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化背景下的苏州科技创新人才现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迅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贡献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人才,尤其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技创新人才是人才队伍中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作用的特殊群体,科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数量和质量,近年来逐步受到各国高度重视。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州,近年来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总体上已在江苏省及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伴随着苏州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苏州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和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支高水平、多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为苏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必要的智力支持。
     本文首先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特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科技创新人才是具有强烈探知欲与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坚持企业家精神,根据前沿动态与现实需要,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科技创新人才具有探索性与创造性、个体性与协作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等特点。
     接下来,本文就国际化背景下的苏州科技创新人才现状做出分析。近年来,苏州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苏州的创新平台建设成果显著,人才政策吸引力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最后,本文阐述了苏州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影响苏州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提出了苏州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world, the rapid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not, ultimately depend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alent. Talentis the key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particularly technologicalinnovative talents are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refo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T innovative talents has akey 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T innovative talent is a special group with R&D capabilities and the role ofinnovation among talent tea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epends in largemeasure on their quantity and quality, which is progressively received high attention byevery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s for Suzhou, one of China's economically developedareas,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overall streng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which on the whole,is the leader in Jiangsu Province, even in the country. Accompanied by the vigorous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 i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team continues to grow, gradually forming a team of high level andmulti-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provides Suzhou a new impetus to sustainabledevelopment and the necessary intellectual support.
     Firs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explanat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of S&T Innovative Talent. S&T innovative talents are the classified persons who bearstrong discovery desire and solid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skills, adhere toentrepreneurship, carry out creative work with scientific creative thinking according tothe frontier status and the actual needs,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in the creation,dissemination,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novative talents bear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xploration and creativity, individuality andcollaboration,feature of society and era,and so on.
     Nex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zhou S&T innovative talen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quantity of Suzhou S&Tinnovative talents is increasing and at the time its quality is upgrading. Innovation capacitykeeps gro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uzhou innovation platform has obtained remarkableachievements. The policies on talent show strong attraction. Enterprises play a main role inconstruction of S&T innovative talents team.
     Finally, the article describ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 and analyzes the negative factorsinflue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 innovative talents team, proposes some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 innovative talents team.
引文
①McPherson E.G. Giftedness and Talent in Music.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2009.(4).65-77.
    ②黄津孚:《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一关于人才的概念》,载于《中国人才》,2001(11).31.
    ③张家建:《人才定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代思考》,载于《人才开发》,2008(2).7-9.
    ①王梓:《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载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开发》,2004,(7):16.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6.
    ②刘敏、张伟:《科技创新人才概念及统计对象界定研究一以甘肃为例》,载于《西北人口》,2010.1(13).125.
    ①刘敏、张伟:《科技创新人才概念及统计对象界定研究一以甘肃为例》,载于《西北人口》,2010.1(13).125.
    ①宗子仰:《地方政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以常州市为例》,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6月6日。
    ②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①罗伯特·马西斯、约翰·杰克逊:《人力资源管理精要》,2007年8月第4版。
    ②中国金融界网http://www.zgjrjw.com:《对人才激励机制的思考》。
    ①曹宏霞:《科技人才资源探析》,当代经济,2007(9):68-69。
    ①闫巧丽:《当代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人才管理对策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5月。
    ①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1-83。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2]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3]赵刚、孙健:《自主创新的人才战略》,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彼得·切斯、罗伯特·J·托马斯、伊丽莎白·卡拉奇:《人才驱动的组织》,2008年11月版。
    [5]李中斌、万文海、陈初升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6]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7]闫志军:《当代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导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8]陈昌贵,刘昌明:《人才回归与使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徐颂陶著:《中国人才展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10]张四海:《北京市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环境评价及政策建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6月。
    [11]崔源:《我国海外人才回流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3月。
    [12]《81人“千人计划”专家数苏州居地级市之首》,苏州日报,2012年3月。
    [13]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科技智囊》,2008年10期。
    [14]沈荣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人才战略》,载于《人力资源研究季刊》,2006年第3期。
    [15]潘晨光、王宪磊:《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徐继瑞、郭召利:《为创新型人才提供环境保证》,《中国人事报》,2007年1月26日。
    [17]《2011年苏州年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10月。
    [18]张子良:《创新人才开发需要新型举国体制》,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10期。
    [19]郑如源、蔡旭卫、徐莉芳等:《创新经济背景下苏州高技能人才开发与发展趋势研究》,载于《苏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年第4期。
    [20]宁波市人才服务中心:《建设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人才服务体系》,载于《中国人才资讯》,2011年第4期。
    [21]《发达国家如何依靠人才科技促进经济转型》,载于《中国人才》,2012年4月总第403期。
    [22]《第一资源——科学人才观简明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23]《苏州市创新引领与产业转型专题研修班学习参考资料》,2012年。
    [24]闫巧丽:《当代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人才管理对策研究》,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5月。
    [25]王建玲、刘思锋,邱广华、米传民:《苏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现状及供给预测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11月。
    [26]罗伯特·马西斯、约翰·杰克逊:《人力资源管理精要》,2007年8月第4版。
    [27]《苏州组工信息》,2011年10月第29期。
    [28]曹宏霞:《科技人才资源探析》,当代经济,2007(9):68-69。
    [29]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1-83。
    [30]《人才发展战略的五大成功要素》http://www.jobcn.com/HR/News_Content.jsp?ID=127659。
    [31]《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dj/dkwc/201204/t20120416_151289.htm。
    [32]千人计划网: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23430。
    [33]江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http://www.jshrss.gov.cn/xwzx/gddt/201301/t20130115_120092.htm。
    [34]《以人才国际化促“两个率先”》,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18/201109/t20110915_110199.html。
    [35]《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2290b5d53186bceb19e8bb5d.html。
    [36]《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http://www.csoet.cn/n145806/c904716/content.html。
    [37]《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http://www.hninfo.gov.cn/govpublic/zlzx/zlyjbg/200911/t20091127_143387.html。
    [38]《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http://www.doc88.com/p-54966492948.html。
    [39]邱静:《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特点》,http://www.pxto.com.cn/JiGou/dt-show.asp?Resource_ID=22376&ID=04ff57299b37172d。
    [40]《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2011年。
    [41]《市政府关于印发培育发展创新先锋企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1年。
    [42]《关于实施“千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的若干意见》,2006年。
    [43]《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2011年。
    [44]《关于进一步推进姑苏人才计划的若干意见》,2010年。
    [45]《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13年。
    [46]《苏州市关于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1010工程”)的意见》,2010年。
    [47] McPherson E.G. Giftedness and Talent in Music. Journal of AestheticEducation.2009.(4).65-77.
    [48]黄津孚:《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一关于人才的概念》,载于《中国人才》,2001(11).31。
    [49]张家建:《人才定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代思考》,载于《人才开发》,2008(2).7-9。
    [50]王梓:《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载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开发》,2004,(7):16。
    [5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6。
    [52]刘敏、张伟:《科技创新人才概念及统计对象界定研究一以甘肃为例》,载于《西北人口》,2010.1(13).125。
    [53]宗子仰:《地方政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以常州市为例》,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6月6日。
    [54]中国金融界网http://www.zgjrjw.com:《对人才激励机制的思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