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金融危机如影相随,但从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如此贴近人类,如此频繁地发生。1992-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不久,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接踵而至,仅仅两年之隔的1997年,众多国家就陷入“亚洲风暴”的肆虐中。进入21世纪,土尔其以及乌拉圭、阿根廷、巴西等又挣扎在金融危机的苦海中。在不断经受的金融危机的洗礼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最具国际影响力当属20世纪90年代的三次危机,其共同的特征包括: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金融危机的超周期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传染性效应增强;金融危机更容易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的区域性特征;投机攻击引发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成为现代金融危机的先导;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双重性。本文将以上特征概括为现代金融危机的特征,以区别于传统金融危机。在人类经受金融危机考验的同时,全球正经历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逐步浓缩成一个“地球村”。现代金融危机爆发的大环境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化进程的问题。伴随全球化程度提高,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生成和国际传导的助推器,一国政策和经济指标的变化,立刻对他国产生影响,“金融病毒”的传播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迅速传导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令人不得不担忧金融危机这一经济顽症随时会在身边发生。
     现代金融危机的特征引起了经济学家们激烈的争论,出现了大量的文献来解释危机的产生和传导,如费雪认为同时出现负债过度和通货紧缩现象是金融市场产生大动荡的最根本原因。凯恩斯论述金融交易不确定性和人们的预期对金融动荡产生的影响。海曼.朋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最先对金融内在脆弱性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还有金德尔伯格所著的《过热、恐慌及崩溃—金融危机史》,从史学的角度提供了研究金融危机的框架,利用历史展示他重要的理论思想。在近20年中诞生了三代以研究货币危机为主的金融危机的模型,用于解释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克鲁格曼(1979)、弗拉德和伽伯(1984、1988)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模型、奥伯斯特菲尔德(1986,1995)的第二代模型和正在发展的道德风险等危机模型为主的第三代理论模型。Masson(1998),Calvo & Reinhart,Baig & Goldfajn(1998),Forbes & Rigobon(1999),Eichengreen et
    
    内容提要
    al.(1 996)等学者也不遗余力地研究金融危机的传染问题。
     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的潜在的脆弱性。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揭
    示了高失业率时政府在阻击投机者投机攻击的无能。墨西哥金融危机暴露了一
    国借债度日的危险。亚洲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金融市场不完善带来的弊端。
    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相互间缺乏关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我
    们对现代金融危机的了解和研究都只是一知半解。事实上,货币危机模型的“升
    级换代”如此迅速,恰恰反映了它的不成熟,研究的结论也是非常繁杂,同时
    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前沿的,并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挑战性。因为旧的
    理论不断被新的事实抛在后面,尚有许多理论上无法解释或得到很好解释的问
    题。总之,目前在金融危机的研究中的现状是更多偏重于一般危机成因解释或
    某个成因的研究、注重某些区域性危机研究,而对金融危机的前沿的传导问题
    和对金融危机的时代特征关注不够,缺少对现代金融危机的整体和系统性的研
    究,而且有很多的概念术语繁多,交叉使用,造成很大混乱。
     基于以上事实,本文通过对三次金融危机内在作用机理的分析,运用相关
    的经济学理论,汇总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提炼出一个现代金融危机较系统和
    全面的“生成一传导一制约”的框架。在这样一个框架内,通过大量的定性和
    定量研究,对现代金融危机特征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在理论上加以解释。面对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开放的胸襟成
    为认叮0的正式成员。在我们幸运地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后,金融
    危机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有多大的威胁?大多数的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金融危
    机的考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本文最后对中国开放条件
    下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其现实的意义。
     全文共分8章。
     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文献回顾及创新之处。第2章对
    金融危机研究予以概述,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介绍了金融危机的概念及其演
    变、现代金融危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及现代金融危机三代理论模型,为本文研
    究的展开奠定基础。第3章研究现代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提出了金融脆弱性
    是不可克服的,是现代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泡沫经济的形成和自我膨胀机制
    到泡沫的必然崩溃,得出泡沫经济酝酿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的脆
    弱性,因此它催生了现代金融危机;而钉住汇率制与“三元冲突”的作用成了
    
    内容提要
    投机攻击目标,并最终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第4章关于现代金融危机的爆发
    和传导理论,本章对金融危机的传导做了一个理论上的介绍,引人了具有典型
    意义的Masson模型,目的是为下一章进一步
History records many financial crises, but mankind has never been so close and so frequent to them as today. So soon after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Crisis in 1992-3, Mexican Financial Crises crashed in 1994-5. Michel Camdessus,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escribed the Mexican peso collapse of 1994-5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scue effort that is prompted as "the first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21st century". Little did he realize that with the millennium still a couple of years away, it would be followed so soon by so many more. Numerous countri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outbreak of "Asian Flu" in 1997. Until now, Turkey, Uruguay, Argentina and Brazil are keeping struggling with the repeated breakout of financial crises. All these crises, especially the first three worldwide financial crises have a feature of high frequency, over economic period, quick transmission, high contagion, the double crash on bank and currency, more occurrence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and speculation
    attack in currency as blasting fuse, which makes them much difference from the traditional crises. While, along with the cris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deepening of the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have integrated the world as "an earth village". What is the mechanism of their genetic and transmission? Are there any links between the above two facts? What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the prevention of the financial crises?
    A significant body of literature has emerged on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es. The literature in this area mainly focuses on primarily explanations to the onset and propagation of a financial crisis, e.g., over-indebtedness and deflation to financial market turbulence (Irving Fisher, 193 3 ) , uncertainty and expectation to economic turmoil (John Maynard Keynes,1936) ,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to the fragility of finance (Hyman RMinsky, 1982) and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 written by Charles P. Kindleberger ( 1978) to provide a history frame for his crises study. We also have three generations of models to explain financial crisis within the recent 20 years, which are Krugman - Flood -
    
    
    Garbor Model (1984, 1988 ), Obstfeld Model (1986,1995 )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model like Moral hazard by Krugman and so on. Some scholars such as Masson (1998), Calvo & Reinhart (1996), Baig & Goldfajn (1998), Forbes & Rigobon, Eichengreen et al. (1996 ) , Glide & Rose (1999 ) have been making great effort to identify the contagion of financial flu.
    From one crisis to another, we learn how to extend the list of potential weakness of finance. The European crises had shown the role of high unemployment in reducing the ability of authorities to repeal speculative attacks. The Mexican crisis has shown the danger of sovereign borrowing in foreign currency. The Asian crisis now leads to emphasize 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s. While these explanations seem plausible, there is still a missing link. We still know little on contemporary financial crisis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heory research goes far backward than the facts. Based on the above fact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ontemporary financial crises to examine how financial crisis is bred, how is it transmitted internationally, and how can it be prevented. Thus the paper develops a frame of " onset - transmission - prevention "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financial crisis by incorporating analysis in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ng it from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crises.
    China is well known for her success to the prevention of Asian Crises. Now, as a new member of WTO, China will be more open to the world, is there any threat to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 How can China avoid crises successfully in her developing cours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shows great concern on these issue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part, comprising a brief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of
引文
1.艾洪德:《货币数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艾洪德等:《海外货币市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3.张贵乐、艾洪德:《货币银行学教》,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
    4.[美]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金融恐慌及经济崩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刘园、王达学:《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美]乔治·索罗斯:《全球资本主义危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8.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
    9.姜波克等:《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管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姜波克等:《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邢敏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中国加入WTO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12.郑振龙:《大警示:冷观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
    13.金立群:《新国际金融体制与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李克穆、谢伏瞻:《世纪末的冲击——深层思考: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危机的防范》,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15.[日]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16.王自力:《反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中国财政出版社,1998年。
    17.李扬、黄金老:《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18.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19.王益:《市场变革与体制选择——关于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的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0.陈岱孙、历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21.宋文兵:《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机制——一个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徐滇庆、于宗先等:《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洪崎:《金融深化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24.[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5.臧景范:《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26.成思危:《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启示》,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
    27.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编:《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1998年。
    28.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穆怀朋 蔡浩仪等:《利率和汇率协调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30.[美]蒂米奇·威塔斯:《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印]坎哈亚·L·古普塔等:《金融自由化与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32.[美]卡尔——约翰·林德格林等:《金融部门危机与重组——亚洲的经验教训》,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33.[美]查尔斯·亚当斯:《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和主要政策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34.《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译本,1987年。
    35.李小牧、李春锦、傅桌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9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36.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37.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
    38.[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6。
    39.[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96。
    40.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
    41.[美]大卫·福克兹——兰道·卡尔——约翰·林德格林:《迈向金融的稳定》,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42.李宏瑾、项卫星:《“入世”与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43.陈炳才:《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和开放前景的一些认识》,《金融研究》,2002年第4期。
    44.朱民、鄂志寰:《世纪之交的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格局》,《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45.黄伟彬:《金融脆弱性和汇率制度选择》,《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
    46.孙兆斌:《汇率制度选择与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47.张志超:《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2年第1期。
    48.戴金乎:《货币危机与国际汇率制度的变革》,《开放导报》,1999年第4期。
    49.黄立新:《货币投机冲击固定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第2期。
    50.丁剑平:《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调整空间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51.汪小亚:《我国资本帐户开放与利率——汇率政策的协调》,《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52.舒幼冬:《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的有管理浮动》,《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53.吴念鲁:《论人民币汇率机制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54.戴金平、万志宏:《政府声誉.投机性货币冲击与固定汇率的维持》,《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
    55.曲昭光:《资本自由化与金融危机关系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
    56.[英]马柯斯·米勒、张雷:《资本帐户自由化次序是对华盛顿共识的挑战》,《世界经济》,2000年第11期。
    57.李扬、殷剑峰:《开放经济的稳定和经济自由化的次序》,《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58.姜洪、焦津强:《国家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研究》,《世界经济》,1999年第7期。
    
    
    59.刘沛、卢文刚:《金融安全的概念及金融安全网的建立》,《国际金融研究》,200年第11期。
    60.方文:《货币危机先导指标比较》,《世界经济》,2000年第7期。
    61.刘志强:《国外预警金融危机的方法评介》,《世界经济》,2000年第7期。
    62.高海红:《资本项目自由化:模式.条件和泰国经验》,《世界经济》,1999年第11期。
    63.孙刚等:《汇率制度同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性的内在联系》,《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
    64.艾伦·格林斯潘:《全球危机给我们的教训》,《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65.徐明棋:《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展望》,《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66.徐忠、孙青:《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及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1999年第4期。
    67.范南、肖俊喜:《世界各国存款保险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68.姜圣复:《21世纪<巴塞尔协议>的新发展与中国加入WTO银行业的监管》,《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2期。
    69.徐忠、王汉春:《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与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管理》,《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70.张俊喜:《银行监管的组织架构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12期。
    71.成学真:《各国政府监管证券市场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72.陈卫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73.钟伟、张明:《国际货币的逆效合作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4期。
    74.余永定、何帆等:《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2第2期。
    75.钟伟、冯维江:《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货币合作》,《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
    
    
    76.李文政:《全球经济金融形势面临重大转变》,《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77.张燕生:《全球经济调整与中国出口结构转变》,《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78.袁跃东.方明:《世界经济下滑堪忧,尚无全面衰退之虞》,《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79.陈鲁直:《金融危机与全球化》,《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80.戴相龙:《关于金融全球化问题》,《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
    81.江时学:《阿根廷债务危机评析及其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82.张纪康.齐曲:《土耳其金融改革:非完全自由化的进程与危机教训》,《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83.董建岳:《降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对策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84.王元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85.王自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可行性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86.杜亚斌:《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的潜在危机与重建战略》,《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
    87.陈炳才:《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战略研究》,《世界经济》,1999年第11期。
    88.项卫星:《东亚国家的融资体制与金融危机》,《世界经济》,1999年第6期。
    89.郭树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90.侯合心:《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91.鄂志寰:《加入WTO与国内银行业体制创新》,《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9期。
    92.刘明康:《为何要重视银行的治理机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4期。
    
    
    93.张春:《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金融体系的信息要求和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来自韩国的经验教训》,《经济学(季刊)》,2001年10月。
    94.戴相龙:《中国今后几年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4期。
    95.吴雪林、光宇:《2001年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展望》,2001年第2期。
    96.王国松、张鹏:《货币替代理论及我国货币替代问题研究》,2001年第3期。
    97.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2001年第2期。
    98.贺金凌:《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对货币均衡理论的检验》,《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
    99.石寿永:《现代货币理论模型研究》,《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2期。
    100.施建淮:《基于信息的双重危机模型及其在东亚危机中的应用》,2001年10月。
    101.王军:《货币危机的微观理论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102.安刚:《现代货币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经济科学》,1999年第3期。
    103.吴有昌:《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及其启示》,《财贸经济》,1999年第3期。
    104.鄂志寰:《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
    105.秦朵:《外贸与金融传染效应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韩国1997年的货币危机》,《世界经济》,2000年第8期。
    106.冯芸、吴冲锋:《基于引导和互动性的传染检验》,世界经济》,2000年第2期。
    107.刘尚希、史兴旺等:《2001年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回顾与2002年展望》,2002年第2期。
    108.王芳:《金融理论发展的新趋向》,《世界经济》,2002年第5期。
    109.吴有昌:《从多重均衡的角度看货币危机》,《经济科学》,2000年第5期。
    110.张昕:《货币危机的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6期。
    111.邢毓静:《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2001年第1期。
    
    
    112.张静、阙方平:《“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第2期。
    113.保罗.克鲁格曼:《论新一代危机模型》,《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114.韦伟、方卫东:《试析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4期。
    115.范恒森、李连山:《金融传染的渠道与政策的含义》,《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116.金洪飞:《关于货币危机传染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7期。
    117.方文:《对国际收支危机传染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2000年第6期。
    118.许军:《亚洲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19.肖德、陈同和:《西方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
    120.刘斌、张怀清:《冲击.经济波动及政策》,《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
    121.安佳:《阿根廷危机和米德难题》,《经济学动态》,2002第2期。
    122.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123.冯晓明:《管理资本流入》,《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124.张宗新:《融资制度:一个国际比较的分析框架》,《世界经济》,2001年第9期。
    125.俞萌:《人民币汇率的巴拉萨——萨谬尔森效应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5期。
    126.黄梅波:《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世界经济》,2001年第10期。
    127.胡松明:《金融资本全球化与新金融霸权主义》,《世界经济》,2001年第7期。
    128.孙敬水、项贤勇:《中国外债风险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8期。
    129.慕继丰、冯宗宪:《哪种金融体制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
    
    2001年第8期。
    130.冯用富:《浮动汇率制的缺陷及其对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启示》,2001年第4期。
    131.张纪康.殷伟:《亚洲金融的开放与管制:现实与得失》《世界经济》,2001年第4期。
    132.张磊、扬列辉:《经济危机理论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金融研究》,1999年第4期。
    133.陈学斌:《金融危机扩散中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性贬值效应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134.鲁迪.多恩布什等:《化解中国的银行不良债权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135.陈建华、程杞国:《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36.管涛:《中国资本项目管理现状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前景展望》,《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137.许宪春:《中国国际收支差额分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138.易宪容:《资本帐户开放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139.钟伟:《论托宾税和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140.[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资本市场自由化.经济增长与不稳定性》,《世界发展》,2000年第6期。
    141. Charles P.Kindleberger: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is.Macmillan Press Ltd,1996
    142. C.A.E.Goodhart: Money,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Second Edition. Macmillan Press Ltd.,1989.
    143. 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hina's Economy And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and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44. Torben M.Anderson, Karl O.Moen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
    145. 141David T Llewelly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0.
    146.Paul R. Masson : Mutiple Equilibria, Contagion, and the Emerging Market Crises. IMF Working Paper, 1999.
    147.Hyun E.Kim: Was Credit Channel a Key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llowing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n.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3003,1999.
    148.Paul R. Masson : Contagion: Monsoonal Effects ,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 IMF Working Paper, 1998.
    149.Manmohan S. Kumar, Paul Masson, Marcus Miller: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stitutions and Incentives. IMF Working Paper, 2000.
    150.Kristin Forbes: The Asian Flu and Russian Virus: Firm-Level Evidence On How Crises Are Transmitted Internationally.
    151.Paul R. Krugman : Target Zone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NBER Working Papers,1988.
    152.Reuven Glick, Andrew K. Rose: Contagion and Trade: Why Are Crises Regional? Pacific Basin Working Paper, NO. PB98-03.
    153.Kessara Thanyalapark, Darren Filson: Testing for Contagion During The Asian Crisis.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154.Marcus Miller and Lei Zhang: Creditor Panic, Asset Bubbles and Sharks: Three Views Of The Asian Crisis. ESRC Working Papers.
    155.Valede Cerra, Sweta Chaman Saxena: Contagion, Monsoons, and Domestic Turmoil in Indonesia: A Case Study in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 IMF Working papers,WP/00/60, 2000.
    156.Demirg-Kunt, Asli and Detragiache: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MF Staff Papers, Vol.45No. 1.1998.
    157.Demirg-Kunt, Asli and Detragiach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1998.
    158.IMF: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Working Papers, 1998.
    159.IMF: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Working Papers,1997.
    160.Lindgren, Garcia, Zervos:Bank Soundness and Macroeconomics Policy.IMF 1998.
    
    
    161.B.Eichengreen, A.Rose and C.Wyplosz: Contagious Currency Crises: First Tests,1997.
    162.Robert A.Mundell: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163.Steven Radelet, Jeffrey Saches: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 from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1999.
    164.Charles Wyplosz: Capital Controls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9.
    165.Honohan, Patrick: Financial System Fail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IMF, 1996.
    166.Martin Feldstein: Self-Protection for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167..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mbridge, 1999.
    168.Jeffrey Frankel, Sergio Schmukler, Suis Serven: Global Transmission of Interest Rates: Monetary Independence and Currency Regime.JEL.
    169.Haizhou Huang, Chenggang .Xu: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Contagion, and Financial Crises.
    170.Sushil Bikhchandani, Sunil Sharma: Herd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 : A review.
    171.Amar Gande, Kose John and Lemma W. Senbet: The Role of Incentives in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172.Peter M. Garber, E.O.Lars Svensson: The Operation and Collapse of Fixed Exchanged Rate. Working Paper, No.4971.National Bureau Research of Economic, Cambridge, 1994.
    173.Kessarn Thanyalakpark, Darren Filson: Testing for Contagion during the Asian Crisis.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Claremont College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