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为研究对象,重在分析民初湖南社会与慈善救济的关系,梳理民国时期湖南慈善救济组织的嬗变,介绍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的主要内容,探析北京政府时期慈善救济的运行机制,阐明影响湖南慈善救济事业发展的几大主要因素,揭示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的主要特点、社会影响、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当前我国慈善救济事业发展的启示作用,从而说明社会环境与慈善救济的密切关系、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的基本态势以及它在近代湖南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作用。
     第一章主要考察北京政府时期湖南社会环境与慈善救济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大系统是慈善救济发生发展的基本土壤。民初湖南兵灾匪患严重、时政局势动荡、自然灾害绵延不绝、经济态势脆弱不堪,这些共同构成了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衍生发展所处的社会状况。
     第二章简要梳理民国时期湖南慈善救济机构的嬗变,从纵向了解慈善救济的组织演进脉络。民国时期湖南的慈善救济组织大致有三类,即传统慈善救济组织经改组改造后依然焕发生机,像湖南省城慈善总公所;新型官办慈善救济组织的产生,如湖南水灾筹赈会和湖南赈务协会;新出现的义赈组织,如湖南义赈会、湖南华洋筹赈会。它们的活动内容各有侧重,又有合作。特别是义赈组织在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第三章扼要介绍湖南慈善救济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灾荒赈济、日常慈善和红十字事业。灾荒赈济主要由官赈和义赈组织担当,重点是兵灾救济、水旱灾救济,在赈济过程中必须解决好救灾民难民出险、米禁、防疫、遣散难民、施赈和平粜等问题。日常慈善涵盖救贫、慈幼、恤嫠、消防、积谷等内容,主要是救助弱势群体、维护一些传统道德价值以及预防社会危机。红十字组织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的人道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在战时救护、自然灾害救济还是日常医疗卫生中都有它的存在。
     第四章依照灾赈的基本环节,剖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的筹款、查灾、放赈的运行机制,并就慈善救济组织内部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加以探讨。在考察慈善救济的运行机制后还简要分析它的基本特点、存在的问题等。
     第五章重点探讨影响民初湖南慈善救济的几种重要因素,像名人(熊希龄)、商会、政治公权力、教会以及媒体(长沙《大公报》)。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让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在维持社会运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呈现颇具时代和地域特色的性格。
     结语部分分析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的主要特点、主要贡献、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当前我国慈善救济事业的启示。
     本文既有微观的描述性、梳理性介绍,又有宏观的规律性、经验性总结。总之,本文遵循探讨背景—梳理脉络—介绍活动—分析模式—总结特点—反思经验的路径展开,通过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的专门考察,以加深对中国慈善史和近代湖南历史的认知,并给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charity and relief in Hunan during the period of Beijing Regime of Republican China(BRRG). In this thesis,I' 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ly Republic China society in Hunan and charity and relief,tidy up the evol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of charity and relief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Hunan,instruct the main content of charity and relief in Hunan during the period of BRRG,investigate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charity and relief during the period of BRRG,expound several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and relief in Hunan during the period of BRRG,reveal its main characters,social influences,shortcomings and less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harity and relief in China.Through the research,we' ll underst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ituation with charity and relief,the elementary condition of the charity and relief in Hunan during the period of BRRG,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charity and relief in social development in Hunan.
     Chapter 1 mainly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Hunan social situation with charity and relief during the period of BRRG,emphasize that social system is the elementary earth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ity and relief.In early period of Republic China in Hunan,the disasters caused by troops and bandits were very serious,politic situation was out of joint,natural disasters continued,economic condition became extremely fragile,which constituted together the social surrounding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charity and relief of Hunan during the period of BRRG.
     Chapter 2 tidy up the evol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of charity and relief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brief, comprehended lengthways the movement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arity and relief organizations.In Republic China period,the charity organizations in Hunan mainly have three kinds,that is traditional charity and relief organization which still remain dynamism through reorga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uch as General Charity of Hunan Provincial Capital;government charity and relief organization originally established,for example,Hunan Flood Relief Committee,Hunan Relief Commission, and civilian famine relief organizations,for instance,Hunan Famine Relief Committee and Hunan Chinese-Foreign Famine Relief Committee.Their actions were not only with priority given to different pursuits but also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h other.Those civilian famine relief organizations were of crucial importance in the charity and relief in Hunan during the period of BRRG,and drove forward the modernization of Hunan' s charity and relief.
     Chapter 3 briefly instruct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harity and relief in Hunan including famine relief,ordinary charity and Red Cross service.The famine relief involved wartime relief,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 relief,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relief was lay with government and civilian relief organizations.In the process of relieving,some problems must be properly solved which included saving refuges and victims of natural calamity from danger,forbidding to transport rice and side crops off Hunan Province,epidemic prevention,refuge repatriation,providing relief materials, selling goods to victims of man and nature at a lower price. The ordinary charity involved helping the poor,favoring infants,helping widows,fire protection,storage of grain, rice and side crops,and so on.The intention of these actions was to help the vulnerable group,maintain some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value,and prevent social crisis.The Red Cross Organization performed a useful role in humane help in the period of BRRG,not only in war and natural disaster relief but also in day-to-day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Chapter 4 analys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fund-raising,disaster-investigating,and relief materials handing out of Hunan' s charity and relief in the period of BRRG according to the essential links of disaster relief,at the same time probing into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l of Hunan' s charity and relief organizations.After discuss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harity and relief,I' ll briefly analyze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Chapter 5 stresses on discussing several factors which affected Hunan' s charity and relief in early Republic China, such as personalities(for example Xiong XiLing),chamber of commerce,politics public power,church and media(that is Changsha Ta Kung Pao).Just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these factors made Hunan' s charity and relief in the period of BRRG have a vital pole in maintaining society operating,take on that time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
     The Conclusion Part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s, contributions,existing deficiency and contemporary lessons to our country' s current charities and relieves.
     This attic has descriptive introductory and macro disciplinary experiential conclusion.In a word,the artic follows such route as discussing settings,tidying up veins, introducing actions,concluding characters and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s.Through specially exploring Hunan' s charity and relief in the period of BRRG,we' ll promot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harity history and Hunan' s modern history,and provide essential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harity of our country.
引文
[1]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可主要参见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1876-1895年)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绪论”中的“研究综述”;海外对中国慈善史的研究成果可参见曾桂林:《海外及港澳台中国慈善事业史研究概述》,载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281页。
    [1]朱浒:《中国红十字会的地方性起源》,《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1912-1937)》,《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国内对红十字会救护活动研究最全面的当属池子华教授,具体情况见前文提及的论文。
    李微:《试析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活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戴斌武:《论“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福利事业》(《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4]靳永震:《论甲午战争时期的红十字医院》,《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2期。
    [1]参见周秋光著:《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章开沅:《序言》,见周秋光著:《熊希龄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参见池子华:《是行路者,也是道路的红十字会--台湾版<红十字会百年史,1904-2003>述评》,见http://www.hszyj.net/print.asp?articleid=185。
    [2]参见王卫平、王晚英:《为中国慈善界放一异彩--<百年红十字>简评》,《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3]池子华:“前言”,见池子华著:《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参见黄妙婉、杨红星:《中国近代红会史研究的新突破--评<红十字与近代中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池子华、郝如一等编著:《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2004)》,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2008年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008年版.
    [2]参见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孙善根著:《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参见熊月之:《序言》,见小浜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赵宝爱编著:《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见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参见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华东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2]参见谭绿英:《民国时期的民间慈善团体——以20、30年代的成都为例》(四川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1]朱倩:《民国前期(1912-1932)绥远地区慈善组织初探》(内蒙古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2]黄艳:《试论广州善堂的发展:1871-1937》(暨南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
    [3]羡萌:《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研究(1912-1924)》(天津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4]孙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清节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5]邱淑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研究》(上海社科院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6]谢忠强:《慈善与上海社会--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视角(1912-1937)》(上海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7]连艳艳:《民国时期广州市贫民教养院初探》(暨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8]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字会研究(1927-1949)》(上海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9]武艳敏:《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复旦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10]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以1931年大水灾为重点的考察》(苏州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1]汪华:《近代上海社会保障研究(1927-1937)》(上海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2]张益刚:《民国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3]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4]袁滢滢:《近代山东灾荒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5]周仪:《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吉林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6]张瑞娟:《1931年江淮流域水灾及其救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付春锋:《20世纪20年代甘肃灾荒救济》(兰州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2]孟迷芳:《清末民初(1840-1919)广东水灾与社会救济》(暨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3]王庆国:《苏州地区的灾荒救济研究(1912-1935)》(上海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4]董桂萍:《1939年天津水灾及赈济述论》(天津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5]韦子玲:《新桂系时期广西赈灾救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6]古娜:《民国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研究》(新疆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7]张红霞:《民国时期陕西地区灾荒研究(1928-1945)》(西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8]王小静:《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9]李强:《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研究》(兰州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0]池秀梅:《民国时期福建灾荒救济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11 鲁克亮:《清末民初的灾荒与荒政研究(1840-1927)》(广西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12 周蕴蓉:《抗战时期广东的灾况和社会救济》(暨南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13 章博:《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14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山东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15 马真:《南京国民政府救灾体制研究(1927-1937)》(山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6 冯圣兵:《陕甘宁边区灾荒研究(1937-1947)》(华中师范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
    [1]何兰娟:《清末民国年间(1900-1949)广州的基督教慈善事业》(暨南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2]崔军锋:《民国时期福州基督教慈善事业研究(1912-1949)》(福建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3]刘建国:《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助》(河南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4]孙小群:《抗战初期武汉地区难童救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5]赵燕:《抗战时期河南的难民问题与难民救济》(华中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6]韩维:《抗战时期难民群体透析》(吉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
    [7]彭红碧:《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救济》(四川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8]吴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救济与安置难民活动述论》(首都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9]李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安置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10]侯艳兴:《河北省难民问题及难民救济初探(1945-1949)》(河北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11 许雪莲:《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难童救济教养工作述评》(东北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1]孙善根:《民初宁波慈善事业的实态及其转型(1912-1937)》(浙江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2]曾桂林:《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3]王国庆:《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4]参见赵有梅:《张謇慈善事业研究》(河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5]参见冯振华:《吕海寰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雷妮、王日根:《清代宝庆府社会救济机构建设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婴堂和养济院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谭志云、刘曼娜:《清代湖南溺婴之俗及社会救济》,《船山学刊》2005年第1期。
    [2]参见杨鹏程教授的系列论文:《古代湖南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疫灾简论》、《古代湖南旱灾研究(至1644年)》、《清朝后期湖南水灾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2002年第4期、2004年第3期)、《古代湖南仓储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古代湖南荒政之赈源研究》、《古代湖南减灾防灾措施简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2004年第1期)、《古代湖南水灾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古代湖南灾荒与社会骚动》、《清季湖南治水抗旱的举措》(《云梦学刊》2003年第5期、2004年第3期)、《简论古代湖南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清代后期湖南的虫灾、风灾、雹灾和冰冻雪灾》(《灾害学》2004年第3期)、《清季湖南灾荒与民变》(《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古代赈灾研究--以湖南为例》(《阴山学刊》2003年第4期)、《20世纪初湖南的自然灾害与米荒》(《船山学刊》2003年第2期)、《1934年湖南旱灾研究》(《船山学刊》2001年第4期)、《从1934年湖南赈务看民国时期荒政近代化的趋向》(《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参见杨鹏程:《灾荒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参见郑自军:《民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6期)、《湖南辛酉大旱(1921年)及赈务研究》(《历史教学》2002年第5期)、《传统到近代的转轨--论民国前期的湖南赈务》《民国前期湖南灾荒社会原因研究》(《船山学刊》2003年第4期、2002年第4期)、《民国前期湖南减灾防灾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参见文红英:《民国时期湖南省城慈善事业总公所述论》(湖南师范大学2000届硕士学位论文)。
    [3]参见向常水:《基督教在近代湖南的发展及文教慈善事业》(湖南师范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
    [4]参见张晓芹:《近代湖南社会赡养研究(1840-1949)》(湖南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5]参见张少利:《民国前期湖南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7)》(湖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许德雅:《民国后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937-1949)》(湖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1]参见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2]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吴宏岐:《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2]唐力行:《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3]常建华:《自序》,见常建华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 常建华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赵清:《切近现实 重视近现代社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笔谈》,见《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5]唐力行:《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 》2004年第8期。
    [2]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蔡少卿:《扩大视野 注重理论方法》,见《中国社会史研究笔谈》,载《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3][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9页。
    [1][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1页。
    [2]Lawrence Stone,The Past and The Present(Bost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1),转引自“译者代序”,见[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页。
    [1]《张督军赈恤湘西之电文》,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29日.
    [1]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5月4日),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1页.
    [1]《护国军湖南总司令程潜布告汤芗铭罪状》,见杨世骥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9-284页.
    [2]《关于汤芗铭在湘暴行的回忆》(座谈访问记录),见(《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合编本)第4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页.
    [3]参见湖南善后协会编纂:《湘灾纪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7-161页。
    [1]以上关于民国早期湖南政局发展历史的简要介绍主要参考了由刘泱泱、宋斐夫主编的《湖南通史》近代卷(第六章之第四节、第五节,第七章之一至三节)和现代卷(第一章中的第三节、第六节,第二章中的第三节)。在此深表感谢。
    [2]参见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726页。
    [3]郑自军:《民国前期湖南灾荒社会原因研究》,《船山学刊》2002年第2期.
    [1]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41页,注释1.
    [2]阳信生:《湖南近代绅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第8页.
    [3]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7页。
    [1]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
    [2][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王庆成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3]攻法子:《警告我乡人》,《浙江湖》第二期。转引自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84页。
    [4]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5]刘泱泱著:《近代湖南社会变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6]阳信生:《湖南近代绅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第47页。
    ① 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戊戌正月廿五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58
    年第4期,第92页。
    ⑦《桌辕批示》,(《湘报》第3号,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⑦ 蔡开松:《湖南保卫局述论》,《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
    ④ 汪林茂:《江浙士绅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1]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迈克尔:《19世纪中国的地方主义》,《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转引自刘伟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页。
    [3]Will Durant,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Part Ⅰ,Our Oriental Heritage:The Far East,1935,pp.796-797.1970年,台北,金山公司影印版。转引自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3]饶怀民编:《杨毓麟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62-63页.
    [4]参见傅典煌:《地方制度意见书》,《(东方杂志》1916年11月第十三卷第11号。转引自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1]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现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第63页。
    [2]《致上海谭组安电》(民国七年三月十一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3-2864页。
    [3]《长沙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1924年版,藏湖南图书馆。
    [1]参见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26页.
    [2]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3]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4]参见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现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1]关于湖南联省自治运动过程的部分,主要参考了《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胡春惠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相关章节,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2]《华洋筹赈会之经过及其内容》,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30日。
    [3]《省议会赴京请赈代表回省》,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8日。
    [4]《省议会代表报告北京筹赈情形》,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2日。
    [5]《马临翼致省长函》,见《关于筹赈之重要文电》,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4日。
    [6]《华洋会又电京请赈》,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26日。
    [7]《省议会代表报告在京领取公股证券情形》,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0日。
    [8]周震麟:《北洋军阀时期国会概述》,《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663页。
    [1]《浏阳救灾会呈省署文》,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0日。
    [2]《省路垫款之另一提案》,长沙《大公报》1923年7月20日。
    [1]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3页。
    [2]湖南善后协会编纂:《湘灾纪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8页。
    [3]《救济西路难民募捐公启》,长沙《大公报》1916年3月2日。
    [4]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5]《义赈会致北京熊督办电》,见《湖南义赈会往来要电》,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8日。
    [1]以上这段文字引自叶镜吾:《戊午株洲兵祸记》,《株洲文史资料》第2辑,1982年版。
    [2]《湖南义赈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 4日至26日。
    [3]《黄国英报告湘省筹赈状况》,长沙《大公报》1918年8月13日。
    [1]参见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771页。
    [2]《电一》,见《补志任福黎等报告湘赈电》,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18日。
    [3]参见《醴陵灾户调查总表》(1918年12月编造),《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3期。
    [4]龙文蔚:《岳阳兵祸目击记》,见《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合编本)第4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页。
    [1]《新化人民宣布张继忠祸新十款公启》,《湖南》第一卷第二号。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6-221页。
    [2]这段引文引自陈立群:《南北混战时期新化的兵祸》,《新化文史》第3辑,1989年版。
    [3]《湘中善后协会呈请拯济兵灾》,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11日。
    [4]《长沙县议会呈报兵灾文》,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8日。
    [5]《平江西乡请知事呈报兵灾文》,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19日。
    [6]《平江县奇灾之写真》,长沙《大公报》1921年11月30日.
    [7]《沅州公益机关来电》(民国二年六月十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0页。
    [1]《靖县请拨款施赈》,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28日。
    [2]《平江救灾会请求救济》,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17日。
    [3]《湘南各县之呼吁》,长沙《大公报》1922年8月28日。
    [4]《湘西旱灾之惨象》,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3日。
    [1]《浏阳东六团请发急赈之呼吁》,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29日.
    [2]参见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48页.
    [3]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61-262页.
    [1]参见郑自军:《民国前期湖南灾荒社会原因研究》,《船山学刊》2002年第2期。
    [2]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26页。
    [3]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现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4]参见欧阳志高:《湖南财政史》,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81页。
    [5]《提议赈济新化兵灾意见书》,长沙《大公报》1919年6月29日。
    [6]参见《溆浦公民之哀告》,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25日。
    [7]参见《湘南两县之呼吁》,长沙《大公报》1922年10月7日。
    [8]《绅商呈请筹办军米民食办法》,长沙《大公报》1919年4月28日。
    [1]《致省公署函》,见《筹赈会关于北军运米之公函》,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2日.
    [2]《米禁委员报告困难情形》,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2日.
    [3]《省议会关于米禁之公文》,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日。
    [4]《筹赈会对于米禁建议案》,见《筹赈会请卸米禁责任》,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2日。
    [5]《筹赈会函请各驻军不得就地购米》,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7日.
    [6]参见《昨日各公团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7日。
    [7]谭属春:《近代中国的匪患问题初探》,《求索》1994年第4期.
    [8][美]菲尔·比林斯利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3页。
    [1]湖南善后协会编纂:《湘灾纪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0-131页。
    [2]《凤凰田镇守使来电》(民国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0-1741页。
    [3]《复统率办事处电》(民国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1页。
    [4]湖南善后协会编纂:《湘灾纪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8页。
    [5]《凤凰田镇守使来电》(民国五年五月十九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3页。
    [6]《沅州张容川来电》(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2页。
    [7]《致凤凰厅田镇守使辰州张道尹电》(民国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1页。
    [8]湖南善后协会编纂:《湘灾纪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4-132页。
    [9]《宝庆请救灾荒之呼吁》,长沙《大公报》1926年9月23日。
    [10][美]菲尔·比林斯利著:《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71-72页。
    [1]谭属春:《近代中国的匪患问题初探》,《求索》1994年第4期.
    [2]参见汪远忠、池子华:《中国近代土匪史研究述评》,《学术界》1998年第2期.
    [3]湖南善后协会编纂:《湘灾纪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8-119页.
    [4][美]菲尔·比林斯利著:《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5]《湘西旱灾之惨象》,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3日.
    [6]《复北京统率办事处电》(民国五年四月五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3页.
    [7]湖南善后协会编纂:《湘灾纪略》(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9页.
    [8]《熊、赵关于湘西善后之往来电》,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7日。
    [1]《常德抚绥处来电》(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8-2089页。
    [2]《义赈会复醴陵知事函》,见《醴陵灾民恳补发赈款》,长沙《大公报》1918年11月12日。
    [3]参见《湘省灾民之生死问题》,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5日。
    [1]转引自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7页。
    [1]《省长覆北京救灾会电》,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8日。
    [2]《任福黎替灾民请命之恳切》,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3日。
    [3]《晃县旱灾之呼吁》,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3日。
    [4]杨蕴川:《芷江饥荒计》,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22日、23日。
    [5]金远声:《1921年的凤凰旱情》,《凤凰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版。
    [6]《衡阳米价飞腾之可虞》,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4日。
    [7]《永顺灾情之惨恶》,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15日。
    [1]《湖南各县灾情之真相》,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9日。
    [2]唐乐山:《新化历年主要灾情纪述(公元808年--1988年)》,《新化文史》第3辑,1989年版.
    [3]此表根据“湖南各县旱灾概况”(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10日)、“湖南各县旱灾详情”(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12日、14日)“平江报告灾情”(1921年11月16日)制作而成.
    [1]此表根据《湖南各县灾情之真相》(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9日)制作而成。
    [2]《北京勘灾委员电报湘灾》,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28日。
    [3]《义赈会给义赈总会电》,见《义赈会痛陈湘省灾况电》,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5日。
    [1]《新民丛报》第十年第四号,转引自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1页。
    [2]《义赈会又通电请赈》,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8日。
    [3]《义赈会给义赈总会电》,见《义赈会痛陈湘省灾况电》,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5日。
    [4]《宁乡县议会致华洋筹赈会电》,见《宁乡大水灾详志》,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20日。
    [5]《又有人详述新化水灾》,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3日。
    [6]《义赈会痛陈湘省灾况电》,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5日。
    [7]《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9日。
    [8]《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10日。
    [9]《(沅江)灾户及灾民详数》,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23日。
    [10]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1]《新化生机日绝》,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4日。
    [2]《新化归客荒情谈》,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8日。
    [3]《纪不胜纪之春荒状况》,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18日。
    [4]《万分紧急之各县春荒》,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20日。
    [5]《新宁学校竟因缺食放假》,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27日。
    [6]《义赈会电告湘灾实况》,长沙《大公报》1925年8月28日。
    [7]《各县呈报秋收无望》,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3日。
    [8]《省长电告成立湖南赈务协会》,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8日。
    [1]《沅陵电告荒象之迫切》,长沙《大公报》1926年2月20日。
    [2]《永绥饥民杀人相食之惨闻》,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7日。
    [3]《唐省长向各方面乞赈之通电》,长沙《大公报》1926年4月7日。
    [4]参见杨鹏程:《清朝前期湖南灾荒频仍的原因探析》,《云梦学刊》2007年第2期。
    [5]何炳棣著:《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01页。
    [1]《内务司筹备填仓通令》,长沙《大公报》1923年2月2日。
    [2]《筹备积谷之通令》,长沙《大公报》1922年9月16日.
    [1]欧阳铁光:《民国时期湖南灾民的生存状况及其心理倾向》,《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常德廖笏唐来电》(民国五年五月三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7页。
    [1]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409页。
    [2]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3页。
    [1]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0页。
    [2]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3页。
    [3]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121页。
    [4]林瑾怀:《故乡:仁让村》,《国风》半月刊,第二卷第十期(1933年5月15日)。
    转引自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91页。
    [5]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04页。
    [6]《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南区委给团中央的报告》,《湖南历史资料》(1979年第1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5页。
    [7]吴承禧:《中国各地的农民借贷》,见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67-169页。
    [8]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期。
    [1]谢祖濂:《民国时期的苛捐杂税》,《黔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版.
    [2]参见刘冰冰:《民国时期湘潭的杂捐杂税》,《湘潭县文史》第11辑,2000年版.
    [3]《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湖南的经济情况》,见《湖南历史资料》(1979年第1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3页.
    [4]《光绪二十九年岳州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见《湖南历史资料》(1979年第1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6页.
    [5]《湖南官报》第四○九号,光绪癸卵年五月二十六日(1903年6月20日)。
    [6]天津《大公报》1925年6月2日。
    [7]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24卷16号,第81页,1927年8月。
    [8]参见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1页.
    [1]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三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
    [2]粟戡时等著:《湖南反正追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3]《总部又有严禁庇运烟土之文章》,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26日。
    [4]上海《民国日报》1920年1月19日。
    [5]《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决议案》,1926年12月。转引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71页。
    [6]R.Tawney,chinese Land and Labour,London,1932,p.77.转引自侯建新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页。
    [1]据长沙、岳州海关造册处历年《海关报告册》,见杨世骥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16、23页。
    [1]《世界年鉴》(1913年),第917-918页.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76页。
    [1]见《矿业杂志》第12期,转引自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12页。
    [2]参见杨世骥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
    [3]《1923年前的湖南工矿业》,《前锋》第一期,1923年出版.见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湖南革命史料选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
    [1]参见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现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第13页。
    [2]参见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现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第15页。
    [3]参见市民建、工商联文史组:《衡阳商会》,《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版。
    [4]参见《常德商务总会的建立--常德县商会的结束》,《常德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版。
    [5]参阅洪认清:《陈宝箴与湖南经济近代化的启动》,《勋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5期。
    [6]傅志明:《湖南近代经济模式反思》,《.湖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1]杨世骥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2]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31-232页。
    [3]金贡安:《我所了解的湖南实业银行》,《湖南文史资料》(修订合编本)第4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6页.
    [1]参见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595页。
    [2]任凯南编:《湖南省志稿·赈卹篇(下篇)》,藏湖南图书馆。
    [3]任凯南编:《湖南省志稿·赈卹篇(下篇)》,藏湖南图书馆。
    [4]任凯南编:《湖南省志稿·赈卹篇(下篇)》,藏湖南图书馆。
    [1]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2]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0页。
    [3]参见《湘阴县图志》,光绪六年刊本,卷二十一。
    [4]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8页。
    [5]《衡阳县志》光绪十一年刊本,卷四。
    [6]《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二九二,第七八七页。转引自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8页。
    [7]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9页。
    [8]参见谭俊文:《湖南的慈幼事业》,《湖南文史》第46辑,1992年版。
    [1]参见《育婴堂之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30日。
    [2]参见《湖南各县救济事业资料汇存》,藏湖南图书馆。
    [3]《湖南通志》光绪十一年刊本,卷四十三。
    [4]参见《湘潭县志》嘉庆二十五年刊本,卷二十。
    [5]参见谭俊文:《湖南的慈幼事业》,《湖南文史》第46辑,1992年版。
    [6]此表根据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附表一 育婴堂”(第332-367页)相关内容制作而成。
    [1]《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下册12章赈恤),湖南法制院据湖南省调查局编辑本印,1912年5月,第8页。
    [1]参见《乡团救婴局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30日。
    [2]参见《惠老院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11日。
    [3]参见《惠济院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27日。
    [1]参见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2]参见《养济院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25日。
    [3]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96页。
    [4]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六九,光绪二十五年刊本。转引自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5]张朋园和熊秋良认为普济堂是1777年成立的。但《湖南省救济院概况》(藏湖南图书馆)则说普济院是“乾隆四十三年巡抚严大中呈请设立”。这里采用普济堂创设于1777年的说法。
    [1]《湖南省救济院概况》(藏湖南图书馆)。
    [2]参见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3]《保节堂之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6日。
    [1]参见《保节堂之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6日。
    [2]参见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3]此表根据《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梁其姿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附表二 清节类善堂”(第368-376页)相关内容制作而成。
    [1]参见《同仁小补堂之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9日。
    [2]关于湘义仓的成立时间,材料中有两中说法:《省城湘义仓概况》说其成立于光绪廿六年(1900年),见《湖南各县救济事业资料汇存》;一种则说是成立于1897年。根据相关资料,本文采行第二种说法。
    [3]参见《湘义仓之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8日。
    [4]参见《湘社仓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29日。
    [1]马天驷:《纪长岳慈善救生局》,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23日。
    [2]参见《湖南各县救济事业资料汇存》,藏湖南图书馆。
    [3]参阅《保骼局之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23日。
    [1]参阅任凯南编:《湖南省志·赈卹篇》,藏湖南图书馆。
    [2]《同善堂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1日。
    [3]参阅《卹无告堂小史》,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31日;《湖南省志·赈卹篇》和《湖南各县救济事业资料汇存》。
    [1]此表根据《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梁其姿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附表四 综合性善堂”(第399-411页)相关内容制作而成。
    [1]见任凯南编:《湖南省志·赈恤篇》,藏湖南图书馆。
    [2]见任凯南编:《湖南省志·赈恤篇》,藏湖南图书馆。
    [3]在我查阅的所有资料中,没有发现省城慈善总公所成立的具体日期。不过《湖南省城慈善事业征信总录》(藏湖南图书馆)中“湖南省城慈善事业总公所民国四年八月份始十二月份止所有银钱出入造具分类四柱清册谨陈(1915年8月-12月)”记载的内容是从1915年8月计算起的。故在此推定其成立的时间为1915年8月。
    [4]《湖南省区私立慈善事业产款管理委员会折呈民政厅文》,藏湖南图书馆。
    [1]此表格根据《慈善公所之新旧交替》(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9日)制作。
    [2]此表格根据《慈善公所之新旧交替》(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9日)制作。
    [1]参见《慈善总公所之绅耆会议》,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5日。
    [2]《各慈善机关改推主任》,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29日。
    [3]《米盐公股并慈善总公所记闻》,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2日。
    [4]《湖南省区私立慈善事业产款管理委员会折呈民政厅文》,藏湖南图书馆。
    [1]《慈善总公所改组》,长沙《大公报》1926年12月26日。
    [2]《长沙慈善总公所之改组大会》,长沙《大公报》1926年12月27日。
    [3]《慈善总公所改组委员会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7年1月8日。
    [1]《各地方救济院规则》,见《赈济法规辑要》,藏湖南图书馆。
    [2]《监督慈善团体法》,见《赈济法规辑要》,藏湖南图书馆。
    [3]《湖南省救济院概况》,藏湖南图书馆。
    [4]参见长沙市民政局民政志编纂办公室编写:《长沙民政志》(内部资料),1995年印,第180页。
    [1]参见《湖南救济院概况》,藏湖南图书馆。
    [1]《各地救济院规则》,见《赈济法规辑要》,藏湖南图书馆。
    [1]任凯南编:《湖南省志稿·赈恤篇(下)》,藏湖南图书馆。
    [1]《湖南省区私立慈善事业产款管理委员会呈民政厅文》,藏湖南图书馆。
    [2]《湖南省区私立慈善事业产款管理委员会呈民政厅文》,藏湖南图书馆。
    [1]《湖南省区私立慈善事业产款管理委员会呈民政厅文》,藏湖南图书馆。
    [2]《监督慈善团体法》,见《赈济法规辑要》,藏湖南图书馆。
    [1]邹欠白编著:《长沙市指南》,长沙:洞庭印务馆,1934年版,第204-205页。
    [1]《急赈会章程》,见《水灾急赈会之进行》,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4日。
    [1]《省署昨日之“改组水灾筹赈会”会议》,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31日。
    [2]《义赈会不能加入水灾筹赈会》,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15日。
    [1]此表根据《省长署昨日筹赈大会议》(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3日)制作而成。
    [1]《长沙县赈务分会简章》,见《关于赈务最近之要闻》,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24日。
    [2]此表根据《长沙县赈务分会昨日之成立大会》(长沙《大公报》1926年4月13日)制作而成。
    [3]此表根据《临澧赈务分会之成立》(长沙《大公报》1926年5月28日)制作而成。
    [1]《赈务协会行将改组》,长沙《大公报》1926年12月21日。
    [1]谢国藻:《二十年来之湖南赈务》,长沙《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藏湖南图书馆。
    [2]《二十一年湖南政治年鉴·民政篇》,转引自任凯南编:《湖南省志稿·赈恤篇》。
    [1]《致旅居各省湖南同乡会》(民国七年三月三十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9-2920页。
    [2]《致北京大总统段总理电》(民国七年三月三十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9页。谢国藻说熊希龄是“先以人寿保险单押借万金”(见《二十年来之湖南赈务》,《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任福黎则说熊希龄是“先以历年节缩财产典质万元”(见《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26日)。可见,熊的这1万元,一说是“押借”,一说是“典质”。在此采“押借”的说法。但是否是以人寿保险单押借,熊希龄没有明说,这里也就不细究了。
    [3]《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26日。
    [1]《长沙曹典球等来电》(民国八年四月十一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2-3583页。
    [2]吴雁舟是清末翰林,谭嗣同好友,辛亥贵州光复时一度任都督,曾于1912年成立湖南佛学会。
    [3]《致长沙义赈会仁寿国等电》(民国四月十六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4页。
    [4]《纪世界孔教会开会纪事》,长沙《大公报》1919年4月22日。
    [1]《筹赈会接受之两项任务》,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13日。
    [2]此表根据《义赈会平粜局之组织》(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29日)制作。
    [1]《急赈会电请外商募赈》,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3日。
    [1]《湖南急赈会章程》,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19日-21日。
    [2]《华洋筹赈会之经过及其内容》,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30日。
    [1]此表根据《华洋筹赈会会议进行事项》(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9日)制作。
    [1]《湖南华洋筹赈会简章》,见《湖南华洋筹赈会续办辛酉旱赈报告书》,藏湖南图书馆。
    [2]《华洋筹赈会与急赈会布告》,见《筹赈会宣布结束》,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7日。
    [3]《华洋筹赈会致熊凤凰暨旅京同乡函》,见《筹赈会报告经过情形及现状》,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6日.
    [4]《华洋筹赈会、急赈会布告》,见《筹赈会宣布结束》,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7日。
    [5]《通电》,见《筹赈会宣布结束》,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7日。
    [6]《严禁侵吞赈款之通令》,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22日。
    [1]《本会通知各县官绅教会现经各界议决继续筹办旱灾电》,见湖南华洋筹赈会编:《湘灾周报》(第一号),1921年10月16日刊行。
    [2]《本会继续办赈中外人士大会议》,《湘灾周报》(第一号)。
    [1]《华洋筹赈会之经过及其内容》,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30日。
    [2]此表根据《华洋筹赈会继续办赈之通电》(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21日)和《筹赈会前日议事录》(长沙《大公报》11月10日)制作。
    [1]《本会各办事处及各县分会职员》,见《湖南华洋筹赈会续办辛酉旱赈报告书》,藏湖南图书馆。
    [1]《总稽核处章程》,见《筹赈会添设总稽核处》,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日。
    [1]此表根据《筹赈会之评议会成立纪事》(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5日)制作。
    [1]《筹赈会致省署函》,见《筹赈会保用出力人员》,长沙《大公报》1922年10月13日。
    [2]《省署饬令财政厅文》,见《馈送筹赈会干事夫马费》,长沙《大公报》1922年11月15日。
    [1]《致奉天张总司令电》,见《义赈会电京奉请赈》,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3日。
    [2]《饶伯师关于赈务之谈话》,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9日。
    [1]此表根据《昨日华洋筹赈会之四大会议》(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8日)制作。
    [1]《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日至26日。
    [1]《义赈会致中央政府电》,见《义赈会电请和平》,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30日。
    [2]熊希龄等:《致同乡诸公电》,北京《顺天时报》1918年4月7日。
    [3]《义赈会致汉口总商会电》,见《义赈会之呼吁》,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24日。
    [4]《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至26日。
    [5]此表根据《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26日)制作而成。
    [1]《中国济生会湘赈主任入湘报告(续)》,长沙《大公报》1918年11月17、18日。
    [1]《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26日。
    [2]此表根据《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26日)制作而成。
    [1]《黄国英报告湘省筹赈状况》,长沙《大公报》1918年8月13日。
    [2]1859年生,清时曾任总兵,民国时得到政府三四等嘉禾文虎勋章。
    [1]《醴陵县兵灾调查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8月30日。
    [2]《岳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9年1月26日。
    [1]《株醴建造灾黎居留所》,长沙《大公报》1919年2月8日。
    [2]《醴陵难民想住便宜房子》,长沙《大公报》1920年5月13日。
    [1]此表根据《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湘赈成绩》(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5日)制作而成。
    [2]此表根据《上海各善团赈济醴株两处经过情形》(长沙《大公报》1919年6月1日)制作而成。
    [1]参见《冬赈办事规则》,见《义赈会开办冬赈》,长沙《大公报》1918年12月21日。
    [2]《义赈会筹办施米局章程》,长沙《大公报》1919年1月18、19日。
    [1]参见《注意湖南义赈会兑放长沙赈票限期截至启事》,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3日。
    [2]参见《因利局章程》,见《义赈会举办因利局》,长沙《大公报》1918年1 2月21日。
    [3]《岳阳因利局章程》,见《岳阳开办因利局之详情》,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6日。
    [1]《追悼上海济生会黄春验先生启事》,长沙《大公报》1920年5月4日。
    [2]《追悼上海济生会黄春验先生启事》,长沙《大公报》1920年5月4日。
    [1]《华洋筹赈会议事纪》,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8日。
    [2]《布告》,见《筹赈会宣布结束》,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7日。
    [3]《华洋会拍发各县要电》,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28日。
    [4]《筹赈会不再招待饥民》,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1日。
    [1]《长沙绅商与救饥问题》,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5日。
    [2]《长沙绅商与救饥问题》,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5日。
    [3]《布告》,见《荒民救护队限期停办》,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21日。
    [4]《临时荒民救护队致华洋筹赈会函》,见《各界否认荒民救护所停办》,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4日。
    [1]《荒民救护队收束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11日。
    [2]《布告》,见《长沙赈济荒民会之宏愿》,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20日。
    [1]此表根据《救护队发给荒民饭食人数调查记》(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13日)和《荒民救护队报告近日荒民人数饭数》(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17日)制作而成。
    [2]参见《筹赈会干事会议事记》,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7日。
    [1]《长沙县知事公署呈省长文》,见《长沙知事怕了荒民》,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1日。
    [2]《本会通告各县粮种及荒民应由各该县筹办赈济电》,《湘灾周报》第四号,藏湖南图书馆。
    [3]《民食维持会对付外县逃省荒民》,长沙《大公报》1925年6月3日。
    [4]《刘厅长请制止荒民来省》,长沙《大公报》1925年8月18日。
    [1]《省长严禁逃荒之电令》,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15日。
    [2]《临湘沥陈荒民逃省之原因》,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15日。
    [3]《省长勒令灾民回籍秋种》,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1日。
    [4]参见《救护队议决资遣荒民办法》,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14日。
    [5]参见《荒民救护队资遣荒民详讯》,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18日。
    [1]此表主要根据《救护队遣送荒民之调查》(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24日)、《近日资遣荒民人数之调查》(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27日)制作而成。
    [2]此表根据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至1926年4月相关数据制作。
    [1]《外北署一月间遣散荒民总数》,长沙《大公报》1926年4月10。
    [1]《官绅商遣散来省荒民之内容调查》,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22日。
    [2]参见《民食维持会纪闻》,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1日。
    [1]《慈善总公所将开救荒会议》,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22日。
    [2]《昨日绅商维持民食之大会议》,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23日。
    [3]《长沙城区民食维持会章程》,见《民食维持会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5日。
    [1]《长沙城区民食维持会章程》,见《民食维持会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5日。
    [2]《昨日绅商维持民食之大会议》,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23日。
    [1]《民食维持会购运谷米之大会议》,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25日。
    [2]《关于维持省城民食之各方面消息》,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12日。
    [1]《本会维持民食意见书》,《湘灾周报》第一号(1921年10月16日刊行,湖南华洋筹赈会编)。
    [2]《布告》,见《筹赈会布告维持米荒》,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31日。
    [3]《本会维持民食意见书》,《湘灾周报》第一号(1921年10月16日刊行,湖南华洋筹赈会编)。
    [4]《新化县署禁种烟苗维持民食之布告》,见《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5日。
    [1]《湖南督军省长公署布告》,见《开弛米禁之文告》,长沙《大公报》1920年1月16日。
    [1]《筹赈会致省长公署函》,见《筹赈会请卸米禁责任》,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2日。
    [2]《聂云台致华洋筹赈会电》,见《赈务进行中之米禁问题》,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6日。
    [3]《湘省灾民之生死问题》,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5日。
    [1]《附湖南省议会议决禁止谷米出省办法》,见《湖南华洋筹赈会续办辛酉旱赈报告书》,藏湖南图书馆。
    [2]此表根据《筹赈会拟设米禁地点》(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1日)和《筹赈会电请张福来协同禁米》(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15日)制作而成。
    [1]《筹赈会致省长公署函》,见《筹赈会请卸米禁责任》,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2日。
    [2]《省公署致华洋筹赈会函》,见《划一处罚充公米粮》,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1日。
    [1]《湖南粮食出口阻禁监察团章程》,见《各公团组织米禁监察团》,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6日。
    [2]《老关米禁委员舞弊骇闻》,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2日。
    [3]《米禁委员报告困难情形》,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2日。
    [1]《方本仁对于米禁之强辩》,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4日。
    [2]《筹赈会致省长公署函》,见《筹赈会请卸米禁责任》,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2日。
    [1]《省长公署致筹赈会覆函》,见《省署赞成筹赈会之米禁建议案》,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1日。
    [1]此表根据《四区平粜局日渐拥挤》(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10日)制作而成。
    [1]《叶督办召集湘西善后会议要闻》,长沙《大公报》1925年8月6日。
    [2]《省长通告预防水旱两灾办法》,长沙《大公报》1925年8月13日、14日。
    [1]《义赈会请赈通电》,见《义赈会又通电请赈湘灾》,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8日。
    [2]《湘籍国会议员提案赈灾》,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1日。
    [3]《徐佛苏笔下的赈灾办法》,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6日。
    [1]参见《水灾赈务处之进行》,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7日。
    [2]《长沙水灾急赈分会昨日成立大会记》,长沙《大公报》1926年7月2日。
    [3]《省垣各善堂分段放赈》,长沙《大公报》1926年7月3日。
    [1]参见《警厅注意夏季卫生布告》,长沙《大公报》1926年7月18日。
    [2]刘绩成:《读裁兵与赈灾之我见的我见》,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15日、16日。
    [1]《荒政》(社论),长沙《大公报》1916年4月12日。
    [1]参见《本会西干事兼工程调查委员会委员饶伯士筑路代赈计划书》,《湘灾周报》第二十号,1922年3月5日刊行。
    [2]《方永元等工赈路线建议书》,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12日。
    [1]《昨日省署工赈大会议详志》,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10日。
    [2]《省署对于工赈之函复》,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19日。
    [3]《首传堂之建议案》,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12日。
    [4]参见《高霁对于筑路之建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8日。
    [1]《潭宝路特约通讯》,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23日。
    [1]此表根据《筹赈会之工赈招工办法》(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3日)制作而成。
    [1]《潭宝路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2年12月26日。
    [2]参见《附录潭宝路购地规程》,见《省议会昨日之议事会》,长沙《大公报》1922年9月8日。
    [3]《省署对于湘乡路工风潮之严电》,长沙《大公报》1922年10月13日。
    [1]《昨日省公署之欢迎会》,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31日。
    [1]参见《总司令部协定工赈保路办法》,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4日。
    [1]《筹赈会某君给北京某君的信》,见《关于潭宝路工之重要函件》,长沙《大公报》1924年3月28日、29日。
    [1]《省议会讨论潭宝路案之大争执》,长沙《大公报》1924年3月29日。
    [2]参见《筹赈会代表出席省议会纪闻》,长沙《大公报》1924年4月12日。
    [3]《政府设立省路局之大计划》,长沙《大公报》1924年5月24。
    [1]《赵省长欢宴筹赈会人员纪事》,长沙《大公报》1922年11月4日。
    [2]《赵省长致北京陆军部外交部暨驻京日本公使电》,《见赵省长再电力争械款》,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18日。
    [3]《湖南修路问题之大关键》,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27日。
    [4]《潭宝路停工与省路之关系》,长沙《大公报》1924年4月7日。
    [1]《章程》,见《义赈会举办因利局》,长沙《大公报》1918年12月21日。
    [2]《大纲办法》,见《救济团拟设因利局之计划》,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6日。
    [1]参见《湖南分会贷赈借款合同》,见《义赈总会对于贷款之慎重》,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29日。
    [2]参见《义赈会筹办贷赈简章》,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20日。
    [3]《宁乡农工贷赈会简章》,见《宁乡贷赈会组织成立》,长沙《大公报》1924年11月5日。
    [1]《湖南省会平民贷资所章程》,见《省政府核定平民贷资所之办法》,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16日。
    [1]《各县设立贫民工厂之动机》,长沙《大公报》1917年4月4日。
    [2]《省议会提议整顿湖南救济贫民工艺厂案》,长沙《大公报》1917年4月25日。
    [3]《贫民工艺厂事务所致耒阳知事欧阳鼎函》(1912年5月15日),见《湖南贫民工艺厂文牍底稿》,藏湖南图书馆。
    [1]《通电》,见《湖南贫民工艺厂文牍底稿》,藏湖南图书馆。
    [2]《贫民工艺厂事务所致湘潭县行政厅函》(1912年5月5日),见《湖南贫民工艺厂文牍底稿》,藏湖南图书馆。
    [3]《贫民工艺厂事务所致民政司函》(1912年5月),见《湖南贫民工艺厂文牍底稿》,藏湖南图书馆。
    [4]参见《贫民工厂之统计》,长沙《大公报》1915年9月23日。
    [5]此表根据《职员统计》(《全省贫民工厂之报告》,长沙《大公报》1916年3月4日)制作而成。
    [1]此表根据《收入款项》(《全省贫民工厂之报告》,长沙《大公报》1916年3月4日)制作而成。
    [2]此表根据《收入款项》(《全省贫民工厂之报告》,长沙《大公报》1916年3月4日)制作而成。
    [1]《省议会提议及审查各案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7年5月14日。
    [2]参见《张督军之治湘政策》,长沙《大公报》1919年2月26日。
    [3]参见湖南省益阳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益阳地区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页。
    [1]参见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津市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16-517页。
    [2]《湖南私立公益贫民艺徒学校校长胡兆麟启事》,长沙《大公报》1920年6月25日。
    [1]《都督兼民政长训令》,参见《湖南政报》1914年3月25日。
    [2]刘克刚:《条陈改良贫民工厂上省长书》,长沙《大公报》1916年10月1日、2日、3、4日。
    [1]《省议会提议整顿湖南救济贫民工艺厂案》,长沙《大公报》1917年4月25日。
    [2]此表根据《贫民工艺厂之人数开支调查记》(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28日)制作而成。
    [1]此表根据《贫民救济会评干两部改选》(长沙《大公报》1924年4月30日)制作而成。
    [2]此件藏湖南图书馆。
    [3]参见《警厅现收各项税捐详志》,长沙《大公报》1915年10月29日。
    [1]《维持肥料捐》,长沙《大公报》1916年7月14日。
    [1]《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5年2月22日。
    [2]《长沙县习艺所所董黄冀球、主任郑业中致慈善总公所函》,见《长沙县习艺所经费困难的历史》,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15日。
    [1]《湘潭贫民工厂之成数》,长沙《大公报》1917年6月23日。
    [2]《湘潭公民攻击贫民工艺厂》,长沙《大公报》1919年1月20日。
    [1]《湘潭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15日。
    [1]《长沙县知事呈省长文》,见《长沙县知事之救济贫民办法》,长沙《大公报》1917年3月11日。
    [2]《长沙县知事呈省长文》,见《长沙县知事之救济贫民办法》,长沙《大公报》1917年3月11日。
    [3]《沈克刚、李达璋等致省长函》,见《贫民救济会组织成立》,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19日。
    [1]参见《贫民救济会将开办矣》,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5日。
    [2]此表根据《贫民救济会进行记》(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0日)制作而成。
    [3]参见《贫民救济会收容乞丐之计划》,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1日。
    [4]参见《省城又将征收乞丐捐》,长沙《大公报》1922年9月17日。
    [1]参见《救济会收容男女乞丐实数》,长沙《大公报》1922年12月30日。
    [2]《贫民救济会昨日之评干联席大会》,长沙《大公报》1926年2月9日。
    [3]《限令各县筹设孤儿院》长沙《大公报》1924年5月22日。
    [1]《湖南孤儿院院长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9年12月19日、20日、21日。
    [1]《湖南孤儿院院长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9年12月19日、20日、21日。
    [2]《湖南孤儿院第二次报告院董暨各大善士书》,长沙《大公报》1921年2月4日、5日、6日。
    [1]《南县筹设第二孤儿分院》,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22日。
    [2]《维持孤儿院经费》,长沙《大公报》1919年2月26日。
    [1]《孤儿院推广名额》,长沙《大公报》1920年1月26日。
    [1]《内务司训令各县知事文》,见《限令各县筹设孤儿院》,长沙《大公报》1924年5月22日。
    [2]《民国八年湖南孤儿总院收到各大慈善家捐款鸣谢》,长沙《大公报》1919年10月23日。
    [1]《湖南第一贫女院启事》,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7日。
    [1]《常德近訉》,长沙《大公报》1919年2月11日。
    [1]此表根据《筹赈会分派各县饥儿》(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9日)制作而成。
    [1]《内务司筹备填仓通令》,长沙《大公报》1923年2月2日。
    [2]禹舜主编:《湖南大辞典》,北京:新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623页。
    [3]参见《催缴各县欠谷》,长沙《大公报》1916年12月2日。
    [4]《省仓谷不能借作军用》,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25日。
    [1]《省城现存谷米调查实数》,长沙《大公报》1917年11月13日。
    [2]此表根据《省垣各粮栈存谷之调查》(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30日)制作而成。
    [1]《财政讨论会续议筹备仓储办法案》,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2日。
    [2]《前商会总理左学谦致慈善总公所函》,见《义仓内容大披露》,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11日。
    [3]张人价:《湖南之谷米》,1936年铅印本。
    [4]《内务司筹备填仓通令》,长沙《大公报》1923年2月2日。
    [1]《储备民食之训令》,长沙《大公报》1920年2月1日。
    [2]《筹备积谷之通令》,长沙《大公报》1922年9月16日。
    [3]《内务司筹备填仓通令》,长沙《大公报》1923年2月2日。
    [4]参见《限期筹填仓谷之办法》,长沙《大公报》1923年2月3日。
    [5]参见《长沙县拟定各乡团保管积谷章程》,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27日。
    [1]参见《湘绅为嫠妇请命之公呈》,长沙《大公报》1919年1月25日。
    [2]参见《保节堂加订堂章》,长沙《大公报》1919年10月19日。
    [1]《湘省保节工厂鸣谢》,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20日。
    [2]《保节堂堂长黄锡光致慈善总公所函》,见《保节堂将改为工厂》,长沙《大公报》1924年3月24日。
    [1]参见刘吉芳:《救火的过去式》,《长沙晚报》2007年2月4日。
    [2]肖建中:《湖南消防史略》,《时代消防》1997年第10期。
    [1]此表根据《慈善救火会改选会长之大会》(长沙《大公报》1926年6月2日)制作而成。
    [1]参见邹欠白编著:《长沙市指南》,洞庭印务馆1934年印。
    [1]《纪长沙洗心文社之讲演会》,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31日。
    [2]《善堂也出格言吗》,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4日。
    [3]《长沙惜字会通告》,见《惜字会通告收检字纸》,长沙《大公报》1919年9月5日。
    [1]《布告》,见《惜字会重奖征文》,长沙《大公报》1919年10月21日。
    [2]《众善堂注意童坟》,长沙《大公报》1919年4月9日。
    [3]《慈善公所函请保全枯骨》,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8日。
    [1]《军事厅致慈善总公所函》,见《军事厅函请慈善总公所组织掩埋队》,长沙《大公报》1926年9月15日。
    [2]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3]《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募捐启》,藏湖南图书馆。
    [4]参见《长沙红十字支会通过负责人更动及捐款名单》,《湖南官报》第696号,1904年6月29日。此件藏湖南省档案馆,档案号22-1-806。
    [1]参见《长沙市红十字会大事记(1908-1968)》,www.changsha.gov.cn/hsz/hhjj/200710/t20071031_29532.htm.
    [2]此表根据《湘潭红十字分会成立详志》(见《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6年5月22日)制作而成。
    [1]此表根据《湘潭红会改组后举定之各职员》(长沙《大公报》1926年6月23日)制作而成。
    [2]《湘潭红十字会之改组会议》,见《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6年6月5日。
    [1]《为湘南乱事告各慈善家》(时评),长沙《大公报》1917年10月8日。
    [2]此表根据《来函》(长沙《大公报》1916年3月13日、14日)制作而成。
    [1]参见《湘潭慈善事业之发展》,长沙《大公报》1918年5月31日。
    [2]《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附设长沙镇乡妇孺救济会设立分所章程》,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23日。
    [1]参见《益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0年7月22日。
    [2]《红十字会致北京政府总统电》,见《关于湘赈之要电》,长沙《大公报》1920年8月15日。
    [3]《张敬尧蹂躏岳州日记》,长沙《大公报》1920年7月9日、10日、11日。
    [1]《万国缔盟中国红十字会平江分会公函》(湖南红十字分会手稿资料),藏湖南图书馆。
    [1]《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历年大事记》,藏湖南图书馆。
    [2]《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历年大事记》,藏湖南图书馆。
    [3]《昨晚红十字会募捐开幕式纪要》,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8日。
    [4]此表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历年大事记》相关记述制作而成。
    [1]此表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历年大事记》相关记述制作而成。
    [1]《中国红十字会长沙分会最近十年工作纪略》,藏湖南图书馆。
    [2]《湖南慈善总公所、红十字会合组仁术医院通告》,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13日。
    [3]《仁术医院七周年纪略》,藏湖南图书馆。
    [4]《仁术医院七周年纪略》,藏湖南图书馆。
    [1]《仁术医院七周年纪略》,藏湖南图书馆。
    [2]《中国红十字会常德分会时疫医院院内规则》,长沙《大公报》1919年9月19日。
    [3]参见《中国红十字会常德分会时疫医院简章》,长沙《大公报》1919年9月17日、18日。
    [4]《灾民卫生状况之汇报》,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0日。
    [1]《李致桢等来电》(民国五年三月十一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6页。
    [1]《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通告》,长沙《大公报》1916年5月24日。
    [2]《红十字会之得力》,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16日。
    [3]《督军抚恤妇孺救济会死难职员》,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5日。
    [4]《红十字会迭来驻军》,见《岳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4年4月16日。
    [1]《湖南红十字会会员诸君鉴》,长沙《大公报》1919年10月22日。
    [2]参见《我浏红十字分会功德可纪》,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19日。
    [3]《红十字会奖励会长》,见《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25日。
    [4]《美国煤油大王代表顾临来湘》,长沙《大公报》1925年12月19日。
    [5]《指令》(湖南红十字分会手稿资料),藏湖南图书馆。
    [1]《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至26日。
    [2]《华洋筹赈会筹赈之周折》,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6日。
    [1]《关于附加赈款票之交涉》,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8日。
    [2]《筹赈会请加拨附加税票》,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10日。
    [3]《北京附加赈款票处致湖南华洋筹赈会电》,见《关于赈款票之商榷》,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20日。
    [4]《赈务处致筹赈会函》,见《赈务处摊派各省赈款》,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27日。
    [1]《财政厅不允附加货税作赈》,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日。
    [1]《存余附加票支配紧急灾区》,长沙《大公报》1922年7月14日。
    [2]参见《筹赈会函请整顿欠缴赈票》,长沙《大公报》1923年4月9日。
    [1]《筹赈会经收厘附赈款数目》,长沙《大公报》1926年6月27日。
    [2]《各公团电求拨汇关余税余款》,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14日。
    [1]《各团体再电北京请款》,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27日。
    [2]《财务委员会之分配赈款数目》,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7日。
    [1]《海关赈款第二批又已分配》,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4日。
    [1]《五省联合请北政府赈灾》,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23日。
    [2]参见《赈务协会电请优配延长关附赈款》,长沙《大公报》1926年6月12日。
    [1]《筹赈会之干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4日。
    [2]《各公团争还械款之激电》,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20日。
    [1]《筹赈会致日公使电》,长沙《大公报》1922年7月9日。
    [2]《筹赈会致日公使电》,长沙《大公报》1922年7月9日。
    [3]《各公团要求械款之激电》,长沙《大公报》1922年10月21日。
    [1]《饶伯师报告交涉械款详情》,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4日。
    [2]《交涉械款代表回省》,长沙《大公报》1923年2月24日。
    [3]《饶伯师报告交涉械款详情》,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4日。
    [4]《袁雪安又电告械款交涉情形》,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7日。
    [5]参见《袁雪安又电告械款交涉情形》,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7日。
    [1]《赵省长再电力争械款》,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18日。
    [2]《借拨米盐公股办法》,见《米盐公股购谷备荒之办法》,长沙《大公报》1921年11月19日。
    [3]《省农会致交通部电》,见《农会力争公股之去电》,长沙《大公报》1922年7月10日。
    [1]《旅京湖南筹赈会致筹赈会函》,见《旅京筹赈会函告赈款交涉情形》,长沙《大公报》1922年11月19日。
    [2]《华洋筹赈会招待新闻界详志》,长沙《大公报》1923年7月3日。
    [1]《省长覆筹赈会函》见《永宝路包工垫款之重要文书》,长沙《大公报》1923年7月9日。
    [2]《筹赈会致省议会及慈善公所函》,见《筹赈会之重要会议》,长沙《大公报》1924年5月18日。
    [3]《筹赈会致省长函》,见《筹赈会对于米盐证券之声明》,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4日。
    [4]《省议会讨论米盐公股保管问题》,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8日。
    [5]《省议会致筹赈会函》,见《省议会关于保管米盐公股之去函》,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9日。
    [1]《驻沪义赈会主张米盐公股的款》,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日。
    [2]《尚未完全停顿之米盐证券抵款问题》,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30日。
    [3]《义赈总会致交通部函》,见《米盐公股抵现之要讯》,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17日。
    [1]《见米盐公股抵现之要讯》,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17日。
    [2]《致两粤各军官屯》,见《筹赈会替湘民到处请命》,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6日。
    [1]此表根据长沙《大公报》相关报道制作而成。
    [1]《筹赈会致北京赈务处电》,见《筹赈会函告湘灾近况》,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23日。
    [2]《筹赈会通电募款》,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7日。
    [3]《致旅沪各乡绅电》,见《筹赈会替民到处请命》,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6日。
    [4]此表乃根据《湖南义赈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至26日)制作而成。
    [1]《华洋筹赈会致各界请召开赈灾游艺大会函》,见《又将组织赈灾游艺大会》,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日。
    [2]《熊凤凰电告美红会捐助湘赈之误会》,长沙《大公报》1926年2月28日。
    [1]《赈务协会向欧美红会呼吁捐款》,长沙《大公报》1926年2月28。
    [2]《关于赈务最近之要闻》,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24日。
    [3]参见《学界筹赈会杂记》,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10日。
    [1]《学界游艺会之结果》,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3日。
    [2]《菊花游艺大会开开幕了》,长沙《大公报》1921年11月3日。
    [1]《华洋筹赈会致各界请召开赈灾游艺大会函》,见《又将组织赈灾游艺大会》,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日。
    [2]《筹赈游艺大会之筹备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9日。
    [1]《灾民哀号传单》,见《赈灾游艺会之游街会》,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6日。
    [2]《简章》,见《筹赈游艺大会之筹备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9日。
    [3]《游艺大会力邀艺术家来湘》,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16日。
    [1]《游艺会收支账目一览》,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11日、12日。
    [2]《省议会之新请愿案》,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28日。
    [1]参见《参观游艺会随笔》,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9日。
    [2]《急赈会拟定演剧筹捐办法》,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4日。
    [1]《和平新戏社演戏助赈之收获》,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7日。
    [2]《急赈会要闻汇志》,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21日。
    [1]《急赈团挨户捐学校分配一览表》,见《学界挨户捐之举行》,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8日。
    [1]《华洋筹赈会昨日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10日。
    [2]参见《湖南义赈会徵彩助赈广告》,长沙《大公报》1919年1月26日。
    [3]参见《湖南义赈会徵彩鸣谢》,长沙《大公报》1919年2月19日。
    [4]《警厅不允人力车向乘客劝募赈款》,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8日。
    [1]《请停办彩票致卢永祥暨上海慈善救济会电》(一九一九年三月五日),见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下),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6页。
    [2]《致长沙张督军电》(民国七年七月二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9页。
    [3]《致长沙张督军电》(民国七年七月七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145页。
    [1]参见《湖南义赈慈善救济奖券章程》,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3日。
    [2]《致北京大总统电》(民国八年三月五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535页。
    [1]《省长令销义赈副券》,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21日。
    [2]《慈善救济副券中彩电发表》,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29日。
    [3]《派销救贫奖券》,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5日。
    [4]《湖南义奖副券头奖光洋二千圆》,长沙《大公报》1919年12月4日。
    [1]谢国藻:《二十年来之湖南赈务》,《长沙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藏湖南图书馆。
    [2]《实抽慈善捐款》,见《长沙县布告二则》,长沙《大公报》1919年7月16日。
    [1]《贺师长对五县善后会议之提案》,长沙《大公报》1925年8月9日。
    [2]《华洋筹赈会之经过及其内容》,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30日。
    [3]谢国藻:《二十年来之湖南赈务》,见《长沙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藏湖南图书馆。
    [1]《华洋义赈会致谭督军电》,见《关于义赈之来去电》,长沙《大公报》1920年10月2日。
    [2]《急赈会派员调查各县灾情》,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7日。
    [3]《熊秉三关怀湘灾赈济电》,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30日。
    [4]《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3日。
    [1]《急赈会要闻汇志》,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2日。
    [2]《内务司致各县知事训令》,见《内务司也有对于灾情的文章》,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6日。
    [1]苏鹏:《岳阳视赈记》,1926年3月7、8、9、10、14日。
    [2]此表根据《分区调查灾况之人员》(长沙《大公报》1921年11月16日)和《本会派往各灾区调查员暂行规则》(载《湖南华洋筹赈会续办辛酉旱灾报告书》,藏湖南图书馆)制作而成。
    [1]此表根据《急赈会派员调查各县灾情》(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7日)制作而成。
    [2]此表根据《义赈会派员调查各属灾情要讯》(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8日)制作而成。
    [1]《冬赈办事规则》,见《义赈会开办冬赈》,长沙《大公报》1918年12月21日。
    [2]苏鹏:《岳阳视赈记》,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7、8、9、10、14日。
    [1]《查放细则》,长沙《大公报》1920年9月6日至11日。
    [2]《本会派往各灾区调查员暂行规则》,见《湖南华洋筹赈会续办辛酉旱灾报告书》,藏湖南图书馆。
    [1]《冬赈办事规则》,见《义赈会开办冬赈》,长沙《大公报》1918年12月21日。
    [2]《湖南义赈会议决九年兵水两灾赈济简章》,长沙《大公报》1920年9月6日至11日。
    [3]参见《义赈会征集各县灾情广告》,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8日。
    [4]参见《湖南义赈会议决九年兵水两灾赈济简章》,长沙《大公报》1920年9月6日至11日。
    [1]《本会派往各灾区调查员暂行规则》,见《筹赈会调查各县灾情办法》,长沙《大公报》1921年11月13日。
    [2]《义赈会筹赈要闻》,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6日。
    [1]《致辰州红十字会电》(民国五年四月十二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3-1784页。
    [2]《湖南义赈会致岳州分所电》,见《义赈会往来电讯》,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30日。
    [3]谢国藻:《二十年来之湖南赈务》,《长沙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
    [4]《湖南义赈会致醴陵知事复函》,见《醴陵灾民恳补发赈款》,长沙《大公报》1918年11月12日。
    [5]《华洋筹赈会之经过及其内容》,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30日。
    [1]谢国藻:《二十年来之湖南赈务》,《长沙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
    [2]《刘鉶唐巘捐助宝庆赈款》,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2日。
    [3]《湖南急赈会简章》,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19日至21日。
    [4]《本会派往各灾区调查员暂行规则》,见《筹赈会调查各县灾情办法》,长沙《大公报》1921年11月13日。
    [1]《湘潭县急赈分会赈务办法》,见《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7日。
    [2]《急赈会派员调查各县灾情》,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17日。
    [3]《筹赈会前日之干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26日。
    [4]苏鹏:《岳阳视赈记》,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7、8、9、10、14日。
    [5]《省长署昨日筹赈大会议》,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3日。
    [6]《政府覆查赈荒委员一封书》,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8日。
    [1]《湖南义赈会议决九年兵水两灾赈济简章》,长沙《大公报》1920年9月6日至11日。
    [2]《华洋会之临时会议》,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15日。
    [1]《筹赈评议会议纪事》,长沙《大公报》1922年9月12日。
    [2]《本会续订办事章程》,见《湖南华洋筹赈会续办辛酉旱赈报告书》,藏湖南图书馆。
    [1]《各乡具体散放赈款办法》,见《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29日。
    [1]《各县特别通信》,长沙《大公报》1924年9月2日。
    [2]参见《筹赈会将宣布春赈内容》,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5日。
    [3]《义赈会限期呈报散赈情形》,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18日。
    [1]参见《筹赈会补配各县赈粮》,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19日。
    [2]《水灾急赈会坐办辞职》,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1日。
    [3]《筹赈会前日之干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26日。
    [1]《湖南义赈会致湘江吴道尹覆函》,见《义赈会痛陈华容县知事之横暴》,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21日。
    [2]《湖南义赈会致湘江吴道尹覆函》,见《义赈会痛陈华容县知事之横暴》,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21日。
    [1]《省议会昨日议事纪》,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4日。
    [1]《朱德全对于放赈之计划》,长沙《大公报》1922年8月8日。
    [1]《水灾救济团致省长函》,见《水灾救济团昨日之重要呈报》,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2日。
    [2]《严禁侵吞赈款之通令》,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22日。
    [1]《筹赈评议会拟定采运办法(草案)》,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31日。
    [2]参见《筹赈会评议会之重要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30日。
    [1]《省长维持民食》,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29日。
    [2]《筹赈会致长沙城区民食维持会覆函》见《筹赈会不赞成省河阻禁》,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12日。
    [3]《筹赈会对于湘潭阻米之驳复》,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3日。
    [4]《省长维持民食》,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29日。。
    [1]《旅京同乡组织旱灾赈务会》,长沙《大公报》1926年2月21日。
    [1]《华洋筹赈会函电录》,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3日。
    [1]《筹赈会议决之要案》,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6日。
    [2]《筹赈会评议会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3、4日。
    [1]参见《筹赈评议部开会记》,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19日。
    [1]《评议会致干事会函》,见《筹赈会评议会催造账目》,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6日。
    [2]《评议部致干事部函》,见《筹赈会两部之意见》,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10日。
    [1]《评议部致干事部函》,见《筹赈评议会质问干事会函》,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28日。
    [1]《筹赈评议部致干事部之激函》,长沙《大公报》1922年12月14日。
    [2]《评议部致干事部函》,见《筹赈评议部又质问干事部》,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12日。
    [1]《善后筹备处处长陈渠珍及九县知事致华洋筹赈会函》,见《陈渠珍设立九县善后筹办处》,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31日。
    [2]《平浏两县联合救灾》,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0日。
    [1]《筹赈会保用出力人员》,长沙《大公报》1922年10月13日。
    [2]《致常德抚绥处电》民国五年十月十七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3-2034页。
    [1]《省长请奖旅京筹赈人员》,长沙《大公报》1925年1月18日。
    [2]《华洋筹赈会之奖案》,长沙《大公报》1923年7月4日至7日。
    [1]《熊希龄致慈善总公所电》,见《熊希龄定期回湘之确讯》,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26日。
    [2]《熊凤凰对于赈务计划要函》长沙《大公报》1925年12月9日。
    [3]《熊希龄之慈善事业》,长沙《大公报》1916年3月13日。
    [4]《天津水灾之西讯》,长沙《大公报》1917年10月3日。
    [1]《致长沙张朗村电》(民国八年四月六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3578页.
    [2]周秋光著:《熊希龄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4页。
    [3]《华洋筹赈会筹赈之周折》,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6日.
    [4]《任福黎致熊希龄电》,见《任福黎替灾民请命之恳切》,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3日。
    [5]《尚未完全停顿之米盐证券抵款问题》,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30日.
    [1]《省议会请迅施救荒办法》,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29日。
    [2]《教育界欢迎熊凤凰回湘赈灾》,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7日。
    [3]《长沙总商会致熊希龄电》,见《商会欢迎熊凤凰回湘赈灾》,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10日。
    [4]《凤凰电恳熊秉三赈灾》,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11日。
    [5]《四团体电请熊凤凰来省办赈》,长沙《大公报》1926年5月10日.
    [1]《长沙任福黎来电》(民国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0-3391页.
    [2]周秋光:《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研究刍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义赈会去电》,见《义赈会开办冬赈》,长沙《大公报》1918年12月21日。
    [2]《熊秉三为湘省乞赈电》,长沙《大公报》1919年4月11日。
    [1]《张督复熊秉三电》,长沙《大公报》1919年10月28日.
    [2]《熊秉三致张督军电》,长沙《大公报》1919年11月4日.
    [3]《省议会赴京请赈代表回省》,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8日.
    [1]《熊秉三电告愆期原因》,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10日。
    [2]《熊审查长电请续假》,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20日。
    [3]《周震麟建议募赈办法》,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1日。
    [1]《熊希龄维持米禁电》,长沙《大公报》1919年10月25日。
    [1]周秋光著:《熊希龄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3页。
    [2]《熊希龄致湖南华洋筹赈会函》,见《熊凤凰之筹赈要信》,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7日。
    [3]《熊凤凰电告海关附加捐》,长沙《大公报》1925年11月30日。
    [4]《熊希龄致赵省长电》,见《熊凤凰请华洋合作救灾》,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12日.
    [1]《熊凤凰莅平民织布工厂演说记》,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4日。
    [2]周秋光著:《熊希龄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2页。
    [3]参见《熊凤凰对于赈务计划要函》,长沙《大公报》1925年12月9日。
    [1]《熊希龄来电》,见《熊、赵关于湘西善后之往来电》,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7日.
    [2]《熊希龄来电》,见《熊、赵关于湘西善后之往来电》,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7日。
    [3]《熊凤凰等电请取消辰沅属苛税》,长沙《大公报》1923年1月19日。
    [1]《梅村根致郴州程颂云程嵩生电》(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5页。
    [1]徐永志、马丽霞:《清末直隶商会与城乡社会变迁》,转引自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此表根据《官绅救济火灾难民之热忱》(长沙《大公报》1918年11月1日)制作而成。
    [2]《总商会提议接办平粜》,长沙《大公报》1919年1月19日.
    [1]《商会维持民食之进行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3日。
    [2]参见《沅陵商会筹设维持民食》,见《各县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15日。
    [1]《筹赈会派定各商赈款》,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20日。
    [2]《商会关于催缴赈款之会议》,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1日。
    [1]《急赈会勒令商会缴纳赈款》,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5日.
    [2]《筹赈会致长沙总商会函》,见《筹赈会再催商会缴款》,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15日.
    [1]《商会劝销游艺券之大会》,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3日。
    [2]《省长覆淮商公所函》,见《淮商抽捐赈款事件更扩大矣》,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7日。
    [1]《总商会等致谭延闽、赵恒惕电》,见《昨日总商会之中西士绅大会议》,长沙《大公报》1923年9月15日。
    [2]参见《各公团给谭军的请愿书》,见《华洋士绅维持省会治安之大运动》,长沙《大公报》1923年10月18日。
    [1]杨柳西:《南大膳商会简史》,《沅江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版。
    [2]罗学超:《所里商会与商团》,《湘西文史资料》第18辑,1990年版.
    [3]费正清 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4]《商会昨日筹款购谷之大会议》,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26日.
    [1][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王庆成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2][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王庆成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231页。
    [1]参见《湖南省勘报兵灾蠲免田赋章程》,长沙《大公报》1918年8月20日。
    [2]《姜知事调剂民食办法》,长沙《大公报》1918年5月25日。
    [1]《各县民食维持会章程》,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12日。
    [2]《赵省长再电力争携款》,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18日。
    [1]《辰溪难民之两大慈航》,长沙《大公报》1922年5月4日。
    [2]《筹赈会致省长函》,见《筹赈会、省议会都向省长陈述救荒办法》,长沙《大公报》1925年8月25日。
    [3]《查询慈善成绩》,长沙《大公报》1917年1月18日。
    [4]《奖励慈善事业》,长沙《大公报》1917年5月13日。
    [1]《湘督请派秦炳直会办赈务》,长沙《大公报》1919年4月11日.
    [2]《纪急赈会之女界筹赈会议》,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7日.
    [3]《平江人民之泪竭声嘶》,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1日.
    [1]参见《修正备荒湖田募捐征收简章》,见《议会协议赈灾问题》,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4日。
    [1]《省议会去电》,见《各团体协争附捐赈款》,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19日。
    [2]《湖南省宪法草案说明书》,见夏新华、胡旭晟编:《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3页。
    [1]《省议会致省长函》,见《议会对于民食之意见》,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27日.
    [2]《省长咨请议会谅解变通提征案》,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21日。
    [3]《省议会请收回蠲免田赋征作赈款成命》,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29日。
    [4]《关于蠲免灾区田赋之省令》,长沙《大公报》926年2月8日。
    [1]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Fairbank:"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ume 10,Late Ch'ing,1800-1911,Part 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555.
    [2]湖南省秘书处编:《湖南年鉴》(1936年),第534页。
    [1]龙毓莹:《二十年来湖南之公共卫生》,见《长沙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藏湖南图书馆。
    [2]彭平一等著:《湘城教育纪胜》,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153页。
    [3]蔡咏春等译:《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4]Jonathan Spence,"To Change China",Little,Brown Company,P172.转引自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播》,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年版,第421页.
    [5]叶荣开主编:《常德市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682页.
    [6]蔡咏春等译:《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1-222页。
    [7]湖南省秘书处编:《湖南年鉴》(1936年),第535页。
    [1]湖南省秘书处编:《湖南年鉴》(1936年),第541页。
    [2]邓一韪:《湘雅医院--本院合作之实习医院之一》,湘雅《院庆特刊》(1948年)。
    [3]《各项报告》,《中华基督教会湖南分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大会会议纪录及长沙青年刊》,全宗5目录6卷宗12,藏湖南省档案馆。
    [4]张维:《湖南卫生会之过去与将来》,见《长沙大公报廿周你纪念特刊》,藏湖南图书馆。
    [5]《最近湘雅大事记》,《湘雅》,1923年10月。转引自黄珊琦:《浅探颜福庆博士在湖南的医疗实践和医学教育思想》,载中南大学档案馆网站,网址www.acsu.cn。
    [1]张维:《湖南卫生会之过去与将来》,见《长沙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藏湖南图书馆。
    [2]《湖南义赈会报告书》(续),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6-18日.
    [3]《雅礼学校救济难民之热忱》,长沙《大公报》1918年5月21日。
    [1]梁家驷:《湘省战祸与教会之关系》,《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五册,1918年)。
    [2]《各县最近灾情之报告》,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6日、17日。
    [1]Harold.S.Mathews:Seventy Five Years of the North China Mission.1935,PP.26-29.转引自顾卫民著:《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页.
    [2]谢洪赉:《中国慈善事业之现状》,《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5年,第2册),中华续行委员会编订,中国教会研究中心、橄榄文化基金会联合出版,1983年版,第175页.
    [3]吴维德:《中华慈幼协济会之回顾与前瞻》,《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9-1930年,第11册上卷),中华续行委员会编订,中国教会研究中心、橄榄文化基金会联合出版,1983年版,第102页。
    [4]杨启舜等主编:《芷江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655-656页。
    [1]中华基督教协进会编:《中华基督教年鉴》第3期,第13页.
    [2]参见冯崇毅:《基督教青年会在长沙》,《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十八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906页。
    [3]《青年会组织社会服务部》,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2日.
    [4]《青年会函各会员募集捐款》,长沙《大公报》1919年4月8日
    [5]《教会西人纷纷离湘》,长沙《大公报》1927年1月29日.
    [6]《电影、话剧在长沙的兴起》,载星辰在线www.csonline.com。
    [1]《青年会谢绝筹赈会捐款》,长沙《大公报》1922年12月22日。
    [2]《新化筹荒会筹赈之新法》,长沙《大公报》1922年6月9日.
    [3]此段的撰写参考了任云兰:《传教士与中国救济理念的近代化》(《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特此鸣谢。
    [1]《饶伯师之潭宝路事谈》,长沙《大公报》1923年6月1日.
    [2]《函一》,见《任牧师为湘民请命》,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7日。
    [3]《二十五年中各公会之经过概况》,《湘中二十五年》,藏湖南省档案馆.
    [4]《黄兴未刊遗墨》,《长沙文史资料》第11辑,1991年版.
    [5]欧德斋、屈天锡:《天主教在浏阳传播概况》,《浏阳文史》第9辑,1990年版。
    [1]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编:《湖南年鉴》(1936年),第549页。
    [2]《致吉林郭省长电》(民国八年四月十九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6页。
    [3]《商会劝助青年会建筑费》,长沙《大公报》1919年9月19日。
    [4]《岳阳绅民电保敌侨之诚恳》,长沙《大公报》1918年3月8日。
    [5]《沅州绅民来电》(民国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1页。
    [6]《致北京外交部内务部电》(民国八年三月四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4页。
    [1]《北京钱总理来电》(民国八年三月六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7页。
    [2]蒋书同:《五四时期湖南报刊述评》(湖南师范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1]参见张平子:《从清末到北伐军入湘前的湖南报界》,见《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集(第2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75页。
    [2]参见张平子:《从清末到北伐军入湘前的湖南报界》,见《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集(第2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82页。
    [1]此段关于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报刊业较发达的原因分析主要参考了张大伟:《近代湖南报刊述论》(湖南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0-11页.特此鸣谢。
    [1]《荒政》(社论),长沙《大公报》1916年4月12日。
    [2]四愁:《忠告各慈善公益团体的人们》(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12日。
    [1]四愁:《华洋筹赈会中的我见》(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7月31日.
    [2]《为湘南乱事告各慈善家》(时评),长沙《大公报》1917年10月8日。
    [3]《米荒》(时评),长沙《大公报》1916年3月5日.
    [4]参见《目前的难关》(时评),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26日。
    [5]义武:《对于救灾的意见》(商榷),长沙《大公报》1921年8月21-23日。
    [6]闲云:《论米禁问题》(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0日.
    [1]《湖南即可开米禁耶》(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9月13日。
    [2]兼公:《米禁能开吗》(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9月25日。
    [3]《义仓储谷一空》(时评),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11日。
    [4]《救荒》(时评),长沙《大公报》1925年9月21日。
    [5]四愁:《米禁与仓储》(时评),长沙《大公报》1921年11月25日。
    [6]《工赈》(时评),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11日。
    [1]李六如:《裁兵与赈灾之我见》,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9日。
    [2]李六如:《裁兵与赈灾之我见》,长沙《大公报》1921年10月9日。
    [3]抱一:《我对于修路代赈的末议》(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4日。
    [4]参见闲云:《湖南人应全力筑路》(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8日。
    [5]参见民盾:《修路工赈不能再缓了》(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25日。
    [6]盾:《论潭宝路垫款事》(编辑余话),长沙《大公报》1923年7月2日。
    [1]《社会间还有急公好义之人》(编辑余话),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8日。
    [2]四愁:《忠告各慈善公益团体的人们》(时评),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12日。
    [3]参见《水灾中的游艺会》,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0日。
    [4]《水灾中之感想》(编辑余话),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日。
    [1]《水灾中之感想》(编辑余话),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日。
    [2]《筹赈》,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10日.
    [3]《溆浦公民之哀告》,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25日。
    [1]参见张少利:《民国前期湖南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7)》(湖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74-187页.
    [2]内政部编:《内政年鉴》第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B)411页。
    [3]张玉法:《民国初年的社会救济(1912-1937)--山东地区的个案研究》,见《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二届讨论会),台北:国史馆1993年印行.转引自武艳敏:《五十年来民国民国救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发行慈善日报)),长沙《大公报》1925年10月17日。
    [2]《致上海卢护军使等电》(民国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012页。
    [1]《上海沈敦和来电》(民国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331页.
    [2]参见《上海济生会来电》(民国七年十二月七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377页。
    [1]《上海慈善家筹募湘灾之踊跃》,长沙《大公报》1926年5月23日。
    [2]《纪旅粤湖南水灾筹赈会》,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6日。
    [1]《聂云台论救济湘灾书》,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30日。
    [2]《徐佛苏笔下的赈灾办法》,长沙《大公报》1924年8月6日。
    [1]《表扬小吴门外同心码头劳工之善举》,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10日。
    [2]参见《学联会发起组织救灾会》,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28日。
    [1]《各界助赈之热心》,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13日.
    [2]参见《罗旅长可风》,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16日.
    [3]《坤伶亦发起水灾救济团》,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9日.
    [4]参见《和平新戏社演戏助赈之收获》,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27日.
    [1]《湖南义赈会报告书》,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14日至26日。
    [2]《筹赈会之重要会议》,长沙《大公报》1922年7月5日。
    [3]《麻阳灾情之惨恶》,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1日。
    [1]谢国藻:《二十年来之湖南赈务》,见《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藏湖南图书馆。
    [2]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年)》(华东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71页。
    [1]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2]万方:《慈善之痛:国家权力下的清代民间慈善事业--记“杭州善举联合体”》,《书屋》2007年第1期。
    [3]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1]参见张少利:《民国前期湖南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7)》(湖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第63页。
    [2]曾桂林:《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3]张少利:《民国前期湖南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7)》(湖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94页。
    [1]《致长沙汤将军沈巡按使电》(民国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二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5页.
    [2]《致旅居各省湖南同乡会》(民国七年三月三十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9-2920页。
    [3]任昌华:《先父任福黎先生追思录》,《望城文史》第4辑,1988年版.
    [4]史庭华:《史春霆事略》,《长沙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
    [5]《长沙金湘灾民来快邮代电》(民国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四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0页.
    [6]《旅京湘绅请追办吞赈官绅》,长沙《大公报》1921年11月11日.
    [7]《致辰州张道尹电》(民国五年九月十七日),见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第三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8-2009页.
    [1]《浏阳救灾会请求救济》,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17日。
    [2]《赵省长因天灾发出忏悔通电》,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10日。
    [3]参见祝家耀:《民国十四年大旱惨状》,《永州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版。
    [1]何兰萍:《关于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1]参见熊小红、刘斌:《论我国慈善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其对策》,《中国市场》2006年第9期。
    1、《中华基督教会湖南分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大会会议纪录及长沙青年刊》,全宗5目录6卷宗12,藏湖南省档案馆。
    2、任凯南编:《湖南省志稿·赈恤篇》,民国抄本,藏湖南图书馆。
    3、《湘中二十五年》,湘中信义会发行,1928年刊,藏湖南省档案馆。
    4、《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资料》,民国铅印及手抄稿本,藏湖南图书馆。
    5、《湖南华洋筹赈会续办辛酉旱赈报告书》,民国铅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6、《长沙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1925年刊)、《长沙大公报廿周年纪念特刊》(1935年刊),藏湖南图书馆。
    7、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湖南各县救济事业资料汇存》,民国抄本,藏湖南图书馆。
    8、湖南省城慈善事业总公所编:《湖南省城慈善事业征信总录》(共二卷),民国铅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9、湖南省会贫民救济会编:《湖南省会贫民救济会第二次报告书》,1926年刊印,藏湖南图书馆。
    10、湖南佛教慈儿院撰:《湖南佛教慈儿院简章》,1922年铅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11、湖南孤儿院编:《湖南孤儿院第三次报告书》,1921年刊印,藏湖南图书馆。
    12、湖南孤儿院编:《湖南孤儿院十七年四月至十二月报告书》(1929年刊印),藏湖南图书馆。
    13、湖南孤儿院编:《湖南孤儿院第四次报告书》,1922年刊印,藏湖南图书馆。
    14、湖南孤儿院编:《湖南孤儿院第五次报告书》,1923年刊印,藏湖南图书馆。
    15、湖南匪灾急赈委员会编:《湖南匪灾急赈委员会报告书》,1928年铅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16、湖南省区私立慈善事业产款委员会编:《湖南省区私立慈善事业产款管理委员会第一次收支报告书表》,民国石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17、《湖南省宗教志》天主教部分,上篇(铅印本),藏湖南省档案馆。
    18、《湖南贫民工艺厂文牍底稿》,手抄本,藏湖南图书馆。
    19、《湖南省水灾救济总会报告》,藏湖南图书馆。
    20、《湖南省救济院概况》,藏湖南图书馆。
    21、《中国红十字会长沙分会最近十年工作纪略》,铅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22、《仁术医院七周年纪略》,藏湖南图书馆。
    23、《振济法规辑要目录》,民国铅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24、《湖南省城肥料捐简章》,藏湖南图书馆。
    1、《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下册“赈恤”),湖南法制院据湖南省调查局编辑本印,1912年5月。
    2、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编:《湖南自然灾害年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3、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三卷本),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熊希龄著:《熊希龄先生遗稿》(一至五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5、饶怀民编:《杨毓麟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6、陶澍著:《陶澍集》(上、下),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7、《湖南年鉴》(1935年,1936年),藏湖南图书馆。
    8、禹舜主编:《湖南大辞典》,北京:新化出版社1995年版。
    9、夏新华、胡旭晟编:《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4期;1959年第3期。
    7、《湖南历史资料》1979年第1辑;1980年第1辑、第2辑:1981年第1辑、第2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8、《湖南文史资料选辑》(1-4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修订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0、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一卷;第十八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1、湖南善后协会编纂:《湘灾纪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13、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4、长沙市民政局民政志编纂办公室编写:《长沙民政志》,内部资料,1995年印。
    15、湖南省益阳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益阳地区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6、津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津市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叶荣开主编:《常德市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18、杨启舜等主编:《芷江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专店1992年版。
    19、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保障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1、《新化文史》第3辑,1989年版。
    22、《凤凰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版
    23、《黔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版。
    24、《湘潭县文史》第11辑,2000年版
    25、《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版。
    26、《常德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版。
    27、《沅江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版。
    28、《湘西文史资料》第18辑,1990年版。
    29、《长沙文史资料》第11辑,1991年版。
    30、《浏阳文史》第9辑,1990年版。
    31、《望城文史》第4辑,1988年版。
    32、《长沙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
    33、政协《永州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版。
    34、《株洲文史资料》第2辑,1982年版。
    35、《湖南文史》第46辑,1992年版。
    1、长沙《大公报》(1915-1916,原件,藏湖南图书馆;1917-1927,影印件,藏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2、《东方杂志》,藏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3、《申报》,藏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4、《湖南政报》(1912-1931),藏湖南省档案馆。
    5、《湖南官报》(1903年,1904年),藏湖南图书馆。
    6、天津《大公报》(1925年),藏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料室。
    7、湖南华洋筹赈会编:《湘灾周报》,藏湖南图书馆。
    8、《湘灾月刊》,藏湖南图书馆。
    9、湘雅《院庆特刊》(1948年),藏湖南图书馆。
    10、中华续行委员会编订:《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5册,1918年;第2册,1915年;第11册上卷,1929-1930年;第3册,1916年;)中国教会研究中心、橄榄文化基金会联合出版,1983年版。
    1、章伯锋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三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2、刘伟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美]陈锦江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王庆成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章开沅等著:《张謇与近代社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李长莉著:《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沈晓敏著:《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8、《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社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何柄棣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3、田炯权著:《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义田地主和生产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王先明菥:《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王先明著:《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17、梁治平著:《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美]邓尔麟著:《钱穆与七房桥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0、丁长清主编:《民国盐务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1、陆满平、贾秀岩著:《民国价格史》,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版。
    22、黄逸峰等著:《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黄逸平著:《近代中国经济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4、周谷城著:《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5、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林语堂著:《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28、王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白寿彝著:《中国交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0、邓肇经著:《中国水利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31、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32、曾仰丰著:《中国盐政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33、陈登原著:《中国田赋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34、常建华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常建华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6、[日]小滨正子著:《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7、[美]菲尔·比林斯利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38、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蔡咏春等译:《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1、江沛等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2、池子华著:《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周秋光著:《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4、周秋光著:《熊希龄传》,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5、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46、张人价著:《湖南之谷米》,1936年铅印本。
    47、张人价著:《湖南之矿业》,湖南经济调查所刊印,1934年版。
    48、邹欠白编著:《长沙市指南》,长沙:洞庭印务馆,1934年版。
    49、粟戡时等著:《湖南反正追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0、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1、杨世骥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2、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53、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现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54、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55、[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6、[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57、郑乐平编译:《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58、邓伟志著:《和谐社会笔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59、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英]丹尼斯·史密斯著:《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1、[英]彼得·伯克著:《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C·赖特·米尔斯著:《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63、席恒著:《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版。
    64、[英]赫伯特·斯宾塞著:《社会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65、[美]M.E.斯皮罗著:《文化与人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6、[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社会过程》,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67、费孝通著:《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8、[英]齐尔格特·鲍曼著:《通过社会学去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9、[美]彼得·布劳 马歇尔·梅耶著:《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70、[美]威廉姆H·怀特科(William H.Whitaker)罗纳德C·费德里科(Ronald C.Federico)著:《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1、[丹麦]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著:《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2、周积明等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3、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5、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6、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浙江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77、[英]弗格森著:《文明社会史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8、周永新著:《社会福利的观念与制度》(增订版),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8年版。
    79、郑功成著:《中华慈善事业》,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80、陈宝良著:《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1、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共三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83、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4、[奥]赫尔穆特·舍克著:《嫉妒与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5、黄宗智著:《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86、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7、陈麟书等主编:《世界宗教警语宝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8、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89、杨念群著:《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90、[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外国伦理学名著译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1、[美]费正清(J·K·FAIRBANK)著:《费正清自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2、[印]让·德雷兹、阿玛蒂亚·森著:《饥饿与公共行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3、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走向未来丛书之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4、[美]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著:《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走向未来丛书之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5、[美]迈可尔·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96、[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7、景天魁著:《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8、[日]今道友信著:《关于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99、[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走向未来丛书之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0、刘金初、陈成文主编:《新编社会学教程》,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
    101、[英]雷蒙·威廉斯著:《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2、李长丽、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3、侯建新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104、[日]夫马进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5、[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6、杨爱华编著:《公共决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107、阎洪琴、翁毅编著:《公共行政组织》,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108、郑功成著:《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周秋光:《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研究刍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2、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9,《史学月刊》2002年11期。
    3、任云兰:《近代天津的社会救济事业探略》(《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4期。
    4、任云兰:《近代城市贫民阶层及其救济探析--以天津为例》(《史林》2006年第2期。
    5、任云兰:《传教士与中国救济理念的近代化》(《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
    6、李传斌:《教会医院与近代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7、郑白军:《民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6期。
    8、郑白军:《湖南辛酉大旱(1921年)及赈务研究》,《历史教学》2002年第5期。
    9、郑白军:《传统到近代的转轨--论民国前期的湖南赈务》,《船山学刊》2003年第4期。
    10、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1、王先明:《“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2、唐力行:《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3、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14、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5、汪林茂:《江浙士绅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16、谭属春:《近代中国的匪患问题初探》,《求索》1994年第4期。
    17、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18、熊小红、刘斌:《论我国慈善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其对策》,《中国市场》2006年第9期。
    19、何兰萍:《关于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20、王卫平、黄鸿山:《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1、谭绿英的《民国时期基督教在华慈善事业--以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为例(1921-1940)》(《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2、王娟的《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1、陆月娟:《安德鲁·卡内基研究--美国大企业家、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的思想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2、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27年)》,华东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3、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1876-1895)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4、武艳敏:《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考察》,复旦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5、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以1931年大水灾为重点的考察》,苏州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6、汪华:《近代上海社会保障研究(1927-1937)》,上海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7、张益刚:《民国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8、孙善根:《民初宁波慈善事业的实态及其转型(1912-1937)》,浙江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9、阳信生:《湖南近代绅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10、文红英:《民国时期湖南省城慈善事业总公所述论》,湖南师范大学2000届硕士学位论文。
    11、张少利:《民国前期湖南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7)》,湖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12、许德雅:《民国后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937-1949)》,湖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13、曾桂林:《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1、Harold.S.Mathews:Seventy Five Years of the North China Mission.1935.
    2、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Fairbank:"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ume 10,Late Ch'ing,1800-1911,Part Ⅰ(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Peter J.Burnell,Charity,Politics and the Third World,Hravester Wheatsheaf,1991.
    4、Susan U.Raymond,The Future of Philanthropy:Economics,Ethics,and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Inc.,2004.
    5、Mare T.Bravertman,Norman A.Constantine,Jana Kay Slater ed.,"Foundations and Evaluation:Contexts and Practices for Effective philanthropy",Jossey-Bass,2004.
    6、Billy G.Smith ed.,"Down and Out in Early Americ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3.
    7、John F.Hutchinson,"Champions of Charity:War and the Rise of the Red Cross",Westview Press,1996.
    8、Reeves,Caroline Beth.,"The Power of mercy:the Chinese Red Cross,1900-1937".Ph.D.Harvard University,1998.
    9、Jiang,xiao-Yang(Sunny),Ph.D."Cross-Cultural Philanthropy as a gift Relationship:The Rockfeller donors and Chinese Recipients,1913-1921".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
    10、Alan Ware ed."Charities and government",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