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的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西方企业文化发展的当代形态,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一种管理实践,也是一种哲学运思。众多学者反思企业社会责任。美国学者施沃伦是其代表性人物之一。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以其独特性已经引起世人关注,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解读。因此,研究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是哲学理论发展、科学地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需要,更是融入新全球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立足的社会现实是自觉的资本主义。自觉的资本主义是施沃伦们所指称的、有别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与别一种后现代主义相关联的别一种资本主义。别一种后现代主义指的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偏重于思,主要发生在学界;别一种资本主义是自觉的资本主义,它是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偏重于行,主要发生在商界。但在倡导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性”以及拒绝“分离性思维”或“碎化性思维”等核心哲学理念上,二者却惊人地一致。
     受西方古老智慧、东方智慧和后现代思潮影响,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以精神有机整体论为其哲学基石,抨击以单纯追求物质金钱、以在残酷竞争中获胜为满足的物质主义,反对以分离与自治为特征的实体主义,消解无限细分与理性至尚的理性极权,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主张精神性追求胜于肉体物质享受的精神主义,弘扬内在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观,注重凭直觉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倡导以人为本和全球平等、合作共创、多赢的全球主义价值观。“精神”构成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范畴。施沃伦认为,万物都属于同一个精神本质,世间一切都是一种精神的创造,即使是神创宇宙也是从“我想创造什么”这一理念开始的。作为与有形的金钱物质相对应的、现实生活的整合性力量,“精神”是人性和人生的“统一的意义”,是“永恒智慧”,更是人的智慧与意志。施沃伦预见,伴随新全球化,人类社会忽视或者殆于履行社会责任的竞争岁月正在逝去,体现世界精神有机整体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时代已经到来。施沃伦以精神有机整体论为哲学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中国建构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体系,指导中国企业合理地履行社会责任实践,以既能如所期待地实现现代化,又能成功地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上的积极意义。
     诚然,施沃伦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理念并不改变资本唯利是图的逻辑和本性,它反理性但不反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有掩盖资本本质的嫌疑。同时,它忽视、抹煞落后地区发展权,在看待环保等问题上也过于盲目乐观,等等,有待于我们实践的检验和理论的反思。
The sweeping glob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movement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enterprise culture, a kind of management practice, as well as a philosophical trend. Numerous scholars have started to reflect upon CSR. Contemporary American thinker Entrepreneur David A. Schweri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The social reality Schwerin bases his idea on is conscious capitalism. Conscious capitalism is what Schwerin alleges to and the like he refers to,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apitalist free competition in the capitalist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other is a post-modernistic way of thinking associated with capitalism. A post-modernist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which is a way of thinking, mainly in academia; the other is a capitalist consciousness, a new management model, mainly in the business sector. One postmodernism lays stress on Si (reflection), and others place emphasis on Xing (practice), advocating a "holistic world view" with the emphasis that "things are interrelated" and rejecting the core philosophy of "separation thinking" or "fragmentation thinking”. Both are surprisingly consistent,
     The origins include the Western "ancient wisdom", the wisdom of the East, the post-modern thought especially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thought. Schwerin’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s spiritually organic whole,; anti-materialistic and the chase of money; scolds enjoying on materialistic gain by cruelty, by contest; anti-separation and inequality,conceling unlimited division and the ration which has unlimited right; critics the human Caterer and the Eastern Center holds chasing spirit which is better than body enjoyment on matter; approves the notion that the world is of an inner linked organic whole; pays attention to the way handling case by intuition; advocates humanism and the global value notion of being equal, corporating and creating as well as winning as a whole. the conception“spirit”makes up Schwerin‘s CSR core conception. Schwerin insists that the whole belongs to a“spirit”,whole things are the creations of“spirit”,even if the world made by God is from the notion“what wants to make”. As a force that makes our real lives to be one, being the other side of money and matter,“spirit”is the meaning of humanity and life ,the“Ancient wisdom”as well as human’s wisdom and will. Schwerin proves tha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human society will see the end of human being’s curtly, contest negllecting CSR and the day when CSR believes that the organic world is considered whole coming to be true .Bases on the spiritual organic wholeness,no matter in theory or practice ,Schwerin’s CSR benefits Chinese CSR culture to be a science,conducting China to take CSR into practice rationally so as to make it true as what we want as well as avoiding the falsehood the western had made in order to be modern
     But Schwerin’s CSR has not changed the logic and essence of capitalism, assuming everything is done merely for benefit, for it is anti-rationalism, not capitalism, it should be asked whether the theory is covering up the essence of capitalism. In the meantime, it neglects or covers the right of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ed areas and it is over optimistic when tread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ll these should be put into practice.
引文
1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版,p4。
    2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版,p39。
    1[美]施沃伦著邢冬梅编译自觉的资本主义:把和谐带入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1(6)。
    1[美]施沃伦著邢冬梅编译自觉的资本主义:把和谐带入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1 (6)。
    
    1于奇智:人智慧地经商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J]。
    2樊美筠:别一种资本主义——《自觉的资本主义》一书评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J],2001(6)。
    
    1王治河:别一种后现代主义求是学刊[J] 1996(4)。
    2王治河:别一种后现代主义求是学刊[J] 1996(4)。
    1余逊达陈旭东朱卓瑶王靓:公众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浙江社会科学[J] 2006(5)。
    1南文化范仁庆论企业社会责任哈尔滨:哈尔滨学院学报[J],2006(12)。
    1有关“新全球化”,参看: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再论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研究[J],2000(12)。
    1安南:我们:联合国人民,联合国网站(中文版),2000年4月3日。
    1安南:千年报告,联合国网站,www,un,org。
    1参见本文《导论》部分论述。
    1转引:好公民,载《投资者的商业日报》,1996年5月17日,p1。
    1《财富准则——自觉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企业模式》,本文中简称《财富准则》;《自觉全球主义:矛盾冲突与对策》,本文简称《自觉全球主义》。前者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1、2005年两次在中国出版,后者于200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参见:《财富准则》的《序言》和《鸣谢》;《自觉的资本主义》的《序言》。
    3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
    4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与《鸣谢》。
    1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
    2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
    3指《自觉全球主义》。
    4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
    5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
    6摘自南文化所译的施沃伦于2007年4月8日给本文作者的电子邮件。
    
    1摘自南文化所译的施沃伦于2007年4月8日给本文作者的电子邮件。
    2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
    
    1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
    2摘自南文化所译的施沃伦于2007年4月8日给本文作者的电子邮件。
    3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
    1《财富准则》[M],p5--8
    2《财富准则》[M],p7--8。
    3转引:约翰·怀特:《什么是启蒙?》(Jeremy P,Tarcher),pxv,1985。
    4《财富准则》[M],p1。
    5赫耳墨斯,英文还有Hermes Trismegistus,译作邮斯美杰思图斯;或Hermes Thrice Great,译作赫耳墨斯·邮斯·格瑞特。
    6安东尼·法夫若著约瑟来恩·古德恩译:《永远的赫耳墨斯:从希腊之神到炼金术的魔术家》,p104,PHENAS出版社,1995。
    1《财富准则》,《序言》。
    2《财富准则》,《序言》。
    3摘自南文化所译的施沃伦于2007年4月8日给本文作者的电子邮件。
    1转引:M.D,莱瑞·多赛:《用来治疗的言语:祈祷的力量与医疗实践》,p43,哈波旧金山出版公司,旧金山,1993。
    1转引:三个初入门者:《KYBALION》,p149,瑜伽出版协会,芝加哥,1912,
    2转引:《财富准则》,p34。
    1转引:三个初入门者:《KYBALION》,p171,瑜伽出版协会,芝加哥,1912。
    2《财富准则》,p37。
    3转引:三个初入门者:《KYBALLON》,p17-22,瑜珈出版协会,芝加哥,1912。
    4《财富准则》,p140--141。
    5同上。
    1《财富准则》,p10。
    2《财富准则》,p31。
    3《财富准则》,p52。
    
    1《圣经·罗马书》,p8。
    2参见:萨比尔·塔伊迈,《犹太通史》,p36-40。
    
    1《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辑)》[M],p3。
    2《财富准则》,p33。
    3《财富准则》,p34--35。
    4《财富准则》,p10。
    
    1《财富准则》,p52。
    2《财富准则》,p52。
    3《财富准则》,p10。
    4王治河:“洋儒商”施沃伦的中国情。
    1[美]施沃伦著邢冬梅编译自觉的资本主义:把和谐带入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1(6)。
    2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p10。
    3哈贝马斯著李安东、段怀清译: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122。
    
    1王治河:《后现代理论》导读[A] [美]凯尔纳和贝斯特:后现代理论[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美]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M],张妮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p191。
    
    1莫里斯·伯曼:世界的返魅[M],英文版,纽约,班滕出版社,1984年版,p1。
    2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M],1995年版,p154、143、121。
    1[加]E·温克勒:《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载《加拿大哲学评论·对话》,1991年第1- 2期合刊。
    1[韩]金泰昌:地球时代的新的价值论,国外社会科学[J],1995(9)。
    
    1[美]大卫·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p 223。
    2[美]罗蒂:哲学与自然之境[M],北京:三联书店,1987,p415-416。
    
    1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M],1995年版,p 154、143、121。
    2P·奥德姆:生态学[M],英文版,纽约,1963年版,p4。
    
    1转引:瓦克拉夫·哈维尔:《在自由勋章颁奖仪式上的讲话》,费城,1994年7月4日。
    2转引:丹·歌特里伯:《论治疗》,载《费城探索者》,P 5,1995年6月19日。
    1转引:三个初入门者:《KYBALION》,p26,瑜伽出版协会,芝加哥,1912。
    2《财富准则》,p23---28。
    3《财富准则》,p1。
    4《财富准则》,p50。
    5转引:丹尼尔·格尔曼:全息记忆:卡尔普莱布莱姆方谈录,载《今日心理学》,p83-84,1979年2月号。
    6转引:丹·密尔曼:武士运动员:身体,心灵和精神,p58,瓦尔波尔·斯第尔鲍恩特出版公司,1979。
    7转引:罗伯特·白孜、乔汉·小盖拉泼:寻求精神的更新,载《费城探索者》,p7,1994年12月25日。
    
    1转引:帕拉玛汉撒·瑜迦南答:《科学的治疗性的断言》,p29,自我实现联谊会,洛杉矶,1981。
    2《财富准则》,p81。
    3弗吉尼亚·I·,鲍斯彻尔:《一切在你的头脑》,载《福贝斯ASAP》,1996年2月26日。
    1转引:劳伦斯·米纳德:《最大的悲观主义原则》,载《福布斯》,1995,p71
    2转引:克瑞史那·克瑞帕拉尼编:《四海之内皆弟兄:自传式的反思》,p69,边疆统一体,纽约,1994。
    3转引:《耶酥的秘密教导:四个灵知的福音》,马文·W,梅耶译,p19,RANDOM HOUSE,纽约,1984。
    4《财富准则》,p10---13。
    5对于家庭的影响,在有关施沃伦个人介绍部分已述及。
    1转引:安娜·肯尼迪·温纳:《超自然智慧的基本观念》,神智学出版社,威顿,1970,p83-91。
    2《财富准则》,p42。
    1《财富准则》,p43。
    2参见:威利斯·W·哈曼:《全球思想变化:二十世纪最后岁月的保证》,p11-14,知识体系出版公司,1988。
    3转引:巴巴拉·布润南:《输光》,p33,班塔姆出版社,纽约,1993。
    4转引:安娜·肯尼迪:《超自然智慧的基本观念》,p88-89,神智学出版社,威顿,1970。
     1《财富准则》,p49。
    
    1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论》,p9,Random House,1960。
    2《财富准则》,p51。
    1转引:伊丽莎白·W,樊斯克编:《创造性与人的潜能》,见《日常生活的精神视角》(Independence Press for Spiritual Fellowship)1986,6月号。
    2《马修书》,7:7(标准修订书)。
    3帕拉马汉萨·瑜迦南达:《成功的法则》(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1983),p22。
    4保罗·埃立克:《人口炸弹》,p39-41,Ballantine Books,1968。
    5《路德》12:29,12:31。
    
    1彼特·福赫曼米歇尔·舒曼:《现在,我们是我们自己的主人》,载《福贝斯》,p136,1994年5月23日。
    2《财富准则》,p55。
    3卡罗·威斯曼:《思想的主要能源或食粮》,载里塔·布楼姆编:《能源》,p26、78、79,ENERCOM,1978。
    
    1《财富准则》,p61。
    2田建尔:认识论转向后的客观性问题探讨理论探索[J] 2005年第3期。
    1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的不同认识。参见:李文阁:我们还可以在什么意义上来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哲学动态》[J],2006(12)。
    2Pierre Hadot,Philosophy as a W ay of L ife,Blackwell Publishers,1995,p265。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p273。
    2《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p107-108。
    3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巴蜀书社,2002年版。
    4当然,神仙之说,其实并非源于道教,早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已出现了后世神仙的雏形,即不死民,不死国和不死树(仙药)。
    5在《庄子》等书目中,有非常明确的关于原始乐园信仰的表述。庄子等人向往一个人人自食其力、同德而不同党的公正、自由的社会。
    1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M],巴蜀书社,2002年版。
    1参见: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参看:孙麾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第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述要中国社会科学[J] 2002年第5期。
     1《财富准则》,p62。
    1《财富准则》,p43。本文第二章也已作相关论述。
    
    1摘自南文化所翻译的施沃伦于2007年4月8日给本文作者的电子邮件。
    2《财富准则》,p89--90。
    1《财富准则》,p61。
    
    1《财富准则》,p65-66。
    2凯伦·潘纳:《为什么投资者喜欢从众?》,载《商业周刊》,1995年2月13日。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美]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138---143。
    1有关“回到黑格尔”思想,参见:曾向阳吴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回到黑格尔”的思想底蕴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01(1)。
    2朱亮:黑格尔辩证法再考察——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若干思考,南京大学学报[J],1999(2)。
    1[德]卡尔,柯尔施著: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p42。
    1[匈]卢卡奇著:历史和阶级意识,利文斯通英译本,麻省理工学院,1972年版,p27。
    
    1《财富准则》,p16。
    2《财富准则》,p89。
    1马卡亚·埃莫瑞;《直觉;点燃想象的火花》,载《新领导人》,p2,1995年12月。
    
    1《财富准则》[M],p47。
    2罗伯特·J·奥本海默:科学与共同理解[M],p9-10,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
    1参见:程广云:后现代:走向“多元”的现代性,哲学研究[J],2005 ( 5)。
    
    1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p8 -12。
    2参见:《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2004,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柏松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p 3-4。
    1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p 176。
    2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p 89。
    3[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286。
    4[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3。
    1参见:江怡主编:《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4。
    
    1《财富准则》,p86。
    2参见:杨思基:《加强人类理性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的迫切任务》一文。
    3参见本文第一章有关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教的产生、演变相关介绍。
    1《财富准则》,p30-37。
    2《自觉全球主义》[M],p36。
    
    1[美]施沃伦曲跃厚译构建“自我、他们、我们”三种人格的和谐,国外社会科学[J],2006 ( 2)。
    2《自觉全球主义》[M],p34。
    
    1参见:《自觉全球主义》[M],p36。
    2参见:《自觉全球主义》[M],p36。
    
    1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西苑出版社,2000 ( 1),p57。
    2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王敬欣: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J],2001 ( 2)。
    1有关交往实践观,参见任平教授的《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等系列著作。如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J],1999 ( 1)。
    1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言》。
     1参见:《自觉全球主义》的《序言》。
    1《韦伯斯特的第9版新大学词典》,参看“过度活动的”。
    2[美]艾尔伯特,鲍尔格曼著孟庆时译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6。
    1[美]艾尔伯特.鲍尔格曼著孟庆时译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53。
    1[美]艾尔伯特.鲍尔格曼著孟庆时译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53。
    1德沃金:《新英格兰》,载《纽约书评》,1988年10月27日。
    2南文化:施沃伦论企业社会责任,哈尔滨:哈尔滨学院学报[J],2007 (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p4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p42。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p159。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p6。
    1转引:H.B.富勒公司:《1996年度报告》(St.Paul.MN),p2。
    
    1《财富准则》,p110。
    2《财富准则》,p112。
    
    1《财富准则》,p113。
    2《财富准则》,p116。
    3《财富准则》,p114。
    
    
    1《财富准则》,p132。
    2《财富准则》,p132--133。
    1参见:南文化王映:论员工主体性回归的企业社会责任南宁:学术论坛[J],2007 ( 6)。
    2南文化:论员工主体性价值长沙:长沙大学学报[J],2007 ( 1)。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上卷,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59,p185-18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50。
    
    1《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p312。
    2[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 1),p260。
    1参见:南文化:论施沃伦的女权回归思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8( 1)。
    1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性原则”部分。
    2转引:三个初入门的人:《KYBALION》,瑜伽出版协会,芝加哥,1912,p183--191。
    3转引:三个初入门的人:《KYBALION》,瑜伽出版协会,芝加哥,1912,p207。
    4《财富准则》[M],p39。
    5《财富准则》[M],p140。
    1《财富准则》[M],p145。
    2参见:戴尔·琼斯:《公司不将阻挠多样性》,载《今日美国》,p1,1995年5月15日。
    3《财富准则》[M],p145--146。
    4王治河、曲跃厚:分离式的抑或整合式的过程女权主义?——评南希·霍威尔和玛约丽·苏哈克的过程女权主义,国外社会科学[J], 2003( 1)。
    5同上。
    6同上。
    
    1《财富准则》[M],p16。
    2《财富准则》[M],p16。
    3《财富准则》[M],p7--8。
    4《财富准则》[M],p140。
    1转引:大卫,伍德拉夫:妇女领导东德的启动,企业周刊,1996年6月6日。
    2转引:大卫,伍德拉夫:妇女领导东德的启动,企业周刊,1996年6月6日。
    4转引:大卫,伍德拉夫:妇女领导东德的启动,企业周刊,1996年6月6日。
    
    1《财富准则》[M],p141。
    2《财富准则》[M],p142。
    
    1《财富准则》[M],p1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们出版社,1972年版,p4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们出版社,1972年版,p44。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们出版社,1972年版,p 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们出版社,1972年版,p5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们出版社,1972年版,p50。
    1张之沧:“后人类”进化,江海学刊[M],2004( 6)。
    1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国外社会科学[M],2006年第2期。
    2有人认为,社会责任投资最早可追溯到100年以前,那时教堂拒绝用所得的捐款购买“有罪过”的股票——当时指烟草、酒类以及提供赌博类服务等公司的股票。参见:汪连海:当前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对外经贸财会[M],2006( 5)。
    
    1《财富准则》[M],p175。
    2《财富准则》[M],p175。
    3《财富准则》[M],p177。
    4《财富准则》[M],p175。
    
    1《财富准则》[M],p101。
    2《财富准则》[M],p174。
    3《财富准则》[M],p166。
    
    1《财富准则》[M],p166。
    2《财富准则》[M],p166。
    3《自觉全球主义》[M],p172-173。
    1《财富准则》[M],p170--171。
    2《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p168。
    3倪合一:和谐融洽是人的健康的根本,现代养生[J],2006( 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28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92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225。
    1霍伊王治河译:后现代主义:一种可供选择的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8( 4)。
    
    1[美]施沃伦著邢冬梅编译自觉的资本主义:把和谐带入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 2001(6)。
    2韩庆祥:论以人为本的深层意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2006( 1)。
    1[美]施沃伦著邢冬梅编译自觉的资本主义:把和谐带入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 2001( 6)。
    1[美]施沃伦著邢冬梅编译自觉的资本主义:把和谐带入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1 ( 6)。
    1参见:安增科、张新国《社会和谐,企业有责——西方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一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圣经·罗马书》
    《圣经·歌罗西书》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7。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 ],北京:三联书店,1959。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韦伯作品集Ⅰ: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论》,Random House,1960。
    保罗·埃立克:《人口炸弹》,Ballantine Books,1968。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美]科利斯·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美]艾尔伯特,鲍尔格曼著孟庆时译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范静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德]卡尔.柯尔施著: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
    [匈]卢卡奇著:历史和阶级意识,利文斯通英译本,麻省理工学院,197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美]大卫.A.施沃伦著,王治河译:自觉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企业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施沃伦:《自觉全球主义:矛盾冲突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美]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著,姜文波等译:《企业的社会责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美]乔治.斯蒂娜约翰.斯蒂娜著:《政府、企业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三个初入门者:《KYBALION》,瑜伽出版协会,芝加哥,1912。
    K.C.考尔:《共振: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物理学的反思》,班塔姆出版社,纽约,1985。萨比尔·塔伊迈:《犹太通史》。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辑)》。
    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中央编译出版社[M],2001。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美]凯尔纳和贝斯特:后现代理论[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美]小约翰·柯布:后现代公共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斯普瑞特奈克著,张妮妮译:真实之复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M],三联书店,1997。
    莫里斯·伯曼:世界的返魅[M],纽约,班滕出版社,1984。
    [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M],1995年版
    [美]大卫·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美]大卫·格里芬主编:《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奠基者》,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2。
    [美]罗蒂:哲学与自然之境[M],北京:三联书店,1987。
    P·奥德姆:生态学[M],纽约,1963。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1995。
    约翰·怀特:《什么是启蒙?》(Jeremy P.Tarcher),1985。
    安东尼·法夫若著约瑟来恩·古德恩译:《永远的赫耳墨斯:从希腊之神到炼金术的魔术家》,PHENAS出版社,1995。
    M.D.莱瑞·多赛:《用来治疗的言语:祈祷的力量与医疗实践》,哈波旧金山出版公司,旧金山,1993。
    丹·密尔曼:武士运动员:身体,心灵和精神,瓦尔波尔·斯第尔鲍恩特出版公司,1979。
    克瑞史那·克瑞帕拉尼编:《四海之内皆弟兄:自传式的反思》,纽约,1994。
    安娜·肯尼迪·温纳:《超自然智慧的基本观念》,神智学出版社,威顿,1970
    威利斯·W,哈曼:《全球思想变化:二十世纪最后岁月的保证》,知识体系出版公司,1988。
    帕拉马汉萨·瑜迦南达:《成功的法则》(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1983)
    约安娜·库苏拉迪著,艾彦译:处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争论框架之中的“合理性”和“多种合理性”罗伯特·J,奥本海默:科学与共同理解[M],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
    [美]施沃伦:自觉的资本主义:企业形而上学,国外社会科学[J],1999(2)
    [美]施沃伦著邢冬梅编译:自觉的资本主义:把和谐带入工作,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J],2001(6)
    [美]施沃伦著郑文园译:生态理想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J],2005(5)
    [美]施沃伦许迎辉译:全球自觉的资本主义:从自觉的角度透视经济管理和经济责任,求是学刊[J],2005(9)
    [美]施沃伦王治河译滚雪球、分享财富、家庭文化——三家成功企业的员工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J]
    [美]施沃伦曲跃厚译构建“自我、他们、我们”三种人格的和谐,《国外社会科学》[J],2006(2)
    施沃伦于2007年4月8日给南文化的电子邮件,南文化译。
    霍伊王治河译:后现代主义:一种可供选择的哲学,国外社会科学[J ],1998(4)
    [韩]金泰昌:地球时代的新的价值论,国外社会科学[J],1995(9)。
    [韩]金泰昌:世纪大转换时期与政治哲学有关的科学、哲学体系的转变,国外社会科学[J ],1996。
    科菲·安南:《我们:联合国人民》,联合国网站,2000年4月3日。
    科菲·安南:《千年报告》,联合国网站,www.un.org
    《好公民》,载《投资者的商业日报》,1996年5月17日。
    德沃金:《新英格兰》,载《纽约书评》,1988年10月27日
    [加]E·温克勒:《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载《加拿大哲学评论·对话》,1991年第1-2期合刊。
    瓦克拉夫·哈维尔:《在自由勋章颁奖仪式上的讲话》,费城,1994年7月4日。
    丹·歌特里伯:《论治疗》,载《费城探索者》,1995年6月19日。
    丹尼尔·格尔曼:全息记忆:卡尔普莱布莱姆方谈录,载《今日心理学》,1979年2月号。
    劳伦斯·米纳德:《最大的悲观主义原则》,载《福布斯》,1995。
    伊丽莎白·W,樊斯克编:《创造性与人的潜能》,见《日常生活的精神视角》(Independence Press for Spiritual Fellowship,1986),6月号。
    彼特·福赫曼、米歇尔·舒曼:《现在,我们是我们自己的主人》,载《福贝斯》,1994年5月23日。
    凯伦·潘纳:《为什么投资者喜欢从众?》,载《商业周刊》,1995年2月13日。
    戴尔·琼斯:《公司不将阻挠多样性》,载《今日美国》,1995年5月15日。
    大卫.伍德拉夫:妇女领导东德的启动,载《企业周刊》,1996年6月6日。
    马卡亚·埃莫瑞;《直觉;点燃想象的火花》,载《新领导人》,1995年12月。
    Pierre Hadot。Philosophy as a W ay of L ife,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Lester L. Field,JR.,Liberty,Dominion,and the Two Western Political Theology < 180一398)
    David A. Schwerin, Ph.D ,Ethics for a Healthy Global Economy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 2),第1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1.1版) [CD],(心理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李兰芬:管理伦理学——基本理论与个案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李兰芬:管理文化---管理哲学新视野[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李兰芬:产权明晰与企业诚信,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
    李兰芬: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理由与身份确认,和谐社会的伦理审视与道德建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 11)。
    任平,交往实践观与主体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 1)。
    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1)。
    王治河:《后现代理论》导读[A]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 1)。
    卢代富著:《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李立清李燕凌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 1)。
    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1)。
    钱兆华、李锐锋、高建明编著:《自然辩证法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黎友焕编著:《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经济出版社,2004。
    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李静江、刘治全编著:《管理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 1)。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M],巴蜀书社,2002。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江怡主编:《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4。
    李兰芬:秩序:管理与伦理,管理科学[J],2005(7)。
    李兰芬: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公正,天津:道德与文明[J],2006(4)。
    李兰芬:财富、幸福与德性——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哲学动态[J],2006(10)。
    李兰芬:企业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南京:学海[J],2008(1)。
    王金福: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山东社会科学[J], 2006(11)。王金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维视野,哲学研究[J],2006(1)。
    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J],1999(1)。
    任平新全球化时代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再论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研究[J] ,2000(12)。
    杨思基:《加强人类理性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的迫切任务》。
    南文化:论企业社会责任,哈尔滨学院学报[J],哈尔滨:哈尔滨学院,2006(12)。
    南文化:论员工主体性回归的企业社会责任,学术论坛[J],南宁:广西社科院,2007(6)。
    南文化:施沃伦论企业社会责任,哈尔滨学院学报[J],哈尔滨:哈尔滨学院,2007(2)。
    南文化:论施沃伦的休闲思想,江汉论坛[J],武汉:湖北省社科院,2007(9)。
    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市场经济合法性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J],长春:长春工程学院,2007(3)。
    南文化:论施沃伦的女权回归思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J],山西师范大学,2008(1)。
    南文化:也谈企业社会责任范畴,发明与创新[J],长沙:湖南省科协,2007(11)。
    南文化:论员工主体性地位,长沙大学学报[J],长沙:长沙大学,2007(1)。
    王治河别一种后现代主义求是学刊[J] 1996(4)。
    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国外社会科学[J],1995(1)。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学报[J],2006(5)。
    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国外社会科学[J] 1995(1)。
    王治河、曲跃厚:分离式的抑或整合式的过程女权主义?——评南希·霍威尔和玛约丽·苏哈克的过程女权主义,国外社会科学[J] ,2003(1)。
    樊美筠:别一种资本主义——《自觉的资本主义》一书评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J],2001(6)。
    王晓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与施沃伦博士的对话,商业文化[J]。
    吕川:来自资本主义的哲学自省,探索与争鸣[J],2002(4)。
    彭立群:大卫·施沃伦“自觉的资本主义”企业模式浅析,新视野[J],2003(1)。
    于奇智:人智慧地经商着,中国人力资源开发[J]。
    倪合一:和谐融洽是人的健康的根本,现代养生[J],2006(3)。
    曾向阳吴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回到黑格尔”的思想底蕴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01(1)。
    余逊达陈旭东朱卓瑶王靓:公众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浙江社会科学[J],2006(5)。
    孙麾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第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述要中国社会科学[J],2002(5)。
    任鸿杰: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研究[J],2000(2)。
    丛大川:“唯一者的人”该死了与“有个性的人”要活着——与后现代人文精神对话理论探讨[J],2001(1)。
    田建尔:认识论转向后的客观性问题探讨理论探索[J],2005(3)。
    朱亮:黑格尔辩证法再考察——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若干思考,南京大学学报[J],1999(2)。
    王文虎:《矛盾论》的体系新探——学习《矛盾论》札记,毛泽东思想研究[J],2000(4)。
    胡敏中:非理性主义和后非理性主义,新视野[J],2005(1)。
    程广云:后现代:走向“多元”的现代性,哲学研究[J],2005(5)。
    刘李伟: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伦理学研究[J] ,2004(4)。郗蕴超罗树明周颖: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现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3(5)。
    王敬欣: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J],2001(2)。
    陈树林:对人本主义哲学的反思,山东科技大学学报[J] 2003(12)。
    张之沧:“后人类”进化,江海学刊[M],2004(6)。
    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国外社会科学[M],2006(2)。
    韩庆祥:论以人为本的深层意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2006(1)。
    李兰芬:消费者权益与广告话语的伦理立场,光明日报,2007-9-11。
    郭烨:另一类投资银行家—大卫.施沃伦博士采访录,载《中国青年报.京萃周刊》,2001年10月12日。
    王治河:“洋儒商”施沃伦的中国情。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