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人口仅有4640人(2007年人口普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绝大部分聚居于黑龙江省。赫哲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在以其勤劳和智慧适应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时,创造了富有渔猎文化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上,赫哲人以父系氏族组织规范其群体的行为,信仰萨满教,以“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兼采集为生计,以鱼兽皮为衣、鱼兽肉为食,以马架子、地窨子为居,以桦皮船、独木舟和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有语言,无文字,但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这个一度曾因日本残酷统治而濒临灭亡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新生,从此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赫哲族传统渔猎业经济模式已经转型为以农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模式;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文化变迁,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赫哲族面临着经济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上个世纪末兴起的赫哲族文化旅游就是其经济、文化转型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与其他地区的民族情况相似,旅游发展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赫哲族也面临着如何使已处濒危的赫哲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与发展并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本文以赫哲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的同江市民族文化旅游为典型,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对其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其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与横向的文化变迁研究,揭示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脉络和发展趋势;运用尊重民族文化“所有权”、“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思想和观念以及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对赫哲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及战略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探寻一条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认为,民族文化旅游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而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反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保持赫哲族文化保护发展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整套适合当地特点的、综合性的策略。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该包括明确与保护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所有权和获益权、建立和实行民族文化保护、“社区参与旅游”机制等策略,以期实现赫哲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The Hezhe minority is one of ' the ethnic minorities of less-population", had only about 4,640 remaining members according to the vital statistics in 2007.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culture, the great majority of Hezhe have inhabi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s 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s, they have lived and developed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longjiang River, the drainage basins of the Songhua River and Wusuli River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have created the special fishing and hunting culture by diligence and wisdom while adapting themselves to both th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s. Traditionally, the Hezhen people bonded with a patrilineal clan organization, believed in Shaman religion, lived in fishing and hunting plus collecting, wore fish skin in summer and animals' skin in winter, ate meat of fish and animals and edible wild herbs, lived in Diyinzi (a simple half-underground shanty) and Majiazi (a simple shack); they took birch bark boat, canoe and sleigh as vehicle; they traded minks and other quarries for their daily necessaries. The Hezhen had its own language and very prosperous folklores and ballads, but no letter. The aboriginals, which had ever been close to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under Japanese invaders' brutal rule before the liberation, had a new lease of lif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n embarked on the road to prosperity, and have been living a prosperous life since the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ir traditional economy of fishing and hunting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economy based mainly on farming and a variety of economic models co-exist;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different forms and degrees, and as a result, they are faced with a dual challenge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which was developed by Hezhe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is a beneficial and positive try in the transformation. Simila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other minority regions,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stimulated by tourism, the Hez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question how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eritage, to make it pass and progress, meanwhil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aking the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in Tongjiang, a main region of Hezh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ies of ethn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exam and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veals the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Guided by the modern ideas and concepts such as respect for 'ownership of culture',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with the infiltration of many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it exams and analyses the actualiti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ts impacts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n theoretically reviews the issu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and strategies, and develop a new meaning and content of them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explore a practical path of protection of the fine culture and heritage as well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The writer firmly holds that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should be developed based on both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ould not actually be sustainable with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aboriginal culture, and in retur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an feed the need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boriginal culture; it needs a complete of all-around practical strategies suitable to the region to mainta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to keep the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sustainable as well. The integrated strategies should involve legislating the rea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minority people's ownership of the culture and benefit right of resources in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establishing and implementing a mechanism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tourism', and other necessary measures, with a view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ne cul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boriginal cultural tourism in a virtuous circle.
引文
[1]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3):15。
    [1]Tylor,Edward,Primitive Culture,London,J Murray,1871,p 1.
    [2]孙本文著《社会的文化基础》,世界书局,1932年版,第24页。
    [3]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五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55页。
    [2](美)克莱德·M·伍兹著:《文化变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1](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一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4页。
    [2]宋蜀华:《民族学的应用与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载于乔健、李沛良、马戎编《社会科学的应用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6页。
    [1]覃德清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页。
    [2]潘顺安:《民族文化与旅游关系探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97。
    [3]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41。
    [4]唐晓云,吴忠军:《论西部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一个文化经济学的视角》,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1):55-59,68。
    [1]潘盛之著《旅游民族学》,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140页。
    [1](美)Eric Cohen:《东南业的民族旅游》,收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9页。
    [1](美)Edward M.Bruner:《民族旅游:同一族群,三种场景》,收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5页。
    [2]King,B.What is ethnic tourism ?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Tourism Management,1994,15(3):173-176.
    [3]Smith,D.,1989,"Relating to Wales",in T.Eagleton(ed),Raymond Williams:Critical Perspectives,Cambridge;Policy Press,pp.34-53.
    [4]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旅游学刊,(5):50-54。
    [5]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41-44。
    [6]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民族研究》,2000(4):85-94。
    [1]转引自Dennis A.Pantin,Less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ruba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obago,UNDP文集。
    [2]笔者注:另译为:《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地方规划指南》。但笔者以为,为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以直译为好。
    [3]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TO).(1993).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Guide for Local Planners,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Madrid.
    [1]笔者注:另译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但笔者以为,为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以直译为好。
    [2]Charter for Sustainable Tourism,1995,http://www.geocities.com/RainForest/2634/charter.html,
    [3]笔者注:另译为:《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有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4]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TO).(1997).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and the Earth Council.http://www.world-tourism.org/frameset/frame_sustainable.html
    [5]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p.461,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6]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p.461,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7]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8]Vassiliou,George,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essons fi'om the Cyprus experience.World Development Studies 1.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1995.
    [9]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p.461,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1]张嘉宾主编《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页。
    [2]张嘉宾主编《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8页。
    [1]祁庆富著《凌纯声和他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33-37。
    [2]张嘉宾:《赫哲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1):2。
    [1]同上。
    [2]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69页。
    [1]张嘉宾:《赫哲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8页。
    [1]张嘉宾:《赫哲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6页。
    [1]于晓飞、黄任远著《赫哲族与阿依努文化比较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2]张嘉宾:《赫哲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7页。
    [3]刘安全:《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旅游研究综述》,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11-13。
    [1]薛群慧、邓永进:《论民俗风情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行为特征》,贵州社会科学,1998(5)47-51。
    [2]车婷婷等:《西北地区县域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甘肃农业,2005(2):44。
    [3]刘婷:《浅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来自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彝族村寨的调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5):53-58。
    [4]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2):118-121。
    [5]沙爱霞:《宁夏纳家户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建设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80-183。
    [6]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人文地理,2001(6):40-43。。
    [7]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6(3):97-103。
    [1]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旅游学刊,2006(10):45-48。
    [2]茆长荣:《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的文化影响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4):91-95。
    [3]向延平、陈友莲:《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营销模式研究》,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79-81。
    [4]吴其付:《国外民族旅游研究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163。
    [5]杨昇、王晓云等《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27-32。
    [1](美)Edward M.Bruner:《民族旅游:同一族群,三种场景》,收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5页。
    [2]Uysal,M,& O'Leary,J.Ethnic marketing-City trip.Tourism management,1989,10(2):169-173.
    [3]Tierney.P.T.,Dahl,R.& Chavez,D,Cultural diversity in use of undeveloped natural areas by Los Angeles county residents.Tourism management,2001,22:271-277.
    [4]Stebbins,D.Culture Tourism as Leisur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
    [5]Van.Den.Berghe,P.L.The quest for other:ethnic tourism in San Cristobal,Merico.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4.
    [6]Laxson,J.D.How "we" see "them" tourism and Native America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3):365-391.
    [7]Van.Den.Berghe,P.L.,Introduction 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343-352.
    [1]Wood,R.E.Caribbean cruise tourism:Globalization at se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2):p.345-370.
    [2]Smith,V.L.,Tourism and culture change:A symposiu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6,3(4):p.122-126.
    [3]Connell,J.Island dreaming:the contemplation of Polynesian Paradise.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03,29(4):554-581.
    [4]Evan,N.H.Tourism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6,3(4):189-198.
    [5]Susan R.Pitchford.Ethnic Tourism and Nationalism Wal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1),P35-52.
    [6]Van.Den.Berghe,P.L.Marketing Mayas:Ethnic tourism promotion in Mexico.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3):568-588.
    [7]Robes Yinoping Li.Ethnic Tourism A Canadian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1),p.115-131.
    [1]Nash,J.D.Tourism,handicraft and ethnic identity in Micronesi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eh,1984,11(3):421 -449.
    [2]Konforti,J.M,Ghettos as tourism attrac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4):830-842.
    [3]Li,Y.P.Ethnic tourism:A Canadian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115 - 131.
    [4]Lew,A.A.Tourism management on American Indian land,in the USA.Tourism management,1996,17:355-365.
    [5]同江市人民政府:《街津口赫哲族旅游度假总体规划》(内部文献),1999年6月。
    [1]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盖陆祎、张维志:《赫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2):33-35。
    [3]张嘉宾:《赫哲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自《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8页。
    [1]《清圣祖实录》卷八,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19年,第21页。
    [2]张嘉宾《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5页。
    [1]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1),第6页。
    [2]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6页。
    [3]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页。
    [4]参考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第6页:刘忠波:《赫哲族简史》第15页,第29页。
    [1]张嘉宾:《东北亚民族研究任重而道远》,黑龙江民族丛书,2007(5):137。
    [2]赵复兴译,(俄)史禄国著《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5,113页。
    [3]张泰湘著《东北考古研究(四)》,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1]张嘉宾译,(俄)A B.斯莫良克:《下阿穆尔和萨哈林岛各民族的传统经济和物质文化》,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2]张泰湘著《东北考古研究(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06页。
    [3]参考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8页。
    [1]《辽东志》卷九。
    [1]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页。
    [2]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5-12页。
    [3]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页。
    [4]同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同江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第73页。
    [5]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3页。
    [6]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页。
    [1]人数的计算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4):67。
    [1]冯一鹏撰.《塞外杂谶》,中华书局,1985,转引自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第82页。
    [1]“国家民委五种丛书”黑龙江编写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第137页。
    [1]《皇清职贡图》(第3卷),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19年,第8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231页。
    [2]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35页。
    [3]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231页。
    [4]同上。
    [5]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35页。
    [6]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
    [7]尤志贤、傅万金著《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前言,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87年印,第1-2页。
    [1]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21-47页。
    [2]姜洪波:《赫哲与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载《满语研究》,1990年(2):138-141。
    [3]祁庆富主编《民族文化遗产(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4,第42页。
    [4]何俊芳:《赫哲族语言丢失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0。
    [1]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第452页。
    [2]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第453页。
    [1]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第23页。
    [2]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页。
    [3]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页。
    [4]方衍著《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1]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25页。
    [2]张天路著《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182-191页。
    [3]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37页。
    [1]杨荆楚:《赫哲渔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街津口、八岔、四排赫哲族乡赫哲族调查报告》,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3):32-39。
    [2]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44页。
    [3]安俊编著《赫哲语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民族出版社,1986。
    [4]戴庆厦著《社会语言学教程》,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年。
    [1]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68页。
    [2]黄泽、刘金明主编《赫哲族--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88页。
    [1]于志耿、孙秀仁著《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0页。
    [2]黄晋:《鲁国公扎刺尔神道碑》
    [1]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49页。
    [1]张嘉宾著《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人》,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20页。
    [2]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64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70页。
    [1]《皇清职贡图》第3卷,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19年,第8页。
    [2]《皇清职贡图》第3卷,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19年。第18页。
    [3]清初张缙彦著,李兴盛校点《宁古塔山水记·域外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1]于晓飞、黄任远著《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0-92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72页。
    [2]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72-77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77页。
    [2]孙进己著《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51页。
    [1]孙进己著《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第350页。
    [2]刘忠波著《赫哲人》,民族出版社,1981,第222页。
    [3]同上。
    [1]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5页。
    [1]《吉林通志》卷二十七。
    [2]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80页。
    [3]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81页。
    [4]刘忠波著《赫哲人》,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28页。
    [5]刘忠波著《赫哲人》,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28-29页。
    [6]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4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95页。
    [2]同上。
    [1]杨茂盛著《赫哲族文化史》,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
    [2]刘忠波著《赫哲人》,民族出版社,1981,第65页。
    [3]同上。
    [4]参看尤志贤:《赫哲族的主要习俗》,尤金良:《赫哲族的婚俗》,《黑龙江民间文学》第9集,1983年。
    [1]曹廷杰著《西伯利东偏纪要》,见丛佩运、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119-120页。
    [2]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20页。
    [3]杨茂盛著《赫哲族文化史》,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
    [1]《辽海丛书:西伯利偏东纪要》第2285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11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12页。
    [1]舒景祥著《中国赫哲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309页。
    [2]陈麟书著《宗教学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页。
    [3]转引:于晓飞、黄任远著《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5页。
    [4]徐昌翰,黄任远著《赫哲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5页。
    [5]徐昌翰,黄任远著《赫哲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第55页,。
    [1]王士媛、马名超、黄任远著《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2页。
    [2]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60页。
    [1]黄任远编著《赫哲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第102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
    [1]秋浦著《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第2页。
    [2]方式济著《龙沙纪略》,中华书局,1991年,第212页。
    [3]1972年在黑龙江省密山新开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代表的据碳14测定距今年代是6080土130年。
    [4]孟慧英:《萨满英雄之歌》,《伊玛堪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第100页。
    [5](俄)A.B.斯莫良克,《萨满:萨满其人、功能、宇宙观》,莫斯科《科学》出版业,1991年,第175页。
    [6](俄)希洛克科洛夫《通古斯的萨满教总论》,1935年北平版,第246页。
    [1]张嘉宾著《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253页。
    [2]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68页。
    [3]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02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05,106页。
    [2]注:笔者调查中发现:神鼓鼓面用料是狍皮或其它兽皮,而不是有些著作中所述的‘狗皮'。
    [3]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78页。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民族研究所,1987年,第171页。
    [2]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14页。
    [3]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57页。
    [4]张嘉宾著《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人》,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104页。
    [1]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与文化丛书》,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1),第66页。
    [2]于晓飞、黄任远著《赫哲族与阿依努文化比较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第211页。
    [1]张嘉宾著《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37页
    [1]毕力杨·士清著《赫哲族传说民歌概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
    [2]于晓飞、黄任远著《赫哲族与阿依努文化比较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第220页。
    [1]张嘉宾编著《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30页。
    [2]董国尧著《北方民族文化论稿》,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第114页。
    [3]张嘉宾著《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人》,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74页。
    [4]张嘉宾著《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人》,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06页。
    [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下册),1934年国立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刊印本,第281-294页。
    [1]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78页。
    [2]黄泽、刘金明等著《赫哲族--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07页。
    [3]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影印本),第145页。
    [1]笔者调查:很少用狗皮做鼓面;有些著作上有关用“狗皮”作鼓面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张嘉宾编著《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274页。
    [1]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78页。
    [2]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80页。
    [1]转引于张嘉宾,《黑龙江赫哲族》81页,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俄)杰列维扬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林树山,姚凤,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清)杨宾等撰,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第一版,第89页。
    [2]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著《赫哲族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6页。
    [3]凌纯生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1]转引于:罗康隆《文化人类学论纲》,昆明:云南人学出版社,2005:9。
    [1]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8。
    [1]曹廷杰著《西伯利东偏纪要》,中华书局,1985年,第31页。
    [2](日)间宫林藏著:《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第14页。
    [1]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214页。
    [2]黑龙江编写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第27页。
    [1]王炳湿:《三江平原上的赫哲族》,民族研究,1959年,(5)。
    [2]省民族志、赫哲志编写组著《赫哲民族志》(送审稿),第65页。
    [1]《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著《赫哲族简史》,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
    [2]《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著《赫哲族简史》,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
    [1]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内部资料),1958年8月,第55页。
    [2]董少杰、姜洪波:《试析外来因素对赫哲社会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2):76-79。
    [3]同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同江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第73页。
    [4]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黑龙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1]刘刚著,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发展的选择--社会文化变迁途程中的云南民族集团》,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7-29页。
    [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民族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
    [1]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36页。
    [1]任飞:《医食同源与我国的饮食文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1):24-28。
    [1]《皇清职贡图》第3卷,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19年,第18页。
    [1]刘忠波著《赫哲人》,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1]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35页。
    [2]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231页。
    [1]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11。
    [1]陈恕:《2007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总结》(内部材料),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
    [1]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11。
    [2]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67页。
    [1]《同江市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工作规划》(讨论稿),2008年第5页。
    [1]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11。
    [1]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民族研究,2000(6):15。
    [1]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15。
    [1]崔玉范主编《旅游市场营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1]同江市人民政府:《街津口赫哲族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内部资料),1999年6月。
    [2]数据来源:由同江市政府办提供。
    [1]数据来源:08年笔者实地考察时的调查数据以及历年同江市旅游局《旅游工作总结》(内部资料)。
    [2]数据来源:由同江市政府办提供。
    [1]数据来源:街津口乡政府,《改革开放后街津口乡历史变化》,黑龙江省民族研究会赫哲族研究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内部交流资料),2008年12月。
    [1]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经济处编辑《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统计资料》(内部资料)。
    [2]数据来源于:同江市政府办公室提供。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25页。
    [1]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51-56,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2]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66,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1]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203,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2]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198,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1]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201,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1]转引自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4页。
    [1]转引自Dennis A.Pantin,Less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ruba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obago,UNDP文集。
    [2]笔者注:另译为:《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地方规划指南》。但笔者以为,为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以直译为好。
    [3]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TO).(1993).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Guide for Local Planners,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Madrid.
    [4]笔者注:另译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但笔者以为,为了学术研究的目的,以直译为好。
    [5]Charter for Sustainable Tourism,1995,http://www.geocities.com/RainForest/2634/charter.html,
    [6]笔者注:另译为:《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有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7]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TO).(1997).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and the Earth Council.http://www.world-tourism.org/frameset/frame_sustainable.html
    [8]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p.461,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9]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p.461,Van Nosstrnd Reinhold,New York,NY,
    [1]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2]Vassiliou,George,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the Cyprus experience.World Development Studies 1.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1995.
    [3]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p.461,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1]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2(4):77-83。
    [1]同江市文体局:《同江市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工作规划》(内部资料),2008年1月。
    [2]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16。
    [1]同江市文体局,《同江市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工作规划》(内部资料)2008年1月。
    [1]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年(3):15。
    [2]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年(3):15。
    [1]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民族研究,2000(4):86。
    [1]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2(4)77-83。
    [1]同江市文体局:《同江市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工作规划》(内部资料),2008年1月8日。
    [1]付健:《论旅游企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责任》,社会科学家,2006(6):142-145。
    [1]Alastair Morrison,Hospitality and Travel Marketing,3rd,p.71,Thomson Learning Inc.2002.
    [1]马翀炜:《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广西民族研究,2002(1):10-17。
    [1]刘辉:《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2(1):47-51。
    [2]覃德清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页。
    [3]潘顺安:《民族文化与旅游关系探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97。
    [4]潘盛之:《旅游民族学》,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1]潘盛之:《旅游民族学》,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1]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4):67。
    [1]Victor Middleton,Marketing in Travel & Tourism 3rd Edition P.114-115,Butterworth-Heinemann,1999.
    [1]Fox,1976,44,cited in Richrter,1984 b.ATCM 18/20.
    [2]任文举:《旅游开发与文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来源:国秀网http://www.2020china.com。
    [1]马波编著《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235页。
    [2](美)西里尔·E·布莱克著《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3]郑晓元:《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7(5):125-140。
    [4]郑晓元:《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研究,2001(1):9-17。
    [5]彭文斌:《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及中国学术界的参与趋势--兼论西方人类学界对民俗旅游发展“后效应”的思考》,王筑生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294页。
    [1]同上。
    [2]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205,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3]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旅游学刊,2000(5):50-54。
    [1]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3):15。
    [2]同上。
    [1]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201,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1]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201,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2002,
    [1]Victor Middleton,Marketing in Travel & Tourism 3rd Edition P.114 -115,Butterworth-Heinemann,1999.
    [1]张澎:《区域民族文化中的绿色环保》,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22。
    [1]王效贤、刘海亮著《物权法总则与所有权制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78。
    [2]王效贤、刘海亮著《物权法总则与所有权制度》,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78-179。
    [3]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旅游学刊,2006(10):45-48。
    [4]吴忠军等,《民族社区旅游利益分配与居民参与有效性探讨--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51-55。
    [5]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1):85-92。
    [6]笔者田野调查。
    [1]Nick Merriman(ed):PUBLIC ARCHAEOLOGY,Routledge.Tayor & Francis Group,London and New York.2004,
    [2]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203,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1]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132,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1]Cronin,L.(1990).A strategy for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Journal Fall,12-18.
    [1]转引于:申葆嘉著《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TO).(1997).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and the Earth Council.http://www.world-tourism.org/frameset/frame_sustainable.html
    [1]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p.461,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2]Owen,E.P.,Witt,S.F,and Gammon,S.(199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ales:from theory to practice.Tourism Management,14(6),465.
    [1]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旅游学刊,2000(1):47-52。
    [1]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昆明大学学报,2007(2):12-16。
    [1]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昆明大学学报,2007(2):12-16。
    [1]贾克俭:《中国旅游市场商品生产开发的基本思路探讨》,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第381页。
    [2]笔者田野调查。
    1.(清)曹廷杰著:《西伯利东偏纪要》,中华书局,1985年。
    2.(清)杨宾等著:《龙江三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清)杨宾等撰,周诚望等标注《龙江三纪》,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版。
    4.(清张缙彦著,李兴盛校点《宁古塔山水记·域外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皇清职贡图》(第3卷),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19年。
    6.《清圣祖实录》卷八,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19年。
    7.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上册、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8.方式济著:《龙沙纪略》,中华书局,1991年。
    9.冯一鹏撰:《塞外杂識》,中华书局,1985年。
    10.辽宁省档案馆藏译编:《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辽沈书社,1984年版。
    11.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5年影印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民族研究所,1987年。
    2.安俊编著《赫哲语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民族出版社,1986
    3.陈麟书著《宗教学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崔玉范主编《旅游市场营销》(英文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6.戴庆厦著《社会语言学教程》,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年。
    7.董国尧著《北方民族文化论稿》,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
    8.方衍编:《清实录中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史料汇编》,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92年版。
    9.方衍著《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10.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1.何群著《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2.何学娟著《濒危的赫哲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何玉芳:《小民族的现实生存与文化保护的困境》,满语研究,2007年。
    14.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
    16.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民族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8.黄任远编著《赫哲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19.黄泽等主编《赫哲族--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林祖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2.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
    23.凌纯声、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
    24.刘刚著,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发展的选择--社会文化变迁途程中的云南民族集团》,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
    25.刘敏著《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26.刘忠波著《赫哲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1。
    27.刘忠波著《赫哲人》,民族出版社,1981年。
    28.罗康隆著《文化人类学论纲》,云南人学出版社,2005年。
    29.马波编著《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
    30.孟慧英著《萨满英雄之歌》,《伊玛堪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1.潘盛之著《旅游民族学》,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
    32.祁庆富主编《民族文化遗产(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
    33.秋浦著《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4.申葆嘉著《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35.舒景祥著《中国赫哲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宋蜀华等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孙本文著《社会的文化基础》,世界书局,1932年版。
    38.孙进己著《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
    39.覃德清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0.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1.王士嫒等著《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42.王效贤等著《物权法总则与所有权制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43.徐昌翰等著《赫哲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
    44.徐万邦等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45.徐万邦等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1996年版。
    46.杨坤著《民族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7.杨茂盛著《赫哲族文化史》,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48.于志耿等著《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9.张嘉宾主编《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
    50.张嘉宾著《黑龙江赫哲族》,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
    51.张嘉宾著《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人》,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
    52.张泰湘著《东北考古研究(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53.张泰湘著《东北考古研究(四)》,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54.张天路著《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海洋出版社,1993年。
    55.章海荣著《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6.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编辑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1.车婷婷:《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邓敏:《民族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郭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以沪字古湖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4.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交迁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
    6.何玉芳:《赫哲族、那乃族文亿变迁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陆宝福:《阳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
    9.汪俊芳:《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王惠琴:《中国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檠源为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1.伍锦昌:《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广西西龙各族自治县龙脊平安壮寨为个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武魏巍:《民族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曾艳:《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安颖:《试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2.朝乐门:《论民族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内蒙占科技与经济,2007年11月第21期。
    3.车婷婷等:《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商品的思考》,商业研究,2005年总第316期。
    4.车婷婷等:《西北地区县域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甘肃农业,2005年第2期。
    5.崔玉范:《关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收益权问题的若干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2期。
    6.崔玉范:《美国的公共考古教育--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一个途径》,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7.董少杰等:《试析外来因素对赫哲社会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2)。
    8.窦开龙:《我国民族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9.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0.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0,(1)。
    11.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年(3)。
    12.付健:《论旅游企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责任》,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6期。
    13.盖陆祎等:《赫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2)。
    14.何俊芳:《赫哲族语言丢失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5.贾克俭:《中国旅游市场商品生产开发的基本思路探讨》,中国旅游年鉴,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16.贾淑梅、吴月等:《宁夏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7.姜洪波:《赫哲与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满语研究,1990(2)。
    18.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9.乐黛云:《文化自觉与社会和谐》,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4432537.html。
    20.刘安全:《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旅游研究综述》,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4期。
    21.刘筏筏:《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社区居民参与的视角》,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2期。
    22.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学刊,2001年第5期。
    23.刘辉:《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4.刘理:《试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满族研究,2007年第1期。
    25.刘婷:《浅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来自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彝族村寨的调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6.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旅游学刊,2000年第1期。
    27.刘韫:《困境与选择: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8.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2)。
    29.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旅游学刊,2006(10)。
    30.马翀炜:《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31.马奎:《对民族意识问题的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32.马晓京:《加拿大印第安人图腾柱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3.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34.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5期。
    35.茆长荣:《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的文化影响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4)。
    36.南德庆:《对文化概念界定问题的再认识》,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 2005年第4期。
    37.潘顺安:《民族文化与旅游关系探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8.彭文斌:《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及中国学术界的参与趋势--兼论西方人类学界对民俗旅游发展“后效应”的思考》,王筑生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祁庆富:《凌纯声和他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40.任飞:《医食同源与我国的饮食文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41.任文举:《旅游开发与文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来源:国秀网http://www.2020china.com.
    42.沙爱霞:《宁夏纳家户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建设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43.宋蜀华:《民族学的应用与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载于乔健、李沛良、马戎编《社会科学的应用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4.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4)。
    45.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1)。
    46.覃志鹏:《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7.唐德彪:《民族旅游业收益分配的公平性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48.唐德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问题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9.唐晓云、吴忠军:《论西部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一个文化经济学的视角》,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50.田定湘等:《论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及其资源保护》,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1.王炳湿:《三江平原上的赫哲族》,民族研究,1959年第5期。
    52.王静等:《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的路径选择与政府引导监管行为的博弈模型研究》,学术探索,2008年第2期。
    53.王锐等:《赫哲族民族图案艺术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54.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55.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6.吴必虎等:《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民族研究,2000(4)。
    57.吴其付:《国外民族旅游研究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
    58.吴伟峰:《关于民族文化展示》,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59.吴晓萍,何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60.吴晓萍:《浅析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某些限制性因素》,旅游学刊,2000年第5期。
    61.吴忠军等:《民族社区旅游利益分配与居民参与有效性探讨--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62.向延平、陈友莲:《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营销模式研究》,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
    63.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昆明大学学报,2007(2):12-16。
    64.薛群慧等:《论民俗风情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行为特征》,贵州社会科学,1998(5)。
    65.杨荆楚:《赫哲渔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街津口、八岔、四排赫哲族乡赫哲族调查报告》,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3)。
    66.杨异、王晓云等:《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67.尤金良:《赫哲族的婚俗》,黑龙江民间文学(第9集),1983年。
    68.尤志贤:《赫哲族的主要习俗》,黑龙江民间文学(第9集),1983年。
    69.于长江:《现代化过程中的赫哲族:“文化”还是“生产方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0.于长江:《小民族,大课题--以赫哲族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1.余青等:《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人文地理,2001(6)。
    72.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6(3)。
    73.张嘉宾:《东北亚民族研究任重而道远》,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
    74.张嘉宾:《赫哲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赫哲族研究》,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
    75.张明:《旅游纪念品的个性特色与发展研究》,岱宗学刊,2008年第一期。
    76.张澎:《区域民族文化中的绿色环保》,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
    77.赵杨:《近年来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问题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8.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旅游学刊,1996(3)。
    79.郑晓元:《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研究,2001(1)。
    80.郑晓元:《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7(5)。
    81.周俊满等:《民族旅游对民族地区的消极影响及对策》,西昌学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6月第20卷第2期。
    1.黑龙江新闻网(http://www.hlj.xinhuanet.com)
    2.今日饶河赫哲人(http://www.hlraohe.gov.cn/fgly/sp.htm)
    3.中国赫哲网(http://www.hezhezu.com)
    4.中华地图网(http://www.hua2.com)
    12.陈恕:《2007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总结》(内部材料),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
    13.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西林子乡四排村赫哲族情况》(内部交流资料),1958年8月。
    14.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经济处编辑《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统计资料》(内部资料),2008年。
    15.黑龙江省民族研究会赫哲族研究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文献,2008年(内部交流资料),2008年。
    16.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赫哲族研究分会编:《赫哲族研究通讯》,第2、3、4、5、6期2008年。
    17.佳木斯市郊区区委:《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旅游区总规》(初稿),2008年。
    18.佳木斯市旅游局:《佳木斯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2006年。
    19.佳木斯市民宗局:《佳木斯市保护和发展赫哲族文化工作方案》,2008年。
    20.街津口乡政府:《改革开放后街津口乡历史变化》,黑龙江省民族研究会赫哲族研究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内部交流资料),2008年。
    21.同江市旅游局:《2005年度旅游工作总结》(内部资料),2005年。
    22.同江市旅游局:《2006年度旅游工作总结》(内部资料),2006年。
    23.同江市旅游局:《2007年度旅游工作总结》(内部资料),2007年。
    24.同江市旅游局:《2008上半年旅游工作总结》(内部资料),2008年。
    25.同江市人民政府:《街津口赫哲族旅游度假总体规划》(内部文献),1999年。
    26.同江市文体局:《同江市赫哲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工作规划》(讨论稿),2008年。
    27.同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同江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
    28.同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同江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
    29.尤玉生:《同江市赫哲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黑龙江省民族研究会赫哲族研究分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内部交流资料),2008年。
    30.尤志贤、傅万金著《简明赫哲语汉语对照读本》,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87年。
    1.(俄)A.B.斯莫良克,《萨满:萨满其人、功能、宇宙观》,莫斯科《科学》出版业,1991年。
    2.(俄)A.B.斯莫良克:《下阿穆尔和萨哈林岛各民族的传统经济和物质文化》,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俄)杰列维扬科著《黑龙江沿岸的部落》,林树山、姚凤翻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4.(俄)史禄国著《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赵复兴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5.(俄)希洛克科洛夫《通古斯的萨满教总论》,1935年北平版。
    6.(美)Edward M.Bruner:《民族旅游:同一族群,三种场景》,收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7.(美)Eric Cohen:《东南业的民族旅游》,收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版。
    8.(美)克莱德·M·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一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9.(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著《旅游学——要素、实践、 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
    10.(美)西里尔·E·布莱克著《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间宫林藏著:《东鞑纪行》,商务印书馆,1974年。
    12.《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
    13.《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五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14.Alastair Morrison,Hospitality and Travel Marketing,3rd,p.71,Thomson Learning,Inc.2002.
    15.Caffyn,A.& Lutz,J.Develop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in multi-ethnic cities.Tourism management 1999,20:213-227.
    16.Charter for Sustainable Tourism,1995,http://www.geocities.com/RainForest/2634/charter.html,
    17.Claudia Notzke.Indigenou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lberta,Canada:Tentative Engagemen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1) p.29-55.
    18.Connell,J.Island dreaming:the contemplation of Polynesian Paradise.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03,29(4):554-581.
    19.Cronin,L.(1990).A strategy for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Journal Fall,p.12-18.
    20.Dennis A.Pantin,Less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ruba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obago,UNDP。
    21.Evan,N.H.Tourism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6,3(4):189-198.
    22.Graburn,N.H.H.The evolution of tourist ar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393-419.
    23.Graeme Aplin,Heritage-Identification,Conservation,and Management,p.201,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March 28,2002)
    24.Inskeep,E.L.(1991),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p.461,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NY,
    25.King,B.What is ethnic tourism ?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Tourism Management,1994,15(3):173-176.
    26.Konforti,J.M,Ghettos as tourism attrac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4):830-842.
    27.Laxson,J.D.How "we" see "them" tourism and Native America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3):365-391.
    28.Lew,A.A.Tourism management on American Indian land,in the USA.Tourism management,1996,17:355-365.
    29.Li,Y.P.Ethnic tourism:A Canadian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115- 131.
    30.Nash,J.D.Tourism,handicraft and ethnic identity in Micronesi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eh,1984,11(3):421 - 449.
    31.Nick Merriman(ed):PUBLIC ARCHAEOLOGY,Routledge.Tayor & Francis Group,London and New York.2004,
    32.Owen,E.P.,Witt,S.F,and Gammon,S.(199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ales:from theory to practice.Tourism Management,14(6),465.
    33.Robes Yinping Li.Ethnic Tourism A Canadian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1),p.115-131.
    34.Smith,D.,1989,"Relating to Wales",in T.Eagleton(ed),Raymond Williams:Critical Perspectives,Cambridge;Policy Press,pp.34-53.
    35.Smith,V.L.,Tourism and culture change:A symposiu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6,3(4):p.122-126.
    36.Stebbins,D.Culture Tourism as Leisur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
    37.Susan R.Pitchford.Ethnic Tourism and Nationalism Wal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1),P35-52.
    38.Tierney.P.T.,Dahl,R.& Chavez,D,Cultural diversity in use of undeveloped natural areas by Los Angeles county residents.Tourism management,2001,22:271-277.
    39.Tylor,Edward,Primitive Culture,London,J Murray,1871,p1.
    40.Uysal,M,& O'Leary,J.Ethnic marketing-City trip.Tourism management,1989,10(2):169-173.
    41.Van.Den.Berghe,P.L.Marketing Mayas:Ethnic tourism promotion in Mexico.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3):568-588.
    42.Van.Den.Berghe,P.L.,The quest for other:ethnic tourism in San Cristobal,Merico.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4.
    43.Van.Den.Berghe,P.L.Introduction 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343-352.
    44.Vassiliou,George,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the Cyprus experience.World Development Studies 1.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1995.
    45.Victor Middleton,Marketing in Travel & Tourism 3rd Edition P.114 -115,Butterworth-Heinemann,1999.
    46.Wood,R.E.Caribbean cruise tourism:Globalization at sea.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2):p.345-370.
    47.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TO).(1993).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Guide for Local Planners,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Madrid.
    48.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TO).(1997).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9.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and the Earth Council.http://www.world-tourism.org/frameset/frame_sustainable.html
    50.Yvette Reisinger,Lindsay W.Turner,朱路平译:《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51.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