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内在机理与制度条件:美国利率管制回顾与启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的利率管制(也称Q条例管制),是一项以提高利润来保护银行的金融监管政策。从1933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它的内容包括禁止活期存款付息、设置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利率上限、储蓄机构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利率上限。
     本文的目的是以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美国历时七十八年的利率上限管制进行深入地分析,解释美国利率管制及其取消的内在机理,从而,在对比中美利率管制目的、机理、制度条件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利率管制的特殊性,对如何推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给出有条理的回答。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是对利率管制历史和利率理论的总结。历史方面,主要在第一章介绍政府立法形式的法定上限利率管制,和宗教教义形式的禁付利息管制,并从中揭示出,市场机制是影响和决定利率管制对象、目的和效力的决定因素。在理论方面,主要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综述了利率和利率管制的相关理论。本文把利率理论归结为利率的决定理论和利率的传导理论。指出前者说明的是利率的信号功能,后者说明的是利率的杠杆功能。利率管制将使利率失去信号功能,对利率杠杆功能的影响则取决于管制实施时的市场机制条件。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第三章运用存贷款模型阐明了美国利率管制的机理和效果,进一步指明了市场机制在利率管制有效性上的决定性作用。第四章阐明了美国的利率政策机制,对美国利率体系的结构和传导机理做了说明,区别了美国的利率政策和利率管制,指出前者属于货币政策,后者属于金融监管政策。第五章梳理了中国利率管制的历史,揭示了它的特殊性。最后,第六章对美国利率管制进行了更为深入地剖析,并阐明了它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Interest rate ceilings on deposits, otherwise known as Regulation Q,is to protect thecommercial banks in the U.S.A, based on the belief banks· profits could be increasedby imposing ceiling rates on deposits. From1933to2011, Regulation Q prohibitedthe payment of interest on demand deposits, and imposed interest rate ceilings on timeand savings deposits paid by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same as by thrift institutions(mutual savings banks and 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
     This paper focus on how federal policies on deposit interest rate ceilings hasworked over the78years since they first were imposed, and in contrast to the premiseof the Sino-US market conditions, objective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he theoriesand the enlightenments could be done with releasing interest rate controls in Chinaand get target in interest rate liber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history andtheories of interest rate controls. With the history, the first chapter is mainly to payattention to the legal interest rate controls, and religious interest ban controls, whichrevealed that market mechanisms ar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object,the purpose, the impact of interest rate controls. And then, in theory, the first andsecond chapters summarized the theory of interest rates and interest rate controls. Thetheory of interest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signal feature of interest and thelever feature of interest. Controls will cause the loss of signal control function, but theimpact of interest rate lever could depend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market mechanismhow to work.
     Chapters3and4are the main parts of this paper.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U.S. interest rate control mechanisms and effects, noted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market mechanism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est rate controls. The fourth chapterdescrib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 interest rate policy and interest ratecontrols. The former means to a kind of monetary policy, the latter means to a kind offinancial regulatory policy. The part also describes interest rate policies in the UnitedStates, and clarifies the mechanism and the structure in the U.S. interest rate system.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history and summary of interest rate controls in China.Finally, the sixth chapter analysis the U.S. interest rate controls in-depth in order tofind the even path to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引文
②[美]悉尼·霍默,理查德·西勒著:《利率史》,肖新明、曹海建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ⅩIII页。
    ③[美]悉尼·霍默,理查德·西勒著:《利率史》,肖新明、曹海建译,第ⅩII页。
    ②本章涉及的利率数据基本上都来自于悉尼·霍默和理查德·西勒所著的《利率史》,后文如果没有特别需要,不再一一注明。
    ③[美]悉尼·霍默,理查德·西勒著:《利率史》,肖新明、曹海建译,第15页。
    ①[美]悉尼霍默,理查德西勒著:《利率史》,肖新明、曹海建译,第80页
    ②《出埃及记》(Exodus)22:25
    ③《申命记》(Deuteronomy)23:19-20
    ④《以西结书》(Ezekiel)18:8
    ⑤《路加福音》(Luke)6:35
    ⑥圣·伯尔纳定(St. Bernadine)《合约》
    ⑦但丁(Dante)《神曲》(Divine Comedy),《地狱篇》(Inferno)第7首
    ①又称《民法大全》或《国法大全》,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
    ②[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7~208页。
    ①[奥地利]威克塞尔著:《利息与价格》,蔡受百、程伯撝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80页。
    ①[美]欧文·费雪著:《利息理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4月第一版。
    ①张晋藩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律史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①[美]悉尼霍默,理查德西勒著:《利率史》,肖新明、曹海建译,第355页。
    ①[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九版)》,郑艳文、荆国勇译,第274页。
    ②1933年银行法规定只有商业银行才能经营活期存款,投资银行被排除在全部存款业务之外。
    ③资料来源:美联储官网http://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bcreg/20110714a.htm原文为: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on Thursday(July14,2011)announced the approval of a final rule to repealits Regulation Q,which prohibits the payment of interest on demand deposits by institutions that are memberbank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The final rule implements Section627of th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which repeals Section19of the Federal Reserve Act in its entirety effective July21,2011. The repeal of thatsectio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Act on that date eliminates the statutory authority under which the Boardestablished Regulation Q.
    ①资料来源:美联储官网Selected Interest Rates相关数据整理。
    ③资料来源:《证券投资大辞典》、《中华金融辞库》关于“Q条例”的释义。
    ④资料来源:美联储官网Selected Interest Rates相关数据整理。
    ①内容见美联储官网The Federal Reserve Act (12U.S.C.371a),Section19。
    ②[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九版)》,郑艳文、荆国勇译,第274页。
    ②资料来源:联储1943年《银行与货币统计》。
    ②《美联储改变针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息计算方式》,路透社华盛顿2008年10月22日电。
    ③美联储官网http://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reqresbalances.htm
    ②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郑艳文、荆国勇译,第351页。
    ①[美]斯蒂芬·G、切凯蒂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郑振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7页。
    ①[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九版),郑艳文、荆国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387页。
    ③徐彦、许歆、金隽:《美国利率传导机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经济论坛》,2005年第11期第6页。
    ④耿群:《美国利率走势之谜解析》,《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9月第8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六十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3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司编,《利率文件汇编(1948~1985)》,第4页。
    ①《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陈请放款利率暂停于三元左右以适应现阶段情势由》,《利率文件汇编(1948~1985)》,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司编,第106页。
    ②《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物价趋势及调整并掌握四月份的指示》,1950年3月28日,总计字第24号。
    ①在1948年7月28日华北银行《关于利息政策的决定》与1949年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工商放宽政策及调整利息的指示》中均有提及。
    ②《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物价趋势及调整并掌握四月份利率的指示》,1950年3月28日,总计字第24号。
    ②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利率政策历史数据”http://www.pbc.gov.cn/publish/zhengcehuobisi/631/index.html。
    ④王耀庭、成孝海,《利率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02月第1版,第95页。
    ①何盛明主编:《财经大辞典·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4~1085页.
    艾蔚:《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呼唤国债期货的推出》,《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第3期,第46~47页。
    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33~46页。
    巴曙松、杨光:《利率市场化会有新突破》,《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4期,第23页。
    巴曙松:《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第3期,第45页。
    巴曙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呼之欲出》,《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第56~60页。
    [英]布赖恩·摩根著:《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商务印书馆,1984年9月第1版。
    曹阳、郝祥生、张兵:《美国利率政策与次贷危机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23期,第149~150页。
    曾爱婷:《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探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第39~42页。
    陈俊明:《劳动所有权理论:马克思对洛克的批判》,《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6页。
    陈留彪:《洛克财产权理论的内在逻辑》,《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1期,第11~13页。
    陈响平:《论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第S1期,第141~143页。
    陈向阳:《目前我国利率不宜市场化》,《中国物价》2007年第1期,第53~54页。
    陈秀花、李玖:《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论坛》2001年第2期,第40~41页。
    陈志刚:《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中国金融》2005年第8期,第49~51页。
    程建国、陈翊、张林:《稳中求进科学发展》,《中国金融》2012年第6期,第34~36页。
    储峥:《重新发挥再贴现工具的调控作用》,《浙江金融》2007年第6期,第53~54页。
    戴国强、梁福涛:《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第3~11页。
    戴宏:《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路径》,《新金融》2012年第9期,第55~58页。
    邓创、石柱鲜、于杰:《自然利率研究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第68~72页。
    邓创、吴泰岳、石柱鲜:《我国潜在产出、自然利率与均衡汇率的联合估计及其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年第3期,第298~408页。
    邓创:《基于实际利率缺口对我国利率调整实践的分析与评价》,《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第5期,第1~2页。
    邓岩:《国外利率改革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山东经济》2005年第5期,第100~102页。
    丁志杰:《2012年中国对外金融政策调整》,《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8期,第65~67页。
    董德志:《Shibor利率体系的现实与推进建议》,《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7期,第14~17页。
    董娟:《用马克思利息理论解读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3期,第110~111页。
    杜婷:《“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银行业影响及策略选择》,《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第4期,第149~154页。
    段云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时机、方式、切入点和步骤》,《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39期,第13~15页。
    冯彬:《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思考》,《金融科学》2001年第2期,第53~55页。
    付朝阳:《试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新金融》2003年第9期,第15~17页。
    高晓红:《渐进改革的利率制度安排与变迁》,《改革》2002年第1期,第82~87页。
    耿群:《美国利率走势之谜解析》,《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9期,第12~15页。
    弓永华:《试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措施》,《经济问题》2006年第7期,第65~66页。
    郭建伟:《Shibor与利率市场化》,《中国金融》2008年第12期,第41~43页。
    郭金龙、张昊:《二○○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货币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2月14日。
    郭世邦:《利率市场化将促使银行格局分化》,《金融管理与研究》2012年第8期,第62~63页。
    郭田勇:《对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几点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8期,第67~68页。
    郭媛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其国际借鉴》,《经济界》2004年第6期,第66~70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当前利率问题的几点意见》,《管理世界》1990年第2期,第10~12页。
    贺强等著:《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贺水生:《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和实施思路》,《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第62~63页。
    贺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中国市场》2011年第5期,第59页。
    赫国胜:《克林顿任期内美国利率政策评述及新世纪美国利率政策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1期,第66~70页。
    侯菁:《我国利率的市场化之路》,《中国城市金融》2004年第1期,第63~64页。
    胡海鸥、冯霞:《利率自由化:前提是“还富于民”利率市场化的另类思考》,《上海金融》2012年第3期,第24~27页。
    胡海鸥、贾德奎:《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我国利率市场化道路的另类选择》,《上海金融》2003年第1期,第18~20页。
    胡芸、刘明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银行家》2011年第5期,第102~105页。
    黄金老:《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第3期,第98~100页。
    黄孟强、于承忠、杨臣:《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与难点》,《金融与经济》2002年第1期,第55~57页。
    黄明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走向及商业银行的对策》,《南方金融》2005年第2期,第19~21页。
    黄明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走向及商业银行的对策》,《南方金融》2005年第8期,第49~51页。
    黄秋如、张小青:《利率管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经济师》2004年第1期,第40~41页。
    黄小斌:《美联储:加息之路远未了》,《银行家》2005年第24期,第59~60页。
    黄雪霞:《从我国利率市场化趋势看发展资本市场的紧迫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28~30页。
    霍楠:《对我国现行人民币利率体系的思考》,《金融经济》2007年第4期,第35~36页。
    贾德奎、胡海鸥:《基于中央银行贴现政策改革的利率调控模式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32~36页。
    贾飞:《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看我国银行同业利率定价协调机制的最优路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0期,第77~80页。
    贾楠:《利率决定理论与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商业》2008年第2期,第27~28页。
    贾玉宝:《08年贷款增量将与今年持平,17银行行长立军令状》,《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蒋季奎:《对风险调整贴现率法的质疑》,《财会月刊》2004年第12期,第33页。
    蒋永上:《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思考和现实选择》,《经济评论》2001年第3期,第72~74页。
    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农村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第53~57页。
    金雪军、李红坤:《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析基于收益—成本角度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第54~55页。
    景学成、连平、郭田勇.:《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一蹴而就》[R],第三届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发言,2011年12月。.
    景学成:《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孔凡保:《克尼特·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与中国的价格波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第42~46页。
    兰健、陈秀丽:《日本利率自由化的特点及效果分析兼论对我国利率自由化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10期,第47~50页。
    雷超、何传金:《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分析》,《时代经贸》2006年第5期,第79~80页。
    李程:《利率管制、金融扭曲与投资效率》,《财经论丛》2012年第2期,第51~56页。
    李德:《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金融研究》1998年第11期,第39~43页。
    李宏瑾、项卫星:《“入世”与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第123~126页。
    李建建:《马克思利息理论与中国利率实践的接合》,提交给“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8月,第2页。
    李槿一、蒋海:《利率管制:一个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华南金融研究》2004年第2期,第45~48页。
    李社环:《我国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实证分析》,《上海金融》1999年第11期,第17~19页。
    李社环:《适应我国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研究》,《财经研究》2001年第4期,第45~49页。
    李社环:《完善货币市场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西南金融》2001年第11期,第40~43页。
    李双海:《公共项目投资评价的贴现率选择》,《财会月刊》2007年第20期,第40~41页。
    李卫林:《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18~25页。
    李向军:《对我国利率均衡机制的再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第31~34页。
    李晓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第2~4页。
    李晓岩:《利率市场化:条件、问题及对策》,《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6期,第56~58页。
    李扬、殷剑峰:《中国的利率体系:现状及其改革》,《中国金融》2005年第6期,第39~42页。
    李扬:《利率市场化绝不能太急》,《经济世界》2002年第12期,第18~22页。
    李扬:《利率市场化排上日程》,《金融信息参考》2001年第11期,第13页。
    李扬:《用5~10年时间完成利率市场化》,《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3年第7期,第5~7页。
    李扬:《中国利率的市场化》,《银行家》2001年第1期,第58~60页。
    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7期,第5~7页。
    李云林:《美联储利率工具运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3期,第9~16页。利率市场化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析》,《中国金融》2002年第3期,第19~22页。
    梁亮、史文宓:《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之思考》,《西南金融》2006年第6期,第61~62页。
    梁强:《中美利率指标比较分析:1998~2005》,《北方经济》2008年第13期,第43~44页。
    梁振萍:《市场利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南方金融》2000年第2期,第23~24页。
    林梦初、汪池:《资金期货利率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3期,第18~20页。
    林石:《尖峰对峙利率市场化》,《新财经》2012年第3期,第65~67页。
    刘爱平:《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第7期,第115~116页。
    刘川巍:《我国利率市场化:演进逻辑与近期展望》,《江苏商论》2004年第11期,第159~160页。
    刘春梅:《“放松贷款利率管制”:现实选择、理论模型与经济效应》,《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68~73页。
    刘东庆:《浅论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第85~86页。
    刘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第45~50页。
    刘浩:《美国利率制度变迁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启示》,《求索》2005年第10期,第40~41页。
    刘积余:《美国利率的市场化及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武汉金融》2001年第6期,第8~10页。
    刘家贵.:《西方主流利率理论与我国的利率政策》,《改革》2006年第11期,第44~47页。
    刘景:《利率变动对股价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1年第10期,第21~22页。
    刘利:《美国利率自由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第26~29页。
    刘秀光:《日美利率管制与自由化的经验教训》,《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9期,第34~37页。
    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鲁政委:《基准利率体系完善与货币政策操作模式转变:国际经验》,《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7期,第26~29页。
    陆前进:《构建合理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第6期,第34~37页。
    陆晓明、边卫红:《美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中国金融》2012年第15期,第26~27页。
    陆颖、刘怀元:《从基准利率看我国利率互换定价存在的问题》,《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第12~15页。
    罗杰、W·加里森、张明莉:《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银行家》2006年第8期,第100~103页。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罗巧根、胥德勋:《利率市场化概念的新描述与我国利率政策的选择兼论无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政策》,《上海金融》2003年第11期,第18~20页。
    马炳淑:《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研究》,《时代金融》2012年第30期,第209~222页。
    毛传为:《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S2期,第133页。
    毛泽盛:《利率管制下的进入放松:一种规模经济的视角》,《金融纵横》2004年第7期,第14~16页。
    [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九版)》,郑艳文、荆国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牟岩:《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6期,第18~19页。
    倪红霞、谢志刚:《论我国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贴现率的确定》,《上海金融》2012年第2期,第30~33页。
    [英]欧文·费雪著:《利息理论》,商务印书馆2013年4月第一版。
    欧阳俊、秦宛顺:《利率管制对商业贷款市场均衡的影响分析》,《统计研究》2002年第10期,第25~29页。
    [奥地利]庞巴维克著:《利息学说史评述》,赵秋岩译,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7年版。
    彭小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施设想》,《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6期,第31~36页。
    彭兴韵:《中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银行家》,2013年第16期,第23~27页。
    彭兴韵:《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展及展望》,《银行家》,2013年第12期,第23~27页。
    钱静:《有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前沿》2005年第5期,第55~57页。
    秦丽:《我国利率制度安排有效性分析》,《西南金融》2004年第12期,第49~50页。
    秦小珊:《次序性和渐进性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途径》,《湖湘论坛》2005年第3期,第63~65页。
    邱峰:《透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热销现象基于利率市场化的视角》,《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年第1期,第22~24页。
    瞿强:《金融创新、风险与危机》,《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第2期,第45~55页。
    屈扬、郭保银:《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进意见》,《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第55~56页。
    茹存鹏:《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纵横》2008年第1期,第46~49页。
    商德文:《约翰·洛克经济思想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第82~89页。
    邵立:《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上海金融》2010年第12期,第41~46页。
    邵兴忠:《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上海金融》2001年第12期,第19~20页。
    申建林:《洛克经济思想的政治含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38~41页。
    申树斌、夏少刚:《实际利率、自然利率和名义利率关系研究》,《新疆财经》2003年第3期,第26~27页。
    盛松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中国金融》,2011年第8期。
    [美]斯蒂芬·G、切凯蒂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郑振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施维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相关问题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53~55页。
    施伟俊:《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计划与市场》2001年第1期,第32~33页。
    施真强:《战后美国利率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8页。
    石柱鲜、邓创:《基于自然利率的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第58~65页。
    帅勇:《货币性可贷基金和流动性偏好理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年第1期,第191~208页。
    宋京:《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及战略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61~63页。
    宋伦进、蔡京民:《我国现阶段实行利率管制的合理性分析》,《商业研究》2005年第8期,第10~11页。
    苏国强:《利率管制与投资过热》,《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7年第2期,第26~29页。
    苏平贵:《论利率管制与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之间的矛盾》,《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8期,第39~42页。
    孙国敏:《浅谈美国提高贴现利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第2期,第34页。
    孙皓、石柱鲜:《中国的货币政策与利率期限结构:基于宏观金融模型的研究途径》,《经济科学》2011年第1期,第49~59页。
    孙华妤:《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障碍和对策探讨》,《金融论坛》2004年第9期,第10~14页。
    孙稳存:《利率管制下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与利率政策》,《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11期,第42~47页。
    谈佳隆:《倒逼利率市场化,大额定期存单利率上浮或是突破口》,《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19期,第48~50页。
    汤建光:《我国利率市场化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5期,第67~69页。
    汤伟:《洛克财产权的起源、意义及评判》,《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59~61页。
    田彦:《美国利率体系及其定价基准》,《银行家》2005年第12期,第45~46页。
    涂国平、黄洪谦:《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审计与理财》2005年8
    第期,第37~38页。
    万幸:《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再思考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视角》,《中国保险》2012年第8期,第37~40页。
    汪波:《Shibor与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关系初探》,《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7期,第46~50页。
    王超、唐涛:《对目前我国利率定价问题的几点思考》,《特区经济》2004年第12期,第213~214页。
    王创发:《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述》,《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6期,第127页。
    王弟海:《银行垄断、利率管制与民企融资难》,《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第37~39页。
    王光伟:《中国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及影响》,《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第121~130页。
    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第13~20页。
    王国刚:《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化解银行业卖方优势μ问题》,《中国证券报》2012年6月18日。
    王国刚:《利率市场化需要“外科手术”》,《上海证券报》2013年7月22日。
    王国刚:《链接自由贸易区推进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上海金融》2013年11月。
    王会妙、苗巧刚:《金融堵塞与资金逆配置: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第51~55页。
    王珏帅:《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经验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8期,第73~77页。
    王骏:《我国利率市场化与未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财贸研究》2001年第3期,第27~30页。
    王立荣:《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风险防范》,《首都经济》2003年第3期,第28~30页。
    王少飞:《从投资冲动与利率管制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商业时代》2006年第30期,第4~5页。
    王洋天、姚祥、罗嘉欣:《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3期,第46页。
    王遥:《谈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与经济》2000年第3期,第28~30页。
    王耀庭、成孝海:《利率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02月第1版。
    王育宝:《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途径》,《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3期,第22页。
    王自力:《利率管制的绩效、影响及政策选择》,《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第57~64页。
    魏澄荣、刘义圣:《马克思的利率市场性理论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第4~8页。
    魏加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化解金融潜在风险》,《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8期,第63~65页。
    魏江涛、佘军国:《对商业银行体制下利率体系的构想》,《金融科学》1996年第1期,第66~67页。
    [奥地利]威克塞尔著:《利息与价格》,蔡受百、程伯撝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温彬:《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基准利率选择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11期,第54~60页。
    翁克力:《战后美国的利率周期、经济周期与利率政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3期,第41~45页。
    吴富林:《中国利率市场化达到什么程度》,《经济学家》2012年第4期,第70~76页。
    吴琼、王国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与步骤安排基于对典型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比较的实证分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第188~192页。
    吴志勤:《利率市场化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理论与教学》2001年第2期,第14~16页。
    武永乐:《洛克自然权利理论述评》,《新西部》2010年第1期,第81~84页。
    席波、郭天钰:《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借鉴》,《中国金融》2012年第13期,第73~74页。
    向柳:《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有关问题探析基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视角》,《金融经济》2010年第10期,第80~81页。
    [美]悉尼·霍默,理查德·西勒著:《利率史》,肖新明、曹海建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1版。
    肖殿荒:《利率决定与利率弹性:一种可能的解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78~81页。
    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第69~75页。
    肖新成:《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中性理论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经济》2005年第16期,第89~90页。
    肖妍:《利率管制、投资者行为和股市特征》,《西南金融》2012年第7期,第52~55页。
    谢罗奇、张皓:《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条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第41~42页。
    谢平:《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利率市场化问题》,《财贸经济》1995年第8期。
    谢平:《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1期。
    谢淑娴、薛晶:《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1期,第100~101页。
    谢云山:《信用的利用可能性学说的现实性兼谈我国利率政策效果》,《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第46~49页。
    [美]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英]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胡坚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徐寒飞:《中国现行利率体系特征及其定价机制》,《银行家》2005年第12期,第35~38页。
    徐厦楠:《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利率机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8期,第9~11页。
    徐卫国:《我国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利弊分析及其对策》,《世界经济情况》2007年第6期,第13~17页。
    徐欣:《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与对策》,《财经研究》2000年第1期,第44~49页。
    徐彦、许歆、金隽:《美国利率传导机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示》,《经济论坛》2005年第11期,第6~8页。
    薛皎:《浅谈美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年第7期,第34页。
    闫素仙:《20世纪美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及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第55~58页。
    闫兆虎:《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方向》,《金融经济》2011年第16期,第13~14页。
    严军:《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金融经济》2006年第14期,第44~45页。
    阳晓霞:《改革之路循序渐进金融界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如何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金融家》2012年第1期,第70~71页。
    杨德勇、斯琴塔娜:《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预期》,《财经研究》2001年第12期,第18~22页。
    杨德勇:《垄断与产权: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性障碍》,《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第25~30页。
    杨劲珍:《我国利率自由化的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第51~52页。
    杨隽、何德权、王延清:《银行资产债券化总贴现率确定模型研究》,《商业时代》2005年第24期,第59~60页。
    姚骞:《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难点及对策》,《前沿》2004年第9期,第43~45页。
    姚静娟:《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财贸研究》1998年第2期,第42~45页。
    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4页。
    殷立春、陈治国:《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日本为实例的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4年第2期,第6~10页。
    殷仲民、李蕊:《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5期,第21~22页。
    尹芳,刘薇:《欧美债务危机后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走向》,《上海金融》2011年第11期,第118~119页。
    尹亚红:《从价格决定的角度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价格月刊》2005年第11期,第24~25页。
    袁天龙、陈翔:《以Shibor为契机完善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7期,第9~11页。
    袁野:《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利率应市场化》,《时代金融》2012年第4期,第38页。
    [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詹明安:《一种既非古典又非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经济问题探索》1998年第3期,第12~15页。
    詹向阳、樊志刚、赵新杰:《银行间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选择及Shibor运行分析兼析基准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金融论坛》2008年第4期,第3~8页。
    张春萍、沈琦、胡资骏:《谈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商业时代》2012年第11期,第62~64页。
    张春生:《自然利息率理论综述与评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51~53页。
    张健华:《中国金融业改革应理顺市场和政府之间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8期,第61~62页。
    张敬国:《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结构问题》,《上海金融》2003年第7期,第16~18页。
    张澜:《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利率改革的启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第44~45页。
    张良森、杨锋:《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7~8页。
    张梦荣:《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研究》,《中国市场》2006年第Z3期,第80~81页。
    张前:《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可行条件的分析》,《理论观察》2003年第2期,第116~117页。
    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版。
    张先锋、吕民乐:《我国利率市场化成本收益分析与成本最小化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02年第3期,第112~114页。
    张晓晖、索娜:《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因素分析》,《经济纵横》2004年第12期,第13~15页。
    张兴胜、胡婕:《泡沫如火:日本的教训(1985~2009)》,《银行家》2010年第8期,第88~90页。
    张延:《对经济学模型化的批判》,《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第38~44页。
    张亦明:《从金融创新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意义》,《华北金融》2004年第5期,第48~50页。
    张颖熙、赵秀丽:《货币均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9~14页。
    张玉国、李文魁、苟惠芳:《新体制下的利率市场化》,《中国投资与建设》1994年第10期,第38~40页。
    张玉国、李文魁、苟惠芳:《新体制下的利率市场化》,《中国投资与建设》1994年第10期,第39~40页。
    张云、郑忠、程丽萍:《“利率通道”调控模式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9期,第109~110页。
    张志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存贷息差的影响分析》,《时代金融》2012年第9期,第149~150页。
    赵瑾路、张小霞:《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思路及其政策取向》,《理论前沿》2002年第18期,第37~38页。
    赵英军:《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利率水平稳定》,《南方金融》2001年第6期,第17~18页。
    郑宝银:《建立我国浮息债券的基准利率体系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50~57页。
    郑景昕、梁海松、连平:《利率市场化不切实际》,《英才》2012年第3期,第90~91页。
    郑新立:《金融改革面临的新任务》,《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3期,第17页。
    郑长德:《转变金融发展方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西南金融》2012年第2期,第1页。
    郑志瑛:《郑志瑛:小银行是利率市场化的动力而不是阻力》,《银行家》2012年第9期,第46~47页。
    郑先炳,《利率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银行间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选择及Shibor运行分析兼析基准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金融论坛》2008年第4期,第3~88页。
    中国金融学会利率研究会、四川金融学会主编:《利率改革新论利率改革新论》,1985年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刘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中国金融》2011年第15期,第13~15页。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编:《利率文件汇编(2001.1~2005.12)》,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司编:《利率文件汇编(1948~1985)》,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编:《利率文件汇编(1993.1~1994.12)》,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计划司编:《利率文件汇编(1985.7~1989.6)》,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计划司编:《利率文件汇编(1989.7~1990.1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周安国:《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分步渐进》,《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第28~30页。
    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当代经济管理》,第39~41页,2012年第6期。
    周晴:《微观理性与宏观审慎利率管制条件下理财产品的发展和风险研究》,《金融与经济》2012年第2期,第30~35页。
    周学东、周晓松:《借贷利率上限管理制度比较》,《中国金融》2010年第13期。
    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国总会计师》2011年第1期,第54~56页。
    周小川:《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家》2004年第Z1期,第4~7页。
    周小川:《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家》2012年第1期,第24~27页。
    周晓东:《如何优化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经济导刊》2010年第2期,第76~77页。
    《专栏2: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国人民银行文告》2003年第8期,第11~12页。
    朱冬:《利率市场化初见端倪央行三年半来首次降息》,《中国金融家》2012年第6期,第70~71页。
    朱广德:《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因素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第45~47页。
    朱海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其影响》,《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9期,第24~27页。
    朱建中:《试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武汉金融》2001年第3期,第35~37页。
    朱林:《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及政策建议》,《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第9期,第68~71页。
    朱维敏:《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现代金融》2005年第8期,第8~9页。
    Alejandro Justiniano and Giorgio E. Primiceri. Measuring the Equilibrium Real InterestRateμ,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0,2010,p.14~27.
    Bela Balassa.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μ,Studies in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25,1990,p.56~70.
    Clements, Mary Ann.Deposit Interest Rate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for Personal Funds,Review (November1966), pp.17~20.
    Clotfelter, Charles, and Charles Lieberman. On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Federal Interest RateRestiictions,μ Journal of Finance(March1978), pp.199~213.
    Cox, Albert H., Jr. Regulation of interest Rafes on Bank Deposits, Michigan Business Studies, Vol.XVII, No.4(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6).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 of1980.5. Rept.No.96-640,96Cong.2Sess.(GPO,1980).
    Daniel Carroll. Time-Consistent Rules in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μ, EconomicCommentary,vol.12,2010,p.76~79.
    Daniel E. Saros. The Circulation of Bank Capital and the General Rate of Interestμ,Review of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vol.8,2012,p.1~13.
    David Beckworth. Aggregate Supply-Driven Defl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croeconomicStabilityμ,Cato Journal,vol.28,2008,p.363~384.
    David Hutcbison.Accounting Practices and Earnings Volatility in Mortgage Bankingμ,Journal ofHousing Research,vol.21,2012,p.139~158.
    Dougla D. Evanoff, George G. Kaufman and Anastasios G. Malliaris. Asset Price Bubbluesμ,Chicago Fed Letter,vol.34,2012,p.112~118.
    Elijah Udoh and Uchechi R. Ogbuagu.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Nigeria (1970-2008) μ,Asian Social Science,vol.8,2012,p.292~302.
    Gary Goertz,Tony Hak and Jan Dul. Ceilings and Floors: Where Are There No Observations? μ,Sociological Methods&Research,vol.12,2012,p.1~38.
    Gerald P. O'Driscoll Jr.,"Money, Prices, and Bubbles",Cato Journal,vol.31,2011,p.441~459.
    Iain Ramsay. Comparative Reflections on Interest-Rate Ceilingsμ,60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Journal,vol.10,2010,p.707~731.
    James L. Bicksler. Classical Libertarianis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s of Milton FriedmanIncluding his Likely Views on the Proper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Subprime MortgageDebacle 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closure and Governance,vol.6,2008,p.21~39.
    Jeffery D. Amato and Thomas Laubach. The Value of Interest Rate Smoothing: How the PrivateSector Helps the Federal Reserveμ,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vol.4,2008,p.48~64.
    Jeffrey R. Campbell and Zvi Hercowitz. Interest rates following financial re-regulationμ,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2010,p.1~13.
    Jerry L. Jordan.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μ,Federal ReserveBank of St. Louis Review,vol.88,2006,p.485~510.
    John C. Williams.Robust Estim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with Unobserved Structural Changeμ,FRBSF Economic Review,vol.53,2006,p.1~16.
    Marco A. Espinosa-Vega and Bruce D. Smith. Socially Excessive Bankruptcy Costs and theBenefits of Interest Rate Ceilings on Loansμ,Working Paper2001,vol.27,2001,p.1~32.
    Neela D. Manage. Interest Rate Ceilings and The Role of Security and Collection Remedies inLoan Contractsμ,Economic Inquiry,vol.23,1990,p.317~334.
    P. N. Snowden. Financial Market Liberalization in LDCs: The Incidence of Risk AllocationEffects of Interest Rate Increasesμ,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24,2005,p.83~93.
    Paul Burkett. Interest Rate Restrictions and Deposit Opportunities for Small Savers inDeveloping Countries-An Analytical Viewμ,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Studies,vol.14,2003,p.77~92.
    Peter Clark and Chevy Chase. Sustain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Crisisμ,Cato Journal,vol.13,2005, p.657~665.
    R. Alton Gilbert. Requiem for Regulation Q: What It Did and Why It Passed Awayμ,FederalReserve Bank of ST. Louis,vol.2,1986,p.22~37.
    Robert L. Hetzel. How Do Central Banks Control Inflation? μ,Federal Reserve Bank of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vol.90,2010,p.47~62.
    Roland Clarke.Equilibrium interest rates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μ,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32,1996,p.391~413.
    Sergio Pereira Leite and V. Sundararajan. Issues on interest rate management and liberalizationμ,Money Affairs,vol.16,2007,p.11~27.
    Stephanie Schmitt-Grohe and Martin Urib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Curveμ,Economic Quarterly,vol.94,2008,p.435~465.
    Tom Orlik. Beijing Finds a Path to Liberalizing Ratesμ,ET,June10,2012
    Vasco Cúrdia and Michael Woodford,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MonetaryPolicyμ,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vol.8,2010, p.229~264.
    Victor Shih.Goldilocks Liberalization: the Uneven Path Toward Interest Rate Reform in Chinaμ,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11,2011,p.437~465.
    Wliilam Kerr and Robert G. King. Limits on Interest Rate Rules in the IS Modelμ,Federal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Economic Quarterly,vol.82,1996,p.47~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