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京杭运河沿线漕运仓储系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两朝倚漕为命,所以对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漕运异常重视,为将江南漕粮顺利运往京师,中央政府不但设置了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仓场总督等官员相互配合、彼此合作,共同保障国家漕运秩序的稳定,而且在地方州县置小型漕粮收兑仓,在沿河重要城市设大型水次仓,在京城与通州立京通仓,这些规模不等、管理不同、作用各异的漕仓都属于国家漕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漕粮、漕军、漕船、漕丁形成了完整的漕运系统。本文分为八章,加上绪论与结语,共十部分,每一部分既独立成篇,同时又与前面章节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整篇论文的主体。
     绪论部分主要是学术史回顾,对此前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探讨,属借鉴前人成果,同时对本文的选题、研究范围、创新之处、写作方法进行说明与介绍。
     第一章,对明清之前中国漕运与漕仓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回顾与说明,从商代的巨桥仓到元代的河仓,中国漕运的演变是与水路交通的发展及运河的开辟密不可分的,隋唐、宋元的运河仓储群也都是建立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运道通畅的基础之上,漕仓的作用也从单一的军需发展到灾荒赈济、粮价平衡、京师保障等多重功能。同时明清之前的漕运仓储虽为后代漕仓的完善提供了经验与借鉴,但因当时漕运制度尚不健全,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
     第二章,本章对明清时期京通仓的历史沿革、粮数变化、仓廒修造作了介绍。明清京通仓储制度既存在着诸多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与漕政变化、制度更替、运河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外,还与仓储管理方式、国内外政局变化、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
     第三章,明清京通仓的管理与运作有一整套复杂而严密的体系与程序,这其中既包括仓储官员的诠选、考核、奖惩、任免,也包括仓粮的收支、出纳、审核等,是关系国家政局的重要事务。在仓储管理中,既有不同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合作,也有基层劳役人员的选拔与分配,甚至连仓储守卫、斛斗称量、开关仓日期都有着详细的规定,这既体现了国家对京通仓场的重视,也表明了仓场本身制度的严密性与复杂性。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明清时期的大型运河水次仓,明清水次仓位于天津、德州、临清、徐州、淮安等运河名城,是随着漕运的兴起与运河的畅通而设置的,这些漕仓不但转运与存贮大量税粮,而且还起着灾荒赈济、官军俸粮、填补京通仓缺额、公共工程用粮的作用,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中起着诸多的功能。
     第五章,明清京通仓与水次仓作为存储国家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石漕粮的处所,不但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而且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方面,京城百官、驻军、皇室都倚漕为命;军事方面,边疆卫所、战时开支、平息叛乱均需要漕粮供给;经济方面,灾荒赈济、粮价平衡、市场稳定都不能离开漕粮的支持。
     第六章,明清京通仓与水次仓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随着漕运的衰败与国家吏治的腐朽,产生了诸多的弊端。在明代主要是监仓宦官对仓储的祸乱,在清代则有花户、地棍、仓匪的骚扰与侵盗,这些人群均以仓储为利薮,为了获取利益彼此之间既有勾结也有博弈,尽管国家屡次整顿仓政,但因河弊、漕弊、仓弊已积重难返,因此其效果并不明显。
     第七章,明清京通仓虽然管理严密,有着森严的看守制度,但百密一疏,仍然在数百年间发生了不计其数的仓储火灾,这其中既有防范上的疏忽,也有人为的故意纵火,其中掺杂了很多仓储方面的黑暗因素,是当时仓弊的一种直接反映。
     第八章,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小型漕仓是国家税粮存储的起点,这些漕仓主要分布于运河与长江沿线的有漕省份,是周边民众纳粮与从事商业交易的场所,属于地域社会的公共空间。在这些地方既有百姓和谐纳粮的场面,也有缙绅、地棍、生监人员对国家漕粮的鱼肉,甚至更有轰轰烈烈的闹漕斗争。
     结语主要对本篇论文进行了总结与升华,是在全部写作基础的提高与深化。
During ming and qing the two dynastie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water transport,in order to ensure south yangtze river grain tranport to the capital,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ot only set up the river governor, the water transport governor, the granary governor a series of official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Work together to protect water transport order and stability, and establishment small grain barn in the local society, in the important city along the canal establishment large granary, In Beijing and Tongzhou establishment Jingtong granary. these scale different, size not same granary all belong to the national water transport important part,and grain, Cao Jun, Cao Chuan, Cao Ding formed the complete water transport syste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add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lus, consists of ten parts, each part is a separate chapter, but also with the preceding chapter after each other,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of the article.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mainly the academic history,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topic is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which results from predecessors, and on this topic, research scope, innovation, writing method to describe and introduce.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water transport granary before the Ming and Qing, From the Shang giant bridge granary to Yuan river granary, The evolution of China water transpor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canal excavation interwovenness. Sui, Tang, song, yuan canal granary system, is based on the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iver unblocked foundation, cao granary functions from a single military supplies to disaster relief, food security, the balance of the multiple fu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same time, despite before the Ming and Qing cao granary provides experience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granary, but because the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re are many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Beijing and Tongzhou granary of the Ming and Qing, the change of grain number, warehouse repair. The Ming and Qing Beijing and Tongzhou granary system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also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ppear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 In addition to the change of water transport, system change, canal situation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also with Warehouse management, political chang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factors inseparable.
     The third chapter, The Ming and Qing Beijing and Tongzhou granary have a set of complex and rigorou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rocedure.It includes not only the granary officials appraisal,reward and punishment, election, appointment and removal, but also includes grain storage, cashier, audit,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 warehouse management, not only has the warehouse officials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and supervision, Also has the se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ass-roots work personnel, Even the warehouse guard, weighing instrument, Open and close the warehouse time have detailed provisions. This not only show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eijing and Tongzhou granary, also shows that the field itself system security and complexity.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ing and Qing large grain warehouse edge of the canal, large grain warehouse located in Tianjin, Dezhou, Linqing, Xuzhou, Huaian, the canal city,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transport and the canal, These granary not only can transport and store a large amount of grain, but also plays a famine relief, army food supply, fill the BeiJing and Tong zhou granary shortage, engineering uses grain, have many functions in the state and local society.
     The fifth chapter, Ming and Qing Jingtong granary stored millions and tens of millions of stone grain, Not only affect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but also play a vital role. The political aspect, Beijing officials, garrison, Royal were leaning tribute rice; The military aspect, the frontier Weisuo, wartime spending, to quell the rebellion all need grain supply; The economy aspect, disaster relief,food prices balanced, market stable all not leave the tribute rice support.
     The sixth chapter, Ming and Qing Jingtong granary and Waterside grain warehouse in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With the water transport decline and national official corruption, produce a lot of Malpractice. In the Ming mainly supervision eunuch destruction of the granary, In the Qing, have huahu,rogue, gangster harassment and theft, These people all regard the Beijing and tongzhou granary as the origin of profit, In order to obtain benefits, between them have Cooperation also have conflict.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to rectify the granary policy,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many times to rectify the granary,but because river malpractice,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malpractice, granary malpractice has been difficult to cure, so the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e seventh chap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ijing and Tongzhou granary although have strict management, has a strict guard system, but the flaw in the plan, Still in hundreds of years happened too many to count fire, This is not only the prevention of neglect, also have deliberately set fire, Involves many factors of granary dark,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granary malpractice.
     The eighth chapter, Small Cao granar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ate grain storage in local society Ming and Qing, These granar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anal and the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he surrounding people to pay taxes and is engaged in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belonging to th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In these places have the people harmonious pay the grain, Also has gentleman, rogue, reading people to the country tribute rice rob, Even have fierce resistance movement.
     The conclusion mainly carries on the summary and sublimation of the paper, and deepening in all the writing foundation to improve.
引文
① 王弼注:《周易》卷8,四部丛刊景宋本。
    ②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4页。
    ① 冯佐哲:《元明清时期的京通粮仓》,《史苑》第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② 王永谦:《清代乾隆中、晚期的潞河漕运一《潞河督运图卷》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文物》,1983年第1期。
    ③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 曹国庆:《试论清代漕运的兴衰》,《历史教学》,1987年第7期。
    ⑤ 刘桂林:《雍亲王通州查仓》,《紫禁城》,1990年第1期。
    ⑥ 江太新、李文治:《论清代中叶漕政的败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①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②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 于德源:《清代的京、通二仓》,《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
    ④ 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针线》,1呐6年第12期。
    ⑤ 陈日光:《水陆要埠通州码头》,《北京工商》,1996年第12期。《古代的通州粮仓》,《中国流通经济》,1998年第2期。
    ⑥ 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⑦ 李治亭:《中国漕运史》,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⑧ 尹钧科:《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⑨ 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 陈佐立:《明代粮仓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② 高寿仙:《明代京通二仓述论》,《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③ 于德源:《北京的漕运与仓场》,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
    ④ 梁科:《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北京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⑤ 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⑥ 刘宗志:《清代北京的仓储》,《中国减灾》,2008年第5期。
    ⑦ 朱小平:《清代的漕运与仓场》,《海内与海外》,2009年第3期。
    ⑧ 钟行明:《明代京通仓的营造》,《建筑与文化》,2010年第11期。《明代京通仓的管理运作》,《中国名城》,2011年第4期。
    ①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② 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③ 毛佩琦:《明代临清钩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④ 吴家兴:《扬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
    ⑤ 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⑥ 吴忠起:《我国古代的粮食仓库》,《中国储运》,1996年第1期。
    ⑦ 嵇建琴:《中国古代漕运思想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 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 韩嘉谷:《天津古史寻绎》,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④ 贾珺:《建筑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 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淮海晚报社:《淮安运河文化长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⑥ 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王春瑜精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⑦ 尹钧科:《从大运河漕运与北京的关系看淮安城的历史地位》,《学海》,2007年第2期。
    ⑧ 高寿仙:《漕盐转运与明代淮安城镇经济的发展》,《学海》,2007年第2期。
    ① 李俊丽:《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② 张春红:《明清临清运河水次仓探析》,《现代交际》,2010年第2期。
    ③ 薛理勇:《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徐乃昌:《南陵县志》,黄山书社2007年版。
    ⑤ 李伯平:《高唐名人传略》,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⑥ 张小也:《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
    ① 张小也:《健讼之人与地方公共事务—以清代漕讼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② 吴琦、肖丽红:《漕控与清代社会秩序—以匡光文控漕为中心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 肖丽红:《从官诬闹漕案看清代地方官漕政理念与地方社会治理—以陆名扬闹漕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10年第5期。
    ④ 邱春林:《钟九闹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邓建新:《钟九闹漕:变化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叙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⑤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⑥ 包遵彭、李定一:《中国近代史论丛一社会经济》,正中书局1958年版。
    ① 郑玄注:《礼记》卷4《王制第五》,四部丛刊景宋本。
    ② 许慎:《淮南鸿烈闲诂》卷下,清郋园先生全书本。
    ③ 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卷32《尚书序》,清刻左海续集本。
    ④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180《帝王部.失政》,明刻初印本。
    ⑤ 吕不韦:《吕氏春秋》卷15《慎大览三》,四部丛刊景明刊本。
    ① 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② 左丘明:《春秋左传》,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页。
    ③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9《七国形势考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⑤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①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6《河南道一》,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② 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伪》卷7《济水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魏了翁:《古今考》卷16,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朱鹤龄:《禹贡长笺》卷7,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申奇彩:(康熙)《河阴县志》卷2《古迹》,清康熙刻本。
    ⑥ 桓宽:《盐铁论》卷1《通有第三》,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⑦ 司马迁:《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⑧ 王诚汉、杨宗平:《成皋之战》,中国百科网。
    ① 叶澐:《纲鉴会编》卷13《孝景皇帝》,清康熙刘德芳刻本。
    ② 杜佑:《通典》卷10《食货十》,清武英殿刻本。
    ③ 徐天麟:《西汉会要》卷54《食货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周梦熊:《合例判庆云集》之《修理仓库工》,清雍正大盛堂刻本。
    ⑤ 严长明:(乾隆)《西安府志》卷57《古迹志中》,清乾隆刊本
    ⑥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陕西上》,清稿本
    ⑦ 朱轼:《史传三编》卷49《循吏传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张玉书:《佩文韵府》卷22之8,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佚名:《三辅黄图》卷6,四部丛刊三编景元本。
    ③ 渭南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渭南市水利志》,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页。
    ④ 谢钟英:《三国疆域志补注》卷3,清光绪刻本。
    ⑤ 胡宏:《五峰集》卷3《杂文.论史.中兴业》,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杨宏、谢纯:《漕运通志》卷9《漕议略》,明嘉靖七年(1528)杨宏刻本。
    ① 崔鸿:《十六国春秋》卷15《后赵录五》,明万历刻本。
    ②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80《委积考》,清光绪刻本。
    ③ 魏征:《随书》卷24《志第十九》,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① 魏征:《隋书》卷24《志第十九》,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② 杜佑:《通典》卷10《食货十》,清武英殿刻本。
    ③ 佚名:《群书会元截江网》卷6《漕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8《荒政》,民国续金华丛书本。
    ⑤ 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变迁》,中国百科网。
    ① 杜佑:《通典》卷10《食货十》,·清武英殿刻本。
    ② 傅恒:《通鉴辑览》卷47《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李清:《南北史合注》卷98《隋本纪下》,清四库全书撤出本。
    ④ 王禕:《大事记续编》卷48,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27《唐平东都》,四部丛刊景宋刻大字本。
    ⑥ 刘昫:《旧唐书》卷67《列传第十七.李绩》,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⑦ 杜佑:《通典》卷12《食货十二》,清武英殿刻本。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7《河南道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① 章潢:《图书编》卷53《漕运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溥:《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③ 丘浚:《大学衍义补》卷33《制国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黄道周:《博物典汇》卷15《唐裴耀卿漕法》,明崇祯刻本。
    ⑤ 章潢:《图书编》卷53《漕运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苏天爵:《治世龟鉴》之《为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2《设官考》,清光绪刻本。
    ② 王益之:《历代职源撮要》,民国适园丛书本。
    ③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5《国用考三》,清浙江书局本。
    ④ 脱脱:《宋史》卷93《河渠志第四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太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周城:《宋东京考》卷3《诸司》,清乾隆刻本。
    ⑦ 李廉:《汴京遗迹考》卷12《杂志一.宋财赋总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3《农》,清光绪十四年(1888)本。
    ① 丘浚:《大学衍义补》卷34《制国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梁梦龙:《海运新编》卷上《胶莱河辩》,明万历刻本。
    ③ 赵世炎:《大元海运记》卷上,清抄本。
    ④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2《设官考》,清光绪刻本。
    ⑤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12《京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29《川渎六.漕船.海运》,清稿本。
    ②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7《户部三.仓场》,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官修:《漕运议单》卷13《京通粮储》,清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④ 沈云龙:《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7页。
    ⑤ 《明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三年秋七月丁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 较印本。
    ① 《明太祖实录》卷55,洪武三年八月乙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太祖实录》卷58,洪武三年十一月辛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太祖实录》卷86,洪武六年十一月己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龙文彬:《明会要》卷54《食货四.漕运》,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永怀堂刻本。
    ⑤ 谈迁:《国榷》卷13,清抄本。
    ⑥ 《明成祖实录》卷28,永乐二年二月戊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4《河漕转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京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③ 《明成祖实录》卷160,永乐十三年春正月丙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2《仓库》,明万历刻本。申时行:《大明会典》卷一百八十七《工部七.京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⑤ 《明宣宗实录》卷28,宣德二年六月乙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6《仓场》,明万历刻本。
    ② 沈家本: 《历代刑法考》之《刑法分考十六》,民国沈寄簃先生遗书本。
    ③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79《委积考.历代委积》,清光绪刻本。
    ④ 张廷玉:《明史》卷79《食货三.漕运》,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⑤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7《户部三.仓场》,清文渊『鑫j四库全书本。
    ⑥ 马昂:《会议漕运事宜》,《明经世文编》卷41《马恭襄奏疏》,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⑦ 《明宪宗实录》卷236,成化十九年春正月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⑧ 《明孝宗实录》卷13,弘治元年四月庚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⑨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52《城市》,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2《仓库》,明万历刻本。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京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明武宗实录》载为正德五年建太平仓,而《太仓考》则载弘治十七年建。
    ③ 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卷3《营缮司》,明万历林如楚刻本。
    ④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6《仓场》,明万历刻本。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京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朝题本》(漕粮数),顺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② 陆耀:《切问斋文钞》卷17,清乾隆刊本。
    ③ 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卷10《仓库》,清光绪十五(1889年)年重印本。
    ① 王先谦:《东华录》康熙31,清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② 官修:《漕运议单》卷13《京通粮储》,清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③ 《清圣祖实录》卷218,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丙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清圣祖实录》卷306,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丁亥,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27《工部.仓廒》,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27《工部.仓廒》,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27《工部.仓廒》,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27《工部.仓廒》,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朱批奏折》,档号:1183—014,《奏陈京通各仓存贮米石等情形请敕户部详查妥议折》,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③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27《工部.仓廒》,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沈云龙:《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756页。
    ③ 赵尔巽:《清史稿》志104《食货三.漕运》,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单》,档号:03-3370-047,《呈京通等仓实贮粮石数目分析清单》,道光十二年。
    ① 李时勉:《古廉文集》卷2《敕建永通桥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周之翰:《通粮厅志》卷1《左辅志》,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原刊本。
    ②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08《京畿.通州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万表:《皇明经济文录》卷18《北直隶》,明嘉靖刻本。
    ④ 《明太宗实录》卷73,永乐五年春正月戌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吴仲:《通惠河志》卷下《奏议》,明嘉靖刻隆庆刻本。
    ① 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46页。
    ② 《明宣宗实录》卷96,宣德七年十月丙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英宗实录》卷14,正统元年二月丁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何乔远:《名山藏》卷50《漕运记》,明崇祯刻本。
    ⑥ 焦竑:《熙朝明臣实录》卷15《太傅于忠肃公》,明末刻本。
    ⑥ 《明英宗实录》卷202,景泰二年三月戍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⑦ 张岱:《石匮书》卷36《漕运志总论》,稿本补配清钞本。
    ⑧ 谢纯:《漕运通志》卷6《漕仓表》,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6《仓场》,明万历刻本。
    ①《明宪宗实录》卷191,成化十五年六月庚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6《内监》,清道光七年(1827年)姚氏刻同治八年(1869年)补修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2《仓库》,明万历刻本。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京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高天凤:(乾隆)《通州志》之《序》,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③ 彭元瑞:《孚惠全书》卷55《平粜减价》,民国罗振玉石印本。
    ④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10《京畿.通州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27《工部.仓廒》,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27《工部.仓廒》,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高添凤:(乾隆)《通州志》之《序图》,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刻本。
    ③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27《工部.仓廒》,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张廷玉:《皇清文颖》卷首8《朝阳门至通州石道碑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李卫:(雍正)《畿辅通志》卷11《京师》,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李卫:(雍正)《畿辅通志》卷11《京师.仓库》,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单》,档号:03-3370-047,《呈京通等仓实贮粮石数目分析清单》,道光十二年。
    ① 傅维麟:《明书》卷69《河漕志》,清畿辅丛书本。
    ②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7《户部三.漕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龙文彬:《明会要》卷32《职官三.总督仓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永怀堂刻本。
    ④ 雷礼:《皇明大政纪》卷8《永乐帝》,明万历刻本。
    ①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② 夏燮:《明通鉴》卷21《宣宗章皇帝》,清同治刻本。
    ③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7《户部十四.漕运》,明万历内府刻本。
    ④ 《明英宗实录》卷9,宣德十年九月壬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英宗实录》卷59,正统四年九月戊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37《国用考.漕运上》,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松江府刻本。
    ⑦ 《明宪宗实录》卷46,成化三年九月癸酉条,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松江府刻本。
    ① 傅维麟:《明书》卷83《食货志三.漕粮》,清畿辅丛书本。
    ② 《明宪宗实录》卷210,成化十六年十二月乙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宪宗实录》卷235,成化十八年十二月癸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宪宗实录》卷273,成化二十一年十二月丁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宪宗实录》卷284,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辛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明孝宗实录》卷192,弘治十五年十月辛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⑦ 王琼:《议处陕西四镇边储》,《嘉靖事例》,明钞本。
    ① 《明武宗实录》卷37,正德三年四月庚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夏良胜:《东洲初稿》卷11《议储蓄》,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③ 《明武宗实录》卷189,正德十五年八月丙辰朔,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7《户部十四.潸运》,明万历内府刻本。
    ⑤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01《户部十五.仓储》,明天启四(1624年)年徐与参刻本。
    ⑥ 施端教:《明赋考》卷上《会计问答》,清康熙啸阁刻本。
    ⑦ 王家彦:《王忠端公文集》卷2《漕粮挂欠疏》,清顺治十六(1659年)年刻本。
    ⑧ 章潢:《图书编》卷88《会计问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 贾三近:《皇明两朝疏抄》卷15,明万历刻本。
    ① 龙文彬:《明会要》卷56《食货四.军储仓》,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永怀堂刻本。
    ② 《明穆宗实录》卷70,隆庆六年五月乙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张居正:《张太岳先生文集》卷40,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唐国达刻本。
    ④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7《营卫官军俸粮》,明万历刻本。
    ⑤ 陈鹤:《明纪》卷41《神宗纪三》,清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书局刻本。
    ⑥ 吴亮:《万历疏钞》卷26《粮储类》,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
    ①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4《户部三.积贮》,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② 毕自严:《饷抚疏草》之《云南司》卷2,明天启刻本。
    ③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云南司》卷2,明天启刻本。
    ④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47《户政二十二.漕运中》,清光绪十二年(1875年)思补楼重校本。
    ① 赵尔巽:《清史稿》志104《食货三.漕运》,民国十七(1928年)年清史馆本。
    ②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75《漕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慧中:《台规》卷5《巡仓》,清乾隆都察院刻补修本。
    ④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20《京通粮储.发粜仓粮》,清乾隆刻本。
    ⑤ 葛世浚:《清经世文续编》卷37《户政十四.仓储》,清光绪石印本。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80,册号1,第1条,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档号:727-4,《折奏为查京通各仓本年实存米石数目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② 吴熊光:《伊江笔录》上编,清广雅书局刻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802,册号2,第2条,嘉庆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清华同方光光盘电子出版社。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道光朝军机处录奏折》,档号:03-3376-030,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潘世恩《奏为遵旨议复仓场侍郎奏请京仓米石以放代盘等事》,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三日。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道光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3379-013,陕西道监察御史程德麟《奏请严查京通仓库事》,道光三十年五月二十九日。
    ① 魏源:《古微堂集》卷7《外集》,清宣统元年国学扶轮社铅印本。
    ② 黄爵滋:《黄侍郎奏疏》卷7,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③ 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卷56《经政志三.漕运》,清光绪十二年刻(1886年)十五年(1889年)重印本。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治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4952-112,掌贵州道监察御史夏同善《奏为京仓匮乏亟宜筹款采买事》,同治五年十月十七日。
    ⑤ 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卷56《经政志三.漕运》,清光绪十二年刻(1886年)十五年(1889年)重印本。
    ①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14,清光绪刻本。
    ②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14,清光绪刻本。
    ③ 《大清宣统政纪》卷39,宣统二年七月丁卯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仓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7《修仓》,明万历刻本。
    ③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仓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7《修仓》,明万历刻本。
    ②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仓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③ 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卷4《修仓厂》,明万历林如楚刻本。
    ④ 《明孝宗实录》卷81,弘治六年十月乙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孝宗实录》卷81,弘治六年十月乙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仓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仓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③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7《修仓》,明万历刻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7《修仓》,明万历刻本。
    ⑤ 刘斯洁:《太仓考》卷3之5《岁入》,明万历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3之6《岁入》,明万历刻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仓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87《工部七.仓库》,明万历内府刻本。
    ③ 赵世卿:《司农奏议》卷2《修仓疏》,明崇祯七年(1634年)赵浚初刻本。
    ① 官修:《八旗通志》卷114《营建志三.京城营建规制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③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乾隆刻本。
    ④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乾隆刻本。
    ⑤ 官修:《清通典》卷11《食货十一.漕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⑦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⑧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军机处录副奏片》,档号:03—1844—0110,大学士管吏部事务庆桂《奏请伤工部详查京通各仓有无应修仓廒事》,嘉庆十四年三月初一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916,册号2,第6条,道光二年二月初三日,清华同方光光盘电子出版社。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6674-073,仓场衙门《奏请留存通库应拨还部库银两择修京通仓厂事》,光绪十一年。
    ①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乾隆刻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④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乾隆刻本。
    ① 章潢:《图书编》卷88《漕运各仓总论》,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孙承泽:《天府广记》卷14《恤军》,清钞本。
    ③ 雷礼:《皇明大政纪》卷2,明万历刻本。
    ④ 《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九月甲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太祖实录》卷74,洪武五年六月癸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12《异典述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成祖实录》卷63,永乐四年七月乙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龙文彬:《明会要》卷31《职官三.总督仓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永怀堂刻本。
    ④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6《仓场》,明万历刻本。
    ⑤ 雷礼:《国朝列卿纪》卷31《户部序》,明万历徐鉴刻本。
    ⑥ 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卷33《奏议七.京仓类》,明天启刻本。
    ⑦《明宣宗实录》卷63,宣德五年二月癸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⑧《明宣宗实录》卷102,宣德八年四月癸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⑨ 沈国元:《皇明从信录》卷17《宣德九年》,明末刻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明英宗实录》卷14,正统元年二月庚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英宗实录》卷39,正统三年二月乙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英宗实录》卷61,正统四年十一月丁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英宗实录》卷91,正统七年四月戌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⑦ 《明英宗实录》卷150,正统十二年二月壬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4《职官》,明万历刻本。
    ②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仓场》,稿本。
    ③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吏部二.官制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2《职官》,明万历刻本。
    ① 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卷33《奏议七.京仓类》,明天启刻本。
    ②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6《仓场》,明万历刻本。
    ③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4《职官》,明万历刻本。
    ④ 佚名:《漕乘》卷7《仓》,明刻本。
    ⑤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4《职官》,明万历刻本。
    ⑥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吏部二.官制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⑦ 李默:《吏部职掌》之《属官转除》,明万历刻本。
    ①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30《户部三.侍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象橒曼山馆刻本。
    ② 倪谦:《倪文僖集》卷27《墓表》,清光绪武林往哲遗著本。
    ③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108《京畿.通州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雷礼:《国朝列卿纪》卷36《户部左右侍郎行实》,明万历徐鉴刻本。
    ⑤ 吴宽:《家藏集》卷77《神道碑铭七首》,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
    ⑥ 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76《湖广.武昌府.汉阳府》,明天启刻本。
    ⑦ 张廷玉:《明史》卷286《文苑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⑧ 梁储:《郁洲遗稿》卷4《记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① 李春芳:《贻安堂集》卷7《志铭》,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李戴刻本。
    ②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5《司徒公历仕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何三畏:《云间志略》卷23《沈侍御石楼公传》,明天启刻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1《公署》,明万历刻本。
    ⑤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1《公署》,明万历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1《公署》,明万历刻本。
    ②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93《礼部五十一.京都祀典》,明万历内府刻本。
    ③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10《郊社考.杂祠》,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松江府刻本。
    ④ 傅维麟:《明书》卷58《志六.五祀祭仪》,清畿辅丛j书本。
    ⑤ 佚名:《太仓续考》卷6《京仓庙》,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官修:《漕运议单》卷十13《京通粮储》,清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① 高添凤:(乾隆)《通州志》卷3《漕运》,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刻本。
    ② 托津:(嘉庆朝)《大清会典》卷15《云南清吏司》,台湾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③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17《户部一》,台湾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④ 《清世祖实录》卷10,顺治元年十月甲戌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吴玉措:《山阳志遗》卷4,民国十一年(1922年)淮安志局刻本。
    ⑥ 官修:《清通典》卷24《职官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赵尔巽:《清史稿》志96《职官一》,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⑧ 官修:《清通志》卷64《职官略一.官制》,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清通典》卷24《职官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据《清史稿》载旧有万安、裕丰二仓,后裁撤,所以有时称京城十三仓,指海运、北新、南新、兴平、旧太、富新、禄米、万安、太平、裕丰、储济、本裕、丰益,裁二仓后,最终实为十一仓。
    ③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3《国用考.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沈云龙:《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7页。
    ⑥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1《京通粮储仓.仓场职掌》,清光绪刻本。
    ①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63《官署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63《官署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卷22《地理志四.治所》,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十五年(1889年)重印本。
    ④ 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卷22《地理志四.治所》,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十五年(1889年)重印本。
    ⑤ 彭元瑞:《孚惠全书》卷55《平粜减价》,民国罗振玉石印本。
    ⑥ 官修:《清通典》卷24《职官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官修:《清通典》卷24《职官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沈云龙:《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8页。
    ⑨ 沈云龙:《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8页。
    ⑩ 沈云龙:《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9页。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2《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1《京通粮储.漕运职掌》,清光绪刻本。
    ③ 沈云龙:《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9页。
    ④ 沈云龙:《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9页。
    ① 郑晓:《吾学编》卷下《皇明百官述》,明隆庆元年郑履淳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8《职官.仓库官吏附》,明万历刻本。
    ③《明宣宗实录》卷52,宣德四年四月丙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宣宗实录》卷50,宣德四年十二月甲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宣宗实录》卷78,宣德六年四月巳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李默:《吏部职掌》之《诰敕文职》,明万历刻本。
    ⑦ 李默:《吏部职掌》之《京官科》,明万历刻本。
    ⑧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8《职官.仓库官吏附》,明万历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8《职官.仓库官吏附》,明万历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8《职官.仓库官吏附》,明万历刻本。
    ③ 《明宪宗实录》卷265,成化二十一年闰四月丙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8《职官.仓库官吏附》,明万历刻本。
    ⑥ 《明穆宗实录》卷58,隆庆五年六月辛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7《吏部六.吏员》,明万历内府刻本。
    ⑦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8《职官.仓库官吏附》,明万历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8《职官.仓库官吏附》,明万历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8《职官.仓库官吏附》,明万历刻本。
    ③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北直隶上》,稿本。
    ④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北直隶上》,稿本。
    ⑤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北直隶上》,稿本。
    ⑥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70《夫役》,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明武宗实录》卷26,正德二年五月甲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⑧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20《本镇额饷.俸粮》,明万历刻本。
    ① 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卷252《赵恭襄文集》,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②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4《户部三.积贮》,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③ 官修:《漕运议单》卷13《京通粮储》,清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① 吴景:《左司笔记》卷18《设官》,清钞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沈兆淫:《篷窗随录》卷13《书事书后》,清咸丰刻本。
    ③ 王士祯:《带经堂集》卷48《渔洋文八》,清康熙五十年(1785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④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京通属差》,清乾隆刻本。
    ⑤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京通属差》,清乾隆刻本。
    ⑥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京通属差》,清乾隆刻本。
    ⑦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京通属差》,清乾隆刻本。
    ⑧ 官修:《漕运议单》卷13《各差事宜》,清抄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0《京通粮储.仓场职掌》,清光绪刻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2《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④ 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70,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本。
    ⑤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1《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①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京通属差》,清乾隆刻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1《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1《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1《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⑤ 郑观应:《盛世危言新编》卷13《节流二.停漕》,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成都刻本。
    ⑥ 刘瑞:《五清集》卷六《通州重修察院记》,明刻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③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④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⑤ 万表:《玩鹿亭稿》卷5《杂著》,明万历万邦孚刻本。
    ⑥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7《户部六.漕运前》,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⑦ 梁梦龙:《海运新考》卷下《运务条例》,明万历刻本。
    ⑧ 万表:《皇明经济文录》卷7《户部下》,明嘉靖刻本。
    ①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4《户部三.积贮》,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② 万表:《玩鹿亭稿》卷5《杂著》,明万历万邦孚刻本。
    ③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10《岁支》,明万历刻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10《岁支》,明万历刻本。
    ⑤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10《岁支》,明万历刻本。
    ⑥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10《岁支》,明万历刻本。
    ⑦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10《岁支》,明万历刻本。
    ⑧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10《岁支》,明万历刻本。
    ① 龙文彬:《明会要》卷31《职官三.总督仓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永怀堂刻本。
    ②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7《户部三.海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8《岁支》,明万历刻本。
    ④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云南司》卷1,明崇祯刻本。
    ⑤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云南司》卷1,明崇祯刻本。
    ①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云南司》卷1,明崇祯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2《仓库》,明万历刻本。
    ③ 申时行:《大明会点》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④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北直隶上》,稿本。
    ⑤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北直隶上》,稿本。
    ⑥ 申时行:《大明会点》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①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160《乐考六.度量衡》,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160《乐考六.度量衡》,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5《京通粮储.建造斛只》,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5《京通粮储.建造斛只》,清光绪刻本。
    ⑤ 允掏:《大清会典》卷11《户部.权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9《征收事例.征收漕粮》,清光绪刻本。
    ⑦ 端方:《大清光绪新法令》之《斛图说五》,清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4《国用考.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主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之光绪70,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本。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78《奏销考成.仓库盘查》,清光绪刻本。
    ②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8《征纳兑运.交兑军旗》,清乾隆刻本。
    ③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8《征纳兑运.交兑军旗》,清乾隆刻本。(雍正)《浙江通志》卷八十二《漕运下》则载“凡样米应运漕米州县各将仓贮干圆洁净样米四升装成二袋,用印钤封,同兑米交付运官,解送仓督查核,转发坐粮厅及各仓比对米色验收”。
    ④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8《征纳兑运.交兑军旗》,清乾隆刻本。
    ⑤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8《征纳兑运.交兑军旗》,清乾隆刻本。
    ⑥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3《国用考.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5《京通粮储.收受粮米》,清光绪刻本。
    ⑤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5《京通粮储.收受粮米》,清光绪刻本。
    ⑥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5《京通粮储.收受粮米》,清光绪刻本。
    ⑦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6《京通粮储.收受粮米》,清光绪刻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6《京通粮储.收受粮米》,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6《京通粮储.收受粮米》,清光绪刻本。
    ⑤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39《户部.仓庾》,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⑤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⑥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⑦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①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76《国用考十四.漕运》,民国景十通本。
    ②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76《国用考十四.漕运》,民国景十通本。
    ③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76《国用考十四.漕运》,民国景十通本。
    ④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76《国用考十四.漕运》,民国景十通本。
    ① 赵尔巽:《清史稿》志103《食货二.赋役.仓库》,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② 张廷玉:《明史》卷79《食货三.漕运.仓库》,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① 天津市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编:《天津市红桥区碑石铭刻辑录及释文》,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 薛柱斗:《新校天津卫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7页。
    ③ 薛柱斗:《新校天津卫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29页。
    ④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天津文史丛刊》(第11期),天津文史研究馆1989年版,第158页。
    ⑤ 薛柱斗:《新校天津卫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54页。
    ① 张岱:《石匮书》卷36《漕运志总论.右漕粮》,稿本补配清钞本。
    ② 何乔远:《名山藏》卷50《漕运记》,明崇祯刻本。
    ③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4《河漕转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81《委积考》,清光绪刻本。
    ⑤ 薛柱斗:《新校天津卫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56页。
    ⑥《明英宗实录》卷94,明英宗正统七年七月甲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7《户部十一.漕运》,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兴参刻本。
    ② 谢纯:《漕运通志》卷7《漕数表》,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③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④ 黄训:《名臣经济录》卷31《礼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1《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⑥ 刘斯洁:《太仓考》卷1之7《职官》,明万历刻本。
    ⑦ 赵世卿:《司农奏议》卷7《覆保定巡抚议赈书》,明崇祯七年(1634年)赵浚初刻本。
    ①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新饷司》卷5,明崇祯刻本。
    ②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新饷司》卷7,明崇祯刻本。
    ③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天津文史丛刊》(第11期),天津文史研究馆1989年版,第158页
    ④ 薛柱斗:《新校天津卫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32页
    ⑤ 成瓘:(道光)《济南府志》卷68《艺文四》,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①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1《山东二》,清稿本。
    ② 岳浚:(雍正)《山东通志》卷4《城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成瓘:(道光)《济南府志》卷12《古迹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④ 姜清:《姜氏秘史》,清钞本。
    ⑤ 许相卿:《革朝志》卷1《建文君纪》,明刻本。
    ⑥ 雷礼:《皇明大政纪》卷6,明万历刻本。
    ⑦ 张岱:《石匮书》卷36《漕运志总论》,稿本补配清钞本。
    ⑧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⑨ 成瓘:(道光)《济南府志》卷16《仓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①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79《委积考.历代委积》,清光绪刻本。
    ②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5,清同治四年(1865年)钞本。
    ③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7《户部十四.漕运》,明万历内府刻本。
    ④ 谢纯:《漕运通志》卷6《漕仓表》,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⑤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4《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⑥ 薛应旗:《宪章录.》卷30,明万历二年(1574年)刻本。
    ⑦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4《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① 朱吾弼:《皇明留台奏议》卷16《漕河类》,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刻本。
    ② 万斯同:《明史》卷99《食货五.漕运》,清钞本。
    ③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6《仓场》,明万历刻本。
    ④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81《委积考.历代漕运》,清光绪刻本。
    ⑤ 毕自严:《饷抚疏草》卷3《预计天启五年关鲜粮料疏》,明天启刻本。
    ⑥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堂稿》卷1,明崇祯刻本。
    ⑦ 顾炎武:《肇域志》卷15,清钞本。
    ① 陆釴: (嘉靖)《山东通志》卷7《形势》,明嘉靖刻本。
    ② 谈迁:《国榷》卷5,清钞本。
    ③ 万斯同:《明史》卷161《列传十二.汤和》,清钞本。
    ④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79《委积考.历代委积》,清光绪刻本。
    ⑤ 张廷玉:《明史》卷141《列传第二十九.齐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⑥ 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76《食货志.漕运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
    ⑦ 王俊:(乾隆)《临清州志》卷3《仓庾》,乾隆十四年(1750年)刻本。
    ⑧ 徐子尚:(民国)《临清县志》第3册《建置志一.仓庾》,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据《漕运通志》卷6《漕仓表》载临清初只有广积仓,“廒七十二座,共一千百二十间”,
    永乐四年从广积仓中分廒十座,“共一百间,设仓曰临清”。
    ① 时行:《大明会典》卷27《户部十四.漕运》,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卷26《国用补一》,清钞本。
    ③ 万斯同:《明史》卷97《食货五.漕运》,清钞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⑤ 嵇璜:《续文献通考》卷27《市籴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⑦ 《明宪宗实录》卷132,成化十年八月甲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③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⑤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⑥ 高汝栻:《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全录》卷14,明崇祯九年(1636年)刻本。
    ① 张纪成:《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2之6《仓场》,明万历刻本。
    ③ 王嘉铣:(民国)《铜山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④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徐淮》,稿本。
    ⑤ 冀绮:《徐州广运仓记》(碑刻),现藏单位为徐州市博物馆。
    ⑥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徐淮》,稿本。
    ① 冀绮:《徐州广运仓记》(碑刻),现藏单位为徐州市博物馆。
    ② 张鍂:《国史纪闻》卷6,明天启刻本。
    ③ 嵇璜,《续通典》卷14《食货.漕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龙文彬:《明会要》卷56《食货四.漕运》,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永怀堂刻本。
    ⑤ 冀绮:《徐州广运仓记》(碑刻),现藏单位为徐州市博物馆。
    ⑥ 《明英宗实录》卷234,景泰四年十月已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⑦ 陈鹤:《明纪》卷16《景帝纪二》,清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书局刻本。
    ⑧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93《市政考.泽征》,清光绪刻本。
    ⑨ 梁材:《革徐淮二仓内臣疏》,《皇明经世文编》卷104,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7《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② 毕自严:《度自奏议》之《新饷司》卷1,明崇祯刻本。
    ③ 胡粹中:《元史续编》卷14,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雷礼:《国朝列卿纪》卷101,明万历徐鉴刻本。
    ⑤ 席书:《漕船志》卷1《建置》,明嘉靖甲辰刊本。
    ⑥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① 谢纯:《漕运通志》卷10《漕文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② 谢纯:《漕运通志》卷10《漕文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③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④ 江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通志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⑤ 《明英宗实录》卷22,正统元年九月甲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明宪宗实录》卷132,成化十年八月甲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宪宗实录》卷133,成化十年九月癸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谢纯:《漕运通志》卷10《漕文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③ 谢纯:《漕运通志》卷10《漕文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8《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⑤ 张廷玉:《明史》卷79《食货三.漕运.仓库》,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① 王鸣鹤:《登坛必究》卷31《辑漕河说》,清刻本。
    ①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浙江下》,稿本。
    ② 《明太祖实录》卷187,洪武二十年十二月甲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郑晓:《今言》卷2,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项笃寿刻本。
    ④ 孙承泽:《天府广记》卷14《仓场》,清钞本。
    ⑤ 陈鹤:《明纪》卷16《景帝纪二》,清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书局刻本。
    ⑥ 《明英宗实录》卷226,景泰四年二月壬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⑦ 谢纯:《漕运通志》卷7《漕数表》,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⑧ 陈鹤:《明纪》卷19《宪帝纪二》,清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书局刻本。
    ① 黄训:《名臣经济录》卷42《兵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九月庚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赵宏恩:(乾隆)《江南通志》卷149《人物志.宦绩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李贽:《续藏书》卷15《经济名臣》,明汪修能刻本。
    ⑤ 谢纯:《漕运通志》卷10《漕文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① 赵尔巽:《清史稿》志104《食货三.漕运》,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② 赵尔巽:《清史稿》志104《食货三.漕运》,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③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3《国用考.漕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76《奏销考成.仓粮参限》,清光绪刻本。
    ②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③ 佚名:《皇清奏议》卷7《变通漕政疏》,民国景印本。
    ④ 唐梦赍:《筹饷厄言》之《或问二》,清道光昭代丛书本。
    ①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5《奏销考成.仓漕考成》,清乾隆刻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76《奏销考成.催征考成》,清光绪刻本。
    ③ 赵尔巽:《清史稿》志107《食货六.征榷.会计》,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④ 郑端:《政学录》卷1《户部》,清畿辅丛书本。
    ⑤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⑥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⑦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⑧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60《施维翰》,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① 成瓘:(道光)《济南府志》卷37《国朝宦迹五》,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②《清圣祖实录》卷199,康熙三十九年六月丙寅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78《奏销考成.仓库盘查》,清光绪刻本。
    ④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43《户部.漕运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关于临清、德州仓廒的修建时间与数量,各种史料众多纷纭,如(道光)《济南府志》卷十六载“德州仓通志云在州城西南,旧仓十间顺治年建,新仓十四间雍正八年建。州志云德州新仓雍正九年于州署东建,仓一百二十间,贮常平谷及社谷并收贮漕粮,旋起运赴通”。(乾隆)《临清州志》卷三也载雍正时临清知州重修仓庾,“前为正门,门之东为栅门,中为堂(三间),堂之后厥十二连(博、厚、高、明、悠、久、智、仁、圣、义、中、和),连各十间,后为神祠”。
    ① 《清世宗实录》卷140,雍正十二年二月辛未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高宗实录》卷236,乾隆十年三月甲戌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清高宗实录》卷293,乾隆十二年六月丙戌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清高宗实录》卷293,乾隆十二年六月丙戌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41《户部.漕运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清高宗实录》卷601,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癸未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托津:(嘉庆)《大清会典》卷15《水次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托津:(嘉庆)《大清会典》卷15《水次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托津:(嘉庆)《大清会典》卷15《水次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仁宗实录》卷294,嘉庆十九年八月甲戌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清文宗实录》卷60,咸丰二年四月己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⑥ 《清德宗实录》卷365,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已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⑦ 冯翥:《德州乡土志》之《户口条.商务条》,清抄本。
    ①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②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③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④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⑤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26《征榷考.征商.关市》,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48《户部.关税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41《户部.漕运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托津:(嘉庆)《大清会典》卷15《水次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托津:(嘉庆)《大清会典》卷15《水次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端方:《大清光绪新法令》,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二日,清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
    ② 吴昆山:(光绪)《清河县志》附编卷1《建置》,清光绪二年(1876年)刊本。
    ③ 梁廷楠:《夷氛闻记》卷4,清刻本。
    ④ 王先谦:(咸丰朝)《东华续录》之咸丰32,清光绪刻本。
    ⑤ 赵尔巽:《清史稿》志107《食货六.征榷.会计》,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⑥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⑦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①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8《仓庾一.水次仓》,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②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34《市籴考三.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41《户部.漕运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41《户部.漕运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王俊:(乾隆)《临清州志》卷3《公署志》,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
    ① 蒲秉权:《硕薖园集》卷6《复姚镜初侍御》,清光绪元年(1875年)蒲荫枚手拙斋刻本。
    ② 徐乾学:《憺园文集》卷35《杂著》,清康熙刻冠山堂印本。
    ① 孙承泽:《天府广记》卷14《漕仓》,清钞本。
    ②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38《户部二十五.廪禄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③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03《职官考.禄秩下》,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松江府刻本。
    ④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03《职官考.禄秩下》,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松江府刻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38《户部二十五.廪禄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①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03《职官考.禄秩下》,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松江府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4之1《岁支》,明万历刻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85《户部二十五.廪禄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卷29《国用补四》,清钞本。
    ③ 万表:《皇明经济文录》卷4《保治下》,明嘉靖刻本。
    ④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85《户部二十五.廪禄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⑤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90《职官考.禄秩》,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官修:《清通典》卷40《职官.禄秩》,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2《国用考.俸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2《国刚考.傣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官修:《清通典》卷40《职官.禄秩》,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清通典》卷40《职官.禄秩》,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⑤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2《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6《京通粮储.收受粮米》,清光绪刻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4《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4《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⑤ 方浚师:《蕉轩随录》卷5《拟筹积贮书》,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①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4《文武官俸禄》,明万历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4之2《岁支》,明万历刻本。
    ③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4《文武官俸禄》,明万历刻本。
    ④ 刘斯洁:《太仓考》卷4之2《岁支》,明万历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四之二《岁支》,明万历刻本。
    ① 万表:《皇明经济文录》卷4《保治下》,明嘉靖刻本。
    ①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7《营卫官军俸粮》,明万历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1《岁支》,明万历刻本。
    ③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1《岁支》,明万历刻本。
    ④ 祈韵士:《已庚编》卷下《议奏仓场两议俸米折》,清光绪振绮堂丛书本。
    ⑤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2《国用考四.傣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90《职官考.禄秩》,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1《户部.俸饷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官修:《清通典》卷40《职官.禄秩》,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官修:《清通典》卷40《职官.禄秩》,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3《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⑤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3《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⑥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3《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① 祈韵士:《已庚编》卷下《议奏仓场两议俸米折》,清光绪振绮堂丛书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4《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4《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④ 邓元锡:《皇明书》卷10《世宗肃皇帝纪》,明万历刻本。
    ① 贾三近:《皇明两朝疏抄》卷15《财计类》,明万历刻本。
    ②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08《运河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8《户部七.漕运后》,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④ 黄训:《名臣经济录》卷31《礼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黄训:《名臣经济录》卷31《礼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7《户部十四.漕规》,明万历内府刻本。
    ⑦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⑧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⑨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5《漕粮额数》,明万历刻本。
    ① 《清文宗实录》卷21,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已丑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张廷玉:《明史》卷79《食货三.漕运.仓库》,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③ 申时行:《纶扉简牍》卷5,明万历二十四(1596年)年刻本。
    ④ 《明英宗实录》卷94,正统七年七月甲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申时行:《大明会点》卷27《户部十四.漕规》,明万历内府刻本。
    ⑥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4《风火挂欠.风火事例》,清乾隆刻本。
    ⑦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4《风火挂欠.风火事例》,清乾隆刻本。
    ⑧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79《挽运失防.风火事故》,清光绪刻本。
    ① 谢纯:《漕运通志》卷8《漕例略》,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3《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③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4《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7《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8之8《水次仓》,明万历刻本。
    ③ 伊桑阿:(康熙朝)《大清会典》卷26《总运一》,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28《官丁廪粮.卫帮额支》,清光绪刻本。
    ②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0《官丁廪粮.官丁行月》,清乾隆刻本。
    ③ 程开祜:《筹辽硕画》卷40,民国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景明万历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2《月粮》,明万历刻本。
    ②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2《月粮》,明万历刻本。
    ③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7《营卫官军俸粮》,明万历刻本。
    ①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2《月粮》,明万历刻本。
    ②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7《营卫官军傣粮》,明万历刻本。
    ③ 刘斯洁:《太仓考》卷5之2《月粮》,明万历刻本。
    ① 《明宣宗实录》卷51,宣德四年二月已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宣宗实录》卷96,宣德七年冬十月辛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英宗实录》卷3,宣德十年三月丙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英宗实录》卷15,正统元年三月已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英宗实录》卷51,正统四年二月庚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英宗实录》卷199,景泰元年十二月戊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校印本。
    ② 《明英宗实录》卷203,景泰二年夏四月丁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英宗实录》卷240,静态五年夏四已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宪宗实录》卷247,成化十九年十二月丁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宪宗实录》卷257,成化二十年十月己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宪宗实录》卷264,成化二十一年三月辛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18《本镇饷额.漕粮》,明万历刻本。
    ③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堂稿卷十二》,明崇祯刻本。
    ④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9《户部十三.救荒》,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与参刻本。
    ⑤ 涂山:《明政统宗》卷27,明万历刻本。
    ⑥ 涂山:《明政统宗》卷27,明万历刻本。
    ⑦ 《明穆宗实录》卷5,隆庆元年二月戊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穆宗实录》卷5,隆庆元年二月戊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18《本镇饷额.漕粮》,明万历刻本。
    ③ 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71《福建泉州府》,明天启刻本。
    ④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18《本镇饷额.漕粮》,明万历刻本。
    ⑤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18《本镇饷额.漕粮》,明万历刻本。
    ⑥ 成瓘:(道光)《济南府志》卷35《宦迹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① 顾养谦:《抚辽奏议》卷8《地方灾伤恳赐豁恤》,明万历刻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0《京通粮储.傣甲米石》,清光绪刻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0《京通粮储.傣甲米石》,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0《京通粮储.傣甲米石》,清光绪刻本。
    ⑤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4《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① 杨锡绂:《漕运则例》卷20《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乾隆刻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010,册号1,第5条,道光十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4《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4《京通粮储.支放粮米》,清光绪刻本。
    ①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4《户部三.积贮》,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② 《明英宗实录》卷273,景泰七年十二月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80《礼部三十八.恤孤贫》,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秦蕙田:《五礼通考》卷248《凶礼三.荒礼》,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明宪宗实录》卷86,成化六年十二月辛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宪宗实录》卷86,成化六年十二月癸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宪宗实录》卷90,成化七年夏四月丙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宪宗实录》卷201,成化十六年三月乙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孝宗实录》卷32,弘治二年十一月丁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孝宗实录》卷32,弘治二年十一月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孝宗实录》卷182,弘治十四年十二月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武宗实录》卷86,正德七年夏四月戊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武宗实录》卷158,正德十三年春正月壬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01《户部十五.仓储》,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与参刻本。
    ③ 夏燮:《明通鉴》卷60《纪六十.世宗肃皇帝》,清同治刻本。
    ④ 夏燮:《明通鉴》卷6《0纪六十.世宗肃皇帝》,清同治刻本。
    ⑤ 周永春:《丝纶录》卷2,明刻本。
    ⑥ 赵世卿:《司农奏议》卷7《奏缴圣谕疏》,明崇祯七年(1634年)赵浚初刻本。
    ⑦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6221页。
    ① 左懋第:《左忠贞公剩稿》卷4《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左彤九刻本。
    ① 中国第—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703,册号2,第5条,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初九日。
    ②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34《市籴考.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官修:《清通志》卷86《食货略八.平粜》,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官修:《请文献通考》卷34《市籴考.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30-0284-025,《奏为遵旨粜卖京通仓米情形事》,康熙六十年四月三十日。
    ⑥ 官修:《清通典》卷17《食货十七.豁赈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168,康熙三十四年八月癸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官修:《清通典》卷17《食货十七.豁赈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世宗实录》卷40,雍正四年春正月丙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清世宗实录》卷41,雍正四年二月丙子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清世宗实录》卷108,雍正九年七月戊辰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赵尔巽:《清史稿》本纪9《世宗本纪》,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⑥ 官修:《清通志》卷88《食货略八.平粜》,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方观承:《赈纪》卷3《散赈》,清乾隆刻本。
    ⑧ 方观承:《赈纪》卷2《核赈》,清乾隆刻本。
    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0559(1),《谕内阁昌平州去年被旱著拨京 通仓米平粜》,乾隆十一年闰三月十九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89,册号2,第2条,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初三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686,册号1,第4条,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58,册号1,第1条,乾隆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0153-041,《奏为遵旨采买米石酌运至通仓转运京师以资平粜事》,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档号:727-4,《抄奏为查京通各仓本年实存米石数目折》,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894,册号1,第1条,嘉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
    ② 《清仁宗实录》卷341,嘉庆二十三年四月壬午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975,册号2,第2条,道光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375,册号2,第4条,光绪十年二月十二日。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378,册号2,第1条,光绪十年闰五月初五日。
    ① 《清世宗实录》卷41,雍正四年二月庚午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仁宗实录》卷84,嘉庆六年六月已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797,册号2,第5条,嘉庆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④ 《清宣宗实录》卷226,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丙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317,册号2,第2条,同治十一年十月初三日。
    ① 官修:《清通典》卷17《食货十七.豁赈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仁宗实录》卷85,嘉庆六年七月乙亥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813,册号1,第3条,嘉庆六年十一月初一日。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901,册号2,第8条,嘉庆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朝上谕档》,档号:0926-2,《奉旨著拨京仓粟米分运卢沟桥等处赈厂散放所需经费由户部专拨》,道光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治朝上谕档》,档号:1323(2)-47,《谕内阁近城一带被灾贫民甚多著于安定门等六门外各处设粥厂并添拨京仓粟米以资散放》,同治十二年九月十六日。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上谕档》,档号:1411(2)-5,《谕内阁近畿水灾饥民众多著再赏给京仓漕米粉拨各厂散放》,光绪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① 方观承:《赈纪》卷8《赈需杂记》,清乾隆刻本。
    ②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46《国用考八.赈恤》,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档号:727-2,《谕内著赏京仓小米接济普济堂》,乾隆五十七年九月初八日。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798,册号2,第1条,嘉庆六年九月十八日。
    ①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83《国用考二十一.赈恤》,民国影印本。
    ② 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卷66《故事志二.时政下》,光绪十二年刻本。
    ③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83《国用考二十一.赈恤》,民国影印本。
    ④ 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83《国用考二十一.赈恤》,民国影印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103-036,《奏请照雍正九年成例将通仓米石平粜给旗民事》,乾隆二年四月初十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档号:1126-031,《奏请速行派拨京仓米石平粜八旗五城兵民折》,乾隆八年八月初四日。
    ③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37《市籴考六.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125-038,《奏请照部定价值发粜通仓米石事》,乾隆八年六月十二日。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67,册号1,第2条,乾隆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52,册号3,第2条,乾隆四年七月二十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80,册号1,第1条,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
    ③ 官修:《清通志》卷88《食货略八.平粜》,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陈鹤:《明纪》卷12《宣宗纪》,清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书局刻本。
    ②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通志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③ 万斯同:《明史》卷216《列传六十七.王文》,清钞本。
    ④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通志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⑤ 《明英宗实录》卷229,景泰四年五月丁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通志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① 《明宪宗实录》卷28,成化二年闰三月癸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宪宗实录》卷100,成化八年春正月辛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宪宗实录》卷113,成化九年二月庚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宪宗实录》卷223,成化十八年春正月戊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宪宗实录》卷225,成化十八年三月庚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孝宗实录》卷75,弘治六年五月乙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孝宗实录》卷182,弘治十四年十二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武宗实录》卷144,正德十一年十二月已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夏燮:《明通鉴》卷54《纪五十四.世宗肃皇帝》,清同治刻本。
    ⑤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23《河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傅恒:《通鉴辑览》卷109《明》,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张廷玉:《通鉴纲目三编》卷24,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夏燮:《明通鉴》卷62《纪六十二.世宗肃皇帝》,清同治刻本。
    ④ 张廷玉:《通鉴纲目三编》卷25,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8《运河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明神宗实录》卷14,万历元年六月壬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⑦ 《明神宗实录》卷200,万历十六年闰六月乙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⑧ 谈迁:《国榷》卷79,清钞本。
    ⑨ 汪应蛟:《抚畿奏疏》卷7《遵例奏报异常旱灾疏》,明刻本。
    ⑩ 谈迁:《国榷》卷82,清钞本。
    ① 《清圣祖实录》卷15,康熙四年四月辛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圣祖实录》卷15,康熙四年六月戊午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豁恤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豁恤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圣祖实录》卷79,康熙十八年春正月已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⑥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54《户部.豁恤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61《宋荦》,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① 王先谦:(乾隆朝)《东华续录》之《乾隆七》,清光绪十年(1884年)长沙王氏刻本。
    ② 俞蛟:《梦厂杂著》卷6《临清寇略》,清刻深柳读书堂印本。
    ① 《明宣宗实录》卷40,宣德三年三月癸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页。
    ③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之《奄宦上》,清指海本。
    ① 邓元锡:《皇明书》卷13《宦官》,明万历刻本。
    ②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3《礼部.旧制一废难复》,清道光七年(1827年)姚氏刻同治八年(1869年)补修本。
    ③ 王世贞:《弇州史料》之《前集》卷11,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刻本。
    ④ 阎镇珩:《六典通考》卷79《委积考.历代委积》,清光绪刻本。
    ⑤ 《明英宗实录》卷29,正统二年夏四月戊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明英宗实录》卷133,正统十年九月丁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⑦ 邓元锡:《皇明书》卷10《世宗肃皇帝帝纪》,明万历刻本。
    ⑧ 《明宪宗实录》卷171,成化十三年冬十月乙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 年较印本。
    ① 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6《仓场》,明万历刻本。
    ② 何乔远:《名山藏》卷50《漕运记》,明崇祯刻本。
    ③ 文秉:《定陵注略》卷5《内库供奉》,清抄影印本。
    ④ 《明穆宗实录》卷113,弘治九年三月庚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穆宗实录》卷140,弘治十一年八月壬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明穆宗实录》卷143,弘治十一年十一月乙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 年较印本。
    ① 《明穆宗实录》卷158,弘治十三年正月丙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陈九德:《皇明名臣经济录》卷4《保治》,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刻本。
    ③ 《明武宗实录》卷75,正德六年五月丁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武宗实录》卷75,正德六年七月丁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武宗实录》卷125,正德十年五月庚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1《户部八.仓庾一》,明万历内府刻本。
    ②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4《户部三.积贮》,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③ 王世贞:《弇州史料》卷15《前集》,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刻本。
    ④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01《户部十五.仓储》,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与参刻本。
    ⑤ 梁材:《革徐淮二仓内臣疏》,《皇明经世文编》卷104,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⑥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99《中官考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何三畏:《云间志略》卷7《张处士林趣公专》,明天启刻本。
    ② 孙承泽:《天府广记》卷14《仓场》,清钞本。
    ③ 邵宝:《容春堂集》续集卷13《墓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27《南直隶常州府一》,明天启刻本。
    ⑤ 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49《浙江绍兴府一》,明天启刻本。
    ⑥ 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本,第111页。
    ① 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本,第107-108页。
    ②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5,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王士浚:(雍正)《河南通志》卷58《人物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74《福建兴化府》,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94《中官考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11《南直隶应天府》,明天启刻本。
    ⑦ 国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45《浙江嘉兴府二》,明天启刻本。
    ① 陈澧:(光绪)《香山县志》卷十13《列传》,清光绪刻本。
    ② 《明宣宗实录》卷37,宣德三年二月庚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宣宗实录》卷40,宣德三年三月癸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宣宗实录》卷54,宣德四年五月辛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宣宗实录》卷63,宣德五年二月癸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宣宗实录》卷100,宣德八年三月甲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英宗实录》卷2,宣德十年二月辛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明宪宗实录》卷112,成化九年春正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宪宗实录》卷159,成化十二年十一月甲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宪宗实录》卷172,成化十三年辛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7《户部六.漕运前》,民国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① 《明武宗实录》卷3,正德十六年六月壬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世宗实录》卷12,嘉靖元年三月丁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郑晓:《郑端简公奏议》卷3《淮阳类》,明隆庆五年(1571年)项氏万卷堂刻本。
    ④ 《明神宗实录》卷51,万历四年六月乙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神宗实录》卷184,万历十五年三月壬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21,明崇祯刻本。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2《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② 《清文宗实录》卷12,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庚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2《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档号:1109-017,山西道监察御史吴祖昌《奏陈京通各仓监督在该厅住宿稽查偷米折》,嘉庆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1《京通粮储.仓场职掌》,清光绪刻本。
    ④ 端方:《大清光绪新法令》,清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
    ⑤ 葛仕浚:《清经世文编》卷37《户政十四.仓场》,清光绪石印本。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朝上谕档》,档号:(1)-252,乾隆元年三月二十日。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0747-012,巡视京通仓漕给事中伊龄阿《奏参花户何祥放米勒钱文请治罪事》,乾隆十八年三月初八日。
    ①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3下《海运十宜》,清光绪安吴四种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1《京通粮储》,清光绪刻本。
    ③ 《清高宗实录》卷1089,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已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清高宗实录》卷1089,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已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184-033,浙江道监察御史秦维岳《奏为京城各仓花户需索过多致米价上涨事》,嘉庆七年八月二十九日。
    ① 刘锦藻:《清续文献统考》卷76《国用考》,民国景十通本。
    ② 刘锦藻:《清续文献统考》卷76《国用考》,民国景十通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盒号857,册号2,第6条,嘉庆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① 《清宣宗实录》卷39,道光二年八月戊戌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3376-033,江南道监察御史田润《奏为酌拟京仓招募花户章程事》,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三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3376-033,江南道监察御史田润《奏为酌拟京仓招募花户章程事》,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三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3376-078,江南道监察御史谢启昆《奏为仓花户开设米局收买米票囤积米石请敕拿审办事》,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1页。
    ① 《清文宗实录》卷285,咸半九年六月庚子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穆宗实录》卷30,同治元年六月丙辰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清穆宗实录》卷48,同治元年十一月壬子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清穆宗实录》卷71,同治二年庚子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清德宗实录》卷58,光绪三年九月辛未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朝上谕档》,《谕内阁京通各仓花户侵盗仓谷著严办侵谷花户并查照章令招募花户》,档号:1356(3)-149,光绪五年六月十九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片》,档号:03-6673-047,稽查甲米御史顺龄《奏为各仓花户营私舞弊把持仓务请饬查明究办事》,光绪七年八月十九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6674-035,江南道监察御史寿庆《奏请饬拿仓匪唐荫亭并花户杨保山等事》,光绪十年九月二十九日。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朝上谕档》,档号:1411(1)-1,《谕内阁禄米仓亏短著刑部严审拿获之花户步军统领等严拿在逃花户仓监督等交部议处》,光绪十六年九月初八日。
    ④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片》,档号:03-6677-55,《奏为特参丰益仓监督等执法舞弊请暂时解任候审并花户刘敬三加等治罪事》,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
    ①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20《京通粮储.偷盗仓粮》,清乾隆刻本。
    ② 《清文宗实录》卷47,咸丰元年十一月庚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清文宗实录》卷61,咸丰二年五月丙辰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文宗实录》卷285,咸丰九年六月庚子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清德宗实录》卷56,光绪三年八月已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清德宗实录》卷56,光绪三年八月已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清德宗实录》卷64,光绪三年十二月丁未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⑥ 《清德宗实录》卷74,光绪四年五月乙丑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清德宗实录》卷74,光绪四年五月乙丑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德宗实录》卷81,光绪四年十一月丙午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清德宗实录》卷282,光绪十六年闰二月癸丑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夏仁虎:《旧京琐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① 田六善:《清京仓积弊疏》,《清经世文编》卷40《户政十五.仓储下》,清光绪十二年(1890年)思补楼重校本。
    ② 《清圣宗实录》卷96,康熙二十年七月丙寅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清世宗实录》卷58,雍正五年六月癸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仁宗实录》卷358,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壬午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清宣宗实录》卷99,道光六年六月庚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清德宗实录》卷14,光绪元年七月辛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佚名:《施公案》第59回,清道光四年(1824年)刊本。
    ① 张书才主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05页。
    ② 《清宣宗实录》卷437,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乙卯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清文宗实录》卷52,咸丰二年正月丙子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清文宗实录》卷289,咸丰九年七月壬辰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清文宗实录》卷302,咸丰九年十二月甲辰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⑥ 《清文宗实录》卷315,咸丰十年夏四月乙丑朔,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清穆宗实录》卷12,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庚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穆宗实录》卷45,同治元年十月庚辰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何德刚:《春明梦录》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④ 佚名:《慧因室杂缀》之《京师食米》,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
    ⑤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2,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姚虞卿刻本。
    ① 赵尔巽:《清史稿》志104《食货三.漕运》,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② 震钧:《天尺咫闻》卷3《东城》,清光绪甘舍精堂刻本。
    ③ 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05-406页。
    ④ 张曜:《山东军兴纪略》卷17,清关旭刊本。
    ⑤ 翦伯赞等编:《义和团》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7页。
    ① 雷梦龙:《读律琐言》卷7《户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刻本。
    ② 刘惟谦:《大明律》卷7《户律四》,日本景明洪武刊本。
    ③ 雷梦龙:《读律琐言》卷7《户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刻本。
    ④ 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70《刑部十二.杂犯》,明万历内府刻本。
    ① 佚名:《皇明诏令》卷16《宁宗纯皇帝下》,明刻增修本。
    ② 孔贞运:《皇明诏制》卷8,明崇祯七年(1634年)刻本。
    ③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08《兵部.武选清吏司.守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18《兵部.职方清吏司.公式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官修:《大清会典则例》卷108《兵部.武选清吏司.守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官修:(雍正)《八旗通志》卷33《兵制二.禁卫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官修:《清文献通考》卷180《兵考二.禁卫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三泰:《大清律例》卷34《刑律杂犯》,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沈家本:《大清现行新律例》之《刑律案语仓库下》,清宣统元年(1903年)排印本。
    ③ 沈家本:《大清现行新律例》之《刑律案语杂犯》,清宣统元年(1903年)排印本。
    ④ 沈家本:《大清现行新律例》之《刑律案语杂犯》,清宣统元年(1903年)排印本。
    ⑤ 陈舜仁:(万历)《应天府志》卷3《郡纪下》,明万历刻增修本。
    ⑥ 谈迁:《国榷》卷4,清钞本。
    ⑦ 《明宣宗实录》卷26,宣德二年三月壬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谈迁:《国榷》卷21,清钞本。
    ② 《明英宗实录》卷125,正统十年春正月甲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英宗实录》卷125,正统十年春正月庚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明英宗实录》卷125,正统十年春正月甲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⑤ 《明英宗实录》卷129,正统十年五月甲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明英宗实录》卷131,正统十年秋七月癸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⑦ 《明英宗实录》卷143,正统十一年秋七月甲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英宗实录》卷163,正统十三年二月丁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万斯同:《明史》卷39《五行二.火》,清钞本。
    ③ 《明神宗实录》卷92,万历七年十月已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万斯同:《明史》卷39《五行二.火》,清钞本。
    ⑤ 谈迁:《国榷》卷80,清钞本。
    ⑥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堂稿》卷10,明崇祯刻本。
    ⑦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堂稿》卷10,明崇祯刻本。
    ①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广西司》卷4,明崇祯刻本。
    ② 毕自严:《度支奏议》之《广西司》卷4,明崇祯刻本。
    ③ 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9《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乾隆刻本。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①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3《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光绪刻本。
    ② 《清仁宗实录》卷241,嘉庆十六年闰三月丁亥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2《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3《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光绪刻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3376-033,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三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922,册号1,第5条,道光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4《京通粮储.修建仓廒》,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3《京通粮储.仓廒号房》,清光绪刻本。
    ① 《清宣宗实录》卷80,道光五年三月己亥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祝庆祺:《刑案汇览》卷53《失火》,清道光棠樾慎思堂刻本。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3372-052,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初七日。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3376-066,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211,册号1,第2条,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五日。
    ② 《清文宗实录》卷303,咸丰九年十二月丁未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2《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④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52《京通粮储.京通各差》,清光绪刻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306,册号2,第2条,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一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354,册号2,第4条,光绪四年十月十九日。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412,册号4,第5条,光绪十七年四月十四日。
    ④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之光绪103,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本。
    ⑤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之光绪103,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 铅印本。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414,册号3,第2条,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上谕档》,档号:1419-37,光绪十九年五月初四日。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1493,册号3,第1条,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日。
    ① 《清高宗实录》卷1172,乾隆四十八年正月戊戌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顾炎武:《肇域志》卷19,清钞本。
    ②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3《山东西》,清稿本。
    ③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山东上》,稿本。
    ④ 张祥河:《小重山房诗词全集》之《诗舲诗外》卷3,清道光刻光绪增修本。
    ① 林芃修:(康熙)《张秋志》卷2《仓厂》,清康熙九年(1670年)刻本。
    ① 李伯平编:《高唐名人传略》,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84页。
    ② 嵩山、谢香开:(嘉庆)《东昌府志》卷10《食货三.仓储》,清嘉靖十三年(1808年)刻本。
    ③ 王嘉猷:《莘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97页。
    ① 张衮:(嘉靖)《江阴县志》卷5《食货记.田赋》,明嘉靖刻本。
    ② 陆世仪:《桴亭先生诗文集》卷5《文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唐受祺刻本。
    ③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54《运河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文中两县水次指华亭与上海,而娄县与青浦是在嘉靖年间从华亭、上海二县中分立出来的。
    ④ 唐锦:(弘治)《上海志》卷5《建设志》,明弘治刻本。
    ① 薛理勇:《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② 叶梦珠:《阅世编》卷3《建设》,上海掌故丛书本。
    ③ 何三畏:《云间志略》卷6《华亭令鲁斋章公传》,明天启刻本。
    ④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23《公署三.仓廒》,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注:新阳县是雍正四年从昆山县析出,其水次仓即昆山县的旧玉峰仓。
    ⑤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23《公署三.仓廒》,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①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23《公署三.仓廒》,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②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23《公署三.仓廒》,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③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23《公署三.仓廒》,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④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23《公署三.仓廒》,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⑤ 王昶:(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4《营建上.仓储》,清嘉庆七年(1802年)刻本。
    ⑥ 何绍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41《关津三》,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
    ⑦ 李默:(嘉靖)《宁国府志》卷4《次舍纪》,明嘉靖刻本。
    ① 王鏊:(正德)《姑苏志》卷42《宦迹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何乔远:《名山藏》卷50《漕运记》,明崇祯刻本。
    ③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54《运河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178《人物志十一.明六》,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本。
    ① 刘熙:(弘治)《衡山县志》卷3《仓廒》,明弘治元年(1488年)刻本。
    ② 玉山:(同治)《常宁县志》卷5《赋税.积储》,清同治九年(1870年)刻本。
    ③ 钟崇文:(隆庆)《岳州府志》卷10《建置考》,明隆庆刻本。
    ④ 钟崇文:(隆庆)《岳州府志》卷10《建置考》,明隆庆刻本。
    ⑤ 王恺运:(光绪)《湘潭县志》卷2《建置第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本。(康熙)《湘潭志》则载“城东门内,水次仓四十六区,每都一区,清初为十八区,每都设斗米受米官,稽米之美恶,完之迟讯”。
    ⑥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10《兑运事例.水次派兑》,清光绪刻本。
    ⑦ 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75《漕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82《漕运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清宣宗实录》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已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谢纯:《漕运通志》卷4《漕卒表》,明嘉靖七年(1528年)杨宏刻本。
    ② 陆容:《菽园杂记》卷5,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明太宗实录》卷101,永乐八年二月乙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④ 王鳌:《震泽集》卷36《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明宣宗实录》卷6,洪熙元年闰七月癸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⑥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之《建都》,清指海本。
    ⑦ 《明宣宗实录》卷94,宣德七年八月庚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⑧ 《明英宗实录》卷241,景泰五年五月丙寅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明英宗实录》卷241,景泰五年五月甲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② 《明英宗实录》卷251,景泰六年三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③ 《明英宗实录》卷252,景泰六年夏四月已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3年较印本。
    ① 张国维:《抚吴疏草》之《参运官疏》,明崇祯刻本。
    ② 张国维:《抚吴疏草》之《参运官疏》,明崇祯刻本。
    ③ 《清世祖实录》卷54,顺治八年闰二月丙辰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④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6,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① 官修:(乾隆)《漕运全书》卷12《征纳兑运.历年成例》,清乾隆刻本。
    ② 官修:(乾隆)《漕运全书》卷12《征纳兑运.历年成例》,清乾隆刻本。
    ③ 魏源:《古微堂集》卷4《外集.湖北崇阳县知县师君墓志铭》,清宣统元年(1909年)国学扶轮社铅印本。魏源曾有诗口:“旗丁若鹭鸶,仓胥若渔夫。得渔苏松江,吐鱼潞河铺。若非改海漕,安得轻釜庾”。
    ④ 黄钧宰:《金壶七墨》卷1《漕弊》,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⑤ 陆世仪:《桴亭先生诗文集》卷5《文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唐受祺刻陆桴亭先生遗书本。
    ① 葛士浚:《清经世文续编》卷24《户政一.理财上》,清光绪石印本。
    ② 李榕:(民国)《杭州府志》卷61《赋税四》,民国十一年(1922年)本。
    ③ 冯桂芬:《显堂志稿》卷9《均赋说劝绅》,清光绪二年(1876年)冯氏校邠庐刻本。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光绪64,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本。
    ② 梁章钜:《退庵随笔》卷8《政事三》,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刻本。
    ③ 魏源:《古微堂集》卷4《外集.道光丙戌海运记》,清宣统元年(1909年)国学扶轮社铅印本。
    ④ 赵尔巽:《清史稿》志104《食货三》,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①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5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② 王在晋:《通漕类编》之《序》,万里甲寅年(1614年)刻本。
    ③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46《户政二十一.漕运上》,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思补楼重校本。
    ① 万斯同:《明史》卷92《志六十六.河渠八》,清钞本。
    ② 赵尔巽:《清史稿》志104《食货三.漕运》,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史馆本。
    ① 《清高宗实录》卷1174,乾隆四十八年二月甲子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高宗实录》卷1184,乾隆四十八年秋七月癸卯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清仁宗实录》卷144,嘉庆十年五月已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仁宗实录》卷224,嘉庆十五年春正月丁丑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90-291页。
    ④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7《奏疏》,清道光刻本。
    ⑤ 《清宣宗实录》卷18,道光元年五月已巳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清宣宗实录》卷91,道光五年十一月庚戌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宣宗实录》卷112,道光六年十二月丙寅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③ 《清宣宗实录》卷113,道光七年正月丁亥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张曜:《山东军兴纪略》卷22上《团匪一》,清光绪刻本。
    ② 张曜:《山东军兴纪略》卷22上《团匪一》,清光绪刻本。
    ③ 张曜:《山东军兴纪略》卷22上《团匪一》,清光绪刻本。
    ④ 《清穆宗实录》卷71,同治二年六月丁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⑤ 王权:《笠云山房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① 张佩纶:《涧于集》卷1《奏议》,民国十五年(1926年)涧于草堂刻本。
    ② 福趾:《户部漕运全书》卷6《漕粮额征.豁缓升除》,清光绪刻本。
    ③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23,清同治六年(1867年)刻本。
    ④ 夏燮:《中西纪事》卷23《管蠡一得》,清同治刻本。
    ⑤ 李榕:(民国)《杭州府志》卷61《赋税四》,民国十一年(1922年)本。
    ① 吴文熔:《吴文节公遗集》卷14《奏议》,清咸丰七年(1858年)吴养原刻本。
    ② 冯桂芬:《显堂志稿》卷10《均赋议》,清光绪二年(1876年)冯氏校邠庐刻本。
    ③ 冯桂芬:《显堂志稿》卷9《均赋说劝官》,清光绪二年(1876年)冯氏校邠庐刻本。
    ① 《清宣宗实录》卷28,道光二年春正月庚午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清宣宗实录》卷42,道光二年冬十月丁未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清宣宗实录》卷330,道光二十年春正月壬寅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② 吴文熔:《吴文节公遗集》卷11《奏议》,清咸丰七年(1857年)吴养原刻本。
    ③ 吴文熔:《吴文节公遗集》卷11《奏议》,清咸丰七年(1857年)吴养原刻本。
    ① 《清德宗实录》卷51,光绪三年五月甲子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
    ① 成本璞:《九经今义》卷11《周礼》,清末长沙刻本。
    [1]中国第一历史馆藏:《宫中朱批奏折》,《乾隆朝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清理钱粮亏空案史料》(上、下),《历史档案》,1990年第3、4期。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朝北京粮仓吏役舞弊史料》(上、下),《历史档案》,1994年第2、3期。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十四年通州粮仓吏胥舞弊案》,《历史档案》,1990年第1期。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年间海运漕粮史料》(上、下),《历史档案》,1995年第2、3期。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五年议行漕粮海运事宜史料》(上、下),《历史档案》,1988年第3、4期。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元年的海运漕粮》,《历史档案》,1983年第3期。
    [1]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2]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3]王圻:《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士贞:《明朝通纪会纂》,清初刻本。
    [5]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版。
    [6]官修:《清通典》,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官修:《清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官修:《清文献通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嵇璜:《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嵇璜:《续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夏燮:《明通鉴》,清同治刻本。
    [12]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清钞本。
    [14]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明末刻本。
    [15]冯琦:《宋史纪事本末》,明万历刻本。
    [16]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清光绪长恩阁钞本。
    [18]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1]官修:《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年版。
    [2]官修:《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4]贺长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5]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6]李起元:《计部奏疏》,明刻本。
    [7]万表:《皇明经济文录》,明嘉靖刻本。
    [8]唐鹤征:《皇明辅世编》,明崇祯十五年(1642)陈睿谟刻本。
    [9]孙旬:《皇明疏钞》,明万历自刻本。
    [10]毕自严:《度支奏议》,明崇祯刻本。
    [11]毕自严:《饷抚疏草》,明天启刻本。
    [12]黄训:《名臣经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贾三近:《皇明两朝疏抄》,明万历刻本。
    [14]焦竑:《国朝献征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
    [15]焦竑:《熙朝名臣实录》,明末刻本。
    [16]孔贞运:《皇明诏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7]雷礼:《国朝列卿记》,明万历间刊本。
    [18]雷礼:《皇明大政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钱福:《钱太史鹤滩稿》,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沈思梅居刻本。
    [20]申时行:《大明会典》,明万历内府刻本。
    [21]施沛:《南京都察院志》,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
    [22]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23]官修:《明臣奏议》,清武英殿聚珍版从书本。
    [24]孙嘉洤:《孙文定公奏疏》,清敦和堂刻本。
    [1]佚名:《大元仓库记》,台北:广文书局,1961年版。
    [2]杨宏、谢纯:《漕运通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
    [3]王琼:《漕河图志》,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版。
    [4]万恭:《治水筌蹄》,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版。
    [5]刘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潘季驯:《河防一览》,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袁黄:《皇都水利》,明万历刻本。
    [8]王在晋:《通漕类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版。
    [9]吴仲:《通惠河志》,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版。
    [10]王以旗:《漕河奏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11]邵宝:《漕政举要录》,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12]谢肇制:《北河纪》,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3]黄承玄:《河漕备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4]刘斯洁:《太仓考》,北京:北京图书馆,1999年版。
    [15]周之翰:《通粮厅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
    [16]官修:《漕运议单》,北京:北京图书馆影印本,1993年。
    [17]福趾:《钦定户部漕运全书》,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18]杨锡绂:《漕运则例纂》,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0年版。
    [1]杨行中:《通州志略》,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版。
    [2]高建勋:光绪《通州志》,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3]高天凤:乾隆《通州志》,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4]黄成章:《通州新志》,清雍正间(1723一1735)刻本。
    [5]唐悦馨:《通州直隶州志》,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6]林云程、沈明臣:万历《通州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版。
    [7]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朱奎扬:《天津县志》,1928年影印本。
    [9]吴惠元:《续天津县志》,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10]程凤文:《天津府志》,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11]沈家本:《重修天津府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版。
    [12]王道亨:乾隆《济宁直隶州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13]徐宗干:道光《济宁直隶州志》,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
    [14]林芃修:《张秋志》,清康熙九年(1670)抄本。
    [15]张度:乾隆《临清直隶州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16]徐子尚:民国《临清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17]于睿明:康熙《临清州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18]周竹生:《续修东阿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19]李贤书:道光《东阿县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20]刘沛先:康熙《东阿县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
    [21]吴世熊:同治《徐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22]徐杰:乾隆《徐州府志》,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
    [23]余志明:顺治《徐州志》,清顺治十一年(1654)刻本。
    [24]姚应龙:《徐州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5]孙云锦:光绪《淮安府志》,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26]卫哲治:咸丰《淮安府志》,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
    [27]于万培:光绪《凤阳府志》,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28]魏家骅:光绪《凤阳府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本。
    [29]袁文新:《凤阳新书》,明天启元年(1621)刻本。
    [30]吕燕昭:《新修江宁府志》,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31]蒋启勋:《续纂江宁府志》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32]薛柱斗:《天津卫志》,清(1644--1911)抄本。
    [33]石小川:《天津指南》,清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
    [34]杨士骧:民国《山东通志》,民国四到七年(1915-1918)铅印本。
    [35]岳浚:乾隆《山东通志》,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
    [36]赵祥星:康熙《山东通志》,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刻本。
    [37]尹继善:乾隆《江南通志》,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
    [38]王新命:康熙《江南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39]冯煦:宣统《江苏通志》,清宣统间(1909-1911)稿本。
    [40]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通志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1]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影旧抄本。
    [1]陈全之:《蓬窗日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2]陈仁锡:《无梦园初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陈炜:《吴中金石新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陈循:《芳洲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程敏政:《皇墩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邓元锡:《皇明书》,明万历刻本。
    [7]李贽:《续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8]王士贞:《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罗洪先:《念庵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0]彭韶:《彭惠安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杨士聪:《玉堂萃记》,民国吴兴嘉业堂刻本。
    [12]谢肇制:《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版。
    [13]王鳌:《王文恪公笔记》,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1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5]徐祯卿:《谈艺录》,上海:古今图书局,1914年版。
    [16]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8]姚远之:《竹叶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9]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0]赵慎:《榆巢杂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21]叶梦珠:《阅世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2]纪昀:《阅微堂笔记》,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年版。
    [23]王士禛:《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4]唐晏:《天咫偶闻》,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5]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6]夏仁虎:《旧京琐记》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27]张萱:《西园闻见录》,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版。
    [28]郑晓:《端简郑公文集》,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郑心材刻本。
    [2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版。
    [31]王庆云:《石渠余纪》,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2]徐菘:《百城烟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33]许鸣磐:《方舆考证》,清济宁潘氏华鉴阁本。
    [1]包遵彭、李定一:《中国近代史论丛一社会经济》,南京:正中书局,1958年版。
    [2]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吴家兴:《扬州古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
    [4]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6]彭云鹤:《明清漕运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临清《金瓶梅》学会编:《临清与金瓶梅》,聊城:山东省聊城地区出版局,1996年版。
    [8]鲍彦邦:《明代漕运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李治亭:《中国漕运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10]尹钧科:《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薛理勇:《上海章故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13]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邓建新:《钟九闹漕:变化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叙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6]邱春林:《钟九闹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7]于德源:《北京漕运与仓场》,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
    [18][美]黄仁宇:《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9]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20]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王云、李泉:《山东运河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23]韩嘉谷:《天津古史寻绎》,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4]贾珺:《建筑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徐乃昌:《南陵县志》,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26]吴琦:《漕运.群体,社会一明清史论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民俗博物馆:《漕运文化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28]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王春瑜精选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淮安市政协文史委、淮海晚报社:《淮安运河文化长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王永谦:《清代乾隆中、晚期的潞河漕运一《潞河督运图卷》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文物》,1983年01期。
    [2]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05期。
    [3]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02期。
    [4]曹国庆:《试述清代漕运的兴衰》,《历史教学》,1987年第7期。
    [5]毛佩琦:《明代临清钩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6]刘桂林:《雍亲王通州查仓》,《紫禁城》,1990年01期。
    [7]吕小鲜:《嘉庆十四年通州粮仓吏胥舞弊案》,《历史档案》,1990年01期。
    [8]江太新、李文治:《论清代中叶漕政的败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04期。
    [9]于德源:《清代的京、通二仓》,《中国农史》,1996年01期。
    [10]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阵线》,1996年03期。
    [11]陈日光:《水陆要埠通州码头》,《北京工商》,1996年12期。
    [12]吴忠起:《我国古代的粮食仓库》,《中国储运》,1996年01期。
    [13]嵇建琴:《中国古代漕运思想的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03期。
    [14]陈佐立:《明代粮仓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5]高寿仙:《明代京通二仓述论》,《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
    [16]张小也:《健讼之人与地方公共事务一以清代漕讼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02期。
    [17]梁科:《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8]尹钧科:《从大运河漕运与北京的关系看淮安城的历史地位》,《学海》,2007年02期。
    [19]刘宗志:《清代北京的仓储》,《中国减灾》,2008年05期。
    [20]张强:《漕运与淮安》,《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1]吴琦、肖丽红:《漕控与清代社会秩序一以匡光文控漕为中心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2]李俊丽:《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
    [23]朱小平:《清代的漕运与仓场》,《海内与海外》,2009年03期。
    [24]肖丽红:《《从官诬闹漕案看清代地方官漕政理念与地方社会治理一以陆名扬闹漕为 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25]张春红:《明清临清水次仓探析》,《现代交际》,2010年0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