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直是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事实上,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方面存在着机制缺陷。“我们有天下最便宜的企业家——工资最低,同时又有天下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大量亏损。”这句话便是当今国有企业的真实写照。本文从激励理论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现状,试图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提出。本部分通过对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制度以及经理革命的分析,指出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双方行为目标的差异,从而产生了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题。因此,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结果。中国企业改革的深入,同样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提出了挑战。
     第二部分,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本部分分别从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阐释了两种激励理论的演变过程和最新进展,并对各种理论作了简要分析和评价。管理学、经济学激励理论是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也是本论文分析和研究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依据。
     第三部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本部分主要以实证的方法对我国国企经营者的激励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中外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国际比较分析,指出两种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差异。同时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问题和成因作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第四部分,建立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建议。本部分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强调指出应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At present, how to introduce impulse and constraint system for Chinese managers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f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emporary competition, it is imperfect for our state-owned enterprise to impulse and constraint their managers. "We have the lowest price managers because they earn the lowest wages, and we also have the highest price firm system because a lot of firm have been bankrupt". That saying is a true description about ou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article attempt to research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mpulse system which adapts to contemporary firm system.
    Part one: Present impulse question about state-owned enterprise managers. With the contemporary firm system and managers revolution, because management have " different interest " and "information distinction", impulse and constraint to managers is a result with the contemporary firm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firm reform presents the same question.
    Part two: Theoretic analysis about the impulse system. The article use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al opinion to demon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wo impulse theory, and simply analysis and assess these theory.
    Part three: Analysis our impulse system and compare to international impulse system. The article mainly use some facts to analysis our impulse system and compare it with international impulse system, and present their distinction.
    Part four: some suggestion about state-owned enterprise managers impulse system. The article present opinion to reform and finish the impulse system, advocate to construct the impulse system which adapts to contemporary firm system.
引文
(1)(3)(5)阎达五、宋建波:《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3期,第2页,第5页。
    (2)祝足、黄培清、郑伟军《容忍作为控制手段及其他》,《经济研究》,1998年3期,第25页。
    (4)O为英文“output”(产出)的缩写,I为英文“input”(投入)的缩写,O/I即为产出与投入之比。
    (6)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经营者队伍制度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2000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0(76),第35页。
    (7)(9)陈佳贵,杜莹芬,黄群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153页、156页。
    (8)曹丰:《从美国总经理的收入看管理人员激励》,《管理现代化》,2000年第5期,第55页。
    1、王则柯:《激励机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企业长期激励制度研究与实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3、陈佳贵、杜莹芬、黄群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4、沈含耀、魏德俊:《经营者持股操作指南——理论实务·条例·政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贺晓东:《悬念: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6、张维迎:《博奕论和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7、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8、[美]曼斯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9、杜胜利:《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0、刘夕佳、李骥:《超产权论与企业业绩》,《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11、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经
    
    济研究》,2000年第1期。
    12、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
    13、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对激励与约束问题看法的调查——199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1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素质与培训:变革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1998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报告》,《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
    15、程遥:《关于国企经营者三大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4期。
    16、金永红,奚玉芹,张列平:《我国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三种模式及其比较》,《管理现代化》,2000年第5期。
    17、阎伟:《国有企业经理道德风险程度的决定因素》,《新华文稿》,1999年第6期。
    18、许皓:《国企经营者人才配置、激励与约束机制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1期。
    19、金雪军、余津津:《“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
    20、郝云宏、王淑贤:《我国国企企业家产生、激励和约束问题的特殊性》,《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21、张明辉:《激励理论与方案设计》,《管理科学》,2000年第5期。
    22、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23、赵晓强:《如何选择业绩评价标准》,《会计研究》,2000年第11期。
    24、阎达五、宋建波:《双元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思考》,2000年第3期。
    25、李苹莉,宁超:《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26、《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深圳证券报》有关文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