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及其引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认同是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固的价值源泉。本文中的社会认同是基于群体相互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社会主体,对外在环境和群体状况之间的综合互动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动态过程。青年公务员特殊的群体身份地位决定了其社会认同的建构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典型引导和示范功能,不仅对积极塑造我国广大民众共享的文化意义系统,对切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等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围绕当前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及其引导这一主题,沿着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相结合的逻辑路线,指出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中既有正面的积极认同,也有负面的消极认同,与其应有目标之间尚有不小差距,亟需科学合理地进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认同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社会认同研究的必要性。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具体状况,既抹不掉历史的印迹,也离不开当前所处环境背景的形塑,是社会记忆与社会时空共同作用的产物:从中国古代官僚到新中国建立后干部群体社会认同的历史变迁,是其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渊源;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影响因素的中国社会环境系统是其直接现实的社会时空架构。在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下,当前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总体上是积极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有着自身相对稳定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社会认同感就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与此同时,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也呈现出分化多样性、内部层次性、结构二重性和动态过程性等主要特征。符合国家性质、时代发展、职业地位等特殊要求的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必须遵循坚定的政治信念与规范的职业标准相结合、开阔的世界眼光与鲜明的民族特性相结合、强烈的公共精神与合理的个体利益相结合、正确的理论认识与自觉的行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以引导。在实然与应然的差距中,引导青年公务员塑造积极的社会认同是一项庞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价值引导来指明正确方向;通过合理均衡的全面发展来夯定坚实基础;通过具体系统的机制运作来提供统合可能;通过全面多维的制度建设来寻求根本保障。
Social ident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olidarity, is the value source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this article, social identity refers to the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social subjects who practice on group interaction format the integrated and belonging sense on the condition betwe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situation. Special group status of young civil deter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social identity have some guidance and demonstration to other social groups. It not only have significance to actively shape the cultural meaning systems and effectively buil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enhance the dominance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dentity in the social identity of young civil servants, nee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guidanc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show the necessity to introduce social identity to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pecific social identity of young civil servant is the interaction product of social memory and social spac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social identity from ancient China bureaucracy to New China cadres, are the deep-rooted social and historical origins. And China social environment system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is the direct social reality. The current social identity of young civil servants in general is positive. There are relatively stable value judgments and preferences, 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Marxism throughout their basic social Identity as a red line.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 identity of young civil servants also show some major features, such as differentiation diversity, internal hierarchy, double structural and dynamic procedural. The principles to guide the social identity of current young civil servants include four combination. To guide the social identity of current young civil servants is a numerous and formidable system which needs the active and effective value guidance to point the right direction; the reasonable、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o set a solid foundation; the specific and mechanisms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to provide integration possible;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 building to seek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引文
1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中国网,2008年12月15日。
    1[英]Richard Jenkins:《社会认同》,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2页。
    2[英]Richard Jenkins:《社会认同》,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2页。
    1杨宜音:《“社会认同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工作坊召开研讨会》,《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社会学研究》2005(5)
    1涂薇、余嘉元、夏春:《分离中的社会认同》,《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涂薇、余嘉元、夏春:《分离中的社会认同》,《安徽农业大字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 Sidapius I, Laar C V. Levin S. Sinclair S. Ethnic Enclaves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Identity on87(1):96-110。转引自: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3,14(3):475-480。the College Campus: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2004,
    4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学习与探索》2004(6)。
    1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01)。
    2程丽香、孙秀艳:《社会认同:新农村文化建设之基石》,《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5期。
    1[美]费正清、[英]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页。
    1[英]Richard ·Jenkins:《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P6-7。
    2密尔顿·M·戈登:《在美国的同化:理论与现实》,载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转引自:刘明隆:《台湾公民教育的再思:以认同能力为主轴的公民教育》,台湾大学硕士论文, January,2007。
    4 Tajfel, H.1970, Experiments in Ingroup Discrimin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5 (223). (ed.) 1982,
    5 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lations. chapters1-3. London:Academic Press,1978.
    6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penavior. in:norcne(?).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Nelson Hall, 1986.7 24.
    7邓治文,卿定文:《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局校为例》,《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8 Jackman, MR,&Jackman, RW,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8, 5(October, 1973), p. 569-582.
    9 T. C. Turner. M. A. Hogg, P. J. Oakes, S. D. Reicher&M. S. Wetherell,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 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Oxford:Blackwell.1987,42-67.
    1 H.Tajfel、J. C.Turner.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S. Worchel、W. G. Aust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Monterey, CA:Books-Cole,198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转引自:李友梅:《重塑社会认同与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探索与争鸣》2007(2)。
    2转自陈坤虎、雷庚玲、吴英璋:《不同阶段青少年之自我认同研究内容及危机探索之发展差异》。
    3 Deschamps, Jean-Claude& Devos, Thierry (1998).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dentity and Personal Identity," In Society identity edited by Stephen Worchel etc., SAGE Publications.
    4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P6-7;还有研究者在社会认同理论的概述中就直接使用认同,如王毅杰的博士论文《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与社会认同》。
    5李友梅:《重塑社会认同与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探索与争鸣》2007(2)。
    6刘爱玉、周晖:《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内部分化与认同差异》,转载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文章来源:http://www.ccrs.Org.cn/big/zdbggczgrj.htm.
    7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P52-53。
    8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4、6。
    1陈坤虎、雷庚玲、吴英璋:《不同阶段青少年之自我认同研究内容及危机探索之发展差异》。
    4朱飞:《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建构、消解与再建构》,《新闻爱好者》2009·1(下半月)
    2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过失》,台湾东华书局、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年版,P26-29。
    3庞跃辉:《诚信观与社会认同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5杨国荣:《道德与社会整合》,《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3):04。
    7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学习与探索》2004(6)。
    8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英]Richard · 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P4。
    1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2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3[英]Richard·Jenkins:《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P(?)。
    4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76。
    5[英]Richard·Jenkins:《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P29。
    1 Fornas, Johan, Cultural Identity& Late Modernity (London:Sage,1995), p.233.
    2[英]Richard · 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P5、P8。
    3[英]Richard · 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Lonaon: 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199b, P36, P28。
    4张向东:《认同的概念辨析》,《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5[英Richard · 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P33、P43。
    6[英]RRichard · 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45 。
    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英]Richard·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P29。
    4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过失》,台湾东华书局、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29页。
    3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5包福存,张海军:《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向》,《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董明伟:《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143。
    2[英]Richard·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P36。
    3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著:《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页。
    4姚颖:《<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10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5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32。
    1[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141。
    2[美]加里布埃尔·A·阿尔蒙德、小宾厄姆·鲍威尔:《比牧政治学:体系、过程、政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P6。
    3转引自: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4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页。
    1 Victor Nee,2001:"Source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Mary C. Brinton and Victor Nee e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载《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206。
    3[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买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143-144。
    1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49。
    2 MacIntyre A. Critical Remarks on the Sources of the Self.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1994.54(1):187-190.
    3沃纳·海森伯格:《物理学及其他:接触与对话》(纽约,1971年),第63页。
    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77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5刘欣:《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1李培林、陈光金、张翌、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46。
    2[英]E.P.汤晋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3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46-47
    4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241页。
    5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学习与探索》2005(5)。
    1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学习与探索》2004(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5黄平:《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与现代性》,《国外社会学》1995年第1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1余永跃、陈曙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解读》,人民网,2006年06月26日。
    2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4罗和平:《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观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找实现》(2UU6-U9-U5 16:38:01.http://blog. sina. com. cn/luoheping.
    5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1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3罗和平:《马克思的自我实现观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2006-09-05 16:38:01),http://blog.sina.com.cn/luoheping.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杜1979年版,第36页。
    7《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1[美]丹尼尔·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页。
    2罗森堡姆:《政治文化》,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4年版,第69页。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4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思想·理论·教育》2006(01)
    5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2006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8页。
    1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2006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5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1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8页。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0页。
    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2[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3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4(?):《论政治认同与合法性的关系》,《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2期。
    5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86页。
    6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11页。
    1宋惠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10页。
    2秦启文:《现代社会学》,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3俞吾鑫:《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齐忠恒:《现代社会认同建构的基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义。
    6译自"Social scientists have also intensified their longstanding interest in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2, No.1 (Mar.,2001), pp.127-156. in recent years. ",引自Leonie Huddy, From Social to Political Identit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7译自"Sociologists have pondered and explored the tension between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the constraints of social structure. "和Social psychologists have focused on the multifacetea ana situationally contingent nature of individual identity. "引自Leonie Huddy, From Social to Politica Identit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2, No.1 (Mar. 2001), pp.127-156.
    1 Michael A.Hogg,Deborah J.Terry,Katherine M.White,"A Tale of Two Theories: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Vol.58,No.4,1995,pp.255-269.
    2比如,在200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学刊》第2期上,就有五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整合两种认同理论的可能性:以致这一专题的主持人霍格和雷杰威都认为,通过认同研究不但能够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甚至能够加强两种社会心理学本身的整合。详见Michael A.Hogg,Cecil ia L.Ridgeway,"Social Identity:Sociolog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Vol.66,No.2,pp.97-100转引自: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4[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5(?)强、马润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困境对策》.《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第1期。
    6旱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1John W. Thibaut, Harold H. Kelley,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 John Wiley&Sons,1959.
    2 M. E. Shaw, P. R. Costanzo,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2nd ed., New York:McGraw2Hill Book Company,1982, p.296.
    3Sheldon Stryker,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Palo Alto:Benjamin/ Cummings,1980.
    4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5 Alfred R. Lindesmith, AnselmL. Strauss,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56. 6Sheldon Stryker, Richard T. Serpe, "Commitment, Identity Salience, and Role Behavior", in W. Ickes
    E. S. Knowles (eds.). Personality, Roles, and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2, p.206.
    7Sheldon Stryker,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Palo Alto:Benjamin/ Cummings,1980, p.385.
    8[英]Richard·Jenkins. Social Identity五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1页。
    1周晓虹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2Woodward, Kath, Questioning Identity:Gender, Class. Nation (New Work:Routledge,2000), p8.
    3Michael A. Hogg, Deborah J. Terry, Katherine M. White, "A Tale of Two Theories: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Vol 58, No.4,1995, pp.255-269.
    4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5[美]皮亚杰著:《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8—39页。
    7Michael A. Hogg, Deborah J. Terry, Katherine M. White, "A Tale of Two Theories: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5, Vol.58, No.4, pp.255-269.
    8 Michael A. Hogg, Deborah J. Terry, Katherine M. White, "(?) of Identity Theory w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5, Vol.58, No.4, pp.255-269.
    9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Sheldon Stryker,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 Palo Alto :Benjamin/ Cummings,1980.
    2杜加克斯等:《八十年代社会心理学》,三联书店,1988年,第65页。
    3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4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
    5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6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2008年第4期。
    7方文:《社会心理学明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方文:《作为(?)欧洲社会心理学:理智复兴及其启迪》,载张一兵、周晓虹、周宪主编《社会理论论丛》2004年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Willem Doise, Levels of Explan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a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8《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方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P92-93。
    1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22George H. Mead,Mind, Self, and Socie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
    3刘明隆:《台湾公民教育的再思:以认同能力为主轴的公民教育》,台湾大学硕士论文,January,2007。
    4George H. Mead,Mind,Selt, and Society,(?).
    5吕碧琴(台湾大学):《从自我身份认定到专业主体建构:大学女性体育教师之生涯发展经验研究》,《运动教练科学》,2008年第10期。
    6反身性是哲学、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已经引起国内外学界的热烈讨论,吉登斯(A.G(?))、布迪(?)Bourdieu)、顾尔德纳((A.Gouldner)、拉图尔(B. Latour)、布鲁尔(D.Bloor)和索罗斯(G. Soros)等人对此都有论述。参见:黄华新,唐礼勇:《社会科学知识的 反身性——兼与自然科学知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7[英]Richard.T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London: Routledge Publishing Group,1996, P53-54. 1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ed. C. W. Morri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134.
    2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社会学视野网,发布时间:2007年4月7日。
    3费孝通:《我看人看我》,《读书》1993年第3期。
    4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5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7Peter J. Burke, Donald C. Reitzes, "The Link between Identity and Role rerrormance,Social Psycnology Quarterly,1981,44:83-92.
    8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哭与阶级意识:当代甲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1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
    2见《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
    3见《光明日报》2000年6月29日。
    4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55页。
    5邓志松:《公民教育与认同政治:以国家认同教育为例》,《通识教育季刊》(台湾),2005(1)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1邱伟光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4-98页。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4[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942页。
    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
    1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3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4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1五邦佐等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
    2吴增其、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3吴增其、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4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6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8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0页。
    1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13。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4周小李、肖铁肩:《意识形态及其对社会认同的影响》,《求索》,2008年12期。
    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1988年9月30日),见《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全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0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6《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7《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8《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2(?)婷:《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必要支撑》,《求实》2008年第10期。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字》,人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2李会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4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5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307页。
    6刘明隆:《台湾公民教育的再思:以认同能力为主轴的公民教育》,台湾大掌硕士论文,January,200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页。
    2王增收.张飞:《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的连接点》,湖北社会科学
    3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146页
    5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6[美]S. E.Taylir L. A. Peplau D.O. Sears:《社会心理学》(第十版),谢晓非等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7孙秀艳:《社会认同:协调社会利益的新视角》,《中共福建省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8孙秀艳:《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2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3详见: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4任勇:《中国社会认同的现代化转型:政治与文化的向度》,《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200页。
    6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1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2[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3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P62。
    4.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P65-66。
    5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1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页。
    2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氏出版社2001牛欣,第36-37页。
    4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2页。
    5李琦:《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认同问题探究——从黑格尔到哈贝马斯》,《思想战线》2008年弟2期。
    6[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李琦:《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认同问题探究——从黑格尔到哈贝马斯》,《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
    1[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牛版,第二版序言P3、P5。
    2 Anselmm Strauss,Mirrors and Masks:The Search for Identity,(?).转自:[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旅: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58:注释①。
    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3杜志胜:《编户(?)——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第334、358页。
    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5、67、69页。
    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3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年版,第207页.30页。
    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5“绅士”这一概念,作为明代官僚集团与准官僚阶层的合称,比较明晰和全面地概括了形成于明代的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特征。具体参见: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贝。
    6f韩]吴金成:《明清时代绅士层研究的诸问题》,见《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7张仲理(Chung-li Chang)《中国的绅士:对他们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顿大学出版社1955年,第137—141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2[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3《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1年单行本。
    4《列宁全集》第2卷,第404页。
    5《列宁全集》第6卷,第93页。
    6[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3页。
    2张仲理(hung-li Chang)《中国的绅士:对他们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华盛顿大字出版社1955年,第32—43页及其他各处。转引自:[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汀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3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63页。
    4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6
    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页。
    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3黑格尔:《历史哲学》上谢译本第201-202页,转自:工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4横川次郎编译《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57页,转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5《竹子·立政》,《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版。
    6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7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页。
    1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6页。
    2《中国古代史》,第274页。
    3苏渊雷:《孔学判摄》,见《新政治》第四卷第二期。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1页注。
    5[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6[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3[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1注释:1871年无产阶级取得巴黎公社胜利之后,巴黎公社把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工作人员简称为公职人员。前苏联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套用了这一名称,以后又逐步改称为“干部”。
    2注释:干部一词广泛使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3张子良:《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字阮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贝。
    2参见:徐颂陶、王鼎、陈二伟:《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甲国人才》2007(12)。
    3徐颂陶、王鼎、陈二伟:《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单30年》,《中国人才》2007(12)。
    4张子良:《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5徐颂陶、王鼎、陈二伟:《中国十部人事制度改单30年》,《中国人才》2007(12)。
    1孙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页。
    3[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旅: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04页。
    1徐颂陶、王鼎、陈二伟:《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中国人才》2007(12)
    2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309页。
    1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2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页。
    3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页。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
    2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315页。
    1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2Andrew G Walder 1983. "Organized Denendencv and Culture of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13.
    3Andrew G Walder 1983."Organized Dependency and Culture of Autnority in Cninese Industry", T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ⅩLⅢ,No.1:Andrew G.Walder.1987.Communist New 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The University of (?) Press.
    4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2俞吾金著:《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312。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8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8页。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5页。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6页。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9页。
    1俞吾金著:《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2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31。
    3卢之超、王正泉:《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5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
    1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9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32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页。
    3《宋仟穷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451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221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23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1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7。
    2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4年版,P20。
    3李强:《农民(?)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38: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着:《甲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18。
    1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91。
    2孙平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91。
    3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1。
    1[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37页。
    2宋时歌:《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李培林、李强、孙立(?):《中国社会(?)》,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248-249。
    3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98。
    4刘力群:《中国财政的困境与解决的方向》,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2月。
    1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98。
    2参见:陈秉公主编:《大学生思想修养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葛销网主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萍:《中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年社会意识的形成》,载《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P243-270。
    1参见:张萍:《中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年社会意识的形成》,载《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P260-261。
    2参见:张萍:《中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年社会意识的形成》,载《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P261-263。
    3参见:张萍:《中国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年社会意识的形成》,载《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向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P263、269。
    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2埃莉诺·奥斯特岁姆、拉里·施罗得和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页。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6页。
    2朱华,江美塘:《制度分析视角下的公共管理行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年第6期。
    3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68。
    1如无特别说明,此处及下文青年公务员均包括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公务员、省市直机关青年公务员和省级各地青年公务员三类,所选择的比例均为这三类调查对象的平均值。
    2据课题组调查,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公务员将近一半无基层工作经历,有此经历者时间亦很短。“没有”在基层(市地(副省级除外)及以下)工作的为48.3%,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仅占6.6%。
    3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67-71。
    1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81-83。
    1该对象1995年中专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关系先在事业编制,后调入政府部门,2006年底参加全省公务员统考后,正式理顺身份。
    2该对象先在私立中学当老师,参加公务员考试后,进入现单位。
    1参见李强:《转型时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载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P117、118、125、126。
    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P685-686。
    2周实、刘亚静:《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特征及启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解决公务员队伍“人浮于事”的问题才是治本之策》,来源:南方报网2009-12-11 17:01:04。
    1《一个公务员工作七年后的肺腑之言》http://home.exam8.com/space-745904-do-thread-id-12028.html.
    1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2这里的职业环境并非仅指物质环境,还包括精神环境,比如职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
    3涂尔干:《社会分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9页。
    1李志,李政:《公务员工作压力源的调查及相关建议》,《重庆行政》2006年第3期。
    3[英]洛克:《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版,第5页。
    2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1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P5-10。
    6详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7李松:《隐性收入名目繁多公务员到底挣多少?》,来源:新华网,2008年12月22日
    1《公务员年薪高事业人员万元企业年薪低事业单位》,来源:新京报,2010年11月15日。
    2《民调:仅7%大学生不看好公务员这饭碗》,来源:京华时报(北京),2010-03-23。
    3《中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人民日报》(2006-05-27第01版)。
    4李松:《隐性收入名目繁多公务员到底挣多少?》,来源:新华网,转自:http://news.QQ.com,2008年12月22日。
    1《各地公务员晒工资京公务员自曝月收入8000元》来源:南方日报,2010-08-23。
    1《公务员工资发放被指随意性大 将立法规范》,来源:北京晨报,2010年11月06日。
    2李松:《隐性收入名目繁多公务员到底挣多少?》,来源:新华网,转自:http://news.QQ.com,2008年12月22日。
    3网络资料C、D均来自:李松:《隐性收入名目繁多公务员到底多少?》,来源:新华网,转自http://news.QQ.com,2008年12月22日。
    4网络资料E、F均来自:《公务员工资改革将参照企业同类岗位市场价》,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1月09日。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343。
    2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337。
    3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的流动》,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4参见:[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辞典》,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5李红涛、乔同舟:《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世纪中国,2005年8月30日,转自:社会
    学人类学中国网(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5/08/398.html).
    1李松:《隐性收入名目繁多公务员到底挣多少?》,来源:新华网,转自http://news.QQ.com,2008年12月22日。
    2《公务员自述:我的抑郁谁知道》,来源:新浪博客,2010年08月05日。
    1《公务员事业单位收入制度将改革 工资立法加速》,来源:新京报,2010年11月06日。
    2《公务员工资改革将参照企业同类岗位市场价》,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1月09日。
    3《人社部称将缩小公务员工资差距 应摒弃以官定薪》来源:京华时报,2010年11月10日。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P57。
    5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第十版(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615。
    6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2010年9月1日。
    1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30-137。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年版,P235。
    2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59。
    1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75。
    1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54-155。
    2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57。
    1参见:吴玉军:《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的内在张力——“两个卢梭”问题的新解读》,《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Jonathan Friedman, Culture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 London:Sage Publication,1994, p117.
    3Inden, Ronald(1997) "Transcending Identities in Modern India's World, " in Politics and the Ends of Identity, edited by Kathryn Dean, Aldershot, Brokfield, USA:Ashgate, pp.65-79. Worchel, Stephen (1998) "A Developmental View of the Search for Group Identity, " in Social Identity edited by Stephen Worchel etc., London:Sage, pp.53-73.
    4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8。
    1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Ross Poole, Nation and Ident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 1999, p14。
    2高一虹、李玉霞、边水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4[日]君塚大学、[中]吴鲁平、[韩]金哲秀主编:《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P127。
    5吴鲁平:《转型社会中的青年心态》,黄志坚、潘岳、李晨主编,《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P339-480。
    6[日]君塚大学、[中]吴鲁平、[韩]金哲秀主编:《尔业社会价值的趋向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P143。
    1 Ronald Inglehart,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2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Routledge Publishing Goup,1996),P4.
    3[英]Richard · 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b年版,P36。
    1[英]Richard Jenkins:《社会认同》,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P5。
    2(?).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0), P.166
    3邓志松:《公民教育与认同政治:以国家认同教育为例》,《通识教育季刊》(台湾),2005(1)。
    4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5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5-7。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2[美]曼纽尔·卡斯特著:《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3王邦左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弟3-4页。
    4[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著:《现买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134。
    1[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著,王鲲译:《身份认同的困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7-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3《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第182页。
    1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认同社会(The Identity Society),傅宏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4年版,第14页。
    2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表1-2国民经济和社会及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3纽约时报称中国二季度GDP超过日本成世界第二,中国网china.com.cn,2010-08-16。
    1发改委主任张平: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中国新闻网,2010-08-27。
    2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3武力等:《1992年以来收入分配变化刍议》,来源:《中国经济时报》http://www.cet.com.cn/日期.2000年5月26日,版面:新视点。
    1杨正位:《缩小收入差距走向共同富裕》,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597378.html,2010年08月31日,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1《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发布会(实录)》http://www.enorth.com.cn, 2006-12-25。
    2王德文:社科院: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城乡收入差距正扩大,www.eastmoney.com,2010年01月18日,米源:《上海证券报》。
    1武力等:《1992年以来收入分配变化刍议》,来源:《中国经济时报》(http://www.cet.com.cn)日期:2006年5月26日,版面:新视点。
    2武力等:《1992年以来收入分配变化刍议》,来源:《中国经济时报》(http://www.cet.com.cn)日期:2006年5月26日.版面:新视点。
    3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实录,http://www.sina.com.cn,2008年12月15日。
    4我国贫富差距逼近社会容忍“红线”“五色”收入炫目,中国经济网,2010年5月10日,来源:经济参考报。
    1具体参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相关研究。
    2林幼平张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经济评论》,2006年06月11日。
    3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336。
    1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年04月28日。
    2五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述评》,《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第56-59页。
    1 1986年6月28日“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48页。
    2邓小平文选(弟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4江洋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5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年04月28日。
    6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7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8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年04月28日。
    1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2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1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年04月28日。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3《董必武选集》,第307—308页。
    1《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623-624页。
    2干邦左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弟166-167贝。
    3“党的执政方式研究”课题组,何增科等:《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关十推进党的执政方式改革的若干思考》,2004年。
    4张志明:《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新探索》,《学习时报》。
    1王邦左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2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年04月28日。
    1韩康:《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的反思》,人民网,2010年01月20日,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王义研究》,2010年第3期。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2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3陈振明:《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
    4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5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1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2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疆生严建设兵团出版社,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年04月28日。
    3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年04月28日。
    1参见[英]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乔纳森·弗里德曼著:《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0页。
    3[英]Richard Jenkins:《社会认同》,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牛版,P12。
    4[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著:《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103。
    5《布莱克维尔政治字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
    6王邦左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68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2刘少杰:《社会意识形态转型与社会认同》,引自: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
    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87页。
    3王邦左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4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1王邦左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149页。
    2刘少杰:《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3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87页、第96-97页。
    4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93页。
    5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学出版社,2009年版,P17-18。
    1李宗桂:《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页。
    1张平治,杨景龙:《中国人的毛病》,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P88。
    2胡献忠:《论(公务员法)对青年公务员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天中学刊》2008年第4期。
    3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4郑杭生主编:《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76。
    1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2福山:《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福山访谈录》,《.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11)。
    3哈佛燕京学社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P80。
    4陆益龙、邢朝国:《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载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54、P53.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2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科部合作项目,调查定期进行,采用标准PPS抽样方法。
    3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58。
    4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63。
    5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69。
    6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69。
    7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P28。
    1《改革开放促进民众价值观念变化》,人民日报·学术动态版,2009年01月06日,来源:人民网。
    2[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律》,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102。
    3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60。
    4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著:《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83-84。
    1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学习与探索》,2004(6)。
    2马振清著:《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18。
    1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咒》,2010年第3期。
    2马振清著:《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19、P65、P127、P128。
    3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序首
    4[德]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5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字》,1992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2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5年版,P55。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中国社会科院发布《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来源:新华网-经济参考报(北京),2010-01-26。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学习时报》2010年8月30日,第551期,第4版。
    3具体参见: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孙立平的《断裂: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李强的《社会分层十讲》,李春玲的《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等著作。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学习时报》2010年8月30日,第551期,第4版。
    2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近中期趋势与潜在危机》,出自: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60-61。
    3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4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217页。
    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P5。
    6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P9。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P6、P10。
    2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3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载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P14。
    3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70页。
    4李培林:《再析新时期利益格局变动中的若干热点问题》,《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
    1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调查课题组”1993年对不同省份的10个市县3000多户居民的调查。详见: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调查课题组:《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调查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第145—-148页。
    2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5年版,P84-86。
    3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1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实录,http://www.sina.com.cn,2008年12月15日。
    2说明:这个大型调查是2008年社科院社会学所进行的一项长期纵观调查的第二期,第一期在2006年进行。
    3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实录,http://www.sina.com.cn,2008年12月15日。
    1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实录,http://www.sina.com.cn,2008年12月15晶。
    2亨廷顿,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
    3《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发布会(实录)》,http://www.enorth.com.cn,2006-12-25.
    4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实录,http://www.sina.com.cn,2008年12月15日。
    1李培林:《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调查称近五成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来源:西安晚报(西安),2010-12-05。
    1[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著:《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P10、P6。
    2[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5页。
    3转自:陈朝政:《大陆台商的认同变迁:理论的归纳与推论》,东亚研究(EAST ASIA STUDIES),2005牛1月第三十六卷第一期。
    1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P69。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学习时报》2010年8月30日,第551期,第4版。
    1刘荣语、贺善侃:《价值、文化、科技》,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62页。
    2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认同社会》(The Identity Society),傅宏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P2、P13。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12页。
    1张萃萍:《困境与重建——当代中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5页。
    3《邓小平文选》第194页、第286页。
    1《陈云文选》第145至1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版第30页。
    2参见:庞中英:《全球性与民族性: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挑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第3期。
    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1庞中英:《全球性与民族性: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挑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第3期。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3《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见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远辑》弟5册“补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50-561页。
    4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伦理及其实践的反思》,见《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4期。
    1潘恩强:《论公共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未能培养独立人格》,见《光明日报》2003年11月5日。
    2彭继红:《公共精神生活管理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贝;胡献思: 《论<公务法>对青年公务员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天中学刊》2008年第4期。
    3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4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5-96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参见严复《辟韩》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人民日报》(2004年03月16日,第二版)。
    4《中国共产党章程》,www.XINHUANET.com.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6《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页。
    7《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页。
    1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640页
    2《胡锦涛谈反腐: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来源:新华网,2010-01-12。
    3[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京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4梁启超:《论公德》,载《粱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规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114页。
    5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57页。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1f美]何天爵:《中国人本色》,张程、唐琳娜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3[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董方、顾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贝。
    1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2《重在塑造公务员的公共精神》,来源:人民网,2004-12-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1见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页);并见列宁《怎么办?》第一章第四节(《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3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4见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六节(《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5《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200页。
    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7[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著:《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144.
    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页。
    1泌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教育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2[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P6。
    2[匈]乔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1页。
    3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2-553页。
    5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0页。
    1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2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学习与探索》2005(5).
    3王永贵:《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4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
    1李建平:《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塑。
    2[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1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学习与探索》2005(5)。
    2《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8页。
    3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240-241。
    1苏振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2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为出发点》,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林修果、林婷:《公共治理:建构和谐社会的一种行政学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年第5期。
    2梁岷:《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1年版,第516负。
    3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陈永森:《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23期。
    1[法]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P298。
    1汪晖、陈艳谷:《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年版。
    2林修果、林婷:《公共治理:建构和谐社会的一种行政学范式解读》,《与兄思王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年第5期。
    3详见: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度博士论文。
    1[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页。
    2[法]奥古斯特·孔德著:《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页。
    3《马克思恩格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14页。
    2[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序。
    3[捷]奥塔·希克:《第三条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现代工业社会》,张斌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4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149。
    1《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方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83页。
    2Marian Kemphy and Aldona Jawlowska ed., Identity in Transformation, Postmodernity, Postcommunism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Praeger2002 p88.
    1Marian Kemphy and Aldona Jawlowska ed., Identity in Transform ation, Postmodernity, Postcommunism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Praeger2002 p89.
    2[美]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脱赫维尔主编:《文化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3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4《马克思恩格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5《马克思恩格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1李可平:《政治(?)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李强:《从社会学角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1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7月1日)。
    1Naomi Ellemers. Dickde Gilder. The paradox of the disrespected:Disrespected group members_engagement in group-serving effort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4,42:413-427.
    2Tom Postmes, NylaR. Branscombe. Influence of Long-Term Racial Environmental Compositi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frican America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 83, (3):735-751.
    1涂尔干(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美]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3[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4[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3贝。
    5B. Guy Peters,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5.
    6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1人民日报,2005年9月19日第4版。
    2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191.
    4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弟98页。
    5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1《中国首次发布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2010-12-29。
    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页。
    1《胡锦涛谈反腐:干部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来源:新华网,2010-01-12。
    2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涂尔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P479。
    3[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者序P8.
    4杨雪冬:《价值、责任和勇气:重建道德秩序的担当——一本政治家写给政治家的书<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学习时报》第388期。
    1[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者序P8.
    2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涂尔干社会学的奠基之作》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二版序言,P5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4页。
    1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3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4[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董方、顾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1转引自: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114页。
    2吴玉军:《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的内在张力——“两个户(?)”问题的新解读》,《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转引自: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P11。
    4[美]安东尼·奥勒姆著,张华青译:《政治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页。
    5转引自:吴玉军:《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的内在张力——“两个卢梭”问题的新解读》,《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范勇鹏:《欧洲认同的形成——一个新制度主义的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2期。
    2王邦左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176。
    1[德]于·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2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吕元礼:《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12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445页。
    1[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文集》(6-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邓小平文选》(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新华网。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苏振芳:《道德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郑传芳、朱清:《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郑又贤:《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林修果:《公共管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陈永森:《公民精神纵横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11.王岗峰等:《走向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版。
    12.王岗峰:《社会和谐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
    13.陈桂蓉:《和谐社会与女性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
    14.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乐国安:《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心理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17.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18.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版。
    23.范勇鹏:《欧洲认同的形成:功利选择与制度建构》,中国社科院2008年版。
    24.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著:《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7.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8.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9.吕元礼:《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朱光磊:《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2.李景鹏、宋定国主编:《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34.石之瑜:《后现代的国家认同》,世界书局1995年版。
    3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37.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管治研究中心编:《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3年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8.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9.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0.王邦左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1.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版。
    45.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版。
    46.王邦佐:《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刘明隆:《台湾公民教育的再思:以认同能力为主轴的公民教育》,台湾大学2007年版。
    48.陈朝政:《台商在两岸的流动与认同:经验研究与政策分析》,东吴大学2005年版。
    49.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过失》,台湾东华书局、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年版。
    50.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
    5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2.沈传亮:《公务员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4.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8.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过失》,台湾东华书局、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年版。
    60.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王庆兵:《发展中国家政党认同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62.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3.陶家俊:《思想认同的焦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马胜利、邝杨:《欧洲认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5.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与民族认同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6.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7.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8.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9.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71.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4.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75.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李强:《社会分层十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7.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8.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0.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3.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4.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5.周晓虹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6.张子良:《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8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88.[日]君塚大学、[中]吴鲁平、[韩]金哲秀主编:《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一中日韩青年社会意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9.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主编:《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出版社,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年04月28日。
    90.张萃萍:《困境与重建——当代中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91.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度博士论文。
    92.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度博士论文。
    93.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著:《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6.[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狄玉明、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9.[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1.[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和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美]乔森纳·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社会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
    16.[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2003年版。
    17.[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旅: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意]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意]朱塞佩·费奥利:《葛兰西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
    21.[美]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2.[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4.[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27.[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一致与冲突》,张华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9.[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0.[美]安东尼·奥勒姆著:张华青译,《政治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1.[美]艾尔·巴比:《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8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3.[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秩序》,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5.[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3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39.[美]查尔顿·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美]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著:《身份认同的困境》,王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3.[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著,汪涌译:《现实的社会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美]丹尼尔·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5.[英]Richard·Jenkins: 《Social Identity》,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
    46.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认同社会》(The Identity Society),傅宏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1.李建平:《大力开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李建平:《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李建平、、黄茂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分配改革的回眸与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郑传芳:《改革开放与防腐倡廉建设》,《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郑传芳:《党的十七大的重大贡献》,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苏振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7.苏振芳:《加强文化管理,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
    8.何贻纶:《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何贻纶:《国家安全观刍议》,《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0.郑又贤:《论预防权力腐败的主要难题》,《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郑又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征的辩证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12.林修果:《防腐倡廉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与创新》,《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4期。
    13.林修果:《公共治理:建构和谐社会的一种行政学范式读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14.杨立英:《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制度伦理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15.杨立英:《意识形态、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16.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
    17.杨立英:《现代公民教育的方法论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0期。
    18.陈永森:《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23期。
    19.陈永森:《公私观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0.陈桂蓉:《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1.陈桂蓉:《公共突发事件视野下的公民伦理精神》,《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22.陈桂蓉:《公共文明建设价值新议》,《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
    23.王岗峰:《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4.潘一禾:《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建设参与和社会认同构建》,《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
    25.潘一禾:《多元认同方式与国际社会认同》,《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6.邓志松:《公民教育与认同政治:以国家认同教育为例》,《通识教育季刊》2005年第1期。
    27.李琦:《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认同问题探究——从黑格尔到哈贝马斯》,《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
    28.胡献忠:《论《公务员法》对青年公务员现代政治人格的塑造》,《天中学刊》2008年第4期。
    29.张向东:《认同的概念辨析》,《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0.王增收、张飞:《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的连接点》,《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1.赵金山、张书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认同机制》,《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32.梅萍:《国外公民道德认同的方式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08年第2期。
    33.张昭国:《论和谐社会的话语宣传与社会认同》,《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34.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35.刘泽雨:《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
    36.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7.周宪:《认同建构的宽容差异逻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38.吕磊:《社会认同、政治制度和民族认同的建立——以西欧的历史经验为基础的一般性讨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第1期。
    39.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40.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41.王沛、刘峰:《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5期。
    42.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43.卢绍君、徐坡岭:《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及其变化轨迹》,《探索》2000年第1期。
    44.李笃武:《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与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5.曾盛聪:《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46.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4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学习时报》2010年8月30日,第551期,第4版。
    48.齐忠恒:《现代社会认同建构的基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9.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50.李强:《职业共同体:今日中国社会整合之基础——论“杜尔克姆主义”的相关理论》,《学术界》(双月刊)2006年第3期。
    51.涂洪波:《制度分析:对新制度主义的一种解读》,《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2.李友梅:《重塑社会认同与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
    53.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54.王成兵:《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6期。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1期。
    55.吴永红:《分化与整合: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认同》,《学术论坛》2008年第5期。
    56.张娟,金娜:《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认同分析》,《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
    57.孙晓伟:《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合法性认同的思想基础》,《岱宗学刊》2003年第7期。
    58.史炳军、马朝琦:《危机与回应: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5期。
    59.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60.邓治文,卿定文:《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1.杨宜音:《“社会认同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工作坊召开研讨会》,《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62.徐颂陶、王鼎、陈二伟:《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中国人才》2007年第12期。
    63.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64.李培林:《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65.沈传亮,王伟:《公务员群体的职业地位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6.周实、刘亚静:《日本(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的特征及启示》,《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7. Li Youmei.Rebuilding Basic Social Identity and a New Collective Cooperative Capacity[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7.
    68. Leonie Huddy.From Social to Political Identity: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J].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2, No.1 (Mar., 2001), pp.127-156.
    69. Peter Foreman and David A. Whetten.Members'Identification with Multiple-Identity Organizations[J].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13,No.6 (Nov.-Dec.,2002), pp.618-635.
    70. Stephen Reicher. The Context of Social Identity:Domination, Resistance, and Change [J].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5, No.6, Symposium:Social Dominance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Dec.,2004), pp.921-945.
    71.Marilynn B. Brewer.The Many Faces of Social Identity: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Psychology [J].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2, No.1 (Mar.,2001), pp.115-125.
    72. Steven Greene. Understanding Party Identification:A Social Identity Approach [J].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20, No.2 (Jun.,1999), pp.393-403.
    73. Jackman, MR,&Jackman, RW,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8,5(October,1973), pp.569-5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