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秦汉是三峡地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公元前316年,巴国灭于秦,此后不久,秦在巴国故地设置郡县,使三峡地区成为全国比较早实行郡县制的地区之一。在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三峡地区是西汉政府所倚重的物资和兵源基地之一。在秦汉政权的统治下,三峡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水平、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文献不足,我们对这些社会变迁的了解十分有限。为此,对三峡地区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尤其是丰富的墓葬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十分必要。
     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紧锣密鼓进行,三峡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大量宝贵的遗迹、遗物资料。到目前为止,已经正式报道的三峡地区的秦汉墓葬总数已经有400多座,各种类型、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都已经比较齐备,基本具备了开展综合研究的条件。
     经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综合排比,三峡地区的秦汉墓可以分成四个期,其中第三、四期又各分三段。第一期的时代是秦代前后,第二期是西汉前期,第三期一、二、三段的时代分别是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和新莽前后,第四期一、二、三段的时代分别是东汉早期、东汉中期和东汉晚期。各期段在文化面貌上一脉相承,时代上也前后相继。
     秦汉时期,三峡地区的丧葬习俗在很多方面都在不断演变。
     西汉前期以前,墓地一般位于平坦的台地上,此后逐渐向坡地移动,到东汉时期,多数墓葬都已位于坡地之上了,这个变化过程在三峡地区西部表现尤为明显。与此同时,墓地本身也在悄然变化,主要表现为墓地数量增多、规模变小,同时墓地内部逐渐分化,群、组现象渐
Qin and Han Dynasty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ree Gorges area. Qin conquered Ba at 316BC and set up Zillah and County System soon later. So, Three Gorges area is one of the first areas of practicing this political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Western Han' s establishment and solidification, Three Gorges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es of material supply and soldier source. Under the ruling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social structure, economic standard, thought and culture in this area had changed dramatically. But for the lack of historical data,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se changes.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rich survivals of materials, especially tomb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With the building of key water control works in Three Gorges area, we have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archaeological project. A lot of invaluable relics and materials had been unearthed. Till now, more than 400 tombs of all kinds, all periods and all areas have been officially reported. So, we have the basic data to carry out integrated research now.By comparing both tomb' shape and burial articles, we divide all the Qin and Han tombs of Three Gorges area into four periods: Among them, the third and fourth period ea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period is about Qin Dynasty, the second
    period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third period are middle Western Han, late Western Han and about Xin Dynasty respectively.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fourth period are early, middle and late Eastern Han respectively. The periods and stages' cultural visage comes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so, their ages are continuous too.From Qin to Han, the burial rites in Three Gorges area are changing in many aspects.Befor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graveyards were usually located in level terrace. But from then on, they moved to the sloping field gradually. In Eastern Han Dynasty, most tombs had been on the sloping fields. This process is very evident in the west of Three Gorges area. At the same time, graveyards also change quietly: the number was increasing, but the dimension was diminishing. Furthermore, the' inner part of graveyards was divided into groups gradually. According to the evolvement of the graveyard structure,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may have relation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household graveyard. Some graveyards and some tombs of a graveyard belong to a household, such as Shuangyantang graveyard and some tombs in Qianping graveyard.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uple burials in Three Gorges area: different cave and same cave. The first kind is seldom found in Three Gorges area, and replaced by the second kind after mid-Western Han Dynasty. But the custom of burying couple in one cave is not popular during Han Dynasty. Multiple burials appeared in mid-Western Han, too.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we guess that these multiple burials included husband, wife and concubines at first, and then developed to several generations
    of a family. The way of several generations' burials is popular in Eastern Han Dynasty. Sometimes, even more than 10 persons were buried in one cave.The structure of tomb was continuously changing too. Befor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rectangular soil (stone) pit tomb was popular, but the pit tombs with a passage were seldom seen. These tombs most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ft and hermetic structure, so they belong to the closing tomb (WfflSl!). In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brick (stone) chambered tomb with a tomb passage or vaulted passage is the most familiar form, which has a very evident characteristic: a transverse passage to link the chamber and the outside. So this kind of tombs belongs to opening tomb (^PfiSis) ? Opening tomb taking the place of closing tomb is a huge change of burial custom.The head direction and cave direction were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tomb structure. The closing tombs of Three Gorges were usually located in flat field or soft sloping field, and usually paralleling with the sloping field. However, the opening tombs are often on the sloping field, with doors facing down the slope. This is the intrinsic request during its change from closing tomb to opening tomb.Along with the changing of tomb structure, the system of coffin is changing, too. First, the outer coffin (Guo) wall moved to the tomb wall, then disappeared about in Xin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ner coffin (Guan) is moving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ide or corner of chamber or outer coffin. So there is a roomy special space to place the burial materials. Then the place of burial materials transferred from around the tomb owner to the tomb door. This leads to the separation of burial space and burial
    materials space. In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assembled sacrifice tools appeared, and they are usually near the door.This made the door around a sacrifice place.Through comparing archaeological culture in Three Gorges areas with that of Guanzhong and Luoyang districts, which wer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s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e could know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m as well as the progress of the burial custom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s being influenced by them. This actually is how the Ha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these regions.We can inquire it from six aspects: 1. The lavish funeral, 2. The kin, couple and multiple burials, 3. The tombs of opening style replace the closing ones, 4. The sacrifice space of inner and outer tombs, 5. Funeral objects replace the ritual ones 6. Tomb decorations reflecting the tomb owners ascending to the heaven.There are two same topics reflected in these six aspects: one is the filial piety, and the other is the pursuing immortality.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s there appeared the lavish burials, couple burials and multiple burials. Among the burial objects, bronze and pottery utensils such as jars, bowls, Zeng, basins, Xi, kettles and the assemblage of the granary, the kitchen range and the well models became prevailing. The ritual wares assemblage of the Ding, He and Hu, and weapons such as swards, lances, crossbows have already disappeared. Besides that, kin and mass burials were gradually prevailing. Tombs with opening character replaced that with closing character and became the main stream of burial forms. The ritual spaces of inner and outer buria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t large. The ritual ware assemblage such as the Er Bei(cups), An(tables), plates and chopsticks appeared. The pottery models such as figurines, livestock, patronal animals, houses and ponds were in prevalence. The inner decorations of tombs like pictorial stone coffins, bronze plates of coffins and decorated tomb bricks were also popular. Therefore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the Han System had more developments and became mature in the Three Gorge areas.
    In a comprehensive view, the progress of the Han System being established in the Three Gorge areas has following four characteristics: 1. Imbalance. Namely the processes of the Han System factors of all kinds being accepted were different.2.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process in different regions is varied: the east fastest, the west slower and the middle slowest.3. Rank differences. The higher the tomb' s owners in social status were and the richer they were, the faster they accepted, and the lower, the slower. 4.Selectivity. The culture in the Three Gorge areas accepted roughly all factors of the Han System, but according to the exact details it was selective, and some imported factors were adapted. Just this point led to its characteristics afterward and became one regional type of the Han Culture.
引文
班固:《前汉书》,中华书局,1998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679~734页;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峡考古队、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涪陵镇安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850~894页;
    本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
    (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国学基本丛书),商务印书馆发行(无具体时间);
    蔡达峰:《历史上的风水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
    长办库区处红花套考古工作站:《湖北宜昌前坪包金头东汉、三国墓》,《考古》1990年9期;
    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973年宜昌前坪古墓的清理》,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15~423页;
    (晋)常璩撰 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常任侠:《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常任侠:《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说文月刊》,1941年10月3卷4期77页;
    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说文月刊》,1940年1卷合订本,711页;
    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
    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国英、孙铁山:《陕西省饲料加工厂周、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 年5期;
    陈可畏主:《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丽琼:《长江三峡的悬棺葬》,《巴渝文化》第一辑,重庆出版社,1989年;
    陈明芳:《中国悬棺葬》,重庆出版社,1992年;
    陈培绪:《夔峡中发现悬棺葬》,《文物》1959年5期;
    陈淑卿、王芬:《重庆余家坝巴人墓地的发掘收获》,《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1期;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秦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玉屏:《西汉前期的政坛》,成都出版社,1996年;
    陈振裕:《湖北西汉墓初析》,《文博》1988年2期;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市忠县杜家院子遗址2001年度发掘简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384~420页;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市忠县罗家桥战国秦汉墓地第一次发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439~459页;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市忠县罗家桥战国秦汉墓地第二次发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01》,460~483页
    程林泉、韩国河等:《西安市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2年5期;
    程林泉、韩国河等:《西安市北郊龙首村军干所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2年6期;程林泉、韩国河等:《西安北郊方新村汉墓第二次发掘简报》,《文博》1998年2期;
    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临江支路西汉墓》,《考古》1986年3期;
    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涪陵易家坝西汉墓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68~473页。亦见《考古与文物》1990年5期;
    重庆市博物馆、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庙湾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422~ 429页;
    重庆市博物馆考古队:《化龙桥发现汉墓群》,《重庆历史与文化》,1999年2期;
    重庆地方史资料组:《重庆简史和沿革》;(无出版社与出版时间)
    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总编辑室 宜昌市、万县地区、巴东县地方志办公室:《长江三峡库区要览——开发·投资·旅游·地情资料汇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涪陵地区文物管理所:《涪陵蔺市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813~833页
    崔景贤、王文学:《渭南市区战国、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2期;
    董其祥:《四川悬棺葬的研究》,《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杜葆仁等:《东汉司徒刘崎及其家族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
    段渝:《涪陵小田溪巴王墓新证》,李绍明等:《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巴蜀书社,1991年;
    鄂西自治州博物馆:《巴东西瀼口古墓群发掘简况》,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编《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57~360页;
    范卉:《重庆公布2003三峡重庆库区十项考古发现》,http://travel.sohu.com/2004/04/30/65/article220006544.shtml;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8年;
    方刚:《迷失的王朝——涪陵小田溪墓群发掘散记》,徐光冀主编:《永不逝落大文明——三峡文物抢救纪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85~89页;
    方刚:《忠县永兴村两处遗址的主要收获》,《重庆历史与文化》2003年2期;
    涪陵县文化馆:《四川省涪陵县白涛区小田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墓葬》,《文物》1973年1期;
    高文、高成刚:《四川历代碑刻》,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葛剑雄:《千秋兴亡·泱泱汉风》,长春出版社,2005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队:《巴东西瀼口古墓葬2000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2年1期;
    郭宝钧:《一九五四年春洛阳西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2期;
    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德维:《试论江汉地区楚墓、秦墓、西汉前期墓的发展与演变》,《考古与文物》,1983年2期;
    龚廷万、庄燕和:《重庆南岸区的两座西汉土坑墓》,《文物》,1982年7期;
    郭沫若:《关于发现汉墓的经过》,《说文月刊》,1941年10月3卷4期35页;又见《重庆江北汉墓之发掘》,《图书季刊》,1940年新2卷3期509页;
    国家文物局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
    北巴东茅寨子湾遗址发掘报告》,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
    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05~341页;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局《秭归柳林溪》,科学出版社,
    韩保全、程林泉:《西安北郊枣园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4期;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韩国河、程林泉:《关中西汉早期中小型墓析论》,《考古与文物》1992年6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编:《河南考古四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30、14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55年10期;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涧西16工区发掘简报》,《考古》1957年3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一九五五年洛阳涧西区小型汉墓发掘报告》,《考古 学报》1959年2期;
    何志国的《四川西汉土坑木椁墓初步研究》,《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564~572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又见于《四川文物》2002年3期;
    何志国:《浅论四川地区王莽时期墓葬》,《考古》1996年3期;
    贺官保:《洛阳老城西北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1964年8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老屋场墓群发掘报告》,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226~241页;
    侯宁彬:《陕西汉墓形制试析》,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呼林贵:《关中两汉小型墓简论》,《文博》1989年1期;
    湖北省博物馆、鄂州市博物馆:《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文物出版社,1986年;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
    湖北荆州博物馆:《荆州高台秦汉墓》,科学出版社,2000年;
    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移民局:《秭归庙坪》,科学出版社,2003年;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二、散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7期;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湖北省博物馆等:《宜昌前坪战国两汉墓》,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82~414页;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工作队:《1997年巴东地主坪考古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74~278页;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秭归何家坪遗址发掘简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579~589页。亦见《江汉考古》2002年3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秭归东门头汉墓与宋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 2002年3期;亦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751~755页;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麦沱汉墓群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100~124页;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巫山麦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119~147页;
    胡人朝:《重庆市化龙桥东汉砖墓的清理》,《考古通讯》1958年3期;
    胡人朝:《董家溪发现东汉砖墓》,《重庆日报》1958年6月16日;
    胡人朝:《江北雨花村发现东汉砖墓》,《重庆日报》1959年3月11日3版;
    胡人朝:《重庆市黄花园发现西汉墓葬》,《文物》1986年12期;
    胡人朝:《重庆江北陈家馆西汉石坑墓》,《文物》1987年3期;
    黄冈市博物馆:《罗州城与汉墓》,科学出版社,2000年;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1965年1期;
    黄伟:《试论周秦两汉夫妻合葬礼俗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22~335页;
    黄伟:《论汉代夫妻合葬墓的类型及演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264~285页;
    黄盛璋:《朔县战国秦汉墓若干文物与墓葬断代问题》,《文物》1994年5期;
    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重庆奉节县三峡工程库区崖墓的清理》,《考古》2004年1期;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四川省奉节县营盘包东汉土坑墓清理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28~531页;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四川省奉节县三峡工程库区砖室墓清理简报》,国家文物局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70~573页;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湖北巴东雷家坪遗址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42~355页;
    济宁市博物馆:《山东济宁师专西汉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9期;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蒋廷瑜:《巴东西瀼口所见汉晋墓砖》,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2003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266~269页;
    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中华书局,1997年;
    蒋晓春:《从考古材料看巴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进程》,《文物》待刊;
    蒋晓春:《涪陵小田溪墓地时代再探讨》,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114~120页;
    蒋晓春:《巫山麦沱M47的时代考辨》,《考古与文物》待刊;
    蒋晓春、方刚:《重庆发掘老鸹冲遗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12月7日3版;
    蒋晓春、方刚《忠县老鸹冲商周遗址及秦汉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325~326页;
    金静庵:《沙坪坝发现古墓纪事》,《说文月刊》,1940年1卷合订本709页;
    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
    蓝勇:《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出版社;(该书无出版时间)
    蓝勇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雷兴军、罗宏斌:《巫山东周两汉墓分期及分区》,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121~123页;
    黎凤翔:《重庆发掘汉墓之检讨》,《学海》(湖北),1942年5月19卷20期2页;
    黎毓馨:《长江下游地区两汉吴西晋墓葬的分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258~295页;
    李大地:《丰都袁家岩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重庆历史与文化》2003年2期;
    李大营、肖贵田:《重庆地区东汉六朝时期合葬墓的有关问题》,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228~235页;
    李锋、许俊平:《忠县邓家沱新石器时代至清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324页;
    李钧辉、刘益辉:《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华中地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李明斌:《峡江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1期;
    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
    李如森:《汉代家族墓地与茔域上设施的兴起》,《史学集刊》1996年1期;
    李宗道:《洛阳烧沟清理西汉墓葬》,《文物》1956年9期;
    林必忠、冯庆豪:《重庆市枣子岚垭汉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1年2期;
    林奇:《巴东纪年墓与三峡地震》,《江汉考古》1982年4期;
    林泊:《临潼骊山北麓发现秦人砖椁墓》,《文博》1991年6期;
    林向:《川东峡江地区的崖葬》,《民族学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261~276页;
    刘波:《浙江西汉墓的分期》,《南方文物》2000年1期;
    刘弘:《四川汉墓中的四神功能新探——兼谈巫山铜牌饰上人物的身份》,《四川文物》1994年2期;
    刘军社:《常兴汉墓的分期》,《文博》1989年1期;
    刘军社:《中国最早铜佛像惊现丰都——丰都槽房沟墓群发掘记》,徐光冀主:《永不逝落的文明·三峡文物抢救纪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94~98页;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罗二虎:《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天地出版社,2000年;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巴蜀书社,2002年;
    罗二虎:《四川汉代砖石室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4期;
    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2期;
    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年;
    罗开玉:《四川通史·第二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洛阳博物馆:《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6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
    洛阳地区文管会:《洛宁故县秦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5年4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孙旗屯秦国墓葬》,《中原文物》1987年3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于家营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12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洛阳考古四十年——一九九二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钢厂秦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7年3期;
    马大正主:《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南京博物院等:《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文物出版社1993年;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巫山跳石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65~99页;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巫山瓦岗槽汉代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
    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125~138页;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巫山瓦缸槽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148~171页;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巴东孔包河遗址发掘报告》,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79~304页;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教研室:《秭归台子湾遗址发掘简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437~500页;
    倪志俊:《西北医疗设备厂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2年5期;
    蒲朝绂:《武威汉墓的分期与年代》,《西北史地》1990年1期;
    钱穆:《秦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秦都成阳考古队:《成阳市黄家沟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6期;
    咸阳秦都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
    秦俑考古队:《临澶上焦村秦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3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万州龙宝陈家坝东汉墓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461~468页;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上河坝墓地发掘简报》,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430~439页;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松岭包墓地发掘简报》,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440~460页;
    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三峡湖北文物工作站等:《巴东雕楼包古墓群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55~565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白鹿原汉墓》,三秦出版社,2003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秦都咸阳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大白杨秦汉墓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1年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5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禚振西):《陕西户县的两座汉墓》,《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眉县常兴汉墓发掘报告》,《文博》1989年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队:《西安净水厂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安全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501~545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安全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560~574页
    陕西省文物保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重庆市开县余家坝墓地2002年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4年3期;
    山东大学考古系:《四川开县余家坝战国墓葬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 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13~519页;
    山东大学考古系等:《重庆万州大周溪东汉六朝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汉唐考古卷,23~30页;
    山东大学考古系:《湖北省巴东县黎家沱遗址发掘报告》,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39~273页;
    山东省博物馆等:《重庆万州区钟嘴东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4年1期;
    《山海经 穆天子传》,岳麓书社,1995年;
    沈仲常:《重庆江北相国寺的东汉砖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3期;
    石正:《四川万县市发现的汉墓》,《考古通讯》1957年4期;
    舒之梅:《湖北秭归、宜昌三处悬棺葬调查简记》,《民族学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1982年,238~242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印:《四川地理沿革概要》(油印本),1986年;
    四川三峡学院中文系、四川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主编:《三峡文化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长江三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奉节县风箱峡崖棺葬》,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编《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65~467页;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文物考古文献目录》:(无出版社与出版时间)
    四川省博物馆等:《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文物》1974年5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重庆巫山县巫峡镇秀峰村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10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丰都县三峡工程淹灭区调查报告》,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57页;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涪陵市小田溪9号墓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20~527页;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丰都县文管所:《丰都汇南墓群发掘简报》,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689~712页;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丰都汇南墓群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766~812页;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涪陵地区文化局:《四川涪陵三堆子东汉墓》,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98~502页。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涪陵县文化馆:《四川涪陵西汉土坑墓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44~450页;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涪陵东汉崖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12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丰都县汇南两汉——六朝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1996年增刊;
    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涪陵小田溪四座战国墓》,《考古》1985年1期;
    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4~1995年四川云阳李家坝遗址的发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374~422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巴人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348~388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10号岩坑墓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289~299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等:《云阳李家坝37号岩坑墓发掘报告》,重庆市 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300~310页;
    宋少华:《湖南秦墓初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189~212页;
    宋少华:《试论长沙西汉中小型墓葬的分期》,《湖南考古辑刊》2辑(1984);
    宋世坤:《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宋世坤:《贵州汉墓的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宋治民:《汉代手工业》,巴蜀书社,1992年;
    宋治民:《战国秦汉考古》,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孙德润、贺雅宜:《咸阳织布厂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年4期;
    孙华:《四川忠县丁房阙辨》,《文博》1990年3期;
    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年;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
    孙宗文:《汉墓漫谈》,《说文月刊》,1941年10月3卷4期;
    唐文元:《贵州汉墓及其分期特点》,《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4期;
    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2002年;
    童恩正:《记瞿塘峡盔甲洞中发现的巴人文物》,《考古》1962年5期;
    童恩正等:《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文物》1976年7期;
    万本根、段渝:《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http://www.xslx.com/htm/shgc/sxzh/2002-11-3-10985.htm
    王符:《潜夫论》(清·汪继培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王家祜等:《涪陵出土巴文物与川东巴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五辑;
    王家祜等:《涪陵考古新发现与川东巴国历史的一些问题》,《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
    王宏、余介方:《巫山县林家码头战国、汉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335~336页;
    王芬:《聆听巴人余音——开县余家坝战国墓地》,《文物天地》2003年6期;
    王力军:《丰都地区两汉——南朝墓葬的初步研究》,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215~227页;
    王仁湘:《我国新石器时代墓葬方向研究》,《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王新南:《重庆市水泥厂东汉崖墓》,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编《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94~497页;
    王豫:《重庆丰都、石柱崖棺葬调查与研究》(上),《重庆历史与文化》,2002年2期;
    王玉《重庆江北区董家溪渝州大学发现汉墓群》,《巴文化研究通讯》2、3期合刊;
    王贞珉注译、王利器审订:《盐铁论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
    卫大法师:《重庆的汉墓》,《旅行杂志》,1945年1月19卷1期3页;
    魏坚:《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吴春明、王炜:《峡江地区崖葬的内涵和性质》,《2003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249~253页;
    吴桂兵:《试论秭归出土的摇钱树及相关问题》,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2003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290~294页;
    吴天清:《丰都名山镇汉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1年3期;
    吴荣增:《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
    吴汝祚、胡谦盈:《宝鸡和西安附近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5年2期;
    吴涛:《重庆文物瑰宝——汉阙》,《重庆文化》2004年4期;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黄家梁子墓地发掘简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 2003年,216~225页;
    淅川县文管会:《淅川马川秦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2年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韩保全等):《西安龙首原汉墓》,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北医疗设备厂福利区92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2年5期;
    西北大学考古队:《万州中坝子遗址东周时期墓葬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592~606页;
    西南博物院筹备处:《西南博物院三年来清理重庆市郊古墓经过》,《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5期;
    西南博物院秘书处:《西南博物院筹备处清理重庆江北相国寺汉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7期;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万县龙宝区三峡工程库区古墓葬的调查与发掘》,《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夏振英等:《东汉司徒刘崎及其家族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
    咸阳市博物馆等:《咸阳市空心砖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2年3期;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市北郊杜家堡新莽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4年3期;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2期;
    徐吉军:《长江流域的丧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6期;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
    杨树达撰 王子今导读《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杨兴隆:《江北地区发现汉墓群》,《重庆日报》1957年11月30日;
    杨育彬:《河南考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叶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1期;
    宜昌地区博物馆:《1978年宜昌前坪汉墓发掘》,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61~373页;
    宜昌市文物管理处、宜昌市博物馆:《宜昌市前、后坪古墓1981年发掘简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74~381页;
    宜昌博物馆:《秭归大尾梁遗址发掘简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563~578页;
    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于豪亮等:《四川涪陵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铜戈》,《考古》1976年1期;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俞伟超:《考古学中的汉文化问题》,载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186~197页;
    贠安志、马志军:《长安县南李王村汉墓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80年4期;
    袁仲一:《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雍城考古队 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
    雍城考古队:《凤翔县高庄战国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9期;
    张明达:《巴东县发现东汉纪年墓》,《江汉考古》1980年1期;
    张勋燎:《重庆巫山东汉墓出土西王母天门画像棺饰铜牌与道教——附说早期天师道的主神天帝》,安田喜宪主编:《神话祭祀与长江文明》,文物出版社,2002年,146~168页;
    赵化成、高崇文等:《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赵沛:《两汉宗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华西大学博物馆专刊,1946年;
    郑德坤:《四川汉代砖墓之调查》,《旅行杂志》1944年18卷8期;
    郑君雷:《峡江地区西汉墓研究的若干线索》,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189~214页;
    郑同修、杨爱国:《山东汉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3期;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文物出版社,1998年;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文物出版社,1999年;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0》,文物出版社,2001年;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文物出版社,2002年;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故陵考古队等:《云阳故陵楚墓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389~415页;
    中国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等:《巫山江东嘴墓群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206~231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古文化遗址及汉墓》,《考古学报》1956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三峡工作队等(丛德新、罗志宏):《重庆巫山县东汉鎏金铜牌饰的发现与研究》,《考古》1998年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等:《巫山双堰塘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58~102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峡工作队《巫山琵琶洲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172~188页;
    钟礼强、李宁:《峡江地区古代聚落成长的探索——从佘家嘴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谈起》,载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266~269页;
    驻马店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泌阳秦墓》,《文物》1980年9期;
    邹后曦:《守墓的阙——乌杨汉阙与花灯坟》,《文物天地》2003年6期;
    邹后曦:《忠县古代石阙——乌杨阙及花灯坟墓地考古记略》,徐光冀主编:《永不逝落的文明·三峡文物抢救纪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99~110页;
    David Crockett Graham: Excavation of A Hart Dynasty Tomb at Chungking.《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1938年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