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古代史中,明末清初实在是为数不多的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个人对政权力量的借助因为满、汉政权的更替而被附着上了史上最浓烈的道德价值色彩,政权力量对个人的挤压也因为清政权对劫掠和流刑的泛用而呈现出史上最大规模的对生存空间的剥夺和限定现象。着眼于明末清初的这一历史背景,本论文兼用传统史料和阐释界限相对模糊的诗歌文献,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探寻了陈之遴和苗君稷一生的行为和心理轨迹,以期展现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与明清政权的关系、与中土和东北边疆生存空间的关系及其对东北边疆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等四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定位、内容、意义、思路、观念和方法,并对相关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和检讨。
     正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着眼于陈之遴的贰臣身份,考察了其仕宦行为与家族、明朝及南明政权的互动关系。这一考察是通过考证和辨析有关海宁渤海陈氏家族地位、“杨嗣昌夺情”事件、陈祖苞案始末和陈之遴“鸩父”真相,以及陈之遴与黄道周等人的交游、与南明弘光政权及潞王的关系和降清始末等历史细节来实现的。
     第二章基于陈之遴的流人身份,以其仕清后的仕路起伏为着眼点考察了其仕宦行为与清朝政权的互动关系。本章我们探讨了陈之遴在清朝屡获超擢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政绩,分析了其与顺治朝重要党争案件的关系,厘清了治清史和清诗者常提及但并不详知的黄膘李三案始末、重议任珍案的性质、吴良辅案始末及顺治皇帝晚期的一些问题,梳理了顺治朝内监势力在中央权力分布图中的异军突起过程,发现了“南党”汉臣内部成员之间由于地位的频繁变动而导致的交结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微妙变化。
     第三章基于《浮云集》考察了贰臣流人陈之遴明清易代之际的心态变迁。通过对《浮云集》进行诗歌系年和文本细读,考察了其仕清前后和流放前后在交游、心态、政治伦理观念、价值观念、政治行为和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固守。本章着重关注了陈之遴的三种生命体验:一是贰臣流人在辽东流徙生涯中心态的挣扎和调适,二是贰臣流人的兴亡之感和亡国之悲,三是贰臣流人的仕路之悔。
     第四章以《焦冥集》为主要依据,考察了方外流人苗君稷的科考和流寓行为及心态变迁。其中涉及苗君稷的家世情况、崇德朝清兵对昌平的劫掠情况、科举未第与周延儒的关系、辽东流寓生活中对皇太极召仕的拒绝、对辽东交游对象的有限选择和区别对待以及流寓所造成的精神苦痛和焦虑等等。
     第五章在地域文化视野下审视了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着重考察了其流寓行为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影响。其中包括贰臣和方外流人流寓地生态和心态的趋同和差异、贰臣和方外流人对清初东北的文学书写、清初东北地域文化的定位、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的空间分布和特质、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在顺治朝东北流人文化圈中的位置,以及作为文化地理空间的清初东北在流人群体的影响下新的文化框架的形成和演进情况。
     结语部分总结了贰臣流人陈之遴和方外流人苗君稷的行为史和心态史,指出了顺治朝东北贰臣流人和方外流人的特殊性及其对东北的文化意义。
     附录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陈之遴著述简考》,二是《陈之遴年表》。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is one of themost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for the few. During this period, due to the changebetween Man and Han regime people’s relying on power is attached to the moststrong moral color in history. The extrusion to personal power from the regime alsoshows the largest scape phenomenon that living space was deprived and limitedbecause of the plunder and the exile became generally by the Qing regime. Seeing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Chen Zhilin and Miao Junji’s behavior and mental locus oflife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ngwai(方外)exiles, Erchen(贰臣) exiles andMing, Qing govern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center, northeastfrontier living space, and the cultural impact on the Northeast frontier living spaceby them. During the procesee we not only used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poetryliterature that explaining boundaries is relative blurring,but also used the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four parts: introduction, text, conclusion and appendix.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content, significance,location, concept and methods. However, the relevant academic history is alsoreviewed.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Focuseing on Chen Zhilin’s Erchen identity,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interaction not only between his official behavior and his family, but also between hisofficial behavior and Ming and Nanming regime. This aim is arrived through theresearch to the historical details of Haining Bohai Chen's family status,"YangSichang Duoqing" event, the friendship with Huang Daozhou, the truth of ChenZubao’s crime and Chen Zhilin "killing his father", the relations with NanmingHongguang regime and Lu Wang, as well as the surrender to Qing Dynasty.
     Based on Chen Lin's exile identity,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interactionbetween his official behavior and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In this chapter wediscussed Chen Zhilin’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achievements making himpromotioned frequently in Qing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ey cases inShunzhi Dynasty and him, especially such problems as Huangbiao Lisan Case, theproperties of reconsideration of Renzhen Case, Wu Liangfu Case and some problemsin Shunzhi’s late life that was often mentioned by the researchers but not familiar with them. The process map of the suddenly rising of the eunuch ‘s force was drawed, andthe subtle changes i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spects was found between thesouthern party members resulting from the frequent changes of official position.
     Basing on Fuyun Ji,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mentality change of Chen Zhilinin the period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rough poetry series and reading, westudied the the changes and cling in his attitude, political ethics, value concept,political behavior, the content and emotion of poetry after he worker for Qing Dynasty.In the process we focused on the three life experience: his exile career experience oflife in Liaodong, his sense of the rise and fall and his subjugation of the sad, his regretof official career.
     Jiaoming Ji as the main basis,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imperial examnation,the exile behavior and the mentality changes of Miao Junji, which was relates toMiao Junji's family background, the Qing Dynasty soldiers’sack of Changping,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falling in examination and Zhou Yanru, the refuse to EmperorHuangtaiji’s call in Liaodong life, the limited selection and distinction to the friends,as well as the mental anguish and anxiety caused by refugees etc.
     In the fifth chap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we studied theNortheast Erchen and Fangwai exil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period, emphasisingon their historical influence on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ulture by the exile behaviorthat include the location of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ulture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Dynasty,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ile cultural circle, Erchen andFangwai exiles’ position in the the cultural circle, as well a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exiles group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new cultural framework which was ageographical and culture space.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behavior and mental history of the Erchenexile Chen Zhilin and Fangwai exile Miao Junji, and indicat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the Erchen and Fangwai exiles and their cultural significance to the northeast.
     The appendix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one is The Test of Chen Zhilin’s Works,the other is The Chronology of Chen Zhilin.
引文
①李兴盛将流人分为“掠夺型流人”和“专政型(惩罚型)流人”,参见其《流人史流人文化与旅游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②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③薛虹、李澍田主编:《中国东北通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④程妮娜主编:《东北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⑥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修订版)第4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⑦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⑧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⑨李兴盛:《中国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马清福:《东北文学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②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③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史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④彭放主编:《黑龙江文学通史》,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⑤白长青主编:《辽宁文学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年版。
    ⑥蒋寅:《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第176页。
    ①黄裳:《来燕榭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224页。
    ②《清史列传》卷79《贰臣传乙》,《清代传记丛刊》第105册第728页,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
    ①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一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页。
    ②马大勇:《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114页。
    ③白一瑾:《清初贰臣士人心态与文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1-394页。
    ④刘丽:《陈之遴其人其诗》,《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10页。
    ①饶芷瑄:《陈之遴、徐灿夫妇生平及其诗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2009年。
    ①谢国桢:《清初东北流人考》,《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134页。
    ②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76页。
    ③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5-329页。
    ④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沈阳:辽沈书社,1988年版,第118页。
    ⑤李兴盛:《东北流人史》,第146-147页。
    ⑥李兴盛校点:《浮云集·拙政园诗余·拙政园诗集》,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⑦张玉兴:《苗君稷简论》,《明清史探索》,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按:作者自注原载《东北地方史研究》,1991年第4期。
    ⑧张玉兴:《明清易代之际忠贰现象探赜》,《明清史探索》,第41页。按:作者自注原载《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⑨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⑩武玉梅:《清初文献〈盛京述见〉考论》,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年,第68页。
    ①按:近年来,张玉兴在讨论盛京流人文学时提出“盛京流人文化圈”这一概念(见张玉兴:《盛京流人文学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社版)》,2011年第1期,第20页)。受此启发,本论文提出“清初东北流人文化圈”的说法,这个文化圈下又包含盛京、铁岭、尚阳堡和宁古塔等四个子文化圈。。
    ②张仲谋:《贰臣人格》,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③张兵:《清初遗民诗群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①李兴盛:《流人及其对东北开发的作用》,《学术交流》,1992年第3期,第123页。
    ②黄松筠:《论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文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第99页。
    ③张永江:《试论清代的流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6期,第49页。
    ④刁丽伟:《清初文化流人对东北地域文化开发的贡献》,《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0日,第11版。
    ⑤黄德烈:《宁古塔流人诗社成因及影响》,《文史知识》,2007年第7期,第154页。
    ⑥廖晓晴《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第78页。
    ①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2卷,第325页。
    ②按:原文此处‘三’字误脱。
    ③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2卷,第329页。
    ④谈迁:《国榷》卷104,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207页。
    ⑤《世祖章皇帝实录》卷22,《清实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7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页。
    ②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第118页。
    ③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88页。
    ④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8页。
    ①董潮:《东皋杂钞》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4页。
    ②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142-143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143页。
    ②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89页。
    ③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4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④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麻守中校点:《秋笳集》附录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⑤按:李兴盛《陈之遴诸子考》曾考证出陈之遴共有六子,惜因未能见到《海宁渤海陈氏宗谱》而未推出苍永名号及兄弟六人的齿序、卒年等。仅以旁证做到此点实属不易,文中同时还考证了容永、堪永与吴兆骞的交游情况。参见李兴盛校点《浮云集·拙政园诗余·拙政园诗集》第389-395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220-223页。
    ②参见本文附录二《陈之遴年表》。
    ③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1,《丛书集成三编》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05页。
    ①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1,《丛书集成三编》第6册,第502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121-123页、169-190页。
    ②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1册,第102-182页。
    ③战鲁村:《海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509页。
    ④谈迁:《海昌外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
    575页。
    ⑤按:战鲁村《海宁州志》成书于乾隆四十年,其书康熙之前事系从康熙十四年刻许三礼《海宁县志》略出,惜今本许《志》“陈与相”条多有漫漶,但二志所载大致相同。谈迁《海昌外志》成书于顺治四年(1647),
    ①按:拮据,谓劳苦操持。
    ②许三礼:《海宁县志》卷13《艺文志》下,《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1号,第1257页。
    ③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54、55、87、88、139页。
    ④战鲁村:《海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197页。
    ⑤按:据《海宁州志》,时任知县为彭庆图,谢绍芳任职时间为崇祯元年至三年,盖陈敱永因年久失记致误。参见战鲁村《海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057页。
    ⑥战鲁村:《海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249页。
    ⑦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1,《丛书集成三编》第6册,第502页。
    ①阎湘蕙:《明鼎甲征信录》卷4,《明代传记丛刊》第20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729-731页。
    ②参见本论文附录一。
    ③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9页。
    ④战鲁村:《海宁州志》选举卷,《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247页。
    ⑤陈赓笙;《渤海海宁陈氏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88页。
    ⑥陈赓笙:《渤海海宁陈氏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9页。
    ①战鲁村:《海宁州志》选举卷,《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199页。
    ②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3册,第2117页。
    ③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88页。
    ④谈迁:《国榷》卷9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76页。
    ⑤谈迁:《枣林杂俎》圣集,《笔记小说大观》第32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66页。
    ⑥徐灿:《拙政园诗余》卷下,《拜经楼丛书》第21册。
    ⑦谈迁:《海昌外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7号,第575页。
    ⑧战鲁村:《海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452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189页。
    ②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55页。
    ③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8页。
    ④按:新科进士放榜后的活动安排参见万方《明代新科进士殿试前后的活动日程》,《文献》1984年第4期。
    ⑤翟均廉:《海塘录》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3册,第488页。
    ⑥许三礼:《海宁县志》卷13《艺文志》下,《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1号,第1257页。
    ①按:详见下文“陈之遴辽东省父考辨”。
    ②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9-460页。
    ③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139页。
    ④按:参见本论文第三章第五节之“陈之遴对流放地的接受和融入”。
    ⑤按:原字“左土右亭”。
    ⑥战鲁村:《海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600页
    ⑦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9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278,第23册,第7130页。
    ②黄宗羲:《明文海》卷35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3页
    ③黄宗羲:《明文海》卷35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7册,第95页。
    ④按:纪,或为约数,或当为“秩”。
    ⑤黄宗羲:《明文海》卷35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7册,第95页。
    ⑥黄宗羲:《明文海》卷35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7册,第95页。
    ①王一元:《辽左见闻录》,国图藏清抄本,第12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278,第23册,第7130页。
    ③王树枏、吴廷燮、金毓黼:《奉天通志》卷155《选举》,《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点校,沈阳:沈阳古旧书店,1934年版,第3600页。
    ④王树枏、吴廷燮、金毓黼:《奉天通志》卷154《选举》,第3573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43-445页。
    ②同上。
    ③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34页。
    ①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37,王文径校点,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662页。
    ①《崇祯实录》卷12,《明实录》附录之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367页。
    ②王世德:《崇祯遗录》,《中国野史集成》第2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335页。
    ③佚名:《偏安排日事迹》卷11,《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第99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
    141页。
    ④徐树丕:《识小录》卷2,《笔记小说大观》第40编第3册,台北:新兴书局,1985年版,第315页。
    ⑤顾炎武:《圣安本纪》卷3,《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3册,第117页。按:据谢国桢言,《圣安本纪》“共有二本:一为二卷本,题《圣安纪事》一为荆驼逸史六卷本,题《圣安本纪》,乃文秉《甲乙事案》,后人误为一书”。参见其《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79页。
    ①谈迁:《国榷》卷96,第6册,第5819页。
    ②谈迁:《国榷》卷96,第6册,第5824页。
    ③谈迁:《国榷》卷97,第6册,第5835页。
    ④文秉:《烈皇小识》卷6,《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167页。
    ⑤《崇祯实录》卷11,《明实录》附录之二,第342-343页。
    ⑥按:此处疑有夺文。
    ⑦《崇祯实录》卷11《明实录》附录之二,第347页。
    ⑧张廷玉等:《明史》卷24,第2册,第326页。
    ⑨按:倒文,当为青山口。
    ⑩张廷玉等:《明史》卷252,第21册,第6513-6514页。
    ①按:崇祯十二年三月。
    ②谈迁:《国榷》卷97,第6册,第5836-5837页。
    ③谈迁:《国榷》卷97,第6册,第5839页。
    ①《崇祯实录》卷11,《明实录》附录之二,第348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252,第21册,第6514页。
    ③按:时蓟辽总督为吴阿衡。
    ④按:时兵部尚书为杨嗣昌。
    ⑤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44页。
    ⑥战鲁村:《海宁州志》卷10,《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452页。
    ⑦龚嘉儁、李楁卷《杭州府志》:124,《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19号,第2576页。
    ⑧按:今本《海宁渤海陈氏宗谱》为第七次重修本,据各序可初步推知其中五次的编修时间依次为崇祯六
    年(1633)、乾隆八年(1743)、嘉庆十年(1805)、道光己亥(1839)、光绪十七年(1891)。据此,《海宁渤海陈氏宗谱》中所存陈祖苞大传当作于乾隆初年。
    ⑨顾炎武:《圣安本纪》卷4,《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3册,第135页。
    ①《崇祯实录》卷11,《明实录》附录之二,第342页。
    ②谈迁:《枣林杂俎》和集,《笔记小说大观》第32册,第191页。
    ③文秉:《烈皇小识》卷6,第162页。
    ④李天根:《爝火录》卷7,仓修良、魏德良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5页。
    ⑤《崇祯实录》卷11,《明实录》附录之二,第342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24,第2册,第326页。
    ②佚名:《偏安排日事迹》卷7,《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第99册,第136页。
    ③按:据《海宁渤海陈氏宗谱》当为孝威。
    ④按:陈祖苞身为右副都御史,故有此称。
    ⑤按:中枢在明清文献中多专指兵部。
    ⑥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37,第661页。
    ⑦战鲁村:《海宁州志》卷10,《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452页。
    ⑧龚嘉儁、李楁:《杭州府志》:124,《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19号,第2576页。
    ①按:拚原作“扌+弃”,盖为拚之异体字或俗字。
    ②朱长祚:《玉镜新谭》卷3,仇正伟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36页。
    ③按:《畿辅通志》载:“陈祖苞,海盐人,进士,任山海兵部主事。一日,坐堂上,忽有羸马入,向堂长鸣。命人尾之,至一家,马跑地得尸,讯得谋财致命状。”参见《畿辅通志》卷6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0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52页。
    ④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46页。
    ⑤王世德:《崇祯遗录》,《中国野史集成》第28册,第335页。
    ⑥谈迁:《国榷》卷97,第6册,第5835页。
    ⑦文秉:《烈皇小识》卷6,第167页。
    ⑧《崇祯实录》卷12,《明实录》附录之二,第367页。
    ⑨王世德:《崇祯遗录》,《中国野史集成》第28册,第335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55页。
    ②战鲁村:《海宁州志》卷10,《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452页。
    ③按:张缙彦和陈祖苞当非政敌,此说所据有三:其一,张缙彦拟罪时亦论及杨嗣昌,此可见当时其有中允之心。其二,张缙彦流放宁古塔后,流放盛京的陈之遴妻徐灿曾“千里应求”为之写观音大士像(参见《谢徐夫人画大士像书》,张缙彦《域外集》,李兴盛《黑水丛书》第6辑,第319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其三,张缙彦和陈之遴仕清后,户部尚书陈之遴曾被弹劾“援其邪党张缙彦”(参见中国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51页,中华书局,1990年)。崇祯时陈祖苞冤死于论罪,若张缙彦为陈祖苞政敌,则两家便是世仇。若此,张缙彦后来当不至有求画像之举,仕清后陈之遴也不至被怀疑与张缙彦是同党。
    ④顾炎武:《圣安本纪》卷3,《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3册,第117页。
    ①李天根:《爝火录》卷7,第366页。
    ②文秉:《烈皇小识》卷6,第171页。
    ③李逊之:《崇祯朝野纪》崇祯十二年,《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0册,第127页。
    ④谈迁:《国榷》卷97,第6册,第5846-5847页。
    ⑤张廷玉等:《明史》卷148,第21册,第6425页。
    ⑥按:原缺5字。
    ⑦按:原缺1字。
    ⑧徐树丕:《识小录》卷2,《笔记小说大观》第40编第3册,第315页。
    ⑨林时对:《荷牐丛谈》卷3,《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8辑第154册,第97页。
    ①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②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3册,第2117页。
    ③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38,第683页。
    ④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41,第750页。
    ⑤黄道周:《易象正》序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册,第128页。
    ⑥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37,第662页。
    ①陈子壮:《罪记》,黄宗羲:《明文海》卷35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7册,第93-95页。
    ②陈子龙:《湘真阁稿》卷5,《续修四库全书》第1388册,第257页。
    ③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29页。
    ①按:二酉,谓藏书丰富。
    ②按:金薤,谓文字优美。
    ③按:金莲之耀,谓皇帝垂爱。
    ④按:龙纶,谓圣旨。
    ⑤按:玉堂,谓翰林院。
    ⑥按:玉笋之光,谓英才济济。
    ⑦按:坐断,谓占据。
    ⑧按:尘劳,谓尘俗事务。
    ⑨按:怜,谓憾。
    ⑩按:樗材,谓无用之材。
    11按:原缺1字。
    12按:楖栗,谓禅杖。
    ①百痴:《复彦升陈榜眼请住太平启》,超宣等:《百痴禅师语录》卷23,清刻本。
    ②云江女史:《宦海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③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册,第31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5页。
    ②文秉:《烈皇小识》卷6,第157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252,第21册,第6509-6513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255,第22册,第6596-6597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255,第22册,第6597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255,第22册,第6597-6599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252,第21册,第6509页。
    ③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01页。
    ④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169页。
    ⑤黄道周:《黄漳浦集》卷2,《丛书集成三编》第52册,第206页。
    ⑥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177页。
    ⑦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03页。
    ⑧张廷玉等:《明史》卷255,第22册,第6598页。
    ①黄道周:《黄漳浦集》卷19,《丛书集成三编》第52册,第448页。
    ②黄景昉:《黄道周(志)传》,转引自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00页。
    ③庄起俦:《漳浦先生年谱》,转引自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00页。
    ④陈鼎:《东林列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第318页。
    ⑤张廷玉等:《明史》卷252,第21册,第6510-6513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255,第22册,第6599页。
    ②陈鼎:《东林列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第318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255,第22册,第6595页。
    ④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19,道第259页。
    ⑤按:详见后文”陈之遴遭禁锢期间的生活“。
    ①侯真平:《明·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92-228页。
    ②文秉:《烈皇小识》卷6,第157页。
    ③陆世仪:《复社纪略》卷4,《续修四库全书》第438册,第543页。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252,第21册,第6513页。
    ⑤张廷玉等:《明史》卷276,第23册,第7078页。
    ①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15页。
    ②《崇祯实录》卷11,《明实录》附录之二,第339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255,第22册,第6596页。
    ④文秉:《烈皇小识》卷6,第157页。
    ⑤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05页。
    ①李逊之:《崇祯朝野纪》,《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0册,第127页。
    ②谈迁:《国榷》卷97,第6册,第5847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248,第21册,第6425页。
    ④文秉:《烈皇小识》卷6,第157页。
    ⑤文秉:《烈皇小识》卷6,第171页。
    ⑥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5页。
    ⑦林时对:《荷牐丛谈》,《台湾文献史料丛刊》本,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98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5页。
    ②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5页。
    ①隆琦等:《费隐禅师语录》卷14,清刻本。
    ②同上。
    ③隆琦等:《费隐禅师语录》卷11。
    ④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110、226页。
    ①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34、294页。
    ②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38,第683页。
    ③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37,第750页。
    ④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299页。
    ⑤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305、309、315页。
    ①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42,第772、774页。
    ②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314页。
    ③黄道周:《易象正》序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册,第128页。
    ④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305、309页。
    ⑤黄道周:《易象正》序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册,第128页。
    ①黄道周:《易象正》序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册,第127、129页。
    ②黄道周:《易象正》序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册,第129页。
    ③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18,第245页。
    ④包仪:《易原就正》序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册,第353页。
    ⑤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6,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9页。
    ①黄道周:《咏业近集》申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4册,第321页。
    ②黄道周:《明诚堂诗集》卷1,《续修四库全书》第1384册,第407页。
    ③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165页。
    ④黄道周:《黄漳浦集》卷2,《丛书集成三编》第52册,第205页。
    ⑤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365-366页。
    ⑥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下册,第369页。
    ⑦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367页。
    ①按:此诗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明诚堂诗集》目录中作《腊日再寄彦升、卧子》,正文“寄”误作“答”。
    ②黄道周:《明诚堂诗集》卷1,《续修四库全书》第1384册,第407页。
    ③祁彪佳:《甲乙日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第107册,第11、18页。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255,第22册,第6600页。
    ⑤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367页。
    ①佚名:《偏安排日事迹》卷4,《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第99册,第87页。
    ②谈迁:《国榷》卷102,第6册,第6136页。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卷2,第107页。
    ④佚名:《偏安排日事迹》卷7,《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第99册,第141页。
    ⑤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上册,第356、363、365、367页。
    ⑥黄道周:《黄漳浦文集》卷37,第662页。
    ⑦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5页
    ⑧李天根:《爝火录》卷7,第366页。
    ①佚名:《偏安排日事迹》卷11,《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第99册,第225页。
    ②顾炎武:《圣安本纪》卷4,《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3册,第135页。
    ③徐鼒:《小腆纪年》卷9,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23页。
    ④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79-480页。
    ①李天根:《爝火录》卷7,第366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卷4,第211页。
    ③顾炎武:《圣安本纪》卷6,《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3册,第174页。
    ④谈迁:《国榷》卷104,第6册,第6207页。
    ⑤李天根:《爝火录》卷10,第457页。
    ⑥计六奇:《明季南略》卷2,第107页。
    ⑦佚名:《偏安排日事迹》卷7,《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第99册,第141页。
    ⑧谈迁:《国榷》卷104,第6册,第6207页。
    ⑨西亭凌雪:《南天痕》卷7,《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第105册,第113页。亦见于温睿临《南疆绎史》卷16、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卷1。
    ①钱海岳:《南明史》卷8,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9页。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卷3,第185页。
    ③顾炎武:《圣安本纪》卷5,《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3册,第166页。
    ④谈迁:《国榷》卷104,第6册,第6197页。
    ①徐鼒:《小腆纪传》卷9,第103页。
    ②李天根:《爝火录》卷10,第446页。
    ③徐鼒:《小腆纪传》卷9,第103页。
    ①按:此点详见本论文第三章第二节之“出仕南明时的悲抑和失望”。
    ②谈迁:《国榷》卷104,第6册,第6207页。
    ③西亭凌雪:《南天痕》卷7,《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第105册,第113页。
    ①谈迁:《海昌外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7号,第684-685页。
    ②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第392页。
    ③按:倒文,当为坊官。
    ④按:宫商,谓君臣。
    ⑤按:原缺1字。
    ①黄道周:《黄漳浦集》卷8,《丛书集成三编》第52册,291页。
    ②谈迁:《海昌外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7号,第684页。
    ③金堡:《岭海焚余》卷上,民国张钧衡《适园丛书》本,第13-14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22,《清实录》第3册,第195页。
    ②按:原缺2字。
    ③按:原缺3字。
    ④按:原缺3字。
    ⑤《浙江总督张存仁奏稿》,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己编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4页。
    ①李天根:《爝火录》卷3,第165页。
    ②李天根:《爝火录》卷3,第173页。
    ③顾炎武:《圣安本纪》卷1,《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3册,第42页。
    ①徐树丕:《识小录》卷2,《笔记小说大观》第40编第3册,第315页。
    ②林时对:《荷牐丛谈》卷3,《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8辑,第154册,第98页。
    ③徐树丕:《识小录》卷4,《笔记小说大观》第40编,第3册,第679页。
    ④徐树丕:《识小录》卷2,《笔记小说大观》第40编,第3册,第316页。
    ⑤王曾祥:《静便斋集》卷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2册,第879页。
    ①真朴编:《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卷3,清刻本。
    ②陈垣:《汤若望与木陈忞》,《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3-484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32,《清实录》第3册,第264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32,《清实录》第3册,第264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7,《清实录》第3册,第154-155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5,《清实录》第3册,第63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21,《清实录》第3册,第183页。
    ③王思治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6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40,《清实录》第3册,第318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46,《清实录》第3册,第370页。
    ②《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8页。
    ③按:陈之遴在明朝是七品翰林院编修,在弘光时升转为左春坊,可见仕清后清朝并不承认他在弘光政权的官品级别。
    ④《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8页。
    ⑤按:陈名夏为探花,陈之遴为榜眼。
    ⑥按:朱端强主张这项工作持续了十多年,而武玉梅认为这项工作在顺治四年便告完成。参见朱端强《清顺治朝﹤明史﹥修纂史事考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武玉梅《顺治朝官修﹤明史﹥新考》,《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①按:原缺1字。
    ②金之俊:《金文通公集》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1392册,第648页。
    ③武玉梅:《顺治朝官修﹤明史﹥新考》,《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116页。
    ④按:朱端强《清顺治朝﹤明史﹥修纂史事考论》称陈之遴“以‘学士’充《明史》副总裁的时间当在顺治三年(1646)至四年(1647)之间,谅无问题”,顺治三年陈之遴尚无官职,顺治四年五月始授翰林院侍读学士,故朱先生之说有失当之处。
    ⑤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5页。
    ①按:明清乡试名额。
    ②按:明清贡生尊称。
    ③许三礼:《海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1号,第980页。
    ④《俞长城题识》,陈之遴:《陈素庵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可仪堂刻本。
    ①《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8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57,《清实录》第3册,第431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59,《清实录》第3册,第464页。
    ④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卷,第147页。
    ⑤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卷,第318页。
    ①张书才编选:《冯铨被劾案》,《历史档案》,1981年第4期,第12页。
    ②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卷,第319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59,《清实录》第3册,第464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57,《清实录》第3册,第452页。
    ⑤《满达海等题为会议张煊纠参陈名夏不实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18页。
    ①同上。
    ②《满达海等题为会议张煊纠参陈名夏不实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0页。
    ③同上。
    ④满达海等题为会议张煊纠参陈名夏不实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1页。
    ①《满达海等题为会议张煊纠参陈名夏不实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2页。
    ②金之俊:《金文通公集》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1392册,第646页。
    ③战鲁村:《海宁州志》,第1295-1296页。
    ④战鲁村:《海宁州志》,第1299页。
    ①金之俊:《金文通公集》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1392册,第646页。
    ②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卷24,《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6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63,《清实录》第3册,第491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63,《清实录》第3册,第497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62,《清实录》第3册,第485页。
    ②《满达海等题为会议张煊纠参陈名夏不实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17-121页。
    ①《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7-128页。
    ②《阿拉善等题为请将陈之遴革职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2页。
    ③《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8页。
    ④《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6页。
    ⑤按:顺治九年。
    ⑥《陈之遴奏为恭陈被参诸款始末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3页。
    ⑦《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8页。
    ①《陈之遴奏为恭陈被参诸款始末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4页。
    ②《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9页。
    ③按:顺治八年。
    ④《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30页。
    ⑤《陈之遴奏为恭陈被参诸款始末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4页。
    ①《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9页。
    ②《陈之遴奏为恭陈被参诸款始末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24页。
    ③《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31页。
    ④《蓝拜等题为遵旨审明阿拉善等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133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72页。
    ②按:当为弘文院。
    ③许三礼:《海宁县志》名臣卷,《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1号,第980页。
    ①按:当为弘文院。
    ②陈赓笙:《渤海海宁陈氏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6页。
    ③按:嘿,同“默”。
    ④按:启沃,谓开导、辅佐郡王。
    ⑤按:过举,谓误加擢用。
    ⑥金之俊:《金文通公集》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1392册,第646页。
    ⑦《世祖章皇帝实录》卷68,《清实录》第3册,第540页。
    ①同上。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0,《清实录》第3册,第558页。
    ③陈东林:《顺治皇帝枭斩“黄膘李三”》,《紫禁城》,1987年第4期,第42页。
    ①缪荃孙:《艺风堂杂钞》,杨璐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8页。
    ②按:据《清世祖实录》,当为李应试.
    ③《上传稿》,《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32页。
    ④缪荃孙:《艺风堂杂钞》,第178页。
    ⑤同上。
    ⑥《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7,《清实录》第3册,第556页。
    ⑦《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4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71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8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0,《清实录》第3册,第557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0,《清实录》第3册,第556页。
    ⑤《上传稿》,《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32-333页。
    ①缪荃孙:《艺风堂杂钞》,第178-179页。
    ②《上传稿》,《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32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0,《清实录》第3册,第556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4-565页。
    ①《上传稿》,《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32页。
    ②按:观其行文,所言“潘某者,忘其姓名”即黄膘李三案中的二号人物潘文学,而后面所述事迹实为黄膘李三李应试所为。盖因日久失传,《梼杌近志》之编纂者将李应试误为潘文学。
    ③裘毓麐:《清代轶闻》卷7,《中华文史丛书》第86种,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版,第427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0,《清实录》第3册,第556页。
    ⑥《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71页。
    ①缪荃孙:《艺风堂杂钞》,第180-181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0,《清实录》第3册,第556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4-565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2,《清实录》第3册,第642页。
    ⑤《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8页。
    ①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7页。
    ②谈迁:《北游录》,汪北平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4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0,《清实录》第3册,第556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3页。
    ⑤缪荃孙:《艺风堂杂钞》,第179页。
    ①《上传稿》,《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32页。
    ②按:聂璜《幸存录》。
    ③缪荃孙:《艺风堂杂钞》,第181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4页。
    ⑤《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71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68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68页。
    ⑤《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68页。
    ①参见文第一章第四节其在黄道周劾杨嗣昌案中的表现。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4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71页。
    ④裘毓麐《清代轶闻》卷7,《中华文史丛书》第86种,第427页。
    ⑤裘毓麐《清代轶闻》卷7,《中华文史丛书》第86种,第427页。
    ⑥《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1,《清实录》第3册,第564-565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68页。
    ②《王秉乾题为陈之遴妄行遮饰请敕会议质对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46页。
    ③《刘正宗等题为王秉乾所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59页。
    ④《刘正宗等题为王秉乾所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60页。
    ①按:论者多称“重审”任珍案,不确。因为从《清世祖实录》所记的任珍案整个过程看,该案并未重审,而是满汉诸臣被顺治要求按照刑部的调查结果重新拟出对任珍的处理意见。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73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2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4-585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2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2-583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2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3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2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3页。
    ④按:顺治十年(1653)六月二十九日辰时内三院接到《上传稿》,文中讲述了顺治对决定设立内十三衙门的安排,这应是顺治朝内监势力崛起的标志(参见《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43页)。随着内监势力的发展,到了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发生了倡立内十三衙门的权监吴良辅交结外官案(参见《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5)。
    ①按:此说在《世祖章皇帝实录》中可觅得四证:一、在陈之遴因黄膘李三案被处理数天之后,顺治十年二月庚申便将北党人物高尔俨升任大学士。二、不到半个月,顺治十年三月丁亥又将顺治八年清除多尔衮残余势力时被削职的北党党首冯铨召回京师任大学士。三、顺治赞同冯铨“南人优于文而行不符”这一对南党汉臣的评价。四、到顺治十年南党屡遭严斥,而新提拔的大学士成克鞏、张端、刘正宗都是北方籍(此点参见《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2卷《陈名夏传》,第321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3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4,《清实录》第3册,第583页。
    ④按:李化熙,山东淄川人。据《清世祖实录》卷69、卷75,顺治九年(1652)十月丙寅由兵部左侍郎升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2,《清实录》第3册,第643页。
    ②同上。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2,《清实录》第3册,第644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3,《清实录》第3册,第650页。
    ①《王秉乾题为请黜附势鄙臣陈之遴等人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19页。
    ②《王秉乾题为请黜附势鄙臣陈之遴等人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20页。
    ③《陈之遴奏为遵旨陈明被参诸款实情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22-223页。
    ④《陈之遴奏为遵旨陈明被参诸款实情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23页。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2,《清实录》第3册,第568页。
    ②同上。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8,《清实录》第3册,第764页。
    ④《陈之遴奏为遵旨陈明被参诸款实情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23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8,《清实录》第3册,第764页。
    ①《王秉乾题为复参陈之遴、吕宫依附陈名夏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36页。
    ②《王秉乾题为复参陈之遴、吕宫依附陈名夏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37页。
    ③《陈之遴奏为详陈被参诸款实情并请敕部质对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41页。
    ④《陈之遴奏为详陈被参诸款实情并请敕部质对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41-241页。
    ⑤《陈之遴奏为详陈被参诸款实情并请敕部质对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42页。
    ①《王秉乾题为陈之遴妄行遮饰请敕会议质对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46页。
    ②《王秉乾题为陈之遴妄行遮饰请敕会议质对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47-248页。
    ③《王秉乾题为陈之遴妄行遮饰请敕会议质对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48页。
    ④《刘正宗等题为王秉乾所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57页。
    ⑤《刘正宗等题为王秉乾所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50-260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8,《清实录》第3册,第764页。
    ②按:足,谓止。
    ③按:渐,谓加剧。
    ④按:原字漫漶。
    ⑤许三礼:《海宁县志》,名臣卷,《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1号,第980页。
    ⑥《户部尚书陈之遴揭帖》,《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39页。
    ⑦《户部尚书陈之遴揭帖》,《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40页。
    ⑧《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1,《清实录》第3册,第634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8,《清实录》第3册,第696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4,《清实录》第3册,第740页。
    ③陈之遴:《满洲兵民生计疏》,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卷35,道光七年刻本。
    ①许三礼:《海宁县志》名臣卷,《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1号,第980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1,《清实录》第3册,第713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4,《清实录》第3册,第737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8,《清实录》第3册,第762页。
    ⑤《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8,《清实录》第3册,第763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8,《清实录》第3册,第764页。
    ②按:朱世德最终被绞。《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1:“十三年五月庚戌,刑部等衙门议河西务钞关员外郎朱世德多徵税课入己,又侵盗库银,,受贿委官,各款俱实,应绞。从之。”见《清实录》第3册第782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0,《清实录》第3册,第773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8,《清实录》第3册,第766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9,《清实录》第3册,第767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9,《清实录》第3册,第768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9,《清实录》第3册,第770页。
    ⑤《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9,《清实录》第3册,第768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9,《清实录》第3册,第770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4,《清实录》第3册,第810页。
    ③董潮:《东皋杂钞》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第37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5,《清实录》第3册,第900页。
    ⑤《上传稿》,《明清史料》丙编第4本,第343页
    ⑥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18,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43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5,《清实录》第3册,第900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6,《清实录》第3册,第907-908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9,《清实录》第3册,第923页。
    ④谢正光:《新君旧主与遗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200页。
    ①《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清实录》第4册,第49页。
    ②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实》,《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0页。
    ③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实》,《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第20页。
    ①按:从百度地图看,今北京悯忠寺距故宫约7公里。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6,《清实录》第3册,第602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2,《清实录》第3册,第724页。
    ④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实》,《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第27页。
    ①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97页。
    ②谢正光:《新君旧主与遗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187-190页。
    ③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实》,《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第27、31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清实录》第3册,第101页。
    ⑤《世祖章皇帝实录》卷22,《清实录》第3册,第197页。
    ①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实》,《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第27页。
    ②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三十六,光绪年撷华书局版,第2页。
    ③按:《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顺治十八年二月己未(十五),顺治吴良辅已经处斩十三衙门尽行革去,凡事皆遵太祖太宗时定制行,内官俱永不用。又刘正宗亦当仰遵遗诏,置之重典,念其年老,姑从宽免,其党类亦皆赦宥。”见《清实录》第4册,第49页。
    ④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实》,《清初三大疑案考实》,第18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6,《清实录》第3册,第907-908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9,《清实录》第3册,第770页。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4,《清实录》第3册,第810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62,《清实录》第3册,第485页。
    ①陈名夏:《依水园文集》卷1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集部第55册,第259页。
    ②按:据《嘉庆溧阳县志》卷11,陈名夏有掖臣、鼎臣、佑臣三子。掖臣应居乡,曾被劾。其他二子不明。见陈鸿寿《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县府志辑第32册,第268页。
    ③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4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第274页。
    ①钱实甫:《大学士年表》,《清代职官年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8页。
    ②钱实甫:《大学士年表》,《清代职官年表》第1册,第8页。
    ③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第264页。
    ①陈名夏:《石云居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集部第55册,第259页。
    ②王一元:《辽左见闻录》,第12页。
    ③按:原缺1字。
    ④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4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第274页。
    ①董潮:《东皋杂钞》,《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第37页。
    ②徐树丕:《识小录》卷4,《笔记小说大观》第40编第3册,第680页。
    ③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秋笳集》附录一,第289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24,《清实录》第3册,第985页。
    ②真朴编:《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卷4。
    ③陈垣:《汤若望与木陈忞》,《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第483-484页。
    ④真朴编:《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卷3。
    ①真朴编:《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卷4。
    ⑤真朴编:《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卷2。
    ①真朴编:《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卷3。
    ②真朴编:《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卷3。
    ③真朴编:《弘觉忞禅师北游集》卷4。
    ④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1,刘承干校点,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24,《清实录》第3册,第985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30,《清实录》第3册,第1005页。
    ③李清:《三垣笔记》,顾思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0页。
    ④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4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第274页。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32,《清实录》第3册,第1020页。
    ②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4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第274页。
    ④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60页。
    ①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4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第274页。
    ②《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6,《清实录》第3册,第907-908页。
    ①吴兆骞:《秋笳集》卷2,第50页。
    ②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秋笳集》附录一,第281页。
    ③原缺1字。
    ④举,谓生育。
    ①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4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第274页。
    ②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秋笳集》附录一,第282页。
    ④吴兆骞:《秋笳集》卷8,第264页。
    ①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19页。
    ②饶芷瑄:《陈之遴、徐灿夫妇生平及其诗词研究》,第47页。
    ③董潮:《东皋杂钞》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第34页。
    ④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5册,第457页。
    ⑤陈赓笙:《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6册第265页。
    ①董潮:《东皋杂钞》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第37页。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81,下册,第1633页。
    ②陈其谦、陈大伦:《渤海海宁陈氏著录》,清·第九世至第十五世,同治间活字本。
    ①《陈其谦跋》,陈之遴:《浮云集》,民国二十二年张乃熊铅印本。
    ②《张乃熊跋》,陈之遴:《浮云集》,民国二十二年张乃熊铅印本。
    ③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下册,第776页。
    ④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上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①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上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①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1册,第391页。
    ②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下册,第741页。
    ③许三礼:《海宁县志》名臣卷,《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1号,第980页。
    ①按:卷三第十八页作“游仙与饮酒”之“酒”,周星兆本、国图刻本、华师刻本均误作“洒”,唯国图抄本作“酒”,当是抄者随手改正了这一失误。因而“酒”、“洒”的差异并不影响我们对国图抄本与周星兆本关系所作出的判断。
    ①《陈其谦跋》,陈之遴《浮云集》,民国二十二年张乃熊铅印本。
    ②陈其谦、陈大伦:《海宁渤海陈氏著录》,清·第九世至第十五世。
    ①按:原字“左右虎”。
    ①徐灿:《拙政园诗余》之陈之遴《序》,上海博古斋民国壬戌年(1922)影印《拜经楼丛书》本。
    ①陈名夏:《石云居诗集》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1册,第675页。
    ①董潮:《东皋杂钞》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第34页。
    ①李天根:《爝火录》卷21,第860页。
    ①徐树丕:《识小录》卷4,《笔记小说大观》第40编第3册,第680页。
    ①陈名夏:《石云居诗集》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1册,第656页。
    ①按:据徐珂《清稗类钞》:“拙政园在苏州阊、齐二门间,本大宏寺遗址,明嘉靖中御史王献臣始建斯园,取潘岳“拙者为政”句命名,文征明为作图记以志其胜,后其子以樗蒱一掷偿里中徐氏。国初,归海宁相国陈之遴。陈宦于京十载未归,图绘咏歌,目未睹园中一树一石,及穷老投荒,穹庐绝域,黄榆白草,父子茕茕,而此园已籍没县官,为驻防将军得矣。”见《清稗类钞》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3页。
    ①李兴盛先生曾引用清初东北流人方拱乾和杨宾的记载,称塞外人“病不问医,无医”,“满人病,轻服药而重跳神”。见其《增订东北流人史》第424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①《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7,《清实录》第2册,第77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6,《清实录》第3册,第602页。
    ①按:郑天挺认为陈之遴或者确有“希冀复任以贿赂吴良辅”之行,“也可能是被人诬陷的”。见郑天挺《清史探微》,南京:独立出版社,1947年版,第71页。
    ②按:按:关押官吏的监狱。
    ①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卷4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第274页。
    ①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1页。
    ①按:原字“左纟右希”。
    ①陈之遴:《寄清河公》其二,《浮云集》卷8。
    ②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秋笳集》附录一,第295页。
    ③吴兆骞:《秋笳集》卷8,第270页。
    ④吴兆骞:《秋笳集》卷8,第264页。
    ①陈之遴:《杪冬感兴》其三,《浮云集》卷8
    ①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9页。
    ②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2-243页。
    ①董潮:《东皋杂钞》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第34页。
    ①徐灿:《拙政园诗集》卷上。
    ②吴兆骞:《归来草堂尺牍》,《秋笳集》附录一,第305页。
    ③徐灿:《拙政园诗集》卷下。
    ①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478页。
    ①按:原字“左扌右从”。
    ②按:原字“左豸右区”。
    ③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179页。
    ①按:上海图书馆藏有清抄本,盖为孤本,未得寓目。
    ②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①张玉兴:《苗君稷简论》,《明清史探索》,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
    ①麻兆庆:《昌平外志》卷6《艺文录拾遗》,《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8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383页。
    ②吴履福、缪荃孙等:《光绪昌平州志》卷14《列士传》,《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37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675页。
    ③苗君稷:《留别张蘧林、陆子渊、陈心简》,《焦冥集》卷1,清康熙知白斋刻本。
    ①吕耀曾、魏枢等:《盛京通志》卷39《流寓》,咸丰二年雷以诚补修乾隆元年刻本。
    ②赵尔巽等:《清史稿》卷282《姜希辙传》,第34册,第10165页。
    ③苗君稷《焦冥集》之高士奇《序》。
    ①吴履福、缪荃孙等:《光绪昌平州志》卷16《艺文》,第737页。
    ①张玉兴:《苗君稷简论》。
    ②按:今天山东和东北地区的农村仍有按虚岁计年龄的传统。
    ③按:卷二《丙午中秋二首》、《辛亥二月一日大雨雪》两首都错入癸丑年中。
    ①武玉梅:《清初文献〈盛京述见〉考论》。
    ②傅燮詷:《盛京述见》,第3、4页,清同治八年抄本。
    ③吕耀曾、魏枢等:《盛京通志》卷40《方伎》,咸丰二年雷以诚补修乾隆元年刻本。
    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80《职官五·上驷院》,第12册,第3433页。
    ⑤张玉兴:《张春及其〈不二歌〉——兼论沈阳三官庙及其与盛京皇宫之关系》,《明清史探索》,第698页。
    ⑥张玉兴:《沈阳三官庙与清初史事》,《明清史探索》,第640页。
    ⑦伊把汉、哲备等:《盛京通志》卷32《艺文》,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⑧高士奇:《扈从东巡录》,清康熙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1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98至812页。
    ⑨傅燮詷:《盛京述见》,第5页。
    ①武玉梅:《清初文献〈盛京述见〉考论》。
    ②张玉兴:《苗君稷简论》。
    ③高士奇:《归田集》卷12,清康熙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九辑第16册,第770页。
    ④按:我们曾就此问题请教张玉兴先生,得其启发,始从苗君稷的交游对象所留诗集中寻找线索,终获此据,在此谨致谢忱。
    ⑤吕耀曾、魏枢等:《盛京通志》卷39《流寓》,咸丰二年雷以诚补修乾隆元年刻本。
    ⑥《大清一统志》:卷63《流寓》,《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嘉庆重修本,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⑦吴履福、缪荃孙等:《光绪昌平州志》卷14《列士传》,第675页。
    ①麻兆庆:《昌平外志》卷6《艺文录拾遗》,《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8号,第383页。
    ②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附列女传)》卷27《高士》,《清代传记丛刊》第200册,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279页。
    ③齐森华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④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第875页。
    ⑤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别本),中国戏剧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1页。
    ⑥按,军都,今昌平境内山名。
    ⑦吴履福、缪荃孙等:《光绪昌平州志》卷8《选举表第七》,第430页。
    ⑧李兴盛:《东北流人史》,第108页。张玉兴:《苗君稷简论》。
    ⑨《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30页。
    ①函可即写为蟭螟,如《千山诗集》卷8《寿苗鍊师》:“退身号蟭螟”。
    ②张纯一校注:《晏子春秋校注》卷8第14章,《诸子集成》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1页。
    ③张湛注:《列子注》卷5,《诸子集成》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页。
    ④葛洪:《抱朴子》内篇卷27,孙星衍校正,《诸子集成》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2页。
    ⑤吕耀曾、魏枢等:《盛京通志》卷39《流寓》,咸丰二年雷以诚补修乾隆元年刻本。
    ⑥《大清一统志》卷63《流寓》。
    ①函可:《寿苗炼师》,《千山诗集》卷8,《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70页。
    ②函可:《同诸公夜集希、焦二师室》,《千山诗集》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62页。
    ③按:参见严志雄:《导论:忠义、流放、诗歌——函可禅师新探》,李芳译,函可:《千山诗集》,严志雄、杨权点校,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版,第1页。
    ④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中国戏剧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71页。
    ⑤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第192页。
    ①苗君稷:《清明心简过我同怀剩公》,《焦冥集》卷1,清康熙知白斋刻本。
    ②苗君稷:《怀剩上人》,《焦冥集》卷2。
    ①张玉兴:《苗君稷简论》。
    ②傅燮詷:《盛京述见》,第6页。
    ③按:此问题我们在“《焦冥集》的版本问题”一节中有详细考证。
    ④苗君稷:《焦冥集》之孙繁祉《序》。
    ⑤苗君稷:《戊午除夕咏怀》,《焦冥集》卷2。
    ⑥苗君稷:《己未生日咏怀》,《焦冥集》卷2。
    ⑦苗君稷:《甲辰除夕》,《焦冥集》卷1。
    ⑧苗君稷:《归寄舍弟》,《焦冥集》卷2。
    ⑨苗君稷:《怀舍弟病三首》其二,《焦冥集》卷2。
    ⑩苗君稷:《戊午除夕咏怀》,《焦冥集》卷2。
    ①函可:《千山诗集》卷15,《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125页。
    ②苗君稷:《立秋》,《焦冥集》卷1。
    ③苗君稷:《甲寅除夕》,《焦冥集》卷2。
    ④苗君稷:《甲辰除夕》,《焦冥集》卷1。
    ⑤苗君稷:《怀舍弟病三首》其二甲辰除夕》,《焦冥集》卷1。
    ⑥苗君稷:《秋日怀三弟》,《焦冥集》卷1。
    ①苗君稷:《戊午除夕咏怀》,《焦冥集》卷2。
    ②苗君稷:《怀舍弟病三首》其三,《焦冥集》卷1。
    ③苗君稷:《怀舍弟病三首》其三,《焦冥集》卷1。
    ④张玉兴:《苗君稷简论》。
    ①傅燮詷:《盛京述见》,第6页。
    ②按:其生日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
    ③《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3,《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9页。
    ④《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3,《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1页。
    ⑤《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3,《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4页。
    ⑥《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4,《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6页。
    ⑦《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4,《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8页。
    ⑧按:时岳托已病卒。
    ⑨《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5,《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1、602页。
    ⑩《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5,《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6页。
    11《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6,《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7页。
    12按:《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4所载“九月二十八日毁墙而入青山关”一说恐有误。根据我们的考证,当时清军未能攻破青山口。详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三节之“对陈祖苞下狱原因的辨析”。
    ①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②苗君稷:《戊午除夕咏怀》,《焦冥集》卷2。
    ③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第176页。
    ④张廷玉等:《明史》卷308《周延儒传》,第26册,第7926-7930页。
    ⑤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⑥苗君稷:《焦冥集》之孙繁祉《序》。
    ①按:《焦冥集》收诗时间起于顺治十五年(1658)。
    ②函可:《寿苗炼师》,《千山诗集》卷8,《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70页。
    ①按:击寸莛,谓挖野菜。
    ②张玉兴:《明清易代之际忠贰现象探赜》,《明清史探索》,第41页。
    ③按: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最早提出此说,后杨权在《岭南明遗民僧函可“私携逆书”案述析》一文又有引申和补充,见《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④函可:《同诸公夜集希、焦二师室》,《千山诗集》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62页。
    ⑤苗君稷:《焦冥集》之姜希辙《序》。
    ①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②苗君稷:《咏怀二首》其二,《焦冥集》卷1。
    ③苗君稷:《焦冥集》之高士奇《序》。
    ④苗君稷:《祝心简》其二,《焦冥集》卷2。
    ⑤函可:《赠苗鍊师》,《千山诗集》卷9,《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84页。
    ⑥苗君稷:《归寄舍弟》,《焦冥集》卷2。
    ⑦按:《焦冥集》收诗起于顺治十五年(1658)。
    ①苗君稷:《和陈子夜坐对月》,《焦冥集》卷2。
    ②苗君稷:《秋怀陈子心简》其二,《焦冥集》卷2。
    ③苗君稷:《和心简移菊奉怀》,《焦冥集》卷2。
    ④按:《焦冥集》中一题数诗的情形较多,实际收诗共435首。
    ①函可:《社集诗第一会小序》,《千山诗集》卷20,《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155页。
    ②函可:《社集诗第二会小序》,《千山诗集》卷20,《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159页。
    ③按:生卒年据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第83页。
    ④《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3,《清实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50页。
    ⑤张廷玉等:《清史稿》卷235《陈名夏传》,第32册第9634页。
    ⑥《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2,《清实录》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0-641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83《鲁仲连邹阳列传》。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69页。
    ②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3页。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4页。
    ②《淮南子》卷1《原道训》,高诱注,《诸子集成》第7册,第9页。
    ③苗君稷:《赠陈子心简二首》其二,《焦冥集》卷2。
    ④苗君稷:《赠陈子心简二首》其一,《焦冥集》卷2。
    ⑤苗君稷:《雨后访心简二首》其二,《焦冥集》卷2。
    ⑥苗君稷:《和心简移菊奉怀》,《焦冥集》卷2。
    ⑦苗君稷:《秋怀陈子心简》其二,《焦冥集》卷2。
    ①按:黄庭坚题跋苏轼《黄州寒食帖》:“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悲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②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207页。
    ③苗君稷:《乙巳除日立春(时心简过我)》,焦冥集卷2。
    ④函可:《又过希、焦二师》,《千山诗集》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63页。
    ⑤函可:《同诸公夜集希、焦二师室》,《千山诗集》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62页。
    ⑥同上。
    ⑦同上。
    ⑧苗君稷:《戊戌清明后一日送剩公归山》,《焦冥集》卷1。
    ⑨苗君稷:《新晴同剩公、心简、孝臣夜话》,《焦冥集》卷1。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219《高塞传》,第30册,第9051页。
    ②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③苗君稷:《上辅国公三十韵》,《焦冥集》卷1。
    ④苗君稷:《陪辅国殿下夜坐赐橘》,《焦冥集》之沈荃《序》
    ⑤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①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②苗君稷:《梅花五首》其一,《焦冥集》卷2。
    ③苗君稷:《梅花五首》其五,《焦冥集》卷2。
    ④苗君稷:《岁暮怀辅国殿下》,《焦冥集》卷2。
    ⑤苗君稷:《送辅国还朝三首》,《焦冥集》卷1。
    ⑥苗君稷:《寿辅国殿下》,《焦冥集》卷1。
    ⑦高塞:《赠焦冥道士》,王树枏、吴廷燮、金毓黼:《奉天通志》卷250《艺文》,第5431页。
    ①苗君稷:《同恒心、石庵从辅国殿下游千山,晓渡浑河之作》,《焦冥集》卷1。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282《姜希辙传》,第34册,第10165页。
    ②钱仪吉:《碑传集》卷54,《清代传记丛刊》第109册,第164-179页。
    ③钱仪吉:《碑传集》卷54,《清代传记丛刊》第109册,第170页。
    ①王树枏、吴廷燮、金毓黼:《奉天通志》卷251《艺文》,第5452页。
    ②张玉兴:《苗君稷简论》。
    ③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卷18《祭文》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16册,第269页。
    ④吕耀曾、魏枢等:《盛京通志》卷20《职官》,咸丰二年雷以诚补修乾隆元年刻本。
    ①函可:《寿苗炼师》,《千山诗集》卷8,《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70页。
    ②函可:《同诸公夜集希、焦二师室》,《千山诗集》卷7,《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62页。
    ①苗君稷:《书怀与陈子心简》其二,《焦冥集》卷2。
    ②苗君稷:《心简生日》,《焦冥集》卷1。
    ①苗君稷:《元夕感怀》,《焦冥集》卷1。
    ②苗君稷:《东行》,《焦冥集》卷2。
    ③苗君稷:《秋兴》,《焦冥集》卷1。
    ④苗君稷:《寄别舍弟》,《焦冥集》卷2。
    ⑤苗君稷:《四月入长安》,《焦冥集》卷1。
    ⑥苗君稷:《丁未寒食》,《焦冥集》卷1。
    ⑦苗君稷:《春夜留别高澹人、舍弟国邰》,《焦冥集》卷1。
    ⑧苗君稷:《立冬后一夜留别诸友舍弟》,《焦冥集》卷2。
    ①高塞:《赠焦冥道士》,王树枏、吴廷燮、金毓黼:《奉天通志》卷250《艺文》,第5431页。
    ②苗君稷:《春兴四首》其二,《焦冥集》卷1。
    ①苗君稷:《四月入长安》,《焦冥集》卷1。
    ①苗君稷:《至日》,《焦冥集》卷1。
    ②苗君稷:《秋怀二首》其二,《焦冥集》卷2。
    ③苗君稷:《丁巳立秋》,《焦冥集》卷2。
    ①苗君稷:《焦冥集》之高士奇《序》。
    ①董国祥等纂、李廷荣补辑:《铁岭县志》,清抄本。
    ①苗君稷:《仲春日看八旗子弟出师》,《焦冥集》卷2。
    ②苗君稷:《秋日望昭陵》,《焦冥集》卷2。
    ③苗君稷:《留别张蘧林、陆子渊、陈心简》,《焦冥集》卷1。
    ①按:参见本论文第三章第五节和第四章第五节。
    ①按:原字“左纟右希”。
    ①苗君稷:《焦冥集》之陈易《序》。
    ②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③苗君稷:《焦冥集》之高士奇《序》。
    ④苗君稷:《焦冥集》之高士奇《序》。
    ⑤苗君稷:《焦冥集》之陈易《序》。
    ①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第522页。
    ②《圣祖仁皇帝实录》卷37,《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5页。
    ①佚名:《盛京通鉴》卷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00页。
    ②按:义气又作伊彻,谓新。
    ③王一元:《辽左见闻录》,第42页,清抄本。
    ④长顺、李桂林等:《吉林通志》卷51,《续修四库全书》第648册,第851页。
    ⑤吴桭臣《宁古塔纪略》,《黑水丛书》第5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0页。
    ⑥《圣祖仁皇帝实录》卷51,《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7页。
    ⑦《圣祖仁皇帝实录》卷53,《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6页。
    ⑧苗君稷:《闻角》,《焦冥集》卷2。
    ⑨苗君稷:《闻角》,《焦冥集》卷2。
    ⑩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第79页。
    ①苗君稷:《闻角》,《焦冥集》卷2。
    ①苗君稷:《春雪酬陈子心简》,《焦冥集》卷1。
    ②苗君稷:《己未清明和陈子》,《焦冥集》卷2。
    ③《世祖章皇帝实录》卷2,《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5页。
    ④[比利时]南怀仁:《鞑靼旅行记》,薛虹译,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
    ⑤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第133-134页。
    ⑥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第134页。
    ①杨余练等:《清代东北史》,第134-135页。
    ②苗君稷:《东都即事》,《焦冥集》卷2。
    ③苗君稷:《恭和圣制旌射诗》,《焦冥集》卷2。
    ①苗君稷:《辛亥二月一日大雨雪》,《焦冥集》卷2。
    ①雷梦痕:《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38页。
    ②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③苗君稷:《焦冥集》之高士奇《序》。
    ④苗君稷:《焦冥集》之陈易《序》。
    ①按:参见马大勇《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之第二章《“朝”、“野”离合:清初诗坛的基本态势》。
    ①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5页。
    ②按:如昭帝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六月,发三辅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辽东”,见《汉书》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1页。
    ③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433-521页。
    ①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384页。
    ②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522页。
    ①按:参见张玉兴《苗君稷简论》一文。
    ②按:参见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对清初东北流人类型的考论,第184-253页。
    ③按:参见李兴盛《清代东北地区主要戍所表》,《增订东北流人史》,第167页。
    ①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第565页。
    ②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433页。
    ③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第522页。
    ④按:参见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之戴逸《序》。
    ①按:参见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407页。
    ①林时对:《荷牐丛谈》卷3,《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8辑第154册,第97页。
    ①苗君稷:《焦冥集》之高士奇《序》。
    ②苗君稷:《焦冥集》之沈荃《序》。
    ③麻兆庆:《昌平外志》卷6《艺文录拾遗》,《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8号,第399页。
    ④按:张玉兴在《苗君稷简论》一文中提出:“他的故乡昌平地方官于嘉庆十二年(1807)及光绪十年(1881)曾先后两次申报朝廷请求将他列入乡贤祠供奉”(见其《明清史探索》,第434页),其对麻兆庆的这篇禀稿恐有误读。
    ①陈其谦、陈大伦:《海宁渤海陈氏著录》之“清·第九世至第十五世”。
    ②陈其谦、陈大伦:《海宁渤海陈氏著录》之“补遗”。
    ③许三礼:《海宁县志》名臣,《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1号,第980页。
    ④战鲁村:《海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916页。
    ⑤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清代传记丛刊》第74册,第281页。
    ①黄道周:《易象正》序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册,第128页。
    ①刘衍文:《雕虫诗话》卷3,《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第521页。
    ②陈其谦、陈大伦:《海宁渤海陈氏著录》之“清·第九世至第十五世”
    ③董潮:《东皋杂钞》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第34页。
    ④战鲁村:《海宁州志》文苑,《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第1512页.
    ⑤周春:《海昌胜览》卷16,《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8号,第743页。
    ①《王秉乾题为陈之遴刊书谤讪朝政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57-258页。
    ②《刘正宗等题为王秉乾所参陈之遴诸款皆虚本》,《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3辑第257-258页。
    包仪:《易原就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长顺、李桂林等:《吉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超宣编:《百痴禅师语录》,清刻本。
    陈鼎:《东林列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陈赓笙编:《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第72-76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陈鸿寿、史炳等编:《嘉庆溧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县府志辑第3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陈名夏:《石云居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陈名夏:《石云居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集部第5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陈名夏:《依水园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集部第5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陈其谦、陈大伦编:《海宁渤海陈氏著录》,同治间活字本。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丛书集成三编》第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
    陈寿祺编:《黄漳浦文集》,王文径校点,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
    陈子龙:《湘真阁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陈之遴:《浮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陈之遴:《浮云集》,清康熙间刻本。
    陈之遴:《浮云集》,周星兆乾隆十年修补本。
    陈之遴:《浮云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陈之遴《浮云集》,民国二十二年张乃熊铅字排印本。
    陈之遴:《陈素庵稿》,清康熙三十八年可仪堂刻本。
    《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嘉庆重修本,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崇祯实录》,《明实录》附录之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董潮:《东皋杂钞》,《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董国祥等纂、李廷荣补辑:《铁岭县志》,清抄本。
    方苞:《望溪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傅燮詷:《盛京述见》,清同治八年版抄本。
    高士奇:《归田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9辑第1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高士奇:《城北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6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葛洪:《抱朴子》,孙星衍校正,《诸子集成》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龚嘉儁、李楁编:《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1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己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顾炎武:《圣安本纪》,《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3册,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
    函可:《千山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函可:《千山诗集》,严志雄、杨权点校,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8年版。
    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道光七年刻本。
    《淮南子》,高诱注,《诸子集成》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宗羲:《明文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黄道周:《黄漳浦集》,《丛书集成三编》第5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
    黄道周:《咏业近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道周:《明诚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计六奇:《明季南略》,任道斌、魏德良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金堡:《岭海焚余》,民国张钧衡《适园丛书》本。
    金之俊:《金文通公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李天根:《爝火录》,仓修良、魏德良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李清:《三垣笔记》,顾思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李逊之:《崇祯朝野纪》,《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第50册,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
    李因:《竹笑轩吟草》,周书田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清代传记丛刊》第74册,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
    林时对:《荷牐丛谈》,《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8辑第154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陆世仪:《复社纪略》,《续修四库全书》第4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隆琦编:《费隐禅师语录》,清刻本。
    吕耀曾、魏枢等编:《盛京通志》,咸丰二年雷以诚补修乾隆元年刻本。
    麻兆庆:《昌平外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8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苗君稷:《焦冥集》,清康熙知白斋刻本。
    缪荃孙:《艺风堂杂抄》,杨璐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比利时]南怀仁:《鞑靼旅行记》,薛虹译,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祁彪佳:《甲乙日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第107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钱仪吉:《碑传集》,《清代传记丛刊》第109册,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
    《清史列传》(十),《清代传记丛刊》第105册,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
    裘毓麐:《清代轶闻》,《中华文史丛书》第86种,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版,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圣祖仁皇帝实录》,《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世祖章皇帝实录》,《清实录》第3、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太宗文皇帝实录》,《清实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谈迁:《海昌外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谈迁:《枣林杂俎》,《笔记小说大观》第32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谈迁:《北游录》,汪北平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执玉、田易等编:《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王曾祥:《静便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50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王世德:《崇祯遗录》,《中国野史集成》第2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
    王树枏、吴廷燮、金毓黼:《奉天通志》,《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点校本,沈阳:沈阳古旧书店,1934年版。
    王先谦:《东华录》,光绪间撷华书局本。
    王一元:《辽左见闻录》,国图藏清抄本。
    文秉:《烈皇小识》,《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
    吴履福、缪荃孙等编:《光绪昌平州志》,《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37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
    吴骞编:《拙政园诗余附录》,上海博古斋民国壬戌年版(1922)影印《拜经楼丛书》本。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吴兆骞:《秋笳集》,麻守中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吴桭臣:《宁古塔纪略》,《黑水丛书》第5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别本),中国戏剧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7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西亭凌雪:《南天痕》,《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第105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徐灿:《拙政园诗余》,上海博古斋民国壬戌年版(1922)影印《拜经楼丛书》本。
    徐灿:《拙政园诗集》,嘉庆八年吴骞刻本。
    徐珂:《清稗类钞》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徐鼒:《小腆纪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徐鼒:《小腆纪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附列女传)》,《清代传记丛刊》第200册,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版。
    徐树丕:《识小录》,《笔记小说大观》第40编第3册,台北:新兴书局,1985年版。
    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阎湘蕙:《明鼎甲征信录》,《明代传记丛刊》第20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刘承干校点,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佚名:《偏安排日事迹》,《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第99册,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云江女史:《宦海钟》,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战鲁村:《海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张纯一校注:《晏子春秋校注》,《诸子集成》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张伟仁编:《明清档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张湛注:《列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真朴编:《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清刻本。
    中国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周春:《海昌胜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朱长祚:《玉镜新谭》,仇正伟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白长青主编:《辽宁文学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年版。
    白一瑾:《清初贰臣士人心态与文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程妮娜主编:《东北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何龄修、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侯真平:《黄道周纪年版著述书画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黄裳:《来燕榭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雷梦痕:《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史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李兴盛:《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兴盛:《中国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兴盛:《增订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兴盛:《边塞诗人吴兆骞》,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兴盛:《流人史流人文化与旅游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兴盛校点:《浮云集·拙政园诗余·拙政园诗集》,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刘衍文:《雕虫诗话》,《民国诗话丛编》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马大勇:《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清福:《东北文学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孟森:《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彭放主编:《黑龙江文学通史》,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钱海岳:《南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齐森华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修订版)第4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王思治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薛虹、李澍田主编:《中国东北通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杨海英:《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杨余练主编:《清代东北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仲谋:《贰臣人格》,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沈阳:辽沈书社,1988年版。
    张玉兴:《明清史探索》,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年版。
    郑天挺:《清史探微》,南京:独立出版社,1947年版。
    朱保炯、谢霈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东林《顺治皇帝枭斩“黄膘李三”》,《紫禁城》,1987年第4期。
    刁丽伟:《清初文化流人对东北地域文化开发的贡献》,《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0日,第11版。
    黄德烈:《宁古塔流人诗社成因及影响》,《文史知识》,2007年第7期。
    黄松筠:《论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文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
    蒋寅:《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李兴盛:《流人及其对东北开发的作用》,《学术交流》,1992年第3期。
    廖晓晴:《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刘丽:《陈之遴其人其诗》,《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饶芷瑄:《陈之遴、徐灿夫妇生平及其诗词研究》,台北: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武玉梅:《顺治朝官修﹤明史﹥新考》,《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武玉梅:《清初文献〈盛京述见〉考论》,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年。
    谢正光:《新君旧主与遗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杨权:《岭南明遗民僧函可“私携逆书”案述析》,《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张兵:《清初遗民诗群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张书才:《冯铨被劾案》,《历史档案》,1981年第4期。
    张永江:《试论清代的流人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张玉兴:《盛京流人文学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社版)》,2011年第1期。
    朱端强《清顺治朝﹤明史﹥修纂史事考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