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府预算不仅涉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效率,更涉及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平衡。预算民主,是依据主权在民的思想,人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对国家重大财政事项决定权的过程。预算民主化改革是唯一能够保证政府财政收支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政治渠道。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预算民主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建立一个有能力而且负责任的国家,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国家能力包括征集财政收入能力和使用财政资源能力两个方面,国家能力提高,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职能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预算关系到纳税人切身的经济利益,纳税人关注预算的分配和效率问题,在客观上促进了对政府预算民主化的要求。
     1999年我国开始了预算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现行的预算制度仍然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预算透明度低;二是预算规模超速膨胀,导致预算支出的“合规性”差和纳税人沉重的税收负担;三是预算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在预算支出不公平的同时又生产了巨大的浪费;四是部门预算的不规范。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中国的预算体制。预算透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受政府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预算膨胀的根源在于我国预算的软约束: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政府主导”和“人大缺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政绩驱动,和我国税收收入长期超常增长的“软收入约束”一道构成了我国政府预算的软预算约束环境。我国的预算支出结构深受“公共利益部门化”和“部门利益法定化”的影响。要解决政府预算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要进行预算民主化改革。
     预算改革涉及技术层面,也涉及政治层面。国内传统的财政学者都倾向于将预算改革看成一个纯粹的技术性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对预算程序的完善方面。与此不同的是,瓦尔达沃夫斯基(Wildavasky)提出预算改革的政治涵义与预算改革的政治学的命题。一方面,预算改革是有政治涵义的;另一方面,如果预算改革不能相应地影响政治过程,预算改革难以实现其目标。预算改革影响政治的过程有三个方面:一是预算改革引起权力结构方面的变化;二是预算改革引起决策方式的变化;三是预算改革引起预算结果的变化。如果预算改革后,预算过程中的权力结构依旧,预算参与者的决策行为依旧,那么,预算改革实际就不可能真正地改变预算过程,预算的结果也就不会发生变化。
     中国的预算民主化改革必须是渐进式的。改革步骤应该以宪政为目标,以人大制度为依托,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并相应地改革政府的行政体制。(1)确立人大的预算主导权。在目前政府垄断预算权力的格局下,调整人大与政府的预算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机制,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选择。(2)扩大公众参与预算和完善预算决策的机制。在中国选举制度还没有涉及到政治核心的前提下,公众通过选举参与和影响预算的机会很少,目前现实的选择是,逐步扩大公民参与式预算的范围,让尽可能多的公众的偏好能够进入政府的预算决策。(3)确立财政部门的核心预算机构地位。相对于数目众多的一般支出部门,作为唯一的核心的预算机构,财政部门能更客观独立地把握政府政策和战略的优先性,并有效地分配预算资源。(4)进一步增强预算的透明度。预算收支过程必须是公开、透明的,以便让社会公众了解并监督政府的行为,以确保政府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来安排收支。
     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探讨了预算国家与预算民主化改革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体制存在问题的一个描述,分别讨论了我国的预算透明度问题、预算膨胀和预算结构问题,尤其是第六章走进中国“真实的预算世界”,考察了我国几个地方和部门的部门预算案例;第七章通过研究美国民主预算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八章是关于我国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建议。总体来看,全文是一个总——分——总式的结构,按照现状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Government budget entails not only the issue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but also the justice of the so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Democratic budgeting can be defined as people apply their rights in the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rough legal procedures, basing on the philosophy that all rights belong to the people. It is only when democratic budgeting comes true that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legitimacy can be guaranteed. In terms of politics, democratic budgeting serves the important pa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Besid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tep in a state's capacity building,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aim for a modern country. A state's capacity building contains the capacity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which helps accomplish the state's objective effectively. In terms of economics, budget is important to the taxpayers' economic benefits, for they pay much attention to e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this sense, the taxpayers'attention enhances the surveillance of government's budgets.
     China's budgeting system reform started from 1999. However, there still exits four main problems:lack of financial transparency; over-expansion of budget leading to the illegal expenditure and the over-load for the taxpayers; the poor expenditure structure; department budget conducted outside the legal framework. All these boil down to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e lack of financial transparency is subject to the vested interests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interest groups. The over-expansion of budge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government dominance and the subordinate status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in budget formation. In addition,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oft income constrain.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different governmental agencies and interest groups. To cope with these deeply-rooted issues, political restructure and democratic budgeting are urgently needed.
     The budgeting reform contains the technical aspect and political aspect as well. In China the economists tend to hold that the budgeting reform is a pure technical improvement, thus putting budget system at the priority of the reform. On the contrary, Wildavasky puts forward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budget reform. The budgeting reform inserts its influenc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 the mode of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outcome.
     The political restructure in China should be progressive. With constitutionalism as the objective of the reform and People's Congress as its basic institution,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perfect the people congress system, the change of CPC's governing style. And the reform in the administrative setup is also crucial in the process. (1)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ominance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at all levels.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where the governments dominate the budgeting process, it is a realistic choice to restruc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People's Congress, with the aim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which can achieve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power balance. (2) Expansion of the public's participation in the budgeting, and optimization of budgeting decision making mechanism. So as to let the majority's will manifested in the policies. (3)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nance department as the core budget institution. For it can understand and conduct the policies and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objectiveness and fairness, allocating the finance resources. (4) The enhancement of the financial transparency. So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can have access to the governments' activities, thus they can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s' budgeting process.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eight chapters. Chapter One serves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dget state and the reform of democratic budgeting. Chapter Three, Chapter Four, Chapter Five and Chapter Six expoun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udgeting system. They respectively dwell on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budgeting, budget expansion and the budget expenditure structure. Especially Chapter Six observes the real situation in China, it offers cases of department budget in some plac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hapter Seven us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United States'democratic budget for reference. Chapter Eight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on China's democratic budgeting reform. As a whole,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vein of observation-analysis-solution to construct the whole structure.
引文
①参见[日]井手文雄著:《日本现代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173页。
    ①布坎南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和国家》,中译本,260页。
    ①本文对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介绍主要参考方福前的观点,参见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转引自布坎南:《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中译本,142-143页。
    ①王绍光,《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载马骏、侯一麟、林尚立主编《国家治理与公共预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①陈共,《财政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262页。
    ①转引自王绍光《民主四讲》。http://chinaps.cass.cn/
    ②转引自蔡定剑,《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①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56-57页。
    ①Janos Kornai, Resource—Constrained Versus Demand—Constrained Systems. Economet rica 47 (1979), pp.801—19; Janos Kornai, Economics of Shortage. Amsterdam: North—Holland,1980; Janos Kornai,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Kyklos 39 (1986), pp.3—30.
    ①本文关于尼斯卡南的介绍主要参考[美]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和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②参见William A. Niskanen, Jr.,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Aldine-Atherton, Inc.,1971,15-38.
    ①参见Blais, Andre and Dion, Stephane. Eds. The budget-maximizing bureaucrat: Appraisals and evidence [M].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91:3-12.
    ①主要观点引自李景治,《中国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中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於莉,《省会城市预算过程中党政首长的作用与影响》,《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期。
    ②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7、200页。
    ①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①河南省汝州市曾经在7年内换了三任书记,而河北省邯郸市也曾在12年内换了八任市长。详见张亲培和冯素坤(2008)。
    ①关于“资源密集性项目”信号属性的论述可参见周雪光(2005)的论述。
    ①[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②布坎南也有类似的分类,并且把公司所得税作为间接税。布坎南认为作为纳税人——受益人——投票人在对公共支出规模大小上做出投票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到税收价格(成本)的约束,决策才是理性的。而直接税与间接税对纳税人造成的约束条件不同,所以在这两种税制下,纳税人面临的选择也不同。这种分类方法对于说明我国存在的“减税动力不足”问题也是有益的。详见(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穆怀明译《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2002版第31-66页。
    ③由于企业所得税的变化并不能必然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反而可能会更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产品价格,所以在此将企业所得税视为间接税。另外,考虑到农业各税(包括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契税和烟叶税)的纳税人主要是农业和牧业生产者,而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高,税负转嫁程度较小,所以在本文中把农业各税视为直接税。
    ①案例引自於莉,《省会城市预算中党政首长的作用与影响——基于三个省会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期。
    ①转引自傅勇,《从财政支出结构看地方投资过热》,《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8月11日第A02版。
    ①城乡学生数1:4的比例是参考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编《公共支出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①2007年厦门市部门预算(草案)来自于厦门市政府提交给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参考文件。
    ②因为数据不全,几个数据使用的预算单位口径有所不同。
    ①转引自叶娟丽,《美国进步时代的预算改革》,载于马骏、刘亚平主编《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①转引自丁则民、黄仁伟、王旭等,《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3页。
    ①阿伦威夫达尔斯基,《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①转引自章伟,《预算、权力与民主:美国预算史中的权力结构变迁》,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①转引自李广舜,《国内外财政透明度研究成果综述》,《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2期。
    ①转引自李广舜,《国内外财政透明度研究成果综述》,《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2期。
    ①任宝玉,《财政合法性:一个尝试性的政治分析概念》,《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①唐丽萍,《从代议民主制到参与式民主制——网络民主能否重塑民主治理》,《兰州学刊》2007年第3期。
    ②卡罗尔·佩特曼认为大多数人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不应当超过维持民主方法(选举机制)运行的最低水平。真正的民主应该是所有民众直接的、充分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从政策议程的设置到政策的执行,都应该有民众的参与,只有在广大群众普遍的参与的氛围中,才能有可能实现民主的基本价值如负责、妥协、个体的自由发展,人类的平等。详见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13页和序言。
    ① Kelly, J. M. and W. C. Rivenbark.2003. Performance Budgeting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Armonk, NY: M. E. Sharpe.
    ②孙凤仪,《“绩效合法性”、制度公正性和公共财政责任——基于改革战略的思考》,《财政研究》2008年第7期。
    ①林慕华,《重塑人大的预算权力:基于某省的调研》,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①马骏、於莉,《中国的核心预算机构研究——以中部某省会城市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内奥米·凯顿,《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爱伦·希克,《当代公共支出管理方法》,王卫星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英)安东尼·阿特金森和(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
    5.(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杨建广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6.(美)伯兰特·罗素,《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7.(美)布坎南、瓦格纳,《赤字中的民主》,刘延安、罗光泽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8.(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行、桑伍和曾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9.(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美)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美)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美)戈登·塔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李政军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4.(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5.(美)卡恩,《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上海:格致 出版社,2008。
    16.(美)克里夫兰,《美国公共预算理论的演进》,载海迪等著,《公共预算经典一—现代预算之路》,苟燕楠、董静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7.(美)莱斯特·瑟罗著,《资本主义的未来》,周晓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19.(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1995。
    20.(美)乔·B.史蒂文斯(1999),《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21.(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3.(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4.(美)希克,《联邦预算的演化:从盈余到赤字再到盈余预算》,载海迪等著,《公共预算经典——现代预算之路》,苟燕楠、董静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5.(美)谢尔顿·鲍勒克,《税收政治学》,载罗伊·T.梅耶斯等著,《公共预算经典——面向绩效的新发展》,苟燕楠、董静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6.(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 Albert Breton & Ronald Wintrobe, The Equilibrium Size of a Budget-Maximizing Bureau,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5. Vol.83:195-208.
    29. Albert O. Hirschm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30. Arron Wildavsky, Budgeting: A comparative theory of budgetary process. New York: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7.
    31. Bartle, John R. & Jun Ma, Applying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o 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In John Bartle,Evolving Theory of Public Budgetin, Greenwich:JAI Press Inc., 2001.
    32. Bates, R. & D. D. Lien. A Note on Taxation,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Politics & Society,1985, Vol.14:53-70.
    33. Black, D. The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8.
    34. Blais, Andre and Dion, Stephane. Eds. The budget-maximizing bureaucrat: Appraisals and evidence,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91.
    35. Buck, A.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get Ide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24,113:3-39.
    36. Caiden, N. A New Perspective on Budgetary Reform. Australia Journal of Public Adm inistration,1989,1:51-58.
    37. Caiden, N., Shaping Things to Come: Superbudgeters as Heros (heorines) in the Latetwentieth Century. In Rubin, I. Ed.1988. New D irections in Budget Histor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8.
    38. Campbell, J., An InstitutionalAnalysis of Fiscal Reform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In Campbell, J. & Pedersen, O. K. Eds. Legacies of Change.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1996.
    39. Cleveland, F. A., Evolution of the Budget Idea in the United States.In Hyde, A. C. Ed. 1992. Government Budgeting: Theory, Process, Politics. PacificGrove: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15.
    40. Dittmer, L.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China Journal,1995. Vol.34 (June):12-24.
    41. George Kopit s and Jon Craig, 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 Operation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ress,1998.
    42. Gerald J Miller and Lyn Evers, Budgeting structures and citizen participatory,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 Financial Management; Summer 2002.
    43. Glynn, J. Public Sector Financial Control and Accountability, Oxford: BasilBlackwell, 1987.
    44. IMF, Manual of Fiscal Transparency,1998,http://www.imf.org.
    45. IMF, Manual of Fiscal Transparency,2001,http://www.imf.org.
    46. IMF, Revised Code of Good Practices on Fiscal Transparency,2001.
    47. Jean-Luc Migue & Gerard Belanger,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 Public Choice,1974, Vol.17:27-43.
    48. Khan, J. Budgeting Dem ocracy: State 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America,1890-1928. New York: CornellUniversity Press,1997.
    49. Kulzick, R.S., "Sarbanes-Oxley: Effects on Financial Transparency", S.A.M.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4,69(1):43-49.
    50. Leloup, Lance T.1978. The Myth of Incrementalism: Analytical Choices in Budgeting Theory. Polity,10.(4):488-509.
    51. Levi, M., Of Rule and Revenu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52. Ma, J.&Ni, X., Toward a Clean Government: Does the Budget Reform Provide a Hope? Crime, Law & Social Change,2008,48 (2):119-138.
    53. Martin, L., Outcome Budgeting: A New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Budgeting,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1997,10:108-126.
    54. Matheson, A.,《良好的公共部门治理:西方国家预算及会计改革的基本理论》见陈小悦、陈立齐主编,《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55. Maureen A. Flanagan, American Reformed: Progressives and Progressivisms 1890s-1920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6. Migdal, J. S.,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New Jersey: Princeton,1988.
    57. Musgrave, R.A.Theories of Fiscal Crises: An Essay in Fiscal Sociology, In Aaron,H. J.& Boskin, M. J. Eds. The Econom ics of Taxation. Washingt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80.
    58. Niskanen, W. A. Jr.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Aldine-Atherton.1971.
    59. Niskanen, W. A. Jr. Bureaucracy and Politicia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5.December,18.
    60. Niskanen, W. A. Jr. The Reflections of a Grump, Public Choice,1993.Vol.77.
    61. North, D. & Weingast, B. Constitutions and Credible Commitments:The Evolution of Public Choice in 17th Century England.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89,49 (4):803-832.
    62. North, D., Institu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 Vol.5(Winter):97-112.
    63. Pitsvada, B., LosStracco, F., Performance Budgeting the Next Budgetary Answer, But W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Mdnagement,2002,14:53-74.
    64. Premchand, A. Public FinancialAccountability. In Schiavo-Campo,S. Ed. Governance, Corruption and Public Financial Managem ent,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1999.
    65. Rubin, Irene., Budgeting:Theory and concept,In Robert T. Golembiewski & Jack Rabin. 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1997.
    66. Rubin, Irene, Budget Reforms and Government Innovation, Conference on Public Finance Reform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C,2006.
    67. Schedler, A., Concep tualizing Accountability, In Schedler, A., Diamond. L & Platterner, M. Eds. The Self-restraining State:Power and Accountability in New Dem ocracies. Boulder: Lynne Rienner,1999.
    68. Smith, Robert W. & Bertozzi, Mark. Principals and Agents: An Explanatory Model for Public Budgeting,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 Financial Management, 1998,10(3):325-353.
    69. Terry M. Moe, 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4. Vol.28(November):739-777.
    70. Tsou, et.al., Further thoughts on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98, Vol.7, No.17:167-200.
    71. Webber, C & Wildavsky, A., A History of Taxation and Expenditure in the Western Worl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86.
    72. White, Joseph, (Almost)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Why the Work of Budgeting Remains Incremental, PublicBudgeting and Finance,1994,14:113-134.
    73. William A. Niskanen, Jr.,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Aldine-Atherton, Inc.,1971.
    74. Yang, D. L. Remaking the Chinese Leviathan: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Governance in China. Stan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75.安体富,《民生财政: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转折》,《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
    76.安体富,高培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构建》,《财贸经济》1993年第4期。
    77.包心鉴,《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选择》,《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8.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8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9.蔡定剑,《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80.蔡定剑,《预算公开透明化迈出改革第一步》,《新民周刊》2007年5月9日。
    81.常世旺、韩仁月,《公众主导还是国家主导: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增长影响因素研究》,《经济评论》2008年第6期。
    82.陈家刚、陈弈敏,《地方治理中的参与式预算——关于浙江温岭市新河镇改革的案例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83.程岚,马海涛,秦强,《落实人大预算权利,推进公共预算法制化建设》,《财政研究》2008年第12期。
    84.邓淑莲、于洪、马国贤,《关于中国(预算法>修订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基于预算纵向关系视角的研究》,《财政研究》2009年第9期。
    85.丁则民,黄仁伟,王旭等,《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6.杜方、邵冰,《中国财政透明度的度量及改进对策》,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87.冯俏彬,《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与民主财政论——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回顾与发展》,《财政研究》2005年第4期。
    88.傅勇,《从财政支出结构看地方投资过热》,《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8月11日A02版。
    89.高培勇、马蔡琛,《中国政府预算的法治化进程:成就、问题与出路》,载预算法(修订)起草工作小组编,《中外专家学者预算法研究》,2005。
    90.苟燕楠、董静,《公共预算决策——现代观点》,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1.何历宇、曹沛霖,《道德集权民主制:一种更加优越的民主制度——兼论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5期。
    92.鹤光太郎,《政府的透明度(第二部分)——财政和金融政策的透明度》,《日本经济评论》2003年7月22日。
    93.鹤光太郎,《政府的透明度(第一部分)——改变国家“形态”的突破口》,《日本经济评论》,2003年7月7日。
    94.黄继忠,《省级财政支出制度: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6期。
    95.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6.季天琴,《政协委员蒋洪:我国财政透明度不及格》,《新民周刊》2009年3月25日。
    97.江涌,《警惕部门利益膨胀》,《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10月13日。
    98.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年冬季号。
    99.康晓光,《2003:中国步入进步时代》,中华学术网2004—3-30。
    100.李红,《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01.李景治,《中国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中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02.李萍,《中国政府预算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4.
    103.李炜光,《论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财政研究》2002年第3、4期。
    104.李永友、裴育,《公共支出与国民产出——基于瓦格纳定律的实证检验》,《财经研究》2005第7期。
    105.刘剑文,《宪政与中国财政民主》,《税务研究》2008年第4期。
    106.刘尚希,《“民生财政”趋向日渐凸显》,《人民论坛》2007年第9期。
    107.刘尚希、赵全厚,《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108.刘小川,《构建<预算法)修订基本框架指导思想探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09.刘笑霞、李建发,《中国财政透明度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10.刘晔,《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创新与进一步发展》,《当代财经》2006年第5期。
    111.罗昌财,《公共财政:理想与现实》,《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第11期。
    112.马蔡琛,《初论公共预算的交易特征》,《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113.马蔡琛,《公共预算管理中资源配置的竞争性博弈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14.马蔡琛,《政府预算部门的行为特征及其治理结构》,《经济问题》2008年第10期。
    115.马蔡琛,《政府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及其新进展》,《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16.马蔡琛,《政府预算管理中的“寻租”活动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11期。
    117.马蔡琛,《中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的制度演化与路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118.马蔡琛,《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的财政学视角考察》,《现代财经》2007年第7期。
    119.马蔡深,《政府预算管理研究——一种利益相关方视角的研究》,中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20.马骏,《收入生产、交易费用与宪政体制》,《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121.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22.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123.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的改革》,载于马骏、刘亚平主编《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24.马骏,《中国预算改革的政治学:成就与困惑》,《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25.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126.马骏、罗万平,《公民参与预算:美国地方政府的经验及其借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127.马骏、牛美丽,《重构预算权力结构》,《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2期。
    128.马骏、於莉《公共预算研究:中国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函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9.孟春、李明,《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推进财政透明度和绩效评价工作》,《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7期。
    130.慕毅飞、陈弈敏,《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31.彭宗超、李铭,《预算参与:地方预算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及转换》,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8。
    132.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33.任宝玉,《财政合法性:一个尝试性的政治分析概念》,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134.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著,《2009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省级财政信息公开状况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35.孙涛,《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政府官员规模分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36.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37.谭安奎,《实用主义、民主理念与美国进步时代改革:以杜威为中心的考察》,《公共 行政评论》2008年第5期。
    138.王涵,《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治理:1890-1920》,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139.王满仓,《财政透明度下的政府治理变革》,《经济学家》2005年第4期。
    140.王绍光,《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载马骏、侯一麟、林尚立主编《国家治理与公共预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41.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中国财经报》2001年8月18日第1版。
    142.王绍光,《民主四讲》,上海三联书店,2009。
    143.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144.王世涛、安体富,《预算的法律控制——兼论(预算法)的修改》,《财贸经济》2005年第6期。
    145.王霞,《论预算听证》,《前沿》2007年第2期。
    146.王怡,《立宪政体中的赋税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47.王雍君,《建国以来公共支出结构的演变》,《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10期。
    148.王雍君,《中国(预算法)的修订:精神、理念和核心命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2期。
    149.王雍君,《中国的预算改革:评述与展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1期。
    150.王雍君、张拥军,《政府施政与预算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51.魏立萍、刘哗,《民生财政:公共财政的实践深化》,《财政研究》2008年第12期。
    152.威尔逊,《国会政体》,熊希龄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53.吴俊培、姚莲芳,《腐败与公共支出结构偏离》,《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5期。
    154.项怀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公共财政建设》,人民日报2003年2月12日。
    155.徐仁辉,《台湾财政透明度的研究》,台湾透明组织协会“倡廉反贪与行政透明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
    156.徐日清,《论财政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57.寻寰中《着力建设节约型机关》,《求是》2008年第19期。
    158.晏晨晖,《论财政透明度、良好公共治理与构建民主财政》,《当代财经》2006年第6期。
    159.杨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学术月刊》2002年第4期。
    160.杨桃源,《部门利益更直白》,《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30期。
    161.杨心宇、杨迅,《论人大的人民代表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62.杨玉奇,《非直接利益冲突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再思考》,《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3期。
    163.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4.叶娟丽,《一个关于预算的故事:评(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3期。
    165.於莉,《省会城市预算过程中党政首长的作用与影响——基于三个省会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期。
    166.俞光远、陈鹏,《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预算审查监督规定的情况》,《中国人大》2003年第9期。
    167.俞可平,《民主是一个好东西》,《学习时报》2007年1月5日。
    168.岳经纶,《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中国审计》2003年第10期。
    169.张光,《财政规模、编制改革和公务员规模的变动:基于对1978-2006年的实证分析》,《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70.张恒龙、陈宪,《财政竞争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以中国的招商引资竞争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6期。
    171.张际,《论立法权的范围》,载周旺生主编,《立法研究》(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72.张亲培、冯素坤,《中国非常规预算调整问题探析》,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8。
    173.张卫红,《代表选民利益是人大代表的首要职能》,《人大研究》2002年第4期。
    174.张馨,《论公共财政》,《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175.张馨,《论民生财政》,《财政研究》2009年第1期。
    176.张馨,《论政府预算的法制性》,《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11期。
    177.章伟,《预算、权力与民主:美国预算史中的权力结构变迁》,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178.赵倩,《财政信息公开与财政透明度:理念、规则与国际经验》,《财贸经济》2009年第11期。
    179.赵早早,《美国公共预算改革的途径:管理、政治和法律》,《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180.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共预算读本》,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81.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82.周燕,《中国省级政府投资中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比较——以A省为例》,《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83.周云波,《寻租理论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非法寻租问题》,《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84.朱大旗,《论修订预算法的若干具体问题》,《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185.朱大旗、何遐祥,《议会至上与行政主导:预算权力配置的理想与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86.朱学勤,《改革开放三十年》,《银行家》2008年第1期。
    187.邹学平,《人民代表大会的规模困境与代表性的逻辑悖论》,《人大研究》200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