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梳理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翻译与研究情况,评述越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成果和问题的存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传播过程中所经历过越南社会的各种考验,并为之带来的社会效益。本文共分为上、下篇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上篇是阐述20世纪2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介情况,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下篇则阐述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译介情况,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论文每一章的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章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在越南的萌发期,指出此时期邓台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在越南的贡献。通过分析邓台梅之前和之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译介的不同情况,突出邓台梅的启发和向导作用。邓台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翻译和研究的选择对象和他的人生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阐述1945之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译介的繁荣期,包括社会条件、翻译和研究的具体情况。此时期越南学术界基本上集中挖掘文艺作品的社会功用观,为越南革命服务。他们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获得了有利于越南社会斗争的进步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
     第三章考察鲁迅和曹禺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和研究情况。在越南整个外国文学译介史上,鲁迅译介工作领先于其他外国著名文学家的译介。在研究过程中越南学术界主要集中在鲁迅思想和文学功用观之上,认为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学家。曹禺的话剧从开始传入越南一直受到越南读者观众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曹禺的著作《雷雨》在越南多次被搬上舞台公演,这充分体现了其本身的思想内容和无从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阐述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译介的情况。首先探索此时期越南形成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翻译热”的原因,其次分析翻译和研究的成绩和特点。此时期越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在选题上颇为丰富多样,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都有人译介,都有各自的读者群。
     第五章考察金庸和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情况,探索他们创作在越南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以及对越南社会、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study in Vietnam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1920s up to now,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o Vietnam as well as limits of this process, and explore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its spread into the Vietnamese socie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 interests it has brought into Vietnam.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Vietnam between the late1920s and late1970s, comprising Chapter1, Chapter2and Chapter3. The second part covers the period between the late1980s and now in Chapter4and Chapter5. The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detailed as follows:
     Chapter1deals with the early period of introductory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Vietnam, highlighting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Prof. Dang Thai Mai to this process.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before and after Dang Thai Mai underscores the leading and orienting role he has played in the translation. The ways in which Prof. Dang Thai Mai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riters and works for translation has a great deal to do with his lifestyles and thoughts.
     Chapter2shows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Vietnam after1945, depicting the social conditions characterizing its translation and study. In this period, Vietnamese scholars were typically focused on extracting the social aspects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for the sake of Vietnamese revolution. By translating and study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y intended to promote the progressive ideas therein to benefit the cause of social fighting and socialism building in Vietnam.
     Chapter3examines the Chinese writers Lu Xun and Cao Yu, and the introductory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ir works in Vietnam. In the entire Vietnamese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ed works of Lu Xun has prevailed over those of other foreign writers' works. When it comes to research, Vietnamese scholars chiefly concentrated on Lu Xun's thoughts and his views of literary effects on society, recognizing him as a great patriotic writer o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genda. Meanwhile, Cao Yu's plays have from its beginning of spread into Vietnam have always received high appreciation from the Vietnamese audience of ordinary readers and scholars. Especially, Cao Yu's play "Lei Yu"(Thunderstorm) has been put on stage many times. This has spoken much for the ideology and unmatched appeal of the work itself.
     Chapter4portray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translation in Vietnam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late1980s and now. On one hand, it traces the "wave of translat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writers and works" in Vietnam during this time and on the oth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qualities featuring the translation works and research studi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picked out for translation in this period usually has a diverse variety of styles and genres, each of which is inspirational to a specific group of translators and of readers.
     Chapter5is reserved for Jin Rong and Mo Yan among others, together with their works and translation of which in Vietnam. It explains why they have been so appreciated in Vietnam and how much they have influenced local society and creation of literature.
引文
①越南科举制度,从李朝开始的。李朝(1009-1225),1010定都升龙(今河内),1070年建立文庙,塑孔子、周公像。1075年开始取士,一仿汉制,翌年设国子监,以培养人才,直到1919年被法国统治者废除已有844年历史。
    ②邓台梅:《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学悠久、密切的关系》,《文学研究》,1961年第7期。
    ③潘佩珠(1867-1940),越南近代爱国志士,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原名潘文珊,号巢南子,又号是汉。越南中圻(今中部)宜安省南坛县人,1867年12月(农历)出生于乡学教师家庭,卒于1940年10月29日。自幼跟随其父习经书,精通汉文,曾中解元。1882年,当他获悉法国侵占北圻时,连夜写出《平西收北檄文》。1885年,聚集100多名同学组成学生军响应“勤王运动”。1904年5月成立越南维新会,其宗旨是恢复越南,建立君主立宪国。1905年初赴日本,先后结识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受梁启超、孙中山影响颇深;也与大隈重信、犬养毅、宫崎滔天等人有联系。以后多次来往于日本、中国之间,并秘密联系国内反法分子,组织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掀起著名的东游运动。1908年11月间,日本政府下令解散越南留学生组织。潘佩珠和旅日的中国、朝鲜、印度、菲律宾等国革命者成立“东亚同盟会”。又与中国云南、广西留日学生组织桂滇越联盟会,以相互支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1909年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离开日本到广州。1912年2月在广州成立越南光复会并任总理。1913年,在广州被捕入狱。1916年获释。1924年潘佩珠在广州解散光复会,成立越南国民党。1925年6月在上海被法国特务绑架,押解回国,软禁在顺化御津。1940年逝世。其代表作有《越南亡国史》、《海外血书》、《哀越吊滇》等文章。
    ①孙室用:《14世纪末至1932年南祁国语散文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河内:青年出版社,1999年。
    ②夏露:《略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典小说在越南的翻译热》,《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5期第52页。
    ③同上,第55页。
    ④阮文校:《越南20世纪初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接受与影响》,《汉喃杂志》,2000年第4期
    ①武玉潘:《八月革命之前文学批评的回忆录》,《文学杂志》,1965年第9期,第67-74页
    ②同上。
    ①邓台梅:《光明是从北方照耀来》,《邓台梅全集》第二册,河内: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613-614页。
    ②阮文校:《中国文学从19世纪末至1945年在越南的译介》,博士论文,河内国家大学,2002年,第126页。
    ③阮进浪:《中国人的新文学》,《南风杂志》,1934年210期,第318页。
    ④黎余:《我国文学根源与新文学》,《南风杂志》,1933年120期,第399页。
    ①维新运动(Phong trao Duy Tan)是由爱国志士潘周贞1906年在越南中部发动的维新改革运动。1908年因受法国的镇压而结束。
    ②东京义塾(Dong Kinh Nghia Thuc)成立于1907年3月,主要创办者为梁文干(Luang Van Can)以及其他著名的爱国者如潘佩珠、潘周桢(Phan Chau Trinh)等。他们主张放弃儒家思想,并学习西方和日本的新思想。作为教学的新途径,该教育机构使用拉丁化拼音文字国语字来出版教材和报纸,对国语字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从某种那个程度上降低了传统的汉喃文的影响。该校给任何想了解的新思想的人提供免费授业。法国殖民当局在1907年11月将其关闭。1908年3月,法国人将越南中部地区的抗税活动和一起企图毒杀法国士兵的事件归咎于该校的领导人。随后,该校所有的负责人皆被逮捕,该校的出版物也受到了打压。
    ③邓台梅:《回忆录》,胡志明市:胡志明市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①邓台梅:《与中国文学接触道路上的回忆》,《寄给中国的诗文特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
    ①孟昭毅:《邓台梅与中国文学》,《东方丛刊》,1998年第3期,第35页。
    ②《邓台梅全集》第4册,河内: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594-595页。
    ①邓台梅:《与中国文学接触道路上的回忆》,《寄给中国的诗文特刊》,文学出版社,1959年。
    ②邓台梅:《回忆录》,胡志明市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92页。
    ③同上。
    ①《张正选集》第二册,河内: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99-300页。
    ②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杂文》序文,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
    ①翠全主编:《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河内: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②邓台梅:《鲁迅—身世与文艺》,河内:时代出版社,1944年.第7页。
    ③邓台梅,:《<人与时>鲁迅—首诗》,《青毅杂志》1942年第23页,第17页。
    ④同上。
    ⑤邓台梅:《鲁迅—身世与文艺》,河内:时代出版社,1944年,第7页。
    ①第邓台梅:《鲁迅—身世与文艺》,河内:时代出版社,1944年,第7页。
    ②同上,第50-54页。
    ③《张正选集》第二册,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61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序文,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
    ②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85-86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88页。
    ②同上,第89页。
    ③同上,第90—91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91页。
    ②同上,第92页。
    ③同上,第97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08页。
    ②同上,第111页。
    ③同上,第112页。
    ④同上,第113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13页。
    ②同上,第113—114页。
    ③同上,第116页。
    ④同上,第116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18一119页。
    ②同上,第120页。
    ③同上,第124页。
    ④同上,第125页。
    ⑤同上,第129页。
    ①邓台梅: 《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30—131页。
    ②同上,第131页。
    ③同上,第131页。
    ④同上,第134页。
    ⑤同上,第135页。
    ⑥同上,第136页。
    ⑦同上,第136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37页。
    ②同上,第139-140页。
    ③同上,第141页。
    ④同上,第142页。
    ⑤同上,第143页。
    ⑥同上,第143页。
    ⑦同上,第144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45页。
    ②同上,第147页。
    ③同上,第151页。
    ④同上,第153页。
    ⑤同上,第153页。
    ⑤同上,第153页。
    ⑥同上,第154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73页。
    ②同上,第173页。
    ③同上,第173页。
    ④同上,第175页。
    ⑤同上,第175页。
    ⑥同上,第176页。
    ①邓台梅: 《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76页。
    ②同上,第177页。
    ③同上,第178页。
    ④同上,第179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79页。
    ②同上,第180页。
    ③同上,第184页。
    ④同上,第185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90页。
    ②同上,第190页。
    ③同上,第190页。
    ④同上,第191页。
    ⑤同上,第192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193页。
    ②同上,第196页。
    ③同上,第194页。
    ④同上,第194页。
    ⑤同上,第194-195页。
    ⑥同上,第196页。
    ⑦同上,第198页。
    ⑧同上,第198页。
    ⑨同上,第199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201页。
    ②同上,第201页。
    ③同上,第202页。
    ④同上,第203页。
    ⑤同上,第203页。
    ⑥同上,第205页。
    ⑦同上,第205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新出版社,1945年,第207页。
    ②同上,第209页。
    ③同上,第210页。
    ①长征:《在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为一个丰富的民族文艺努力奋斗》,河内:真实出版社,1958年,第67页。
    ①张正:《子夜》越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58年。
    ②同上。
    ①邓小平:《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人民日报》,1978年6月19日。
    ②陶英柯、洪山:《屈原》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60年。
    ①郭沫若:《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人民日报》,1952年5月28日。
    ②同上。
    ③范秀珠:《作家郭沫若与越南》,《文学杂志》,1993年第1期。
    ①黎春雨:《郭沫若短篇小说选》越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61年。
    ②范秀珠:《作家郭沫若与越南》, 《文学杂志》,1993年第1期。
    ①张正:《倪焕之》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62。
    ①张正:《骆驼祥子》越语译本序文,文学出版社,1963。
    ①黎春雨:《腐蚀》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3年。
    ②潘文阁:《郭沫若诗》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4年。
    ③邓台梅:《蔡文姬—郭沫若的话剧新作》,《文艺报》,1959年第25期。
    ①潘荣、阮芸:《红岩》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4年。
    ①寿洪:《上甘岭》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人民军队出版社,1954年。
    ②同上。
    ③日玲:《踏平东海万顷浪》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人民军队出版社,1961年。
    ①海婷:《铁道游击队》越语译本序文,河内:劳动出版社,1961年。
    ②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①陶武:《太阳照在桑千河上》越语译本序文,河内:越南文艺出版社,1956年。
    ②黎春雨:《三里湾》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56年。
    ③黎春雨:《山乡巨变》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60年。
    ①张正、德超:《上海早晨》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
    ①张正、德超: 《上海早晨》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
    ②黎山迎、黎河:《海河春浓》越语译本序文,河内:劳动出版社,1961年。
    ①黎春雨:《山鹰(中国短篇小说集)》,越语译本序文,河内:青年出版社,1960年。
    ②黎山迎:《海燕(中国短篇小说集)》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6年。
    ③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①世旅:《中国集体创作戏剧》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艺出版社,1951年。
    ①《狼牙五壮士(中国革命通讯报告集)》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人民军队出版社,1959年。
    ②张政:《我国15年来对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总结》,《文学杂志》,1960年第10期。
    ①黎春雨:《论小说》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0年。
    ②邓台梅:《毛主席诗词》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65年。
    ③同上。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89页。
    ②同上,第86页。
    ③同上,第138页。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敦育出版社,1971年,第155页。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155页。
    ②同上,第155-156页。
    ③同上,第156页。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157页。
    ②同上,第158页。
    ③同上,第159页。
    ④同上,第159页。
    ①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真实出版社,1958年,第160页。
    ②同上,第160页。
    ③同上,第160页。
    ④阮献梨:《中国现代文学》,河内: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327—330页。
    ①阮献梨:《中国现代文学》,河内: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329页。
    ②同上,第329页。
    ③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160页。
    ④阮献黎:《中国现代文学》,河内: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383页
    ⑤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真实出版社,1958年,第20页。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370页。
    ②同上,第378页。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396页。
    ②同上,第404页。
    ③同上,第406页。
    ④同上,第414页。
    ⑤同上,第414页。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415页。
    ②同上,第416-417页。
    ①梁唯次:《中学校园教授鲁迅作品指导》,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
    ①胡士协:《中国文学与校园》,胡志明国家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
    ②邓台梅:《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第一册,河内:文学出版社1969年,第201—202页。
    ③胡士协:《中国文学与校园》,胡志明国家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①何明德:《阮辉想选集》第一册序文,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①潘奎:《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纪念会开幕式致辞》,《文艺报》,1956年11月2日第145期。
    ①潘奎:《鲁迅杂文选集》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艺出版社,1956年。
    ②《1949年越南翻译文学奖》,《文艺报》1950年6月24日。
    ①邓台梅:《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47页。
    ②黎春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第109页。
    ③张政:《鲁迅杂文选集》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3年。
    ①芳榴:《文学理论家鲁迅》,河内:大学与中学出版社,1977年,第33页。
    ①芳榴:《文学理论家鲁迅》,河内:大学与中学出版社,1977年,第36页。
    ②同上,第33页。
    ③同上,第57页。
    ④同上,第64页。
    ①芳榴:《文学理论家鲁迅》,河内:大学与中学出版社,1977年,第93页。
    ②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真实出版社,1958年,第162页。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175页。
    ②黎春雨:《鲁迅一中国文化革命主将》,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第112页。
    ③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真实出版社,1958年,第168页
    ④黎春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第112页。
    ①黎春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第113页。
    ②同上,第114页。
    ③同上,第118页。
    ④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真实出版社,1958年,第170页。
    ⑤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188页。
    ①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189页。
    ②邓台梅:《鲁迅—身世与文艺》,河内:时代出版社,1944年,第52—53页。
    ③张政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191页。
    ④黎春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第143页。
    ①张政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194页。
    ②同上,第196页。
    ③同上,第196页。
    ④同上,第197页。
    ①黎春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第184页。
    ②梁唯次:《杂文—鲁迅战斗的武器》,《文学杂志》,1969年第10期。
    ③芳榴:《鲁迅文学理论家》,河内:大学与中学出版社,1977年,第293页。
    ①黎春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河内:文化出版社,1959年,第196页。
    ②邓台梅:《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河内:真实出版社,1958年,第188页。
    ③南珍:《诗人鲁迅》,《文学杂志》,1966年第10期,第84页。
    ①南珍:《诗人鲁迅》,《文学杂志》,1966年第10期,第86页。
    ②同上,第87页。
    ③同上,第90页。
    ①南珍:《诗人鲁迅》,《文学杂志》,1966年第10期,第90页。
    ②邓台梅:《雷雨》越语译本序文,河内:大众印刷馆,第一版1946年。
    ①邓台梅:《雷雨》越语译本序文,河内:大众印刷馆,第一版1946年。
    ②同上。
    ①长流:《越、中文化通过代表戏剧交流的效果》,《越、中戏剧舞台之关系》,河内:文化出版社,1995年。
    ②邓台梅:《雷雨》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58年。
    ③同上。
    ④戏剧院主编:《越、中戏剧舞台之关系》,河内:文化出版社,1995年。
    ①邓台梅:《日出》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58年。
    ②同上。
    ①邓台梅:《北京人》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3年。
    ①邓台梅:《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5页。
    ②同上,第66页。
    ①邓台梅: 《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6-67页。
    ②同上,第70页。
    ①邓台梅:《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63页。
    ①邓台梅:《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66页。
    ②同上,第266页。
    ③同上,第267页。
    ①邓台梅:《在学习J与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67-268页。
    ②同上,第268页。
    ③同上,第268页。
    ①邓台梅:《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69页。
    ②同上,第269页。
    ③同上,第269页。
    ④曹禺:《雷雨》,上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⑤邓台梅:《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70页。
    ⑥同上,第270页。
    ⑦同上,第270页。
    ①邓台梅:《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70页。
    ②同上,第271页。
    ①邓台梅:《日出》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58,第6页。
    ②同上,第11页。
    ③同上,第12页。
    ①邓台梅:《日出》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化出版社,1958,第14页。
    ②同上,第15页。
    ③邓台梅,《北京人》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5页。
    ④同上,第6页。
    ①邓台梅,《北京人》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8页。
    ②同上,第9页。
    ①邓台梅,《北京人》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9页。
    ②同上,第10页。
    ③张政:《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258—259页。
    ①张政:《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258-259页。
    ②同上,第259页。
    ③同上,第260页。
    ④同上,第260页。
    ⑤同上,第261页。
    ①阮献梨:《中国现代文学》,河内: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294页。
    ②同上,第280页。
    ③同上,第287页。
    ④同上,第290页。
    ⑤同上,第292页。
    ①阮献梨:《中国现代文学》,河内: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293页。
    ②张政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269—270页。
    ③阮献梨:《中国现代文学》,河内:文学出版社,1966年,第294页。
    ④张政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河内:河内教育出版社,1971年,第277页。
    ①翁文松:《随想录》越语译本序文,胡志明市:文艺出版社,2002年。
    ①翁文松:《四世同堂》上册越语译本序文,河内: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②同上。
    ③潘秀珠:《寒夜》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人民军队出版社,2004年。
    ④范氏好:《野草》越语译本序文,文艺出版社,2006年。
    ①张正:《鲁迅杂文选集》越语译本,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0-11页。
    ①范氏好:《野草》越语译本,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2-13页。
    ①潘文阁,《南人的一半是女人》越语译本序文,劳动出版社,1989年。
    ①武公欢:《废都》越语译本序言,河内:人民军队出版社,2003年。
    ②陈庭献:《绿化树》越语译本序文,胡志明市: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①潘秀珠: 《贾平凹选集》越语译本序文,人民公安出版社,2003年。
    ②同上。
    ①潘秀珠:《刘震云小说集》,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作协出版社,2004年。
    ②潘秀珠:《蝴蝶》的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
    ③武公欢:《许三观卖血记》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人民公安出版社,2006年(转载)
    ①王智闲,《银城故事》越语译本序文,作协出版社,2007年
    ①王智闲:《大浴女》越语译本后序,河内:作协出版社,2006年。
    ②王智闲:《无雨之城》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作协出版社,2004年。
    ①王智闲:《象卫慧一样疯狂》越语译本序文,河内:作协出版社,2003年。
    ②同上。
    ③明君:《(象卫慧一样疯狂)是不是文学作品》,《胡志明市教育报》,2004年11月20日版
    ①阮春日:《十爱》越语译本序文,河内:妇女出版社,2007年(转载)
    ①陈有校:《外国资产文艺在南越美统区的影响》,《南越在美国统治制度下的文化文艺》,河内:文化出版社,1977年。
    ①黎辉萧:《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博士论文,河内:河内综合大学,1988年,第36页。
    ①黎辉萧: 《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博士论文,河内:河内综合大学,1988年,第44页。
    ①黎辉萧:《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博士论文,河内:河内综合大学,1988年,第63-64页。
    ②同上,第64页。
    ③同上,第68页。
    ④同上,第70页。
    ⑤同上,第84页。
    ①黎辉萧:《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博士论文,河内:河内综合大学,1988年,第102页。
    ①黎辉萧:《中国新时期小说1976-2000》,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①黎辉萧: 《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博士论文,河内:河内综合大学,1988年,第28页。
    ②同上,第28页。
    ③同上,第28页。
    ①黎辉萧:《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博士论文,河内:河内综合大学,1988年,第32-33页。
    ②同上,第33页。
    ③同上,第109页。
    ①黎辉萧:《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博士论文,河内:河内综合大学,1988年,第111页。
    ②同上,第112页。
    ①兹韦坦.托多洛夫:《叙述作为话语。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册,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②黎辉萧:《中国新时期小说1976-2000》,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6页。
    ③同上,第119页。
    ④同上,第120页。
    ⑤同上,第121页。
    ①黎辉萧:《中国新时期小说1976-2000》,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3页。
    ②同上,第124页。
    ③同上,第125页。
    ④同上,第126页。
    ⑤同上,第129页。
    ①黎辉萧:《中国新时期小说1976-2000》,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5页。
    ②同上,第159页。
    ③同上,第160页。
    ④同上,第167页。
    ①黎辉萧:《中国新时期小说1976-2000》,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②同上,第169页。
    ③同上,第174页。
    ④同上,第175页。
    ①黎辉萧:《中国新时期小说1976-2000》,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
    ②同上,第200页。
    ③同上,第200页。
    ④同上,第201页。
    ⑤同上,第201页。
    ⑥同上,第210页。
    ⑦同上,第210页。
    ①黎辉萧:《中国新时期小说1976-2000》,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5-216页。
    ②同上,第220页。
    ③同上,第226页。
    ④同上,第228页。
    ⑤同上,第331页。
    ⑥同上,第332页。
    ⑦同上,第332页。
    ①黎辉萧:《中国新时期小说1976-2000》,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2页。
    ②同上,第333页。
    ③黎辉萧: 《中国文化文学新感受》,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5页。
    ①黎辉萧:《中国文化文学新感受》,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8页
    ①胡士协,《关于若干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问题》,胡志明市国家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②同上,第171页。
    ①胡协,《关于若干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问题》,胡志明市国家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2页。
    ②同上,第173页。
    ③同上,第173页。
    ④同上,第173页。
    ⑤同上,第175页。
    ⑥同上,第177页。
    ⑦同上,第180页。
    ①胡士协,《关于若干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问题》,胡志明市国家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1页。
    ②同上,第184页。
    ③同上,第185页。
    ①傅如一:《金庸小说的艺术魅力》,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1期。
    ①阮梦觉:《金庸的不解之处》刊载在《百科杂志》,1971年342期。
    ②武德海星:《金庸武伙小说翻译、阅读与出版问题》,《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一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7年。
    ③风贤: 《1965年至1975年新殖民主义在越南南方的文艺文化思想工具》第2册,河内:文化出版社,河内1977—1979年。
    ④范得立:《金庸武侠小说—美国新殖民主义文化和思想的工具》,刊载在《文学杂志》,1977年第4期。
    ①徐成智勇:《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河内:新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②同上,第12页。
    ③同上,第13页。
    ④同上,第15页。
    ①徐成智勇:《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河内:新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②同上,第19页。
    ③同上,第20页。
    ①徐成智勇:《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河内:新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②同上,第22页。
    ③同上,第23页。
    ④同上,第24页。
    ⑤同上,第30页。
    ①徐成智勇:《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河内:新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②同上,第32页。
    ③同上,第34页。
    ④同上,第36页。
    ①徐成智勇:《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河内:新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②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三册序文,同奈:同奈出版社,1997年。
    ①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二册序文,同奈:同奈出版社,1998年。
    ②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三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①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三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8年,第6页。
    ②同上,第7页。
    ③同上,第9页。
    ①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三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②同上,第12页。
    ③同上,第14页。
    ①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三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②同上,第25页。
    ③同上,第26页。
    ④同上,第27页。
    ①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三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②同上,第40页。
    ①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三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②同上,第50页。
    ③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一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7年,第69页。
    ①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一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7年,第70页。
    ②同上,第72页。
    ③同上,第73页。
    ④同上,第75页。
    ①武德海星:《我一生中的金庸》第一册,同奈:同奈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②翁文松:《试探金庸武侠小说》,《外国文学杂志》,1998年第2期。
    ①潘正养:《漫谈金庸武侠小说》,《金庸作品与舆论》,河内:文学出版社,2001年。
    ②杜来翠:《金庸武侠小说是否文学作品》,《外国文学杂志》1998第2期。
    ①高自清:《漫谈金庸武侠小说》,《金庸作品与舆论》,河内: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
    ②陈式:《金庸小说——个谜语》,《金庸作品与舆论》,河内: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③黄玉战:《闲谈金庸小说》,河内:文学出版社,2002年。
    ①阮唯正:《读金庸小说了解中国文化》,河内:新出版社,2002年。
    ①黎辉萧:《红高粱》越语译本序文,河内:妇女出版社,2000年。
    ②阮秋恒:《陈庭献与莫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http://vietnamnet.vn。
    ①《社论报》,2008年4月17日版。
    ②潘文阁:《20世纪末中国小说》, 《文艺报》2002年12月第49期。
    ③胡士协:《中国文学2000年》,《文学杂志》2001年2月第2期。
    ①黎辉萧:《莫言小说的艺术世界》,《中国新时期小说》,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②同上,第180页。
    ③同上,第181页。
    ①黎辉萧:《莫言小说的艺术世界》,《中国新时期小说》,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
    ②同上,第188页
    ②黎辉萧:《莫言小说的艺术世界》,《中国新时期小说》,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②同上,第189页。
    ③同上,第190页。
    ④阮刻批:《<丰乳肥臀>和<檀香刑>的艺术世界》,《香江杂志》,2002年第12期,第77-81页。
    ①阮刻批:《(丰乳肥臀)和(檀香刑)的艺术世界》,《香江杂志》,2002年第12期,第77-81页。
    ②阮氏静诗:《蛙-莫言小说新阴影》,《关于若干科学与语言的新问题研讨会纲要》,顺华科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期,第226-229页。
    ①阮氏静诗:《蛙-莫言小说新阴影》,《关于若干科学与语言的新问题研讨会纲要》,顺华科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期,第226-229页。
    ②阮氏静诗:《莫言小说的叙述视角》,陈庭史主编《叙事学》第二册,河内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0-290页。
    ③莫言:《佛腾的感觉世界的爆炸》,《复旦大学学生新时期文学讨论实录之五》,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
    ④阮氏静诗:《莫言小说的叙述视角》,陈庭史主编《叙事学》第二册,河内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0-290页。
    ①阮氏静诗:《莫言小说的叙述视角》,陈庭史主编《叙事学》第二册,河内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0-290页。
    ②阮氏静诗:《莫言小说叙述者》,《科学公报》,顺华师范大学,2006年第3期,第5-12页。
    ①阮氏静诗:《莫言小说叙述者》,《科学公报》,顺华师范大学,2006年第3期,第5-12页。
    ②同上。
    ①陈登科:《越南当代文学缺什么》,《越南世界安宁报》,2003年3月5口,第5版。
    ②胡适协:《莫言小说与越南读者》,《文艺报》,2003年12月,第57页。
    1.王兴平、刘四久、陆文壁:《曹禺研究专集》上下,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陈墨:《金庸小说赏析》,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4.曹树钧:《走遍世界的曹禺》,成都:天地出版社,1995年版
    5.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钱理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本社,1998
    8.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周发祥:《中外文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饶竼子:《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陆葆泰:《曹禺剧作魅力探缘》,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1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杨扬:《莫言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李未醉:《中外文化交流与华侨华人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版
    17.文言:《文学传播学引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王向远:《翻译文学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王向远:《王向远著作集比较文学学科论》,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谢天振:《译介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学,2007年版
    21.张梦阳:《鲁迅学在中国在东亚》,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2.朱云影:《中国文化对韩越日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韩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台北:台北秀威资讯出版公,2009年版
    2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龙泉明:《跨文化的传播与接受——2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王平:《文学翻译审美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27.赵小琪、张晶、余坪:《当代中国台港澳小说在内地的传播与接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顾伟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载《卢蔚秋编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饶芃子: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3月
    3.蒋国学:《词在越南未能兴盛的原因探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5期
    4.胡如奎:《曹禺在越南》,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阮氏红莺:《中国古代诗歌和越南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
    6.李未醉、于罗玉:《略论古代中越文学作品交流及其影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3期
    7.马艳艳、裴秀红,《莫言小说研究综述》,《现代语文》,2006年6月
    8.丁氏芳好:《鲁迅在越南》,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9.费红海、任晓晴:《“中国文学热”在越南持续升温》,《参考消息》2007年5月3日
    10.李未醉:《简论近代中越文学交流》,《贵州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3月第3期
    11.夏露:《略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典小说在越南的翻译热》,《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5期
    12.陶文刘:《桃李莫言,下自成蹊—从(丰乳肥臀)为例论莫言小说对越南文学等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8
    13.夏露:《(三国演义)对越南汉文历史小说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