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化为表征的城乡转型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成就。从地域依托看,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特大城市郊区无疑承担着重要使命。城市化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逻辑和空间的演变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制度层面的转型至关重要。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权力空间配置的一项基础性、支架性的体制安排,其在中国的重要性也非同寻常。我国特大城市郊区政区体制在实践中通过积极调整,基本适应了(特)大城市郊区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旧有体制惯性较大和改革整体性推进中的某些偏差导致以上改革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欠缺和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势必影响到城乡的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和背景,本文的研究得以展开:
     第一章:交代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况。
     第二章:论文首先从对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概念的理解切入,对这一较长的表述进行了逐个概念的辨析与界定。这里遇到了几个难点,一是“郊区”自身是一个既有明确特征,但又存在一定模糊特点的相对概念;二是我国特大城市郊区的重要性凸显且发展迅速,使其研究更具复杂性;最为“烦恼”的是在体制上,由于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使得郊区的范围“泛化”,更多的“郊区”(行政郊区)已超出“郊区”概念本身的涵义。为此,我们引入了“郊域”的概念,在我国特殊的市管县体制下“郊区”与“郊域”对应于“市区”与“市域”。在明确这一概念之后,我们从政区地理学的角度对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行政区划(政区)体制”、“行政区划(政区)调整、变更”、“行政区划(政区)体制改革”等表述做了界定。最后,以图形化的方式给出了本文特大城市郊区(域)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研究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章:是从目前大量郊区、行政区划相关理论和观点的角度做了一个归纳。为更深入的认识郊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特点,文章主要选择集中与分散这一组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出发,从区域、城市、郊区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而在认识行政区划的特点上,我们则选择了另外一组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即集权与分权,并同时也选择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上下政府之间三个层面,来分析行政区划的本质特征。此外,对郊区发展中重要的城乡关系理论以及我国城乡关系的特点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对特大城市郊区(域)政区体制相关的其他理论做了介绍,包括城市型政区设置上城乡分治与城乡合治的讨论,政区层次与幅度理论中尖型与扁型的差别以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这一部分为文后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
     第四章:是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搜集与述评。我们分别从(特)大城市郊区的发展与管理的文献综述,(特)大城市郊区制度与创新的研究进展,以及(特)大城市郊区政区体制中区县级政区、乡镇级政区、村居级政区的研究述评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研究内容上提出了现有研究的相对不足之处。
     第五章:是对我国现代市制开创以来,(特)大城市郊区政区体制的近代演变进行了耙梳。我们将(特)大城市郊区政区体制演进的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晚清民初至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分治主导下的狭域农村型郊区制;二是改革开放初20世纪初,城乡合治主导下的广域城镇型郊区制;三是20世纪初至今,我国出现了城乡分治下适域城市型郊区的苗头。最后,从形式合治(分治)与实质合治(分治)的两个概念出发对我国郊区(域)政区体制的演变做了一个发展进程的总结归纳。
     第六章:是对境外若干典型郊区区划体制概况的介绍、评价和对我国的启示。其中美国的边缘城市、市政自治体、特别区,英国的郊区新城,澳大利亚的田园型市镇(Rural City),日本的市分等制,我国台湾地区的县下辖市等在我国大陆目前特大城市郊区发展态势下具有借鉴意义。
     第七章与第八章:是对中央直辖市上海的郊区政区体制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是侧重上海郊区区县级政区体制的探讨。以城乡关系为视角,描述了1927年上海建市以来,郊区(域)政区也走过的一条分治理念与合治理念转换下的体制演变之路,进而,对目前上海郊区区县级政区的现状我们作出了四个思考,并引入断裂点模型构建了一个探讨郊区县改区标准问题的分析框架。第七部分着重对上海郊区的基层政区(乡镇级与村居组织)情况做了分析,有总括性的历史分析,也有更为详细的以浦东地区为主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对基层政区改革的若干思考。
     第九章:是本文的政策建议,指出了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域)政区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现状问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区分了中央直辖市与省辖特大城市在未来郊区(域)政区体制改革上的不同模式框架和方案设想。
     第十章:最后一章从主要观点、创新努力与论文不足等方面对做了一个总结。
Since 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ies, the transition of rural-urban characterized by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in our modernization and important power and main achievement in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region supporting, metropolises suburbs (suburban domain) were definitely charged with important missions in the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is a process and result of logic and space with wide-ranging content, especially in China, the transition in system layer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As a basic and support system arrangement in the division of nation power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performs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in suburbs (suburban domain) of metropolis is basically adap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vely adjustment in practice, but because of great inertia of original system and some deviation of reform, the problems are remain in the above reforms. If they weren't be solved in time, the goal of overall building well-off society will be affected, such as common affluence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harmonies society built, socialist democracy improvement and so on.
     Just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the study is opened.
     Chapter-1: The research paper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pter and overview of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
     Chapter-2: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and analyses and defines the concepts contained one by one. Then, several difficult problems appeared. Firstly, suburbanization is a relative concept with both definite character and fuzzy nature. Secondly, the importance of metropolises suburb (suburban domain) is highlighted and the suburb is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made the study more complex, the biggest trouble is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suburb" has gone beyond the concept of "suburb" itself because of the system of "city-leading-county". So we induct the concept of "suburban domain", the concept of "suburb" and "suburban domain" is correspond to "urban" and "urban areas" respectively in our special system of "city-leading-county". After the concept ascertained, we defined some concepts from the point of administrative geography which often appeared in articles, such a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adjustm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reform" and so on. Lastly, the article parsed the concept, research object and range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reform study of metropolises suburbs(suburban domain) by graphical expression.
     Chapter-3: To summarize from the point of numerous studies in theory and point for suburb and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 of the suburb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is proceed from one set of concept that is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nd explores in three stage that is region, city and suburb. When recognize the character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we choose another set of concept that is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nd explores the essential quality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in three stage that is government and market,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the higher and the lower government. Besides, we give a detailed discuss about the theory and character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urban areas in the suburb development. Finally, we introduced some other theories abou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in metropolises suburbs(suburban domain), such as the discuss of administrating of city-countryside separately and unitedly in the set up of urban district, the difference of medium pointed and flat in span of control and hierarchy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theory of interactions in urban space and institutional shift. This part offered the overall and system theory support for the positivistic analysis below.
     Chapter-4: To collect and review the information relative to the case. We combs from three sides that is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metropolises suburbs, research advancement of system and innovation of metropolises suburbs (suburban domain), research commentary of county level district, township level district and village level distric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in metropolises suburbs(suburban domain), and we put forth some flaws in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vision and research content which existed in contemporary studies.
     Chapter-5: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of metropolises suburbs(suburban domain) in modern times since the built of our modern municipal system. We divide the evolution into three stages, first is narrow village type-suburb system dominated by administrating of city-countryside separately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days of opening, second is wide town type-suburb system dominated by administrating of city-countryside united from the early days of opening to 20th, third is proper city type-suburb system dominated by administrating of city-countryside separately from 20th to mow. Finally, we summarized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evolvement of our metropolises suburbs(suburban domain) from two concepts, that is administrating separately (united) in form and administrating separately (united) in fact.
     Chapter-6: To introduce and evaluate some typic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of metropolises suburbs (suburban domain) aboard and consider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Among them, man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y our country, such as American outlying city, municipal corporation, special zone, British suburban mew town, Australian rural city, Japanese city graded, Taiwan's county governs city system and so on.
     Chapter-7and Chapter-8: Positivistic analyze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of metropolises suburbs (suburban domain) in Shanghai municipality which independently administered. The six chapter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district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of suburbs in Shanghai,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 and city, we described the process of suburb system development from the administrating of city-countryside separately to united since Shanghai founded in 1927. Then based on the status of district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of suburbs in Shanghai, we made four consideration and formed an analytical frame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standards of "county upgraded to district" through introduced the model of "breakpoint". The six chapter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basic administrative divisionization of suburbs in Shanghai, it contained both general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detailed analysis with the base of Pudong area. At last, we put forward some consideration on the reform of basic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Chapter-9: The chapter of the thesis is textual policy. Pointed out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guiding principles and basic tenet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reform of our metropolises suburbs(suburban domain), then,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t pattern frame work and tentative plan i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reform between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municipalities under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Chapter 10: The final chapter from the main point of view, innovative efforts in areas such as shortage of paper and so on a sum.
引文
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86
    2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城市人口人口压力、城市福利制度和国企改革滞后等原因,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这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1984年1月,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确认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方针。这是我国第一次以行政法规形式确认的城市发展方针。
    1 李攻:《富城亦可敌省 中国GDP“3000亿俱乐部”扩容》,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 2007年12月31日
    2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p1229
    3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p1229
    4 《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p3101
    1 资料来源,摘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8A%E5%8D%80维基百科
    2 例如在大卫·鲁斯克所著的《没有郊区的城市(Cities Without Suburbs,1993)》一书中,他提倡“大都市圈政府”的概念,即将以往的市和郡合并,把大都市圈内全部区域的管辖权都交给所属的地方政府·参见,罗思东:《城市政策与大都市区政府的复兴——评戴维·腊斯克的<没有郊区的城市>》《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
    3 例如:布里斯托尔市内人口密集的克里夫敦区,因为不属于市中心内的区域,因此被称为“suburb”
    4 资料来源,摘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8A%E5%8D%80维基百科
    1 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经济地理》1996年9月;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名辩》,《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第1期;魏伟、周婕:《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娄文龙《我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张晓军:《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第4期;王锁娥:《充分认识和发挥城乡结合部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导刊》2001年第2期
    1 例如对郊区同一类型地域的指称,存在很多不同的概念,然而在同一概念使用中,又指称不同的地域(魏伟、周婕,2006)。
    2 参见魏伟、周婕:《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
    1 例如根据北京相关部门的调查,对郊区地域的看法就包含三种:市级规划部门中多数人认为离现今五环路以外5公里或8公里之内的地域属于郊区;北京市所辖的近郊县规划部门中的多数人把五环路以外大致10公里及自己所处的县城城区以外5公里左右的地域看作是郊区:北京市城区与近郊县城之间的乡政府认为自己所处的地段也属于郊区。第三种看法的并集就把北京市的农村囊括在郊区的界内(娄文龙,2005)。
    2 白冰冰:《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整合研究》,《开放时代》2005年,转自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484
    1 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和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区和县的性质有所不同,在职能任务、管理权限和管理方式等都有很多差异。区作为市的内设行政区划结构,明显处于市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从属于市的统一规划和领导,自主权较小。县作为传统地域型政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而且农业具有突出地位。(戴均良等:《特大城市郊县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对上海市区县体制的调查研究》,中国民政2000年第9期》
    1 更详细的阐述见邢忠:《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个广阔的城乡生态规划视域》,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p9-13
    1 这一划分只是从行政区划上而言,且仍有讨论余地,例如,在远郊区中松江、金山、青浦可以作为中郊区,无论如何划分都已能说明特大城市郊区圈层性的层次性明显。参见高向东:《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9-16
    2 分形理论是由美籍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在本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门自组织理论。分形理论中的自相似原则和迭代原则可以较好的解释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陈涛、刘继生、陈彦光等对分形理论引入城镇体系的研究做个深入的探讨。可参见:陈涛、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人文地理》1994年第1期;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研究》1999第2期,等。
    3 西方国家在90年代郊区化进程中,边缘城市的出现即是这方面的反映。周一星等在论述西方国家郊区化时,提到一个案例:位于芝加哥都市区库克(Cook)郊区西北部的沙姆贝格(Schaumberg)镇具有购物、娱乐、居住和其他服务的功能;拥有1.08万家公司(其中白领公司近6700家)和1000家左右的公司总部,两者综合居美国第三位;该镇声称拥有自己的郊区,而闭口不言是芝加哥的郊区(Christian,1994),参见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8
    4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最早提出大都市连绵带(megalopolis)概念,他认为其形成建立在这样的机制下:以大平原为基础,有河流与港口分布,人口密集且经济规模庞大彼此分离的多个人口密集型大城市,因扩散作用向郊区的延伸和“爬行”而逐步联成一片,形成一个巨型的城市复合体(Urban Complex),我国的长三角地区就是世界六大都市连绵带之一。参见周民良:《论沿海地区大都市连绵带的兴起》,《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21日
    1 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 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例如,建制变更的条件和标准(乡改镇的标准过低,县改市已冻结十年之久,现实发展中已有不少解冻的需求,当前县市改区的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应标准)、行政等级的层级体系(近年来提出的缩减政府层级仍还停留在讨论阶段,具体改革尚未实质性启动)等。
    1 更详细的分析,可参见田穗生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2005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p160-167
    1.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田穗生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2005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p160-167
    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86
    5.朱铁臻:《中国城市手册》,转自黄明达:《试论市镇制度》选自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p308
    6.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7.《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8.邢忠:《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个广阔的城乡生态规划视域》,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p9-13
    9.高向东:《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9-16
    10.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8,转自Reardon,P.T,1994,Suurban Cook Grow by Leaps and Bounds.Chicago Tribune,Feb:15
    11.高汝熹,罗明义著:《城市圈域经济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版,p173.
    12.李攻:《富城亦可敌省 中国GDP“3000亿俱乐部”扩容》,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 2007年12月31日
    13.《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8A%E5%SD%80
    14.罗思东:《城市政策与大都市区政府的复兴——评戴维·腊斯克的<没有郊区的城市>》《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
    15.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经济地理》1996年9月;
    16.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名辩》,《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第1期;
    17.魏伟、周婕:《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
    18.娄文龙《我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19.张晓军:《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第4期;
    20.王锁娥:《充分认识和发挥城乡结合部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导刊》2001年第2期
    21.白冰冰:《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整合研究》,《开放时代》2005年,转自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484
    22.戴均良等:《特大城市郊县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对上海市区县体制的调查研究》,中国民政2000年第9期
    23.陈涛、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人文地理》1994年第1期;
    24.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研究》1999第2期
    25.周民良:《论沿海地区大都市连绵带的兴起》,《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21日
    1 朱喜刚:《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哲学透视》,《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1 有关为何使用集中与分散表达城市空间矛盾作用力的哲学思辨还可参见朱喜刚:《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哲学透视》,《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2 松散在高级汉英字典中,有三层意思,一是结构或排列不紧密,二是松懈精神不集中,三是是轻松舒畅,可见这一词汇不仅表达了不紧密这一形态特点.更从精神状态上表达了一种由于放松而舒适的感觉,这正契合了郊区一直以来在排解城市病过程中起到的功能作用。
    1 胡艳君:《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5期;施冬健、张黎:《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商业研究》2006年第5期;谢晓波:《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浙江经济2003年第23期
    1 张敦福:《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 朱喜刚:《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哲学透视》,《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2期
    2 常丹丹.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绅士化运动现象评析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3 杨忠伟、范凌云:《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p30
    1 朱喜刚:《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哲学透视》,《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2 《大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1990年版,第25卷p559-p560
    3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p496
    4 在中国,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属于后发式、追赶型模式,因此对于郊区的历史演变,我们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做一些介绍;本部分只是简要的对西方国家城市郊区发展进行了介绍,与本文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西方郊区发展进程部分,则将在文后论述中有进一步的分析。
    1 《大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1990年版,第25卷p559-p560
    2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p500
    3 《大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1990年版,第25卷p559-p560
    4 《大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1990年版,第25卷p559-p560
    5 《大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1990年版,第25卷p559-p560
    1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p503
    2[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谢倩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p20
    3[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谢倩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p24
    1[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 著,敬东、谢倩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p28
    2 有关不发达国家城乡关系中的“城市偏向”,在利普顿(Lipton)的“冲突说”和科布内基(Corbridge)的“依附说”中有分析,可进一步参见3.3有关内容。
    1 对基础性相关理论中涉及的大量非政区理论及其讨论占据本部分主要篇幅的理由做三点解释:一是,行政区划是国家的一项大政,政治原则是其主导原则,因而政治意识、国家意志对其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的政治学理论以及当前全球政府改革的思潮有一个把握。二是,我国当前经济转轨、制度转型的发展特殊期决定了政区研究必须“跳开政区看政区”,很多看似属于政区的问题其实与其他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同样其他体制的改革也与政区多有勾连,因此,行政区划调整和改革往往是与相关制度改革相配合,相协调,形成一个一揽子的政策改革集合才能发挥响应经济基础变化的上层建筑改革效应。而无论是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与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都也需要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的借鉴与参考的。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区划决定了政区研究必须“透过政区看政区”,我们知道。中国是行政区划“内容最为丰富的国家”,政区研究之所以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政区调整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方案有时并不具有唯一性,而制度空间和弹性都比较大,如何更好的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区本质和调整机制。以及未来可能的改革理念思潮,为接近科学的区划调整增加砝码,则需要更多的政府管理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
    2 例如政区隶属关系讨论上,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放权到某一底线,则政区就可能由行政转向地方自治,而进入政区性质问题的讨论范畴。
    3 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3期;沈玉芳:《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文汇报(论苑)》2003年11月18日;沈玉芳:《西方区域规划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收录于,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 陈瑞莲等:《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公共行政》2002年第5期
    5 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
    6 参见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胡德著,刘君德指导:《政府权力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贺曲夫著,刘君德指导:‘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等。
    1 王红玲:《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 对于政府于市场的分工,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今天,经济学界的主导观点认为,政府的有限干预,可以缓和最糟糕的社会问题,政府可以在全社会就业问题上起积极作用,但私营企业应在整个经济中起中心作用。然而,经济学家在下面两个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即什么是政府作用的有限性和什么是政府应该积极参与的含义。”对此,哈佛大学的加尔布鲁斯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更加活跃的角色,与之相反,弗里德曼和斯蒂格勒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分歧来自:“一方面人们如何认识市场失败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是人们如何认识政府弥补市场不足的有效性。”参见王红玲:《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p85-87,作者引自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3[美]查尔斯·沃尔夫著,谢旭译:《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美]查尔斯·沃尔夫著,谢旭译:《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p49
    2 即使是将政府干预范围集中到公共领域,对于不同发展阶段、政治背景、人文生态的国家也存在不同的划分(参加表3-1),这也使得我国政府职能的改革之路更加曲折。
    3 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p1
    4 要提及的是,由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因此在效率目标上往往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作 为参照对象,当相互比较之时也是“政府失灵”的“问题”出来之际,我们头脑中的理想状态是西方政区只是单纯的政权建设或政治活动功能为主而不过多干预经济的状态。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由于政府毕竟还是需要干预经济,因此在政区调整中也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某些影响,英国学者Michael Hebbert对伦敦大都市区1965年区划体制的重大变动及其引发的社会经济后果进行评价,提出了“Borough Effect”的概念,马祖琦将其译为“巴勒效应”(参见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41)。
    1 陆铭等通过构建跨期分工决策模型分析了我国在收益递增条件下产生重复建设和区域经济分割的根源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分权和地方发展战略,并指出落后地区的战略性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会造成效率的损失。这也解释了“行政区经济”正面与负面效应同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参见陆铭、陈钊等:《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2 陈钊、陆铭指出政府与市场权力边界的划分与经济发展阶段也有密切关系,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较多的干预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逐渐退出微观干预,而是更加注重规则的建立和宏观的管理上。参见陈钊、陆铭:《论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函数的政府功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10期。
    1 一无论是农村型基层政府还是城市型基层政府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自治色彩,农村社区特有的地缘、血缘关系,自治的基础较好加上自由放任的国家传统,至今西方国家基层政府都以社会自治为主。而城市型政区的自治更是地方自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市自治是地方自治的源头,市是自治权限和只能最大的基层地方自治体”。参见于鸣超:《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2 刘重春(2007)将西方农村基层自治体划分为社会分权化程度更高的强调“人民自治论”的英美模式和中央政府集权化程度较高的强调“团体自治”的法日模式,并出出当前这两类基层自治体都相应的进行了借鉴融合的调整,前者强化了上级政府的监督和控制,后者则放松了上级政府的管制。参见刘重春:《西方国家农村基层政府体制比较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3 阿部齐等人认为,“自治”是与“统治”分别位于两个极端的概念,它的本来涵义是自己的事由自己负责处理。而“地方”一词是与“中央”相对的,因而“地方自治”的反义词就是“官治”(中央统治)或中央集权。见韩铁英:《团体自治的虚像与实像——日本中央与地方关系浅析》,《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
    1[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15,转自郑贤君:《地方自治学说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2 于鸣超:《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3 郑贤君:《地方自治学说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4[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56,转自郑贤君:《地方自治学说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陈幽泓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
    6 对于我国近代历史是否存在市民社会,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参见杨念群:《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收录于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97-222
    7 尽管晚清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地方自治运动,但总体而言属于有名无实,且最终由于外敌入侵与内战频仍而惨淡收场。参见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黄东兰:《国家、 地方社会与地方自治——清末川沙自治个案研究》收录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 参见沈延生:《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收录于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村)民委员会是居(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至此我国的基层自治通过法律形式得以保证。
    3 徐勇:《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 张劲松:《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文史哲》2004年02期
    5 于鸣超:《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1 在这一划分中,需要指出的是,当地方分权到政府之间仅有法律上的约束关系,并且下级政府机关由辖区居民民主选出而不接受或基本不受上级政府管理的程度时,则政府进入地方自治序列,回到上一部分的主题。
    2 我国行政区划的起源就是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地域管理以一个中央为权力中心进行空间配置。此后,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中,包括州的形成、道、路的形成都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管为萌芽逐渐政区化的过程,包括边疆的管理,层级的消减等都围绕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安排上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在既定政区格局中也可进行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调整,但在中国,行政区划对于实现这一调整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影响也是至深至远。
    3 村松岐夫著,孙新译:《地方自治》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11月,转自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56
    1 王华、陈烈:《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
    2 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期
    3 胡必亮、马昂主:《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经济学家》1993年第4期
    1 我们以城乡文化、城乡土地利用以及英国城市与农村的不同做一个简要的对比以说明问题,见表3-5
    2 路明:《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政策》,《经济界》1996年第3期
    1 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了背景与历程可参见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p69-88
    1 改革开放后,1979—1984农民“剪刀差”给国家提供的积累每年增长7.4%,1985—1987年这一积累贡献每年增长15.6%(转引自《农业比较利益论》第107页,原始资料来自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2)》)周其仁(2002)估计1952—82的三十年间,国家通过征收农业税、不平等交换和农村储蓄净流出这三条渠道,从农村获取了6127亿元的剩余。另外有些研究说(项继权在《论我国农业县市财政困境的原因与对策》一文摘引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3月版,第7页),1988年前30年农村“剪刀差”对国家的贡献是8000亿元。
    2 陆铭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而地区间的户籍制度、经济开发程度、非国有化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等都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因此,如何改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真正实现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仍需进一步的努力。参见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中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1 由于区域城市化以及特大城市高能级等特点,特大城市外围一般很少存在大块的纯粹的乡村地域,因此,我们某种意义上可以以城郊一体化代替城乡一体化,又由于在中国郊区的独立性非常差,并不存在专门针对郊区的各方面制度和政策,往往是以城乡二元代替了城郊乡三元,但是,郊区本身就是以城乡复合作为其概念的基本属性的,因此从本质内涵上而言城郊乡、城乡、城郊是一致的。
    2 这段表述修改自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p21-22
    3 曾有报道这样描述城乡一体化与城乡一样化的不同,“城乡一体化真正的内涵和目标,就是让所有人口,无论居住在城市或农村,都能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目前,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城乡 一体化',不是让所有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市。它是不断适应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对经济生活不断进行整合、调节的结果,想在短时间内消灭城乡差别,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杭州,钱江晚报,2004年9月21日,转自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p22
    1 可进一步参见第六章、第九章的相关内容。
    2 以下关于行政区经济的论述见刘君德:《中国大陆行政区经济运行下的大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研究—兼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十大关系》香港大学2008年主办“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及基建发展区域合作论坛”论坛会议论文。
    3 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282-30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207-22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 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302-32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 舒庆、刘君德“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载《战略与管理》1994(5);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93-99页。
    7 刘君德、吴亚荣、舒庆“海口地区市县利益冲突及行政区划体制探索”,载《战略与管理》1993(3)。
    8 刘君德等“社区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载《上海城市规划》1998(2)。
    9 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10 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第1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1 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第26-35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2 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显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载《理论前沿》2004(10)
    3 刘君德等《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207-21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 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5-6
    2 “切块设市”即以县城或县(自治县、市)中心以外的重要工矿区、交通枢纽、风景名胜区、边境口岸及其近郊为区域设置市,与原来的县(自治县、旗、市)分割为2个县级以上行政区。简言之,即以县(自治县、旗、市)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置市。
    1 参见浦善新:《中国设市模式探讨》,《建设科技》2004年16期
    2 浦善新:《改革城乡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2006年第7期
    3 浦善新认为实行城乡合一体制的目的在于:“把城市周围与城市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农村划归城市统一领导,解决城乡分割问题;把原来分属中央、省、地区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企业逐步交由所在的城市统一管理,解决条条分割问题: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支柱行业和主导部门,发挥本地区的经济优势。开展广泛的地区间的分工和协作,建立开放型的经济网络,解决“块块”分割问题;有效地协调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政权体系和经济组织体系的大体重合,保证政治和经济在地域上更好的结合,使城市经济区与城市行政区界线相一致。
    4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流动以计划调拨为主,政区间的联系主要发生于上下级之间,城市与农村如不通过行政捆绑将处于相对割裂状态。见浦善新:《改革城乡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2006年第7期
    5 浦善新认为:城乡合一体制为什么实践的结果与良好的初衷背道而驰呢?现在回过头来分析,关键是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流动以计划调拨为主,政区间的联系主要发生于上下级之间,城市与农村处于相对割裂状态,城市的中心作用限于本行政区。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生产要素可以在地域上自由流动,城市往往是地域中的市场中心。在城市处于极化过程中,生产要素主要向中心城市集结,但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城市的扩散作用会逐步加大,生产要素向外流动的量也随之扩大,跨地区、跨国界的横向联合和交流相互交叉、重叠。通过城乡合一体制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不仅不可能,而且反而会限制其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中心作用。见浦善新:《改革城乡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2006年第7期
    1 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33。
    2 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p46-47。
    3 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以上理论内容参考自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148-174
    2[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1 许国志:《系统科学大辞典》,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2[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Anas,Alex,Arnott,Richard(1997),Urban 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12(2):115-136.
    2.Johnston R.J.(1997) Urban Geography:Citystructure[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7,2(1):217-231.
    3.杨忠伟、范凌云:《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p30
    4.《大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1990年版,第25卷p559-p560
    5.[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谢倩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p20
    6.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9.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红玲:《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1.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12.[美]查尔斯·沃尔夫著,谢旭译:《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3.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15,转自郑贤君:《地方自治学说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1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陈幽泓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
    16.杨念群:《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收录于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97-222
    17.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黄东兰:《国家、地方社会与地方自治——清末川沙自治个案研究》收录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9.沈延生:《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收录于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0.村松岐夫著,孙新译:《地方自治》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11月
    2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5-p40
    22.David.Saffell,Stare And Local Government: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ies,
    23.McGraw-Hill,Inc.1993,转自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56
    24.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刘献君:《农业比较利益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07原始资料来自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2)
    26.项继权在《论我国农业县市财政困境的原因与对策》一文摘引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3月版,第7页
    27.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8.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p21-22
    29.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p148-174
    30.[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1.许国志:《系统科学大辞典》,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32.朱喜刚:《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哲学透视》,《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33.胡艳君:《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5期;
    34.施冬健、张黎:《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商业研究》2006年第5期;
    35.谢晓波:《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浙江经济2003年第23期
    36.张敦福:《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7.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2期
    38.常丹丹:《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绅士化运动现象评析》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39.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p496
    40.胡必亮、马昂主:《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经济学家》1993年第4期
    41.tlall P.The World Cities.3rd Edition.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4.248,转自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1996年第3期
    42.陈瑞莲等:《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公共行政》2002年第5期
    43.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一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
    44.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5.胡德著,刘君德指导:《政府权力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6.贺曲夫著,刘君德指导:《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等。
    47.刘尚希:《公共财政:从概念到现实》,《财贸经济》2004第3期
    48.于鸣超:《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49.刘重春:《西方国家农村基层政府体制比较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50.韩铁英:《团体自治的虚像与实像——日本中央与地方关系浅析》,《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
    51.徐勇:《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2.张劲松:《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文史哲》2004年02期
    53.腾霞光《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财政体制建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原数据源自安瓦尔·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载于《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1994第23号
    54.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55.王华、陈烈:《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
    56.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期
    57.胡必亮、马昂主:《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经济学家》1993年第4期
    58.刘君德:《中国大陆行政区经济运行下的大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研究——兼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十大关系》香港大学主办,泛珠三角州区域与合作论坛会议论文
    59.舒庆、刘君德:《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60.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282-30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1.刘君德、吴亚荣、舒庆:《海口地区市县利益冲突及行政区划体制探索》,《战略与管理》1993年第3期。
    62.刘君德等:《社区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上海城市规划》1998年第2期
    63.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64.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显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
    65.浦善新:《中国设市模式探讨》,《建设科技》2004年16期
    66.浦善新:《改革城乡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2006年第7期
    67.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68.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69.陆铭、陈钊等:《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70.陈钊、陆铭:《论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函数的政府功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10期。
    71.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72.刘君德:《上海技术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体制初步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年第3期
    73.刘君德、宋迎昌、方晓:《上海城市边缘型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华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74.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3期
    75.沈玉芳:《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文汇报(论苑)》2003年11月18日
    76.沈玉芳:《西方区域规划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收录于,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 严重敏、刘君德:《关于城乡结合部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城市经济研究》1989年第12期
    2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 周一星、孟学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222-p223
    1 程德理:《我国大城市郊区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研究》同济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 林拓:《传统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变:新世纪孙桥发展战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 周建斌:《“点、线、面”相结合的新郊区新农村试点先行区规划——以上海嘉定(华亭)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第4期
    4 徐劫:《无锡锡山区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江南论坛2008年第3期
    5 毕吕贵、洪清华等:《上海郊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规划布局》,《上海城市规划》2007年第3期
    6 熊竞:《郊区公共服务业发展探讨——来自苏州高新区的实践》经济师,2008年第3期
    7 王朋:《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形成原因、管理问题及政策建议》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 王桂新、沈续雷:《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1期
    2 王云峰、袁利金等:《杭州市郊区住宅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建筑经济》,2007年05期
    3 王宏伟:《大城市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城市开发》2003年07期
    4 杨继瑞:《统一规划综合开 配套建设—促进城市郊区住宅健康发展的思考》,《城市开发》2001年12期
    5 贾育青、季成鹏:《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北方经济2006年第20期
    1 卢为民:《大都市郊区住区的组织与发展:以上海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吴克宁、王秀丽等:《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以郑州市郊区为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4期
    3 李俊莉、曹明明:《西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第2期
    4 施展、张勇等:《上海市郊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的问卷调查——以市容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4期
    5 刘君德 张玉枝:《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战略思考》《城市管理》1999年第1期
    1 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地理研究》2001年第9期;仲大军:《户籍制度:是否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1期
    2 杨鹏程、代礼忠:《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创新》,《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仲大军:《户籍制度:是否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1期
    3 周杰.、朱小童:《迁徙自由与户籍管理改革》,《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 伍先江:《户籍制度改革的人口管理工作效应》,《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3期;潘建成:《中国城市化对统计工作有哪些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报告》,《北京统计》2004年第3期;戴成贵.、张妙娟:《完善城市人口管理的思路——以温州市为例》,《城市问题》2000年第5期
    1 杨鹏程、代礼忠:《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创新》,《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李若建:《中国人口的户籍现状与分区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2 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3 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汤海孺:《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5期
    4 刘伯文:《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吴丽萍:《规范中国劳动力市场放松劳动力流动的管制》,《河北法学》2004年第2期
    5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6 汤海孺:《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5期
    1 周天勇:《城市化加速下的中国土地战略》,《中国土地》2004年第1期;林善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晓静:《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综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王松梅:《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4期;迟福林.王景新:《土地承包必需有法律保障》,《中国改革》1998年第12期
    2 林善浪:《国外土地产权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1 刘君德教授指出,我国“扩区热”中的非理性的县(市)改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公共利益”的扩大化。
    2 曾磊、马素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制度创新研究进展》,《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第9期;温铁军:《缓解“三农问题”的五项政策》,《中国改革》2003年第7期;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经济地理》2003年第6期
    1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第5期
    1 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2 张学英:《城市化呼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建设》2003年第9期;邓微:《论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 樊小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最大障碍》,《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期
    4 肖行:《我国社会保障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王蕾:《我国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6期
    5 肖行:《我国社会保障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6期
    6 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6期;张学英:《城市化呼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建设》2003年第9期
    1 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邓微:《论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 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3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第5期
    4 樊小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最大障碍》,《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期
    5 王国军:《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6 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1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第5期
    2 温铁军:《缓解“三农问题”的五项政策》,《中国改革》2003年第7期
    3 邓微:《论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 课题组:《上海创建国际大都市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1999年8月;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刘君德:《中国直辖市制度辨析与思考》,《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中国方域》1999年第1期
    2 刘君德、张俊芳、马祖琦:《大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区级政区功能定位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马祖琦、刘君德:《国外大城市中心城区区级政区职能研究》,《城市规划》2003年第3期;马祖琦:《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 顾朝林:《南京城市行政区重构与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第9期;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9期;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张京祥,沈建法,黄钧尧等:《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城市规划》2002年第9期;张京祥、范朝礼、沈建法等:《试论行政区划调整与推进城市化》,《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5期;张京祥、程大林:《由行政区划调整到都市区管治》,《规划师》2002年第9期;张京祥、邹军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陈眉舞,张京祥,赵伟:《区划调整背景下的都市区内部整合研究—以杭州为例》,《规划师》2005年第5期;张蕾、张京祥:《撤县设区的区划兼并效应再思考——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城市问题》2007年第1期
    2 魏立华、阎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004年第2期
    3 李开宇、魏清泉等:《从区的视角对“撤市设区”的绩效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总第152期
    4 戴均良:《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1版;戴均良:《特大城市郊县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对上海市区县体制的调查研究》,《中国民政》2000年第9期;戴均良:《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行政区划与地名》2003年第2期;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要求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红旗文稿2002第4期
    1 全国范围内的乡镇高额负债的事实已被各种数据证实,尽管这一情况在中西部更为严重,但东部的财政赤字也十分严重,只是其偿债能力较欠发达地区乡镇稍强而已。可详见宋洪远等:《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版
    1 王德、郭洁:《乡镇合并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6期;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市规划》2000年第12期;王伟毅:《对乡镇撤并引发问题的反思》,《现代农业》2003年03期;梁平、冯驰:《乡镇合并的动力机制、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南方农村》2005年第1期
    2 汤建中等:《上海郊区乡镇政区规划调整刍议》,《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第6期;禚振坤:《区划调整研究初探—以泰州为例谈江苏省的乡镇撤并》,《规划师》2001年第4期;吴仲斌:《乡镇撤并:问题与对策》,《红旗文稿》2007年第13期
    3 党国英:《乡镇撤并基本完成实际效果还须检验》,《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项继权:《乡镇撤并的后续改革》,《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4 刘君德、宋迎昌等:《论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海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体制探索》,《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4期;陈湘满、刘君德等:《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刘君德、张玉枝等:《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分化与整合——上海真如镇个案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4期;刘君德、张玉枝:《上海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上海城市规划》1999年第2期。
    1 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1 张桂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划改革》,《城市问题》1993年05期
    1 何增科等:《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刘君德:《上海技术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体制初步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年第3期;刘君德、宋迎昌、方晓:《上海城市边缘型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华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沈玉芳:《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开发区协同发展研究》,《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8期;林拓:《开发区与乡镇行政体制关系问题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2期;林拓:《高新园区与乡镇经济联动发展的体制创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汪长根、刘伯高等:《苏州工业园区与周边乡镇共同发展的研究报告》,《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年第1期;韩伯棠、方伟等:《行政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3 秦学著,刘君德指导:《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华东师范 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 李丽雅、刘君德等:《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上海为例》,《经济地理》2005年第1期
    2 张开琳著,刘君德指导:《大城市郊区新市镇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 刘平波:《非法行政区划现象探源》,《中国方域》2003年第4期;蒋荣:《中国当前的“特殊政区”述议》,《中国方域》2003年第4期
    4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26-37
    5 轩明飞:《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以济南市前屯改制为个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版p35-47
    1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 蓝宇蕴:《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社会学思考》,《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蓝宇蕴:《城中村:村落终结的最后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1年第6期
    3 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30
    5 饶小军、邵晓光:《边缘社区—城市族群社会空间透视》,《城市规划》2001年第9期
    6 罗赤:《透视城中村》,《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年第37期
    7 张建明:《广州都市村庄形成演变机制分析——以天河区、海珠区为例》,1998年度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8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234-235
    2 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219-222
    4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238-239
    5 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 郭正林:《论乡村三重关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 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242-244
    1 刘君德 张玉枝:《上海浦东新区行政区 社区体系及其发展研究(上、下)》,《城乡建设》1995年第9、10期;刘君德 张玉枝:《论浦东新区的社区分化——整合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人文地理》,1997年第4期;刘君德 张玉枝:上海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上海城市规划》1999年第2期
    1.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1996年第3期;
    2.柴彦威,周一星:《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及趋势》,《地理科学》2000年第2期;
    3.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地理学报》1997年第4期;
    4.高向东、江取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城市规划》2002年第1期;
    5.谢守红、宁越敏:《广州市人口郊区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6期;
    6.周敏:《杭州城市郊区化问题初步分析》,《经济地理》1997年第2期;
    7.冯健:《杭州城市郊区化发展机制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2期;
    8.刘明菊:《长春市郊区化进程及其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9.周一星、孟学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222-p223
    10.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11.刘卫东等:《城市化地区土地非农开发》,科学出版社1999版
    12.刘维新:《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版
    1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5.郑顺平:《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手段—城市新区土地开发综合分析》,《规划师》2003年第10期:41-44
    16.林善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17.林善浪:《国外土地产权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18.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9.左学金、楼培敏:《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中的利益分配、相关问题及对策》,《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
    20.陈宁、周炳中:《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浙江永康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1期
    21.黄祖辉、汪晖:《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3.孙本良:《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面面观》《理论探讨》2003年第11期
    24.卢为民:《大都市郊区住区的组织与发展:以上海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刘君德 张玉枝:《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战略思考》《城市管理》1999年第1期
    26.刘君德 张玉枝:《上海浦东新区行政区 社区体系及其发展研究(上、下)》,《城乡建设》1995年第9、10期
    27.刘君德 张玉枝:《论浦东新区的社区分化——整合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人文地理》,1997年第4期
    28.刘君德 张玉枝:上海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上海城市规划》1999年第2期
    29.严重敏、刘君德:《关于城乡结合部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城市经济研究》1989年第12期
    30.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1.王桂新、沈续雷:《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1期
    32.周永康:《内涵挖掘,集约土地—在全国土地集约利用市长研讨班上的总结讲话(摘要)》,《中国土地》1999年第12期
    33.黄贤金:《长三角土地之忧》,《中国改革》2004年第5期
    34.谭峻、戴银萍等:《浙江省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包制度个案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 第3期
    35.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36.唐晓莲、魏清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后对城市土地管理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6期
    37.郑浩澜:《中国农地征用的制度环境分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38.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
    39.罗丹等:《不同农村土地非农化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40.张晓玲等:《被征地农民贫困风险及安置措施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2期
    41.张红、于楠、谭峻:《对完善中国现行征地制度的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2期
    42.程德理:《我国大城市郊区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研究》同济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43.林拓:《传统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变:新世纪孙桥发展战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44.周建斌:《“点、线、面”相结合的新郊区新农村试点先行区规划——以上海嘉定(华亭)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第4期
    45.徐劫:《无锡锡山区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江南论坛2008年第3期
    46.毕吕贵、洪清华等:《上海郊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规划布局》,《上海城市规划》2007年第3期
    47.熊竞:《郊区公共服务业发展探讨——来自苏州高新区的实践》经济师,2008年第3期
    48.王朋:《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形成原因、管理问题及政策建议》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9.王云峰、袁利金等:《杭州市郊区住宅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建筑经济》,2007年05期
    50.王宏伟:《大城市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城市开发》2003年07期
    51.杨继瑞:《统一规划综合开 配套建设—促进城市郊区住宅健康发展的思考》,《城市开发》2001年12期
    52.贾育青、季成鹏:《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北方经济 2006年第20期
    53.吴克宁、王秀丽等:《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以郑州市郊区为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4期
    54.李俊莉、曹明明:《西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第2期
    55.施展、张勇等:《上海市郊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的问卷调查——以市容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4期
    56.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
    57.温铁军:《应该推进村镇自治》《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8月9日
    58.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治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9.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60.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61.徐勇:《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2.党国英:《中国乡村自治:现状、问题与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63.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1999年第1期
    64.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65.徐增阳,黄辉祥:《财政压力与行政变迁——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改革》,《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66.吴理财.:《乡政新论》,《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
    67.张开琳:《大城市郊区新市镇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68.贺曲夫:《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69.曾军:《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5期
    70.项继权:《论我国农业县市财政困境的原因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71.项继权:《县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什么》,《学习月刊》2004年第3期
    72.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7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第5期
    74.刘传江:《中国城市化发展: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75.汤海孺:《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5期
    76.杨建城:《城市化进程必须创新》,《广东财政》2000年第11期
    77.熊利萍:《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创新》,《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1期
    78.陈光普:《如何构建我国城市化的制度支持系统》,《行政论坛》2003年第1期
    79.陈忠:《城市制度:城市发展的核心框架》,《城市问题》2003年第4期
    80.彭春华:《我国城市化中的农村制度创新要求》,《岭南学刊》2002年第1期
    81.吴力子:《制度创新与中国的城市化》,《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8期
    82.黄少安:《中国农村城市化需要制度创新》,《发展》2001年第12期
    83.杨虹,刘传江:《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制度安排比较》,《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84.李一平等:《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85.张强:《北京郊区城市化中若干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探讨》,《北京规划建设》2002年第2期
    86.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地理研究》2001年第9期
    87.仲大军:《户籍制度:是否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1期
    88.周杰.、朱小童:《迁徙自由与户籍管理改革》,《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89.伍先江:《户籍制度改革的人口管理工作效应》,《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3期;
    90.潘建成:《中国城市化对统计工作有哪些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报告》,《北京统计》2004年第3期;
    91.戴成贵.、张妙娟:《完善城市人口管理的思路——以温州市为例》,《城市问题》2000年第5期
    92.杨鹏程、代礼忠:《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创新》,《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93.李若建:《中国人口的户籍现状与分区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94.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95.汤海孺:《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5期
    96.刘伯文:《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97.吴丽萍:《规范中国劳动力市场放松劳动力流动的管制》,《河北法学》2004年第2期
    98.周天勇:《城市化加速下的中国土地战略》,《中国土地》2004年第1期
    99.晓静:《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综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0.王松梅:《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4期;
    101.迟福林.王景新:《土地承包必需有法律保障》,《中国改革》1998年第12期
    102.曾磊、马素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制度创新研究进展》,《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第9期;
    103.温铁军:《缓解“三农问题”的五项政策》,《中国改革》2003年第7期;
    104.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经济地理》2003年第6期
    105.张学英:《城市化呼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建设》2003年第9期;
    106.邓微:《论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07.樊小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最大障碍》,《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期
    108.肖行:《我国社会保障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
    109.王蕾:《我国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6期
    110.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6期
    111.张学英:《城市化呼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建设》2003年第9期
    112.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113.王国军:《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114.邓微:《论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15.课题组:《上海创建国际大都市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1999年8月;
    116.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
    117.刘君德:《中国直辖市制度辨析与思考》,《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118.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中国方域》1999年第1期
    119.刘君德、张俊芳、马祖琦:《大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区级政区功能定位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20.马祖琦、刘君德:《国外大城市中心城区区级政区职能研究》,《城市规划》2003年第3期;
    121.马祖琦:《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22.顾朝林:《南京城市行政区重构与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第9期;
    123.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9期;
    124.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
    125.张京祥,沈建法,黄钧尧等:《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城市规划》2002年第9期;
    126.张京祥、范朝礼、沈建法等:《试论行政区划调整与推进城市化》,《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5期;
    127.张京祥、程大林:《由行政区划调整到都市区管治》,《规划师》2002年第9期;
    128.张京祥、邹军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
    129.陈眉舞,张京祥,赵伟:《区划调整背景下的都市区内部整合研究—以杭州为例》,《规划师》2005年第5期;
    130.张蕾、张京祥:《撤县设区的区划兼并效应再思考——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城市问题》2007年第1期
    131.魏立华、阎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004年第2期
    132.李开宇、魏清泉等:《从区的视角对“撤市设区”的绩效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
    133.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总第152期
    134.戴均良:《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35.戴均良:《特大城市郊县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对上海市区县体制的调查研究》,《中国民政》2000年第9期;
    136.戴均良:《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行政区划与地名》2003年第2期;
    137.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要求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红旗文稿2002第4期
    138.[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9.宋洪远等:《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版
    140.王德、郭洁:《乡镇合并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 第6期;
    141.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市规划》2000年第12期;
    142.王伟毅:《对乡镇撤并引发问题的反思》,《现代农业》2003年03期;
    143.梁平、冯驰:《乡镇合并的动力机制、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南方农村》2005年第1期
    144.汤建中等:《上海郊区乡镇政区规划调整刍议》,《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第6期;
    145.禚振坤:《区划调整研究初探—以泰州为例谈江苏省的乡镇撤并》,《规划师》2001年第4期;
    146.吴仲斌:《乡镇撤并:问题与对策》,《红旗文稿》2007年第13期
    147.党国英:《乡镇撤并基本完成实际效果还须检验》,《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148.项继权:《乡镇撤并的后续改革》,《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149.刘君德、宋迎昌等:《论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海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体制探索》,《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4期;
    150.陈湘满、刘君德等:《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
    151.刘君德、张玉枝等:《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分化与整合——上海真如镇个案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4期
    152.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153.张桂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划改革》,《城市问题》1993年05期
    154.何增科等:《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55.汪长根、刘伯高等:《苏州工业园区与周边乡镇共同发展的研究报告》,《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年第1期;
    156.韩伯棠、方伟等:《行政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157.秦学著,刘君德指导:《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58.李丽雅、刘君德等:《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上海为例》,《经济地理》2005年第1期
    159.张开琳著,刘君德指导:《大城市郊区新市镇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60.刘平波:《非法行政区划现象探源》,《中国方域》2003年第4期
    161.蒋荣:《中国当前的“特殊政区”述议》,《中国方域》2003年第4期
    162.轩明飞:《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以济南市前屯改制为个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版p35-47
    163.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64.蓝宇蕴:《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社会学思考》,《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65.蓝宇蕴:《城中村:村落终结的最后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1年第6期
    166.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67.饶小军、邵晓光:《边缘社区—城市族群社会空间透视》,《城市规划》2001年第9期
    168.罗赤:《透视城中村》,《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年第37期
    169.张建明:《广州都市村庄形成演变机制分析——以天河区、海珠区为例》,1998年度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170.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71.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2.郭正林:《论乡村三重关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 郑宝恒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6
    2 “市制,从1921年正式诞生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统治结束的28年,基本上处于创立和完善阶段,与同期的城市经济一样发展缓慢,设市数量很少,特别是抗战胜利之前,大陆地区的设市城市不足30个。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设市条件过高,更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商业经济不发达,加上战争等原因遏制了城市的发展和市的设置。”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p21
    3 参见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p44-47
    4 “由于旧行政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以警察管区为依据,没有考虑辖区内经济生活环境的不同因素,如一些工商业地区(城市化地区)和农业地区同划在一个行政区内,一些郊区也包括了比较发达的工商业地区,给行政管理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见行政区划网上海政区沿革http://www.xzqh.org/yange/31sh/index.htm
    5 《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61
    1 《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61
    2 《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64
    3 《苏州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郊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p46-50
    4 《安阳市郊区志》编篡委员会编:《安阳市郊区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年版,p52-56
    1 《苏州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郊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p47
    2 《苏州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郊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p47
    3 《苏州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郊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p47
    1 《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67
    2 中国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
    3 参见本文第二章2.2节中的内容。
    1 中国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
    2 1958年3月河北省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5个县及通州市划归北京市管辖。见郑定铨:《近半个世纪来我国四大直辖市行政区划沿革》《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9期
    3 “1958年,因上海市人口众多,郊区面积较少,在市政建设规划、下放干部劳动锻炼、副食品供应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报告,请求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3县划归上海市管辖。1月17日,国务院电复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同意将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3县划归上海市领导。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2次会议通过将江苏省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7县划归上海市。10个县的面积有5255.55平方公里,划入上海市后,使上海市的面积增大到5862.88平方公里。196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省舟山县的嵊泗人民公社划入上海市。第二年又复划归浙江省“见《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67。
    4 攀枝花1965年2月设市时:将云南省永仁县的仁和、大田两区的27个乡划入,设立大田区、大河区;将云南省华坪县大兴区的10个乡划入,设立玉泉区;由盖达县五、六两区四个乡和合理县红格区两个乡划入,设立金江区。以上共43个乡,后并为19个乡。1972年10月将大田、大河、玉泉、金江四区合并为郊区,另设立东区、西区两个城区。中国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
    1 多吉才让:《应积极研究行政区划体制创新的问题》,《中国民政》2002年第11期
    1 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孙学玉、伍开昌:《构建省直直接管理县市的公共行政体制——一项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一期
    1 从数据支持的角度看,1984年初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前后5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看,市领导县体制并没有阻碍经济的发展。1979—1983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92%,1984——1988年,年均增长率为11.85%。江苏省1983年初撤销所有地区,全面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是全国第一个全部撤销地区,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省份。撤地前的1979—198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2%,撤地后的1984—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06%。广东省原有7个地区,1983年撤销4个地区,1988年撤销3个地区,先后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地设市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79—1983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41%,1984—1988年为12.52%,1989—1993年为12.40%。参加戴均良:《中国市制》,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2 正如前文指出的市管县体制有不同的模式,而在升格县(县级市)为地级市以及划出县市新设地级市等情况下,往往由于中心城市自身发展水平并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小,而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特别是由于狭隘的自利发展动机和考核机制上的缺陷而导致的中心城市汲取周边县市发展资源将在这一模式下变得更加明显,问题也更加严重。
    3 从行政管理科学的角度,过多的行政层级不仅产生巨大的信息传递成本,甚至导致信息失真、扭曲,这不仅降低了县(市)政府在贯彻中央精神和政策上的行政效率,造成政令统一的问题,也给县政府在为辖区企业、居民服务管理带来了障碍,有损于树立政府高效服务的形象。例如,在浙江义乌,由于在境外人员管理上没有相应的管理权限,造成政府服务效能的较低,并给大量涌入当地的外商、台商等在办理签证上造成很大的不便。
    1 刘君德:《中国市镇制度的发展与设市模式》,《地理教学》1995年第5期
    2 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p84
    3 自1997年冻结整县改市的调整以来,设市都是通过切块设市完成,但此后出现的县改区成为城乡合治设市的一个变种,在文后将对市县改区做进一步分析。
    1 浦善新:《中国建制镇的形成发展与展望(二)》,《村镇建设》1998年第1期
    2 《城镇化20年:建制镇数量首次超过乡》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Apr/139347.htm
    1 魏爱云:《基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就乡镇撤并问题答记者问》,《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1 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二○○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
    1 李斌 纪小明 周宽山:《乡镇建制昨天在深圳消失 最后九镇全部改称街道》南方都市报,2004.08.27
    2 编辑:冯怡驹《深圳龙岗完成“村改居”全区已无村一级建制》深圳特区报 2004-09-16
    3 景后寅:《县改区并非易事》,《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第44期
    4 记者常红、赵颖:《民政部:省管县是趋势 减少行政层级非撤地级市》人民网,北京2006年9月29日 http://gov.people.com.cn/GB/46737/4875223.html
    1 从实践来看,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实行由于在一些地区,特别是浙江省长期坚持县财省管的体制显示出了良好的制度优势和经济绩效(对于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一些情况和分析参见以下案例研究),因而也成为其他地区效仿的“真经”、“标本”。据报道介绍,迄今为止,全国实行财政“省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22个一级行政区(记者王红茹张俊才等:《“省管县”改革:地方权利再分配》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06月1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5845418.html)
    1 例如江西省宜春市代管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苏州市代管昆山市、太仓市等,甘肃酒泉市代管玉门市等。
    2 例如,林尚立教授(1998)曾在分析我国政府间关系时曾指出“财政是政府活动的基础,决定各级政府实现法定职权的能力和水平。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是政府间实际权力关系的晴雨表。通过这个晴雨表,可以清楚地断定政府间关系的走向是趋于集权,还是趋于分权。”
    1 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情况,参见吴云法:《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分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年第26期;张道刚:《解读浙江“省管县”》,《决策咨询》2004年第1期;贾拥民:《浙江真经:“省管县”》,《中国改革》2004年第6期
    2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制度都是行政管理层次和财政层次相统一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权。事实上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财政层次和行政层次不是完全对应的。一般的情况是行政层次往往多于财政层次。例如,在德国虽然县作为一级行政层次,但是它不是一个财政层次。在法国,由于省比较小,1956年改革建立了经济规划区,每个区由2到8个省构成,建立经济规划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参见朱秋霞:《行政区划与地方财政体制: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3 需要指出的一点,省管县也可能引发地级市辐射能量的下降,这源于一直被学界诟病的“市压县”、“市卡县”被解除之后中心城市失去吸取资源的途径而使得中心城市出现发展能量减低,这一情况则对近郊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由于近郊在区位上更接近中心城区,并且往往是市辖区建制,与中心城市的隶属关系更为紧密,因而中心城市在汲取周边县市发展资源后往往会“滴漏”到这一地域,这从高级别的开发园区大多设立在近郊可以看出),这种负面影响更多的反映在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可能 延缓近郊地区的城市化步伐,但总体而言,这一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及中心城市自身力量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将十分微弱。
    1 如浙江省温州地区的龙港镇、鳌江镇、江苏省吴江市的盛泽镇等以及珠三角的经济发达的专业镇等。
    2 刘君德等:《论“强县扩权”与政区体制改革》,《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贺曲夫著,刘君德指导:《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等。
    1 张开琳著,刘君德指导:《大城市郊区新市镇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 例如上海市嘉定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利用差别考核促进镇之间的差别竞争,参见《嘉定用差别考核促差别竞争》新华网/编辑:雨辰)(发布日期:2007年6月29日)
    2 这段表述修改自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p21-22
    1 可参见范德官主编:《ECO上海:提升大都市综合竞争力——上海郊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1.郑宝恒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6
    2.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p21
    3.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p44-47
    4.《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5.《苏州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郊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p46-50
    6.《安阳市郊区志》编篡委员会编:《安阳市郊区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年版,p52-56
    7.郑定铨:《近半个世纪来我国四大直辖市行政区划沿革》《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9期
    8.肖捷颖、葛京凤、沈彦俊等:《基于GIS的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研究》,《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
    9.XU Jiangangl,LIAO Banggul(2007),"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l Economy—Changing Land Use Pattern in Shanghai",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Vol.17(1);
    10.梁书民、金陶陶:《中国大城市建成区扩张与城郊耕地保护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1期;
    11.方创琳、步伟娜:《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的城市竞争能力与扩张幅度研究》,《地理科学》2004年第5期
    12.陈德超、袁中金等:《苏州建设用地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3.周国华、贺艳华:《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06年第11期;
    14.林目轩、师迎春等:《长沙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15.李飞雪、李满春等:《建国以来南京城市扩展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7期;
    16.徐枫、刘兆礼等:《长春市近50年城市扩展的遥感监测及时空过程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2期;
    17.徐建华、单宝艳:《兰州市城市扩展的空间格局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8.多吉才让:《应积极研究行政区划体制创新的问题》,《中国民政》2002年第11期
    19.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20.孙学玉、伍开昌:《构建省直直接管理县市的公共行政体制——一项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1.城镇化20年:建制镇数量首次超过乡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Apr/139347.htm
    22.魏爱云:《基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就乡镇撤并问题答记者问》,《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23.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二○○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
    24.李斌 纪小明 周宽山:《乡镇建制昨天在深圳消失 最后九镇全部改称街道》南方都市报,2004.08.27
    25.编辑:冯怡驹《深圳龙岗完成“村改居”全区已无村一级建制》深圳特区报2004-09-16
    26.景后寅:《县改区并非易事》,《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第44期
    27.记者常红、赵颖:《民政部:省管县是趋势减少行政层级非撤地级市》人民网,北京2006年9月29日http://gov.people.com.cn/GB/46737/4875223.html
    28.王红茹 张俊才等:《“省管县”改革:地方权利再分配》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06月1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5845418.htm
    29.云法:《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分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年第26期;
    30.张道刚:《解读浙江“省管县”》,《决策咨询》2004年第1期;
    31.贾拥民:《浙江真经:“省管县”》,《中国改革》2004年第6期
    32.朱秋霞:《行政区划与地方财政体制: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33.刘君德等:《论“强县扩权”与政区体制改革》,《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34.贺曲夫著,刘君德指导:《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5.刘君德:《中国市镇制度的发展与设市模式》,《地理教学》1995年第5期
    36.张开琳著,刘君德指导:《大城市郊区新市镇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7.《嘉定用差别考核促差别竞争》新华网/编辑:雨辰)(发布日期:2007年6月29日)
    1 参见第二章有关芝加哥都市区郊区发展中,库克(Cook)郊区西北部的沙姆贝格(Schaumberg)镇的案例,以及图2-4。
    2 《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一:美国的边缘城市》中国城市化网站http://www.curb.com.cn/pageshow.asp?id_forum=006111
    1 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范今朝:《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范今朝:《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陈幽泓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1-45
    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陈幽泓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9
    2 Roger L.Kemp(ed.),Forms of Local Government,McFarland & Company,Inc.,Publishers,1999,p.7.
    3 理查德D.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地方行政》,九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6 刘海波:《美国地方政府中的特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7 贺曲夫:《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 高秉雄、陈国申:《西方基层政府的合并浪潮及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2 杨宏山:《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 高秉雄、陈国申:《西方基层政府的合并浪潮及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1 张开琳:《大城市郊区新市镇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 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版
    1 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1 郑时龄、王伟强、袁雁.国际大都市区郊区发展比较研究http://law.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32/8/class003200001/hwz663667.htm
    2 蒋荣:《东京都市区模式及其对中国都市区的借鉴意义》,中国方域.2003年第3期
    3 贺曲夫:《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 可参见以下网站http://www.mildura.vic.gov.au/Page/Page.asp?Page_Id=167&h=0http://www.wangaratta.vic.gov.au/CA256B5800826065/page/About+Our+Region-Location+Map?OpenDocument &1=101-About+Our+Region~&2=050-Location+Map~&3=~http://www.murraybridge.sa.gov.au/webdata/resources/files/Ward_Boundaries.pdf http://www.benalla.vic.gov.au/Files/BRC_Ward_Boundary_Map-web.pdf http://www.hrcc.vic.gov.au/main.cfm?CategoryID=4&contentfile=infopage&topicid=48
    1.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一:美国的边缘城市》中国城市化网站
    3.http://www.curb.com.cn/pageshow.asp?id_forum=006111
    4.[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陈幽泓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1-45
    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陈幽泓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9
    6.Roger L.Kemp(ed.),Forms of Local Government,McFarland & Company,Inc.,Publishers,1999,p.7.
    7.理查德D.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地方行政》,九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刘海波:《美国地方政府中的特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1.贺曲夫:《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2.高秉雄、陈国申:《西方基层政府的合并浪潮及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13.杨宏山:《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高秉雄、陈国申:《西方基层政府的合并浪潮及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15.《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二:英国的郊区新城》中国城市化网http://www.curb.com.cn/pageshow.asp?id_forum=006113
    16.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17.郑时龄、王伟强、袁雁.国际大都市区郊区发展比较研究http://law.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32/8/class003200001/hwz663667.htm
    18.蒋荣:《东京都市区模式及其对中国都市区的借鉴意义》,中国方域.2003年第3期
    19.资料来源:张敏:《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三: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中心》中国城市化网http://www.curb.com.cn/pageshow.asp?id_forum=006112
    1 根据1951年的统计数据,当时上海市的行政区划大体在高桥、洋径、杨思、龙华、梅陇、北新径、真如、大场、江湾、五角场一线的范围之内,全市面积只有636.18平方公里,其中郊区529.43平方公里。数据源自《文汇报》1951年12月15日,转自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 有学者通过国外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四个城市的城郊空间关系为参照,对上海城郊比做了模拟,计算的结果是,当前城郊600:5740的实际值与模拟的750:5590接近,因此,得出近乎1:10的城郊比是理想的,并且认为从世界城市发展趋势看,上海的腹地限定于行政区内还是不足,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尽管当时上海发展综合实力与现在有差别,但是解放前作为全国,乃至远东金融中心的上海,1:5的这一比例还是不足,只是比90年代初上述四个国家中日本的城郊比略小。90年代,这四个国家城郊比分别为伦敦(1:6),巴黎(1:15),纽约(1:12),东京(1:4)。参见吴雪明:《世界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人口分布》,《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七期。
    3 1951在年时。全市人口共552.2万,其中市区473.7万。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 参见杨忠伟、范凌云编著:《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p82,图6.13
    1马祖琦:《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2 撤销上海市新市区,并入江湾区。(内务部1952年9月23日批准)
    1 于鸣超:《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2 1951年11月由政务院第58次政务会议通过的《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规定:“国家因建设需要收回农民耕种的国有土地或征用私人所有的农业土地时,应给耕种该土地的农民以适当安置,并对其在该项土地上的生产投资(如凿井、植树等)及其他损失。予以公平合理的补偿。或以相等之国有土地调换之”。可以想象在城市户口含金量很高的时期,如不能给失地农民安排“相等之国有土地”,“适当安置”的成本将是高昂的。
    1 国务院1961年1月25日批准:撤销浦东县,并入川沙县、上海市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
    2 杨忠伟、范凌云编著:《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 例如浦东新区2007年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上海浦东新区所辖12个街道办事处已全面退出直接招商引资的舞台,其他经济管理职能也一并剥离,转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事务。参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海浦东改革:街道办事处全面剥离经济管理职能》http://www.gov.cn/jrzg/2007-07/27/content_698807.htm
    1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政区地图资料获取的障碍。本部分以文字描述为主,辅以一些示意图做参照。
    2 2006年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和南川市全部撤市改区,从此结束重庆市辖市的尴尬区划格局
    3 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4 李攻:《富城亦可敌省 中国GDP“3000亿俱乐部”扩容》,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 2007年12月31日
    5 截至目前,上海市1958年陆续划入的嘉定、宝山、上海、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10县只剩隔江相望的崇明还保留县建制。而北京市划入的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等9个县也有7个县已经改为区建制
    6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市在1998年曾撤销新洲县、黄陂县,设立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
    7 2002年4月3日,南京市在县改区调整中(国函[2002]23号)即是:撤销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区,以原浦口区和原江浦县的行政区域为浦口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南京市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南京市六合区,以原大厂区和原六合县的行政区域为六合区的行政区域
    82002年河北唐山市将所辖丰润县与新区进行区县合并设新的丰润区
    1 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2 特殊的情况也在浙江有出现,例如象山县辖丹东、丹西、爵溪三个街道。
    3 例如,广东汕头市潮阳市在2003年1月29日撤市改区后。于12月26日便撤销所辖峡山镇建制,设立峡山街道办事处;惠州市惠阳市2003年改区后2006年进行了较大幅度的镇改街道,截至目前已由撤并之初的10镇调整为4街6镇格局;江门市在2002年撤并新会市后于2005年撤销会城镇,设立会城街道办事处。江苏南京市2000年改江宁县为江宁区,两年后撤销会城镇,设立会城街道办事处,由2000年18个镇调整为2002年底的2街17镇。2003年又分设方山街道,2004年进一步演变为7街13镇,到了2005年镇该街道继续加速,成为9街12镇的格局,2006年进行了街镇撤并,缩减为7街2镇(东山街道、秣陵街道、汤山街道、淳化街道、禄口街道、江宁街道、谷里街道;湖熟镇、横溪镇)的乡镇政区设置。可见在县改区后乡镇政区调整的频率和力度都很大。江苏扬州市邗江县在改区后经历了:2000年12月(县-20镇、5乡)—→2001年(区-25镇)—→2001年(区-21镇)—→2002年(区-1街19镇)—→2003年(区-3街11镇)。浙江金华市的金东区、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等也在县(市)改区后进行了镇改街道工作,并同时对村委会和居民区做了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河南省漯河市在撤销郾城县设郾城区后不到一年便撤销所辖孙庄乡,设立区所辖唯一的沙北街道。福建莆田市在莆田县改区后也设立了镇海、拱辰2个街道办事处。陕西西安市在改长安县为长安区后,也对乡镇做了大规模的调整,不到五年新设了15个街道,从14镇11乡变更为15街10乡镇。尽管以上诸多案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县区区划调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农村政区建制反映,而县(市)改区后新的政区框架也是这些调整的一个动因。为了更好的说明上层政区框架变动对乡镇政区的影响这里可以举两个案列予以说明。一是,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在成立后一直处于区一镇的政区体制下,直到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盐城市亭湖区张庄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才解决区下无街的局面。尽管这一调整有着多种原因,然而其中有改区后区下无街道有着一定的关系;二是,四川省在县改区后,新的市辖区在加快镇改街道过程中,还出现了不撤镇而设街道的情况,例如,2006年10月,成都市政府批准温江区(2002年撤温江县改区)的万春镇、金马镇和永宁镇增设街道办事处。根据规定,增设的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分别与万春镇、金马镇、永宁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均保持不变。2007年5月,成都市政府同意新都区(2001撤新都县而设)增设石板滩、斑竹园等9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与石板滩、斑竹园等九个镇政府合署办公,同样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与镇相同。
    1 吕民元::《2005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宝山政府门户网站http://bsq.sh.gov.cn/
    2 “两个相同”政策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全区促进就业工作体系,使其与城镇失业人员一样享受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
    3 斯福民:《2007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宝山政府门户网站http://bsq.sh.gov.cn/
    1 根据张蕾、张京祥:《撤县设区的区划兼并效应再思考——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城市问题》2007年第1期整理
    2 根据李开宇、魏清泉等:《从区的视角对“撤市设区”的绩效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整理
    3 例如,根据上一节有关区县区划调整不同模式的归类,可以看出对于整建制改撤、组合型撤并、保留型析置三种类型的区划调整模式而言,其调整产生的得失效应还是有所差异的。例如,整建制改撤较之于保留型析置可以少设一套机构,在行政成本上有所节约,但整建制撤并极容易导致虚假城市化,对城乡统计带来困惑。组合型撤并模式由于空间区划调整弹性大,利于更好的构建城乡比例协调的政区单元,然而过多的区域拆分可能对于政区的历史传统、人文习俗等造成过多分割,并且涉及的人员、机构、资产调整过多,改革成本会比较高。保留型析入模式便于因地制宜地展开局部性的区县区划调整,但也往往会使县域经济中比较好的地区被“蚕食”,以至于很可能导致所涉县域今后的发展。
    4 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曾指出“在整个历史上,当人们需要在国家——但可能具有剥削性——与无政府之间作出选择时,人们均选择了前者,几乎任何一套规则都好于无 规则。”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年12月版2003年印刷,P24
    1 戴均良:《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行政区划与地名》2003年第2期
    1 对于这一选择,也有学者曾以此为指标进行过断裂点模型的计算,见唐相龙、李志刚、赵艳梅:《基于引力模型的陇南市对外交通发展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文汇报》1951年12月15日,转自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吴雪明:《世界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人口分布》,《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七期
    3.杨忠伟、范凌云编著:《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p82
    4.《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杨忠伟、范凌云编著:《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p93
    6.上海市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市地图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7.上海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2006年上海郊区统计年鉴》
    8.上海市民政局:《2006年上海市行政区划简册》
    9.夏书章:《市政学引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p71,转自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课题组:《无锡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报告》2007年
    11.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12.吕民元::《2005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宝山政府门户网站http://bsq.sh.gov.cn/
    13.斯福民:《2007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宝山政府门户网站http://bsq.sh.gov.cn/
    14.张蕾、张京祥:《撤县设区的区划兼并效应再思考——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城市问题》2007年第1期;
    15.李开宇、魏清泉等:《从区的视角对“撤市设区”的绩效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
    16.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总第152期;
    17.魏立华、阎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004年02期
    18.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郊区分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上海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2006年上海郊区统计年鉴》
    19.[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年12月版2003年印刷,P24
    20.戴均良:《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行政区划与地名》2003年第2期
    21.唐相龙、李志刚、赵艳梅:《基于引力模型的陇南市对外交通发展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 Northam R M.Urban Geograph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79.
    2 这一指标是“全乡劳动力人数比例:第一产业占25%;第二产业占60%;第三产业占15%。全乡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总数100人以上。”见《上海市关于调整本市撤乡建镇标准的通知》(沪民基(94)第23号) 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调试。二是开发商与政府的土地利益关系。开发商一头是高利润的土地市场收益,包括高房价、土地二级市场上的高地价以及工业生产利润等,一头是可以通过低价获取的土地。后一头的渠道包括从村集体手中占用未国有化的集体建设土地,与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官员的暗箱操作等。三是政府之间的土地利益关系。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在耕地红线上的讨价还价(跨政区的低价利用土地,异地代保,杭州向嘉兴海宁买地;“三集中”、土地整理等获取土地指标:土地审批权),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利益,县乡村在分配高额土地收益上的冲突;降低土地征用中的总价值,减少相关税费的总数,以减少中央分成数。四是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益关系。郊区土地利用中另一个围绕土地利益的问题是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不可增加的(太空利用除外)生产生活要素,其代际公平问题成为热议的焦点,这里包括耕地的流失和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等。
    1 尽管城市转向已成为郊区发展的必然主题,然而近年来在大城市的郊区也出现了一些暂时性的异常变奏——郊区的拒城市化、斥城市化现象。这主要是指郊区一些农民在丰厚的郊区经济实惠和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下,不接受甚至排斥、阻碍城市化进程。他们一方面既欢迎城市化,因为这将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土地租金收入并享受城市设施的各种便利;另一方面他们又排斥城市化,因为一旦成为“市民”,他们的既得利益将被“剥夺”,这包括土地的“涨价归公”、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落空,并且新的城市生活将带来巨大的生活成本和紧张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理性权衡下,郊区农民并非一味迎合城市化,而是对丰富的城市化内容“择优选择”,这从短期看,确实有其可取之处,然而从长远看,其中的隐患也不少。这在近年来令不少城市政府头痛和棘手的城中村改造可以看出。
    2 朱鸿伯,上海市川沙县志编修委员会:《川沙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
    3 张建明,陈少能,朱岳群,上海市浦东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川沙县续志:1986~199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p153-154
    1 朱鸿伯,上海市川沙县志编修委员会:《川沙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p58
    2 朱鸿伯,上海市川沙县志编修委员会:《川沙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p17
    3 沈延生、张守礼《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http://www.chinaelcctions.org 2007-5-19
    1 张厚安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p186-187
    2 张厚安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p186-188
    1 张厚安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p193
    1 参见刘君德教授主持的《上海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浦东新区建制镇区划调整及城镇发展战略研究》,此成果于2001年获第四届上海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
    2 林拓:《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政区改革:浦东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3 林拓:《历史时期上海浦东地区经济开发与政区演变的相关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3月第2期
    1 林拓:《历史时期上海浦东地区经济开发与政区演变的相关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3月第2期
    1 《川沙概况》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域(新镇)招商服务中心网站http://www.nchsh.com/company.htm
    1参见刘平波:《非法行政区划现象探源》,《中国方域》2003年第4期
    1 刘君德教授提出“网络式政区”概念,本文在此借用了这一概念分析浦东新区的郊区(域)政区体系。
    2 浦东之窗丛书编辑部:《“列车工程”在浦东启动:浦东城乡共同开发同步前进》,浦东之窗丛书·第九册1995
    3 上海浦东启用“区镇联动”信息化系统公共信息平台,中国电子政务网,2006-04-19
    1 《浦东新区新市镇建设论坛暨展示活动在浦东展览中心举行》,东方早报 2007-11-21
    1.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郊区分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上海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2006年上海郊区统计年鉴》
    2.上海民政局《上海行政区划简册1993,1997》
    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p153-154
    4.朱鸿伯,上海市川沙县志编修委员会:《川沙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
    5.张建明,陈少能,朱岳群,上海市浦东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川沙县续志:1986-199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6.沈延生、张守礼《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2007-5-19
    7.张厚安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p186-187
    8.林拓:《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政区改革:浦东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9.林拓:《历史时期上海浦东地区经济开发与政区演变的相关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3月第2期
    10.《川沙概况》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域(新镇)招商服务中心网站http://www.nchsh.com/company.htm
    11.党国英:《乡镇机构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选自李昌平等:《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刘平波:《非法行政区划现象探源》,《中国方域》2003年第4期
    13.浦东之窗丛书编辑部:《“列车工程”在浦东启动:浦东城乡共同开发同步前进》,浦东之窗丛书·第九册1995
    14.上海浦东启用“区镇联动”信息化系统公共信息平台,中国电子政务网,2006-04-19
    15.浦委五号文、浦东新区周报、新区政府官方网站、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12日浦东新区第二届人民代表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浦委发[2004]118号文件,转引自殷文杰:《大都市郊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郊区发展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6.和谐·人文·集约·生态——浦东新区新市镇建设概况,北航上海校友会http://www.buaash.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79转引自解放日报:《浦东新区新市镇建设论坛暨展示活动在浦东展览中心举行》,东方早报2007-11-21
    1 参见第一章有关内容
    2 参见第五章有关内容
    3 参见第四章4_3以及第五章有关内容
    4 参见第三章有关陆铭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的论文。
    1 《浦东加快新郊区建设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中广网2008年4月17日。
    1 记者赵飞飞:《上海市598个村出现透支 村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09月23日
    1 张永康、许红梅:《沿海地带行政区划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p149-170。
    2 刘君德:《我国特大城市内部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思考:一篇未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国方域一行政区划与地名》2000年第2期。刘君德主持:《上海创建国际大都市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上海市2000年民政局课题,笔者未曾为此课题尽力,在此对刘君德教授无私的提供表示衷心感谢!
    1 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176-177。
    1 根据市县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不改变行政级别的情况下对市县进行差别化管理,实现调动地方积极性与保持政区稳定的统一。参见刘君德、周克瑜等《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66-71
    1 参见密尔蒂拉市的政府网站http://www.mildura.vic.gov.au/Page/Page.asp?Pagc_Id=43&h=1&p=1
    1 本部分内容来自刘君德主持的《嘉定区中心村建设与村级区划体制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笔者未曾为此课题尽力,在此对刘君德教授无私的提供表示衷心感谢1
    2 “1966计划”具体而言是指:1个中心城:上海市外环线以内的600平方公里左右区域内:9个新城: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新城、崇明城桥。规划总人口540万左右,其中松江、嘉定和临港新城3个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城,人口规模按照80至100万规划,总人口在270万左右;60个左右新市镇:从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和基础设施合理配置角度,集中建设60个左右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人口在5万人左右的新市镇.对于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足的新市镇,人口规模按照10到15万规划;600个左右中心村:中心村是农村基本居住单元,将对分散的自然村适度归并,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参见王其明:《上海1966计划出台》中国经营报2006年02月18日。
    3 无锡市锡山区目前总人口为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2089个,自然村1978个,占地面积7.4万亩,自然村平均人口不到150人,户均占地面积大。由于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设计,农村建房主要是以村民小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平原式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沿河村,农村建设个性不强,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成一线,个别地方更是“天女散花”,既不成线.更不成块,“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由于该区人多地少,土地后各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曹敏伟、李玉,2005)。
    1 韩伯棠、方伟等:《行政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2 李丽雅、刘君德等:《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上海为例》,《经济地理》2005年第1期
    1.刘君德主持的《嘉定区中心村建设与村级区划体制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2.刘君德主持:《上海创建国际大都市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上海市民政部课题
    3.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曹敏伟、李玉:《加快锡山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无锡市锡山区工作研究2005年第28期
    5.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p21-22
    6.可参见范德官主编:《ECO上海:提升大都市综合竞争力——上海郊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7.刘君德、周克瑜等《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66-71
    8.韩伯棠、方伟等:《行政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李丽雅、刘君德等:《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上海为例》,《经济地理》2005年第1期
    10.郭会文,《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行政主体资格》《法学》2004年第11期
    11.记者赵飞飞:《上海市598个村出现透支村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09月23日
    1.P.T,1994,Suurban Cook Grow by Leaps and Bounds.Chicago Tribune,Feb:15
    2.RogerL.Kemp(ed.),FormsofLocalGovemment,McFarland& Company,Inc.,Publishers,1999
    3.David.Saffell,Stare And Local Govemment: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ies,McGraw-Hill,Inc.1993
    4.Hall P.The World Cities,3rd Edition.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4.248,
    5.[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年12月版2003年印刷
    6.[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陈幽泓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8.[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美]查尔斯·沃尔夫著,谢旭译:《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0.[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陈幽泓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理查德D.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地方行政》,九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4.[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5.[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6.[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谢倩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7.[日]村松岐夫著,孙新译:《地方自治》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8.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刘君德、冯春萍、华林甫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1.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2.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4.田穗生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2005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6.张厚安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7.朱铁臻:《中国城市手册》,转自黄明达:《试论市镇制度》选自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
    28.邢忠:《边缘区与边缘效应——一个广阔的城乡生态规划视域》,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高向东:《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0.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2.高汝熹,罗明义著:《城市圈域经济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版
    33.杨忠伟、范凌云:《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4.王红玲:《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35.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6.杨念群:《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收录于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197-222
    37.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8.轩明飞:《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以济南市前屯改制为个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版p35-47
    39.何增科等:《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0.黄东兰:《国家、地方社会与地方自治——清末川沙自治个案研究》收录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1.沈延生:《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收录于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2.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5-p40
    43.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刘献君:《农业比较利益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07原始资料来自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2)》
    45.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3月版
    46.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7.许国志:《系统科学大辞典》,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48.刘卫东等:《城市化地区土地非农开发》,科学出版社1999版
    49.林善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50.刘维新:《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年版
    5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3.戴均良:《城乡大转型时期的思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1版
    54.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5.卢为民:《大都市郊区住区的组织与发展:以上海为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宋洪远等:《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版
    57.冯晓英、魏书华等:《由城乡分治走向统筹共治——中国城乡结合部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58.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郑宝恒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0.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61.沈玉芳:《西方区域规划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收录于。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2.夏书章:《市政学引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6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2版p153-154
    64.朱鸿伯,上海市川沙县志编修委员会:《川沙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
    65.张建明,陈少能,朱岳群,上海市浦东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川沙县续志:1986~1992》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6.党国英:《乡镇机构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选自李昌平等:《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7.浦东之窗丛书编辑部:《“列车工程”在浦东启动:浦东城乡共同开发同步前进》,浦东之窗丛书·第九册1995
    68.范德官主编:(ECO上海:提升大都市综合竞争力——上海郊区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69.《上海民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70.《苏州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郊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p46-50
    71.《安阳市郊区志》编篡委员会编:《安阳市郊区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年版,p52-56
    72.杨忠伟、范凌云编著:《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p93
    73.上海市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市地图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74.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75.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郊区分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76.上海统计局、上海市农业委员会:《1996年上海郊区统计年鉴》,《2006年上海郊区统计年鉴》
    77.上海民政局:《上海行政区划简册1993,1997,2006》
    78.《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79.《大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1990年版,第25卷
    1.Anas,Alex,Arnott,Richard(1997),Urban 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12(2):115-136.
    2.Johnston R.J.(1997) Urban Geography:Citystructure[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7,2(1):217-231.
    3.XU Jiangangl,LIAO Banggul(2007),"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l Economy—Changing Land Use Pattern in Shangha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Vol.17(1):
    4.马祖琦著,刘君德指导:《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2004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胡德著。刘君德指导:《政府权力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贺曲夫著,刘君德指导:《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20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等。
    7.秦学著,刘君德指导:《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8.张开琳著,刘君德指导::《大城市郊区新市镇建设与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硕士学位论文
    9.崔庆仙著,林拓指导:《我国城郊土地制度问题与城乡政区的相关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宋戈著,梁学庆指导::《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11.常丹丹著,孙群郎指导::《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绅士化运动现象评析》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2.刘明菊著,王士君指导:《长春市郊区化进程及其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程德理著,黄立平指导:《我国大城市郊区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研究》同济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4.张建明著,许学强指导:《广州都市村庄形成演变机制分析——以天河区、海珠区为例》,1998年度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15.殷文杰著,吴永兴指导:《大都市郊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郊区发展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6.娄文龙著,娄策群指导:《我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17.盛广耀:《我国新郊区建设的国际借鉴与主要任务》,《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8.李攻:《富城亦可敌省中国GDP“3000亿俱乐部”扩容》,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 2007年12月31日
    19.《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SA%E5%SD%80
    20.罗思东:《城市政策与大都市区政府的复兴——评戴维·腊斯克的<没有郊区的城市>》《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
    21.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经济地理》1996年9月;
    22.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名辩》,《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第1期:
    23.魏伟、周婕:《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
    24.张晓军:《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第4期;
    25.王锁娥:《充分认识和发挥城乡结合部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导刊》2001年第2期
    26.白冰冰:《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整合研究》,《开放时代》2005年,转自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484
    27.戴均良等:《特大城市郊县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对上海市区县体制的调查研究》,中国民政2000年第9期
    28.刘君德张玉枝:《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战略思考》《城市管理》1999年第1期
    29.严重敏、刘君德:《关于城乡结合部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城市经济研究》1989年第12期
    30.刘君德:《中国市镇制度的发展与设市模式》,《地理教学》1995年第5期
    31.陈涛、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人文地理》1994年第l期;
    32.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研究》1999第2期
    33.周民良:《论沿海地区大都市连绵带的兴起》,《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21日
    34.朱喜刚:《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哲学透视》,《人文地理》2004年第4期
    35.胡艳君:《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5期:
    36.施冬健、张黎:《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商业研究》2006年第5期;
    37.谢晓波:《区域经济理论十大流派及其评价》,浙江经济2003年第23期
    38.张敦福:《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9.郭会文,《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行政主体资格》《法学》2004年第11期
    40.记者赵飞飞:《上海市598个村出现透支村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09月23日
    41.刘君德主持:《上海创建国际大都市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上海市民政部课题
    42.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2期
    43.胡必亮、马昂主:《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经济学家》1993年第4期
    44.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1996年第3期
    45.陈瑞莲等:《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公共行政》2002年第5期
    46.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一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
    47.刘尚希:《公共财政:从概念到现实》,《财贸经济》2004第3期
    48.于鸣超:《中国市制的变迁及展望》,《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49.刘重春:《西方国家农村基层政府体制比较研究》,《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50.韩铁英:《团体自治的虚像与实像——日本中央与地方关系浅析》,《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
    51.林善浪:《国外土地产权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52.徐勇:《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3.陆铭、陈钊等:《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54.陈钊、陆铭:《论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函数的政府功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10期
    55.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56.刘君德:《上海技术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与行政管理体制初步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年第3期
    57.刘君德、宋迎昌、方晓:《上海城市边缘型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华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58.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3期
    59.沈玉芳:《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文汇报(论苑)》2003年11月18日
    60.张劲松:《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文史哲》2004年02期
    61.腾霞光《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财政体制建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原数据源自安瓦尔·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载于《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1994第23号
    62.詹成付:《关于深化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63.王华、陈烈:《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
    64.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期
    65.刘君德:《中国大陆行政区经济运行下的大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研究——兼谈泛珠三角区 域合作的十大关系》香港大学主办,泛珠三角州区域与合作论坛会议论文
    66.舒庆、刘君德:《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67.刘君德主编.《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282-30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8.刘君德、吴亚荣、舒庆:《海口地区市县利益冲突及行政区划体制探索》,《战略与管理》1993年第3期。
    69.刘君德等:《社区的行政分割及其整合研究》,《上海城市规划》1998年第2期
    70.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1.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显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
    72.浦善新:《中国设市模式探讨》,《建设科技》2004年16期
    73.浦善新:《改革城乡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2006年第7期
    74.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经济研究》1992年第5期;
    75.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76.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1996年第3期;
    77.柴彦威,周一星:《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及趋势》,《地理科学》2000年第2期:
    78.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地理学报》1997年第4期;
    79.高向东、江取珍:《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探讨》,《城市规划》2002年第1期:
    80.谢守红、宁越敏:《广州市人口郊区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6期;
    81.周敏:《杭州城市郊区化问题初步分析》,《经济地理》1997年第2期;
    82.冯健:《杭州城市郊区化发展机制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2期;
    83.郑顺平:《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手段—城市新区土地开发综合分析》,《规划师》2003年第10期:41-44
    84.左学金、楼培敏:《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中的利益分配、相关问题及对策》,《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
    85.陈宁、周炳中;《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浙江永康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1期
    86.黄祖辉、汪晖:《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王桂新、沈续雷:《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1期
    88.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89.孙本良:《发挥政府调控职能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面面观》,《理论探讨》2003年第11期
    90.周永康:《内涵挖掘,集约土地—在全国土地集约利用市长研讨班上的总结讲话(摘要)》,《中国土地》1999年第12期
    91.黄贤金:《长三角土地之忧》,《中国改革》2004年第5期
    92.谭峻、戴银萍等:《浙江省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包制度个案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93.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94.唐晓莲、魏清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后对城市土地管理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6期
    95.郑浩澜:《中国农地征用的制度环境分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96.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
    97.罗丹等:《不同农村土地非农化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98.张晓玲等:《被征地农民贫困风险及安置措施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第2期
    99.张红、于楠、谭峻:《对完善中国现行征地制度的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第2期
    100.林拓:《传统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变:新世纪孙桥发展战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101.林拓:《历史时期上海浦东地区经济开发与政区演变的相关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3月第2期
    102.林拓:《开发区与乡镇行政体制关系问题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2期
    103.林拓:《高新园区与乡镇经济联动发展的体制创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04.周建斌:《“点、线、面”相结合的新郊区新农村试点先行区规划——以上海嘉定(华亭)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第4期
    105.徐劫:《无锡锡山区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江南论坛2008年第3期
    106.毕吕贵、洪清华等:《上海郊区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规划布局》,《上海城市规划》2007年第3期
    107.熊竞:《郊区公共服务业发展探讨——来自苏州高新区的实践》经济师,2008年第3期
    108.王朋:《城市外来人口聚居区:形成原因、管理问题及政策建议》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9.王云峰、袁利金等:《杭州市郊区住宅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建筑经济》,2007年05期
    110.王宏伟:《大城市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城市开发》2003年07期
    111.杨继瑞:《统一规划综合开 配套建设—促进城市郊区住宅健康发展的思考》,《城市开发》2001年12期
    112.贾育青、季成鹏:《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北方经济》2006年第20期
    113.吴克宁、王秀丽等:《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以郑州市郊区为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4期
    114.李俊莉、曹明明:《西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第2期
    115.施展、张勇等:《上海市郊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的问卷调查——以市容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4期
    116.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
    117.温铁军:《应该推进村镇自治》《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8月9日
    118.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治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19.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20.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121.徐勇:《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2.党国英:《中国乡村自治:现状、问题与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23.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1999年第1期
    124.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125.徐增阳,黄辉祥:《财政压力与行政变迁——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改革》,《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126.吴理财.:《乡政新论》,《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
    127.曾军:《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5期
    128.项继权:《论我国农业县市财政困境的原因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129.项继权:《县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什么》,《学习月刊》2004年第3期
    130.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13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第5期
    132.刘传江:《中国城市化发展: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133.汤海孺:《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5期
    134.杨建城:《城市化进程必须创新》,《广东财政》2000年第11期
    135.熊利萍:《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创新》,《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1期
    136.陈光普:《如何构建我国城市化的制度支持系统》,《行政论坛》2003年第1期
    137.陈忠:《城市制度:城市发展的核心框架》,《城市问题》2003年第4期
    138.彭春华:《我国城市化中的农村制度创新要求》,《岭南学刊》2002年第1期
    139.吴力子:《制度创新与中国的城市化》,《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8期
    140.黄少安:《中国农村城市化需要制度创新》,《发展》2001年第12期
    141.杨虹,刘传江:《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制度安排比较》,《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142.李一平等:《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43.张强:《北京郊区城市化中若干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探讨》,《北京规划建设》2002年第2期
    144.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地理研究》2001年第9期;
    145.仲大军:《户籍制度:是否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1期
    146.周杰.、朱小童:《迁徙自由与户籍管理改革》,《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7.伍先江:《户籍制度改革的人口管理工作效应》,《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3期:
    148.潘建成;《中国城市化对统计工作有哪些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报告》,《北京统计》2004年第3期;
    149.戴成贵.、张妙娟:《完善城市人口管理的思路——以温州市为例》,《城市问题》2000年第5期
    150.杨鹏程、代礼忠:《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创新》,《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151.李若建:《中国人口的户籍现状与分区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152.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153.汤海孺:《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5期
    154.刘伯文:《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155.吴丽萍:《规范中国劳动力市场放松劳动力流动的管制》,《河北法学》2004年第2期
    156.周天勇:《城市化加速下的中国土地战略》,《中国土地》2004年第1期
    157.晓静:《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综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58.王松梅:《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2年第4期;
    159.迟福林.王景新:《土地承包必需有法律保障》,《中国改革》1998年第12期
    160.曾磊、马素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制度创新研究进展》,《国土资源情报》2003年第9期;
    161.温铁军:《缓解“三农问题”的五项政策》,《中国改革》2003年第7期;
    162.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经济地理》2003年第6期
    163.张学英:《城市化呼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建设》2003年第9期;
    164.邓微:《论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65.樊小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最大障碍》,《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期
    166.肖行:《我国社会保障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
    167.王蕾:《我国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6期
    168.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6期
    169.张学英:《城市化呼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建设》2003年第9期
    170.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171.王国军:《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初探》,《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172.邓微:《论构建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73.课题组:《上海创建国际大都市的行政区划改革研究》1999年8月:
    174.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
    175.刘君德:《中国直辖市制度辨析与思考》,《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176.刘君德:《21世纪中国直辖市政区改革的战略思考》,《中国方域》1999年第l期
    177.刘君德、张俊芳、马祖琦:《大城市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区级政区功能定位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78.马祖琦、刘君德:《国外大城市中心城区区级政区职能研究》。《城市规划》2003年第3期:
    179.顾朝林:《南京城市行政区重构与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第9期:
    180.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9期;
    181.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一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城市规划》2004年第5期;
    182.张京祥,沈建法,黄钧尧等:《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城市规划》2002年第9期:
    183.张京祥、范朝礼、沈建法等:《试论行政区划调整与推进城市化》,《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5期:
    184.张京祥、程大林:《由行政区划调整到都市区管治》,《规划师》2002年第9期:
    185.张京祥、邹军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城市规划》2001年第5期;
    186.陈眉舞,张京祥,赵伟:《区划调整背景下的都市区内部整合研究—以杭州为例》,《规划师》2005年第5期;
    187.张蕾、张京祥:《撤县设区的区划兼并效应再思考——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城市问题》2007年第1期
    188.魏立华、阎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004年第2期
    189.李开宇、魏清泉等:《从区的视角对“撤市设区”的绩效研究一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
    190.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总第152期
    191.戴均良:《特大城市郊县改区改市的利弊分析比较——对上海市区县体制的调查研究》,《中国民政》2000年第9期;
    192.戴均良:《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行政区划与地名》2003年第2期;
    193.戴均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要求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红旗文稿》2002第4期
    194.王德、郭沽:《乡镇合并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6期;
    195.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市规划》2000年第12期;
    196.王伟毅:《对乡镇撤并引发问题的反思》,《现代农业》2003年03期;
    197.梁平、冯驰:《乡镇合并的动力机制、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南方农村》2005年第1期
    198.汤建中等:《上海郊区乡镇政区规划调整刍议》,《上海城市规划》2006年第6期;
    199.禚振坤:《区划调整研究初探—以泰州为例谈江苏省的乡镇撤并》,《规划师》2001年第4期:
    200.吴仲斌:《乡镇撤并:问题与对策》,《红旗文稿》2007年第13期
    201.党国英:《乡镇撤并基本完成实际效果还须检验》,《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202.项继权:《乡镇撤并的后续改革》,《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203.刘君德、宋迎昌等:《论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海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体制探索》,《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4期:
    204.陈湘满、刘君德等:《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
    205.刘君德、张玉枝等:《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分化与整合——上海真如镇个案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4期
    206.刘君德:《中国大陆行政区经济运行下的大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研究—兼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十大关系》香港大学2008年主办“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及基建发展区域合作论坛”论坛会议论文。
    207.张桂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结合部行政区划改革》,《城市问题》1993年05期
    208.汪长根、刘伯高等:《苏州工业园区与周边乡镇共同发展的研究报告》,《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年第1期;
    209.韩伯棠、方伟等:《行政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210.李丽雅、刘君德等:《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上海为例》,《经济地理》2005年第1期
    211.蒋荣:《中国当前的“特殊政区”述议》,《中国方域》2003年第4期
    21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13.蓝宇蕴:《非农化村庄经济形成的社会学思考》,《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14.蓝宇蕴:《城中村:村落终结的最后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1年第6期
    215.蓝宇蕴:《都市村社共同体——有关农民城市化》,《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16.饶小军、邵晓光:《边缘社区—城市族群社会空间透视》,《城市规划》2001年第9期
    217.罗赤:《透视城中村》,《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年第37期
    218.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19.郭正林:《论乡村三重关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20.郑定铨:《近半个世纪来我国四大直辖市行政区划沿革》《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9期
    221.肖捷颖、葛京凤、沈彦俊等:《基于GIS的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研究》,《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
    222.梁书民、金陶陶:《中国大城市建成区扩张与城郊耕地保护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1期:
    223.方创琳、步伟娜:《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的城市竞争能力与扩张幅度研究》,《地理科学》2004年第5期
    224.陈德超、袁中金等:《苏州建设用地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25.周国华、贺艳华:《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06年第11期;
    226.林目轩、师迎春等:《长沙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227.李飞雪、李满春等:《建国以来南京城市扩展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7期:
    228.徐枫、刘兆礼等:《长春市近50年城市扩展的遥感监测及时空过程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2期:
    229.徐建华、单宝艳:《兰州市城市扩展的空间格局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230.多吉才让:《应积极研究行政区划体制创新的问题》,《中国民政》2002年第11期
    231.孙学玉、伍开昌:《构建省直直接管理县市的公共行政体制——一项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一期
    232.城镇化20年:建制镇数量首次超过乡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Apr/139347.htm
    233.魏爱云:《基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就乡镇撤并问题答记者问》,《人民论坛》2006年第2期
    234.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二○○五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
    235.李斌 纪小明 周宽山:《乡镇建制昨天在深圳消失 最后九镇全部改称街道》南方都市报,2004.08.27
    236.编辑:冯怡驹《深圳龙岗完成“村改居”全区已无村—级建制》深圳特区报2004-09-16
    237.景后寅:《县改区并非易事》,《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第44期
    238.记者常红、赵颖:《民政部:省管县是趋势减少行政层级非撤地级市》人民网,北京2006年9月29日http://gov.people.com.cn/GB/46737/4875223.html
    239.王红茹张俊才等:《“省管县”改革:地方权利再分配》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06月1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5845418.htm
    240.云法:《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分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4年第26期:
    241.张道刚:《解读浙江“省管县”》,《决策咨询》2004年第l期;
    242.贾拥民:《浙江真经:“省管县”》,《中国改革》2004年第6期
    243.朱秋霞:《行政区划与地方财政体制: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244.刘君德等:《论“强县扩权”与政区体制改革》,《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245.刘君德张玉枝:《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战略思考》《城市管理》1999年第1期
    246.刘君德张玉枝:《上海浦东新区行政区社区体系及其发展研究(上、下)》,《城乡建设》1995年第9、10期
    247.刘君德张玉枝:《论浦东新区的社区分化——整合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人文地理》,1997年第4期
    248.刘君德 张玉枝:上海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上海城市规划》1999年第2期
    249.《嘉定用差别考核促差别竞争》新华网/编辑:雨辰)(发布日期:2007年6月29日)
    250.《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一:美国的边缘城市》中国城市化网站
    251.http://www.curb.com.cn/pageshow.asp?id_forum=006111
    252.刘海波:《美国地方政府中的特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53.高秉雄、陈国申:《西方基层政府的合并浪潮及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254.杨宏山:《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55.高秉雄、陈国申:《西方基层政府的合并浪潮及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256.《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二:英国的郊区新城》中国城市化网http://www.curb.com.cn/pageshow.aso?id_forum=006113
    257.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258.郑时龄、王伟强、袁雁.国际大都市区郊区发展比较研究http://law.eastday.corn/epublish/gb/paper32/8/class003200001/hwz663667.htm
    259.蒋荣:《东京都市区模式及其对中国都市区的借鉴意义》,中国方域.2003年第3期
    260.张敏:《国外郊区城市群体发展模式之三: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中心》中国城市化网httD://www.curb.com.cn/Dazeshow.asD?id_forum=006112
    261.《文汇报》1951年12月15日,转自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62.吴雪明:《世界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人口分布》,《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七期
    263.杨忠伟、范凌云编著:《中国大都市郊区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p82
    264.课题组:《无锡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报告》2007年
    265.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266.吕民元::《2005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宝山政府门户网站http://bsq.sh.gov.cn/
    267.斯福民:《2007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宝山政府门户网站http://bsq.sh.gov.cn/
    268.张蕾、张京祥:《撤县设区的区划兼并效应再思考——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城市问题》2007年第1期:
    269.李开宇、魏清泉等:《从区的视角对“撤市设区”的绩效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
    270.谢涤湘、文吉、魏清泉:《“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总第152期;
    271.魏立华、阎小培:《快速城市化中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的关系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004年02期
    272.戴均良:《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行政区划与地名》2003年第2期
    273.唐相龙、李志刚、赵艳梅:《基于引力模型的陇南市对外交通发展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74.沈延生、张守礼《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2007-5-19
    275.林拓:《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政区改革:浦东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276.《川沙概况》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域(新镇)招商服务中心网站 http://www.nchsh.com/company.htm
    277.刘平波:《非法行政区划现象探源》,《中国方域》2003年第4期
    278.上海浦东启用“区镇联动”信息化系统公共信息平台,中国电子政务网,2006-04-19
    279.浦委五号文、浦东新区周报、新区政府官方网站、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12日浦东新区第二届人民代表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浦委发[2004]118号文件。
    280.和谐·人文·集约·生态——浦东新区新市镇建设概况,北航上海校友会http://www.buaash.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79转引自解放日报;《浦东新区新市镇建设论坛暨展示活动在浦东展览中心举行》,东方早报2007-11-21
    281.刘君德主持的《嘉定区中心村建设与村级区划体制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282.曹敏伟、李玉:《加快锡山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无锡市锡山区工作研究2005年第28期
    283.韩伯棠、方伟等:《行政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284.郑贤君:《地方自治学说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