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这是一项旨在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发端并流行于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已在我国企业普遍推行。然而,如何使现代企业制度适合我国企业和社会实际,如何对现代企业制度扬长避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超越西方的我国企业制度?本文提出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模式。
     传统观点过于强调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忽略了西方企业制度的先天不足,忽略了企业制度必须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为基础,微观企业制度对宏观社会体制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从而导致我国在企业制度建设中盲目崇拜、照搬照抄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使我国企业改革在认识方面受到了限制,也使我国企业在建立企业制度时不能因企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企业制度。
     本文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本研究背景、条件、意义,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对相关研究理论作了回顾,梳理了西方企业制度的理论演变,分析了我国企业制度的理论发展,指出了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在化解劳资矛盾问题上的无力、平衡企业内外利益上的无能、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方面的无效等弊端。我国引进西方企业制度应注意社会政治结构基础,必须结合自身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有其客观性。
     第三章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共性规律和科学内涵。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属性与我国企业实际需要存在着一致性,而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属性又要求我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中国化的必要。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三位一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模式,即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企业党建为保障,社会责任为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企业制度(边界清晰的多元产权制度、制衡合理的法人治理制度、体系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企业党建工作体系和社会责任体系。文中还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的运行机制。
     第四章从实践层面给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的具体路径。共列出四条:以嵌入党组织建设保障现代企业健康运行;以健全社会责任机制促进现代企业履行使命;以“劳动者参与制”缓解现代企业劳资矛盾;以传统优秀文化增强现代企业文化实力。
     第五章以红豆集团多年探索实践的“三位一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模式为例,剖析了红豆集团在公司治理、企业党建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在此基础上,用熵权综合法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化指数,并用红豆集团的数据验证了该指数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呈显著正向关系,表明这一制度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
     第六章归纳了本论文的基本结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的分析和阐述表明,曾经在西方普遍适用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与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情况内在统一的,它不可能是适用于其他所有国家的普遍原则。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必须与现代企业及其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与历史情况相统一。现代企业制度还是一般性(或者说共性)与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表现出的特殊性(或者说个性)的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和企业实际。“三位一体”的中国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正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有益探索。
This study is specialized to explore the Chiniz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establishment. Along with Chinese development, western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widely usedin China. However,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Among these are: How to make modern enterprisesystem suitabl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Chinese social reality? How to make modernenterprise system keep playing positive effect in management process? How to developChiniz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which could transcend western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This study proposes the definition of trinity “Chiniz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whichcombines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party manageme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is our understanding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emphasi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Western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but overlooks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system which has to bebased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Micro-enterprise system has a certain dependence onmacro social system. The simple replication of western business enterprise system reflects blindfollowing and implementation western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his situation not only makes ushave limited awareness of the SOE reform, but also handcuffs majority of private enterprises fromadapting and localiza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clarifi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It was also point out the research’s main objectives, proposed changes to address the misfit of thewestern model to the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system. It discus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skills.
     Chapter two provides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volution and detail description of Westernenterprise system, it review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 system theoryas well, and it shows the weakness and inability of western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 deal withlabor conflict problems,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literature on balancing the interestsof busines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trol improvement. It highlights the crucial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to consider local socio-political structures when adoptingwestern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hus, Chiniz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objective.
     Following from the above discussion, Chapter Three of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mmon lawan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ough there is congruence between general attributes of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actual needs, the socialattributes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lso requires the ne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enterprise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must reflect Chinese distinctiv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trinity”the Chiniz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he trinity is basis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protec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serves as the mission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includes modernenterprise systems(the boundary clear multiple property right system、the balance and reasonable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partyconstruction syste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ngmechanism of Chinization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s well.
     Chapter Four gives specific paths to the Chiniza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First, thereshould embed the party’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o guarantee the healthy operation of corporate.Second, from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meet the mission of the modernenterprise, could balanc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ests. Third,“Worker participation” systemresolves the labor conflicts of modern enterprise. Fourth, strengthen the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Chapter Five is a case study of the Hodo Group. The “trinity” Chinese modern enterprisesystem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Hodo Group for many years. In the Hodo group business practiceincludes corporate governan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party buildingconstruction. Correlation of the China index and the Hodo Group’s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dataare done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theory of the Chinization of modern business system. Entropymethod has been used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 China index. The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refore, Chinese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and the prospect of this study.
     In brief,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western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was suitable for Westerncountries’ economy, soci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but it is not universallysuitable for any country’s universal principl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mustbe combined with certain economy, soci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text.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also a unity of universal and specificity of the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set up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we must closely adapt to the accurate Chinese socialism construction. The“trinity” Chinization of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suitable to the situation both of China andthe actual business cases.
引文
①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①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ovember4,1937.
    ②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③(美)科斯、诺思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①David Me Walker.《牛津法律大词典》(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29页。
    ②黄少安:《产权起源探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③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④何维达、杨仕辉:《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①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②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③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①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②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科斯、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页。
    ②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著,厉以平等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①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②刘凤义:《中国国有企业60年:理论探索与政策演进》,《经济学家》,2010年第1期。
    ①刘凤义:《中国国有企业60年:理论探索与政策演进》,《经济学家》,2010年第1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求是》,2013年第11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建》,2013年第12期。
    ①《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联合商报》,2013.11.25。
    ①Donaldson T., Preston L.E.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Academy for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65-98.
    ②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7页。
    ①青木昌彦:《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改革》,1994年第6期。
    ①林跃勤、周文:《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②郑海航:《新一轮国企产权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企业彻底的整体上市》,《中国经济导报》,2013.2.2。
    ①杜军燕、张伟、朱伯玉:《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商业研究》,2009年第8期。
    ①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文件:组通字[2012]43号《关于印发<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一一红豆集团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与启示>的通知》。
    ②周海江:《寻找效率和公平双赢的路径》,《中国工商时报》(6006),2013.10.11。
    ①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②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①(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323页。
    ②(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327页。
    ③(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57页。
    ④(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68页。
    ⑤李晓鹏:《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版,第302页。
    ①(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①田联进:《现代高等教育内生性制度逻辑比较研究》,《江苏高教》,2012年第6期。
    ①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页。
    ②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页。
    ③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42-243页。
    ④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页。
    ①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①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①张维为:《中国震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②张维为:《中国震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
    ①李晓鹏:《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版。
    ①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②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①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②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①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①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第64-65页。
    ①仇中文:《按十七大新要求努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新华日报》,2007.12.29。
    ①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页。
    ②(美)享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③(美)享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④(美)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203页。
    ①于健南、石本仁:《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绩效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②何轩、李新春:《突破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治理绩效评价的误区——家族雇员治理模式的调节作用》,《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③田银华、邝嫦娥:《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为例》,《当代财经》,2011年第9期。
    ④黄斌:《浅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导报》,2012年第11期。
    ①郝秀清、仝允桓、胡成根:《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社会表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0期。
    ②贾根良、徐建民:《红豆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①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②高汉祥:《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③杨世琦、高旺盛、隋鹏等:《湖南资阳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5期。
    ①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Al-Beraidi, Abdullah, and Tudor Rickards."Creative team climate in a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office: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Saudi Arabia."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18.1(2003):7-18.
    Arrow, Kenneth J."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PPBsystem1(1969):59-73.
    Burt, Ronald S."Structural holes versus network closure as social capital."Social capital: Theoryand research (2001):31-56.
    Carroll, Archie 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 Business&society38.3(1999):268-295.
    Coase, Ronald H."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4.16(1937):386-405.
    Donaldson, Thomas, and Lee E. Preston."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995):65-91.
    Fischer, Josie."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clarifying the concepts." 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52.4(2004):381-390.
    Garriga, Elisabet, and Domènec Melé."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 mapping theterrit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53.1-2(2004):51-71.
    Granovetter, Mark S.,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Vol.3.Boulder eCO CO: Westview press,2001.
    Hart, Oliver."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5):678-689.
    Hayek, Friedrich A."The corpor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whose interest ought it and will itbe run." Business strategy (1969):225-39.
    Keasey, Kevin, and Mike Wright."Issues in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and governance: Aneditorial."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3.sup1(1993):291-303.
    Neubauer, Fred, and Alden G. Lank. The family business: Its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Macmillan,1998.
    North, Douglass C."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63):128-130.
    Oliver, Williamson."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1975):176-207.
    Oliver, 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Journal of Economic (1985).
    Reinhart, Carmen M., and Kenneth S. Rogoff. This time is different: A panoramic view of eightcenturies of financial crises. No. w1388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8.
    Schulze, William S., et al."Agency relationships in family firms: Theory andevidence." Organization science12.2(2001):99-116.
    Sheikh, Salee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law and practice. Routledge Cavendish,1996.
    Stigler,George J. Theory of Price, New York: Macmil-lan,1966.
    埃德蒙·费尔普斯:《大繁荣》,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企业的性质》,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
    卞历南:《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陈定洋、郝欣富、唐华:《制度环境变迁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路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8期。
    陈鸿:《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2期。
    陈佳贵、黄群慧、彭华岗等:《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陈昆:《现代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1期。
    陈圣飞:《企业制度结构的经济学解释》,《商业时代》,2012年第31期。
    陈月生:《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成思危:《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一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经济学——现代外国经济学大系丛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迟文成:《国有企业改制理论与实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仇中文:《按十七大新要求努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新华日报》,2007.12.29。
    仇中文:《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群众》,2008年第2期。
    初明利:《嵌入公司董事会的民营企业党建机制创新研究》,《兰州学刊》,2011年第4期。
    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著,厉以平等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年版。
    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樊辉民:《关于建立党员进步激励机制的几点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范明、牛刚:《现代企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费方域:《什么是公司治理结构?》,《上海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封思贤、蒋伏心、肖泽磊:《企业政治关联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12期。
    弗鲁博顿、(德)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7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新华网,2013.11.06,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06/c_118036394.htm.
    高汉祥:《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高汉祥:《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高卫东:《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葛玉辉:《构建我国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思考》,《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郭银华:《国外公司治理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启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过新伟、胡晓:《公司治理、宏观经济环境与财务失败预警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韩职阳:《浅谈如何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心》,《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期。
    郝秀清、仝允桓、胡成根:《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社会表现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0期。
    何轩、李新春:《突破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治理绩效评价的误区——家族雇员治理模式的调节作用》,《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亨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胡仕勇:《制度嵌入性:制度形成的社会学解读》,《理论月刊》,2013年第3期。
    黄斌:《浅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导报》,2012年第11期。
    黄超:《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中外企业文化》,2013年第5期。
    黄少安:《产权理论比较与中国产权制度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黄少安:《产权起源探索》,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
    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三十一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黄杨梅、刘广瑞:《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案例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2期。
    黄玉捷:《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贾根良、徐建民:《红豆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郭安丽:《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联合商报,2013.11.25。
    (美)科斯、诺思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科斯、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页。
    黎文靖:《政治寻租视角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基于中国转轨经济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解读》,《财政研究》,2011年第2期。
    李炳炎、唐思航:《略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探索》,2007年第4期。
    李国良、付强、孙勇等:《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年第6期。
    李维安、张立党、张苏:《公司治理、投资者异质信念与股票投资风险》,《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第6期。
    李文祥:《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率困境与超越》,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李晓鹏:《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版。
    李兆熙、张永伟:《中国国有企业制度30年的变革》,《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李志豹:《民企产权改革迫在眉睫》,《中国企业报》,2011年第5期。
    林木顺:《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林跃勤,周文:《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刘凤义:《中国国有企业60年:理论探索与政策演进》,《经济学家》,2010年第1期。
    刘贺:《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规制》,《学理论》,2010年第2期。
    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刘苗苗:《构建新时期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5期。
    刘鹏:《客观性概念的历程》,《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6期。
    刘青山:《国企改革八大猜想》,《国企》,2013年第3期。
    刘文、祝函:《董事多元化与公司社会责任》,《河北法学》,2004年第10期。
    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刘延龄:《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年第5期。
    刘迎秋、刘霞辉:《中国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三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
    刘迎秋:《如何认识民营企业的本质属性》,《人民日报》,2011年5月。
    刘迎秋:《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6期。
    刘迎秋:《中国经济“民营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卢先福、杨春贵:《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罗纳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人民邮电出版社,1960年版。
    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罗宁、李萍:《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与进展》,《当代财经》,2011年第4期。.
    罗正德:《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法学杂志》,1995年第3期。
    马广奇:《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7期。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梦孜:《从公司法角度探讨公司治理模式》,《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7期。
    逄格丰:《论公司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3期。
    彭涛、魏建:《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2版。
    青木昌彦:《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改革》,1994年第6期。
    冉光圭:《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第64-65页。
    阮敏:《我国发展战略路径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芮明杰、袁安照:《交易的规制结构论》,《经济科学》,1998年第5期。
    桑彤、何欣荣:《上市公司高管频出事,巨亏企业背后有“人祸”》,《新华每日电讯》,2013.12.13。
    沈芳、白暴力:《马克思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经济学家》,2006年第9期。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盛洪:《“中国奇迹”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经纬》,2011年第4期。
    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模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宋献中、龚明晓:《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基于内容的专家问卷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苏冬蔚、贺星星:《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11年第9期。
    苏鹏:《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与评述》,《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4期。
    苏志强:《产权理论发展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田联进:《现代高等教育内生性制度逻辑比较研究》,《江苏高教》,2012年第6期。.
    田银华、邝嫦娥:《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为例》,《当代财经》,2011年第9期。
    铁木尔·达瓦买提:《贯彻区域自治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中国民族报》,2001年第4期。
    涂永式:《制度结构创新论纲》,《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汪海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进程(1979-2003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王保才:《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党建工作机制研究》,《领导科学》,2009年第12期。
    王大庆、焦建国:《劳资关系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2期。
    王国平:《国企党建的“三变三不变”》,《当代经济》,2002年第6期。
    王国平:《论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王亮:《浅析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文化建设》,《金融经济》,2011年第3期。
    王敏:《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第8期。
    王晓红:《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理论探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0期。
    王星、李放:《制度中的历史——制度变迁再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王琢:《论实现西方公司制度的中国化》,《经济管理》,1994年第12期。
    卫倩、刘佳男:《刍议公司的社会责任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重构》,《金融经济》,2007年第8期。
    魏杰、李东红:《30年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评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魏杰:《现代产权制度包含四项内容》,《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6期。
    温卫:《新形势下企业党员激励机制的探索》,《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第9期。
    邬适融:《现代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89页。
    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吴敬琏:《中国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工程与管理》,1998年第2期。
    向锐、冯建:《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科学》,2008年第11期。
    向锐、冯建:《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经科学》,2008年第11期。
    谢军:《股权多元他的国有企业产权如何界定》,《上海国资》,2005年第2期。
    邢兆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环境》,《西藏日报》,2001年第7期。
    熊承家:《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途径》,《求是》,2004年12期。
    徐建华:《探索发挥“两个作用”有效途径促进非公企业科学发展》,《党建研究》,2013年第1期。
    薛白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探索》,1995年第6期。
    杨家宁:《国内劳资关系研究述评》,《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杨瑞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杨世琦、高旺盛、隋鹏等:《湖南资阳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5期。
    杨淑英、吴菊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法理依据》,《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易奕:《公司治理机制与治理效率》,《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8期。
    于健南、石本仁:《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绩效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于旭:《吉林省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0期。
    张成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制度》,《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张海梅、钟庆才:《西方现有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与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张红星:《关于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两种观点》,《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7期。
    张晖明:《国资激励约束机制探微》,《东方早报》,2013年第12期。
    张静:《国家和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军、王祺:《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张娜:《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张维为:《中国崛起与文明型国家的逻辑》,《北京日报》,2014年第2期。
    张维为:《中国震撼》,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变革》,《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张维迎:《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长三角》,2007年第Z2期。
    张伟、朱伯玉、杜军燕:《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张伟杰:《国企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工人日报》,2012年第2期。
    张五常:《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张晓生:《企业管理制度内生性的经济学分析》,《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3期。
    张银杰:《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仉建涛、包晓光:《赶超战略、比较优势、知识产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经纬》2007年第5期。
    郑海航:《新一轮国企产权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企业彻底的整体上市》,《中国经济导报》,2013.2.2。
    郑健艇:《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任机制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1期。
    郑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求是》,2013年第11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建》,2013年第12期。
    中共中央组织部文件:组通字[2012]43号《关于印发<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一一红豆集团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与启示>的通知》。
    周海江:《超越西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515),2013.10.25。
    周海江:《寻找效率和公平双赢的路径》,《中国工商时报》(6006),2013.10.11。
    朱国清、万威武:《产权及其对国企改革的启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朱劲松:《红豆探索现代企业制度的时代意义》,《新华日报》,2013年第3期。
    朱哲:《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8年第3期。
    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