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基础及其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艺术思想的研究。
     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总结了晚明南北方思想界的差异。然后通过对王铎关系密切的地方先贤的考证,指出王铎思想的来源是北方阳明心学。王铎祖上和阳明学在河洛(河南洛阳一带)地区重要的传人尤时熙、孟化鲤有很密切的关系。王铎青年时代所在的河洛地区正是阳明学北传兴盛的时候,孟化鲤、吕维祺等人的讲学活动在当地有很大影响。王铎也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并追认孟化鲤为精神导师。如此,王铎就将自己纳入北方阳明学谱系中。王铎的思想主要是阳明心学,接近东林党和刘宗周的对阳明的修正派。而在晚年,王铎有向道教思想的转变。
     第二部分论述了王铎艺术思想的心学根源。围绕着“活”的审美精神,阳明心学在这一点上从伦理学进入美学。这一部分分析了王铎“活”的美学精神的几个方面:妙悟、禅和虚。
     第三部分论述了王铎艺术思想在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王铎在文学内容上追求奇怪、在形式上追求神变,这些风格追求都是“活”的心体的发用,是阳明心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表现。王铎在书法上注重结构的变化和视觉效果,以及他在绘画上注重丘壑的变化,是相对于董其昌为首的以笔法(笔墨)为中心的艺术观的另一种思路。这种思路注重书法和绘画的视觉性,在结构形式上的想象力使我们看到了新的书法的可能性。
This thesis is mainly about the artistic thought of the famous calligraphy artist Wang Duo who lived from late M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has summarized the difference of intellectual crowd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during late Ming Dynasty at first. Then by describing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cal sages with Wang Duo, pointing out that Yangming Theory from North w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ang Duo's thought. Famous successors of Yangming Theory in He-luo area (Luoyang of Henan) such as You Shixi and Meng Huali, had close relation with Wang Duo's ancestors. Yangming Theory was propagating northwards in He-luo area where Wang Duo resided during his nonage, and the lectures by Meng Huali, Lu Weiqi, et al. made great influence then. Wang Duo was influenced by this ideological trend too, and he even regarded Meng Huali as his own spiritual tutor.
     In this way, Wang Duo was in the pedigree of North Yangming Theory afterward. The thought of Wang Duo mainly came from Confucianism in Yangming Theory, and familiar with the thought of Donglin Party and Liu Zongzhou who had revised Yangming Theory. While in his late years, Wang Duo tended to turn to Taoism.
     The author expounded the origin of Wang Duo's aesthetics from Yangming Theory of Mind in part two. Wang Duo pursue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vividness", in this point he had extended Yangming Theory of Mind into Aesthetics field from ethics field. Several aspects of his aesthetics should be regarded: Savvy, Zen and Vanity.
     Wang Duo's aesthetics can be seen in the fields of literatur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tc.. These concrete appearance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third part. In content, he favored strange and weird things; and in form, what he pursued was miracle. All these aesthetic ideals can be seen as the application of "vividness", as well as the visualization of Yangming Theory of Mind in art field.
     As to the calligraphy, Wang Duo paid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visual effects. Therefore, he emphasized the changes of mounds in painting. Artistic view of the artists group headed by Dong Qichang regarded the technique of calligraphy as most important, contrary to this, Wang Duo's aesthetics took a different view that h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visuality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is kind of imaginary faculty of structure and form shows a brand new possibility of calligraphy.
引文
1 赵园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中讨论了当时人对末后一着——也就是殉国——的重视和批评,40页。
    2 康熙朝王铎的书籍被列入禁毁的行列。现存王铎的书籍非常少,且很难见到。
    3 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论文选》,209页。
    4 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1页。
    1 高文龙<王铎的政治生涯>,《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23页。
    3 高文龙<王铎年表>,《中国书法全集·62·王铎卷二》,673页。
    3 张升《王铎年谱》。
    4 《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31页。
    5 韩玉涛:《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后来这两篇文章合为<王铎论>,重新发表于《书论十讲》。
    6 此书虽然是基于白谦慎1996年耶鲁大学的博士学问论文,但是其出版分别在(英文版)2003年和(中文版)2006年。
    7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8 薛龙春:<崇古观念与王铎书作中的“奇字”>,《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323页。
    1 吴国豪:<明末清初王铎书风的递传及其书家群象>,《中华书道》,2005年春季号47期。
    2 何炎泉:<晚明书家张瑞图之历史形象与书史地位>,《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3 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
    4 吴国豪:<王铎应酬书法研究>,2007兰亭论坛。
    5 尽管也没有材料说明他赞同南北宗论。但是,王铎有言论赞同董其昌以禅论画。详见正文。
    6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董其昌将王铎取法的荆浩、关仝这种北方风格的山水归入南宗,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7 “京中无日无尘俗事,予恐心无所寄也,恐诱于黩冐,故有暇闲,喜作画。大约仿王维、董源、李唐、范中立、米黻、友仁、高克恭、霍元镇数家。”<跋自画山水小轴>,《拟山园选集》(文集)卷三十九。下文中此选集简称为《文集》。
    8 "This study shows that Wang's opposition to Ni Zan can in fact be understood as part of his attempt to enlarge Dong Qichang's Southern School orthodoxy by reconstructing the Jing Hao - Guan Tong manner,which had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by Dong." Alan Gordon Atkinson:New songs for old tunes:the life and art of Wang Duo.
    9 "In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the Jing-Guan style Wang realized his best opportunity to employ art to cover the blemish on his political career.In this respect we can see Wang Duo as the embodiment of an historical type.Wang was ultimately successful in establishing his own version of the Jing-Guan mode as the orthodox norm.His attributions form a large portion of the core monuments upon which modern investigations into that style are based.Although Wang Duo was not established at the head of a 'school' of painting,his successful effort to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Southern School orthodoxy through his revival of the Jing-Guan no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ments in seventeenth-century painting." Alan Gordon Atkinson:New songs for old tunes:the life and art of Wang Duo.
    1 沈歆:<以古迈俗:王铎的绘画观念及其山水画创作>。《中国书画》2008年3月第63期。
    2 傅申:<王铎及清初北方鉴藏家>,《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502页。
    3 扈耕田:<嗣响七子熔铸众长——王铎诗学思想简论>,《洛阳大学学报》,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38页。
    4 扈耕田:<王铎诗歌初探>,《洛阳大学学报》,第20卷第1期,2005年3月,65页。
    5 周兴陆:<王铎、钱陆灿批点《杜工部集》提要>,《杜甫研究学刊》2006年第四期,68页。
    1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赞,1974年点校本,295页。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认为万历前十年为冲幼之期,有张居正当国,足守嘉、隆之旧。万历后三十八年为醉梦之期和决裂之期,此间朝政日益恶化,明事已不可为。
    2 以往对王铎的研究都将王铎的生年定为1592年,见高文龙<王铎年表>(载于《中国书法全集·62王铎卷二》)、张升《王铎年谱》等。万历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的确是公元1592年,但是王铎生于十二月初十日,对照中公历换算表,当为公元1593年1月12日。此差异最早由黄一农指出,见<王铎书赠汤若望诗翰研究—兼论清初贰臣与耶稣会士的交往>,载于《故宫学术季刊》第12卷第1期,后由薛龙春进一步考证确实,然薛先生考证得出的公历日期为1月2日,查中公历换算表,当为12日。不知是搞错了还是排字错误所致?见薛龙春<王铎的生卒时间>,载于《书法报》2007年6月13日。
    3 溝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转变》。
    4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8页。
    1 刘勇强:<构建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14页。
    2 万明:<绪论>,《晚明社会变迁问题研究》,11、17页。
    3 刘勇强:<构建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15页。
    1 “余儿童时戏于河壖……后数十年,阅石碣所纪载,知为宓羲画卦,八卦肁端,龙马所负之图,龙马所出之河,今孟津西北河中漩涡倒流者,即其处也。”王铎:<龙马记>,《文集》卷四十二。
    2 他曾担任福建的考官以及南京礼部尚书,又在弘光朝为次辅。
    3 《世说新语·文学》。
    4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92页。
    1 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序>,《王阳明全集》卷三。
    2 <年谱一>,《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
    3 关于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宗旨的时间,学界尚有些不同意见。大约在1514年到1520年之间。参见任文利《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第一章。
    4 《传习录》卷上81条。后引《传习录》皆标注卷次及编号。
    1 “文成门人益进,不能偏授,多使之见先生(龙溪)与绪山。”黄宗羲:<郎中王龙溪先生畿>,《明儒学案》卷十二。
    2 黄宗羲:<郎中王龙溪先生畿>,《明儒学案》卷十二。
    1 《传习录》卷下,315条。
    2 天泉证道的记载还可参考《王文成全书》卷三十四《阳明先生年谱》丁亥条,以及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一<天泉证道记>。
    3 黄宗羲:<郎中王龙溪先生畿>,《明儒学案》卷十二。
    4 《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二《与沈宗颜》。
    5 李贽在<为黄安二上人三首>中说泰州学派的传承:“心斋之后为徐波石,为颜山农……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山农之后为罗近溪,为何心隐,心隐之后为钱怀苏,为程后台,一代高似一代。所谓大海不宿死尸,龙门不点破额,岂不信乎!”《焚书》卷二。
    1 黄宗羲:<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颍泉先生语录>,《明儒学案》卷十六。
    2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六<尚宝周海门先生汝登>,854页。
    3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六<尚宝周海门先生汝登·九解>,862页。
    4 黄宗羲说:“时在万历二十年前后,名公毕集,讲会甚盛,两家门下,互有口语,先生亦以是解官矣。”《明儒学案》卷四十一<侍郎许敬庵先生孚远>。周汝登<小会题词>中自述讲会盛况:“余昔宦留都,讲学盛行,一会人动百计。以人数多谓之大会,中有七八者复自为会,以人数少称小会别之。小会视大会为期更密,辨证更详,催趱更紧。余与其间,深藉益焉。”《东越证学录》卷九。
    1 顾宪成:<与李见罗先生书>,《泾皋藏稿》卷二。
    2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十八。
    3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王畿山阴(今绍兴)人。钱德洪浙江余姚(现属宁波)人。王艮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李贽福建省泉州人。邹守益、刘元卿俱为江西安福人。周汝登浙江嵊县人。杨起元广东归善人。许孚远浙江德清人。管志道江苏太仓人。顾宪成、高攀龙俱无锡人。
    1 周敦颐号濂溪,二程洛阳人,张载凤翔人,古称关中,朱熹生于福建。
    2 《二程遗书》卷二上。
    3 《二程遗书》卷十八。关于二程之间的异同,可参考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4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5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1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2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3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4 许齐雄<我朝真儒的定义:薛瑄从祀孔庙始末与明代思想史的几个侧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7年第47期。
    5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6 薛瑄《读书录》,卷四。
    7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七河东学案上<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1 其中南方各地阳明学势力也不一样,其中以江右、泰州为最胜。
    2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北方王门学案》。
    3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北方王门学案<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4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尤时熙传>。
    1 以上俱见《明史》<尤时熙传>。
    2 吕维祺:《吕明德先生文集》卷六<应谥未入访同今应续入者六人>:“王价,号弘宇,河南孟津人,万历甲戌进士。……会公病,注宁山潼关军政考。语必思肖其人,心神俱瘁,卒于任。”又参王铎《文集》卷七十六《家谱》:“王价,字藩甫,号弘宇。……寿四十有九。”
    3 吕维祺《吕明德先生文集》卷六<应谥未入访同今应续入者六人>:“王价……广平司理六年。操守严于一介。遇大狱。不苟权势,竟扼之。转南刑曹,平反详明。……以南户曹督水西门税,愈励清白。督仓庾,出纳均平。时江陵(张居正)病,留都府部皆设醮于朝天宫,公独与范唏阳等七人不与。”张江陵病事,同参王铎《文集》卷七十六《家谱》:“夏,张江陵病,缙绅翕然醮祷,公与范涞二三君子约,曰:‘范我驰驱,安可局辕下耶?'卒不赴,当事者衔之。”又《(康熙)孟津县志》卷三《忠直》:“王价……时张江陵病,南京大小职官翕然醮祷,公与范涞唐……二三君子约曰:“范我驰驱,安可局辕下……'卒不预。及事峻,付邮以闻。或为公危之,公……漠然,持正不阿,即古良大臣,何以加焉?”
    4 事俱见王铎《文集》卷七十六《家谱》。
    1 “先生负夙慧,能言前世事,读书一过辄上口,乃孜孜如下学,焚膏继晷,宵昼不辍。”彭而述:<王觉斯先生集叙>,《文集》序。
    2 “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陈,二八递代,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歌间作。”钱谦益:<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
    3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七十<孟化鲤传>。
    4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七十<孟化鲤传>:“时内阁权重,每铨除必先白,化鲤独否,中官请托复不应,以故多不悦。”
    5 张栋被罢的原因是上疏谏言立太子事,而这件事是万历朝前期核心的政治事件之一。
    6《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孟化鲤传>:“都给事中张栋先以建言削籍,化鲤奏起之,忤旨,夺堂官俸,谪化鲤及员外郎项复弘、主事姜仲轼杂职。阁臣疏救,命以原品调外。顷之,言官复交章救,帝益怒,夺言官俸,斥化鲤等为民。既归,筑书院川上,与学者讲习不辍,四方从游者恒数百人。久之卒。”
    7 孟化鲤罢官的直接原因是推荐了张栋,但其根本原因是当时内阁和宦官与吏部、言官的矛盾。万历二十一年京察(即考察京官)时,以吏部尚书孙镟为首的吏部官员秉公执政,触动了内阁和宦官派系的利益。因此内阁和宦官开始打击吏部官员。当时被贬、被罢、被迫致仕的还有考功司郎中赵南星、左都御史李世达、左侍郎赵用贤、邹元标、顾宪成等。吏部各司官员降职撤职达二十二人之多。参见孟昭德<万历二十一年>,《孟云浦集》,262页。
    8 《(康熙)孟津县志》卷三《文学》:“王几坤,字惟简,好书山,负性聪颖,多异才,九试不售。从绛帐百余人,皆名流,如新安理学铨部孟公化鲤,邑理学佥臬李公根,理学太守王公价,成出其门。”按“绛帐”即师门、讲席,典出《后汉书·马融传》:“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届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又王以悟<云浦孟先生年谱>:“(嘉靖)三十有七年戊午,先生十四岁。受业于孟津王书山公。时与李育翁共笔研。育翁,先生表兄也。”《孟云浦集》,5页。李育翁及前面提到王价的“男女姻”,尤时熙的门婿李育吾。他也是当时北方王学的重要人物。
    9 前注引文中之理学太守王公价即王铎之叔祖。王作其时也跟随王几坤求学,见《文集》卷七十三<先祖祖母行状>:“……曰公,父生昆弟六,公则季,讳作,号定宇……事叔书山公(按即王几坤)龙门涧中, 孟公化鲤、李公根、仲兄弘宇公价,毕弋今古,目摄焉识也。”
    1 万历七年冬,孟化鲤(时年三十五)赴京会试,“过真定,时孟津王弘宇(按即王价)、顾警章、陈隅阳三公,俱以畿南司李候直指在郡。问先生至,造访焉。寻招饮署中。既罢,悟(王以悟)从容请曰:‘三公者何如?'先生曰:‘顾、陈锋芒太露,恐易摧折,弘宇浑金璞玉,远大之器也,非二公可伦。'”王以悟<云浦孟先生年谱>,《孟云浦集》9页。
    2 孟斗薇为孟化鲤之子。《王惺所集》卷四<复孟斗薇>:“凡贤者之后,承先人庭训。其成立颇易。然些湏不谨,亦易来指摘。门下温恭聦慧,克缵先师家法。远迩同志,观望甚切。今后演朴实头做起,谨言慎行,衣服好尚,勿事华绮,勿轻与风流少年追逐,勿酒席招欢,闭户读书,潜心大业。仆老病浸寻,来日无多,师门道脉,幸努力撑持。何时过我,又勿作书中一套话过去也。何如。”王以悟,字惺所,从学于孟化鲤,见《中州人物考》卷一<王参政以悟>以及《河南通志》卷六十一《理学》。
    3 《文集》卷五十一<与斗薇论云浦师谥法>:“吾洛自二程、邵子后,西川先生力砥修之体,深研几瞻之攸希,踵嶶篹身,寂寥谷音,翼翼焉奋起者,吾师(按即指孟化鲤)一人而已。”
    4 <云浦孟先生传>,《文集》卷四十六。
    5 《拟山园选集》(诗集)五言古卷四<淮安舟中怀豫石>:“犹忆丁巳春,雕虫君相祝。许以骑长风,高可拂若木。”
    6 见《明儒学案》卷十七《江右学案二》。不过聂豹和王阳明毕竟有过书信交往,且有一面之缘。
    7 《文集》卷五十一<与斗薇论云浦师谥法>:“德有六理,人惟一鉴。仆今以往,年将四十,或不昏蚀,几希赖淑吾师之语录在。
    8 与孟斗薇书见《文集》卷五十一<与斗薇论云浦师谥法>。与吕维祺书今不见,但在与斗薇书中说:“小札达豫石(按即吕维祺),俟京中公议勷成后始复。”可见王铎已有信至吕维祺讨论孟化鲤之谥法。孟化鲤赠谥一事,孟门弟子多所关心。王以悟也有一书论此事:“仁者天地万物一体,何者不与我相干。然谗谤 横逆,偶出意外,亦何者与我相干。君子求自尽而巳。先师谥议,斗薇来书未得其详。清明尚远,何日过我,得一面谈为慰。”见《王惺所集》卷四<复田岱舆>。
    1 《文集>卷五十一<与斗薇论云浦师谥法>。
    2 《文集》卷四十六<云浦孟先生传>:“豫石吕公作谥议、年谱。”吕维祺《吕明德先生文集》卷六有<理学二先生谥议>一篇,即论尤时熙、孟化鲤之谥。不过年谱为王以悟所作。《四库总目提要》:“首冠以年谱,其门人王以悟所编。附刻<谥议>、<像赞>诸作,则其后人所续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孟云浦集》八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条)
    3 《文集》卷六十七<兵部尚书豫石吕公墓志铭>:“公生万历十五年七月二十日,终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年五十有五。”即生于1587年B月23日,卒于1641年3月2日。但是铭中又有:“壬子年二十七乡举,癸丑进士。”壬子为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时年当为二十五岁。言二十七或以虚岁算,又兼乡试为秋闱,中举当在其生日之后,故比实岁多算出两岁。
    4 “吕维祺次子吕兆琳已亥进士,娶觉斯长女。……其孙吕履恒,娶王铎长子济南参议无党女……孙吕谦恒,娶觉斯次子太常寺卿无咎女。”张升《王铎年谱》第41页。
    1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四诸儒学案下二<忠节吕豫石先生维祺>。
    2 《明儒学案》卷五十四《忠节吕豫石先生维祺》。
    1 关于阳明学派热心讲学的研究众多,可以参考吴震《阳明后学研究》第九章<阳明后学与讲学运动>,以及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中国学术》2000年第四辑。
    2 《孟云浦先生集》卷四<兴学会约序>:“予新安旧无会,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予获谒西川先生,归始创利以讲学。”
    3 《孟云浦先生集》卷五<乐吾刘先生墓表>。
    4 杨东明<明理学云浦孟公墓志铭>:“创文峰会讲,兴起斯文,远近趋门墙受业者甚众,西川先生曰:‘吾道大明于西方。”《孟云浦集》卷183页。
    5 《孟云浦先生集》卷四<拟学小记续录序>:“隆庆庚午,洛中诸君子遵先生约,作会城南。”
    6 《河南通志》卷六十一《理学》。
    7 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孟化鲤孟秋传》。参考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北方王门学案<文选孟云浦先生化鲤>:“在都下与孟我疆(秋)相砥砺,联舍而寓,自公之暇,辄徒步过从,饮食起居,无弗同者,时人称为二孟。张阳和作《二孟歌》记之。”
    8 《孟云浦先生集》卷四<川上会簿序>。
    9 <新安两会语录引>:“新安会自孟云浦先生始,而修复之者,吕介孺氏及先生诸门人也。”吕维棋:《明德先生文集》,133页。
    10 施化远:<明德先生年谱>,《明德先生文集》,470页。
    1 施化远:<明德先生年谱>,《明德先生文集》,470页。
    2 <与苏抑堂>,载于《明儒学案》卷五十四诸儒学案下二<忠节吕豫石先生维祺>。
    3 当时讲会多有设于寺院等公众场所的。张信民、王以悟在陕州的讲学处即为龙兴寺。
    4 《文集》卷五十三<与吕子>
    1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一<张知县信民>。
    2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一<王参政以悟>。
    3 吕维祺:<张抱初传>,《明德先生文集》183页。
    4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5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6 “濂溪之无极而太极,亦是求其起处,为谈学之弊。”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 时熙>。
    1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2 <西川先生答化鲤>,《孟云浦集》附,174页。
    3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4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5 孟化鲤:<尊闻录·附录九条>,《孟云浦先生集》卷一。
    1 孟化鲤:<尊闻录>,《孟云浦先生集》卷一。
    2 河南虞城人,他也是阳明学在北方的传人。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侍郎杨晋庵先生东明>。
    3 《孟云浦集》,184页。
    4 <云浦孟先生传>,《文集》卷四十六。
    5 王艮入阳明门下后,穿着怪异的服装,坐“招摇车”,一路讲学到北京。阳明对此切责之。
    6 李贽著书多狂言,被政府所忌。以诽谤圣人逮其入狱,李以七十五岁高龄在狱中割喉自尽身亡。
    7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曾在家乡吉州永丰尝试社会改革,建立类似社会主义的聚和祠,抵制政府的苛捐杂税。后在京师时,曾献计离间严嵩和世宗。可见其机心深重。
    8 俱见孟化鲤:<书邹南皋卷>,《孟云浦先生集》卷六。
    9 “鲤生平服行曹端,为祀典尚格。”孙奇逢:<孟光禄化鲤>,《中州人物考》卷一。
    10 孟化鲤:<月川先生录粹序>,《孟云浦先生集》卷四。
    1 孟化鲤:<渑池月川先生祠记>,《孟云浦先生集》卷四。
    2 孟化鲤:<答杨晋庵>,《孟云浦先生集》卷二。
    3 《孟云浦集》,24页。
    4 孟化鲤:<答顾泾阳>,《孟云浦先生集》卷三。
    5 邹元标:<奉政大夫吏部文选郎中云浦孟公墓碑>,《孟云浦集》,187页。
    1 王铎《文集》中有与姚希孟的书信多通。
    2 姚希孟:<明臣谥议>,《公槐集》卷六。
    3 令他无法想到的是,他被康熙皇帝扔进了《贰臣传》中。真不知这是历史的悲剧还是历史的玩笑。
    4 谈迁:《枣林杂俎》中<仁集·王铎>。
    5 王鑨:《大愚集》序。
    6 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6页。
    7 <草书诗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83页。
    1 高文龙:<王铎的政治生涯>,《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23-26页。
    2 <王子上>,《文集》卷七十七。
    3 “因为儒家作为道德性命之学,就是紧扣人的道德实践、生命存在讲的,纯粹的认知理性并不是儒家所认定的人的存在的主要方式。……作为纯粹的认知理性,在儒家哲学中也是没有的。”任文利:《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67页。
    4 <答聂文蔚二>,《传习录》卷中189条。
    1 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
    2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451页。
    3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105页。
    4 <王子下>,《文集》卷七十八。
    5 <王子下>,《文集》卷七十八。
    1 <语薮上>,《文集》卷七十九。
    2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十八。
    3 钱谦益:<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
    4 “我家我兄弟我子侄曰孝悌,曰择交,曰谨言,厥用楙用惠,于人无害,以上念我祖德,则我子孙亦克享年世世无害,衍于不替。呜呼。敬之哉。”<王氏子弟诫>。《文集》卷七十六。
    3 《先君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行状》:“其后定宇公(按,即王作)没,家不窘。善事母太夫人马氏。大豪与族之黠者比,大豪虎冠多赀。窥产之腴,因构府尹,几陷。令某声酷烈,视贿之多寡有无为轩轾,好杀,以人命为玩。多贿即奸如山不熏案也。牵掣数年,某令去,他令至,贤,始白。府君奔走对簿,得脱蝮鸷,外侮相踵,自是家之资用不牣矣。”又,《文集》卷七十六《王氏谱》:“王本仁,……子五人,有过不少贷,有田二百畆,曰:‘不胜于贫时十三畆也者……”'知本仁贫时一家只有田十三畆。
    6 <先君行状>,《文集》卷七十三。
    7 <文丹>第33条,《全集》卷八十二。下文中凡引《文丹》不另加注释.皆随引文后注明编号,如“《文丹》,1”。
    1 《文集》卷八十一。
    2 “天亦有攸视听,即汝屋漏,瞭以十目。且勿曰积善必有余庆,不善必有余殃。惟事之无忸怩于汝心,汝则谐于彝,鬼神且敬汝。事之有忸怩于汝心。汝则即于非彝,鬼神将瞰其室,在家灶君,在邑城隍,将告之于天,无可埜遯,嗟予小子,敬之哉。”<王氏子弟诫>,《文集》卷七十六。
    3 袁了凡,生卒年不详,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他曾创《功过格》,以记录、反省每天的功过来修练道德。刘宗周曾批评这种冥报功利主义的思想:“了凡之意,本是积功累行,要求功名得功名,求子女得子女,其题目大旨显然揭出,虽是害道,然亦自成一家言。诸君子……一旦下梢头,则取袁了凡之言,以为津梁,浸入因果边去。”<答秦宏佑>,《刘子全书》。
    4 <跋吕伯子刻果报篇>,<文集>卷三十九。
    5 <语薮下>,《文集》卷八十。
    1 《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曾任周朝“柱下史”。
    2 <语薮下>,《文集》卷八十。
    3 王畿:<三教堂记>,《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七。
    4 <王子上>,《文集》卷七十七。
    1 <王子上>,《文集》卷七十七。
    2 <王子>作于王铎父母去世之前,也就是崇祯十三年(1640)之前。据张缙彦《依水园后集》卷二《祭王觉斯先生文》:“……其玄理深致,穷万物之变,究神鬼之情,别为书曰《王子》,曰《语薮》,皆行世。未几,父母继卒。”
    3 钱谦益:<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
    4 张凤翔:<赠太保兼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礼部尚书王文安公墓表>,《王铎史料存真》。
    1 《明王铎尺牍刻本》,7页。
    2 书信二十通,加上前题后跋。共二十二篇。《二十二帖》名是根据《王铎法帖墨迹珍品集》所题。
    3 “书牍往来,俱本情愫,虽忽剧中数行,足觇缱绻之意,率尔应酬。五弦公一日携以示予,同舍弟对柳蕉观之,未得就稿,追琢顿挫,当命仆覆瓿,不意其装潢之。断枿枯株,饰以青黄,能不腼然!己丑九月王铎题。”《明王铎尺牍刻本》,1页。
    4 从王铎《二十二帖》中对五弦的称呼可知他是一道士:“五弦道长”(第一通)、“五弦老阁下神仙”(第二通)、“五弦道坛师”(第三通)、“五老道盟大仙”(第四通)、“五弦道翁”(第六通)、“五弦老年翁道盟”(第八通)、“五弦真仙吾师”(第十通)、“五翁道家宗师”(第十一通)、“五翁仙师”(第十二通)、“五弦老玄宗阁老”(第十四通)、“五翁玄宗老导师”(第十六通)、“五公老道盟”(第十七通)、“五翁导师”(第十八通)、“五弦翁道师”(第二十通)。且王铎除了自称“弟”之外,还有自称“徒弟”(第十二通)或“玄门弟子”(第三通)。可见此非一般的客套谦辞。从书信中可以看出王铎经常和五弦还有一个小圈子的朋友(孙承泽、紫函等人)夜饮欢歌,是王铎入清后颓放生活的写照。
    5 钱谦益:<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
    1 《传习录》卷上99条:“先生又曰,‘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 一般把阳明学者中主张从工夫入手的归为右派,主张无从用工夫的归为左派。
    3 这当然是极为概括的说法,不能说绝对准确,但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4 任文利多次提到王阳明“始终缺乏一个客观的分析的头脑”,因此是一个不完备的体系。正因为其不完备,才有为后来者发挥补充圆满的空间。开创一个领域但没有使其达到“圆融”相,将许多工作留给后人,这才是能成为“一代宗师”的条件。而他也引牟宗三的话说,王龙溪正是因为达到了“圆融”的地步,后人无以加焉,因此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见任文利《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126、160页。
    5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288页。
    6 《孟云浦集》,174页。
    1 《明儒学案》卷十二<浙中王门学案二>。
    2 《明儒学案》卷十二<浙中王门学案二>。
    3 徐湘霖:<“孔颜乐处”心解——宋明之际一段儒释“心性”通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0期65-69页。
    4 <答南明汪子问>,《王龙溪全集》卷三。
    5 <性命合一说>,《王龙溪全集》卷八。
    6 <答南明汪子问>,《王龙溪全集》卷三。
    1 <维阳晤语>,《王龙溪全集》卷一。
    2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288页。
    3 《明儒学案》卷三十四<泰州学案三>,790页。
    1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29页。
    2 《孟子·尽心上》。
    3 《罗近溪先生明道录》卷四,144页。
    4 《罗近溪先生明道录》卷七,298页。
    1 《明儒学案》卷三十四<泰州学案>。
    2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30页。
    3 潘立勇也认为“心本体论对理本体论的内在突破导致审美心体的极大高扬”。见《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第83页。
    1 《罗近溪先生明道录》卷一。
    2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
    3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25页。
    1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25页。
    2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26页。
    3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26页。
    4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27页。
    1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32页。着重号为引者加。
    1 《传习录》卷下277条。
    2 《传习录》卷中189条。
    3 《传习录》卷上21条。
    4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115页。
    5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106页。
    6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63页。
    7 《传习录》卷下272条。
    1 《传习录》卷下202条。
    2 《传习录》卷上93条。
    3 《传习录》卷下244条
    4 《传习录》卷下330条。
    1 这段话是说如何解释圣贤语,从话语中提到的圣贤语、昔人注脚来看,此处说的文应该是举业作文,因为只有举业八股文才是规定要以朱子的权威注释(昔人注脚)来理解、进而阐释儒家经典(圣贤语)。不过,即使是为了应试,儒家学问仍然是其基础。事实上,科举考试也是为了检验学子的儒家学问。虽然这里只能检查其“知”,但一般学者对举业作文也同样重视“行”,就是训练作文同样需要对儒学的实践工夫和内心体察。孟化鲤也曾有举业作文和涵养工夫之关系的言论。他在给王幼真的书信中写道:“举业固在多读多作,然此心养得潭淳月圆,自有活泼泼地义理由此入围。信笔扫去,却与口耳剽窃,徒逞浮词者星渊。”<与王幼真>,《孟云浦先生集》卷二。这种观点和王铎非常相似。比如:“平日养文之机,心心相抱,刻刻自温,如鱼之在水,卯之在鸡,苞之在柯,鹿之在林,鹤之在皋,勿助勿忘,不缓不急,觉有一真光景,跃跃心田之间,了了手口之外,欲吐欲露,此机到时也,一为搦管,便沛乎不可遏抑矣。再加融冶,便为合作,视句句砌辏,如补众片为衲,凑众短为餢,不是天然一气。”(《文丹》,32)“先渊岳其心,然后能渊岳其文。”(《文丹》,119)
    2 这是一种朴素的经验主义混杂了神圣化的神秘主义想象的结果。上古——由于传说的神话想象使人们都相信——作为人类的黄金时期,其思想经验当然是对的,从而在没有反思的情况下获得真理的地位及力量。但其可解释性使得后人倾向于用(经过他解释改造的)经典来赋予他的思想以力量。不用证明(反思),只需解释(语言学,语源学的),这种文化机制使得这种行为能无阻碍地流行。
    1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2 <答王天宇>,《王阳明全集》卷4。
    3 “此文乃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所藏宋揭《圣教序》之笺跋,载于日本《书道艺术》(第九卷)。”引自刘正成《王铎书论选注》,《中国书法全集·62·王铎卷二》656页。
    4 邱振中:<艺术的泛化——从书法看中国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1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释依惫学差别胜相品》。
    2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释依惫学差别胜相品》。
    3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释应知人胜相品·人资粮果章》。
    4 赵旗:《心学与禅学》,40页。
    5 敦煌本《坛经》,载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9页。
    6 赵旗:《心学与禅学》,44页。
    7 赵旗:《心学与禅学》,44-46页。
    8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的相通,心学经过阳明后学的推进,最终步入难免不为人诟病的“狂禅”境界。
    9 《传习录》卷下,钱德洪跋。
    10 例如《论语·颜渊》中,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向孔子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
    1 《传习录》卷上124条
    2 宗宝本《坛经》,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35页。
    3 《传习录》卷上125条。
    4 《传习录》卷下225条。
    5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主事尤西川先生时熙>。
    6 王铎:<行书临米芾佛家语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67页。
    1 苏轼:《东坡全集》卷十七<夜值玉堂,携李之仪端散诗百余篇,读至夜半,书其后>。
    2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自评元佑间字>。
    3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七<题赵公佑画>。
    4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载何文焕《历代诗话》,686页。
    5 董其昌:《容台集叙》。
    6 姜绍书:《无声诗史》载董其昌“日与陶周望望龄、袁伯休、中道,游戏禅悦,视一切功名文字,黄鹄之笑壤虫而已。”
    7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四。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四。
    2 虽然尤时熙也说“道理于发见处始可见,学者于发动处用功。未发动,自无可见,自无着力处。”但由此两人推导出截然对立的结论:尤时熙因此强调惟有在工夫上用心,除工夫外没有另一个本体。董其昌则强调无处捞摸则切忌捞摸,即无处用功则切忌用功。解脱一切规矩束缚,心体因无任何戒惧故可真正任意周流,为所欲为。这正是阳明末流的结症所在。难怪董这种彻底超脱的言论袁宗道都不能认同,憨山也不置可否,董其昌也只能希望李贽为知音了。
    3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四。
    4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四。
    5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6 《文集》卷三十八,
    7 董其昌:<评文>,《画禅室随笔》卷三。
    1 《传习录》卷下274条。
    2 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25页。
    3 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25页。
    4 正如下文将要指出的,老庄思想的虚偏重虚静,而儒家——或者说阳明思想的虚是动静合一的。
    1 《老子·无用第十一》
    2 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27页。
    3 《老子·河上公章句》。
    1 焦竑:《老子翼》卷上。
    2 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33页。
    3 王铎:<万物皆备论>,《文集》卷二十五。
    4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十六章》。“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
    5 “虚,并不像人们可能设想的那样是一种模糊的或者不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至为生机勃勃的、活跃的因素。”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21页。
    6 《传习录》卷中137条。
    7 “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传习录》卷下315条。
    1 《传习录》卷下269条。
    2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见《传习录》卷下315条。
    3 <题孝升画>,《文集》卷三十九。
    4 《传习录》卷中137条。
    1 《传习录》卷下275条。
    2 《性理大全书》卷五十六。
    3 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21页。
    1 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21页。
    2 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331页。
    3 董其昌:《董其昌论文》,《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
    4 董其昌:《董其昌论文》,《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
    1 王铎如果不是精于弈理,至少也是好此道者。他年轻时“始折节读书,但入城时,一诗一酒,一棋一画,一圃一花,一谭一笑,一颦一泣,未有不倾怀者。”(《选集》卷七十四<祭马云合外岳文>)《选集》卷二十有<弈讲>一篇。盖借弈局穷智精算而终归于空,表达了“天机不张.福乃集焉,为者败之”的略带虚无的思想。
    1 茅坤:《茅坤论文》,《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
    2 韩玉涛:<王铎论——王铎美学之矛盾>,《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33页。
    1 《中庸·朱子章句》。
    2 林月惠:<刘蕺山论“未发已发”——丛“观念史”的考察谈起>,《中国观念史》,535页。事实上朱熹延续的是李侗的思路,即未发是心之静,而不是性,只是此心静时“一性浑然,道义全具”。但不能说心之静就是性。
    3 林月惠:<刘蕺山论“未发已发”——从“观念史”的考察谈起>,《中国观念史》,536页。
    4 《传习录》卷上75条。
    1 朱熹:《延平答问》,庚辰五月八日书下。
    2 《传习录》卷上75条。
    3 《传习录》卷上81条。
    4 《传习录》卷中157条。
    5 《传习录》卷中166条。
    1 《传习录》卷下292条。
    2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助。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传习录》卷上44条。
    3 《年谱》,《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四。
    4 《传习录》卷中157条。
    5 《诗序》卷上。
    1 陶望龄:<登第后寄君奭弟书>其三,《歇庵集》,卷十六。
    1 李贽:<杂说>,《焚书》卷三。
    2 李贽:<与友人书>,《焚书》卷二。
    3 李贽:<与友人书>,《焚书》卷二。
    4 李贽:<与友人书>,《焚书》卷二。
    5 《孟子·万章上》:“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朱熹也承续这种解释,把舜的喜说成是“兄弟之情,自有所不能已耳。”《四书纂疏·孟子纂疏》卷九。
    1 溝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61页。
    2 <草书轴>,《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51页。
    3 沈佳:《明儒言行录》卷八。
    4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欤?'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
    1 王铎:<瞽瞍论>,《文集》卷二十四。
    2 王铎:<瞽瞍论>,《文集》卷二十四。
    3 王铎:<瞽瞍论>,《文集》卷二十四。
    4 《苏轼集》卷一百零五,<武王非圣人>
    5 “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苏轼:<武王非圣人>,《苏轼集》卷一百零五。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孟子的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的进步性,但不可否认孟子同时试图掩盖易代之际惨烈的献血——而这一点王铎必然深有感受。或许王铎此论写于入清之后也不一定,如果真是如此,则其言论中难免有对新朝的影射之嫌。难怪他的文集会被康熙禁毁。这只是猜测,未经证实,聊备一说。
    1 《论语·八佾》。
    2 “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禹,吾无间然。'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苏轼:<武王非圣人>,《苏轼集》卷一百零五。
    3 王铎:<武王论>,《文集》卷二十四。
    4 “当武伐之之时,人心不服,不乃有显戮……无论后世人心,当时四国之应,且憎于武王也若观火矣。”王铎:<武王论>,《文集》卷二十四。
    5 “汤放南巢。”王铎:<武王论>,《文集》卷二十四。
    6 ‘“何不立武庚或箕子、微子,推一贤顿颡于庭,以明有辟而必夺厥位耶?”王铎:<武王论>,《文集》卷二十四。
    7 王铎认为武王自称孝子,但文王不伐而子伐.则未承父志,不当称为孝子。
    8 武王死后,四国皆叛,则当时乃畏其淫威矣。王铎也说四国“憎于武王也若观火”。见前注。
    9 王铎:<武王论>,《文集》卷二十四。
    10 王铎:<武王论>,《文集》卷二十四。
    11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集》卷二。
    12 “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八。
    1 姜夔:<送朝天续集归诚斋时在金陵>,《白石道人诗集》卷下。
    2 欧阳修:<易童子问第二>,《文忠集》卷七十七。
    1 苏洵:<仲兄字文甫说>,《嘉佑集》卷十五。
    2 杨万里:<治原下>,《诚斋集》卷八十八。
    3 《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二程集》第四册。
    4 《传习录》卷中154条。
    1 董其昌:《董其昌论文》,《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
    1 此书为《杜诗虞、赵注》,是将北宋赵次公、元虞集所注杜诗合刊的杜诗选集。王铎题跋的很可能是孙矿评点本。孙矿(1542—1613),字文融,号月峰,万历甲戌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是明代评点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所著的评点著作甚多。据《孙月峰先生批评礼记》书首所载之<孙月峰先生评书>的目录所载,孙矿评点过多部杜诗,其中就有《杜律虞赵注》,影响很大。
    2 <跋杜诗虞赵注>,《文集》卷三十八。
    3 沙孟海《进三百年的书学》,见《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7页。
    4 <与玄宰>,《文集》卷五十。
    5 “《圣教》之断者,余年十五,钻精习之。”<跋《圣教序》>,《文集》卷三十八。
    6 ‘“秘阁诸帖,部类繁多,编次参差,蹙衄起伏,趣举一字,矢口立应,覆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钱谦益:<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牧斋有学集》卷三十。
    7 <跋二王帖)>,《文集》卷三十八。
    1 <跋二王帖>,《文集》卷三十八。
    2 <柬僧>,《文集》卷五十一。
    3 杨锺羲:《雪桥诗画续集》卷一。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二三集。
    4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47页。
    5 <草书临古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77页。
    1 又称《知汝殊愁帖》和《终年帖》。
    2 在有的法帖中“不可耳”三字在一行,释为“处耳”两字。不过王铎所本肯定是《阁帖》的“不可耳”。
    1 王铎条幅草书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节奏模式,即从开张逐渐收敛,然后又回到开张(有时是逐渐的,更多的时候是突然的),形成节奏对比。整篇作品有三到四个这种节奏段。
    2 因为条幅形式一行很长且只有三四行,少数几个字占据一整行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一行的中间引出夸张的长拖笔也很难获得协调。王铎从来没有在条幅一行中间的位置书写这种笔画,只有个别作品中末行最后一两个字有这种纵势的拖笔,也不会达到其它字的五六倍那么高。
    3 <跋柳书>,《文集》卷三十八。
    4 <草书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69页。
    5 “丙戌春过北海斋,观米海岳《天马赋》。矫矫沉雄,变化于献之、柳、虞,自为伸缩。观之不忍去。”<米芾书天马赋跋>,《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67页。
    6 《论语·为政》。
    7 <草书临阁帖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49页。
    1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124-140页。
    2 “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是否被人们当作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工具来运用,完全因人、因时、因情境而异。需要指出的是,颜真卿的忠臣事迹早已深植于中国文人的集体记忆中,集体记忆中的这一象征资源在适当的政治情势下极容易被再度唤醒并加以利用。”白谦慎:《傅山的世界》,124页。王铎对待颜真卿显然没有像傅山那样极端,并且没有数据显示王铎对颜真卿的推崇超出了一般后人对前世忠臣的推崇。
    3 <跋颜鲁公争坐位帖>,《文集》卷三十九。
    4 “此文乃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所藏旧拓颜真卿《争坐位帖>后王铎朱书跋语.并载于日本《书道艺术》(第九卷)。跋语自署为‘崇祯七年(1634)八月灯下,跋雨恭年兄秘藏'。”转引自刘正成<王铎书论选注>,《中国书法全集·62·王铎卷二》,654页。
    5 刘正成<王铎书论选注>,《中国书法全集·62·王铎卷二》,655页。
    1 《世说新语·容止》。
    2 题为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历代书法论文选》,81页。
    3 《拟山园选集》(诗集),五古卷六。
    4 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同入翰林为庶吉士。交情最密,时人呼为“三株树”或“三狂人”。现代很多书法史学者认为他们几人是晚明“变形书风”(或称为“表现主义书风”、“浪漫主义书风”)的中坚力量。
    5 <与石斋>,《文集》卷五十。
    6 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17页。
    7 题为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历代书法论文选》,31页。
    8 《天香楼藏帖》,《王铎法帖墨迹珍品集》,706、707页。
    1 临《淳化阁帖·褚遂良帖》后,浙江省博物馆藏。
    2 王铎并不反对张旭、怀素本人——他还临摹过怀素的《律公帖》——而是反对不佳的后学者。薛龙春通过王铎友人彭而述著作中记载的两人对话澄清了王铎的本意。见<从对“野道”的理解论及王铎与彭而述之交谊>,《中国书画》,2006年第7期。
    3 <草书杜甫瞿塘两岸诗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67页。
    1 王铎:<答睡足>《文集》卷五十七
    2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37页。
    ##属性不符
    1 邱振中:<空间的转换——关于书法艺术的一种现代观>,《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129页。
    1 最近黄君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认为《冠军帖》为王献之所书。<《冠军帖》系王献之剧迹论>,《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
    2 康熙重刻《淳化阁帖》中将《冠军帖》归于张旭名下,从第二卷张芝书换到第十卷张旭书。
    3 <行、草临阁帖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59页。
    4 《琼蕊庐帖》所临张芝《冠军帖》后。转引自刘正成<王铎书论选注>,《中国书法全集·62·王铎卷二》,659页。
    1 虽然不能说王铎针对祝允明、徐渭等人,但是和他们关系密切的二、三流书法家(例如马一龙“梅花体”之类)肯定在王铎所说“野道”的名单中。
    2 王铎曾反复告诫友人不要将他和张旭、怀素、高闲等混为一谈。有几条材料前人曾反复引用,不遑再引。在我看来最有趣一条的材料来自他一件草书后的题跋,也未见前人引过,故引之:“有客曰此怀素家法也,则勿许观。”<草书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53页。
    1 也许绝对的“纯文字”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就如同“理念”一样,一旦出现在现实中的文字,也只是指向这一抽象的“纯文字”的图形而已。
    2 “……许多草书往往是难于辨读的,在我们还没有辨读之前,书法的造型美已给我们以观赏的满足。所以真正的书法欣赏还在纯造形方面,等到读出文字,……我们的欣赏活动已经从书法的领域转到诗的领域去了。……文字和形象之间的矛盾正像歌唱里字与声的矛盾。”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32页。
    3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42页。着重符为引者所加。
    1 萧湘、李建毛:《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5页。
    1 拟山园在孟津城南二里崝嵘山之山麓。见韩高峰<拟山园别墅小考>,《王铎史料存真》,309页。
    2 <与圣际>《文集》卷五十四。
    3 王铎<草书诗卷>,《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39页。
    1 刘墨<王铎及其北方画风>,《王铎论集》,193页。
    2 古原宏伸认为董其昌将荆、关列为南宗的原因之一是倪瓒、吴镇自称的对荆、关的继承混淆了明代人的视线。<晚明的画评>,《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490-491页。高居翰(James Kahill)认为由于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荆浩和关仝的创新性何在,对他们的定位一直悬而未决。董其昌将他们定位为南宗,而王铎(作为董其昌的对手)则认为他们是“北宋山水画的先祖”。《山外山——晚明绘画(一五七○~一六四四)》,207页。注意高居翰在此悄悄转换了词语却未加以说明:董对荆、关的定位是“南宗”,而王认为他们是“北宋”的先祖。王铎并没有指出他们是“北宗”,而按照董的定义,“北宋”和“北宗”并不能严格对应,董并不认为北宋不存在南宗绘画而只有北宗绘画,且董理解的北宋绘画的典型风格也在他划分的南宗区块里面(比如范宽)。所以认为王铎和董其昌在对待荆浩、关仝上的观点是对立的,这不确切。
    3 傅申认为王铎以及周围的一批北方收藏家、画家收藏较多北方大师的作品,是因为趣味以及当时这些画作较容易得到。他们自己绘画具有的北方山水画风格受到他们藏品风格的影响,并且有和南方(比如董其昌和松江画派)的竞争意识。<王铎及清初北方鉴藏家>,《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514页。
    1 董其昌:<跋自书>,《画禅室随笔》卷一。
    2 董其昌:<画源>,《画禅室随笔》卷二。
    3 董其昌:<书品>,《容台别集》卷四。
    4 在缺少更丰富材料的情况下,我们暂时认为这一实验是从董源开始的。
    1 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
    1 杨新:<五代绘画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1期总第83期,9页。
    1 杨新:<五代绘画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1期总第83期,10页。
    2 傅申:<王铎及清初北方鉴藏家>,《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502页。
    3 万木春指出绘画是鉴藏活动的“余绪”。《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52页。傅申的<王铎及清初北方鉴藏家>也指出通过鉴赏和临摹,收藏品的风格会对画家的风格发生作用。
    <与伯岩>,《文集》卷五十二。
    2 <与千里>,《文集》卷五十七。
    3 《拟山园帖》第七卷,274页。
    4 高居翰认为这是一件佚名的北宋山水。《山外山——晚明绘画(一五七○~一六四四)》,207页。
    1 <跋范宽山水>,《文集》卷三十八。
    2 <高彦敬画>,《文集》卷三十八。
    3 <跋高房山画>,《文集》卷三十八。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四<杂言上>。
    2 “在明末那一段纷扰的日子里,处于固有观念及传统价值受到颠覆冲击的气氛中,董其昌开始为山水重新导向。他摈除了幻相式的形象,纯粹基于书法的程式来重建山水的语汇,而为其形象因子作了一个彻底的改变。他同时又视古人成法为一种笔法程式,因之在一种‘集大成'的理想下,开始对绘画进行重整。”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第六十七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313页。
    3 虽然董其昌早期和中期也有丘壑变化繁复的的作品.例如著名的《青卞图》,但晚期作品更多地回复到平淡和单纯的造型。
    1 <跋观涛图>,《文集》卷三十八。
    2 《拟山园帖》第八,358页。
    1 <题槔园册>,《文集》卷三十九。
    2 <四幅(题槔园册)>,《文集》卷三十九。
    3 <答圣修>,《文集》卷五十二。
    4 <答顾生>,《文集》卷五十。
    5 <答元亮>,《文集》卷五十八。
    1 <跋黄子久画>,《文集》卷三十九。
    2 张复(1546~1631以后),生于江苏太仓。他是文征明绘画的第三代传人。高居翰指出现在默默无闻的他在生前名声很高。但从其画作来看,似乎难当此高誉。高认为他的画“平淡无奇”。《山外山——晚明绘画(一五七○~一六四四)》,36页。但是他保持了文征明晚期山水画繁复紧凑的峰峦造型,多变化曲折的山脉。正是在这一点上,王铎把他和枯淡简率的松江派对比。
    3 <题韩藩画册>,《文集》卷三十八。
    1 <答玄宰>,《文集》卷五十
    2 不过,和他“活”的心学美学思想一致的是,王铎没有达到纯粹客观的自然主义,而仍然是从“心”出发来体验此客观世界:“峰峦气色,静心可收,寻葛降深,始可腾崟陟胜,罩辂罗刹,以挹鸯浆,白云相亲,非朝市所得知也。鹿裘念一者领会之。孝升得此中意味,心虚静恬。佗人则但作画观耳。”<题孝升画>,《文集》卷三十九。鹿裘念一者南北朝时指玄学思想下以优游山水来求道之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
    3 <题玄宰山水卷>,《文集》卷三十八。
    4 高居翰从王铎两则文字中推论他持反元的观点。《山外山——晚明绘画(一五七○~一六四四)》,207页。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王铎非常称赞黄公望和王蒙,他说黄公望的某件作品是“一派天机生趣,与墨渖湿流。此画中王也。”《文集》卷三十九<跋黄子久画>。对于其它次要的元代画家也有收藏或题跋。在《文集》卷三十八、三十九他题跋过的二十三件古代作品中,有十四件是元代作品。正如万木春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的:“……给李日华和董其昌这样具有独立思想的鉴定家贴上拥宋或拥元的标签要格外谨慎。若说他们对宋元趣味有倾向,那也是在一个很高的层面上才显出差别。而在日常鉴赏中,不论宋元他们都兼收并蓄,显示出趣味的极度宽容。”《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178页。王铎也属于这一类的鉴藏家。
    1 <题黄子久平远山水卷>,《文集》卷三十八。
    2 《拟山园帖》第九卷,395页。
    3 有趣的是,倪瓒自称(也得到明人的认可)他的源头是荆浩和关仝。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明代人对荆、关认识的扭曲——以为他们有与倪瓒类似的风格。见古原宏伸:<晚明的画评>,《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490页。Atkinson认为王铎清理了由倪瓒带来的对荆、关的误读,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Alan Gordon Atkinson:New songs for old tunes:the life and art of Wang Duo.
    4 <画诀>,《画禅室随笔》卷二。
    1 <题天池石壁图>,《画禅室随笔》卷二。
    2 <楚中随笔>,《画禅室随笔》卷四。
    3 <跋张翥山水图>,《文集》卷三十九。
    1 元代画家仍然保持着笔墨皴法和现实的生动联系,但可以说董其昌绘画中的线条几乎不表现任何现实物象的视觉特质.只是一种纯粹的“程式”。
    2 霍元镇,元代画家,规模董源、米芾,写山水云物,殊有标致。《道园学古录》、《图绘宝鉴》.
    3 <跋自画山水小轴>,《文集》卷三十九。虽然他的自述中没有提到荆浩、关仝。但Atkinson在New songs for old tunes:the life and art of Wang Duo中指出王铎复活了荆、关的图式风格。
    1 邓以蛰:<南北宗论纲>,《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77页。此文为邓以蛰1935年左右在北京多次演讲南北宗问题的提纲,生前没有发表过。《美术史论》1983年第1期据作者遗存收稿发表。后收入《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
    2 车鹏飞认为董其昌绘画中的用笔强调了主题性,也就是摆脱了表现客体形似的制约之后,画家主体获得了更广阔的自由。<董其昌用笔论>,《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447页。
    1 <答八公>,《文集》卷五十一。
    2 <与石斋>,《文集》卷五十。
    1 我想说的是有这样两种倾向的书法,但不能说所有书法都具有非此即彼的倾向。
    2 陶钧:<从用笔与结构看书法风格的两种趋向>,《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
    3 邱振中指出王铎单字轴线倾斜的角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还揭示出他使用的复杂的轴线承接方式。见<章法的构成>,《书法的形态与阐释》,119页。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指出他行侧廓的强烈变化、字间空间和字外空间节奏的协调代表了明代草书空间观念真正的进步。见<空间的转换——关于书法艺术的一种现代观>,《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129页。
    4 “(王铎)作品用笔亦十分率意,有些地方甚至显得过于粗糙,作者似乎只按他习惯的用笔方式把动作做出,对线条的外观毫不顾及……”邱振中:<古代书法作品赏析丛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62页。
    5 这一划分不是以书法家主观的侧重为依据,而是以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为依据。
    1 “微观形式”不同于邱振中提出的“微形式”。微观形式是就尺度而言,是在小尺度范围内的形式,而微形式是一种目前尚无法言说的东西,它和细节有关,但细节不是其本质。见邱振中:<神居何所>,《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
    2 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心理时间。邱振中:<在第三维与第四维之间>,《书法的形态与阐释》,153-155页。
    3 尽管从知觉心理学来说,视觉注意力是以点的方式在形象上快速扫描,但其速度之快使人几乎察觉不到。
    4 邱振中:<在第三维与第四维之间>,《书法的形态与阐释》,155页。
    1 邱振中指出传统书法累积的庞大“含义系统”是作者和观者在精神层面交流的基础。处于这同一个平台,使观者以传统认可的方式将视觉材料“转化”成精神活动,这种传统渗入个人越深,个人的这个转化就越自觉、自然。甚至自然到其本人都无法察觉,以为是视觉材料“直接”作用于精神的。参见<书法的表现特征与当代文化中的书法>、<形式与表现>,《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关于视觉材料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西方艺术家和学者的思考,参见吉尔·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一幅画为什么能够直接诉诸神经系统,这是一个非常严密、非常难的问题。”(43页)
    2 <雅娱阁集序>,《澹园集》,155页。
    3 “……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集笺注》,187页。
    4 车鹏飞:<董其昌用笔论>,《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449页。
    1 “各种条件遇合在一起时,你清楚地感到作品四周浮荡着的那种极为精微的氛围,而你从未在别的地方产生过类似的感觉。”邱振中:<神居何所>,《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204页。
    2 “中国艺术中的‘不可修改'、‘一次完成',意味着形式、内涵中一些极为重要的特点。它把形式所蕴涵的运动感、节奏感提高到异常重要的地位,并成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内容。这虽然使中国书法、绘画中杰作的产生变得异常困难,但它在人们还不能对形式中的细节进行充分解说时保证了感觉与技巧精细发展的可能性。保证了微形式在作品中的存在及主要地位,同时也保证了‘神'以及此类有关的精神内涵在作品中有一块可以依凭的居所。”邱振中:<神居何所>,《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212页。
    3 邱振中:<神居何所>,《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213页。
    4 邱振中:<神居何所>,《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214页。
    1 这个“无”并不是“缺席”,而是对“有”的统摄,是在已“有”的基础上的升华。这就是“字需熟后生”的本意。清张照曾将董其昌学书比喻为“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终若印空”。(《石渠宝笈续编》第十八册)
    2 关于“意图的模式”的精彩论述,参见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意图的模式》。
    3 苏轼:《东坡题跋》卷(?)四。
    4 即前面提到的五弦道翁。
    5 《二十二帖》,《明王铎尺牍刻本》,1页。
    1 傅山:<字训>,《霜红龛集》卷二十二。
    2 这里如果用“创作”这个词稍微有点模糊,因为现代人理解创作可能会和临摹对立。所以我这里用日常书写指日常事务性的书写,记录文字是其主要目的,而用作为书法的书写来指一种书法行为,包括临摹(练习性的和创造性的)、抄录诗词文字等等。两者的区分标准应该是作者的意图——是否为了作为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给自己或他人欣赏。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书写有时很难严格地加以区分,但是如果不考虑中间的混杂地带,只看极端的部分,还是能较明确地区分出来。比如王铎诗文的草稿属于日常书写,而他大部分手卷、条幅、册页、扇面、题跋等等都属于书法行为的结果。
    1 邱振中:<书法的表现特征与当地文化中的书法艺术>,《书法的形态与阐释》,230页。
    2 举出的例子有许友的草书、赵宦光、傅山的草篆。有趣的是,傅山希望达到真率和支离,但客观上却正陷入安排,他某些非常支离的作品并非来自无意的书写,而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如《啬庐妙翰》(现藏台北何创时书法基金会,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正是他延续了王铎的路子,在有意的和视觉性层面的尝试新的探索。真正自然的,源于无意识的,和内心世界联系紧密的作品,应该是他的许多手稿以及《哭子诗》(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这样的作品。
    3 吴国豪<明末清初王铎书风的递传及其书家群象>,《中华书道》2005年春季号47期。
    4 金农、邓石如、徐三庚、陈鸿寿、孙星衍、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迥异的面貌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不同的字的造型特征和空间分割方式呈现的。
    1 <跋吴道子佛像>,《文集》卷三十八。
    2 <跋马史部画册>,《文集》卷三十九。
    3 <玉骢藏阎立本西国贡献图>,《文集》卷三十九.
    1 <周文矩画郭令公单骑见虏图>,《文集》卷三十八。
    1 王铎还写有一篇文章,<郭子仪论>。郭子仪之功业社稷,却有穷奢极欲之议,王铎以此为真英雄之小节,甚至以为“全功名必出于穷奢极欲也”,可见对郭子仪的推崇。见《文集》卷二十四。
    2 《晋书》卷九五中说是天竺人。
    1 《高僧传》卷九。
    2 《高僧传》卷九。
    3 《高僧传》。《晋书》卷九五中对此的叙述为:“腹旁有一孔,常以絮塞之,每夜读书,则拨絮孔中出光,照于一室。又尝斋时,平旦至流水侧,从腹旁孔中引出五藏六府洗之,讫,还内腹中。”
    4 例如他预言石勒能击败前赵刘曜,鼓舞士气,这是军事上的帮助,将石勒子石斌起死回生,是王室上的帮助,多次预言石氏内部的叛乱,是政治上的帮助,用法术灭幽州大火,为百姓治病,是民事上的帮助,这些事迹还有许多,不能一一备述,俱见《高僧传》和《晋书》。
    5 “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高僧传》卷九。
    1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绘有三个佛图澄神异事迹的故事:佛图澄河边洗肠、佛图澄幽州灭火、佛图澄听铃声辩吉凶。《洗肠图》画澄在竹林河畔,旁边没有石勒。而在传为钱选的《石勒问道图》中,澄在树林中趺坐沉思,没有洗肠情节。见图53、54。
    2 《高僧传》卷九。
    3 《高僧传》卷九。
    4 高文龙:<王铎的政治生涯>,《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
    5 高文龙:<王铎的政治生涯>。详细的描述参见张升《王铎年谱》1645年相关各条。
    6 张缙彦:<王觉斯先生传>,《依水园后集》卷二。
    1 白谦慎在《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中曾对仕清汉族官员和遗民的关系做过深入研究。遗民不是完全拒绝仕清汉族官员的帮助,而官员在帮助或庇护遗民的时候获得良心上的安慰。
    2 黎民表(1515~1581),字惟敬,号瑶石,广东从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累官河南布政参议。万历七年(1579)致仕。隶书师文征明.行草俱入妙品。善画.写米家云山,景象深远,点缀苔树间,以大绿加浓绿上,更极精彩。另,黎遂球(1602-1646),字美周,广东番禺人。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曾拜参军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清军南下出守赣州,城破与弟遂淇同殉节,赠兵部尚书,谥忠愍。工画山水,早年刻意学文征明用笔,后师法黄公望、倪瓒。所作笔墨苍莽,老辣明秀,功力深湛。兼写花卉、翎毛、鱼虫。黎民表号瑶石,与跋中所称相符,但不合画题中的兵部,黎遂球追赠兵部尚书,但字美周,不对。很可能王铎将两人搞混了。或者是有意混淆,以避免清廷猜疑?
    3 <题黎兵部留犊图>,《文集》卷三十八。
    1 赵澄.晚年得铜汉章改名激,字雪江,一字湛之,颍州(今安徽阜阳)布衣。山水泼墨、细谨两擅其长。学宗董源、范宽、李唐诸家。又善临摹,见大内所藏皆缩为小幅,无一笔不肖。又仿古二十幅极精,为琉球国王所得,永为海外珍宝。并工写照,得意之作皆用铜章。以博学能诗称。顺治十一年(1654)仿各家山水册,时年七十四。《国朝画征录》、《读画录》、《图绘宝鉴续纂》、《桐阴论画》。
    1 “铁如意碎唾壶”用王敦典。王敦(266~324),东晋初权臣,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导从兄。王敦以权势太大为晋元帝、明帝两代所嫌忌,两方征伐不断。最终以病死。王敦常有壮怀不得伸展之恨,酒后辄咏曹操《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见《晋书·王敦传》。
    2 <赵雪江画册序>,《文集》卷三十
    3 <题胡廷晖山水>,《文集》卷三十八。
    4 王铎善解音律,好赏曲,他在给五弦道长的书中就说:“吴歙最足散人怀。”并有详论音律之语。又好饮,自称虽“酒量狭,有酒趣,惟年翁能亮能恕。不相知者则谓王痴庵有长鲸嗡川之量。”“前饮年翁郇厨,又有歌儿助兴。炬尽三寸始归,此日之乐,何异吾家缑岭闻真笙。”见《二十二帖》
    5 王铎有很多书作就作于游宴场合。只举其最典型的一次:“玉书过箕山斋,同鲁斋彦甫鸣谐和歌,吹箫调弦,天气不严冱,解衣褩礴,日薄暮,嬩趣勃然,书数绫幅,颇不恶,何也?有媺姬粲集,鲜丽之致,捧(石因)左右,有烟云之趣绕其笔端,虽欲不书不隹不可得也。”《拟山园帖》第一卷。
    1 <跋黄子久画>,《文集》卷三十九
    2 <跋米海岳山水图>,《文集》卷三十八
    3 <跋周臣画卷>,《文集》卷三十九。
    4 <楷书题画款>,《王铎书法全集》卷五,1688页。
    5 李白著名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 <跋范宽山水>,《文集》卷三十八
    2 <跋高房山画>,《文集》卷三十八。
    1 <自画红梅跋>,《文集》卷三十八。
    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卷下275条。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第351册,商务印书馆。
    《论语注疏》,何晏等解,文津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第68册,商务印书馆。
    《孟子注疏》,赵岐注,文津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第68册,商务印书馆。
    《诗序》,旧题卜商撰,文津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第23册,商务印书馆。
    《中庸·朱子章句》,朱子注,文津阎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第68册,商务印书馆。
    《庄子注》,郭象注,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第351册,商务印书馆。
    《(康熙)孟津县志》,康熙四十八年(1709)刊本。
    《明史》,中华书局,1974。
    《晋书》,中华书局,1974。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孟云浦集》,孟昭德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孟云浦先生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67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网络版,http://134.208.10.127/book/index.htm。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2008。
    《性理大全书》,胡广等撰,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第236册,商务印书馆。
    《云笈七签》,来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zibu/dao/yun7/yun7.htm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石峻等编,中华书局,1983。
    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湾学生书局,1983。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第232册,商务印书馆。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广文书局,1977。
    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71册,齐鲁书社版。
    傅山:《霜红龛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顾宪成:《泾皋藏稿》,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431册,商务印书馆。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广文书局,1975。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
    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97年,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211-212册,商务印书馆。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
    姜夔:《白石道人诗集》,上海书店.1987。
    姜绍书:《无声诗史》,《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焦竑:《澹园集》,中华书局,1999。
    焦竑:《老子翼》,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第351册,商务印书馆。
    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4。
    刘宗周:《刘宗周全集》,吴光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吕维祺:《明德先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85册。
    罗汝芳:《罗近溪先生明道录》,广文书局,1987。
    欧阳修:《文忠集》,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68册,商务印书馆。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沈佳:《明儒言行录》,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第156册,商务印书馆。
    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
    苏轼:《东坡全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70册,商务印书馆。
    苏轼:《东坡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苏洵:《嘉佑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69册,商务印书馆。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第156册,商务印书馆。
    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
    陶望龄:《歇庵集》,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98册,齐鲁书社,1997。
    王鑨:《大愚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24册,北京出版社,1998。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王以悟:《王惺所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9。
    薛瑄《读书录》,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第236册。商务印书馆
    杨万里:《诚斋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388册,商务印书馆。
    杨锺羲:《雪桥诗画续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三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
    姚希孟:《公槐集》,《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178册,北京出版社。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5册,齐鲁书社。
    朱熹:《延平答问》,文津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第232册,商务印书馆。
    《明王铎尺牍刻本》,啸沧编,荣宝斋出版社,2002。
    《拟山园帖》,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铎法帖墨迹珍品集》,王铎系列丛帖编委会编,河南美术出版社,1995。
    《王铎书法全集》,黄思源主编,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王铎:《拟山园选集》(诗集),台湾学生书局,1979。
    王铎:《拟山园选集》(文集八十二卷本),《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87、88卷,北京出版社。
    王铎:《拟山园选集》(文集八十一卷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部清别集类第111册,书目文献出版社。
    《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书法家协会编,重庆出版社,1993。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研究》,万明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
    《王铎论集——王铎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内部交流数据)
    《王铎史料存其》,韩仲民主编,海天出版社,2006。
    《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张连、古原宏伸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中国观念史》,苑淑娅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朵云》编辑部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高居翰(James Kahill):《山外山——晚明绘画(一五七○~一六四四)》,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出版社,2005。
    溝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转变》,中华书局,2005。
    韩玉涛:《书论十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韩玉涛:《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海天出版社,1998。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说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任文利:《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萧湘、李建毛:《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张升:《王铎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中国学术》2000年第四辑
    方闻:<西方的中国画研究>,《朵云·67·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傅申:<王铎及清初北方鉴藏家>,《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
    高文龙:<王铎的政治生涯>,《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
    高文龙:<王铎年表>,《中国书法全集·62王铎卷二》。
    何炎泉:<晚明书家张瑞图之历史形象与书史地位>,《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扈耕田:<嗣响七子熔铸众长——王铎诗学思想简论>,《洛阳大学学报》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
    扈耕田:<王铎诗歌初探>,《洛阳大学学报》,第20卷第1期,2005年3月。
    黄君:<《冠军帖》系王献之剧迹论>,《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文物出版社,2007。
    黄一农:<王铎书赠汤若望诗翰研究—兼论清初贰臣与耶稣会士的交往>,《故宫学术季刊》第12卷第1期。
    刘勇强:<构建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刘正成:<王铎书法评传>,《中国书法全集·61·王铎卷一》。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沈歆:<以古迈俗:王铎的绘画观念及其山水画创作>,《中国书画》2008年3月第63期。
    吴国豪:<明末清初王铎书风的递传及其书家群象>,《中华书道》,2005年春季号47期。
    吴国豪:<王铎应酬书法研究>,2007兰亭论坛。
    徐湘霖:<“孔颜乐处”心解——宋明之际一段儒释“心性”通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0期。
    许齐雄:<我朝真儒的定义:薛瑄从祀孔庙始末与明代思想史的几个侧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7年第47期。
    薛龙春:<崇古观念与王铎书作中的“奇字”>,《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薛龙春:<从对“野道”的理解论及王铎与彭而述之交谊>,《中国书画》,2006年第7期。
    薛龙春:<王铎的生卒时间>,《书法报》2007年6月13日。
    杨新:<五代绘画概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1期总第83期。
    赵旗:《心学与禅学》,西北大学博士论文,1999。
    周兴陆:<王铎、钱陆灿批点《杜工部集》提要>,《杜甫研究学刊》2006年第四期,
    Alan Gordon Atkinson:New songs for old tunes:the life and art of Wang Duo,Thesis (Ph.D.)-University of Kansas,1997.
    《敦煌石窟全集·佛教东传故事画卷》,孙修身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
    《古瓷片——中国民窑珍藏》。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故宫藏画大系》卷二,江兆申,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
    《故宫藏画大系》卷四,江兆申,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
    《故宫藏画大系》卷一,江兆申,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六册,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97。
    《明代民窑青花瓷大观》,胡雁溪编着,团结出版社,1993。
    《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紫禁城出版社,1993。
    《明王铎尺牍刻本》,啸沧编,荣宝斋出版社,2002。
    《宋拓淳化阁帖》(肃府本),王着编着,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王铎绘画珍品》(增补本),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王铎诗稿墨迹》,江山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徐渭精品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文物出版社,1984。
    《豫德堂藏书法集》,易苏昊主编,长城出版社,2004。
    《造型的诞生》,杉浦康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中国博物馆藏画·辽宁省博物馆藏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中国古代书画图录》第9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文物出版社,1999。
    《中国绘画全集》卷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99。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中国建筑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编着,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中国近代名家画集·吴昌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中国美术全集·59·清代书法》,顾廷龙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中国美术全集·56·书法篆刻编·隋唐五代书法》。杨仁恺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全集·57·宋金元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全集·9·清代绘画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5·元代绘画》,傅熹年主编,文物出版社,1989。
    《中国书法大字典》,林宏元主编,中外出版社,1976、11。
    《中国书法全集·25·颜真卿》刘正成主编,荣宝斋出版社,1993。
    《中国书法全集·52》刘正成主编,荣宝斋出版社,2005。
    《中国书法全集·56·黄道周》刘正成主编,荣宝斋出版社,1994。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法书篇十》,秦孝仪,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6。
    The Century of Tung Ch 'i-ch 'ang 1555-1636,edit by Wai-Kam Ho,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