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山东沂沭河流域地处鲁东南地区,在沂沭河两岸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区域文化。然而明清以来的频繁水灾,成为困扰当地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清一代的276年间,该地区共发生见于历史记载的较大水灾55次,大规模水灾的发生概率达到了5年一遇。由于气候变迁、社会环境以及各个县区地理环境的差异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水灾的发生年份的具体分布和各地发生水灾的概率也是各有不同。
     灾害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本文从环境史角度对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的发生,从其水系河道的基础状况、历史变迁,气候环境和地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环境的破坏等数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由此得知山东沂沭河流域本身的水环境状况与历史变迁中的水环境因素,是沂沭水灾频发的基础,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地貌环境状况使当地水灾频发成为可能,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环境的破坏又成为水灾频发的重要诱发因素。
     山东沂沭河流域的频繁水灾对于区域范围内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远的。首先,它的频繁发生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困苦;其次,它也滞后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再次,它造成了当地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最后,它也危害了下游地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了区域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是近代以来鲁东南地区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的重要原因。
     在清代相对完善的救灾体制下,清代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积极的救灾,地方政府也是认真地组织领导当地人民的救灾活动,所以说清代前期山东沂沭河流域的救灾实践是积极而卓有成效的。然而,随着社会政治的日益腐败,清代后期针对这一地区的救灾实践愈显无力:并且在中央“保运”水利政策下的地方水利事业也呈现出颓废局面。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Shandong province, Yishu river basin had been induced rich products, history and culture. However, the frequent flood disaster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to perplex the Local Area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55 flood disasters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276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probability of bigger flood was 5-year frequency.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lood distribution time and the probability because of various climate changes, Social and Geography Environment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disaster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From the basal status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Yishu river basin, effects of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factor to the destruction of ecosystem, three aspects were studied thoroughly. Some results were got as follows: Firstly, the basal status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Yi Shu basin was the basis of the flood occurring in this area. Secondly, it was possible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Thirdly, human factor to the destruction of ecosystem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ucing factors in the local frequent flood.
     The frequent flood disaster in Yishu river basin has overall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the Local Area. Firstly, the local people experienced the hardship of flood. Secondly, it hindere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hirdly, it caused the sociopolitical Instability of local area. The last but not least, it also influenced the safety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the downstream region. Its influence already gets deeply to every aspe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ving influence on the whole level of local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main obstacl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in Shandong province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 in Shandong.
     Under the relatively complete Providing Relief of Disasters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vide disaster relief,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lso led local people seriously to do. So, the disaster relief practices were active and effective propaganda works in shan dong Yi shu basin in early Qing Dynasty. Along with the politics moving toward corruption, the practi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sabili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local water undertaking was in degradation under the protecting water transporation polic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引文
[1]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2]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研究综论》,《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
    [3]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4]吴滔:《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5]阎永增、池子华:《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1]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2]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
    [3]袁滢滢:“近代山东灾荒研究”(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
    [1]董传岭:“晚清山东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
    [2]孙百亮:“清代山东地区的灾荒与人口变迁”(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
    [3]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
    [4]谢秀珍:“灾荒、环境与民国山东乡村社会”(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
    [5]胡其伟:“民国以来沂沭泗流域环境变迁与水利纠纷”(未刊稿),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2007年。
    [6]张军:《山东省沂沭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探讨》,《山东水利》2005年第2期。
    [7]沈万河、黄瑞英、赵桂真:《山东境内沂沭河洪水调度与防洪减灾》,《治淮》2002年10月。
    [8]杨勇:《沂沭泗水系演变及洪水治理》,《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年第2期。
    [9]杨罗:《山东省水旱灾害变化规律分析及减灾对策建议》,《山东水利》2002年第2期。
    [10]王轲道:《山东省水旱灾害及减灾措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1 陈昌仁、葛振波:《江苏省水旱灾害防治对策研究》,《中国水利》2003年6月。
    12 蒋自巽、季子修、于秀波、张琛:《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环境特征及水环境问题》,《地理学报》1998年1月。
    13 水利水电科学院等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版。
    14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沂沭泗河道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版。
    [1]吴宗越:《沂沭泗河览胜》,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1]Mart A.Stewart,"Environmental History:Profile of a developing Field",The History Teacher,vol.31,no.3(May 1998),p.351.
    [1]吴季松:《河流中的水与人类发展》,(http://www.hwcc.com.cn/scholar/static/wu-ji-song/hlsyr.html)。
    [2]侯仁之:《续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41年,第38页。
    [3]黄泽苍:《山东分省地志》,中华书局,1935年,第208页。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沂沭泗河道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1]于兴修:《沂河中游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于兴修:《沂河中游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乾隆《沂州府志》卷三十四,《艺文》。
    [1]乾隆《沂州府志》卷三,《水利》。
    [2]资料来源:乾隆《沂州府志》卷首,《河道全图》。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乾隆《沂州府志》卷三,《水利》。
    [2]《清高宗实录》,卷三一四,乾隆十三年五月上。
    [3]乾隆《郯城县志》卷十一,《艺文》。
    [1]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2]乾隆《郯城县志》卷三,《编年》。
    [3]乾隆《郯城县志》卷三,《编年》。
    [1]新修《郯城县志》,《1840年以来大事记》,http://tancheng.gov.cn/main/gwdetail2.asp?id=128.
    [2]嘉庆《莒州志》卷八,《灾异》。
    [3]乾隆《郯城县志》卷二,《舆地风俗》。
    [4]嘉庆《莒州志》卷十二,《艺文》。
    [1]高升荣:“乾隆时期黄泛平原农业生产稳定性研究”(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3年,第1页。
    [2]新修《郯城县志》,《1840年以来大事记》。http://tancheng.gov.cn/main/gwdetail2.asp?id=128。
    [3]中国科学院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4页。
    [4]中国科学院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1页。
    [1]中国科学院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8页。
    [1]临沂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编:《临沂百年大事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1]水利水电科学院等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第1056页。
    [2]《清高宗实录》卷三一四,乾隆十三年五月上。
    [3]《清高宗实录》卷三一四,乾隆十三年五月上。
    [1]转引自张传藻《海州文史资料》,第七辑。
    [1]李文海,夏明方等编:《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第2页。
    [2]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复旦学报》2000年第2期。
    [3]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270。
    [2]中国科学院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第1096页。
    [1]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清高宗实录》卷二一四,乾隆九年四月上。
    [3]临沂地区史志办公室编:《临沂百年大事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页。
    [1]乾隆《沂州府志》卷三《水利》。
    [2]乾隆《郯城县志》卷二,《山川》。
    [3]乾隆《郯城县志》卷二,《山川》。
    [4]乾隆《郯城县志》卷十《艺文》,《筑禹王台石络工告书》。
    [5]乾隆《郯城县志》卷十《艺文》,《筑禹王台石络工告书》。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本。
    顾炎武:《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顾祖禹著,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黄六鸿:《福惠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李希贤修:乾隆《沂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王植纂修:乾隆《郯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吴恺修:嘉庆《续修郯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徐绍锦纂修:嘉庆《莒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卢少全等修:民国《重修莒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陈修:光绪《日照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陈景星等修:民国《临沂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范筑先修:民国《续修临沂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张丕法:《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2年版。
    临沂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编:《临沂百年大事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联合国救灾署办公室编,赵勇、李宝生译:《预防和减轻灾害的社会和社会问题》,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年版。
    李文海等编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赵传集主编:《山东自然灾害防御》,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李文海等编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韩渊丰等主编:《中国灾害地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高秉伦,魏光兴主编:《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地震出版社,1994年版。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水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水利水电科学院等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95年版。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高学文:《中国自然灾害史》,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
    马宗晋等:《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建民等:《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纪》,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韩昭庆著:《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全明、王玉德等著:《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池子华著:《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民国山东通志》,台湾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
    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
    苏新留著:《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黄健民,徐之华编著:《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气象出版社,2005年版。
    [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史景迁著,李璧玉译:《王氏之死》,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吴滔:《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
    李向军:《清代救灾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余新忠:《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
    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方法研究》,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
    陈家其:《近二千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初步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第2期。
    陈家其:《全球变暖与中国旱涝灾害大势的初步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第2期。
    李文海、康沛竹:《生态环境破坏与灾荒频发的恶性循环:近代中国灾荒的一个历史教训》,《人民日报》1996年6月29日。
    静爱、方伟华、徐霞:《中国清代中后期(1776-1911年)水灾受害比动态变化及风险评估》,《自然灾害学报》1998年第4期。
    卜风贤:《农业灾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农业考古》1999年第3期。
    于兴修:《沂河中游洪涝灾害初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期。
    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研究综论》,《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
    阎永增、池子华:《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王加华:《清季至民国华北的水旱灾害与作物选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
    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高建国:《论灾害史的三大功能》,《中国减灾》2005年第1期。
    李文海:《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灾荒史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陈高华、赫治清、 张建民、方志远:《总结历史经验,加强灾害史研究》,《光明日 报》2006年9月25日。
    王彩红:《清代康雍乾时期洪涝灾荒研究--以直隶地区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高升荣:《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期。
    信忠保,谢志仁:《自然灾害对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灾害学》2005年第1期。
    廉丽姝:《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气象科技》2005年第1期。
    杨罗:《山东省水旱灾害变化规律分析及减灾对策建议》,《山东水利》2002年第2期
    王轲道:《山东省水旱灾害及减灾措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孟猛 韩玉珏 李姗:《临沂旱涝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防汛与抗旱》2004年第4期。
    张晓:《水旱灾害与中国农村贫困》,《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
    陈新国,谢永刚,边境:《中国近500年重大水旱灾害对人口流迁的影响研究》,《吉林水利》2003年4月。
    王卫平,黄鸿山:《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吴晓晴:《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入海工程》,《民国档案》2002年第4期。
    张红安:《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在苏北的“导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庄安正:《张謇导淮始末述略》,《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潘涛:《民国时期苏北水灾灾况简述》,《民国档案》1998年第4期。
    高升荣:“乾隆时期黄泛平原农业生产稳定性研究"(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年。
    袁滢滢:“近代山东灾荒研究”(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
    董传岭:“晚清山东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
    孙百亮:“清代山东地区的灾荒与人口变迁”(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
    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历 史文化学院,2005年。
    谢秀珍:“灾荒、环境与民国山东乡村社会”(未刊稿),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
    胡其伟:“民国以来沂沭泗流域环境变迁与水利纠纷”(未刊稿),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