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区域经济视域下吉林省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推进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从宏观上深度解析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性问题。笔者认为:随着吉林省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来保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重新确立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切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确立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吉林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矛盾和提升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支持、保证区域经济顺畅运行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基于区域经济视角对吉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价值作了较为详细的辨析,同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之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省区域经济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并为其潜在价值的实现指明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实践路向。具体而言,本文的逻辑架构由六个部分组成。
     论文的第一章阐释了本文所涉及的关键概念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制度等关键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指明其在本文中的使用范围。然后,对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人力资本发展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分析了这些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论文的第二章“脱节于区域经济: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之困境”,分析了目前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论文指出:随着吉林省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为吉林省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当前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却与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不能提供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未与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人才供求失衡、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匮乏、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方面。
     论文的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进行了具体的归因分析。笔者认为,吉林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离,主要是“制度”上的缺失或不适应造成的。论文首先论述了关于吉林省职业教育供给制度的失衡现状,指出这种偏差是职业教育发展资源匮乏的首因。论文分析了当前吉林省职业教育管理制度错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缺失、政策文本执行低效等具体问题,为本文进一步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论文的第四章提出了吉林省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价值意蕴,阐明了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制度的内在联系,重新解读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论文指出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协同互补的,职业教育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各个组成要素中。职业教育“生产”的人力资本区域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使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笔者还对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现行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兴旺之原因正是在于他们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
     论文的第五章结合吉林省区域经济的特点,设计吉林省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度与保障制度。笔者认为: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而言,需要吉林省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社会给予必要的制度“关怀”,切实加大投入,形成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局面,鼓励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实施吉林省职业教育券、职业教育助学、就业保障等方面进行吉林省职业教育保障制度设计。
     论文第六章是吉林省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设计。分别从制定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细则和实施办法、产学合作、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聘任制度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五个方面设计吉林省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然后从建立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统筹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施职业教育评估三个方面设计吉林省职业教育督导制度。论文指出: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做到有章可循,制度可依,才能高效率的为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本,担当起提升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任。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uarantees the success of cultivating valuable talents to strengthen our country with powerful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progress of modernizing our industry. Within the environment of Jilin’s regional economy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provinc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enlarging scale of industries, a number of Human Capital is needed to continue this sati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this province to establish the prior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and set down efficient system, which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Capital for developing its regional economy.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sures the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backup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benign and continu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ic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deeply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then when borrowing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builds up the system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econdition and direction for its potential value.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in details the import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volved. Such important concepts a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gional economy, Human Capital, system and so on are clearly defined and confined within its field. Then the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s of new system are briefly analyzed with their meanings in reality.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ing“out of touch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the pligh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Analysis of Jil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aper points out: With the Jilin Province,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further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 momentum of rapi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divorced from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bjectives; unable to provide much-need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s; not with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interaction. Specifically reflected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ags behi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lack of resources,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in quality.
     On the base of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difficult. Thesis that the Jilin Provi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parated from the main“system”on the result of missing or fail to adapt. Paper first discusse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system, the status quo, pointing out that this bias i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first due to a lack of resources.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 dislocation, lack of access system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policies, in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issues such as the text for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further study.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thesis of Jilin Province implication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signed to clarify the regional econom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ystems within the Alliance, to re-interpret the meantime the existence of mutual influence, mutual interdependenc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lementary ro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various elements. Is the output of a large numb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neral human capital and specialized human capital for the regional economy provides intellectual support to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also present in China and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at the West was doing well becaus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established a set of effectiv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a combination of paper region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Jilin Province, Jilin Provi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design system and security system. Thesis that: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need for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Jilin Provinc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the community to give the necessary institutional“care”and effectively increase investment, diversify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 situation; to encourage support for priv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n this basis, respectively,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vouchers in Jilin Provi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 employment security in Jilin Province in areas such 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urity system design.
     In the sixth chapter the administrative and supervising policies are designed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ormer is designed from the five aspects: the rules and exec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the license of the profession, and the regulations in employing teachers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The latter is design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e foundation of counci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ou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and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ake the burden of supplying Human Capit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for Jilin province.
引文
①张凤林.人力资本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8.
    ②楼世洲.职业教育与工业化——近代工业化进程中江浙沪职业教育考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2.
    ③胡锦涛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④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六大所作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18日。
    ⑤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2005年11月7日。
    
    ①参见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王培娟.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关问题[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③肖欢.我国农民培训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职业教育,2006(4).
    ④薛涌.温家宝总理:把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N].北京:新京报,2006. 12. 04.
    ⑤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 2020年中国职教前景展望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⑥顾明远先生为彭世华著《职业教育发展学》写的《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
    ①李生京.资源配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影响[J].北京:高教研究,2007(3).
    ②吉林省发改委,吉林省统计局.聚焦吉林职业教育[EB/OL]. http://www. jl. gov. cn/dpwz/2006/06/23.
    ③吉林省发改委,吉林省统计局.聚焦吉林职业教育[EB/OL]. http://www. jl. gov. cn/dpwz/2006/06/23.
    ④由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确定的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吉林省有5个,分别是:吉林省的白山、辽源两个地级市,舒兰、九台、敦化三个县级市。
    ①张召龙.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研究综述[J].哈尔滨:经济研究导刊,2007(4).
    ①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社.现代汉语大辞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04.
    ②肖成全.清末民初的职业教育[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2).
    ③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6.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35.
    ③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27.
    ④国家教委职业教育中心所.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
    ⑤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8.
    ⑥武友德,潘玉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⑦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1.
    ①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2.
    ②[美]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19.
    ③林文达.教育经济学[M].台湾:台北三民书局,1984:14.
    ④[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3.
    ⑤[美]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92.
    ⑥[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7-8.
    ⑦[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12.
    ①[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2.
    ②储节旺.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
    ③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4.
    ④王旭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异同探析[J].辽宁:理论界,2009(10).
    ⑤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社.现代汉语大辞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2.
    ①[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8.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8.
    ③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张宇燕认为理解制度的内涵应包含以下12个方面:(1)制度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它是一种人工产品。(2)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惯例,或是规范化的行为方式。(3)规则为制度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其具有强制性或约束性,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组织安排一系列政策而得到表现。(4)制度是历史进程中人类行为的沉淀物,是由过去决定的,或者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历史的惯性,表现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5)制度和集体行动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它为某社会中的众多人所接受和遵守。而这种遵守可能是自觉或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换言之,制度是一种“一致赞同的结果”,尽管赞同有本身自愿和非自愿之分。(6)制度为人们之间的交往、合作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因为它使个人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期成为可能。(7)制度通过各种习惯和规则为处于其中的人提供了奖励或制裁,制约了人们在各种选择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能力。(8)维护和施行制度意味着“外在”权力或权威的存在,国家就是这种权力的典型。(9)交易是对制度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这是由于习惯和规则只能体现于人们的交易中,同时又因为交易的某种具体形式为描述不同的制度创造了条件。(10)财产与交易关系密切,同时财产权又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的主要手段,因此,财产权作为一种权力安排,既体现了规则又包含习惯,其本身就是制度的同义词。(11)制度本身是不能独立的,必须有其实际承载体,比如家庭、企业和国家等。反过来说,像企业这样的合作组织,本身就是由制度来支撑和维系的,实际上企业就是制度的化身。(12)制度是观察和理解人类经济活动或行为的最重要的钥匙或范式。详见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15-117.
    ④厉以宁.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8.
    ①吴良高.城市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5.
    ②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321.
    ③王川.论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属性[J].江西:职教论坛,2005(6).
    ④周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五”教育工作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5.12. 24.
    ①详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年4月2日。
    ②详见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③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生命是什么[J].上海:教育与职业,1903(13).
    ①施晶晖.关于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思考[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北京:光明日报. 1993. 2. 27.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
    ④杨金士.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2001(2).
    ⑤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4.
    ⑥傅松涛.教育社会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75.
    ①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6.
    ②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98.
    ③张家祥,景舫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
    ①叶肇芳.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江西:职教论坛,2000(5).
    ②[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26.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20.
    ④台世强,李杨.关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J],陕西:理论导刊,2006(12).
    ①马建富.职业教育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②周正.从巴洛夫到福斯特——世界职业教育主导思想的转向及启示[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③肖化移,李铁林.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思潮[J].江西:职教论坛,2004(5).
    ④黄育云,吴玉宇等.战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走向与我国的抉择[J].江西:职教论坛,2004(3).
    ⑤石伟平.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影响[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1995(2).
    ②孟广平.全民的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记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1999(11).
    ③肖化移.试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江西:职教论坛,2003(3).
    ①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50.
    ②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51.
    ③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721.
    ④武友德,潘玉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⑤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52.
    
    ①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50-75.
    ②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44-47.
    ③谢晓波.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J].山东: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1).
    ④何金玲.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J].吉林:经济纵横,2007(1).
    ⑤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物价经济出版社,1996:50.
    
    ①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6.
    ②胡艳君.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J].山西:生产力研究,2008(5).
    ③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3-45.
    ④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6-47.
    ①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7.
    ②[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5.
    ③[美]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96
    ①江海燕.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现代化[J].广东:学术研究,1998(9).
    ②[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3.
    ③惠宁,霍丽.试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8(3).
    ④[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理论和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
    ⑤[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理论和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
    ①李振铎,井春尧.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吉林:税收与经济,2004(6).
    ②詹春燕.人力资本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分析[J].山西:经济师,2003(5).
    ③[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3-4.
    ④爱德华·丹尼森:1915年出生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1936年获奥伯林学院经济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布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41年至1962年任美国商业经济局副处长,其中在1956年至1962年间兼任经济发展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至1978年为布鲁金斯学会研究所经济研究室高级研究人员,担任美经济学会副会长。
    ⑤刘安蓉,林玲.人力资本教育经济效益理论的比较研究[J].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2).
    ⑥赵景华,盖勇.人力资源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1.
    ①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9.
    ②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7.
    ③李勇坚.内生增长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现代发展[J].河北:经济论坛,2003(3).
    ①Arrow Kenneth.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America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
    ②[美]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4-389.
    ③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4.
    ④孙立平.传统与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23.
    ①鲁鹏.实践与理论——制度变迁主要流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95.
    ②樊刚.经济文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2:220.
    ③[美]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6.
    ④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9.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
    ③彭得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
    ④杨依山.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理论重构的初步尝试[A].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07.
    ①毛小芳,杨剑飞.制度创新与我国转型期的经济增长[J].河北:价值工程,2006(5).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5-130.
    ③尼德兰一词来源于荷兰文Nederland,原意为“低地”。在中世纪末期,作为一个地区概念,它包括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
    ④[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
    ⑤[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2.
    ①世华财讯网.吉林省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达17.8万人[DB/OL]. http://www. shihua. com. cn/ 2007/04/27.
    ②参见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06年信息统计[DB/OL]. http://hrss. jl. gov. cn/2006/03/17.
    ①王积业.论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J].湖南:湖南经济,1996. 6.
    ②数据来源2003年——2007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教育年鉴》。
    ③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EB/OL]. http://www.jl.gov.cn/zxjl/index.htm/2006/02/13.
    
    ①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EB/OL]. http://www.jl.gov.cn/zxjl/index.htm/2006/02/13.
    ②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EB/OL]. http://www.jl.gov.cn/zxjl/index.htm/2006/02/13.
    ③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EB/OL]. http://www.jl.gov.cn/zxjl/index.htm/2006/02/13.
    ④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EB/OL]. http://www.jl.gov.cn/zxjl/index.htm/2006.2.13.
    ①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EB/OL]. http://www.jl.gov.cn/zxjl/index.htm/2006.2.13.
    ②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EB/OL]. http://www.jl.gov.cn/zxjl/index.htm/2006.2.13.
    ①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EB/OL]. http://www.jl.gov.cn/zxjl/index.htm/2006/02/13.
    ②周立鑫.吉林省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专业结构的研究[J].吉林:现代教育科学,2004(2).
    ①王瑾.职业教育咋不受学生青睐[N].吉林:新文化报. 2004. 9. 30.
    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投资相比,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成本比例是2.48:1。
    ①世华财讯网.吉林省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缺口达17.8万人[DB/OL]. http://www. shihua. com. cn/ 2007/04/27.
    ①段旻雯.职业教育前景如何——几位教育专家访谈录[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0. 7. 10.
    ②刘占山.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及改革思路[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0. 10. 26.
    ①麦小迈.解决人才问题关键是解放人才[N].吉林:城市晚报,2005. 9. 22.
    ②参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加快吉林省职教事业发展的提案[EB/OL]. http://www. jl. gov. cn/zt/lhzt/2008/01/06.
    ①董仁忠.职业教育制度:语用分析及其界定[J].江西:职教论坛,2007(2).
    ②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08.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④石中英,张夏青.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5).
    
    ①[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73.
    ②[法]加斯东·米亚拉雷.世界教育史(1945年至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95.
    ③参见国务院1991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④鲁瑶,张万鹏.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管理[J].江苏:职教通讯,2007(12).
    ⑤马庆发. 2007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85.
    ①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J].北京:教育发展研究,2004(2).
    ②袁海军.吉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变迁三十年[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2008(5).
    ①雷世平.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政策目标和手段的背离及矫正[J].河南: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
    ②[美]布鲁斯·约翰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北京:新华文摘,2002(5).
    ③牛征.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研究[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2001(6).
    ①张健.职业教育课改革的动因、内容和策略[J].江苏:职教通讯,2006(10).
    ①常兴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去了哪?[N].北京:中国经济导报,2004. 11. 29.
    ②李亚彪,于力.振兴东北缺什么人才[J].北京:半月谈,2004(12).
    ③龙秋秀.复合技能型人才挺火,单一职业走下坡路[N].吉林:长春日报,2006. 7. 15.
    ①闻哲.万元月薪招不到高级技工,中国蓝领技工缺口千万[N].北京:人民日报,2006. 11. 3.
    ②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454.
    ①俞仲文.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N].中国青年报,2009. 1. 2.
    
    ①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3.
    ②吴雪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7.
    ③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2.
    ④朱建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考[J].江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①吕鑫祥,王式正.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和依据[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2004(1).
    ②孔德芳.访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N].北京:科技日报,2005. 8. 18.
    ③童曙泉. 2020年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达51%[N].北京:北京日报,2005. 12. 12.
    ④易原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 cn/tjgb/ 2006/03/16.
    ②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90.
    ③常兴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去了哪?[N].北京:中国经济导报,2004. 11. 29.
    ④李新中.蓝领稀缺困扰中国[J].北京:企业管理,2002(11).
    ⑤和讯网.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EB/OL]. http://news.hexun.com/2008/12/11.
    ⑥和讯网.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EB/OL]. http://news.hexun.com/2008/12/11.
    ⑦周英峰,刘铮.改革开放30年实现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跨越[N].广东:羊城晚报,2008. 11. 7.
    ⑧张佩颖.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N].北京:市场报,2001. 7. 18.
    ①赵承.中国制造业面临新挑战[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8/16.
    ②同上。
    ③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 jyb. cn/2006/04/27.
    ④朱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0.
    ⑤张一力.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温州与苏州比较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0.
    ①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8.
    ②沈超.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30.
    ③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3.
    ①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5. 11. 14.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北京:光明日报,2005. 11. 10.
    ①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
    ②[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4.
    ①曲少卫.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67.
    ②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5.
    ③张本波.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加速转型[J].北京:宏观经济研究,2004(2).
    ①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41-142.
    ②Romer. Incer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M],America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1002-1037.
    ③卢卡斯认为通过脱离生产的学校教育而获得的一般性的知识,这些人力资本能产生内部效应,即对投资者本身的生产率的贡献;通过“干中学”获得的是专业化知识,这些人力资本能产生外部效应,又称为“溢出效应”。
    ①江永红.人力资本积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北京:中国国情国力,2007(4).
    ②刘健.要重视人力资本积累[N].福建:福州日报,2002. 4. 13.
    ③李术峰.人力资本积累快于经济增长[N].广东:南方日报,2003. 3. 13
    ④[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
    
    ①于保平.诺斯的“制度国富论”[N].广东:21世纪经济报,2002. 4. 10.
    ②段文斌,陈国富.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15-320.
    ③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64-165.
    ④龚一萍.经济增长与制度分析[J].安徽:华东经济管理,2006(7).
    ①胡树林.论政府制度供给与西部经济增长[J].云南:云南社会科学,2003(2).
    ②[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
    ③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3).
    ④[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85.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9-101.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9-112.
    ③诺斯在其著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中认为,秩序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秩序同样也是建立和维系个人自由和产权的各种必要条件,而我们将个人的自由和产权与一致同意的或民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不断增进我们对秩序和无序之根源以及从一种秩序向另一种秩序转型的理解,对于理解制度变迁来说是必须的。
    ④[美]韦森.经济学和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9.
    ⑤[美]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1.
    ⑥[美]道格拉斯·C·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9.
    ⑦这里诺斯对与制度变迁的方式有两种理解,渐进式制度变迁和飞跃式制度变迁。渐进式制度变迁是在考虑制定政
    ①孙斌栋.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3.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0-93.
    ②孙斌栋.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8.
    ③曲少卫.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2.
    ④孙斌栋.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6-62.
     ①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4-95.
    ②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6-101.
    ③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2.
    
    ①李明甫.职业教育:经济发展的柱石——德国盛产高技能人才的秘诀[J].北京:中国劳动,2005(8).
    ②余金通.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05(8).
    ③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240.
    ④王国林.中德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陕西: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3(4).
    ⑤杨玉宝.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J].北京:比较教育研究,2002(3).
    ①黄日强,黄勇明.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初探[J].吉林:外国教育研究,2005(8).
    ②石伟平,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0.
    ③澳大利亚六个州分别是: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西澳大利亚州,塔斯曼尼亚州。两个领地是:北领地和首都领地。
    ④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
    ⑤澳大利亚元和人民币的汇率约为:1:5.5。
    ①年大琦.澳大利亚TAFE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发展高职的启示[J].江西:职教论坛,2005(8).
    ②江波.澳大利亚TAFE体系对旅游职业教育的启示[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③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
    ④赵俊梅.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启示[J].广东:现代教育论丛,2001(4).
    
    ①胡生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J].江西:职教论坛,2004(11).
    ②方小斌.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8(8).
    ③陆启光.美国社区学院融资策略与启示[J].北京:高教探索,2009(3).
    ④张晓莉.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①张晓莉.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②宣葵葵.美国社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J].吉林:现代教育科学,2008(5).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3.
    ②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C],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90-391.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C],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92.
    ④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
    ①吉林省教育委员会.必由之路——职业教育文件资料选编[G]. 1995(第三卷).
    ②罗青兰.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8(5).
    ①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0号)[EB/OL],http://www. jlrd. gov. cn/ 1997/04/01.
    ①李斌.职业教育已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 11. 29.
    ①国务院办公厅.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EB/OL]. http://www. gov. cn/ztzl/content/2006/08/27.
    ②国务院办公厅.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EB/OL]. http://www. gov. cn/ztzl/content/2006/08/27.
    ③王庆环.“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N].北京:光明日报,2006. 11. 29.
    ①孙春艳.扶持民办职业教育——访省政协委员孙进[N].吉林:吉林日报,2008. 1. 13.
    ②人民日报评论员.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N].北京:人民日报,2006. 10. 30.
    ①季苹.米尔顿·弗里德曼“教育凭证”思想及其影响[J].北京:教育研究,2002(4).
    ②薛兆丰.浙江长兴的教育革命[J].广州:南风窗,2003(4).
    ③曲恒昌.制度创新:“教育券”给农村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J].江西:职教论坛,2003(5).
    ④马杨.职业教育的一项保障——“教育券”让农村娃重返校园. [J],北京:教育. 2007(13).
    ①彭冰.长春农村贫困生凭“教育券”上职校[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4. 7. 8.
    
    ①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60.
    ②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61.
    ③赵雪莲,邓争伟.对高校新生实行“绿色通道”的思考[J].重庆:科学咨询,2006(12).
    ④赵乃政.回眸吉林60年:GDP总量迅速扩张,人均收入快速增长[N].吉林:吉林日报,2009. 8. 27.
    ①参见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2008年8月14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①时晓玲.周济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 12. 16.
    ②韩浩.对“订单教育”模式的冷思考[J].北京:成人教育,2006(10).
    ③陈法才.浅析高职教育中的订单教育[J].陕西:各界文论,2007(2).
    
    ①任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的良性互动[J].北京:教育评论,2006(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9月1日起实行。
    ③雷世平,董仁忠.“就业准入制度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剖析”[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4).
    ①杨东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J].北京:党政干部文摘,2000(8).
    ①夏成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J].江苏:江苏高教,2005(1).
    ①曲铁华,周晓红.教师学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0.
    ①孙飞.德国职教特色及借鉴[J].辽宁:辽宁教育, 2002(12) .
    ②戴洪国.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整合[J].浙江:浙江高教,1999(4).
    ①窦竹君.行业协会向何处去[J].北京:经济论坛. 2003(10).
    ②周达子.集团化办学: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江西:职教通讯,2002(9).
    ③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试行意见[EB/OL]. http://www.zjedu.gov.cn/2002/02/19.
    ④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试行意见[EB/OL]. http://www. sxedu. gov. cn/2007/07/01.
    ①瞿葆奎.教育评价(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63.
    ②参见1985年5月27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③高思平.高校教学评估:回顾与展望[J].湖北:评价与管理,2008(2).
    ④参见周济部长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http://www. pgzx. edu. cn/2006/04/18.
    ⑤同上.
    ①赵文艳,朱勇.人力资本积累和溢出驱动的经济增长[J].吉林:当代经济研究,2006(11).
    ①李富强,董直庆.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J].北京:经济研究,2008(4).
    [1]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 [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 [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 [荷]弗兰斯·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 [加]麦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9] [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 [美]大卫·N·海曼.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M].章彤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11]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4.
    [12] [美]杜威.杜威五大讲演[M].胡适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13] [美]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14]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 [美]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6] [美]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7] [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M].郭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8] [美]马克·贝磊.教育全成本核算[M].胡文斌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 [美]迈克尔·W·阿普尔.文化政治与教育[M].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0] [美]萨巴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1] [美]西奥多·W·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吴珠华译.北京:首都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2002.
    [22] [美]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曹延亭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23]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4] [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5] [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6] [美]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M].陈观胜,李培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8] [美]约翰·丘伯.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9] [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M].王志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0] [日]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M].严立贤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1]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 [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3] [英]利奥纳得·康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M].贯玉心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1.
    [34] [英]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5]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6]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7] [英]乔治·摩尔.伦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8]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9] [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0]毕淑芝,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1]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2]蔡昉. 2001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教育、健康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3]曹淑江.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4]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5]苌景州.教育投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6]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7]陈兴林.中国史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8]陈婴婴.职业结构与流动[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9]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0]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1]慈继伟.正义的两面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2]崔相录.今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53]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54]段若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5]樊钢.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6]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8]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9]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60]冯友兰.人生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1]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2]傅松涛.教育社会学新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63]高恒山.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64]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65]高书国,杨晓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6]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7]高志敏.国外及中国台湾省高中后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2.
    [68]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9]顾建光.公共政策分析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0]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1]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2]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3]顾明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4]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6]顾肃.理想国以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7]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78]郭广银,杨明.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79]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80]郭书田,刘彬.失衡的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81]郭志鹏.公平与效率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82]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3]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4]国家教委职业教育司.中国职业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5]国家教委职业教育中心.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教育改革文件和报告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2000—2004)[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8]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迈向新世纪的脚步——我国教育热点问题的若干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9]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90]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1]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2]胡海波.正义的追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3]胡顺延,周明祖.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94]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95]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6]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97]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98]黄瑞雄.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9]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0]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0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02]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103]蒋志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04]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5]靳希斌.中国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106]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7]瞿葆奎.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第1卷·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09]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0]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1]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2]蓝建.发展中国家教育研究基础[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113]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4]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5]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116]李凤圣,吴云亭.公平与效率——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117]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18]李连宁.依法治教的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9]李培林,李强.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0]李强,洪大用.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杜,2003.
    [121]李强. 21世纪的中国社会结构[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122]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23]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4]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25]李中斌.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126]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7]连玉明.中国城市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1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1]梁忠义,金含芬.中国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32]梁忠义,金含芬.七国职业技术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33]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4]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3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6]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7]刘海,于志晶,陈衍.回眸——中国职业教育历史报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8]刘恒.行政救济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39]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0]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41]刘芹茂.现代教育的经济价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2]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3]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4]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45]柳海民,杨颖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年度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6]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7]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48]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149]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50]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2]马抗美.现代西方哲学评介[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53]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154]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55]孟广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改革[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
    [156]闵维方.教育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7]闵维方.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58]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59]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60]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61]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62]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3]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64]钱方明.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5]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6]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7]秦定庭.教育与经济增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68]秦玉友.均衡化视野中的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9]邱渊.教育经济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70]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1]曲恒昌.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2]曲少卫.经济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73]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174]曲铁华,周晓红.教师学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5]曲铁华.教师劳动价值论[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
    [176]曲铁华.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东北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77]曲铁华.中国教育发展史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8]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179]山东教育结构研究课题组.社会转型与教育结构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0]尚元明.职业中学课程体系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
    [181]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8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83]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84]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85]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M].合肥:安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8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87]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88]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89]宋寿金.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90]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1]苏国勋.理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92]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193]孙开.多级财政体制比较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94]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96]孙霄兵,孟庆瑜.教育的公正与利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7]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98]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99]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00]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01]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02]田家盛.教育人口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03]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自然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04]王策三.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05]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0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07]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08]王海民.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09]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0]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11]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2]王逢贤.优教与忧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13]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14]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15]王梦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16]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17]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18]王诗宗.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19]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20]王玉昆.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221]王岳川.现象学和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22]王章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23]闻有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24]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5]吴铎,张人杰.教育与社会[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26]吴康宁.假如大师在今天当老师(吴康宁教育随笔集)[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22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28]吴康宁.转向教育的背后——吴康宁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9]吴良高.城市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0]吴松,吴芳和. 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31]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32]吴元其.公共决策体制与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233]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4]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35]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36]夏子贵,罗洪铁.专业变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37]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8]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杜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39]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40]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4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42]徐毅鹏. 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43]许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44]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5]薛天祥.高等教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6]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47]杨宏雨.困顿与求索20世纪中国教育变迁的回顾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48]杨金士. 90年代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49]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50]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51]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52]杨兆山.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与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53]姚先国,朱海就.人才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54]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5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56]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57]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58]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9]游忠永.教育行政学[M].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
    [260]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61]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62]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3]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64]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65]余祖光.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66]余祖光.新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67]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68]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69]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70]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71]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72]曾洁珍.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1.
    [273]曾满超.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74]张楚廷.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75]张楚廷.教育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76]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77]张加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78]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展望[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79]张人杰.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80]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81]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2]张铁明.教育产业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视角[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
    [283]张熙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84]张一力.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温州与苏州比较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85]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86]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7]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8]张钟汝.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89]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90]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91]郑杭生,李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92]郑金洲,瞿宝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93]郑新立.现代政策研究全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94]中国教育与人类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95]中国社会调查所.中国国情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96]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9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98]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99]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00]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01]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02]周渠.中外职业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03]周蕖等.国外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04]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305]朱光磊.当代中国各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06]朱九思.竞争与转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07]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08]朱小曼.对策与建议:2006—2007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和震.国际组织的职业教育政策——基本范畴及其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趋异[J].经济研究,2000(10).
    [3]陈彬莉.教育:地位生产机制还是再生产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7(2).
    [4]陈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3).
    [5]陈继海,唐翌.中国产业集聚模式的动态考察[J].当代财经,2003(10).
    [6]陈建新.教育起功利价值的贬抑和提升[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7]陈敬朴.教育的功能[J].教育研究,1990(10).
    [8]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9]陈幼德.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及培养模式的启迪[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10]戴谷芳,杨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北京成人教育,2001(4).
    [11]邓友超,李小红.哲学解释学教育三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
    [12]董仁忠.制约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13]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
    [14]方钢山.国际职业教育政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15]高长春.从区域经济协调角度看长三角经济增长极的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16]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2(2).
    [17]龚唯平.当代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因及新趋势[J].产经论坛,2007(12).
    [18]垢宝印.德国职业教育概况[J].教育与职业,2003(11).
    [19]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报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8(1).
    [20]何光峰.流动人口子女生活技能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21]何志方.职业技术教育与宏观经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9).
    [22]郭中银.职业大学六大特色[J].高等职业教育,1989(4).
    [23]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
    [24]郝文武.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J].教育研究,2004(4).
    [25]郝文武.舒尔茨人力资本与穷国经济增长理论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3).
    [26]胡永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实例分析[J].经济科学,2003(2).
    [27]扈中平.教育规律与教育价值[J].教育评论,1996(2).
    [28]宦平.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与实现[J].现代技能开发,2000(1).
    [29]黄璐.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3).
    [30]贾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3).
    [31]蒋丽珠.浅谈构建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体系[J].理论导刊,2006(5).
    [32]孔凡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济宁学院学报,2007(5).
    [33]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34]李春方.产学研结合必须加快三个创新[J].理论前沿,2004(24).
    [35]李会娟.民办中等职教发展结构概况分析[J].职教论坛,2006(4).
    [36]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2003(5).
    [37]李军,冯大鸣. 1985—2004年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状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5).
    [38]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1) .
    [39]李时椿.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业管理创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3) .
    [40]李守富.国外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种模式[J].中国民族教育,2003(4).
    [41]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0(2).
    [42]梁红丽.对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3).
    [43]林涤凡.高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与模式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44]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45]刘军,孙敏.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001(l).
    [46]刘兰明.从美国社区学院看我国高职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2).
    [47]刘兰明.高等职业教育应走特色发展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0(9).
    [48]刘小兵.我国高级人才面临短缺危机[N].光明日报,1999.2.15.
    [49]刘旭东.教育价值浅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50]柳海民.平衡与制约:保证教育公平的一种选择和借鉴[J].外国教育研究,2003(6).
    [51]娄立志.尝试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分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52]卢品慕.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文教资料,2005(34).
    [53]吕立志.教育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J].江苏高教,2003(1).
    [54]马凤岐.教育价值的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55]马陆亭.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与拉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56]马庆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J].职教论坛,2005(5).
    [57]孟天运,尉建文.山东地区农村社会分层的个案研究[J].东方论坛,2003(2).
    [58]欧阳河,郭峰,张燕,安秀芳. 2006—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59]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60]潘艺林.论教育价值的分裂与统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61]彭民璋.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命力所在[J].广西高教研究,1999(l).
    [62]彭泽平.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63]齐爱平,关于职业教育规律性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4).
    [64]曲铁华.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当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65]曲铁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农村职业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探析——兼论“农业破产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3).
    [66]曲铁华.论国民政府初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67]阮茂荣.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合作经济,2005(1).
    [68]沈美媛.台湾职业教育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1).
    [69]沈琴琴.德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质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8).
    [70]盛乐.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1(6).
    [71]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
    [72]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J].教育研究,2003(3).
    [73]唐燕萍.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职教论坛,2000(12).
    [74]唐宙彬.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与策略——学科规训理论视角[J].职教论坛,2007(6).
    [75]陶晋如.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76]田忠民、吴方艳、拉国多渠道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77]佟颖.职业教育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政工研究动态,2006(8).
    [78]王川.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05(6).
    [79]王川.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及学科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80]王汉澜,马平.浅谈教育的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1).
    [81]王佳援,李慧民.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辩证关系[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7).
    [82]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4).
    [83]王敏.德国职业教育介绍[J].机械职业教育,2003(1).
    [84]王明伦.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理想选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6).
    [85]王莉,孙旭.吉林省高技能人才现状及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86]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原则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6(8).
    [87]王鸣迪.对“教育学理解”的理解[J].学科教育,2002(11).
    [88]王蓉辉,柳娜.美国振兴先进制造业的政策措施及启示[J].价值工程,2007(2).
    [89]王卫东.教育价值概念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2).
    [90]魏百军.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现状及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
    [91]魏曼华.教育内容城市化: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J].中国教师,2003(10).
    [92]邬志辉.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与问题反思[J].集美大学学报,2002(1).
    [93]吴海升.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1).
    [94]吴亮亮.重振职业教育[J].瞭望闻周刊,2007(31).
    [95]吴玺玖.高职高专产学合作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4) .
    [96]夏建国.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
    [97]肖化移.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体系的构想[J].职教通讯,2004(4).
    [98]肖仁政,王作兴.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
    [99]熊建民,明航,吴方艳.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世纪转变[J].职教通讯,2002(4).
    [100]徐廷福.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性完满[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101]薛小荣.对当前我国教育价值取向评价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4).
    [102]严伟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
    [103]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104]杨生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0).
    [105]杨燕.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0(1).
    [106]杨雪.东北三省劳动力供给现状及趋势分析[J].人口学刊,2007(6).
    [107]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
    [108]于万成,王玲玲,马三军.搞好中职教师培训的六种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109]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6(4).
    [110]余婉娜.关于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综述[J].职教论坛,2007(8).
    [111]余秀琴,金炳燮.中韩职业教育政策的若干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112]余在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5).
    [113]曾满超.教育成本分析[J].教育研究,1993(9).
    [114]曾庆红.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2).
    [115]张东辉.经济机制理论:回顾与发展[J].福建论坛,2003(8).
    [116]张建.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增长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2(10).
    [117]张建锋,沈亚芳.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J].学术交流,2003(2).
    [118]张昆明.对解决中职招生生源问题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119]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效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32).
    [120]张薇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大学[J].高等职业教育,1998(l).
    [121]张献召.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思考[J].青海教育,2006(5).
    [122]张翼.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J].社会学研究,2004(4).
    [123]赵成.一个值得重视的职业教育研究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124]赵艳平.当前中国教育价值取向探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
    [125]赵云良.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背景[J].江苏高教,2000(6).
    [126]赵志泉.基于集成视角的中国制造业创新策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6).
    [127]郑晓青.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及借鉴[J].辽宁高职学报,2003(2).
    [128]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J].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129]周济.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J].求是,2004(11).
    [130]周济.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大发展——在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6(6).
    [131]周梦,邢志敏.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32]周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133]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134]庄西真.社会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通讯,2005(2).
    [135]庄西真.社会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
    [1]ANTA. Research Priority [M]. Austral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
    [2]Cathy Howleson,David Raffe.The“Unification”of Post-16 Educ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1999(15).
    [3]Dianne Mulcahy.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aying Focusing on Strategy[M].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3.
    [4]Harlow Unger.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ducation (Volume I)[M]. Fact on File,1996.
    [5]Gerald Burke , Jochen Reeling.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 Australia and Germany[J].Australia Center Serials,2003(5).
    [6]Tom Karmel. Future Skill Requirem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TAFE Institutes[J].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 Education Research,2003(3).
    [7] UNESCO .World Date on Education[M].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2004.
    [8] Jeroen Huisman,Frans Kaiser. Fixed and Fuzzy Bound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ructures in Nine Countries[M].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2001.
    [9]Leonard Cantor,Roberts,Beryl Pratley.A Guide to Furt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M]. Great Britain by Redwood Books,1995.
    [10]Sue Kilpatrick ,Helen Bound. Learning Online Benefits and Barriers in Regional Australia[J]. Australia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3(8).
    [11]Howard R Gsrdon. The History and Grow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M]. A Viacom Company,1999.
    [12]Curtis Finch,John Crunkilt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M]. Aviacom Company,2001.
    [13]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14]Manliw.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4).
    [15]Romer.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R].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90.
    [16]Roscnstein Roda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 EconomicJournal,2003(6).
    [17]Johnston.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M]. Garland Publishing,1991.
    [18]Ziderman,Albrecht. Financing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The Frame press,1995.
    [19]Daniel.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tate in Latin America:Private Challenges to Public Dominance[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20]Do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 Decade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1978-1988)[M]. St.Martin’s Press,1992.
    [21]Bennell . Rates of Return to Education in Asia:A Review of Evidence,EducatinEconomics[J]. 1998(6).
    [22]Blaug Wood. The Causes of Graduate Unemployment in Asia[M]. The Penguin Press,1996.
    [23]Gray,Chapman. Conflicting signals:The Labor Market for College educated Work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1999(33).
    [24]Gustafesson. A More Unequal China:Aspects of 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quivalent Income[G]. Discussing paper.1999.
    [25]Romer P.M. Economy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