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佛、道造像碑源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佛、道造像碑是五、六世纪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它只被视作一种单纯的宗教石刻。本文首次深入地对佛、道造像碑的源流、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受中土传统碑石、寺庙、石窟寺中心塔柱等多元文化的影响,直接源流是石窟寺的中心塔柱。从四世纪开始,先后以“扁体碑形”、“四面体柱状”两种不同形式广泛出现于中国北方地区,是中下层民众为满足宗教需要对寺庙、石窟寺两大宗教建筑形式的模拟与补充。在此基础上,本文逐步确立了佛、道造像碑定名、分类、面序、组序、位序等基本理论,并根据新理论方法,对佛、道造像碑所反映的“道释相激”、天师道传播、题名内涵、艺术风格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解决。
Steles with religious images of Buddhism and Taoism were erected widely in the north of China in the 5th and 6th century as a special form of religion worship. These steles have just been considered religious stone carvings for centuries. This article deeply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s of steles with the images of Buddhism and Taoism for the first time, and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se stele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stupa-shaped column in central grotto while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steles and temples. The steles with images of Buddhism and Taoism, which appeared in the sha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tele and cube early or late since the 4th century, were considered a form of religious worship as the temple and grotto for common clas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basic theory of steles with religious images of Buddhism and Taoism, including the nam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o on. Additionally,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mutuality of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development of TianShi Section of Taoism, the style of the steles according to the new theory.
引文
(晋)陈寿:《三国志》,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南朝梁)沈约:《宋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月。
    (南朝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萧链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
    (北齐)魏收:《魏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
    (唐)李百药:《北齐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1月。
    (唐)令狐德棻:《周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1月。
    (唐)房玄令等:《晋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
    (唐)姚思廉:《陈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
    (唐)姚思廉:《梁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
    (唐)李延寿:《南史》,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
    (唐)李延寿:《北史》,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
    (唐)魏征、长孙无忌:《隋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
    (唐)李隆基:《大唐六典》,李林甫注,校定本,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7月。
    (唐)徐坚:《初学记》,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
    (日本)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白化文等校定,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
    (唐)道宣:《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后晋)刘晌:《旧唐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
    (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6月。
    
    
    (北宋)赵明诚:《金石录》中华书局据北图藏南宋刻本远大影印本。
    (北宋)李昉:《太平广记》,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点校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北宋)宋敏求:《长安志》,毕沅校正,乾隆四十九年(1784)灵岩山馆校刻本,2册。
    (北宋)王溥:《唐会要》,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
    (南宋)郑樵:《通志》,影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
    (元)马端林:《文献通考》,影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
    (清)徐松辑:《河南志》,高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6月。
    (清)张澍:《凉州府志备考》,周鹏飞、段宪文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8月。
    (清)毕沅:《关中金石志》,清道光廿七年(1847)渭阳焦子儒重刻本。
    (清)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清光绪廿一年(1895)会稽顾氏刻本。
    (清)王昶:《金石瘁编》,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3月。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影印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8月。
    (清)叶昌炽:《语石》,王其祎校点,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
    (清)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4月。
    宋伯鲁修、吴廷锡等篡:《续修陕西通志稿》,西安:启新印书局,1934年。
    武树善:《陕西金石志》,西安:启新印书局,1935年。
    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北京:中国科学社印行,1954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4月。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美)麦高文:《中亚古国史》,章巽译,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4册。
    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1978年,6册。
    王仲煢:《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1986年,三辑,90册。
    王治来:《中亚史》,(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陈国符:《道臧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杨春霖:《音韵学》,西北大学中文系讲义,1980年,未刊行。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5册。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阎文儒:《麦积山石窟》,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大正新修大藏经》,大藏出版社,1985年。
    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到隋初的关中部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陕西军事地理概述编写组:《陕西军事地理概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编:《庆阳北石窟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河西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编:《陇东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
    《道臧》,文物出版社,1987年。
    (英)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
    陈垣:《道教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998年,3册。
    李惠等:《陕西石刻文献目录集存》,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等编:《北朝摩崖刻经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冉云华:《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陕西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等:《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澳)A.L.巴沙姆:《印度文化史》,闵光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高礼智:《法相传真:古代佛教艺术》,香港: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1998年。
    候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从造像说起》,北京: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10月。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2月。
    朱大渭、刘弛、梁满仓、陈勇:《魏晋南北朝社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阮荣春:《佛教南传之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
    陈耀亭主编,张泽洪、阌智亭、李远国、陈耀亭合著《道教仪礼》,香港:香港道教学院丛书,青松观·香港道教学院出版,2000年2月。
    张宝玺:《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李凇:《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王昆吾、何剑平:《汉化佛教中的音乐史料》,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002年2月。
    李凇:《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李域峥:《陕西古代石刻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吉村怜(日本):《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卞立强、赵琼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
    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教部文物考察团在陕发现六朝石刻》,《图书月刊》,1941年3期43页。
    石璋如:《陕西省耀县的碑林与石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4辑。1953年6月。
    马衡:《石刻》,《考古通讯》,1956年1期55页。
    (日)小杉一雄:《关于博山香炉问题》,《中国纹饰史研究》,新树社,1957年出版。
    乔今同等:《秦安县发现北周造像碑》,《文参》,1957年2期。
    
    
    宁笃学:《古浪县发现一件唐代石刻造像碑》,《文物》,1959年1期第73页。
    石夫:《介绍两件北朝道教石刻》,《文物》,1961年12期。
    贺梓成、程学华:《药王山石刻》,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耀县人民委员会文教局1963年3月内部印行。
    周到:《河南襄县出土的三块北齐造像碑》,《文物》,1963年10期13页。
    周到、吕品:《河南浚县造像碑调查记》,《文物》,1965年3期31页。
    孟昭东:《新郑县出土北齐造像碑》,《文物》,1965年9期63页。
    闻宥:《记有关羌族历史的石刻》,《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113页。
    韩志强:《安徽毫县咸平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碑》,《文物》1980年第9期。
    洛阳古代艺术馆:《洛阳魏唐造像碑庶说》,《文物》,1984年5期44页。
    靳之林:《延安地区发现一批佛教造像碑》,《考古与文物》,1984年5期46页。
    韩伟、阴志毅:《耀县药王山的佛道混合造像碑》,《考古与文物》,1984年5期46—51页。
    李献奇《北魏正光四年翟兴祖等人造像碑》,《中原文物》,1985年2期21页。
    赵康民:《陕西临潼的北朝造像碑》,《文物》,1985年4期15页。
    李玉昆:《西魏大统六年吉长命造像碑录文正误》,《文物》,1985年8期84页。
    吕品:《淇县现存的石窟和造像碑》,《中原文物》,1986年1期26页。
    张燕、赵景普:《陕西省长武县出土一批佛教造像碑》,《文物》,1987年3期。
    丁明夷:《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文物》,1987年3期。
    韩伟、阴子毅:《耀县药王山的道教造像碑》,《考古与文物》,1987年3期18—26页。
    张燕:《陕西长安县出土一批佛教造像碑》,《文物》,1987年3期。
    吴怡如:《北周王令猬造像碑》,《文物》,1988年2期69页。
    杨忠敏:《彬县出土隋造像碑》,《文博》,1988年2期91页。
    周铮:《北魏薛凤规造像碑考》,《文物》,1990年8期58页。
    张燕:《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通佛道混合造像碑》,《文物天地》,1990年4期8页。
    (日)宾崎道子:《陕西省耀县药王山耀县碑林》,《墨》86,1990年9、10月。
    李凇:《陕西北朝道教雕刻》,台北:《艺术学》,第八期,1991年。
    (美)玛丽琳·M·丽爱著、台建群译:《五世纪中国佛教和北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亚塑像的关系》,《敦煌研究》,1992年1期56页。
    乔志敏:《新郑发现的北朝造像碑》,《中原文物》,1992年1期,第103页—104页。
    
    
    高敏:《十六国前秦、后秦时期的护军制》,《中国史研究》,1992年2期52—59页。
    田昌五、马志泳:《论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构成》,《中国史研究》,1992年2期132—141页。
    袁曙光:《四川茂文南齐永明造像碑及有关问题》,《文物》,1992年2期67—71页。
    高敏:《十六国前秦、后秦时期的护军制》,《中国史研究》,1992年2期52—59页。
    王麟昌、魏益寿:《麟游出土两方北朝石佛造像》,《文博》,1992年3期。
    刘兴珍:《汉魏石刻漫谈》,《美术史论》,1992年3期101页。
    李静杰:《造像碑定名与术语的规范化诸问题浅识》,《中国文物报》,1992年11月8日3版。
    翟春玲:《陕西青龙寺佛教造像碑》,《考古》,1992年7期。
    谢建国:《从药王山造像碑看道教石刻的早期形态》,《中国道教》,1993年1期41页。
    贺世哲:《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敦煌研究》,1993年1期1页。
    徐玉立:《北魏一千人为孝文帝造九级一躯碑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文博》,1993年3期49页。
    刘随群:《一通装饰别致的造像碑》,《文博》,1994年1期65页。
    陕西省文物普查队:《耀县新发现的一批造像碑》,《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2期45页。
    周伟洲:《甘肃正宁所出的北周造像铭》,《西北民族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裴建平、李雪芳:《碑林藏佛道合刻造像及道教造像》,见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三》,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
    刘耀勤、王保东:《富平现存的造像碑》,《文博》,1995年4期。
    李静杰:《造像碑佛本生本行故事雕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4期。
    李静杰:《造像碑的涅磐经变》,《敦煌研究》,1997年1期。
    李凇:《关中一带北朝道教造像的几点基本问题》,《新美术》,1997年4期。
    施安昌:《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纹饰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12期。
    (日)石松奈子:《关于魏文郎造像碑的年代》,《佛教艺术》240号(1998年9月):13—32页同文另发表在《敦煌研究》1999年4期。
    候旭东:《造像记与北朝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1期2页。
    王承文:《早期灵宝经与汉魏天师道》,《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刘昭瑞:《论考古材料中所见到的早期道教造像》,李狲主编《论衡》丛刊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王长启:《西安出土的佛教造像》,见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六》,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1版。
    张总:《初唐阎罗图像及刻经》——《“齐士员献陵造像碑拓本为中心”》,《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王承文:《古灵宝经与道教早期礼灯科仪和斋坛法式—以敦煌本洞玄灵宝三元威仪自然真经为中心》,敦煌:《敦煌研究》,2001年3期(总69期)143页
    杨铭:《前秦冯翊相族属辩》,见《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6月,第二辑331页。
    郑岩等:《采访巫鸿记录》,广州: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2),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金宪镛:《陕西发现的高句丽人、新罗人遗迹》,《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59—71页。
    贺梓成、程学华:《药王山石刻》,耀县文教局编印,1963年3月印行(未公开出版)。
    宋仁三:《耀县博物馆藏石目录简介》,耀县文教局编印,1965年10月印行(未公开出版)。
    宋仁三:《陕西省耀县北朝造像拓片目录》,耀县文教局编印,1965年10月印行(未公开出版)。
    曹永斌:《药王山石刻重勘记略》,油印本,1982年,未刊行。
    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国立中央图书馆金石拓片简目》,台北:1983年1月。
    北京图书馆藏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平研究院档案》,南京:内部档案,1934—1937年。
    陕西省档案馆:《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合组考古会档案》,西安:内部档案,1934—1937年。
    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碑志叙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
    赵康民:《骊山胜迹》,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东京:东洋文库,1933年初版,1983年复制,东京:东洋书林。
    東京考古學會編:《佛教考古學論叢》,京都,桑名文星堂,1941年。
    长广敏雄:《唐草文样展观》(A)、《大同石窟艺术论》(C)、高桐书院,1946年。
    藤堂恭俊:《北魏时代於净土教受容形成——主造像铭关联於》,《佛教文化研究》,1951年。
    松原三郎:《北魏道教像》,《佛教艺术》第22卷,1954年。
    松原三郎:《增订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附《道教像论考——齐周道教像》,东京:吉川弘文馆,1954年。
    小杉一雄:《博山香炉问题汇》,东京:《中国纹饰史研究》,新树社,1957年。
    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64年。
    曾野寿彦、西川幸治:《死者丘涅磐塔》,东京:新闻社,1970年。
    關野貞、常盤大定:《中國文化史跡》,京都:法藏館,1975—1976年,12册。
    井泰淳:—宗教·幻,东京:佼成出版社,1975年,佛教史中国编5。
    大淵忍爾:《敦煌道經目錄編》,東京:福武書店,1978年。
    小林正美:《刘宋灵宝经形成》,东京:《东洋文化研究所》,东京大学文化研究所,1982年3月。
    吉村怜《南朝天人图像北朝及周边诸国传播》(J)、《佛教艺术》159号,1985年。
    伊藤智永:《北朝造像铭考》,《史学杂志》86卷10期,1977年。
    静谷正雄:《佛教碑铭目录》,京都:平乐寺书店,1979年。
    杉木卓洲:《佛塔研究——佛塔崇拜生成上基盘》,京都:平乐寺书店,1984年。
    高田修:《佛像起源》,东京:岩波书店,1967年。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0年。
    龙谷大学350周年纪念学术企画出版编辑委员会《佛教东渐—祇园精舍鸟》,龙谷大学,平成三年(1991)。
    神塜淑子《南北朝时期道教造像——宗教史的考察中心》,见《中国中世文物》,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
    杉木卓洲:《法藏部佛塔信仰》,见于《印度哲学佛教学》。
    坂出详伸:《“氣”上道教神像的构成》,《文艺丛刊》底42号,1994年。
    前田繁树:《“敦煌本”“道臧本”差异》,《东方宗教》84号,1994年。
    石松日奈子:《陕西耀县博物馆藏(魏文郎碑)年代——北魏始光元年铭再检讨》,《佛教艺术》204号,平成十年(1996)九月第13页。
    
    
    Eric Zuercher,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Leiden 1959, rev. repr. 1972
    Eric Zuercher, "Buddhism influence on Early Taoism: A Survey of Scriptural Evdence,"T'oung Pao 66,1980, p. 144
    Stephen R. Bokenkamp, "Sources of the Ling—pao Scriptures," In M.Strickmann ed,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 Stein, Vol,2, Brussels, 1983
    Stephen R. Bokenkamp, "The Yao Boduo Stele as Evidence for 'Dao-Buddhism' of the Early Lingbao Scriptures", Cahiers d'Extreme—-Asie 9, 1996. PP:55—67
    Stanley K. Abe, "Northern Wei Sculpture from Shaanxi Province: Provenance, Patronage, Desire (Summary)"
    Kristofer Schipper, "Purity and Strangers—shifting boundaries in medieval Taoism", .T'oung Pao, Vol, LⅹⅹⅩ, 1994, p.71,p.62
    Mahaparinibhana Sutta, 5, 26, tr. by Davids T W R, Oldenberg H, In: SBE, ⅩⅠ: 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