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以名正实”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面对“名实乱”的现实,自孔子以来的哲学家提出并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正名问题。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名实乱”的现象同样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解决正名问题,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都只会是空想。但正名问题的解决并不能由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原则而简单地归结为“以实正名”一种路向,“以名正实”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解决正名问题的正确路向。
     正名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并不是一个相同的问题,对于二者的回答,应当使用不同的原则,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原则并不能简单应用到正名问题的解决上来。那种由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原则简单推导出正名问题结论的做法是对唯物主义原则的错误理解和应用。要找到正确的解决正名问题的路向,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名实乱”的本质。而通过对“名实乱”的具体分析,如果从坚持历史进步的唯物主义原则出发,我们就应当承认“名实乱”在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情况:一是“名不符实”,其原因在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制约或者“名”的相对独立性导致“名”的发展跟不上“实”的发展;一是“实不符名”,其原因在于人类意识的超越性导致文化内部对客观现实的超越,或由于人类文化的交流引入先进理论而导致“名”的发展阶段超越了“实”的发展阶段。对于前一方面,“正名”的路向应当是“以实正名”,而对于后一方面则应当是“以名正实”,只有这样才能使正名问题的解决符合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规律。
     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历史,实际上就是“以名正实”的正名路向大显身手的舞台,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乃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一个把从西方引进的先进的“名”理解为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不断演进的,并将之作为改造中国各时段社会现实的指导理论的“以名正实”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检验了的、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能够领先于中国现代化实践而正确指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展望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以名正实”的正名路向仍将发挥巨大作用。
Facing the inappropriate status between Thing and Idea, Chinese Philosophers from Confucius had put forward and solved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by their own thinking mode. And for modernizing progress in China, there’re phenomenon of inappropriate status between Thing and Idea in the same way, which influenced the course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some ext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odernization’s final realization would be idle dreams if having not solved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But we can’t solve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simply from the materialistic principles of philosophical basic problem, and it’s a bias to think that“rectify Idea with Thing”is the only dire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As we can see,“rectify Thing with Idea”sometimes is also another right dire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under a certain condition.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philosophical basic problem are not the same one, so the principle for replying should be different, and the principle to reply the question of philosophical basic problem can’t be used to reply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It’s wrong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istic principle to achieve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from the materialistic principle of the philosophical basic question. If we want to find out the right direc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status rehabilitation, we should study the essence of the inappropriate status between Thing and Idea carefully. From the materialistic principle of history’s developing and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inappropriate status between Thing and Idea, we could reach two conclusions, one is“Idea isn’t accord with Thing”, which deals with condition that Idea’s developmental phase can’t keep up with Thing’s as a result of the restrict of human’s cognitive ability or the relative independent of Idea, the other is“Thing isn’t accord with Idea”,
引文
①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50 页下。
    ②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1 页下。
    ①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第 1 版,第 524~526 页。
    ① 毛泽东:《致张闻天》,《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2 月版,第 145 页。
    ①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9 页上。
    ②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7 页上。
    ③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8 页上。
    ①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 4 月第 1 版,第 71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 5 月第 1 版,第 19 页。
    ①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第 35 页。
    ② 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2~38 页。
    ③ 《列宁全集》第 55 卷,第 16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 5 月第 1 版,第 256 页。
     ① 参见顾乃忠:《论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兼评孔汉思的普遍伦理和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上),《浙江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 期。
    ② 参见本文第三章第三节第一部分。
     ① A. Tocaueville, Democracy of America, New York, 1946, p.3.
    ① 毛泽东:《致张闻天》,《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2 月版,第 144~14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20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3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5~36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1 卷,第 55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17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38 卷,第 22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7 页。
    ③ 孙伯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 150 周年》。
    ① 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 年 9 月北京第 2 版,第 159 页。
    ② 毛泽东:《致张闻天》,《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2 月版,第 144~145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17 页。
    ④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117 页。
    ⑤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266 页。
    ① 参见周安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建构》,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1 版,第 51~5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33 页。
    ② 《资本论》第 1 卷,中文第 2 版,第 210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4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42 页。
     ① J.莫非:《原始人:他的主要问题》,第8~9页。转引自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第 50~51 页。
    ① 毛泽东:《致张闻天》,《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年 12 月版,第 145 页。
    ① 康有为:《请定立宪 开国会折》。
    ① 张继:《无政府主义》序言。
    ② 邹容:《革命军》第一章绪论。
    ③ 转引自刘彦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看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第 29 页。
    ①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1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4 卷,第 742~743 页。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一~六),中华书局,1964 年 11 月第 1 版。
    温公颐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 4 月第 1 版。
    周云之、刘培育:《先秦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 12 月第 1版。
    崔清田:《名学与辩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 11 月第 1 版。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月第 1 版。
    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中华书局,1990 年 3 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台湾学生书局,1986 年 9 月。
    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 6 月第 1 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 5 月第 1 版。
    杨俊光:《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惠施、公孙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 月。
    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月第 1 版。
    金民卿:《意识超越性与实践》,《求是学刊》,1994 年第 1 期。
    周云之:《中国正名学说中的意义理论》,《哲学研究》,1996 年第 4 期。
    杜音:《论公孙龙与后期墨家的正名学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3 期。
    朱炳祥:《名实关系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 2 月。
    白玉芹:《正名与发展》,《经济论坛》,2001 年 13 期。
    刘兆伟:《论孔子正名思想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
    孟庆丽:《“名定而实辩”——荀子的言意论》,《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 9 月。
    许全兴:《毛泽东论孔子正名》,《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 年 1 月。
    夏国军:《孔子与公孙龙“正名”思想之比较》,《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年 01 期。
    莫晓红:《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及其启示》,《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02 期。
    宋颖桃:《名实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适应》,《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02 期。
    邵强进:《论先秦正名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江海学刊》,2004年 05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