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规模侵权的国家救济责任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规模侵权问题因其复杂性与救济的困境日益引起关注。《侵权责任法》的单一损害赔偿思路很难满足众多受害人的救济需要,并且法官的资源、能力和角色也很难胜任处理该类纠纷。
     在实践中,我国形成了所谓“行政主导”模式。该模式蕴含着国家救济责任。从制度供需关系以及比较法视角看,应当在法治化与适度救济的前提下肯定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国家救济责任主要包括国家补偿责任和救济途径提供责任,分别对应不同的机制。补偿责任以人身伤害补偿为原则,排除精神损害;但必要的财产权和纯经济损失也可以补偿;在提供救济途径方面,主要体现为行政处理机制,由行政斡旋、行政调解、行政仲裁和行政裁决构成,并以行政调解和行政仲裁为主。
The problem of mass tort takes into our attention, with its complexity and therelief of distress.“The tort liability law”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our relieving hundredand thounds of victims relief needs, because it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one versus one.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the judges to settle the kind of diputes,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sufficient settlement resources, capabilities and their passive roles.
     In practice, our country has formed the so-called“administrative dominant model”,which contains the ideal of national relief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view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systems and comparative law, we shouldconfirm the legitimacy and reason of the model based on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idealof rule of law and moderate relief. National relief responsibility mainly includes thenational compensation li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relief ways, withresponding mechanism. The liability of compensation means that nation compensatesthe injured for their personal injuries in principle, and excludes the mental damages; butthe necessary property damages and economic loss can also be compensated. As to the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relief ways, it mainly names the administrative settlementmechanism: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administrativearbit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andadministrative arbitration are prior to be adopted.
引文
①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
    1期.
    ②朱岩.侵权责任法通论·总论·上册:责任成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37页.
    ③王成.大规模侵权事故综合救济体系的构建[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
    ④在这个意义上,我国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法院常常消极被动立案,甚至没有政府明确说法前不予立案,似乎有一定理由。尤其是我国司法体制中,并不突出“司法独立”。从相关立法与内部规范来看,法官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王利明教授也认为,大规模侵权的案件,有些事情不宜通过司法来解决,一个原因是大规模的原告到法院打官司没有足够的证据,或者有时候理由不是特别充足。如果真正打官司,被法院驳回,当事人很难接受。因为成千上的当事人可能会对法院产生抱怨,甚至对法院不满。这也可能是很多
    ①范愉教授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civillaw.com.cn,2011年12月3日访问。
    ①Richard A· Nagareda.Mass Torts in a World of Settlement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
    ②Anthony J. Sebok. 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mass tort?[J]. Michigan Law Review Vol.106,p.1213.
    ③Anthony J. Sebok. 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mass tort?[J]. Michigan Law ReviewVol.106,p.233-235.
    ④Jack B. Weinstein. Compensat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for inflicted harms [J].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Vol.11,p.172-174.
    ⑤Jack B. Weinstein.Individual justice in mass tort litigation: the effect of class actions, consolidations, and othermultiparty devices [M].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5.
    ①Yair Listokin,Kenneth Ayotte.Protecting Future Claimants in Mass Tort Bankruptcies[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Law Review,2004, Vol.98(4).
    ②Francis E. McGovern, Resolving Mature Mass Tort Litigation [J].69B.U. L. Rev.659(1989).
    ③Rachael P. Mulheron. The Class Action in Common Law Legal System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 HartPublishing,2004.
    ④详见本文第三章。
    ①Hensler,Deborah R.,Class Action Dilemmas: Pursuing Public Goals for Private Gain (2000)[R].Rand,401.
    ②Thomas D·Row, J·R..Debates over group litigation in comparative respectiv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Foreword [J].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2001, Vol.11:157.
    ③Gerhard Walter.Mass Tort Litigation in Germany and Switzerland [J].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2001, Vol.11, p.372-373.
    ④Arthur Ripstein, Benjamin Zipursky.Corrective Justice in an Age of Mass Torts [A]. Philosophy and the Law ofTorts[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p.219.
    ⑤Mark A.Geistfeld.The Doctrinal Unity of AlternativeLliability and Market-share Liability[J].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Law Review,2006,Vol.155, p.453.
    ①[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
    ②卡罗尔哈洛.国家责任——以侵权法为中心展开[M].涂永前,马佳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③[Australia]Peter Cane. Reforming Tort Law in Australia: a Personal Perspective [J].Melbourne University LawReview,2003,26.
    ④渠涛.从损害赔偿走向社会保障性的救济[A].民商法论丛(第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319页.
    ①朱岩.大规模侵权的实体法问题初探[J].法律适用,2006年.第10期.
    ②朱岩.从大规模侵权看侵权责任法的体系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①张新宝.从公共危机事件到产品责任案件[J].法学,2008年.第11期.
    ②张新宝.规模侵权赔偿基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思路[N].光明日报,2011,9,29.
    ③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行为的举措[J].法学家,2011年.第4期.
    ④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构建——以救济法为中心的思考[J].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受害人救济机制[J].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⑤林嘉.社会保险对侵权救济的影响及其发展[J].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⑥张俊岩.风险社会与侵权损害救济途径多元化[J].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⑦林丹红.大规模人身侵权损害救济中的国家责任[J].法学,2009年.第7期.
    ⑧王明远.日本环境公害民事赔偿法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4期.
    ⑨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页.
    ⑩伊媛媛.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D].武汉大学,2004年.
    11赵红梅,李修棋.无过错污染受害者补偿救济的理论与制度选择——一种社会法的观察视角[J].环境资源法论
    ①[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②Richard A· Nagareda.Mass Torts in a World of Settlement[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p.5.
    ③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复杂诉讼手册(Manual for Complex Litigation),MCL-ANN.22.1.
    ①朱岩.大规模侵权的实体法问题初探[J].法律适用,2006年.第10期.
    ②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行为的举措[J].法学家,2011年.第4期.
    ③张红.大规模侵权救济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④[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①[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张新宝.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J].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
    ③张红.大规模侵权救济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④[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①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行为的举措[J].法学家,2011年.第4期.
    ①朱岩.从大规模侵权看侵权责任法的体系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②张新宝.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J].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
    ③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行为的举措[J].法学家,2011年.第4期.
    ④张红.大规模侵权救济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⑤麻昌华教授、程啸博士大规模侵权法律对策研讨会(2010.12.11)上的发言。见:http://www.civillaw.com.cn,
    ①Anthony J. Sebok. 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mass tort?[J].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106.P.1213.
    ②Anthony J. Sebok. 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mass tort?[J].Michigan Law Review, Vol.
    106.P.1213.
    ③Richard A· Nagareda.Mass Torts in a World of Settlement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P.125.
    ①Nagareda教授关于未成熟案件和成熟案件的表述源于Francis E. McGovern, Resolving Mature Mass TortLitigation,69B.U. L. Rev.659(1989).
    ①杨立新.侵权法论(2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382页.
    ②朱岩教授认为,“传统侵权法”指从16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直至今天形成的以过错责任为中心的侵权法,由于法学研究和法律制定的滞后性,导致侵权法仍然局限于以自然法运动、理性法哲学、自由竞争理论为基础的近代民法框架,而现代民法具有保护弱者、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福利国家等新的思想,对现代侵权法产生了根本影响。(朱岩.从大规模侵权看侵权责任法的体系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③[澳]Hassan El Menywai LLB, BCL. Public Tort Liability: An Alternative to Tort Liability and No-faultCompensation.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Volume9, Number4(December2002)
    ①王福友.侵权行为法价值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7年.第1-2页.
    ②张铁薇.侵权法哲学基础的重构[J].黑龙江社会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③张铁薇.侵权法价值目标的变迁[N].光明日报,2006,12,29.
    ④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Oxford U.P.,1969.p.129.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7页.
    ②[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40-53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6页.
    ④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19-220页.
    ①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7页.
    ②[美]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精粹[M].徐爱国组织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③欧洲侵权法小组.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M].于敏,谢鸿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④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⑤[美]约翰·法比安·维特.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M].田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43页.
    ①[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第五版)[M].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②[美]约翰·法比安·维特.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M].田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74页.
    ③[美]约翰·法比安·维特.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M].田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80页.
    ④[美] Morton J·Horwitz,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aw1870-1960:The Crisis of Legal Orthodoxy,9-31(1992);Duncan Kennedy,“Towards an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Legal Consciousness: The Case ofClassical Legal Thought in American,1850-1940,”3Research in Law and Soc.3-24(1980).转引自[美]约翰法比安维特.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M].田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75页.
    ⑤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124页.
    ①Arthur Ripstein.Philosophy of Tort Law[A]. THE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PRUDENCE AND LEGALPHILOSOPHY, Jules Coleman, Scott Shapiro, eds.[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第17章.
    ①[美]约翰·法比安·维特.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M].田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71页.
    ②[美]约翰·法比安·维特.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M].田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72页.
    ③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①[美]戴维·凯瑞斯.法律中的政治:一个进步性批评[M].信春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17-325页.
    ②Protecting Public Health&the Environment: Implementing the Precaution Principle, Carolyn Raffensberger&Joel Tickner, eds.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9.转引自[美]凯斯·R·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
    境[M].师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①参见:张铁薇.侵权法哲学基础的重构[J].黑龙江社会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①[美]约翰G.弗莱米.侵权行为法还有未来吗?吕琳,许丽群译.《私法研究》第三卷.
    ①张铁薇.侵权法哲学基础的重构[J].黑龙江社会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②[美]约翰G·弗莱米.侵权行为法还有未来吗?吕琳,许丽群译.《私法研究》第三卷.
    ①Peter H.Schuck, Tort Law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nd ConsumerWelfare[M].W.W.Norton&Company,New York,Landon,1991.p.21.转引自张铁薇.侵权责任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J].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②张铁薇.侵权责任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J].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③[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页.
    ④张铁薇.侵权责任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J].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⑤[美]约翰·法比安·维特.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M].田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263页.
    ⑥张铁薇.侵权责任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J].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①有些大规模侵权并未进入司法程序,故统称为事件。
    ②因本文不涉及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以及合同纠纷、并购事宜,故过滤掉相关信息。本文所采信息来源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财经网等网络媒体,不再一一列明。
    ①范愉.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解决——三鹿奶粉事件与日本C型肝炎诉讼案的比较研究[J].法学家,2009年.第2期.
    ①本文在百度上搜集有关开县井喷赔偿情况时,更多的是关于村民获赔暴富后引发道德危机以及村镇形象巨变的报道。这也间接反映出赔偿得相对充分。
    ①范愉.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解决——三鹿奶粉事件与日本C型肝炎诉讼案的比较研究[J].法学家,2009年.第2期.
    ①Yair Listokin, Kenneth Ayotte.Protecting Future Claimants in Mass Tort Bankruptci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Law Review,2004, Vol.98(4).
    ①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中,代表人由当事人推选产生,没有公告程序;人数不确定的代表诉讼中,代表人可以由登记的当事人推选,推选不成的,由法院和已登记的当事人商定,并公告通知权利人在一定期间登记。法院的裁判对登记的权利人发生效力;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适用该裁判,即所谓的“裁判效力的有限扩张性”。
    ②汤维建教授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www. civillaw.com.cn,2011年
    12月3日访问。
    ③刘璐.“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民事赔偿诉讼程序之保障[J].法学,2009年.第7期.
    ①[美]波斯纳.法律经济分析[M].(台)商务印书馆,1987,18.转引自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92页.
    ②范愉教授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www.civillaw.com.cn,2011年12月3日访问。
    ③章武生教授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www./civillaw.com.cn,2011年
    12月3日访问。
    ①肖建国教授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www.civillaw.com.cn,2011年
    12月3日访问。
    ②章武生教授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www.civillaw.com.cn,2011年
    12月3日访问。
    ①艾宏律师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www.civillaw.com.cn,2011年12月3日访问。
    ②Jack B. Weinstein. Compensat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for inflicted harms [J].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Vol.11,p.165.
    ③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3页.
    ①[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83-184页.
    ②范愉.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解决——三鹿奶粉事件与日本C型肝炎诉讼案的比较研究[J].法学家,2009年.第2期.
    ③开县井喷例外,中石油主动赔偿。
    ①松花江污染事件国家买单近80亿元,法律缺失,中石油始终不言“赔”[N].证券日报,2011,6,7.转引自http://www.sina.com.cn,2012-2-20访问。
    ②范愉.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解决——三鹿奶粉事件与日本C型肝炎诉讼案的比较研究[J].法学家,2009年.第2期.
    ③例外是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中,事故发生后,矿方首先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如川东钻探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汇报,而近在咫尺的地方政府反而是在最后才得到井喷事故的消息。据开县政府的报告显示,县政府是在23时26分首次接到重庆市政府值班室和川东北矿区的通报的,此时距事发已一个半小时。见: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以重庆市开县井喷事故灾害为例[J].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①大连漏油事故部分受损渔民未获赔偿上访维权[N].南方周末,2010,9,17.
    ①Jack B. Weinstein. Compensat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for inflicted harms [J].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Vol.11,p.167-168.
    ①在英文语境下,大规模侵权诉讼“mass tort action”也常进入读者视野。其实,按美国学界的划分,集团诉讼包括侵权诉讼、消费诉讼、证券诉讼、公民宪法权利诉讼、雇佣诉讼以及其他诉讼。按照这种划分,大规模侵权诉讼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在1995-1996年度商业媒体披露的集团诉讼中,只占19%,低于证券诉讼和消费诉讼。(Hensler,Deborah R.,ClassAction Dilemmas: Pursuing Public Goals for Private Gain(2000),Rand,53-54)在我国语境下,一般把消费、证券诉讼都称为侵权诉讼。
    ②早期集团诉讼案件集中在人权保障等公共法律改革事件,如今的典型集团诉讼案件更多的是大规模侵权案件。(参见([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0页.下脚注②)
    ③[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
    ④译文参见:王开定.美国集体诉讼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第238页.
    ①参见[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64-165页.
    ②罗健豪.美国集团诉讼退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第15页.
    ③由于美国集团诉讼律师作为“奖金猎取者”(“bounty hunters”)去起诉那些他们断言从事了侵害大量个人(权益)的行为的人,集团诉讼案件成了美国律师的代表团。实际上,它(代表团)等于那些他们相信既易受攻击又有支付巨额律师费能力的律师。(Lawrence Schonbrun.“The Class Action Con Game”Regulation,Fall1997, at50–51.转引自Hensler,Deborah R..Class Action Dilemmas: Pursuing Public Goals for PrivateGain(2000),Rand.p.402.)
    ④Hensler,Deborah R.,Class Action Dilemmas: Pursuing Public Goals for Private Gain(2000)[R].Rand,401.
    ⑤Jack B. Weinstein. Compensat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for inflicted harms [J].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 Vol.11,p.172-174.
    ①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7.
    ②Jack B. Weinstein. Compensat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for inflicted harms [J]. 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 Vol.11, p.172-174.
    ③青锋,袁雪石.美国纠纷解决的体制机制及其借鉴意义[J].行政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④陆文华.美国环保超级基金的成就与不足[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年.第1期;转引自虞磊珉,王刚.美国“超级基金”中环境法律责任分析及实践应对[J].国际合作与交流,2004年.第7期.
    ⑤张新宝.规模侵权赔偿基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思路[N].光明日报,2011,9,29.
    ①岳业鹏.大规模侵权赔偿机制的理性考量——“大规模侵权法律对策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见: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2806,2011年12月4日访问。
    ②张新宝.规模侵权赔偿基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思路[N].光明日报,2011,9,29.
    ③张新宝.规模侵权赔偿基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思路[N].光明日报,2011,9,29.
    ④棕色地块一般指那些可以再开发利用的不动产,多数位于大都市区域的中心城市,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潜在的或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致使其真正价值被一些可见的或潜在的危险和有害物质所掩盖。见:虞磊珉,王刚.美国“超级基金”中环境法律责任分析及实践应对[J].国际合作与交流,2004年.第7期.
    ①[美]瓦伦·弗雷德曼.美国联邦环境保护法规[Z].曹叠云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2页.
    ②王曦,胡苑.美国的污染治理超级基金制度[J].环境保护,2007年.第5期.转引自:于文轩.美国环境健康损害赔偿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第3期.
    ③于文轩.美国环境健康损害赔偿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第3期.
    ④[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朱呈义,陈龙业,吕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①王开定.美国集体诉讼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第24-26页.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英国和美国的法律及法学理论[M].郝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2-104页.
    ③英格兰人口只是美国人口的20%,而英国律师数量仅是美国同行的10%。
    ④英国是传统的福利国家,尽管正发生悄悄改变。通过高成本的侵权诉讼解决大规模侵权还不如寻求国家和社会救济;而美国则素有自由传统,公务员少,行政干预不足。加之有力的司法审查实践,解决大规模侵权这类具有某种程度公共事件色彩的任务落在法院肩上。为效率和公平计,发展出集团诉讼。
    ①[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朱呈义,陈龙业,吕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14页.
    ②贝弗里奇报告于1942年出版,其背景是:1929年的世界大萧条破坏了国民保险制度,按原来标准支付的保险金无法救济失业者;二战带来持续通货膨胀降低了其他国民保险与劳工赔偿补助金的价值,以致政府在战争期间不得不提供各种补充。见:[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朱呈义,陈龙业,吕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6页.
    ③[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朱呈义,陈龙业,吕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9页.
    ④[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朱呈义,陈龙业,吕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4-374页.
    ⑤[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朱呈义,陈龙业,吕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4页.
    ①[Australia]Peter Cane. Reforming Tort Law in Australia: a Personal Perspective [J].Melbourne University LawReview,2003,26.
    ②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③1983年澳大利亚的工党重新执政后,他们又开始考虑该法案的实施。但未实施。见:Australia]Peter Cane.Reforming Tort Law in Australia: a Personal Perspective[J].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3,26.
    ④[Australia]Peter Cane. Reforming Tort Law in Australia: a Personal Perspective[J].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①林嘉.社会保险对侵权救济的影响及其发展[J].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②StePhanie Eichholtz,Die US-amerikanische Class Action und ihre deutsche Funktionsaquivalente, MohrSiebeck,2002,5.228.转引自张大海.德国群体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第125页.
    ③[德]乌尔里希贝克尔.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与法律在社会保障中的影响[J].文姚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④Gerhard Walter.Mass Tort Litigation in Germany and Switzerland.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①德国的团体诉讼本质并不是群体性诉讼,但它是解决群体性纠纷的一种方式。这一制度的特点在于形式上是由单一的法人,而不是多数当事者来充当原告。虽然作为原告的团体是由多数自然人或法人组成的,但是因团体被法律特别赋予诉讼实施权,而组成团体的成员一般不能同时享有诉讼实施权。见: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第234-235页.
    ②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③张大海.德国群体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第4页.
    ④Gerhard Walter. Mass Tort Litigation in Germany and Switzerland.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Law,2001,Vol.11,p.375.
    ①张大海.德国群体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第71-72.
    ②Gerhard Walter. Mass Tort Litigation in Germany and Switzerland.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Law,2001,Vol.11,p.376.
    ③刘学在.团体诉讼制度概念辨析[J].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
    ④葛百兴.示范诉讼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第2页.
    ⑤See, e.g., Florian Jacoby, Der Musterprozessvertrag (2000).转引自Gerhard Walter.Mass Tort Litigation inGermany and Switzerland.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2011,Vol.11,p.374.
    ⑥冯·巴尔教授认为,这样一来可以消除《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48条的不确定性,在法律上明确认可通过职权实行示范诉讼的可能性;二来可以大大改善引入并且运用示范诉讼程序证据调查结果的可能性。针对上述建议,从一开始就有学者表示反对。首先,在行政诉讼的证据调查中适用职权调查原则(Untersuchungsgrundsatz)。正是在这一原则下,将示范诉讼中的证据调查结果直接适用于后诉诉讼才是可以想像的。而在适用当事人提出原则(Beibringungsgrundsatz)的民事诉讼中,只有进行了主张和举证的当事
    ①王明远.日本环境公害民事赔偿法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第310页.
    ②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6页.
    ③指富山骨痛病、新泻水俣病、熊本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病。
    ④也有译为《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见:丛者禹.谈谈日本的公害救济立法[J].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第4期.另见:[日]圆谷峻.日本民法关于侵权行为规定和特别法.赵莉译.金陵法律评论,2009年.第2期.第35页.
    ⑤该法补偿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补偿金不仅包括实际医疗费,而且还包括精神损害、间接经济损失等。其金额系参照法院认定的公害赔偿金额的水准支付,具有民事上损害赔偿金性质。(王明远.日本环境公害民事赔偿法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第310页.)
    ⑥王明远.日本环境公害民事赔偿法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第310页.
    ⑦[日]山村恒年.検証しながら学ぶ環境法入門[M].东京:昭和堂,2006年.第9页.
    ⑧丛者禹.谈谈日本的公害救济立法[J].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第4期.
    ①伊媛媛.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D].武汉大学,2004年.第40页.
    ②[日]圆谷峻.日本民法关于侵权行为规定和特别法[J].赵莉译.金陵法律评论,2009年.第2期.第35页.
    ③伊媛媛.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D].武汉大学,2004年.第40页.
    ①Hensler, Deborah R..Class Action Dilemmas: Pursuing Public Goals for Private Gain (2000), Rand, p.402.
    ②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06页.
    ①Anthony J. Sebok. 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mass torts?[J].Michigan Law Review, Vol.106,p.233-235.
    ②体现在积极原告与消极原告(潜在受害人)、原告律师与原告之间。前者,积极原告往往急于获得损害赔偿,而默许消极原告远远不够的赔偿,以至于有相当理由怀疑其能充分代表消极原告的需要;后者,“代理人出庭,加上事实上一些个人原告代表出庭”或者原告不出庭,代理人提出“集合式”请求的作法摆脱了“委托人监督”关系,原告律师更容易为金钱驱动,更少考虑原告利益最大化;或者由委托人(主要是有限的积极原告代表)和律师组成的活跃团队会在被告诱惑下站在被告一边。([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7-51页)
    ③[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7-51页.
    ①参见[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朱呈义,陈龙业,吕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2页.
    ②[德]沃尔克玛·金斯纳,[意]戴维·奈尔肯.欧洲法律之路——欧洲法律社会学视角[M].高鸿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6页;转引自张铁薇.侵权责任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J].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①林嘉.社会保险对侵权救济的影响及其发展[J].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74页.
    ②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道德义务有了立法的外衣,就成了法律义务,相应的责任就成了法律责任。关键在于,具体道德问题是否可以成为法律问题,原则上,法律规范要求具体可操作。如果仅仅是看重了法律的强制性保护,加之舆论的压力就轻易道德入法,未必现实可行,反倒破坏了法的价值和功能。
    ①石文龙.国家责任——中国宪法学新的理论支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②周忠海.国际法述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457页;转引自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第3页.
    ③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第3页.
    ①韩东.国家补偿:救助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责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贾学胜.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根据研究[J].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孙谦.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J].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②赵迅.社会契约视域下的国家责任[J].河北法学,2008年.第3期.
    ③石文龙.国家责任——中国宪法学新的理论支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8年.第7期.
    ④林丹红.大规模人身侵权损害救济中的国家责任[J].法学,2009年.第7期.在该文中,林丹红博士将其界定为为“国家救助责任”。
    ①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构建——以救济法为中心的思考[J].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①石文龙.国家责任——中国宪法学新的理论支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8年.第7期.
    ①赵红梅,李修棋.无过错污染受害者补偿救济的理论与制度选择——一种社会法的观察视角[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5年.第00期.
    ①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330页.
    ②窦衍瑞.国家责任与人权保障的契合——行政补偿制度逻辑视角的转换[J].政法论丛,2006年.第3期.
    ①康德认为,契约绝对不能当作一个事实来假定,相反它只是一个理性的理念,这个理念具有无可置疑的实践方面的现实性。因为这是检验所有公共法律之合法性的试金石。(参见: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M].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②罗尔斯正义论以卢梭、洛克、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将其综合并推到更高的抽象水平。参见: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4页.
    ③[美]罗尔斯.正义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社所属Belknap出版社,1971年.第4页.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6-117页.另见[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方法[M].张智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2页.
    ①田文利,李颖超.国家伦理的概念何以可能[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②田文利,李颖超.国家伦理的概念何以可能[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③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65-66页.
    ①参见:周沛.福利国家和国家福利——兼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政府责任主体[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②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0页.转引自:肖巍,钱箭星.“发展型福利”与社会保障体制的效率问题——从福利国家改革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①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J].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①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行为的举措[J].法学家,2011年.第4期.
    ②杨立新教授认为,大规模侵权的对称应是“小规模侵权”。见: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行为的举措[J].法学家,2011年.第4期.
    ①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②许明月.普遍性侵权、机会主义与侵权现象的法律控制——对传统侵权法的反思[J].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①据接近《意见稿》的人士透露,该《意见稿》因“不成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遭到中央高层否决。可能和《社会保险法》有关,内容方面两者处理得不是很好,这两部法律之间不能打架。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部法律牵扯问题比较大,要考虑国家财力是否能承受。
    ①有学者对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较为详尽的立法建议。具体内容见:张秀兰,朱勋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建议——兼论社会救助法的基本特征及定位[J].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1期.
    ①以上信息来源于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2月14日访问。
    ①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从国家伦理到国家价值观及国家责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203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18,275页.
    ②韩大元.比较宪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③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
    ①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从基本权利分析框架的革新开始宪法学[J].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②一般认为,国家赔偿法是介于行政法和民法的边缘性法律。(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1页.)这也就不难理解:民法学者和行政法学者都把国家赔偿责任纳入自己研究视野。
    ①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行为的举措[J].法学家,2011年.第4期.
    ②[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118-119页.
    ①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救济模式与预防机制研究——“大规模侵权法律对策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与评析[J].判解研究,2011年.第1期.
    ②发展型福利强调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作用,调动社会组织资源和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保障机制,防范过度依赖政府和社会的道德风险。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转引自:肖巍,钱箭星.“发展型福利”与社会保障体制的效率问题——从福利国家改革说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①林丹红.大规模人身侵权损害救济中的国家责任[J].法学,2009年.第7期.
    ②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受害人救济机制[J].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③《合同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合同中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二)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害的。这表明人身权价值保护优先。但令人不解的是,具有“中国人权宣言书”之称的《民法通则》在民事权利部分,却只将人身权列在最后。
    ④玛格丽特·简·拉丹.财产权与人格.沈国琴译.http://www.gongfa.com,2012-3-7访问。该文原载1982(34)StanfordLaw Review,p957-1015.
    ①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8页.
    ②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③林丹红.大规模人身侵权损害救济中的国家责任[J].法学,2009年.第7期.
    ①叶青、鄢圣鹏.应急管理中的政府责任及其边界[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转引自:林丹红.大规模人身侵权损害救济中的国家责任[J].法学,2009年.第7期.
    ②冯涛.我国公共安全事故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第18页.
    ①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3月6.
    ②张秀兰,朱勋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建议——兼论社会救助法的基本特征及定位[J].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1期.
    ③杨思斌.论社会救助法中的国家责任原则[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①刘琳.社会救助:现代社会的国家责任[J].公法研究,2011年.第2期.
    ②民间救助不发达系受制于经济条件、慈善传统以及体制约束。
    ①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第7页.
    ②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79,581页.另见: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第584,587页.
    ③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④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82页.
    ①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74-575页.
    ①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②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③张新宝.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J].法商研究,2010年.第6期.
    ①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②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①乳协通报三鹿婴幼儿奶粉赔偿金使用情况,见:http://www.infzm.com/content/60120.2012-4-24访问。
    ①解可.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8期.
    ②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体系的构建——以救济法为中心的思考[J].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①[Australia]Peter Cane. Reforming Tort Law in Australia: a Personal Perspective[J].Melbourne University LawReview,2003,26.
    ①[Australia]Peter Cane. Reforming Tort Law in Australia: a Personal Perspective[J].Melbourne University LawReview,2003,26.
    ②粟榆.责任保险在大规模侵权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9年.第1期.
    ③卓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转引自:粟榆.责任保险在大规模侵权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9年.第1期.
    ①张俊岩.风险社会与侵权损害救济途径多元化[J].法学家,2011年.第2期.
    ②粟榆.责任保险在大规模侵权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9年.第1期.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03页.
    ②当然,霍姆斯法官对社会权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坚持以过错归责原则的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侵权法。
    ①张新宝.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系[J].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①陈现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解析》[J].法律适用,2004年.第2期.
    ②张新宝.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系[J].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③张新宝.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系[J].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①李宝平.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第2页.
    ②王立兵.公司社会责任的双重属性及其实现途径——以《公司法》第5条第1款为中心[J].学术交流,2012年.第1期.
    ①杜志红.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与实现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7期.转引自:李宝平.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第2页.
    ②张新宝.大规模侵权赔偿基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思路[N].光明日报,2011,9,29.
    ①张新宝.从公共危机事件到产品责任案件[J].法学,2008年.第11期.
    ①黄中显.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行政救济机制与司法救济机制的耦合——法社会学分析视角[J].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
    ②“在日本,作为行政型ADR,除了有行政不服申诉,特别的行政不服申诉(国税不服审判等),由行政审判机关进行的斡旋、调停、仲裁、裁定之外,还有苦情处理(监察的利用)等。”见[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M].杨建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但在公害纠纷ADR中,仅指准司法的斡旋、调解、仲裁和裁决。见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08-412页.
    ①[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页.
    ②青锋,袁雪石.美国纠纷解决的体制机制及其借鉴意义[J].行政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③吕艳滨.我国民事纠纷的行政介人机制研究[J].公法研究,2009年.第00期.
    ①吕艳滨.我国民事纠纷的行政介人机制研究[J].公法研究,2009年.第00期.
    ①[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53-54页.
    ②[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页.
    ①如,《环境保护法》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答复》规定,对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进行行政调解;《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对水污染纠纷可进行行政调解;《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对大气污染损害纠纷可进行行政调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对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纠纷可进行行政调解;《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损害纠纷可进行行政调解;《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规定,对渔业水污染纠纷可进行行政调解。
    ②《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可进行行政调解;《渔业海上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纠纷调查处理规则》规定,对渔业海上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纠纷可进行行政调解。
    ③黄中显.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行政救济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①黄中显.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行政救济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②喻少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行政调解[J].学术界,2007年.第6期.
    ③范愉教授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www.civillaw.com.cn,2011年12月3日访问。
    ④李富成博士在中美侵权法国际研讨会(2009.7.11-12)上的发言。见:http:/www./civillaw.com.cn,2011年
    12月3日访问。
    ①陈泉生.论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J].法学论坛,1997年.第3期.
    ①李明爽.康菲公司10亿元赔偿、补偿渔业损害: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渔业索赔行政调解达成一致[J].中国水产,2012年.第2期.
    ①赵银翠.论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以构建统一调解制度为视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①黄锡生,邓禾.韩国的环境纠纷行政解决制度与借鉴[J].环境保护,2004年.第3期.
    ①赵银翠.论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以构建统一调解制度为视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②在环境纠纷领域,行政处理与行政调解几乎是同义的。见赵保胜.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现状与制度设想[J].学术交流,2007年.第2期.
    ③胡建淼.政法学(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68页.
    ④应松年.当代中国行政法》(下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1107-1108页.
    ⑤喻少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行政调解[J].学术界,2007年.第6期.
    ⑥章志远,顾勤芳.中国法律文本中的“行政调解”研究[J].江淮论坛,2011年.第5期.
    ①黄锡生,邓禾.韩国的环境纠纷行政解决制度与借鉴[J].环境保护,2004年.第3期.
    ②熊晓青.台湾地区“公害纠纷处理法”的评析及其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①熊晓青.台湾地区“公害纠纷处理法”的评析及其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①行政处理机构仲裁不同与行政仲裁。前者属于民商事仲裁,只是仲裁机构特殊,为专门的行政仲裁机构;后者与民商事仲裁相对,是指仲裁机构对行政违法事项进行仲裁。目前我国立法对这两者均无规定。
    ①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12页.
    ①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11页.
    ①[日]棚濑孝雄.现代侵权行为法[M].东京:有斐阁,1994年.转引自: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Richard A. Nagareda.Mass torts in a world of settlement [M]. 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2007.
    [2]Gerhard Walter.Mass Tort Litigation in Germany and Switzerland.Duke Journal of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2001,Vol.11.
    [3]Timothy D. Lytton. Suing the gun industry: a battle at the crossroads of gun controland mass torts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5.
    [4]Jay Tidmarsh. Mass tort settlement class actions:five case studies [M]. Washington,D.C.(One Columbus Circle, N.E., Washington20002-8003): Federal JudicialCenter,1998.
    [5]Joseph Sanders.Bendectin on trial: a study of mass tort litigation [M].Ann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
    [6]Evanston.Individual justice in mass tort litigation: the effect of class actions,consolidations, and other multiparty devices.[M]. Il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Press,1995.
    [7]John H. Beisner, Jessica D. Mill. Litigate the torts, not the mass: a modest proposalfor reforming how mass torts are adjudicated [M].Washington, DC: WashingtonLegal Foundation,2008.
    [8]Rachael P. Mulheron.The Class Action in Common Law Legal Systems: A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Hart publishing,2004.
    [9]Hodges, Christopher J. S. The Reform of Class and Representative Actions inEuropean Legal Systems: A New Framework for Collective Redress in Europe [M].Oxford, Portland, Or.: Hart Pub.,2008.
    [10]Keneth S. Abraham.The liability century: insurance and tort law from theProgressive Era to9/11[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1]Jamie Cassels and Craig E. Jones. The law of large-scale claims: product liabilty,mass torts, and complex litigation in Canada [M].Toronto: Irwin Law,2005.
    [12]Richard A.Ep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Fifth Edition)[M].BostonToronto Lond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0.
    [13]Daniel C. Kramer.The Price of Rights:The Courts, Government Largesse,andFundamental Liberties[M].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New York,2004.
    [14]Larry Alexander and Emily Sherwin.The rule of rules [M].Duke university press,Durham and London,2001.
    [15] David Boonin. 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6]Daphne Barak-Erez, Aeyal M Gross.Exploring Social Rights: Between Theoryand Practice [M].Hart Publishing,2007.
    [17]David Boucher and Paul Kelly. the Social Contract from Hobbes to Rawls [M]. theTaylor&Francis e-Library,2005.
    [18]Samuel Freeman.Justice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Essays on Rawlsian PoliticalPhilosophy[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9]Jayna Kothari. Social Rights Litigation in India: Developments of the Last Decade.Exploring Social Right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DaphneBarak-Erez and Aeyal M Gross [C].Hart Publishing Oxford and Portland,Oregon,2007.
    [20]Arthur Ripstein.Philosophy of Tort Law[A]. THE OXFORD HANDBOOK OFJURISPRUDENCE AND LEGAL PHILOSOPHY, Jules Coleman, Scott Shapiro,eds.[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1]Peter Cane. Reforming Tort Law in Australia: a Personal Perspective[J].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3,26.
    [22]Francis E. McGovern, Resolving Mature Mass Tort Litigation [J].69B.U. L. Rev.659(1989).
    [23]Hassan El Menywai LLB, BCL. Public Tort Liability: An Alternative to TortLiability and No-fault Compensation [J].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Law, Volume9, Number4(December2002)
    [24]Thomas D·Row, JR,.Debates over group litigation in comparative respective:What can we learn from each other? Foreword.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 [Vol11:1572001]
    [25]Jack B. Weinstein. Compensat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for inflicted harms [J].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Vol11:165.
    [26]Hensler,Deborah R.,Class Action Dilemmas: Pursuing Public Goals for PrivateGain(2000)[R].Rand,53-54
    [27]弗里斯特L.雷恩哈特,罗伯特N.斯特文思,理查德H.K.维特.经济视角下的公司社会责任[J].哈佛大学工作论文,2008,(4).
    [28]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复杂诉讼手册(Manual for Complex Litigation),MCL-ANN.22.1.
    [1][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法的改革[M].贺栩栩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M].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第五版)[M].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德]乌尔里希贝克尔.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与法律在社会保障中的影响[J].文姚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
    [5][德]乌韦让豪伊泽尔.瑞典首相佩尔松谈福利国家改革[J].殷叙彝编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3,(4).
    [6][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M].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7][德]赖因哈德齐默尔曼.罗马法、当代法与欧洲法[M].常鹏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M].董炯,彭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0][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哲学与侵权行为法[M].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M].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美]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精粹[M].徐爱国组织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3][美]约翰G弗莱米.侵权行为法还有未来吗?[A].吕琳,许丽群译.吴汉东,陈小君.私法研究(第三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5][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6][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M].申卫星,王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7][美]约翰法比安维特.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M].田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8][美]理查德A波斯纳.英国和美国的法律及法学理论[M].郝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9][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20][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1][美]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第三版:产品责任[M].肖永平,龚乐凡,汪雪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2][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3][美]史蒂芬D苏格曼人身伤害与社会政策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几种选择[A].许丽群译.吴汉东,陈小君.私法研究(第三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4][美]戴维凯瑞斯.法律中的政治:一个进步性批评[M].信春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5][美]理查德A爱泼斯坦.简约法律的力量[M].刘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6][法]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8][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9][英]P·S·阿蒂亚.法律与现代社会[M].范悦,全兆一,白厚洪,康振家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30][英]卡罗尔哈洛.国家责任——以侵权法为中心展开[M].涂永前,马佳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1][英]H·P·里克曼.理性的探索:哲学在社会学的应用[M].姚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2][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M].徐文瑞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社,2009.
    [3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4][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汪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7.
    [36][瑞典]安德烈亚斯伯格,吉苏尔埃林松.自由化而不缩减——理解瑞典福利国家改革共识[J].张文成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11).
    [37][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林浩译.吴新平审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8][日]芦部信喜.宪法(第三版)[M].[日]高桥贺之增订.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9][日]三浦隆.实践宪法学[M].李力,白云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40][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M].吕昶,渠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1][日]山村恒年.検証しながら学ぶ環境法入門[M].东京:昭和堂,2006.
    [42][日]圆谷峻.日本民法关于侵权行为规定和特别法[J].赵莉译.金陵法律评论,2009,(2).
    [43][日]田山辉明.日本侵权行为法[M].顾祝轩,丁相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4][韩]李熙勲.关于韩国禁止裁判诉愿的宪法评价[J].[韩]孙汉基译.浙江社会科学,2010,(5).
    [45]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6]张铁薇.侵权法价值目标的变迁[N].光明日报,2006,12,29.
    [47]张铁薇.侵权法哲学基础的重构[J].黑龙江社会会科学,2006,(6).
    [48]张铁薇.权法的自负与贫困[J].比较法研究,2009,(6).
    [49]张铁薇.侵权责任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J].中国法学,2011,(2).
    [50]朱岩.大规模侵权的实体法问题初探[J].法律适用,2006),(10).
    [51]朱岩.从大规模侵权看侵权责任法的体系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
    [52]朱岩.风险社会下的危险责任地位及其立法模式[J].法学杂志,2009,(1).
    [53]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4]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体系的构建——以救济法为中心的思考[J].中国法学,2008,(4).
    [55]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受害人救济机制[J].中国法学,2009,(4).
    [56]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7]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1).
    [58]张新宝.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系[J].中国法学,2007,(2).
    [59]张新宝.大规模侵权赔偿基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思路[N].光明日报,2011,9,29.
    [60]张新宝.从公共危机事件到产品责任案件[J].法学,2008,(11).
    [61]张新宝.设立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赔偿)基金的制度构想[J].法商研究,2010,(6).
    [62]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行为的举措[J].法学家,2011,(4).
    [63]林嘉.社会保险对侵权救济的影响及其发展[J].中国法学,2005,(3).
    [64]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5]范愉.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多元化解决——三鹿奶粉事件与日本C型肝炎诉讼案的比较研究[J].法学家,2009,(2).
    [66]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7]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68]张俊岩.风险社会与侵权损害救济途径多元化[J].法学家,2011,(2).
    [69]王成.大规模侵权事故综合救济体系的构建[J].社会科学战线,2010,(9).
    [70]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救济模式与预防机制研究——“大规模侵权法律对策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与评析[J].判解研究,2011,(1).
    [71]林丹红.大规模人身侵权损害救济中的国家责任[J].法学,2009,(7).
    [72]赵红梅,李修棋.无过错污染受害者补偿救济的理论与制度选择——一种社会法的观察视角[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5,(00).
    [73]李坤刚.工伤补偿制度:起源、问题与解决[J].法律科学,2007,(6).
    [74]张红.大规模侵权救济问题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75]渠涛.从损害赔偿走向社会保障性救济[A].民商法论丛(第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76]薛虹.演变中的侵权责任和人身伤亡事故问题的解决[A].民商法论丛(第5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7]王洪亮.论侵权法中的防御请求权[J].北方法学,2010,(1).
    [78]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79]王福友.侵权行为法价值论[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0]欧洲侵权法小组.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M].于敏,谢鸿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1]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2]李仁玉.比较侵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3]赵琪.矿难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84]钟瑞栋.民法中的强制性规范——公法与私法“接轨”的规范配置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5]齐瑞宗,肖志立.美国保险法律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86]阎政.美国核法律与国家能源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7]冼衍萍.大规模侵权之救济途径思考:以三鹿奶粉事件为视角[J].青年科学2009,(12).
    [88]王开定.美国集体诉讼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89]罗健豪.美国集团诉讼退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
    [90]虞磊珉,王刚.美国“超级基金”中环境法律责任分析及实践应对[J].国际合作与交流,2004,(7).
    [91]汪磊.大规模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92]李响、陆文婷.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93]章武生.论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机制:美国集团诉讼的分析和借鉴[J].中国法学,2007,(2).
    [94]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9,(2).
    [95]张大海.德国群体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125
    [96]刘学在.团体诉讼制度概念辨析[J].北方法学,2010,(1).
    [97]葛百兴.示范诉讼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98]吴泽勇.《投资者示范诉讼法》: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J].中国法学,2010,(1).
    [99]王明远.日本公害民事赔偿法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01,(4).
    [100]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1]丛者禹.谈谈日本的公害救济立法[J].环境科学动态,2001,(4).
    [102]伊媛媛.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责任的社会化[D].武汉大学,,2004.
    [103]刘璐.“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民事赔偿诉讼程序之保障[J].法学,2009,(7).
    [104]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商务印书馆,2001.
    [106]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07]田文利,李颖超.国家伦理的概念何以可能[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108]王立兵.大规模侵权下侵权法价值变迁:从自由到安全[J].学术交流,2011,(2).
    [109]王立兵.公司社会责任的双重属性及其实现途径——以《公司法》第5条第1款为中心[J].学术交流,2012,(1).
    [110]石文龙.国家责任——中国宪法学新的理论支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111]赵建文.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4.
    [112]韩东.国家补偿:救助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责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
    [113]贾学胜.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根据研究[J].河北法学,2009,(6).
    [114]赵迅.社会契约视域下的国家责任[J].河北法学,2008,(3).
    [115]孙谦.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J].法学研究,2007,(2).
    [116]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17]窦衍瑞.国家责任与人权保障的契合——行政补偿制度逻辑视角的转换[J].政法论丛,2006,(3).
    [118]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19]韩大元.比较宪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0]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1]韩大元.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J].人权,2006,(1).
    [122]胡锦光.宪法监督体制成因研究[C].宪政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
    [123]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从基本权利分析框架的革新开始宪法学[J].中国法学,2006,(1).
    [124]张翔.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J].法学研究,2005,(3).
    [125]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26]郑贤君.作为客观价值秩序的基本权——从德国法看基本权保障义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2).
    [127]郑贤君.社会权的司法救济[J].法治与社会发展,2003,(2).
    [128]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29]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30]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131]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2]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M].法律出版社,2006.
    [133]吕艳滨.我国民事纠纷的行政介人机制研究[J].公法研究,2009,00.
    [13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5]沈宗灵.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6]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37]周沛.福利国家和国家福利——兼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政府责任主体[J].社会科学战线,2008,(2).
    [138]吴必康.英国执政党与民生问题:从济贫法到建立福利国家[J].江海学刊,2011,(1).
    [139]丁东红.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
    [140]中国需扩大福利,杜绝福利主义[J].财政监督,2011,(19).
    [141]刘丽伟.福利国家论析——以政治哲学为视角[J].学术交流,2009,(12).
    [142]韩克庆.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J].天津社会科学,2010,(2).
    [143]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44]夏正林.社会权规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
    [145]侯作前,周鲁耀.从基本权功能看我国社会保障权的问题与完善对策——以若干焦点案例为例[J].法治研究,2011,(11).
    [146]龚向和.理想与现实:基本权利可诉性程度研究[J].法商研究,2009,(4).
    [147]胡肖华.宪法诉讼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48]张慧君.北欧福利国家向何处去:挪威经验及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1,(4).
    [149]王家峰.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
    [150]丁华,徐永德.“福利私营化”、“社会福利社会化”:辨析与反思[J].江淮论坛,2011,(4).
    [15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
    [152]方巍.中国社会福利的新发展主义走向[J].社会科学,2011,(1).
    [153]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成就与教训[J].中国人口科学,2009,(5).
    [154]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08/2009[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155]粟榆.责任保险在大规模侵权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9,(1).
    [156]李玉泉.保险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57]陈现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解析》[J].法律适用,2004,(2).
    [158]宋亚辉.消协在大规模侵权案件中的诉讼信托——基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1).
    [159]朱慈蕴.公司的社会责任:游走于法律责任与道德准则之间[J].中外法学,2008,(1).
    [160]甘培忠,郭秀华.社会科学战线[J].公司社会责任研究,2010,(1).
    [161]谭玲,梁展欣.对司法裁判中适用“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的思考[J].法治论坛,2010,(1).
    [162]李宝平.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163]刘琳.社会救助:现代社会的国家责任[J].公法研究,2011,(2).
    [164]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165]许明月.普遍性侵权、机会主义与侵权现象的法律控制——对传统侵权法的反思[J].法商研究,2005,(4).
    [166]张秀兰,朱勋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建议——兼论社会救助法的基本特征及定位[J].社会保障研究,2009,(1).
    [167]冯涛.我国公共安全事故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09.
    [168]杨思斌.论社会救助法中的国家责任原则[J].山东社会科学,2010,(1).
    [169]解可.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8).
    [170]王竹.“艳照门”事件对中国侵权责任法起草的“三个多样性”启示.http://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7845.2010-5-1访问.
    [171]《英国2006赔偿法案》简介、短评及节译(附英文法条全文).王竹,苏洁澈译.http://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7845.2010-5-1访问.
    [172]许传玺.美国的侵权法研究:概括与分析[J].比较法研究,2006,(1).
    [173]玛格丽特简拉丹.财产权与人格.沈国琴译.http://www.gongfa.com,2012-3-7访问。该文原载1982(34)Stanford Law Review,pp957-1015.
    [174]朱岩.侵权责任法通论·总论·上册:责任成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75]郑秉文,史寒冰.试论东亚地区福利国家的“国家中心主义”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2).
    [176]熊晓青.台湾地区“公害纠纷处理法”的评析及其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2).
    [177]黄锡生,邓禾.韩国的环境纠纷行政解决制度与借鉴[J].环境保护,2004,(3).
    [178]赵银翠.论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以构建统一调解制度为视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179]赵保胜.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现状与制度设想[J].学术交流,2007,(2).
    [180]胡建淼.政法学(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81]应松年.当代中国行政法》(下卷)[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1107-1108.
    [182]喻少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行政调解[J].学术界,2007,(6).
    [183]章志远,顾勤芳.中国法律文本中的“行政调解”研究[J].江淮论坛,2011,(5).
    [184]陈泉生.论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J].法学论坛,1997,(3).
    [185]黄中显.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行政救济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
    [186][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
    [187]青锋,袁雪石.美国纠纷解决的体制机制及其借鉴意义[J].行政法学研究,2011,(3).
    [188][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M].杨建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9][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朱呈义,陈龙业,吕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