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十年来不断高涨的全球化浪潮,是大多数国家经济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机制和制度的竞争,亦即人才战略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将不可逆转,国际性人才竞争将更为激烈。本文研究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文章共六章。
     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其次简要介绍了西方人才资本和中国人才资本的理论演进,再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是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是“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才竞争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人才资源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配置。日益频繁的人才跨国界流动,给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带来不同影响。同时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形成了一场波及世界的人才争夺“战争”。
     第三章是“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人才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在传统安全之外,还面临着人才安全问题,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人才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对中国而言,研究制定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人才安全问题。
     第四章是“从人才流失到人才获得的历史经验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带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造成有限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直接损失。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因而深入研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控制人才流失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破解人才流失难题,从战略角度明晰人才获得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是“中国实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的历史与现实条件”。研究制定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人才安全,应对人才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理清中国近代以来参与国际人才交流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明确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面临的核心问题与历史定位,是构建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六章是“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的对策与建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都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并实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以人才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
Over the last 10 years,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has been constantly up surging. Globa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results of most nations' economic open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ir economic institutio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Marxists believe that people are the most revolutionary and active factor in productive force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under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talent competition, in certain sense, is the competition among mechanism and system of cultivating, finding and using of the talents, that is, the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competi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alent globalization will be an irreversible trend and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petition will be fierce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alent competition strategy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firs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Second,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evolvement of theory on talent assets in Western and China, and also has a generalization of relative literatures. At last, introduces the innovation, main content, andframework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trategy".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important productive el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human resources is speeding up, which imposes different kinds of impacts on countries in diffe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on human resources forms warfare struggling for talents worldwid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very country faces the talent security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security, especially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alent secur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 China, to study and make the talen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trategy,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talents securi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rain drain and talent gain".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talent brought about the brain drain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causes great loss to the limited human capital and intelligence resources. At present time, when China is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prospering our country by exploiting our talent resource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rain drain control in other countries to solve the brain drain problem and understand the talent gain policy from strategic point of view.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conditions for China in its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competition strategy". The research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talent competition strategy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maintain the national talent security while meet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basic work for constructing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petition strategy to make clear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hina in its particip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munications since modern time and to define the core issue and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petition strategy.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untermeasur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petition strategy". The accumu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 are the key factor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peti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to create favorable talent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national strategy, and must transform the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into the advantages in talent resources to win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 competition.
引文
①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1页。
    ③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
    ① 郭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才资源国家竞争战略思考》,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马太效应”这个术语,用以描述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的现象。
    ③ 艾一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成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3。
    ① [英]威廉·配第:《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1页。
    ② 弗朗索瓦·魁奈:《人口论》,《魁奈经济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3页。
    ① 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② [英]莱昂·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79页。
    ③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3页。
    ①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②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① Bassi,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raining & Development, 1997, 51(12).
    ② Carl Frappuolo, Defining Knowledge, Computer World, 1998, No.3218.
    ③ K. Wiig,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 (3).
    ④ [美]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⑤ 邓立治:《产品创新人才的知识管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① 迈克尔·比尔:《管理人力资本》,程化、潘洁夫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② 苏珊·E·杰克逊,兰德尔·S·舒勒:《管理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的责任、定位与分工、合作伙伴的责任、定位与分工》,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① 约瑟夫·奈著:《软实力一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31页。
    ② 左学金,刘遵义:《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战略选择》,参考消息,2004-08-19。
    ③ 詹地雄:《软实力对中国的启示》,参考消息,2004-07-01(15)。
    ④ 《追寻软实力,超越软实力》,(香港)亚洲周刊,2004-08-22。
    ① 张敏:《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实力建设问题》,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② 倪建平:《对外传播与软实力:国家形象的塑造》,复旦大学博士后学位论文,2005。
    ③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5页。
    ④ Joseph S. Nye, Jr., The Power We must not Squander, New York Times, Jan.3, 2000.
    ⑤ 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pp33-34.
    ⑥ 章一平:《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1期,第56页。
    ①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1页。
    ① Lewin, K.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46, 2, 34-46.
    ② Bhagwati, J. N., and T. N. Srinivasan, On reanalyzing the Harris-Todaro model: Policy rankings in the case of sector-specific sticky wag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64 (3), pp502-508.
    ③ 郭全胜主编:《人才流动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
    ④ 陈昌贵:《人才外流与回归》,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⑤ 陈昌贵:《我国留学生回国意向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第25页。
    ⑥ 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⑦ 李其荣:《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⑧ 陈春花、肖智星:《人才流动的微观动因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6期,第104-105页。
    ① 赵曙明:《人才流动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8期,第4-6页。
    ② 黄晓琦:石华孟:《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和内在原因》,《国际人才交流》,2000年第6期,第36-37页。
    ③ 张再生:《人才流动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刊》,2000年第1期,第7-11页。
    ④ 赵志涛:《人才流动中的非经济因素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8期,第110-111页。
    ⑤ 黄永军:《人才流动的饱和度趋衡论》,《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5期,第23-30页。
    ⑥ 张秀艳,徐立本:《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18-123页。
    ⑦ 陈鹏:《基于人才效能的人力流动分析》,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① 陈鹏:《基于人才效能的人才流动分析》,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② Grubel, H. B. & Scott, A. D.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 pp268-274.
    ③ Blomqvis Ake 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educated Manpower and social Rates of Return to education in LD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86, 2(27), pp165-174.
    ④ Bhagwati J.N., Hamada K., The brain drain,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markets for professionals and unemployment,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4, 11, pp 19-42.
    ⑤ Bhagwati J.N., W.Dellafar., The Brain Drain and Incometaxation[J]. World Development, 1973, 1, pp94-100.
    ⑥ William J.Carrington, Enfica Detragiache, Tara Vishwanath, Migration with Endogenous Moving Cos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pp909-930.
    ⑦ Damtew Teferra, The US Academic Profession: Key Policy Challenges, Higher Education, 2001, 41, (2), pp183-203.
    ① 戴国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和收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② 裴学敏,陈金贤:《高技术产业人才流动机制及影响分析》,《科研管理》,1996年第2期,第43-52页。
    ③ 张明义:《加入WTO后我国人才竞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8期,第91-94页。
    ④ 艾一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成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硕士论文,2003。
    ① 梁伟年:《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② Castles, Stephen and Mark J. Miller, 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Macmillan, 1993.
    ③ Richard Munch, Nation and Citizenship in the Global Age,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118.
    ④ 丘立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侨务工作研究》,2002年第2期。
    ① 李其荣:《国际移民对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双重影响》,《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38-49页。
    ② 廖卫鹏:《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流动的特点与趋势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第132-134页。
    ① 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② 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
    ③ 桂昭明:《论国家人才安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第24-28页。
    ④ 徐颂陶:《要高度重视人才安全问题》,《中国人才》,2003年第10期,第14-16页。
    ① 曾毓敏:《也谈人才安全》,《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第6-7页。
    ② 梅德平:《人才安全事关国家利益》,《中国人才》,2002年第3期,第8-10页。
    ③ 赵琪:《保障我国人才安全战略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④ 桂昭明:《论国家人才安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第24-28页。
    ① 王志军:《“人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的“核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5期,第25-28页。
    ② 范李军:《我国加入WTO后人才安全问题的初步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③ 吕萍:《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人才安全问题》,《前沿》,2005年第6期,第40-42页。
    ④ 何章华:《国际化进程中人才安全及其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第38-39页。
    ⑤ 杨河清,吴江:《论我国的人才安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期,第8-13页。
    ⑥ 田志峰:《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安全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⑦ 赵琪:《保障我国人才安全战略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① 顾建平:《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人才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3期,第74、75-120页。
    ② 汪威毅、万晓兰:《WTO框架下我国的人才回流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 刘凤仙:《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才竞争战略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 李继樊、罗仕聪:《人力经济学:兼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才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⑤ 蔡哲人主编:《走向人才国际化——上海人才发展研究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郭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才资源国际竞争战略思考》,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② 刘赟:《人才竞争与山东省人才战略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③ 张桂鸿:《人才全球化竞争与我国人才竞争战略》,《中国市场》,2005年第9期,。
    ④ 张桂鸿:《人才全球化竞争与我国人才竞争战略》,《中国市场》,2005年第9期。
    ⑤ 周茂林:《全球化人才竞争背景中的继续教育培训刍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⑥ 常晓勇:《中国国际人才战略的全球化思维》,《中国人才》,2007年第4期,第26-27页。
    ① 叶忠海:《人才资源优化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② 杨敬东:《潜人才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 彭文晋:《人才学概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④ 梁萍:《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主动应对WTO的挑战》,《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67-68页。
    ① 常晓勇:《中国国际人才战略的全球化思维》,《中国人才》,2007年第4期,第26-27页。
    ① 田长霖: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柏克莱加大前校长。这是他1999年10月25日在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32届年会上说的一番话。
    ② 韦尔奇: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原总裁(CEO)。这里引用的这段话,摘自韦尔奇1999年9月在上海《财富》全球论坛上的致辞。
    ③ 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世界历史》,2007年2期,第17-25页。
    ① 丁志刚:《全球化问题综述》,《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②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Arif Dirlik,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批评探询》(Critical Inquiry),1994年冬季号。
    ③ 汉斯—彼德·马丁与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④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94—19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 里斯本小组著:《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② 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③ 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① 索罗斯:《索罗斯论全球化》,王荣军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前言。
    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号。
    ① 柴忠东、周晔:《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评述》,《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第76—82页。
    ① 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16期。
    ② [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 任开蕾:《当今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日趋深化》,《经济论坛》,2004年第18期,第116页。
    ① 资料来源:商务部官方网站。
    ② UNDP:《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29页
    ③ 费斯克:《全球化企业的落地战略》,《信息时报》,2000年9月5日。
    ① Gary.S.Becker: The age of human capital。
    ① 郝在今:《亡命闯天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第1版,第4-6页。
    ② [美]菲利普·阿特巴赤:《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4期。
    ①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参见宋利芳、熊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第42—46页。
    ①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前景和发展中国家》,2001年。
    ② 刘易斯:《增长引擎的减慢》,《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8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11页。
    ③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① 原载《经济参考报》,1999年7月23日。转引自詹武《用造福于全人类的经济全球化替代美国化的经济全球化》,《当代思潮》,2000年2期。
    ② 原载美国《洛杉矶时报》,1999年2月16日。转引自王志民《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6期。
    ③ 房宁、王小东、宋强:《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9页。
    ④ WTO是世界贸易组织(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英文缩写为GATT,中文简称《关贸总协定》)。
    ① 彼得·古德曼(Peter S.Goodman):《美国大量输出白领工作——专业性工作转移到中国和其他国家》,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4月2日。引自《参考消息》,2003年4月6日第4版。
    ① 黄润龙、鲍思顿、刘凌:《近十年我国大陆海外新移民》,《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1期,第18页、19—28页。
    ②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北京青年报》。
    ① 参见《江泽民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发表演讲》,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6日。
    ② 约翰·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3期,第17页。
    ① 申渝:《人才安全提上国家安全日程》,《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第4-5页。
    ② 苗伟伦:《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人才观》,《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梅德平:《人才安全事关国家利益》,《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第8-10页。
    ③ 陈全明、张翔:《我国人才安全问题与对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50-53页。
    ④ 曾毓敏:《也谈人才安全》,《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第6-7页。
    ⑤ 林泽炎:《构建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管理体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4期,第20-23页。
    ⑥ 徐颂陶:《要高度重视人才安全问题》,《中国人才》,2003年第10期,第14-16页。
    ⑦ 桂昭明:《论国家人才安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第24-28页。
    ⑧ 陈江生:《对开放条件下保障人才安全的几点思考》,《中国人才》,2003年第11期,第27-28页。
    ⑨ 杨河清、吴江:《论我国的人才安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期,第24-28页。
    ⑩ 王红乾:《略论“人才安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99-101页。
    ① 刘智勇、吴满意:《论国家高科技人才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3期,第112-115页。
    ②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③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55—56页。
    ① 桂昭明:《论国家人才安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卷),第3期,第24-28页。
    ① 王志军:《“人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的“核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5期,第25-28页。
    ②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1994—1996年)。他在1990年出版的专著《注定领导世界:美国实力性质的变迁》(《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90),和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软实力》("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Fall 1990.)一文中最早提出并论述了“软实力”(soft power)理论。约瑟夫·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实力性质的变迁》一书有中译本,名为《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译本对原书内容有删节。国内学者对“soft power”一词有“软力量”、“软权力”、“软实力”、“软国力”等多种译法。
    ① 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第20-36页。
    ②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104页。
    ③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第104页。
    ①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295-296。
    ①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297-298页。
    ② 专家视线:《零距离竞争——人才竞争八大策略》,引自http://www.edu.cn/20020408/3024517.shtml。
    ③ 聂生奎:《英国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中国公务员杂志》,1995年第4期,第42页。
    ④ 沈荣华:《德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瞭望》,2002年第2期。
    ① 关于人才流失问题的讨论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某一国家(或地区)内部区域间的人才流失,其二为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人才流失。因本文着眼于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故探讨的人才流失问题限于后一种类型。
    ② 时殷弘:《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提交1994年第二届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研究论文,第2页。
    ③ Perter Vasgoltan, The Brain Drain, An Anemrahy of Intermational Relations Budapect, 1975, p14.
    ④ 格鲁贝尔:《人才外流的经济学》,载于《国际教育研究百科全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1卷,第517页。
    ⑤ 格拉塞尔:《人才迁移》,载于《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旧金山1977年版,第6卷,第2731页。
    ⑥ 陈昌贵:《人才外流与回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5页。
    ① Science, Vol. 155, No. 3762. (Feb., 1967), pp. 513-514+518.
    ② A Journal of Opinion, Vol. 9. No. 4. African Brain Drain, (Winter, 1979), pp. 57-59.
    ③ 乔朴拉(印度)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①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② 岑建君:《美国广揽天下人才》,《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第12期,第7-9页。
    ① 罗纳德·斯凯尔顿:《亚太地区跨国移民动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8月,第116-118页。
    ② 阿得兰提·阿得泊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际移民问题及最新趋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 年8月,第132-133页。
    ① 有关拉美的图示和分析均参考:阿德拉·佩勒格里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际移民动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8月,第144-148页。
    ① 李建钟:《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失现象及发展趋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11期,第67-70页。
    ② Mark Wilson and others: Submission to the Tertiary Education Advisory Commission.
    ① 族裔移民:指在移民源出国以组织的形式被合法招募,又在目标国得到赞助的移民。主要是生活在中东欧的特权族裔如日尔曼人和犹太人。
    ② 詹娜·扎杨柯夫斯卡娅:《独联体近期移民趋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8月,第100-101页。
    ③ 岑建君:《美国广揽天下人才》,《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第12期,第7-9页。
    ① 转引自陈昌贵:《我国留学生回国意向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第25页。
    ① 知明:《直面人才流失,维护人才安全》,《中国人事报》,2003年5月31日。
    ② 张峰:《构建新时期我国人才安全政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0.3》,第10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③ 杨河清、吴江:《论我国的人才安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1期,第8-12页。
    ④ 徐冠华:《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求是》,2003年23期,第9-11页。
    ① Issue Brief: Human Resource Contributions to U.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China (Arlington,VA: Division of Science Resources Studie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January 12, 2001.
    ① 王虎、蒋明倬:《公务员流失报告——中央部委3年流失专才1039人》,《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9 月10日。
    ① 参见《北京晚报》2001年9月22日第5版,转引自黄津孚(WTO与人才战略》,载《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第6页。
    ② 陈昌贵:《人才外流与回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4-159页。
    ① 王梅仙:《人才安全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54-57页。
    ① 桂昭明:《论国家人才安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卷),第3期,第24-28页。
    ② 桂昭明:《论国家人才安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卷),第3期,第24-28页。
    ① 王梅仙:《人才安全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54-57页。
    ① 张景勇、邹声文、刘茁卉:《13亿人口大国仅3万高层次人才》,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n/newscenter/2003-12/18content1236736.htm
    ② 国刘茁卉、张景勇、邹声文:透视我国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四方面值得高度重视。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n/newscenter/2003-11/30content1202634
    ① 王梅仙:《人才安全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54-57页。
    ② 何章华:《国际化进程中人才安全及其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第39页。
    ① 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见人才外流严重,拟禁止留学。吴大猷先生闻讯后当面直陈蒋介石,“从长远看,人才储之异邦并非坏事。愈禁,人愈不归。”这一建议被台湾当局采纳。从历史后来的发展看,正是吴大猷的这一正确建议,使得台湾储备了大量高素质专业科技人才,为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保证。
    ② 拉吉夫·甘地:《原序》,载于乔朴拉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版。
    ③ 斯蒂芬·卡斯尔斯:《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8月,第29页。
    ④ UNECO: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Paris, 5-9 October 1998.
    ① KAIST是韩国高级研究所(the Korea Advance Institute of Science)英文简称。下文中谈及的KIST、KAIS分别是韩国科学和技术研究所和韩国先进科学研究所的英文简称。
    ② R&D是英文研究(research)和发展(development)两个词的简称。
    ③ 概述对韩国奇迹的研究论文。
    ④ 斯图尔特·莱斯列、罗伯特·卡冈:《推销硅谷:弗里德利克·特曼的地域优势模型(下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2期,第44—50页。
    ⑤ 刘昌明、陈昌贵:《韩国人才回流的社会成因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第77-84页。
    ① Philip M. Boffey, Korean Science Institute: A Model for Developing Nations?, Science, New Series, Vol. 167, No. 3923. (Mar. 6, 1970), p1356.
    ① Philip M. Boffey, Korean Science Institute: A Model for Developing Nations?, Science,New Series, Vol. 167, No. 3923. (Mar. 6, 1970), pp1354-1357.
    ② Kim Dong-Won; Stuart W. Leslie, Winning Markets or Winning NobeI Prizes? Kaist and the Challenges of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siris, 2nd Series, Vol. 13, Beyond Joseph Needham: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1998), p160.
    ① Kim Dong-Won; Stuart W. Leslie, Winning Markets or Winning Nobel Prizes? Kaist and the Challenges of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siris, 2nd Series, Vol. 13, Beyond Joseph Needham: Science, Technology,and Medicin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1998), p 167—168.
    ① Kim Dong-Won; Stuart W. Leslie, Winning Markets or Winning Nobel Prizes? Kalst and the Challenges of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siris, 2nd Series, Vol. 13, Beyond Joseph Needham: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1998, p168.
    ① Kim Dong-Won; Stuart W. Leslie, Winning Markets or Winning Nobel Prizes? Kaist and the Challenges of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siris, 2nd Series, Vol. 13, Beyond Joseph Needham: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1998, p173,
    ① 黄颖:《韩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公共部门的发展》,《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01年第8期,第10-24页。
    ① 赵红梅、曾晓萱:《韩国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年第4期,第24-29,43页。
    ① 拉吉夫·甘地:《原序》,载于乔朴拉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② 叶赋桂:《印度理工学院的崛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2-108页。
    ③ 详细介绍参见叶赋桂、罗燕:《国际合作:印度理工学院的一流大学之路》,《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第23—27页。
    ① 徐风:《印度理工学院——亚洲大学的典范》,《东南亚南亚信息》,2000年第4期,第17页。
    ① 米斯拉:《人才流失及其对印度科技研究事业的影响》,载于乔朴拉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83页。
    ② 邓存瑞:《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流人才归国的思考》,《社会科学·总第67期》,第93—94页。
    ① 纳拉亚南:《人才流失——人的多重性》,载于乔朴拉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3页。
    ② 纳拉亚南:《人才流失——人的多重性》,载于乔朴拉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 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0页。
    ① 拉吉夫·甘地:《原序》,载于乔朴拉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② 刘昌明:《印度软件业的兴起与软件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6期,第48页。
    ① 中国在2000年国务院的18号文件才明确了软件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
    ②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的摇篮》,《东南亚南亚信息》,2000年4期,第19页。
    ① 沈维涛:《印度软件产业起飞的政策因素》,《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42-51页。
    ① Offer排行榜是指拿到国外大学接收函的排行榜。
    ② 董升:《印度IT业何以异军突起》,《中国科技月报》,2000年第12期,第59页。
    ① 董升:《印度IT业何以异军突起》,《中国科技月报》,2000年第12期,第58页。
    ① 拉吉夫·甘地:《原序》,载于乔朴拉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② 魏铺:《科学、人才、与现代化》,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版,第135-136页。
    ① 贾猛:《孙运璇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年第2期,第46-47页。
    ② 钱文之:《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工研院模式》,《中国科技信息》1999年第2期,第44页。
    ① 贾猛:《孙运璇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年第2期,第45-46页。
    ② 贺威:《工研院:台湾最具活力的科技开发机构》,《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4期,第60页。
    ① 钟秀:《台湾地区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电子产品世界》,2000年8月,第11-12页。
    ① 汪继锋:《台湾“半导体教父”——张忠谋》,《中外企业文化》,2002年第2期,第28页。
    ② 许蓉:《中国台湾工研院寻求新的作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第6期,20卷第140页。
    ① 《中国台湾工研院寻求新的作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第6期,20卷,第140页。
    ② 刘强:《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案例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1期,第42~46页。
    ① 《1995年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俄罗斯》,《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年第4期,第63—65页。
    ② 吴薇:《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东北亚论坛》,1995年第4期,第88—90页。
    ① 陈昌贵:《我国留美学者回国意向的调查与分析(上)》,《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4期,第23-37页。
    ① 《中国留学生政策讨论会》,《科技导报》1988年第6期。
    ① 《人才强国战略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① 严复(1851—1921),1877年留英,1879年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从事著述、翻译,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他首次把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和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等八种科学名著译成中文(古文体)出版,为在中国传播现代科学做出过重大贡献。刘步蟾(1852—1895),1877年留英,曾任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林泰曾(1851—1894),1877年留英,曾任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兼“镇远号”管带,后任提督。
    ② 上述材料见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戴逸:《中国留学教育的光辉道路》,载《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记事(代序)》,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 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科技日报》,2003年2月15日。
    ① 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根据沈志华的研究,1950—1960年,前苏联共接受38000万名中国公民前去学习或实习。1949—1966年,前苏联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共培养中国大学生、研究生和实习生11000万人。参见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405页。
    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2页。
    ①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 邓小平:《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② 张劲夫:《引智是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人民日报,2003年7月8日。
    ①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① 余兴安等著:《激励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
    ①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① 根据中共十六大报告,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内容。参见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 王通讯:《人才国际化与北京发展》,载孟秀勤、史绍洁主编《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9页。
    ② 盂秀勤、史绍洁主编:《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52-53页。
    ① 孟秀勤、史绍洁主编:《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 孟秀勤、史绍主编:《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① 蔡春林:《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国外资》,2007年第2期。
    ① 蔡春林:《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国外资》,2007年第2期。
    ① 摘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380页。
    ② 明茨伯格,著名管理学家。转引自托马斯·加拉文等著,马春光译:《企业分析》,三联书店,1997年3月第27页。明茨伯格的观点启发我们,国际人才战略要从人才竞争形势出发,对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作通盘考虑。
    ① 宋慧:《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第17-19页。
    ② 贾建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第8-10页。
    ① 潘晨光:《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Aaditya Mattoo,Antonia Carzaniga(美)编:《人才流动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朱建明,韩燕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艾一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成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硕士论文,2003。
    蔡哲人主编:《走向人才国际化——上海人才发展研究报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陈昌贵:《人才外流与回归》,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陈登才、梁春鸿:《人才战略:强国富民兴党的重要战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鹏:《基于人才效能的人力流动分析》,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崔科:《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戴国晨,陈东琪:《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和收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1849—1996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邓立治:《产品创新人才的知识管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房宁、王小东、宋强等著:《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范李军:《我国加入WTO后人才安全问题的初步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范晓屏:《国际经营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菲利普·阿特巴赤(美):《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费斯克:《全球化企业的落地战略》,《信息时报》, 2000年版。
    弗朗索瓦·魁奈:《人口论》,《魁奈经济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格拉塞尔:《人才迁移》,载于《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格鲁贝尔:《人才外流的经济学》,《国际教育研究百科全书》第1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郭全胜主编:《人才流动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
    郭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才资源国际竞争战略思考》,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郭全胜主编:《人才流动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号。
    韩源:《全球化与中国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汉斯—彼德·马丁与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郝在今:《亡命闯天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版。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版。
    杰荣齐:《移民与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英]莱昂·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劳伦斯.S.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
    李国鼎:《台湾经济发展中的科技与人才》,王荣年、何立权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李黑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李继樊、罗仕聪:《人力经济学:兼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才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李其荣:《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李滔主编: 《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梁伟年:《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刘凤仙:《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才竞争战略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易斯:《增长引擎的减慢》,《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刘赟:《人才竞争与山东省人才战略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迈克尔·比尔:《管理人力资本》,程化、潘洁夫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梅德平:《人才安全事关国家利益》,《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
    孟秀勤、史绍洁:《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纳拉亚南:《人才流失——人的多重性》,载于乔朴拉主编,《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彭文晋:《人才学概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乔朴拉主编(印度):《人才流失及其逆转》,莘国梁等译,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2版。
    《人才市场管理规定》,2005年3月22日。
    尚小明: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沈荣华:《人才竞争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世界银行: 《全球经济前景和发展中国家》,2001版。
    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16期。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苏珊·E·杰克逊,兰德尔·S·舒勒:《管理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的责任、定位与分工、合作伙伴的责任、定位与分工》,中信出版社,2006版。
    索罗斯:《索罗斯论全球化》,王荣军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田志峰:《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安全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托马斯·加拉文: 《企业分析》,马春光译,三联书店,1997年3月版。
    汪威毅、万晓兰:《WTO框架下我国的人才回流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通讯、李维平:《人才战略论》,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王通讯:《人才国际化与北京发展》,载孟秀勤、史绍洁主编《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汪威毅、万晓兰:《WTO框架下我国的人才回流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威廉·配第:《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魏镛: 《科学、人才、与现代化》,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版。
    翁里:《国际移民法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沃特曼等著:《寻找与留住优秀人才》,欧阳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武博:《当代中国人才流动》,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徐人仲、雪苹:《面对世界的人才之争》,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徐颂陶著:《中国人才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杨婕、宋红超编著:《本土化生存: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管理成败启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杨敬东:《潜人才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叶傅升:《人才战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叶忠海:《人才资源优化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于雅萍:《JL公司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张峰:《构建新时期我国人才安全政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赵琪:《保障我国人才安全战略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编著:《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2—2005年全国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学习辅导》,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编著:《人才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人才工作理论研究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
    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阿得兰提·阿得泊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际移民问题及最新趋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8月。
    彼得·古德曼(Peter S.Goodman):《美国大量输出白领工作——专业性工作转移到巾国和其他国家》,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4月2日。
    蔡春林:《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国外资》,2007年第2期。
    柴忠东、周哗:《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评述》,《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常晓勇:《中国国际人才战略的全球化思维》,《中国人才》,2007年第4期。
    陈昌贵:《我国留美学者回国意向的调查与分析(上)》,《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4期。
    陈昌贵:《我国留学生回国意向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陈春花、肖智星:《人才流动的微观动因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6期。
    陈江生:《对开放条件下保障人才安全的几点思考》,《中国人才》,2003年第11期。
    陈全明、张翔:《我国人才安全问题与对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陈昭锋:《论国外科技投入社会化的全球化模式》, 《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4期。
    邓存瑞:《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流人才归国的思考》,《社会科学·总第67期》。
    丁志刚:《全球化问题综述》,《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董升:《印度IT业何以异军突起》,《中国科技月报》,2000年第12期。
    顾建平:《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人才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3期。
    桂昭明:《论国家人才安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何章华:《国际化进程中人才安全及其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贺威:《工研院:台湾最具活力的科技开发机构》,《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4期,第60页。
    黄润龙、鲍思顿、刘凌:《近十年我国大陆海外新移民》,《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1期。
    黄晓琦;石华孟:《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和内在原因》,《国际人才交流》,2000年第6期。
    黄颖:《韩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公共部门的发展》,《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01年第8期。
    黄永军:《人才流动的饱和度趋衡论》,《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5期。
    贾猛:《孙运璇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年第2期。
    金品旗:《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交流》,2005年第3期。
    李明欢: 《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4期。
    李其荣:《国际移民对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双重影响》,《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梁萍:《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主动应对WTO的挑战》,《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廖卫鹏:《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流动的特点与趋势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林泽炎:《构建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管理体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4期。
    刘昌明、陈昌贵:《韩国人才回流的社会成因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刘昌明:《印度软件业的兴起与软件人才国际化》,《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6期。
    刘强:《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案例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第1期。
    刘智勇、吴满意:《论国家高科技人才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3期。
    罗纳德·斯凯尔顿:《亚太地区跨国移民动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 版)》,2001年第8期。
    吕萍:《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人才安全问题》,《前沿》,2005年第6期。
    梅德平:《人才安全事关国家利益》,《中国人才》,2002年第3期。
    苗伟伦:《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人才观》,《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聂生奎:英国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中国公务员杂志,1995年第4期。
    裴学敏,陈金贤:《高技术产业人才流动机制及影响分析》,《科研管理》,1996年第2期。
    钱文之:《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工研院模式》,《中国科技信息》1999年第2期,第44页。
    丘立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侨务工作研究》,2002年第2期
    任开蕾:《当今世界经济相互依存日趋深化》,《经济论坛》2004年第18期。
    申渝:《人才安全提上国家安全日程》,《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
    沈荣华:《德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嘹望》,2002年第2期。
    沈维涛: 《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3期。
    时殷弘:《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提交1994年第二届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研究论文。
    斯蒂芬·卡斯尔斯:《21世纪初的国际移民:全球性的趋势和问题》,《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8月。
    斯图尔特·莱斯列、罗伯特·卡冈:《推销硅谷:弗里德利克·特曼的地域优势模型(下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2期。
    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科技日报》,2003年2月15日。
    宋利芳、熊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世界经济研究》,2003第8期。
    汪继锋:《台湾“半导体教父”——张忠谋》,《中外企业文化》,2002年第2期。
    王红乾:《略论“人才安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王梅仙:《人才安全问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王志军:《“人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的“核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5期。
    王志军:《“人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的“核心”》,《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5期。
    吴薇:《俄罗斯科技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东北亚论坛》,1995年第4期。
    徐风:《印度理工学院——亚洲大学的典范》,《东南亚南亚信息》,2000年第4期。
    徐冠华:《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求是》,2003年第23期。
    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世界历史》,2007年第2期。
    徐颂陶:《要高度重视人才安全问题》,《中国人才》,2003年第10期。
    杨河清,吴江:《论我国的人才安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年第1期。
    叶赋桂、罗燕:《国际合作:印度理工学院的一流大学之路》,《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叶赋桂:《印度理工学院的崛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约翰·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3期。
    曾毓敏:《也谈人才安全》,《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
    詹娜·扎杨柯夫斯卡娅:《独联体近期移民趋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8月。
    张桂鸿:《人才全球化竞争与我国人才竞争战略》,《中国市场》,2005年第9期。
    张丽红:《IT业巨子的创业历程》,《中外企业家》,2003年8月,
    张明义:《力HA WTO后我国人才竞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8期。
    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张秀艳,徐立本:《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张再生:《人才流动态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刊》,2000年第1期。
    赵红梅、曾晓萱:《韩国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年第4期。
    赵曙明:《人才流动探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8期。
    赵志涛:《人才流动中的非经济因素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8期。
    知明:《直面人才流失,维护人才安全》,《中国人事报》,2003年5月31日。
    钟秀:《台湾地区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电子产品世界》,2000年8月。
    周茂林:《全球化人才竞争背景中的继续教育培训刍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995年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俄罗斯》,《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年第4期。 《中国台湾工研院寻求新的作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第6期。
    Aleinikoff, Thomas Alexander, Immigration: process and policy, 2nd ed. St. Paul, Minn. West Pub. Co., 1991.
    Allen, Linda and Sewards, et.al. Issue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ing talent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1992, 8(4), pp340-345.
    Andrews, K. R.,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Homewood, IL: DowJones-Irwin, 1971.
    Anon, Intelligence complex admits need for outside talent, Aviation Week and SpaceTechnology (New York), 2001,154(18), p75.
    Anon, Worries deepen over dearth of technical talent, 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 (New York), 2001,154(17), p32.
    Anon. A depth of UK talent, Print and Paper Europe, 2003,15(8), p33.
    Bassi,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raining & Development, 1997,51(12).
    Bhagwati J.N.,Hamada K., The brain drain,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markets for professionals and unemployment,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4,11 ,pp19-42.
    Bhagwati J.N.,W.Dellafar., The Brain Drain and Incometaxation[J] .World Development, 1973,1 ,pp94-100.
    Bhagwati, J. N., and Srinivasan T N., On reanalyzing the Harris-Todaro model: Policy rankings in the case of sector-specific sticky wag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64(3), pp502-508.
    Blomqvis Ake 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educated Manpower and social Rates of Return to education in LDC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86, 2(27), pp165-174.
    Borjas, George J., Heaven's door: immigration policy and the American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Campbell James Reed, Wu Wu-Tien, Development of exceptional academic tale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6, 25(6), pp479-484.
    Capaldi, Nicholas, Immigration: Debating the issue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1997.
    Carl Frappuolo, Defining Knowledge, Computer World, 1998, No3218.
    Castles, Stephen and Mark J. Miller, 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Macmillan, 1993.
    
    Damtew Teferra, The US Academic Profession: Key Policy Challenges, Higher Education, 2001,41, (2), pp183-203.
    
    Dawson, Jim, Research workforce will weaken without focus on homegrown talent, Physics Today, 2003, 56(8), pp26-27.
    
    Dirks, Gerald E., Controversy and complexity: Canadian immigration policy during the 1980s, Montreal; Buffalo: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Drew, David 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al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997, 6(4), pp257-272.
    
    Geddes, Andrew, The politics of migration and immigration in Europ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3.
    Glaser, William A., The brain drain: emigration and return: findings of a UNITAR multinational comparative survey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ho study abroad, Oxford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78.
    Goodall, K., & Warner, M., Human Resource in Sino foreign Joint Ventures: Selected case Studies in Shanghai Compared with Beiji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7(8), pp569-594.
    Grubel, H. B. & Scott, A. D.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 pp268-274.
    Hiltrop, Jean-Marie, The quest for the best: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to attract and retain talent,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9,17(4), pp422-430.
    James Price, The Study of Turnover,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Kim Dong-Won, Stuart W. Leslie, Winning Markets or Winning Nobel Prizes? Kaist and the Challenges of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siris, 2nd Series, Vol.13, Beyond Joseph Needham: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1998, p160
    Lee Dyer, Foltman, F. and Milkvoich, G, Contemporary Employment Stabilization Practices,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ittle Brown, 1984.
    Lipka, Sara, A Prodigious Young Talent,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3, 50(9), A6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8, (22).
    Messina, Anthony M., West European immigration and immigrant policy in the new century, Westport, Conn: Praeger, 2002.
    Milton Thompson, Andrew, Talent in transition, Polymers Paint Colour Journal, 2003,193(4468), pp20-24.
    Mobley, W., Griffeth, R. and Hand, H. et.al. A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9(86), p517.
    Mobley, W.,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7(62), pp238.
    Neill, Terry O., Immigration: opposing viewpoints, San Diego, CA: Greenhaven Press, 1992.
    Papademetriou, Demetrios G, The Unavoidable issue: U. S.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1980s,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1983.
    Perter Vasgoltan, The Brain Drain, an Anemra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dapect, 1975, pl4.
    Pfeffer Jeffrey, Fighting the war for talent is hazardous to your organization's health,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1, 29(4), pp248-259.
    Philip M. Boffey, Korean Science Institute: A Model for Developing Nations? Science, New Series, Voll67, No3923, Mar. 6,1970, pl356.
    Richard M iinch , Nation and Citizenship in the Global Age,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118.
    Schain, Martin A., Immigratio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immigr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Smith, James P., The immigration debate: studies on the 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fiscal effects of immigration,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8.
    Stephan, Paula E and Levin, et.al,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s to US science by the foreign-born and foreign-educated,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01, 20(1/2), pp59-79.
    Stephen Yoder, Reverse'Brain Drain'Helps Asia but Robs U.S of Scarce Talent, Wall Street Journal, 1989(April).
    Trank Christine Quinn, Rynes Sara L. and Bretz Jr, et.al, Attracting Applicants in the War for talent; Differences in Work Preferences Among High Achiever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02,16(3), pp331-345.
    Tucker, Robert W, Immigrat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0.
    UNECO: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October 1998, pp5-9.
    Van Opstal, Deborah, The skills imperative: Talent and U.S. competitiveness,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8(1), p51.
    
    Wiig K.,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vol30, No3.
    
    Wilks, N., Drawing on worldwide talent,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2000, 13(11), pp34-35.
    
    William J.Carrington,Enrica Detragiache,Tara Vishwanath, Migration with Endogenous Moving Cos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pp909-930.
    
    Witte, David L., Talent squeeze in global recruiting, Independent Energy, 1997, 27(3),p28.
    
    Zahlan, A. B., The Arab brain drain: proceedings of a seminar organized by the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Western Asia, Beirut 4-8 February 1980, London: Publish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by Ithaca, 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