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刑法的心理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法是规制行为的法律,是行为刑法。而行为是以心理为基础的。因此一部刑法能否发挥它的行为规制功能,实现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双重效果,它是否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刑法科学性的要求,它不同于传统的以价值理念为指导的刑法构建。对此,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刑法和刑法理论的相关问题分五章进行心理学分析。
     本文的第一章是刑法的心理学分析概述,主要介绍的是分析的背景及意义、分析的方法和文章的构想与创新。
     第二章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心理学分析。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罪刑法定原则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有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原理、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辨别性线索的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并不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科学心理学依据。实质侧面和形式侧面对罪刑法定原则具有同样的意义,它承载着罪刑法定原则的保障功能和保护功能,并集中体现在刑法的明确性上。对同一行为的不同规定,应在它们重合的范围内适用刑法。
     第三章是犯罪的心理学分析,主要分析的是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方面要件。
     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重要内容。根据儿童的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程度,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得过高,可以将12岁作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15岁作为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界限。对于其中的不足可以用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来弥补。我国刑法上使用的“精神病”一词不甚科学,它不限于精神病学、心理学上的精神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各种轻重症精神障碍。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看,罪过并不都是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其中,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属于显意识,疏忽大意过失属于前意识。作为一种心理事实,罪过浓缩了认识、情绪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过程。我国刑法理论对罪过的描述残缺不全,有必要将“情”的因素纳入其中。在情绪犯罪中,刺激因素的范围、间接性与真实性,情绪的强度及其判断标准,情绪行为的指向性和持续性都是影响因素。
     直接故意犯罪实际上是一种意志行动。动机冲突是直接故意犯罪的核心阶段,让刑法介入这一动机冲突十分必要。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共性,差别在于两者对趋避冲突的处理方式不同。在心理学上,疏忽大意过失实际上是一个注意的转移与分配的问题。
     目的犯以刑法表述的“目的”为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目的犯的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动机,它具有行为的发动、指引功能。“目的”的这种性质对目的犯的既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Criminal law is the law that governs human behavior. It is behavioral criminal law. Behavior is driven by the mind.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a set of criminal laws should be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mental rules if it is to carry out its functions of regulating human behavior, protecting social order and safeguarding human rights. This is also the requirements for scientific criminal law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which is built on the ideas of value. This dissertation comprises of five chapters to analyze criminal law and criminal law theory with psychological theory.
    The first chapter is conspectu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purposes, research methods, the new ideas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modern psychology,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is based on the S-R relation of classical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the distinguishing clue theory of neo-behaviorism, the personality theory of depth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y of hierarchical need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 theory of mental compulsion advocated by Feuerbach is not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In relation to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the essential and formal theories carry the same meaning, and carry the same protection and safeguard functions. The definitude is the most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Criminal law should be applied in mutual scope, if there are different rules governing the same behavior.
    The third chapter i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riminal rule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subject and su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Subject of crime is an important key ele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a crim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gnition and self-control capabilities of children, the age limit for criminal capability is set too high under our criminal law.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a person who has not reached the age of 12 shall not bear any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for a person who has reached the age of 15 or over, he shall bear ful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term unsound mind is not scientifically applied under our criminal law. Unsound mind is not limited to lunacy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but it carries a broad connotation and includes all kind of psychoge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pth psychology, all su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are not conscious. Under our criminal law, direct intent, indirect intent and negligence involve consciousness. Criminal acts committed as a result of recklessness is preconscious. As a type of psychological fact, subjective aspects of crime comprise the mental course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The description of criminal acts as described under our criminal law theory is fragmented and as a matter of necessity includes the emotionality element. For acts that are commit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a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stimulus, stimulative indirectness, facticity, emotional intensity and its judg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dditional regulations should be put in place to regulate criminal acts that are commit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引文
1.胡玉鸿:《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方法论检讨》,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
    2.[日]大塚仁:《人格刑法学的构想》,张凌译,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4期。
    3.赵秉志、魏昌东:《中国刑法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4.张小虎:《刑法机能探究》,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何秉松:《试论我国刑法的民主原则》,载《法学研究》1980年第2期。
    6.周少华:《罪刑法定与刑法机能之关系》,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林维:《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孙振江:《中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孔徙:《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载《学习月刊》2003年第10期。
    10.王锐:《精神病犯罪及伪装识别探析》,载《辽宁警专学报》2001年第2期。
    11.吴正鑫:《我国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律与医学杂志》2000年第2期。
    12.陈霆宇:《试析我国刑法中“精神病”的概念》,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13.吴国娟:《司法精神病鉴定中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附95例分析)》,载《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年第2期。
    14.李安、沈琪:《刑法罪过的心理学分析》,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5.陈兴良:《故意责任论》,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16.韩轶:《情感因素与刑事责任》,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2期。
    17.韩轶:《情感因素影响责任的理论探讨》,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18.郭春莲:《激情犯罪不应减轻刑事处罚》,载《云南法学》1997年第2期。
    19.陈航:《对激情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1995年第6期。20.刘明祥:《论目的犯》,《河北法学》1994年第1期。
    21.李希慧、王彦:《目的犯的犯罪形态研究》,《现代法学》2000年第12期。
    22.李洪川:《论目的犯的目的本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3.梅传强:《双重视野中的犯罪目的》,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24.田文昌:《死刑是一种价值取向》,载《新闻周刊》2002年7月29日。
    25.拙作:《刑法的一种心理学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2期。
    26.拙作:《试论刑法上的情绪》,载《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1期。
    27.拙作:《论对合犯的共犯问题》,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8.倪业群:《论人身危险性》,载《社会科学家》1999年第3期。
    29.曲新久:《试论刑罚个别化原则》,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5期。
    30.黄明儒:《论刑法中的伪造》,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
    31.徐松林:《非法经营罪合理性质疑》,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6期。
    32.唐稷尧、王燕莉:《非法经营罪的价值取向与质疑》,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3.胡敏、曹坚:《论非法经营罪堵漏条款的合理认定》,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4.谢彤:《对合犯若干问题探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5.陈兴良:《论犯罪的对合关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4期。
    36.王作富:《红灯亮起不容造假者继续泛滥》,载《检察日报》2001年7月18日。
    37.陈兴良:《相似与区别:刑法用语的解释学分析》,《法学》2000年第5期。
    38.[日]赤坂昭二:《罪刑法定原则》,载《法学译丛》1981年第1期。
    1.陈立:《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载《心理科学》1997年第5期。
    2.龙耘:《注重宏观把握审视整体过程——定性研究方法简介》,载《当代传播》2000年第5、6期。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4.何旭明:《新行为主义惩罚理论述评》,载《长沙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5.张丽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基础理论本能性思想述评》,载《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6.潘光花、隋美荣:《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7.余娟、王怡:《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面临的挑战》,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8.卢浚:《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值得深入研究》,载《云南学术研究》1994年第2期。
    9.杜志强:《“认知—发展”学派的道德教育理论简介》,载《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10.邓赐平、刘金花:《儿章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研究》,载《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第3期。
    11.谢军:《3—9岁儿章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4期。
    12.徐斌:《148例精神病的违法类型和责任能力的比较分析》,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第5期。
    13.佘凌、孔克勤:《情绪的神经基础研究》,载《高教管理研究》1987年第1期。
    14.王家忠:《关于社会潜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92年第6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3.《列宁全集》,第13卷。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996年版。
    5.姚大志:《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安刚:《意义哲学纲要》,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马世民主编:《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0.田寿彰主编:《司法精神病学》,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11.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13.何秉松:《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14.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15.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高铭暄、赵秉志编:《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25.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陈兴良主编:《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27.陈兴良:《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8.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9.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31.姜伟:《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32.刘金国、舒国滢主编:《法理学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4.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5.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6.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7.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赵秉志主编:《刑法新探索》,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
    40.宁汉林、魏克家:《中国刑法简史》,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41.许发民:《刑法的社会文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张文、刘艳红、甘恰群:《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4.欧阳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刑法注释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45.孙东东:《精神病人的法律能力》,现代出版社1992年版。
    46.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48.蔡卫平:《过失犯罪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原因》,载《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9.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0.王泰:《现代监狱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1.金鉴主编:《监狱学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2.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刘树德:《罪状解构:刑事法解释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4.薛瑞麟主编:《金融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周道鸾、张军主编:《刑法罪名精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56.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新问题新罪名通释》,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57.拙作:《典型刑事改判案例精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8.拙作:《刑法学习小词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9.蔡墩铭:《刑法基本理论研究》,台湾汉林出版社1981年版。
    60.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61.[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2.[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63.[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64.[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6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7.[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8.[日]大塚 仁:《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0.[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1.[前苏联]皮昂特科夫斯基等:《前苏联刑法科学史》,曹子丹等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72.[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73.[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4.[意]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5.[日]我妻容等编:《新法律学词典》,董瑶舆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76.[英]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版。
    77.甘雨沛:《比较刑法学大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8.[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9.胡学相:《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0.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1.苗生明:《定罪机制导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82.欧阳涛:《犯罪、刑法学领域热点问题剖析及对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3.甘雨沛、高格:《国际刑法学新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赵长青主编:《经济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5.童伟华:《犯罪客体研究:违法性的中国语境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鲁兰:《牧野英一刑事法思想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87.赵秉志主编:《香港刑法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8.高铭暄主编:《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9.高铭暄、赵秉志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历程》,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90.丁后盾:《刑法法益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91.宗建文:《刑法机制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92.陈明华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齐文远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4.罗树中:《刑法制约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95.王晨:《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6.黄丁全:《刑事责任能力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97.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8.宁汉林、魏克家:《大陆法系刑法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陈浩然:《理论刑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0.钊作俊:《死刑限制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1.林东茂:《一个知识论上的刑法学思考》,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102.彭卫东:《正当防卫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3.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104.法苑精萃编委会编:《中国刑法学精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05.薛瑞麟主编:《法大刑法学研究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6.赵秉志:《刑法分则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7.张勇:《犯罪数额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08.任喜荣:《伦理刑法及其终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09.李春雷主编:《刑法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10.黄京平主编:《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郭本禹主编:《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沈政主编:《法律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11.龚维义、刘新民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朱智贤主编:《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许又新:《精神病理学》,湖南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6.贾谊诚主编:《实用司法精神病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潘菽:《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8.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张春兴、杨国枢:《心理学》,三民书局1980年版。
    21.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章益辑译:《新行为主义学习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乐国安:《当代美国认识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乐国安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乐国安主编:《法律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托马斯·H·黎黑:《心理学史》,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美]M·艾森克主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阎巩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美]华生:《行为主义》,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0.[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惠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1.[美]Ronald Blackburn:《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刘邦惠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2.[美]乔治·A·凯利:《个人结构心理学》(第一卷)》,郑希付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译序。
    3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4.[美]Kurt Pawlik,Mark R.Rosenzweig主编:《国际心理学手册》,张厚粲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6.[美]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荣格心理学纲要》,张月译,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7.[日]山根清道编:《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38.罗大华、何为民等著:《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上下)》,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39.罗大华、刘邦惠主编:《犯罪心理学新编》,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40.罗大华等编著:《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
    41.罗大华、何为民、解玉敏:《司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2.罗大华、张家源:《证人证言心理》,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43.罗大华主编:《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研究十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4.罗大华主编:《刑事司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45.乐国安主编:《社会心理学理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7.朱营周主编:《新编犯罪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8.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49.李玫瑾编著:《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罗大华、刘邦惠主编:《犯罪心理学新编》,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51.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2.吴江霖等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3.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4.刘邦惠主编:《法制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黄兴瑞:《人身危险性的评估与控制》,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56.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7.狄小华:《罪犯心理矫治导论》,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58.刘邦惠主编:《心理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 Berg, J.W.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1998.
    2. Bebbett, M. The Child as Psychologis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3. L. Kolhberg.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 Harper Row publisher, San Francisca, 1984.
    4. L. Kolhberg.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1975.
    5. Batt, John. The New Outlaw: A Psychological Footnote to the Criminal Law. 52 Kentucky Law Journal. 497 (1963-1964).
    6. Beale, Sara Sun. What's Law Got To Do with It the Political,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Non-Leg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Federal) Criminal Law. 1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 23 (1997-1998).
    7. Davis, Samuel M.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Criminal Law. 44 Mississippi Law Journal. 647 (1973).
    8. Pfann, John P. Criminal Law-Psychological Coercion of Confessions in State Courts. 33 Nebraska Law Review. 507 (1953-1954).
    9. Watson, Andrew S. On the Low Status of the Criminal Bar: 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Law School. 43 Texas Law Review. 289 (1964-1965).
    10. Williams, Michael S.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Summaries-U.S. v. Flynt: Reaffirm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acity to Commit a Crime. 16 Golden G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83 (1986).
    11. Dix, George E. Psychological Abnormality as a Factor in Grading Criminal Liability: Diminished Capacity, 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ike. 62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 Police Science. 313 (1971).
    12. Dregne, Nancy M. Psychological Autopsy: A New Tool for Criminal Defense Attorneys. 24 Arizona Law Review. 421 (1982).
    13. Ingram, Scott. If the Profile Fits: Admitting Criminal Psychological Profiles into Evidence in Criminal Trials. 54 Wash University Journal of Urban & Contemporary Law. 239 (1998).
    14. Kocsis, Richard N.; Irwin, Harvey J.; Hayes, Andrew F. Organised and Disorganised Criminal Behaviour Syndromes in Arsonists: A Validation Study of a Psychological Profiling Concept. 5 Psychiatry Psychology & Law. 117 (1998).
    15. Lelling, Andrew E. A Psychological Critique of Character-Based Theories of Criminal Excuse. 49 Syracuse. 35 (1998-1999).
    16. Mathews, Ben. Children'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Australia: Some Legal, Psychological and Human Rights Issues. 5 Austl. & N.Z. J.L. & Educ. 27 (2000).17. McCord, David. Syndromes, Profiles and Other Mental Exotica: A New Approach to the Admissibility of Non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Evidence in Criminal Cases. 66 Oregon Law Review. 19 (1987).
    18. Owen, Paul R. Criminal Procedure-The Fifih Amendment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Applies to Juvenile in Court-Ordered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State v. Christopher P. 23 New Mexico Law Review. 305 (1993).
    19. Rosenblatt, Albert M.; Rosenblatt, Julia C. Six-Member Juries in Criminal Cases-Leg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47 St. John's Law Review. 615 (1972-1973).
    20. Russell, J. Robert. Criminal Discovery and Psychological Defenses in West Virginia: Squeezing a Lemon or Kicking a Dog. 99 West Virginia Law Review. 207 (1996-1997).
    21. Schmideberg, Melitta. Psychological Factors Underlying Criminal Behavior. 37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 458 (1946-1947).
    22. Townes, Brenda D.; James, Jennifer; Martin, Donald C. Criminal Involvement of Female Offenders-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Four Groups. 18 Criminology. 71 (1980-1981).
    23. Wolber, Greg J.; Banze, Barbara H. Th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roblem Areas Contributing to Adolescent Criminal Behavior. 49 Juvenile & Family Court Journal. 1 (1998).
    24.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Crime. 3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470 (1939).
    25. Beeley, Arthur L. A Soci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A Contribution to Etiology. 45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 Police Science. 391 (1954-1955).
    26. Daly, Martin; Wilson, Margo. Crime and Conflict: Homicide in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22 Crime & Justice. 51 (1997).
    27. Kidd, Robert F. Crime Reporting-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17 Criminology. 380 (1979-1980).
    28. Kocsis, Richard N; Irwin, Harvey J. The Psychological Profile of Serial Offenders and a Redefinitinon of the Misnomer of Serial Crime. 5 Psychiatry Psychology & Law. 197 (1998).
    29. Malone, EmilyA. Insider Trading: Why to Commit the Crime from a Legal and Psychological Pespective. 12 Journal Of Law & Policy. 327 (2003-2004).
    30. Shrum, L.J. Effects of Television Portrayals of Crime and Violence on Viewers' Perceptions of Reality: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Perspective. 22 Legal Studies Forum. 257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