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加坡华语是现代汉语在海外的变体,本文以新加坡华语语法为研究对象。以往学者对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研究偏重于寻找新加坡华语语法特征,是一种“基于特征”的研究路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换一种思路,将语法特点或语法特征皆视为新加坡华语的语法变异;以变异社会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研究语法变项的使用。在比较各家对现代汉语语法变异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语体这一概念引入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以书面文献、大型语料库和问卷调查为材料,系统地比较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语法的使用差异。
     文章以普通话与新加坡华语双向比较的角度,从六个方面:(1)词法变异;(2)实词变异;(3)虚词变异;(4)动词谓语句变异;(5)句法格式变异;(6)篇章变异;系统地描写了新加坡华语语法的变异。
     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在语法的各级层面都有差异,变异是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不同领域、不同使用者使用华语结果的叠加;(2)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语法的差异主要是变项的语体分布范围不同,使用频率不同;(3)就变项的语体跨度和使用情况把变项分为典型变项和非典型变项。从6个典型变项着眼,可以看出新加坡华语比普通话更“文”,而普通话更“话”;(4)新加坡华语向普通话的趋同有三种类型:让位于新加坡华语标准语形式,被普通话取代以及各种形式共存。
     最后,文章把新加坡华语的语法变异总结为一个从“使用变异”逐渐向“习得变异”转变的模式,分化与趋同要受到语言环境与语言内部因素的共同支配。
Singapore Mandarin is a typical variety of Modern Chinese overseas, this paper selects it as our investigation object. Previous studies on Singapore Mandarin focused on chasing features of it which can be generalized as a feature-based approach. On the guide of variation sociolinguistics, this paper considers all the features discovered or to be discovered as grammatical variation in Singapore Mandarin and studies its variables and usages. After making a review of recent grammatical variation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we import style 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and on the base of Corpus, written materials and socio-questionnaires to make systematical comparison between grammar of Singapore Mandarin and Chinese Mandarin.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1)morphological variation; (2)full words variation; (3)empty words variation; (4)verbal predicate sentence variation; (5)sentence type variation; (6)text variation. six aspects to describe variation in Singapore Mandarin.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1)grammatical variations are distributed at every comer of grammar system; The variation were caused by different people use Singapore Mandarin in different space, different time and different domain; (2)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ngapore mandarin and Chinese Mandarin are represented in style span and use frequency; (3) From view of six typical variables, we can see Singapore Mandarin has more written forms than that in Chinese Mandarin and vice versa; (4) variables have three convergence types towards standard which is expressed of abdication, substitution and co-existence in Singapore mandarin.
     This paper at last design a variation pattern characterized as from exertion-inducing variation to acquisition-inducing variation, and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will be governed by language environments and language internal system.
引文
[1]参见里面的图A1及李荣撰写的说明稿《中国的语言和方言》;又载《方言》1989年第3期,第161-167页。
    [2]参见《中国语言地图集》里面的图B16a、B16b。
    [3]参见邹嘉彦、游汝杰(2001:65-71)《汉语与华人社会》中的数据。
    [4]实际面积6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4万,华人265.7万,占76.2%,新加坡是海外华人比例最高的国家。参见郭熙(2007:29-30)主编《华语教学概论》中的数据。
    [5]2000年,第二届“语言变异与变化”会议的主题就是VIEW(Variation is Every Where)“变异无处不在”。参见Keith Brown and Vivicn Law(2002)访谈社会语言学家特鲁吉尔一章。
    [6]由于研究总量很少,这里只对新加坡华语语法研究成果和特点做大致的介绍,详细的研究综述还要等研究成果更多以后才能做出。
    [7]陈重瑜(1993:Ⅳ)《华语研究论文集》“前言”交代,《新加坡华语--语法与词汇特征》就是“为了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课程而做的”。
    [8]在“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研究的早期阶段,也有这样的特点。Kingsley Bolton(2004:367-396)把当时的“世界英语”总结为五种路子:“语言社会学、基于特征法、Kachru模型、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研究”。一些学者,如英国社会语言学家Cheshire,J.(1991:1-17)曾对这种“基于特征”的单一思路做出了激烈的批评。
    [9]Tagliamonte的原文为发现故事(Finding store)。不用概括词“理论”,变异社会语言学是有历史的。拉波夫(Labov 1994、2001)一贯对演绎化的理论持谨慎态度,更愿意在材料的基础上发现反复出现的规律(参见徐大明,2004:142)。所以我们觉得这里还是理解为“发现规律”比较适宜。
    [10]“中层理论”是相对于前文的“宏大理论”而言的。“中层理论”是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概念,代表的是一种多元和经验化的研究思路。在此之前,社会学领域里居于主流的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企图将人的一切行为和所有社会现象都纳入解释的范围,因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一元性,理论思辨色彩非常浓厚。默顿认为,帕森斯的宏大统一理论“缺乏必要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基础”,因此现代社会学的主要任务社会是“发展具体的、适用于有限数据的理论”,在这样的反思之下,默顿提出了自己的“中层理论”。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11]这是沈家煊的译文。Convergence沈先生翻译为“会聚”,和“趋同”译名不同,实质所指一样。
    [12]语料库就是新加坡教育部(MOE)为了切实掌握新加坡华语的使用状况而设立的课题,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承担设计。详细情况参见语料库建设者王惠(2006)的报告。
    [13]有的情况下,如对举格式里不加“的”也可以说,如天黑黑、路漫漫。简约的标题格式也能这么说,如电影片名“庭院深深”。但是,“NAA”和“N很A”色彩意义可能不一样。张斌(1992)认为“庭院深深”里的“深深”描写的是感受,“很深”却是理性的判断。所以反过来看,我们可以说“这口井很深,井水很深,但不能说“井水深深”。参见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14]“乖女”的重叠式“乖乖女”好像是个特例,不仅华语用,普通话用得也很普遍。但是,“乖乖女”跟上面的重叠式不同,它并不做状语。粤语词“分分钟”现在也用得少。
    [15]包括一些中国内地去的教师,如蔡小鸥(2006)《新加坡学生华文偏误分析》一文,参见http://www.kzxy.com.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9897。
    [16]《厦门方言词典》未收此词。黄典诚(1998:146)主编的《福建省志·方言志》解释为“副词,岂敢”。
    [17]例如:老幺边悦在新加坡出世,今年4岁半,是幼稚班1年级学生。(联合晚报 2001-12-05)
    [18]这个例子是郭熙老师提供给我的。
    [19]例如:为了增加收入,在朋友的介绍下,刘秋枫便设立枫采艺术中心,收生教起歌来,当了兼职歌唱老师。(联合晚报 2001-12-08)
    [20]例如:(a)多次捐款帮助新加坡篮球总会,并担任篮总副会长,为我国篮球坛尽一份绵力。(联合晚报 2001-11-12)
    (b)这是同安会馆首次公开举办高球赛,预料将有50名本地和海外的同安人参加这项球赛。(新明日报 2001-5-4)
    [21]详细的论证和结论可以参看他的《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中国语文》2004年第2期,第112-122页。
    [22]参见《新加坡的华文地名》,载《广东侨报》1991年1月15日。
    [23]Ave(Avenue道),Cl(Close弄),Cres(Crescent弯),Ct(Court阁),Dr(Drive通道),Ln (Lane巷),Pl(Place坊),Pk(Park园),Rd(Road路),St(Street街),Ter(Terrace台)。还有其他英文地名词:Grove(林),Hill(山),Way(大道),Link(连路),Walk(径),Rise(坡),View(景),Gardens(花园),Heights(岭)等。
    [24]“位”不能用于自身也不是绝对规律。陆俭明(2007)注意到,饭店服务员问“你们几位?”时,顾客通常自然的回答是“(我们)五位”。也就是说,量词“位”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用于说话者自身。对于“位”的这种变异用法,陆先生解释为应答人是说给同来的朋友听的,是向朋友表示敬意。这种解释虽然有道理,但是笔者更倾向于赞同他的汉语的“应答协调一致原则”,即说话人说“位”时,是自然的保持会话一致。详见陆俭明《从量词“位”的用法变异谈起》,《语言科学》 2007年,第6期。
    [25]这一例是郭熙老师提醒我加上的,它在新加坡华语口语里很常用。
    [26]粤语词,指被绑票的人质。
    [27]这是电影中人物的原话,有意思的是,下面的字幕将它改成“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这么容易结婚?”
    [28]以“新加坡式华语”检索百度,类似批评的报道不下数十篇。
    [29]新加坡是一个英文社会,英文词对华文词的替换是主要的。当然,也有很多常用的马来语词。如很多地名专用词:Telok直落(海湾),Tanjong丹绒(海角),Lorong罗弄(小巷),Buldt武吉(山丘),Jalan惹兰(街道),Sungei双溪(河),Pulau或Pulo(岛),Kampong甘榜(村),Pasir巴西(沙滩),Kuala瓜拉(河口),Kaki加基(脚)等。
    [30]如张斌(2001)《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俞士汶等(1998)《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等。
    [31]“怪”和否定词连用的分析,参见晁继周(2005)《程度副词“怪”用法的演变》,载《语文词典论集》,商务印书馆。
    [32]“咧”在广州话里有两个作用:①多用于对建议的求证,希望对方同意。②带有“早就应该知道”埋怨的口气,表示反诘。(方小燕,2003:68)
    [33]关于“动词+中”形式的来源,刁晏斌(2003)认为是来自于日语。“中”是一个“回归词”,即它由汉语借入日语,在日语中产生了表示动作、状态持续的意义后,又“回归”到受日语影响极大的台湾语言中,再从台湾国语传入大陆普通话。
    [34]成词的“V回”是可列举完的,以“回”为词头,根据逆序查词法获得的词有:驳回、撤回、返回、收回、缩回、退回、挽回、折回、追回、迁回、讨回、赎回。
    [35]陈玉珊(2000)提出英语里back也是表示回复的,可以说take back(拿回)、go back(走回)等等。据此她认为,新加坡华语里“回”用法活跃可能是受到英语back的影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英语里,back表示回复,与动词结合是有限的,虚化的程度也不是很高。所以,如果说该变项是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可能是在虚化程度上受到了英文的牵制:V回在新加坡华语的虚化不彻底,在英文里V+back的组合也不是那么的自由。
    [36]在笔者的母语安徽巢湖话(属江淮官话洪巢片)里,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也是分开的,一个用标记“得”,一个用标记“至”。如打得好,打至头破血流。
    [37]“多”似乎也会发生这种语序变异现象。例如:谈恋爱就是双方付出,单方面付出,干脆去寺庙里,更多这种人。(非常日记39)。邢福义(1992)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述谓前移”。
    [38]上文例(3)可以做一个有力的证明。这一例摘自新加坡佛牙寺内的宣传文字,一旁的英文版本是:It is time for you to seek the Truth under your Bohdi tree!“是时候”与It is time非常吻合。
    [39]在新加坡国立语料库的392个“来得”用例里,没有一例表达“胜任”。普通话里也不是常见义项,用得也不如第二个义项频繁。早期用得较多,例如:柳原各样粗活都来得,扫地,拖地板,帮着流苏拧绞沉重的褥单。(张爱玲·倾城之恋)
    [40]诗歌、歌词等韵文不受这个限制。比如在新加坡《好儿童华文》教材三年级下册22页里的一个例子:你看,树枝正在向我们招手,鸟儿轻轻地把我们叫唤。这段话是以韵文的形式说给儿童听的,不算违反限定。
    [41]这是丁邦新的译名,吕叔湘翻译为“估价副词”。(赵元任,1979:346)
    [42]这是吴英成教授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表达的观点,他还说“新加坡华语语法没有什么特点,所以我讲的新加坡华语课程,语法部分只是一带而过。”与此相应的是,为了增大语法研究的重量,吴英成在(1986)《新加坡华语语法研究》里,采用了形式语言学“大语法”的概念,把词语、地名、食物名称以及语码转换的内容都纳入了描写的范畴。所以他也说新加坡华语主要是词语富有特色。
    [43]邢福义(2005)在研究新加坡华语以“才”充“再”的文章里,也说:“本文只讨论一个‘才'字,但讨论的既是词汇问题,更是语法问题。”
    [44]参看刘麟编《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45]陈平(Chen 1999:49)认为新加坡华语可分为三类:①规范外向型(exonormative)的华语,以北京话作为标准;②规范外部(ectonormative)的华语,事实上是当地使用者的规范标准;③吸收了大量其他方言的华语。可以预见,第②③类都在向第①转变。
    [1]Bernd Heine,Tania Kuteva.(2005).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BoRon,Kinsley.(2004).World Englishes,In Alan Davies & Catherine Elder(eds.) 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Malden,MA:Black-well,367-396.
    [3]Brown,Keith & Vivien Law.(2002).Linguistics in Britain:personal histories,Blaekwell.
    [4]Chambers,J.K.(1995).Sociolinguistics theory: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Blaekwell.
    [5]Chambers,J.K.,Trudgill,P.and Schilling-Estes,Natalie.(eds.).(2002).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Malden MA:Blaekwell Publishers.
    [6]Chen,Ping.(1992) Diversity and uniformity in Chinese syntax:a scalar parametric perspective,In Kingsley BoRon & Helen Kwok.(eds.) Sociolinguistics today: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180-191.
    [7]Chen,Ping.(1999).Modern Chinese:history and socio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Cheng,Robert L.(1985).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Taiwan Mandarin and Peking Mandarin.Language,61(2):352-377.
    [9]Cheshire,J.(1991).English around the world: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10]Cornips,L.&Corrigan,K.(2005).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grammar,In Peter Auer,Frans Hinskens & Paul Kerswill(eds.) Dialect Change: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European languag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96-134.
    [11]Coulmas,Florian.(2001).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Eckert,Penelope & Rickford,John R.(2001).Style and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Cambridge Uninversity Press.
    [13]Heine,Bernd & Kuteva,Tania.(2005).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Hinskens Frans,Peter Auer & Paul Kerswill.(2005).The study of dialect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In Peter Auer,Frans Hinskens & Paul Kerswill(eds.)Dialect Change: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European languag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4.
    [15]Jennifer,Jenkins.(2003).World Englishes: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6]Kachru,Braj B.(1990).The Alchemy of English:The spread,function,and models of non-native Englishes,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7]Labov,William.(1994).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Oxford.UK:Blackwell.
    [18]Labov,William.(2001).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papers by William Labov,BLCU.
    [19]Labov,William.(1972).Sociolinguistic Patterns,University of Pennsyvalnia Press.
    [20]Lakoff,G(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1]Lienel,Wee.(2004).Singapore English:Morphology and Syntax,In Bernd Kortmann(eds.) A Handbook of Varieties of English(vol.2:Morphology and Syntax),Mouton de Gruyter,1058-1072.
    [22]Matthews S.Y.R.(1999).Chao and Universal Chinese Grammar,In David.Cram,Andrew Linn &Elke Nowak.(eds.) History of Linguistics 1996 vol:Tradition in Linguistics Worldwide,Amsterdam/Philadelphia,218-224.
    [23]Milroy,Lesley & Gordon,Matthew.(2003).Sociolinguistics:method and interpretation,Malden,MA:Blackwell.
    [24]Ng,Siew-AI.(1992).Verbal Subcategorization and Derivation in Singapore Mandarin:a dependency grammar analysis,University of Hawaii Dissertation.
    [25]Pederson,I.L.(1998).Stylistic convergence and social divergence:on the emergence of socially stratified spoken standards in the Nordic countri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Th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of Dialects in a Changing Europe.Reading,17-19 September.
    [26]Swann,Joan.(2004).A Dictionary of Sociolinguistics,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7]Tagliamonte,Sali A.(2006).Analysing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Traugott,E.Closs.(2001).Zeroing in on multi-functionality and style,Eckert,Penelope & Rickford,John R.(eds.) Style and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7-138.
    [29]Weinreich,U.(1954).Is a structural dialectology possible? Word 10(2/3):388-400.
    [30]Winford,Donald.(2003).An introduction to contact linguistics,Malden,MA:Blackwell.
    [31]Xu,D.M.(2005),A survey of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in the Singapore Chinese Community,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2][法]法约瑟夫·房德里耶斯.语言,商务印书馆,1992.
    [33][日]合田美穗.新加坡华族青年与华语,八桂侨刊,1998(3).
    [34][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5][日]山下清海.新加坡华语方言群体居住区分布模式的瓦解,集美师专学报,1989(2).
    [36][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
    [37][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
    [38]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9]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987(2).
    [40]陈桂月.新加坡受英文教育的成年人学习华语的困难,对外汉语教学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 文化大学,2003:353-362.
    [41]陈美玲.新加坡华语中的语码夹杂现象,语文建设,1998(10).
    [42]陈淑娟.语言选择:聚合与背离--以台湾的大牛栏语言社群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3]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4]陈晓锦.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5]陈玉珊.语言的接触与趋同--论粤语对新加坡通俗华语及英语的影响,单周尧、陆镜光.第七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47-54.
    [46]陈重瑜.“华语”--华人的共同语,语文建设通讯,1986(21).
    [47]陈重瑜.华语(普通话、国语)与北京话,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
    [48]陈重瑜.新加坡华语语法特征,语言研究,1986(1).
    [49]陈重瑜.新加坡华语--语法与词汇特征,华语研究论文集,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1993.
    [50]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2001(5).
    [51]储泽祥.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中国语文,2004(2).
    [52]邓思颖.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3]刁宴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54]刁晏斌.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中国语文,1998(5).
    [55]刁晏斌.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56]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57]傅丽君.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常用名量词的对比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士论文,2003.
    [58]高丽云.从普通话与华语对比看新加坡特有词汇,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士论文,2005.
    [59]高一虹.社会语言学通览·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0]顾惠诗.新加坡和中国人陆的小学语文课本比较,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0.
    [61]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
    [62]郭熙.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04(3).
    [63]郭熙.华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
    [64]郭熙.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65]郭熙.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1).
    [66]郭熙.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2).
    [67]郭熙.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3).
    [68]郭鸿杰.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语言认知研究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9]黄典诚.福建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
    [70]李泉.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论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8-151.
    [71]李纾.新加坡青年对汉语动词的现在进行式表达,语言研究,2004(3).
    [72]李临定.新加坡华语词汇和中国普通话词汇比较,周清海.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丛书),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2002:149-338.
    [73]李如龙、刘晓梅.东南方言语法对普通话的影响四种,语言研究,2004(4).
    [74]李如龙.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75]李胜梅.地方书面语中的方言成分,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277-286.
    [76]李新魁.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77]李子玲、Peter Cole Gabriella Hermon.新加坡华语和潮州话长距离反身代词和代词的“逻各照应”条件,中国语言学论丛,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78]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79]林万菁.汉语研究与华文教学论集,新加坡:新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
    [80]林杏光.新加坡华文报语文评议,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1992.
    [81]林杏光.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语法举例比较分析,普通话(香港),1992(1).
    [82]林杏光.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语法例比,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第八章第四节),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83]刘丹青.粤方言句法的类型学特点,亚太语文教育学报(香港),2000(2).
    [84]刘红妮.大陆青年对汉语语码的现在进行式表达,语言研究,2006(2).
    [85]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86]刘子瑜.试论粤方言述补结构“V到C”的语法化及其与述补结构“V得C”的互补分布,语言研究,2006(9).
    [87]卢绍吕.华语论集,新加坡金昌印务,1984.
    [88]卢绍昌.华语论集续集,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中心,1990.
    [89]卢英顺.说“通过”,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90]陆俭明、张楚浩、钱萍.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南大中华语言文化学报(创刊号)(新加坡),1996.
    [91]陆俭明.关于建立“大华语”概念的建议,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2]陆俭明.关于新加坡华语规范化问题,联合早报,1995-6-16、19.
    [93]陆俭明.汉语走向世界的一点思考,谭慧敏.汉语文走向世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6:13-26.
    [94]陆俭明.新加坡华语句法特点及其规范问题,厦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研究所暨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3-50.
    [95]陆俭明.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周清海.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丛书,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2002:77-145.
    [96]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97]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0.
    [98]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2.
    [99]吕淑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
    [100]骆明.南来作家研究资料(1920-1965),新加坡国家图书管理局、新加坡文艺协会联合出版,2003.
    [101]孟琮.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
    [102]彭小川.广州话的动态助词“翻”,方言,1999(1).
    [103]饶创辉.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特征,徐烈炯、邵敬敏.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81-499.
    [104]邵敬敏.“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05]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106]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港式中文与标准中文的比较,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
    [107]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08]石毓智.论粤方言语法特点之间的类型学相关性,詹伯慧.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25-545.
    [109]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110]苏金智、石定栩、朱志瑜.香港书面语的句法特点,中国语文,2001(6).
    [111]苏明美.新加坡华语中的言谈标志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学位论文,1995.
    [112]陶红印.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中国语文,2007(1).
    [113]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当代语言学,1999(3).
    [114]田惠刚.海外华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115]田惠刚.新加坡华语规范化和华语教学,语文建设,1994(1).
    [116]汪磊.语言变异理论基本概念及其规范,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6:217-223
    [117]汪欣.再谈华语的规范与协调,联合早报,2002.12-20.
    [118]汪惠迪、郭熙华语的规范与协调,联合早报,2002.12-07.
    [119]汪惠迪.新加坡华语规范化和华语教学,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98(67).
    [120]王惠.新加坡常用字词调查研究报告书,电子稿,2006:1-23.
    [121]王玲.城市言语社区的形成机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2]王会俊.新加坡华语“域化”现象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23]王慧容.新加坡国大徐杰博士:新加坡华语如要规范应“维持大同尊重小异”,基础教育参考,2003(Z1).
    [124]王森、王毅、姜丽.“有没有/有/没有+VP”句,中国语文,2006(1).
    [125]魏岫明.国语演变之研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4.
    [126]吴英成、陈碧珊.新加坡华语变体规范化探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0(65).
    [127]吴英成、许小颖.语言易位过程中的方言移借变异,邹嘉彦、游汝杰.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95-418.
    [128]吴英成.从新加坡华语句法实况调查讨论华语句法规范化问题,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91(34).
    [129]吴英成.关于华语语法教学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3).
    [130]吴英成.海外华人圈华语变体切片,李如龙、苏新春.台湾及东南亚华文华语研究,香港霭明出版社,2004:92-105.
    [131]吴英成.全球华语的崛起与挑战,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三集,新加坡华文研究会,2003:18-32.
    [132]吴英成.新加坡华语语法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论文,1986.
    [133]吴元华.春风吹沐,乔木抽芽--华语文在新加坡的现状与前瞻,“华语桥”网站桥友文集,2004.
    [134]吴元华.新加坡的社会语言,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
    [135]萧国政、徐大明.从社交常用语的使用看新加坡华族的语言选择及其趋势,语言文字应用,2000(3).
    [136]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7]萧国政.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语文建设,1998(12).
    [138]萧国政.新加坡华语虚词使用说异,双语双方言(六),汉学出版社,1999:326-339.
    [139]谢云飞.华语的标准问题,1975-76华语研究中心学术讲演汇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76:1-14.
    [140]新加坡标准华语委员会语法小组.华语语法研究报告:词法和句法,新加坡标准华语委员会,1985.
    [141]邢福义.南片话语中述谓项前移的现象,双语双方言(二),香港:彩虹出版社,1992:174-187;又载:汉语研究论集(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
    [142]邢福义.南味“好”字句,双语双方言(三),汉学出版社,1994;又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143]邢福义.误用与误判的鉴别四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2(1).
    [144]邢福义.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方言,2005(2).
    [145]徐丹.汉语句法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146]徐杰、王惠.现代华语概论,新加坡八方文化出版社,2004.
    [147]徐杰.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学林出版社,2007.
    [148]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9]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
    [150]许小颖、毛力群.新加坡华族族群认同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06:116-121.
    [15l]许小颖.语言政策和社群语言--新加坡福建社群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
    [152]颜治强.世界英语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53]杨文全、董于雯.语言变异:汉语“有+VP”句简析,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75).
    [154]袁毓林.走向多层面互动的汉语研究,语言科学,2003(6).
    [155]云惟利.新加坡社会和语言,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6.
    [156]曾炜..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57]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58]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2007(2).
    [159]张从兴.也谈华语的规范与协调,联合早报,2002-12-10.
    [160]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
    [16l]张建英.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特色初探,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62]张谊生.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和“间”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学报,2007(4).
    [163]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a.
    [164]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b.
    [165]赵淑华、刘社会、胡翔.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2).
    [166]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167]郑良伟.词汇扩散理论在句法变化里的应用--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法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168]郑良伟.从台湾当代小说看汉语语法演变,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新加坡华文研究会,1990;又载:台湾风物,1991(3).
    [169]郑雅丽、颜国伟.语言同现的概念与应用,世界汉语教学,1998(3).
    [170]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171]周长楫.闽南话与普通话,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172]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73]周国光.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4]周烈婷.从几个例子看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词义的差别,语言文字应用,1999(1).
    [175]周清海、萧国政.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中国语文,1999(4).
    [176]周清海、周长楫.新加坡闽南话与华语,联合早报(副刊),1998-10-20.
    [177]周清海.闽南话“有无句”对华语的影响,星洲日报(新加坡),1972-10-10.
    [178]周清海.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与华语文教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
    [179]周清海.新加坡的语言教育与语言规划,中国语文,1996(2).
    [180]周清海.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中国语文,2002(6).
    [181]周清海.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与处理差异的对策,南开大学:第一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学术研讨会,2005.
    [182]周清海.语文测试里的语文问题,中国语文,2001(1).
    [183]周清海.语言变体产生的因素,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四集,新加坡华文研究会,2006:1-21.
    [184]周清海.语言与语言教学论文集,新加坡泛太平洋出版社,2004.
    [185]周小兵.广州话量词的定指功能,方言,1997(1).
    [186]周小兵.新加坡华语小说的语法特点,双语双方言,广州:中山大学,1989.
    [187]朱德熙.汉语,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28.
    [188]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中国语文,1987(4).
    [189]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190]朱淑美.新加坡华语语法、词汇中的方言成分,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士论文,1996.
    [191]宗守云.“有”修饰谓词用法成因补议,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76).
    [192]邹嘉彦、游汝杰.汉语与华人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
    [193]邹嘉彦、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