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制度、技术与农家经济生活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中国农村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继推动下加快了向城市化的转型速度,农村原有的平静、朴实、安逸的自然状态被彻底打破。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相较于今,建国初期的农村也处于急剧的社会变革中。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与技术革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陆续在农村落实,对当时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些方面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农村的发展。
     济南郊区环绕于旧城区和商埠区周围,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类型,城乡及周边地区交通发达,市场层级结构相对完整。民国时期,郊区农村人多地少,土地利用方式多样,租佃关系复杂;在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下,农业生产呈现出鲜明的商品化趋势;郊区与市内工商业联系紧密,农民兼业化现象突出,副业生产在郊区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此外,由于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特殊区位优势,郊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较高,半农半城特征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国家在农村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宏观制度层面的调整。这一改造过程实现了农村经济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由家庭分散经营向集体化经营的转型。这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对农村的社会经济面貌、个体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济南郊区农村,土地改革将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在不同阶层之间重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改善了社会中下层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调动了大多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缩小了郊区农村的贫富差距。但是,以私有制和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要素相对贫乏,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为此国家又在农村进行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展开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被组织起来后,郊区政府可以对农村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整合,在劳动力配置、生产要素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规划等方面,发挥出规模经营的优势,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传统中国是以农立国,田赋和租税是整个国家有效运转的基本物质保障,因此农民往往要遭受沉重的压榨和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旧有的种种不合理的赋税制度逐步废除,建立起税负较低的社会主义农业税制度。这一转变极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理顺了农村的收入再分配格局,使得农民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具备了制度保障。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确保从农村或取更多的资源,国家在制度层面加大了工农剪刀差,推行了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而建国前济南郊区商品经济发达,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私营商贩和个体手工业者。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进行,郊区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郊区个体私营经济迅速萎缩,国营工商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商品交换模式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郊区农民承担的部分商业角色,渐渐被国营合作商店的店员和社员取代。
     在农业生产技术层面,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推广主要是通过承继方式,这就使得技术更新缓慢,因循守旧,技术推广范围狭窄,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家对农村社会控制力的增强,郊区政府不断引进、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渐渐改变了郊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状态。诸如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修缮旧有的水利设施,新建了大量水利工程。通过开沟引渠、疏通河道、深打水井、改进灌溉技术、添置水利设备等,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面积和灌溉频率,降低了水旱灾害对郊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器械方面,改造旧式农具,引进了大量新式农具,增加了蔬菜保护栽培设备,添置了拖拉机、抽水机、脱谷机、收割机等动力机械,提高了郊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在田间管理方面,在郊区农村展开了先进耕作技术的普及工作,推广中耕和深耕,提倡细耙、多耙等田间管理技术。作物品种方面,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的种植,郊区政府组织农民对作物良种进行田间评选,并逐步建立起良种繁育推广机制,有利地促进了郊区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优化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农业产量。大力推广农作物密植技术,提高了郊区农业生产的精细化、集约化水平,实现了土地自然肥力的最大化利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捕打模式,逐步推广药剂拌种技术,进行较大规模的喷雾器施打,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郊区还普遍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培训农技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改良,农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推动了郊区农村经济总量的提高。
     个体农民的生活水平、农家的收入支出结构、收支平衡状况以及农村经济总量的变化等方面,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建国初期的济南郊区农村,伴随着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变革,以及微观层面的技术革新,加之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和总产量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农户的农业生产收入显著增加。这就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而郊区农民的副业生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益于城乡之间顺畅的经济交流渠道,以及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也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时期,优化了郊区农户的收入结构。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启动后,市场自由度逐步受限,私营工商业接受改造,国营商业机构普遍在农村设立,造成农民副业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开始急剧减少。由此导致郊区农家总收入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副业生产在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却在逐步下降,农户的收入结构趋向单一化。由于郊区农民总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衣、食、住、行、燃料等方面的消费开支逐年增加,消费方式呈现出城镇化趋势。而且许多富裕农民开始增加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购置文化娱乐设施等。但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济南郊区农民的生活水平虽较建国前改善许多,但是恩格尔系数依然很高,农民仍就处于贫困状态。而从与工人生活水平的横向对比来看,这一时期工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工农之间的收支差距越来越大。
     建国之后,国家力量开始全面渗入乡村,并深深影响到农民的日常社会经济活动,对原有的社会阶层格局形成了强烈冲击。在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用下,农村的社会、经济资源开始按照国家的意愿进行配置,同时也影响到农民各阶层间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从郊区农民不同阶层间的变化情况来看,土改前后是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但当农业合作化逐步推行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加大,农民间实现阶层变动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处于健康和良性的发展状态,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各种社会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如何,不同阶层成员之间的流动状况。建国初期的济南郊区农村在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和技术改进活动推动下,实现了各种社会经济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为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Under China's current rural which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jointly promote accelerates the transition to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the rural original calm, simple, comfortable natural state is completely broke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gan to occup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pared to today, also the rural social of earl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ange drastically in the process.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in a few years time gradually implemented in rural area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and some are still hard to dismiss.
     Jinan suburbs around the city and commercial port area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mplex and diverse, climate is continental monsoon type, urban and surrounding areas developed transport and relatively complete all levels of the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 land is lack, use patterns is diverse, and tenancy relationship is complex; In the radiation driven urban econom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howing a distinct trend commercialization; the industry and commerce between suburbs and city are closely linked, and farmer part-time phenomenon is highlight, sideline production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n addition, due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advantage in the urban fringe,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jinan suburbs farmers is higher, and farming town phenomenon is obviou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t theory, the states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macro system level adjustment in the rural areas. 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chieve a form of ownership of the rural economy from public ownership to private ownership, realize the shift of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rom the family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to collective management, but also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ural social economy and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of the individual farmer. In the suburbs of Jinan, land reform reconfigured the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among different sectors, to a certain extent, to achieve a rational flow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improve the social middle and lower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mobilize the most farmers production enthusiasm, narrowed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farmers. But in private ownership and smallholder production system based on traditional forms of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big step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or which the state has a major change in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 rural are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Compared to individual farmers ofte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land, tools, livestock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thus affect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After the farmers were organized, suburban government can integrate the rural social, economic resources, the allocation of labor,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rganization, planning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other aspects,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scale, thereby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a is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 rent and land tax is the basic material and energy sources for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 so the farmers tend to suffer heavy squeeze and exploitati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ural old unreasonable tax system was gradually abolished, establish a lower tax socialist agricultural system. This shift has greatly reduced the burden on farmers, rationaliz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rural economy, providi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peasants to share the frui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to ensure that the extra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from the rural areas, the state in the system level increased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ice scissors", and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state monopoly for purchase and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traditional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ed, the suburbs exist a large number of private traders and individual handicraftsman. In suburbs. After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Private Industry and Commerce began, the great change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suburban. The individual and private economy of the outskirts rapidly shrinking, the state-run commercial economy began to occupy a dominant position; the commodity exchange mode transform from market economy to planned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Suburban farmers bear some commercial role, gradually replaced by state-run cooperative store clerk and membe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Chin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mainly a continuation of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through inheritance accumulat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production, made the technology updates slow, conservative, technology promotion narrow, resulted in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evels behi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ong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control of rural society, the suburbs of Ji'nan started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and backward production mode of transmission, introduced and promoted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achieved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repaired ol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built a large number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By ditching the diversion canal, dredge rivers, deep water well, improved irrigation technology,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other additions, improve the irrigation area and irrigation frequency, reducing the impact of floods and droughts on the outskir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farm tools, equip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equip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tools, expand th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protection equipment, bought a tractor, water pump, a threshing machine, harvesters and other power machinery, which greatly 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and mechaniz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suburbs. Farming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introduced advanced farming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promoted cultivator and deep plowing, promote small rake, rake and other scientific farmland care technologies. On the aspects of improved crop varieties, the government of Jinan suburbs promote good varieties and the crop, organize farmers to carry out field selection of crop varieties,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breeding system, which favorable to the promotion of crop upgrading, optimize the quality,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motion of crop density planting, which improve the fine and intensiv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jinan suburbs,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the use of natural fertility of the lan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the traditional manual mode to play catch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seed dressing, spray applied to fight and other measures, which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impact of pests on crop yield. Meanwhile, the suburbs also have established various kinds of organization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training agricultural personn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the abov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s,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uburbs of Jinan, the crop yield and quality,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has a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The economic life level of individual peasant, the structure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of the farms,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amount of rural economic, which are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 early day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Jinan suburbs, along with the macro-level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s well as micro-leve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upl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enthusiasm for production, yields and production of crops emerged ris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income of farmers. This provides basic material guarante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In the recovery period of national economy, thanks to the smooth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policy of the national tolerant economic, which farmer sideline production in Jinan suburbs also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prosperit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When the thre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started, the degree of market freedom began to be restricted, private business accepted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state-owned commercial institutions generally set up in rural areas, caused a sharp reduction in the types and quantities of farmers sideline. Although the farm's total revenue is increasing, but the sideline production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of income structure is gradually declining,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farmers towards a single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general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incom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lothing, food, housing, transportation, fuel and other aspects of consumer spending increases every year, consumption patterns showing a diverse, and many rural farmers also began to pursue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purchase of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But from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the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eneral underperform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in jinan suburbs if the Engel coefficient to measure is still in poverty. And Compared with the workers' living standards greatly improved, the gap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between the two is growing.
     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ate power has begun to penetrate the rural, and deeply affected the daily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of farmers, the original social stratification formed a strong impact. In the role of land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soci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began to be reconfigur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tion of the stat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farmers among the various sectors have begun to change at the s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es in different sectors of farmers, changes in land reform period is the most intense, but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government began to increase penet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es in levels among farmers growing low.
     Judge a country or region is in good state of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measure is to observe how all kinds of social factors flow. In the earlier year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technical improvement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suburbs of Ji'nan achieve a reasonable flow between the various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of production, for the futur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injected vitality and laid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引文
①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5页。
    ②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21页。
    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08页。
    ④ 徐荣安:《中国城郊经济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⑤ 包永江:《北方内地型城郊经济发展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①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② 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2、25页。
    ③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④ 吕作燮:《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载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31-233页。
    ⑤ 刘正刚:《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启示——访美国经济学家赵冈教授》,《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①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9页。
    ②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六),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4013页。
    ③ 王秀清、张琦:《农家经济中劳力配置的理论探析》,《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④ 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5月。
    ⑤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1页。
    ⑥ 卜凯著、张履莺译:《中国农家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1-22页。
    ⑦ 杨懋春著、张雄、沈炜、秦美珠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8页。
    ⑧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73页。
    ⑨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载《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① 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5页。
    ②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第48页。
    ③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427页。
    ① 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8页。
    ① 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② Samuel L. Popkin,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②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③ 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④ 张同丽:《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绩效的制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⑤ 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① 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1页。
    ② 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③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页。
    ④ 张家炎:《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⑤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郑风田:《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经济行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15—16页。
    ② 凌鹏:《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商品化与地权分散——以河北保定清苑农村为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固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25-226页。
    ④ 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页。
    ⑤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泽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73页。
    ⑥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7页。
    ⑧ 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111页。
    ⑨ 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
    ⑩ 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6页。
    ① 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② 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页。
    ③ 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④ 黄宗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术?——国内十年教学回顾》,《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⑤ 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编审部编:《土改问题参考资料》,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
    ⑥ 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北京:三联书店,1952年。
    ⑦ 郭瑞楚:《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53年。
    ⑧ 石础:《中国土地改革的伟大成就》,北京:中华书局,1953年。
    ⑨ 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⑩ 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11 张友仁:《论中国消灭富农的途径》,《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
    12 曾凌:《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的农村市场》,《经济研究》,1956年第2期。
    13 王诚尧:《评论我国过渡时期的税收转嫁和负担问题》,《经济研究》,1957年第2期。
    14 苏星:《土地改革以后,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经济研究》,1965年第7期。
    ① 高化民:《买卖土地的数据不等于就是两极分化》,《党史研究》,1982年第1期。
    ② 李伯雍:《土地改革后农村阶级变化的趋向》,《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③ 董志凯:《土地改革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回答对我国土改的一种看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④ 苏少之:《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⑤ 王学启、杨树标、姚鸿瑞:《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⑥ 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
    ⑦ 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
    ⑧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⑨ 林毅夫:《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载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3页。
    ⑩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①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②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4年第3、4期。
    ③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
    ④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⑤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⑥ 赵增延:《重评建国初期农村经济政策中的“四个自由”》,《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5期。
    ⑦ 武力:《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合作社经济效益剖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⑧ 陈吉元、杨勋、陈家骥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⑨ 温锐:《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
    ⑩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 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12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3 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载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农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变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③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④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⑤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⑥ 仲亚东:《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1930—52年徐海地区东海县农村研究》,清华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 罗朝晖:《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济绩效分析——一个委托—代理的框架》,《市场论坛》,2010年第11期。
    ⑧ 张一平:《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家经济,市场变迁与制度转型——以苏南为中心的考察》,《财经研究》,2011年第9期。
    ⑨ 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安徽史学》,2008年第2期。
    ⑩ 张静:《建国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乡村地权市场的特征分析》,《中国农史》,2008年第1期。
    11 苏少之、张晓玲:《新中国土改后农村阶级变化再探讨——基于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角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2 王瑞芳:《新中农崛起后中共阶级政策的调整》,《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
    13 张晓玲:《土改后新中农对生产资料占有和使用的历史考察——以鄂、湘、皖三省为例》,《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1期。
    14 黄荣华:《革命与乡村:农村地权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5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载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结构——“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 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③ 张佩国:《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④ 罗红云:《新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形成的经济学解释》,《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⑤ 董国礼:《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⑥ 孟庆延:《从革命到“继续革命”——华北西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 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⑧ 黄树民、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⑨ 黄荣华:《合作化时期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的变迁——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⑩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11 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①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81页。
    ② 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载《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144页。
    ③ 葛学溥著、周大鸣译:《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④ 李金铮:《关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⑤ 钟霞:《集体化与东邵疃村经济社会变迁》,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⑥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王凤梅:《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透视——以山东省为中心》,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 吴文藻:《边政学发凡》,载《吴文澡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27页。
    ② 罗素著、何兆武、肖巍、张文杰译:《论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1页。
    ③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④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⑤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①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② 张玮:《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③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97页。
    ④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⑤ 王思明:《20世纪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王思明、姚兆余主编:《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① 安作璋主编:《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1页。
    ②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3册·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459页。
    ③ 济南开辟商埠,是山东巡抚周馥会同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于1904年奏请清政府批准设立的。地理范围位于济南老城区的西部。
    ④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47页。
    ①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47页。
    ① 济南市民政局编志办:《济南市解放以来行政区划的变动情况》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五辑),1984年,第17-18页。
    ① 济南市民政局编志办:《济南市解放以来行政区划的变动情况》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五辑),1984年,第24—25页。
    ② 济南市民政局编志办:《济南市解放以来行政区划的变动情况》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五辑),1984年,第27—29页。
    ① W. Cronon. The use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17, No.3 (1993), p.18转引自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②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1页。
    ③ 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④ 游修龄:《占城稻质疑》,《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⑤ 王建革、李群主编:《农业发展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2页。
    ⑥ 魏丕信著、徐建青译:《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⑦ 张佩国:《土地资源与权力网络——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
    ⑧ 王大任:《压力与共生: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① 赵文伯:《济南市城市建设历史资料(1904—1948)》,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四辑),1983年,第48页。
    ② 《济南市自然及人文概况调查主要项目表》(1947年8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8-1-91。
    ③ 《济南市郊区农民生活情况总结》(1953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7。
    ④ 《山东省济南市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建站计划任务书(草稿)》,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15。
    ① 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
    ② 《济南市自然及人文概况调查主要项目表》(1947年8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8-1-91。
    ③ 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40页。
    ④ 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载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① 刘巽浩、牟正国等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4页。
    ② 贺庆棠主编:《气象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第147-148页。
    ③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21页。
    ④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22页。
    ① 彭南生:《论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 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③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105页。
    ④ 刘巽浩、牟正国等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67页。
    ① 王宝卿:《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②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8页。
    ③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1页。
    ④ 张家炎:《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⑤ 天野元之助:《山东省经济调查资料:山东农业经济论》,大连,1936年,第319页。
    ⑥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①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7-98页。
    ② 济南市公署:《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济南市统计专刊》,济南市档案馆藏:17-1-153。
    ③ 徐丽平:《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乡村维生体系与产业特性》,《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5期。
    ④《郊区建立农业技术指导站的报告》(1952年7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1。
    ⑤ 《十区老屯土地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① 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1928年),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六辑),1986年,第152页。
    ② 《济南市一九五四年蔬菜调查报告》(1954年10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4。
    ③ 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之调查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1934年8月,第365页。
    ④ 陈翰笙著、冯峰译:《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9页。
    ⑤ 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⑥ 庄维民:《近代山东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① 刘增冕:《山东气候概论》,《气象杂志》第13卷第5期,1937年5月。
    ②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41页。
    ③ 邓玉娜:《种植理性与清代农家经济选择——以河南省为中心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① 《郊三区秋季农作物重点调查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3。
    ②《山东省济南市北园蔬菜生产合作社土地规划材料(草稿)》(1956年5月24口),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5。
    ③ 刘巽浩、牟正国等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④ 刘巽浩、牟正国等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⑤ 卜凯著、张履莺译:《中国农家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72页。
    ⑥ 侯建新:《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① 《济南市公署二十八年工作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7-1-151。
    ② 《济南市政之一年》(1948年1月),济南市档案馆藏:18-1-97。
    ③ 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1928年),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六辑),1986年,第129页。
    ④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1928年),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六辑),1986年,第136-137页。
    ⑤ 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1928年),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六辑),1986年,第144页。
    ⑥ 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1928年),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六辑),1986年,第133页。
    ⑦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78页。
    ① 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心》,《学海》,2002年第4期。
    ② 刘豪兴:《农工之间——江村副业60年的调查》,载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纪念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周年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19页。
    ③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55页。
    ④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20页。
    ① 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1928年),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六辑),1986年,第114页。
    ② 《济南市农民生产概况调查表》,《济南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3期,1929年11月。
    ③ 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1928年),载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六辑),1986年,第144页。
    ④ 安作璋主编:《济南通史》(近代卷),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281页。
    ① 参见: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候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张家炎:《环境、市场与农民选择: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生态关系》,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等。
    ② 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③ 《济南市农民生产概况调查表》,《济南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3期,1929年11月。
    ① 李伯重:《“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② 中共上海市郊工作委员会:《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总结》(1952年11月25日),《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3期。
    ① 具体参见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寻乌调查》(1930年5月)、《兴国调查》(1931年1月26日)等农村调查文章。
    ②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6月30日,第1版。
    ③ 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1934年),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80页。
    ④ 王跃生:《华北农民家庭人口生存条件分析——对20世纪30—40年代冀南农村的考察》,《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⑤ 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⑥ 秦晖:《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载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1页。
    ⑦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⑧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57页。
    ⑨ 吴毅、吴帆:《传统的翻转与再翻转——新区土改中农民土地心态的建构与历史逻辑》,《开放时代》,2010年第3期。
    ① 国民政府主计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年,第6-7页。
    ②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2页。
    ③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8页。
    ④ 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北支惯行调查资料》第56辑之二,概况篇,第7号,第63—81页。转引张佩国:《近代山东农村土地占有权分配的历史演变》,《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
    ⑤ 龚鸾:《潘家店——鲁西农村中小镇店的典型》,《乡村建设半月刊》第6卷第1期,1936年8月。
    ⑥ 济南市公署:《中华民国二十九年济南市统计专刊》,济南市档案馆藏:17-1-153。
    ①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山东省、华东各大城市郊区农村调查》,1952年10月,第169-170页。
    ② 《济南市郊生产救灾与土改准备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③ 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地权分散过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④ 吴毅:《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⑤ 参见: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李占才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
    ①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5页。
    ② 《济南市第十区段店街土地调查报告》(1949年12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③ 《济南市郊生产救灾与土改准备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④ 《济南市第十区段店街土地调查报告》(1949年12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① 《济南市郊生产救灾与土改准备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② 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34页。
    ③ 《济南市市郊农村减租工作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1-25。
    ④ 《济南市第十区段店街土地调查报告》(1949年12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① 侯建新:《近代冀中土地经营及地权转移趋势——兼与前工业英国地权转移趋势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②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64页。
    ③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处理市郊农业土地问题指示的意见(草稿)》(1950年2 月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1-65。
    ① 章有义:《抗日战争前我国农民租税负担的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② 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佃农的土地经营及租地负担——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探索之二》,《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③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3页。
    ④ 韦伯:《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欧洲与美国的比较》,载韦伯著、甘阳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北京:三联书店,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⑤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0页。
    ⑥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页。
    ⑦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⑧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5页
    ①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1页。
    ② 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8页。
    ③ 《济南市公署二十八年工作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7-1-151。
    ④ 《济南市自然及人文概况调查主要项目表》(1947年8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8-1-91。
    ① 高原:《市场经济中的小农农业和村庄:微观实践与理论意义》,《开放时代》,2011年第12期。
    ② 《济南市郊生产救灾与土改准备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③ 《第八区杨家庄土地及稻田收益调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6。
    ④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① 无锡县农村工作团第五大队:《无锡县张村区农村经济情况调查》(1950年3月),载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12月,第96页。
    ②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59页。
    ③ 曹幸穗:《商品经济与小农生产——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导论》,《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
    ④ 候建新:《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⑤ 《济南市郊生产救灾与土改准备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⑥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处理市郊农业土地问题指示的意见(草稿)》(1950年2月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1-65。
    ①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13页。
    ②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60页。
    ③ 凌鹏:《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商品化与地权分散——以河北保定清苑农村为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④ 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6页。
    ⑤ 许娘光:《美国人与中国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85页。
    ⑥ 《第八区杨家庄土地及稻田收益调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6。
    ① 曹幸穗:《商品经济与小农生产——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导论》,《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
    ① 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②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③ 陈礼颂:《一九四九年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页。
    ④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⑤ 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二年度馆区工作报告》,《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第8期,1934年10月。
    ① 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二年度馆区工作报告》,《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第8期,1934年10月。
    ② 戒能通孝:《华北农村惯行概况》,第105页。转引自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8页。
    ③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1页。
    ④ 《济南市郊生产救灾与土改准备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⑤ 《济南市郊生产救灾与土改准备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① 卢汉超著、段炼、吴敏、子羽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②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页。
    ③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① 《济南市郊生产救灾与土改准备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5。
    ② 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75页。
    ①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载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1页。
    ② 张宏卿、肖文燕:《“边缘化战略”:中共动员与中央苏区民众的基本利益、社会感情》,《开放时代》,2011年第8期。
    ① 《济南市市郊农村减租工作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1-25。
    ② 《济南市市郊农村减租工作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1-25。
    ③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① 《接受市郊五百佃户要求,市府宣布减租办法》,济南市档案馆藏:70-2-5。
    ②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5页。
    ③ 《济南市市郊农村减租工作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1-25。
    ④ 《老屯乡土地调查报告》(1950年6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① 《郊区减租情况材料》(1950年9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② 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安徽史学》,2008年第2期。
    ③ 《老屯乡土地调查报告》(1950年6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① 白希:《开国大土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336页。
    ② 《济南市郊区查田定产工作总结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11。
    ③ 《济南市郊区查田定产工作总结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11。
    ④ 《郊三区查田定产工作总结》(1952年6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
    ⑤ 《郊三区查田定产工作总结》(1952年6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
    ① 王垫:《国家税收概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331页。
    ② 王诚尧:《国家税收》,武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281页。
    ③ 张富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农业税政策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④ 《山东省三十八年度新区农业税征收暂行办法》(1949年5月18日),《山东政报》,1949年第1期。
    ① 《山东省一九五零年新解放区夏征农业税暂行办法》,《山东政报》,1950年第6期。
    ② 《夏季预征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3。
    ③ 《一九五二年度济南市秋征工作情况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3。
    ④ 《济南市1953年夏季农业税征收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8。
    ⑤ 《济南市1953年秋季农业税征收工作计划(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8。
    ⑥ 《1954年粮食工作全年初步总结》(1954年12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3。
    ⑦ 《济南市一九五四年秋征秋购工作布置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1。
    ⑧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69页。
    ⑨ 财政部等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34页。
    ⑩ 中央政务院:《关于1950年新解放区夏征公粮的决定》,《人民日报》1950年6月1日,第1版。
    ① 张富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农业税政策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② 财政部农业税务司编:《新中国农业税史料丛编》(第5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第50页。
    ③ 财政部等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73页。
    ④ 《关于1956年度农业税征收办法的几点说明》,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5。
    ⑤ 《济南市郊区关于夏征工作的简要报告》(1956年7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5。
    ⑥ 《郊区办事处第三季度工作总结》(1956年10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0。
    ① 《关于1956年度农业税征收办法的几点说明》,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5。
    ② 《济南市郊区1957年农业税夏季征收工作总结》(1957年9月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9。
    ③ 《济南市郊区1957年度农业税秋季征收工作总结报告(草稿)》(1957年11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9。
    ④ 赵云旗:《中国当代农民负担问题研究(1949—2006)》,《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⑤ 周恩来:《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9月24日,第1版。
    ① 参见: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1页。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6月30日,第1版。
    ②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9页。
    ③ 参见: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郭德宏:《对毛泽东二三十年代农村各阶级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查分析的重新研究》,《党的文献》,1989年第5期;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等。
    ①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②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49-50页。
    ③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① 《药山点三个月工作总结》(1950年6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
    ②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80页。
    ① 《郊区土改工作报告》(1950年3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1-65。
    ② 《郊区土改工作报告》(1950年3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1-65。
    ③ 《郊区土改工作报告》(1950年3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1-65。
    ④ 《黄岗乡土改工作总结》(1950年6月1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9。
    ⑤ 《郊四区七八九月份工作总结》(1951年10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
    ⑥ 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6-95页。
    ① 杨奎松:《新中国土改背景下的地主问题》,《史林》,2008年第6期。
    ② 《第十区十日工作总结(补充)》(1951年3月2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1。
    ③ 《镇河乡结束土改工作总结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6。
    ④ 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1949—1952),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第245页。
    ①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1页。
    ② 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5页。
    ③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上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④ 徐琴:《新中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变迁》,《学海》,2006年第5期。
    ⑤ 董国礼:《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⑥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⑦ 参见:迈斯纳著、社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4页。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俞金尧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27页。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58页。罗红云:《新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形成的经济学解释》,《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①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8页。
    ②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58页。
    ③ 张一平:《苏南“土改”中一田两主地权结构的变动》,《中国农史》,2011年第3期。
    ④ 卜凯:《中国土地的实际和理论》,《国外事务》第28卷第1期,1949年10月。转引自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⑤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13页。
    ①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14页。
    ②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载《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7页。
    ③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13—714页。
    ④ 李富春:《195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5年7月8日,第1版。
    ⑤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页。
    ⑥ 苏少之:《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⑦ 董国强:《试论农业合作化中的若干失误》,《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①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06页。
    ①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68页。
    ② 《郊委对扩社,并社和转社的工作方案(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73。
    ③ 《1957年区委合作部工作总结(草稿)》,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25。
    ④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12页。
    ① 徐琴:《新中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变迁》,《学海》,2006年第5期。
    ② 《济南市北园乡优胜高级社》(1956年7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5。
    ③ 参见: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1949—1957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高化民:《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叶场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董志凯,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1953—195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等。
    ① 参见: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47页。罗兹曼著、“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9页。尹钛:《合作组织的效率:1952—1957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价》,《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②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上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③ 《郊一区互助合作调查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54。
    ① 《建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定额包工包产的总结》(1957年3月2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② 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③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43页。
    ④ 吉利斯等著、黄卫平等译:《发展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6页。
    ⑤ 赵冈:《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载赵冈编著:《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
    ① 《彭殿洪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带动互助组发展的》(1954年4月2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3。
    ② 《大金乡红光农业生产社关于开展社员家庭养猪积肥中几个有关问题的解决》,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3。
    ③ 《郊区回民在合作化运动中的综合报告》(1956年3月1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76。
    ④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页。
    ⑤ 赵冈:《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载赵冈编著:《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213-214页。
    ① 罗伟:《经济伦理新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② 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0页。
    ③ 《对济南市郊四区镇河乡农业互助合作发展情况的重点检查报告》(1955年4月2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94。
    ④ 《济南市郊三区老屯乡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变化情况重点调查报告》(1951年5月1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
    ① 黄少安、孙圣民、宫明波:《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② 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
    ③ 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④ 史蒂文斯等著、叶长生等译:《农业发展理论——经济理论和实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页。
    ⑤ 享廷顿著、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53页。
    ① 《玉符区彭家庄幸福农业生产合作社半年生产总结(二月至八月)》(1955年10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
    ② 《济南市北园乡优胜高级社》(1956年7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5。
    ③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④ 《济南市郊三区老屯乡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变化情况重点调查报告》(1951年5月1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
    ⑤ 吉利斯等著、黄卫平等译:《发展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5页。
    ① 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②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48页。
    ③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66页。
    ④ 武力:《建国初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⑤ 张一平:《地租·公粮·农业税——建国初期苏南地区农产品分配关系的重构》,《中国农史》,2009年第4期。
    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77-479页。
    ⑦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41页。
    ⑧ 《1954年粮食工作全年初步总结》(1954年12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3。
    ① 《济南市1953年夏季农业税征收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8。
    ② 《济南市1953年夏季农业税征收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8。
    ③ 《1954年粮食工作全年初步总结》(1954年12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3。
    ④ 《1954年粮食工作全年初步总结》(1954年12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3。
    ⑤ 国务院:《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人民日报》1955年8月25日,第1版。
    ⑥ 《济南市郊区秋征秋购三定到户工作的布置意见》(1955年10月2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0。
    ① 《郊区关于贯彻三定的情况与进一步贯彻到户的计划方案(草稿)》(1955年4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0。
    ② 《济南市粮食局郊区分局1956年度工作总结》(1957年2月2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4。
    ③ 《济南市郊区1957年夏季粮食统购工作意见(草案)》(1957年5月1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9。
    ① 《济南市郊二区关于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总结》(1953年11月2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64。
    ② 《济南郊二区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至一九五四年一月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64。
    ③ 《郊五区统销工作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60。
    ④ 《济南市粮食局郊区分局1956年度工作总结》(1957年2月2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4。
    ① 《关于整顿粮食统销工作摸底情况的报告》(1957年3月3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18。
    ②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60页。
    ③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76页。
    ④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73页
    ① 罗兹曼著、“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9页。
    ②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4页。
    ①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②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98页。
    ③ 《济南市郊区供销合作社一九五四年工作总结(初稿)》,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93。
    ④ 《为报请郊三五两区成立摊贩委员会及征收经费问题》(1954年6月1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99。
    ① 《汇报》(1954年4月1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90。
    ② 《汇报》(1954年4月1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90。
    ③ 张一平:《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家经济、市场变迁与制度转型——以苏南为中心的考察》,《财经研究》,2011年第9期。
    ④ 《报告》(1954年4月1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90。
    ⑤ 《济南市郊一区水食业业务公约》(1954年4月1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90。
    ① 《关于郊区摊贩换证整理组织的工作意见》(1956年4月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159。
    ② 《黄台供销合作社关于私营商业改造的初步意见(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③ 《济南市郊区洛口镇公私合营清产合资户的经济改组规划初步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① 《关于整理摊贩和加强摊贩管理的意见(草稿)》(1954年9月2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66。
    ② 《对郊区小商小贩进行组织工作时的宣传提纲》,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③ 《对郊区小商小贩进行组织工作时的宣传提纲》,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④ 《对郊区小商小贩进行组织工作时的宣传提纲》,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① 《国务院关于目前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事项的决定》,载陈文斌、邵纬生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2年,第1037页。
    ②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组织农村合作商店的试章程(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③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7页。
    ④ 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28页。
    ⑤ 《济南市郊区供销合作社一年来的小商贩安排改造工作》,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⑥ 《黄台供销合作社关于私营商业改造的初步意见(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① 《1957年第一季度对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整顿初步意见》(1957年1月1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20。
    ② 《济南市郊区供销合作社大金庄分社一年来对私商改造总结报告》(1957年1月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54。
    ③ 《济南市郊区供销合作社大金庄分社一年来对私商改造总结报告》(1957年1月8 L]),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54。
    ① 《对郊区小商小贩进行组织工作时的宣传提纲》,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52。
    ② 《济南市郊区供销合作社大金庄分社一年来对私商改造总结报告》(1957年1月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54。
    ③ 《济南市郊区供销合作社大金庄分社一年来对私商改造总结报告》(1957年1月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54。
    ① 《济南市郊区供销合作社大金庄分社一年来对私商改造总结报告》(1957年1月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54。
    ②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③ 常明明:《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农史》,2012年第1期。
    ④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
    ⑤ 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921年3月15日),载《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⑥ 《济南市郊区手工业195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1956年7月1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13。
    ① 刘易斯著、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63页。
    ② 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0页。
    ① 参见: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1934年),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李丹著、张天虹等译:《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
    ② 参见:卜凯:《中国土地利用》,南京:金陵大学出版社,1937年;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③ 周邦君:《乡土技术经济与社会》,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④ 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⑤ 参见: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6—28页;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33页;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⑥ 参见: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1934年,总编,上;李景汉:《中国农村土地与农业经营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1936年1月: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年,第62页:张志熙等修:《东平县志》(卷八·实业志),天成印刷局承印,1936年。载《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22页:等。
    ①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14—325页;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36-137页。
    ② Richard Henry Tawney. land and Labour in China, New York,1933,p.135.转引自汪润元、勾利军:《试论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中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人口研究》,1991年第1期。
    ② 李景汉:《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30页。
    ③ 参见:李景汉编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9页;卜凯:《中国的土地利用》,南京:金陵大学出版社,1937年,第223-224页。
    ④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80页。
    ⑤ 杨虎:《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农业科技的变迁研究——基于农作物育种实践的考察》,《农业考古》,2012年第1期。
    ⑥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32页。
    ①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46、50页。
    ②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6页。
    ③ 参见:顾焕章主编:《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78页;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页,第172—173页。
    ④ 卜凯:《中国的土地利用》,南京:金陵大学出版社,1937年,第292页。
    ⑤ 张晓丽:《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初探》,《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① 张佩国:《近代山东农业技术体系的社会生态学考察》,《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②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54页。
    ③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规划春季农业生产及防早抗旱计划(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④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规划春季农业生产及防旱抗旱计划(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⑤ 《济南市郊区一年来农业增产总结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⑥ 《一九五二年秋收作物产量调查总结》(1952年11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5。
    ①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初步草稿)》,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② 《郊二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1953年10月2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64。
    ③ 《济南市郊区五三年春季水车水井贷款工作计划》(1953年3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51。
    ④ 《中国人民银行郊办一九五三年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51。
    ⑤ 《统购报告》(1953年12月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00。
    ⑥ 《郊区一九五四年工作总结》(1955年3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7。 ① 《关于郊区黄岗乡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的专题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7。
    ② 《济南市郊区大金乡星火合作社自56年合作化二年来办社情况》(1957年10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10。
    ③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84-86页。
    ④ 万国鼎辑释:《氾胜之书辑释》,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7页。
    ⑤ 李凤歧、邹德秀:《从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看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农业现代化研究》,1982年第1期。
    ⑥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6-287页。
    ① 徐祥临:《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② 吴觉农:《祖国的农业》,北京: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4年,第18-19页。
    ③ 吴觉农:《祖国的农业》,北京: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4年,第18页。
    ④ 《济南市郊二区小麦增产计划(草案)》(1952年9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2。
    ⑤ 《郊四区秋收秋种工作总结》(1952年10月2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6。
    ⑥ 黄晖撰:《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3页。
    ① 《关于冬耕深翻压碱改良土壤调查报告》(1957年11月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244。
    ② 许倬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③ 《关于春耕和麦田管理方面的几点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④ 《水稻栽培情况的访问及对今后意见》(1954年3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0。
    ⑤ 《对于水稻栽培的意见》(1954年5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0。
    ① 《关于春耕和麦田管理方面的几点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②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规划春季农业生产及防旱抗旱计划(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③ 《郊四区秋收秋种工作总结》(1952年10月2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6。
    ④ 《关于春耕和麦田管理方面的几点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⑤ 《关于春耕和麦田管理方面的几点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⑥ 《济南市郊区一年来农业增产总结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① 《郊一区春季生产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0。
    ② 《郊四区秋收秋种工作总结》(1952年10月2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6。
    ③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④ 刘建中:《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历史教学》,1992年第11期。
    ⑤ 宋超:《新中国初期对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特点与绩效》,《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⑥ 朱洪启:《近代华北农家经济与农具配置》,《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
    ⑦ 罗仑、景苏:《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186页。
    ⑧ 曹幸穗:《商品经济与小农生产——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导论》,《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
    ① 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7页。
    ② 曹幸穗:《解放前苏南地区的农田耕作与农具》,《古今农业》,1992年第2期。
    ③ 缪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经济史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④ 国家统计局:《1954年农家收支调查资料简要分析报告》,1956年5月,第6页。
    ⑤ 吴觉农:《祖国的农业》,北京: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4年,第18-19页。
    ⑥ 《农业生产五年计划一九五二年度上半年完成程度的检查情况》(1952年11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① 《中国人民银行郊办一九五三年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51。
    ② 《郊区五三年春季贷放步犁牲畜实施办法》,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4。
    ③ 《郊二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1953年10月2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64。
    ④ 《济南郊区1954年1至5月中旬农贷工作简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6。
    ⑤ 《济南市郊区双轮双铧犁的调查总结报告》(1955年8月2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8。
    ⑥ 《彭庄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用双轮双铧犁总结》(1955年8月3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8。
    ⑦ 《济南市郊区双轮双铧犁的调查总结报告》(1955年8月2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8。
    ① 《1956年第三季度第四农技站工作总结》(1956年11月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9。
    ② 《济南郊区1954年1至5月中旬农贷工作简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6。
    ① 《济南市北园乡优胜高级社》(1956年7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5。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359页。
    ③ 刘建中:《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历史教学》,1992年第11期。
    ④ 国家统计局编:《伟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20页。
    ⑤ 宋超:《新中国初期对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特点与绩效》,《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① 《关于建立郊区农业械具站的初步意见》(1954年7月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2。
    ② 《济南农业机器拖拉机站1956年度夏季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7月2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15。
    ③ 《山东省济南市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建站计划任务书(草稿)》,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15。
    ④ 贾龙翔:《播种机在济南市郊区扎了根》,《大众日报》1955年8月17日,第2版。
    ① 《济南拖拉机站建站以来的农业工作情况报告》(1957年11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244。
    ② 《济南市郊区农业机械作业宣传材料》(1956年5月2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15。
    ③ 《济南市郊区农业机械作业宣传材料》(1956年5月2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15。
    ④ 《济南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关于黄台乡清华农业社机耕地产量调查报告》(1957年11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244。
    ①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46页。
    ② 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③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页。
    ④ 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64-268页。
    ⑤ 《济南市郊区小麦选换良种总结报告》(1952年9月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⑥ 《济南市郊区小麦选换良种总结报告》(1952年9月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① 《郊四区秋收秋种工作总结》(1952年10月2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6。
    ② 《郊区麦收及六月份农业生产工作报告》(1952年9月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① 《郊区一九五四年互助合作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56。
    ② 《济南市郊区1955年小麦技术指导意见》(1955年9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1。
    ③ 《1956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7年2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6。
    ① 《一九五六年第三季度工作总结及第四季度工作意见》(1956年10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4。
    ② 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③ 《济南市郊区1955年小麦技术指导意见》(1955年9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1。
    ④ 《济南市郊六区六月份工作总结》(1952年6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
    ① 《济南市郊区1955年小麦技术指导意见》(1955年9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1。
    ② 吴觉农:《祖国的农业》,北京: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4年,第24页。
    ① 《关于春耕和麦田管理方面的几点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② 《密植小麦的技术问题通知》(1953年9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1。
    ③ 《密植小麦的技术问题通知》(1953年9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1。
    ④ 《济南市郊二区小麦增产计划(草案)》(1952年9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2。
    ① 《济南市郊区1955年小麦技术指导意见》(1955年9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1。
    ② 《济南市郊区1955年小麦技术指导意见》(1955年9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1。
    ③ 《济南市郊区1955年小麦技术指导意见》(1955年9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1。
    ④ 《1956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7年2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6。
    ① 《1956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7年2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6。
    ②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2-143页。
    ③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载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24页。
    ④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41页。
    ① 《密植小麦的技术问题通知》(1953年9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1。
    ② 《通知》(1953年9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1。
    ③ 《1956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7年2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6。
    ④ 许倬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7页。
    ①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93页。
    ②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③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④ 《郊区灾情综合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9。
    ⑤ 《郊区办事处第三季度工作总结》(1956年10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0。
    ①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② 《济南市郊二区小麦增产计划(草案)》(1952年9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2。
    ③ 《济南郊区北园乡进军社的千斤稻子》,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6。
    ④ 《郊区灾情综合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9。
    ⑤ 《郊区办事处第三季度工作总结》(1956年10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0。
    ① 《济南市郊区冬季蔬菜果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意见》(1954年10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②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③ 《中国人民银行郊办一九五三年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51。
    ④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① 《济南市郊区大金乡星火合作社自56年合作化二年来办社情况》(1957年10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10。
    ② 《济南市郊区蔬菜生产情况介绍》(1957年11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12。
    ③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93页。
    ① 《关于春耕和麦田管理方面的几点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② 《郊二区农业生产工作总结》(1953年10月2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64。
    ③ 王永厚:《农家肥的历史功绩》,载王永厚:《农业文明史话》,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④ 李斡:《元代民族经济史》(上),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306页。
    ⑤ 陈勇撰、万国鼎校注:《陈勇农书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年,第34页。
    ⑥ 王毓瑚校注:《王祯农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7页。
    ⑦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90页。
    ⑧ 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青岛:文华印刷所,1934年,总编,农业,第28页。
    ⑨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90页。
    ① 刘建中:《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历史教学》,1992年第11期。
    ② 过慈明、惠富平:《近代江南地区化肥和有机肥使用变化研究》,《中国农史》,2012年第1期。
    ③ 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城县志》,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年,第457页。
    ④ 《农业生产五年计划一九五二年度上半年完成程度的检查情况》(1952年11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⑤ 《郊区冬季农业生产计划》(1952年11月2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① 《大金乡红光农业生产社关于开展社员家庭养猪积肥中几个有关问题的解决》,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3。
    ② 《济南市郊区大金乡星火合作社自56年合作化二年来办社情况》(1957年10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10。
    ③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92页。
    ④ 《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组半年来技术推广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7。
    ⑤ 《1956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7年2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6。
    ⑥ 《济南郊区大金庄乡星火农业社1956年增产情况》,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90。
    ① 《1956年东方红农业社下半年开展技术夜校总结》(1956年11月3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9。
    ② 《农业生产五年计划一九五二年度上半年完成程度的检查情况》(1952年11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③ 《关于制订郊区需肥计划的说明》,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08。
    ① 《关于春耕和麦田管理方面的几点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② 《大金乡红光农业生产社关于开展社员家庭养猪积肥中几个有关问题的解决》,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3。
    ③ 《郊四区秋收秋种工作总结》(1952年10月2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6。
    ④ 《郊四区秋收秋种工作总结》(1952年10月2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6。
    ⑤ 《关于春耕和麦田管理方面的几点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9。
    ① 《1956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7年2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6。
    ② 《济南市郊二区小麦增产计划(草案)》(1952年9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2。
    ③ 萨顿著、刘兵等编译:《科学的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④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95页。
    ① 《郊区建立农业技术指导站的报告》(1953年7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1。
    ② 《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组半年来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4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7。
    ③ 《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组半年来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4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7。
    ④ 《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组半年来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4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7。
    ① 《第一农技站第三季度技术工作总结》(1956年11月1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9。
    ② 《1956年东方红农业社下半年开展技术夜校总结》(1956年11月3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9。
    ③ 《济南市郊区蔬菜生产情况介绍》(1957年11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12。
    ④ 《济南市郊区蔬菜生产情况介绍》(1957年11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12。
    ①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初步草稿)》,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②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23页。
    ③ 侯建新:《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④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6—57页。
    ⑤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载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341—342页。
    ⑥ 黄宗智:《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①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2页。
    ② 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1949-1952),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第971页。
    ③ 常明明:《土改后农业技术改进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④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⑤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⑥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87页。
    ⑦ 黄宗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术?——国内十年教学回顾》,《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① 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载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② 李铁强:《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业经济增长——基于近代湖北农村的实证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卜凯著、张履莺译:《中国农家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2页。
    ② 实业国家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志》,上海:宗青图书公司,1933年,第61页。
    ③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76页。
    ④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⑤ 潘桂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探讨——以收入、支出、债务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 章有义:《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程度的变迁趋势》,载章有义编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233页。
    ②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页。
    ③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④ 郭谦、王克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农家收支状况及其影响》,《山东经济》,2006年第6期。
    ⑤ 章有义:《抗日战争前我国农民租税负担的估计》,载章有义编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241页
    ⑥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59页。
    ① 李晶:《沧桑巨变六十年、摆脱贫困奔小康——建国六十年山东农民生活的变化轨迹》,《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第10期。
    ② 《郊二区一年来农业生产总结汇报》(1952年1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2。
    ③ 《郊二区藏家屯农民解放前后生产生活对比情况》(1953年10月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83。
    《统购报告》(1953年12月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00。
    ① 《郊五区彭殿洪互助组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初步工作总结》(1954年1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3。
    ② 《济南市郊区农民生活情况总结》(1953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7。
    ① 《济南市小王庄优胜蔬菜生产合作社丰产经验及五六年规划》(1956年2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77。
    ② 《济南市北园乡优胜高级社》(1956年7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5。
    ③ 《郊区一九五四年工作总结》(1955年3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7。
    《济南市郊区蔬菜生产规划(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96。
    ① 《济南郊区蔬菜主要品种清单》,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88。
    ② 《郊二区藏家屯农民解放前后生产生活对比情况》(1953年10月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83。
    ① 《关于郊区蔬菜生产情况的典型调查材料》(1955年11月1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9。
    ②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③ 《关于对优胜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农业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3。
    ① 《关于对优胜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农业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3。
    ② 《关于对优胜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农业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3。
    ③ 《1956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1957年2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6。
    ④ 《济南市1953年秋季农业税征收工作计划(草案)》,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8。
    ⑤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9-120页。
    ⑥ 《济南市郊区黄岗乡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几个主要问题的调查报告(初稿)》,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①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9页。
    ① 《郊区农民失去土地与转业情况报告》(1953年1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09。
    ② 《郊一区春季生产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0。
    ③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④ 《关于农业社劳力外流的报告》(1957年2月2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70。
    ① 《郊区办事处半年工作总结报告》(1952年1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6。
    ② 《二月份工作综合报告》(1953年3月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1。
    ③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④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①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②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③ 《济南市郊区冬季生产情况简报》(1956年12月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7。
    ④ 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4页。
    ⑤ 《关于对优胜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农业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3。
    ①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2、176页。
    ② 《郊五区乡村灾情典型调查》(1952年3月2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7。
    ③ 《第八区工作报告》(1948年11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2-2-21。
    ④ 《第十一区工作报告》(1948年11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2-2-24。
    ⑤ 苏南农村工作委员会:《无锡县坊前乡土改典型试验初步总结》,锡山市档案馆藏:B1-2-18。转引自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① 《二月份工作综合报告》(1953年3月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1。
    ② 《济南市郊区供销合作社一九五四年工作总结(初稿)》,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93。
    ③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④ 《郊区副业生产总结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29。
    《郊区副业生产总结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29。
    ①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② 《洛口镇五月份工作概况》(1957年6月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73。
    ① 《济南市人民政府1950年工作报告(初稿)》(1951年1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2-1-37。
    ② 《郊区农民失去土地与转业情况报告》(1953年1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09。
    ③ 《郊区农民失去土地与转业情况报告》(1953年1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09。
    ④ 《扩建机场办事处工作简报》(1954年3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98。
    ① 《济南市第十区段店街土地调查报告》(1949年12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② 《济南市第十区段店街土地调查报告》(1949年12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③ 《济南市第十区段店街土地调查报告》(1949年12月1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① 《老屯乡土地调查报告》(1950年6月11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② 《济南市救济委会第十区分会各种材料统计》(1950年4月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6。
    ③ 《第十区十日工作总结(补充)》(1951年3月2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1。
    ④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一年农业生产总结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9。
    《郊三区十一月份工作总结》(1951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
    ① 《第八区杨家庄土地及稻田收益调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6。
    ② 《生救土改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
    ③ 《济南市郊三区老屯乡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变化情况重点调查报告》(1951年5月1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
    ① 《济南市郊三区老屯乡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变化情况重点调查报告》(1951年5月1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
    ② 《济南市郊区农民生活情况总结》(1953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7。
    ③ 《郊三区十一月份工作总结》(1951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
    ① 《济南市郊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情况》(1955年11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7。
    ② 《郊区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几项政策的意见(草稿)》(1955年10月1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24。
    ③ 《济南市郊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情况》(1955年11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7。
    ④ 《老屯乡长互助组情况》,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33。
    ① 《郊一区互助合作调查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54。
    ② 《郊六区区公所五月份工作总结》(1953年6月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4。
    ③ 《济南市郊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情况》(1955年11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7。
    ① 《郊一区互助合作调查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54。
    ② 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③ 《冬季生产情况综合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77。
    《一九五四年全年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86。
    《联五乡各阶层1953年收支情况调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75。
    ① 《郊五区彭家庄乡彭庄村1954年度粮食统购统销典型村调查报告》(1955年6月2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60。
    ② 《济南市郊区秋征秋购三定到户工作的布置意见》(1955年10月2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20。
    ③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9年,第209页。
    ① 常明明:《效益下降抑或增收差异:农业合作化后农民退社原因再研究——基于1955—1956年合作社中各阶层农户收入的视角》,《中国农史》,2011年第1期。
    ② 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22页。
    ①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54页。
    ② 李浩:《对乡土时空观念的改造:集体化时期农业“现代化”改造的再思考》,《开放时代》,2011年第7期。
    ③ 罗兹曼著、“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3页。
    ① 《全福乡预分生产简报》(1956年6月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87。
    ② 《利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分配调查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① 《济南市统计局关于郊区农家收支调查报告》(1957年6月2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51。
    ① 黎东升:《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与政策意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31-32页。
    ② 倪玉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史?——评<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
    ①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274页。
    ① 李景汉:《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2-29页。
    ② 国家统计局:《1954年农家收支调查资料简要分析报告》,1956年5月,第12-23页。
    ③ 每户按5口人计算,下文同此。
    ① 《济南市主要副食品价格表》(1958年1月2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2-254。
    ② 《济南市一九五四年蔬菜调查报告》(1954年10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卜84。
    ①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40页。
    ② 张新光:《建国60年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的不协调性及成因》,《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
    《郊区生救,土改工作报告》(1950年3月2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1-65。
    ① 《济南市人民政府1950年工作报告(初稿)》(1951年1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2-1-37。
    ② 《济南市五年来社会救济工作总结(1949—1953年)》(1954年4月28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45。
    ③ 《第十一区工作报告》(1948年11月11口),济南市档案馆藏:2-2-24。
    ④ 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① 《生救土改工作总结》,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
    ② 《济南市郊区农民生活情况总结》(1953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7。
    ① 《郊二区藏家屯农民解放前后生产生活对比情况》(1953年10月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83。
    ② 《济南市郊区农民生活情况的介绍》(1953年10月1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99。
    ③ 《统购报告》(1953年12月9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100。
    ④ 《济南市郊区农民生活情况的介绍》(1953年10月17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99。
    ⑤ 《济南市郊区农民生活情况总结》(1953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7。
    ①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② 彭南生:《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兼与王文昌同志商榷》,《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③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58页。
    ① 《济南市郊区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初步草稿)》,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4。
    ② 《济南市郊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情况》(1955年11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17。
    ③ 武力:《建国初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当代中国史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④ 《区委关于执行省委向农村干部,党团员与广大农民进行一次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的意见》(1957年9月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328。
    《济南市新城乡长青社介绍》(1956年7月2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5。
    ① 《建国社两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②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
    ③ 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1-75页。
    ④ 唐元祯:《济南市郊建立有线广播网》,《大众日报》1956年10月18日,第3版。
    ① 李景汉:《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26页。
    ① 《郊区段店乡总支关于段店农业社各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情况调查报告》(1957年8月1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80。
    ② 常明明:《效益下降抑或增收差异:农业合作化后农民退社原因再研究——基于1955—1956年合作社中各阶层农户收入的视角》,《中国农史》,2011年第1期。
    ③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变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14页。
    ① 罗兹曼著、“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5--426页。
    ②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页。
    ③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60页。
    ④ 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41页。
    ① 汪东林:《1949年后的梁漱溟》,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54-55页。
    ② 郭瑞楚:《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53年,第110页。
    ③ 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6月27日,第1版。
    ④ 《建国社两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今后意见》,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08。
    ⑤ 郭瑞楚:《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53年,第105-106页。
    ⑥ 徐好新、王学军:《中国消费经济学概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⑦ 周恩来:《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9月24日,第1版。
    ⑧ 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6月27日,第1版。
    ① 周恩来:《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9月24日,第1版。
    ② 毛泽东:《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1953年9月),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13页。
    ③ 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6月27日,第1版。
    ④ 毛泽东:《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1953年9月),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13页。
    ⑤ 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6月27日,第1版。
    ⑥ 江业文:《1953—1957年我国农民“闹粮”“闹退社”事件的深层原因探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① 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78页。
    ② 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③ 李景汉:《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76-77页。
    ④ 王先明:《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⑤ 黄道炫:《一九二〇——一九四〇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⑥ 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地权分散过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⑦ 钱静人:《江苏南部歌谣简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26页。
    ① 陈意新:《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② 杨懋春著、张雄、沈炜、秦美珠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9页。
    ③ 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14页。
    ④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8页。
    ⑤ 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6页。
    ⑥ 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8页。
    ⑦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0页。
    ⑧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7页。
    ⑨ 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3页。
    ①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89页。
    ② 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6页。
    ③ 《郊四区安乐乡土改工作总结》(1952年1月2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70。
    ① 《济南市郊区农民生活情况总结》(1953年),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47。
    ②《郊二区缺粮余粮情况》(1953年11月2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64。
    ③ 参见: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8-443页;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相关评论: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等。
    ① Roll, Charles, R.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income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1974, p.76转引自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② 参见:高化民:《买卖土地的数据不等于就是两极分化》,《党史研究》,1982年第1期;李伯雍:《土地改革后农村阶级变化的趋向》,《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邢乐勤:《论土改后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杨娜:《1949年至1956年的中国农民阶级分化》,《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苏少之:《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等。
    ③ 参见:国家统计局:《1954年我国农家收支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7年,第13页;苏少之,张晓玲:《新中国土改后农村阶级变化再探讨——基于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角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
    ④ 吴毅:《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⑤ 《济南市郊三区老屯乡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变化情况重点调查报告》(1951年5月1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
    ①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06页。
    ② 《郊二区藏家屯农民解放前后生产生活对比情况》(1953年10月2日),济南市档案馆藏:95-1-83。
    ③ 《山东省济南市郊区农业生产概况》(1956年9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7。
    ④ 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49-50页。
    ① 《洛口镇工作简报》(1956年11月13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269。
    ② 常明明:《效益下降抑或增收差异:农业合作化后农民退社原因再研究——基于1955—1956年合作社中各阶层农户收入的视角》,《中国农史》,2011年第1期。
    ③ Michael Burawoy,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Verso,1985转引自贾文娟:《从热情劳动到弄虚作假:“大跃进”前后日常生产中的国家控制与基层实践——以对广州市TY厂的考察为便例(1956-1965)》,《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
    ① 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0页。
    ② 杨豪:《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至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开放时代》,2012 年第8期。
    ① 李晶:《沧桑巨变六十年、摆脱贫困奔小康——建国六十年山东农民生活的变化轨迹》,《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第10期。
    ② 《济南市统计局关于郊区农家收支调查报告》(1957年6月2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51。
    《山东省济南市郊区农业生产概况》(1956年9月4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7。
    ①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
    ② 《济南市郊区段店乡联华社秋季分配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1956年10月16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178。
    ③ 常明明:《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① 唐兵:《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9页。
    ② 《关于对优胜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农业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3。
    ③ 《关于对优胜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农业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检查的报告》,济南市档案馆藏:95-1-283。
    ④ 《徐长英勤俭持家材料》(1958年1月15日),济南市档案馆藏:106-1-370。
    ①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0-311页。②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67页。
    ③ 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3页。
    ①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245页。
    ① 史蒂文斯等著、叶长生等译:《农业发展理论——经济理论和实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1页。
    ②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0页。
    ① 傅高义著、高申鹏译:《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0-161页。
    ① 林刚:《良性互动与恶性循环——关于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变动的一点思考》,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② 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1页。
    济南市档案馆藏:卷宗号1-1-25、1-1-65、2-1-37、2-1-31、2-2-21、2-2-24、17-1-151、17-1-153、18-1-91、18-1-97、70-1-45、70-2-5、95-1-5、95-1-6、95-1-9、95-1-26、95-1-31、95-1-36、95-1-39、95-1-63、95-1-70、95-1-83、95-1-99、95-1-100、95-1-102、95-1-109、95-1-133、95-1-156、95-1-175、95-1-224、95-1-270、95-1-273、95-1-276、95-1-283、95-1-285、95-1-287、95-1-325、95-1-328、95-1-329、106-1-2、106-1-7、106-1-8、106-1-11、106-1-13、106-1-14、106-1-15、106-1-16、106-1-20、106-1-21、106-1-22、106-1-23、106-1-25、106-1-26、106-1-27、106-1-30、106-1-38、106-1-39、106-1-41、106-1-44、106-1-47、106-1-51、106-1-64、106-1-74、106-1-77、106-1-79、106-1-80、106-1-81、106-1-82、106-1-83、106-1-84、106-1-86、106-1-90、106-1-93、106-1-98、106-1-99、106-1-108、106-1-113、106-1-117、106-1-120、106-1-121、106-1-129、106-1-148、106-1-154、106-1-160、106-1-174、106-1-175、106-1-176、106-1-177、106-1-178、106-1-180、106-1-183、106-1-184、106-1-188、106-1-189、106-1-196、106-1-213、106-1-215、106-1-252、106-1-269、106-1-277、106-1-287、106-1-290、106-1-308、106-1-309、106-1-310、106-1-312、106-1-318、106-1-320、106-1-350、106-1-351、106-1-354、106-1-370、106-1-373、106-1-380、106-2-11、106-2-66、106-2-94、106-2-159、106-2-244、106-2-25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
    国家统计局:《1954年农家收支调查资料简要分析报告》,1956年5月。
    国家统计局编:《伟大的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山东省、华东各大城市郊区农村调查》,1952年10月。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12月。
    《济南市农民生产概况调查表》,《济南市市政月刊》第1卷第3期,1929年11月。
    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青岛:文华印刷所,1934年。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济南市房产管理局编志办公室:《济南市房地产志资料·第一辑》,1983年。
    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四辑),1983年。
    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五辑),1984年。
    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六辑),1986年。
    张志熙等修:《东平县志》(卷八·实业志),天成印刷局承印,1936年。
    《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安作璋主编:《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安作璋主编:《济南通史》(近代卷),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安作璋主编:《济南通史》(现代卷),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包永江:《北方内地型城郊经济发展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
    卜凯著、张履莺译:《中国农家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南京:金陵大学出版社。1937年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白希:《开国大土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旉撰、万国鼎校注:《陈旉农书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年。
    陈礼颂:《一九四九年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陈文斌、邵纬生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2年。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陈吉元、杨勋、陈家骥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陈翰笙著、冯峰译:《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
    财政部等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财政部农业税务司编:《新中国农业税史料丛编》(第5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
    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董志凯,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1953—195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傅高义著、高申鹏译:《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葛学溥著、周大鸣译:《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3册·卷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顾焕章主编:《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郭瑞楚:《恢复时期的中国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53年。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国民政府主计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年。
    高化民:《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黄荣华:《革命与乡村:农村地权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黄晖撰:《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贺庆棠主编:《气象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
    候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享廷顿著、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年。
    吉利斯等著、黄卫平等译:《发展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年。
    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泽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73页。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吕作燮:《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载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卢汉超著、段炼、吴敏、子羽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李景汉:《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李景汉编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李占才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李丹著、张天虹等译:《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斡:《元代民族经济史》(上),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历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历城县志》,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年。
    刘巽浩、牟正国等主编:《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
    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易斯著、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黎东升:《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与政策意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罗素著、何兆武、肖巍、张文杰译:《论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罗伟:《经济伦理新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罗平汉:《农业合作化运动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罗兹曼著、“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仑、景苏:《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迈斯纳著、杜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俞金尧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纪念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周年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北京:三联书店,1952年。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钱静人:《江苏南部歌谣简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3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载《瞿同祖法学论著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实业国家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志》,上海:宗青图书公司,1933年。
    萨顿著、刘兵等编译:《科学的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石础:《中国土地改革的伟大成就》,北京:中华书局,1953年。
    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史蒂文斯等著、叶长生等译:《农业发展理论——经济理论和实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天野元之助:《山东省经济调查资料:山东农业经济论》,大连,1936年。
    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编审部编:《土改问题参考资料》,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
    徐荣安:《中国城郊经济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
    徐祥临:《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
    徐好新、王学军:《中国消费经济学概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许娘光:《美国人与中国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王毓瑚校注:《王祯农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思明、姚兆余主编:《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王学启、杨树标、姚鸿瑞:《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建革、李群主编:《农业发展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堃:《国家税收概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
    王诚尧:《国家税收》,武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王永厚:《农业文明史话》,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汪东林:《1949年后的梁漱溟》,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温锐:《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
    魏丕信著、徐建青译:《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2年。
    万国鼎辑释:《氾胜之书辑释》,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上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1949—1952),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吴觉农:《祖国的农业》,北京: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4年。
    韦伯著、甘阳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北京:三联书店,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
    许倬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
    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杨懋春著、张雄、沈炜、秦美珠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结构——“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叶场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三联书店,1998。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六),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张玮:《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晋西北租佃制度与借贷关系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郑风田:《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经济行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章有义编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变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钟霞:《集体化与东邵疃村经济社会变迁》,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赵冈编著:《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之调查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1934年8月。
    陈意新:《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常明明:《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农史》,2012年第1期。
    常明明:《土改后农业技术改进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常明明:《效益下降抑或增收差异:农业合作化后农民退社原因再研究——基于1955—1956年合作社中各阶层农户收入的视角》,《中国农史》,2011年第1期。
    常明明:《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曹幸穗:《商品经济与小农生产——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导论》,《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
    曹幸穗:《解放前苏南地区的农田耕作与农具》,《古今农业》,1992年第2期。
    邓玉娜:《种植理性与清代农家经济选择——以河南省为中心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董志凯:《土地改革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回答对我国土改的一种看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董国礼:《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董国强:《试论农业合作化中的若干失误》,《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高化民:《买卖土地的数据不等于就是两极分化》,《党史研究》,1982年第1期。
    高原:《市场经济中的小农农业和村庄:微观实践与理论意义》,《开放时代》,2011年第12期。
    龚鸾:《潘家店——鲁西农村中小镇店的典型》,《乡村建设半月刊》第6卷第1期,1936年8月。
    郭德宏:《对毛泽东二三十年代农村各阶级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查分析的重新研究》,《党的文献》,1989年第5期
    郭谦、王克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农家收支状况及其影响》,《山东经济》,2006年第6期。
    过慈明、惠富平:《近代江南地区化肥和有机肥使用变化研究》,《中国农史》,2012年第1期。
    侯建新:《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侯建新:《近代冀中土地经营及地权转移趋势——兼与前工业英国地权转移趋势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黄宗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术?——国内十年教学回顾》,《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黄宗智:《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黄荣华:《合作化时期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的变迁——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黄少安、孙圣民、宫明波:《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黄道炫:《一九二〇——一九四O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
    贾文娟:《从热情劳动到弄虚作假:“大跃进”前后日常生产中的国家控制与基层实践——以对广州市TY厂的考察为便例(1956~1965)》,《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
    江业文:《1953—1957年我国农民“闹粮”“闹退社”事件的深层原因探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刘正刚:《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启示——访美国经济学家赵冈教授》,《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罗朝晖:《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济绩效分析——一个委托—代理的框架》,《市场论坛》,2010年第11期。
    罗红云:《新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形成的经济学解释》,《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李景汉:《中国农村土地与农业经营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1936年1月。
    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以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心》,《学海》,2002年第4期。
    李伯雍:《土地改革后农村阶级变化的趋向》,《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李伯重:《“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安徽史学》,2008年第2期。
    李凤歧、邹德秀:《从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看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农业现代化研究》,1982年第1期。
    李铁强:《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农业经济增长——基于近代湖北农村的实证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李晶:《沧桑巨变六十年、摆脱贫困奔小康——建国六十年山东农民生活的变化轨迹》,《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第10期。
    李浩:《对乡土时空观念的改造:集体化时期农业“现代化”改造的再思考》,《开放时代》,2011年第7期。
    刘增冕:《山东气候概论》,《气象杂志》第13卷第5期,1937年5月。
    刘建中:《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综合考察》,《历史教学》,1992年第11期。
    凌鹏:《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商品化与地权分散——以河北保定清苑农村为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
    缪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经济史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倪玉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史?——评<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潘桂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探讨——以收入、支出、债务 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彭南生:《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兼与王文昌同志商榷》,《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彭南生:《论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帕克著、郭大松译:《济南社会一瞥(1924年)》(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
    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5月。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问题的反思》,《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徐丽平:《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乡村维生体系与产业特性》,《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5期。
    徐琴:《新中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变迁》,《学海》,2006年第5期。
    苏少之:《论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苏少之、张晓玲:《新中国土改后农村阶级变化再探讨——基于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角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
    苏星:《土地改革以后,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经济研究》,1965年第7期。
    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佃农的土地经营及租地负担——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探索之二》,《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宋超:《新中国初期对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特点与绩效》,《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4期。
    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二年度馆区工作报告》,《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第8期,1934年10月。
    《山东省三十八年度新区农业税征收暂行办法》(1949年5月18日),《山东政 报》,1949年第1期。
    《山东省一九五零年新解放区夏征农业税暂行办法》,《山东政报》,1950年第6期。
    王秀清、张琦:《农家经济中劳力配置的理论探析》,《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王诚尧:《评论我国过渡时期的税收转嫁和负担问题》,《经济研究》,1957年第2期。
    王瑞芳:《新中农崛起后中共阶级政策的调整》,《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
    王大任:《压力与共生: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
    王先明:《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王跃生:《华北农民家庭人口生存条件分析——对20世纪30—40年代冀南农村的考察》,《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王永厚:《我国古代因土种植的成就》,《土壤肥料》,1980年第2期。
    武力:《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合作社经济效益剖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武力:《建国初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吴毅、吴帆:《传统的翻转与再翻转——新区土改中农民土地心态的建构与历史逻辑》,《开放时代》,2010年第3期。
    吴毅:《理想抑或常态:农地配置探索的世纪之摆》,《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汪润元、勾利军:《试论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中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人口研究》,1991年第1期。
    邢乐勤:《论土改后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杨奎松:《新中国土改背景下的地主问题》,《史林》,2008年第6期。
    杨虎:《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与农业科技的变迁研究——基于农作物育种实践的考察》,《农业考古》,2012年第1期。
    杨豪:《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至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开放时代》,2012年第8期。
    杨娜:《1949年至1956年的中国农民阶级分化》,《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游修龄:《占城稻质疑》,《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尹钛:《合作组织的效率:1952—1957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价》,《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张新光:《建国60年农民生活方式变迁的不协调性及成因》,《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
    张友仁:《论中国消灭富农的途径》,《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
    张一平:《苏南“土改”中一田两主地权结构的变动》,《中国农史》,2011年第3期。
    张一平:《地租·公粮·农业税——建国初期苏南地区农产品分配关系的重构》,《中国农史》,2009年第4期。
    张一平:《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家经济、市场变迁与制度转型——以苏南为中心的考察》,《财经研究》,2011年第9期。
    张静:《建国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乡村地权市场的特征分析》,《中国农史》,2008年第1期。
    张晓玲:《土改后新中农对生产资料占有和使用的历史考察——以鄂、湘、皖三省为例》,《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1期。
    张晓丽:《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初探》,《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张佩国:《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张佩国:《土地资源与权力网络——民国时期的华北村庄》,《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
    张佩国:《近代山东农村土地占有权分配的历史演变》,《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
    张佩国:《近代山东农业技术体系的社会生态学考察》,《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张宏卿、肖文燕:《“边缘化战略”:中共动员与中央苏区民众的基本利益、社会感情》,《开放时代》,2011年第8期。
    张富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农业税政策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曾凌:《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的农村市场》,《经济研究》,1956年第2期。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5年第3、4期。
    赵增延:《重评建国初期农村经济政策中的“四个自由”》,《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5期。
    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地权分散过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赵云旗:《中国当代农民负担问题研究(1949—2006)》,《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庄维民:《近代山东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中共上海市郊工作委员会:《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总结》(1952年11月25日),《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3期。
    章有义:《抗日战争前我国农民租税负担的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朱洪启:《近代华北农家经济与农具配置》,《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
    孟庆延:《从革命到“继续革命”——华北西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张同丽:《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绩效的制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个案》,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凤梅:《1949至1978年间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透视——以山东省为中心》,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宝卿:《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仲亚东:《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1930—52年徐海地区东海县农村研究》,清华 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周邦君:《乡土技术 经济与社会》,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唐兵:《建国以来中国消费者行为变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6月30日,第1版。
    李富春:《195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5年7月8日,第1版。
    贾龙翔:《播种机在济南市郊区扎了根》,《大众日报》1955年8月17日,第2版。
    唐元祯:《济南市郊建立有线广播网》,《大众日报》1956年10月18日,第3版。
    中央政务院:《关于1950年新解放区夏征公粮的决定》,《人民日报》1950年6月1日,第1版。
    周恩来:《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4年9月24日,第1版。
    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6月27日,第1版。
    国务院:《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人民日报》1955年8月25日,第1版。
    Charles R. Roll,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income i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1974.
    Michael Burawoy,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Verso,1985.
    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Richard Henry Tawney. land and Labour in China, New York,1933.
    Samuel L. Popkin, 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W. Cronon. The use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 17,No.3,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