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闲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一方面指示着儒道禅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文人的一种审美人格;同时又标示着闲暇自由的现实文化活动,是文人的一种审美生活。与其他美学范畴比较,闲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于艺术审美中,更重要的是体现于文化审美中。故本文运用文化美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探求闲之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意义,此在国内还是首创。
     文章首先对闲之字源字义、体用二维、内涵精神、审美关联以及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重要地位进行宏观概论。接之,从纵横两条线索展开研究。
     前四章从纵向文脉上,以闲之母范畴为中心,把握闲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概念、术语和命题,以此来观照闲于文人审美意识、文化生活、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美学意义。具体包括先秦“心闲”作为人生境界和“闲居”作为生活方式之奠定;中古“闲情”作为审美意识之确立、“闲业”作为文化艺术实践之展开以及“闲”作为艺术创造理论之运用;唐宋元“闲意”、“闲味”作为审美人格之完成、“闲话”、“闲谈”、“闲评”作为文化艺术评论之兴起以及“闲”作为艺术风格理论之成熟;明清“闲趣”作为世俗审美情调、“闲赏”作为世俗审美生活之表现以及“闲文”、“闲笔”作为艺术体法之提倡。
     第五章从横向上,以闲之子范畴为中心,把握具有审美意义之子范畴群于艺术批评中的运用。包括标示审美心胸的“闲静”范畴序列,标示“有为而自然”审美品格的“闲丽”、“闲雅”范畴序列,标示“无为而自由”审美品格的“闲旷”、“闲逸”范畴序列。
     最后,文章对相对较少运用于艺术批评语境的标示时间性、身体性的“闲暇”范畴序列予以说明,由此窥见古代“休闲”范畴向现代转换的可能,并对现代休闲作以适当的文化和审美反思。
"Xia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Chinese classic aesthetics. On one hand, it is an aesthetic personality in view of pointing to the highest spiritual stat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Zen. And on the other, it is an aesthetic lives in light of expressing the free cultural activities in leisure time. As compared with other aesthetics categori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Xian" not only embodied in art aesthetics, but more in cultural aesthetics. So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aesthetic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s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Xian" for the traditional scholars' life in china, which is domestically original.
     After sketching word source, two dimensions, connotation spirits, aesthetic relations and the important status among Chinese aesthetics categories of "Xian", The paper starts into the main part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lues.
     The former four chapters as a vertical clue, centering on the meta-category of "Xian" including some representative concepts, terms and propositions, master the aesthetic meaning in scholar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ultural lives and art theories. Concretely, the settlement of "Xin-Xian" as a spiritual state and "Xian-Ju" as a life style during the Pre-Qin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Xian-Qing" a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e launching of "Xian-Ye" as cultural art practice, and "Xian" as art-creating theory during the Han,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accomplishment of "Xian-Yi", "Xian-Wei" as aesthetic personality, the rise of "Xian-Hua", "Xian-Tan", "Xian-Ping" as cultural and art talking, and "Xian" as maturity of art-style theory during the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performance of "Xian-Qu" as secular aesthetic appeal, "Xian-Shang" as secular aesthetic lives, and the advocation of "Xian-Wen", "Xian-Bi" as art type and skill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ifth chapter as a horizontal clue, centering on sub-category of "Xian", master the use of the sub-categories with much aesthetic meaning in art critical theories. Consisting of "Xian-Jing" category sequence as aesthetic spirit; "Xian-Li", "Xian-Ya" category sequence as adorning but natural aesthetic style; "Xian-Kuang", "Xian-Yi" category sequence as non-adorning and free aesthetic style.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some discuss on "Xian-Xia" category sequence characteristic of corporality and time and without much aesthetic use, through which to see the possibility of traditional "Xiu-Xian" category transforming to modern leis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som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reflection on modern leisure.
引文
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上册),世界文化出版社1941年,第189页。
    2 同上书,第1页。
    3 同上书,第191页。
    4 同上书,第193页。
    5 据有关调查统计:在农耕时代,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当工匠和手工业者们出现时,则省下了17%的时间用于休闲;到了蒸汽机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将休闲时间增加到23%;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提高了每一件工作的速度,因而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娱乐和休闲;到2015年,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见于《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 期,第8页。对中国来说,自改革开放不到2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五天工作制,以及春节、十一两个长假,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等短假,我们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休闲中度过的。
    6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9页。
    7 参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42页。
    8 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编撰:《金文形义通解》,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2765页。
    9 同上书。
    10 汉班固:《汉书·张骞传》卷六十一,列传第三十一,中华书局2000年。
    11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上,中华书局2001年,第248页。
    1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9页。
    13 参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九》,第543-546页。
    14 李格非主编:《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叁,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932-1933页。
    15 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编撰:《金文形义通解》,第2769页。
    16 同上书,第2769-2770页。
    17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上,第248页。
    18 明宋倪思:《经组堂杂志》卷四,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19[日]高田忠周:《古籀篇七十四》,见于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九》,第550-551页。
    20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第212页。
    21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知止前言》(第三册)卷21,明文书局1991年,第385页。
    22 冯友兰:《新原人》,见于《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0页。
    23 明洪应明:《菜根谭》之《应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84页。
    24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投闲》(第三册)卷21,第420页。
    25 明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之十,见于《珂雪斋集》上册卷之五,钱伯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2页。
    26 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听琴观棋》,见于《李渔全集》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29页。
    27 张熙江:《菜根谭新编》之《旷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3页。
    2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9-10页。
    29 同上书,第370页。
    30 南朝刘晔:《后汉书·仲长统传》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九,中华书局2000年。
    31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32 同上书,第54页。
    33 清石成金:《快乐原》,周树德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2-43页。
    34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39页。
    35 唐姚思廉:《梁书·止足传》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六,中华书局2000年。
    36 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见于《李渔全集》卷三,第73页。
    37 清石成金:《快乐原·快乐铭》,第42页。
    38 明高濂:《遵生八笺》之《高子自足论》,王大淳校点,巴蜀书社1992年,第300页。
    39 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3页。
    40 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41 笔者这一观点其实和潘立勇教授观点是一致的。其在《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一文中提出:“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审美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而休闲较之审美,更是切入了人的直接生存领域,使审美境界普遍地指向现实生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第6页。其所言“审美是闲的最高层次”,即笔者所言作为“体”之“闲”的最高层次,作为境界之“心闲”的审美人格:其所言休闲使“审美境界普遍地指向现实生活”,即笔者所言作为“用”之“闲”的闲暇生活是审美文化存在的场域:其所言“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即“闲”作为一种最高审美人格的“体”与作为一种现实闲暇生活的“用”的合一。
    42 如汪涌豪认为“和”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之一。《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96页。
    43[美]John R.Kelly:《Leisure》,Prentice-Hall,1990:P18-22。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1页。
    45[英]罗素:《快乐哲学》之《闲情逸趣》,王正平等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第143页。
    46 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5期,第46页。
    47[德]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刘森尧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48 同上书,第40页。
    49 同上书,第65页。
    50 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第49页。
    51 参吕尚彬、彭光芒、兰霞:《休闲美学》,生活美学丛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52 陈琰:《闲暇是金 休闲美学谈》,武汉大学2006年。该书主要立足于现代视野从四个方面的休闲文化--艺术方面(包括:音乐、电影、书画、摄影):趣味方面(包括:品茶、饮酒、养花、读书);自然方面(包括:自然、山水、园林、郊野):生活方面(包括:闲坐、运动、饮食、逛街、友聚)--论述其审美价值。
    53 龚斌:《中国人的休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该书主要立足于古代休闲文化高雅情趣的展现,包括居、休、游、趣、养、艺等多方面。
    54 参胡希伟:《追求生命的超越与融通--儒道禅与休闲》,“中国休闲文化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55 参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6-9页。
    56 参赵树功:《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57 参[台]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
    58 参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第6页。
    59 丰一吟、丰陈宝编:《丰子恺散文全编》(下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8-29页。
    60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59页。
    6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62 郑培凯:《文化美学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2001年第十七、十八期,第181页。
    63 参胡经之:《走向文化美学》,《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64 郑培凯:“汤显祖与晚明文化美学”,见于其著《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序”第12页。
    65 参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第91页。
    1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传》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中华书局2000年。
    2 参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7页。
    3 同上书,第601页。
    4 参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之二“士人人格相对独立”部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22页。
    5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释老子的“自然”为“自己如此”,中华书局1999年,第131页。
    6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7 张节末:《狂与逸》,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8 涂光社:《庄子范畴心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9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下册)卷二十六,《庄子音义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07页。
    10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晋石崇《金谷诗叙》,见于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56页。
    11 梁沈约:《宋书》卷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中华书局2000年。
    12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其中在解释“仁”范畴时强调,“仁”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准则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而孔子只是将仁确立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57页。
    13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57页。
    1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学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1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16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6页。
    17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0页。
    18 同上书,第86页。
    19 赵树功:《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
    20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第86页。
    2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述而》,第109页。
    22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5页。
    23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24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25 同上书。
    26 关于《文子》、《列子》两部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颇有争议。这里只取二者思想皆主于道家,四库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27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28 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29 晋嵇康:《养生论》,见于《嵇康集校注》卷三,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第145、156页。
    30 晋嵇康:《答难养生论》,见于《嵇康集校注》卷四,第191-192页。
    3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季氏》,第204页。
    32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42页。
    3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章句》,第9页。
    34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下),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22-1424页。
    3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述而》,第109页。
    36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第85页。
    37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下),第1381、1392页。
    38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39 冯友兰:《贞元六书》(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57页。
    40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410页。
    41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第二十四,中华书局2000年。
    42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七,集部,别集类二十,中华书局1965年,第1443页。
    43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七,集部,别集类存目四,第1585页。
    44 晋嵇康:《琴赋》,见于《嵇康集校注》卷二,第105页。
    45 唐李延寿:《北史·邢邵传》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中华书局2000年。
    1 晋郭象注:《庄子集释》之《逍遥游注》,清郭庆藩,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第28页。
    2 唐房玄龄:《晋书·邓粲传》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
    3 冯友兰:《论风流》,见于《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614页。
    4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2-73页。
    5 《孟子·告子上》有:“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戴震认为孟子之情“非性情之情也”,“情犹素也实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中华书局1982年。
    6 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
    7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第75页。
    8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431-432页。
    9 清张潮:《幽梦影》,孙宝瑞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10 参张仲谋:《论唐宋词的“闲愁”主题》,《文学遗产》1996年第六期,第43-46页。
    11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468页。
    12 梁简文帝:《序愁赋》,见于清严可均辑:《全梁文》(上)卷八,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5页。
    13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第467-468页。
    14 赵树功:《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5 清李渔:《闲情偶寄》之《余怀序》,见于《李渔全集》卷三,单锦珩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序”第1-2页。
    16 宋苏轼:《题〈文选〉》,见于《苏东坡全集》(第十册)卷九十六《题跋诗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第5420页。
    17 参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第451页。
    18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集部三九,总集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7页。
    19 明卫泳:《悦容编序》,见于《笔记小说大观》第五编第5册,台北新兴书局1974年,第2771页。
    20 逯钦立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60页。
    21 清王士祯、闻人炎:《古诗笺》(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46页。
    22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第146页。
    23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册)卷三十六,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8-1059页。
    24 同上书,第1058页。
    25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第578,581页。
    26 章太炎认为:“案‘经'者,编丝缀属之称,易于百名以下用简者,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连贯也;此以竹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文学总略》,见于傅杰编:《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8页。
    27 汉刘熙《释名》卷六《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王先谦注,清疏四种合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8 《庄子·天运》载孔子谓老聃日:“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可证至少在战国时期,已有“六经”的表述方式。
    29 据考证,儒者以“六艺”称“六经”不会早于汉初。参蒋国保:《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第38页。
    30 关于新老“六艺”中礼、乐的区别,参吴龙辉:《六艺的变迁及其与六经之关系》,《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第44-45页。
    31 唐房玄龄:《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32 同上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七。
    33 同上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34 同上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35 同上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36 同上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六十二。
    37 同上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
    38 同上。
    39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四,列传第三十五。
    40 以上郭象传、张载传皆见于唐房玄龄:《晋书》,卷五十,列传第二十。
    41 范文澜就持此说,参《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04页。
    42 赵树功:《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第467页。
    43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19-120页。
    4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第697页。
    45 同上书,第648页。
    46 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见于《焚书》卷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303页。
    47 明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见于曹方人:《金圣叹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2-173页。
    2 梁宝唱:《名僧传抄·说处》第十,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5年。
    3 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1页。
    4 明智旭:《大乘止观释要》卷第一,台南湛然寺1996年,第1页。
    5 宋普济:《五灯会元》(下册)卷十八,这是象田卿禅师上堂法语,苏渊雷校点,中华书局2006年,第1196页。
    6 宋普济:《五灯会元》(上册)卷二,这是司空本净禅师法语,第94-95页。
    7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第420页。
    8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十,《论语二十二·先进篇下》,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1031页。
    9 同上书,卷五十八,《孟子八·万章下》,第1366页。
    10 宋周敦颐:《元公周先生濂溪集》,线装书局2004年,第52页。
    11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三,《中庸二·第十二章》,第1534页。
    12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中华书局1997年,第163页。
    13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99页。
    14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8页。
    15 有时二者同时组构成“闲意味”,如宋孙应时的《偶成》:“地僻最饶闲意味,日长还得睡工夫。”但从二者总体的使用语境上看,“闲意”更多指向主体的心意状态,“闲味”更多指向“闲意”观照下的客体的审美意味。
    16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和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7页。
    17 宋曾慥:《类说》卷五十二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874-875页。
    18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序”第2页。
    19 丰一吟、丰陈宝编:《丰子恺散文全编》(上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14-315页。
    20 参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7页。
    21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杂家类存目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1101页。
    22 但越到后来,“诗话”的故事闲谈性逐渐减弱,而理论性、系统性开始增强,如蔡镇楚将古代诗话分为宋代“论事”的繁荣期,明代“评论”的复兴期和清代理论化、系统化、专门化的鼎盛期。参其《中国诗话史》,第21-22页。
    23 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之《刘咸临题诗话诗》,见于郭绍虞:《宋诗话辑佚》,第34页。
    24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上册),世界书局1935年,第127页。
    25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第31-32页。
    26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上册),第127页。
    27 对于这段话历来看法不一。范文澜没有将其列入《文心雕龙》正文,其认同纪昀之观点,认为自“始正而末奇”到“此闺房之悲极也”为明人伪作,将伪文附录于后。(具体请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34-635页)刘永济在《文心雕龙校释》中也持同见(具体请参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页)。但还是有很多《文心雕龙》版本将其列入正文,如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首先认为阙二字应为“入军”和“咏怀”,即指嵇康之《赠秀才入军》和阮籍之《咏怀》。并继而指出,前者之“息徒兰圃,秣马花山。流硒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似与“玄境”合;而后者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含义深沉,有“思澹”之意,但似与“独得优闲”不合。(具体请参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35页)但若暂信此段为原文,那么,此“优闲”与“隐秀”有何关系?对此笔者比较赞同范文澜先生的解释,其认为无论是“隋”之“隐”还是“象”之“秀”,最终皆得之于“自然”:“秀句自然得之,不可强而至,隐句亦自然得之,不可摇曳而成。此本文章之妙境,学问至,自能偶遇,非可假力于做作。”(具体请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第633页)亦即刘勰自云:“思合自逢,非由研虑。”(《文心雕龙·隐秀》)这种非“虑”而自然就是一种“优闲”。
    28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00年。
    29 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郭绍虞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30 同上书,第73页。
    31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第9页。
    32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41页。
    1 参明崔溥:《漂海录》卷三,葛振家点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95页。
    2 明何乔远:《名山藏》第八册《货殖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863页。
    3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585页。
    4 明李贽:《又与焦弱侯》,见于《焚书》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49页。
    5 清石成金:《快乐原》之《快乐印言》,周树德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6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五《酒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35-836页。
    7 陈良运:《晚明社会生活的新动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第44页。
    8 清石成金:《快乐原》之《天乐图》,周树德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页。
    9 同上书,《通天乐·快乐心法》,第402页。
    10 同上书,《通天乐·莫愁诗》,第406页。
    11 同上书,《快乐印言》,第57页。
    12 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第145页。
    13 明袁宏道:《识伯修遗墨后》,见于《袁宏道集笺校》(下册)卷三十五《潇碧堂集之十一--叙》,钱伯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11页。
    14 唐房玄龄:《晋书·王献之传》卷八十,列传第五十,中华书局2000年。
    15[印度]泰戈尔:《泰戈尔论文学》,倪培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16 对此胡建次有专门的研究总结:“唐宋以后,‘趣'在人们审美心理中的地位不断抬升,到明清时期,它已成为了一个复现率很高的审美语汇,……,‘趣'作为审美范畴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这无论从文学作品的创造还是理论批评的建构上,都已被历史所证明。”《归趣难求: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17 如徐岱强调:“在中国美学史上,‘趣'的现代意义大多出现于明代之后中国市民文化日益兴隆之际。”《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第9页。
    18 明张岱:《琅媚文集》卷五,岳麓书社1985年,第99页。
    19 清袁枚:《小仓山房(续)文集·所好轩记》,见于《袁枚全集》(第二集)卷二十九,王英志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04页。
    20 明袁宏道:《龚惟长先生》,见于《袁宏道集笺校》(上册)卷五《锦帆集之三--尺牍》,第205-206页。
    21 明袁宏道:《兰亭记》,见于《袁宏道集笺校》(上册)卷十《解脱集之三--游记、杂著》,第444页。
    22 明陆云龙:《叙袁中郎先生小品》,见于丁允和,陆云龙编辑:《皇明十六家小品》(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1997年,第1879-1880页。
    23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24 清史震林:《华阳散稿》,上海杂志公司刊行1935年,“自序”第3页。
    25 明袁中道:《刘玄度集句诗序》,见于《珂雪斋集》卷十,钱伯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56-457页。
    26 明高濂:《遵生八笺》之《四时调摄笺下·高子夏时幽赏》,王大淳校点,巴蜀书社1992年,第202页。
    27 明赵南星:《笑赞》,见于陈维礼:《中国历代笑话集成》第一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88页。
    28 18世纪英国作家贺拉斯·沃尔波尔曾说:世界对于思维的人是一部喜剧,对于感情的人则是一部悲剧。由此可见喜剧审美与理智的密切关联。参[美]霍兰德《笑:幽默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6页。
    29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第794,793页。
    30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之《水石·大理石》,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
    3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之《器具·笔筒》,第258页。
    3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之《书画·担挑》,第151页。
    3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八之《位置·序》,第347页。
    34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35[台]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第86-87页。
    36 以上结论参上书,第72-80页。
    37 明卫泳:《枕中秘·闲赏》,见于朱剑心选注:《晚明小品选注》卷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75页。
    38 明程羽文:《清闲供·四时欢》,见于《笔记小说大观》第五编第5册,台北新兴书局1974年,第2788页。
    39 明高濂:《遵生八笺》之《燕闲清赏笺上序》,第500页。
    40 据《四库全书总目》载,宋赵希鹄撰《洞天清录》开古物品赏之体制,所论皆鉴别古器书画之事,凡十一类:分为古琴辨、古砚辨、古钟鼎彝器辨、怪石辨、研屏辨、笔格辨、水滴辨、古翰墨真迹辨、古今石刻辨、古今纸花印色辨、古画辨。参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杂家类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1057-1059页。
    4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之《沈春泽序》,第10页。
    42 明卫泳:《悦容编·招隐》,见于《笔记小说大观》第五编第5册,第2779页。
    43 吴功正:《明代游赏美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35页。
    44 参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岳麓书社1989年,第29-30页。
    45 参杨抱林:《篆刻艺术随笔(三)》,《贵州文史丛刊》2005第4期。
    46 此外,还有“斋馆印”、“地名印”、“鉴藏印”和“肖形印”。同上参。
    47 同上参。
    48 南朝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49 欧明俊:《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第63-64页。
    50 同上参,第68页。
    51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杂家类存目三,第1091页。
    52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杂家类存目五,第1107页。
    53 《漫斋语录》语,载于宋何汶:《竹庄诗话》卷二十四《警句下》,中华书局1984年,第451页。
    54 清蔡嵩云:《柯亭词论》,见于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4903-4904页。
    55 清毛宗岗:《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上册),第二十七回回前批,齐鲁书社1991年,第 318页。
    56 同上书,第三十七回回前批,第449页。
    57 清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第四十二回回评,齐鲁书社1991年,第620页。
    58 清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59 童庆炳:《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376页。
    60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上·重机趣》,见于《李渔全集》卷三,单锦珩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61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上·科诨第五》,见于《李渔全集》卷三,第57页。
    1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3页。
    2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宋黎靖德,王星贤校点,中华书局1986年,第178页。
    3 同上书,第181页。
    4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三,《朱子十·训门人一》,第2741页。
    5 晋陈寿:《三国志·阮瑀传》卷二十一,列传第二十一,中华书局2000年。
    6 唐李延寿:《北史·王晞传》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
    7 晋陈寿:《三国志·袁涣传》卷十一,列传第十一。
    8 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十《言法华·华严隆禅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第289页。
    9 唐崔令钦著,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第42页。
    10 南朝范晔:《后汉书·列女传》卷八十四,列传第七十四,中华书局2000年。
    11 明高濂:《遵生八笺》之《高子春时幽赏》,王大淳校点,巴蜀书社1992年,第136页。
    12 明高濂:《遵生八笺》之《高子草花三品说》,第313页。
    13 宋郑樵:《通志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总序”第6页。
    14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25页。
    15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四十九,唐书二十五,后妃列传第一,中华书局2000年。
    16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第二十二,人事部一百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7 但据笔者搜索,没有“娴媚”、“娴艳”。
    18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189页。
    19 周振甫认为,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把徐干与刘桢并称。而钟嵘这里把徐干压得太低,评价不完全恰当。事实上,有些中品应升入上品,某些下品亦应归入中品。《诗品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20 以上参唐王昌龄:《诗格》,见于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之《文镜秘府论》,巴蜀出版社2000年,第339-341页。
    21 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中华书局2000年。
    22 宋欧阳修:《新唐书·外戚传》卷二○六,列传第一三一,中华书局2000年。
    23 唐张怀瑾:《书断上·大篆》,见于《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第135页。
    24 梁萧衍:《答陶隐居论书》,见于《历代书法论文选》,第80页。
    25 明徐渭:《赵文敏墨迹洛神赋》,见于《徐渭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579页。
    26 唐李延寿:《南史·张讥传》卷七一,列传第六十一,中华书局2000年。
    27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七,帝纪第七,中华书局2000年。
    28 同上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一。
    29 唐王昌龄:《诗格》,见于胡问涛、罗琴校注:《王昌龄集编年校注》之《文镜秘府论》,第334-335页。
    30 见于唐孙过庭著,冯亦吾编著:《书谱解说》,第205页。
    31 清卞永誉:《子固兰蕙图并题卷》,见于《式古堂书画汇考》(第二册)卷四十五,第880页。
    32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见于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634页。
    33 同上书,第640页。
    1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中华书局2000年。
    2 南朝范晔:《后汉书·襄楷传》,卷三十下,列传第二十下,中华书局2000年。
    3 明陈眉公:《小窗幽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第229页。
    4 清石成金:《快乐原》,周树德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页。
    5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99页。
    6 “悠”本义不是悠闲,《说文·心部》:“悠,忧也”,《尔雅·释诂下》:“悠,思也。”据《汉语大字典》载,盖在中古有了闲适之义,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 参陈良运:《“休”--一个起源于远古的美学观念》,《文史哲》2002年第2期。
    8 同参上文,第103页。
    9 参唐徐坚等:《初学记》(全三册)卷第二十《政理部·假六》,中华书局1962年,第482页。
    10 同上书。
    11 参王雅林:《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前言部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12 参[美]John R.Kelly.:《Leisure)),Prentice-Hall,1990:P6。
    13 Aristotle.《Politics》.Book 8.引自上书,P105。
    14[美]John R.Kelly:《Leisure》,P104。
    15 说到这里,笔者不妨引介德国著名汉学者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的《中国人不喜欢散步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以切实体验对中西“散步”精神作了一个比较,笔者以之为中西休闲精神的一个形象说明。以图表简示如下:其实,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之不同,导致中西对“散步”观念的理解也不同。顾彬的这个比较虽有可商榷处,亦不能代表整体中西的差异,但却不失为中西传统休闲精神差异性的一个饶有兴味的旁证。(参德国顾彬:《中国人不喜欢散步吗?--中西对身体和精神关系的不同态度》,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资料。)
    16 对于“生活风格”,笔者主要借鉴了西方两位学者的理论。一是德国文化哲学家西美尔,他认为现代生活风格和人的精神气质、心理感觉密切相关。一是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 人阿德勒,阿德勒提出的四种主要人格并非是本文意义上的生活风格,但关键是,其认为:人是有自主性的,他能按照自己憧憬或虚构的目标有选择地看待生活中的经验。而这种选择性便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它决定着每个人的发展。人格是个体创造性的体现,这正是笔者所关注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生活风格就是人格的对象化,是充满创造性的。
    17[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18 同上书,第171页。
    19[美]John R.Kell.:《Leisure》,P10。
    20 参董增刚:《市井瓦肆与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21 同上书,第12页。
    22 西方将这种城市的休闲空间称为“游憩空间”。马惠娣曾说,“游憩空间”是西方国家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起源于18世纪的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室之中,之后持续发展,至19世纪的城市街心公园、运动场和假日旅游之中,到20世纪初已成为城市建设与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广义的游憩空间包括:宾馆(包括汽车旅馆)、饭店、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剧院、音乐厅、文化中心、主题公园、博物馆、游泳池、划船俱乐部、马术场、垂钓园、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探险旅游和野炊场所等等。参余生:《游憩空间:城市需求的全新挑战--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马惠娣教授》,《上海商业》2004年第3期,第41页。
    23[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7页。
    24 同上书,第64页。
    25 同上书,第56-57页。
    26 耿文婷:《美感文艺与快感文艺》,《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27[德]西美尔:《金钱性现代生活风格》,刘小枫,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28[美]John R.Kelly:《Leisure》,P240。
    29 同上书,第241页。
    30 同上书,第6页。
    31 同上书,第4页。
    32[美]艾里克·普斯:《经历艺术--生活的第二张面孔》,朱畅译,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33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下册),世界文化出版社1941年,第405页。
    34[美]迈克尔·欧文·琼斯著,游自荧译,张举文校:《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第43-52页。
    35[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第94页。
    36 同上书,第96页。
    37[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8页。
    38 虽然,休闲作为一种“相对人生态度”是与金钱无关的,但作为一种“绝对社会尺度”,休闲的质量会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善的。休闲的“绝对社会尺度”和“相对人生态度”之说法参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晋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宋陈彭年等编、周祖谟点校.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南朝梁顾野王撰、宋丁度等校订.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宋戴侗.六书故[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汉扬雄撰、清钱绎疏.方言[M].清疏四种合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汉刘熙撰、清王先谦疏.释名[M].清疏四种合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三国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宋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宋朱熹撰、赵铁寒主编.宋名臣言行录五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明崔溥.漂海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明何乔远.名山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清郭庆藩、王孝鱼.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严北溟.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彭裕商.文子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96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晋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朱铸禹汇校.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唐慧能撰、周绍良编.敦煌写本《坛经》原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唐孙过庭撰、冯亦吾编译.书谱解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2
    唐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宋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宋张君房.云笈七籛[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宋程颢、程颐.二程外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朱熹撰、宋黎靖德、王星贤校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释崽洪.林间录[M].见于:于亭.禅林四书[M].武汉:崇文书局,2004
    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
    宋曾储.类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顾逸点校.宣和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岳仁译注.宣和画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宋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元吾衍.闲居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明万历玉兰草堂刻本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上海:世界书局,1937
    明朱存理.珊瑚木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M].台北:明文书局,1991
    明谢肇涮.五杂俎[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明高濂撰、王大淳校点.遵生八笺[M].成都:巴蜀书社,1992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刘宗周.刘子遗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文震亨撰、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明项穆.书法雅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明洪应明.菜根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明智旭.大乘止观释要[M].台南:湛然寺,1996
    明宋倪思.经鉏堂杂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清张潮.幽梦影[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清石成金撰、周树德校点.快乐原[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清史震林.华阳散稿[M].上海:上海杂志公司刊行,1935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M].济南:齐鲁书社,1986
    清曹雪芹.石头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朱熹.楚辞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魏曹植撰、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晋潘岳撰、董志广校注.潘岳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晋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晋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晋陶渊明撰、逯钦立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南朝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南朝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南朝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南朝刘勰撰、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选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
    南朝钟嵘撰、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南朝梁徐陵辑、清吴兆宜笺校.玉台新咏[M].上海:上海书店,1988
    唐杨炯.盈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王昌龄.诗格[M].见于:胡问涛、罗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6
    唐王维撰、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唐孟浩然撰、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唐皎然撰、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宋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6
    宋欧阳修.文忠集[M].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修撰、郑文校点.六一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宋周敦颐.元公周先生濂溪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4
    宋程颢、程颐.二程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宋陆游撰、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宋陈善.扪虱新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
    宋何汶.竹庄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宋汤汉.陶靖节先生诗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元范德机.木天禁语[M].济南:齐鲁书社,1997
    元黄(?).金华黄先生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明杨荣.文敏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M].见于:周寅宾校点.李东阳集第二卷[M].长沙:岳麓书社,1985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明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M].明刊清重刻本
    明王栋.一庵王先生遗集[M].清钞本
    明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明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M].明万历容与堂刻本
    明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明袁宗道.白苏斋类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袁宏道、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华淑.闲情小品二十七种[M].明刻本
    明金圣叹.金圣叹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明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明崇祯贯华堂刻本
    明丁允和、陆云龙.皇明十六家小品[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清李渔.闲情偶寄[M].见于:单锦珩校点.李渔全集卷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清顾有孝原编,陆世楷增辑.闲情集[M].清康熙刻本
    清王士祯撰、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清王士祯、闻人炎.古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贺贻孙.诗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毛宗岗.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1
    清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M].济南:齐鲁书社,1991
    清沈德潜.说诗啐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清刘熙载撰、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清袁枚撰、王英志校点.袁枚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清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清严可均.全梁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美]艾里克·普斯著、朱畅译.经历艺术--生活的第二张面孔[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陈维礼.中国历代笑话集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邓牛顿.说趣[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董增刚.市井瓦肆与生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丰一吟、丰陈宝编.丰子恺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冯友兰.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胡建次.归趣难求: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
    胡希伟.追求生命的超越与融通--儒道禅与休闲[M].中国休闲文化丛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胡子琛、吕锡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美]霍兰德著、潘国庆译.笑:幽默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美]John R.Kelly.Leisure[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0
    李格非主编.汉语大字典[M].简编本,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0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林语堂著、越裔译.生活的艺术[M].上海:世界文化出版社,1941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
    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英]罗素著、王正平等译.快乐哲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吕尚彬、彭光芒、兰霞.休闲美学[M].生活美学丛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德]皮珀著、刘森尧译.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印度]泰戈尔著、倪培耕译.泰戈尔论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童庆炳.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涂光社.庄子范畴心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王雅林.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出版社,2003
    汪涌豪.范畴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德]韦尔施著、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德]西美尔著、刘小枫、顾仁明译.金钱性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Z].台北:新兴书局,1974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张节末.禅宗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张节末.狂与逸[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
    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金文形义通解[M].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章太炎.文学总略[A].见于:傅杰编.章太炎学术史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赵树功.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郑培凯.汤显祖与晚明文化[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长沙:岳麓书社,1989
    朱剑心.晚明小品选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陈良运.晚明社会生活的新动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成立.中国美学的元范畴[J].学术月刊,1991(3)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J].文学评论,1997(1)
    胡经之.走向文化美学[J].学术研究,2001(1)
    蒋国保.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J].中国哲学史,2006(4)
    林同华.东方美学略述[J].文艺研究,1989(1)
    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
    [美]迈克尔·欧文·琼斯著、游自荧译、张举文校.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J].民间文化论坛,2006(1)
    欧明俊.论晚明人的“小品”观[J].文学遗产,1999(5)
    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彭修银.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化的几个问题[J].人文杂志,1992(4)
    吴功正.明代游赏美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吴龙辉.六艺的变迁及其与六经之关系[J].中国哲学史,2005(2)
    徐岱.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品质[J].文艺研究,2003(3)
    薛富兴.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杨抱林.篆刻艺术随笔(三)[J].贵州文史丛刊,2005(4)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J].社会科学战线,2005(4)
    余生.游憩空间:城市需求的全新挑战--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马惠娣教授[J].上海商业,2004(3)
    袁济喜.论“兴”的审美意义[J].文学遗产,2002(2)
    张仲谋.论唐宋词的“闲愁”主题[J].文学遗产,1996(6)
    郑培凯.文化美学与中国情怀[J].中国文化,2001Z1(17、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