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是解决困扰已久的农业、农村及农民等“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所以,对其研究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力求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顺序,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简要回顾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核心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一些重要思想。文中紧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重要论断,将三代领导核心的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作了阐述。第二,概要介绍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问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三,重点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文中从突出的人地矛盾、二元工业化道路、农村劳动力素质、土地制度以及农业季节性生产等五个角度进行归类。第四,从正、反两个角度扼要说明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第五,文中从劳动力转移的一些理论模型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农业、农村非农经济、城市化进程、国际劳务输出和计划生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可行性途径。第六,文中基于政府在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和制度建议,包括政府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全局工作安排、如何加快农业发展、如何进行制度变革、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及如何发展农村教育等内容。
Successful chang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of china is the core of solving the matter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farmer, which perplexed us for a long time. At the same lime, it is not only the key to speed up industrialization of our country, but also the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and national richness. Therefore, the study on it must cause a profound and lasting affection.
    The paper comply with a logical sequence of thinking and analyse from six aspects and as follows:
    The first, the paper review briefly some thoughts of Maotzedong , Denxiaoping and Jiangtzeming, which it is relative to content of the paper. The paper unify their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t thought: Agriculture Is the Basic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second, the paper introduce briefly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of China a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of the study on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of China.
    The third, the paper put stress on the existing caus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of china and sort it out from the ser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the dual industrialization way,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bor , the land institution , the agricultural seasonal production and so on.
    The fourth, the paper analys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ion of rural area developing,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of china.
    The fifth,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ways according to some theoretical model of labor change and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 These practical ways consists of agriculture developing , non-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ing of rural area, speeding up industrialization , international labor exporting and family planning.
    The sixth,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of china, the paper put forward any suggestion of policy and institution. These suggestion consists of how to arrange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rom the situation taken as a whole , how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ing of agriculture , how to reform institution , how to develop town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speed up little town building , how to develop education of the rural area and so on.
引文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633页。
    [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9、360页。
    [4][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64、85-86页。
    [5][6][7][10][11][12][1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77-78、237、78、17、313、382、117页。
    [14]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8页。
    [15]《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6] 转引自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2年第3期,第15页。
    [17] H·莱本斯坦:《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1957,),台北中华书局1970年版,第7~73页。
    [18] G·迈耶等编:《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157页。
    [19] R·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1960),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36页。
    [20] H·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78页。
    [21] 徐桂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载《经济评论》,1999年第2期。
    [22] 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载《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
    [23] 参见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4] 谢香:《明天谁来种地》,载《文摘报》,第1998—10—04期。
    [25] 叶依广:《试论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研究》,载《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年第2期。
    [26] 蔡昉:《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7] 曾毅、舒尔茨:《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对生育率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大调整: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必然的选择——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29] 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发展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第373页。
    [30] 李文学:《未来农民就业岗位再造及政策支持》,载《经济纵横》,1998年第2期。
    [31][33] 焦必方:《新编农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2~40页、111页。
    [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1999—2000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4][35] 刘仲藜:《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6][37] 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8] 王桂新:《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与区域发展》,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W·A·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版。
    2、T·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1964),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郭庆、胡鞍纲:《中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4、郭庆:《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陈宗胜:《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8、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
    9、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2月版。
    10、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11、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2、卢世琛等:《WTO与中国经济增长热点》,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7月版。
    13、焦必方:《新编农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4、郭翔宇、刘葆金等:《农业经济专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5、顾焕章等:《中国农业发展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6、A·J·雷纳等:《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1993),中译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7、中国国家国务院,“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农民日报,第2001—05—19期。
    18、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9、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0、陈吉元、韩俊:《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197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