私犯罪的主观故意》,载《政法与法律》2007年第2期。
    51.冯先美:《在不同公司实施单位走私可否累计数额追究其刑事责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1期。
    52.朱朝晖、王守军、景屏、陈之彦:《一个行业的走私》,载《中国海关》2007年第4期。
    53.孙勇:《论我国走私犯罪现状分析及对策》,载《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第5期。
    54.黄玲:《中越边境走私犯罪形式新变化及法律问题探讨》,载《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07年第3期。
    55.金碧华、白赣涛:《CEPA条件下的走私犯罪问题研究》,载《理论界》2006年第4期。
    56.李彦泓、胡业勋:《商业瞒骗走私罪新探》,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6期。
    57.徐德高、陈学武、李平:《走私犯罪案件法律适用问题思考》,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2期。
    58.赵玉艳:《浅议走私共同犯罪》,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7期。
    59.广州市打私办、广州海关缉私局:《打击和预防“蚂蚁搬家”成品油走私活动的对策——关于郑洪钧集团走私案件的剖析》,载《广东经济》2005年3期。
    60.张碧桑、陈永洲:《遏制小额成品油走私的注意问题》,载《广东经济》2005年第3期。
    61.郑海燕:《走私现象解读》,载《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62.马建生:《关于拱北口岸“水客”走私情况的调研报告》,载《广东经济》2005年第3期。
    63.毛土谷、肖裕兴:《湛江沿海小额走私的防范对策》,载《广东经济》2005年第3期。
    64.许雄奇:《走私与反走私的经济学分析》,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5.周新苗:《政府、海关、走私商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66.郑海燕:《走私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经济学分析》,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5期。
    67.王岚:《2003年中国香烟走私》,载《中国海关》2004年第5期。
    68.黄利红:《走私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载《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9.刘洪亮:《油品走私:“蚂蚁”也疯狂》,载《中国石油石化》2004年第2期。
    70.简萍:《试析1933-1937年间华北走私及其影响和冲击》,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71.郑海燕:《走私现象解读》,载《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72.王剑:《论明代中前期中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73.龚言:《走私犯罪的实证考察与防控机制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4.沈宇峻:《放纵走私与走私罪共犯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5.黄利红:《论走私犯罪的危害性及其对策》,载《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76.邱珍英:《海关和走私行为的混合博弈研究》,载《水运管理》2003年第7期。
    77.郝如建:《加入WTO对我国走私犯罪的影响和对策》,载《苏州科技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8.贾美珍:《“白领走私”:中国入世后的又一新课题》,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第12期。
    79.辛文:《国务院召开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载《中国海关》2003年第9期。
    80.辛文:《反走私带给中国什么》,载《中国海关》2003年第9期。
    81.徐迅雷:《14亿元走私大案和刑法的尴尬》,载《检察风云》2003年第18期。
    82.凌雄、孙建伟:《试论走私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罪后心理及其团伙心理特征》,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5期。
    83.深纪宣:《被走私大鳄吞噬的海关关长——深圳海关原关长赵玉存收受巨额 贿赂的警示》,载《政策》2003年第10期。
    84.冯琳:《单位犯走私罪的构成及处罚》,载《中国刑事警察》2003年第3期。
    85.蒋鹏:《关于“武装掩护走私行为”定性与量刑的思考——兼议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10期。
    86.梁向阳:《20世纪30年代粤港走私问题探析》,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87.孙烽:《关税、走私和福利效应》,载《财经研究》2001年第9期。
    88.钟文:《查办厦门远华走私大案来龙去脉》,载《北方经济》2001年第1期。
    89.勇游:《赖昌星走私伎俩揭密》,载《对外经贸实务》2001年第9期。
    90.刘建国:《光盘走私与中国音像业之劫争》,载《中国出版》2001年第9期。
    91.黄益群、黄应生:《审理单位走私案件若干疑难问题探讨》,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12期。
    92.侯云先、于丽英:《走私抑制效应及反抑制定性分析》,载《上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93.李占伟:《对走私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载《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94.马东:《<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有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11期。
    95.陈晖:《<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有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载《法学》2000年第12期。
    96.陈晖:《两岸走私犯罪立法比较与借鉴——兼论走私犯罪类型化立法》,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8期。
    97.方海明、陈云峰:《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受贿“通谋”的认定》,载《检察前沿》2008年第8期。
    1.胡平:《试论走私犯罪的若干问题》,武汉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2.于喆:《我国走私罪立法评析》,吉林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3.邢冰:《单位走私犯罪若干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5届硕士论文。
    4.孙琳:《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华东政法学院2004届硕士论文。
    5、段晖:《走私罪刑事立法论》,湘潭大学2002届硕士论文。
    6.陈思愚:《我国加入WTO后涉税走私犯罪对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7.毛宏飞:《走私犯罪侦查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8.刘俐娜:《拱北口岸水客走私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9.褚庆利:《论走私犯罪》,中国政法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