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张抗抗长篇小说的叙述话语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张抗抗的长篇小说可以分为两类:知青题材生活的小说和都市女性题材生活的小说。这两类题材小说因为表现风格和主题截然不同引起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热烈讨论。本文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借鉴话语分析和修辞理论,对张抗抗长篇小说的叙述话语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论文首先分析张抗抗长篇小说中具有特色的两种叙述话语:政治话语和爱情话语,着重阐述不同时期的爱情话语。其次分析张抗抗长篇小说中的对话和独白,这其中包括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独白是本章论述的重点。最后分析张抗抗长篇小说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象征的使用,这种修辞策略的运用往往是伴随其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精神成长过程,是在这些女性遭遇困难,心中情绪得不到有效抒发的情况下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女性话语。
Zhang Kangkang's nove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the theme of educated youth and the theme of urban women.Because her two kinds of novel show different styles and themes, literary and critics caused a lively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and rhetoric, drawing on theorie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rhetoric to attempt to conduct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irst,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 novel, we find that her novel have two kinds of words:political words and love words. We focus on the love words in different periods. Second, we attempt to analyze the dialogue in ZhangKangkang's novel,which includes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narrator and reader,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aracters of he novel and the dialogue in the character's inner monologue,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monologues are the key in this chapter. In the end, we analyze the most common figures of speech-the use of symbols, the use of this rhetorical strategy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her works in the spirit of the heroine growing up. Such as when the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they can't effectively express their emotions, which to some extent, a special female discourse.
引文
①成霄.隐形伴侣的形象寓意及题旨[J].丝路学刊,1996年第3期
    ②林春香.论张抗抗小说<情爱画廊>之女性形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③“王雪环.自由、自主、自强——从<情爱画廊>看张抗抗的婚姻爱情观[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④陈晓丹.苦闷与挣扎——解读张抗抗<作女>之女性形象.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①胡光璐.<作女>的女性自省意识——从陶桃谈起[J].内蒙古职大学报,2003年第3期
    ②刘雪静.青春.爱情.童话论张抗抗小说的叙事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③房娟.张抗抗小说叙事转型研究[J].扬州大学,2009年
    ④王金城,王者凌.论张抗抗小说女性叙事的嬗变[J].文艺评论,2006年第6期
    ①高松.张抗抗女性叙事小说中情爱观念的嬗变[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王雪环.我是我自己——论张抗抗笔下女主人公渐进的自我意识[J].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程永艳.谈张抗抗作品的人性色彩[J].铜陵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②代娜新.精神家园的守护——张抗抗创作论[J].苏州大学,2006年
    ③顾玮.错位与和谐——论张抗抗对两性关系的文化想象[J].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①崔颖.无为的边界——张洁、张抗抗小说侧论[J].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
    ①徐岱.小说叙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18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35-36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49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③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
    ④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②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①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2页
    ②郭力.“北极光”的遥想者——张抗抗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笫87页
    ③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④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①张抗抗.情爱画廊[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页再版自序
    ①张抗抗.情爱画廊[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①张抗抗.情爱画廊.[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②张抗抗.情爱画廊.[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③张抗抗.我为什么与〈作女>[J].《文艺报》(文学周刊).2002年6月
    ①张抗抗.作女[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②张抗抗.作女[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148.htm
    ①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52页
    ①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页
    ①张抗抗.情爱画廊[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②张抗抗.情爱画廊[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2-23页
    ①张抗抗.情爱画廊[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②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280页
    ③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5页
    ④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6页
    ①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7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8-19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③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18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20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43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43-244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②罗伯特.汉弗莱.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M] 程爱民, 王正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第1版
    ①舒伟,丁素萍.精神分析学视野中的童话文学——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发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32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第14页
    ③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第58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99页
    ③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307页
    ②郭力.“北极光”的遥想者——张抗抗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笫90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87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9页
    ②郭力.“北极光”的遥想者——张抗抗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7-138页
    ③郭力.“北极光”的遥想者——张抗抗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①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4页
    ①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4页
    ①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1页
    ①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66页
    ②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2页
    ①1938年托尔会应苏格兰圣·安德鲁斯人学的邀请做了一个“安德鲁·朗”专题学术讲座.题目是《论童话故事》从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视角研究童话,尤其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学童话的多样化和成人化趋势深刻见解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③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84页
    ①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②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56页
    ①张抗抗.作女[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①.张抗抗.作女[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①张抗抗.作女[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1].[美]韦恩·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
    [2].孟繁华.叙事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3].[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吕晴飞.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评传[M].河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
    [6].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7].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8].张抗抗.你对命运说:“不!”[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9].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罗钢.叙事学导论(第2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11].张抗抗.赤彤丹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12].张抗抗.大江逆行[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13].[法]米歇尔·福柯.权利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4].张抗抗.大荒冰河[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5].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增订本)[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6].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1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9].[法]尤瑟夫.库尔泰,怀宇译.叙述与话语符号学[M].怀宇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0].张抗抗.诗意的触摸[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21].郭力.“北极光”的遥想者——张抗抗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2].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3].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4].张抗抗.你是先锋吗?张抗抗访谈录[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
    [25].张抗抗.作女[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26].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7].张抗抗.嫁衣之纫——张抗抗散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8].张抗抗.性情张抗抗[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9].张抗抗.情爱画廊(修订版)[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
    [30].张抗抗.隐形伴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1].祝敏青.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2].[法]乔治-埃利亚·萨尔法蒂,曲辰译.话语分析基础知识[M].曲辰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3].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丛桂芹.新时期以来“象征”研究述评.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2].谭学纯.文革文学修辞策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王文戈.以梦设喻的审美意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周宁.从“独白的人格”到“对话的自我”——心理学中人格与自我的分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施军.论现代小说象征的功能形态.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6].黄继刚.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祝敏青.当代小说语境中的对话审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8].祁晓冰作为叙事学的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邹广胜.对话与狂欢中的文体——论巴赫金对文体的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8 年第3期
    [10].李佳慰.红色文学时期女性文学话语权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11].周宪.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
    [12].魏晓红.意识流、内心独白与小说人物心理描写.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
    [13].曾璐敏.象征与中国现代小说关系的独特探索——读施军《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4].陈淑梅.叙事主体与修辞取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女性小说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5].唐春兰.潜意识场景的智性表达——解读徐小斌小说的梦境密码.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6].周彦军.小说冲突话语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7].陶兰.象征主义美学观之原型理论探讨.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